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速公路发展概况(共8篇)

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篇1

ETC系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和隧道的全自动不停车收费系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该收费系统通过安装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车载单元OBU与收费站ETC车道上的路侧单元RSU之间的专用短程通讯,并利用计算机联网等技术实现通行费用的结算,从而达到车辆通过路桥收费站时不需停车即可交纳路桥费的目的。该技术在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及节约收费单位管理运营成本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ETC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收费技术,ETC方式的运营效率和MTC方式相比可提高4至5倍。

2、ETC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了ETC技术,用以解决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车流量激增而导致的收费口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些列问题。早期的ETC产品基本采用单片式,且电子标签DSRC通信方式为被动式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在系统建设的灵活性及多应用扩展的便利性方面均逊于双片式方案且不具备向下一代高速宽带DSRC车路通信过渡的可能性。2007年,我国出台指导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应用的GB/T20851国家标准和《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其中明确将ETC作为高速公路收费技术的发展方向。国家标准规定的主动式双片技术架构是国内业界专家根据我国高速公路收费应用环境的特点提出的,其特点是采取双片式标签且采用主动式DSRC通信并通过双片式IC卡实现了MTC和ETC的无缝兼容,路侧单元无须在所有的收费站都布设。同时,IC卡可以方便兼容和扩展到其他交通相关的小额非现金消费领域,主动式DSRC通信在技术上的延展性可扩容和升级到下一代高速宽带车路通信应用之中。

我国拥有世界第二大高速公路网络,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ETC用户数量每年都保持高速增长,且随着ETC系统联网程度的不断提高,该数量会呈现几何级增长。GB/T20851国家标准发布后,国内先后有十几家企业的产品通过了ITS中心的专业检测,且已形成较为完善的ETC产业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出行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ETC方式也会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ETC也将成为高速公路高水平服务的一部分和未来收费方式的主流。

3、ETC行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猛,通车里程数持续增加,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5万公里(数据来源:http://)。我国大多省会城市及沿海发达城市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自由流解决道路拥堵问题的模式有望在全国推广实施。自由流解决道路拥堵问题模式中的城市道路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与高速公路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类似,均需使用ETC产品。

为解决城市道路拥堵以及城市道路收费问题,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开始规划城市车辆自由流方案。中共北京市委2010年召开十届八次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文件强调:抓紧出台、抓紧落实治理交通拥堵方案,其中采用自由流收费是缓解城市拥堵的方案之一,要求条件成熟时择机推出。国务院责成北京市抓紧落实该方案,北京市交通拥堵收费已进入技术准备阶段。北京市2010年年底出台的“治堵方案”中提出,“研究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择机实施”。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表示,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前期研究已纳入2012年第一批6项智能交通示范重大需求,将邀请中关村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研发。北京如采用自由流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在全国将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因此,随着ETC产品在解决城市拥堵方面的广泛使用,ETC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极大扩展。

②智能停车场建设方面的应用前景

在城市繁华地段,经常可以见到由于停车场卡口拥堵,从而造成整条街道的拥堵的情况。部分司机不停的在各个停车场之间无效行驶,就是为了寻找有效的停车位,在无效行车过程中,造成路面车辆过多,从而形成城市交通拥堵。停车收费以及寻找有效停车场已经成为影响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实现交通诱导系统以及不停车收费系统二者的有机结合,就可以帮助司机快速找到有效停车场并实现快速停车。从而减少车辆在公共路面停留时间,提高城市道路使用效率。

智能停车场将会成为城市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停车场的建设需要大量采用ETC产品。因此,随着智能停车场建设步伐的加快,对ETC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加大。

(四)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ETC行业的竞争格局为国内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国外发达国家虽然技术水平较高,但由于与我国采用的标准并不一致,且对我国的运营网络和客户需求的不了解而导致其难以参加本行业的竞争。

ETC行业主要的生产厂商近20家,但尚无一家占领行业内的较大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最大的六家厂商ETC产品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五)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及其市场份额

1、深圳市金溢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金溢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4年,是一家业务定位于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领域,专注于专用短程通信、射频识别、智能卡读写机具及嵌入式POS终端平台核心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设备制造与服务的企业。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专用短程通信产品、射频识别通信产品系列产品、IC卡应用终端系列产品、手持式设备产品。

2、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通信业界端到端的产品线和融合解决方案,向客户提供全系列的无线、有线、业务、终端产品和专业通信服务。

公司ETC系列产品主要包括:微波有源、超高频、高频阅读器设备,各种规格的标签、天线、应用软件以及配套的辅助设备等。

3、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从事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研究、产品制造、工程施工、系统集成的企业。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专用短程通信系列产品、动态称重系列产品、视频监测系列产品、交通情况调查系列产品。

4、广州市埃特斯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广州市埃特斯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底,是一家从事智能交通产品和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以及供货的企业。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5.8GHz微波读写控制器、5.8GHz电子标签、5.8GHz电子标签发行设备、车道控制器、车辆检测器、字符叠加器、IC卡智能读写器等高速公路智能产品等。

(六)进入本行业的壁垒

ETC行业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与人才壁垒

ETC行业市场正处在蓬勃发展期,市场变化较快,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同时,用户对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在性能、寿命、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行业内的企业必须保持软硬件技术研发的先进性,以稳定在行业内的市场地位,这就需要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以保证企业持续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大批经验丰富和反应迅速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对本行业的新进入者,存在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2、客户认可度壁垒

目前,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事业单位仍是行业内的主要客户,这些客户对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较高,并且要求供应商具有良好的信誉和交易记录,因此其倾向于具有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取竞争优势。另外,本行业业务涉及用户需求分析、研发样品和用户测试等技术环节,需要与客户保持直接沟通和反馈,新进入者由于缺乏较好的客户积累和客户服务体系,获取大客户订单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行业存在较高的客户认可度壁垒。

3、产品兼容性壁垒

ETC系列产品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为RSU和OBU,为保证不同厂商生产的RSU和OBU之间具备兼容性,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但不同厂商的RSU和OBU之间兼容性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尽相同。因此,在RSU已安装完成的地区,客户为了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及通行率,减少调试时间,往往在采购OBU时会优先选用与已安装RSU兼容性调试合格并已实际投入使用过的OBU厂商产品。这对新进入本行业的竞争者形成了产品兼容性

壁垒。

(七)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ETC车道总数量、多车道ETC、混合车道数、ETC用户数量的整体规划以及城市交通拥堵收费的计划实施,ETC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急速扩大。如何尽快研发出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含量更高、功能更全的产品是各厂商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由于ETC项目的建设进程主要由各地政府部门主导推动,其市场需求受国家政策和相关政府部门阶段性工作重点影响情况较大,市场需求变动与政府政策推广力度密切相关。

(八)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2007年10月,为提高收费公路通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规范收费公路联网收费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交通运输部发布《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该文件要求“大中城市周边的收费站应设置或预留电子不停车收费专用车道”,“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做好非现金付费和电子不停车收费的推广和应用”。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发布,其中对汽车节能减排措施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并要求加强运输节能管理,优化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提高运输集约化水平,加强车辆用油定额考核。积极推广使用公路自动收费系统(ETC)。

2010年11月30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高速公路应用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决定在基本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和区域加快推广应用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ETC),逐步形成跨省区联网的收费格局,并加快形成规模化应用和产业链,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同时,明确各级相关部门应从资金、审批、价格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并强调新建高速公路应同步建设ETC;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具有ETC储值和银行卡应用功能的IC卡相关技术规范,建立统一的服务监督、考核、投诉和管理制度。《意见》还要求经营管理者要对ETC用户给予通行费优惠,优惠幅度原则上不少于5%。

(2)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

ETC做为国务院节能减排推广项目,《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平均覆盖率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以上,ETC用户量超过500万个。全国部分发达省市对ETC的规划实现从各个层级都有明确的规划导向,因此未来五年高速公路ETC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同时,作为治理城市拥堵有效措施的城市拥堵费的收取工作需要依靠ETC产品作为设备支持,因此,一旦城市拥堵费开始征收,所形成的市场空间将远远超过高速公路市场。

