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的主题诗歌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保的主题诗歌(通用9篇)

环保的主题诗歌 篇1

自然无序天公怨.

冷热颠倒南和北,

风沙不分西与东.

诗歌六:拉一根,环保的红线

就是的,我要大声地,呼喊!即使

喊出灵魂里的血丝,或者

喊出胸腔里的,肝胆——

请拉一根红线,为生态与环保

为人类,愈来愈逼仄的,生存空间!

这红线,必须系上炽烈的火焰

让那些自私和贪婪,不敢越雷池一步

一旦硬闯,就自食其果,成为

焦糊而丑陋的,肉干

这红线,还要系上长鸣的警钟

要常常敲醒,一些法盲睁开的睡眼

如果有人胆敢以身试法,这钟声一定会

震碎他的骨肉,以及,他喷张的血管

当然,这红线,也得系上祖先

严肃的目光,系上子孙们,快乐的笑颜

最好就是在每个人的灵魂里,抽一根丝

缠上去,这丝,一半叫良知,一半

环保的主题诗歌 篇2

首先, 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我们的环境教育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 结合开展的主题及当下的季节特征, 及时对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我们可以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多个领域中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一系列有关环保的课程, 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投放废旧物品并将其变废为宝, 让幼儿感受到废物利用的乐趣。我们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让幼儿有一个初步的环保意识, 能意识到人类的生存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使幼儿乐于观察和探索自然, 争当“环保小卫士”。

其次, 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卫生习惯。

幼儿良好的环保卫生习惯包括: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保护野生动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干净食物、节约用水等。由于幼儿年龄较小, 自制力较差, 所以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 经常地、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

幼儿有了自身的环保卫生好习惯, 自然对环保有一定的认识, 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幼儿对绿色环保的意识。

一、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环保教育, 丰富幼儿的环保小知识

1. 根据幼儿园教学计划的总目标和要求, 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 在主题活动中选择性渗透一些环保教育

以各种各样的形式, 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通过一系列的环境特点, 教育幼儿减少废物垃圾, 保持环境整洁。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内容来渗透环保教育, 如故事《窗外的垃圾》, 教幼儿不乱扔垃圾, 保护环境。

2. 环保教育应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在一日活动中贯穿环保教育, 使幼儿养成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践踏草地等好习惯。平时, 多组织孩子收集一些废旧物品, 将这些废旧物品利用起来, 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的教学玩具, 既可以节省材料, 又可以减少污染。另外, 我们还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不仅有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 同时对活动室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 让小朋友亲自参与到种植活动中, 切身体会自己付出的艰辛、长大后的喜悦时, 孩子们会更加自觉地去关心身边的植物, 从而激发了他们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

3. 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来开展环保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出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的, 自然界中娇艳欲滴的花朵、多变的云彩、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参天的大树、嫩绿的小草等都会使孩子欣喜若狂、流连忘返, 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提高教师的环保素质, 为幼儿做良好的榜样

教师对孩子起到榜样带头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们。因此, 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环保知识和良好的环保素质, 才能组织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在不断拓宽自身环保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从一点一滴做起, 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 使孩子在耳熏目染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自觉参与到环保行列之中。

三、家园共同配合, 提高环保教育实效

家长是幼儿接触最早也是接触时间最多的人, 是孩子们的模仿对象。因此, 家长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一定要强, 要为孩子们作出好的榜样, 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壳等。幼儿园还可以适时请家长说说自己的环保建议, 共同实施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四、最后带领幼儿亲身体验, 强化幼儿的环保意识, 积极进行环保教育

组织幼儿实地参观和感受附近截然不同的环境, 如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和浓烟滚滚的受污染的环境。再如参观污水处理厂, 将脏水和我们饮用的水进行对比, 然后再参观脏水是怎样变成我们的饮用水的。平时教育幼儿要节约水资源。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 平时我都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的游戏进行环保教育。如组织幼儿观看VCD《人与自然》, 看完后请幼儿讨论我们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从而教育幼儿保护自然, 保护我们的环境。

环保的主题诗歌 篇3

[摘 要]探究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求各国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参与世界事务的意识与能力的人才。西大君武小学在科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将关注国家及世界环境教育融入其探究性学习之中,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猜想或假设、引导设计方案、自主动手实验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全球教育理念 环保 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16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改变人类生活, 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各国培养具备国际素养的公民的重要选择。我国的课程标准也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出要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具备科学的探究精神,才有机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公民进行对话,参与世界事务。

怎样上好科学探究课,如何通过科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养成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师要面对的重要的课题,也是西大君武小学在实施全球教育理念方面进行的重要尝试性探索。我校紧扣全球教育项目中的“环保”主题,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植物、生存环境。尝试着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假设的能力、进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而每一种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均有所侧重。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教育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印发科学选题作业,开展“我的发现”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假期的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一切感兴趣的事物,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先上网查询或查阅书籍寻找答案,如果问题找不到答案,再提交给教师。其中,学生发现校园里的墙缝地缝里长有许多不知名的植物,他们不需要施肥浇水护理,也能长得很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长在墙缝里的是什么植物?它们的种子从哪来?为什么能长得这么好?于是,教师带领学生组成一个“墙缝植物调查小组”对广西大学校园里的墙缝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类植物,特别是数量最多的构树适合在土地贫瘠、水分缺乏的地方生长。最终形成科学调查报告《墙缝植物的初步研究》,获得南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一等奖。接着,学生给有关部门提出在广西、贵州的“石漠化” 地区种植构树来解决“石漠化”问题的建议。

