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共12篇)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1

     授课教师:侯姗姗 科 目:历史

授课时间:8月23日

地 点:5号楼高一10班

授课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反思

本课在讲授之前能做到认真备课,能对教学三维目标有清晰的认知,能对重难点了熟于心,对如何突破重难点内容能做到方法明确有效。但还存在问题:(1)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明了,所以造成一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产生歧义,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2)对没有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关注不够,也未对这部分没有参加课堂活动的学生采取任何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法,主要运用讲授法中的讲解法、讲演法和谈话法。但在讲授法进行的同时也会穿插情境导入或者角色扮演这样的方法来活跃课堂,但个人认为,情境导入和角色扮演并不适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而且通过这次公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方法过多,会显得课堂杂和乱,虽然能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整堂课的整体构建来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和学习的无力。

3、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反思

本节课因主要用采用讲授法,所以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主要是听讲及讨论,虽然个人认为简单有效,但是这样的方法不适合整堂课的使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最多25分钟到30分钟,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多运用一些较为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完成个人的课堂授课。

4、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个人认为整堂课用35分钟完成教授的内容是合理的,但是又认为在本节课的教授中如果能将教学语言更加简洁明了一些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在完成课堂常规训练的7道选择题时发现学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还是不甚理解,或者说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做题过程中会产生两个答案模棱两可的状态,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不足。

5、对学生参与度的反思

可能是因为公开课的关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能做到百分之百,但是学生事发后真正全员参与并对教师教授内容完全掌握还有加强,个人认为在这方面还很欠缺,方法也一直在探寻过程中。

6、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2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 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 有许多教学内容, 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 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 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 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学生所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如人民版必修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教学定位问题,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对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基本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并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归纳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这一专题的内容比较深奥, 教学难度较大, 因此,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 让学生掌握重点主干内容, 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的主要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主流思想的大体演变情况 (两汉时期独尊地位的确立和明末清初日益受到的挑战) 和历史原因及对我国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 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即使经过教师的努力, 在当时实现了这些教学目标, 但在以后的考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也就谈不上真正实现了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 有效地选择教学范围

在高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既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的要求, 又要考虑高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校的课时安排, 因此有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 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 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课时安排,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简化教学内容, 强化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内容, 使学生易于接受, 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 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 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 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 甚至不予考虑。否则, 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 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 不仅没有实际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 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 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 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 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 理解不了, 运用不上, 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 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降低难度, 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 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 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 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在课堂上进行历史研究。例如,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 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 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 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对它所产生的原因, 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 只有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 为学生乐意接受, 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方法, 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学。”我想这个观点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看是很有道理的,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落实, 有些方法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实施的条件。而有些教学内容即使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 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 我认为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能因为新课程有要求而盲目求奇,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过时。对在那些教学内容繁多又以记忆性为主的历史课堂上, 宜以采用讲授法、阅读法、交谈法为主。如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中, 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直截了当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从落实知识、理解内容的角度来看, 效果是比较好的;在一些内容比较深奥、理解难度较大, 又有繁杂重叠知识点的课堂上, 可采用知识迁移、归纳比较、分析总结等传统方法和学生一起将教学内容整理出来, 使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譬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第四两节的内容, 可将它们整合起来, 列成表格, 罗列出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有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 完全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各种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 即使新课程明确要求我们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 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

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接轨新教材、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关键所在, 尽管在当今高一课堂历史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 但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认真分析校情、班情和学情, 使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与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之转化为师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探索的动力和源泉。我认为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教材处理方法就都是新颖的、可行的, 都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4) .

[2]李洁华.问题情景:历史课堂的内在组金促进之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7) .

[3]刘春燕.努力推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主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5) .

[3]姚焕成.问题探讨:思维的永恒动力——例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5) .