(3)行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RSU采用单波束技术,各厂家对该项技术掌握和应用已相对成熟,单波束RSU产品市场价格已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为了适应多车道及混合车道的复杂功能要求,提高产品的利润率水平,各厂家都在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更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新的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新型产品对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避免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

2、不利因素

(1)客户规模效应没有形成市场推广一直是ETC发展中举足轻重的环节,只有形成规模效应,ETC的社会效益方能最终显现,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趋势。但目前ETC支付方式单

一、ETC记账卡非现金支付方式运营管理模式业务受到合作银行制约、对ETC系统产出的效益认识不够以及部分偏远地区规划ETC车道数量有限等原因导致了客户规模效益尚难实现。

(2)没有统一ETC联网运营模式

目前,ETC仅实现了部分区域性的联网经营,2010年7月28日开通了沪苏皖赣三省一市高速公路ETC联网系统,2010年9月28日开通了京津冀ETC联网系统。区域性ETC联网系统及其他各省市的ETC之间往往存在着采取不同运营模式、收费方式差异、结算管理架构差异、收费标准差异、发行对象差异、车型标准差异、服务要求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全国性的ETC联网运营模式系统无法实现,也制约了ETC产业的发展。

(3)没有完善的客服体系

目前,各地的ETC发展水平不一,服务网点分布不均,加之没有统一的客服标准出台,导致ETC的客服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客服水平不高,从而限制了ETC客户群体规模的扩大。

(九)行业周期性、季节性、区域性特征

本行业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主要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收费系统的更新计划、城市拥堵收费系统以及停车场智能引导及收费系统规划实施进程密切相关。

本行业不具有季节性。

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篇2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公路等级低, 公路绿化主要是行道树栽植, 能在公路两边种上整齐的两排树木已经是很好的绿化了, 根本没有单项防治措施的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发展和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提高, 我国才开始开展系统的公路绿化, 但主要手段是人工种植草皮和手工撒播草种, 然后种植两排行道树, 只求绿化, 水平很低。近年来, 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事业逢勃发展, 里程数越来越大, 横贯东西, 连接南北, 给全国各地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单项防治措施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生态效益, 还有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1 沿线自然概况

1.1 地貌

渭河南岸地势平坦开阔, 微向渭河倾斜, 海拔高程368.0~376.4m。渭河北岸冲积平原由黄土台塬至渭河岸边, 地势呈阶梯状降低, 高差达70 m, 海拔368.0~422.0m。黄土台塬南缘直接与渭河阶地相接, 塬面地形平缓开阔, 微向南缓倾, 海拔422.0~473.6m;各级阶地沿渭河呈带状分布, 具有明显的台面, 并微向渭河倾斜。根据地形特征、地层的成因类型, 勘察区地貌按成因、形态、类型划分为渭河冲积平原和黄土台塬两大地貌单元。渭河冲积平原位于项目区南部 (起点~K8+110段) , 机场专线占渭河冲积平原地貌的长度段有8.110km。该地貌形态可分为河漫滩、一、二、三级阶地等四个地貌单元。河漫滩、一级阶地地形平坦开阔, 向渭河及其下游微倾斜;三级阶地前缘因受河水的侧蚀及冲沟的侵蚀切割弯曲多变, 勘察区内三级阶地呈楔形突出, 阶面向渭河倾斜, 阶地前缘发育有长短不一的冲沟, 近沟口处由于人们的居住, 沟底多修整呈“U”型, 少数冲沟切入黄土台塬区, 造成阶面微有起伏。

黄土台塬位于项目区西北部 (K8+110~终点段) , 机场专线占黄土台塬地貌的长度段有12.689km。该地貌形态可分为塬前斜坡带和黄土塬等两个地貌单元。塬前斜坡带为黄土塬与三级阶地之间的斜坡地带, 宽约650m, 坡度4~8°, 坡面发育有细沟、冲沟, 少数冲沟切入塬区, 斜坡带经人工修整多呈梯田;黄土塬区地 形平坦开阔, 略呈西北向东南缓倾。

1.2 地质概况

项目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汾渭断陷之渭断凹 (渭河断陷盆地) 。渭河断陷盆地为新生代形成的复式地堑型构造盆地, 受秦岭造山带及北山强烈上升而作阶梯状下降。由于断块活动的差异性, 衍生出新的隆起与凹陷, 设计路线走廊带即位于渭河断陷盆地中部西安凹陷和咸阳凸起的交接处。

根据公路工程勘察、钻孔揭示及工程地质调查结果, 地层均为第四系松散碎屑堆积地层。在渭河河漫滩及一级阶地, 上部地层为全新统冲黄土状土、亚粘土、亚砂土, 局部含砂粒, 下部地层为全新统冲积中细砂、中粗砂含砾及砂砾石层, 其间夹薄层透镜状亚粘土、亚砂土层;三级阶地及黄土台塬, 上部披覆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层夹古土壤, 下部地层为中更新统风积黄土夹古土壤及冲积亚粘土、亚砂土、中粗砂含砾及砂砾石层。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 在一定的压力下, 下沉稳定后, 受水浸湿, 土结构迅速破坏, 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 故在润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 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 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 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 占总重量约50%~70%, 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0.01ra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 占总重约40.60%, 小于0.005ram的粘土颗粒较少, 占总重约14.28%, 大于0.1rn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 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项目区的黄土主要分布于渭河三级阶地及黄土台塬地貌区。黄土结构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 具大孔隙, 具有典型的架空结构, 浸水湿陷性特征较明显。主要存在于机场东线二级专用公路地段内, 一般表现为非自重Ⅰ~Ⅱ级湿陷性。路线断面设计尽可能降低路基高度, 路基设计中, 采用了强夯、换填灰土、设置隔水灰土墙的措施, 以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1.3 河流、水文、气象

1.3.1 河流、

地表水情况:项目路线经过西安、咸阳地段, 途经6个人工渠系, 横跨渭河。根据初设资料, 渭河特大桥位置的设计水位为372.97m, 设计流量为1 180m3/s, 设计流速为2.61m/s。沿线水系属渭河流域,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全长约918km, 流域面积134 767km2。渭河源头及北岸支流发源于黄土高原, 穿过北山山地, 深切黄土塬区。南岸支流多发源于秦岭北麓, 源头区沟道坡陡。由于流域内黄土分布面积广, 植被条件差, 地表侵蚀很强烈, 故汛期洪含砂量急增, 流域内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每年有大量的泥砂冲入河床, 致使渭河成为一条多砂性河流。加之三门峡水库回水的影响, 河床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1.3.2 水文

沿线工农业生产发达, 人口众多, 管网密集, 农田灌溉设施完善。路线起点位于西安经济开发区, 市政管网错综复杂, 和路线干拓最大的为漕运明渠, 漕运明渠为西安市五大排水系统之一, 全长10.54km, 主要接纳旧城区、北关及北郊西半部区域约61km2的雨污水排放。渠底宽8m, 顶宽22m, 渠底比降较小。K8以后的渭河阶地及黄土台塬区, 农业发达, 灌溉密布。

1.3.3 气象、气候

本项目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 多年平均气温:13.3℃, 极端最高气温:45.2℃, 极端最低气温:-20.6℃, 一月平均气温:-1.5℃, 七月平均气温:30.6℃;年日照2 182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582mm, 且降水多集中在7~9月, 占年降水量的52%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1 562mm, 且50%以上集中于当年5~8月;一年四季内, 该区显示了夏季多伏旱, 初秋连阴雨, 早霜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晚霜延至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 全年无霜期219天, 多西北风, 次为西南风, 平均风速2.7m/s, 冬季西北风最大风速18m/s。

