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的诗意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忆江南的诗意(精选3篇)

忆江南的诗意 篇1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2、谙(音安):熟悉。

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诗意(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

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

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作品赏析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美食忆江南 篇2

主料:肉鸡一只(1 000克左右)。

调料:盐50克,料酒40克,甜面酱50克,葱段25克,姜片15克,桂皮10克,小茴香10克,花椒15克,香油10克,番茄沙司50克,素油500克(实耗160克)。

制作方法:

1. 鸡开膛,去掉内脏;剁去头、爪,敲断肋骨、胸骨、腿骨(别弄破皮)。

2. 将桂皮、花椒、小茴香、盐、香油、料酒放入碗内,搅拌均匀,擦在鸡身上,用手揉搓,使其入味。然后,鸡皮朝下,放入大碗或盆内,余料撒在鸡身上,加葱段、姜片上屉蒸。蒸至软烂时取出,去掉桂皮、花椒、葱姜等晾凉备用。另一方法是把盐50克及花椒,在鸡身上用力揉搓后腌两小时再蒸,此法简单易行,但效果不如前一种。

3. 炒勺上火,放油500克。先把鸡皮上拍上干粉,待油温烧至8成热时,将鸡皮朝下入锅,炸至浅黄色时捞出。晾凉后,再复炸一次,炸到鸡皮呈金黄色时捞出,装盘,摆成鸡型。或把鸡腿、鸡翅片下,把鸡分成两半,每片剁8条,腿、翅均改刀,再码在盘上即可上桌(鸡腿、鸡翅放在下面)。上桌后随意蘸椒盐、番茄沙司或甜面酱等调味品食用。

特点:口味咸鲜香,鸡肉外焦里嫩,口感酥脆,色泽金黄。

说明:用此方法,亦可作“脱骨香酥鸡”。但在最后炸制时,把鸡片开,鸡皮朝下,把鸡骨取出。然后挂糊,沾芝麻,下油锅炸成后,改刀成块。上面撒香菜叶,名称为“百花脱骨香酥鸡”。

无锡排骨

原料:纯猪肋排1 000克。

调料:料酒50克,冰糖30克,盐,酱油,玫瑰露,葱,姜,八角,桂皮,红曲米水。

制作方法:

1. 将排骨斩成块,用红曲米水、盐放在容器内腌渍17~18小时后,取出放在炒勺内,加清水没过排骨,用大火烧开后,捞出洗净。

2. 炒勺上火,将排骨放入,加料酒、红曲米水、玫瑰露、八角、桂皮、葱结、姜块(拍松),清水(没过排骨),盖上锅盖,煮至八成熟。

3. 将煮过入味的排骨放在容器内,加入冰糖后,上屉蒸1小时。

4.食用时将排骨放在铺有生菜的盘中,浇上勾芡的原汁即成。

特点:排骨呈酱红色,肉质酥烂,味香浓郁,咸中带甜。

煮干丝

原料:豆腐干500克,熟鸡丝、虾仁各30克。

配料:熟火腿丝(金华火腿为好)10克,冬笋片30克,虾子、豌豆苗各少许。

调料:高汤100克,盐,酱油,熟猪油。

制作方法:

1.把豆腐干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放入沸水中浸烫后,沥水后再放入沸水中浸烫两次(每次两分钟),捞出挤去水,放入碗中。

2.炒勺上火,用少许猪油将虾仁炒熟备用。

3.炒勺中下高汤,放干丝、鸡丝拌和,将笋片放入锅内的一边。加虾子、熟猪油,用大火烧15分钟。汤汁浓时,加酱油、盐,盖锅盖,再烧5分钟。

4.将干丝盛在盘中,把笋片、豌豆苗分放在干丝的四周,上面放火腿丝、虾仁。

特点:豆腐干丝烹煮后味鲜绵软,有嚼头,色彩和谐、美观,此菜为传统淮扬菜。

清炖蟹粉狮子头

原料:净猪肋条肉700克,蟹黄50克,蟹肉110克。

配料:青菜心1 000克,青菜叶6片,虾子20克。

调料:猪肉汤100克,熟猪油20克,料酒,盐,葱姜汁,淀粉。

制作方法:

