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人教版(共11篇)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课件,涂色卡,水彩笔,各三个,反馈牌。
课堂实录:
一、游戏中感知规律
游戏猜颜色,教师出示各种颜色的磁铁,随意拿一个让学生猜(小朋友举各种颜色牌表示自己心中想的颜色),按红、绿、红、绿、红、绿„„逐一展示,绝大部分学生猜中了,问:你是怎么猜的?然后引出课题――这些磁铁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中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花朵和小朋友。
生2:灯笼的颜色有紫色的和蓝色的,并且是按紫色、蓝色、紫色、蓝色„„„„的顺序排列的。
生3:我发现不只是灯笼排列有顺序的,其它的也是有顺序的排列的,我想这就是这节课要学的规律吧!
(众学生赞成地点头,老师也笑着了)
师:是的,这是这节课学习的规律中的一种。同桌互相说说,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各是怎样的?
三、模仿中理解规律
师:刚才,我们利用主题图来学习,发现图中的一些规律。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你能用一些图形摆出一条规律来吗?(材料有红色圆、绿色三角形、蓝色正方形等)
(学生同桌摆,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师指其中一张纸问:
师:请小朋友思考一下,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需要认真想,才能想出答案的问题。
生:第十八个是什么?
生1:蓝色的正方形。
生2:红色的圆形。
生3:绿色的三角形。
师:到底谁的答案对呢,不能乱猜,用什么办法证明答案对不对?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组长1:我们的答案是蓝色的正方形,我们是一个一个地数,数出来的。
组长2:我们的答案也是蓝色的正方形,我们是这样想的,每一组都是按圆、三角形、正方 组长3:我们组发现:这节课的规律是几个一组,一组一组的反复出现。
四、生活中寻找规律
师: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这样反复出现的呢?
生:我们的座位按男、女、男、女、男安排的是有规律的。
生:红绿灯是有规律的。
xiaoxue.xuekeedu.com
生: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是有规律的。
生:歌曲的节奏有规律。
„„„„„„„„
五、运用中体现价值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应用了规律,一位师傅在铺地砖,你看他铺的地砖有规律吗?(出示图:有红砖与绿砖两种,只铺一行,没有规律的){学生仔细观察片刻,得出结论}
生(齐说):没有规律
师:你能帮助师傅,应用这节课的知识,把地砖铺的美观一些吗?
反馈
(学生向他人介绍作品中的规律,互相欣赏,体验应用规律创造美)
案例评析
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磁铁颜色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单元解读
本单元学习叙事性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大家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外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用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并受其熏陶。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它出自一个盲聋哑人之手则尤为难能可贵。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我们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的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大家的情感,引发大家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对照。同学们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尽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字词。②理解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④了解随笔、传记等叙事类文体的特点。
2.方法与过程
①在朗读中揣摩、品味作品独特的风格、人物塑造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②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③推进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聆听名家讲述人生历程,了解课文深厚而丰富的人文内涵。②感悟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培养健康的伦理亲情。③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单元导读示例
《藤野先生》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作者因此很尊重他、怀念他。题目交代了要记述的主要人物。
(二)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先生一生留下很多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摩罗诗力说》等。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和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识记基础知识
1.生字字音
绯红(fēi)宛如(wǎn)
驿站(yì)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2.词语详解
【绯红】鲜红。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质问并责备。
【匿名】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或停顿转折。多形容诗文的音调优美,吟咏起来,和谐悦耳。
3.词语辨析
[熟悉熟识]
课文例句:①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辨析:这两个词都兼属动词和形容词,都含有“知道、了解”的意思。主要区别是:“熟悉”是指“知道得比较清楚”,可用于人(如“熟悉学生”)和事物(如例①,指抽象事物;又如“熟悉山路”,指具体事物)。“熟识”是指“了解得比较透彻”,一般常用以表示与人认识得比较久,相处得比较熟(如例②),很少用于事物,即运用范围比“熟悉”小。
[斥责诘责]
课文例句:①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责备”的意思,主要区别是:“斥责”是“用严厉的言语指斥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诘责”是“用盘问(或追问、反问)的口气来责备对方”的意思。在强硬的程度上,“斥责”深于“诘责”。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作者通过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断的回忆,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作者还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结构:本文共有3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的情景和“我”离开东京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医专学习时受到藤野先生的关照和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的惜别情景。
这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1层(第4—5段):写“我”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2层(第6—10段):记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第3层(第11—23段):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第4层(第24—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行动。
(五)写作技法归纳
1.巧妙运用烘托手法。
文章以“藤野先生”为题,但在开头,鲁迅先生却并不急于让这位在仙台医专遇到的良师出场,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场面和细节。然后,又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经过日暮里和水户时的观感,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等。即便是文章中写到藤野先生的时候,也仍然穿插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的事件,以及看电影时的情形。那么,这些内容对突出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鲁迅先生写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弱国子民的辛酸,写日本“爱国青年”的狭隘冷酷,写课堂上所看电影中中国围观者的麻木……都是为了更有力地烘托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正像池内莲花,唯其身处泥中,更显高洁。这些相关情况的交待,为藤野先生的活动铺设了一个色调灰暗的背景。这一背景,与藤野先生光明的人格互相映衬,取得了出色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烘托的写法,也一定会取得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本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待人的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对科学的求实问理的态度。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事例,让我们对藤野先生有了全面、立体的了解的。
作者写人物善于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缓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很能反映他们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在“写人”的文章中“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写作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同学们千万要记得哟!
