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认识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认识(精选8篇)

浅谈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认识 篇1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院成珊珊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是在党领导下的高校。大学生们因为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对外来事物诱惑抵抗能力低。对于大学生而言,我认为首当其冲需要培养的就是他们的基本认识。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最基本的要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一次讲稿,认真对待每一次讲课,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积极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有的老师会偏爱成绩较好或者听话乖巧的学生。我认为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尽心尽责。无论什么水平的学生,老师要表扬,会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三、提升教学技能,追求专业成长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特长。要不断完善自我、树立榜样。不断接收最新的专业知识、学习最新的科研成果。要与时俱进和学生同步成长。比如我主要教授管理类课程,那么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还必须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了解最新的市场资讯。课本上的知识必然是落后于实际很多,所以要结合固有知识和当下的市场情况才能传递给学生较为准确的信息。

四、因人施教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要让他们学好,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基本条件,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辅以合适的指导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从思维到实践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我遇到过许多个性不同的学生。针对他们的现实情况和固有性格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沟通方式都是需要灵活多变的。比如有的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往往不够谨慎稳重,所以在课堂中给他提的问题引导的方向就应该是能够促使他谨慎思考的。而有的学生虽然逻辑清晰但是表达能力薄弱,那么就应该设置一些问题循序渐进的让他提升自我表达能力。

五、规范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会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是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应该是极其强烈的,只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带动起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而投入全部的精力。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留意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改正不良的习惯都是教师的基本责任。所以,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不仅是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师爱为魂”作指导,以“学高为师”作鞭策,以“身正为范”作监督,不断努力,通过积极悦纳,讲求智慧,提升自我,在恪守职业规范的基础上一步步塑造自己的高尚师德。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

大学生不像中小学教育,一定不能是填鸭式教学。现在的大学生充满热情、自信。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速度快。他们的思维活跃、敢想敢做。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老师不再是命令式、强压式的教学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浅谈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认识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历过了跳跃性大发展, 现在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 今后重点将集中在围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来作为教学改革新突破。当前高校普遍认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环境, 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 引导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之一, 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1986年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或与科研相关性最大的科技活动之一,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开发能力、初步体验科研合作、挖掘创新潜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大学生科研竞赛活动, 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高等院校的重视, 同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和积极的影响, 对全国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的意义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实施的一项教改措施, 目的是使大学生都有机会及早参加研究, 接受训练, 增长才干, 培养团队精神, 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倡导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 通过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研的积极性和研究的创造性, 在科学研究与创业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善当前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实际能力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 改变大学长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倡导和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进一步推动目前高等教育和教学的改革,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二、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作用

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计划有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含几方面内容, 一是找问题, 找问题是一个观察、发现和选择过程;二是出思路, 出思路是一个实践与逻辑思考过程;三是实现, 实现是动手的过程;四是表达, 表达是思考、抽象和总结等过程的总和。以上这些内容通过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得以实现和完成, 鼓励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 要求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计划课题选择, 查阅资料和撰写项目申请计划, 具体执行项目计划, 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 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等过程, 使学生在整个科研计划得到充分锻炼,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实施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极大的益处。近几年在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实施过程中, 深深体会到那些在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研究中注意自身综合能力提高的学生, 往往表现能够很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相反那些平时不关注自身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 会在一开始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岗位, 难以很快完成焦色的转变。所以, 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 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结合实践活动, 提前感受社会的氛围, 有利于他们以后走向社会能够更好的适应。对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着重大意义。

三、国内外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

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本科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与创业活动, 目的在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该计划主要为为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 在此以后陆续有其他大学也制订本科生科研计划。美国研究型大学将本科生研究计划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 美国大学还专门设有表彰本科毕业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 其研究成果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社会应用价值以及一定的创新性, 与学生写的一些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的研究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实施、成果鉴定都按严格的科研程序进行, 学生从中受到完整的的科学研究训练。近年来我国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本科生科研工作,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 如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这是一项全国性大学生科研竞赛活动, 活动宗旨是提倡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高等院校的重视。国内大学重视重视这项活动的推广, 1996年清华大学启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这是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类似国外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计划, 目的在于探索大学生培养模式, 建立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有效机制,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 对促进学风、科学研究与创业活动的建设,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 北京市教委在高校推行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也是为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业活动。

