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的教学反思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负数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负数的教学反思 篇1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负数,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组短语或句子,让学生用意义相反的量进行表述。例如:向前走 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500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表示的数来表示,当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时,原来所学的数无法进行表述,由此引入负数。然后通过不同城市的气温对比感受生活中出现负数的必要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重点介绍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的分界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首先介绍温度计的单位°C和°F,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

3.拓展数的范围,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首先把整数的概念拓展为正整数、0和负整数;数拓展为正数、0和负数。这样教学利于学生把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进行归类、构建。

不足之处:

负数的教学反思 篇2

《1.1 正数和负数》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一节的内容, 是在小学学了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 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 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学习, 从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来看,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转折期, 因此, 我们选择其身边的生活事例作为学习素材;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 虽然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小学数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数的基础, 但负数与他们从具体的事物数量中得来的观念并没有共同点, 这是具体数学向形式数学的第一次转折, 因此, 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其积累大量的经验后逐步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回顾正数和0是怎样产生的,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负数的必要性;了解什么是正数和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 感受分类思想, 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数产生的历史, 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联系, 享受学习的乐趣, 培养数感与符号感。

教学环境与准备

配有多媒体网络的教室, 计算机、手机等媒体工具, 以及QQ、微信、贴吧、论坛等社交平台。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1) 观察图1, 回顾小学学过了哪些数?

(2) 观看动画 (如下页图2) , 飞机在海平面以上80m, 潜水艇在海平面以下50m, 怎么记录海平面以上80m、海平面以下50m呢?可以把海平面以上80m记为+80, 海平面以下50m记为-50, 其中, +80还可以省略“+”, 写为80。

制作要点:本微课程的设计是基于概念教学为主导的新授课, 微视频借助Smooth Draw软件进行图片呈现, 呈现生活、生产中的事件随数发展的情境, 飞机与潜水艇的Flash动画采用Camtasia Studio后期制作画中画来完成。

设计意图:用一张图片概括出数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自然数、0、分数等, 并回顾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 再通过飞机与潜水艇的Flash动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感知负数的存在与必要, 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2.建构活动, 渗透负数

(1) 观察图3, 温度计上的零上与零下, 把零上33.5℃记为————, 把零下2℃记为__________。

(2) 观察图4, 存折上的收入与支出, 把收入50元记为————, 把支出1012元记为__________。

(3) 观察图5, 产量的增加与减少, 把产量增加3.7%记为———, 把减少5.7%记为__________。

制作要点:微视频借助Smooth Draw软件图层呈现图片, 借助数位板, 手写出各个数的表示方法, 使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性和必要性。

设计意图:微课程设计选取了温度计的零上与零下、存折的收入与支出、产量的增长与减少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在生活中的存在性和必要性。根据数的性质符号进行分类, 从而引入负数的概念, 拓展学生对数的认识, 同时兼顾到概念建构、内化和简单应用的过程。

3.数学概念, 内化认识

像+80、80、+33.5、+50、3.7%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像-50、-2、-1012、-5.7%这样正数前加“-”的数叫做负数。

制作要点:微视频借助Smooth Draw软件、数位板, 手写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微课程设计时, 我们借助问题串引导学生归纳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利用数位板边讲解边书写, 让学生边思考边学习。动态的显示效果能引导学生感受分类思想, 拓展对数的认识。

4.例题讲解, 数的分类

师: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7、-9、、-4.5、998、、0。

生:+7、、998是正数;-9、-4.5、是负数。

其中, 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制作要点:微视频结合数位板, 借助Smooth Draw软件的操作, 将例题直接以图层形式呈现, 将简要的分析用符号语言和图形标注提示出来, 以便学生边思考边学习。

设计意图:在微课程设计时, 例题主要巩固对正数、负数的分类, 对概念进行巩固和内化, 规范解题的过程。教师使用数位板边讲解边书写, 用动态的显示效果强化数学解题的严谨性, 以巩固概念。

5.小结思考, 形成检测

小结: (1) 正数、负数的概念。 (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 正数和负数能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温度的零上与零下、存折的收入与支出、产量的增长与减少等。

请学生完成形成性检测。

评价与反馈: (1) 扫描二维码, 完成自我检测, 将学生的完成情况通过QQ、微信、学校网站平台等方式反馈给教师。 (2) 将学生的错题、困难与疑惑等反馈在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中。