1. 将猪肋条肉剁成石榴粒状,放入大碗内,加蟹肉、虾子、盐、料酒、干淀粉,葱、姜汁拌匀。将青菜叶用刀剞成十字刀纹,切去菜叶尖。

2. 炒勺在旺火上烧热,放熟猪油,下入青菜心煸成翠绿色。再加虾子、盐、猪肉汤烧开后离火。

3. 取沙锅1只,用熟猪油抹锅底后再将菜心排入,然后倒入汤汁,在中火上烧开。

4. 把拌好的猪肉分成10份。放在手掌中,用双手来回翻动,团成光滑的肉丸子,逐个地放在菜心上。再将蟹黄分嵌在每只大肉丸上,上面盖青菜叶。最后盖锅盖,大火顶开改小火焖40分钟左右,上桌时开锅盖,择去青菜叶即成。

特点:狮子头肥嫩,蟹粉鲜香,青菜软烂清口。

香菇烧茭白

主料:茭白500克,香菇20个(口蘑也可)。

调料:盐,味精,料酒,白糖,葱,姜,水淀粉,熟猪油,鸡汤,鸡油。

制作方法:

1.茭白剥去叶子,用小刀削去外皮,洗净,切成小段,再切为两半,切成均匀的条状。香菇用水发透,葱切段,姜切片。

2. 烧勺上火,烧热,倒入熟猪肉,至油温五成热时,下入茭白,滑透捞出。

3. 勺内留底油,烧热,用葱姜炝锅,烹入鸡汤,加盐、料酒、白糖、味精和香菇。烧开后,投入茭白,烧透,收汁。汁应恰到好处(不可过多)时勾芡,淋明油(鸡油最好)装盘。

《忆江南》教案 篇3

1、能用优美、柔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之情。

2、能积极参与合唱,并与同学合作演唱,做到两个声部的演唱音准、和谐。

3、熟记古诗《忆江南》,并能说出古诗表现的意境。【教学过程】

(本课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学唱高声部,基本掌握了高声部的演唱)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创作的歌曲《忆江南》,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教学提示: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复习演唱《忆江南》高声部。

(2)教师对学生的演唱从音准、音色、力度等方面进行指导(找一点),可再演唱一遍。(结束句可渐慢)

2、师:(出示谱例)“忆江南”是一首合唱歌曲,我们刚才演唱的是歌曲的高声部。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观察乐谱,合唱是从什么地方进入的,第几行第几小节?

教学提示:

(1)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听辨并回答。

(2)教师小结,合唱是从第8小节(第二行第2小节)进入的。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低声部,之后进行合唱。

二、学唱低声部旋律

1、师:(出示合唱乐谱)请同学们看低声部的旋律,大家看到有几个小节是空缺的,请听老师弹琴,唱出空缺的音。

教学提示:

(1)教师弹奏第一和第二乐句,引导学生听辨出空缺的音,并完整演唱。

第一乐句行演唱。

第三乐句

(3)师生接唱。

(4)学生完整演唱。

2、师:你们发现了吗?每句结尾的音和下一个乐句第一个音是相同还是不同?

教学提示:

(1)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每句结尾的音和下一个乐句第一个音是相同的。这种方法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典型的一种创作方法,叫“鱼咬尾”。

3、师:(出示结束句谱例)低声部还有一个结束句,我们来唱一唱。

教学提示:

(1)结束句最后一个音5拍,要把时值唱满。

(2)完整演唱低声部。

(3)“鱼咬尾”的音虽然相同,但不容易唱准,教师要提示音准。可以再演唱一遍。

4、师:低声部旋律大家会唱了,能跟高声部的旋律合起来唱吗?

