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行

品行 篇1

中央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方案提出,做合格党员,就是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其中,“讲道德、有品行”是做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之一。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讲道德、有品行,就是做人要实,光明磊落。对于党员来说,就是要忠诚老实、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一要做老实人。共产党人做老实人,就是要忠实地面对党、面对组织、面对人民、面对同志。二要说老实话。说老实话,就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错误不隐瞒,坚持真理、尊重事实,切实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三要干老实事。广大党员要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要、以民生为大,对工作尽力,对岗位尽责,对事业尽心,崇实干、用实劲、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

讲道德、有品行,要从慎初、慎小,从小事做起。党员的作风养成,要从日常处着手,从点滴中做起,从小事上破题,从细节上加分。我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平时工作中,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教育学生要懂文明讲礼貌,爱护校园环境,不乱扔垃圾。

品行 篇2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问题情境

离开了问题情境, 任何数字的计算都失去了意义, 更谈不上人文的关怀与德育的渗透。现在的中学数学教材中提供了许多不错的问题情境。如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上) 第75页编入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 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 会有多厚?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 像这样一张薄薄的纸连续对折50次会有多厚呢?”边说边对折手中的报纸。学生兴趣被激发了, 有的用手比划厚度, 有的说比数学书厚, 有的说差不多一半厚。我顺着说:“差远了, 你们往多处想。”这时有的学生说:“能有几丈吗?”我接着说:“再大胆些。”有些怯生生地说:“总不能有几百米高吧?”我说:“你太胆小了!告诉你吧, 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 另一头就远远超过月球了, 也就是说, 今天晚上你们可以顺着它爬上月球。”不可思议, 很吃惊的样子, 谁也不相信这个结论,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可以动手折一折, 算一算。同时利用教材的问题情境告诉学生们:“数学的魔力真大!太神了, 你可以把这个有趣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 他们一定想不到。同时可以跟家长好好沟通, 把你们在校表现跟他们聊一聊。”学生们都笑了起来, 此时我深深感受到他们的成长, 在笑声中他们都放松紧张的心情, 学习热情大增, 情绪高涨, 自然轻松地进入了新的学习情境。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使学生接触到社会科技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思想和观念上受到熏陶。正是充分利用了教材中好的问题情境, 我们的数学课堂时时体现出一种人文的关怀, 处处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加强数学史的介绍, 渗透人文思想

数学史的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于其教育价值, 数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和刻苦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学是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我在引入几何的第一课时讲道:数学家笛卡尔在家小憩, 猛一抬头, 看到一蜘蛛正在悠悠地躺在它结的网上, 这一发现触发了他的数学灵感, 由此他想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从此他创立了“几何学说”。这一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我想前辈数学家们开拓创新精神会令人肃然起敬, 他们闪亮的智慧也给人们深深的启迪———灵感不会光临毫无准备的人。

三、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同时, 它还与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 不但可以用数学方法去理解周围的事物, 同时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素材加强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认识, 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注入灵动的生活气息。生活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例如到商店或菜市场买东西如何付钱和找钱, 坐在公共汽车上与对面汽车之间的速度是多少, 如何测量学校操场的大小和跑道的长度, 到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 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如何计算家与学校的距离, 汽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等。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尝“生活中的数学”, 体验“数学中的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把爱撒向学生, 体现人文关怀

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 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表现,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师的期望会通过学生的个体的认知活动影响和改变其自我观念, 从而影响其学习自信心。在数学教学中, 也要对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以鼓励为主, 对其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都应该给予热情的赞扬。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老师最容易将他们忽略, 但他们恰恰是最需要爱和认同的。只要我们抛弃长期以来不知不觉蒙住了眼睛的有色眼镜, 睁大眼睛仔细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及时地给予真诚的鼓励与肯定, 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甚至创造出奇迹。当我试着用理解、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时, 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感觉到:原来他们是那么需要理解和关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没有严格的条例, 无需生硬的说教,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受到一种人文情感的熏陶, 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德育内化的效果吗?

