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个人小课题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教师个人小课题

幼儿教师个人小课题 篇1

课题名称: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申报人:卫长源

一、对研究问题的实情性分析: 永兴小学处在地道的农村,其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各方面均不及城市,跟一般的城市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基于我校地处农村,调查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现状我们发现: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良的学习习惯确实很多。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马虎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错字、漏字、落下运算符号、随意改变运算顺序、点错小数点等等现象时有发生;数学课的课前准备不充分;不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上课不认真听讲、搞小动作、回答问题的语句不完整。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天职,它是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功课的基本保证。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现状,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还要有一套培养学生习惯的科学指导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一套系统地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策略方案,因此本课题具有极高的课题开发价值,我们将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一番深入的探索研究。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2、数学学习习惯是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养成的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自动化的数学学习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些数学活动的特殊倾向。

3、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由于全部都生活在农村,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孩子长期跟祖辈生活在一起,因祖辈溺爱过多,缺乏管教,监护无力,学习不自觉,数学学习习惯差。

4、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经过自己的反复练习,从而形成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指向

1、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整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2、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通过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4、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科研队伍,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前预习的习惯

2、认真听讲的习惯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研究起始时间:

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10——2013.12)

1、确定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

2、结合现状调查情况,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3、组织课题的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1——2014.10)按计划实施研究,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1、确定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

2、查找并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3、组织相关的交流、研讨活动。

4、定期对课题进行小结、反馈与评估。

5、收集整理论题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完成阶段报告。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4.11——2014.12)

1、课题资料的归纳与汇总。

2、收集整理案例、随笔等相关资料。

3、撰写研究报告。

4、申请结题鉴定。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精心设计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表或访谈记录表,或通过学生作业、日记、读书笔记、试卷、图画、手工作品等,分阶段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观察法。按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收集掌握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

3、实验法。在日常课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反复提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观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和教育规律。

4、个案法。选取不同类别的学生代表,连续进行追踪了解,以研究他们乃至全体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变化情况。

5、行动研究法。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活动,采取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的做法,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目标。

幼儿教师个人小课题 篇2

微型课题是研究具体问题的课题, 也称小课题。小课题研究与专家、学者、研究者的课题研究或“规划课题”、“立项课题”等大的课题相对而言, 小课题研究主要指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真问题”为出发点, 通过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手段、策略, 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的课题研究形式。由于小课题具有研究和选题范围小、参与研究人员少、研究时间和周期短、针对性及灵活性强、研究步骤简单实践性强、投资少而见效快等特点;小课题研究也带有自主性、自发性、自愿性、由个人或成立合作组共同研究的特点, 是一线体育教师非常实用和青睐的研究方式。

一、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 小课题研究的选题

1.小课题研究选题的范围。体育教师的智慧在课堂、在操场、在课间体育活动中、在训练场, 在师生的欢笑中、竞技中、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的要根置于体育课堂教学, 立足于实际体育教学实践;选择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能形成有研究深度、有创新成果的“点”, 其研究价值、范围、大小、兴趣、创意要依据体育教学日常工作中具体实际需要确定, 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中心。选题范围可以是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体育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研究 (学法、学习兴趣激发) 、教材教法研究、教师发展研究、课外体育活动研究、教研活动研究、课余训练研究、体育竞赛及学校体育运动会等。

2.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切入点。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来源于体育教师工作及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与困惑。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基础, 但问题不等于课题, 由问题变为研究课题还需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提炼, 形成具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另外, 选题还要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研究兴趣。

小课题是对体育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形成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 并对问题的关键点进行聚焦、提炼, 通过对研究问题的思考、概括、提炼后所形成的研究题目进行研究。小课题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有关注问题的意识、提炼和聚焦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另外小课题研究题目一般要用明确具体的语言表述其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等等, 如:“体操教学语言法的运用技巧——体操教学中‘精讲巧练, 妙用口诀’方法”、“技巧‘单肩后滚翻成单腿跪撑平衡’动作教学小绝招”、“有效安排‘室内风雨课’”、“‘前滚翻’教学与安全教育的结合”、“体育教学中利用关键事件提高效率的策略探析”、“校园中小型团体操创编队形设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处理的几种关系”、“差异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年级体育课”、“由案例探寻教师课堂评价的作用”、“着眼巡回指导‘点’, 提高课堂辅导效率”、“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的研究”等。小课题“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的研究”即针对体育教学研究、教学观摩、听课等流于形式, 评课有随意性、功利性等现象, 通过小课题研究提出进行系统观察记录与分析的意义、价值和方法, 以解决体育课堂教学观察或观摩课中的问题, 使教学观摩、教学交流有效、实效、高效, 评价有说服力。

示例一:小课题研究选题

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体育教师在体操技术课教学中是否能针对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技能形成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等科学的运用语言法进行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在体操教学观摩和观察的研究中, 发现教师讲解过多、讲解效果不佳等?针对具体问题, 思考和聚焦问题, 通过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提出改进策略或方法, 形成小课题研究成果“体操教学语言法的运用技巧——体操教学中‘精讲巧练, 妙用口诀’方法”。

(二) 小课题的研究方法

小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 行动研究是研究者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研究者为提高其行动的科学性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实际工作者对自己的实践所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研究。行动研究的特征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将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紧密结合, 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调整与反馈, 因此, 行动研究方法为体育教师做小课题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和研究策略。

体育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还应掌握和运用其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方法、实验法、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等。

(三) 小课题的研究步骤

小课题的行动研究一般经历4个步骤, 以“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研究”为例:

1.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对聚焦的问题进行反思, 在收集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寻找小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进一步明确研究主题。

2.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后, 对研究过程做详细的计划, 以便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的目的。如:“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研究”的小课题中, 确定研究主题后, 针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可观察的内容、应观察的内容与标准”、“可变内容与不可变内容”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特点进行思考, 进一步制定研究计划:

(1) 确定研究目标:提取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 编制课堂教学观察工具。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经观察、分析、提炼, 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观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观察;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又确定:教师的讲解、示范、提问、组织和学生的听讲、观察与模仿、讨论、练习等等为观察维度和观察点。

(2) 确定研究方法, 以观察法为主, 结合问卷与访谈。

(3) 选择观察对象, 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 确定课例的内容课型等等。

(4) 确定研究时间:1个学期或1个学年 (每周几次观摩和记录、学期末完成课堂教学观察分析报告, 或针对具体观察内容的兴趣点, 完善分析报告等) 。

3.行动研究、过程调整。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完善, 如:“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的研究”小课题确定研究主题后,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体育课的主要特征, 通过现场观察和录像分析结合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律, 确定以体育课堂教学结构、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师生互动特点确定观察指标和观察点, 在小课题行动研究过程中, 修改完善了“体育课堂教学观察 (评价性观察量表) 和体育课堂教学观察 (记录性量表) ”, 使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分类、观察指标、观察点的选择更科学、合理、完善, 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

4.行动与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在小课题行动研究中不断反思、生成、拓展研究成果, 形成研究系列“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的研究”、“体育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使用”、“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的研究”等, 逐步形成问题的研究链。

5.小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小课题研究呈现的方式灵活多样:小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案例研究、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等等, (参照2014年北京市第四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征文) 还可有以下表现形式。

(1) 教学策略、教学技巧、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分析、教学措施和经验总结方面的文章或论文。

(2) 创新、成功的体育教育教学技术与器材的研发、体育自选课程尝试、体育校本研究探索和教学评价效果的文章或论文。

(3) 体育教育问题的发生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漫谈揭示体育教育问题, 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化解体育教育事件之后获得的教育效果的文章。

(4) 理论联系实际, 体育学校管理、班级特色、队伍建设、家校合作、团队活动以及体育校外工作等方面的做法、建议;以及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应急教育、教书育人、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决策、举措与策略分析。

(5) 在小课题研究成果可在学校沙龙或论坛汇报、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报告会、在学术刊物上论文发表等等。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操作模式:聚焦质疑、确定问题、设计方案、制定计划、学习研究、反思总结、解决问题、实践验证、成果推广。

示例二:小课题研究过程的问题解决过程和策略

在小课题行动研究中, 不断反思实践、验证经验非常重要。如:在“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的研究”1年的行动研究过程中, 第一节段:用2个月的时间形成“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观察与诊断的认识与建议”、“观察体育课之我见”、“体育教学课堂行为观察要点及要素思考”;第二阶段:用2个月的时间编制、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的研究”、“体育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使用”;第三阶段:用2个月的时间, 应用前期研究成果深化小课题成果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形成“体操教学语言法的运用技巧——‘精讲巧练, 妙用口诀’”、“技巧‘单肩后滚翻成单腿跪撑平衡’动作教学小绝招”等研究拓展;第四阶段:在总结反思、实践检验的基础上, 在反复研读文献及在实践中验证, 用4个月时间, 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观察体系, 完成“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的设计及使用”, 通过小课题研究, 形成的问题链、研究群。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策略

问题是课题的基础、反思实践就是研究、解决问题就是成果。小课题研究由自主、自发、自愿逐渐向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的方向发展。其基本管理模式:形成组织、建立制度、技术支持、过程监控四个层面;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还需要专家引领、激励机制、服务到位、搭建平台及展示推广。小课题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 因此小课题研究离不开体育教师日常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工作的团队。以下为老师们提供“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小课题研究”参考示例。

示例三: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小课题研究规划

1.根据学校资源确定小课题研究目标。在学校体育发展目标的指导下, 针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势与不足, 根据教师资源情况, 激发教师智慧及潜能, 使教师在研究团队中发挥作用, 确定“人人有价值、人人有专长、人人有课题、人人有成果、人人有提升”的目标, 形成小课题研究的氛围, 构建学校体育学习研究文化团队。

2.依据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特点、个人专长规划教师小课题研究方向。小课题研究“以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为基础, 以课例、竞赛组织、运动会、社团活动研究为载体;以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结合教师个人专长、个人研究兴趣、学校教学资源等情况, 制定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计划。

(1) 确定研究小组和研究范围

通过教师们研讨共同确定研究方向、研究分组、研究范围。结合个人专长及兴趣点形成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范围 (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竞赛组织与管理等等) 。如:以校园体育活动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激发学生对特色体育活动的兴趣,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落实“一小时”等学校体育工作内容为切入点, 完善体育小课题研究的“面”, 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求及教师专长及兴趣等需求。

(2) 确定研究问题

每位教师在“专长 (专业特点) +专选 (研究兴趣) ”的基础上, 针对自己的兴趣点选择1或2问题研究“点”。

(3) 专家引领与指导基础上进行行动研究

在专家引领、指导下, 以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 进行有计划的问题解决过程的行动研究。

3.根据学校工作目标, 制定小课题研究步骤及实施形式。根据每位教师个人专长和研究兴趣确定自己的小课题的研究内容, 在每个学期应有1~2次“汇报”, 全体体育教师参与学习、交流;既解决小课题研究中的疑问, 又促进了教师个人专长的提升, 同时实现教师间相互学习, 为构建研究互补的体育教师研究团队奠定基础。