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环境、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世界环境问题。

二、鼓励猜想或假设,培养学生建立假说的能力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和方法。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要善于搭建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所探究的问题和科学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并提醒学生,对问题成因所推测与假设的结论必须是有探究价值的、可检验的,一旦猜想与假设得到实验结果的证实,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否则就是证伪。

例如,组织《小鸟一天吃几顿》的活动:广西大学校园里,绿树成荫,鸟类众多。我们科学组教师带领学生多次变换地点实地观察。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有一日三餐的规律,小绿豆鸟一天吃几餐呢?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得知,这是一个在国内外都没有研究报道过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先进行猜测:小鸟到底一天吃几顿?学生通过采访同学、家长、老师,汇总了有代表性的几种猜想与假设:小鸟一天吃三顿;或者一天吃多顿;还有想吃就吃等。这样的猜想与假设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极大的探究兴趣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实验探究活动,并全程跟踪摄像,最终形成科学研究报告《暗绿绣眼鸟取食规律的研究》和同名科学微电影,大家的猜想与假设得到了科学的结论:小鸟跟人类一样,一天吃三顿。而且该研究报告获得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二等奖,微电影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选送代表国家参加意大利青少年科技DV制作竞赛,同时获得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选中拍成节目《小鸟一天吃几顿?》并全国播放。

是猜想与假设促进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获得了求证结论的机会。

三、引导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猜想与假设的真伪要靠科学的数据和事实的支撑。因此,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先设计活动的方案,不管设计得是否合理、科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从不懂到懂、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严谨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方案进行修改,最后再请专家进行指导和完善。

例如:在探究《暗绿绣眼鸟取食规律的研究》课题时,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很简单,观察时间设计为一周,每天只观察三次小鸟啄食的时间。学生通过请教有关专家,发现这样的设计是不科学的。

学生进行多次讨论、修改、反复完善,最后确定实验的时间为十五天,每天根据日常作息安排了26个观察时间,分别记录取食鸟类的个体数,并观察每个时间点一分钟内小鸟啄食的次数、取食的时间和其他行为的时间,并制定了收集、记录数据的方法。

这期间,虽然学生讨论、交流花费时间比较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的活动,手脑动起来了,把学生的探究精神也激发起来了。

四、自主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

在学生提出问题、假设猜想的基础上,根据设计方案把学生引进自主探究的过程。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其次强调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思考,及时做出调整并尽快解决。

如,在进行《土壤中蚯蚓对黄豆苗期生长影响的实验》实验初期,土壤中的蚯蚓意外死亡,学生及时分析是天气过热的原因,马上搭建了一个遮阴棚来解决。果然,后来没再出现蚯蚓死亡的问题。实验时间为期五十天,观察450棵黄豆从发芽到生长的变化过程,每天要浇水、观察,期间要测量苗的高度、根的长度。收集数据的工作枯燥而漫长,但因为是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对实验结果的期盼促使他们把每项工作做好,直至实验成功,并得到一个突破性的科学结论:在庄稼地里放养蚯蚓,可以改良土壤,不用化肥,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既有益于农业生产又有利于环境保护。该实验报告获得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同步拍摄的科学微电影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

就这样,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坚持不懈地观察和思考,学会积极地寻找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土壤污染的方法,关注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全。

五、认真观测记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亲自操作,从中收集科学数据。因为实验数据并不是探究的结论,它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要得到科学结论和发现规律,就必须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纳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如在进行《麻雀对广西大学校园环境的适应性》课题时,在收集麻雀在多远的距离会被惊飞的数据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惊飞距离是评价鸟类对人类侵扰容忍度的参数之一。观察者尽量以相同的速度接近麻雀,采用目测法估测惊飞麻雀的飞起点与观察者当时立足点之间的地面距离。为了保证目测的准确,教师先让学生实地测量,对距离的长度有个较准确的估算,再到麻雀活动的区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经过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观测记录,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制成表格,把平均值做成对比折线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在不同的校园区域,麻雀惊飞的距离不一样。因人们不惊吓麻雀,形成了一定的亲人性,最亲近的距离是1.98米,但麻雀仍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最远惊吓距离为7.04米。该研究报告获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一等奖,同步拍摄的科学微电影《麻雀离我们有多远》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呼吁每个人都来关爱和保护动物,不要惊吓和捕杀它们,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在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使其也获得了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六、学会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及每个环节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与评价,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为下一步的实验指明方向。

例如,《拯救校园里的小叶榕》活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往昔枝繁叶茂的小叶榕为何会变成叶子稀疏、奄奄一息的现象。学生通过分析认为:人们拓宽活动场地,在小叶榕的四周人为地给它铺上了水泥,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导致缺水。所以实验的初期就是在树根部灌水。但是十几天过去了,收效甚微。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有学生提出:水泥地使小叶榕无法吸收到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它不仅缺水,还因为营养不足出现叶子稀疏的现象。接着再次实验,给小叶榕挂上吊瓶输液,输入“国光大树施它活”营养液。渐渐的,小叶榕又恢复了生机。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去思考、讨论该如何保护植物的问题,最后让他们写出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探究报告。该研究报告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三等奖,同步拍摄的科学微电影《拯救小叶榕》获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

以上科学实践活动,紧扣“环保”主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由对身边事物的好奇转化为积极探索行为的实施,学会关注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关注环境、关注世界,能科学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使自己有能力参与国家及世界事务的管理,从而具备世界公民素养。

环保的英文诗歌 篇4

My breath is covered with smoke,

During the day I run through the crowd,

I curled up on the sofa and couch at night.