“三化”教材 品行写真 篇3

笔者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为例,谈谈如何对教材进行“三化”,以达到品行写真的目的。

一、“近化”教材,拉近关系激起自豪

本单元教材中的内容大多取自省会杭州,但是有许多同学觉得自己家乡太落后了,比不上杭州大城市,有的甚至流露出对家乡龙游的不满。如何创造性地让教材上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并由此激起自豪感呢?我采取的是“近化”法。

1.位置“近化”法。从地理位置上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内容。如教材中第35页上的图片六和塔、杭州博物馆及西湖博览会等,我让孩子们根据龙游县的地理环境特点收集相关主题的图并一一调换。学生们兴趣盎然,如对应六和塔,大多数同学就贴上了龙游鸡鸣塔、龙洲塔,还有少数同学贴上了湖镇舍利塔、横山塔等;与杭州博物馆对应的图片则有龙游博物馆;至于西湖博览会,同学们将在龙游举办过的国际汽车拉力赛、龙舟赛等国际大赛图片作为调换。在调换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面对着本地的龙游精美图片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

2.时间“近化”法。从时间上选择最新、最近发生的材料补充教材。在这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学生的生活面貌也在千变万化。课余让同学们收看“龙游新闻”“今日龙游”等,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图片贴在书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从同学们的书上发现了许多新近发生的值得我们自豪的事例。

3.心理“近化”法。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上选择孩子自己最喜欢的材料作为交流的重点。如说说你家乡的有趣故事,许多男同学在书上增添有关龙游石窟是外星人建造的传说故事,而女同学则津津乐道于寒魄神宫的美丽传说。

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是品德课程的基础,他们品德的形成植根于自身真实的生活世界。我们应从学生自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去寻找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选择、替换或重新开发,使之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亲切感的教学内容,此时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动化”教材,增强引力吸引注意

品社教材内容虽然很精美,但学生很快就会在课余时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完并熟悉教材内容。在看第一遍教材的时候,学生会引发一些情感体验,有时也会有些激动,但很快又会平静下来。到真正上课时,书上的内容已不能引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了。如何使这平面和静止的教材内容生动起来,使之符合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新生事物、情感又不稳定的特性呢?我的又一策略是“动化”教材、尽量让教材显得动感十足。

1.视频赏一赏。视频能够将音形画融于一体,千言万语的说教,有时还真不如让孩子看一段精彩的录像。在本课中,我增加了一些介绍龙游的专题片,虽然在课堂上看的时间不多,但看后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再布置课后继续收看类似的片子,并将真实的感受记录在书上。此时你不光会被同学们那专注的表情所感动,更会被同学们那自然、真切、实在的感受所惊叹。

2.动手做一做。我布置同学们与家长合作做调查,内容有龙游的主要风景、主要特产、建筑、大型活动、传说故事、名人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一项或多项,并将调查结果以表格、图画、文字等不同形式粘贴在书上。学生收集的图画、照片最多,很多同学贴上了自己在名胜古迹前拍的照片,有的带来了调查表,以及自己与家长一起写的体会。

3.变身演一演。表演、摸拟等是品社课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法。我在课前准备了导游小旗,让一名或几名同学做导游,其他同学戴上小黄帽做游客。经过简单的角色培训后,开始正式上岗:小导游将事前收集的图片和文字放在展示台上,开始指着资料一本正经地介绍,小游客们则规规矩矩地坐好。有些图片学生是熟悉的,此时小游客们会举手帮助介绍,有时小游客会拿着自己准备好的图片上台介绍,于是导游和游客的身份会自然转换。在表演中,同学们带着极高的兴趣进入情景,一方面会为更好地做好自己的角色而努力;另一方面又为家乡而自豪。同时,在课外还布置实践的任务,要求向家里的客人进行实地介绍,并请客人在自己的“写真集”中留言。

《品德与社会》教学倡导以孩子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由此,让教材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也“动”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融化”教材,丰富色彩充实感受

品社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它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需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况且教材本身也留有大量的空白,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目标要求大力融合各种课内外资源,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

1.教材内容的融合。一是前后内容的融合。我在本次教材融合过程中,将前面一课“话说社区”中的许多内容与本课中的许多内容融在一起,如将采访名人、名胜古迹等内容并到了本课中;二是以某一话题为主话题,统领其他内容。在《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单元中,我没有按部就班地按顺序组织教学,而是以“我来做一个小导游”为主线串联其他板块内容:“我带你去我的家乡”“看看我家乡的风景名胜”“尝尝我家乡的特产”“夸夸我家乡的人民”等,整个板块都以小导游介绍、游客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三是将前后教材进行详简的处理。如本单元中,我就以“我来做个小导游”为主线进行串联,对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内容——龙游特产、龙游石窟、龙游民居苑内容进行了细化,同时对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简化。

2.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融合。品社课突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其他学科中的有关内容不断地补充到本课中。如我在本课中不仅让同学们演唱《龙游宝地》的县歌,还在教材中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处填写上龙游县歌歌词,并让学生配上了有龙游特色、充满稚趣的小插图,同时还融合了《志棠白莲美名扬》《剪纸艺人吴芝瑛》等地方课程资源,将校本课程《社区个性化活动》等内容列为教材的补充等。在课外,同样让学生收集其他学科中的有关内容继续做补充。