(六)难点解析
1.《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要解答这一疑问,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出他们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他们与藤野对比有什么不同?
首先,作者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描写“清国留学生”,勾勒他们的形象。辫子是清朝统治的标志,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年,到日本后就剪掉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满房烟尘斗乱”。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无情地进行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尚且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是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
2.《藤野先生》一文描述作者初到仙台,受到许多“优待”,可作者为什么说这“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从生活上表现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可作者把这些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之故。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歧视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于是,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推断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他是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受到“优待”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
这种“优待”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作者真诚的关怀、教诲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作者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希望中国进步。作者对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写这些“优待”不过是出于礼貌,从正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关怀是无私的、高尚的。
3.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怀敬意地概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深厚情谊的意义:“有时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里前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和后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希望”,如果能在中国实现的话,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作者所说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觉得,“大”与“小”的区别关键在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就比较“小”,但其意义却不小;“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希望鲁迅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在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上就比较“大”。藤野先生教鲁迅医学时,既有“为中国”有新医术的思想,也有“为学术”能广为传播的思想,前者表示他没有民族偏见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者表示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因此作者用“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这两个方面很好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类文欣赏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地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对面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的地方做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阅读赏析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除了父母,给予我们最大影响的恐怕就是老师了。冰心笔下的T女士,美丽善良、和蔼可亲,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工作一丝不苟。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做人的态度,同时她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文章对老师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多角度的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温暖”“温和”“温柔”等词语的使用,更把对老师的爱与“我”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阅读训练
1.本文写的是“我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二段中交代自己各科学习的情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母亲买的礼物——贵重衣料被T女士退了回来,而“我”送的礼物——红萝卜,她却欣然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习过程中,当老师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并冲“我”一笑时,“我”为什么会心里又喜欢,又难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疑,我的老师——T女士是美丽的。结合全文请你总结她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教学内容:课本P85例题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 通过实践活动设计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王老师想给你们变个魔术,想不想看呢?(魔术依次变出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
让小朋友猜想出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去找规律(板书“找”)。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1)认识规律
创设情境:孩子们,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答)六一儿童节数学王国的小朋友又唱又跳,可开心了,他们还把会场打扮得很漂亮呢。
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生答)① 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生答)② 小花是怎样排列的?(生答)③ 灯笼是怎样排列的?(生答)
④ 那小朋友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生答)
小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旗、彩花、灯笼,还有围成圈跳舞的小朋友们,都是按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顺序地重复排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2)发现规律
师:在我们上面找到的每一组规律中都有重复部分,我们一起来圈一圈,找一找吧。总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依次地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而准确发现规律中的重复部分就是找规律的关键。
三、练习巩固,应用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用所学到的规律完成练习。
1、圈出正确答案。(课件出示)
2、划去不符合规律并圈出正确的答案。(课本P89第1题)
四、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小朋友们,不仅在数学中能找到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规律,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好,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能找出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
五、激发想象,创造规律
(课本P85的做一做)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彩色笔,按照自己喜欢的规律涂一涂,看看谁创造出来的规律又特别又漂亮。
六、梳理知识,课堂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七、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1、完成《书》P90第10题,P91第13题。
2、寻找家里有规律排列的事物,明天小组汇报。
八、板书设计
找规律
重复部分 排列规律:按一组
找规律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找规律(1)
(共3题;共25分)
1.(15分)芳芳的父母分别在两家公司上班,10月1日是芳芳、爸爸、妈妈三人的共同休息日.爸爸每工作2天休息1天,妈妈每工作3天休息1天,而芳芳虽然过的是双休日,但她星期六每隔一次要去文化宫学舞蹈.
