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桔子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班科学桔子(精选6篇)

小班科学桔子 篇1

1、让幼儿感知水果的变化,

2、培养幼儿爱吃水果的习惯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桔子、桔子汁、桔子罐头等。

2、刀子、盘子、剪刀、彩笔、抹布、牙签、即时贴等。

3、音乐

活动过程:

1、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水果吗?老师今天就给小朋友带来其中的一种水果——出示桔子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小朋友们好!我就是这个会变的桔子娃娃,你们猜一猜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引导幼儿自由的想象桔子的变化。

2、教师与幼儿一起玩“桔子变变变”的游戏。

(1)教师请幼儿给桔子喊“变变变”的口令,然后随着幼儿的喊声旋转自己的身体,取出一盒桔子罐头。提问:“桔子娃娃变成了什么(桔子罐头)它是怎么变成的?”

(2)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当桔子娃娃,一起喊:“变变变”的口令的同时幼儿要原地旋转,老师取出一盒桔子汁。提问:“桔子娃娃变成了什么?”(桔子汁)它是怎么变成桔子汁的?

(3)请幼儿再次给桔子娃娃喊:“变变变”的口令,随着幼儿的喊声旋转取出桔子制成的食品。提问:“桔子娃娃真会变呀?它都变成了什么?桔子还会变成什么呀?”

3、剥桔子、品尝桔子

教师与幼儿一起剥桔子,保留桔子皮,说一说桔子的形状、口味、吃桔子有哪些好处?桔子皮有没有用处?

4、出示桔子,教师:“今天,我们也来一个桔子大变身的比赛,看一看这些好看、好吃的桔子在小朋友的手中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1)分别向幼儿介绍提供的两组材料。

第一组:利用桔子皮进行装饰活动,利用粘贴即时贴、牙签等辅助材料

第二组:将桔子制作成水果拼盘

(2)请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指导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5、让幼儿分别品尝和欣赏各自的成果,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延伸:

小朋友我们有好吃的时候要怎样做呢?幼儿自由讨论,得出结论——分享

小班科学桔子 篇2

一、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糖果(上学期初)

活动前师幼共同准备了软硬酸甜形状各不相同的糖果,创设了“糖果屋”的情境,以期小朋友通过看、摸、闻、尝,了解不同糖果的外形与味道,并且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分析]:投放材料时投其所好。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主要通过看、听、摸、闻、尝等操作活动进行,它与“玩”往往是同一过程,其活动的目的性、顺序性、细致性、有意性均较差。

活动中小朋友对常见的糖果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探索的欲望也很强,第一次探索是隔着糖纸摸一摸,说说摸上去怎么样,第二次打开糖纸,这对小朋友来说是一兴趣点,他们可以打开来看和尝,同时激发小朋友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所以小班科学活动的材料选择时要投其所好,从能吸引他们的东西入手。小班小朋友对正规活动往往不习惯,认知理解水平和观察操作水平都比较低,所以老师要选择小朋友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适当表达探索过程和结果。合适的材料,不但能吸引小朋友的关注,还能调动小朋友积极地用五官来探索体验,以及用简单的语言对自己的探索进行表达,这样科学探索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目的也达到了。

二、小班科学活动:小手摸一摸(上学期)

[活动准备]:每组一个黑色布袋,开口处有可调节松紧的松紧带,袋子中放入木头积木、塑料积木、泡沫软拼图、玻璃球、毛绒小娃娃、刺毛带等物,然后老师把卡口的松紧带调节到刚好可以伸入一只小手。

[活动目标]:感知柔软、坚硬、光滑、粗糙的感觉;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分析]:(1)投放科学现象简单明显的材料。科学材料所呈现的现象明了与否,直接决定着小朋友的探索是否有效和活动开展得成功与否。小班幼儿的观察水平和观察能力决定他们只能直接、简单、表面化地认识事物,通常只关注到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从整体出发或多角度地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应为小班幼儿提供简单、直观、有趣的材料,引发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小手摸一摸的活动是在小班上学期开展的,所以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选择了软硬光滑粗糙明显的材料来进行触觉的探索。小朋友在一次又一次摸的过程中感知了物体的软硬光滑粗糙,通过对明显的事物现象的大量感知积累了探索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幼儿今后进一步理解周围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基础。

