社区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精选13篇)

社区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1

喜欢成都想继续在成都生活

市民幸福感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为了解2009年成都市民的幸福感状况,成都市社会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在2006-2008年连续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选择侧重市民个人幸福感的各项指标,制定出了测评体系,包括五方面十大指数内容:

●市民的生存状况(如收入满意度指数)

●市民的生活质量(如居住条件满意度指数、健康信心度指数、家庭生活幸福指数、交通出行便利指数等)

●市民的身心状况(如精神状态指数)

●幸福感对比(如生活质量方面与过去的对比、对未来的预期)

●人际关系及城市认同(如人际交往和谐度指数、城市认同感指数等)

调查方式:采用了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的调查方式,对18周岁及以上、在成都市五城区及高新区居住超过3个月的居民(包括成都户籍的本地人和长住成都的外地人)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报告表明,2009年市民的幸福总指数(3.54)与2008年(3.50)基本持平,幸福感自我评价指数(3.67)较2008年(3.48)上升0.19分;对2009年生活感到幸福的比例(56.8%),较2008年(46.1%)上升了10.7%。而市民对成都的认同感指数(4.03)较2008年(3.97)上升了0.06分。其中,市民对成都的留置意愿指数(4.61)和喜爱度指数(4.29)最高,分别有近九成受访市民表示喜欢成都和想继续在成都生活,各项指数均达到较高分值。

八成多市民:家庭生活“幸福”

在涉及到市民幸福感的十大具体指数中,较之2008年也发生了变化,最高的是家庭生活幸福指数(4.13),最低的是收入满意指数(2.97),除交通出行便利指数较2008年降幅较大外,其它指数均较2008年上升或持平。其中尤以社会治安满意度、收入满意度、人际关系和谐度、生活质量提升、家庭生活幸福五大指数较2008年有所上升。

社会治安满意度指数:3.50,较2008年的3.43上升0.7分。57.6%的受访市民认为2009年成都的社会治安好,仅11.5%的受访市民认为不好;

收入满意度指数:从2008年的2.91上升到2.97。34.2%的受访市民对目前的收入感到满意,32.8%的受访市民表示不满意;

人际关系和谐度指数:3.89,较2008年的3.83上升0.6分。72.8%的受访市民感到和周围的人相处“愉快”;

生活质量提升指数:从2008年的3.14上升到3.43,42.5%的受访市民认为生活质量与2008年相比“提高”了,53.5%的受访市民认为未来生活质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或“有所提高”,仅有3.3%的受访市民认为“会有所下降”或“较大幅度下降”;

家庭生活幸福指数:从2008年的4.0上升到了4.13,81.5%的受访市民觉得家庭生活“幸福”;

生活总体满意度、居住条件满意度、健康信心度和精神状态四大指数:与2008年相比保持稳定;

交通出行便利指数:较2008年降幅明显。分析认为,这与私家车增加,重要交通要道如人民南路改造、地铁施工等因素有关。随着2010年我市交通缓堵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如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投入运行,以及重点路段改造的完成,地铁和轻轨的陆续建成,在成都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届时,该指数将得到提升。

15种职业人群家庭主妇最幸福

调查报告对15种职业人群的幸福感作了对比,其中家庭主妇、公务员、离退休人员、企业公司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五类职业人群幸福总指数高居榜首,而又以家庭主妇“感觉最幸福”,幸福总指数达3.9。相对而言,企业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员工及工人的幸福总指数较低。

相关链接

民众幸福感指数

社区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过程与结果

1. 调查对象、方法与经过

本研究选择在某地级市原郊区由村改造过来的社区进行落户农民家庭情况调查。一方面, 放开大中城市户籍是国家现行户籍改革政策;另一方面, 也符合农民工流入城市分布的实际。在调查方法上, 则采取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以在量的获取与质的把握上相结合, 更好地反映被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

具体过程:设计好问卷后由一个被调查社区落户的原农民亲戚在社区一户户上门当场填写表格并收回, 15天时间共发放与收回有效问卷26份。同时, 以该亲戚为对象, 分2次分别了解了该社区落户城镇农民家庭的整体情况及农民入户后的社区大事。

2. 调查结果

(1) 落户时间。上世纪80年代10户, 占38.46%;90年代3户, 占11.54%;本世纪13户, 占50%。

(2) 落户原因。购房迁入的13户, 占50%;来此种地迁入的12户, 占46.15%;拆迁1户, 占3.85%。

(3) 家庭户口。一家户口全迁入的4户, 占15.38%;部分迁入的22户, 占84.62%。

(4) 福利分配。社区可分配福利包括菜地、出租收入及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调查对象中有12户分到了地, 占46.15%;其它都享受部分分红与公共服务, 即在出租收入分配与养老等公共服务上比户口全部在社区的福利要差。

(5) 社区自治。偶尔参加开会的有18户, 占69.23%;从不参加的有7户, 占26.92%;未作回答的1户, 占3.85%。原因:回答曾受老住户阻扰的16户, 占61.54%;没兴趣的8户, 占30.77%, 未回答的2户, 占7.69%。

(6) 家庭就业。找合适工作难的11户, 占42.31%;工作不稳定的8户, 占30.77%;办厂难的2户, 占7.69%;工作待遇低的3户, 占11.54%;未回答的2户, 占7.69%。

