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区位分析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州大学城区位分析(通用8篇)

广州大学城区位分析 篇1

广州大学城公共交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自10所高校进驻广州大学城以来,交通问题引起广大师生、政府相关部门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高校的.健康发展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城交通的改善方案,文章对广州大学城师生的交通需求、出行特征和交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广州大学城未来公交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 者:尹应梅 YIN Ying-mei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广州,510006刊 名:交通与运输英文刊名:TRAFFIC & TRANSPORT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U492关键词:广州大学城 公共交通 现状分析 地铁 对策

广州大学城区位分析 篇2

1 大学城的信号灯分布情况

广州大学城第一期工程位于小谷围岛,面积约为20 km2,岛内交通以内环、中环、外环3条环形线路以及12条放射线组成,形成开放式路网。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岛内设有信号灯的交叉口多达46处,其中,内环路有4处,中环路24处,外环路14处,内环路与中环路之间有4处,中环路设置的信号灯交叉口间的平均距离约0.41 km。

2 大学城的信号灯时刻变化规律分析

2.1 数据调查与分析

应用人工调查法,对大学城内每一个信号灯进行调查,得出每个信号灯的信号周期和随机抽样的时刻状态。并且对部分信号灯进行连续同时间段观测,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应用递归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时间与信号灯时间的关系图。现以第二列(EW-直绿,东西方向,直行绿灯时刻数据)为例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的散点图以及趋势线,其误差分析如表2 所示。由表2可知,线性相关系数为R= 0.999,标准误差Q= 1.23002E-05,说明了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与日期间的线性相关性较好。

2.2 建立信号灯灯色变化时刻与日期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由上述数据得到每天同一时间范围内所测得的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与日期间呈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建立回归方程,如下式

Y=ax+b.(1)

基于上述原理,可以标定不同方向的参数值。因此,可以建立交叉口的信号灯时刻状态回归方程,如式(2)

Y=1.000x+0.313.(2)

3 建立查询信号灯周期状态的预测公式

根据该交叉口信号灯周期情况,以及各个方向间的信号灯灯色转换规律,将不同方向的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与基准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关联。建立某一时刻信号灯周期剩余时间查询公式

ΤL=Τ-Μod(Sec(Y-Ο),Τ).(3)

式中:TL为周期余时间,s; T为信号灯周期,s; Y为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 O为时间起算点; Mod()为求余函数; Sec () 为返回整数秒函数。

4 精度验证

在2012-04-10中9:30:00~18:30:00时间段内,以3个信号灯交叉口的实际数据调查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对比得出根据方程计算的数据与实际调查数据间的偏离差,如表3所示。可见,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间的偏离较小,精度满足目前主动控制的要求。

5 结束语

由实际调查的数据表明,在调查范围内,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并非固定不变,并且每天的变化量不一致。因此,要获取未来某一时刻的信号灯周期剩余时间就需要掌握它的变化规律。以上的数据处理过程运用了时间序列分析与统计学的方法,得出一个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的预测公式。然后根据信号周期时间的剩余(TL)以及红灯/绿灯的时长,运用计算机程序来进一步对信号灯所处的灯色状态进行判断与利用。 该模型的局限性在于不能自动调整和校正精度,只能根据历史数据来进行预测。下一步的研究是建立具有自动调整功能的更精确的预测方程。

摘要:基于主动控制思想,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广州大学城交通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的变化情况,研究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变化的规律,建立灯色转换时刻与时间之间的逻辑关系模型,并建立查询信号灯周期状态的预测模型。通过主动控制的手段,使得驾驶员掌握行驶路段中信号灯的状态,提高交通行车效率。

关键词:交通工程,数学建模,交通信号灯,主动控制

参考文献

[1]黄火婴,李文翎,苏丽仪.简析广州大学城交通[J].城市公共交通,2010(4):49-53.

[2]Baldessari R.,Bodekker B.,Brakemeier A.,et al.Carto Car Communication Consortium Manifesto,2007.

[3]Audi AG.Audi Travolution Project[EB/OL].[2012-05-12].http://www.audi.com/com/brand/en/tools/news/pool/2010/06/audi_travolution_.html.

[4]Peter Koonce,Lee Rodegerdts,Lee Kevin,Shaun Quay-le,Scott Beaird,Cade Braud,Jim Bonneson,Phil Tar-noff,and Tom Urbanik.Traffic Signal Timing Manual[M].U.S.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8.