1.4 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现状

公路沿线土壤主要为黄土性土。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主要为人工乔木林和少量天然次生乔灌混交林, 林草植被覆盖率为25%。土地利用类型以水浇耕地、果园地等农业用地为主。

2 沿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 生活质量的提高 , 可以说是当今大多数国家的发展战略。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作出客观的测度 , 是研究一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西安、咸阳两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 面积20 196km2。由于两市在地理位置上的连带关系, 便得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领域有着特殊的关系, 近年来, 西安、咸阳两市军工、科技、机械、电子、纺织、旅游六大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产业结构经初步调整后趋于合理, 现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工业基地, 是陕西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其中工程直接影响的未央区、渭城区2005年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1。

3区域水土保持现状

3.1 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是指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 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 流失到较低的地方, 再经过坡面、沟壑, 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的现象。项目区处于渭河流域, 根据陕西省水土保持勘测规划研究所2001年所作的全国第2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陕西省的调查结果, 西安及咸阳即项目区所在地的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为主,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7%和96%, 土壤侵蚀强度≦200t/km2·a, 属微度侵蚀。侵蚀类型以水蚀和重力侵蚀为主, 风蚀轻微。

工程建设横跨的地貌单元包括渭河一、二、三级阶地, 河漫滩和黄土台塬, 相对高差110m, 地表起伏和缓, 土地利用集中, 背景侵蚀中自然侵蚀轻微, 人为侵蚀活跃。陕政发[1999]6号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将项目区所在地划入重点预防保护区, 即关中九大灌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实施预防保护。

3.2 水土保持现状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km2。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 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 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 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咸阳市、西安市多年来坚持流域治理和城市水保, 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受基本农田保护、城市绿化美化的带动,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河流输沙, 减轻了暴雨洪水、干旱灾害,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城市生态环境, 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该区综合治理度已达70%左右。该地区植被恢复适宜选用的植物种:雪松、圆柏、法国梧桐、国槐、蔷薇、小叶黄杨、千头柏、紫穗槐、爬墙虎、白花三叶草、早熟禾等具有绿化美化效果、改善景观的水土保持林草种类。

4 单项防治措施设计

公路主体工程中虽然具有许多水土保持功能的设计, 但是这些措施还没有完全地控制公路建设中因人为活动而增强的主要水土流失, 这里对重点水土流失补充专门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本方案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包括:工程措施设计、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以及临时用地的土地整治措施。各种措施综合防治, 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具体防治对象与防治方法见表2。

本高速公路工程的临时堆土, 要求选择适当的位置堆放, 在水平塬地等存放, 可以避免集中水流的冲蚀, 从而减轻堆土防护的水土保持工程费用, 相应的就会提高公路建设资金的利用效率。

4.1 工程措施

4.1.1 取土场临时防护工程

1) 位置:

全线共设取土场两处, 分别位于咸阳市的渭城区正阳镇怡魏村村西和渭城区正阳镇张阎村东。根据公路初步设计用途, 其中怡魏村作为路面取土场, 张阎村作为跨线桥取土场。怡魏村取土场占地11 133m2, 中心坐标 (813 347.575, 449 264.618) ;张阎村取土场占地76 666m2, 中心坐标 (813 477.448, 575 939.349) 。具体位置见平面图。

2) 特征:

2处取土场地情况基本相似, 地形地貌为渭河平塬区, 都是农业耕作地块, 是利用村民长期取土专门场地, 也是对塬台地的整理活动。从实际地形来看, 取土场不存在集中汇流的冲蚀条件, 而公路大量用土会迅速地剥离原面熟化表土, 取土完成后才可以恢复取土场的耕作条件, 因此, 主要防护方案是对临时剥离的表土进行必要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

3) 取土技术设计:

公路设计取土采用机器取土, 本方案要求推开表层熟化土厚度50cm, 推开的耕作土要集中堆放, 并进行堆土的边坡修整, 周边修筑防水土埂或者排水渠道加以防护, 等待取土完成后进行土地平整, 再覆盖上剥离的熟化土, 恢复农业用地。为便于取土后的复耕利用, 取土场底部开挖高程应与取土场下部的原有田面高程齐平。取土结束后按要求复耕。塬台地取土, 塬台高度小于5m的, 开挖面边坡不小于1∶0.75, 而台高5~10m的, 则在开挖面5m高处留一开挖平台, 平台宽1.0m, 平台以下坡比1∶0.75, 平台以上坡比1∶0.5。

4) 剥离土堆放形式要求与工程防护措施设计:

剥离的表土一般堆放高度为3~5m, 边坡1∶1为宜。为防止田面汇水对堆土的冲刷, 堆土的周围修筑截水边埂, 设计拦水埂坎顶宽0.5m, 高0.5m, 内外边坡1∶1, 也可以根据地形位置实际情况修筑环周排水土渠, 渠道底宽0.5m, 高0.5m, 内外边坡1∶1, 拦水埂也可以利用挖渠土, 一次施工。具体防护工程设计和工程数量见表3, 取土场防护工程数量表。

4.1.2 路基剥离土临时防护工程

1) 数量:

全线路基表层土剥离总土方为22.63万m3, 清表土分块集中临时堆放在路基征地、蒸发池征地、其他临时用地上, 准备为路基绿化陪土等利用。

2) 选择位置和存放形式要求:

由于路线基本处于平原地段, 临时堆土要求选择没有汇流影响的地面, 分块集中堆放, 便于防护和利用;剥离的表土堆放高度为3~5m, 边坡1∶1。

3) 防护工程:

主要防护工程为挡水土埂和排水土渠。为防止田面汇水对堆土的冲刷, 堆土的周围可以修筑截水边埂, 设计拦水埂坎顶宽0.5m, 高0.5m, 内外边坡1∶1, 也可以根据地形位置实际情况修筑环周排水土渠, 渠道底宽0.5m, 高0.5m, 内外边坡1∶1, 挡水埂也可以利用挖渠土, 一次施工。

主要工程数量有:人工修整边坡1 600m2, 土埂926m长、夯实463 m3, 土渠540m长、开挖270 m3。

4.2 植物措施

1) 位置与树种选择:本项目取土场利用完成后要恢复耕地, 根据农业要求和边坡防护的需要, 在开挖面的坡脚设置植物工程防护, 本方案设计坡顶、坡脚2排防护林木, 采用地方适生的灌木花椒。

2) 数量:设计栽植长度250m, 共117棵。

4) 种植技术要求:单行栽植花椒, 栽植密度为间距2m, 穴状坑整地, 植苗方式。植物措施数量见表4。

4.3 土地整治措施

临时用地的土地整治措施包括取土场、施工营地、施工场、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8.78 hm2, 以及地方路改线等其他工程用地15.33hm2, 总面积24.11 hm2。原用地类型为农耕地, 公路施工结束后, 应及时清场, 对这些临时用地进行土地整治, 恢复植被或还田复耕, 暂时不用需恢复植被的, 可临时种植紫花苜蓿或其它牧草进行覆盖。

1) 取土场土地平整:

考虑到取土前有预存的耕作层表土, 取土场整治主要工程包括:推平、覆盖原来清表土。取土场整治工程见表5。

2) 其他临时用地土地平整:

都恢复为耕地, 主要工程为清除杂物、低洼回填、土地翻耕。

4.4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安排

方案经批准后, 应及时予以实施, 争取紧跟公路主体工程, 不脱节, 不影响主体工程效果。水土保持措施作为附属工程, 应随公路主体工程进度随时进行配合调整。本方案各项防治措施实施进度安排见表6。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地发展着, 国干和省干公路网络化改造也正在加紧实施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区域, 在咸阳市和西安市, 地处关中平原微度及轻度水力侵蚀区, 水力侵蚀及重力侵蚀活跃。公路建设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扰动原地貌, 使其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功能降低或丧失,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就会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加剧, 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域输沙量, 对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及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不良影响。在上述背景下, 分析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工程沿线自然概况, 探讨了单项防治措施设计, 可供参考。

关键词:沿线自然概况,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高速公路工程

参考文献

[1]常丹东, 罗明, 丛佩娟.黄延高速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效益分析[J].交通科技, 2009 (3) :23-25.