(7) 家庭收入来源。种地的12户, 占46.15%;打工的5户, 占19.23%;办厂的2户, 占7.69%;未回答的7户, 占34.62%。

(8) 家庭生活水平。收入渠道增加, 生活水平上升的16户, 占61.54%;开支大, 生活水平下降的3户, 占11.54%;比老住户差的2户, 占7.69%;生活没什么变化的1户, 占3.85%;未回答的4户, 占15.38%。

(9) 社区交往。选择与新住户互动多的19户, 占73.08%;新老住户互动一样多的1户, 占3.85%;与老住户互动较多的6户, 占23.08%。认为与老住户互动没障碍的7户, 占26.92%;选择老住户瞧不起新住户的8户, 占30.77%;认为社区有地位的多为老住户, 有11户, 占42.31%。

(10) 少数人的体验。选择社区活动中有少数人经历的19户, 占73.08%;无此经历的7户, 占26.92%。具体少数人经历的情形, 选择与老住户有矛盾的9户, 占34.62%;与新住户有矛盾的2户, 占7.69%;选择刚迁入本社区的有10户, 占38.46%;未回答有的5户, 占19.23%。作少数人时权利受损的有17户, 占65.38%;不知道有没有损失的有9户, 占34.62%。26户全部反映本社区没有对少数人权利受损情况进行补偿救济措施。

(11) 社区发展。选择完善就业与公共服务的有23户, 占88.46%;要求提高福利的有21户, 占80.77%;要求改进选举的有19户, 占73.08%;选择和谐人际关系的有15户, 占57.69%。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落户农民家庭半移民状态

调查显示:农民以家庭形式进城的市民化实质上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状态。虽然他们的家庭都有成员在城市社区落户, 但样本中84.62%的家庭并没有将全部家庭成员的户口迁进来。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 即这些移民家庭, 原来本来是农民, 在农村有土地、房屋、祖先的坟墓, 完全放弃农村, 在利益与感情上割舍不下;二是城市社区对农民落户的排斥, 购房者要上一个户口需向社区交5000元, 多迁户口要多交钱。由此使农民落户城镇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现象, 即一般将子女户口迁进来, 自己的户口则留在老家。这样, 一家子既可以享受城市福利 (子女以就学就业等形式) , 也可以享受乡村政策优惠 (父母在老家领取各种“三农”补贴等) 。

这种农民家庭市民化未完成状态还表现在职业上, 即样本中那些未将户口全部迁入城市社区的家庭都在老家有责任田需要打理, 因而家庭内部就形成了有人打工有人种田的现象。在现实中, 这种责任田大都租给别人耕种, 而自己则在城市社区从事非农产业。也有少数人亲自耕种, 主要是节约劳动力投入把原来的双季稻变成一季稻。这种家庭亦工亦农的现象, 在调查社区的典型表现是, 作为由原城郊供应蔬菜的村落转变而来拥有大量菜地的社区, 调查样本中有46.15%的家庭落户时分到了菜地, 种菜成为这些家庭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此外, 公共服务上也有反映。由于这些落户家庭在户口职业等方面的特殊性, 公共部门即城乡政府与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 他们也都分享了部分。如养老上, 有户口的在调查社区办的是城镇养老保险, 无户口的则是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上, 有城镇户口办的是城镇医疗保险, 没有的则是新农合保险;福利分配上, 户口在城镇的可以每年享受社区经济分红, 没在城镇的则在农村领“三农”补助。由于国家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政策, 没有城镇户口的, 也可以享受部分城镇公共服务, 如子女就学、就业、社区治安等, 在调查的社区有户口的与无户口的都是一样。调查数据亦显示, 53.85%的家庭认为自己只享受了所在城镇社区的部分公共服务。

农民家庭市民化未完成形态表明, 农民进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是流行的农村退出、城市进入与城市融入那种直线的三阶段模式。[1]本研究所调查的农民进入城市落户大多都不是一次性全家落户城镇, 而是子女迁入、父母留在农村。这种形态也不是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共鸣的半城镇化现象。[2]因为半城镇化指的是在城镇没有户口的农民工不能享受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福利情况。

对于农民家庭市民化这种新现象, 本研究拟以家庭半移民来称呼它。即这种家庭中成员户口迁到城镇在城镇务工享受城镇福利的基本完成了移民过程, 户口未迁入的则其市民化并没有完成, 因此, 整个家庭的移民也未完成。

家庭半移民现象也启发人们, 以为政府放开城市户籍就可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半城镇化问题, 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2. 落户农民家庭半移民引发的问题有3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①

(1) 农民市民化的代际化问题。所谓农民市民化的代际化, 就是指那些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有较多留恋的人, 其市民化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完成, 因而农民的市民化实现在现实中只能寄希望于其子女如下一代。这样讲的依据在于本研究的调查揭示, 尽管政府放开了中小城镇的农民落户限制, 有一定比例的农民也符合落户城镇条件, 但他们就是选择将户口留在农村, 形成了一个自愿保留农民身份的城市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来解释, 即在现有城乡条件下, 农村户口仍然能给农民提供一定的土地等保障, 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如“三农”补助等。所以, 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后, 也有那种将户口迁入城市的又将户口再迁回农村的现象。但这种解释是不充分的, 即农民从城市回流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理解。这涉及到本研究主张农民市民化的代际化的另一个依据。笔者因为出生在农村, 经常有机会跟从老家外出打工的人群接触, 他们不管在城市发达不发达, 纷纷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年老不能工作后, 想回老家养老, 并且还采取实际行动, 在老家盖起了一栋栋设计精致的楼房。当然, 还有一个在学术界得到相当认可与较多研究的依据, 那就是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些现象表明, 农民进城如务工经商可能其市民化程度提高了, 但不一定会一辈子沿着这种方向发展, 有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回到农村或者以某种方式保留农村的属性。这样, 其市民化就难以彻底实现。代际市民化现象的背后是农民在农村的根的影响及其如何处理的问题, 以及对那些难以在一代之内实现市民化的农民如何在政策上服务的问题, 同时, 对于留城意愿更高的新生代农民如何促进其市民化问题。

