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共10篇)
内容摘要:本文以美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和中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为基础,描述了教学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的发展在国外经历了构想阶段、理论形成阶段、学科建立阶段和转型发展期四个发展阶段,在国内则经历了引入发展、遭遇挑战,复兴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独特的一面。
关键词:教学设计;发展;历史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终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作为一个专业研究领域,与其他专业一样有其漫长的前科学发展历程。教学设计在国外的发展主要分为了这几个阶段:构想阶段,理论形成阶段,学科建立阶段,充满挑战和发展机遇的转型发展时期。在国内则分为了这几个阶段:引入发展、遭遇挑战,复兴阶段。正文:
一、教学设计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1.构想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教学设计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美国运用媒体培训了大量战时需求的相关人员,在军事培训史上创造了奇迹,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对媒体教学的高度关注。战争结束后,一些教学改革者们把战时媒体培训经验迁移运用到学校教育领域。教学设计进入诞生和兴起期。
在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教学设计学处于萌芽状态,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最早提出教学设计构想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Dewey)和美国心理学家、测量学家桑代克(E.Thorndike)。杜威早在1900年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桑代克在1912年就已经设想过相当于现代的程序学习的控制学习过程的方法。2.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学术理论和新兴的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基础上使得教学设计发展起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教学设计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终于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这个时期斯金纳发展了教学机器,创造了教学程序。布鲁姆马杰完成了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和学习目标的编写。
3.学科建立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学设计理论的真正建立于此阶段,它以独特的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耸立于教育科学之林.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期间,出现了一系列教学设计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关注认知心理学、微机和绩效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建构主义和交互媒体的发展,使教学设计更趋整体化、更具弹性。为了强调变化,人们把前者称为系统化教学设计,后者称为整体化教学设计。就本质而言,整体化教学设计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扩充、延伸。
在这个时期中教学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①运用系统方法整合了教学设计在自在孕育期,特别是诞生兴起期所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知识。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设计模式结构。③深受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影响。④教学设计的应用日益扩大。4.充满挑战和发展机遇的转型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的发展逐渐进入转型发展时期,至今这一过程仍在持续。究其原因有: ①教育领域的教学设计发展现状低迷人们开始谋求新的发展路径。②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产生为教学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前景。③传统教学设计基本假设的客观主义受到建构主义的挑战。④教学设计受到了绩效技术、原型开发技术、知识管理、模糊逻辑等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1.引入发展(1987—1994)
教学设计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入国内,经由各位学者的不断努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翻译和介绍了一些国外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②开设了教学系统设计课程。③出版了一批有关教学设计研究的专著。④进行了一些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改革实验。
2.遭遇挑战(1994—1997)
1994年以后,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客观主义受到建构主义的挑战,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逐渐陷入低谷。人们在不断反思教学设计的局限的同时,又在谋其教学设计的新的发展路径。
3.复兴阶段(199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1997年起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也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经过时间的见证展现了它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未来教学设计还将得到怎样的发展值得每个人去期待。参考文献:
钟志贤,等.论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M].江西: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5.5-3
张祖忻,等.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31-34
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1-2
高文.教学设计研究——Sannc Dijkstra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一、遵义乡土历史教学实施概况
