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比的意义 学习内容:教材第48、49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学习目标:

1.借助主题图,能准确的说出比的含义。

2.通过自学交流,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一个比的比值。

3.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会说出比与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引入新课题。

看神舟五号发射图片,向学生介绍神五发射过程,适当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谈感受,师提出问题:在神五上展示的两面长方形国旗,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提出数学问题吗? 2.师小结:

我们可以用减法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用除法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这节课我们用一种新的形式---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展示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也可以说是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2.通过观察、比较的活动,会写出两个同类量的比。3.出示第二个情景,找到路程和时间的关系。(1)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出列 路程 ÷时间=42252÷90 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2)从而得出两个不同类两量比。(3)观察3个比,得出比的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4.自主学习。

15:10 说出这个比的各部分名称

(1)尝试求出15:10的比值,并写出过程。知道比的书写形式。(2)观察求比值的过程,得出之间的联系。(3)比的后项不能为0。比赛中的3:0的意义。三:巩固提升

1.完成课件的相应练习。2.3:()=24():8=0.5 3.说说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教材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内容: 教材第50、51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的活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能说出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练习,能够判断一个比是不是最简整数比,并能正确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

4、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既然比与分数和除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比有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1)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2)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3)你认为比的基本性质里哪些词语很重要?为什么“0除外?” 2.学习例1(1):“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见右图)。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2)这两个比,数据大小悬殊,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两个比,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如何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

⑶观察这两个比的结果,两面旗的长宽不同,化简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⑷课件出示例1(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6:2/9 0.75:2 3.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整数比化最简整数比:除以前项、后项的最大公因数 分数比化最简整数比: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含小数的比化最简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三.巩固提升

1、看谁的眼睛看得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题)(1)4:15=(4×3):(15÷3)=12:5„(×)(2)13:12=(13×6):(12×6)=2:3„(√)(3)10:15=(10÷5):(15÷3)„(×)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P51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教材练习十一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比的应用 学习内容: 教材第54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课标要求: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含义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联系实际,会说出生活中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2.通过合作交流,会用比的意义来解决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比呢?能说出它们的含义吗? 2.女生和男生的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实例探究

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2.集体反馈。三:实践应用 1.出示例2(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稀释情况。(2)分析与解答

分析“1:4”表示的意思。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

(3)回顾与反思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小结: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类似的问题? 四.巩固提升 1.某妇产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0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8:7。上月新生男、女婴儿各有多少人?

2.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准备种黄瓜和茄子。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3.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比的整理复习

学习内容: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

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对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2.通过计算练习和对比练习求比值、化简比,知道两者之间区别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比的意义和基本联系,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3.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的解答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梳理知识 1.梳理知识

师:回想一下我们这单元都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画出来吗?(1)小组交流并展示汇报。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形成框架结构。(3)同桌之间再次说说。

2.通过对比练习填表格再次巩固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1)求比值和化简比。

3939::410410 0.75 : 1 24 :36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反馈。(2)思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3.汇报交流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4.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二: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一(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1)阅读信息,独立完成。(2)反馈交流不同的方法。

3.师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三:巩固提升 1.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花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1)自主尝试。

(2)指名到黑板上说解题思路。(3)教师强调特殊情况。2.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

一根长8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是5︰3︰2,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3.根据信息,寻找合适的量,写不同的比。

小明今年12岁爸爸,38岁,爸爸一年的工资是36000元,妈妈每月的工资2000元。

四、课堂小结

梳理本节课在知识方面及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作业设计:

教材练习十二7、8、9、10题。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2

一、本单元的教学应首先从概念的形成入手

(1) 建立和深化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 落实当前概念。在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中, 学生从分子角度认识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的不同, 初步建立了微观概念。进入第四单元首先学习原子结构, 把学生再次带入了微观世界的课题, 通过学习实践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概念。同时落实当前所学的原子结构、元素、离子、化合价、化学式等重要概念。

(2) 结合当前概念重新认识前面所学概念, 进一步深化所形成的概念。例如第二、三单元中物质分类的概念, 学生一般都很难理解和掌握, 可借助宏观和微观概念再认识。

(3) 清晰的概念形成之后应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 形成相对完整的概念体系。例如物质的分类、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等概念之间可以建立联系, 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为下面的化学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二、充分利用所形成的科学

准确的概念及其体系对物质及符号的表征形式进行梳理整合, 是本单元学习的深入与发展

(1) 借助元素和物质的分类深入研究并归纳清楚常见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式。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1) 气态非金属单质, 如氧气O2、氮气N2等; (2) 非金属氧化物如水H2O等; (3)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如氨气NH3、甲烷CH4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1) 稀有气体; (2) 金属单质; (3) 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 如金刚石C、石墨C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Na Cl (食盐) 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 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表征形式入手, 即学会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的组成与结构:“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的组成与结构:“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汞的组成与结构:“汞由汞元素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

(3) 紧扣宏观和微观概念整合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含义。首先归纳整合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含义。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某元素, 微观表示 (一个) 某原子。化学式只有两种宏观意义: (1) 表示某物质; (2) 表示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当某物质由分子构成时, 该化学式又是分子式, 分子式的意义是两层微观意义: (1) 表示 (一个) 某分子; (2) 表示 (一个) 某分子由几个某原子构成。然后举例体会所整合的内容, 例如:符号H是单纯的元素符号不是化学式, 只具备以上元素符号的意义。

符号Fe、He、S不是单纯的元素符号, 它们还是化学式, 具备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化学式的意义, 如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铁由铁元素组成”。

CH4、CO2是由分子构成的, 该符号具备化学式的意义和分子式的意义, 如符号CH4表示“甲烷这种物质、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一个甲烷分子、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

Na 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该符号只具备化学式的意义, 则Na Cl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

离子符号只能表示“ (一个) 某离子”, 如符号Na+表示“ (一个) 钠离子”。

元素符号、分子式中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 (一个) 某分子中有几个某原子”;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某电荷”。分子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可以看出符号前加了数字后符号只剩下“微观意义”了。到了第五单元, 不管什么符号前加的数字, 只要是用于计算的都可以看为“化学计量数”。