(2)投放有对比性的材料。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其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所以要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不高,往往只能感知出对比明显的材料或现象,正如这次活动中,老师有目的地选择了光滑的玻璃球和粗糙的刺毛带进行对比及软软的毛绒玩具和硬硬的积木机型进行对比,让小朋友在探索的时候一下就感知到这些特性,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科学活动除了探索外还要讲述探索,小班小朋友的语言能力虽然不强,但是老师可以让小朋友尝试表达参与归纳和总结。

三、科学活动:水变红了(下学期初)

[活动准备]:(1)收集生活中红色的物体,如:红色的积木、红色的皱纹纸、红色的卡纸、红色的毛线、红色的布等;(2)学具:人手一个装有水的透明杯子和一份记录单、红色的物体(活动的第二环节再出示)。

[活动目标]: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

[分析]:投放材料注意适时出示。适时地投放材料,在科学活动中很关键。投放得早了小朋友没兴趣没激情,投放得晚了,小朋友的探索激情过了。

因此要注意两点:一是隐蔽出示。隐蔽出示就是指出示的时候用其他的东西遮挡起来,如教师的教具先用东西遮挡起来,如用盒子或是布袋把小朋友的操作材料装起来,这样的出示可以给小朋友带来神秘感,强化探索的欲望。提前在桌上放好操作材料虽然可以方便老师活动的开展,但是有一定的弊端,预先引起了小朋友对材料的关注,那么在真正操作探索这些材料的时候,可能小朋友的积极性已经不高了,所以老师要针对活动的内容和活动过程的设计,开始时要隐蔽出示的材料,到要用的时候再出示。

二是准时出示。准时出示就是到要用的时候老师再出示,小班小朋友虽然好奇心强,但是对事物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注意了。准时地出示材料,可以有效保持材料的新奇性,吸引小朋友对材料的关注。如谁变红了,老师在小朋友要开始探索的时候才把小朋友的操作材料发给大家,这样事先的保密让小朋友在操作中充满新鲜感,都有想尝试的欲望,小朋友的注意力就更集中了。所以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准”,把握好时间,从而使活动的效果达到最佳。

小班社会活动:桔子 篇3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特征。

2、在活动中学会品尝,并让幼儿知道不能乱扔果皮。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自带桔子一个,干净的毛巾,放桔子的盆子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你们的桌子上放着什么水果?是哪里的?叫什么呢?

2、你们想不想拿出来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呢?

二、探索、观察

1、请幼儿各自拿出自己带来的桔子,看看是什么形状的?

2、玩一玩,还可以与旁边的幼儿比一比,然后再告诉大家,你的桔子是怎样的?

3、你发现了什么?桔子的颜色是什么的呢?形状再仔细看一看是不是皮球一样的?(和皮球比)是扁圆的。

4、摸一摸,发现了什么?闻一闻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探索后告诉大家。

三、品尝桔子

1、老师也闻到了香香的味道,真想吃一口,怎么吃呢?

2、幼儿自由讨论,结论:剥了皮才能吃。

3、请幼儿剥桔子皮后吃桔子,桔子皮剥掉后,里面是什么?是怎样的。

4、尝桔子,吃后说说味道怎样的?(又甜又酸),桔子时还发现了什么?让幼儿观察,并告诉幼儿有桔子有核,有的无核。

5、那桔子皮和核放在哪里呢?知道不乱扔果皮。

小班科学桔子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今天星期一,小班孩子有几个从家里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其中王丫丫从家里拿了两个个很大很大的橘子,小家伙们现在对任何事物也都很好奇。这个季节最常见水果莫过于桔子了。课间时几个孩子围着在她都把小手伸着,丫丫则想小大人一样给她们一个一个的分着,其实他们对柚子果实不感兴趣,只不现在是物以稀为贵。呵呵,只见他们:

妮妮:哇——我的橘子开花了,(她把桔子一拜两半桔子的肉瓣真的想花一样都张开了)

奥奥:哈哈!我的是小船!(他把一瓣桔子放在桌上像在水中游)

蕊蕊:都看,都看,我戴了个漂亮的帽子。

帆帆:我家里也有好多好多的桔子,(帆帆分不到桔子,嘴巴翘好高0

呵呵,我看在眼里,乐在嘴里,想在心里。现在的孩子,别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水果,但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让我意识到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贴近幼儿的生活,;我意识到捕捉到了孩子的这个兴趣点。

