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读后感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史读后感(精选9篇)

数学史读后感 篇1

大致地浏览完《数学史》,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意。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一种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不禁感叹数学海洋的浩瀚无边,不禁感叹列祖先辈们的无限潜力与智慧,不禁感叹那种只有人类才有的坚定与执着的难能可贵。

书中所说到的东西,真的是很令我震撼的。更何况我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还没有很仔细、很认真地思考过。更别提我会深入地研究了。若是那样,真怕自己会在这么硕大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呢。

一想到说,数学的历史与文化如此之久远,数学的知识与涉足如此之深广,数学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真的发现自己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自己只领会了海边的的一滩水,原来还有一整片海需要我去探索与学习。

这就是知识的魅力啊!这就是探索者的精神的渲染啊!

那么对于老师让我们去了解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在我的观念里,就好像说,每一代人都在数学这座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从而逐渐形成了数学的悠久深远的历史与其内在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当我们为这个大厦添砖加瓦的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的历史,从而使自己也可以有能力或者有可能去为这座大厦再添加楼层。

我所看的书是《数学史》由英国作家斯科特著,侯德润等人翻译,同时对本书的有关事项进行了简单了解。本书于1958年由伦敦Taylor and Francis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作者J·F·.斯科特当时是英国Middlesex地区的圣玛丽学院副校长,曾获得文学学士、哲学博士、理学博士学位,是著名的数学史家。早年出版过有关华莱士和笛卡儿的传记,随后又写了现在这本书。

它的内容涉及到从上古时代到19世纪初的这段时期。为了跟踪过去2000年当中主要数学概念的发展,作者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与运用。在介绍重要数学家的工作时,大量从他们的原著中引用材料。在不列颠博物馆、英国皇家学会和剑桥三一学院的帮助下,引用了比较多的史料,使人们对原始的情况获得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还注意到数学知识的继承性和积累性,并不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例如对欧几里得和牛顿这样一些主要的流派,作者到说明他们的成就的渊源,从而勾画出数学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斯科特博士依靠他对数学史的驾驭自如的能力写出了这本富有激励性的好书。

通过这本书,我对数学发展的概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让我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那让我来分享一些我从本书中所得到的客观性知识吧。

说到数学史,我们当然不能忽略那些在创造数学历史,搭建数学楼层的数学家们。想到一句话说“仰望者,唯巨星也!”在数学的漫漫长河中,涌出过无数颗值得我们学习与纪念的璀璨巨星。从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得、祖冲之到牛顿、欧拉、高斯、庞加莱、希尔伯特„„当现在他们的名字一个一个从我的心底流过时,有一种兴奋,更有一种感动,涌出一句话,其实他们才是时代真正的潮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创了数学最早的典范,是漫漫长河中的第一座丰碑,公理化的思想由此而生;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密率(355/113)给了国人足够骄傲的资本,也把“割圆术”发挥到了极致;牛顿和莱布尼兹联手创造了微积分,尽管他们之间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他们还是为数学付出心血,专心致志,开创了数学的分析时代,微积分也被恩格斯誉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

不禁发出感叹说,历史就是这样被书写,历史就是这样被引领,历史就是这样被创造。一个多世纪前的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正在做一个题为《数学问题》的演讲,提出了23个需要被重视和解决的数学问题。正是这23个数学问题,引领了整个二十世纪数学发展的主流。1994年,当二十世纪即将落幕的时候,年轻的英国数学家维尔斯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费马大定理获证,从而结束了这场长达300年之久的竞逐,给二十世纪的数学演奏了一首美妙的终曲。

体会到了书中所说的,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对此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跟读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困难和战盛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

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真实的过程是在教科书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则可以使人们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

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的希帕苏斯被抛进了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牛顿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也给了数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这些凡夫俗子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不近不会推翻原有的理论,而且总是包容原先的理论。例如,数的理论演进就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在几何学中,非欧几何可以看成是欧氏几何的拓广;溯源于初等代数的抽象代数并没有使前者被淘汰;同样现代分析中诸如涵数、导数、积分等概念的推广均包含乐古典定义作为特例。可以说,在数学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彻底推翻前人建筑的情况。