三、精心安排习题, 对梳理与整合的相关知识进行强化和查漏补缺

做法是在一段时间内常用少量的习题针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符号的意义等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强化;利用开放式的信息题强化概念和规范表达能力等。学生利用这类习题可从多方面获得信息, 在思考、表达过程中让概念和知识得到强化和纠正。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3

1.6的倒数是( ),0.3与( )互为倒数。

3.右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是( )€? =( ) , 根据除法的意义,把它改写成两个除法算式: ( )( )。

4.12的倒数与2.5的倒数的积是( )。

5.在里填上“>”“<”或“=”。

7. kg芝麻可榨油 kg,1kg芝麻榨油( )kg,榨1kg油需芝麻( )kg。

8.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是21,乙数是( );丙数是甲数的 ,丙数是( )。

9.一个数的是45,这个数的是( )。

10.一项工作,甲独做10小时完成,乙独做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1小时完成这项工作的( ),合做( )小时完成这项工作。

二、准确判一判。(5分)

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2.如果,那么a与b互为倒数。 ( )

4.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

5.a>0。 ( )

三、精心选一选。(5分)

1.一个数的倒数比它本身小,那么这个数( )。

A.大于1 B. 小于1 C.等于1

2.根据 €?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的倒数 B. 和互为倒数 C. 和都是倒数

A.> B.= C.<

A.真分数 B.假分数 C.1

5.下面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四、仔细算一算。( 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9分)

五、认真解一解。(6+6+4+8+4+5=33分)

1.苹果有84kg,_________________,香蕉有多少千克?根据算式补充条件(x为香蕉的千克数):

(1) x=84,应补充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x+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3) 84€祝?+),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4) (1-)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骑车小时行4km,照这样计算, 小时能行多少千米?行 km要用多长时间?

3.植物标本有24件,是动物标本的。你能算出动物标本有多少件吗?

4.

根据图中信息,你来算一算:小明和小军各有邮票多少张?

5.爸爸买来两袋一样重的大米,如果从第一袋中取出,从第二袋中取出5kg,第一袋就比第二袋多2kg。原来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 篇4

一、口算。(6分)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3分)

1、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叫做( ),从( )到( )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 )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 )。

2、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 )。

3、在同一个圆内,有( )条直径,有( )条半径;直径的长度都是半径长度的( )倍。

4、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倍多一些,这个固定的倍数叫做( ),通常用字母( )表示。

5、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 )。

6、已知圆的直径d,周长C=( );已知圆的半径r,周长C=( )。

7、圆是( )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

8、填表:

名称 半径(r) 直径(d) 周长(C) 面积(S)

自行车轮胎5分米

钟面 2厘米

圆形花坛 62.8米

三、选择。(8分)

1、( )决定圆的大小,( )决定圆的.位置。

A.直径 B.圆心 C.半径 D.周长

2、下面图形中( )只有一条对称轴,( )有无数条对称轴。

A.正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圆 D.长方形

3、一个圆知道它的周长,要求面积,必须先要求出圆的( )。

A.直径 B.半径 C.圆周率

4、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 ),面积( )。

A.扩大3倍 B.扩大9倍 C.缩小3倍 D.缩小9倍

5、一个圆的周长是6.28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A. 2 B. 3.14 C. 1

四、判断。(5分)

1、圆周率的值是3.14。

2、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3、直径是7厘米的圆比半径是4厘米的圆大。

4、在圆内,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

5、周长相等的两个圆,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五、计算。(28分)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12分)

① ② ③

2、求下面各圆或圆环的面积。(16分)

① ②

③ ④

六、动手操作。(10分)

1、

2、画出以下图形的所有对称轴。(5分)

七、解决问题。(30分)

3、一种自行车的轮胎外直径是0.8米,每分钟转动60周,每分钟能前进多少米?

4、学校草地上有一个自动旋转洒水器,射程是20米,这个洒水器最多可以淋到多少平方米的草地?

5、右图是一个边长8dm的正方形,在正方形中作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5

新知识点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掌握用“替换”(或置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例1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借助示意图,思考怎样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成大杯。教学例2时,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通过画示意图帮助自己思考。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打开教材,看一看“西红柿”“青椒”“萝卜”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替换”“假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4.重视检验过程,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在解决问题后,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对求出的结果进行检验,看答案是不是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课时安排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1课时 2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1课时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1课时

教学内容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材第68、第6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

3、第9~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并进一步发展推理和转化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1.用等量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2.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话:我们每天写作业都要用到钢笔,请拿出你最喜欢的钢笔,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教师选择一支钢笔,问:你这支钢笔多少钱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问:老师这支铅笔值()钱。老师想用这支铅笔换你这支钢笔,你愿意吗?(不愿意)为什么?(不公平)提问:请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怎样才能公平地换到这支钢笔?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我们用数学语言说1支钢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支铅笔的价格,或者说()支铅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1支钢笔的价格。

教师:刚才老师与这位同学换笔,说明“替换”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替换现象? 指出:我们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一个用“替换”来解决问题的典型事例。既然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板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 教学实施

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1大杯果汁可以替换成3小杯果汁,或者3小杯果汁可以替换成1大杯果汁。

(2)小组合作。

提问:这里的720毫升不仅装了1大杯,还装了6小杯,要求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②画一画,将什么替换成什么?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③说一说,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用课件演示。提问:有不同的替换方法吗?(4)学生列式。

教师:会列式吗?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替换方法列式。教师让两名学生板演。学生板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方法一:1个大杯可以换成3个小杯。小杯:720÷(6+3)=720÷9=80(毫升)大杯:80×3=240(毫升)方法二:6个小杯可以换成2个大杯。6÷3=2(个)大杯:720÷(2+1)=720÷3=240(毫升)小杯:240÷3=80(毫升)(5)检验。

提问:怎样检验他们做得对不对? 学生检验,教师巡视,集体交流。

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答案才正确。2.小结。

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策略? 小结:替换的策略。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计算。有时也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3.练习。

(1)完成教材第69页的“练一练”。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与例题比,有什么不同?