活动目标

1、乐于尝试,感知桔子的特征。

2、体验探索创造的乐趣,发展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桔子。

2、提供塑料小刀。

活动过程

有几个孩子一下子就剥开桔子皮,放在嘴里吃了起来。还有些孩子用力剥柚子皮,怎么剥也剥不开,急得用牙齿咬,用塑料小刀切,花了好大力气也剥不开。成成抱着柚子走到我面前说:“,这皮太厚了,我弄不开!”师:“那怎么办?”幼:“用刀切开!”皮)看着一个个柚子的果实露出来孩子们高兴得又是拍手又是跳。幼:“这是柚子,你吃的是桔子。”幼:“我爱吃柚子,大大片的。”幼:“老师你看我一下就吃了!”(把几片桔子都放在嘴里咬了起来!)接着孩子们也不需要引导懂得剥开另一层皮进行品尝。吃饱后,孩子就拿起果皮想象成船、帽子、锅,瓢子在娃娃家玩了起来!

一开始,只见大孩子提出分工。瞧,制作帽子孩子,大孩子:“你把珠珠穿起来,我来剪和粘。”(.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小孩子直点头,很乐意!大孩子:“你帮我把卡纸拿来,我来画。”小孩子连忙帮助。还有的大孩子按小孩子尺寸做了手链等。孩子们通过合作创作作品更多了,有制作果皮娃娃、果皮帽、果皮动物,还有果皮乐器等等。创作完作品,小班孩子高兴拿起“杰作”介绍给自己的同伴和老师,表演了起来,情绪非常的愉快!突然,妮妮哭着从厕所里跑了出来:“我的小船掉到水里了!”师:“为什么会掉到水里呢?”原来他跑到水池里玩起了“小船”,可“船”却漏水沉了下去。玩的正高兴时下课铃响了我们只好结束了这节有意思的活动课。

教学反思

看到孩子能兴致勃勃进行探索,我更进一步感受到确实兴趣是孩子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探索始终来自孩子的兴趣,而我们只有追随孩子的兴趣同时给予适时的帮助,为他们提供充分而多样的操作材料,努力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想无论对于小、中、大班的孩子,只要你的内容真正符合孩子兴趣需要,有利于每一个幼儿提高和发展的活动,就是成功的活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桔子的秘密 篇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桔子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究发现桔子的特征及桔子制品。

2、尝试制作桔子制品,并对制作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桔子若干,榨汁机一台,杯子、吸管若干。

2、封闭的盒子一个(只可以一只小手伸进去),里面放一个桔子。

3、幼儿了解许多种水果的形状及吃法。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1)第一次猜想:有一种圆圆的水果,它是谁?

让孩子们将自己平时所认识的水果在头脑中过滤一遍。

(2)第二次猜想,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缩小范围 :有一种水果圆圆的,要剥开皮才能吃。

让孩子们运用筛选和排除的方法努力去探访答案。

2、动脑筋,想办法

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封闭的盒子,只有一只小手可以伸进去,要求在不用眼睛看的情况下,自己想办法去获得答案。(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等)

3、玩一玩, 发现秘密

(1)幼儿讨论:桔子可以怎样玩。(滚着玩、抛着玩、挂起来当绣球、当小丑的鼻子等等)

(2)幼儿讨论:桔子可以怎样吃。(剥开皮就吃、做成冰糖葫芦、做成桔子罐头、榨汁等等)

(3普宁招聘网chaoshannews.com)幼儿讨论:桔子皮有用吗?(洗净晒干可以象茶叶一样存放和冲饮,可做成糖桔丝、糖桔丁、桔皮酱、桔皮香、烧粥时放几片桔子皮有开胃作用、烧肉或烧排骨时也放几片,味道更美且不油腻)

4、做一做,尝一尝

老师和幼儿共同榨汁,并尝一尝其味道。延伸:

1、做一做冰糖葫芦、桔子罐头。

小班科学桔子 篇6

(一) 探究的目的性不强, 探究兴趣易转移

小班幼儿很多时候没有把材料视为工具, 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只是出于好奇心和好动的本能进行模仿性质的游戏活动, 或者只被操作材料本身所吸引, 导致幼儿的兴趣点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 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 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 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 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容易转移的。