(1) 梳理问题、制定阶段计划: (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例)

以课堂教学中问题为基础, 通过针对课堂教学 (随堂) ——“本组教师观摩”;重点关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交流研讨参加观摩教师写“观察分析报告”, 聚焦教学中老师们共同关注的“真问题”。

(2) 针对教学问题、研究解决策略 (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例)

对“真问题”进行“同课异构”研磨;对重点关注的“真问题”深入研讨、深度研究、系统研究、追问研究、解惑研究, 共同研究解决策略。

(3) 针对研究问题、形成研究成果

针对共同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诊断和解决”, 并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案例、研究反思、研究改进策略等成果, 并形成有推广价值。

通过小课题研究形成教师自我发展、群体发展、团队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的体系, 使一线体育教师以小课题研究为依托, 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中心实现“以教为本、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研结合”, 增强体育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和研究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健.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2.

[2]董奇, 申继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

[3]李健.体育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使用[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6.

小课题研究助推教师成长 篇3

1.校本教研,是关注全体教师,还是关注部分骨干教师

在开展校本教研的探索中,学校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开展以培养骨干教师为主的精英化教研,这种教研有利于骨干教师快速脱颖而出,有利于打出学校的品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开展以提升全体教师素质为主的大众化教研,此种教研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我们在这两种观点的碰撞中,逐渐形成了“在提高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骨干教师,以此带动学校的发展”的认识。

2.提升教师素质,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还是为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发展

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钻研教材的本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推动整个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采取恰当的措施,提升教师素质。学校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保证。

3.开展课题研究,是面向全体教师,还是面向少数有能力的教师

由于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认为开展课题研究,必须面向全体教师。

然后,我们对小课题的研究进行了定位:

何谓小课题研究?这里的“小”,有两层含义,一是其选题的着眼点“小”;二是研究程序的简要。小课题研究的主要优点在于,面向广大的一线教师,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思考,引导教师反思。同时又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如何开展小课题的研究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着重在选题、课题设计、课题的实施、课题研究过程及其成效的表述、研究总结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1.选题

小课题研究旨在谋求教育行动的改革,选题时,在着眼于教育改革走向的同时,尤其要考虑的是在学校开展这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其中既要顾及开展这种研究所必不可少的研究条件,更要考虑教师有没有研究这种课题的志趣。这种自下而上地筛选课题更为恰当。我们在指导教师选择课题时,着重考虑的是:从学校特定环境、具体条件、实际经验与教育价值取向中,发掘值得研究的课题;从学校日常教育事件与偶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捕捉教育学生的契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使其成为研究对象;从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教育行为中,发现教育实践的灵感与智慧,加以总结。我们所择定的课题,如“超越规范的学校管理”、“学会关心学生”、“班级小主人行动”、“教育性评语”等,都是从有关学校活生生的实践中产生的课题。

2.课题设计

上级教育研究管理机构为了规范教育研究,有课题设计的框架,即以表格表示的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这种课题设计,涵盖基础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及应用研究,没有考虑到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的实际情况。不免过于复杂。对于一般教师来说,填表就是一道难题。由于小课题研究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这种课题总体设计应以简明为要。例如,我们关于“教育性评语”、“班级小主人行动”等课题研究方案,只有“研究依据”、“研究目标”、“研究行动”三项,只有1~2页篇幅,给参与研究的教师自行制定与不断调整具体实施计划留有充分的余地。这就意味着把“课题设计”本身也视为反思对象。

3.研究计划的实施

教育行动研究是在教育过程中研究教育。其中所谓“研究”,主要是关于“教育行动”的设计与对教育行动的理解。例如,关于“班级小主人行动”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以“学会民主——小学生民主生活训练”为中心,假设:(1)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班级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民主教育;(2)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小干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为“同学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做合格的班级小主人”;(3)把以交换思维中心的民主教育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此项课题研究实施过程表明,许多研究者对这些假设都很赞成,只是各人对这些假设的理解各不相同。通过各个班级不同试验(如“学生当家制”、“小秘书制”、“班务分担制”以及“值日小班长制“)的比较,老师重温了他们原先参与制定的目标,不同程度地增进了对原有假设的理解,进而调整了教育行动。又如“学会关心”课题,原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老师们的理解不同,每种理解虽然都与这个课题沾边,但都未形成一种具体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思路。通过对学生“关心人”的各种事例的观察与分析,把这个总的假设分解为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恰当地帮助别人、不防碍别人等,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同时,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学会关心”的教例,从中探讨如何分析问题、如何从问题中分析教育契机,以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关注每一举措的实际效果。

4.对研究过程及其成效的表述

其中主要问题是,尽可能把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行为作为一个过程表述,即不是静止描述教育行动,而要说清楚事情的演变过程,说明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学生行为变化的曲折过程,并尽可能用较为全面的事实表述实际效果。

5.研究总结

主要是对照计划,尤其是课题目标,陈述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及其结果。更重要的是陈述研究者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和提高反思能力的情况。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4

XKT-XXSX151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

侯凤丽

所在单位

西安市莲湖区行知小学

结题报告

关键词

创设情境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创设情境的策略教学效率

结题

报告

摘要

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对此课题组教师先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实践、反思、总结。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创造性的使用课本情境: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2、巧用身边的情境。3、巧设问题情境。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最终形成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经过课题组全体教师扎实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数学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题界定

“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情境”。“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着力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该理论的核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方面的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3)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4)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课标,通过网络、杂志搜集有关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翻阅与情境创设有关的论文和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阶段:课堂实验阶段。

