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沉默》续写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可贵的沉默》续写(精选10篇)

《可贵的沉默》续写 篇1

【教材分析】

《可贵的沉默》主要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的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想像课文描述的场景,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3.抓重点语句,体会孩子们的心情,感受其情感,从而进行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爱父母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沉默的可贵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1.齐诵《游子吟》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名句积累

《游子吟》这首诗通过回忆孩子临行前母亲缝衣的场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与尊敬。我国古代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还不少,今天再来积累《劝孝歌》中的一句:

慈鸦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老乌鸦老了,不能找食物了,小乌鸦懂得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向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父母,就连草木也不如。

3.简单的句子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那么对于关爱父母这个问题,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做得怎样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可贵的沉默》。【设计思路】

二、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填空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上课时,老师提了三次问题。第一次提问时教室里十分,老师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 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 ;第二次提问时教室里很,绝大部分孩子 爸爸妈妈生日,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 ;第三次提问时,教室里又恢复了。

2.看图写话。写话要求:

(1)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2)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展开合理想象。3.默读课文,对照插图找一找相应的自然段。(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对照插图找一找相应的自然段。默读要求:

默读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4.讨论交流。【设计思路】

三、抓住对比,感悟“沉默”。1.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划记描写孩子们表现的句子,推测一下同学们当时的心情。

(2)全班交流。(3)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导理解:孩子们心情如何?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句1:“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相机理解“异口同声”:没有经过商量就说出了同样的话。指导朗读 句2: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相机理解“骄傲”:换一个词——自豪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请一位同学来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一下。(做动作)

句3:我的情绪迅速地传染给了他们,他们跟着我一起点起数来,“15、16、17„„”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

索性:干脆。这个句子该怎么读?

(4)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课堂上的气氛,师生现场表演。注意只读对话,不读提示语,但是可以根据提示语表演动作、表情。

(师)教师小结:通过表演可以发现,提示语能够反映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甚至是心里的想法,所以平时习作时写人物对话可以学习这样写,这样就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5)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快乐、兴奋的情绪再读一读1——9自然段。2.学习课文的10——13自然段。10’

同桌合作学习:读课文10——13自然段,找出描写孩子们反应的句子。全班交流。

句1: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指导朗读:读出安静的感觉。

句2: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

没有人举手说明什么?(没有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没有人说话说明什么?(孩子们觉得很愧疚)

(3)想象说话:

课件出示——孩子们沉默着,他们想:。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吗? 【设计思路】

四、挖掘内涵,直面“沉默”。1.学习第14自然段。

教师读14自然段中的句段:沉默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错似的神色之中。

2.讨论:孩子们做得不够好,老师为什么还说孩子们可爱呢?

3.小结:就是这一分钟沉默,孩子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要回报父母的道理,所以说是“可贵的沉默”;就是这一分钟的沉默,老师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孝心,所以说是“可贵的沉默”。

4.说明句中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

5.文中有几个句子也可以加上这种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试着完成填空: 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回报父母之爱的想法、意识。【设计思路】

五、升华情感,打破“沉默”。1.学习第14、15、16、17自然段

(1)最后,老师第三次提出了问题:“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这时,沉默之后的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

(2)自由读后面4自然段,看看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同学们是怎么做的?(3)其实回报父母的爱,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著名作家冰心就曾经用小纸船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

2.教师朗诵《纸船》 纸船(作者: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3.同学们读后感受。

4.齐读重点句: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5.总结全文: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思路】

六、作业超市(任选两题完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2.试着填填下面的句子,体会破折号的作用。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 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

3.综合性学习: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方法提示:

询问: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观察:了解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回忆:打开影集或观看家庭录像,找到父母教自己走路、一起做游戏等的记录。

【设计思路】 【板书】

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续写 篇2

(一) 文本的价值取向 (人文性)

1. 文本的主导倾向:

《可贵的沉默》处于以“爱”为主题的单元。从亲情到友情, 从感受爱、回报爱到认识提炼爱, 使得爱的主题变得宏大了、宽厚了。这也是一种布局谋篇的智慧教育。 (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事:举办一个以××为主题的活动时, 我们往往是束手无策, 无法把握活动的主导倾向———因为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我们是空白。)

同时,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 对文本会产生更多的阅读冲突, 把握不好会造成偏离。

2. 文本的个性化:

由感受爱到回报爱, 是本文的教育主导, 是一个哺育与反哺的亲情教育。要注意的是, 我们强调的是文本的个性化主旨而不是个性化泛滥, 否则, 容易在学生的“狂轰滥炸”下而不知所措。

3. 文本价值赋予的时代意义: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他们过多地享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并把这种爱理解为是父母的一种责任。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到爱需要回报, 这是新时代的孩子们所缺少的, 更是所需要的。