(2) 移民家庭的政策支持问题。由于调查中这些落户城镇的农民家庭有部分人员未将户口迁入, 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家庭, 即由农民与市民混合成的家庭。对于这种家庭如何在政策上进行支持, 显然是一个新问题。因为政府的政策长期以来要么是针对城镇家庭的, 要么是针对农村家庭的。如这些居住在城镇的人, 在养老、医疗等方面拿着农村待遇却要享受城市生活水平, 应该由谁以及如何填平这种城乡发展水平不同形成的福利差距呢?另外, 城市政府与社区能否出台特殊政策来减轻这些有农村户口的城镇家庭负担呢?以及城乡如何配合 (如以分工负责) 来解决这种特殊家庭问题呢?等等, 这些都有待探索与在实践中得到解决。

(3) 城镇农民移民社区的治理创新问题。现有政策框架下, 城镇社区治理基本上是以户籍人口为对象的, 由于农民迁移出现了既有城市户籍又有农村户籍的混合家庭, 社区管理难度无疑增加了。一是基于家庭的作用, 可能家庭内户籍人口会要求社区将服务向家庭内非户籍人口延伸;二是在社区自治决策如选举与开会上, 户籍人口肯定会受到家庭内非户籍人口的影响;三是在社区交往与社区和谐上, 原来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模式即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拒绝会受到挑战, 社区户籍人口必然要与社区家庭内的非户籍人口逐步发生经常性互动, 社区那种封闭观念也将受到挑战, 社区和谐将受到新考验。此外, 由于农民移民进入, 城镇社区还面临老人与新人关系问题, 如调查显示, 新迁移进来的住户习惯跟新住户交往, 甚至认为老住户对其有歧视, 跟老住户存在一定的社会地位差距。这样下去会不会像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形态一样形成一个封闭的新住户交往圈子, 从而造成相关社区的分割呢?且这种新老住户的矛盾还会在社区治理如选举上表现出来, 即原来社区是以老住户组成的, 社区权力也从其中产生, 利益分配也以老住户为对象。现在新住户进来后, 基于利益的考虑, 会在政治上要求改变现状, 如通过选举让新住户当选, 进而改变现行福利分配机制, 让新住户获益。而老住户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 必然会阻扰新住户参与社区治理, 如调查中有61.54%的新住户反映在参加社区会议上受老住户阻扰。在社区大事调查中也了解到, 由于移民逐年增加, 新住户最终超过了老住户, 因而在2006年时, 通过选举新住户中有人当上社区主任, 并在年终分配时, 将土地出租收入向新住户分配。结果引发老住户不满, 一些冲动的老住户跑到主任家要打人, 上级政府介入调解后才缓和了矛盾。由于社区新住户已占据了多数, 又有政府支持与社会道义优势, 因而新住户年终分红就保留了下来。而这种新老住户之间在选举与分配上的矛盾不光调查的社区有, 在全国其它的移民社区也存在, [3]可以说, 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需要重视解决。在社区治理上, 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新住户与老住户有矛盾外, 还有一个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关系问题。调查数据也显示, 73.08%的家庭有成为社区少数人经历, 或者在其刚迁移来社区时, 或者与老住户有矛盾时, 这种少数人经历中有65.38%的住户反映权利有损害, 且所在社区没有任何救济措施。这个问题无疑影响到社区公平与和谐, 也需要重视应对。

3. 落户农民家庭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

对于农民代际市民化问题, 需要完善形成对市民化进程中群体有所区分的具体政策。如新生代农民包括农民工因为市民化意愿强, 主要是放松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一种促进市民化的政策。具体如放松户籍限制, 加强职业培训, 将城市公共服务向其覆盖等。至于老一代农民, 既包括第一代农民工也包括本研究调查中发现的移民城市农民家庭的许多父母长辈, 可以通过调查针对性采取帮助措施:对其中愿意进一步市民化或在市民化上态度未确定的, 从国家有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角度, 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一方面, 将城市公共服务向其全覆盖;另一方面, 对其农村的根, 包括住房、土地等进行适当处理, 如完善农地流转与宅基地权益保护等, 保障其权利不致因市民化而受损, 并逐步促其完成从农村退出。至于老一代农民中不愿意进一步市民化的, 则尊重其选择, 重点是保护其在农村权益不受损, 并应通过促进城乡一体化来保障其退休后可能要在农村的生活。另外, 对于市民化进程中那些想返乡创业的农民, 则在促进城乡一体化之外, 还应针对性进行创业扶持。