课题组教师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实践。课后授课教师先反思,听课教师谈收获和建议。在研讨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作用,逐步积累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

完成各项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近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教师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在课堂情境创设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情境,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学习。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与自身数学认知结构相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兴趣、心情、性格、意志力、成就感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的听讲效率。

(三)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课题组三位教师面向自己的实验班发放问卷调查表(已上传博客)163份,收回163份,得到了能反映学生心声的第一手资料。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喜欢老师在课堂中做游戏、用讲故事或提问的形式进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此课题组教师对教材中的部分情境进行了尝试替换效果较好。

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教材情境为:1.草地上有个喷水龙头,喷水的半径是5米,求喷水的面积是多少? 2、在半径为5的圆内,画出内接正方形,圆的面积应比内接正方形大。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将正方形和圆形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赛涂色,看谁涂的快,比赛结束,一方失败,学生有争议:两图形面积不相等。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正方形估测圆的面积。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涂色活动中感知什么是圆的面积和求圆的面积的必要性。进而用正方形逼近,估测出圆的面积与r2的大致关系,为后继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做铺垫。

2、巧用身边的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一课,教材情境为: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7月13日晚10时08分。该情境学生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接近整时或整时过几分这样的时刻。而我校学生早上8时15分上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早上值日生吴元浩早早来到教室打扫卫生,(课件出示8时03分的钟面)请问:这是什么时刻?该情境就在学生的身边,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3、巧设问题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教材情境为:淘气和笑笑分苹果。2个苹果,平均每人分1个;1个苹果,平均每人分多少个?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 以游戏进行,请学生用手表示每人分到苹果的各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几个?2个呢?1个呢?难住了许多同学。提示学生用数字、符号、图形来表示“一半”,使新知(分数)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教学中借用游戏用猜想、验证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我校教师在课堂实践时将教学情境设计成这样的故事: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刚搬了新家,老师带大家去参观,笑笑家很乱,大家帮助笑笑整理房间,接着帮妈妈分类摆放蔬菜水果,午饭后笑笑一家去动物园游玩,我们跟随笑笑去看一看,对动物园中的部分动物分类,最后是做游戏环节。整节课学生的思绪都在笑笑身上,同时又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数学课真有意思。

当然教材情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情境的含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四)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

刚上课,小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思绪拉回课堂。常常会将惦记着课间玩的游戏或其它事情。此时,若教师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字母表示数》

情境:[课件播放:失物招领,杨老师在操场拾到钱包1个,内有人民币x元,请失主到大队部前来认领。] 师:听了这则失物招领,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猜测。接着师问: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猜测钱包里可能有多少钱,激发学生兴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

枯燥的数学题学生很反感,但一定量的数学练习又是教学所必须的。如果在学习新知后,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既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觉得数学有趣。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于低段的学生可以将各种练习融入到故事、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人民币兑换》时,可以创设一些与世园会有关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教师对课题研究还只是初步了解,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于提高。

2、教师们由于教学任务重,质量压力较大,在日常教学中不能给予课题研究充分的时间,不能及时总结反思。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培训,提升教师们理论水平。

2、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最终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3、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再一次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课题研究工作即将结束,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在以后的教学我将继续实践、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使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8;

幼儿园小课题开题报告 篇5

课题组其它成员有关情况

姓名

课题内分工

工作单位

职务或职称

张 B

组长

算山长来幼儿园

年级组长

小教一级

姚秧秧

副组长

算山长来幼儿园

未定级

蔡飞燕

组员

算山长来幼儿园

未定级

何冬梅

组员

算山长来幼儿园

未定级

刘碧波

组员

算山长来幼儿园

未定级

顿 柳

组员

算山长来幼儿园

未定级

林 园

组员

算山长来幼儿园

未定级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地饮食、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然而,当今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有许多幼儿有严重的挑食现象。我们曾观察过,初入园时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大约只有15%。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 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汤,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儿挑食现象也较普遍。长此以往,将使幼儿身体得不到基本的营养保证,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使幼儿失去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以后纠正起来更加不易。不良的进餐行为还会使幼儿表现出素质低下的外在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觉得幼儿的进餐现状迫切需要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补偿性教育,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小一幼儿(30人)和小二班幼儿(30人),其中小一班为实验班、小二班为对照班。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谈话、问卷等了解小班幼儿进餐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做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分析。

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餐行为的表现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

3、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幼儿进餐教育的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先进的成功经验。举办专题讲座,针对实际解决问题。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定期不定期举办成果展示活动,如学习心得,论文交流,经验介绍,补充、完善实验,扩大实验成果。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培养观察,了解记录其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5、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进行幼儿进餐礼仪技能的训练,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现状调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调查边研究,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设计――探索――反思―― 总结。注意教师的示范、讲解和教育评价。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 研究目标

1、 调查了解幼儿进餐行为现状及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2、 多方面、多形式地培养小班幼儿进餐行为习惯。

(二) 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幼儿进餐习惯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2、小班幼儿进餐技能的指导。

3、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行为,并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四、研究的步骤

2012年2月―3月,对小班幼儿进餐行为进行前期测评,分析不良进餐习惯形成的原因。

2012年4月,收集小班幼儿体检结果,调查分析幼儿身体状况与进餐习惯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理论学习,调整课题实施方案,商讨制定适合小班幼儿的进餐行为培养计划。