[5]Emmanouil Koukoumidis,Li-Shiuan Peh,and MargaretMortonosi.SignalGuru:Leveraging mobile Phones forcollaborative traffic signal schedule advisory[M].In Mo-biSys,2011.

[6]尹应梅.广州大学城交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交通与运输,2009(7):117-120.

中国工业区位分析 篇3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土地、水源和某些矿产资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并不大,这使工业生产的区位选择上比农业灵活得多,也复杂得多。

工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工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工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众多因素(见图1)

理想的区位应是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等众多要素俱佳的场所。但现实中这样理想的情况十分罕见。这就要求决策者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工厂布局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1. 经济因素: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选择具有明显优势的区位,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工业部门不同,生产过程及影响因素不同,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也不一样,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工业指向(见表1)。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如原料和市场对钢铁工业的影响:资源型钢铁工业,主要接近煤铁资源产地,其次接近消费市场;市场型钢铁工业首先接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其次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再次是人才和技术优势。

2. 社会因素: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不同,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20世纪50~60年代基于国防安全需要,一批沿海企业迁向内陆,并在内地建立了一批大型工业基地,带动了内地经济发展,如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十堰汽车工业等。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先后在沿海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开放地区,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20世纪末,我国又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强内地与东部沿海的资源、人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有力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个人意愿如改革开放后,国外华侨、华人怀着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回乡投资建厂,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热潮等。

3. 环境因素:随着科技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环境质量在人们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不同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不同,产生的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工业区位选择或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需要。一般原则:基本无污染占地面积不大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如电子研发、轻纺、精密仪器、仪表可有计划地布局在城区内;轻度污染且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如机械制造可布局在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工业,应根据其污染的性质不同,慎重选择最佳区位(见图2)。

自然因素也是工业生产经常而必要的因素,对某些企业而言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如矿泉水生产中的水源;采掘业生产中的矿产资源等都是这类工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二、 常见中国工业区位题型及解读

1. 分析判断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

需要根据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综合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判断其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为主导因素。

【例1】 读某工业部门区位要求及其所在地方条件比较表,其中◎表示指向性因素,×表示重要因素,○表示一般因素,完成下题。

该工业部门最可能是 ()

A. 水果罐头制造B. 高级服装制造

C. 石油化工D. 有色金属冶炼

【解析】 该题提供了某工业部门区位要求及其所在地方条件比较表,根据题意可先分析区位要求和地方条件两个因素,两者匹配较好的是区位要求指向性因素的符号◎和地方条件中的良好,由此推断该工业部门应属市场指向型。再由题目四个选项中找出属市场指向型工业,应选C石油化工。

2. 评价某工业区位的条件

首先应考虑该工业区位选择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然后综合各区位因素的要求,本着综合、主导、持续等原则,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

3. 判断某工业区位或工业布局是否合理

判断某工业区位或工业布局是否合理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因素,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从实际出发,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三、 中国工业区位问题分析的思维模式

中国工业区位问题是以中国区域为载体的典型区位问题案例,一方面是工业部门的区位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国某个区域的区域问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中国工业区位涉及众多考点内容,理顺中国工业区位及与之相应的各种考点内容之间的关系(见图3)是地理复习与解题的基础。

中国工业的区域问题,需要了解中国主要工业地区的基本概况。如沪宁杭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等。同时还需要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有关中国工业发展的热点行业与区域,如能源工业发展重点以非化石能源,即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为主。大力扶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对钨、锑、稀土等中国优势资源品种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节约使用资源,推进企业兼并整合;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或流域的保护、开发、整治问题等。

中国工业区位问题可以设置的有:分析影响某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析某工业部门的区位条件或优势、评价某工业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分析某工业部门的最佳区位、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等。中国工业区位问题分析的一般思维模式:首先应是一个区位问题,确认地理事物是什么工业部门,其绝对区位即地理位置,然后分别从工业部门和区域角度认清影响其工业部门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区域所能提供的区位条件,最后根据问题的设问角度,综合考虑时间、地点、工业部门及发展变化,将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等方面的需要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统一起来分析研究,以选择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例2】 图示为甲、乙、丙三地的位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1) 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