四、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作为第二课堂实践

高等学校教育的教学工作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和中学教育, 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教学与科研紧密的结合, 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讲授理论即书本知识, 另一方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带入科研领域。教师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尽快地联系科研与运用于科研实际, 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 定期举办“教师科技报告会”、“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活动, 希望在学校内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学术氛围, 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科学探索魅力, 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 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大学设立的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延伸发展成为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 教师科研项目作为辅佐。通过组织学生申报、立项、具体实施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整个过程的参与申请,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开发能力、初步体验科研合作、挖掘创新潜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有些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科研活动, 对于学生深化课堂所学知识, 并在实践中加以强化, 促进对本专业各学科方向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此外,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也是目前抓住社会实践的好契机, 可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进入企业, 在某些方面开展产学合作教育, 开展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培养的活跃思维, 试图去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教师在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中的作用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旨在探索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其遵循“激发兴趣、突出自主、强调过程”的原则,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基本素质。因此, 在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师的作用重在几方面, 一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育;二是知识的梳理与传授;三是思维的启迪与活跃;四是方法的启示与探求;五是经验的依据与提升。在指导学生科学研究过程中, 指导教师发挥其作用时, 教师首先应富有创新精神, 具有项目研究所需的业务水平和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 了解本学科前沿, 其次指导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教师要明确指导项目的内容、目标和要求, 加强学生的过程指导, 向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手段, 把握学生科学研究进程, 根据需要定期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和阶段检查,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科研训练的基本素质,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对实验原始数据、实验报告、工作论文、学生的进展报告和结题总结报告等进行认真检查指导, 对学生的实验经费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我国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是探索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项目的实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思想, 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促进师生交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龙春, 杨敏.大学生创业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田社平, 陈洪亮, 秦惠洁.通过本科生研究计划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28 (2) :1-3.

[3]曹小华, 吴青, 李文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团队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23 (3) :22-25.

[4]王云, 齐恒, 罗梅兰, 李丽, 肖辉海, 万海清, 彭友林.构建科学的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06) :57.

[5]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北京:中国大学教育, 2005, (1) .

[6]王新华, 对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3) .

浅谈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认识 篇3

关键词:大学就业指导,必要性,策略

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冲击越发严重。曾经那些依赖出口的小型非国有企业,高新企业、私企、外企以及制造业、IT 行业、房地产行业等皆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获得较大冲击,使得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这将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今年就业异常困难。另外,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影响,也在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许多证券公司都进行了裁员,这些被裁掉的人和应届毕业生一样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他们比应届毕业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为应届毕业生强有力的竞争者。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这无疑又给应届大学毕业生雪上加霜。再者,因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企业因成本无法负荷大量倒闭,大批失业人员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民工返乡潮,这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难度和压力。“天之骄子”这个曾经对大学生的无限艳羡的专用称呼已然成为了历史。

1大学就业指导课程重要性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涯结束意味着正式步入社会,所以职业规划是摆在其面前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作为大学教育关键性内容之一的大学就业课程,旨在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及就业观念,使其保持积极就业心态,冷静的对待就业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水平、知识储备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做好职业规划工作,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2大学实施大学就业指导的现状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经验有限,但社会相关领域对此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关注,各个高校也一直致力于积极于不断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在政府积极引导下,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广大毕业生就业指导专家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的良好态势。

经过专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专家和学者的不懈努力,旨在解决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教材《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问世了,本身汇集了我国近四十所高校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所总结出的切身体会,借鉴了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形势,在客观分析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择业观念修正以及相关技巧的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

从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对授课效果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根据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可以得知,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度比较高,认为通过接受就业指导课的指导,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根据自己自身的实际水平和素质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自己保持客观冷静的择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自己择业方面的相关技能。与此同时,不少同学还提出了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例如,采取灵活多样的讲课方式,最好是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心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招聘模拟等使学生掌握有关择业方面的使用技巧和知识;适当的控制单纯理论的比例,增加案例讲解等。