2012年5月,通过一日生活基本规则,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

2012年6月,对幼儿在进餐前、进餐中、进餐后出现的不良行为礼仪进行记录,并分析形成这一系列不良礼仪的原因。

2012年7月初,以论文的形式结题。

五、人员的分工

张B负责撰写开题报告和课题结题,姚秧秧、蔡飞燕负责收集各项资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篇6

研究方案

沛县杨屯镇中心小学 邵明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及目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平台,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课堂中,提问会经常用到。它可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思维,是教师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的手段。

然而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童趣,富于童话气息的课堂。它并不是整堂课一味地读、写、背的机械课堂,一样也需要问题的引发。教师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发展相融合,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决定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听讲不专心。要想让学生爱听,就要有趣味的问题牵引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让学生爱听,想听,而不是逼学生听;让学生学会思考,爱思考,而不是把知识强加灌输给学生。

因此,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研究小学低年级课堂的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提问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或学生以口头语言向提问对象表述问题,借以引发对象的回应或回答的过程。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而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提问它不同于中高年级的问题,它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富有童趣,富有吸引力。教师设计和课堂生成的这些有效提问,往往会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思维。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

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像一些“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这些问题都是未经设计,随意性很强的问题,一点效果都没有。或者教师随心所欲提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脱离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入手。所以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的方式要新颖;要有利于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提问,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有质的区别。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进行干预、研究,排解无效提问,探寻有效提问策略,使教师掌握低年级课堂提问的要求和提问的策略。把握时机,掌握技巧,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优化提问的目的。从而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的高效,促进低年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分析;

2、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标准探索;

3、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与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整个研究阶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

2、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层面,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听课调研等形式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现状及其特征,找准突破口。

3、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探索低年级语文有效提问的方法。同时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撰写专题案例分析和科研论文的形式,及时总结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成果,为今后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与推广作好准备。

七、实验时间及安排1、2011年6月---2011年9月为实验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有:

(1)学习理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

(2)确定课题负责人及主研人员,确定实验班级。

(3)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2、2011年9月---2011年12月为实验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有:

(1)深入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掌握有效性课堂的价值取向,把握小学低年级语文的特点,掌握有效性提问的基本方法。

(2)通过听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收集若干特级教师的低年级课堂教学实录,初步整理出低年级有效性提问的典型片段,总结同类型的课不同的提问,不同类型的课的不同提问的方法。

(3)根据阶段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性实践,总结性实验。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和反思,验证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3、2012年1月---2012年6月实验总结阶段

主要工作有:

(1)收集教学实录,整理典型片段,总结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探究的收获,写好中期阶段性总结。

(2)展示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

(3)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邵明鸽

课题组成员:刘庆奎、徐艳珍

幼儿教师个人小课题 篇7

一、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

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二者之间虽然难以在逻辑上确立一个清晰的边界, 但依然存在一个区分度的问题。小课题研究除了跟中小学教师常规课题研究所具有的切口小、解决问题、操作强等要求特征以外, 其研究的指向、过程、时限、形式等方面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 研究指向上的“自我性”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为了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在实际情境中对自身日常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反思与行为跟进, 关注的是教师自身问题的解决与经验的提升。小课题研究的“自我性”, 通常是指三层含义:第一, 所研究的通常是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等真实的问题;第二, 研究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 教师即研究者, 是研究的主角;第三, 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研究指向的“自我性”, 决定了小课题研究者反思自身的工作现状是研究的起点, 理性分析是研究的基础, 解决自己的问题是研究的实质。

(二) 研究过程上的“随动性”

随动性, 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课题随“问题”而生, 也随解决“问题”而止;二是随“问题”的解决,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发展。所以, 随动性反映了小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一个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一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但并非一切问题都一定需要解决。对于一个有意义问题的解决, 一方面教师在解决问题中专业能力得到磨砺, 一方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一个新问题生成的过程。新问题有别于旧问题, 因为是自己职场中感触较深的真实问题, 因而是真实的自主, 所以, 伴随新问题发展的过程往往是教师得到专业发展的过程;伴随小课题的研究过程, 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 研究时限上的“即时性”

小课题研究的启动、实施、结题, 没有固定的周期, 只是随问题而动, 所以课题研究的时限上看具有鲜明的“即时性”。小课题研究的“即时性”突出表现在“短平快”的特点上:“短”, 是指准备的时间短;“平”, 是指研究问题就是实际的问题, 一个困惑、一个现象、一个学生、一种方法、一次活动等, 均可以成为课题, 研究问题的难度与实践的难度齐平;“快”, 是指“我”现在需要马上解决的, 马上进行的“解决”, 一旦解决了就完事。

(四) 研究形式上的“灵活性”

小课题研究的“灵活性”, 主要决定于小课题的形式和操作。小课题研究以解决眼前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问题为主要任务, 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和成果呈现形式, 也不追求文本的完美性, 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 “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 “写得好”体现在具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 是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课题研究操作的技术要求相对低, 技术操作简单便捷, 研究以行动和归纳为主要方法, 不需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和经费, 因此研究成本也低。

小课题研究的灵活性也决定了在其管理上也有相应的变动。概括而言, 在小课题研究的区域管理上,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立项灵活、监控灵活、交互灵活、展示灵活、形式多样等几个方面。

由于具有自我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以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适合大众化规模而分众化操作的研究。值得特别一提的是, 在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中, 通过反复论证, 我县选择了以博客为平台的交互体系, 所基于的正是小课题以上的特征。运用博客可以很好服务小课题的研究与管理。

二、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在小课题研究的管理中, 要始终围绕促进教师的自主专业成长的目标, 落实管理中的组织、制度、技术、过程四个层面的具体工作, 追求小课题研究的引领、激励、服务、展示四大作用。