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 是中西部重镇之一。在贵州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在教育方面也如此, 遵义由于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和物质资源, 十分有利于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而事实上乡土历史教学的优点也在遵义地区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有很多学校开展了乡土历史活动课程, 一些学校还自编了乡土历史教材, 把乡土历史教学纳入正式的教学设计之中。如遵义四中就编写了《爱贵州, 爱家乡》的乡情读本,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 在航中、十二中等学校的乡土历史课程开展势头也十分良好。这与遵义两城区的经济基础好, 教学设施完善以及教学资源丰富有很大关系。但是也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 在遵义治辖下的其他各县中, 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情况就不那么乐观, 虽然有桐梓县编写了《二十万年桐梓人》乡情读本, 但是却没有较好地利用在教学之中, 以此情况来看, 受经济、教育发展的限制, 在乡镇中学里乡土历史教学实施的困难可想而知, 同时由于升学的压力, 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也受到了限制。
从总体来看, 遵义的乡土历史教学发展并不平衡, 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这需要引起遵义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可是很多人却认为乡土历史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同时认为乡土历史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实际不好协调, 从而下结论乡土历史教学根本不需要, 对此是不敢附和的, 而相反认为贵州遵义这个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地区, 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来看, 乡土历史教学在该地区之所以不受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对乡土历史教育意义的认识不足。而恰恰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对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二、实施乡土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遵义是贵州省较发达地区, 其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于贵州, 遵义的发展无疑是备受瞩目的, 而遵义乡土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贵州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促进作用。所以在遵义实行乡土历史教学不但对遵义文化的发展有意义, 同时对整个贵州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整个贵州的发展情况来看实行乡土历史是很有必要性的。
(一) 弥补现行历史教学的缺失。
我国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很多地方史和民族史不可能在全国通用的课本中一一叙述, 即使有所涉猎, 也往往是点到即止, 语焉不详。而我们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和一些乡土历史教材的编订, 可以补全国通用课本不完整的地方, 丰富历史教育的内容。如学生在中学的学习活动中只知道有寥寥“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这几个典故提及贵州历史, 但是从很多文化资料中不难发现贵州丰富的文化底蕴, 如“1964年在黔西观音洞北支洞发现了第一块古人类制作的石器, 把贵州历史一下子推到了史前时期, 在中国著名考古和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的亲自主持下, 揭开了贵州史前时代埋藏了几十万年的沉重的历史”[3]。因为贵州素来被称为蛮荒之地, 在史书中也多是在蛮夷列传中有零星记载。但是贵州在考古发掘中不断显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作用, 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
(二)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以及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 就在于它有人文性, 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在当前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 在本质上都是以人本身的生存价值的充分实现为目的的。对此我们更应该以优秀的民族文化来拓展人类生命存在的精神空间。由于贵州在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 人们对地域文化的重视不够, 缺乏了解。同时由于建省较晚, 不及周围其他省份发达, 这使得贵州本地区对自身文化不自信。并使贵州文化呈现出一种趋同发展的态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失去了文化的独特性无疑就失去了迎接社会挑战的主动性。而这是贵州文化面临的困境, 更是贵州人面临的困境。对此我们应该把传播贵州文化, 保存贵州文化, 发展贵州文化作为贵州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要自觉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 将其融入到新的时代精神之中, 化为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 使其成为贵州发展的潜动力。同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让他们在贵州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时能更有力地去面对。
(三) 克服自卑感, 增强自信心。
贵州于明永乐十一年 (1413年) 始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尺平, 人无三分银”这句谚语广为传播。87%的山地分布使得贵州在经济方面较周边地区很是落后, 有记载称黔当时的赋税只敌东南的一个小郡。更有韩愈曾说过“播州非人所居”[4]。这一切使得贵州人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 在贵州生活了几代的外省移民仍然对其是四川人、湖南人津津乐道, 在外省的贵州人却有一部分羞于承认自己是贵州人。
其实贵州物产丰富, 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十的有44种, 居前五位的有28种。有资料显示“贵州历史悠久, 在新的考古发掘中, 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地点达30余处, 古人类从距今24万年到数千年的发展序列清晰可见, 成为我国研究古人类及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宝库, 主要有普定穿洞遗址、桐梓马鞍山遗址、兴义猫猫洞遗址等”[1]。同时贵州人才济济, 有不少在国史典籍上可圈可点的著名人物为贵州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汉有第一个为《尔雅》作注的舍人;开南中教育的尹珍;宋有创修合川钓鱼城的冉璞冉琎;清代开创沙滩文化的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学习了解, 可以使同学们正确认识贵州的过去, 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产生自豪感, 并客观地正视贵州的现在, 开创贵州美好的明天。
(四) 培养创新精神。