3策略分析

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讲解如果单纯依照教材来开展已经很难满足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广大的授课老师来说,要深入思考提高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以及进一步抓好教学工作的对策。

3.1将开课时间提前

开课时间尽量提前,让大学生尽早的明白就业的严峻形势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具体的,可以在大二、大三就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使大二、大三的学生就开始明白课程的重要性。之所以选择在大二和大三这个阶段,这是因为,相比较大四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就业形势,而相较于大一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则对就业更为迫切,也能更好的去学些相关的知识。

3.2授课灵活化

当前,各个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都是千篇一律的,不管针对的是哪个阶段的学生,都是一个授课模式,很多学生从课堂中难以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因而也在心理排斥这种课程,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想法。这都是因为授课过于呆板造成的,因此我们提倡授课灵活化,应该根据不同的年纪的学生,不不同家境的学生甚至是不同性别,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讲授,使得无论是什么学生都能从课堂中获益,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

3.3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

目前,广大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都是选修课,自认为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就选修该课程,认为没有必要的,就没有选修。但是,实际上,随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就业知识,摆摆正自己的心态,抱着一个健康的态度去找工作,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最好是将该课程设置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使他们能够系统的对就业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帮助其找到一个好的工作。

4结语

总之,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是目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高他们对于就业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在校期间更好的积累有关知识,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有必要让学生提高对该课程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将开课时间提前、授课灵活化以及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几种方式来实现上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崔智涛.大学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与模式构建.华东师范大学,发表时间:2002-05-01

[2] 赵文莉.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发表时间:2010-03-01

[3] 姜萍.校院两级管理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发表时间:2008-09-01

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和思考 篇4

众所周知,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担当村官,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决策无论是对国家、对农村还是对大学生村官自身而言都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创举。尽管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也会听到很多质疑,但此策略所折射出的光芒是任何困难和质疑都遮掩不了的。这次去河北参加第五届大学生村官论坛,对大学生村官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更深的了解。

对国家而言,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大学生村官成了名副其实的弄潮儿。作为农村的一个新生事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中绽放着夺目的光辉,正是由于他们的到来,对农村建设的诸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为党和国家储备年轻的后备干部。众多历史实践证明,农村是一个历练优秀干部最有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村官可以在实践中充分认识中国国情,可以结识中国大地上质朴的农民,可以感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

对农村而言,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更新农村落后的的思想观念。我们知道,农村的思想观念较城市居民而言相对落后。他们对一些新技术、新发明往往敬而远之,大多村干部也都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农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气息,带来了新希望。第二,有助于调整农村干部结构。现在的农村干部队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

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的三大问题。大学生村官年龄较低,文化素

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这些优越的条件都与当地老村官形成了优势

互补,有效改善了村领导班子不合理的结构。

此次河北之行,我们不仅参加了大学生村官论坛的讨论,还对

当对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了咨询调查,根据他们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

和了解,然后去总结大学生村官目前做的好的方面以及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一些相关报告中,大部分村民对村官是赞赞有词,但也

有一部分村民针对现任大学生村官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和我们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们谈到现任村官对农村的熟悉程度

不够,不能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农村生产力等。据我们的调查访问得知,有近一半的村民认为现任村官对农村工作不熟悉,导致工作效率低,一小部分的村民觉得与大学生村官有语言交流障碍,还有一部分的村

民反映大学生村官没有想过要真正地扎根农村搞建设,这也是大学生

村官刚上任必须面对的问题,至于如何解决诸类问题,还需要时间地

磨合。

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必定考虑到了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到了大学生村官这个新生群体的巨大潜力。在谈

及大学生村官相对于一般村干部的优势时,一大半的村民表示大学生

村专业知识丰富,有些的村民认为他们有胆识、有谋略,能够开展农

村事业,也有一些的村民表示大学生村官沟通能力强,能和村民和谐

相处,还有些的村民认为他们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有实干精神,当

然交谈中我们也发现了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在农村基层工作时相对

于普通村官还存在一些劣势,在此不再赘述。

据我从网上获悉的资料得知,党和国家之所以推行大学生村官

计划,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入岗就业问题,就业

问题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关系到我国

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局。“2007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2008年达

到了550万,今年2010达到了630万,但就业率也只有70%~80%,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而大

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的一次伟大尝试和探索!

