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悦读”课程开发方案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悦读”课程开发方案

1“悦读”课程开发方案 篇1

《小学“悦读”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积极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引领小学生大量阅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文化基础。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强化教师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丰富教师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信手拈来,加强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的自如运用,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增长职业智慧,闪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二、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尤其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具有“可持续性接触知识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让阅读与学生相伴终生。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一路书香,快乐成长!”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让阅读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用阅读提升教师素质,用阅读陶冶生活情趣。我们对教师提出的口号是:“读书,滋养精神,提升自我!”

在指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和实施《悦读经典》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校本教材系列,并探索一定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制度。探索适合各层次教师阅读的阅读书目,让青、中、老各层次的教师在“悦读”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构建小学生的“悦读”课程。

探索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阅读书目和阅读要求,逐步形成小学生“悦读”课程。课程可以由“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纲要”、“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实施方案”和“小学课外阅读校本教材”组成。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纲要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概述课外阅读课程设置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课外阅读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第三部分为实施建议,叙述了课外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说明,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其中第三部分是核心,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体现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如何确定课外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方法,了解阅读评价方式。强调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是课内阅读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丰富知识,获得人生启迪。

课外阅读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实施的具体指导,包括目标定位、阅读兴趣的培养、实施策划、管理措施、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推荐书目等内容。

课外阅读校本教材将主要编写:学生课外阅读校本教材——《跟我读名著》和各个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案。

2.构建教师的“悦读”指导书目。

从专业知识、科学人文素养两个层面的提供教师阅读参考的引导性目标,构建起教师“悦读”的阅读书目和阅读要求。

3.构建家长的“悦读”指南。

为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我们还将从家庭教育、健康生活、文学修养、自然百科等方面向家长推荐家庭购书与“悦读”指南,促进家庭书香文化的自觉形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各年级课外“悦读”目标: 一年级课外阅读目标

1.培养爱读书的意识,初步感受阅读的乐趣。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借助读物中的拼音、图画进行阅读。3.培养在阅读中积累的意识,学习积累优美词句。

4.诵读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乐于与人分享阅读的快乐。

5.背诵三字经,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万字。6.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二年级课外“悦读”目标

1.培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喜欢阅读。

2.借助字典或读物中的拼音、图画进行阅读,学习默读。3.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能主动积累优美词句。

4.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背诵课内外优秀诗文7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6.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三年级课外“悦读”目标 1.喜欢阅读,感觉阅读的乐趣。

2.粗知文章大意,乐于将阅读的内容与他人分享,能讲述读物中的主要内容。3.自学积累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会做简单的“读书卡”,能用简短的几句话写写自己的阅读收获。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6.背诵谚语、成语各100句,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四年级课外“悦读”目标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读懂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复述故事的梗概。3.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4.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主动积累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养成做摘录式读书笔记的习惯。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6.背诵歇后语、成语各1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五年级课外“悦读”目标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自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主动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尽量达到300字。

4.尝试把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学习推想读物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5.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6.课外阅读能做到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精读的内容做到适当的标记和批注。乐于与他人分享阅读的感受,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能把所思所想写下来。自觉积累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初步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9.背诵古诗名句100句。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六年级课外“悦读”目标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自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主动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尽量达到300字。

4.尝试把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学习推想读物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5.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6.课外阅读能做到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精读的内容做到适当的标记和批注。乐于与他人分享阅读的感受,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能把所思所想写下来。自觉积累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初步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9.背诵名人名言100句。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三、方法措施

1.组建研究开发团队

成立“阅读”课程研究开发编写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黄华国 副组长:秦家华、马建东

成 员:张 保、李玉兰、黄永松、陈晓鹏、李 英、黄 静、陈 蓉、江李丽、杨 圆

具体分工:

黄华国校长负责全套教材审查把关付印,秦家华、马建东副校长负责全套 教材校验,张保、李玉兰主任负责教材组合,黄静老师负责一年级教材编辑,李英老师负责二年级教材编辑,陈晓鹏老师负责三年级教材编辑,陈蓉老师负责四年级教材编辑,黄永松老师负责五年级教材编辑,江李丽老师负责六年级教材编辑,杨圆老师协助以上老师工作。

2.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橱窗板报、红领巾广播台、学校网站、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等宣传展示平台,并通过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家长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大力宣传读书的意义,介绍读书的方法、推荐阅读的书目、推广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经验等,创设优美的校园阅读环境。

3.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喜欢或应该阅读的经典著作,确定推荐阅读书目。此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和分析学生的阅读需求,确定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的各年级目标,制定简要的校本课程标准,为选择和开发课程内容提供依据。

4.落实内容

(1)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指除教科书以外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中外经典名著、当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适合儿童阅读的政治、历史、文化、科普科幻等各类读物,各种文质兼美的人文读本、人物传记、时文选萃、面向相应学段学生的优秀报刊等。