许多人对贵州的历史文化是陌生的, 对此可以通过对贵州文化历史的学习, 来推动贵州文化的发展。文化间的交流是任何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但是一味地引进外来文化而不尝试文化的创新很有可能使得文化消亡、使文化创新失去基石。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 也是贵州发展的需要。贵州的发展需要我们勇于创新, 在贵州历史中就不乏可歌可泣, 勇于开拓创新的历史人物, 激励着人们前行。如郑珍虽在贵州偏僻的一隅, 但是他积极向程恩泽问汉学, 刻苦钻研, 大胆探索。最终撰写了《说文逸字》和《说文新附考》。在清代这样修学校典成就卓然的背景下, 还争得了“西南巨儒”的美名。还有在战乱中西迁到遵义湄潭的浙江大学的师生们, 他们在校舍不足, 教学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教学科研, 根据贵州的土壤情况培植茶树, 创办蚕科所。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 据统计在湄潭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 其中有一大批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更有竺可桢、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 他们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 潜心研究, 孜孜以求, 成就赫然。他们不仅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更为贵州黔北以及湄潭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可见, 只要在同学们的努力学习之下, 定能使贵州文化有一次新的崛起。
三、结语
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社会而对国家、社会、历史有了初步认识。初中开始学习中国通史, 高中进一步学习中国通史并开始学习世界通史, 到了大学还会必修一门中国近代史。由此可知我们国家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视, 广大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知识的传播者也感到任务的艰巨和肩上的重任, 一直致力于解决为什么学习历史, 怎样学习历史, 到如何去运用我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学习历史不是简单的以史为鉴, 也不是单一的包装学识文化的精美包装纸, 更不是对我们人生毫无用处的。作为一个致力于更好地传播历史教育的人来说,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实施就是我们探索的结果, 学习乡土历史是对人文的关怀, 也是对历史的尊重。长期以来对历史英雄论和社会群体论的争执和辩论, 我们应该从更为微观的角度让学生去亲历历史, 去书写历史, 去感知历史。这就是乡土历史教学的初衷, 也是历史教育学家对历史教学的贡献, 亦为此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中学乡土历史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78~182
[2] .赵恒烈.论乡土历史教学:乡土历史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35~237
[3] .黎铎.贵州文化发展概观:绪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8
[4] .韩愈.韩愈集:柳子厚墓志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25
[5] .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 .桐梓县第一中学, 二十万年桐梓人.黔内资078号, 2007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历史意识 历史直觉
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让笔者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如何有效形成问题,某种程度上讲,这应当是有效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应当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历史知识的教学。当然,历史意识是不能脱离历史知识而存在的,更多的时候其是指向学生的历史认识的,因此历史意识的教学远不是历史知识的记忆那样简单。对此,笔者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究。现以“侵略与反抗”(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历史意识当以历史认识为基础
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历史知识很容易获得,而历史意识则不容易形成,因此在笔者看来,历史意识是基于历史知识的。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在“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可以通过记忆的方法形成许多历史知识,但却没有有效地形成历史意识。譬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当中,教学目标原本设为让学生通过该课学习,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关于这些目标,笔者发现学生可以有效地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战争的史实,也能说出《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看到或者讨论南京条约中的不平等条约时,也能表现出义愤填膺。但是学生几乎认识不到鸦片战争的社会背景,认识不到不平等条约之所以能够最终形成的社会原因。这种只是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或者他人历史观点的历史学习态度,笔者以为不是真正的历史学习。
二、基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历史意识
由上一点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教学往往对学生的历史意识起的是铺垫作用,而基于历史认识的历史意识一旦形成,则又会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侵略与反抗”是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概述,如果说要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话,那笔者认为应当形成这样的意识:
其一,侵略与反抗是弱肉强食时代尤其是战争时期国与国交往的常态。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政府积贫积弱,处于资本积累时期的英国、日本及其后来的八国联军的首要选择就是军事扩张以及军事扩张支撑下的经济扩张,因此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侵略几乎是强国对弱国的一种必然,而反抗则是弱国对强国的本能或者说被迫反应。因此,不带情绪的历史认识及其历史意识应当是:在丛林法则盛行的时候,侵略与反抗就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历史古今中外俱有,今天仍然有。
其二,和平时期的不能忘却侵略与反抗。笔者强调历史意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极少有学生能够在学习此部分知识的时候,有一种拿着历史的镜子照亮今天的意识。当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重温鸦片战争这样的历史时,他们读到的往往就是历史知识,而不是自身的一种历史认识甚至是历史担当。今天是和平时期,并没有显性的侵略与反抗,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性质的事情不存在。