而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它持续不断,长期发达,成就辉煌,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数学”色彩,对于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远古以至宋、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明代以后由于政治社会等种种原因,致使中国传统数学濒于灭绝,以后全为西方欧几里得传统所凌替以至垄断。数千年的中国数学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大批有价值的史料。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究竟形式的一门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斯科特在数学的海洋里抓住了竞进帆船的驾舵,遨游了数学的成长历程,从公元前,公元1000-1700,再到公元1800-1899直到公元1900-1960;从中国数学史到西方数学史,系统的讲述了数的由来和发展。

写到这里,想到当时老师让我们看有关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书的时候,自己还有很多的不情愿。现在,虽说没有很深入地了解,也没有记住很多东西,得到很多知识。但至少这些

书中的内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它让我改变了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对其他很多事物的看法;也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告诉自己说当谦卑,努力去学习,去长进;同时对下学期的学习以及生活各方面的事物,还有关乎到以后的工作等等方面,都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态度、看法的转变,让我更加明确了很多我该做与不该做的事情。以上只是些对自己的另一方面的影响。

数学史读后感 篇2

一、要学习好数学必须对数学史要有一定的了解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莱布尼茨指出:“知道重大发明特别是那些决非偶然的、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到的重大发明的真正起源是很有益的。这不仅在于历史可以给每一个发明者以应有的评价,从而鼓舞其他人去争取同样的荣誉,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些光辉的范例可以促进发现的艺术,揭示发现的方法”;庞加莱认:“如果我们希望预知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外尔也说过:“除了天文学以外,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古老的一门科学。如果不去追溯自古希腊以来各个时代所发现与发展起来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能理解前50年数学的目标,也不能理解它的成就”。因此,要想学习好数学,必须对数学史要有一定的了解。

二、数学史教育要从小学开始

为什么人们总说越高年级数学越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数学兴趣越来越少,数学基础没打好,基础不是单纯地计算能力还有思维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不单纯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更应该是经历这些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进行系列的参与探究活动。例如,讲解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时,可以以故事形式说明这些数是在人们长期的计数实践中产生,至于它的记法,又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认知矛盾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意亲近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小学生计算经常由于粗心出错,而数学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人类在实现“飞天”梦想的过程中,就因为“粗心”而上演了十分悲壮的史剧。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经过一昼夜的飞行,完成了任务,胜利返航。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准备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两小时后,在亿万电视观众的注视下,一声爆炸,飞船坠毁,民族英雄殉难。造成联盟1号坠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1个小数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举出类似的例子,将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而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小学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所以思维方法的培养也要从小学开始。数学史精华就是展现数学家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所以数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从而可以增强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这一点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现在的学生只知道大量做题,而对题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实质不做思考,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便往往束手无策,而学习前人在面对未知领域所用的思想方法,对我们解决问题很有帮助。

三、充分发挥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许多中学生很不适应数学教学,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没过多少时间就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在刚入学时他们对数学课有一定的激情,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中学数学并非想象小学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多数学生感觉自己上课时听懂了但做作业时就发现了很多问题,经常不知如何下手,这就使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甚至动摇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希望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可是怎样才能办到?数学史可起到这样的作用。虽然,现在的教材上有一部分数学史内容,但是,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张,这部分内容几乎就被忽略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极限课程引入时,加入公元263年,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中提出了计算圆周长的“割圆”思想,刘徽本人精辟的论述:“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用“割圆”思想不仅计算出了π的近似值,而且还提供了一种研究数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当于今天的“求极限”一段。可以使学生对我们国家的灿烂的文明自豪的同时,也可激发学生为中华只之崛起而奋发学习的爱国热情。这样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类等思想,逐步脱离题海战术。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说过:“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关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是目前国际数学教育的新思潮之一。数学史以数学课本或选修课程等形式融入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善于总结发现、创造新思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数学史融入课堂 篇3

[关键词]数学史;课堂教学

数学史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一门学科。人们要认识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增加对数学学科的了解,建立数学的整体意识,就必须运用数学史作为补充和指导。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思维能力、数学品质以及爱国精神有着特殊意义。

一、数学史教育的背景与价值

追溯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研究的历史渊源,可以发现,西方数学家关注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始于19世纪。近几年,“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这一问题也受到了我国的一些数学家、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家的重视。在“第一届全国数与数学教育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李文林先生提出:“数学史除了为历史、为数学而历史之外,还应该为教育而历史。这也就是要发挥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一门可以应用的学问。”但我国数学教育中对数学史的重视程度与西方国家相比从时间上、内容上、理念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经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数学史教育还存在如下问题:教师对数学史本体知识掌握浅;对数学史教育认知缺位;同时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相对贫乏;呈现方式单一,大部分是以个别单元“你知道吗”形式出现。