高一历史教学创新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新问题;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98-0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文章就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及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的新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存在新问题

1、学生思想的不重视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认为历史是副课,所以学生包括家长、甚至部分教師在思想上极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给高一新课改的实行带来消极影响。

2、历史专业基础薄弱

初中社会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几乎所有乡镇中学从未重视过历史课,忽视了历史课的正常教学,所以,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给新课程的教学进度带来影响,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3、专题学习带来的困惑

历史新课程在结构上,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但是,这种理想严重地脱离了现实情况,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首先,专题讲授要求教师自身丰富的业务知识作为支撑;其次是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初中通史的知识基础之上开设专题。在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教材忽视了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现状,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问题。

4、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

新课程历史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资料收集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学生的数、外、物、化占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学生课余根本没有时间去预习、复习乃至收集资料等等,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二、解决新问题的新对策

1、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营造和谐融洽氛围

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 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3、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素质

新的课程改革的标准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应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搞好“课改”的关键。

4、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讲求课堂效益,要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读书。第一步,由教师根据书本知识结构,提出本节课必须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二步,要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书、做记号、找答案;第三步,组织讨论,让学生回答,师生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答案。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其他部门以及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其经济收入相差甚远,于是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长此以往,造成一些教师性格孤僻,难以与人沟通,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无钱买房子,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小学男教师因经济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连找对象也困难,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你可以这么想一想:虽然我们工资低一点,但是至少我们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还有节假日,还有寒暑假,等等。而私企白领虽然收入高我们许多倍,但是,他们工作压力比我们大许多倍,同时还要面临被炒鱿鱼的可能。休息无定时。如此想想,你一定就会心平气和了。作为教师,虽然有许多压力,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就应该耐得住清贫,忍得了寂寞。这样,你就会保持好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教师,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工作压力。我们应该做到:时时摆正自己良好的心态,调整好自己正确的教学心态才行。做到这样,你就会把工作的压力变成工作的动力,才会有良好的心态去对待教学工作。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5

题目:

科目:

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成长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高一历史

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成长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师行业的新教师,通过大学时期对新课改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半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本人对于高中历史新课改有了一些体会,同时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对新课改的认识

(一)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二)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三)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举个例子,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可以利用电脑、白板等多媒体设施,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一)对于新课程的适应性较差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这次新课改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解读新课标,结合新教材,发现有些问题不容忽视,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与设臵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从而也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而单就高中新课程而言有些内容的衔接也有一定程度的不足,“跳跃”较大,师生对此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不适感,尤其是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这必然需要一个非常多的时间来“循序渐进”。因此,《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

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初中与高中的教学内容有“撞车”现象。其原因无非是以“通史”模式重复组织和安排了教学内容的结果。

(三)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一)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二)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高一历史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6

刘永仙

学好新课标历史,提高学习成绩,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7

一、高一历史教学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1. 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系, 以“点”和“线”相结合的呈现方式编写, 强调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学习与认识, 要求学生熟悉具体而生动的历史事实。高中历史教材则以“模块+专题”的呈现形式编写, 旨在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一是理清历史发展脉络, 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二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存在的明显差异, 给高一新生的历史学习提出较大的挑战。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问题均有崭新界定, 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全新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从高一历史教学入手, 尽快更新历史教学理念, 以适应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具体而言, 有三方面: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材的定位、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及多版本教材等问题;三是高中历史课程在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更加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 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高中历史学习中有效衔接方面的关键因素

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专题”的编写形式呈现, 内容跳跃性较大、理论性较强, 要学好它, 就应建立在学生对通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但当前的初中生对通史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 对通史体系缺乏较完整的认识, 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教师必须考虑指导学生对通史知识的回忆和巩固。此外, 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和初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针对高一新生, 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与培养, 这比历史知识方面的衔接更加关键。

二、做好高一历史教学工作的建议

1. 明确学习差异, 寻求适宜方法

从明确高中历史学习和初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入手, 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学习。这是确保高一新生顺利实现从初中历史学习到高中历史学习的平稳过渡, 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2. 树立正确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材观,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 至少应努力做到三方面。一是认真落实“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观,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 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切实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二是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材观。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一标多本”的形势下,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 因此在教学中, 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依托多版本教材, 确定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 明确知识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 再通过对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合理运用, 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三是高度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重视运用历史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重视反思总结, 构建知识体系

