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堂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课堂(通用7篇)

传统文化课堂 篇1

一、什么是课堂文化

《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放松地得到发展。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其人格的形成。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良好的课堂文化具有较强的聚合力。

二、新时代呼唤课堂文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堂文化也随之出现。新课堂文化否定了那些“过时”、“陈旧”的传统课堂文化因素,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认识、去探究,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来促使其生命的发展。新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

三、我对课堂文化的理解

任何一个单位都有文化的存在,学校有自己的文化。真正的校园文化不是几卷古书,几处雕塑,而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思维形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因此,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

校园文化的中心是课堂文化。如何构建文化课堂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现在专家学者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把它落实在课堂中,就形成课堂文化。例如一个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采用“体验式”进行教学,时间长了,他的课堂就形成了“体验式文化”;如果在一个学校,就语文教学而言,大部分教师都采用问题式教学,那么这个学校就形成了“问题式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文化大致有如下类型:

(1)自主式的课堂文化

自主式课堂,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习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教师,要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学习去提高课堂效率。自主学习具有自主性、有效性、相对性等特征。

(2)互动式的课堂文化

“互动”是指把教育活动看作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互动教学不是单向影响的教学,而是多向的教学,即在教学中,教师、学生、环境之间发生着多向信息交流。

(3)合作型的课堂文化,

合作学习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内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个人学习成效是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保障。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每个学生在发展的速度、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纳入个体学习,这样不仅将个体责任与集体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且吸取了个别化教学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合作学习教学,既是对教师讲授的消化、反思,又是个人学习经验收获的交流,全作学习教学倡导充分开发课堂的人际交往资源,引导学生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彰显,自然产生求知欲望,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

(4)探究型的课堂文化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技能方法,更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形成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等。接受性学习主要强调知识的稳定性,探究性学习则突出知识的可变性。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不能相互取代。从教育实际看,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性学习,而是仍需要教师的大量指导,它的开展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5)生成型的课堂文化

生成教学,即在教学中多方预设,激发互动,创设情景促进知识生成的教学形式。生成教学的特征包括动态性、情景性、偶发性等几个方面。生成的类型又包括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过程的生成,教学方法的生成。生成教学的实施,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活中生成,在情境中生成,在探究中生成,在反思中生成。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课堂教学注重“生成性”,已经成为课改教师的一种共识。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途”中的一些错误资源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甚至迷失。

(6)对话型的课堂文化。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体现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即对话。对话教学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实现对话者之间的融合,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人与文本、人与环境的多层次对话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对话型的课堂是对“一言堂”课堂的颠覆,过去老师控制着课堂,而学生主要进行的是一种“静听式”的学习。虽然教师有时也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回答,让学生有一点发言的机会,但在文化表达上的专断并没有改变。

(7)问题型的课堂文化

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过程。问题教学具体可分为问答型、发现型、研究型、问题解决型等。问题教学的策略包括创设情境、提问、处理学生回答、指导等策略。

(8)体验式的课堂文化

体验教学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或者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感知和认知事物,构建知识的一种教学形态。这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互动。

关于“体验”的界定可包括三层含义:(1)作为活动目标和结果的体验,主要包括反思、理解、感受、感悟、感动、直觉、发现、整合和构建等认知与情感因素;(2)作为活动过程的体验,强调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具有“过程与方法”之意义;(3)作为活动方式的体验,即将体验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综合分析以上课堂文化形态,可见课堂文化是多元的,每种形式的课堂文化只是相对而言,它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是有所侧重而已。这些课堂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让课堂民主化、活动化、让学生充分参与。

传统文化课堂 篇2

初中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介绍我国历史文明与奇迹的文章,如《三峡》《黄山记》《钱塘江观潮》等一些课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不能将教学的重点仅仅放在理解字词句上,这样似乎违背了编者的意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结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如果让学生单从文字去感受,一定有许多困难。所以学习这类课文时,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有条件的则可以利用网络、背投,直观地显示场景、画面,让学生知道三峡、黄山、钱塘江潮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也扩展了视野,了解到了与之相关的更丰富的内容,这样不但把课堂与课外结合了起来,也把教材和历史有机联系了起来,从而使青少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激发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使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在学习中自然地得到培养和强化。