关于大学毕业生选择当村官的目的,我们在调查访问中也有所

涉及,在与多名大学生村官交谈中,个别表示上任一年后,他们今后的打算与初衷完全背离,正如湖南的一位村官李亮说,曾经他把村官

当做自己的一块跳板,而如今被淳朴的民风所感染,决定长期留在村

里为村民办实事,搞建设,这也反映了大学生村官在工作过程中心理

动态的一个变化过程,关于村民对应届毕业生选择当村官的看法,我们也做了访问,有一部分人的认为他们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还有村

民表示他们是想真正投身基层,服务农村,而一些村民认为他们是跟

随社会潮流,响应国家政策,还有些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是为了积累

工作经验,这也是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村民所能感觉得到的,反映村

民最真切的认识。

虽然,从目前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个英明的决策。我相信,一切的阻碍并不

能构成真正的障碍,大学生村官计划需要的只是时间。我们相信在各

方面的努力下,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会给落后的农村带来福音,还会

《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 篇5

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感到不堪重负,但他们却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正一天天向亚健康靠近。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距今为止好像还没有确切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但大部分专家都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有正常的智力,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并能恰到的估价自己,有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以及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其实,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并不是心理平衡。它并非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处于两极的中间位置。很多人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因为如果“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心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他算是健康吗?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人算健康?其实,上述两种人也未必快乐,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都追逐于生活上的满足与享受,而忽略了重要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孰不知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他的成就密不可分。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我们这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都十分的敏感。这一切都将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大学生,要么就是太过于杞人忧天,要么就是过分的开朗。万事都有个度,满了就会有负面效应。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甚至有自杀倾向也存在少数。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像大部分男生就喜欢沉迷于一些网络游戏。这就需要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关注他们,给他们一些安慰、疏导,让他们感觉温暖。当然,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主动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另外,这些学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也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其实,以前我也是这样的人群中的一个,可能是家里和自己给的压力实在太重了,才进大学就要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身为21世纪的大学生的我们不得不对就业问题产生焦虑的情绪。那么,我在这里提供几个我自己用来减压的方法:第一,不要为自己寻找逃避事实的借口;第二,再给自己一点爱,想想自己过去有过的美好回忆,它们都是自己的财富;第三,分散注意力,忙碌其它自己擅长的事或者乐于去做的事,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第四,让自己身心安宁,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事来舒缓自己的压力;第五,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多往好处想想,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听听轻快的音乐,出去走走,应付自己枯燥的生活。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就是处于过分安逸、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之中。很多人都反应,在大学里,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非期末复习备考莫属。大学和高中的生活相差太大,进大学后,由于课程相对轻松,没有老师督促,而且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日子过得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平时多在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到期末,才开始担心考试,考前临时抱佛脚只求能过关。其实,我觉得学校也有一部分责任的,在大学期末考试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一个班级考试不及格的人数一般在10%以下。如果不及格的人数过多,老师会相应地放松评卷标准。如果不想拿奖学金的话,90分和60分有什么区别呢?存在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在这样看来,或许提高平时分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例会使临时抱佛脚这种备考方式有所改变,因为平时的到课情况,听讲情况,课堂反映情况,作业情况等都成了衡量标准;同时也可能淡化了应试目的。

浅谈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认识 篇6

班号:06111001 学号:1120101522 姓名:钱昱

[摘要]当我国很多用人单位都说“用工荒”的时候,却有一大部分毕业大学生在为“就业难”而诉苦。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用工荒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在70%到75%之间,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而2010年尤甚,达到了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却在抱怨无人可用而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原因分析