My god, I want to break free,

To the trickle,

To the quiet pavilions,

Go with the mountains.

To sing to the birds.

I know my body and mind,

Without your nourishment,

I know my spring,

Because of your comfort.

I know & ndash; & ndash;

You gave me too much.

Watching you drift away from me,

And I never stop asking for you.

If you say nothing in silence,

Your pain is too much to hide and silence.

Such hurt, where the joy,

I feel sorry for you,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Green mountains and green mountains,

And the rivers are clear

To make the air cleaner,

And let the shadows dance,

Let the grass and green birds sing,

Let the homeland be beautiful and vibrant.

We can enjoy a colorful life.

环保的主题诗歌 篇5

由于陶瓷行业是属于高耗高排的产业, 因此节能环保是每个陶瓷产区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而2011年被行业人士誉为节能环保之年, 各大产区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近年来最高的1年。各大陶瓷产区需要确保完成各自的任务量, 导致许多陶瓷产区都亮出最严厉的牌来狠抓节能环保。2011年陶瓷行业求转变, 节能环保将是发展主题。

从山东淄博产区来看, 山东淄博产区目前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环保压力巨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行业自律缺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解决不当, 将对淄博建陶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让淄博能重新拥有碧水蓝天, 同时也要对淄博陶瓷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因此, 自2008年起, 淄博建陶企业开始响应政府的号召, 加入产业转移大军, 陆续“走出去”。据报道, 淄博市政府确定, 到2011年年底, 将建陶工业生产能力由现在的12亿m2压缩到7亿m2, 淘汰转移落后生产线200条。同时, 还将制定建陶行业标准, 鼓励优势企业运作高端品牌。因此, 淄博陶瓷将走佛山陶瓷的旧路, 把陶瓷生产基地转移出去, 并把淄博打造成为陶瓷总部经济区。 (摘自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环保的主题诗歌 篇6

关键词:双性同体;柯勒律治;忽必烈汗;诗歌意象;诗歌主题

女性主义批评是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十分重要,极具影响力的批评。正如程锡麟在《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一书中第1讲提到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声音,而是有着多种多样的流派和主张。”那么“双性同体”这一理念则可以看作是女性主义众多思想中一个极富特色并且贯穿女性主义发展始终的思想。

双性同体思想正式成为女性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理念,应该是从英国女作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开始的。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论述道:“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受两种力量制约,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也许纯粹男性化的头脑不能创造,正如纯粹女性化的头脑也不能创造。”因此,伍尔夫提倡把这种理念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要求作者从超越性别的角度进行创作。“在心灵中,男女两性因素必须协调配合,艺术创作才能完成。”而伍尔夫在论述双性同体思想的最后恰巧引述了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一句话“伟大的思想应该是双性同体的”作结。由此可以看出,柯勒律治早于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创造理念。当然,他提出的理念是模糊的,也是不系统的。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他是女性主义的先声。但不可否认的是,柯勒律治一直都对双性同体理念推崇备至,并且在很多作品里体现出他呼唤一种更加合理的两性关系,提倡“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和谐统一”的思想。因此,本文选取了柯勒律治的代表作《忽必烈汗》,试图从诗歌意象和诗歌主题这两个层面,通过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的思想对这篇作品进行解读。

《忽必烈汗》一诗在英国曾经风靡一时,在欧洲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诗歌里充满了神奇怪诞的想象以及神秘莫测的气氛。不过,虽然诗人认为此诗是一篇记梦诗,但里面所用的意象和意象群却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恰恰是作者双性同体思想的真实流露。在诗歌的前五行就有五个带有双性同体隐喻的意象:

忽必列汗在上都曾经

下令造一座堂皇的安乐殿堂:

这地方有圣河亚佛流奔,

穿过深不可测的洞门,

直流入不见阳光的海洋。

有方圆五英里肥沃的土壤。

这段的第一个意象“圣河亚佛”(Alph, the sacred river),也是之后诗人再次提到的一个重要意象,实际上上来源于一个典故。亚佛河(Alph)是阿尔菲俄斯河(Alpheus)河的简称。古希腊神话中的河神阿尔菲俄斯爱上了山林中的仙女阿瑞托萨(Arethusa),阿瑞托萨为了考验河神是否忠诚专一,东躲西藏,试图摆脱河神的追求。最后在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的帮助下变成了一个喷泉,阿尔菲俄斯坚贞不渝,化作一条河在西西里与喷泉会合。最后有情终成眷属,两条水流结合在了一个喷泉上。因此,这条“圣河亚佛”其实也暗含了男神和女神会合一体。而在诗中紧接着写到“深不可测的洞门(cavern)”和“肥沃的土壤(fertile ground)”分别可理解为生命的发源地和生命的活跃,有对女性生理的隐喻以及对母亲的崇拜。而忽必烈汗的殿堂,这一男性权利的象征,正是建立在这座圣河环绕的肥沃土壤上。然后诗人继续写道:

四周给围上楼塔和城墙:

那里有花园,蜿蜒的溪河在其间闪耀,

园里树枝上鲜花盛开,一片芬芳;

这里有森林,跟山峦同样古老,

围住了洒满阳光的一块块青草草场。

但是,啊!那深沉而奇异的巨壑

沿青山斜裂,横过伞盖的柏树!