制作要点:微视频结合数位板板书梳理小结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 小结既要兼顾知识的形成性讲解, 也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 以便学生边思考边学习。之后的形成性检测更要注重学生的反馈与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完成课堂小结, 让学生慢慢积累经验, 留给他们接受知识的时间, 自主观看微视频完成形成性测试题来巩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利用扫描二维码来完成自我学习评价, 以达到自我检测的目的。

教学反思

负数的引入是具体数学向形式数学的第一次转折, 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次提炼过程, 本质上是一个数学抽象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之后, 有几点值得我们反思。

1.创设问题, 是微课程的重中之重

从设计思路来看, 国际著名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家M·戴维·梅瑞尔为改进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中只重视信息呈现、忽视教学效能的弊端, 提出了五星教学原理, 这表明只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 微课程设计把创设问题作为重点, 使问题成为推动学习者去思考和探究的纽带, 成为其他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中心和保证。但在设计这节微课时, 问题的创设略显不足。从数学科学思维训练价值角度来看, 数学教学要带领学生“再创造”, 即要求数学教师灵活运用教材, 通过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将其间的冰冷气氛美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因此, 微课程即便课微, 也不应失去数学教学的本质, 如何以问题引导教学是微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

2.探究互动, 是微课程的改进之点

微课程相对于直白的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有着便捷、精准、聚焦、到位的优势, 但其探究环节逊色不少。因为在微视频中, 程序已定, 只能通过讲解落实教学目标, 它更大程度地表现为教师预设思路的一种播放。相对于课堂而言, 微课程缺了现场互动, 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情感的交流难以展开。因此, 改善微课程的弊端一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将微课程真正服务于课堂, 服务于学生, 才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 发展并提升他们的思维。

3.丰富语言, 是微课程的调味之剂

从语言来看, 微课程教学只运用口头语言和屏幕语言来完成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 它缺失了板书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辅助。在这节课中, 学生切实感受到微视频中教师与自己的对话互动, 教师也适当穿插了激励性的语言, 如“你做对了吗”等。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力求幽默、风趣、灵活多样, 甚至可以借鉴相应年龄段的儿童语言、适当的网络语言等, 适当地通过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的变化, 通过音视频效果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 教师要有对话交流意识, 要有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设计亮点

1.微课程设计, 彰显数学本质

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 不是单一的视频, 而是整个教学资源包。因此, 制作微课程设计文稿、微课程实施方案和微视频三个内容能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正数和负数,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的设计始终围绕数学的本质, 一方面从微视频到形成性检测, 再回到课堂, 另一方面从生活到数学, 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数感、符号感等数学素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要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 必须从根本上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 否则是不可能的。”

2.视频制作, 凸显技术整合

微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是微视频的制作, 我们摒弃了一般的PPT加配音的方式, 借助数位板、Smooth Draw软件, 利用计算机、耳麦和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制作画面清晰、播放流畅的微视频, 再现教师的讲解和板书过程,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 使重点更加突出。同时, 将题目分析用符号语言和图形标注出来以便学生边思考边学习。利用数位板、结合Smooth Draw软件记录手写痕迹, 用Camtasia Studio等录屏软件来完成微视频, 可以再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 将整个画面停留在一个画面中, 这样的方式更适合于数学微视频的录制, 能较好地改变部分学生听课跟不上的被动局面。

3.评价反馈, 激励改进教学

《负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以学生对自然数的积累为基础,并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感知负数的存在。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使学生明白负数和自然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课教学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还为联系生活、分析生活现象提供认知储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第三学段数的认识的拓展提供一定的积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负数,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理解0在其中的作用,并掌握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3.简介负数的历史,丰富学生的认识,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演练,有机渗透

师:还有几分钟就上课了,我们先做个热身的游戏,好不好?

师:说一组相反的词,做一组相反的动作。

东?圮西,上?圮下

左?圮右,前?圮后

起立?圮坐下,拍手?圮跺脚

师:刚才的活动,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生:相反。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的三分钟,一是调节学生的情绪,二是伺机渗透新知识,给学生以宁静的感触,为新知识学习营造一个自然的氛围。

二、 联系生活,感知负数

1.感悟相反量的存在。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相反量的存在,你知道吗?