1.由于高校扩招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相遇,需要就业的人数急剧增长。而我国高校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局面,仅2010年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比2009年多出了19万人。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现象,致使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扩招情况下,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却没有如此快速的随之增长。2.在世界大环境方面,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效益下滑,由于企业破产或者停产而产生的失业劳动者连续增加而多达800万。同时随着农村城镇化加速发展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高中、技校、中专这类院校毕业后选择不再继续深造而选择参加就业而新增的劳动者,使得务工人员大大增加,他们也都将会与毕业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3.在高校方面,目前有的高校追逐热门专业,但是配套的师资,教学设施等重要教学资源没有同步增长,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专业设置不合理,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对毕业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以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同时也出现了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现象,因为根本原因是用人单位招的是其需要的对口人才。

4.大学毕业生就业过分注重薪酬、待遇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选择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5.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希望在政府、国企等所谓“铁饭碗”的部门工作。但这些部门吸纳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索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或者地区,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地区用人单位选择机会过剩而有些地方的却不足。6.而在社会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常常要求求职者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工作经验而很难寻找到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还有一些限制户籍等一些现象,在造成“用工荒”的同时也造成了“就业难”的现象也使得许多大学生与许多合适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1.首先,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进行一定的改变。所以在不影响教学科研风气的情况下以市场导向为方向标适当改变教育体制,进一步加快高校专业的调整以及对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高校毕业生水平的提升,增强毕业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从本质上提升高素质大学生人才的就业和社会上的用工难问题。

2.再而,大学生自己应当转变就业观念,目前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观念还滞后于时代发展。面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观念也要更新,按照社会就业现状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因为基层岗位和动手操作性岗位将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背景,搜寻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岗位选择就业。

3.用人单位适当改变其用人取向。由于大学毕业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实习期最多也就是半年,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结合工作学习的东西还很多。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因为自身利益的需要动辄要求员工具有两三年的工作经验,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就业经验,如此硬性条件吧大部分的大学生拒之门外。而同时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目前毕业生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得过高,本来是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要聘用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用人标准虚高,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难找到工作,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4.我们的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到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就业,消除就业歧视,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尽量弱化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失衡现象避免正面和用工难问题正面交锋。

5.同时毕业大学生自己也应当深入各行各业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多方争取外援,积极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例如可以通过大学生组织或各种招聘会寻找就业岗位。机会不仅仅需要一双会发现的慧眼也要勇于敢于给自己创造机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1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 2 寇杨,浅谈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技术监督教育学刊 3穆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择业与就业 4陈永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北方经贸 5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东北大学学报

加强对大学生普世价值认识的教育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近年来, 从美国学者关于历史终结的言论到报刊媒体关于普世价值的关注和讨论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媒体的热点话题。大学生群体关注普世价值、认同普世价值以及推崇普世价值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 也在教育过程产生了争论和困惑。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对大学生普世价值认识的教育有利于消解这种困惑,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大学生认识普世价值

1.用辩证的、唯物的、历史的观点认识普世价值。

要让大学生认识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所谓价值, 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效用。客体对主体是否有效用, 是依据主体的好恶来决定的, 是主体主观判断的结果, 是属于一种观念或理念的范畴。价值的内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价值观念从来都是历史的、具体的, 而不是永恒的、不变的, 抽象的、全人类无差别的共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独立存在[1] 。但现实社会中, 人们所讲的普世价值, 常常反映某种常识, 指的是善良、宽容、诚实、爱心、尊老爱幼等日常规范和诸如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等观念, 即世界各地、各阶层、各宗教、各民族普遍认同、赞成的价值观念。显然, 这种大众话语的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学术理解是不同的, 在不同层面之上。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角度而言, 人们用辩证的、唯物的、历史的观点来认识世界。由此决定了“普世价值”是在有限和相对的意义上说的, 现实中没有绝对的、适应一切主体价值需求的价值。毕竟不同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不一样的, 不同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也是不同的。