(2)《〈语文课程标准〉附录》推荐的书目为必读书目,推荐的古代诗词70首属于必背篇目,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认真阅读与积累。

(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必须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必须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必须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加大力度,组织教师向学生补充推荐必须背诵的优秀诗文,补充推荐适合阅读的课外书籍,并进行科学的读、背时间安排,确保各年段学生不折不扣的达成优秀诗文背诵总量和课外阅读字数总量。

5.丰富资源

(1)根据课外阅读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多方筹措经费为图书室配足适合各年段学生阅读的各种书籍和刊物,配齐《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有条件建好电子阅览室,引导学生上网阅读。

(2)建立和完善图书阅览室开放借阅体系。配备工作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学校图书管理员,并可吸收高年级学生参与学校图书管理。要健全图书流动借阅制度,班级要明确学生图书借阅管理员,每周定时开展正常的图书借阅活动,确保学校图书资料正常循环流动。

(3)要发动教师和学生为班级献书献刊,建立班级图书角,划分读书兴趣小组,并落实班级图书交流和登记责任,让全班师生有效共享图书资源。(4)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节约零花钱,自觉购书、藏书,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征订喜欢阅读的报刊资料,让学生天天有书报可读,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行动研究

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分组分类通读经典作品,每个成员基本负责一个年级段的研究和开发。在广泛征求全体师生员工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取舍,收集相关的可供广大师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制成资源包。

分类分年级开展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研究,编成《跟我 读名著》系列教材、《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案》;开展对校本课程评价的研究。加强教师、家长“悦读”书目、方法的指导和研究,形成教师“悦读”的参考书目和家长“悦读”书目指南及“悦读”活动指导。

7.好书推荐

利用阅读课、晨读课或班队活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开展好书推荐活动,指导师生看最新的书,看最有价值的书。

8.召开主题班队会

每学期召开一次“好书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介绍名人的读书故事,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鼓励学生“读经典美文,做儒雅少年”。不仅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要求学生从经典中领悟古人做人、做学问的道理,用经典导行。低年级学生学会拿《三字经》上的典故对照自己的行为,中年级学生会用《弟子规》中的条文来评价自己,高年级学生会以《论语》里的至理名言来反省自己。9.提高质量

编写组将定期邀请县内外语文教育专家和杂志社编辑行家作指导,必要时登 门求教,以确保课程的编写质量。

10.开展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教材开发展示活动。通过组织故事会、推介告会、征文、手抄报展示等活动,促进“悦读” 教材开发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4.8~2014.12)

(1)调查与分析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现状和教师精神生活和工作状态。(2)拟订适合农村小学 “悦读”课程目标,构建与此适应的校园文化,包括管理思路、资源配置、操作模式和基本策略。

(3)成立子课题组,制定各自具体的研究方案,开始前期调查研究。2.实施阶段(2015.1~2016.8)第一阶段(2015.1~2015.12)

开发、建设适合农村小学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包括学生“悦读”课本和教师“悦读”指导用书等。

第二阶段(2016.1~2016.8)

(1)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总结,调整与改进下阶段的研究工作。(2)不断修订、完善“悦读”课程。

五、预期成果

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校本教材。

包括:《跟我读名著》系列教材、《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案》等。2.教师“悦读”的参考书目。

3.家长“悦读”书目指南及“悦读”活动指导。

石塘学区中心学校《小学“悦读”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实验组

1“悦读”课程开发方案 篇2

一、人教版选修1的特点

1.人教版教材中的各章栏目设置数目(见表1)

2.教材的编写特点

第一,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新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将化学知识情景化,以利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也是本课程的开设目标所在。本教材的内容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过去的旧教材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这些知识很多都是与生活脱节的,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但《化学与生活》(选修)教材很好地与时代相连,前两章的知识内容涉及人体营养和合理生活方式,内容新,与现代生活联系紧,可以说在合理生活方式的的探讨中插人原有的学习内容,不显枯燥乏味;后两章也是从新的视野探究知识内容,让学生再次切身体会到了化学的魅力和实用。教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了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

第二,在课本知识的讲述中注重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知识的容量比原来教材大,大量的“资料卡片”给学生很多课本以外的趣味知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提出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也是便于学生讨论的开放性话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方式要求更加灵活多变,教师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针对书本的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以课本为依托,进行课堂知识的二次开发,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趣味和创造力的,才具有生机。

第三,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维又是我们的学生将来从事任何职业必不可少的,因此教材采取了简化、实用和探究的原则,即涉及到的实验是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较为简单的实验,而且主要以探究实验为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这些依据课本内容开设的相应实验,基础性较强,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吸收和转化所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1.教学课时与教学“量”的矛盾

《化学与生活》是针对文科班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标准开设的课时数较少,如果让学生充分探究的话,教学的时间肯定不够。