二、走进民 俗文化 ,激发学生 热爱家乡之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章。如《芙蕖》《荔枝图序》《桃园与沅洲》等一些课文。这些课文只是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编排在教材中,其实仅仅是为了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地方文化的欲望。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老师的目光就不能局限于一处,而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生活、特产等,也可以延伸到自己的家乡,从中挖掘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真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记得我在教学《桃园与沅洲》《敕勒歌》两文时,提前准备了许多有关沅州、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也要查阅资料。课堂上,学完课文,师生共同交流了各种资料,使学生了解了大量有关沅州、草原的知识,产生了游览的欲望。在学完课文后,我还专门设计了一堂“热爱家乡”的综合实践课。学生通过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了解到霍去病将军的故事,知道了家乡“酒泉”的来历;通过家乡风景图片及特产的展示,感受了家乡的魅力;通过“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古诗词的吟诵,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曾经孕育的灿烂文化;通过导游解说词、广告词的设计创作,产生了宣传家乡的欲望……这一活动的开展,超越了文本,使教材得到了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感悟诗 词文化 ,陶冶学生 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淘洗,愈加璀璨。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归根到底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中国古典诗词就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追求。如《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词就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望月》之类的诗作,则使学生体会到了友情、亲情的珍贵。还有一些写景的名诗,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北戴河》等佳作,使学生认识了大自然的博大,感受到了万物的奥秘,顿悟了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传统文化进课堂 篇3

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理论根基

(一)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准则,更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存留了一系列关于言论、思想、技艺、育人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书籍,它不仅是古人思想的延续,而且是历代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虽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和主张与当下的社会现状发生冲突,甚至展露出消极、封建的一面,但我们仍旧不能否认其中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对当下社会的重要影响。它是中国人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的体现,还是中华民族繁衍至今的强大根基。

然而,“五四”运动以来,随着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对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成果时,开始审视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更甚者,带着一种盲目和极端的态度,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一味崇尚外来文化。当然了,这种动摇文化根基的态度不仅让人迷茫,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中小学生对传统知识的严重缺乏:忽视传统节日反而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外国节日;不喜欢民族音乐反而狂热于摇滚、说唱等西方流行音乐;不了解中国诗歌经典反而对国外神话、爱情故事情有独钟。这一系列的现象都反映出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可否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当代人的传统文化意识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还体现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摄入传统文化的因素,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脉络,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内涵,为以后的求学之路和身心健康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初始阶段,也是夯实基础、培养兴趣的最关键时期。随着小学阶段各个学科比重的不断变化,英语在小学阶段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母语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传统文化是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的结晶,是汉语最独特的载体,只有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才能扭转当下教育失衡的局面。

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也注定了中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传统文化中启蒙教育的经典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儿童初始学习的最好素材。《三字经》被公认为是一本关于古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里面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处世、为人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启蒙时期学生的必读书籍,而且,全文押韵,音律和谐;《百家姓》是一本涵盖了中国各种姓氏的书籍,了解姓氏由来不仅可以了解自身的家族渊源,在以后的交际中还可避免不识别人姓氏的状况,是语文实践运用不可缺少的辅助书籍;《千字文》是中国古代教授孩童识字的重要书籍,全书共有一千个汉字,而且全文押韵,比较容易记忆,可以大幅度提高孩子的词汇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由此看来,对于传统文化中蒙学经典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效果,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运用能力。因此,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出自对孩子良好品德和文化素养的建构的要求。

此外,语文独特的学科属性决定了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的可实施性。“语文”,顾名思义,指的是语言文字。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识字、运用文字和阅读理解是语文学科最主要的任务。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对中国几千年来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是汉语的精髓所在。因此,在语文课上引入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识字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文学典故和古文经典,从而增加词汇量,提高识字水平,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推动其阅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语文课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再次展现,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归宿,进而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的双重发展。