2.马克思主义不否认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共同的认识和理念。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 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等价值不但存在, 而且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比如, 在全人类范围或全世界范围, 人们在涉及全人类共同利益时, 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全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困境时,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带有国际性或世界性的普遍共识;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方面人们会普遍地要求讲公德或共同遵守某种行为规范[2] 。这些共同认识和理念反映出伴随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发展, 在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主体的判断和评价中, 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普遍性、一般性、共性的认识始终是存在的, 虽然它会因人、因阶级而不同, 但是只要一定范围内各层次的主体 (集体、个人) 利益一致、条件相当、需要相近, 各层次的主体就一定会产生彼此接近的价值关系, 并且形成某种共同的思想理念。客观上说, 这种具体的存在于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的“普世价值”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真正的普世价值, 因为统治阶级总是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 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在阶级社会中虽然不存在绝对的普世价值, 但却存在相对的“普世价值”, 也就是说, 与旧阶级相比, 新阶级具有更加宽广的基础[3] 。

二、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理解普世价值

1.要让学生认识普世价值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对普世价值的学术内涵与大众话语的普世价值加以区分。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认识的立场和肯定价值一般性的基础上, 积极承认价值的特殊性、相对性。当今社会人们呼唤普世价值、提倡普世价值撇开政治诉求的因素, 是人们在经济改善之后更多精神追求的结果, 是改革开放人们物质财富丰富之后谋求精神文明的体现, 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人们形成共同利益、产生相近需求价值判断的反映。这种在转型时期所追求的“普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国民普遍觉醒的人性关怀的价值需要, 是物质水平提高后寻求精神上一种更高层次的满足。所以, 要教育学生首先应该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大众话语的普世价值。它的提出有着十分深刻的社会背景, 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这样更加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建立在当今社会背景的基础上, 形成很强的针对性。

2.要让学生警惕迎合西方观念为政治目的的普世价值观。

不少学者从普世价值提出的政治诉求的角度讨论普世价值对当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他们认为普世价值论的本质是企图改变我国发展民主政治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方向, 按所谓“普世价值”即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改造中国的政治制度;其思想上的指向, 是企图废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以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为圭臬, 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鼓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4] 。为此, 我们必须让大学生在思想上保持警惕性, 要让他们认识到, 对于以迎合西方观念为政治目的的普世价值我们要坚决反对, 而对于生活层面的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共同认识或普世价值, 我们可以提倡。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升华普世价值

1.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元素引导大学生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这一体系中, 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精神、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成了丰富的元素。 这些元素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系统的核心素材。要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处理好这些素材与普世价值的关系。任何偏离这些素材的普世价值及其解释都是无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 应该予以反对。反之, 由这些素材所组成和来源于此的普世价值应该予以提倡和支持。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引导大学生的认识。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其实是一件好事, 折射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提供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空间和可能, 在价值多元化的形成中人们对于共同利益问题的思考和要求有了更为宽泛的基础。这本身就是社会更加进步和文明的体现, 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但在普世价值的提出过程中确实要提防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政治代言人进行舆情控制和负面影响, 因为, 普世价值与意识形态相关联。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转型时期, 各阶级和阶层的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共同影响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理解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共同认识和理念不代表不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加强对普世价值的引导。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的重大任务。普世价值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所共同凝聚的价值观念之中, 必须引导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去凝炼代表迈向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 大力发展经济, 推进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保障幸福, 造福人民。这正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所在。

3.把大学生对普世价值的认识升华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上来。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和多元价值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的根源, 一定程度上弘扬和实现普世价值有助于在社会利益共同的基础上加强群体沟通, 推进社会和谐。但是大学生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我们的思想教育要着眼于对这个群体的精神引领。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精神、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来源加强对一定范围共同认识“普世价值”的引导, 升华普世价值, 使其更靠近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所在, 才符合十七大“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 也才符合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对当代大学生所提出的历史使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蒋旭东.“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0) .

[2]郝立新.认识“普世价值”问题应注意区分几个层面[J].政治学研究, 2008, (6)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4.100-101.