2.学生层次差异与教学“度”的矛盾

就笔者所在校的学生情况,整个文科班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教学的度上要有所考虑。

3.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任何教学的出发点始终都应该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课时作保障。

三、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力求让学生在现实的化学情景中去获取知识,教师只是为学生去创设情景。而《化学与生活》所讲授的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直接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素材并加以运用,大大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讲述《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专题时,笔者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课外备课,主要是为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并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此,笔者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等地方拍了很多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相关的照片通过照片的观察,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金属会生锈,从而找出金属腐蚀的原因。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要探讨的主题。同时,笔者还事先做了一组铁钉和铜片的生锈条件的比较实验,每天定时拍照记录实验进展情况,在学生初步分析完引起金属腐蚀的原因后,通过这组对比实验进一步探讨。接着提出设问:如何进行金属的防护的呢?也是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学生去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又如在讲解改善大气质量这一节中,也是查找了很多大气资料,直接给出佛山市和其他城市近段日期的空气质量报告数据,让学生去分析。并利用中国气象日来临,邀请佛山市气象局高工到校给学生做了一场“大气环境与生活”的科普报告;在讲到《爱护水资源》这节内容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当地水厂进行了参观。等等这些做法在丰富学生学校生活的同时,也大大地激励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好。

2.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适当拓宽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各有特色,但绝对不能照着教材讲教材,对教材的知识要进行整合和适当的加工,要将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知识告诉学生。网络是当今社会信息量最大的传播媒介,多媒体又可以最佳的方式呈现,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更好的科学精神。如在学习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的时候,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给学生以《健康生活方式怎么样》为题做了专题讲座,学生通过这个讲座,对照自己,知道了生活习惯的好与坏,学到了很多知识。“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等谚语顺口易记,意味深长。在学习《正确使用药品》这一节中,我们也通过网络查找了大量的药物分类及使用知识,使课堂更加充实,学生更爱听。这节结束后,我们抓住社会“看病难”这个热点话题,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查找知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异同,很多学生都参与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文科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升。针对所教班级学生层次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链接功能,许多基本知识都设有拓展加深部分,根据课堂学生层次和课程进度的不同,选择是否拓展,收放自如,很好地把握了课堂节奏。

3.多途径开展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于中学生这个群体,化学的魅力很大部分来自实验。《化学与生活》内容决定了它所涉及的实验都是基础性和操作性强的生活实验;同时《化学与生活》中也有很多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化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采取了分割处理的办法:随堂教师演示讲解一部分;课堂学生参与一部分;课后师生探究一部分。

如:在讲到《正确使用药物》这一节时,就花了较多时间给学生介绍毒品的知识,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毒品的危害和如何杜绝毒品。还针对当代中学生中存在的抽烟、染发的问题,让学生以“吸烟有害健康”“染发知多少”为主题自己动手做海报、手抄报,在校园内进行展出,产生较大影响。

笔者结合《化学与生活》这门课的特点,开设了《生活知识奥秘探源》选修课,让学生动手做肥皂、牙膏、豆腐等,还让学生测定香烟中的有害成分,雨水酸度的测定等等,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是《化学与生活》课程很好的课外延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1 篇3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引起教育界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首次明确提出生物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那么何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学科课程资源有什么作用?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认识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一、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学生展示交流,经过讨论得出叶的形态知识;再制成叶的横切面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叶的结构;最后学生亲手制作一枚叶脉书签,伴随自己学习和成长。还有如校园艺术节花展时,学生看花赏花的同时学习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及花的结构;收集各种果实和种子带到课堂上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观察家中粗树干制成的菜板,学习茎的结构;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生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除教科书以外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完成生物课程的重要保障,可利用的学校课程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教学软件、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音像资料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生物园等课程资源。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这些课程资源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动物的胚胎发育、芽发育成枝条、细胞的分裂等,用静态图解表示有较大的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校园中的生物或学校的生物园,都是学校提供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其它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生物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生物园的栽培管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会更丰富、更深刻。实际上,学校的生物园也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和相互合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适当利用学生家庭资源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与生物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家长就是生物学或生物领域的专家,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往往还有生物学方面的书刊,可提供学生做探究试验使用的材料用具等,有的家庭养

花、养宠物;在农村学校、学生家里有田地、果园、家畜、家禽等更是普遍现象,家长平时也会谈及作物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病虫害的防治等事宜,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另一方面,这也给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参加家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比如:让学生在家庭栽培一种植物或饲养一种小动物,应定期检查学生的操作和观察记录,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待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四、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启迪心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还可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挖掘利用隐性资源

隐性资源主要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关于动物或人体免疫的知识。由于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经验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如学生普遍感受到传染病的痛苦。对身边的动植物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一些学生体验过饲养动物的经历,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他们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途径,可能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无形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1“悦读”课程开发方案 篇4

由此可见,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也是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的“湿地校本课程资源”就是指将自然界的湿地资源变为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湿地,走进湿地、保护湿地。