对于移民家庭问题, 应在城乡一体化精神下处理:对选择居住在城镇的农村户籍家庭成员, 城镇应逐步提供不论户籍都一样的养老、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对于无城市户籍年老后想返乡的, 则应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将其纳入统一的养老机构之中, 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无人照顾问题, 并在治安、医保、基础设施等方面向城镇看齐。在公共服务供给上, 应考虑这些家庭结构中的城市人口, 建立城乡协调合作机制, 如城乡相关机构共同研究、投入资源并相互配合等。从实践来看, 目前在城镇居住老年后选择回乡养老的, 包括第一代大多数普通农民工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因此, 笔者建议, 国家在战略上应制定相关规划, 筹集资源, 落实有关措施。

对于城镇社区治理问题, 应创新社区管理政策。对于社区内非户籍人口在社区决策与利益分配上的影响问题, 由于现实的家庭结构, 决策上非户籍人口的影响是无法排除的。因此, 应在城乡一体化思想下, 根据社区财力与社区居民家庭中非户籍人口情况, 适当在利益分配上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 并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促进非户籍人口参与, 以构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良好关系。对于新老住户关系问题, 社区应主动安排, 根据社区移民情况, 对本社区内新住户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保障新老住户户籍人口权利平等, 包括维护新住户的选举权与分配权等。对于有可能发生的新老住户矛盾与冲突要有预见性, 未雨绸缪, 控制矛盾升级。对于农民移民社区自治上的少数人问题, 一开始肯定新住户最有可能成为少数人, 而随着新住户的不断加入, 老住户有可能变成少数。所以, 应完善社区治理制度, 建立保护少数人权益机制, 如保障其平等参与决策与分配, 保护其不受歧视等, 在实践中需要形成符合社区特点的少数人权利受损后的事后救济机制。考虑到农民市民化是大势所趋以及半移民家庭的普通性, 在社区治理上, 国家应突破原来针对户籍人口的政策, 适时出台相应行政法规, 以指导应对社区自治中的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新住户与老住户、少数人权利等问题。在国家政策出台前, 社区与地方政府也应探索这些新问题的妥善处置办法。

三、结论

笔者发现, 农民落户城镇的家庭许多具有半移民特点, 即其成员身份上有市民有农民, 职业上有务工有种地, 公共服务上有城市也有乡村。由此产生农民市民化的代际过渡问题、城镇半移民家庭公共服务问题及农民移民城镇后社区治理新问题等。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创新。而农民家庭半移民现象, 不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或半城镇化概念所能涵括的, 相关问题在实践上都具有普遍性, 需要学术界进一步重视与研究。

摘要:户籍改革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但极少有人研究农民家庭落户城镇的具体情形。本文通过分析调查资料, 发现这种家庭具有半移民特点, 即其成员的身份有市民也有农民、职业有务工也有务农、公共服务供给有城市也有乡村, 其市民化可能要通过代际过渡来完成;因此, 需要农民市民化、家庭公共服务、城市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创新。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落户城镇,家庭半移民,政策创新

参考文献

[1]刘传江, 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01) .

[2]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6, (05) .

社区市民学校规章制度 篇3

为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使市民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规则、教学内容及步骤进行规范管理,使教员、学员有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特制订如下制度:

一、市民学校管理人员应对市民学校的教学计划、内容、时间及授课人、听课人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二、凡参加者市民学校的授课老师、听课学员(社区居民),应按时到校,管理人员应认真做好考勤的工作。

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上课专心听讲,做好听课笔记,服从管理人员及教员的安排。

四、教师、学员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到校的,必须做天提前通知学校或请假。

五、学校管理人员应对授课的效果作业掌握,及时反馈给有关人员并提出要求,对老师和学员根据有关情况给予表扬或批评。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篇4

活动主题:

携手共创绿色、和谐校园时间:4月9日上午9:0012:00地点:郑州大学工学院校园及教师家属区组织人员:郑州大学工学院环保协会理事会参与人员:协会会员及志愿者30人

活动内容:

一、志愿服务活动

1、清洁校园清洁校园及教师家属院草坪垃圾,清洁图书馆门窗玻璃,清洁报刊栏玻璃,清理校园及教师家属院小广告。

2、摆放自行车将校园内自行车摆放整齐。

二、环保宣传活动

1、发放环保宣传材料环保倡议书、公民环保手册等。

2、展出由我们协会自己搜集的环保图片、宣传画等。

3、开展了主题为“人人环保,共创绿色家园”的大型签名活动。

4、展出了绿意中原制作的“绿色在你我手中传递”签名条幅。

5、发放环保现状调查问卷。

三、开展了认识校园植物活动

由于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校园内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但很多同学对身边这些美丽的花草并不熟悉,因此,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协会会员及志愿者参观、认识校园植物。在相关同学的生动地讲解、介绍下,同学们兴趣、热情高涨。

此次活动虽没在原定的社区举行,但活动内容及实际意义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宣传上,通过图片展览唤醒了同学们的环境危机感,通过发放环保手册等资料增长了同学们的环保知识,通过开展签名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二 篇5

2004年市民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出发,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全面系统地对京南、京北社区的市民进行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科学知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构建具有清河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工作要求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中央文明委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重点的教育活动。

2、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区居民进行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科学知识普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

3、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宣传教育,结合我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文明从我做起”、“携起手来,共建美好家园”等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组织贴近群众生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的培训,进行医疗保健、转岗就业知识、流动人口法制与计划生育等内容的培训。