野蛮的地方,既神圣而又着了魔--

好象有女人在衰落的月色里出没,

为她的魔鬼情郎而凄声嚎哭!

巨壑下,不绝的喧嚣在沸腾汹涌,

似乎这土地正喘息在快速而猛烈的悸动中,

从这巨壑里,不断迸出股猛烈的地泉;

这里的“楼塔”(tower)和“城墙”(wall)象征着被围在宫殿里供忽必烈汗享乐的宫女们。他们都是帝王欲望的牺牲品。名义上是“情郎”(lover),而实际上是“魔鬼”(demon)。此处出现了男女两性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情郎在男性强权的支配下成为了主宰女性一切的“忽必烈汗”。女人哭泣就是在为失去的和谐而哭泣。而后面几行中“喘息”、“悸动”、“迸出”则是用强烈的节奏和力度在加强对这种不和谐两性关系的描写。而之后,诗人又提出了他理想中和谐的状态:

安乐的宫殿有倒影

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动;

这儿能听见和谐的音韵

来自那地泉和那岩洞。

这是个奇迹呀,算得是稀有的技巧,

阳光灿烂的安乐宫,连同那雪窟冰窖!

诗人明确的指出,和谐的音韵是来自“阳光灿烂的安乐宫”(a sunny pleasure-dome)和雪窟冰窖(caves of ice)。其实这两个意象也正是象征阳刚的男性和阴柔的女性。只有他们和谐的融入在一起,一切才会重新回归正常。而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又创造出一个少女的形象

有一回我在幻象中见到

一个手拿德西马琴的姑娘:

那是个阿比西尼亚少女,

在她的琴上她奏出乐曲,

歌唱着阿伯若山。

这位少女正是诗人自己形象的化身。手拿古琴的姑娘是人们对诗人形象的永恒记忆。这在西方文化的早期就可以看到。抱着古琴,吟游四方的诗人形象层出不穷。只是在诗中,柯勒律治把诗人换做了一个少女,她与传统的男性吟游诗人形象形成了对比、反差。女性和诗人,这两个形象叠加起来,是为了进一步阐述他心中两性和谐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追求男女气质的平衡与协调。因此,少女成为了诗人自己的化身,两者合二为一。诗人在自己身上发现了“少女”这一女性特质,将自己的男性气质调和成了一种双性同体的理想状态。并且因此,诗人得到了最后的升华:

他飘动的头发,他闪光的眼睛!

织一个圆圈,把他三道围住,

闭下你两眼,带着神圣的恐惧,

因为他一直吃着蜜样甘露,

一直饮着天堂的琼浆仙乳。

这既是诗人形象的升华,也是一个双性同体人的写照。少女和诗人两者的结合创造了种让人迷狂的效果。也让诗人的想象力不可遏止的喷涌而出。我们可以看到。从诗歌的开头到高潮,到结尾,全部都弥漫着双性同体的意象及意象群。这些意象主宰着诗歌内容的走向,引导着读者的思想。成为我们解读柯勒律治整体创作思想的重要线索。

而对于这首诗歌的主题,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有的学者从弗洛里德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释诗歌主题,将整首诗看成作者的一个梦境,而有的学者又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解释这首带有东方色彩,异国情调的作品。本文则尝试将女性主义双性同体作为切入点,对诗歌主题进行探索。作者在整首诗歌里面试图追求的是一种富有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可能是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追求,也可能是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诗歌开头描绘的圣河环绕的宫殿是诗人灵感的显示。这个富丽堂皇的宫殿象征着诗人瑰丽的想象力。然而,在创作过程中,诗人遇到了种种挫折,甚至遭遇了激情和灵感的丧失,因此,诗歌的中间部分产生了各种不和谐的意象。而这种不和谐正是由于两性关系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因此,诗歌中间部分的一些列意象聚焦在这种矛盾的两性关系上。不过,在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被阿比西尼亚少女附身,又达到了创造的巅峰状态和欣喜若狂的精神状态。这个时候双性同体的诗人成为了神灵一般的存在。因此,在这里,诗人借助女性气质挽救了自己想象力的匮乏。只有双性合体的诗人才能达到完美的和谐,创造出最富想象力的诗篇。而这样的想法恰好是和柯勒律治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柯勒律治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太一”(one)。它包容万物,一切事物均从属于它。柯勒律治强调,只有统一协调的事物才是美的。他从“太一”的概念又引申出了“万物一体”说。他认为,人类意识的创造性就像自然和人的生命一样,并不表现为精神决定物质或理智决定情感。而是表现为对立统一因素间的转化整合。而这一对立统一就包括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对立统一”。所以,诗人想要表达的诗歌创作过程需要男女性特质融合的观点和他的哲学思想是相一致的。