3.各项活动内容的融合。少先队活动是一个很大的课程资源库。在课上,我让同学们看我们的“志愿者在行动”“社区活动”“三祭(祭先圣、先祖、先烈)活动”等录像和图片。课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类实践活动,节假日,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社区中作宣传、搞卫生,同时将活动的照片、感受等及时记录收集在教材中。在活动中同学们增添了感受,提升了效果。

经过“融化”后的教材,显得更丰厚、综合性更强,真正地让学生走进教材、走出教材。

总之,品社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开发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真正的教材在课外。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使学生课堂内外的生活成为一种积极的、统一的、个性化的生活,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让教材指导孩子的生活,同时又使教材成为孩子成长的记录册,成为学生品行发展的写真集。

律师品行鉴定 篇4

山西司法厅严格律师职业准入门槛,将政治表现和个人品行作为律师获准执业的先决条件,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律师职业的特殊性,未必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当下的语境中,政治表现的内涵已与过去有很大差异,各方在具体的认识上有时并不统一。现实中,政治表现往往被利害化一味地将服从、维护领导个人权威和利益等不正常现象与政治表现等同起来。这实际上是对政治表现的严重曲解。律师是特殊行业,他们以法律为职业,法律是其赖以谋生的唯一合法工具。如果律师以服从领导为先决条件,当领导意志和法律冲突,譬如当一些官员以曲解的政治表现为借口逼迫律师维护其私利而无视法律时,律师应该何去何从?如果以此为律师执业的先决条件,不仅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而且会造成律师队伍的严重奴化。

律师是一份依法执业的工作,《律师法》规定,律师职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所以,忠于事实和法律的律师就是一名好律师,这也是其最好的政治表现。从更广的角度看,政治和法律并不冲突,它们是一致的。一个法治国家,尊重和遵守法律的行为,就等同于政治表现良好。因此,在对律师的职业准入考核中,除业务能力外,考查其是否忠于法律,是否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就已足够。再外加一个政治表现,不仅多余,而且有被人曲解滥用的风险。

此外,《律师法》明确规定了申请律师执业的四个要件: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品行良好。这里面没有提及政治表现作为先决条件。但法律明确要求品行良好。所以,山西建立律师执业人员品行鉴定制度和考察制度是有法律依据的。不过,个人品行很难量化,《律师法》虽做了原则要求,但在广义上要精确落实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品行是一种主观判断。因此要将品行作为进入律师行业的先决刚性条件,就必须对其做狭义的客观理解。在《律师法》中有这样的规定,比如受过刑事处罚的(过失犯罪除外),被开除公职的申请人不颁发律师执业证;以欺诈、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可以注销其执业证书。这些规定实际上包含了品行不端的推论。从立法本意来讲,《律师法》中的品行是否良好的依据是申请人有没有违法违规犯罪记录,而不是周围人或单位的主观评价。

品行证明 篇5

兹有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2012级励志班黄某某同学在大一学年

表现优异,有较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在专业课程上学习主

动性强,已经很好的完成多门课程,并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与同学

相处融洽,适应能力强,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自我的才能。

在大一学年间,做事认真负责。积极地参加学校的活动,有团队

合作精神。生活方面,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品行端正,为人诚恳,拥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做事踏实。

总体来说,该生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成绩优异,尊进师长,为人

诚恳,兴趣爱好广泛,是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证明人:

品行 篇6

一、现行教育状况概述

沈同志说:“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将来的老师, 这些人必须充分地了解孩子。充分地了解孩子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心理, 而现在的师范教育显然没有涉及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笔者在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了近30个年头, 亲历了近30年的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风风雨雨, 深深感到, 我国的师范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研究和探讨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为中心任务的, 如师范院校一直以来都开设必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卫生学》等, 以及一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这些学科涵盖了大量的生理学知识, 如《心理学》在第一章《心理的本质》中就详细的介绍了大脑的结构及其不同的大脑区域的功能, 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大脑发育、成熟情况和身心发展水平。《生理学》和《卫生学》对孩子们的生理发育的科学介绍更多。接触过师范教育的人都知道, 教育理论学科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学生的生物性特性, 亦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中的生理发展状况。如果离开了作为具有生物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特征的学生来谈教育显然是不科学的, 是无法收获成果的。可见, 师范教育是十分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心理研究的, 因此, 师范院校学生对生理科学是了解的、熟悉的, 并非一无所知。

各科《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教材编制”“课程实施建议”和“教学评价”等章节中频繁出现诸如“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 (即身心发展特征)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句子;师范院校必修学科《教育学》也专章介绍和论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要求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1]《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求班主任“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还有, 近些年来教育界隆重推行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就是学校对学生的生理健康和生命延续的关注和重视。由于我们的中小学教师 (含幼儿园教师) 在职前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理论和生理学知识, 入职后又学习过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 他们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时, 大多能自觉地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心理科学知识 (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等) 来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进行因材施教, 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 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可见,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 (包括幼儿园教育) 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 而且也关注学生的生理。