互相交流,汇报替换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

(2)独立完成教材第72页的练习十一的第1题。

提问:你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吗?先画一画,再解答。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8块某种饼干的含钙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含钙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这样的饼干,喝了1杯牛奶,含钙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含钙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四 思维训练

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一的第14题。

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饼干:25毫克 牛奶:200毫克 思维训练

花圃:35平方米 苗圃:25平方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69页练一练

桌子每张1500元,椅子每把300元。练习十一 1.(1)6(2)20 2.(1)2(2)10 大货车的载重量是6.6吨,小货车的载重量是3.3吨。

3.大纸箱:40双 小纸箱:20双 9.大瓶:216毫升 小瓶:108毫升 10.钢笔:7.2元 铅笔:1.2元

11.师傅:(120+16)÷(1+1)=68(个)徒弟:68-16=52(个)12.海芙蓉:(405+20+49)÷3=158(元)雀梅:158-20=138(元)榕树:158-49=109(元)13.(画图表示数量关系略)张宇:108÷2+18=72(张)晓

王星:108÷2-18=36(张)14.花圃:(180+10×3)÷(3+3)=35(平方米)苗圃:35-10=25(平方米)思考题

16÷[(12-8)÷2]=8(元/千克)板书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①提出替换——发现矛盾

②作出调整:方法一:1个大杯可以换成3个小杯。

小杯:960÷(6+2×3)=960÷12=80(毫升)

大杯:80×3=240(毫升)方法二:6个小杯可以换成2个大杯。6÷3=2(个)大杯:960÷(2+2)=960÷4=240(毫升)

小杯:240÷3=80(毫升)

课后反思

1.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

2.在进行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总量是怎样变化的。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材70~71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十一的第4~8题。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以及步骤。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2.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替换。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揭题)二 教学实施

1.课件出示教学例2。2.理解题意。

师:请自己把题目读一读,说说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并说说题目的意思: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共装有100个球,每个大盒子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问题是求每个大盒和每个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师:仔细反复读题,你能发现题中隐含着哪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呢? 生:2个大盒里球的数量+5个小盒里球的数量=100 生:每个大盒里球的数量-每个小盒里球的数量=8 生:每个小盒里球的数量+8=每个大盒里球的数量(课件演示上面的数量关系)3.尝试解答。

师:请你先自己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并动笔试一试你的策略是否有效。

(鼓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4.交流方法(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

生:假设7个盒子都是小盒(也就是把2个大盒也看成小盒),这样球的总数要比100少,因为1个小盒里比1个大盒里少装8个球,所以2个小盒要比2个大盒少8×2=16(个)球,这样7个小盒里球的总数就是100-16=84(个),即每个小盒里装84÷7=12(个)球,每个大盒子装12+8=20(个)球。

列式为: 8×2=16(个)100-16=84(个)84÷7=12(个)12+8=20(个)答:每个大盒装20个球,每个小盒装12个球。5.内化深化。

师:你还有其他的假设方法吗?(提示:能把上面的盒子都假设成大盒吗?)生:可以假设全是大盒,这样把5个小盒都看成大盒就会比实际多8×5=40(个)球,同样可以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6.回顾整理。

师:根据上面的解答方法,你能说说怎样用假设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吗?(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球的总个数与实际数量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

(2)突破难点回顾:在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

7.拓展提升,感受文化。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古人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你能算出这道题中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吗?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同学们乘船去旅游,大船每船坐5人,小船每船坐3人,42人租了10条船,问几条大船几条小船? 2.大卡车6个轮子,小卡车4个轮子,一共有10辆车,共56个轮子,几辆大卡车几辆小卡车? 3.有100张2元和5元的钱,一共365元,问2元的和5元的各几张? 四 思维训练

100个和尚10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3人分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假设租的船都是大船: 5×10=50(人)50-42=8(人)5-3=2(人)小船:8÷2=4(条)大船:10-4=6(条)2.假设全是大卡车: 6×10=60(个)60-56=4(个)6-4=2(个)小卡车:4÷2=2(辆)大卡车:10-2=8(辆)3.假设都是5元的: 100×5=500(元)500-365=135(元)5-2=3(元)2元的:135÷3=45(张)5元的:100-45=55(张)思维训练

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一组,正好是4个和尚分4个馍,这样100÷4=25(组),所以有大和尚25人,小和尚100-25=75(人)。教材习题

教材第71页练一练

1.2千克 3千克 每个大瓶装油4千克,小瓶3千克 2.成人票:41元 儿童票:16元

练习十一

4.x=36 x=300 x=6 5.210棵 苹果树70棵 桃树90棵 梨树100棵

6.大瓶:5千克 小瓶:3千克 7.(1)30(2)20 8.4797 板书设计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①提出假设——发现矛盾

②做出调整: 假设7个盒子都是小盒

假设7个盒子都是大盒

少 8×2=16(个)多 8×5=40(个)

100-16=84(个)

100+40=140(个)

84÷(5+2)=12(个)

140÷(5+2)=20(个)

12+8=20(个)

20-8=12(个)答:每个大盒装20个,每个小盒装12个。

课后反思 1.解决问题中对策略的获得“不是由外部输入,而是在内部萌生”。策略的学习关键在于“悟”。因此,在对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更强调的是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去充分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在内部萌生”。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6

圆锥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

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

(3)认识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1条)

(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

(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7

The Snowman

二、课型

故事课

三、教学背景分析

( 一 )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擅于在学生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在教学中应引导和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 增强他们的课堂活动参与意识,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很重要。教师需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题目是“Winter in Canada”, 讲授了冬天的“季节”话题。单元围绕着Jenny, Li Ming, Danny这三个小主人公冬天的衣着, 堆雪人、滑冰等活动, 最喜欢的季节等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情景展开。