10月份
观察日历,填写下面各图.
(1)分别写出他们本月全部的休息日.
(2)请你在日历上用红色笔圈出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用蓝色笔圈出芳芳和爸爸共同的休息日,用黄色笔圈出芳芳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
(3)在10月份里,除了10月1日是他们三人共同的休息日外,还有吗?
2.(5分)找规律,看哪个图形不符合规律,把它划掉,并在画出正确的图形。
(i)
(ii)
(iii)
3.(5分)按规律接着画。
二、找规律(2)
(共2题;共6分)
4.(1分)小强星期天在家练书法“第一实验小学第一实验小学……”依次写下去,那么他写的第36个字应是_______。
5.(5分)找规律填数。
三、找规律(3)
(共4题;共17分)
6.(2分)用小棒摆三角形,照这样摆下去,摆10个三角形需_______根小棒,摆n个三角形需_______根小棒.
7.(5分)找规律填数。
8.(5分)写一写,读一读.
9.(5分)哪一行的规律与其他三行不一样?把它圈出来。
四、找规律(4)
(共2题;共19分)
10.(15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气球共有48个,按3红、2黄、1蓝的顺序排列。
(1)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占气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2)黄气球有多少个?黄气球的个数占气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3)蓝气球有多少个?蓝气球的个数占气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11.(4分)找规律填一填,画一画。
(1)88
_______ _______
(2)
_______ 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找规律(1)
(共3题;共25分)
1-1、1-2、1-3、1-4、1-5、1-6、1-7、1-8、1-9、2-1、3-1、3-2、二、找规律(2)
(共2题;共6分)
4-1、5-1、三、找规律(3)
(共4题;共17分)
6-1、7-1、8-1、9-1、四、找规律(4)
(共2题;共19分)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再过两周我们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吗?对,六一儿童节这一天,你们的心情怎样?会做些什么呢?每年的六月一日这一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会兴高采烈的庆祝自己的节日,看这些小朋友,已经开始庆祝六一了。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和花朵。
生2:有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的。
师:这个顺序我们把他叫做规律,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色的。
生2:下一面是黄旗。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是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2.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
师:教室里还有彩花,你发现了什么? 师: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下一朵是绿色的。
3.课件出示灯笼图
师:彩旗、彩花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
4、课件出示小朋友的队列图。
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生2:小朋友是按男孩、女孩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巩固练习:圈出合适的图形。
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立体图形,我们也来用这些立体图形摆一摆,你知道我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吗?下一个图形是什么呢?
2、这些图形你还记得吗?我来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下一个图形是什么? 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涂一涂。
a.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89页“涂一涂”)
师: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
b.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92页地2题。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涂一涂?拿出你的答题卡,快速画出被泡泡遮住的图形。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生活中的规律欣赏。
(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我们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有规律的。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摆一摆、猜一猜。
a.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
b.猜一猜。
师: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的会赢得奖励!