二、如何看待“医学问题”引发的不良品行

沈同志认为, 孩子们的有些不良品行是因为“医学问题”引发的, 不应视其为道德问题。比如, 铅中毒的孩子就会有攻击性行为, 有些有性侵犯行为的孩子不是思想品德有问题, 而是因为血清睾酮水平太高导致的。笔者对上述观点有两点不同看法。

1.“医学问题”引发的不良品行也是道德问题

沈同志说, “医学问题”引发孩子的不良品行“不是道德问题”, 笔者对这观点有不同看法。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3]可见, 因为“医学问题”引发的不良品行“与道德无关”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 只有那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中的精神病患者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不良品行才可以另当别论。那些铅中毒和血清睾酮水平太高的孩子, 只要他们不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中的精神病患者, 他们的不良品行就该归于“不道德”之列。

目前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完全确定一个人的不良品行是不是纯粹的“医学问题”引发的, “医学问题”很复杂, 关涉的因素很多, 不仅仅是铅中毒和血清睾酮水平高低等问题。如果用“医学问题引起孩子的不良品行不是道德问题”的标准去评判一个孩子的行为“道德”与否, 难度很大, 有时无法判断。严重的是, 如果用“医学问题引起孩子的不良品行不是道德问题”的标准去评判一个孩子的品行“道德”与否, 有时会误导少年儿童, 影响他们的是非观念和道德情感的有效建构。如果哪位孩子出现了不良品行, 他会认为自己的“不良品行”是“医学问题”引发的, 罪魁祸首是“铅”或“血清睾酮”, 是没有过错的, 因此也就没有“愧疚感”和“罪恶感”, 他们就会不断地去违背道德, 最终引发社会道德混乱。

2.“医学问题”不是产生不良品行的主要原因

人, 都有七情六欲, 都有自私甚至邪恶的一面, 只是慑于法律和道德而尽力使自己中规中矩罢了。那些铅中毒和血清睾酮水平过高孩子的不良品行, 与下面这些因素不无关系: (1) 不良刺激过于频繁或强烈, 超过了身心的承受极限。 (2) 缺乏深入而全面的道德认识, 导致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缺失。 (3) 父母遗传的气质类型 (如多血质孩子好动、胆汁质孩子易冲动、黏液质孩子欠活泼、抑郁质孩子较悲观等) 。可见, “医学问题”不是引发孩子不良品行的主要原因。

笔者仅以2008年10月连续发生的三起弑师案来作例证。2008年10月4日, 山西省朔州市23岁的教师郝旭东是被在初中时被教师打断过腿的学生李某捅死在教室里的;2008年10月21日, 浙江省缙云县31岁的女教师潘伟仙是被因为逃学上网、害怕父母毒打的学生丁某掐死在家访途中的;2008年10月29日, 中国政法大学43岁的程春明教授被本校学生杀死在讲台上, 据有关报道, 是由于争风吃醋引发的。笔者想, 上述案例中的三位青少年凶手, 不会都是因为铅中毒或血清睾酮水平过高使他们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任何人的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都有十分清晰的心理背景和外在的诱发原因。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或家长平时多给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 多关心孩子, 多留意孩子的行为表现, 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心理干预, 加强正面教育, 用真挚的爱来感化, 少一点简单和粗暴, 多一点耐心和艺术, 防止心理疾病的加重和恶化, 孩子们的不道德行为是可以避免的。所以, “医学问题”是引发人的不良行为的次要原因。

三、孩子何时入学是个复杂问题

孩子什么年龄入学最合适?是个复杂的问题。沈同志说, 就是让发育儿科医生对每个孩子做一个成熟度的评估, 由家长自主与医生评估来决定孩子何时上学。关涉一个孩子能否正常入学的因素很多, 除了生理因素, 如身体状况之外, 还有心理因素, 如认知能力 (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 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化能力、家庭背景和校园环境等。可见, “发育儿科医生评估”和“家长自主”只是决定孩子能否入学的几个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医学专业者, 由于受所学专业知识和工作对象的影响, “发育儿科医生对孩子成熟度的评估”一般是对孩子的“生理发育” (如孩子的高矮胖瘦、脏器功能等) 水平的检测, 至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 尤其是孩子的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化能力、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 考虑较少, 甚至未列入考虑范围, 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再之, 由于受客观因素, 如评估环境 (医院环境) 和医生 (生人) 的影响, 孩子们具有畏惧感和不适感, 较难准确测得孩子真实的身心发育水平, 误差很大。还有就是, 不少家长对儿童教育心理科学不甚了解, 他们对孩子何时入学的想法一般较为简单, 有时为了孩子能顺利或尽早入学而撒谎, 因此, “家长自主”也是不妥的。严重的是, 仅凭“发育儿科医生评估”和“家长自主”来决定孩子能否入学, 势必影响家长和幼儿园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教育 (包括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化能力、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教育) , 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 身体状况 (是否有身体缺陷和脏器疾病) 、心理成熟水平, 亦即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是决定一个孩子能否入学的重要指标, 必须综合考虑, 进行科学有效的测评。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 上述言论难免有诸多瑕疵和冒犯, 诚望沈同志和各位教育界同仁批评指正, 笔者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1995-03-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Z].2009-08-12.