生:收入与支出,上车与下车。

师:噢,很好!老师也有一组请读一读。

课件展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8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爸爸上个月存款8000元,这个月取出5000元。

③新鸣制造厂一月份盈利1500万元,二月份亏损200万元。

设计意图:开动学生的脑筋,唤醒学生的记忆,让课堂学习的主体角色更加凸显,也使数学与生活更加有机地链接起来。

2.辨析、思考、感悟正负数的存在。

师:请看小明家的存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投影出示:

生:“+5000”表示存钱5000元,“-7000”表示取钱7000元。

师:那“+”“-”表示什么样的一组量呢?(相反)

设计意图:用活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熟悉的存折中感悟到“+”“-”是表示相反的一组量,同时通过余额领悟到增加与减少如何用符号来表示,利于知识数学化的进程。

3.解读主题图领悟正负数的意义。

师:请看投影,读读画面中的温度。

师:16℃是怎么表示的啊?零下16℃呢?

生:+16℃和-16℃。

师:请说说零上的温度是什么样的数。零下的温度又是什么样的数呢?

师:想想要准确表示温度,我们会把什么温度作为基准?(0℃)那+16°表示什么呢?-16℃呢?

师:通过自己的研究比较:+16℃( )-16℃(填>,<或=)

师:请继续看投影,这张存折和我们刚才研究的有区别吗?你能说得清其中的关系吗?

生:存入2000记作“+2000”,取出500记作“-500”。

师:研究了这么多的例子,能说说“+16℃”“+2000”等是什么数吗?像“-500” “-16℃”等又是什么数呢?

师:那我们研究的“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师生共同总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师:请小组继续研究一下,正数、负数、0三者之间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到:正数>0,负数<0。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在读中议,在辩中明,从而让学生通过现象把握数的本质,初步建构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正确联系,形成科学的数学认知,使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

4.展开联系,丰富认识。

师:我们知道了正数、负数和0的分类,那我们先前研究的:转来8人,转走6人;上个月存款8000元,这个月取出5000元;一月份盈利1500万元,二月份亏损200万元等,你能用这些数来表示吗?

师:还有哪些方面也会用到正负数呢?(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向东走20米、向西走20米等。)

师:请研究下面的一组练习。

(1)请读出下列这些数,并指出谁是正数,谁是负数。

-7,2.5,+■,0,-5.2,-■,-41

(2)用正负数表示下列描述的量。

①电梯从地面上升到18楼,从地面下降到地下4楼。

②出门向东走300米,向西走200米。

③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4.43米,而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则低于海平面155米。

(3)写出对应的数。

①比0小3的数。

②比0大5的数。

③比-3小1的数。

④比-3大2的数。

(4)课件展示:《负数的历史》。

师: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进一步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5)交流: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组织一定的训练,既可以巩固学生的新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深入研究的信心,同时为学生形成可靠的知识链提供厚实的积累。介绍负数的历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梳理学习,总结提高

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主要的认识有哪些?还有什么困惑需要和大家交流的?

教师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篇4

作者:曲溪中心小学 吴德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要从学生出发去导入新课。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原本的设想是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再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但是从问了几个学生后发现学生对于负数的书写与读法并不是本课的难点,反而在温度计上看数据的认识与读出正确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我想首先在教学课件与教材的不统一,特别是不同学生书本上每一小格所表示的2摄氏度,半格与一格的区分比较模糊。

我发现需要自己对将开始的教学进行调整,同时带来了影响整个过程中的连贯性的。首先来源于自己对教材认识的不同见解。第一的不同:教学引入的不同,一开始是应在学生回家认识温度计的前提下进行,(出示:温度计)让学生介绍一番对温度计,以此引出摄氏度与华氏度的认识,并及时进行引导设疑:那你知道在我国是用什么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摄氏度表示的温度。并与学生一起来认识一大格表示10℃,每一小格表示2℃,举例巩固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例一的过程。这样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用的,分散了教学实际的难点,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的安排,学生反应的效果比较好,学生的表现是乐于于此,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重点。于是教学引入,想以北师大(四年级下)中的“生活中的负数”为开头,首先从词语入手,理解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的举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引出教学例1的过程,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多样化的生活素材中,感知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具体数量的意义是相反的,体会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通过引进负数来进行简洁的表示。但学生的反应没有自己预设的出彩,自己的教学语言还需加强以及学生的常规练习。

《负数》教学反思 篇5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来学习新课,并且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用两个班的比赛作为例子,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创设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情境,让学生用正负数计分,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这样的安排,更自然,更真实,更开放。