二、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的方式方法

(一)教材改革——传统蒙学教材的引入

古今以来,识字认字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代的许多教育理念都已经不适合当今的语文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旧有许多识字方法值得当下学生学习。譬如上文所提到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都是前人在摸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纂的一套识字教材。这些教材充分考虑了汉字初学者的特点,采用韵文结合、由简到繁的方式降低了识字难度,而且带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千字文》,一千多字未有一字重复,可堪是识字教育书籍中的一个奇迹。此外,大多数蒙学教材古人都充分运用了汉语元音占优势、音乐性强的特点,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还能体会到汉字的音乐美,从而萌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在引入语文课堂时应侧重于传统蒙学教材的引入,充分注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接受能力,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师资的培训

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材的改革是一方面,同时,对老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训也不容忽视。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语文老师的国学素养要求非常高,只有老师充分领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及文本内涵,才能正确地指引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其重担就落在了语文老师的身上。对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更要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下教育现状结合起来,更好的“施教于人”。

(三)课堂改革

与近现代的文章不同,传统文学往往有一系列的典故和由此衍生的文学意趣。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文本,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参与性。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诸如课文注释、引语、插图等入手,多方面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提升传统文化接受能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关于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反思

现如今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信息的易变性,注定了一波又一波的潮流在国内盛行又迅速消失,但“国学热”不同于其他潮流,其内涵和意义对于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培养以及价值取向、人生观念的塑造都不容小觑,因此“国学热”不能止于一时,小学语文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吸收要有持久性,要让文化之根驻扎于每一位学生的意识里,以此达到热爱并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

除此之外,传统文化在进入语文课堂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中国国土幅员辽阔,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决定了各个地方的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的讲授时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实际教育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唯有此,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魅力,让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高云芳.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科学导报,2013,(5).