二、数学史的教育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趣的“七巧板”、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神秘的“数字黑洞”、计时工具“刻漏”,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秘,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探索数学的欲望。还有“数学与艺术”、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数学与音乐”、“数学与围棋”等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动手实践,更能绽放数学和谐神奇的魅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乘法竖式教学,早在古埃及纸草书(大约3000年之前)上就记载着倍乘法--依次扩大2倍的方法。例如32×13=416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图2思考这些数字是根据什么填入方格,又怎么能还原成图3竖式形式,那它又跟现在的竖式图4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

数学之所以使一些人望而生畏,止步不前,这是过于强调理论性,高度抽象性所致。如果在教学中讲述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不畏劳苦、不畏强暴、勇于攀登的数学家例子,不正是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极好教材?比如在探索“1+2+……+99+100的和是多少”的活动中介绍高斯善于思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为六下“七桥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介绍欧拉仅用半天时间就解决。不仅如此,他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过度的工作,使他在28岁时就瞎了右眼,接着,左眼也视力衰退,直到完全失明。不久,居室和他的研究成果又被彼得堡大火付之一炬。打击一个接一个,但他没有倒下。完全失明的17年中,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无比的毅力,口述了几十本专著和约400篇论文。鼓励学生需具备勤奋刻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4.树立学生的爱国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九章算术》中的“方程问题”、“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约分术”、“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另外,“曹冲称象的故事”、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刘徽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方法、祖冲之的“圆周率”、 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贡献等,都体现了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数学史教育的思考

1.对教师而言

首先应该重视这方面内容,提高自身素质。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培训了解数学史框架,在掌握数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把握数学的发展轨迹与规律,很好地挖掘数学史的教育功能。处理好数学史教学与知识、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各数学史内容之间的关系,如科学家故事、科学探索的背景、科学发现过程、方法论等之间的关系,勇于创新。

其次,在课堂上数学史知识不仅可以放在新课引入,如小学一年级认识数,是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概念,一般教师反复让学生大量地练习计算。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介绍远古时候,人们用手指、绳结、小石子、贝克等计数,引导孩子们自己想出计数的方法,让他们充分感受和理解对应的思想,岂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可以作为教学结尾,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譬如陈景润的老师在讲完整数的性质后说道:“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是一颗金光闪耀的明珠,你们谁能把这颗明珠摘到手呢?”正是老师的这番话在陈景润心中播下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种子,激起了他的学习情感。教学方法要切实结合数学史知识的自身特点,可以灵活多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了解更多的数学史知识。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数学史方面的资深专家、教授,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也可请数学家们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博物馆展览,了解古代数学家的生活状况和古代数学活动所采用的工具,让学生加深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感悟,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网络信息资源。

2.对利用资源而言

任何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拿数学史这部分内容的现状为例,就面临着教学设备不足和教学材料不足的困难。因此,首先上级的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为学校提供足够的基本资源,以达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积极组织专家编写辅助书籍材料,为教师教学提供指导、帮助。最后,唤醒教师的主体的意识,使其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开发、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胡晓敏.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4.

[2] 徐东星.实施凸显数学史文化价值的小学数学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09,25(10).

《数学史》读后感 篇4

在这个寒假里,我接触到了《数学史》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数学从有记载的源头向最初的算术、几何、统计学、运筹学等领域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如今数学的发展。

这本书分为两篇,上篇是数学简史,下篇是数学概念小史。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数学家就是费马。皮埃尔・德・费马是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传统的人,他处于重新发掘古希腊知识的中心,但是他却问了一个希腊人没有想到过要问的问题―费马大定理。这个问题困惑了世人358年,直到1994年的9月19日安德鲁・怀尔斯才宣布解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起源于古希腊时代,它联系着毕达哥拉斯所建立的数学的基础和现代数学中各种最复杂的思想。费马大定理的故事和数学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对于“是什么推动着数学发展”,或者是“是什么激励着数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见解。费马大定理是一个充满勇气、欺诈、狡猾和悲惨的英雄传奇的核心,牵涉到数学王国中所有最伟大的英雄。巴里・梅休尔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在研究费马问题,但只是零星地而没有把它作为目标,因为这个证明需要把现代数学的整个力量聚集起来才能完全解答。安德鲁所做的就是再一次把似乎是相隔很远的一些数学领域结合在一起。因而,他的工作似乎证明了自费马问题提出以来数学所经历的多元化过程是合理的。