本节故事课“The Snowman”是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巩固了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提高了阅读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运用英语语言读懂故事、感受冬天乐趣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理解故事。

2. 学生能朗读故事, 做到语音准确, 语气达意。

3.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 表演故事。

4. 学生能尝试改写故事结尾。

(二) 学习策略目标

1. 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2.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

3. 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三) 情感态度目标

在讨论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孩子们对大自然——冬天季节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故事内容, 并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二) 教学难点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帮助表演故事。

六、教学准备

(一) 教师课前准备

1. PPT课件。

2. “Frosty the Snowman”故事的动画片。

3. “I’m a little snowman.”歌曲flash。

4. 为每两位学生准备一双纸质滑冰鞋 (打印出来) 。

(二)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 每两位学生根据右图提示自制一个活动帽子的纸质雪人。

2. 能向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制作的雪人。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Warm-up (6 minutes)

1. 师生问候, 开始上课。

2. 唱一首关于雪人的歌曲“little snowman”。教师播放歌曲flash动画, 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

歌词如下:

I’m a little snowman round and fat.

Here are my mittens. Here is my hat.

And a little scarf and a carrot nose.

You stand so tall and when the cold windblows.

歌曲fl ash链接http://www.520wawa.com/class/201005/ info_18631.htm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歌曲欣赏和演唱中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歌曲内容还为故事的讲授搭建了桥梁。

3. 课前预习作业展示, 复习词汇及句型winterclothes, I have a carrot for its nose . I think it’swonderful. 等。

学生两人一组拿着课前做好的纸质雪人在讲台前介绍。其他同学评价。

例:S1&S2: This is our snowman. We have acarrot for its nose. We have buttons for its eyesand mouth. We have sticks for its arms. I thinkit’s wonderful. I think it’s beautiful and cold.

老师问学生:What can your snowman do? Canit talk (jump, skate) ? 学生生成答案, 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展示,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一开课就引导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建构他们个性化的故事背景图式。读后活动中学生要用自制雪人手偶表演故事, 因此这个活动还为故事表演做好了准备。

(二) Presentation

1. Pre-reading (2 minutes)

教师出示故事中的第一幅图picture 1 ( 如图所示 )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icture?

学生答案可能为S1: What’s the boy’s name?What’s for the snowman’s nose (eyes/arm) ? Whatcan the snowman do? 如果学生的问题不全, 教师补充。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回答。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图片展开想象, 提出问题,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预测的阅读策略, 为阅读故事做好铺垫。

2. While-reading (21 minutes)

(1) 学习故事中图1和图2内容 (7 minutes)

①观看故事视频, 检验预测。

教师播放图1和图2部分flash视频。学生带着对图片提出的问题观看故事视频, 观看后回答问题, 检验预测并修正预测。

S1: The boy’s name is John.

S2: The snowman’s nose is a carrot. It’s armsare sticks.

S3:The snowman can talk.

②深入阅读, 发展阅读策略。

教师进一步提问,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pic1&pic2内容, 找出John做了什么使snowman开口说话, 发展学生的寻读策略。

学生默读pic1&pic2内容, 回答问题。

S1: John put his hat on the snowman. Thenthe snowman could talk.

③利用snowman手偶, 角色表演图1和图2部分。

a. 教师用多媒体中的小仙女为学生制作的雪人帽子赋予魔力 (如图加音效) 。

b. 学生使用手中的雪人手偶和神奇的帽子两人一组练习表演pic1&pic2中的故事内容。然后在讲台前进行小组展示, 其它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神奇的雪人帽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小仙女的魔法力量增加了趣味性, 使学生享受阅读和表演的乐趣, 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这种兴趣的力量降低了角色表演的难度, 成为学生挑战自我的内驱力。

(2) 学习故事中图3和图4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预测, 为继续阅读铺垫。

小组表演完后, 表演内容的最后一句话是雪人说“What a cold, snowy day! Wonderful! What doyou want to do?”教师接着这句话追问, 过渡到图3图4故事的学习。T: What did the snowman wantto do? Could the snowman do it? 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②快速阅读, 发展略读策略。

学生阅读pic3&pic4故事内容, 迅速找出 (1) 中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S1: The snowman wants to skate. S2: Yes, he could.

③观看故事视频, 模仿跟读。

教师播放图3和图4部分flash视频。学生跟读故事视频。观看后回答问题。

T: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S1: John put his skates under the snowman.

④直观教具, 助推表演。

教师发给学生纸质溜冰鞋。学生两人一组利用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练习表演, 图3和图4部分。小组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略读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应设计学生体验, 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的活动, 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因此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卡片等直观教具, 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了脚手架, 有助于学生复述和表演故事。

(3) 学习故事中图5和图6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寻读, 表演

图4中雪人说“Can we skate always?”教师追问过渡到图5图6故事的学习。问学生“Can theyskate always? Why?”学生推 测答案。教 师问T:Then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学生推测答案。

②学生阅读图5、图6

学生快速阅读, 找到 (1) 中问题答案。

S1: Spring is coming. It’s too warm. There israin, there is wind, but there is no snow and ice, andno snowmen.

S2: John put the snowman into the refrigerator.