5、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征文、知识竞赛、歌咏比赛、诗歌朗诵、图片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社区市民的生活。

三、具体措施

1、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社区居委会有关人员和社会志愿者为成员的市民学校管理委会,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结合学校和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3、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

4、加强指导和检查,落实好各项工作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效果。

5、盘活社区和学校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将学校的体育场、图书室、微机室、实验室等在双休日、寒暑假向社区居民开放。

四、行事历

二月份

1、成立市民学校领导小组及管理委员会,建立市民学校组织机构。

2、制定市民学校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

3、召开管理委员会成员会议,研究、部署市民学校的具体工作。

三、四月份

1、市民学校开学典礼。(北小多功能厅)

2、信息技术培训(五楼微机教室)

3、公民道德教育。(北小多功能厅)

4、“公民道德故事”演讲比赛。(北小多功能厅)

5、书法、绘画培训。(北小绘画室)

6、英语培训。(北小教室)]

五、六月份

1、优生、优育、优教知识讲座(北小多功能厅)

2、法律、法规、维权、调解等知识讲座。(北小多功能厅)

3、信息技术培训(五楼微机教室)

4、书法、绘画培训。(北小绘画室)

5、英语培训。(北小教室)

七、八月份

1、开放阅览室、微机室、体育场。

2、家庭、婚姻、女性知识讲座。(北小多功能厅)

3、信息技术培训(五楼微机教室)

4、书法、绘画培训。(北小绘画室)

5、器乐、声乐培训。(北小音乐室)

6、英语培训。(北小教室)

九、十月份

1、召开管理委员会成员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北小接待室)

2、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总动员。(北小多功能厅)

3、举办环保、节水、绿化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北小多功能厅)

4、信息技术培训(五楼微机教室)

5、书法、绘画培训。(北小绘画室)

6、器乐、声乐培训。(北小音乐室)

7、英语培训。(北小教室)

十一、十二月份

1、开放体育场

2、冬季体育活动。(北小操场)

3、转岗就业知识培训。(北小多功能厅)

4、信息技术培训(五楼微机教室)

5、书法、绘画培训。(北小绘画室)

6、器乐、声乐培训。(北小音乐室)

7、英语培训。(北小教室)

社区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6

进入新世纪以来,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新世纪群众体育的发展绘制了蓝图, 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全面展开, 社区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也愈发突出。本文就衡水市社区市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 目前社区体育发展中暴露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借鉴国内外社区体育发展的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衡水社区体育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并提出意见及对策, 从而推动衡水社区体育进一步发展, 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2. 衡水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2.1 衡水社区体育活动成员的分布情况。

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者的年龄分布, 呈“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即老年人和儿童人数较多, 中青年人数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大多闲赋在家, 为了寻找生活乐趣和防治老年性疾病,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是这些老年人最直接的选择。而广大中青年因为大多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或在校学生, 处于紧张的工作或学习状态, 所以无法保障参加正常的社区活动。

2.2 衡水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分布情况。

衡水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可分为室外项目和室内项目。衡水社区体育活动室外项目有散步、慢跑、武术、气功、老年舞蹈等。室内项目有乒乓球、台球、棋牌等。据最新资料调查, 衡水居民小区的体育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被占用和挤掉, 还有一些过于追求时尚而忽略了实用性。另外, 由于受传统竞技体育的影响, 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 而严格的规则又限制了区内一般群众的参与, 致使社区体育项目的选择受到很大的限制。

2.3 衡水社区体育的人群结构和活动形式。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 活动规模受场地条件限制, 大小不一, 以小规模活动为主。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 有的按季节举行。目前, 日常性晨晚练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操、拳、功、舞、剑等五大类, 经费以自筹为主。体育竞赛的内容多种多样, 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本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 其中娱乐性、趣味性活动内容更受人们的欢迎。

2.4 衡水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在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 专职为辅。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20.3%, 72.6%的管理者由身兼多职的管理人员兼任, 还有7.1%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在调查的体育指导员中本科学历的占1.7%, 专科学历的占6.8%, 高中学历的占42.7%, 初中以下学历的占48.8%。且这些体育指导员受过培训的占24.9%, 未受过培训的占75.1%。这样的体育指导员队伍, 大部分人是自身喜爱体育活动, 具有较高的热情, 且愿意为大家服务。但由于本身受教育程度低, 且又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 因而很难适应全民健身的顺利开展。

3. 衡水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衡水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以街道社区体协为主, 其他区域性体协为辅, 组织结构基层化特点十分明显。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意识比较淡漠的情况下, 政府行为仍然应该在社区体育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但随着衡水市民参与社区体育意识的增强, 社区体育管理应该走行政性与社区自主性相结合的混合型管理道路。

3.2 制定衡水市社区体育的长远规划。

要实现衡水市经济发展目标, 制定衡水市社区体育的长远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从衡水市已建成的居民小区来看, 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小区配套体育活动场所的面积标准 (包括新建的居民小区) 。因此, 长远规划不仅包括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 而且包括对现有的居民小区体育活动场所的改造。

3.3 加强宣传力度, 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

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 来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居民体育健身的舆论导向, 增强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体育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 使衡水市各级行政职能部门都充分认识到, 发展社区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强市利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3.4 多渠道筹集经费, 加大社区体育的投入。