(2) 根据图示信息说明甲地港口难以营建深水泊位的原因。

(3) 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

(4) 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所具有的有利区位条件。

(5) 丙地建成大型钢铁企业后,将会有轧钢厂、机械厂等企业在此集聚,原因主要有哪些?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分析 篇4

1、灌溉农业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有利:光热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美国中央大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分析区位优势:(1)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

技发达。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与我国(西北、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

利;市场广阔;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气候类型不同)。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专业化水平不同。

我国东北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不足:热量不足;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目前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3、季风水田农业

典型地区:我国太湖流域(亚洲季风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

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饮食偏好,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生产特点:(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科技、机械化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中欧,新西兰,澳大利亚,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周围)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地形平坦(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饮食偏好。

5、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与海外市场交通联

系方便。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改善交通、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种植饲料、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6、混合农业

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默累-达令盆地(美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区位优势:(1)气候暖湿(2)土壤肥沃(3)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4)灌溉条件好(5)政

策鼓励

不足:水源不足(位于大分水岭西侧的雨影区)

措施:东水西调

综合题答题模式:工业区位分析

1、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生产过程分散;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

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缺乏合作: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2、“硅谷”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

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工业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

向世界市场。

3、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目前面临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问题严重,用地紧张等

区位分析: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煤炭、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2)煤炭能源的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环境污染

综合整治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

4、城市工业布局

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水源污染: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

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9、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工业分散的意义: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10、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雄厚的科技力量;丰富的人力资源;工业基础好;

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综合题答题模式:资源问题

一、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问题:

环境问题:开采过程中:破坏地表;堆放占用耕地,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污染。

利用过程中: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酸雨,温室气体);固体废弃物污染

造成运输压力

二、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导致能源需求量大;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三、调整措施: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利用乙醇汽油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

四、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对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增加就业;

缓解沿线地区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对东部: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

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问题及其影响:管道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五、西电东送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

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

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对西部的意义: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部地区的意义: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六、南水北调工程

有利影响:京杭大运河水位提高,增加通航能力;

为苏北地区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削减工程下游长江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慑;

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利影响:工程干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

入海水量、泥沙减少,海水倒灌和侵蚀加剧;

长江河口处水生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

灌溉不当苏北地区(北方)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沿途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工业活跃区,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工程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海南卫星发射场)。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滨州市经济发展区位分析 篇5

【摘要】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关键一年。本文从滨州市经济现状的调查入手,通过分析滨州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深入思考滨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提出滨州经济发展的建议,寻求一条适合滨州经济发展之路。

【关键词】 滨州

经济发展

区位分析

优势劣势 1.滨州市概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0多万。滨州市处于华北新生代沉降区东南部的济阳拗陷中。全境地势大体是南高北低,略向东北倾斜,渐次过度到大海,境内山地为泰沂山地余脉,走向近南北,仅邹平县境内有少量山丘地。境内除过境黄河外,以黄河为界,南部为小清河流域,北部为海河流域。各河大致流向东北,注入渤海。

2.滨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科学发展是主题,改善民生是根本,调整转型是主线,招商引资是重点,创新实干是关键,和谐稳定是基础,清正廉洁是保证”的“49字”工作方针,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1.52亿元,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103.99亿元,增长29.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86.12亿元,增长2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9.83亿元,增长16.6%,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2010年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3.滨州市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3.1区位优势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域。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0多万。

滨州交通便利。济青高速、滨博高速、京滨高速和205、220国道穿越境内,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3.8亿元,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港航建设全面加快

3.2资源优势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已探明的矿藏有29种,已开发利用的19种,尚未开发的10种。据地质资料显示,滨州市矿产潜在总值1400亿元,居全省第六位。滨州海岸线长23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8%;滩涂17万公顷,约占山东省的31%;负十五米浅海20万公顷,宜盐面积9.6万公顷,是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和全国四大渔场之一。沿海滩涂、浅水海域发展水产养殖和制盐业潜力巨大。

3.3农业优势

滨州农业基础良好。农、林、牧、渔各业发达,现已建成棉花、蔬菜、冬枣、水产、牧草基地,沾化冬枣、惠民蜜桃、邹平水杏、阳信鸭梨等各具风味,驰名中外。沾化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和“冬枣原产地”,成为中国最大的冬枣生产基地。渤海文蛤、梭子蟹等名优水产品名扬海内外。全市农业经济平稳发展,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62.95亿元,同比增长4.5%; 农业增加值135.93亿元,同比增长5.5%;粮食播种面积640.8万亩,平均单产460.5公 斤,总产达到295.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2.4%和6.6%,粮食单产、总产均创历 史新高,实现连续7年增长。