一、开发湿地课程资源的意义

张掖地处西北干旱地区,可是悠悠的黑河是张掖人民的母亲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张掖儿女。在上半个世纪曾有“半城芦苇半城塔”之说,但是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地下水位下降,人们围湖造田造房,好多的河水断流了,好多的湖泊不见了,大片的芦苇失踪了,塞上江南的美称成了虚名,我们的学生想象不到我们儿时所见到的情景。好在现在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新开发和恢复了甘州区西北角的大片湿地,建立了国家湿地公园。在东北角也建立了润泉湖湿地公园,逐渐恢复往日的绿地和水域,旨在“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在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下,近几年张掖的绿色覆盖面积在扩大,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每年春季的沙尘暴,也比过去减少和减弱了许多,许多不曾见过的黑鹳、大雁等各种水鸟成群结队到张掖这片湿地上安家,广袤的芦苇春天的时候摇曳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的时候你又可以领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意与浪漫。张掖人民有了自己的精神的高地,当然,柔软而诗意的湿地也吸着着更多的眼球。

但是保护家乡、建设家乡也要从孩子抓起,所幸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几章就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环境并对气候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许多国家都对湿地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我市也是如此,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做着努力,有些人对此的认识不够,对花费如此巨大来做的事不能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学校中利用课堂来宣讲湿地的重要性,对子孙后代的造福之功,故而萌生了《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的念头,将政府的政策与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从小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对湿地的认识和感情,以此作为良好的公民素质之一,支持政府正确的行为,为改善张掖的生存环境做出一定的努力。

二、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试验阶段、修改阶段、落实阶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方法。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到2010年9月。首先对实验组教师的理念进行培训,学习了关于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对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实地考察参观,了解我市湿地的具体状况;张掖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北郊,面积高达六万多亩,是包含了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的综合体,这里随处可见野生飞禽。张掖湿地有湿地植物17科、51属、61种,有野生鱼类、鸟类、兽类、两栖类动物4类、22科、2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和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疣鼻天鹅等野生水鸟。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优厚的保证。

2.试验阶段,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我们曾要求学生和家长在不同的季节到湿地去观察和亲历,让家长讲湿地的故事,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还介绍同学们上网查找关于张掖湿地的有关知识。但是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觉得把任务分配下去的办法有些同学没能落实,说明把教学任务交给家长是不合适的,于是,在修改阶段,我们注重了这个问题的修改,与学校德育处联合,举办了徒步穿越湿地的活动,全校六年级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步行走上栈道,穿越整个湿地,包括西北郊的国家湿地公园和东北郊的润泉湖公园,让同学们一起迈着青春的步伐,和同龄人一起,唱着歌、诵着诗,互相交流着自己所知道的湿地知识,还辅助以各种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我们实验组的老师们在一旁指引,达到深入其中,学有所得的目的,效果很好。通过学习了解了关于湿地的知识后,我们趁热打铁,在考试题中引入了有关湿地的考题,看看学生们的掌握情况,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修改阶段,2011年7月到2011年10月。我们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修改和更正,对由家长组织的活动一起的活动所引起的不便,也作了修改,因为部分家长的不配合,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和孩子一起到湿地体验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对此作了修改,向学校提出集体穿越的想法,获得了校领导的大力赞扬,并且取得了支持,结合学校的德育、体育、智育综合方面考虑。学校决定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大穿越,实验组老师分配到个班,对学生进行指导,来完成这一次综合大活动,事实证明,我们的创新是成功的,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4.落实阶段,2011年秋到2012年春季,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落实,总结实验过程,我们准备结题,已形成活动计划一份,生态教学教案一份,还收集了学生的作品,短文若干,以及手抄报、电脑报等等,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对湿地的认识,而且还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看来我们开展的研究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能达到我们实验的目的,提高认识,提高公民的素质,保护湿地、保护环境、建设家乡、发展张掖,切切实实让学生意思到保护湿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成果与分析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虽然关于湿地各种媒体也在做宣传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每个学生的身后就是一个或是多个家庭,关注他们的人们会随着他们的活动也来关注湿地。比如我们布置的请家长讲关于湿地的故事,就会勾起成年人对童年时张掖状况的回忆,从而对比不保护环境带来的恶果,或多或少引起心灵的震撼;还有家校联合穿湿地,家长带着孩子去看湿地,是带了任务的,他们也会关注湿地的植物、动物,留意湿地的功效,对他们已忘却的知识起到复习的作用,提醒他们关注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从学生角度来说,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受益的。当他们身处湿地,芦苇摇曳、微风送波、蓝天碧空、白云飘浮、鸟翔长空、鱼逐草间,美好的环境孕育美好的心情,美好的心情有助于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心灵,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从调查问卷看来他们也知道了要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比如不乱扔垃圾、乱砍伐树木、节约用水等,还希望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看来教育的目的已达到了一些。学生是我们的未来,要是每一批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些,我们的未来就是有希望的,美好的。