(二) 文本的语言因素 (工具性)

1. 文本独特的语言文字。

对长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沉默的可贵”“极其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他们的可爱恰恰在他们满脸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等, 这些句子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关联, 它们的意思接近, 但语言形式不同, 所承载和透露出来的语言情味和意蕴是不同的。

2. 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

对话, 抓人物的神态、动作生动描述。

3. 文本独特的结构特点。

这篇文章的结构明暗两线并行, 情绪的变化是明线:热闹———沉默———热闹;情感的变化是暗线:兴奋快乐———沉思———补救———践行。两线交织, 相生相起。“兴奋快乐———沉思”, 表达的是作者意料之中又情理之外的情感意象;“沉思———补救”表达的是意料之中且情理之中的意象;“补救———践行”又是情理之中而意料之外的。还有作者以窥视视角的叙述风格, 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欢喜、沉默、践行”这样一个情感洗礼的全程变化, 更使我们目睹了一个纯洁美丽、天真无邪的童心变化, 感受到了因沉默而可贵的那种感动。

(三) 文本教学的适度拓展

1. 激发文本情感的拓展。

由于学生会把来自父母的爱理解成是父母的责任, 而文本呈现的内容并不能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他们, 但这种情感的陶冶又确实是教学所应该达成的主线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从激发情感这个难点入手, 如导入时选择《生日歌》, 并让学生联系自己过生日的情景来拓展课程、开掘情感;在教“沉默”时,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中的沉默, 把课文呈现的事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达到情绪的升华、情感的陶冶。

2. 开阔文本视野的适度拓展, 如推荐书籍等。

学情分析 (吴传霞)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现状, 我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情感基础。如今的学生大多只知道享受爱, 不懂得回报爱, 甚至觉得得到的爱是别人应该给予的。有的也许从书本上、从学校的感恩教育中知道要关心他人, 关心父母, 回报父母, 但缺乏实际行动。

2.认知基础。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 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通过近三年的阅读训练, 加之第一课时的学习, 应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但对较长、含义深刻、语意内隐的句子很难读懂, 所以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课文中有许多关于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 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些细节描写, 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让学生边读边议边悟, 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 以强化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培养语感。

学生最近发展区分析 (徐言梁)

1.营造感受爱的情境。因为学生往往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误认为是应尽之责, 没有上升到爱的层次, 需要教师点破而提升。如可以从《生日歌》入手, 让学生想到父母如何为自己过生日及过生日的幸福快乐感, 然后教师点破这就是爱。

2.抓难懂句子,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结合两幅图读懂课文内容, 让学生懂得要回报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同时在释难的过程中, 加强学生词语的积累。

3. 读写结合, 进行情感迁移。

通过课文的学习, 学生从理性上感到了要回报父母的爱, 教师抓住时机, 让学生以“爸爸妈妈, 我想对您说……”为引题, 写出心中的话语。这是学生心情表达的运用, 更是付诸行动的起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黄顺凯)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内容, 明白沉默的可贵。体会文中抓人物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抓重点句,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感受其情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插图, 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课文描写过的场景, 从孩子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父母爱的同时, 懂得在生活中如何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及他人。

(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 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关爱他人。

(三)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四) 教学关键:

抓住关键句子,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 (赵海霞)

(一)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用这种教学思想, 结合本课的训练重点, 在教学中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 采用情境创设法、自提自解疑难法和直观感受法,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 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 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读书;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读读、想想、议议、写写等活动中, 达到“会学”的目的。

(三) 策略的选择:

选择疑难问题从学生中来, 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办法, 提高学生认真思考、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熊艳玲)

根据以上教师的分析, 结合自己的实际, 确定这堂课的教学流程是:“情景导入———读文质疑———探究体验———拓展延伸”等四个板块。

(一) 情景导入:

通过《生日歌》直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学习新课作好情感铺垫。

(二) 读文质疑:

学生读课文, 画出难懂的句子, 思考“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些什么?”, 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探究体验:

问题提出来后, 小组合作, 选择性地探究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懂得沉默的可贵。

(四) 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后, 以“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想对您说……”为引言, 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突出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 对关心他的人怀有感恩之心。

课堂剖析与研磨

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情景导入———读文、梳理主要内容———改“难”为“问”、小组释疑———学生提问———师生解决问题———静思父母的爱、写下感激的话———全班交流———小结。