其次,从柯勒律治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来看,也隐约透露出双性同体思想的特征。柯勒律治生活的时代是17到18世纪的欧洲,革命不断,各种新思想迭起。他在剑桥大学读书期间就通几个诗人朋友创办了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大同邦”。但随着法国大革命,诗人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因此,他将这种理想寄予在了诗中遥远的东方国度里。在《忽必烈汗》中明显体现着父权及在这种霸权之下男女关系的冲突。但诗人在极力化解这种冲突,并且体现出了隐约的男女平等的“乌托邦”思想。由于时代局限性,诗人并没有在诗中提出明确的男女平等思想,只是借由双性同体思想来抒发自己对于两性关系的认识。但这对于一个浪漫主义时期诗人来说已经弥足珍贵了。

双性同体思想一直以来都是女性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体现了在宗教,哲学或者文学中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而最先提出“伟大的思想应该是双性同体的”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在他的名诗《忽必烈汗》中实践了这一文艺思想。不论是在一系列带有双性同体色彩的意象还是有双性同体隐喻的诗歌主题上,都表现了出柯勒律治试图用这一思想解读文学创作,探讨自己诗人身份的努力。而诗人呼唤的这种和谐的两性关系及理想社会直到今天对人们仍然具有启发性。

参考文献:

[1]程锡麟.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

[2]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间自己的房间[M].贾辉丰,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85.

[3]塞缪尔·柯勒律治.神秘诗!怪诞诗! ——柯勒律治的三篇代表作[M].杨德豫,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70

[4]塞缪尔·柯勒律治. 忽必烈汗. 永生的启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名篇赏析[M].屠岸,译.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192-201.

小学生环保的诗歌 篇7

多少个宁静的夜晚,

看到你伤心无助,

我也和你一样痛苦,

妈妈你别哭!

看到你哭红的泪眼,

我会向化工厂大呼,

不再把你的心灵玷污;

妈妈你别哭!

看到你伤痕累累的肌肤,

我会和环卫工人一起,

给你的伤口轻轻敷;

妈妈你别哭!

我知道动物也是你心爱的宝贝,

我会制止人们不再狩猎和伐木,

让藏羚羊不受人类欺负,

让小鸟有温暖的住处;

亲爱的地球妈妈,

你千万千万别哭!

孩子们一定会将你好好保护,

将永远珍藏

爱国主义:杜甫诗歌的永恒主题 篇8

一、对底层百姓的深刻同情是杜甫爱国感情的深刻体现之一

“明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就证明了这一点,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逾而立之年,却只当了一名比七品芝麻官还不如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和他的远大抱负是相差甚远的。当时杜甫只身居京妻子寄遇在奉先县,天宝十四年末,杜甫赴奉先县探亲,途径骊山宫的时候,发现皇帝正率领一些宠臣,妃嫔在此寻欢作乐。其豪华奢侈的程度触目惊心。途中的所见所闻使杜甫满怀惆怅,在他抵家时,发现幼子已经饿死了,不禁深愧自己为人父,同时又想到一些更穷的农民,一些戍卒,他们会如何?真是忧比南山,感慨无量啊。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广泛的反映人民痛苦生活,而且还深刻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在“三吏三别”中这种对下层百姓的同情更明显,他用自己所见所闻反映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苦。这里已有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到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人也被捉去。

杜甫对人民的同情已不再简简单单,而是贯入血浆的要给百姓幸福的大志向。当茅屋被秋风吹破时,他却有大志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诗人始终关怀着国家命运

杜甫很多诗句都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但随着国家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的那段时间,他的爱国诗歌也发生了变化。如《新安使》中作者用同样鼓励安慰的口吻写道:“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这场抵抗反抗者的战争。是正义的,所以作者才用一连串的安慰的语气,粮食没有问题,东都仅仅是在操练,还没有临阵,挖壕不是很深,牧马役轻,王师义正优恤部队,伏射爱下,亲如父兄。虽有些脱离实际情况,但我们还是看到詩人为国家所操劳的那份爱国之心。作者离京去奉先县看望妻子儿女们,刚回到家不久久传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时惊喜若狂,表现在却看妻子漫卷诗书上;表现在又哭又笑,放歌纵酒上。这是多年苦苦企盼的事,这种狂喜完全可以理解,可以看出大战初定,消息忽传,杜甫是多么激动。当国家处于危险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的流泪,《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时写的,诗中反映了长安一片残破的景象抒发了他对国亡家破的悲痛心情,表达了他对爱国思想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证明了他忧国思家,关心国家命运的具体体现。

三、杜甫的爱国思想感情还表现在他对昏君腐臣的规讽讥刺

范文澜评价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时曾说:“凡是人民多少有些益处的措施,多少腐朽的现状有所否定,都应予以适当的评价。”应用这个原理来看杜甫。他对晚年骄奢淫逸作为腐朽权力代表的唐玄宗的指责,也该是作者爱国思想的间接表现。如《兵车行》就是对唐玄宗的穷兵黩武的见证,致使人民流血牺牲破产,“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这首诗是通过曾亲身遭受苦难的役夫站出来把个人的内心沉痛,亲口向大家陈述,十五岁即应征前往防河了,四十岁还在营田,头发白了,还要去戍边,边庭血流成河,战场白骨累累,内地家无余丁,田园荒芜,陇田无收,县官不因此而减租;男丁丧亡殆尽,管家也不因此而免去征戍。这已经远远不止于“民不聊生了”这是对封建统治的最大暴露,此诗在历数封建社会的种种苦难之余,更把矛头指向这些苦难的根源,那就是开边不已的皇帝和索租不已的县官。如《前出塞》中诗人也代表了人民提出了同样的抗议。“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诗人对唐玄宗的不恤士卒穷兵黩武的深刻揭露不得不提到《遣怀》“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为了开边拓境,占领一座城,将百万组(精兵)像泥一样委弃而毫不顾惜。一尺土竟胜过一百个士兵的性命。这不得不是对唐玄宗的严厉抨击啊!