(一) 组织与引领

1. 建立“体现服务、彰显关怀”的管理组织。

与教师小课题研究有着直接联系的管理组织主要有校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校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 (由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组成) 、校小课题研究评审小组。这些组织的最主要职责和任务, 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或一些措施去引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让教师成为小课题研究的主人。

2. 建立“平等交流、合作互助”的活动组织。

与教师小课题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活动组织是各种教师小课题研究协作小组。比如, 小课题研究协作小组、骨干教师合作研讨小组, 等。这些小组间的教师志趣相同、业务相当、自愿组合, 教师通过合作, 互动交流, 促进学习, 促进思考, 激发热情, 达到积极热情参加小课题研究成为小课题研究主人之功效。要实现平等交流、合作互助, 除了很好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 还需要一定的诸如录音、录像以及有关分析表格等合作工具。比如, 对小课题研究方案的讨论可以采用下面的表1作为合作工具:

(二) 制度与激励

1. 提出“三化”要求, 规范研究过程。

一是研究的内容必须自我化: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必须是自身的日常工作中的问题, 非自身的内容一律不列入小课题研究的范畴。二是研究的过程必须公开化: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必须得到凸显, 严格按照方案的预设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操作, 并严格按照简明而具体的要求进行开题论证, 并组织一定次数的现场研讨或公开课。三是研究的鉴定必须现场化:研究的过程与结题的鉴定均在教师教育教学的第一现场, 结题结论以真实的问题解决效果为基本标准。

2. 建立驱动机制, 形成“压力圈”。

一是建立适度超前的成长目标:“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才是最有效的目标, 让目标能够促成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二是设定多米诺压力效应的奖惩措施:首先加压的对象可以是优秀教师, 当一部分优秀教师产生目标付诸行动之后, 会对没有开始行动的优秀教师产生压力, 而当愈来愈多的教师开始行动又会给更多不甘落后的教师产生压力。在这种压力的氛围之下, 可能不去追求目标实现反而显得很“另类”, 从而迫使教师采取行动。这就是多米诺压力效应。三是不断调整目标定位:一旦原有目标对多数教师来说成为历史时, 可将目标作出适当调整。

3. 讲求灵活变通, 服务教师研究。

小课题研究形式灵活多样, 这使得广大教师都能比较容易地学会小课题研究并获得成功, 进而产生持久研究的热情, 产生绵绵不绝的内驱力, 促进教师自主成长。教师因问题而作研究, 因问题的解决而结束研究;管理也是随教师的研究而灵活运作, 一切方便教师。因此, 在方案撰写、成果表现形式、课题申报立项、结题鉴定与解题等都要体现灵活与激励。

(三) 技术与服务

1. 提供全程的技术服务。

一是宣传发动:在开展小课题研究起始阶段, 要让教师们知道小课题研究是怎么一回事, 和开展小课题研究对自己专业成长的重大作用, 促使其产生想做小课题研究的强烈愿望。二是起始辅导:在教师产生欲做之心理需要后, 对他们进行有关小课题研究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辅导。有反思技术、选题知识、方案撰写的讲座, 有开题论证的活动, 甚至面对面的辅导等。比如, 一位年轻教师, 任教两个多月了, 几乎每堂课下来都会觉得自己的嗓子变得嘶哑、疼痛, 严重时还会出现咳嗽的现象。她在教研员的帮助下, 发现许多的问题:课堂上学生“违规”现象严重, 这是课堂组织方面的问题;自己嗓子变得嘶哑, 这是教师说话习惯方面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等等。有了这些问题, 她分别提出了教师课堂用语音量控制的研究与实践、课堂“违规”行为的处理策略研究、创设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策略研究等小课题研究的主题, 既为眼下的行为改进找到了方向, 也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三是跟踪指导:教师各自开展具体的实践操作, 需要有行家跟踪检查和指导, 及时调整操作设计。开始研究之初就发给每位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一只档案袋, 告诉他们要搜集哪些材料, 应该读哪些书籍和参考资料, 中期和将要结题时进行检查。四是结题辅导:在研究结束准备结题的时候, 教科室要对有关参加研究的教师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结题辅导。教科室开展报告撰写讲座, 并一对一的具体整理材料提炼主体等辅导。学校小课题评审指导小组要对这些成果进行评审, 挑选出优秀成果送到县里参评;学校从中挑出三到四个最优秀的成果, 开研讨会, 让这些老师去宣讲, 还要开出相应的研究课。

2. 讲求团队的互动实效。

教师的研究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是一个融入团队、同心协作、共同成长的过程, 更是一个在团队中自然显现、相互彰显、走向澄明的过程。每个教师都要明确和认同团队目标, 在团队中自然表露心中的困惑与想法, 在团队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中使得解决问题办法的逐渐明朗。比如, 对选题的合作交流, 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第一, “说说你的困惑”。教师随机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所思、所为、所惑, 其他教师认真聆听;第二, “说说我的看法”。倾听者分析教师的谈话, 从中找出现实与愿景的差距, 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 “你自己挑一个”。教师根据双方的对话和自己的理解, 自选主题;第四, “我帮你挑一个”。倾听者根据教师的介绍, 提取问题的根本特征, 形成课题。这样的交流和支持, 针对性强, 教师很乐意, 积极性很高。