(二) 探究的视角较窄, 自我中心倾向较强

小班幼儿具有单视角叠加累积的认知特点。与中大班幼儿相比, 小班幼儿的探究视角窄, 探究内容较局限, 一般来说, 小班幼儿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与探究的兴趣, 如问小班幼儿会选择探究什么样的车, 会喂养哪种小动物时, 他们一般都集中倾向于选择玩具车, 选择故事、儿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白兔, 可见小班幼儿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 有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

(三) 探究的过程直接, 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小班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 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等感知活动来进行探究。幼儿要依靠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 根据已有经验、运用转导推理或初步逻辑推理, 假设可能的情况, 可能的结果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探索过程依赖于直接经验, 看到事实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大多数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 这时动作被内化为具体形象思维, 使幼儿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的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

二、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环境的创设

根据美国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和克劳特 (Bronfenbrenner.U.&Croutou.A.C.) 对环境的定义, 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与社会心理环境。具体而言, 影响科学区中小班幼儿探究兴趣的物理环境是指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活动区的布置等方面。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活动区的心理氛围等, 这些环境全方位地影响着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

(一) 物质环境的创设

1.材料的选择

科学区材料选择要考虑科学性和操作性。小班幼儿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因此,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 以引发幼儿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反复尝试的机会。另外, 科学区材料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 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 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分析, 找出规律, 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 包括可以自我纠错的材料。如, 在“闻一闻”的游戏中, 教师提供了四个透明的瓶子, 分别注入酱油、醋、麻油、黄酒, 并提供这些物品的图片, 在四个瓶底也贴有这些物品的图片, 让幼儿通过闻味道找到相应的物品图片。

2.材料的呈现

(1) 材料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在科学区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充足的材料。一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 有效减少幼儿“无所事事”及相互间争执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满足想模仿他人活动或想与别人共同活动的幼儿的愿望, 使自身的探索活动不断深入并能较持久地维持对该活动的兴趣。

(2) 材料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如, 在“有趣的泡泡”活动中, 教师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的材料有现成的泡泡水、清水、洗涤剂, 可以满足第一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通过搅拌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密度的液体的阻力是不同的, 区分清水和洗涤;第二层次的材料有各种粗细长短质地不同的工具, 可以满足达到第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 比较泡泡的不同。可见,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一种材料多种玩法,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层次的材料, 只考虑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 就会阻碍一部分能力较强或较弱幼儿的发展。

(3) 材料呈现要体现情境性。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材料的呈现要直观且具有趣味性。如“玩天平”游戏中, 我们在活动区张贴了动物玩跷跷板的图片, 以幼儿熟悉的跷跷板引申至天平, 帮助幼儿体会、感知轻重。又如, 在“奶牛吃嫩草”游戏中, 教师提供了滴管、食用色素和奶牛餐巾纸, 让幼儿进行滴管滴色, 观察颜色相互碰撞后的变化, 其实就是颜色对对碰的游戏, 但是提供了滴管、奶牛纸巾这些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后, 他们会非常感兴趣。

(二) 心理环境的营造

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互助式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快乐探究的基础, 幼儿只有在和谐、互动的探究氛围中, 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因而也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因此, 营造和谐、互动的科学探究氛围相当重要。要做到这点, 教师需注意:

1.呵护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里, 教师应注意给小班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索空间, 不过分干预和限制他们的探究行为,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始终把幼儿放在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 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同时, 应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否亲切、语速是否适中。尤其是小班幼儿, 他们的向师性强, 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手势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探究情绪。因此, 小班幼儿更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 他们觉得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2.增强自信心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点滴成功, 及时给予鼓励, 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这样, 不仅能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而且还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激起他们积极尝试、大胆探究的欲望。

3.鼓励持久性

小班幼儿受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的局限, 探究中的兴趣点往往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 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 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 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 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容易转移。所以, 提供的材料需要引起幼儿兴趣, 并且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任务意识。如, 幼儿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 教师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 如瓶子、弹珠、木头、泡沫、回形针、海绵、棉花球、磁铁、纸片、毛巾等, 教师还设计了记录表, 将所有提供的物品拍照呈现在表格上, 提供给幼儿进行尝试性记录。记录表在整个活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有目的地引导小班幼儿围绕着目标去探索, 不仅使操作更具目的性, 避免了幼儿受到较多活动材料的干扰, 出现随意性, 同时也起到提示幼儿的作用, 让他们的操作更具有条理性。