(一) 情景导入。

此环节我们经过了两次调整。原始教案是直接入题, 想的是为了节省时间, 把时间留给理解课文内容上。但由于学生情感没有跟进, 使得整堂课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张皮。于是我们认识到了要调整学生的情绪, 同时情绪的触动也是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老师们建议播放《生日歌》, 直击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有亲近感, 情绪有生长点。《生日歌》的播放起到了两个作用: (1) 烘托了课堂气氛; (2) 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一次调整后试教, 发现学生的情绪被激活了, 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还是觉得不饱满。课后我们再次反思: (1) 多媒体的应用没有优化, 音乐过长。 (2) 要进一步挖掘多媒体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跟着音乐唱, 这样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其情感的投入就丰厚得多, 容易入情入境。因此我们第二次调整后试教, 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二) 读文、梳理主要内容。

第一次试教, 让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思考: (1)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的情绪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2) 把难懂的句子画下来。

反思这个环节的教学: (1) 学生读书声音小, 速度快, 没有音韵变化, 也就是说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目标。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特征, 这个问题属于重整性问题, 解决它需要收集全文信息, 然后进行归纳、提升、抽象概括, 属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问题。虽然为这个问题设置了两个辅助性问题, 但辅助性问题仍离主要问题较远, 对解决问题起到的作用不大。

反思后, 我们将教案调整为: (1) 分角色读对话部分。这样学生在读之前会琢磨自己的角色, 会用心去读课文, 努力去接近文本, 调动起有意注意。 (2) 学生读文时不流畅的地方, 教师要适当点拨。 (3) 把问题“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改为“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似乎对学生更有亲切感。但试教的效果仍是令人尴尬。机智的教师接着提了“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这样一个辅助问题后, 才使课堂气氛得以缓解。但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仍属于重整性问题,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综合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又是必需的教学内容, 于是转变了问题的角度———让学生谈读后的收获, 集大家的感知而形成对课文整体的认识, 即发挥集体智慧, 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就设计了“读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教学反响良好。

(三) 改“难”为“问”、小组释疑。

初案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试教时, 学生提了很多问题, 我们梳理时发现: (1) 提出的问题多而不集中, 很散乱; (2) 提出的问题抓不住重点; (3) 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有些就不是问题, 如“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这样给教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让问题聚焦,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成为我们设计者的难题。思索后, 我们决定绕一个弯, 增设了一个阶梯———让学生把难懂的句子画下来, 再改成问题。用“改‘难’为‘问’”解决了学生不会提问的难题, 这是我们的想法。第一次试教后, 学生的反应与我们的想象仍有差距, 学生改句提问的过程并不清晰, 导致了提问仍有偏差。也就是说, 你帮他搭建了阶梯, 学生并没有沿着这个阶梯走, 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清晰这个过程。于是第二次试教时再次拉长了这个环节:“你画的难懂句子是什么?你能把它改成问题吗?”这个环节起到了引领作用, 学生用迁移的方法顺利通过。

(四) 学生提问。

学生把自己改写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解答、筛选, 再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了。

(五) 师生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头戏, 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即: (1) 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2) 为什么说“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 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4) 为什么说“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这四个问题,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按什么顺序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次试教后, 老师们认识到这个环节抓得不好整个课堂就乱了, 这也是教师平时课堂中常遇到的技术难题。于是我们坐下来认真分析这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属于复述性问题, 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显性事实, 是阅读认知能力较低层次的问题, 这也是整个问题的基础, 所以不必用大手笔。其余三个问题都不能直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必须从篇章中提取相关信息, 概括内容后才能作答, 是重整性问题, 也是阅读认知能力较高层次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 第二个问题是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 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这个环节中采取先易后难, 抓住核心问题的教学策略, 并把这个核心问题作为“对话核心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根据学生的个性理解, 引出一个个“对话分主题”, 并以文本及由文本而拓展出来的相关内容为“对话依托点”, “由点拉线, 由线画面, 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 并以“预习交流——确定对话的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 使得课堂在有层次的递升中、外延的拓展中完成此环节教学, 呈现语文教学的逻辑之美。

由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每一条对话分主题都采取递进式展开, 且对话分主题 (1) (2) 两线没有严格分开, 而是交织进行。

在交织推进的过程中把握了两点: (1) 加强朗读的指导, 突显了语文味。教学中教师做了三种朗读指导: (1) 朗读技能指导, 指导学生沉默时怎么读, 快乐时怎么读, 兴奋时怎么读; (2) 递进式朗读指导, 如理解“沉默”的朗读:孩子们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 孩子们沉默———沉默中在思考, 继续沉默———我在等待、观望孩子们的表现, 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这样让学生们超越一个又一个的局限而使阅读感受不断叠加与丰厚, 和着文字深处的脉搏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3) 拓展式的朗读指导。“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一句, 进行了四次拓展指导, 一是学生在沉默中懂得了道理, 沉默给了“我”享受;二是教学获得了成功, 沉默给了“我”享受;三是家长的肯定, 沉默给了“我”享受;四是授课者的课堂成功, 这一节课给了“我”享受。逐步的朗读拓展, 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沉入语境之中, 在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的过程中, 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2)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情感迁移。第二次试教后, 学生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文本中的沉默, 没有把文本中的沉默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接起来。于是老师们建议, 当学生对文中沉默有理性感悟时, 教师应抓住时机问: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把课文中的沉默换化为自己的沉默, 以触动学生们灵魂深处最柔弱的那根心弦, 唤起学生们心底最美好的情愫, 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情味。