4、练习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如“学生举例”、“抽查味精的质量问题”、“太空游戏”、“温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当然,还有许多不成功的地方:对学生“放手”不够,应该多留给学生自己和小组研讨的时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今后,我将大胆尝试,更加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让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教学完“正负数(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感受很多:本课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他们充分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解决问题。较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今天上了“正负数”,感受很多:

亮点: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借助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的得分情况知道正负数可以抵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篇6

《认识负数》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

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创设学生熟悉天气预报这个情景,记录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自然而然把负数引入到课堂。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为了让学生体会+4和—4是两个不同的数,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归到原来的情境中去,体会正数是零上的温度或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是以前已经认识的比0大的数。负数是零下的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是比0小的数。这样的回归,能清楚地了解负数的意义,懂得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 篇7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小学学过的数的基础上,通过“想简洁清楚的表示”实际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优越性。引入负数后,进而给出正数与负数的描述性定义,通过练习去具体认识正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曾碰到这样的学困生的答案“若前进60米记为+60米,那么—30米表示什么意义?”——“表示向左走30米”“表示后进30米”“表示减少了30米”,显然他们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上存在一定的理解不清。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对实际背景的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正负数的意义,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并准确表达的能力。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2

今天改完学生的作业,感觉特累。学生的作业怎么这么不理想呀?原因在哪呢?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正负数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现在是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在课堂当中,我认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都掌握得挺好的了,但是作业为什么会这样?如题:海拉尔某日的气温是-12℃——-3℃,求温差。我班学生好多错的呀!有拿12+3的,有拿-12-3的,有拿-3+12的……错误答案让人咋舌!现在仔细想象,在上课的时候,“温差”这一概念似乎过得太快,学生没有明确温差是“最高温度减最低温度”,而-12和-3谁大谁小?可能学生也有所忘却。对于用“最高温度减最低温度”更是无从下手了。而教材中也提到,在这里让学生掌握的是“正负抵消”,而不是让学生会正负数运算,学生只要能运用抵消的思想处理简单整数加法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我想我能做的只有让学生借助自身经验,以及借助线段图和温度计去得出结论了。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3

《正数与负数》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P2—4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认识,对负数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面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⑵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⑶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情感与态度目标:

⑴让学生了解有关负数的历史、体会负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⑵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实现教学中的两大变化。

1、教师的变化。

教师由原来的教科书被动执行者转变成新课程的塑造者。由于以往教材编排的既定性、凝固性和封闭性,教师只能是被动的忠实执行者。而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并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拓展新课程的内涵。在课堂上,我努力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拥有者转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

2、学生的变化。

国际教育界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听了,你可能会忘记;看了,你可以把它记住;做了,你才能真正理解。”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是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对数学最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和教学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纯粹的负数对学生来说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设计《正数与负数》时,我以学生的已有的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用课程理念来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本节课从“负数的产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认识正、负数——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三个环节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1.从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呈现学生的原认知,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记录数据,请同学们来记录下面三组数据。要求记录时做到准确、简捷、快速”这样开放性的活动,以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为研究素材,呈现出了几种不同的记录结果,透视出学生的原认知状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新问题的研究,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又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突出活动的实效性。

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存折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5℃、-20℃;在温度计上拨出指定温度;把温度计横放后抽象出数轴,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设计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突出自己的主导地位,多次在关键处设问“上海(零上4摄氏度)和北京(零下4摄氏度)的温度相同吗”“-5℃、-20℃比较谁低,谁高”“+5℃、-5℃之间相差多少度“??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

3.深挖知识背后折射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正数与负数》这个内容如果把握不好极易片面理解,单单强调负数而忽略另一方面。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个教学内容要传递给学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思想,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上来认识。所以,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接触、认识、研究,让学生感悟到:“前进后退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增加减少可以用正负数”“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大都是先按标准将其分类,然后再辨析,最后获得对其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在认识正负数时教师也采用了分类的方法,同时重点研究0的问题。分类时学生就把0放在了“说不清”这样一个位置上,通过辨析与解释,得出了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后启示:

1、在概念课的教学上,如果还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些就更好了。

在让学生体会负数的产生及温度计中的负数时,还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负数的产生是为了更方便于表示,人为产生的一种数。在观察温度计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为认识数轴提前渗透。

2、可以多多体会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像表示收入和支出金额、什么正数和负数是同桌,0是“三八线”;正数和负数是朋友等等,学生们的想象一下子得到了升华。

3、另外,还要让同学们知道的是,0在很多地方都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正负数里不例外:

(1)“0”并非简单的数字,其实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2)“0”有时表示“没有”,但有时并不表示“没有”,“0”

和“没有”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例如,温度表上的“0”度,不能说没有温度,而“0”度是区别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一个标志性温度。

(3)在记数中,不能没有“0”.当一个数的某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时,就要用“0”来占这个空位。如20xx这个数,就要用“0”来占“十位”和“百位”这两个空位。

(4)“0”最公正无私,它既是正数和负数的“分水岭”,又是冰和水的“界碑”。“0”是整数,但它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而是唯一的中性数。因此,我们称它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公证人”。

学生对于正负数以及0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了理性,我想他们会终身难忘。

4、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可以多举一些和学生现实生活有关又经常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加深他们的印象,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4

《负数》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新增加的学习内容。它是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在教学新课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从例1中的主题图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温度引入负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飞机上升500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500米则用-500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因此在课的开始,我为学生提供一些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生活现象出发,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如何记录、区分两种具有相反意义量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记录及交流记录方式的过程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正、负数解释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突破教与学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数学问题,如:先提出如何能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引发学生思考,寻求区分两种量的方法。并在交流记录方式的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启动问题:哪种记录方式更加简练呢?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在课堂上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层层推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因此在对0的归属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很自然地借助温度计、海平面、地上地下等具体情境来说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三、注意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

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学生数学观念,是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我请学生观察交流中出现的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这样既发展了学生对整数的认识,又渗透了分类思想是认识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又和学生一起阅读《九章算术》中正数和负数的记载,了解古今中外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负数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中国在负数发展上做出的卓越贡献,再次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四、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

如:可能是给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还不够多,学生对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体会还不够深刻.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5

我是以“负数的产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认识正、负数——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这四个环节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在设计时我首先考虑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教材的温度作为切入点。

1、“我反,我反,我反反反”学生视频导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我恰当的将这个小游戏与本课正负数的意义相结合,学生很形象、深刻地明白了正数和负数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熟悉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对正、负数的概念、读写法等内容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体验了尝试探究,合作学习。

3、正、负数是两个相反的定义,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与零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且认清零在正、负数之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在教学时,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温度计量入手,先让学生对温度进行分类,零上温度分为一类,零下温度分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它们分别高于零度和低于零度。这样,学生在学习正、负数的概念之前就已经对正、负数与零的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负数<0<正数,并且为后面学习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做好了铺垫。

4、恰如其分地运用“+”号、“-”号。在一道判断题中,我想让孩子们在电脑上做。可是难题来了,“√”和“×”只有在电脑菜单栏的插入里面才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用起来就比较困难,怎么办呢?我突然灵机一动,我们不是正在学正数和负数吗?于是我让孩子们用“+”表示正确,用“-”表示错误,这不是两全其美吗?既解决了难题,又进一步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并体验到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5、拓展练习:根据老师对本册教材《线与角》的作业批改标准,认识+2°表示的意义,为六年级上册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埋下伏笔。

6、课堂上的分组评价让正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个抽象的知识正负数,“哪个组能得到奖品”这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我相信在他们计算别个组的“合计成绩”时会更加谨慎、关注。

7、小游戏“阴阳魔”球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概念教学的课堂沉闷一扫而空。这个游戏也进行了正、负数大小比较的教学。正、负数大小比较属于超纲内容,但是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也乐于接受。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最大的问题在于放手不够,引导太多,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够,很多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归纳的知识点都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由此也造成了前半节课节奏紧张,速度太快,学生适应时间不够,而后半节课富余时间又太多。并且,我在处理练习时,也不够清晰、准确,有的细节没有讲解透彻,应注重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总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尽可能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努力争取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做到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6

“正数和负数一”,主要目标是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中,我让学生举例说出已学过的整数、小数、分数引入今天学习的新的内容:正数和负数。但在导入这个环节中,举例说数的过程太长、长多了,应稍微回忆举例就行了,而真正的负数的起源和在生活中的举例和练习比较少。一句话就是:概念说得不够清楚。需要在下节课补充完整的:

1、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

2、在以前学过的数(除0外)前加上“-”号,就是负数。

3、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第3点是需要重点补充,要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完成。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7