四、对唐王朝有功之臣的大力歌颂,也是诗人爱国感情的体现

就像范文澜所说:“凡法施于民,创造发明有利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治国安民)能御大灾。能捍大患的人。”都可称为爱国者如杜甫,《北征》中追述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这首诗是安史之乱发生唐玄宗仓皇离都奔蜀,途经马嵬驿站时发生了一件事。唐玄宗的新兵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及其部下。诛杀杨国忠,并兵谏唐玄宗除去宠妃杨玉环。唐玄宗被迫命人将杨贵妃缢杀。当安禄山反叛时,陈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所以杜甫对他予以高度赞扬。

环保的主题诗歌 篇9

关键词:惊异,主题,个体价值,异化

穆旦曾经在给郭保卫的一封信中说过:“诗应该写出‘发现底惊异’。你对生活有特别的发现, 这发现使你大吃一惊, (因为不同于一般流行的看法, 或出乎自己过去的意料之外) , 于是你把这种惊异之处写出来, 其中或痛苦或喜悦, 但写出之后, 你心中如释重负, 摆脱了生活给你的重压之感……所以, 在搜求诗的内容时, 必须追究自己的生活, 看其中有什么特别尖锐的感觉, 一吐为快。”[1]这就是说, 诗歌是缘于你对生活独特的发现, 而且这种发现使你震惊不已, 逼使你要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在20世纪30、40年代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 作为一个亲历了战争和死亡的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 战争下人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异化、工作对人的异化等等一系列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独特体验便成为了穆旦惊异的发现。

一、对战争本身和战争中个体价值的质疑

在经历了被喻为自杀性的殿后战的“野人山”战争后, 穆旦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这是一首诗人对在野人山中死去的战友的怀念和赞颂的现代诗歌, 对英雄的悼念是战争中最常见的诗歌题材, 然而正是在这最常见的题材下, 诗人表达了最不常见的主题, 全诗选择了两个戏剧形象采用了戏剧化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代表着“死亡”的森林, 一个是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形象“人”, 森林的声音贯穿始终, 象征着它的主宰者的地位, 而人的声音则较微弱, 并且其位置就像“过客”淹没在永恒的森林之间。诗中作为自然的代表的“森林”以无形的手掌握着一切, 它第一句话就说:“没有人知道我, 我站在世界的一方。”这是一个基本定位, 它的原始、神秘和其霸主力量通过相当肯定的语气透露出来。而第二句看似一个客观描写:“我的容量大如海, 随微风而起舞”, 可是妩媚中暗藏杀机。“容量”二字暗示着容纳一切、吞没一切。紧接着下一句杀气毕露:“张开绿色肥大的叶子, 我的牙齿。”随后一句更阴险:“没有人看见我笑, 我笑而无声”。以及后面的“多种掩盖下的我, /是一个生命, 隐藏而不能移动。”在穆旦以前, 还从来没有人贡献给我们这样一个作为自然的代表“森林”的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讲究“天人合一”, 人属于自然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物我和谐、共生共荣, 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开始就给我们创造的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浑融完整的意境, 即使到了新月派的徐志摩, 在他经受挫折、万念惧灰之时, 最后还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找到了安慰, 而这个从古到今都以她母亲般的怀抱温暖着每一个个体的大自然在经历了“野人山”生死经历的穆旦看来, 却成了一个阴森、恐怖、强大的异己存在、一个在世界的一方和人静静对峙的超人、一个随时能将人吞没的魔鬼。最后一个部分是“祭歌”, 这是在事件的戏剧化呈现之后出现的诗人的声音, 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中牺牲的人的永恒价值的复杂思考以及对“遗忘”为他牺牲过的战士的“历史”的强烈质疑, 这里有一个词我们不能忽略, 就是“遗忘”, 这个词在结尾的篇幅中被使用两次, 并不是穆旦的词汇贫乏, 而这恰恰是他要表达的一个重心。事实上可以说整个“祭歌”部分要表达的就是遗忘, 遗忘之迅速与遗忘之永恒。在诗的最后, 穆旦写道:“静静的, 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 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两年后穆旦的那首怀念死者的短诗《他们死去了》, 最后一句依然是“遗忘”:“他们死在那被遗忘的腐烂之中。”穆旦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提到“遗忘”?因为他清醒地看到, 作为战争中牺牲的普通战士, 他们不过是一个终将被淹没、被摧毁、被历史所“遗忘”的渺小生物, 即使是如他一样的“幸存者”, 内心所存留的也全然不是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默契, 而是变为对大地、对自然极大的“惧怕”。这样, 战争本身的残酷, 以及它对个体生命的损害, 就通过诗歌深刻地传达了出来。而最为可贵的是在那个救亡压倒一切、尤其是在那个抗战取得“凯旋胜利”为背景的1945年, 几乎所有人都在歌颂着战争的时候, 唯有穆旦清楚的看见了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损害以及历史对为之牺牲过的战士的遗忘, 于是发出了那个时代最不和谐的声音, 如“没有个性的兵, 重新恢复了一个人” (《退伍》) 等。