③观看视频, 跟读

④两人一组, 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寻读技能的培养, 形成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 Post-reading (10 minutes)

(1) 练习、巩固所学故事内容

学生完整地观看故事视频。学生有感情地跟读故事。然后分6人一组, 进行角色朗读故事。

(2) 角色朗读或复述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通过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进行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活动展示形式。角色朗读奖励两颗星 (2分) 。复述故事奖励四颗星 (4分) 。

【设计意图】

孩子们乐于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语气。帽子的实物在扮演中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表演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在故事生动的情境中自然地生成英语语言输出。活动分为角色朗读和复述两个展示形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 改写故事结尾

①观看“The snowman (1982) ”故事视频片段, 视频网址如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5NTc1Nz Y=.htm截取雪人变活和融化消失片段。

②学生根据所看视频片段或自己的想象改写故事结尾。

【设计意图】

在读完故事后, 发挥学生想象力, 以视频“Thesnowman (1982) ”故事的结尾启发学生思维, 从而对故事的学习有所拓展和延伸。学生尝试写故事结尾也把读、写技能有机结合。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 Class closing (1 minute)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寓意。教师布置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故事或复述故事。

2. 完成改写故事结尾的任务。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8

一、填一填。

(每空1分,共21分)

1.()∶6=

∶()=

2.∶的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3.()∶6=12÷18==2∶()=()(填分数)。

4.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5.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3∶8∶4,这是个()三角形,其中最大的一个内角是()度。

6.把一些水果按5∶4分给一班和二班,一班分得这些水果的(),如果有45千克水果,二班分得()千克。

7.把25克糖溶解到200克水中,糖与水的质量比是(),水与糖水的质量比是()。

8.3∶7的前项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就应();4∶5的前项增加8,后项应增加(),才能使比值不变。

9.一本书,看了,看了的页数与没看的页数比是()。

10.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米。

二、辨一辨。

(每题1分,共5分)

1.运动队男生、女生的人数比是8∶5,则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小亮身高140

cm,妹妹身高1

m,他们身高的比是140∶1。()

3.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

4.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

5.一个比的前项除以4,后项乘,比值不变。

()

三、选一选。

(每题1分,共5分)

1.一个比的比值是6,如果比的前项扩大为原来的2倍,后项缩小为原来的,比值是()。

A.36

B.12

C.6

D.1

2.一批货物,已运的和剩下的比是3∶7,已经运了这批货物的()。

A.B.C.D.3.甲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24,甲乙两个数的比是3∶5,求乙数正确的列式是()。

A.24×

B.24×

C.24×2×

D.24×2×

4.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

A.2∶3∶5

B.2∶3∶4

C.1∶2∶3

D.3∶4∶5

5.六(4)班共有70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3,女生有多少人?列式正确的是()。

A.70×

B.70×

C.70×

D.70×

四、算一算。

(4题9分,其余每题8分,共33分)

1.直接写出结果。

÷=

×=

-=

6÷=

×=

32÷=

5-=

×35=

2.化简下面各比。

0.12∶56

300

cm∶50

dm

升∶350毫升

3.求比值。

1.28∶0.32

144∶72

时∶15分

0.5千克∶3吨

4.解方程。

x∶=1   10∶x=    x-x=20

五、我会应用。

(每题3分,共6分)

1.把30克盐溶解在12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质量比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想一想、填一填。

(每空1分,共5分)

1.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是2∶3,它们的周长之比是(),面积之比是()。

2.甲数的与乙数的相等(甲数、乙数均不为0),甲、乙两数的比是()。

3.从学校到电影院,小雯用16分钟,小红用20分钟,小红和小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速度之比是()。

七、解决问题。

(6题5分,其余每题4分,共25分)

1.池塘里有鲢鱼和鲫鱼共2700条,它们的条数之比为7∶11,鲢鱼和鲫鱼各有多少条?

2.下表是合用一个水表的三户居民九月份用水情况,九月份共交水费84元。三家各应交水费多少元?

张奶奶家

宋阿姨家

李叔叔家

6吨

10吨

8吨

3.果园里苹果树比桃树多90棵,苹果树的棵数与桃树的棵数的比为5∶2,果园里苹果树、桃树各有多少棵?

4.(变式题)张大伯用45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了一个长方形养鸡场,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5∶2,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变式题)工地上有10.5吨水泥和20吨黄沙。将水泥和黄沙按3∶5搅拌成混凝土,水泥正好用完,黄沙还剩多少吨?

6.(变式题)在一次测试中,明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3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分数的比为10∶11∶10,明明三科分别考了多少分?

答案

一、1.  2.2∶1 2 3.4 6 3  4.5∶6

5.钝角 96 6. 20 7.1∶8 8∶9

8.扩大到原来的4倍 109.5∶3 10.8.4

二、1.× 2.× 3.√ 4.× 5.√

三、1.A 2.B 3.C 4.A 5.B

四、1.48  40 4

2.3∶1400 3∶4 3∶5 5∶7 3.4 2 6

4.x∶=1

解:

x=×

x=2

10∶x=

解:

10÷x=

x=10÷

x=20

x-x=20

解:x=20

x=20÷

x=

五、1.30∶(30+120)=1∶5 答:盐与盐水的质量比是1∶5。

2.长:140÷2×=40(米)宽:140÷2×=30(米)

30×40=1200(平方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00平方米。

六、1.2∶3 4∶9 2.9∶8 3.5∶4 4∶5

七、1.2700÷(7+11)=150(条)150×7=1050(条)

150×11=1650(条)

答:鲢鱼有1050条,鲫鱼有1650条。

2.张奶奶家:84×=21(元)

宋阿姨家:84×=35(元)

李叔叔家:84×=28(元)

答:张奶奶家应交水费21元,宋阿姨家应交水费35元,李叔叔家应交水费28元。

3.苹果树:90÷(5-2)×5=150(棵)

桃树:150-90=60(棵)

答:果园里苹果树有150棵,桃树有60棵。

4.45÷(5+2+2)=5(米)5×5=25(米)5×2=10(米)

25×10=250(平方米)

答: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250平方米。

5.20-10.5÷3×5=2.5(吨)答:黄沙还剩2.5吨。

6.93×3×=90(分)93×3×=99(分)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课本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联系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课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让学生齐读三遍

三、小组内检查、分享。

1、组长、副组长检查“导读单”自学情况。

2、小组内人人分享自学收获。

3、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根据学生自学掌握情况,教师引导梳理

1、比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

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研究比中的规律

‚

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研究比中的规律

ƒ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

=

na:nb(b,n不为0)

拓展延伸

比的基本性质同样适用于连比。例如:

:

:

=

(3×5):(6×5):(9×5)=

:

:

3:6:

=

(3÷3):(6÷3):(9÷3)=

:

:

32、化简比



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前项和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如:5:7

12:5

8:9

‚

对比两题中各比的特点

15:10与180:120都是整数比,1/6:2/9是分数比,0.75:2是小数比

ƒ

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5:10=(15÷5):(10÷5)=3:2;

180:120=(180÷□):(120÷□)=():()。

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最后结果是一个比,可以写成分数,但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

求比值:用除法,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4、拓展延伸

用找中间量的方法解决连比问题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8,乙数与丙数的比是6:5,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多少?