仅仅依靠体育彩票来进行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采取政府拿一点, 街道、居委会 (社区) 拿一点, 居民个人拿一点的办法, 即按照国家政策, 逐步转向由政府办体育向社会办体育过渡, 发挥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优势, 号召个体私营企业赞助、为社会作贡献等来增加社区体育经费, 实现多渠道筹集经费, 加大社区体育的投入。

3.5 提高居民健康消费意识。

作为正在飞速发展的衡水市民, 不是没钱, 而是用于社区体育健康消费的意识没有觉醒。因此, 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市民的体育健康消费意识, 使居民认识到适当的体育消费是健康的储蓄, 只有现在的体育消费才能换来未来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4. 结语

现阶段衡水市社区体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发展也不平衡。场地设施、经费、指导者队伍等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是当前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社区健身已是社会的热点。加强社区健身文化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促进社区健身活动发展的灵魂。依据衡水社区体育的现状,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发展体系。运用这一体系可以实现资源上的优势互补, 促使家庭、社区体育健康、有序、协调地发展, 使正在飞速发展的衡水市在社区体育方面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杰, 朱仁康.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2, (1) :86-881.

[2]李云林.对社区体育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23, (6) :4-5.

社区市民文明学校规章制度 篇7

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

社区市民文明学校规章制度

一、校务委员会例会制度

1、校务委员会委员应认真履行职责,按时参加例会,积极参与决策,努力完成分管任务。

2、定期召开校务会议,一般情况下,每季召开一次,每年不少于两次,必要时可临时召开校务会议。

3、例会召开前,应事先将内容和课题通知各校务委员,各校务委员作好充分准备,充分发扬民主,议而有决,决而有行。

4、年度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工作目标、规章制度的制定,资金投入、实施奖惩等重大事项必须经校务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二、档案管理制度

1、市民学校档案是教学活动的`全部综合反映,由校务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2、管理人员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做好文件、资料及有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分类、立卷、归档等工作。

3、档案要求做到内容齐全,分类清楚,不漏不重,装订规范,检索方便,管理完善。

4、严格档案借阅手续,校内人员借阅档案要填写登记单,外单位借阅档案须经校长(或主管领导)批准。

三、安全卫生制度

1、坚持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2、电视机、录像机等应有存放专室、柜,并有专人保管。

3、经常加强安全检查,一旦发现隐患,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四、校长守则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及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坚决执行上级领导的各项决议。

2、负责市民学校全面工作,贯彻和执行党校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认真实施校务委员会决议。

3、加强市民学校管理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办学规律,不断改进和提高市民学校的办学质量。

五、教员工作守则

1、认真研学政治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认真备课授课,讲求教学实效。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听取学员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严格律己,带头端正党风,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5、自觉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市民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六、学员守则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2、认真听课,专心学习,独立思考,不折不扣地完成学习任务。

3、遵守市民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履行请假手续。

4、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5、爱护公物,搞好教室的环境卫生。

重要性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体现企业与劳动者在共同劳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劳动行为规范的总和.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立法”,是企业规范运行和行使用人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行使好法律赋予的这一权利.聪明的企业都看到了这一点,但实践中还有很多企业并未对此予以重视,认为反正有国家法律,法规,出了事按国家法律,法规处理就行,其不然卖国家法律,法规是大法,不可以针对某个单位的具体情况,而企业的具体是千变万化的.成功的企业多制度其效果是使企业运行平稳,流通,高效,并可基本上防患于未然.俗话说:”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成功的企业及规章制度,50%更是直接因它而产生.

可以说规章制度的主要功能是:

1. 规范管理,能使企业经营有序,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2. 制订规则,能使员工行为合矩,提高管理效率.

它的重要意义是: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规范指引企业部门工作与职工行为需要.

社区市民学校2012年工作计划 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准充分发挥文明市民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促进中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辖区居民综合素质。推动我社区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市民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发展观为指导以米公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要求为主以深化文明社区创建为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提高我社区市民的整体素质广泛开展向市民学习生活健康内容丰富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我社区市民对各种知识的需求的满足构造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为我社区建设成丰富多彩的新型社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使得我社区市民在下岗失业后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一技之长服务于社区解决自己生活的出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生活全面达小康使社区市民在和谐社会中健康长寿。

三、学习内容安排 时间 授课培训内容 地点 授课人 参加对象

1月 计划生育知情选择知识 育龄妇女

2月 餐桌上的红绿灯 社区市民

3月 3.15消费者权益知识 社区市民

4月 喜迎十八大党员干部培训 全体党员

5月 时政学习社区市民

6月 如何做好再就业服务工作 下岗失业人员

7月 不得病的十大秘决 社区市民

8月 社区治安注意事项 社区居民

9月 增强自护意识远离网络犯罪活动 社区青少年

10月 老年健康讲座 社区市民

11月 法律知识讲座 社区市民

12月 居家防骗防盗盗安全 社区市民

四、工作要求

1、市民学校要制定具体的教学安排精心组织确保人员、时间、内容和效果的落实。并根据形势、任务和创建要求及时调整内容安排并按照要求建立文明市民学校学习笔记。

2、要进一步完善市民学校组织机构网络健全以社区书记为校长、社区有关人员和社会志愿者为成员的市民学校管理委员会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淮安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篇9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

以淮安市城市居民为目标人群, 在一定时间段, 以拦截的方式在时代超市、淮钢体育馆广场等公共场所对具有独立消费能力的个人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