(六) 静想父母对自己的爱, 并写下感激的话。

这个环节设计起到了三个作用: (1) 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话写下来, 这是作文教学的要求; (2) 学生学到这里, 情绪得到积淀、丰厚, 需要给他们一个宣泄口, 这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 (3) 强化回报情结, 学生会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把回报爱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心底。

(七) 全班交流。

把个人的感受变成全班学生的财富。

(八) 课堂小结。

《可贵的沉默》选段 篇3

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同学沉静地举起了手。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他们感到了我的期待。刚才目光追逐我的,此刻全躲开了。他们低着a头,望着窗外,沉默不语。在这一片沉默下面似乎在涌动着什么?萌生着什么?忍受着什么?不安?歉疚?忏悔?我不知道……然而,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最珍贵的东西。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我的语气缓和下来,轻轻地问:“怎么才能知道爸爸的生日呢?”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的身份证!”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

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1.按要求写词语。

①找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 )——( )

②写出文中带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瞥: ②赦免:

3.根据短文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老师认为孩子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呢?

②“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与“沉默前的热闹”不一样在哪里?

伟大的母爱

那一天,我真正懂得了母爱。

记得那天夜里,北风呼呼地刮着,我感觉特别难受。妈妈赶紧给我量体温:38度,我发烧了。妈妈急忙用凉水沾湿了毛巾,轻轻地放在我的额头上,给我降温。过了一会儿,妈妈又给我量了一次,发现体温不但没降下来,反而升高到了40度。妈妈急了,立刻给我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抱起我就向医院跑去。到了医院,医生为我开了药,打了针。

夜深了,北风仍旧刮着。妈妈抱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家走。寒冷的北风吹着妈妈的脸,可妈妈的脸上冒着热气。我紧紧地靠在妈妈温暖的怀里,激动的泪水不住地流下来,润湿了妈妈的衣服。我在妈妈的怀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自己的床上,妈妈却靠在椅子上睡着了。看着妈妈疲倦的样子,我不敢翻身,生怕吵醒了妈妈。

母爱,是那么伟大。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量体温 ( liánɡ liànɡ) 降温( jiànɡ xiánɡ)

2.根据原文,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北风 ( )的怀抱

( )的梦乡 ( )的母爱

3.从短文中找出能表达“母爱”的句子,用“——”画出来。

【读写链接】

以“××爱我,我爱他(她)”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可贵的沉默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迅速、烦恼、享受”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学法指导:

利用熟字带生字,或者在语言环境里识记等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一、自主学习:

1、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共同正音。

3、检查识字情况,指名读词语。

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迅速、烦恼、享受

蕴藏 重复 安静 缓和 建议 惊喜 表达

4、给下列加粗的字注上拼音。

( ) ( ) ( ) ( )

祝贺 左顾右盼 迅速 享受

( ) ( ) ( ) ( )( )

蕴藏 重复 缓和 建议 表达

5、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二、合作探究

1、自主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鼓励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认真观察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我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4、讨论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 事。这种沉默的原因是 。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 。

四、课堂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hè xùn sù fù qià qià

祝( ) ( ) 重( ) ( )

huǎn pó yì xiǎng

( )和 外( ) 建( ) ( )受

2、辨一辨,组词语。

缓( ) 讯( ) 贺( ) 义( )

暖( ) 迅( ) 架( ) 议( )

3、填一填,读一读。

( )口( )声 ( )然( )声

( )嘴( )舌 ( )约( )同

( )气( )足 ( )顾( )盼

五、课后反思

《可贵的沉默》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

2、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上发生的事?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下发生的事?