规范解答:8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4

甲数与乙数的比:3:8

=

9:24

乙数与丙数的比:6:5

=

24:20

甲数:乙数:丙数

=

9:24:20

答: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9:24:20

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发放“导学案”。

2、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分享。

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六、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梳理总结

2、强调:带单位的两个同类量的比进行化简时,要先统一单位,再化简。化简比的结果必须是比,即使后项是1也不能省略。

六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出示学习目标, 落实基础知识, 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时应先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己学习和了解学习目标, 做到对所学内容心中有数。学习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六年级的数学教学, 一方面要完成本年级的新知传授;另一方面, 还要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使学生养成对学习、生活、人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 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有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落到实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

二、活用教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现行“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 教师应如何充分发挥现行六年级数学教材的作用, 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认为, 活用教材, 通过改编例题、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 改编例题促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 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等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对于“分数乘整数”这一部分内容, 教材在讲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后, 补充了一例, 说明“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我在教学中没有受教材的限制, 而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一定练习以后, 出示了下面一道例题计算25555×3333。当学生觉得2与3333相乘比较麻烦时, 我适时地进行点拨:“大家看, 题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呢?”许多学生通过思考, 恍然大悟, 自觉地先将3333与5555约分, 然后, 再把3和2相乘除以5。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得出了“分数和整数相乘, 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这样一个结论, 这比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方法让他们单纯地计算效果要好得多。

2. 整合例题引发散,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实到实处, 通过整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 在教学“一段公路, 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工程问题时, 在学生掌握了此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 可以将“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改成:1.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2.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3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32。还可将问题改为:1.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一半?2.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公路的一半?3.甲队单独修2天后, 剩下的乙队单独修还需几天?

三、及时复习, 完善知识体系, 创设学生终身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遗忘较多, 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成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寓复习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是许多教师的经验之谈, 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只有这样, 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与平台。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1

第六单元第四课时去奶奶家

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直接写得数。

(共1题;共5分)

1.(5分)笔算(第3小题要验算)。

①65+37=

②385-72=

③368+524=

④65×6=

⑤224×4=

⑥240×7=

二、应用题

(共6题;共35分)

2.(10分)列式计算.

(1)4个25相加的和是多少?

(2)87的6倍减去48,差是多少?

3.(5分)张老师带了一笔钱到超市,如果买单价是45元的篮球正好可以买20只,他想买8只单价是120元的足球,他带的钱够不够?

4.(5分)387加上528与7的积,和是多少?

5.(5分)野生动物园有5头大象,平均每头大象每天吃饲料160千克,这些大象一星期吃多少千克饲料?

6.(5分)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1638千米,一列高铁从北京出发3小时行了9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列高铁5小时能到杭州吗?

7.(5分)一个苹果园长24米,宽18米.如果每棵苹果树平均占地4平方米,这个苹果园一共可以栽多少棵苹果树?

参考答案

一、直接写得数。

(共1题;共5分)

1-1、二、应用题

(共6题;共35分)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2

天马完小 卫海贤

课题:第四单元讲评课 课型:讲评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字词正音,能正确读写。2.掌握句子改写的方法。

3.初步掌握一些做阅读题的技巧,用不同的方法解释词语;结合文章表达的中心回答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师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学重点:

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足。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阅读题的做题技巧。教法:讲练结合。

学法:讨论交流,自主合作。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本单元测试,从整体看做的还不错。考好的同学不要骄傲,应继续努力,没考好的同学也不要灰心,想想自己错在哪呢,查缺补漏,牢记在心。二.试卷及错误分析 1.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内容包括四大板块:基础知识、积累运用、口语交际、阅读园地。题型多样,知识覆盖面广,题目难易适中,且难度安排分梯度,各小题分值划分合理,是一份能有效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试题。2.失分情况分析

(1)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一些该掌握的没掌握。

(2)平时归纳的做题方法,学生不会灵活运用。

(3)、做大的问题是课外阅读,学生不能深入文本,仔细探究,问题的答案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进去,抓不住关键的内容。

(4)、思维不缜密,考虑问题不周到或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导致失分。(5)、学生把外国名著及作者弄混,不能正确连线。三.典型错题将评级强化训练

基础知识

第2题补充词语

鱼()而入

分析:有部分学生写成了“惯”,识记错误。

第3题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3)、落荒而逃 . 1.荒野 2荒凉 3不正确的

分析:这道题学生容易把1和2弄混了,选择2.落荒而逃是离开大路,向荒野逃去,所以应选择2.(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多思考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用那个关联词语。

积累运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和连线题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个别学生对于外国作家的国籍掌握不好,总是张冠李戴,属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应多强调。2.用“指望”惪两种意思分别造句。这类题学生掌握不到位,他们不能准确地根据意思造句。此类题型见得较少,应多讲解。

口语交际围绕话题“学会生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道题是考察学生自我保护的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但由于我们学生面临的困难较少,衣食无忧,以至于大部分学生无从谈起,内容也较空洞。建议找出好的,在班级交流,然后修改自己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阅读园地

课外阅读《学会生活》

1.让学生自读文章,想一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浏览文章后题目,带着问题再读,以便找出正确的答案。