[2]李斌.加强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现实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15) 7-8.

[3]白秋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写意 (三) [J].中国公路, 2009 (3) 7-10.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标准应用指南编写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国外3D电视发展概况 篇3

2010年12月16日,美国第二大直播卫星电视运营商DISHNetwork公司宣布:从l2月起,在“DISHCinemaonDemand”(电影点播)中推出3D电影点播服务。该项服务允许公司的HD订户可以在自家客厅观看各类卫星直播的热门3D电影。分析师认为,这是DISHNetwork公司应对竞争对手DirecTV公司(去年6月以来开播ESPN3D、n3DDiercTV、DirecTV Cinema等多个卫星3D电视频道)的一项重要举措。据称,为争夺美国3D电视市场份额,DISHNetwork公司今后将扩大DISHCinema平台,为观众提供更多3D电影,并与各3D内容提供商合作,使公司HD订户也可以收看3D体育节目。DISHNetwork这项高清3D视频点播(VOD)新服务将为用户提供l080P分辨率的3D电影。但要享受3D电影的点播服务,用户必须购置与此3D电视服务兼容的Vip922型HD机顶盒、一台全高清电视机及3D眼镜。

2010年底,欧洲直播卫星电视运营商Viasat公司在瑞典开播了北欧首个专用的卫星3D电视频道Viasat3D,当天首次对英国足球联赛阿森纳与切尔西的比赛进行了3D直播,Viasat3D频道是2010年欧洲推出的第11个专用的卫星3D电视频道。据Viasat公司介绍,Viasat3D频道主要播放3D电影及体育节目,3D电影包括动画片、科幻片、恐怖片等类型,用户可在VOD服务中点播自己喜欢的3D影片,而体育节目包括现场直播欧洲冠军联赛、英超联赛、高尔夫球PGA巡回赛等世界级精彩赛事。

2011年2月13日,索尼、探索频道、IMAX合资成立3Net,在DirecTV直播卫星平台上开播,这是继ESPN 3D、n3DDiercTV 、DirecTV Cinema等卫星3D频道之后,又一个3D频道。

今年8月,ESPN将进行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3D现场直播。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共有25场比赛采用3D高清直播,ESPN使用了2辆7讯道3D转播车,采用3D摄像机、3D处理器、切换台等设备,进行制作播出。

在亚洲,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KETI)院长Pyeongrak Choi日前表示,为了抢占全球3D技術先机,将集中力量,全面部署下一代3D影像技术——数字全息摄影术。数字全息摄影术是与目前的3D电视显示方式不一样的一种新型3D显示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3D立体影像,并且不需要眼镜。今年初,韩国知识经济部、文化体育观光部和广播通信委员会共同发布“3D产业统合技术产品开发说明会”,明确将重点发展这项核心技术。

节水技术发展概况 篇4

【摘要】管道灌溉节水技术在桐仁桥灌区的使用。**灌区就选择了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三圣庙渡槽自压供水)运行模式和小水利工程(茜草塘水库和提水泵站)联合系统运行模式。【关键词】管道灌溉

节水技术

运行模式

• **县位于湖南省中北部,处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域。全县土地总面积1997km2,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境内中小河流纵横密布,主要为**干流、**河、**河以及**河支流**河。境内地表水资源总量15.17亿m3。

我县虽年降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季节性干旱较为严重。很多地区常常是春旱、夏旱连伏旱,尤其是2013年出现的百日大旱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灌溉水成本逐渐提高的影响,节水灌溉、科学灌溉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及高科技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灌溉用水进行科学管理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

**灌区覆盖**、**、**、**、**等五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和省茶叶研究所的3.2万亩农田,除此之外,作为**供水公司的源水地,还肩负10个乡镇约16万人的自来水水源供应,日供水量1万吨左右。

随着**县水务局科学化、跨越式发展,安饮工程的不断扩大,以及灌区镇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和变革,管理上存在的水权制度和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灌区水权水价改革已实施一年余,基本建立了与**县北部乡镇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供水及灌溉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所以在**灌区大力发展管道灌溉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

一、桐仁桥灌区水利设施现状

**水库建成于1979年,总库容1870万M3,正常库容1616万M3,死库容264万M3,正常水位98.7米,死水位75米,总控制集雨面积15.5km2。历时10

年,建设成了由一座主坝、四座副坝及附属设施组成的枢纽工程,2009年完成**水库枢纽工程除险加固,总投资2800万。灌区拥有主干渠24.6公里,由16座渡槽,108段隧洞,9000多米明渠组成。支渠10条共34.1公里,2011年完成了主干渠和支渠改造,总投资3100万,干支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左右提高到0.76左右。至2013年完成灌区范围内小一、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总投资2400万,增加蓄水量总计600万方。至2013年灌区范围内完成山塘清淤、改造100多口,新增、改造提水机台18处,总投资400万元。

二、发展管道灌溉高效节水技术思路

1、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形式

管道节水灌溉是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由于实施节水增效灌溉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灌溉的对象也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适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不同地理条件、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节水工程技术模式来予以实施。例如本次在桐仁桥灌区就选择了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三圣庙渡槽自压供水)运行模式和小水利工程(茜草塘水库和提水泵站)联合系统运行模式。

1.1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机理和组成 1.1.1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机理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就是利用地形的自然高差形成的压力水头,通过管道输水到田间的节水灌溉系统。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压差,形成压力管道系统,不需要消耗电能就可配套低压管道灌溉节水灌溉设施。

1.1.2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组成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枢纽(拦污栅、闸门、量水设备、沉沙池和压力池)、输水管网系统、田间灌溉系统。

1.2小水利工程(茜草塘水库和提水泵站)联合运行系统机理和组成 1.2.1小水利工程联合运行系统的机理

小水利工程(茜草塘水库和提水泵站)联合运行系统就是在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基础上为提高灌溉保证率结合进提水泵站而形成的一套供水系统。

1.2.2小水利工程联合运行系统的组成

小水利工程联合运行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枢纽(拦污栅、闸门、量水设备、沉沙池和压力池)、提水泵站、水源切换系统、输水管网系统、田间灌溉系统。

2、农艺措施与高效节水工程措施结合提高节水效率

高效节水光靠推广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远远不能达到节水的目的,必需与改善灌溉制度、深耕蓄水保墒、地面覆盖技术、增施有机肥、调整植物的布局结构等措施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效节水技术的节水效果。例于我县在水稻灌溉种植过程中采用了根据高产节水的“薄、浅、湿、晒”的灌水经验,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灌溉制度,不但能使亩均节水量达80方左右,同时对提高水稻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3、政策与管理措施提高群众节水的积极性

根据《长计价字【2005】26号》文件,**灌区原水费收取标准为11.5元/亩,为加强**灌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引导灌区内受益农户发展节水农业,根据省市县水务发展改革规划要求,在**灌区内进行了水权水价改革试点,水权水价改革的指导原则是:“定额供水、计量收费、梯级计价、节约有奖、超用加价、水权可流转”。灌区供水定额按150.6m3/亩的标准确定为基本水权,不足部分由其它小水库及山塘、机埠提灌补充。

灌区所收水费用于灌区支渠及以下的维修维护:其中50%用于协会(村)基础水费返还,支付看水及管护人员工资、砍青除杂等养护费用;经对各协会(村)3

考核验收后,综合返还30%,用于支渠、斗渠及毛渠的维修养护,余下的20%除了用作高价回收的节约水权水费部分外,全部用于奖励渠系维修维护管理好、用水管理有序、水利用效率高的支渠协会(或临时管水组织)。