“品行端正”与法官独立 篇7

制定于1787年的美国宪法,是各邦利益、观点妥协的产物。当时,来自北美13邦的代表,就中央和地方关系、国会与总统权限、是否废除奴隶制等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但至少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若想维持民主国家的正常运转,必须充分保障司法独立。

共识的形成,源自历史的教训。在古英格兰,法院皆是“国王的法院”,司法权是王权的延伸。国王以正义源泉自诩,未经皇家委任,法官不得审案。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国王去世,新王即位后,首要议程是在委任状上加盖国玺,授予新朝法官。过去的法官如果没有收到新委任状,则被视为免职。事实上,即使国王在位,也可凭个人喜好任免法官。1340年,爱德华三世就曾以司法管理不善为由,罢免了一大批法官。

除了要看国王脸色,法官们还得为五斗米折腰。中世纪的英国王室财政困难,法官不仅薪水微薄,还时常领不到工资。贪腐的法官会公然勒索当事人,“廉洁”一点儿的法官也得靠给他人提供法律建议、兼职教书,才能维持体面生活。1621年,连大名鼎鼎的弗朗西斯·培根法官,也因受贿被议会弹劾下台。

有忍辱负重的,也有奋起抗争的。17世纪的柯克大法官就是一位敢与国王“顶牛”的硬汉法官。面对詹姆斯一世多次公然干预司法的举动,柯克以“国王高居万人之上,但低于上帝与法律”应对,而且据理力争:“上帝固然赋予陛下优秀美德和杰出天赋,但陛下毕竟没有学习过英国法律,涉及臣民生命和财产之事……应由法律裁决。法律是一门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才能掌握的技术,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国王无计可施,只好将柯克免职。

柯克被免职后,仍然致力于争取法官独立。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王位继承法》(Act of Settlement),承诺法官若“品行端正,不得免职”,此外,法官薪酬应定期足额发放,可以涨薪,不得削减。除非议会两院认定法官“品行不端”,才能将其罢免。至此,法官独立的传统在英国初步确立。

然而,北美殖民地却享受不到司法改革的福泽,在那里,法官或由英王单方任命,或由非民选的总督委任。乔治三世即位之初,几个殖民地曾提议改变这种现象,但都被皇家官员否决。与此同时,殖民地议会也不愿定期向法官发放固定薪酬。这就意味着,一旦法官的裁判不受欢迎,既可能被总督免职,也可能被议会饿死。正是基于这个原因,1776年的《独立宣言》才把英王“将法官的任期、薪酬数额和支付,完全置于他个人意志的支配之下”,作为英国倒行逆施的罪状之一。

独立之初,为保障法官独立,各邦宪法陆续写入法官“若品行端正,应终身任职”的内容,但许多邦的宪法同时规定,即使没有认定法官“品行不端”,议会也可“提议”将法官免职。制宪会议上,多数代表认为,为保障司法独立,应赋予法官更充分的职业保障。最终通过的条文要求,除非众议院作为“大陪审团”发起弹劾,参议院作为“法庭”进行审判,最终判定联邦法官“品行不端”,才能将其免职。而且,必须经过三分之二人数的同意,而不是简单多数。此外,宪法也特别强调,法官可定期获取薪酬,任期内不得减薪。

那么,“品行端正”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有人提出,美国刑法规定的罪行有重罪、轻罪之分。所谓“品行不端”,应该指犯下轻罪。但是,按照相关法律,法官如果犯下刑事罪行,无论重罪、轻罪,一般都会直接离职。所以,这里的“品行不端”,应该是指严重失德的行为。

1804年,参议院将新罕布什尔州巡回法官约翰·皮克林定罪,理由是他在法庭上烂醉如泥、污言秽语。次年,最高法院大法官塞缪尔·蔡斯因发表不当政治言论遭遇弹劾,但弹劾决定未能以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为此,托马斯·杰弗逊总统评价说,对法官的弹劾形同虚设,就像“稻草人”一样,完全没有威慑力。