其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化解侵略与反抗历史矛盾的重要思路。学习“侵略与反抗”最终是为了侵略不再发生,而没有侵略自然也就没有了反抗,因此,基于当前中国的外交方针去理解“侵略与反抗”这一内容,有明确的现实意义。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一个话题:假如你是中国、日本、美国的领导人,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处理与他国的交往?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渗透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意识的重要时机。而讨论的结果也常常是“只有面向未来,才会为现实问题寻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学生语)。
三、历史意识是科学历史观的直觉
历史意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事实上笔者所强调的历史意识,更多的是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对于历史与当下的直觉性的认识。因为在笔者看来,历史学习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学生在书面评价中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而在于学生拥有一双能够以历史智慧判断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的眼睛,这才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而这种判断往往并不是逻辑性思考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往往就是一种基于直觉进行的判断。这种良好的直觉从哪里来,笔者以为应当从历史课堂上来,从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来,只有教师引导得当,只有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能够将自己的认识与历史观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这种好的直觉。
概括地说,历史意识基于科学历史观的直觉,帮学生形成历史直觉是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恒清.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教学与管理》,2009 (7).
[2] 黎秋宏.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张棋盘。
师:请问同学们,黑板上这幅图片中的物品是什么? 生:围棋
师:确切地说这是一张围棋的棋盘。同学们可能就想了,徐老师这是不想教历史改教下棋啊,我可没有那个水平。我们这节课不下棋,我们来观棋。但咱们观的这局棋可不简单,因为对弈的双方有些特殊。他们一个是西方的超级大国,一个是东方的后起之秀,他们就是执黑子的美国和执白子的中国。那么这两个大国会在棋盘上如何运筹帷幄,让我们一同学习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看中国如何在同美国的博弈中寻求外交上的突破。
师:《孙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手对弈也是如此。现在,我把咱们班同学分成两派,北边同学为美国的支持者,南边同学为中国的支持者,你们为了在开局之前就占据优势,先要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给材料及你个人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分析你的对手现在的状态。可以讨论,准备时间为2分钟。
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师:同学们为了帮两国获胜的确出了很多工夫,那么现在我们做到了知己知彼,一场宏大的棋局就此展开。刚刚开局,执黑子的美国就先落一子,以试探中方虚实,这一子便是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生:基辛格。师:基辛格访华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美方借此又下一棋,力图一举打通中美隔阂,这步重棋便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现在,有请咱们班几位同学上台,以舞台剧的形式,为我们重现当年的外交风云。不过,也要请同学们在观剧的过程中注意获取黑板上的这些历史信息。Action 学生表演情景剧。
师: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重现,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历史剧以及教材内容,来回答这些问题。
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 师:尼克松访华为中美建交打开了通道,那么中美两国又是何时正式建交的呢?请根据教材补充以下信息。
生:1979年。
师:正当中美两国博弈之时,作为旁观者之一的日本显然沉不住气了,也踊跃地加入到棋局之中,并且先美国一步与中国建交,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谁这么心急呢?
生:日本;田中角荣访华。
师:70年代初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外交打开了突破口,但两国之间的博弈并非一派祥和,面对美国仍然在坚持的封锁政策,让我们看中国如何棋胜一招,破局而出,重返联合国。
师:同学们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重返”,请问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解释一下为何用这个词?
生:中国本来就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其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政权非法占据。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及接下来的视频,掌握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相关信息。
教师播放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视频。生:·····
师:结合教材,哪位同学来为我们梳理一下。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速记这部分内容,然后,我们完成一个小测试。现在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叫做“快人快语”的小测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材料,迅速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看是谁能够找的又多又快。
生:······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不过大家都比孙猴子帅。通过测试发现同学们的记忆力很强,那现在我来考考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请看“深度观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中国为何能够在70年代初重返联合国。
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有请这组的观察员发表见解——既然是观察员,那么语言方面就应该要正式、简练一些。
师:请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这几个原因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第一个。非常准确,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高低才是决定其外交成就的最主要原因。1978年以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外交事业也是迅速发展,一开始的中美博弈,也已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棋局,在这场风云际会中,中国的异军突起也再一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师:请同学看这幅照片,请问照片中20位国家首脑盛装出席的是哪一重要活动?