通过以上措施,2013年大旱年作用效果明显,按照协会相关管理制度,山塘管理责任人早就做好了山塘蓄水保水工作,抗旱工作中严格一把锄头看水管水,为抗旱的胜利取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水库灌区内的多家协会,早在六月初就对各主干渠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水库放水过程中,会员自觉服从看水员的安排,做到了不浪费一滴水,使水库不但保证了大旱年的所有灌溉任务,同时还保证了生活用水的正常供应。

三、结论

“一不用锄,二不赤脚,一会我这片地就灌满水了。”这是一个进行了管道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的灌区村民高兴地对笔者说的。只见他手轻轻开启水阀,清澈的水流喷涌而出,种了一辈子地的他,给稻田灌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轻松过。

通过管道灌溉高效节水技术运行的结果来看,管道灌溉具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节约用水,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由于水稻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时间长,管道几乎不漏水,渠系水利用系数可达到0.95以上,使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2—3成,从而节省大量的水资源。二是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低压管道埋设在地下,原有明渠可以恢复耕种或用作道路拓宽。有些地区还可以将低压管道埋设在排水渠下面,在土地利用上实现灌排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2—4%。三是施工简单,经济可行。低压管道埋设机械化程度高,施工简单,节省工期,尽管单位长度低压管道价格高于渠道预制块,但比采用∪型渠道衬砌节省大量人工,以及运行中维护少,因此还是经济可行的。四是适用范围广。小型灌区和低岗丘陵地区常常因为灌渠不配套影响灌溉,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可大大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

油茶发展概况 篇5

2.1油茶主要物种及分布区域

油茶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类食用油料植物树种的总称,由于我国现有油茶林中的98%为普通油茶(C.oleifera),故将普通油茶称为“油茶”。山茶属植物的种类繁多,世界上有120余种,我国约90余种,主要作为油料树种栽培的有10余种。

2.1.1 普通油茶(C.oleifera Abel)

普通油茶又名中果油茶、茶子树、白花茶等。是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地域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油茶种类,是大部分油茶栽培良种选育的来源树种。高2~5m,单叶互生、蜡质、光滑、短柄,长3~8cm,宽1.5~4cm,边缘有较深锯齿。10月下旬开花,花两性,白色、无柄、5~7片花瓣。翌年10月果实成熟,中等大小成球形、桃形等。普通油茶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安徽、湖北、贵州、重庆、云南、河南、江苏等地区。

2.1.2 小果油茶(C.meiocarpa Hu)

小果油茶又名江西子、小茶、小叶油茶等。叶椭圆而小,长2.5~5.5cm,叶缘锯齿较浅。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开花,花白色。果实翌年10月上旬成熟,通常为球形、桃形或橄榄形,果皮极薄,每果1~3粒种子。

小果油茶出籽率、含油率较高,抗炭疽病强,产量稳定但不及普通油茶,适宜于中亚热带的中、高山区栽培,北亚热带南部能正常生长,开花结实。小果油茶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江西、广西、贵州、湖南等省份。

2.1.3 攸县油茶(C.yuhsienensis Hu)

攸县油茶又名野茶子、长瓣短柱茶、薄壳香油茶。叶宽卵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粗厚,先端渐尖,叶缘成细密锯齿状。2月中旬至3月底开花,花白色,柱头短具栀子香味。蒴果翌年10月底成熟,中等大小,果径2~4cm,果皮极薄,粗糙无光泽,每果有籽1~12粒。攸县油茶首先发现于湖南攸县,是一个早实、高产、抗病性好的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陕西、浙江等省份。

2.1.4 浙江红花茶(C.chekiangoleosa Hu)

浙江红花茶又名浙江红山茶。树皮灰白色,光滑,叶长椭圆形,正反面均光滑无毛,叶缘疏生短锯齿。2月中旬至3月下旬开花,花红色,花茎6~9cm。蒴油茶林经营概述 2 果皮木质,红色,果径4~6cm,萼片宿存,9月中旬成熟呈球形或桃形,每果7~10粒种子。

浙江红花茶年生育期短,花期长,花色艳丽,是较好庭院绿化树种;单位面肌产量较低,但油质量优,宜在中亚热带的中、高海拔地区栽培,易感染软腐病造成落果严重。2.1.5 油茶分布区域

我国油茶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14个省(区、市)的642个县(市、区)。其中,种植面积大于10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在5~10万亩的县(市、区)有97个,种植面积在1~5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小于1万亩的县(市、区)有261个。

2.2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2.1.1 油茶主产区油茶种植现状

目前全国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共有油茶林面积4531.2万亩,其中:产前期面积180.2万亩,初产期面积239.6万亩,盛产期面积1977.7万亩,衰产期面积2133.7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97%、5.29%、43.65%和47.09%。受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油茶种植面积以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最大,分别为1778.0万亩、1120.0万亩和552.4万亩,3省(区)面积占全国现有油茶林总面积的76.2%。2008年全国生产油茶籽97.55万吨,生产茶油26.25万吨,平均亩产茶油5.79公斤。

2.1.2 油茶主产区油茶加工企业现状

全国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现有油茶加工企业659家,油茶籽设计加工能力可达到424.83万吨,年可加工茶油110.79万吨,加工能力在500吨以上的企业有178家,具有精炼能力的企业达到200多家,油茶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基础。油茶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进一步成熟,目前可年产茶粕68.39万吨,茶皂素1.86万吨,油茶籽利用程度接近100%,资源利用水平较高。2.1.3 油茶主产区油茶良种种苗生产状况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食用油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油茶产品市场逐渐升温,特别是油茶无性系品种高产优质特性逐步为社会所认识,油茶主产区特别是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陆续建立了一批高产无性系(品种)采穗圃基地。油茶林经营概述 3 据统计,目前湖南、江西、广西等8个省(区)共建有油茶采穗圃基地33处,现有油茶良种苗木生产能力13610万株。林业科学研究部门已选育出100多个优良无性系品种,这些良种的测产每亩在35公斤至50公斤,有的亩产茶油已达到75公斤。

(1)油茶良种选育状况

油茶主产区14个省(区、市)中,湖南、江西、广西、浙江、安徽、湖北、福建、云南和重庆9省(区、市)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油茶良种有174个,其中通过国家级审(认)定的良种54个(详见附件1),省级审(认)定的良种120个。

(2)油茶良种基地生产能力

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湖北、贵州、安徽8个省(区)共建有油茶良种基地33个(30个采穗圃和3个种子园),总面积4414亩,油茶良种苗木现有生产能力约1.36亿株,良种穗条现有生产能力约7500万条。

(3)油茶良种种苗供应能力

2009年春、秋两季,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9个省(区)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5100万株左右,可供造林约46万亩。其中,春季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约2900万株,可供造林26万亩;秋季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约2200万株,可供造林20万亩。2009年冬季和2010年春季9省可生产油茶良种苗木1.2亿株,可供造林110万亩。

(4)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情况

目前,开展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有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湖南省林科院从2003年开始,收集保存了200多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家系等。江西省林科院收集保存优良无性系和农家品种100多个。浙江省林木种苗站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在浙江金华东方红林场建立了油茶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275个油茶无性系。贵州省黎平县林木良种繁育中心收集保存了75个优树的繁殖材料。油茶林经营概述 4 油茶林经营概述 5 油茶林经营概述 6 2.3 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的有效途径