二、对身处现代生活困境中被异化的人的思考

“中国文化最大的偏失, 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2]中国文化传统, 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物我浑化, 人总是与整个世界浑融在一起, 处于世界之中,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历来不是以人、突出人为特点, 但随着人主体意识的不断苏醒、逐渐增强, 人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从世界中挣脱出来, 要求自己独立的存在,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内外战争的威胁使人们更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尤其是对于亲历了残酷的战争和颠沛流离生活的穆旦来说, 更是深切的感受到了世界对人敌对的一面, 即非人的一面, 这就让穆旦区别于自己之前将人置于“物我和谐统一”或是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赞美和欢呼”的诗人, 作为生处现代社会的穆旦, 他着力表现的是人们未引起注意的现代社会对人异化的一面, 他用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良心焦灼的书写着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以及对身受异化之害同时又参与异化的人们的思考。他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异化现象比喻成“网”这一意象。在1940年的《玫瑰之歌》中穆旦这样写到一位青年人的生活:“在那里像一头吐丝的蚕, 抽出青春的汁液来团团地自缚;/散步, 谈电影, 吃馆子, 组织体面的家庭, 请来最懂礼貌的朋友茶会”。结婚生子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代表了正式地步入生活, 从此可以“散步, 谈电影”, 举行“茶会”, 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体面生活, 人们努力地工作不就是为了要过上这样体面的生活吗?但是诗人却指出:这种生活无疑是“团团自缚”, 是自己为自己织起了一张挣脱不了的“网”, 这里的“网”, 表达了日常生活对人精神上的一种围困、封锁。正是为了追求和维持这种安稳、平淡、周而复始的婚姻生活, 我们就不得不放弃可能会影响我们现在稳定的生活的对一些激情、理想、冲动的追求, 终日沉溺于日常琐屑之中。同样我们每天的工作在穆旦看来也不过是:“八小时工作, 挖成一颗空壳” (《还原作用》) , “八小时躲开阳光和泥土, 十年二十年在一件事的末梢上” (《线上》) , 朝九晚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已经抽空了生命的内涵, 自我最终退化成“一颗空壳”, 没有一点生气, 成为一个几乎没有精神内涵的纯物质的人。更为可悲的是:“学会了被统治才可以统治, /前人的榜样, 忍耐和爬行, /长期的茫然后他得到奖章” (《线上》) , “把我们这样切, 那样切, 等一会就磨成同一颜色的细粉, /死去了不同意的个体, 和泥土里的生命”《城市的舞》, 最后我们只能是:“那无神的眼!那陷落的两肩!痛苦的头脑现在已经安分!那就要燃尽的蜡烛的火焰!” (《线上》) 现实生活从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地窒息着我们, 所以穆旦称这代表了现代生活的城市是一张巨大的“渔网”, 它以“窒息的、干燥的、空虚的格子/不断地捞我们到绝望去”。” (《原野上走路》) , 而我们就是这生活之“网”中的鱼儿, 永远也逃脱不了被捕捞的命运。

除了发现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 更为可贵的是穆旦还发现了人与这生活之“网”之间不仅有敌对的一面, 同时还有依附的一面。如他在《还原作用》中揭露的:“荡在尘网里, 害怕把丝弄断, /蜘蛛嗅过了, 知道没有用处。”虽然明明知道这是一张“网”, 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束缚, 但我们却“害怕把丝弄断”, 还想让这“网”继续存在下去, 即使“蜘蛛嗅过了, 知道没有用处”, 我们还是要“荡在尘网里”,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已经意识

解读《飘》中的女性主义

高楠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她的小说《飘》中, 塑造的一位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光辉形象便是女主人公斯佳丽。她在坚强, 勇敢, 反叛与传统, 敢于走出家庭, 为争取女性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奋斗方面凸显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飘》斯佳丽女性主义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 而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哲学社会思潮, 鼎盛期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女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股强劲的飓风, 猛烈地横扫为男性所统治的话语阵地。1936年的小说《飘》应运而生, 恰到好处地顺应了这一潮流。小说以斯佳丽的成长和转变为主线, 描写了美国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佐治亚州的社会变迁, 使浪漫爱情与现实主义完美融合。笔者试着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斯佳丽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处境。从整体上来说, 斯佳丽是一个处于时代大变革中敢于冲破“男尊女卑”传统偏见的藩篱, 走出家庭, 跟父权制社会里的男人竞争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以下我们来做具体分析:

一、坚强与勇敢

作为一位女性, 斯佳丽以她的坚强、勇敢令人佩服。阿希礼说过“:斯佳丽, 你不懂得害怕的含义, ……你具有狮子般的勇气。” (第三十一章) 媚兰也说过“:你一向什么都不怕。” (第二十章) 的确, 斯佳丽是勇敢的。一旦出现困难, 斯佳丽就会敢于面对和斗争。斯佳丽的坚毅一直是《飘》的一大亮点, 赋予其黑色, 因为黑色有纯粹的一面, 如斯佳丽对生活始终持有坚定的信仰。斯佳丽绝对称不上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她的魅力却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她坚强, 自信, 对生活充满激情。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中, 能够在倍受创伤和打击之后, 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 坚强的站起来, 下地摘棉花, 不惜让自己娇贵的双手长满老茧, 而目的只是为了让住在陶乐园的人不再挨饿。她在陶乐园红色的土地上得到了黑色的坚毅, 如她父亲杰拉尔德所说, 这个世界上, 只有土地与日月同在。她干脆坚决, 办事果断, 雷厉风行, 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人。