3.重点讲解第4题,文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的含义。

四、课堂检测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我做错了事,您()结结实实的打我一顿好了。

(2)()我收集了很多东西,我所缺少的东西()很多。

(3)我当时()它们有用无用,()把他们收拾在一起。

(4)()那些勇敢镇定的人,(0能熬过黑夜,迎来光明。

2、按要求写句子

(1)缩写句子

我在一家铺子的橱窗里看到跟钓竿钓丝一块出卖的钓钩。

------------(2)改为双重否定句。

为了生活,九岁的凡卡开到莫斯科当学徒。

----------------(3)用不同的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强烈些。

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悲惨。---------------------------

五、板书设计

试卷讲评课

鱼(贯)而入

落荒.而逃

浏览全文,方法

对准题意

知其文意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3

长期以来, 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一直深处十分尴尬的境地: 要么字词教学低年级化, 将所有的生字词拎出来, 用很长的时间逐一讲解音形义;要么淡化字词教学, 识字读词一带而过, 将课堂时间让位于阅读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两种现象既是对高年级字词教学起点的茫然与价值的漠视, 更是对识字教学“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无奈。

如何摆脱这种“鸡肋”处境? 如何为高年级学生的字词学习“量体裁衣”? 我们首先得找到一把刻度精准的尺子, 这把尺子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并且在第三学段目标中规定了500字的识字 量 ( 占小学阶 段识字总 量的14.3%) , 指出高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年级字词教学的重要性, 明确该学段识字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其次, 我们得明确给谁量体裁衣, 也即明确高年级字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一般来说, 学生经过低中年级长期、系统的识字训练, 已经掌握了许多有效的识字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对这一点的忽视, 常常使我们的课堂热热闹闹, 但学生真正的收获甚少。再次, 什么才叫贴“身”或者贴“生”? 笔者认为不仅字词教学效率要高, 而且应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量体修短须合度 , 裁衣贴身且贴心”———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紧扣第三学段字词教学目标, 潜心探究高年级识字教学规律, 积极探寻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为此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作了基于单元板块整合字词教学的尝试。

一、突出重点, 字音教学须有针对性

【教学片段1】读准轻声字

出示:吆喝 (yāo·he) 风筝 (fēnɡ·zhenɡ)

蜈蚣 (wú·ɡōnɡ)

师:孩子们, 请读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 对“蜈蚣”一词, 有的学生把“蚣”读成第一声, 有的学生读成轻声。

师:“蜈蚣”这个词, 两个读音都对。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三个词注音有共同之处———两个 读音之间 都有小圆点, 也有不同之处最后的“ɡōnɡ”上面标了声调, 为什么会这样?

师接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凡例·注音》的说明, 解释了这一特殊读音现象。

师:听过吆喝声吗? (播放1991年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视频) 我们一起吆喝, 卖芝麻糊哎——— (学生很兴奋, 有的同学不止念叨一遍, 感到很有趣)

师:不过在“吆五喝 (hè) 六”中, “喝”读第四声, 尽管它的意思都表示“大声喊”。无独有偶, 比如“看见 (kàn·jiàn) ”的“见”在“看得见 ”中一定得读“jiàn”。

【教学片段2】读准多音字

出示:旋转 连翘花

师:两个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正确把握多音字的读音需要借助字词典和词语所处的句子。请大家任选一个确定它的读音, 并且说出理由。

师在屏幕上出示“转”与“翘”的不同读音与相应的义项, 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生:我知道第一个词应该读成“旋转 (zhuǎn) ”, 因为在这里“转”表示改变方向。

生:我知道第二个词读连翘 (qiáo) 花, 课文里“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是依据。“翘花”就是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如果把连翘花比作人就是“翘首以待”, 多形象啊! (其他生笑)

【教学片段3】读准音译词

出示:福楼拜 莫泊桑

师:这一单元里有两个外国人名,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有的学生把莫泊桑读成“莫bó桑”, 有的学生读成“莫pō桑”。

师:莫泊桑到底该怎么读呢?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大家议论纷纷, 但莫衷一是。后来, 我想这是个法语人名的音译词 , 我们可以 追根溯源 , 它的本来 面目是Maupassant, 国际音标注成[謖m藜up藜謖sɑ:nt]。我读两遍 , 你们听听应该选什么音?

生:老师, 我听了你读的音, 好像“莫bó桑”和“莫pō桑”都可以, 法语音介于这两者之间。

师:你的耳朵真灵! 此前你们问我阅读外国名著时, 为什么人名有多种译法, 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反思之一:有略有详, 只为有效

阅读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 往往采取检查自学情况的方式, 找出自学中的遗漏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字音。笔者课前精心设计了“学习单”, 在“我能读得准”板块中出示了本单元24个词语 (除了一二类词语, 还有课文中容易读错的词语) 。对于这24个词语, 笔者没有平均用力, 而是作了有略有详的处理。对于学生不易读错字音的词语, 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正音的方式, 很快完成;而对于本单元中的“轻声字”“多音字”“音译词”则采取了重锤敲击的方式, 或借助字词典, 或联系上下文, 或追根溯源,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得言又得法。只有这样为学生“量体裁衣”, 才能贴身又贴心。

二、突破难点, 字义理解须在语境中

【教学片段4】在句子里玩味

出示:忠厚

师:忠厚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说?

生:忠诚厚道。

师:你说得完全正确。忠厚是形容人的, 往往和相貌联系在一起, 所以人们常说“一脸忠厚相”。课文中忠厚是形容谁的? 课文又是怎样描述他的忠厚的呢?

屏幕出示刘老师的肖像图, 及“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师:我们来看屏幕上的一句话。我们合作读一读。你们读加点词语, 我读其余部分, 注意留意加粗的词语。 (师生配合读句子)

师引答:个字———不高, 脸———微微发胖, 眼睛———时常眯起来, 头发———花白, 这样的人就是———忠厚的人。

【教学片段5】在段落中揣摩

出示:健壮

师:一提起“健壮”, 你就会想到哪些人?