生:(兴奋)愿意!分组制作作品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给予奖励。)
师:(指着一位学生的作品问)如果从左往右看,下一个学具是什么?如果从右往左看,下一个学具又是什么呢?(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回答。)
师:还有谁想上来展示作品?有这么多呀!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5及练习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可以尝试从简单的问题去思考,逐步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
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师:同学们,用8个点来连线,我们觉得很困难,如果把点减少一些,是不是会容易一些呢?下面我们就先从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找找其中的规律。
师: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为了方便表述我们把这两个点设为点A和点B。师:如果增加1个点,我们用点C表示,现在有几个点呢?(生:3个点)如果每2个点连1条线段,这样会增加几条线段?(生:2条线段,课件动态连线AC和BC)那么3个点就连了几条线段?(生:3条线段)
师: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这次连线情况也记录在表格里。师:如果再增加1个点,用点D表示 现在有几个点?又会增加几条线段呢?(4个点,增加3条线段)。那么4个点可以连出几条线段?(生:4个点可以连出6条线段。)
师:大家接着想想5个点可以连出多少条线段?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4个点连了6条线段,再增加1个点后,又会增加4条线段,所以5个点时可以连出10条线段。)
师:现在大家再想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呢?就请同学们翻到书第91页,请看到表格的第6列,自己动手连一连,再把相应的数据填写好。(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指名一生展示作品并介绍连线情况。)
2.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2个点时总条数是1,3个点时就增加2条线段,总条数是3;4个点时增加了3条线段,总条数是6;5个点时增加了4条线段,总条数是10;到6个点时增加了5条线段,总条数是15。)
师:那么,看着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吗?
(2个点时连1条线段,增加到3个点时就增加了2条线段,到4个点时就会再增加3条线段,5个点就增加4条线段,6个点就增加5条线段。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点数相差1。)
师也可以提问引导:当3个点时,增加条数是几?(生:2条)那点数是4时,增加条数是多少?(生:3条)点数是5时呢?(4条)6时呢?(5条)那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就是(点数-1)。
3.进一步探究,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
(1)分步指导,逐个列出求总线段数的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6个点可以连15条线段,现在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8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吗?
师追问:如果当点数再大一些时,我们这样去计算是不是很麻烦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3个点时,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点连1条线段,增加一个点,就增加了2条线段,1+2=3(条),所以3个点就连了3条线
师:接着想想4个点共连了6条线段,这又可以怎么计算呢?
师:计算3个点连出的线段数时,我们用了1+2,再增加1个点,就在增加了3条线段,我们就再加3,所以列式为1+2+3=6(条),那么按着这个方法,你能列出5个点共连线段的算式吗?
(2)观察算式,探究算理。师:下面,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吗?生1:计算3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计算4个人的总线段数是1+2+3,计算5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3+4,它们都是从1开始依次加的。
2.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
(2个点时总条数是1,3个点时就增加2条线段,总条数是3;4个点时增加了3条线段,总条数是6;5个点时增加了4条线段,总条数是10;到6个点时增加了5条线段,总条数是15。)
师:那么,看着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吗?
(2个点时连1条线段,增加到3个点时就增加了2条线段,到4个点时就会再增加3条线段,5个点就增加4条线段,6个点就增加5条线段。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点数相差1。)
师也可以提问引导:当3个点时,增加条数是几?(生:2条)那点数是4时,增加条数是多少?(生:3条)点数是5时呢?(4条)6时呢?(5条)那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就是(点数-1)。
师:那么你说的点数减1的那个数其实是什么数?(生:就是每次增加一个点时,增加的线段数。)
(3)归纳小结,应用规律。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因此,我们只要知道点数是几,就从1开始,依次加到几减1,所得的和就是总线段数。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师:下面我们运用这条规律去计算一下6个点和8个点时共连的线段数,就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91页,把算式写在书上相应的横线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之后学生板演算式集体评议)
4.回应课前游戏的设疑,进一步提升。
(1)师:现在我们就知道了课前游戏的答案,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可以连成28条线段。有这么多条,难怪同学们数时会比较麻烦呢!看来利用这个规律可以非常方便的帮助我们计算点数较多时的总线段数。下面你们能根据这个规律,计算出12个点、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