读了数学史后,我认为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学好数学,学会应用数学,我们才能在这个正在向数字化发展的社会稳稳地站住脚跟。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 篇5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我从小就这样认为。但是通过这个寒假,这本《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打开了知识文化的一扇大门,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并且领悟到了其中的魅力。

数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数学。那时候的人们刚刚接触到了它,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学的文化越来越博大精深。正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才让后代的人类将数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例如一位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他从一小部分公理中总结了欧几里德几何的原理,还写了另外五部关于球面几何、透视、数论、圆锥截面和严谨性的作品。欧几里得因此被人们称为“几何学之父”。

数学文化奇幻无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阿拉伯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学家不仅让代数成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在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帕斯卡三角形”也就是“杨辉”三角也被他们所了解。阿拉伯数学文化的特点则是能够从其他数学的知识中汲取到最有用的精华,并且发展它。

数学中有很多被数学家们所发现和证明的公式、定义,我们都认为那是枯燥的、繁琐的。但是数学有自己的灵魂与存在的意义,普罗鲁克斯曾说过“数学赋予它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它唤起心神,澄清智慧;它给我们的内心思想增添光辉;它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因为有了数学,人类的民族发展得越来越顺利;因为有了数学,人类的生活变化得多姿多彩……

数学的发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而是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才成为了我们现代的数学。它的成就则是数学家们日日夜夜的研究与思考所造就的,让数学真正地显露出了它的价值。中国的数学源远流长,拥有着它自己的特色与意义。重大的数学定义、理论总是在继承与发展原有的理论的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但不会改变原本的理论,而且经常将最初的理论思想包含进去。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为它注入灵魂力量,它才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辉煌!

数学史的学习让我们更加理解数学的意义,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发现、不断进取、不断研究,逐渐形成对数学的热爱!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1.《数学史》读后感

2.《数学史概论》初中读后感

3.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作文

4.写好读后感有诀窍

5.写好读后感作文的写作指导

6.如何写好读后感

7.读书真好读后感800字

8.写好读后感有哪些步骤

中外数学史讲稿 篇6

数学,我们几乎从小学一年就开始接触。然而,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有谁知道数学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数学家又有着怎样的小故事呢?今天,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进入数学的殿堂。

一、中国古代数学,世界数学史上璀璨的明珠

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先秦萌芽时期(筹算、珠算夏禹治水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的特例。此外,讲述阴阳

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2.汉唐初创时期(《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

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赵爽第一次提出勾股定理、刘徽割圆术、祖冲之、祖暅父 子在数学上主要有三项成就:

⑴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得到3.1415926<π<3.1415927,并求得π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⑵得到祖暅定理并得到球体积公式;⑶发展了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3.宋元全盛时期(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甚至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其中主要的工作有:⑴高次方程数值解法;⑵天元术与四元术,即高次方程的立法与解法,是 中国数学史上首次引入符号,并用符号运算来解决建立高次方程的问题;⑶中国剩余定理;⑷招 差术和垛积术,即高次内插法和高阶等差级数求和。另外,其它成就包括勾股形解法新的发展、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研究、纵横图(幻方)的研究、小数(十进分数)具体的应用、珠算的出现等等。)4.近现代数学发展时期(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 苏。出现里一批大数学家,如: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中1+2的陈景润,获沃尔夫奖的陈省身,以 及华罗庚、丘成桐、吴文俊、苏步青等。