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粮油供给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粮油生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粮油供给能力。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国际粮油价格的上涨压力不断加大,实现粮油长期供需平衡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进口植物油已占国内市场的大部分,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也是世界上油料进口大国。我国有4531.2万亩油茶林,目前的产出水平很低,每亩仅产油5.8公斤左右。如果将现有低产油茶林全部进行改造,再新造近2500余万亩高产油茶林(平均每亩产油40公斤),通过良种和丰产栽培技术应用,使油茶高产稳产,届时茶油产量有望达到250多万吨,将大幅提高茶油在现有食用油供给中的比例,缓解日益紧张的食用油供给矛盾,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2)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解决国家耕地资源刚性短缺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耕地刚性短缺已是不争事实,而对耕地的精耕细作程度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粮油单产提升空间非常有限。作为林地资源,在14个油茶林主产省(区、市)现有2.87亿亩林业用地中,适宜种植油茶的宜林荒山荒地面积约为5381万亩,发展油茶有着雄厚的林地(土地)资源基础。经多年的科研和实践积淀,油茶单产大幅度提高存在巨大空间。经测算,油茶林地的产出水平可以在现有水平上增加10倍左右,油茶籽的产油水平基本相当于同等种植面积的油菜籽。发展油茶具有不与粮食争地的显著特点,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大大缓解国家耕地资源短缺的压力。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国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69%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全国有56%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发展山区经济,解决农民群众增收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油茶主要栽培区基本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油茶又是这些地区最具特色的林业资源,发展的基础条件好。规划实施后,仅油茶正常经营管理一项,即可长期解决近200万农民的就油茶林经营概述 7 业。农户种植10亩优质油茶林,稳产期每年收入可达2万元。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是振兴我国山区经济,促进油茶主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山区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

(4)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优化食用油消费结构,提高国民膳食健康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食用油消费主要是豆油、菜籽油等普通油品,高档保健食用油消费比例很低。茶油号称“东方橄榄油”,是我国的特产。从其食物功能看,其色清味香,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长期食用茶油,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油。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提供品质优良的茶油供应市场,满足国人对高档食用油的需求,有助于改善国民食用油消费结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5)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加速国土绿化、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油茶属于常绿树种,四季常青,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适生范围广,生态效益显著。大力发展油茶,能够绿化荒山、保持水土、防火防虫、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同时,由于油茶适生区域大部分又是集体林权改革省份,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于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对广大农民来讲,获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把包括油茶在内的木本粮油等林业产业发展起来,农民才有经营山林的积极性,林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才能长久巩固。据统计,我国油茶林面积仅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73%,充分利用山区林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提高现有油茶林经营管理水平,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绿化了国土,又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山区面貌。

2.4 油茶林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森林健康经营就是通过对森林的科学营造和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自身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的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德国首先提出森林健康状态的概念以来,有关森林健康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其中,以美国最为突出,森林健康被赋予非常丰富的内涵,并成为其森林经营的核心理念。油茶林经营概述 8 森林健康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在几乎所有国际森林协定中得到体现,代表了当前国际林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森林健康”的概念以来,国际上围绕着森林健康开展了监测以及评价活动,基本上覆盖了世界各国,由此,森林健康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90年代以来,国内“森林健康”的理念开始逐渐被接受和认可,我国开始重视对多功能,多目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健康森林的培育,中美合作建立了森林健康研究示范基地,开展森林健康的监测和评估,江西、浙江等地也纷纷开展了森林健康的实践。

油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对于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加快国土绿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家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油茶产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全国范围掀起了油茶种植的热潮,根据林业局的一份统计报告,我国现有油茶种植面积4531.3万亩,年产茶油总量约27.7万吨,茶油占我国食用油总消费量的1.23%。目前茶油主要集中在我国淮河、长江以南的14个省,全国以湖南、江西、广西三省油茶面积最大,占全国油茶种植面积的76.15%。

中国古代档案发展概况 篇6

【摘要】 档案文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世界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数千年之历史能够洪纤巨细、绵亘不断地记载下来,并形成了数量极为浩繁、时间又相互衔接的历史典籍,它们对后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起着决定的意义和作用。主题词 :古代 档案 发展

“档案”一词见诸文字材料始于明末清初,杨宾(1650—1740)在《柳边纪略》卷3中记述:“外边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日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在贮年久者日档案,日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康熙起居注》中就有“部中无档案”的句子。但是,古代档案的出现并非始于明末清初。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的殷商时期,距今已达三千多年。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档案收集、保管工作,特别是秦、唐、宋、明清时期将文书档案方面的有关规定列入封建法典中,在档案的保管和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公认最早用文字记录的档案是距今35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这点从清末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了证实。从1936年对殷墟进行发掘,集中出土的一万七千余片的甲骨来看,考古学界认为它可能是武丁时期的一个档案库,在这些坑中出土的甲骨档案,大致都有朝代可循,有的坑存贮一个朝代的,有的坑是累积几个朝代的。说明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已经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了。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也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甲骨档案是殷商王朝的公务文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祭祀、狩猎、农业、战争、王室活动等许多方面。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档案可以看出,这些甲片是经过人工精心整理和装订有序的文献,不同时期、不同帝王所制定和使用过的龟甲文书分坑埋藏,可以说,殷商时期档案的保存和管理不只有了初步的规模和规则,而且考虑到了利用时的方便。

夏商周三代,随着国家机关的建立和官制的设置,统治者逐步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制度,于是奴隶社会国家的档案工作也随之产生。金文档案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金文又称铭文,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成为象征统治者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的“重器”,每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铭,珍藏宗庙,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如《大盂鼎铭》(19行291字)记载了西周早期康王时,贵族盂因征伐西北强族鬼方有功而受康王册命赏赐的史实;《毛公鼎铭》(32行 497字)是西周晚期宣王告诫毛公的一篇完整的册命,是西周时期铭词最长者。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档案收集工作,设立了专门管理档案的官员。多数国家都明确规定:凡本国颁发的册令、各国问的往来文书、以及本国和他国各项政治活动的记录等都要收集起来,交史官保管。中国最早的档案馆是周王朝建造的天府。凡国家贵重的宝器物品和重要簿籍都由天府保管收藏,负责管理的官员称守藏室史或柱下史。著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任此职。

秦的档案主要有诏令、奏疏、律法、户籍和舆图等。这些档案大多为竹木,同时也有丝帛兽皮和石刻的。

两汉时期,“蔡侯纸”的问世和普遍使用,是我周古代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对我国灿烂古文化的传播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难以磨灭的推动作用。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形成丫纸质档案。纸张质地轻柔,价格低廉,易于书写、传递和收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已完全取代金石、竹木、缣帛等成为官府用纸。西汉建有石渠阁、兰台、天禄和麒麟阁。东汉又建东观、石室、宣明、鸿都等处。这足以证明汉统治对图书典籍管理的重视。,由刘邦的谋臣萧何主持建造。这里既是存放档案的库房,又是撰史著述、校勘典籍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汉代著名学者刘向父子在此著《别录》、《七略》。辞赋家扬雄也在天禄阁读书。汉宣帝曾召集当时的著名学者在石渠阁论定“五经”。

唐朝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唐太宗及丞相房玄龄不只重视文牍典籍的收集,也非常重视编史修志,并且很有成就。如贞观十年五史俱成。贞观二十年又写成《晋书》、《南史》《北史》后又修《五代史志》等。二十四史,就有八部在贞观年编成。同时,唐朝还出现了专门保管人事档案的机构一甲库,甲库有着严密的保管制度,并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贞观年间,文书档案的各种规章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善,从撰拟、令签、分拣到销毁、保密、传递等过程都制定了较详细的规定。唐朝的甲库是我国档案史上最早的人事档案库。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对官吏的职务、履历、考评都有详细记载。并根据这些档案来选拔官吏。这种人事档案称为“ 甲历”或“ 官甲”,“ 敕甲” 收藏的地方叫甲库。宋朝统治者在隋唐档案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档案工作的律令。据《庆元条法事类》记载:诸路、州、县等地方官署的各种册籍以及王朝中央六部形成的档案文书,除“置册编写”,连粘元(原)本架阁外,都要按期逐级上送。还规定:王朝中央六部的档案,在部保存二年之后应送架阁库,再过八年移交金耀门文书库收贮。宋代的档案收集范围很广泛,特别是对本朝有关政体之事,要求随日必录。宋在各府设置编修机构之多,编纂数量之大,也是前所没有的。如中书省有编修条例司,枢密院也设有编修司。在官府影响支持下,私家利用档案编史者也不少。最有成就的,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也不得不说这些经过精心编纂出的史籍无一不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的。北宋建皇家档案馆五座。南宋诸帝沿袭北宋成法建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六座档案馆,专门收藏皇帝的诗、词、赋、序、记、碑、政事、手札等档案。