师:我们来看看答案吧!(12个点共连了1+2+3+4+5+6+7+8+9+10+11=45(条),师:20个点共连的线段数为:1+2+3+4+5一直加到19,为了书写方便,这些列式还可以省略不写中间的一些加数,列式可以写为:1+2+3……+9+10+11=45(条)(课件示)
师: 提出问题:想一想, 计算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相互补充得出:1+2+3+…(n-1)师生共同理解算式的含义: 从1开始(n-1)个连续自然数的和。
三、.举一反三
(1)10个好朋友,每两位好朋友握手一次,大家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1+2+3+…+7+8+9=45(次)
师: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尝试从简单问题去思考,逐步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来解决复杂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吧。
(2)摆一摆,找规律(课本94页第2题)
第6个图形是什么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除第一个之外,第奇数个为平行四边形,第偶数个为梯形)摆第7个图形时需要用多少根小棒?3+2*(7-1)=15(根)
(3)课本94页第3题
多边形内角和与它的边数有什么关系?(多边形内角和=(边数-2)*180)一个九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9-2)*180=1260
(4)找规律
, , , 17 , 20,(),(),36 , 41,……
本节课是学生继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反思这一单元教学过程,总结本单元测试情况,结合体育东小学的研讨课,对《找规律》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做如下反思:
一、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新课伊始,我觉得不要将教材上墙面装饰图作为学生探究的第一材料,而是先以“只有图形顺序的变化,没有颜色区别的图形”来切入,以减少规律的纬度,凸显重点,分散难点。
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
由于找规律这一内容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比较高,如果单单靠老师的讲以及学生的动手去画还是不够的,要想化抽象为形象,更多地应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亲身感受规律,经历规律发生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觉得在课堂上让学生“站队”或者“坐位子”等实践活动来感知规律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就把这一环节去掉,但在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学生对于这一内容学得还是不够透的,所以对于学生亲自去感受规律这一实践性的内容还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在探索完循环排列规律之后,再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环节也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三、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归纳。
执教:钱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元元因多睡1分钟而产生的一路上的叹息与后悔,从而体会时间的宝贵。
学习重点:自主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元元因多睡1分钟而产生的一路上的叹息与后悔,从而体会时间的宝贵。
一、导入
1、板书:1=20
这个等式对吗?(……)可是你们相信吗,在特殊的时候,这1就与20,甚至比20还大呢?
不信,咱们打开书,翻到31页。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一分钟》,在文中你会找到答案。
2、请同学读学习要求一(……)
3、学生按学习要求边读边思考。
二、识字
1、大家看,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生字,轻声念念,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
2、生字全都记住的请举手。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并口头组词。教师归纳: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换偏旁……齐读生字。
3、和同桌一起小声读词语。相互纠正读错的地方。读准“丁零零”“哈欠”“闹钟”。
小组开火车读。
三、学文(1、5、6)
1、初读了课文,谁知道了“1”在文中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多睡1分钟=20
2、元元多睡1分钟时,他是怎么想的?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2人读)
“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同学们做做这两个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不想起床,还想睡,懒洋洋的)
谁能学着懒洋洋的样子,读读这段的第二句话。(指名读、齐读)
3、谁又知道了“20”在文中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多睡1分钟=迟到20分钟
4、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讲到了元元迟到了20分钟呢?谁能读读课文的5、6自然段。(……)
同学们看课文插图,看到元元了吗?他什么表情?元元为什么是这个表情?
元元一开始认为自己多睡1分钟是不会迟到的,结果呢?(结果他迟到了,而且是迟到了20分钟,都过去半堂课了。)
所以“元元红着脸,低着头。”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后悔)后悔什么?--后悔自己不该多睡那1分钟。
5、同学们,这句话中有2个坐,谁能说说他们的区别?(坐,是动词,表示坐下来的这个动作;座,是名词,表示我们坐的那个座椅。)齐读这句话,记住2个坐字的不同。
四、学文(2、3、4)
1、元元只多睡了1分钟,为什么却迟到了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中,我们在细细读读课文,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好吗?
请同学读学习要求二(……)
2、学生按学习要求边读边思考。
3、元元迟到的这20分钟,最先是被什么耽误的?(……)
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红灯亮)红灯亮了,拦住了元元的脚步。元元说了什么?