好,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数学家的几个小故事。

二、数学家的几个小故事

1.天才高斯与1+---+100的妙解

在世界上享有“数学王子”之称的你们知道是谁吗?那就是高斯啦,1777年他出生于德国的一 个贫苦家庭。然而“人穷智不穷”高斯三岁就会计算,八岁就能发现一条定理。

话说,在高斯三岁那年夏天。有一次当他父亲正要给工人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你们说,小高斯厉害不?(学生回答)更令人惊讶的还在后头呢!高斯读小学的时候,从省城来了个自负的老师,他看不起乡村孩子,认为他们只会玩泥沙、干农活,所以他根本没把心思放在教学上。这不,在高斯班上的数学课他又不想教了,但他得上课啊?所以他就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给学生,心想着足够学生算很久所以他就安心地看小说去了。题目是这样的: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後把它们加起来!谁知,不用几分钟高斯就答出来了。着实令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在这里先卖个关子,现在我也给同学们五分钟计算一下这道题(在黑板上板书此题,并让同学们计算)五分钟后,同学们计算出来了吗?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答案?(同学回答,若有正确答案就表扬同学并询问如何得来,若无,则说:这是一道对你们来说的很难的题目。算不出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高斯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当然,如果学过数列的人也很容易就计算出来答案,但是当年高斯还是个八岁的小学生哦。

小时候的高斯就这么聪明,长大后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就不容质疑。他是名副其实的“数学王子”。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学者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农家的俭朴,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先后结过两次婚,几个孩子曾使他颇为恼火。不过,这些对他的科学创造影响不太大。在获得崇高声誉、德国数学开始主宰世界之时,一代天骄走完了生命旅程。享年78岁(1777.4.30-1855.2.23)。

2.世界数学史上另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是欧拉巧算羊圈面积

欧拉是瑞士科学家,变分法奠基人,复变函数论先驱者,理论流体力学创史人。他在数学许多领域都有建树,在力学、物理学、天文学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欧拉从小对数学入迷,对科学兴趣广泛,因对上帝的存在与否提出疑问,被学校开除。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但是他却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同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因为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欧拉被开除后,就留在家里帮父亲放羊了。

一天,小欧拉正在牧场帮助父亲干活,父亲突然喊他。他跑去一问,得知父亲要扩建羊圈,让他去帮助计算一下需备的篱笆材料。他先是帮助父亲用绳子测量土地,然后计算这块土地的总面积与篱笆用料。

老欧勒已将4根转角桩打入地下,然后将以这四点连成线,围成羊圈。经过反复计算小欧勒向父亲报告说:“羊圈长40米,宽15米,面积600平方米,共需用110米篱笆材料。”

听了儿子的汇报,父亲立刻愁眉不展:“现在我们只有100米材料。如果把宽去掉5米,只能获得400平方米面积的羊圈了。这样还是不够用啊!”欧勒并没有马上安慰父亲,只是说了一声:“让我再算算吧”。同学们也动脑筋算算好吗?

第二天,老欧拉欢天喜地带着工人开始围羊圈。原来前天夜里,小欧拉到底找出了一个最佳方案:“只需把羊圈变长方形为正方形,即把每个边都变为25米,那么用100米篱笆材料就能围成625平方米面积的羊圈了。”

这样,既不用增加篱笆材料,又扩大了羊圈面积,怎能不令老欧拉高兴呢?他逢人便夸儿子的才能,使这一巧算羊圈之事不径而走。当欧洲著名数学家伯努利听到一名小学生能具有这样数学天才,便亲自接见了欧拉,并鼎力相荐,使小欧勒进入巴塞尔大学学习,那年他只有13岁。从小欧拉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讲了两个外国数学家的故事,有怎么能缺了中国数学家的故事呢?上面讲的都是天生的数学家,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下面讲中国数学家勤奋学习,对数学入迷的故事。

3.华罗庚算题与卖棉花之事,凸显读书入迷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85437919.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看见华罗庚。便让他坐车(当然是因为他们认识),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中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华罗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他的数学生涯。他在生前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300篇,解决了一些世界数学史上长期末能攻破的难题,为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发挥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还亲自到20多个省市普及数学方法。

1979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应邀到英国讲学。在一次宴会上,一位美国女学者来到华罗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扬声问道:“华教授,您不为自己当初回国感到后悔吗?”这里说的“当初”,是指1950年,那年春天,华罗庚欣闻祖国大陆解放的消息,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裕的条件,带领全家人回国。途径香港时,他发了一封《致留美学生公开信》,信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

为我们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面对这位女学者不友好的提问,华罗庚坚定而又礼貌地回答说:“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铿锵有力的回答,掷地有声,爱国的挚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他的高尚的爱国情操