3. 帮助教师建立“问题库”。

万事开头难,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 尤其是小课题研究新手, 研究的开始即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关键, 更是一个难点。因此, 我们在提供研究技术服务的时候就要努力凸显重点辅导发现问题。帮助教师建立反思改进的渠道, 建立“问题库”, 是解决发现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怎样建立“问题库”呢?一是给自己一面“镜子”:这镜子可以是“平面镜”, 通过自己写个案、教案、日记、课后反思, 或者请人录像、录音, 或者请同伴听课, 从中发现问题;也可以是“显微镜”, 时时剖析自己的教育行为, 从小事开始做起;也可以是“望远镜”, 通过阅读、参加培训、网络, 甚至与名师、专业人员的交流, 拓展视野, 反观自己;更可以是“三棱镜”, 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现象进行分解, 找出哪些是自己的特长、哪些是自己的缺陷。二是让“照镜子”成为习惯。三是把问题整合归类:问题必须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 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下表2就是某位教师的问题库:

(四) 过程与展示

1. 以小课题研究博客及时展示自我风采。

为了夯实小课题研究过程, 我们每个学校都建立了小课题研究博客, 并将博文分为几大类别, 让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 把自己的研究方案、研究随笔、研究案例、活动照片等研究材料都发到小课题研究博客上去, 让大家来点评互动, 把整个小课题研究过程晒在博客上, 使得小课题研究过程公开化, 来实现研究过程的扎实化, 凸显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一方面规范了研究过程, 夯实并凸显了研究过程;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也会努力学习, 善于思考, 踏实实践, 也会努力把自己最精彩的研究内容研究所得展示到博客上, 充分展示自我丰采, 从而产生绵绵不尽的研究动力, 促进教师自主成长。

2. 以小课题研究手册记实研究踪迹。

每个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 在从申报立项到结题的小课题研究全过程中, 把研究中的主要大事、体会等研究资料记录在《淳安县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里, 作为“小课题研究大事记”, 并通过学校小课题研究博客公布并申请结题。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8.

[2].徐一超.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得基石[M], 杭州出版社, 2005.6.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

幼儿教师个人小课题 篇8

关键词 创新教研 小课题研究 5W2H

中小学教师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动力。随着教师教研引发的广泛关注,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不断涌现,但教研方式和评价方式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教师教研突破瓶颈、引向纵深,成为研究者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教师教研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聚焦阐述创新教研的价值和推进策略。

一、教师教研存在的问题及超越

1.问题:教师教研的系统性缺失

当下对于教师教研的研究一片繁荣,“校本教研”、“联片研修”和“工作坊”等多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教研方式层出不穷,众多形式的教研互为补充,力求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方式的不断探索创新才使教师教研不至沦为教育改革中的“时尚新装”,而是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在拓宽教研渠道的同时,我们更要寻求教师教研的深化之路,这要求我们对惯常的思路进行反思。

本质上来说,教师教研指“对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规律、技术、策略及教学全过程的调查、观察、实验、系统思辨、比较分析,以及其他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所有内容”[1]。这意味着,既要有面向全体的宏观课题,也要有从小处着眼的微型课题;既要涉及教学全过程,也要注重课题的纵向延伸。现实教研活动常将教研互动定得过于宏观,忽视了教师教研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2.超越:创新教研方式的兴起

创新教研是超越当前教师教研系统性的缺失,聚焦实际教学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创生。“创新教研”并非科学术语,而是对当前教研工作的要求和期待。它不仅以正式的教研活动形式存在,还可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然而总体说来,创新教研在我国并未能得到全面推广,但一些地方已经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践进行教研的创新。如一位语文老师在作文讲评课上发现,占全班总数三分之一左右的“中等作文”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从而确立了为“中等作文”寻找讲评策略的小课题研究。该教师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学生、行动研究和经验筛选的方法,并与语文组其他老师合作分析了中等作文的共性与不足,分享了讲评“中等作文”的有效方法,并制定了优秀作文的评价标准,来帮助“中等学生”提升写作水平[2]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上述例子不难概括出创新教研相较于普通教研方式的典型特征:内容更务实、气氛更活跃、参与更广泛、学研更深入。

二、创新教研的主要价值

1.破除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倦怠情绪,提升其教育研究能力

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存在倦怠情绪,原因如下:第一,教研活动选题与方案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一线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参与其中;第二,教研活动充斥着自上而下外推式的行政色彩,“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第三,“弥补缺陷”式的教研方式忽视了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仅能起到“输血”作用,却未发挥“造血”功能;第四,对于具体学科来讲,教研活动往往存在“单一讲授为主,缺乏形式推新;经验介绍为主,缺乏系统设计;主题组织泛化,缺乏行为跟进”等问题,难以适应教师分层、持续的专业发展要求。

究其根本,教师的倦怠情绪来自于当前教研活动“宏大”、“外推”、“割裂”的取向。相比之下,创新教研视角微观,它始于教学问题的发现,终于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师只须面对自己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创新教研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既不显庞杂,亦可应用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凸显其有效性。可以说,创新教研能够消解学科教师无暇参与教研活动的困局,打开教师因理论水平不足而产生抗拒教研活动的“心结”,能让教师在短时间的收效中体会教学科研带来的成就感,进而不断增强其教学科研的主动性。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积淀理论素养,进而为进行“大规模”教育科研奠定基础。