二、合作探究:

1、什么原因使同学们在沉默之前这样兴奋,这样快乐呢?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把相关词语写在横线上

2、老师提了什么问题使这热烈的场面一下子变得寂静无声?为什么大家都“沉默”了?找出描述此时课堂气氛的句子读一读,体现孩子们领悟的道理。

3、不说话并不代表孩子们没有思考,完成下面的练习,想象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

填空: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心想:

4、如果你当时也在教室里,听了老师的这个建议,你会怎样做?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懂得了 。

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感受到 。

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 。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一课,相信大家都懂得了爱不能只是索取,也要回报,我也相信从今天开始你们都会拿出实际行动来回报。

你们也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讲,拿起笔,用心写下来。

(出示: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四、课堂检测

1、想一想,填一填,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生动。

(1)孩子们回答。子 孩子们( )回答。

(2)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交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 )交谈。

(3)我的情绪传染给了学生们。我的情绪( )传染给了学生们。

2、读一读,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1)我们要珍贵别人的劳动成果。

(2)这次活动,小明和全班同学都参加了。

《可贵的沉默》反思 篇5

《可贵的沉默》一课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上过教研课。那堂课,我在课始播放了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生日快乐歌》,让同学们尽情畅谈自己过生日时的情景和心情。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图文结合,引领学生感受孩子们的快乐,明白沉默的原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沉默的可贵之处。最后在《烛光里的妈妈》的感人旋律中,我动情地朗诵了《感恩母亲》,把情感推向了高潮。记得那堂课,我非常的投入,学生也非常地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今天又要上《可贵的沉默》,下课后回忆一下这节课,觉得导入部分比较满意,现将当时的情景记录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一篇新的课文《可贵的沉默》,看老师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提示学生注意题目中的“贵”、“默”的写法。完后齐读课题。)

师:沉默是什么意思?

生:沉默就是大家低着头,不出声音。(其他同学也在交头接耳)

师:这样的情景,用我们上一课学过的一个词来讲是什么?

生:鸦雀无声。

师:对,那我们现在算不算是沉默?

生:(齐答)不算。

师:我们大家来表演一下沉默。

(学生们马上闭嘴,有的低头,有的*在桌子上,作沉默状,很到位。)

师:读着沉默这个词,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沉默给我的感觉是很不开心的。

生:有一种压抑感。(她竟然用到了“压抑”这个词,我为之一震。)

师:压抑!你这个词说的多好呀,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大家都不说话,气氛很沉闷。

生:我想到的是犹豫。

师:犹豫?喔,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说一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往往也会选择沉默是吗?(生点头坐下。)

师:可是今天,在这个词之前却加上了――(生齐答可贵的。)

师:怎样叫可贵?

生:就是很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博物馆里古代的宝剑就是可贵的。

师:可贵就是很有价值,这一点你理解得很到位,不过老师觉得你的例子举的不恰当,怎样的宝剑,能换个词吗?

生:珍贵

师:对,那么我们常常说可贵的什么呢?

生:可贵的品质

生:可贵的精神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好,我们再来读课题,你能抓住课题中的这两个词来提问吗?

生:为什么沉默?

生:是谁在沉默?

生: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师板书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有的问题,我们读一读课文就可以解决,有的问题比较深刻,需要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到答案。打开书本,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思考问题。(学生朗读课文)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篇6

安阳市殷都外国语中学

牛秀娟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课文以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上完这节课我找到了自己的几处不足:

一、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通过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表达出思想情感,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默的段落;再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等等。而我平时只重书写与基础认读,却忽略了对朗读的指导。

二、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照本宣科的读课文,形式上也多采用了师生问答的常规模式,总感觉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表达的情感不够深刻。课后想想,其实可以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关心,再谈谈自己为父母做过什么,展开对比,使学生亲身体验情感,也可以使文中的情景得到再现,即当做课本剧师生演一演,学生一定会有发出那种自我情感的宣泄,所受到的体会也一定较深。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篇7

第三次听杨老师执教的《可贵的沉默》一课,她引领着孩子们对文本中关键词句品读、体悟,从而使学生沉浸在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领悟到汉语言的神韵和妙处,杨老师的课就是这样一节简单实在的语文课。每次听杨丽红老师的课,总能同他们班的学生一起,感受杨老师的热情,随着杨老师一起领略文本中蕴涵的喜怒哀乐。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让孩子们一听就喜欢上语文课。

《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对孩子来说,它是一篇“爱”的教育。这篇课文的内容描述的是我们学生最真实的一面,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爱有许多方面,让学生学会爱与被爱,可以说贯穿了教育的整个过程。本课最大的教学特色就是:注重情境体验,境中读悟语言。整节课下来,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版块清晰,过度自然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正的好课都是简洁的,主要教学流程往往也就只有几步,而最为执教者所看重的,则是预设的每一个教学目标能否真正有效地加以落实。杨老师的课堂教学很明显地分为三大块:安静――热闹――安静,板书也一目了然地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对全文的思路有个清晰地了解。而从一个版块进入到另一个版块,杨老师总能自然引入下一部分的内容。

如果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候稍微紧凑些,在教学第三部分的时候可能时间会更充裕些。