3.4工业优势

滨州工业发展迅猛。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汽车和发动机及零部件、造船及零部件、飞机及机械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十大产业(链)集群初具规模。“汽车上路、轮船下海、飞机上天”目标基本实现,陆、海、空立体化高科技产业框架正在形成。魏桥创业、滨化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盟威制造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9年夺得国内同行业之冠。鲁北企业集团是国内第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第一家无“三废”绿色化工企业。全市已有上市公司6家,累计募集资金59.2亿元,其中境外上市2家,募集资金4.89亿美元,列山东省第1位。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2009年,全市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坚持保增长、促发展、务实效,工业经济呈现出逐月加快、稳步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工业生产逐月加快。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3.48亿元,同比增长15.61%,增幅由年初的5.68%逐月加快至年底最好水平,且高于全省0.67个百分点,同比前移6个位次,居全省第七位。

3.5政策优势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重大机遇,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锁定“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劳动者收入“三个翻番”的目标,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加大投入、强化支撑,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滨州,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3.6旅游资源

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汉孝子董永都出生或成长在这里,有孙子故园、孙子兵法城、魏氏庄园、碣石山、鹤伴山、麻大湖等历史名胜和自然景观。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乡土气息浓厚,艺术风格独特,滨州剪纸、惠民胡集书会、董永传说、博兴吕剧、沾化渔鼓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节会有孙子文化旅游节、体育节、邹平读书文化节、家纺文化节、中国沾化冬枣节、阳信梨花会、中国无棣金丝小枣节

3.7教育科技人才优势

1998年,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5项,其中1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或星火奖。专利申请量658项。有4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3987人,29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6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59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8.47万人,小学在校生32.11万人。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85%。有各类卫生院及卫生所124所,病床7536张,卫生技术人员10234人,其中医生4367人。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9枚、银牌3枚、铜牌9枚。2000年,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85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2009年,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在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强化知识产权和发展民营科技等方面均 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4.劣势分析

4.1经济结构不合理

滨州相比较与沿海其他城市经济还是比较落后,滨州市的产业结构层次也比较。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35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5.9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88.70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6.27亿元,增长17.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92:60.94:29.14调整为10.06:58.38:31.56。在滨州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滨州经济的发展迟缓,说到底是农业比重大,工业欠发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是根本原因。4.2城市化水平不高

滨州所属各县都是人口大县。在滨州的人口构成中,农业人口占60%以上,城镇人口占38.95%,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的乡镇中,但大多数镇都还是农业镇,不少城镇居民从事的还是农业或是涉农的简单加工业和流通业。4.3教育投入不足、人力资本欠缺

教育投入不足。一是投入重心过低,经济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不能满足要求。二是投入比例偏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特别是在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农村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再加上学校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接受集中培训。由于缺少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与机制,导致人才大量流失,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返回滨州的不多。当然,吸引人才就更困难。

5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5.1优化结构,推动转型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节能降耗作为促进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全力推动产业优化、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2统筹协调,和谐发展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努力担负好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5.3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办实事,依法按规做决策,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全力保障民生,每年都确定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十件左右的实事,挤出财力,腾出精力,一一落实,让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全新的发展环境

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增强对投资者、经营者的吸引力,把滨州市打造成便于投资者创业和兴业的良好载体。

6总结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重大机遇,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锁定“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劳动者收入“三个翻番”的目标,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加大投入、强化支撑,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滨州,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参考文献

区位分析在人文地理中的重要作用 篇6

刘存桂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蔺光辉

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区位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它贯穿了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和金融、旅游业等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学好区位分析知识,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升,成绩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反之,若没有学好这部分知识,则会分析不到位,知识张冠李戴,甚至出现越学越糊涂的情况。那么,什么是区位,区位因素有哪些呢?区位是人文地理的一个概念,它既包含该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含义,同时也包含该地理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还有被规划布局的含义。区位分析与选择是人文地理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内容,其核心是因地制宜。