其实,美国建国两百多年,只有14名联邦法官遭遇弹劾,7人被罢免。其中,对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弹劾有3次。一次是针对前面提到的蔡斯大法官,另两次则是针对威廉·道格拉斯大法官。1950年,道格拉斯大法官因为要求暂缓对涉嫌泄露核弹机密的罗森堡夫妇执行死刑,首次受到弹劾,但最终未在众议院通过;1970年,由于道格拉斯曾为私人基金会担任顾问,并结过很多次婚,又有人对他发起弹劾,但众议院审查后认为,除非法官“故意渎职,有意地、持续地擅离职守、习惯性酗酒,或者有其他伤害司法管理、陷法院于非议的行为”,才应该罢免,而道格拉斯大法官的行为还远远够不上“品行不端”。自那以后,很少再有未犯罪的法官遭遇弹劾。宪法关于“品行端正”的要求,实际上赋予了法官终身任职的权利。

讲道德、有品行 篇8

所谓明大德,对于共产党员就是要讲政治品德。政治品德就是要我们每位党员都要与党中央保持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一致性,要求我们严守党的政治纪律,遵守党的原则等方面的表现。做一个忠诚于党,为党奋斗的人。就像当初我们向党组织递交的申请书,我们在鲜红的党旗面前作出的庄严宣誓一样,要求我们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跟党走。

守公德即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所谓社会公德就是要共产党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全体公民约定俗成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比如要使用文明语言,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等。职业道德就是要求共产党员从事具体职业的党员也要模范遵守行业操守、行业纪律规定。比如我们从事石油工作,我们要严格保守行业秘密和遵守行业纪律等。这些公德如果违背了,将受到人们的非议,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党章中规定,共产党员永远是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员,不得搞特权。所以共产党员要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给孩子绘张“品行表” 篇9

怎样才是具有良好德行的人呢?简单地说,就是指品德、才能、健康三位一体的人,三者缺一不可。妈妈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只重视智能教育,孩子可能会弱不禁风;只重视身体健康,孩子可能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可能会少才。正如有人所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认为,要让孩子懂得自己良好的德行会换来相应的回报。她正是按这一原则教育自己的孩子维尼夫雷特的。例如,如果孩子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时,她就能在枕头旁边发现放着好吃的点心。斯托夫人会告诉她,这是由于你昨天做了好事,仙女奖赏给你的。假若她做了坏事,第二天早上起来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这时斯托夫人就告诉她,因为你昨天做了不好的事情,仙女没有来。

有一天,维尼夫雷特要到朋友家去。问妈妈可以不可以。妈妈说,可以,并且要她必须在12点半以前回来。但是,那天她没有准点回来,而是迟了10分钟。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指了指手上的表让她看。孩子知道迟到不对了,道歉说:“是我不对!”吃完饭,她就赶紧换衣服,准备去看她们每到星期二就去看的好看的戏剧和电影。妈妈让她再看看表,并说:“今天因时间太紧迫来不及了,戏是看不成了。”孩子流泪了。妈妈只对她说了句:“这真遗憾!”但并未采取别的手段。妈妈这样做是为了让她知道,做人要遵守承诺并守时。

在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的时候,妈妈要有属于自己的方式。斯托夫人专门为孩子量身定做了品行表,值得妈妈们借鉴。

斯托夫人为维尼夫雷特绘制的品行表一周一张,内容有13项,包括:服从、礼节、宽大、亲切、勇敢、忍耐、真实、快活、清洁、勤奋、克己、好学、善行。

如果女儿做了与这些项目相符的行为,就在那天的一栏中贴上一颗金星,反之,则贴上一颗黑星。每星期六数—下,若金星多的话,下周内就可得到和金星数相等的书、发带、鲜果等,如果是黑星多,就不能得到这些物品了。

这个品行表,在星期六统计之后斯托夫人也不准女儿将其扔掉,这是为了使孩子下决心:在下周消灭黑星。现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因为如果长期保留黑星,会使孩子感到沮丧。

宽大、亲切、勇敢、忍耐、真实、快活、清洁、勤奋……这些美德是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交际关系所无法替代的,是孩子今后成就一切大事的根本素质,要培养这些,不妨从一张品行表开始。

品行 篇10

择选院士, 以“品行端正”作为必要条件, 且在其当选首日, 以专门信函警醒其存心养性、修德正行, 实属罕见,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培根曾经说过, 如果没有德行, 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 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反观中国今日之学术界, 失德现象时有发生, 在个别学者甚至知名学者那里, 学术造假、论文剽窃、虚报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有些学者为了一己私利, 不惜弃德向恶, 昧心而为, 做出一些违反学术规范、违背学术道德的事情来。甚至有在外人看来本该是德高望重的院士级人物, 也曾卷入学术不端丑闻, 不禁令人唏嘘扼腕。可以说, 学风不正、道德失范已经成为当今学界的一大毒瘤, 严重破坏和侵蚀着我国的科研事业。