[2]张静.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J].现代语文,2007,(2).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堂实录 篇4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具体探讨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基本特征,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2.明确传统文化继承的主要内容。3.把握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和顺应变动性。4.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归纳和阐述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征,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追寻温州的传统文化足迹中,感受温州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结合温州传统文化具体事例体会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把理论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追寻温州的传统文化足迹”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关注、参与文化生活;感悟温州的悠久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热爱家乡,主动自觉做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征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特定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知识在合作交流中生成。2.合作探究法:利用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流,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观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二、课堂实录 【导入设计】回忆童谣 播放温州童谣视频《送松糕》:松糕松糕,高又高,我请阿叔吃松糕。松糕厚,送娘舅,松糕薄,有棱角,松糕实,迎大佛,松糕松,送舅公,松糕烫,务好藏,松糕冷,务好打,松糕烂,送阿大,松糕燥,拜镬灶„„ 师:大约早在五、六千年前,散居于海中的瓯人,便开始在温州这块土地上定居生活。温州先民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繁衍生息,掀开了瓯越历史的第一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温州形成了特色的瓯越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古迹非常丰富。刚才的童谣《送松糕》,耳熟目详,使我们儿时的记忆又慢慢清晰起来。你了解我们家乡的悠久传统文化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点评:在导入环节中,借助温州《送松糕》童谣视频导入新课,稚嫩熟悉的声音唤起学生儿时的记忆,为追寻温州传统文化足迹打开了一扇门,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铺垫了情感基础。)【新课教学】 片断一:追寻足迹 活动探究:温州历史文化悠久,四大组同学分别搜寻温州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了解它们的历史、发展现状,来见证我们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交流成果,先请第一大组负责传统习俗的同学来展示。生1:温州的传统习俗很多。如我们温州人端午时有吃粽子、划龙舟习俗。记得小时候还有撞蛋、抹雄黄酒,清明时吃清明饼、踏青扫坟等习俗。而现在很多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消逝,很可惜!师:刚才同学的介绍又唤起了我们美好的记忆,那么负责传统建筑的同学呢? 生2:我们温州市区,我知道的有鼓楼街、江心屿、朔门古街,还有五马街。不过朔门古街和五马街的商业氛围太浓了。生3:我来补充一下我们组的,我知道还有东瓯王庙、墨池、池上楼。尤其是对东瓯王庙的修建,为我们提供一个纪念温州始祖东瓯王、追溯家乡历史的场所。师:看来我们同学知道的还真不少。下面谁来介绍一下温州的传统文艺? 生4:我来说。我上次和我们课题组的同学去参加调查拦街福活动,对温州的传统文艺还是有所了解。有永嘉昆曲、鼓词、瓯绣、平阳木偶戏、乐清黄杨木雕等,许多都被列入国家级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5:温州的传统思想有永嘉学派、叶适的事功学说,还可以从南宋状元王十朋以及刘基、孙诒让等著名人物上得以见证。叶适的思想还是我们温州人精神的源头,对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师结合学生以上的介绍,归纳分析知识: 1.传统文化的含义。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点评:以“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作为任务驱动实现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学生搜寻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这个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片断二:解读传统 活动探究:自西周制《周礼》后,数千年来,凡婚嫁无论议婚步骤或迎娶仪式,都必以“六礼”为基础。古代的温州婚礼习俗,从媒妁、开合、议聘、小定、大定到迎亲,大致也是沿此礼俗。(1)纳采(男家向女方送礼提亲)(2)问名(男家问女方的生年月日时辰,卜吉凶)(3)纳吉(卜得吉兆后与女家订婚)(4)纳征(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商请女方确定婚姻)(6)亲迎(男子赴女家迎女,举行结婚仪式)探讨:1.古今温州婚嫁习俗有何异同? 2.我们的婚嫁习俗与西方国家有何差异? 3.从中可看出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什么特征? 生1:我们温州现在还保留着有媒人提亲,也要先定亲,送聘礼,再男的到女方家里迎亲。生2:-些人也要问时辰、卜吉凶。个别地方定亲时还有小定、大定,很繁琐、浪费钱财。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一些繁琐的仪式都省掉,简单多了。生3:虽然古代和现在都有送聘礼,可现在的聘礼送的很阔绰,最少的都十万左右。现在还要到民政局登记结婚,有结婚证。生4:我们和西方国家在婚嫁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他们一般是上教堂举办婚礼仪式,还有牧师主持婚礼,感觉很庄重圣洁。而我们的婚嫁礼仪很明显带有中国的特征„„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可见我们同学对温州习俗的了解。那我们温州现在还保留着西周以来的一些礼仪,这说明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什么特征? 生5: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师:我们和西方国家在婚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又说明了什么特征? 生6: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师:即使身处海外,也会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温州传统婚嫁习俗随着社会不断变动,不断满足人们的要求,又说明了什么? 生7: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会起消极作用,必须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起积极作用。(点评:设置婚嫁习俗情境,以“解读传统文化的特征”这个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实现探究式学习,通过问题层层设置,使学生在探讨中自然而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片断三:扬弃传统 辩一辩: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温州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提示。观点一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观点二温州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生1:我方的观点认为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没有传统文化哪有今天的瓯越文化,今天的文化都是由传统文化一步步发展来的。还有我们刚才提到的温州这些丰富的传统建筑和文学艺术,不是财富,那是什么? 生2:我反对正方的观点,我方认为温州传统文化是包袱。一些传统会蒙蔽人的思想,从而得不到发展。如重男轻女思想,还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等。生3:对方辩友,请注意,我们坚持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是有前提的。传统文化中是有一些消极的不合理的内容,但是从总体的角度来说,它更多的是财富。积极的内容是主要的,消极的是次要的。生4:我想请问正方三辩,如果回到古代的重男轻女思想社会里,你今天还能坐在这里上课吗?恐怕只能呆在家里绣绣花了吧? 生5:古代女子也有读书的。师:刚才正反两方唇枪舌战,据理力争,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如我们对长辈的孝敬。但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封建的愚孝思想。(点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师采取以“辩论”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课前通过分组、明确角色分工。通过对“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辩论,促使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化解认识上的误区,也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片断四:感悟传统 方案设计:在搜集这些资料的过程当中,从追寻温州悠久文化的足迹过程中,同学有何感悟?谈谈你的想法。并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设计一份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利用课外时间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开展)附:学生的活动形式: ①编写《温州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温州传统小吃》、《温州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与旅游点。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温州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文艺活动。④开展题为“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的讨论交流会,并制作展板进行展示。【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感受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继承。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而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其跨过悠悠历史长河依旧指引我们的生活实践,我们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也需要借助先进的传统文化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点评:在课堂结尾部分,设置“感悟传统”环节。让学生谈课堂感悟,在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方案的设计中,并利用课外时间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开展,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强化做家乡优秀文化的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不仅仅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课堂来说也是一种情感升华。)