4.陈景润

无独有偶,证明了世界千年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陈景润也是个数学呆子。他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现代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般表述为: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奇素数的和,俗称(1+1)。当年陈景润只证明了(1+2),具体内容是: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为x1+x2,其中之一为奇素数,另一为不超过两个奇素数的…。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据说,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于是,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他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小议数学史教学 篇7

课堂上其途径主要是“中国古代数学史料”.例如:列举各代数学家的成就, 讲述某成果比西方早多少年激发民族自豪感;中国数学史的例子集中在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上;讲数学史多讲中国的, 少讲国外的;数学史知识当做“阅读材料”, 不入正文.这样一来, 数学史只为“简单的”爱国主义服务, 实际的教育效果很差, 无从上升至素质教育的高度.下面就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一、完整地介绍各国数学史知识

我曾在学生刚入学时针对学生已有的数学史知识作过一次小调查, 问题有两个: (1) 希腊数学和中国数学哪一个较早出现? (2) 你知道的数学家有哪几个?学生大多对老师曾经介绍过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的精度比西方早这一知识印象深刻, 据此超过半数的学生推断认为中国数学早于希腊数学, 数学家仅仅知道祖冲之.由此可反映教师开展的数学史教学还太狭隘, 太肤浅.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提倡要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 那么在数学史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教会学生理性的爱国主义, 宽广的科学视角.数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年轻的一代不但要知道本民族的数学成就, 也要知道其他民族的数学成果;不但要知道自己的长处, 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 不能盲目乐观;既要加强民族自豪感, 又要培养国际意识, 具备吸收一切数学成果的宽广胸怀.只有完整介绍各国数学史知识, 全面地、真正地、准确地展示数学史的全貌, 才能还数学史的本来面目, 从中汲取对我们有用的文化内涵.

二、全面辩证地认识中国数学史

许多数学教师常以中学数学里哪一项内容发现的迟早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不对的.如果论数学文明起源的迟早, 中国数学在整体上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人类的数学文明最早起源于巴比伦, 其次是埃及.即使后来的古希腊数学文明也远早于中国.事实上数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有各民族的文化烙印.各国的数学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同样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数学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此, 教师应该尊重历史, 尊重事实, 既不可随意编造, 也不能无端拔高, 更不可艺术加工, 把数学史当做故事, 随意虚构.实事求是更能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热情.那种以为找出了几个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就完成了数学史教育的想法, 未免太浅薄.

三、遵循科学实用的教学原则

教师所讲述的数学史应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将来的学习生活有直接作用, 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数学, 提高对数学的宏观认识, 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美育熏陶.我们可通过数学史的说明了解当时数学家为什么和如何研究数学, 理清数学发展的脉络, 深入数学的本质, 促进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的建立.数学史不仅是数学成果的展示, 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握各民族数学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了解是如何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国际通用的数学体系的.因此教师可通过介绍许多数学家发明、发现的生动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创造的方法和技巧, 从而增强其创造力;帮助学生学习历史上世界各国的数学家的献身精神.创新精神, 以及百折不回的毅力, 相信对学生的启发与教育更深刻.

例如:初等数学中的数的起源与记法、无理数的导入与确立、圆周率、勾股定理、笛卡尔对直角坐标系的贡献等, 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的概念、函数的概念、非欧几何的创立, 不仅史料丰富, 而且内容精彩, 非常适合课堂教学, 对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 数学史的教学应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 从课程内容、概念形成、证明方法、习题配置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使数学史融入、丰富和促进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研究 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史 融入分析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8-036-01

数学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与传统的数学资料相比,数学史也有着重要的数学教学价值,但是长久以来,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发掘它的教学作用,教育者真正利用数学史进行课堂教学的部分非常少。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堂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合理利用数学史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一)学习数学史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变得更睿智

长久以来,数学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辩证以及逻辑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之后,他们的大脑就可以得到足够的训练,而且在学习数学史的同时,学生也会增加自身对数学的理解,从而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数学史是数学思想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斥着许多的数学思想,学生学习数学史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的演变,从而学生就从基础上理解数学的内涵,提升了他们自身对数学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可以让数学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厚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占据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总是给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点。从初中时期开始,数学内容就已经变得抽象,学生需要花费时间去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很难在一节课内吸收所有的知识点,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累,他们对无止境的知识点学习模式很疲倦,这就导致数学课堂的气氛非常消极。教师将数学史融入课堂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史的时候缓解自己学习的压力,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让学生正确的对待数学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数学史学习就是故事学习,这些数学故事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二、教师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方法