浅谈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认识 篇8

关键词: 体验教学模式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生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应“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迫切任务。

目标既已确立,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应列为首要工作。基于场景交互的体验教学模式,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以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为驱动力,利用情景、互动、任务、合作等多种方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体验教学模式的定义

“体验”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自《淮南子·祀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定义是“亲身经历;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在英语中,“体验“一词是experience,表示的是阅历、经历、经验。因此,“体验”指的是主体与客体互动而成的动态建构,不仅重视心理感受,更强调生理体会。

体验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创建适时适宜的情景,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性为创造性,学生通过体验将情感、经验、经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态度与技能,从而促使学生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体验教学模式源于Dewey“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后经Piaget的“发生认识论”、Maslow的“高峰体验”有助于人的自我实现和Rogers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等思想的不断丰富,集大成者David Kolb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构建了体验—反思—归纳—体验的模型,指出了体验学习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David Nunan指出教学模式应实现从知识传授式向体验式的转变。

国内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在情景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体验式外语教学的理论框架(刘援,2002),因为“学习活动是一个心理过程”(桂诗春,2003),学外语的人自己去体验,效果就更好一些(胡壮麟,2003)。余渭深介绍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王海啸探讨了体验式外语学习的教学原则。刘援总结了体验式外语学习理论,包括“参与”(Engagement)、“愉悦”(Enjoyment)、“共鸣”(Enhancement)3个主体要素和“环境”(Environment)1个客体因素,合称为4E理论,以期让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体验中得到升华。

三、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1.情境设置

体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这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是由教师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创设的,是既符合教学内容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总和。教师要依托情境的辅助,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学生体验

体验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感受,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形成个性化的认知,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这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知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

3.反思归纳

体验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对自己体验的心得和学习的结果进行汇总和分享,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之中,学会了倾听又巩固了技能,强化了学习效果。学习者通过反思可以查缺补漏,教师进行有的放矢性的指导,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性提升。

4.实践应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还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社会,体验真正的交流,这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使学习向纵深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创造与国际学生的沟通交流,也可由教师或学校多组织各种与英语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1.情境设置

学生想要在学校里施展才华,在社会上获得满意的工作,首先就要在面试中脱颖而出,但往往由于缺乏经验而没能全面展现自我。现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Job Interview”为例,教师可以将体验教学模式应用于此。教师将学生分为4-6人的活动小组,在教室内划分数量相当的会议室,区分为面试官和面试者区域。

2.学生体验

体验的过程要做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与疑惑的解答者,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首先,给同学们分别播放中国人面试和美国人面试的录像视频,学生观看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例如,面试官会问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考察面试者,中美面试官会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面试者哪些问题回答的精彩或是有纰漏。

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面试官应该会从哪些方面对面试者进行提问和考量,面试者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得体大方、印象深刻。不仅在语言方面要相互提点,相互检查同学们的语法是否正确、言辞是否得当,同学们更要在体态、行为上相互观察。

最后,在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准备后,学生分别扮演面试官和面试者进行体验活动,模拟中国公司和国际公司的面试过程。学生在本组体验结束后,还要相互交换到其他组内进行体验活动,使模拟体验更加丰富。

3.反思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体验活动进行归纳,总结自己和他人在模拟体验活动中的优缺点,此时应注意归纳常用的词汇和句式,要求学生加以运用进行语言表述。如果遇到难题,先在组内与同学讨论,若不能解决则可求助于教师、图书或网络。口头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笔头记录,从而使学生的语音语调、书面表达都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表达能力。

4.实践应用

这一步骤是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检验,也是考察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和实际文化意识的一环。大学生在学校竞聘班级或社团职务、在社会上应聘兼职、大四实习工作面试都有很多机会。教师应当多多鼓励学生走向社会,锻炼自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完成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五、结语

体验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型的教学观念和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外语教学中遵从体验产生的规律,构建有利于学生外语学习的语言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构学生的外语学习动力系统,扭转外语教学的被动局面,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培养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交际信心,最终实现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援.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药剂科实习生岗前培训下一篇:科学利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