对于某个地理事物所产生影响的区位因素是很多的,而且不同的地理事物,其影响的区位因素也不同,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主要由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土壤、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组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就更多了,但主要的有市场、交通、政策、原料、劳动力、技术、环境等。区位因素众多,这也是不容易学好的原因之一。如果分别归类,注意区别主要区位因素和一般区位因素,掌握区位分析的基本思路,就容易掌握了。

一、各不同地理事物的主要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气候(最重要因素)、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市场(最重要因素)、交通、政策、劳动力等。

2.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土地、水源、气候、地形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社会、环境等。

3.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4.交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人口、城市、工业、资源、政治、科技等。

5.商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人口、市场、交通、经济、技术、信息等。

6.旅游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生物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等。

从上述罗列中可以看出,影响一个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是很多的,但相对来说,自然区位因素并不多,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等,除了对农业、城市的影响较大外,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较小。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则种类繁多,且不同地理事物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也各不相同,因而成为学习中的难点。如何分析一个地理事物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其中哪些是主要区位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区位分析与选择的基本思路

实际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在考虑区位因素时都是从经济利益作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如何降低成本的区位因素往往就成为其主要的区位因素。如工业区位选择中的原料、燃料、市场和交通就是主要的区位因素,在这几个因素中必有一个是最重要的,称为主导因素;在分析区位因素时不仅要考虑有利的区位因素,也要考虑不利的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辨证分析;另外,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还要考虑其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1.主导因素分析法。在影响区位选择的诸多因素中,常有一种或几种因素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成为影响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区位分析与评价时要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做重点分析。例如: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根据工业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等。

2.辨证评价法。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影响某一人类活动区位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对其做出有利和不利的评价。例如: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既要看到“自然风光秀丽、人文风情独特、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合理”的优势,还要根据所处交通位置、经济位置找出“交通不便、通达性差、市场距离远、地区接待能力有限”的限制性因素,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避免造成生态破坏”。

3.动态分析法。区位因素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区位选择问题,并抓住倾向性因素做预测性分析。例如:由于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经历了三次变化。19世纪初所需原料中煤的运量最大,其区位选择宜靠近燃料产地(如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需煤量大大减少,其区位选择“移煤就铁”转向靠近铁矿产地(如我国的鞍钢、包钢);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钢铁工业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区位选择逐步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如我国的宝钢)。

三、例举、解析和拓展

例1: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运距成正比。下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2)在距离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限应该是()。

A.E、FB.F、GC.E、HD.F、H

(3)与其他两种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总是收益最低

【解析】

(1)由本题提供的材料可得下表:从表中可看出,不考虑运费,丙收益最高,因此支付地租能力最高,距城镇应最近,其次是乙、甲。(2)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农作物收益与城市距离不断变化,在OE范围内,丙农作物收益最高,故应种植丙农作物;在EH范围内乙农作物收益最高,故应种植乙农作物;H以外只有种植甲农作物。(3)单位面积Z收益随城镇距离变化最小,说明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答案】(1)D,(2)C,(3)A

【拓展】由此题得出: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等。在自然区位因素中,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在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中,市场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并且是社会经济因素中最富变化的因素;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首先要根据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再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并结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选择。然后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从生产成本、运输便利程度、运输费用和时间等方面分析。

例2: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下图中,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一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一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

(2)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A.NB.PC.QD.R

【解析】

(1)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选址在O点,原料运进和产品运出的费用最省,由于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地的距离相等,因此,生产一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需要一个单位重量的M1、M2。

(2)从节约运费角度考虑,由题目可知,原料M1需求量最大,运费高,所以工厂区位应靠近原料地M1。

【答案】(1)D,(2)B

【拓展】由此题得出:如何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环境等。与农业相比,自然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较小,只有少数资源指向型工业(如采掘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如制糖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一般的工业区位选择都是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因此,在工业区位选择中主要是如何减少运输等中间环节费用,与此较密切的区位因素有:原料、市场、动力、交通、技术、劳动力等,一般而言原料运输成本高的工厂,宜靠近原料产地,产品运输成本高的工厂,宜靠近市场地,需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工厂宜靠近劳动力丰富地区,对技术要求高的工厂宜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此外工厂在区位选择时还要考虑社会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是政府考虑社会整体利益而选择工业区位,如巩固国防、解决就业、缩小经济差距、工业惯性等;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污染严重工业要考虑减少对城区的负面影响,如严重污染水源的印染厂、皮革厂等,其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二是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要尽量设置在环境洁净地区,如对水源质量要求较高的自来水厂,取水点应选在河流上游,电子工业应布局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地区。