二、紧扣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引导学生人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这节课上,杨老师多次让学生读读课文,划划句子,议一议,再来指导朗读。这样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感悟,酝酿朗读心境,进行有效地感情朗读。如在学习第一部分时,杨老师在课件中描红一些重点字词,像“左顾右盼、神气十足”等,让学生说说父母知道他们的生日为他们祝贺的情形,体会他们的心情。在细细品味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那份炫耀的表情,骄傲的心情。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与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相联系,至此,孩子的心灵已掀起狂涛巨澜,不仅理解了内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又如在学习第二部分的时候,抓住“为什么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为什么“沉默”?学生“意识到什么,没意识到什么?”展开想象说话,在第三部分的时候抓住文本中的矛盾点:“既然是犯了错误为什么又觉得孩子们可爱呢?”就这样多次让学生思考,无时无刻不跟文中孩子一起经历着内心的心情变化,经历情感教育。

如果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前,能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先把文本好好读一读,不要急着讲解课文,学生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可能会更激烈些。另外,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如果在语境中先理解一些关键词,可能会对理解句子会更有帮助,也能体现一个从词到句的层次感。

三、图文结合,入情入境。

在学习第二部分的时候,杨老师在让学生看课文插图,用“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说话的同时感受人物内心潜在的话语,让学生对本文的主旨――可贵的沉默理解就更丰满了。杨老师还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孩子们观察图上学生的动作、神态,猜测人物的内心想法。这样图文并茂地学习,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去体验、感知课文内容,值得提倡。

这节课中的亮点还有很多,比如:学生倾听的习惯特别好,学生在四人小组讨论时候,杨老师轻轻说一句话,学生注意力请注意到老师身上了;还有班上的一些后进生在本节课上却特别能思考,发言特别积极,这和杨老师充分照顾到后进生是有一定关系的。

可贵的沉默教学实录 篇8

师:同学们,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可贵的沉默》刚才同学们看课文了,这篇文章个性长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拿起笔画一画,自然段标一标,然后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和读不准的地方,用笔标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标自然段、画字词,然后汇报)

师:读的时候你有什么不认识的字、不好读的地方?

生:那个“瞥”字

师:嗯,你再读一遍在哪儿呢?你画了吗?

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师:是否有要纠正的?是“瞥”吗?

生:我觉得这个字就应读“瞥”

师:好,瞥了一下用眼睛怎样阿,看了一下她找得很准,这个字我们平时容易读错还有哪些字需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继续汇报“迅速、霎时、稚拙、赦免、蕴藏”等字词)

师:这个“速”字是形声字,它的声旁是“束”“迅速”这两个字是我们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都是走之底,不太好写同学们先看老师来写,“迅”字先写横斜钩,然后是横、竖,再写走之底,点横折、捺;“速”字呢,我们先写它的声旁“束”,捺变点,再写走之底,注意这个平捺要写得稳稳的,托住上面的“束”字好了,孩子们,在你们的田字格纸上把这两个字再写一遍

【点评】过好生字认读关,依然是中年级语文教学务必关注的重要一环张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后,针对不同生字的特点,进行相机正音、书写指导,体现了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特点

二、找准关键,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幅图,什么呀?大声告诉我!

生:(齐)贝壳!

师:那你猜猜这是哪个字呢?

生:这是“贝”字

师:“贝”字,这就是古代的“贝”字在古代,“贝”字是用来表示财物的我们再来看,这是“祝贺”的“贺”字,这个字怎样是“加”和“贝”组成的呢?猜一猜!

生:因为以前祝贺可能要用钱才能祝贺

师:哎呀,你猜得太准了!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确实是用钱财来表示祝贺所以“贝”字和“加”字就组成了“贺”字,有意思吧?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的,一个字里面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师:那么课文写了什么呢?你能说说吗?用上“祝贺”这个词

生:课文写的是孩子们要给爸爸妈妈祝贺生日

师:嗯,孩子们要给爸爸妈妈祝贺生日,是老师在问关于过生日的事老师第一次怎样问的?

生:老师第一次问同学们的爸爸妈妈知不明白自己的生日?

师:你妈妈爸爸明白你们的生日吗?向你们祝贺了吗?这是第一次,第二次老师又问了——

生:同学们知不明白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

师:老师又问你们明白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你们祝贺了吗?

【点评】运用字理识字法,追根溯源,不仅仅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贺”字的来由,理解了“贺”字的意思,而且让学生感到祖国汉字十分有意思,热爱之情生于无形同时,抓住重点词“祝贺”引导学生概述文章的主要资料,这样就给了学生概括文意的凭借,降低了概述的难度,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找到一把“金钥匙”

师:好,课文确实出现了这样两个场景,我们来看,这是课文的两幅插图,这都是哪个场景呢?