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 发放问卷现场回收。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和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

(1) 基本特征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调查问卷92份, 有效问卷87份。

性别:男性48 (55.2%) 名, 女性39 (44.8%) 名。

年龄:35岁以下占72.4%, 35~55岁的占21.8%, 55岁以上的占5.8%。

(2) 食品安全态度

89.4%的被调查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 但51.6%的调查者认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是“问题太多, 令人失望”, 认为目前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到位的仅占5.6%。为了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选择认为最重要应当是严格检验检疫的占23.6%, 加大处罚的占22.3%, 普及科学消费知识的占10.1%, 诚信经营的占12.8%, 行业自律的占10.1%。

(3) 食品安全知识

被调查者中, 获得食品安全知识满分的仅占1.9%。本次调查问卷的食品安全知识总分值设为20.0分。调查人群获得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分为6.11±2.02, 说明市民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经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食品安全知识得分不同,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不同职业背景人群的食品安全知识得分不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关于希望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的多项选择中, 前两位来源是广播电视的占25.8%, 报纸杂志的占11.3%。31.0%的居民认为观看食品安全知识电视系列片, 18.5%同意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班, 对于提高食品安全常识会比较切合实际。

4、食品安全行为

调查显示, 23.6%的社区居民认为蔬菜的残、老黄叶要摘尽去除后再食用;只有15.5%的被调查者注意了在处理生、熟食品及原料的菜板、碗筷一定分开;食用隔餐饭菜或外购的熟食前, 一定会重新加热的被调查者仅为14.8%。对于熟食、凉菜等即食食品, 被调查者中, 选择尽量不买的占18.1%, 偶尔购买的占69.6%, 从来不买的占9.7%, 经常购买的占3.9%, 选择不购买上述即食食品的主要原因认为不卫生安全的占71.6%。

5、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率

调查中对《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食品安全法律的知晓情况也不太乐观, 只有不到三成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相关内容。同时, 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 积极投诉解决的市民不多, 有39.6%的被调查者表示曾向相关部门投诉过, 但是对投诉结果满意仅为12%。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投诉, 主要原因有和经营者私下解决、怕惹麻烦等原因。

调查发现, 市民对待食品安全的态度积极, 但是总体食品安全知识比较匮乏。在现实生活在, 市民的食品安全行为不容乐观, 同时, 市民食品消费的法律意识和行为状况亟待改善。

二、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不少群众由于深受“不干不净, 吃着没病”等错误观念的影响, 缺乏卫生意识, 霉烂变质的果蔬、沾满灰的糕点、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容易造成食物中毒。部分居民由于受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对日常生活中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不太重视。

2、食品安全知识的缺乏

从调查报告可以看出, 群众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这是我国长期以来不重视安全教育的后果。在食品安全方面, 群众很少有受过专门的系统性的教育。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市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

3、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缺位”

一方面, 由于消费者投诉机制不完善, 投诉渠道不畅通, 有关部门不能较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调查者表示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向有关部门投诉得到解决的仅占13.8%。

另一方面, 政府食品安全部门的宣传工作做得并不好。从调查中来看, 76%的市民现有的食品安全知识主要来自于他人经验的分享以及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购买经验, 仅有12%左右的市民从政府相关部门发放的宣传手册中了解到相关知识。显然, 在食品安全信息的宣传方面, 政府还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

4、食品生产单位的不负责任

从三鹿的三聚氰胺到双汇的瘦肉精, 许多食品安全事故, 背后每每闪现着大企业的身影。尽管殷鉴不远, 许多企业还是铤而走险, 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或者停留在口头上, 或者落实在侥幸心理上, 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三、对策

1、消费者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消费者自身要重视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 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在购买和食用食品的时候提高警惕, 不买没有安全标志的食品, 不买过期的食品。

2、构建食品安全教育体系

以往多位学者的调查认为, 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居民食品安全意识, 改善食品安全行为。需要健全教育机构, 甄别教育对象, 丰富教育内容, 及时有效评估, 建立一个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 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教育方案的顺利实施。

3、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要增加力度

政府和食品生产经销企业对食品安全应担当主要责任。普通消费者不可能把所有食品中含的不安全因素都简单识别出来, 政府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4、食品生产者加强责任意识

生产者也必须看到, 食品安全归根结底是生产出来的, 生产者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面对社会化的大生产、越来越长的产销链条, 只有将政府的监管内化为企业的自我监管, 只有运用“系统思维”将视野从起点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才能打造好食品安全的良心盾牌, 打造出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

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向来都是人民生活之根本, 国家稳定之基础, 社会发展之前提。只有尽快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并力求使人们从观念的转变到他们的行为意识上去, 以引导人们健康消费,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促进全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劼.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J].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 (2) :250-251.

[2]杨发莲, 何作顺, 张丽兰.云南成年人营养与食品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3, 6:406-408.

[3]史根生, 刘亦农, 张卫民, 等.广东、吉林、四川、湖北四省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8:677-680.

[4]高歌.上海市居民食品卫生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8, 18 (3) :31-33.

[5]史根生, 刘亦农, 张卫民, 等.广东吉林、四川、湖北四省居民食品安全教育前后知信行的比较[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6:532-534.