生:运动员、身体强壮的人, 当然还有肌肉猛男。 (学生爆笑)

师:是啊, 不管是运动员, 还是身体强壮的人, 用“健壮”一词形容都很恰当, 但在《理想的风筝》中, 作者苏叔阳偏偏用“健壮”来形容失去部分左腿的刘老师, 这真奇怪。苏叔阳写出了刘老师的健壮了吗? 我们继续看屏幕上的一段文字, 你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说说“健壮”从哪些文字中透射了出来。

屏幕出示: 刘老师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 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 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 他用圆木棍撑地, 右腿离地, 身体急速地一转, 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 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学生抓住“只靠”“好几个小时”“急速地一转”“粗壮”“年过半百”“一天……多少次 ”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 笔者相机将这些词语泛红。师生配合读这段文字, 老师读红色词语, 学生读其余部分。

【教学片段6】在篇章间探究

出示:观察马车凝望泗水一无所获司空见惯滔滔不绝意味深长打下烙印无不惊讶

师:孩子们, 请你读读这些词语, 可以横着读, 也可以竖着读, 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是竖着读的, 我发现莫泊桑观察马车, 一开始是一无所获, 而他的老师福楼拜却滔滔不绝地说出了马车值得观察的地方, 这让莫泊桑深受启发。

生:我也是竖着读的, 孔子凝望泗水时, 弟子们都很疑惑, 因为流水十分常见, 的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没想到老师竟然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这让他们无不惊讶。

生:我是横着读的, 我发现编课文的老师和学生有共同之处。不管是马车还是泗水, 学生都认为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 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没想到老师一个是滔滔不绝地说, 一个是意味深长地说, 这一番宏论让学生无不惊讶, 自然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师:你们都很善于读书, 善于发现。 (出示福楼拜谈车和孔子论水的文字) 你们读读这两段文字, 觉得这两位老师怎么样?

生:他们十分善于观察和思考, 而且很有才华, 很有智慧。

师:是啊, 中外名师虽然教导弟子的话语不同, 但都是从平常之中看出不平常, 这是大智慧啊!

先男女生配合横向读词语, 后师生配合纵向读词语。

反思之二:纵横比较, 只为提升

高年级词解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学生预习时,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可以借助字词典理解词义,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后者提升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语义, 体会其表达效果, 正需要教师点拨引导, 精心设计。寓识于读可以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是“师恩难忘”, 教师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基础上, 可以基于单元板块设计字词教学。师恩难忘, 难忘的是恩师的声音容貌、神情动作, 难忘的是恩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忠厚”现出恩师容貌, “健壮”源于恩师动作, 而“观察马车”“凝望泗水”引发恩师的一番宏论。尤其是福楼拜和孔子的教学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 都极具教学智慧, 这智慧外显为“滔滔不绝”与“意味深长”, 这智慧又在与“一无所获”“司空见惯”的对比中得以加倍彰显。将具有营造特殊语境价值的词语放在一起, 纵横对比, 揣摩玩味, 不失为突破词解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

三、凸显要点, 字形书写须给操作法

【教学片段7】写对 , 知字理

师报默本单元最容易写错的五个词语。学生对照屏幕, 自批自改, 其中两个词语错得最多———“矫健”写成了“娇健”, “飘逸”的“逸”将 “兔”写成了“免 ”。

师:“矫”和“娇”长得很像, 意思却大不相同。后者表示柔弱, 所以我们常说娇柔。“矫健”的“矫”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

师:“矫”的小篆写法很有特点, 你看它的左半部分多像“箭”啊! (学生纷纷点头) “矫”本义是指将箭弄直的一种工具, 所以有了“矫正”的引申义。矫正的过程是需要力气的, 这项工作往往不能由弱女子来完成。

出示。

师:逸的金文写法更加形象, 表示像兔子一样逃跑。我们不是常说跑得比兔子还快吗? 古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造了“逸”这个字。

【教学片段8】写美 , 求动感

师:观察习字册上“”和“”的写法, 你感觉它们与平常的楷体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字有些笔画连笔了, 比如“矫”的起笔撇和横连在了一起, “逸”里的撇和横撇也连在了一起。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撇和横连写成撇折, 撇和横撇连写成撇折撇。还有“逸”中“口”的横折和横连写成横折折,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可以写得更快。

师:这样写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 而且有一种动感之美呢, 你发现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并不是所有的笔画都可以相连。俗话说得好, “练字先练眼”, 要仔细观察习字册上的范字, 哪些笔画可以相连, 哪些笔画不能相连, 要心中有数, 不能乱来。

【教学片段9】写好 , 懂行款

师:课上到这里, 就快要结束了。这时的徐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跟一开始的交流还一样吗?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临别赠言”。

古乐声中, 师生在横条格中写话, 并利用展示台在屏幕上呈现教师写话过程。

在写话的过程中, 教师提醒学生写字时可以适当地藕断丝连, 而字与字之间要注意错落有致,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反思之三:一唱三叹, 只为渐进

汉字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 表现着我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是中华儿女向世界人民奉献的一份珍重厚礼, 它处处体现着繁杂而精妙、优雅而风趣。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高年级教学应该充分把握汉字发展的历史脉搏,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适时地把识字教学引向汉字文化的探究。

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硬 笔书写楷 书 ,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第四学段则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在小学六年级安排了连笔楷书这一特殊字体的练习, 这不仅使书写提速有法可循, 汉字的形体更加丰富, 而且为写字要求的落实作了中小衔接, 手段着实高明。当然这一做法也对教师的书写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不好法度和分寸, 只会弄巧成拙。

新课标还有“每天10分钟练习书写”的要求, 这一要求不仅包括针对性强的“练字式”书写, 还包括实用性强的“练习式”书写。笔者结课时的写话, 不仅是要求学生像名师那样观察, 发现特点, 更是对行款整齐、力求美观书写的执着追求。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识字写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识字写字的启智、育人功能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写字与做人是个终身命题, 教师的传授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 教师的职责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习惯成自然”。

上一篇:新学期小学开学典礼演讲稿下一篇:初中日常随笔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