元朝建立之后,也很重视对档案典籍的收集。据《元史·张柔》传载,元将张柔攻下金汴京后,“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和秘府图书”。公元1276年,元军攻人临安,元统治者对宋王朝的秘府图书、太常寺祭器、宗正寺谱牒、天文地理图册,以及各种典故文字、户口版文簿等,更是“尽仰收检”。

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就多明令部下收集敌方各种档案,并鼓励敌将携带档案投诚。朱元璋建明不久,即为加强皇权废中书省和丞相,使六部直接听命于自己,又专设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从而使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集中与加强,对各种档案的收集和建设更为精心尽力。朱元璋特别注意保管起义以来的各种文书资料,又配置起居官记注材料,从中央到地方设立照磨所和文书档案机构,并大量增加照磨和管勾人员。清代杰出的史学家章学诚对于档案收集工作也 提出了颇有代表性的主张。他建议清政府在各州县设立志科,专事搜集贮存地方文献,为修志储备史料,并具体阐述了搜集档案的范围,如“六科的案牍”的副本;家谱、“传志状述”的副本;官员善恶事迹的记载;学校师儒、文人学士的著述副本和目录;金石题铭的摹本;城池、署、学府、祠宇、堤堰、桥梁等的修造情况;以及乡镇、书会的记闻等等都应收集起来。章学诚的上述意见,也为现代档案馆的建设和地方修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清朝除沿用皇史宬存放清宫实录、圣训、五牒外,又建方略馆存放军机处档案。军机处是雍正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密折制度和特务统治而设的政治枢纽机关,中央政权的一切令均由此出。自雍正八年建立至宣统三年取消,历时180年,因此方略馆所藏档案涉及到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说,我国长期以来档案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史学研究的需要,而大量档案文件的汇集、整理和利用,为我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如果没有长期发达的档案工作,就无以形成今天汗牛充栋的历史史籍。我国古代档案丁作的开展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巩同、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档案事业,在我国档案事业的基础上,在不远的将来也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档案事业的舞台上,更好地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绍兴,和宝荣.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邓绍光,陈智为.新编档案管理学[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3]档案工作编辑部编.档案史话[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 [4]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第1版)[M].北京:中华书,2008.

我国康复辅具发展概况 篇7

2009年7月4日,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民政科学技术和技能人才大会,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大会报告中指出:“康复辅具业从假肢矫形器零部件生产及装配技术研究发展到康复辅具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体系、产品开发和推广体系研究,并开始注重残障人员社会心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等研究”[1]。发展康复事业,服务残障者,是社会进步以及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我国民生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相关概念

1.1 残障者

残障者是社会上具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根据ISO和IEC的定义,“残障”是指人体机能或组织的问题,如功能异常或丧失,这可能是暂时性的(如由于受伤引起的)或永久性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特别是年老引起的功能退化更加明显[2]。

1.2 康复服务

康复服务的手段可分为医疗康复和辅具康复两大类。其中,医疗康复主要是指采用药物、手术的治疗手段进行康复;辅具康复是指利用康复辅助器具为残障者提供补偿、替代、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1.3 康复工程

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替代或补偿功能的减退与丧失称之为康复工程。康复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全面康复和有关工程理论指导下,与各个康复领域的康复工作者,与患者家属密切合作,以各种工艺技术为手段,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工作、回归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科学[3]。

1.4 康复辅具

康复辅具是利用辅助技术将辅助器具产品因人而异地配置于残障人,起到补偿或替代身体障碍的功能;以工程的手段辅以矫治、固定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自理,参与社会活动。康复辅具是帮助身体功能障碍者,特别是身体功能性衰退者回归社会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对于某些身体功能障碍,配置辅具甚至是唯一的康复手段。

2 关系阐述

2.1 康复辅具与康复工程的关系

从学科上看,康复辅具属于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康复工程范畴,是以康复医学、生物力学、工效学、仿生学、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等领域为基础,以人体功能评定、诊断、恢复、补偿、训练和监护设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4]。

根据国家标准GB/T16432《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国际标准ISO-9999(Technical Aids for Disabled Persons-Classification))依据功能性划分的原则,将残障人辅助器具分为11大类、135个次类、741个支类,有上万个品种。

2.2 康复辅具与医疗器械的区别

医疗器械是用来治病和挽救生命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医疗器械的好坏关系到诊断的精准、手术的成败以及治疗的有效性,甚至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而康复辅具则是在医疗器械完成其独有的治病、挽救生命的使命之后,根据个人意愿额外提供的辅助性工具和手段,在整个医疗过程和后续康复进程中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能够加快服务群体的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两者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目前,国际上除了日本将康复辅具与医疗器械分开以外,其它所有国家的医疗器械都涵盖了康复辅具。之所以要将康复辅具纳入医疗器械的范畴,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国际辅具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前不久,科技部已将康复辅具纳入到医疗器械的范畴,并作为20个分领域中的第16大类。

3 我国康复辅具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主要涉及面与服务对象

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将使老龄化和残疾人问题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跨入老年型人口国家的行列,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989亿,占总人口的12%。老年人口以每年3.2%的速度增加,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5]。根据《2009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以及康复辅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供的数据,我国老年人中,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约有2700万人,半身不遂的约有70万人,82万老年性痴呆病人中约有24万人长期卧床。我国3.74亿个家庭中,有长期卧床病人的家庭约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8%。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我国正逐步形成“4+2”的家庭模式,一对夫妇需要承担4位老人的养老义务。

此外,根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占人口总数的6.34%,涉及2.6亿家庭人口。据统计,仅有23.3%左右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残疾人主动要求配置康复辅具的占38.56%,而实际配置康复辅具的只占7.31%。大力发展康复辅具技术和产品,利用科技的力量来减轻家庭护理的负担,将是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3.2 发展现状

纵观各国辅助器具的发展历史,康复辅具的研究开发均从假肢、矫形器、轮椅车等辅助器具的研究和生产开始,我国也不例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假肢、矫形器和轮椅车等领域制定和发布了不少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我国假肢、矫形器等传统康复辅具的配置实现了完全自给,生产的假肢、矫形器零部件性价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研究的相关课题,包括假肢接受腔CAD/CAM系统、钛合金下肢假肢组件、足底矫形器CAD/CAM系统、肌电假手、2C运动储能脚等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6]。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康复辅具行业建设,在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科技部通过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科技计划支持了多个专门面向残障者的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投入1亿多元,部分项目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康复辅具产品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力推动了我国康复辅具事业的发展。

3.3 存在问题

与国外相比,我国康复水平总体比较落后,而作为康复手段中很重要一部分内容的辅具康复则更加落后,我国的康复辅具产业仍存在较大的空白,康复辅具产品无论是从品种数量上还是从科技含量上,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行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高端产品、普惠型产品种类少及数量匮乏是面临的主要问题。除经济和社会发展原因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运行机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研究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制约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辅具配置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产品科技含量总体较低;科研成果较难实现产业化;康复辅具加工技术水平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康复辅具创新型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康复辅具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4 主要研究成果