四、问题与思考

把学生带出去的安全问题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为湿地离市区较远,组织大批的学生出行,国道上车辆多,我们是乘车到湿地西入口,然后沿栈道穿越整个湿地,其中很多的地方有水,对学生的组织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学校把所有的老师都调动起来,制定了完整而严密的计划,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很清楚,所以进行这样一次活动是费时费力的,但是身临其境的效果是没法用其他的方法能够取代的,这是我们以后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分配给家长来完成,有些家长不够重视,自己不去,让孩子自己去或是纯粹不去,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每年一次达不到的话,最起码每两年进行一次,这样五、六年级的学生就都轮到了,小学时代的深刻印象形成了,对他的一身都有影响。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接壤之处,南有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有人工绿洲和黑河天然湿地、北有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张掖境内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丘沙漠、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极端地貌交相辉映,金色十足,形成了张掖生态的独特性,素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认江南”的美誉。我们要把这张名片做亮,就好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让孩子懂得学以致用。把科学课程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比如结合湿地的地理位置,对张掖气候的影响、了解湿地对水质的改善等。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环境育人,人造环境,充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就能将一次大型的活动完成的更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将湿地的变化用图片、文字记录下来,做一对比,更加直观的比较出湿地生态系统对地球的重要作用。继续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穿越湿地的体验活动;家校联合,学生和家长共同观赏湿地、享受湿地的活动;畅想湿地,运用各种方式宣传和介绍湿地,如小论文、手抄报、电脑报等等。形成走出校园去认识、回到校园来学习的风格,将学习的环境扩大到实际中去。还把动脑与动体相结合,文娱与学科相结合,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体验。让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是最有意义的学习,懂得爱护湿地保护地球家园就是终身学生。

让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共同配合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张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设计课程开发方案 篇5

是否完成:未完成评分:无评分创建时间:2012-09-14 21:21:42

内容:

结合本校实际及个人专长,设计一份课程开发方案,至少包括课程的纲要、讲义,建议加上选用的课程资源、授课讲义等。

本校实施开设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及局限之处(必做)(文本_附件)

是否完成:未完成评分:无评分创建时间:2012-09-14 21:21:41

内容:

结合本校实际(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基本设施、课程开发历史、师资、生源等),撰写一份在本校实施开设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及局限之处的调研报告。并推荐本校适宜开设选修课的主题及人选。

一、基本情况

为了解同学们对我校已开发课程的看法和下阶段课程开发开设的意向,我们编制了一套调查问卷,简单介绍了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请同学们选择下学期开设的课程,同时写出自己认为应该开设而尚未开发的课程。问卷面向全体高一年级同学,全部回收且均为有效问卷。教务处和教研室对全部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我校实施开设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如下: 第一,我们学校校本课程已经开设多年,选修课程开发较成熟,经验和工作思路都已经具备,为接下来选修课程设定奠定了基础。

第二,我校地理位置、师资,生源,均适合开设选修课程。

局限性: 校本课程的推行受外部评价的影响很大。教师缺乏课程观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学校经费不足, 教育资源匮乏, 学校缺乏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较应试,对新时代选修课缺乏了解和认识;家长缺乏课程决策的意识和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评估,很可能会出现因课程管理不善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或者流于形式或者陷入困境。

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主要在游戏、消遣等方面;他们对学习方法技巧有一定的需求;对社交礼仪、师生交往、生活技能等方面有内在的要求,同时比较注重艺术修养。

二、进一步的分析和建议

1、篮球校本课程的修订

学生对已开发的足球校本课程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更加喜爱的运动项目是篮球,这说明,我校篮球校本课程的修订改编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除此之外,要继续开发其它竞技类的体育活动课程,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类课程的开发

下一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特别注意社会与生活类的课程,包括社交礼仪、男女生交往、师生关系,生活技能、法律与生活、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学等方面。要将我校已开发的课程如《加强修养学会做人》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细化,形成相应的校本课程。

3、审美与修养类课程的开发

学生对审美、设计、艺术欣赏等方面的课程有相当大的需求,要注意着力开发这类课程。

4、教材编写要注重亲和力

我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但是从调研数据看,学生兴趣主要在游戏、消遣、趣味性的内容上,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学习负担重,希望通过身心放松加以调节,使得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呼声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得到充分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消极情绪,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下一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注意趣味性和亲和力,做到寓庄于谐,轻松活泼。不能板起面孔,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

5、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注重探究、发现、活动、交流,要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6、注意学习方法的介绍

理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降低难度,注重趣味性,注重学习方法的介绍,克服学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三、本学期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我校现有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如下:

课程设置:

课程分设为:

自然、社会科学类

如,《中国古代文化趣谈》,《中国古代趣味知识选读》,《中国聚落文化与地理》,英语美文欣赏等

体艺类

如,器乐表演,舞蹈表演,乒乓球,田径,足球,《动漫欣赏与COSPLAY》等

技能类

如,《Photoshop艺术设计及应用》,《Flash动画设计及应用》

选修课程开设,一般以基础型课程为基础,以发挥学生兴趣为目标,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发挥教师特长,渗透德育教育功能,并体现选修特色,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与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充实完善已有的校本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必做)(文本_附件)

是否完成:未完成评分:无评分创建时间:2012-09-14 21:21:42

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6

一.总目标

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传民族传统文化灰核心,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问题,使中小学德育直正体现普教性、持久、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减少突击与形式,使德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让学生得到健康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初中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文明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友爱、热爱集体、关心尊重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热心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分目标

(一).知识

1.了解礼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实质。

2.懂得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

3.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懂得中学生得体的服饰要求和谈吐规范。

4.掌握家庭礼仪中对待长辈、客人及邻里的基本礼节。

5.懂得与教师、同学相互交往和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义。

6.懂得作为社会人在公共场合应遵守的礼仪规范,遵守社会公德。

(二).能力

1.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体态语言”习惯,调整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素养。

2.灵活运用不同场合下的礼貌用语,掌握与人交往的语言技巧,提高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

3.学会端庄、大方、整洁的仪表修饰,以符合中学生自身特征,展示自我良好形象,培养和提高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4.懂得自尊、自爱。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做事,培养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

5.融洽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培养和锻炼适应能力,培养协作能力。

6.培养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诚心、爱心和热心,培养热心参与、友好交往能力。

7.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环境,爱护大自然。

(三).情感和态度

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自尊、自重、自律的行为中培养关爱自己、宽容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礼貌的行为,在规范行为中培养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3.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利益,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品质。培养对国家、社会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生活作风,做到真诚讲信用,遵纪守法。

5.树立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意识。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保护与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

第二部份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安排、活动形式

教学计划:初中礼仪教育课程的知识部份共24课时,两个学年完成,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课时比例基本为1:1,或者活动实践课时多于知识传授课时,即礼仪教育总课时数为48节,教师教学时可视实际需要灵活把握。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时效性、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注意与学校长德育管理工作密切联系。另外,学校总体教育计划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如:节日教育、艺术节、主题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作为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绪论(共2课时)

1.礼的起源与发展(0.5课时)

2.礼的内涵与实质(0.5课时)

3.做文明礼貌的中学生(1课时)

二.仪容仪表礼仪(5课时)

1.形体姿态(3课时)

2.中学生服饰礼仪(1课时)

3.礼仪修养与个人卫生(1课时)

三.谈吐礼仪(3课时)

1.谈吐礼仪与语言美(1课时)

2.谈吐礼仪与声音美(1课时)

3.谈吐礼仪与普通话(1课时)

四.家庭礼仪(6课时)

1.敬老礼仪(2课时)

2.日常餐饮礼仪(1课时)

3.待客礼仪(1课时)

4.书信礼仪(1课时)

5.电话礼仪(1课时)

五.校园礼仪(4课时)

1.师生之间的礼仪(2课时)

2.同学之间的礼仪(1课时)

3.校园活动礼仪(1课时)

六.公共场所礼仪(4课时)

1.公共礼仪基本原则(1课时)

2.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2课时)

3.社会公德与环保安全(1课时)

二.教学活动形式:

本课程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常用形式:

1.交流分享:是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交流分享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总是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以利用这一形式。

5.诵读诗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诵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古今经典赞歌、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欣赏:学生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音乐,也可以是学生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

7.练习: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练习中学生形体健美操等。

8.讲授: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份了解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9.主题班会:针对某一主题而召开的班会,可以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

校本课程开发开设方案 篇7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开设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一、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设置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在开设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同样要开设好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等)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好的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兴趣爱好特长、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在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等方面意义重大。近年来,山东省两次对课程实施水平进行评估,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督促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和类别

(一)开发的方式和类别

1、开发渠道以我校教职工为主,老师们也可联系家长和合适的社会人员开发开设,但评奖和开设均以我校联系的教师为责任人。

2、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一是原来开发成熟的校本课程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剪纸、布贴画、泥塑、折纸、丝拉花、象棋、武术等;二是开发书法、绘画、诗词诵读、围棋、豫剧、摄影、乡土历史、乡土地理、机器人、乒乓球、二胡、钢琴、谜语等;三是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开设烹饪、木工、温室栽培、果树栽培、食用菌种植、家电维修等课程。(不仅限于这些,老师们可以根据特长增加新的课程资源)

(二)开发的程序

1、各年级要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对学生实用的、具备开设条件的课程,确定拟开发校本课程目录。