传统文化课堂 篇5

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标题:以“黑脸包公”为代表的京剧脸谱所属学科:语文所在组别:小学语文作者姓名:原艺工作单位:临泉路第一小学联系电话:

***

一、教学背景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个人觉得应该注意在三个方面着力:第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认同,是一个兼顾古今的科学系统。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个层面的倡导: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中,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恰恰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尺,因此在现代的教育教学当中如何系统性、科学性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到课堂教学之中,便是我等教师有必要关注、有必要学习、有必要推进的重要工作。

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古与今、中与洋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甚至在新兴科技手段的冲击下发生了洋进中退、厚今薄古的不良风气。因此,在广大学校必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其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追求现代文明的和谐演进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学生群体。

二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也有悖于时代精神的内容。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去芜存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与新型课堂相结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

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区域众多,一些有特色、有传承的地方文化亦可适当引入到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地方区域文化中去教授给学生。安徽虽然是清初才设立的一个“新省份”,但自古就是一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的沃土。从春秋时的老、庄开始,直到近现代的陈独秀、杨振宁,两千多年里江淮大地人才辈出,可谓是人杰地灵。更不用说以奇绝黄山为代表的秀丽自然风光和芜湖铁画等地方特色风物,把安徽的区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充分开展地域文化资源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江淮特色、合肥魅力的文化教育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现今的教学中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亟须开展。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现阶段的语文教材,我开展了一堂以“黑脸包公”为代表的戏剧脸谱兴趣课,将传统戏剧文化与地方历史名人融在一起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把“公正廉明”的优秀品德向学生做一定的普及与渗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

1.《唱脸谱》歌曲MV及京剧《打龙袍》选段;

2.对应《唱脸谱》中歌词所唱人物,配上京剧中的脸谱图片;

3.重点介绍包公的脸谱,并对脸谱形象和人物生平做简要介绍,配上包公的画像、影视剧照以及包公祠、包公园的图片。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戏曲等传统文艺的兴趣;

2.通过认识包公,引导学生从包公事例中汲取优秀、向上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首先询问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名是什么,如有活跃学生可请其现场演唱几句。(生十分活跃,频繁举手报出歌名)而后进一步发问:“除了歌可以唱,还有什么是可以唱的?”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唱戏”。(生答“唱戏”)随即再提问:“同学们都会唱歌,哪有没有哪一位同学会唱戏呢?”(生不能唱,有答家中爷爷奶奶爱听戏者)最后导入:“既然大家都不会唱戏,老师也不会唱,不过我们先来听一首有关于戏曲的歌好不好?”(生集体答“好”)2.播放《唱脸谱》MV(生观看)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唱得是什么呀?”(生不能答)教师将脸谱这一词介绍给学生,点明脸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3.不同人物的脸谱展示

依次将窦尔敦、张飞、典韦等人物的脸谱图片放给学生观看,看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颜色的脸谱,为什么。(生讨论,各执看法)待讨论完毕,请学生回答。(生多喜欢鲜艳、夸张的脸谱)学生答后,教师将不同脸谱颜色对应的不同人物性格粗略地向学生讲一讲,以引入下一环节。4.包公脸谱介绍及包公文化概述