生: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亚太经合组织。
师:APEC如此重要,因此承办APEC会议也成为一个国家的盛事。那么我国第一次承办APEC会议是在何时呢?请根据教材将其补充完整。
生:2001年,上海。
师: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已经学完,我们一起对照ppt将内容重新梳理一遍。
二、农业基地建设:
1、九大商品粮基地
2、商品棉基地
3、农产品出口基地
三、农业发展的方向:现代农业
具体要求:高产、优质、高效
课后反思:
传统的习题教学就是要把教授的历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用习题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加以解决,实现教学目标,加强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平时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及能力水平有哪些缺陷?这一切肯定要通过习题的训练才能得到反馈,习题的训练不仅可以打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更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
近年来,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因此,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该避免传统的一问一答,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笔者从习题教学的准确性、层次性和有序性、人文性和主体性、深透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对习题教学的影响。
一、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评价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康熙皇帝,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康熙的所作所为,掌握基础知识。具体在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时,指导学生从康熙帝对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当时汉族(明朝)发达的农业文明与满族(清朝)游牧文明比较的角度,康熙帝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当时人民利益的角度,所处的时代性及阶级性的角度,康熙帝的人格品质的角度,中原汉族的先进与东北满族落后的角度,康熙帝的一切行为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进步与倒退的角度,放射状,多层面地联想。然后再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史观出发,进行思维,归纳、总结出有独到见解的正确结论。
一、历史故事教学法
历史故事教学法就是将符合教学内容的历史故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或者直接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等方法, 为学生创设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
历史故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第一, 它是情境教学的一种, 将历史尽可能真实地再现, 尊重历史, 又将历史形象化地再现, 使学生感同身受, 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 感受历史。第二,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历史故事的吸引下, 学生势必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历史真相, 探索历史知识, 建构历史观点,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所以历史故事教学正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载体。第三, 历史故事教学法符合新课程目标的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历史故事教学法正是为践行这样的理念而诞生的, 将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 最终达到提高学习历史效率的目的。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在教学实际当中的应用
1.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法
(1) 以对历史故事形象生动的讲解来导入新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开课就深深地吸引学生。如讲到“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内容时, 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 皇权专制统治在这一时期已达到了空前的强化, 明朝皇帝也各有特色, 教师可以将明朝皇帝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如“明熹宗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朱由检”的故事, 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 也将明朝统治的特色形象地教授给学生。
(2) 带着对历史故事的疑问进入历史新课。如讲到“三国鼎立”内容时, 教师可以将三国时期的很多故事汇总起来, 然后提出“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2.收集相关历史故事,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达到预习效果
(1) 收集相关历史故事。在课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 在下一节课上逐一讲解, 从故事中汲取营养, 结合故事了解教材内容, 扩展学生的知识前,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使课堂效果达到理想化。如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讲讲关于“人的起源”的神话故事, 如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等。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感染, 进而将这种感染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提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进一步体会历史脉搏, 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2) 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可能由于课业负担较重, 学生往往没有预习的习惯, 但通过对相关历史故事的收集, 能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 使教学效果明显。
3.改编历史故事
(1) 将历史故事改编成简单的舞台剧
鼓励学生积极参演,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学生能在表演中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处境, 穿越时空, 缩短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进一步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 理解教材内容。
(2) 将历史故事编成相声或小品
学生积极参与改编过程, 既要了解历史背景, 又要对相声和小品的剧本内容有所了解, 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历史的学习。在不改变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既具有挑战性, 又具有突破性。如学到“美国经济的发展”内容时, 教师可以借鉴卓别林的幽默来改编故事, 诠释美国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端。
(3) 将历史故事改编成舞蹈或话剧
教学中, 教师可以直接利用以历史故事改编的舞蹈或话剧作为上课的契机, 也可以让学生借鉴改编的舞蹈和话剧, 经再加工后表演, 将历史故事形象化、艺术化地再现,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如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时, 教师可以用舞蹈《地道战》来讲述抗战的故事, 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和勇气,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结合其他学科学过的历史故事来学习历史
(1) 如语文学科中学过的四大名著, 教师可以结合作品中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一起思考、交流和感悟历史故事,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将学过的四大名著的内容整理成故事, 并就故事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如《水浒传》108 名好汉为什么要上梁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我们该如何评价?《西游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红楼梦》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让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2) 如物理和化学学科中学到的一些科学家的故事, 在讲到“蒸汽时代”内容时, 教师可以引用牛顿、瓦特等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
(3) 如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学习到的有关马克思的故事, 在讲到“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内容时, 可以穿插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为新课增加趣味性, 同时让学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运用历史故事教学的反思
尽管历史故事教学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际操中还应注意许多问题:
1.故事选择要合理。故事选择既要尊重历史, 又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还要有趣味性。千万不能选择既没有根据又脱离真实的一些野史记载, 即使偶尔为了增加趣味性而选择这样的故事, 也一定要在讲解之前向学生说明白, 否则容易造成历史事实的失真。
2.讲故事要注意技巧。同样的故事, 有人讲得栩栩如生, 有人讲得却枯燥无味。所以, 讲故事时, 教师应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技巧, 用传神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 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 从而进行有效引导, 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3.对故事和授课内容孰轻孰重的把握。学习历史知识是重点, 历史故事是为历史知识服务的, 讲再多的历史故事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识记历史知识。所以, 不要让历史故事喧宾夺主, 学生听了故事、凑了热闹, 但却忘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 这个“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
总之, 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结合情境教学, 为学生创设灵活、轻松、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 尽量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通过把历史故事融入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实现轻松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目的。为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历史的真实性, 坚持历史故事为历史知识服务等原则。通过巧妙设置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点。
参考文献
[1]覃丽燕.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4.
[2]杨译.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 2013 (6) .
[4]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一、新课程改革对乡土历史教学的要求
所谓的乡土历史就是指某个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乡土历史包含了某个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文史古迹、地方特色文化等。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轮改革浪潮下,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知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了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乡土化趋势,进一步要求各地区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本地的历史课程,充分分析本地的教育发展和乡土历史状况,充分结合本地教育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关联,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维护本地自然和文化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事业献计献策。让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资源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乡土历史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1.加强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甄别和筛选
在高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中除了一些较少的当地地理、民俗文化素材外,主要以当地的历史资料为主,但是地方史志大多来源于“民间”,从而导致所收集的一些当地史学观念、历史素材、信息解读以及相关的逻辑推算会存在一些偏差和错误,除此之外由于当地民众不正确的乡土历史观念,使得一些真实的“历史”面貌无法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土资源的运用。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有一个真实、深入、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对这些历史素材进行充分地甄别辨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缺乏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历史的意义。二是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从目前历史高考试题中,历史观念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不同的史观角度来认识历史,所呈现的历史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不同的史观综合地审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全貌。
2.综合运用与提升乡土历史文化教学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教学价值,可以更好的完成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运用各种历史教学素材,充分发挥各种素材的历史教学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历史的教学效能。在充分认清乡土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优化配置。很多乡土资源信息十分生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核心概念,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乡土资源都优于其他的素材,由于乡土资源的一些特性,其资源的来源、收集、整理过程不够完善等问题,一些资源和主干知识连接不够充分,对于一些乡土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地甄选和分析。因此,在选择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谨慎。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以南通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南通得天独厚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等乡土历史资源为设计的材料,在讲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伶工学社———第一所戏曲学校”这一南通历史材料进行充实。
3.优化与创新乡土历史文化运用的模式
乡土历史文化运用于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素:全面体现历史学科化;明确选择目的;要有思维含量;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乡土文化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思维的开放性以及综合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课堂的优质、高效,杜绝懒散、“放羊”现象产生。乡土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坚持发展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努力使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完美结合。
例如,在进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相关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南通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南通的历史文化有更为直观、有效的了解和认识。正确地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南通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使用PPT、电子投影、录像等进行南通历史文化的教学设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更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岳麓版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第2课《新航路的开辟》谈谈这一方面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同时,它也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而言,任何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另外,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二、领会课标精神、确定三维目标
历史课标指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如果把课程改革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该课课标表述为: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课标仅有这些要求,但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应将其细化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为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培养分析某一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能力。介绍新航路开辟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学生体验感受重走新航路。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 1 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三维目标时须把握其整体性和统一性,统筹安排,切忌彼此孤立和割裂。