2、根据选择的课程物色开发人员,先要看现有教师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看有多少课程可以开发;再调查家长能承担多少;教师和家长确实承担不了,开发意义非常大的课程再面向社会物色人选。

3、开发人员确定后,每门校本课程都要编写出简易的教程,可从课程渊源、意义、简易教程、作品展示和实践训练等几个方面编写,同时还要开发准备课程开设需要的各种材料、教学用具等资源。

三、校本课程的管理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经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中心暂时设在科研处,负责人由科研处主任兼任。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有三个职能,一是策划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二是与学部、年级结合统筹安排校本课程的开设;三是结合学部和年级对开发开设的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和奖惩。

2.建立校本课程活动室,作为存放校本课程材料资源、作品的地方和开展校本课程活动的场所(暂时设在教研组活动室),活动室相对分类设置,有利于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开设。

四、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和我校实际情况,我校的校本课程准备采取集中设课的方式,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一起排课集中开设。即集中在某一天的某一节一个年级的所有班级全部开设地方和校本课程,这样,可以方便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校本课程开设的地点,根据课程的性质,可以选择在教室,也可以选择在活动室,以教室为主。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价

1、校本课程开发时,要不断进行调度和交流,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尽可能规范和完善。

2、校本课程开发后要组成评委会进行验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评出一、二、三等奖,各奖项设置多少根据开发校本课程的质量确定。

3、评出的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本人300元、200元、100元,同时设立校本课程开发年级奖,评出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年级、科室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分别奖励先进500元、300元、100元。

4、原来开发的第二课程要进行完善,完善后同样参与评奖,由于原来已进行奖励,这次奖励根据相应奖励等级减半发放奖金。

5、建立长远的校本课程开发补充和完善机制,评奖过后重新开发的校本课程随时可以向校本课程开发中心申请验收,学校将组织评为进行验收,根据验收等级发放奖金。

(二)校本课程的开设评价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设评估委员会,对每次开设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评估验收,经验收开设到位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全部按超课时计算课时补贴,由课程开发中心统一核算。

2、对开设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及时推广,好的作品成果将进行展览。

3、开设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同时将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定,记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张庆华

常务组长:许朝芳、李银乐

副组长:耿代军、刘东江、李保华、苏保震、张继刚、王耀强

成员:侯爱芹、刘广元、郭传勋、刘辉、张保具、赵惠民、张建中、何广杰、张雨印、谢洪庆、李至任、王泽峰、岳彩力、王立强、卢永庆、赵记霞、岳发星、赵福玉、张玖玲、王喜月、尹芳霞、高翔、李兰芝、赵妹芳、高广建

校本课程开发中心负责人:郭传勋、刘辉

七、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发动阶段):2011年3月1日-30日

第二阶段(开发阶段):2011年4月1日-20日

第三阶段(评奖验收阶段)2011年4月21日-30日

第四阶段(课程安排)2011年5月上旬

第五阶段(开设阶段)2011年5月下旬至放假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了一些校本课程开设的典型学校,我们要借鉴经验,勇于创新,克服一切困难,本着对学生、对国家、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创造性的开发开设好我校的校本课程,以实际行动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莘县实验初中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反思自身实践,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英语口语交际》的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力争用一年的时间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初具雏形。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3、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分别开发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即七年级为低年级层次;八年级为中年级层次;九年级为高年级层次。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同年级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四、课程内容

《英语口语交际》共分三大块:

第一块为〈口语交流与对话〉(适用于七年级);具体内容包括:简单对话练习、小组合作交流、日常用语等。

第二块为〈口语广角〉(适用于八年级);具体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与对话、完全式英语交流、合作性问题探究等。

第三块为〈开放式口语教与学〉(适用于高年级组)。具体内容包括:校园口语交际、家庭社会口语交际、特定场合口语交际等。

五、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或活动方案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开发为本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创新性原则: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技术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课程管理

成立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 相关教研组组长

七、具体操作

(一)、需求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上报县进修学校审议,经同意后定稿。

3、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喜欢,是否需要,确定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规模。

(二)、培训师资

对实施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三)、组织实施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课表、课时,相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各层次课程的实施。

(四)、实施步骤

分三步走:

第一步:酝酿准备阶段(2007.9.1——2008.12.31)。资源分析、需求调查、课程开发定位,并写出方案。

第二步:开发实施尝试阶段(2008.3.1——2008.8.31)。分步开发课程内容,并付诸实施。

第三步:初步定型,阶段总结(2008.9.1——2008.12.31)。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善和提高课程质量。

八、课程保障

1、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和监督实施。

2、建立课程实施阶段汇报制度,及时观察课程的实施动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3、保证课程开发、实施经费。

4、力争上级领导、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九、课程评价

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承认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和体验、经历;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即可以是表演式、竞赛式、汇报式等;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性,即可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发现;评价的结果多样,可定量,也可定性。