在大屏幕上展示包公的脸谱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黑脸”表现出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而后请学生回答。(生讨论,有回答严肃的,有回答厉害的,有回答很容易晒黑的)因学生答案多样,教师暂不总结,而是播放《打龙袍》高潮片段,通过戏中人物动作再次询问包公是怎样的人。(生观看,回答教师问题)根据学生第二次的回答,总结出包公的人物形象:正直、廉洁、公正。同时结合《打龙袍》的主要情节,将人物形象的关键词与包公的小故事相对应,播放包公的画像、剧照。最后询问学生:“大家知不知道包公是哪里人?”(生回答,不中)教师告诉学生,包公为合肥人,简要介绍其生平,同时播放包公园、包公墓等图片,并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现场,没有去过的可让家长周末时带去游玩。5.思想品德教育

以包公为榜样,询问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生多答“好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突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做欺软怕硬之事,要团结友爱,公平公正。

全课到此结束。

六、教学反思

戏曲艺术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且其表现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深奥晦涩,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有一个最基础、最初步的了解即可以。同时,抓住“包公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他出生在合肥”这句话,浅浅地点到思想教育,以免学生不知教师所云。

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的体现 篇6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在你追我赶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 当白天辛劳, 晚上成眠之季, 人们往往会陷入回忆, 回味儿时的快乐, 回忆儿时的趣事, 儿时曾拥有现在已缺失的部分, 这已缺失的部分恰恰就是文化的缺失。社会收藏之风愈演愈烈, 电视媒体、书籍铺天盖地,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在重拾文化。现在学生沉浸在这种盛世收藏的氛围里, 我相信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会越深刻。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 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美术课某种意义上就是通过具体的物象, 画面, 去解析当时人们的审美, 人们的文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美术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 我深感在传统文化章节, 尤其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章节可以细化, 可以详细的把各时代, 各风格的器物多展现一些, 所表述的内容更详尽些, 毕竟这些伴随古人走了几千年, 这些曾是他们所珍爱, 所使用, 凝聚着他们聪明才智和心血的器物, 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深深折服吗?

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 君子比得与玉、君子无故不去玉、完璧归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及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玉不琢不成器, 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花很多节课讲解玉器, 聊玉器各个时期的发展流程, 玉器的演变, 说说非常有名的中国四大名玉:新疆的“和田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及辽宁岫岩的“岫玉”。尤其中国文化在玉器文饰上的体现, 特别着重讲离现在时间最近的明清玉器, 存世量多, 同学们有机会接触的可能性比较多, 所以同学们非常感兴趣。比如一个物件文饰是一只昂首挺立的鸡带领五个可爱的小鸡, 意为教子有方, 一鸣惊人。取自《三字经》中“窦燕山, 有异方, 教五子, 名俱扬”的典故。窦燕山即窦禹均, 五代晋人, 他聘请名儒做儿子的老师, 后来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 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 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 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老师, 老师, 玉器上雕刻着蝙蝠代表什么?”, “桃子!桃子!我知道代表长寿。”“红枣, 花生, 代表早生贵子, 越多越好, 我家叔叔结婚的时候我就看到柜子, 床单里有的”……

千峰翠色——古代青瓷器, 部分的内容也很少, 不足以使学

高, 运动员才能对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比较深刻, 对技术战术的理解比较透彻, 才能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技战术。青少年时期是学习和积累的时期, 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

(5) 在技、战术训练中要重视对队员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训练中要根据队员的特点有意识训练队员的特长, 形成更多的有特点的队员。培养队员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6) 发挥教练员的主导作用。篮球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每次训练课之中, 教练员要起到主导作用。在实施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要把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本质特点、关键环节等用形象正确的示范、准确简明的讲解传达给运动员, 使他们明确在不同情况下不同位置的具体要求;同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 准确地指出并加以解决, 从而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三、结束语