三、感受课改魅力、落实三维目标
历史作为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除了其本身与生俱来的那种内涵魅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历史、揭示历史真相、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增加才智,正所谓“学史使人明智”。
新课程不再是“本本课程”,而是全新的“体验课程”。教学中,以尊重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互动的渗透式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验的魅力,让学生在教与学之间有所感悟,产生心灵震动,使思想与情感上得到升华。仍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互助的能力。另外,介绍了《大国崛起》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资料。(与中国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葡萄牙人的两三条帆船微不足道,但是,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哥伦布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他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行将发生叛乱。明智的他,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教师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航海家们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激发了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接着又讲了哥伦布“让鸡蛋立起来”的故事,了解哥伦布睿智的故事,感受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可贵的首创精神。
以上结合新教材《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介绍了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情况,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实践中能体验到课改的魅力和压力。紧扣新课程三维目标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能力,以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重点难点】
1、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2.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教学、交流共享等。【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展示国庆60周年阅兵图片。让学生了解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不仅是一次国防力量的展现,也是一次综合国力的展现,同时也是一次中华儿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让学生看到祖国的今天,展望祖国的未来,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感到自豪!接着问:如果没有群众积极参与,胡锦涛主席能顺利进行阅兵吗? 〖学习新课〗
探究活动一: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形式:组织一场辩论赛,学生分成两组。辩题:正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反方:英雄、杰出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师总结:沙俄时代某思想家认为,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而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面的非零实数,一加到前面,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要是没有后面的一串“零”,就前面的非零实数能成就一个天文数字吗?所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第一.“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二.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曲辕犁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黄道婆改进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珍妮机”的出现,使大批的纺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过的蒸汽机广泛应用后,物质财富简直像魔术似的变换出来。劳动群众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社会上才有了数不清的物质财富。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鲁迅说: 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哪里还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
《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瞎子阿炳”,1893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一生坎坷,献身音乐,终成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演奏的6首二胡、琵琶乐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其中,《 二泉映月 》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国宇宙飞船带入太空播放。华彦钧又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代名人。(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我国解放战争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就有490多万,支前粮食就有40多万吨,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探究活动二: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多媒体播放视频:青海玉树地震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40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震中位于县城附近,其后发生一千多次余震,导致2220人遇难、12135人受伤、70人失踪。
4月15日,青海玉树震后第2天,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看望、慰问震区灾民和现场搜救人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亦推迟原定于4月22日开始的亚洲三国之行,4月15日,乘专机抵达青海玉树巴塘机场。随即乘车前往地震灾区,察看灾情,看望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推迟对委内瑞拉和智利访问,并压缩对巴西的访问行程,将提前回国;于4月18日中午12点10分许,来到青海玉树地震重灾区结古镇扎西大同村视察灾情,慰问灾区受灾民众以及参加抗震救援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公安等。
5月1日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再次来到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温家宝看望了受伤灾民,慰问医疗救治人员,并了解灾后重建情况。
2010年4月20日晚,由中宣部、民政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红十字会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的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将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这台以《情系玉树大爱无疆》为主题的特别节目,将以新闻事件为主线,串起文艺演此次央视特别节目救灾捐助民政捐助银行信息出和募捐活动,以表达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支援和慰问之情。现场募得善款21.75亿元。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
(1)基本内容: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基本要求: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党的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地位: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1)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巩固练习〗
1.(09江苏卷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09福建卷34)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c)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课堂小结〗
1、展示考点: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知识整合: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历史,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推荐阅读: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12-05
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探索10-23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学设计与反思07-16
初一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07-27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概述10-13
和平与发展教学设计李力06-28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