二、反叛于传统

从小时候起, 斯佳丽就表现的与众不同, 斯佳丽内心充满了叛逆和反抗。她敢于突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平等、自由和幸福。她不顾一切, 我行我素。她将自己置身于世俗的道德规范之外, 摆脱上层社会的压力和束缚, 成为一个背离传统的自由人。读者可以通过斯佳丽这一形象窥见到早期女性主义者的精神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意识。《飘》表现了人物世界多变的自我, 寻求人物的解放和自由, 深刻地表达了作家女性主义的进步思想。斯佳丽是一名强调自由和男

女平等的新女性。在关系到自己终身幸福的婚姻大事上, 斯佳丽更体现了她对旧习俗的反抗和个性的叛逆。我们不得不被斯佳丽某些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斯佳丽具有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意识、顽强的意志、不甘沉沦的生活态度和

到现代生活非人一面, 但我们还是对这生活充满了依赖, 因为我们意识到这种乏味的、没有生气、没有意义的生活能给自己带来一种安全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张“网”既是我们的牢笼同时又是我们的保险绳, 我们急于“在苦难里, 渴寻安乐的陷阱” (《控诉》) , 即使明知是“陷阱”, 只要还有暂时的“安乐”, 我们也会心甘情愿地投入其中。正如蜘蛛一样, 我们织起一张张“网”来保护自己, 自以为安全、舒适地住在“网”中, 但正是这一张“网”让我们鲜活、有力的生命慢慢枯萎, 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不仅是异化的受害者, 同时也是异化的参与者, 我们把自己投入其中, 甚至想尽一切办法来加固这张“网”, 使之越发牢固。正如诗人写到的:“一个圆, 多少年的人工, /我们的绝望将使它完整。” (《被围者》) 所谓“圆”实际上就是这张“网”, 这种带有非人性质的现代生活, 而它竟然是用“我们的绝望”连结而成。这正是生处现代生活困境中人的悲剧性命运。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 这些诗作读起来也深刻的让我们有一种切肤之痛。穆旦用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良知看到了常人未见到的事实, 深刻的记录下了现代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正如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斯佳丽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 坚强、勇敢却又任性、固执, 有着叛逆性格的女性。有着与当时社会相背逆的思想, 作者在作品《飘》中不自觉地构筑了女性主义的视觉, 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具有争取爱情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和自信心的女性形象, 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 作者已经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女性精神。

三、独立

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以后, 斯佳丽对现实的认识更具有了实在的意义。她可以为了赚钱, 丢开妇女足不出户的规矩, 抛头露面地经营木材厂。一个女人经商, 而且也像男人一样赚钱, 这在亚特兰大是前所未有的。饿过、痛过, 受过屈辱和伤害, 可斯佳丽还是坚持下来了。她指挥起一家人开始各得其所地工作, 自己也事必亲躬, 带头到田里去采熟了的棉花, 在北方佬来临前带领大家将食品和牲口藏好。为了挣更多的钱, 她毫不顾忌那种以为女人应该是无知无识, 不能有自己意见的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 而是冒险混进了男人女性话语权的先决条件——经济的独立。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 才会有独立的人格, 可靠的保障。

结语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 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 当她面对困难时, 她选择迎接, 当她面对责任时, 她选择担负, 在无能为力时, 就会告诉自己, 明天是新的一天, 明天一切都会好了, 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个故事中, 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要求男女平等, 鼓励女性从婚姻家庭中解放出来, 争取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斯佳丽的光辉形象成为一盏指路的明灯, 为一代又一代女性争取独立自由、平等互爱照亮了前进的道路。《飘》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具有争取爱情婚姻自由、人格独立和自信心的女性形象, 女性始终依靠自己是最有保障的, 这与女性主义的理论和策略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李美华译.南京:译文出版社, 2004.

[3]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4]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5]张家平.一部毁誉参半的畅销书[J].宁波大学学报, 第八卷第一期第73页

[6]王晓英.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J].外国文学研究, 2003 (1)

作者简介

高楠, 河北省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助教, 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

他自己所说的, 他作诗“不是先有文学兴趣而写作, 而是内中有物, 良心所迫, 不得不写一点东西的局势”[3]。

总之, 穆旦正是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自己的良心, 看见了常人未看见的本质的真实, 赋予了诗歌最深刻的主题, 这就不仅超越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物态化”追求, 突破了传统对世界浑融的边界。同时他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焦灼地关注和思考着身处现代生活困境中被战争、都市、现实生活异化的作为个体的人, 这又抵达了在他之前以及与他同时代的许多新诗人未抵达的深度。

参考文献

[1]穆旦:《1975年9月6日致郭保卫》, 《穆旦诗文集 (二)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第184页。

[2]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 《梁淑溟全集》第三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251页。

上一篇:《皇帝的新衣》读后感优秀下一篇:幼儿园一日活动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