生明白瓷器对中国漫长历史的影响, 不足以使学生明白瓷器的贡献是继四大发明之后的又一伟大奇迹。所以面对瓷器这一内容的时候, 我讲的很详细, 首先概要的讲讲当时的政治, 经济, 艺术品属于上层建筑, 它们是要依靠经济基础, 同时封建社会的政治又不得不使瓷器的款式, 色彩, 形制按照统治者的爱好烧制。明清器物现存还有一些, 我按照各个时代的各个时期给同学们脑海中形成一个大体脉络, 比如明代从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 (瓷器官窑空白期) ——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 从瓷器青花发色, 比如洪武民窑的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 发色灰暗, 少数呈褐色;纹饰, 器物外壁仅上部绘画, 多见云气纹, 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 器物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 底心绘画, 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胎釉, 胎色米灰, 个别米黄色, 粗糙, 瓷化程度不强, 常有未烧透的孔隙, 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浓的影青味, 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 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浑浊, 出现开片, 釉面松散。当然了器物上的文饰还有一层又一层的故事……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艺术描述的是青铜鼎盛商周时期的一些重器 (司母戊鼎、大盂鼎、立鹤方壶等) , 所以我补充了一些民间相对还是能见到的铜镜知识, 尽管铜镜的历史较长, 但鼎盛时期主要是战国, 唐, 但所遗存的宋, 明、清的镜子还是比较多, 我带了一些实物比如宋代仿汉代的规矩镜, 上面的一些文饰同学很感兴趣, “老师铜镜的纽是干嘛的”“纽是用来串绳子啊, 古人拿着系在纽上的绳子就可以照镜子了”, 铜镜上的文饰是最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代表方位, 有些宋代铜镜上还有湖州石家上色青铜照子, 这是最早的信誉, 相当于我们现在广告公司的广告, 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才智。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叫镜子叫照子啊, 我就跟学生们讲, 你们语文课上老师跟你们讲过避讳吗, 古代有两种避讳方式:其一避帝王讳, 其二避祖先讳, 宋太祖的祖父叫赵敬, 为了避讳谐音镜子就改称照子了。“老师, 历史上好像有个成语叫破镜重圆, 是怎么回事啊?”“宋代以前的镜子啊是青铜材质的, 不能摔, 一受到剧烈碰撞就会碎裂, 宋以后加了其他材质, 所以就有了延展性, 不会摔坏”……

当然了, 也许讲的太深奥, 同学们不容易理解, 可能云里雾里, 但唐代的一幅伏羲女娲图描绘着月亮里的桂树, 蟾蜍, 玉兔捣药使得同学们更为惊讶, 原来自己听父母所讲的故事早在一千多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古人就曾讲过, 父母只是重复那久远的故事。同学们的眼神不再迷离, 分明读到了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别样的感觉, 他们知道中国文化一直绵延着, 而文明古国里也只中国的文化没有断。他们明白:不仅要知道中国文化, 知道如何形成中国文化, 更要传承中国文化。

篮球意识的培养须经过长期训练和比赛的积累, 而青少年正是培养技、战术和篮球意识的黄金时期。训练中加强运动员的文化修养和理论知识把篮球意识的培养贯穿与篮球技、战术训练的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地提高技术、战术的运用技巧, 同时注意和心理训练、意志品质的培养相结合, 不断培养、强化、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意识。重视实战练习, 以赛代练。在比赛中积累经验, 增强战术意识, 从而全面提高全队战术水平。

参考文献

[1]体育系通用教材.篮球[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5.