上课开始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正负号”的有关知识,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季米特洛夫在评价一天的工作时说:“要利用时间,思考一下一天之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倘若是?+?,则进步;倘若是?-?,就得吸取教训,采取措施。”这样一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需要掌握的一种数学知识,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我带孩子们走进了我国美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到了我国地势最低的吐鲁番盆地,又到了我们比较喜欢吃的葡萄干的生产地“葡萄沟”,最后带孩子们去了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听着我给他们带来的新鲜的知识,其实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上当了,我已经把自己要讲的知识灌输到他们的脑子中了,孩子们的记忆里真的很超人,当我问到吐鲁番的地势怎样时?孩子们马上回答比海平面低155米。我夸奖他们真棒,顺便说出低于海平面我们数学上用“-155米”来表示,那么高于海平呢,我们怎样表示?孩子们异口同声的“用+155米”来表示。孩子们的想象力真的是超出寻常的。我又让孩子们想你还能想到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的事情吗?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结果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详细,比我在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要讲解的只是全部都说出来了,就连我准备的.练习题都被他们一扫而空了,真的省了我很大功夫。本以为他们有可能不懂,还要大费口舌的,结果孩子们从电视到网上,从生活中到家用电器上,从夏天到冬天温度情况啊,还有我们杨琦龙突然灵感一发想到了楼层与地下车库(要不是及时制止,估计他们会说的没完没了,)······

总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他们的发挥是超人想象的。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足之处,只是沉浸在了孩子们的回答发挥的喜悦之中了,我没有及时给予孩子们鼓励与评价,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的改正。教学真的是一门永远留有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追求更求真务实的课堂。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8

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x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说课。

《数学课程标准》安排在小学的第二学段初步认识负数,这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直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生活基础。因此《标准》将这一内容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他们以往认识的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是算术范围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这样,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正数和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感受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拓展对数概念的认识。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产生以及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1、以前认识的数

教材在1、2册安排完成对10以内、20以内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在第4册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在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完成多位数的认识,至此,完成了对正整数的认识。在第6册和第8册教材中分两次安排了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

2、以后将要认识的数

以后逐步又在第8册和第10册分别又对小数和分数进一步认识,在11册一次完成对百分数的认识。

3、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以上的这些数在第二学段即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册中出现了负数的认识,负数在数轴上显示都是“0”左边的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的有理数,这是小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开始。

4、下面就是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教材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整合。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就不够了,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发展的一个飞跃,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京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呈现的顺序及方式是:利用主题图引入负数、利用温度统计图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温度计上不同刻度的位置顺序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利用海拔知识的介绍进一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关系的量,通过知识窗的介绍让学生负数的发展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体会负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则是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正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通过描述性定义认识正数、负数和“0”,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转化,来认识新知识,使知识网络得以完善。

1、体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负数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课标》对数感的阐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依据《课标》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环节,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数量。

(1)赢利10000元,用+10000元表示;那么亏损10000元用()元表示。

(2)如果向东走10.5米,用+10.5米表示;那么向西走10.5米用()米表示。

(3)球队胜利4场,用+4场表示;那么失败3场用()场表示。

(4)零上15度用+15度表示;那么零下15度用()度表示。

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对比,感受负数的意义,初步感知负数和正数是相反的量,负数可能比正数小。

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叫做《对对子》。小游戏,作用未必小。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感悟。我特别提供了一组信息,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意义相反的词。这样的设计让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凸显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把这种事件转化为词组,使之表达更加简洁。接着启发学生设计新的记录方法,并展示出来,这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预设会有部分学生用正负号的方式记录。

请一位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表扬这位学生——“你用到的符号跟数学家现在用的一摸一样。”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3、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高低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入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知识。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4、体现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的严整性。

本节课我是将“认识负数”与“负数的意义”两节教材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因此我把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在上面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用圆圈把所有的负数或正数都圈起来,要不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呢?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了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认识数轴另本课另一难点,我用课件巧妙的演示温度计顺时针转90?后把它与直尺建立起联系,又把直尺进一步延伸得到了一把数轴尺,然后让学生齐读数轴上的正。负数。利用小人左右运动使学生感悟到数轴越往右边数越大,反之越往左边数就越小,而“0”是它们的分界点。在读数、观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区分了正、负数,渗透了“无限”的思想,也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集合圈、数轴、无限等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网络得到了扩展。

5、体现数学知识中渗透的人文性和趣味性。

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一课内容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但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正负数的概念不便下定义,因此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孩子眼中的正负数。这一内容不仅是对本课所学负数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很深。

上一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下一篇:和女朋友说的早安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