请一位同学来演一演元元,读读元元说的话,师生演读:元元叹了口气,说--唉,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这个元元叹气了吗?)(3、4轮)
从这声叹息中,我们感受到元元此时非常--后悔。
他会想什么呢?--如果不贪睡,早1分钟的话,就不会遇上红灯了。
这段中有个多音字,把它画下来。跟老师读,它还有一个音是什么?组词。
4、还有什么事情也耽误了元元的时间?
谁找到了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读第三自然段)
(板书:汽车走)公共汽车开走了,再一次停住了元元的脚步,他只能等下一班车。此时元元又说了什么?--唉,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3、4轮)
他又会想什么呢?--
一个红灯也许只有数十秒,可是落下一班车至少要等上好几分钟,甚至更长。可以看出此时元元非常的后悔与自责。
5、他只能在车站--“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同学们小声读读这句。从“等啊等”“一直”这2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等的时间很长……)谁能将你感受到的读出来?(2名)
你等的时间还不算长。听出来,你已经等了很久了。
元元等了很长时间,也没等来公共汽车,他着急吗?于是他决定--
(板书:走到学校)齐读第四自然段。
6、“当元元被第一个红灯拦住去路的时候,他几经开始后悔了,他叹了口气,说--;当元元跑向车站,汽车却开走时,他更后悔了,他又叹了口气,说--;当元元等了很久也没等来汽车,决定走到学校去,一路上他深深地后悔着,他不停地叹息,不停地说--;当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老师说他迟到了20分钟时,他非常后悔,他在心里说--。”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可是这句话在元元的心里出现过多少次?
是啊!元元多睡了1分钟,换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与自责。同学们,这1分钟多重要啊!从元元的身上,你们得到什么启示吗?(……)
是的,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时时早,事事早。抓紧时间,珍惜每一分钟。(板书:珍惜每一分钟)
五、写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这堂课里读的、说的全和时间有关,写字也不例外。这是我们马上要写的2个字。大声读读这2个字。
仔细观察,他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在写的时候,哪些笔画要注意的?(……)
2、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指导。
3、说儿歌,规范姿势。学生在书上练写。
六、作业
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作业,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七、结束
在就要结束这节课的时候,老师有些东西想送给同学们。请看,对!就是这些名言警句。你们发现他们都是写什么的吗?(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老师将这些名言警句印在了贴纸上,你可以贴在书桌前或是笔盒里。让他时时提醒你--从小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这份心意吗?
板书设计:
7、一分钟
红灯亮
汽车走
多睡1分钟======迟到20分钟
走到学校
(珍惜每一分钟)
教学内容:课本第115—116页 教材分析:教学时,既可由教材的情境引入,也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儿童的情境。如,先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知识,再过渡到新课,出示动物运动会这样一个情境,来探究动物们的排列规律,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单独出示墙面、地面的图案,引导学生找规律。学生找出的规律可能很多。如,竖着看,第二竖行是将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下面,其他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其他各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在前一竖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从右上方往左下 方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是一样的。
学情分析:对学生发现的不同规律,教师应给予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教学准备: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他们要举行接力赛。你们想去参观么? 生:想!