[2]孙闽军, 于德东.篮球运动的战术意识及培养方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

[3]刘玉林.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的篮球运动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

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的研究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语文作为较于其他学科有更多人文性的学科,在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学生人生方面更应该发挥作用,让学生的发展根植于充满传统文化的课堂,让传统文化的氛围充满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

作为引入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其渗透面是广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设置,例如,文言文、古诗词等。以高中语文人教版的五册必修教材为例,共涉及古诗词22首,文言文共17篇。然而语文教材的知识容量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時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补充,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不仅应该指导学生这篇课文的主题、内容、人物性格等等,同时还应该点拨学生这篇课文出自《红楼梦》这部经典中,是一个朝代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的缩影,所以,可以适当补充给学生清朝的礼仪习俗、建筑风格、等级制度等传统知识。语文课堂上“教教材”不可取,然而我认为只是“用教材教”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求知欲望,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氛围应该是自始至终的,每个细节是都可见的。在课堂上“教学相长”的同时,养成学生“尊师重教”的礼仪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教授学生书法的写作,让学生感受书法这种国粹的魅力。

二、传授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材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但是仍然需要强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比重还应该适当增加,教材中编入的不应该只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些司空见惯的学生早已有所耳闻的内容,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影响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考虑。当然这种传统文化篇目也不应只是量的增加,如果为了只是文言文的积累也是顾此失彼的做法。

语文教材不只是教科书一种,这一人文性浓郁的学科更是生活的反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诸如,教学视频,戏剧表演等,都可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也是传递传统文化的途径。

2.教师

教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有积淀的基础上的讲授才会有历史的厚重感,才不会只是教案的复述,或者在课文之外问题的束手无策。然后,在此基础上全面备课,由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所以,备课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问的问题,可能涉及的知识,这样有准备的课才能有底气地上,有针对性地讲,学生才能有切实的收获。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该时刻做好学生的领路人。例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书法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有一定的朗诵能力,让学生可以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文的韵律,甚至是一点绘画能力,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美,更甚至是一点写作文言文、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教学的时候更透彻,知道作者表达时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篇目不应该只是考试的牺牲品。教师习惯性地将古文的翻译作为重点,将学生的背诵作为目的,这样的课堂难以有美的享受,更没有兴趣可言。有些甚至是只学习考试的重点部分,然后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脱离了文章内容,考完试后学生都不知道课文内容,变成为了考试而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体会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教师肯教,学生时间久了就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抛开考试的压力,不是开篇就讲背诵的任务,在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能学到他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考试的要求也肯定能达到。

3.学生

现在的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面对古代经典篇目的阅读缺乏耐心,缺乏兴趣的培养,因此,刚接触就感觉难以读懂,很快就放弃了,所以,对传统文化感受不深,所学的经典篇目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社会的极速发展伴随的是浅阅读的盛行,浏览式的阅读,猎奇式的阅读,多数人很难俯下身子去阅读文化气息浓厚但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传统文化内容,学生极少有人能自觉领略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传统文化更深层次进入课堂的策略

1.听

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传授应该是多角度的,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应该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很多时候应该让学生听一听名家的朗诵,很多时候古代的诗文不是作者自己默默写成的,而是一时兴起的吟唱,抱有感情的唱和,配合音乐的填词等等,听一听别人读的字词,听一听音乐的感受,学生更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使语文课程做到“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说

早在之前,朱自清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中就说:“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顾问,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能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由此可见,诵读古文的重要意义。诵读可以领略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培养语感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领略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古诗文比其他经典更需要读出来,《赤壁赋》的大气磅礴,《声声慢》的凄婉哀伤,《蜀道难》的浪漫豪放等等。

3.读

新课标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语文教学由“认知领域”调整到“生命全域”,当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语文教材的内容有限时,传授传统文化就要是伴随学生始终的,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经典古诗文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不再枯燥,让学生喜欢传统文化,在课程紧张的同时应该保证学生诵读经典的时间,给予学生自由读书的空间。广泛的阅读可以触类旁通,吸收古代文化的营养。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经典古文,尽管在教材中没有提到,教师可以将它放到课堂上来统一阅读学习,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化含义,而不只是让学生课下走马观花式阅读。

4.写

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听说读上面,而应该尝试写作,即学习古人的方式用文字将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学以致用,学习古文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应用,在于将古人的表达方式转换为自己的方式,能够有声有色,或者在表达与古人相同感受时拿来引用。

语文课堂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授,一定不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考试而加大积累量,而是让学生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而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带有慢字的词语及成语下一篇:论文格式修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