教学提示:

(1)学生在空拍的地方容易抢唱,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唱准。

(2)指导学生数拍或默唱旋律“2 2 3”,然后接唱第一个音,起音的音准非常重要,一定要多练几次,为合唱时准确进入做好准备。

(4)完整演唱二声部旋律。

(5)提示每个乐句的结束音要唱满时值,再唱一遍。

三、演唱低声部歌词

师:哪位同学能把低声部歌词给大家唱一唱?

教学提示:

(1)鼓励一名同学填词演唱,师生评价。(音准、节奏、词曲对应)

(2)全体同学演唱歌词。教师提示“1 6 5”是一字一音,(学生可能唱得生硬)要唱得短、弱。

(3)由于低声部的旋律音多在低音区,容易唱得低,要提示低音高位置唱。(与唱高音时的位置一样)

(4)低声部结束句第一个音的音高不准,需多练几次。

四、合唱

1、师:现在我们要把两个声部的歌词合起来唱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教学提示:

(1)两个声部合唱,然后进行评价。

(2)第17小节低声部的节奏1 6 5。

(3)注意两个声部的配合。第10、14小节(第二、三乐句最后一小节),高声部弱些,突出低声部的旋律;第11、15小节低声部(第三、第四乐句第一小节),低声部音量弱些,突出高声部旋律。

(4)两个声部每句结束音因为控制音量,有些学生出现时值唱不够的现象。

(5)完整演唱二声部合唱。

2、师:同学们基本能唱下来了,现在,我们把齐唱部分的乐句加上,完整演唱,注意听好前奏和间奏。

3、师:同学们唱得不错,哪些同学能勇敢地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

教学提示:

(1)鼓励两位同学二重唱(只唱一遍),师生评价(从音准、音色、表情进行评价)。不论唱得怎样都要给与掌声鼓励。

(2)再请另一组同学小合唱。

五、拓展

师:同学们唱得不错。这首古诗大家都会背,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教学提示:

(1)请同学说出古诗的意思。如说不全教师补充。“谙”是熟悉的意思。

(2)播放古诗朗诵视频。

(3)学生模仿朗诵。

六、小结

师:江南多美啊!青山绿水、风光秀丽,能不忆江南吗?最后让我们用最柔和、优美的歌声赞美这美丽的江南吧!

教学提示:

(1)学生随音响伴奏演唱一遍,之后教师指导个别问题。

(2)请同学们起立,教师指挥随伴奏演唱《忆江南》。

(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课后点评】

本课从课堂过程来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唱的学习,演唱很投入,两个声部的声音和谐、优美,较好地表现出了古诗的意境。课堂效果较好,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一些教法借鉴:

如何表现歌曲的审美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本课教学中没有使用空洞的语言,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声音的指导上,根据歌曲演唱“气、声、字、腔、情”五要素,从音准、力度、音色、唱法等具体的指导中,实现了歌曲的审美情感表现。

注重学生听觉思维的训练: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歌曲的教唱,忽视听觉的培养,这是一个误区。在这节课学唱低声部旋律时,教师没有完整呈现乐谱,而是让学生通过听辨出每个乐句的首尾音,这一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视谱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他们对音高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听辨合唱是从什么地方进入的,也是对学生音乐听觉的培养,形成两个声部的听辨能力。音乐听觉能力就是要在这点点滴滴的听辨中逐步形成。

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歌曲《忆江南》的合唱部分,两个声部不是同时进行,低声部是晚一小节进入的。如何让低声部能够准确地进入演唱?课堂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先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指导用“默唱”旋律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低声部准确进入的难点。这就是“先放后收”的理念,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音乐思维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如何适当地渗透相关文化:《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领域,丰富了音乐学习的内容。《忆江南》适度地渗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用带有视频的诗朗诵,把学生带进了优美的江南景色之中,通过画面和诗朗诵进一步升华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它的目的是升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有适当地渗透相关文化才能起到升华对音乐的理解作用。

上一篇:死魂灵读书心得600字下一篇:【必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