师:由于想去参观的人太多,所以小动物们设置了这样一个关卡,只有回答出下面这个问题的小朋友才有资格去参观。
题目是这样的:(出示第三张幻灯片,复习一年级的《找规律》)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将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标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动物图
1、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你瞧,他们在小猴的指挥下排好了整齐的队伍。你能在他们的排列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吗?请大家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跟你的同桌讨论,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2、反馈
(1)指名说说发现的规律。(课件出示第一小队小熊排在最前面、第二小队里,在第一小队里排第一的小熊跑到最后了,其他每个动物都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那么第三小队又是怎么排列的呢?你能用刚才的说法来说说吗?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规范的说说排列规律。
(2)同学们太聪明了,我们刚才已经发现了小动物横着排列的规律,老师已经在黑板上贴出了第一小队的队形,谁来帮老师把剩下的三队拍好?(生上台演示)
3、加强练习
(1)同学们表演的太棒了,为了感谢大家,小动物们要请大家吃水果,(出示第六张幻灯片)你看,水果排在桌子上了,可是由于小猴子太粗心,还有三个盘子没有放上水果,你能根据刚才排队的规律,把水果摆好么?(生说师展示水果摆放)
水果的排列规律是什么?那同学们看竖着有没有规律呢?找同学们上来帮老师摆一摆。(出示水果竖排的黑板,让学生摆出剩下的部分。)(2)师:小动物们说同学们太聪明了,他们有道题不会需要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帮他们么?生:愿意(出示第七章幻灯片:课本115页例题)
(二)瓷砖图
1、水果吃完了,快中午了,小动物们要吃中饭了。他们来到了厨房,厨房的墙壁漂亮极了,我们一起观察壁砖,你能说说它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出示第八张幻灯片)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2、横向排列规律: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出示第九张幻灯片,演示横向排列规律,并填空总结)
3、竖向排列规律:你在观察这幅图,你还能发现其他的规律么?同桌互说(出示第十张幻灯片)
生观察,然后生说,师出示幻灯片演示竖向变化过程。(出示第十一张幻灯片演示过程并填空总结。)
刚才我们只是排列了4行4列的瓷砖,(出示第十二张幻灯片)这只是墙面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要铺满整面墙要怎样排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第十三张幻灯片并演示)我们发现了图形这么多的规律,老师带你们去做智力闯关游戏好不好?(出示第十四张幻灯片)
第一关(依次出示第15——18张幻灯片)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非常牢固了,下面老师加大难度,看你们能不能闯过第二关,好不好?有没有信心?(出示第19张幻灯片)
第二关(依次出示第20——22张幻灯片)
四、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呢?你有什么收获呀? 对呀,我们学了找规律
五、课堂延伸。
如果你是小小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请你在练习纸的反面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吧。
大庆石化总厂一小 孙明霞执教/◇李一鸣评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往后看一看,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多吗?
生:(兴奋地看)多!
师:听课老师的人数和我班同学的人数相比怎么样?
生:听课老师的人数比我班同学的人数多得多。
师:我们班有多少人?
生:58人。(师板书:58)
师:我在大庆教的班级有46人(板书:46),我们这两个班的人数相比,58比46怎么样?生:58比46多一些。
师:46比58怎么样?
生:46比58少一些。
师:现在老师把数改变一下(板书成:158,146),这两个数相比呢?生:158比146多一些,146比158少一些。
师:这两个数相比呢?(师边说边板书成:8 158,2 146)
生:8 158比2 146多得多,2 146比8 158少得多。
师: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比较——多些少些。(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我利用现场的环境引入新课,为新知作铺垫。通过数的变化,让学生初步感知,数目增大,比较结果也会变化。通过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在新课的教学中是否选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讨论,自己研究新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我发现无论是试讲,还是在这节课上,学生们的表现都相当出色。学习气氛活跃,用词也很准确。总之,引入阶段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评析这样的导入简洁、有趣。既复习了旧知,又灵活运用了现实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
1.例题的探讨
现在,老师领你们去参观三所学校(多媒体演示)。看看这是哪几所小学,每所学校有多少人。
生:育红小学,有800人。
生:实验小学,有2 000人。
生:胜利小学,有650人。
师:我们把这三所学校的学生人数进行比较,看能得出哪些结论。我们来分组讨论,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学生讨论时,师板书2 000,800,650,然后参与学生的讨论)师:谁想把讨论的结果说给老师听?