广州大学城区位分析 篇7

关键词:大型体育场地,综合利用度,广州大学城,评价分析

广州大学城是我国近年来由政府统筹规划建设的一个新型教育社区,体育场地是各校区必须配备的教学设施,如何管理好这数十亿资产,并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多元功能,使大学城资产保值、 增值,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意义。

通过调查了解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使用状况;对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体育场馆综合利用情况采用个案分析。

1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综合利用情况

1 . 1为体育教学服务, 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

从调查了解,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首先满足了在体育课教学时间段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场地的需求。体育场馆对体育教学开放时间因各高校安排体育课时间不同,略有区别,如广州大学体育课时间是上午10:25~12:05,下午13:50~17:15,用于教学时间4.5 h,华南师范大学从早锻7:00开始,接着是体育课时间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6:50,课余活动下午17:00~19:00的2 h,长达10 h。

1.2课余开放情况

1.2.1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课余开放项目

广州大学城中各个高校的体育场馆对一些项目实施有偿限时开放:例如室内的羽毛球、游泳以及网球,健身房、室内篮球和乒乓球等,还有一些被单位或者公司赞助使用,但是没有形成整套的运营系统。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有偿开放使用的项目较多,而其余的高校有偿开放使用的项目很少,基本上只开设了羽毛球和网球场地。调查发现,广州大学城高校课余还有对师生无偿开放的项目如篮球,排球,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供场地条件。

1.2.2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课余开放时间

经过统计完全对社会开放的3所高校体育场馆工作日用于教学、早锻课外体育活动无偿开放时间为4.5~10 h,华南师范大学最长达10 h,最短的是广州大学,为4.5 h,有偿开放时间最长的为广州大学,为4 h,最短的是华南师范大学,2 h。双休日和节假日开放时间最长的是广州大学,为13 h,最短的是中山大学,为4.5 h。

1.2.3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收费项目标准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收费项目为乒乓球、足球、游泳、馆内篮球、馆内排球、羽毛球、网球。华南师范大学收费标准(元/小时):足球,学生是7人夜场120,11夜场250,游泳6,羽毛球日场16,,夜场18,网球15。其他人员:足球是7人场250,11人场400,馆内篮球250、 馆内排球200,羽毛球25,网球30。

广州大学收费标准(元/小时):学生:游泳日场2,夜场3,羽毛球日场16,夜场18,网球15。教工:足球7人日场150,7人夜场200,11人日场350,11人夜场400,游泳8,羽毛球日场25,夜场30,网球20。校外人员:足球7人日场150,7人夜场200,11人日场350,11人夜场400,游泳10,羽毛球日场30,,夜场35,网球15。

中山大学收费标准(元/场):游泳:本校学生:日场2,夜场3。该校教工:日场3,夜场5。本校家属:日场8,夜场10。

2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度评价

选取对社会开放历史较有经验的华南师范大学、新对社会有偿开放的广州大学及对本校师生开放的中山大学,开展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度评价。

对三所高校的执教人数、场馆工作人员人数、体育维护费(万元)、单位场馆硬件设备投入成本(万元)、场馆年收入(万元),场馆年盈利(万元)等数据进行调研,选取以上各类指标中体育场馆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指标,构建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确定指标权重,开展体育场馆开放综合利用度评价与分析。

在评价和分析之前要先建立指标评价的层次结构,该研究依照研究目标的结构分为了指标层(C)、准则层(B)、以及目标层(A)。 在建立层次结构之后,目标层的支撑元素就成为了准则层,为准则层元素起到了支撑作用的是指标层元素。

然后将构造进行两两比较矩阵,根据AHP法的相关原理,将指标层和准则层建立一一对应的矩阵进行比较,上一层的要素个数与矩阵的个数相同。该研究在进行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影响比较时, 各因子均两两对比,建立起判断矩阵。再采用Matlab软件中的1~ 9等级比率标度构建出判断矩阵bij,使其满足bij>0、bii=1且bij=1/bji。 Si与Sj的重要性比是bij,标度值=1表示Si与Sj的重要性相同;Si的重要性比Sj影响略大时,标度值=3;Si的重要性比Sj影响较大时,标度值=5;Si的重要性比Sj影响非常大时,标度值=7;标度值=9表示Si的重要性比Sj影响绝对大。为2、4、6和8分别处于以上判断的中间状态值。最后,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出的最大特征向量,将最大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值。使用matlab软件就可以直接按照判断矩阵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值,为了验证最高层次与最低层次是否具有一致性,要利用AHP软件计算出CI值,以判断矩阵,然后根据公式:

其中,bj为准则层权重;S为矩阵的层数;CI为指标层的有q两两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值。

根据标度值的定义来确定指标层和准则层的指标标度值,构造出一个判断矩阵,计算该层各要素与上一层某一要素相比较的重要性权重值,然后通过一致性检验和层次单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其原理是运用方根法求出矩阵的特征向量Wi, 并将其作为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而求出最大特征根值λmsx,然后得到随机一致性指标CR和一致性指标CI。当矩阵>2阶时,CR<0. 10,则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矩阵<2阶时,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性;否则,就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并且重新进行计算, 直到结果满意为止。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阶数1,2、3、4、5、6、7、8、9、10、 11依次为0、0、0.58、0.90、1.12、1.24、1.32、1.41、1.45、1.49、1.52。

通过以上的方法计算得出,在指标层和准则层的权重计算上面,对每层的成对比较矩阵,计算他们的对应的特征向量以及最大特征值,对判断矩阵产生的一致性比例CR、一致性指标CI以及随机一致性指标RI,一致性比例进行记录和检验。通过单层次的检验,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就是各因素的权向量;若没有通过,就要对判断矩阵的重要性指数进行再次调整,直至通过。在进行指标层对于目标层的权向量计算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相对于上一层次的重要性构建出判断矩阵,得到判断一致性比例,直至CR<0.1,所以,相对于最上层的权重为,通过公式的总排序一致性比率CR(3)<0.10进行检验,如果通过检验,就可以根据总排序权向量的结果有进行决策,相反,则要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者是重新构造一致性比率有CR较大的成对比较矩阵。

最终确定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有。层次总排序RI=1.029, CI=0.03,CR=0.029。由于CR<0.1,因此,该文确定的各指标相对于有总目标层体育场馆去综合利用度的权重如下:

指标层开放时间、执教人数、场馆工作人员数的权重依次为0.168、0.119、0.126,该准则层人力权重为0.413。指标层座位数、 人均场馆面积的权重依次为0.110、0.150,该准则层物力权重为0. 26。体育维护费、单位场馆硬件设备投入成本、场馆年盈利的权重依次为0.138、0.104、0.085,该准则层财力权重为0.327。

该文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广州市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度进行去评价。根据评价指标权重和有标准化值的计算,利用公式以及函数模型对综合去利用度进行综合评价,计算总目标层和各准则层的分值情况。

式中, Yj为各层次去评价分值; wi为评价指标去相对应的权重值; xij为评价指标的去标准化值。(i=1,2,3,…,n;j=1,2,3,…,m)。

通过计算处理所得3所高校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度评价结果:

(1)华南师范大学开放时间0.83、执教人数4.77、场馆工作人员人数0.52、座位数2.86、人均场馆面积0.29、体育维护费1.35、单位场馆硬件设备投入成本0.69、场馆年盈利0.00、综合利用度11.31。

(2)广州大学开放时间0.59、执教人数3.64、场馆工作人员人数0.42、座位数2.04、人均场馆面积0.17、体育维护费2.03、单位场馆硬件设备投入成本0.48、场馆年盈利0.97、综合利用度10. 34。

(3)中山大学开放时间0.66、执教人数3.15、场馆工作人员人数1.14、座位数2.27、人均场馆面积0.20、体育维护费4.51、单位场馆硬件设备投入成本1.06、场馆年盈利-0.83、综合利用度12. 16。

通过体育场馆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素计算高校体育场地综合利用度可知,三所高校大学城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度偏低,处于10%~13%之间。从高到底依次为:中山大学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度为12.16%,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度为11.31%,广州大学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度为10.34%。

3结语

(1)广州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率不均,室外场地使用率较高,主要是室外篮球场,排球场,室内场馆使用率相对较低。

区位的分析方法和答题策略 篇8

“区位”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地理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地理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地理事物与周同要素的联系。“区位”贯穿了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尤其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我们主要会进行这样一些角度的区位分析,如图1:

近年来的全国各地地理高考试卷也越来越高比重地考查“区位”,通过区位分析来考查考生的地理综合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例如:2008年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就有如下的考题考查了“区位”(如表1,不含选修题)。

这些“区位”高考试题的解答需要以区域地理为基础,特别是要以局部地区区域地图的辨认和地图信息的解读为依托,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气候、地形、海陆位置、入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相联系,并要用准确的地理语言熟练地答题。

二、区位的分析方法和答题策略

(一)区位的分析原则

1全面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眼光

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有综合性的思维、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如在分析农业区位布局类问题前应先全面回顾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框架。然后再从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和人文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两个方面,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全面分析区位因素。

2主导性原则——结合产业、寻求主题需求

在对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分析该区域所有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可能会淡化本质,所以关键是要针对区域特点抓住主导因素,进而回答出问题的实质。主导因素就是指所有影响地理事物区位的要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例如不同区域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东北大豆种植、江南丘陵茶叶——土壤;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热量;河两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种植——光热;云贵高原梯田农业、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地形。

3动态性原则——把握区位的发展变化

区位因素基本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评价。例如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扬州、济宁等)的繁荣与衰落都与京杭大运河交通功能的发展和衰落密切相关。

4因地(时)制宜原则——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

进行区位选择时,还要注意区位联系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家具制造业一般考虑家具不便于长途运输,应接近市场,但黑龙江伊春市家具制造业的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接近原料;纺织业的发展一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原料,所以往往会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或原料的地方,但是我国在钢铁城市包头也布局了纺织工业,则主要是考虑要平衡男女性别比例。

(二)区位典型问题与答题策略

案例1(2008年海南卷)如图2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本题通过区域微观图考查交通线的区位选择。由题干材料可知两条线路通过的地形状况和投资多少,结合图像,比较兩线路的长短和经过的居民点等信息进行回答。方案①优点应从线路短人手,缺点应从建设成本、沙丘、半荒漠等角度分析环境的脆弱性(植被遭破坏后易导致荒漠化)。方案②的优点主要应从人口稠密、途经村镇较多、建设成本低等方面人手,缺点可从占用耕地多、人口搬迁多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缺点:建设成本高,破坏半荒漠地区的植被。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策略提示】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对城市、交通线、农业、工业等地理事物区位选择的要求有准确且充分的理解,然后能够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充分比较和分析所给定区位的差异,从而寻找最佳区位。

案例2(2008~2009年泰州模拟卷)图3是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图4是两幅气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3的信息判断:该地区东南部的地形是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2)图4的两幅气候统计图中,反映图3所示地区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__图。

(3)从水系、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该河流域内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4)试评价影响该地区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解析】本题首先在题干中告诉我们图3是我国某地区,那么应该的气候类型是图4中的①一亚热带季风气候,那么可以进而分析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展的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气候方面对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以很快分析出来,同时还要根据图3所示的信息情况分析地形方面对季风水田农业生产利与不利条件。

【参考答案】(1)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河流曲折,村落较多(2)①

(3)支流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地势平坦;降水集中。(4)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东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不利条件:有寒湖、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土壤贫瘠、酸性强;西部丘陵地带的陡坡不宜发展种植业。

【策略提示】本题尤其是其中(3)、(4)两问的解答需要考生能贯彻全面性的原则。在对区位因素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因素的全面性,例如洪涝灾害就会涉及到气候、水系、水文、地形等众多自然因素;而在对因素进行评价时,则要注意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案例3(2007年全国卷I)图5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两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考虑工业布局,要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第(1)题,东部工业区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的郊外,河流下游,符合环境效益;又靠近河流,铁路,交通便利,可降低成本,符合经济效益。第(2)题,首先要说明,两厂都属于污染严重型企业,当时符合环境要求,但随着城市化推进,现在已在居民区,且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故应搬迁。此题综合考查考生观察力、发散性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1)合理。因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城市的河流下游向,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2)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以前)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策略提示】本题(2)实际上比较好的体现了对区位的分析要以动态性的思维。本题中的西部工业区早期的布局基本符合工业布局的原理,但是随着区域情况的变化,我们必须重新来审视新出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区位的合理规划。

三、试题演练

1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6。当地1月均温为3℃。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图7)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某地并填表。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原因是:

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上一篇:志愿服务活动流程下一篇:4s店展厅展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