4.1 康复辅具分领域重点产品

作为医疗器械诸多分领域中的一个大类,康复辅具的划分及其重点产品如表2所示。

4.2 重大科研项目与成果

近年来,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浙江千禧工贸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及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组织并承担了“残障人生活保障辅具研究”、“智能轮椅关键技术、单元部件及目标产品的研发”和“伤后常用康复辅具应用方案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在康复辅具领域形成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研究成果,有力提升了我国康复辅具行业技术水平;我国自主研发的康复辅具产品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欢迎。2009年7月刚成立的“康复辅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通过各领域单位的优势组合和创新资源整合,加快我国康复辅具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辅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6年启动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残障人生活保障辅具研究”将于2009年底结题,其中包括了室内移动辅具、尿便失禁预警监测装置、残障人专用生活起居床、下肢残肢功能综合训练系统、截瘫患者行走康复训练系统、足部辅具、智能下肢假肢等新产品,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在通过质量监督检验后将陆续推向市场。另一个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残障人功能康复辅具研究”也已于2009年6月立项,主要包括了重障者辅助洗浴器具、视障者阅读辅助器具、偏瘫患者下肢多关节运动康复训练系统、仿生大腿假肢、脑瘫坐姿矫正辅具及其评定系统、下肢残障者平衡功能分析训练系统、基于虚拟现实的上肢残障者运动康复训练系统等辅具产品的研制和开发。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服务机器人”项目中的“老人/残障者上下楼梯助行系统研制开发”和“老人/残障者智能型室内助动系统研制开发”课题也于2009年初通过科技部的审批,并已启动。

此外,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还通过2008年和2009年的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小型辅具课题,已经形成了成人髋外展矫形器、四连杆气压控制膝关节、万向踝关节、坐姿辅助站立系统、座便支架扶手等小辅具产品,另有气压转换六工位钳台式真空成型机、可调脊柱过伸矫形器、便携智能阅读辅具等新产品尚在研发过程中。

4.3 部分成果介绍

4.3.1 室内移动辅具

采用高性能小型电机控制,具有高可靠性、高效率的驱动控制单元,能够拆分为简单的结构单元以满足室内移动辅具系统产品的安装需要,使用者能够独立完成房间之间的移动运送和升降活动,从而解决残障者进食、洗浴、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如图1和图2所示。

4.3.2 尿便失禁预警监测装置

根据尿便失禁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特征及排便机制,选择适当的点位作为预警监测点,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人机生理反馈接口单元和多信息融合、实时环境感知的负压通道收集处置单元,可解决因脑中风、老年痴呆症等功能障碍导致的尿便失控护理问题。如图3所示。

4.3.3 残障人专用生活起居床

采用模块化结构,包括即插即用的多功能控制驱动功能模块、基于智能传感器的人体多生理参数检测感知部件、基于网络的紧急报警模块,能够为残障者提供自动翻身、辅助解便、污物后处理、护理床与轮椅的转接、护理床的折叠与移动等功能。如图4所示。

4.3.4 下肢残肢功能综合训练系统

根据截肢者人体生理特性,基于人体工学的模块化机构设计,结合肌电信号的拾取、反馈,开发出机电一体化下肢残肢功能综合训练系统,可有效改善截肢者的残肢状况,减轻疼痛,缩短残肢适配辅具的时间,提高截肢者穿戴辅具的行走和生活质量。如图5所示。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康复辅具行业不仅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空白,在技术层面上也与国际发展前沿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康复辅具是一种提高残障人生活质量的产品,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时,人们根本无暇顾及,所以发展起步比较晚。

展望未来,要充分认识加快康复辅具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我国康复辅具科技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残障者生活自理、康复训练、康复评估等社会急需的研究方向,研发适合我国人体特征和生活习俗的康复辅具,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一批经济、实用的康复辅具设备或器械,大面积实现康复辅具产品的国产化,特别是面向广大弱势群体需求量大、经济实惠的中低端辅具产品,并实施“普惠通用康复辅具产品和研发高端产品并重”的发展战略。

摘要:发展康复辅具事业是民生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残障者、康复服务、康复工程、康复辅具的相关概念出发,阐述了康复辅具与康复工程的关系、康复辅具与医疗器械的区别,明确了我国康复辅具行业的涉及面、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部分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康复辅具科技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残障者,康复工程,康复辅具

参考文献

[1]李立国.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现代民政——在全国民政科学技术和技能人才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民政部,2009.

[2]Development of service standards-Recommendations for addressing consumer issues.ISO/IEC Guide76:2008[S].

[3]金德闻,张济川.康复工程学的研究与发展[J].现代康复,2000,4(5):1-4.

[4]王珏.康复工程基础——辅助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李胜利.老年康复工程与辅助器具的海外研究[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6,3(3):62-63.

澳大利亚核桃发展概况 篇8

1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1.1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历史

澳大利亚核桃种植有记载的最早时间是1820年,种植区域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核桃的种植,现在已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核桃主产区之一。有记载的最早核桃商品化种植时间是1870年,位于维多利亚州东北部的欧恩山谷,分布有40hm2的核桃种植园。核桃的科学种植是由亨利兄弟于20世纪2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对当地品种和引进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最后种植数量达到了3000多株,主栽品种是法国的法兰魁特(Franquette)。

1.2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核桃的商品化种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的核桃种植园遍布于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塔斯马尼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州。尤其在塔斯马尼亚州,1998年前后,韦伯斯特(Webster)核桃得到了大量的发展,种植量达到18万株,现在已经进入了盛果期。虽然澳大利亚的核桃产业发展很快,但核桃每年进口超过4500t(吨),而澳大利亚国内的产量只有300t(吨)左右。随着澳大利亚国内核桃的快速发展,该国正进一步拓展国内外核桃市场,进行高品质核桃生产和发展附加值高的核桃加工产品。

2澳大利亚核桃的发展战略

2.1澳大利亚核桃发展总体目标

选择和培育能够适应澳大利亚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彻底改善核桃种植园经营模式,制定统一的质量和管理标准;发展高效、低耗的核桃采收方法和核桃深加工技术。

2.2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具体目标

2.2.1核桃品种通过和核桃种植户充分合作,调查现有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和核桃质量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通过种植试验,从新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中选择适合各个地方气候和土壤的优良适栽品种。争取到2010年,澳大利亚所有核桃种植园所栽品种都是最适宜本地区栽培的,并且生产的核桃都符合市场的高质量要求;加快核桃优良品种的繁殖技术,包括组织培养技术在核桃优良品种苗木繁殖方面的应用;通过组织专家会议和田间实际考察,大力宣传核桃品种适地栽培的重要性;积极和国际核桃研究机构合作,互换研究信息,促进澳大利亚核桃育种国际化和本地化,

2.2.2核桃固的管理改善现有核桃园的管理和经营技术,筹集研究基金,使核桃栽培管理方面的研究快速、高效地进行,并将研究成果迅速普及;核桃园管理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枯萎病的防治、节水灌溉、树体管理和科学施肥;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从而保证高质量核桃的生产;核桃园种植者应该多和政府、研究机构和核桃经营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使核桃生产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适应市场要求,向高质量、高标准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核桃单位面积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2.2.3核桃的采收和加工定期召集核桃种植者举行核桃论坛和技术培训,保证核桃的采收和加工符合市场质量要求。适时利用机械化采收,尤其在破壳取仁过程中,要利用合适的机械,保证核桃仁的完整和符合市场的要求。核桃的加工要保证核桃仁的营养和加工品外表的美观。

2.2.4核桃产品质量的保证和营销澳大利亚于1990年成立了澳大利亚核桃工业协会,代表和保护核桃种植户的利益,在核桃的收获、晾晒和加工技术方面制定统一的核桃质量标准,包括标识语,协会积极鼓励核桃种植者和核桃经营者执行统一的核桃质量标准,大家都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核桃质量,有利于澳大利亚核桃的发展。协会及时了解澳大利亚国内外核桃的行情,抓住机遇,发展新的市场策略和技术,为澳大利亚核桃的经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澳大利亚国内,让消费者了解本国核桃的质量,了解核桃对身体的保健作用,指导他们怎么来食用,通过在农业博览会上的展示、在食品市场的推销和收获季节举行各种促销活动,来提高消费者对核桃的认识;在国际上,澳大利亚核桃工业协会瞄准欧洲市场和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过采用低成本的核桃生产和加工技术来提供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核桃,从而拓宽澳大利亚核桃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和竞争力。

上一篇:根的美丽优美散文下一篇:7s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