三、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的介入与指导

适时介入是指教师对干预时机的一种把握。过早地干预会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太迟的干预会抑制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 教师适时地介入至关重要。

(一) 介入的时机

1.当幼儿认知出现瓶颈时

认知“瓶颈”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并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 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瓶颈”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 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瓶颈”, 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使这些“瓶颈”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 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 幼儿园在走廊拐角处装有一面反光镜, 为的是让来来往往的人在走路的时候看到对面的情况。小班幼儿对这面镜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问:“为什么这面镜子看上去和平时的镜子不一样?”“为什么镜子能够照到自己?”当幼儿在产生问题后需要深层次去了解问题、探索问题时发生了困难。于是, 我们尝试在科学区中提供了相关的镜子, 有的是凸透镜、有的是凹面镜等。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材料支持下受到启发, 他们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积极尝试仍无结果时

小班幼儿的探索兴趣常常会因为身边事物而发生转变, 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是无法解决问题时,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 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 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 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 在科学区中我们投放了玩色板, 试图通过幼儿的自主性探索, 了解不同色板镶嵌后变幻出的颜色是不同的。一段时间后, 我们发现他们没办法找到适合的方式进行游戏, 于是我们尝试提供了图符来提示幼儿, 但还是没法解决。之后, 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 通过讲评和材料层次性的丰富来拓宽幼儿的探索途径, 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 指导的策略

1.以游戏语言将真实世界同化到小班幼儿认知结构中

在生活中, 我们常用拟人的语言提问, 激发幼儿的兴趣, 例如, 春天树光秃秃的, 我们要想让孩子们看到植物明显的变化, 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让小班孩子对光秃秃的树枝感兴趣,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愿望, 我们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孩子们喜欢亲切的称呼, 于是我说:“这是柳树妈妈”“这是石榴哥哥”“这是冬青姐姐”“看一看, 摸一摸, 他们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的”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 尤其当柳树妈妈、冬青姐姐都长出了绿叶子, 石榴哥哥还沉睡不起, 孩子们每天都去喊“快醒醒八大懒虫”当时石榴树钻出小红芽时, 他们高兴得喊“大懒虫醒了醒了”。

2.以游戏语言提出任务性问题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究欲望

小班幼儿关注的范围比较有限, 眼前好玩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但不能深入。在玩沙活动开始时, 总是这个邀请老师去吃“馒头”, 那个邀请老师去吃“小豆粥”, 小班幼儿把生活经验同化进了探究活动之中, 更有幼儿会将幻想性的情节同化到探究行为中。有幼儿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 我堆的大恐龙的身子总往下跑!”我说:“它是怎么跑的?”龙龙说:“我倒上去就下来, 倒上去就下来。”我对大家说:“怎么才能让沙子呆住呢?”浩浩说:“是沙子太干了。”泽泽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 用水枪泚水。”龙龙立刻被点醒了, 说:“咱们加点水进去吧。”小班幼儿在提水的过程中, 感到小桶的水倒进沙子里, 嗖一下子就没了, 大桶倒到沙子里扑哧扑哧发出沙子吃水的声音, 他们纷纷换成大桶来给沙注水, 当他们用湿湿的沙堆砌成了恐龙、乌龟时, 都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问题的提升使他们感受了不同容积的工具不同的作用, 学会了用行动来说话, 对沙的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幼儿亲历、尝试、探究、发现、感受的过程。发展小班幼儿探究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让小班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 只有自己动手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会获取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初步了解,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通过“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的实践研究, 使我们教师观念上、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中我们懂得了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 更应该给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 注重探索过程, 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在小班幼儿与科学初步接触的过程中, 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并获得了有关科学的经验, 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也从此开始了, 此项研究让教师与幼儿一起获得了成长。

摘要:科学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种, 是指教师依据简单的科学原理投放各种可以感知和操作的材料, 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各种方式与材料进行相互作用, 从中萌发科学探索兴趣, 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 从而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低结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探讨科学区创设和活动指导的研究尚不多见, 可见小班幼儿科学区的创设与研究难度比较大, 但是小班的科学区活动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又非常重要。因此, 以“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主题, 试图在结合研究者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中梳理出相关具体策略。

关键词:科学区,小班,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科学区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02.

上一篇: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下一篇:电焊机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