***学校

1“悦读”课程开发方案 篇9

青岛东胜路小学

为了倡导我校学生、教师、家长好读书、读好书的风尚,拓宽教师文化视野,促进家庭文化氛围的形成,扩大学生知识面,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校将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悦读启智.书香致远”读书月活动。

一、学生的读书活动

在本次读书月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对书的喜好,将把书分为三大类:诗歌类、科学类、趣味类。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读书口号是:低年级——好书伴我成长;中年级——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高年级——读书自古有乐,书香最能致远。

读书 “六个一”,即: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参加一次读书知识竞赛、推荐一本好书、举办一次图书交流会、评一回读书小状元。

结合低、中、高年级读书口号,各班将学校方案具体化并制定成班级的读书节实施计划。

二、教师读书活动:

1、“悦读启智.书香致远”读书调查问卷;

2、每周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3、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悦读启智.书香致远”征文

三、营造“书香家庭”活动

1、撰写一篇教育孩子读书学习的“教子一得”;

2、搞一次家庭“好书推荐会”

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方案 篇10

一、开发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见决定第14条)。近年来,由于我国实行课程决策权力分配方面的改革,校本课程的研究已逐步引起课程理论工作者的关注,也引起教育实践界人士的重视。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认为根据“三级办学、三级管理”的精神要求,有责任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出符合本地本校特色、受师生欢迎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校本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指导理念:

1、以人的发展为本,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2、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

3、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三、开发目标:

紧紧围绕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样本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突出爱国教育。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而提高其对“热爱祖国”的强烈体验。

2、通过对本地自然状况的鲜明了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

3、通过对本地历史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继往开来,奋发学习,自主发展。

4、展示本地厚重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5、讲述本地知名人物事迹,鼓励学生立志成材。

6、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干部教师对课程的全面认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开发过程:

1、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教材改革方面的内容,使大家对课程具有基本的、全面的认识。(3月)

2、领导班子召开会议,决定从本地出发,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成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陶瑞忠;成员:副校长、教研员、任课教师)(3月)

3、开展调研。(1)本地情况调研。通过调研,领导小组认为新城子镇是个风景优美、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十分悠久且独具特色的名镇。这一切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活教材。(3月)

(2)学生对家乡了解程度的调研。通过调研,教师们发现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少而肤浅。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传承;二是受交通的影响,信息阻塞。(4月)

(3)教师态度的调研。本校教师80%以上是当地人,认为开发立足本地的校本课程十分必要。(4月)

(4)当地干部群众态度的调研。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征求当地干部群众,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认为这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很有意义的工作。(4月)

4、设计框架,搜集素材。

(1)设计框架: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认为课程的开发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同时又要与学校办学思想中“以德立校、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做到开放性、趣味性、教育性、生活化、综合化。将校本课程的框架确定为:

我爱我的家乡(名称)

概况篇名胜篇传奇篇特色篇创业篇文学篇

(2)搜集素材:搜集素材的工作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充发动全体教师和学生。学校以“我爱家乡”为主题开展了全校性的素材征集活动,学生们积极参加,上交稿件百余篇。二是深入到镇政府、各村、及群众中去,搜集相关素材。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走遍了全镇各村,走访古稀老人、访问知名人士、探寻古迹奇观、进行网络搜寻,搜集现有材料、撰写新鲜材料,共得到素材上百份,拍摄照片300余张,得到了全镇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6-8月)

5、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目前课程的六大部分共有材料百余篇,每部分都在15篇以上,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9-10月)

6、请专家指导,征求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整理材料,结集。(11-12月)

7、印制成书。

五、课程实施:

依照课程教材改革的精神,遵从上级部门的要求,从我校的实际出发,在2004年上半年对学生实施校本课程教育。

六、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篇11

一、当前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发利用校本资源状况

近年来,我校依据安徽省教育厅教基[20__]044号《关于调整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的通知》精神,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编排课程表,并在地方与学校课程中安排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书法、班队活动、信息技术、数学实践活动五门课,每周各一节。此外,还在每天的第一节安排了30分钟的晨读课,用于诗词等韵文的诵读和英语听说活动;在上午的第二节与第三节课的课间,安排了大课间活动,内容为做操、跳绳和踢键。在学校机动周安排了诗韵文化展演、体育运动会、走进社区等主题教育与专题实践活动。

二、规范执行课程计划条件分析

学校现有教学班__个,学生700余人,专任教师40人,除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专业教师相对缺少外,基本上能保证国家课程的开齐和开足。__个教学班均配有班班通设备,校园网实现了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人人通。学校设有多媒体、音乐、美术、科学实验、图书阅览等多功能教室以及塑胶篮球场、塑胶跑道等运动设施。除运动场相对不足外,其他办学条件基本能满足规范执行课程计划的需要。

三、学校20__—20__年进一步规范执行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资源设想

上一篇:华师大培训学习体会下一篇:克雷洛夫寓言全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