2.密切联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凸显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虽然许多老师都知道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但许多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归根结底源于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学生的成绩直接影响了教师各方面的考评,因而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成绩的提升远比形式多变的教研活动重要。教师没有在短时间内充分享受到教育理论带来的直接益处,自然会“架空”理论。易言之,正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疏离甚至脱节,大大挫伤了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如果将教研革新的视线投向小课题引领下创新教研方式,情况则会大为改善。创新教研既可以是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匠心独具的“补缺”,也可以消除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习的倦怠,提升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教育理论中的知识点延伸到教学实践中。因此,创新教研弥合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的鸿沟,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乃至促成二者融为一体。在探究教学实践存在问题的破解之道时,教师也在不断厘清问题背后的教学规律,持续为教育实践注入理性元素,使常识性实践接受理性的批判,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教师在此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教研方式的革新,自觉自愿地进行更大范围的教研活动。

3.完善教学活动体系,增强学科教师的反思意识

美国教师教育专家波斯纳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归纳为“成长=经验+反思”,足见个人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对于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有70%的教师并未将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只有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才会反思[3]。教师反思活动的缺乏势必会阻滞其专业发展。

教研活动向创新教研的转向,鼓励教师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也要观察他人的教学行为,吸取经验和教训。此时,教师兼具了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在亲历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将直觉层面的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内化为无意识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地反思,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理清、调整自己的理念,最终形成可以灵活面对复杂教学问题的教学思想。随着教学思想境界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也随之增强。

三、创新教研的推进策略

创新教研具有多重必要性,同时,创新教研所必须的理念、内容与工具使创新教研改革的落实成为可能。

1.观念引领:树立明确的教研意识

观念的革新要求作为创新教研主体的学科教师树立明确的研究意识,这不仅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也需要学校领导观念的与时俱进。

创新教研的主体是学科教师。现有的教研活动多由教研室整体规划,再交由教师执行。而在创新教研的过程中,各学科教师成为探究的主体。因此,革新教研观念的首要任务是要求教师转变“自己仅为执行者”的被动观念。教师应该善于、敏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科学的研究框架,并开展相应的行动研究。当然,在当前教育体制的束缚下,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自行完成观念更新,树立主动进行教研的意识。绝大部分教师观念的改变依然赖于外部力量的推动。

教师观念更新的外在力量主要来源于学校领导的调度,这要求学校领导拓宽对于教研活动的认识,不能只见宏观课题不见微观课题,深刻体悟创新教研的重要价值。由此,在全校乃至全地区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教研活动,渐次勾勒一幅完整的创新教研共同愿景。这样不但可以为宏观的教研提供思路及实践,还能针对性地凸显创新教研的价值,并为其提供具体的开发思路与资源。随着创新教研活动氛围的创生,大部分教师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自身的观念,成为创新教研开发的自觉自为的主体。

2.内容基础:学科教师小课题研究

作为对以往教研活动的超越,创新教研的新之之处在于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为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源于一线中小学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是教师在短时期内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改进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4]。它形成一股热潮,迅速拉近了教师与科研的距离,在科研方法的普及、教改突破口的探寻、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小课题研究涵盖了形成研究方案、回归教学实践、持续教学反思三个循环往复的环节。

研究方案的形成即明确研究问题—设计研究蓝图—进行学术论证的过程。小课题研究的视角小,但范围广,学生在学习中的种种状况与问题都可以成为教师设计和进行小课题研究的主题。例如,针对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具体情况,学科教师都可以且应当进行小课题研究,针对具体问题对学生施以影响。问题聚焦之后,须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预先假设。该步骤要求教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有经验的同行交流完成。改进问题的途径或有多种,但要择关键而从之,并形成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研究框架的形成,是在研究问题确定之后,教师进行文献阅读和相关访谈,了解问题的研究进展,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规划涵盖“研究步骤—研究进度—研究方法”的系统框架。

回归教学实践即研究蓝图的实施过程。学科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大大改善了“教”、“研”分离状态。教学过程一改单一的知识传授行为,教师以教学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进入教学场域。在研究假设形成的改进策略的干预下,教师观察学生的实然反应与应然假设的异同。在“实战”状态下,或强化干预或改进策略,以达到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

持续教学反思不是一个独立的步骤,而应贯穿于小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被赋予了现实的意义,又在教师的不断反思中增添了个性色彩。教师在对行动进行反思、对反思进行反思的往复过程中逐渐形成无意识的教学哲学,成为专家型教师。

3.制度支撑:“5W2H”绩效评价与平台建设

研而不评则浅,为使以学科教师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研保证科学规范性和持久活力,应引入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以保障创新教研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在此,在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系统化分析方法——“5W”基础上,拓展为创新教研“5W2H”分析方法,从七个维度、四个层次对创新教研进行全方位评价(如表1)。这种创新教研评价分析进入路径在于:对现行教研活动进行七个维度的全面反思检评,如果教研活动对于七个问题的解释度较高,表明该教研活动是可取的。如果七个维度中有一个答复不能令人满意,则表示该方面仍有改进余地。如果某一维度的论证有独创性,则代表可以扩大该层面的效用。

最后,学校应积极创建“创新教研成果共享资源库”,为教师分享交流提供制度平台。应定期举办“创新小课题研究交流会”,使教师有机会展示小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经验与教训等,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创新教研交流会”可邀请校外专家学者的参与,使教师进行教研并从公众的意见中得以启发。教研方式也由“私下琢磨”转变为“公开探究”。以“交流会”为基础,逐步建成“创新教研共享共建资源库”,将优秀创新教研案例汇编造册,分类管理,一方面便于查找、更新与补充,另一方面更好地积累创新教研的宝贵经验,实现创新教研更大范围的推广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聂劲松,邹飞雁.中国百年教研制度审视[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韦芳.在微型课题研究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3] 邵光华,顾泠沅.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3).

上一篇:工作励志感言一句话语录 工作一句话经典励志语录下一篇:大学生教育形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