中国工程院在择选院士时的“品行端正”标准, 以及对新院士的谆谆劝诫, 无疑是对时下之不正学风的一种反驳, 也为更多的学者树立了一条道德标杆。这种做法, 可以促使院士谨言慎行, 使其更加珍视院士称号的圣洁性, 从而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一心为学。尤其是拥有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 院士的一言一行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 因此, 对“院士”施加道德标准, 可以为所有学术从业者的学风修养起到示范作用, 从而带动整个学界的学风建设。

自少培育道德品行 篇11

「另有TEEN地」創互動 廉政公署特設德育資源網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重視道德文化的國家,雖然香港人口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中國人,但學校科目中卻偏偏缺少道德教育,導致青少年日後投身社會工作時,面對金錢及利益誘惑而難以作出適當的處理,最終墜入貪污陷阱。

身為中學生的我,自問對於正確的道德觀念可能一知半解,當在校園內遇到一些兩難的局面時,往往不知如何抉擇。從今次的比賽中,給予我機會對廉政公署加深認識,更發現一個特別為年青人設計的網站─「另有TEEN地」,以輕鬆活潑手法宣揚道德教育,實在令我獲益良多。

廉政公署一向給予市民較神秘的感覺,對於他們的調查程序及方法都不甚了解,只是從電視劇集中獲得概念,但究竟當中多少是真多少是假?網頁中的「廉署新聞眼」便由廉署人員親身逐一剖白其調查的個案,並可從網站小記者的訪問中認識很多廉署鮮為人知的新事物,內容既獨家又刺激,不少更是首次曝光。至於「廉政搜查課」則利用Flash製成短劇,以簡單直接表達手法令青少年知道那些不當行為足以構成貪污受賄罪行。

為吸引年青人對道德教育感到興趣,網站更設有網上遊戲、動畫MV及網劇,不單止追上潮流,完全擺脫老土說教的感覺。「校園多頻道」更是一個學生們交流及分享的地方,每次都有一個特定主題讓我們隨意發揮,無論文字或圖像都無任歡迎。

另外,廉政公署亦設立德育資源網,主要針對由幼稚園至大學各階段的教師,為他們提供課堂上的德育教材,透過不同的主題及教學資源,再配合適當的活動,以灌輸正確的道德及金錢觀念予不同年紀的學生。此外,「學生個案」將各類圍繞不同德育主題的個案分享,更提供處理方法及分析,使教師在學生輔導工作方面極具參考價值。

讲道德有品行 篇12

我从四个个部分探讨一下,共产党员怎样做到讲道德、有品行,做合格党员。

一、道德与法律

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主要有两种调节方式,一种是道德,另一种是法律。道德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律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

道德和法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道德是对人提出的一种高要求。而法律是对人的一种底线要求,一个人如果道德滑坡,而不能自我调控刹住车,迟早会突破法律的底线,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二、道德与才能

在人类社会交往中,个人的能力、智慧和道德同样重要,但在这三个方面,人们往往把道德品行摆在首要位置,成为评价一个人为人处事的主要标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给圣人、君子、小人下定义:德才兼备是圣人,德才全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中国老百姓常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物色一个接班人。在一段时间的挑选和培养过后,老锁匠决定在两个年轻人中做出选择。测试的方法很简单,两个保险柜,两个徒弟分别打开。结果,大徒弟花费不到十分钟,二徒弟却耗时半个钟头,正当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之时,老锁匠问两个人,保险柜内有什么,大徒弟双眼放光,“师傅,里面全是百元大钞。”而二徒弟却支吾半天说,“师傅,我没看到里面有什么,因为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只打开了锁。”测试的结果是二徒弟胜出。老锁匠把道德品质作为接班人的要条件。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也就是说,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三、共产党员的道德品行包括哪些方面?