生:第一幅图是老师问同学们,过生日时爸爸妈妈是否有祝贺你?

师:好

生:第二幅图是说爸爸妈妈过生日的时候,你们是否有祝贺爸爸妈妈?

【点评】巧借插图,以图助解,形象而直观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主要资料,即孩子们谈论爸爸妈妈向他们祝贺生日的那份热闹,以及孩子们因不明白爸爸妈妈的生日,更没有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而心生内疚出现的沉默,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脉络:热闹——沉默——热闹

三、切己体察,感悟重点

师:我们来看场景一,当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来看课文,谁来读一下?

生:爸爸妈妈明白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师:(出示图)看到这幅图想到什么词了?

生:快乐;高兴;热闹;很兴奋;神气十足……

师:说得太好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这个场面的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能体会到孩子们的快乐、高兴呢?

生:从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师:那你能做做左顾右盼的动作吗?

生:(左顾右盼)左看看右看看

师:真好昨日也是在这个台上,张老师跳了一段舞,我东瞧瞧西望望,我其实也是在——

生:(齐)左顾右盼

师:再看图,那同学们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是什么样?

(生做左顾右盼的样貌)

师:那个最神气的在哪呢?谁来读这句话?

生: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师:嗯,挺骄傲的,还是否有更神气的?

生: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师:你还关注了哪些地方呢?也能让你体会到孩子的快乐,那种幸福和自信,还有吗?

生:我的情绪迅速地传染给了他们,他们随着我一齐点起数来

师:他们怎样随着老师一齐数数,咱们一齐数一数,15、16、17、18

生:(齐)15、16、17、18

师:爸爸妈妈明白你们的生日吗?明白的举手!我们数数看有多少个呀?15——

生:(齐)16、17、18、19、21、22

师:这么多,所以课文用了个省略号你还关注了哪些地方呢?

生: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

师:他们看什么呢?

生:他们看爸爸妈妈明白他们生日的人有多少

师:他们想明白有多少人也像我这么幸福爸爸妈妈那么爱他们,他们那么快乐老师发现,同学们从许多关键的词中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快乐和幸福此刻老师想和同学们一齐来演一演课文

【点评】衡量语文课堂是否充满生命活力,最重要的标志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是否展开多元、多向、高效的互动对话在教学活动中,张老师抓住课文中具体描述孩子们兴奋和教室里热闹的句子,透过动作表演、创境演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多元对话,既让同学们理解了“左顾右盼”“异口同声”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又让同学们在感悟词语意思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了孩子们兴奋、高兴的情绪,并最终体会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落实了教学目标

师:刚才,我们一齐走进了场景一,课堂里是多么地热闹阿那我们再来看场景二,孩子们怎样了?

生:孩子们沉默了

师: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

生:课文写“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师:什么问题呀?

生:他们都不明白爸爸妈妈的生日

师:真好还有吗?当时教室里什么样?

生:教室里寂静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

生: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齐沉默着……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两段话,那你能把这长长的两段话读成一个字吗?

生:静

师:还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课堂里的安静呢?

生: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

生: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

生: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师:哪个词让你感觉到安静?

生:依然

师:当时课堂里是那么静,我们在“依然很安静”里体会到了教室里多静阿!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齐沉默着让我们一齐来体会这份安静,老师和同学们一齐来读这部分,同学们就读描述课堂十分安静的词,其他的地方老师读(师生读)

师:好,刚才,同学们找到许多描述课堂安静的词,在这些关键词中我们体会了课堂的.安静课堂为什么这么安静阿?

生:因为他们不明白爸爸妈妈的生日很难过

师:很难过还有吗?

生:他们感到很惭愧

师:这个词用得太好了,惭愧

生:他们感到很内疚

生:他们很自责

师:说得太好了他们自责了,他们自己责备自己了,他们做得好不好阿?

生:(齐)不好

【点评】此处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往前走一步,感受“沉默”背后的深层内涵,透析儿童内心世界?张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文本读薄,读出关键词“静”,然后让学生充分寻找文中描述静的语句,用心感受“静”的场景,体悟“静”字背后的暗流涌动,为透过“静”的表象感悟人物内心活动蓄情造势而后,一个“为什么”很自然地就引发学生透过现象走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孩子们因不知父母的生日而感到的内疚和不安,体会孩子们心中要回报父母之爱的蒙意识