社区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10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做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做好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三周年,大力营造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艰苦创业、科学发展、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巩固我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创新教育工作理念、完善体制机制、科学统筹规划、形成共建合力,努力为提升市民文明程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教学内容

1、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积极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文明学校教学中,贯穿到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我街道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3、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辖区居民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辖区居民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

4、深入扎实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人”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课堂的示范、引导、监督作用,按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具体要求,在我街道干部、职工中形成知荣弃辱,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良好风气。

5、以纪念庆祝建国六十三周年为楔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社区干部、职工中开展 “四认同”教育,深化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深入开展反分裂、反渗透宣传教育,加强反分裂斗争网上宣传,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6、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广泛开展文明礼仪的教育与实践活动,把讲文明重礼仪作为创建文明校园,美化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7、开展道德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提高民主法制意识。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时事政治教育。

三、学习安排

为了使**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公园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将按照教学课程安排表,做到教材、教案落实,时间落实,师资落实,人员落实,认真做好教学记录及考勤。按照统一要求,每个月每个分校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活动,并建立健全学员登记表、考勤册、授课记录、成绩册和相关的文字材料。本着实事求是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认真组织,严格要求,按照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时间到位、内容到位的原则,做好市民文明学校教学环节中的每一项工作。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和自学的方式,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文化素质,达到自我教育,教育他人,共同提高的目的和学习目标。

2012年**月**日

关于重庆市市民的幸福度的调表 篇11

您好:我们现在在做一个关于重庆市人民幸福度的调查报告。您的资料将是我们科学分析研究的有力依据,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填写是不记名的,希望您在填写时不要做任何顾虑。谢谢您的合作。

性别:男女

1、您所在的年龄范围?

A、20-30岁B、30-40岁C、40-50岁D、50岁以上

2、您所在城市的医疗卫生让您幸福吗?

A、非常幸福B、比较幸福C、不大幸福D、不幸福

3、现在的住房条件让您觉得幸福吗?

A、非常幸福B、比较幸福C、不大幸福D、不幸福

4、您对现在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觉得幸福吗?

A、非常幸福B、比较幸福C、不大幸福D、不幸福

5、您对现阶段收入情况你觉得幸福吗?

A、非常幸福B、比较幸福C、不大幸福D、不幸福

6、您对社会保障体系您觉得幸福吗?

A、非常幸福B、比较幸福C、不大幸福D、不幸福

7、目前社会文化教育程度让您幸福吗?

A、非常幸福B、比较幸福C、不大幸福D、不幸福

8、您所在的城市的交通让您幸福吗?

A、非常幸福B、比较幸福C、不大幸福D、不幸福

9、您的业余生活让你幸福吗?

A、非常幸福B、比较幸福C、不大幸福D、不幸福

10、你觉得现在阶段生活压力大吗?

A、没压力B、压力小C、比较大D、很大

11、您对现阶段社会公平程度的看法?

A、很公平B、比较公平C、不公平D、很不公平

12、现阶段的幸福打分,你打多少分?

社区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12

为了大力倡导和推进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准,充分发挥文明市民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现将2010年文明市民学校教学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以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强化居民文明言行、礼仪的养成,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根本任务和目的,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相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塑造良好的文明形象。

二、教学内容

2010年文明市民学校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国 “公民道德宣传日”、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公民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坚持抓好居民荣辱观教育和养成;坚持抓好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坚持抓好文明礼仪的教育和养成;坚持抓好法制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形式

文明市民学校的教学形式,要继续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注意克服以往以考代教的简单方式,要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专家授课,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举办各类专题讲座、举行座谈会等方式,使辖区居民通过不断的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真正在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有新的收获和提高。

四、几点要求

1、制定具体的市民文明学校教学安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人员、时间、内容和效果的落实。

2、每季度开课一次,课时一般不少于1小时,并根据形势、任务和创建要求及时调整内容安排。

3、要做好文明市民学校教学记录、考勤。

社区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13

2011年永佳社区市民学校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文明创建为主线,依托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针对居民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利地配合了街道市民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了好的成效。一年来,市民学校,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数次,受教育人数达陆百多人次。为创建“文明和谐社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以文明创建为重点,努力提高市民素质

2011年社区市民学校把文明创建工作作为全年的工作重点,牢牢抓住“宣传、教育、实践、评价”四个环节,积极开展了助人为乐、优化环境、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来参与社区的各项建设,引导居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清洁卫生的工作、生活环境,革除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陋习,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以“四进社区”为中心,开办市民教育大课堂

1、以市民学校为阵地,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活动。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四进社区”为中心,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一是面向老年人开展养生健身、健康保健教育和文明在身边普通话日常用语培训。二是面向党员干部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三是面向育龄妇女进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生殖健康教育;面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和法制道德教育;在寒暑假期间,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爱惜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治安防范、国防、科普等教育讲座和观看录相等,使同学们和社区越来越近,社区真正成为了同学们校外活动的大课堂。四是特别重视抓好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五是面向外来流动人口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流动人口管理知识培训等等,通过教育培训,使居民了解并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2、一年中,以文明创建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体活动。我们在宣传窗上张贴了公德宣传标语,张贴了文明市民的一些工作实绩。随着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社区举办了以“创建和谐,亲情牵手”为主题的联欢会。居民群众自编自演等十余个精彩节目不时引来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其中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题材的表演更是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3、以健全组织为抓手,不断完善三级教育网络建设,社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发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基本形成了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做到了全年工作有计划、有落实,使文明市民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

上一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12课下一篇:肇庆七星岩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