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党员首先要明大德。明大德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讲政治品德。

守公德即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共产党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比如要使用文明语言,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生态环境,遵纪守法。从事具体职业的党员也要模范遵守行业操守、行业纪律规定。

严私德中的私德即指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共产党员在品德修养上首先要管住自己,管好家人。

公德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私德包括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合起来就是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方面。

四、共产党员如何做到讲道德、有品行

培养崇高政治品质 一要对党忠诚。对党忠诚,就要对党的事业忠诚,对履行的政治任务忠诚,对岗位职责忠诚,像入党誓词中讲的那样,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特别是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必须做到绝对忠诚。

二要增强四个意识。最根本的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集中体现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是检验党员政治素养的试金石。增强自律意识守公德

什么是自律?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约束自己,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自己要求自己按一定的规范去做。作为共产党员要有强烈的自律意识,要求群众做到的我们必须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对于群众来说,每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群众就是从身边所能接触到党员的一言一行,去感受、去认识、去评价我们整个共产党的。所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为百姓树立好榜样。

增强自省意识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说一个人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像登山一样困难,而一个人学坏就像山体滑坡一样快速。所以要想修炼道德品行,需要时刻的反省自己,发现自己有问题,就要立即改正。习近平同志讲,要时刻反躬自省,就像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一要慎独。一般来说,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大家的言行都会差不多。因此,更关键的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做得好。

二要慎微。关键要注意小节。习近平同志强调,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大多数腐败分子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开始的。所以,对于我们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来讲,小事当慎,小节当拘,真的是金玉良言。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慎微,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

巧用评价促品行,品德教学增实效 篇13

在品德教学评价中,老师应力图走出预定教学目标的困境,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真实状态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施动态化的评价。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 依托雏鹰评比,实施全面评价

品德课的很多内容可以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运用。这样的评价方法不但使学生的知识能得到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评价。

如:三年级上册《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的评价是这么设计的:

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出生至今家人对你的关心,谈谈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如何对待家人。课后,让爸爸妈妈评一评落实的情况,期末评出“贴心之星”。

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老师注重的是日常、小型、随堂的形成性评价,与此同时,这也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展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让教师快速了解教学信息,从而进行及时反思。

2. 巧设“学习单”,促进补充评价

雏鹰争章评比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果用“学习单”进行补充评价,会达到如虎添翼的实际效果。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活动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各种“记录”如,学习单,从而达到评价效果。

如:一年级下册《我帮你,你帮我》中的学习单是这样设计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帮助过你,我们用什么方法感谢他们呢?拿出信封和颜料笔,用上自己喜欢的方式送给他一张爱心感谢卡吧!

这个“学习单”,可以是师生共同设计的。在完成单元学习或学期结束时,教师对学习单加以汇总整理,加上其他学科的特色记录(如优秀作业及奖状、奖章),就形成一份富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学习成长记录包”,生动地反映成长历程。

二、利用主体多元,情境真实反映

在品德教学中,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等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将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员评价相结合。

1. 自我评价为主,评价内容真实

自我评价是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学生往往根据自身的表现来进行评价。

如: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学生一周帮父母做的事进行评价,有的学生没有完成,只打了一颗“★”,这样评价的内容很真实,也对其有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2. 教师评价为辅,评价目标清晰

教师评价可以是纵向比较评价,也可是横向比较评价。如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送上“红花”。有个成绩不太优秀的同学只有一朵“红花”,但是他帮助别人的事值得大家学习,教师对他进行了肯定的评价。

教育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改变和塑造着学生的品质,评价不再只针对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大多数的学生。评价是每个学生进步的勇气和信心。

3. 家庭社区合力,评价途径优化

除了校内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我们还有家庭、社区对学生的评价。

(1)家长评价促发展

根据小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在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的同时尤其注重家长的评价。

如:第一课《我是小学生》设计为:

您孩子第一天上学的感觉怎么样?以心情符号表示。(家长评一评)

另外,我们还制订了一些简单的便于操作的家长评价表,让教师在家长的帮助下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委员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客观地参与了评价。

(2)社区加盟促增值

共同评价,可以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社区意识、社区情感和为社区服务的能力。

我校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了小队社会实践卡。上面有日期、地点、参加队员、体会、社区评价等等。每次活动,学生都深有感触,回来都写了争章日记,收获颇多。

三、利用多样手段,注重个性差异

在品德教学中,评价要在真实客观的情境中进行,这就要求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因此,我们增设了信息交流———信息章和个性发展———个性章。信息章和个性章的设置对学生能产生极大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有助于促使学生养成热爱学习和生活、学会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发展性”和“创造性”。

在品德课上,老师把每节课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前2~3分钟时间作为教学常规,并且根据三个年段对信息交流提出具体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新闻收集方式,学生采集的信息有国际、国内、生活中、校园内的……学期结束,看着自己辛勤努力的成果,自己丰富多彩的创作,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和愉悦感。

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程,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多种评价制度、评价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评价策略,让品德教学增加实效。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学科评价已成为改革的焦点。在小学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探索多样化评价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小学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动态评价,主体多元,多样手段

参考文献

[1]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教育出版,2001.

上一篇:档案局2009上半年效能提升工作总结下一篇: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