教学反思不小心说成了“说给老师听”,看样子老师在上的思想在我脑子里还没有彻底清除,今后一定要把老师的架子放下来,真正以平等的意识对待学生,以宽容的心胸接纳学生,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生:实验小学的2 000人比胜利小学的650人多得多。
(师板书:多得多)
生:胜利小学的650人比实验小学的2 000人少得多。
(师板书:少得多)
生:实验小学的2 000人比育红小学的800人多一些。
生:应该是实验小学的2 000人比育红小学的800人多得多。
师:2 000人比800人是多一些,还是多得多,用哪一个词描述更合适呢?请同学们再讨论讨论。
(讨论之后,大多数学生仍坚持说是多一些)
教学反思这是我没料到的。在试讲的过程中,只有个别学生说是“多一些”,经过再次讨论,就基本达成了一致——用“多得多”比较合适。面对上面这种出乎预料的情况,我略加思考,改变了原来的思路,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请同学们把这三个数2 000,800,650放在一起看,那么2 000和800比用哪一个词更恰当呢?谁能说一说理由?(我有目的地找了一个学生回答)
生:我觉得用2 000比800多得多较恰当。这三个数中,2 000比800多了1 200,而800比650只多了150,所以2 000比800应该是多得多,800比650才应该是多一些。师:有道理,我也认为多得多更合适。大家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师板书:多得多)
师:还有别的结论吗?
生:800比2 000少得多。(师板书:少得多)
生:800比650多一些,650比800少一些。(师板书:多一些/少一些)
师:还有吗?
教学反思学生没有再说出别的结论。其实能得出6个结论,并能用恰当的词来描述,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比较多少”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数相比,所用的词语也会不同。这个班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多些少些”的知识,就有这么高的参与程度,并且学习状态特别好,遇到问题能够进行争议和讨论,可见平时教师的训练是非常到位的。
如果是使用实验教材,我相信还会出现我在试讲时出现的下列情况:实验小学的人数和育红小学的人数合起来比胜利小学的人数多得多;育红小学的人数和胜利小学的人数合起来比实验小学的人数少一些;等等。此环节的处理,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我想还是值得的。作为教师就应以学生为本,而不应以备好的教案为本。
评析“多一些”和“多得多”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学生出现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教师应适当引导,再让学生讨论,淡化教师的“裁判”作用,这样处理好。但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时间太短,对学生的答问采用“挤牙膏”的形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小。建议在小组充分讨论后,让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小组评价或补充。
2.例题的拓展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我们把三所学校的人数相比较得出了这些结论,谁还能再举几个数和它们比比?
生:8 000比2 000多得多。
生:600比800少一些。
……
教学反思当时学生举手非常踊跃,都想表现自己,我忍不住多提问了几位学生。现在想来,如果当时让学生同桌或前后相互说一说,效果也许会更好。提问形式毕竟有它的局限性,达不到人人参与的程度。
师:(小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通过刚才的比较,请你们想一想,一个数和不同的数进行比较,结果一样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对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对具体数的比较来说的,它不是固定的。
三、练习巩固,实际应用
师:我们参观完了学校,下面老师领你们去参观南宁市最大的商场,请你们猜一猜商品的价格,愿意吗?
生:(齐答)愿意!
(师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先把图中商品的价格填在书上)
师:老师说一种商品,请你们把它和图中这台9 000元的电脑的价格相比。听好了,一台冰箱的价钱比一台电脑的价钱少得多,冰箱的价钱大约是多少?看谁猜得最接近。生:5 000元。
师:比5 000元少一些。
生:3 000元。
师:比3 000元多一些。
生:4 000元。
师:嗯,可以啦,冰箱的价钱大约是4 000元。下面我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先说一种商品的价钱,然后和图中某种商品相比,其他的同学一起来猜猜,看谁猜得最接近。
教学反思这个练习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一个学生说微波炉的价钱比电视机的1 100元多得多,一名学生猜8 000元,出题的学生马上给予了肯定。
我想学生可能不知道微波炉的实际价钱,只是随便猜。另外,我本来是想让学生像老师刚才那样用上“多一些”、“少一些”等词语,没想到学生说出一个价钱,出题的学生马上就给予了肯定。我在试讲时,此题的效果非常好,练习了这节课所讲的“比多少”的词语。这节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学生不熟悉教材,在教材前面的内容里已经学习过逛商场,练习过填价格,学生对常见电器的价格应该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在练完这道题后,本来我还设计了一些调查表,想让学生再相互说一说、比一比,可惜在这节课中此环节没有处理好。作为教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应该随机设计另外一种学生熟悉的内容,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人教版】推荐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找规律11-28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06-06
五年级下数学说课稿-找次品人教版20112-19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6-15
一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11-28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06-09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12-03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07-1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