(一)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数学史

数学史是数学家探索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数学史的应用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恰当使用数学史进行课堂教学,只有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讲解具体的数学史,学生才能够将两者有效结合,并且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数学史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不能不重视,而要认真对待数学史教学,充分发挥数学史教学的作用。比如说在学习平方根的时候,笔者就给学生讲解了平方根理念的来源,告诉学生平方根理论是顿宁安提出的用于探测商品期货和股票市价趋向的一种技术理论分析。实践证明,笔者给学生讲解数学史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积极,对平方根知识有了非常深的理解。

(二)教师要结合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许多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都已经不适应新的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创新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数学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积极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笔者觉得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通过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将数学史知识生动的展现给学生。比如说在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相关的历史。

(三)在数学史中传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每个数学定理甚至数学公式都有着自己的来源历史,它们的诞生史也就是那些数学家发现新事物的思考、推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家对数学的探索精神。比如,因式分解、概率论的诞生,在这些数学事物出现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数学思想熠熠生辉,等待着学生去了解。

结语

数学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数学前辈们给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作为后辈,我们需要继承这些宝贵的财富,通过在数学课堂上认真学习来掌握这些财富,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觉得教师需要理解数学史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积极采用这些内容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超.初中新课标教材中数学史内容比较研究———以人教

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教材为例[J].中学数学,2011(12).

[2] 刘超.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调查分析[J].中学数学

杂志,2011(06).

[3] 张俊忠.初中数学发生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以人教版“正

数学史心得 篇9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使我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习了东方初等数学简介、西方初等数学简介和高等数学简介,使我对数学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人类从非洲出来,沿河流走向世界。四大古国,埃及有尼罗河,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印度位于印度河流域,中国有长江、黄河两大河流。在高等数学中,数学分为初等数学、变量数学和现代数学。

关于几何学发展,对欧式几何的产生、发展和翻译以及《原本》进行了了解与学习。数学思想有递推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拓扑思想。

代数学分为古典代数和抽象代数,也可分为初等代数和近世代数。初等代数,也就是代数方程或方程组,经过方程论转向近世代数。在代数学转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其中阿贝尔和伽罗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难否认,在所有学科家里,数学家里有着更多的天才,比如我们常说的高斯和拉普拉斯。但由于成就和经历的相似,最灿烂也最常被人一起提起的是十九世纪的两位数学神童:阿贝尔和伽罗瓦。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1802年8月5日出生在挪威一个名叫芬德的小村庄。有七个兄弟姐妹,阿贝尔在家里排行第二。阿贝尔生活的平淡无奇,而他在纯数学上贡献又只存在于极少的专业人士的心中。相比而言,另一位和他处于同一时代、经历、际遇、才华以及在数学上的贡献都很相似的法国数学天才伽罗瓦,则因其成为一宗谜案的传奇性死亡而广为人知。他的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群的概念,用群论彻底解决了根式求解代数方程的问题,而且由此发展了一整套关于群和域的理论,为了纪念他,人们称之为伽罗瓦理论。对伽罗瓦来说,他所提出并为之坚持的理论是一场对权威、对时代的挑战,他的“群”完全超越了当时数学界能理解的观念。也许正是由于年轻,他才敢于并能够以崭新的方式去思考,去描述他的数学世界。也正因如此,他才受到了冷遇。但伽罗瓦理论对近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已渗透到数学的很多分支中。

伽罗瓦和阿贝尔两人实在是非常相似。都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年代,少年天才,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甚至是被法国科学院同样的一批权威们所排斥。那些权威沉醉于古典数学的严谨和优美的,对一切新的理论持不信任的态度,根本没有那些另类天才们存活的空间。这不禁让人感到一种来自智慧的孤独与悲哀。然而,有时候会奇怪地觉得这两人的命运未必是最坏的。做数学,尤其是纯数学的,往往需要更多的天赋。而数学之路又总是充满着孤独和寂寞,于是也才有了那么多的怪人,并且每每不得善终。他们的伟大也只存活于行内人的心中。

上一篇:2022年庆六一活动辅导员讲话稿下一篇:文化产业基金怎么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