四、课尾设疑,唤醒期盼

师:不好妈妈爸爸的生日都没有记住,是多么难过呀课堂里是一片寂静孩子们和老师一齐沉默着那难道就这样沉默下去吗?不是的,课堂中还有第三个场景课堂又恢复了热闹,可课文没有给它配插图,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呢?这与安静之前的热闹一样吗?那么场景三就应是怎样的情景呢?好,下节课我们会再次走进场景三,一齐去体会这沉默真的是“可贵的沉默”

【点评】课尾再次激疑,让孩子带着问号走出教室,不仅仅唤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持续学习的延续性,而且暗示了将要学习的资料重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实录由白婧囡根据录像整理)

【总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张老师执教的《可贵的沉默》一课,正是践行这一理念,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有效,真正做到“轻负高质”

一、以适当的教学目标求实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引导着教学的方向张老师正是把握了中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特点,设定了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资料,理清文章脉络,切入重点引发悬疑的教学目标,既让学生熟读文本,又让学生从“热闹”和“沉默”前后情绪变化的强烈比较中,初步感受沉默的可贵,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感受爱”向“回报爱”深层体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求实效“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正的好课都是简洁的,主要教学流程往往也就只有几步,每步的教学目标能够真正有效地得以落实张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开门见山,直入文本——找准关键,整体感知——切己体察,感悟重点——课尾设疑,唤醒期盼”四大环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其中,教师利用“贝”的文字图画,引出“祝贺”一词,提领文本的主要资料,而后利用文中两幅插图,疏通文本脉络,透过两图比较,图文对照,文己结合,让学生于强烈的情绪比较中,感受孩子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学生学得简单,感受深刻

三、以扎实的语言训练求实效语言文字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大厦的基石本课教学中,张老师将语言文字的训练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始引导学生对照拼音读准“瞥、稚拙、赦免”等字音、认清字形指导“迅、速”书写,课中运用字理识字法了解祝贺的“贺”由来并用“祝贺”概述课文主要资料,课尾于语境之中理解“左顾右盼、异口同声”等词语意思,将语言文字的根苗,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四、以独到的细节处理求实效教育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张老师在教学中对于很多地方的细节处理,均体现了教师的慧心所在如一幅“贝”的文字图,巧妙引出了关键词“祝贺”,引导学生找到了概述全文主要资料的“金钥匙”;一个动作、一个实景,引导学生感悟了“左顾右盼”的意思;一处主角的转换、一个词语的点拨,引导学生感受了“沉默”背后的复杂内心等等

读《可贵的沉默》有感 篇9

读完《可贵的沉默》这篇文章后,让我不知不觉地想起以前的一件事。那是放暑假的一天,我一觉睡到自然醒,伸了个懒腰,下了床,做完每天必做的洗漱工作。打开窗帘,耀眼的白光刺疼了我的眼睛。我来到餐厅,奶奶早为我盛好粥。“奶奶,我看到粥就想吐,每天早晨都是粥,能不能变变花样啊!”奶奶说:“哦,宝贝,那你到楼下去吃早点吧。”“嗯”。我一个箭步来到小卖部,坐在离收银台不远的桌子旁,点了我最爱的豆花和饭卷。在我吃得最来神的时候,隐隐约约传来了中年妇女的对话,“你看如今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多好啊,都是打包带回去给自己的孙孙吃啊,哪有现在的儿孙打包给自己的长辈吃啊!少之又少了。”我听完,顿时像雷击了一样,差点被米饭卡住,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啊!我独自坐在那里沉默,古诗说得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明天就是奶奶的生日,我也得表示表示,给他们一个惊喜。我决定用我的零花钱买个生日蛋糕,制作一张生日贺卡,写上温馨的祝福,祝奶奶生日快乐、健康长寿。那天,我把卡片递给了奶奶,瞧她乐的把我拥抱在她的怀中。嘴里还夸我说:“在我宝宝同龄人中,我家是个最懂事的孩子。”我知道,在长辈的眼中,我就是最棒的!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篇10

在学习过程中,我是通过图文结合以及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紧扣文本句子,经过我环环相扣的引导,重难点的突破就水到渠成了。另外整节课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通过理解词语来透析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词语环节中,抓住文章重点词语,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如: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换词语等等,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思想上受到了触动,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爱的同时也要回报这种爱了,我设计了让学生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这一拓展环节,他们有好多话要对父母说,由于整堂课的感情渲染比较到位,孩子们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同时我也深深的被他们所感动,我很欣慰看到孩子们真正领悟到了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因为表达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多样化的作业环节,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回报。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真正体会孩子们的心理的想法,然后再把心中的感受融于课文中。这是这节课结束后同学们感受最深的一点,我也觉得同学们就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孩子们”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所以才会深刻地领悟到文中蕴含的道理,整体感觉教学效果较好。

上一篇:高一音乐 音乐的基本要素教案下一篇:电大基础会计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