要从高一新生入手, 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体系的构建, 提高对历史知识系统性、脉络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每节课都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与总结, 构建完整而系统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4. 采取多样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与初中历史课程相比, 高中历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因此,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图表、原始史料、多媒体手段和实际考察等, 同时引导、鼓励学生从网络、书籍和影视中搜索资料, 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中 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74-01

首先,了解学生。学生是“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是有自主意识的人,教学要“目中有人。”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了解学生:(1)课后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以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从个别谈话中了解学生性格,兴趣和爱好。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想怎么学。(2)根据平时学生作业和上课听课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3)向一些学生初中英语老师以及班主任询问学生学习英语情况。平时和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学习英语的情况。

通过摸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对英语课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阶段材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其次,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高一学生,对教师过于敬畏会产生压抑感,有碍于上课的活跃气氛和积极思维。上课不敢回答老师问题,害怕答错被责备。高一上学期,我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只要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对错都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演”,有的学生能即兴自编自演对话,有的能用英语讲简易的故事,有的把教室当作了采访场所,以答记者问形式采访新同学,有的会唱英语歌。高一下册第15单元,在本单元结束后,由几个学生自发组织,学生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重现原文。当学生勇于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都会说:“Good.Well down”之类的表扬话语。这种课堂转变了学生的观念,他们觉得高中英语课很有趣,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让学生对所要学的单元进行预习。每个单元开头都会有本单元的goals通过目标,学生可以大概了解本单元要学些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重点,哪些是难点。接下来看阅读部分。如Healthy eating这个单元里的阅读讲的是WE ARE WHAT WE EAT.通过题目,给学生留下问题,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预习,并且把不懂的地方用笔做下标记,上课的时候仔细听讲。

2 培养学生课后复习习惯

子曰:“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生应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在单词上,让学生每天都背,高中的单词量不断扩大,学生记忆的单词也越来越多,头天背的单词到第二天如果不加以巩固,很容易忘记。所以让学生每天都要巩固所学的单词,早上起床时间和晚上临睡前30min记忆最佳。在每节课上课之前,由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口述头天所上的内容,下面的同学就可以在大脑里重现知识点,也起到巩固作用。每节课上的语法点学生不仅要记牢,而且还要会运用于实际中,课后作业不仅要求学生用语法造句,还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语法编一段小对话。下面是学生用语法写的一段小文章。用used to,spend on,have a good time 写一篇短文。Pierre Loisel used to work in a government office.One day he and his wife Mathild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a ball at the palace.Mathilde spent 400 francs on a new dress but had no more money for jewellery.She borrowed a beautiful necklace from her friend Jeanne.The couple had a very good time.

最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而不培养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就会造成“能力与知识之间关系失调,”其结果,由于学生不会学习而导致课业负担过重,成绩下降,出现“恶性循环”,学生既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习能力又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主要放在两个方面:阅读和作文。

(1)在每个单元讲解阅读之前,我都让学生预习,对文章有大概了解。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文章里找答案(3~4min)。这个步骤主要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跳读。下一步是细读,学生进入文章中,针对每一段,都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每一段;当学生读完一段并且回答完问题后,用自己的话或是段落的中心句来归纳总结。在这里涉及到中心句的问题,通过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想让学生总结找中心句的方法。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开头,句中或句末,而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就需要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给出学生方法,并把方法结合阅读,使学生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学生阅读文章过程中还会遇到生词,我要求学生把生词跳过,接着看下面的。有的生词通过下文的阅读就可以知道其意思。而有的生词是学生学过的词,只不过在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carelessness,rebuilt,Unforgettable等之类的词。

(2)在作文方面,《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写的要求是:能根据提示,在30min内写出80~100个词的短文。意思表达正确,基本语法和常用句型无严重错误。能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填写简单的个人履历表等。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英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批改学生作文却成了沉重的负担,费时多,收效低,而有些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对老师的批语又不太关注,写作能力提高不快。比如高一下册第15单元warming up讲了一个故事,先把故事的关键词给学生,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写完后,以小组为单位,把评分标准给各个小组:

扣题:文章是否紧扣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要求。

套用:是否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型把内容正确地表达出来。

想象:是否根据所给图形,能仔细观察,并进行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更加完美。

灵活:对于难以回避的内容,又想不起确切的习惯用语、句型时,是否能想法 “绕弯子”表达,是否会灵活使用同义词,避免重复使用同一词组。

全面:所表达的信息是否全面,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9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新教师,自从7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考试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罗马法的起源》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罗马法”,概念抽象深奥难懂且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故事性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当回法官来审理案件,随着学生审理同一个案件或新案件所依据的法律,进而阐述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当讲课之前,我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也特别用功,所以这堂课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很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前辈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名师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在向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最后,本学期还有一项最大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进行了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2013高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10

半塔中学 陈正义

在2012-2013学下学期,本人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3个班都是普通班,历史基础很差,这给备课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现对整个学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一,教学情况: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 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考试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罗马法的起源》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罗马法”,概念抽象深奥难懂且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故事性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当回法官来审理案件,随着学生审理同一个案件或新案件所依据的法律,进而阐述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当讲课之前,我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也特别用功,所以这堂课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很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前辈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名师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在向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三、不足之处:

思想工作缺乏耐性,尤其对睡觉、不听课的学生,态度还是比较粗暴,要求太高,缺乏对学生的宽容!也不够虚心向同行学习,交流的少!听课的少!这些不足都是往后得细细的纠正的!也是往后努力方向之一!

新课改下的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11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以老师“教”为主,以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为辅。这样的教学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笔头练习,忽视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就是形成了所谓的“哑吧英语”,而现代英语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去学会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更新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二、创设并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情景,使知识系统化、运用自如化及审美愉悦化融为一体。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感知并运用语言,使自己置身于具体的语境情景之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更好地在情景活动中领会和运用语言。

三、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求知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把设题分为高、中、低档,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中来,在考试中的设题也是难易适中,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逐渐消除对外语的畏惧心理,鼓励他们学习外语的信心。

四、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每天让每个学生课后找一个适合自己难易度的小文章,课前让他们到讲台表演,这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们对英语感兴趣了,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简单的口语,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懂得,同时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即使简单的一个单词也行,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既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每个单元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先预习,找出本单元的语言点及难点和重点,让他们试着自己去总结归纳整理笔记。比如在第一册Unit 4涉及到了定语从句,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让他们自己发现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了解定语从句相关术语,并尽可能多的提出自己的疑惑,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使师生共同进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至关重要,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每月初我会利用一节课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情况以及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

注重教学反思优化历史教学 篇12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 以自身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那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和人生, 使其树立起人文关怀意识, 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广度, 应将着眼点放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能力的养成上, 而不是单纯地讲授历史结论。

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重灌输轻启发, 重知识轻能力, 重教轻学。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 当前还有部分教师难以走出“一言堂”的局面。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组织教学, 引导他们在组内和组间开展研究性学习, 积极讨论交流, 主动获取知识。其间, 教师要积极反思的是, 是否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放到了首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被调动。

三、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首先, 教师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照本宣科;教学语言是否形象生动;教学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其次, 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可通过随堂提问、专题讨论及辩论等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 还要反思是否在教学中运用了自己了解掌握的最新教育科研成果, 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要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自己的所学所得, 提升教材使用质量。

四、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之光

课堂教学的目的, 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体验、感悟与创造。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 迸发智慧之光。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捕捉这些生成信息, 适度加以整合利用,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而且还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如, 笔者在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时, 首先, 让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发散性思考。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 也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向, 为什么它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呢?”还有学生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并且大革命后的拿破仑率军横扫了欧洲大陆, 严重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因此, 法国大革命应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然后, 我把问题交给学生, 引导他们展开讨论, 允许他们从不同层面、多维选择解答问题的途径。最后, 在学生争论不休时, 我及时指出近代社会转型的三个特征, 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提高其思维能力。课后, 则积极进行反思、提炼, 深入挖掘生成性资源, 积累素材, 以用于研究和分享。

五、反思教学中是否因材施教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高中历史也不例外。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反思: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是否有的放矢;课后作业是否分层布置;是否真正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六、反思教学中的探究是否流于形式

上一篇:校园科技技能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致爸爸的一封信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