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心得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心得(精选12篇)

中国历史心得 篇1

这几天,我看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这本书主要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党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对我们学好党的历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深深的吸引了我:“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勇、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而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的诞生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有了新的舵手。我们要把学习党史活动与自我的学习生活工作实际相结合,使学习活动成为凝聚人心,增进团结、求实务实、推进学习工作的过程,永远坚持党的领导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岗位,都要树立高度的职责感和敬业精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度重视党的历史,注重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辛奋斗和曲折探索为叙述脉络,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为我们更好地面向和开创未来,为新时期新征程写下“精彩注脚”。

学史则居安思危,回顾走过的路,党史正如明灯,照亮脚下前行道路。以史为鉴,就是要学会在“前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无论是伟大事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常某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前行道路上面临着无数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去应对,百年非凡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一种重要的品质,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为我们应对内外部复杂情况变化、解决现实困难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历史经验中蕴含着居安思危的大智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中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举一反三,用历史经验看未来,提早作出战略布局,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中国历史心得 篇2

关键词:小学历史,历史规律,历史观

一、学历史要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和方法

1.学历史,明大道,鉴往知来。学习要点不是死记硬背一肚子历史知识,重要的是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事迹激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深谙历史常识和常理,避免重蹈覆辙,追求文明进步。所以,对我们学到的历史知识,无论真伪,我们都要进行一番推敲,看看这段历史的主角是谁,他们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当时的何种背景,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给这些历史人物何种选择。总之,就是要思考,而不是死读书。

2.纸上谈兵、泛泛空谈,终究无法入木三分,既要思考,又要举例说明。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有名的君主: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成吉思汗。他们都武功卓著,其中秦军元将精锐,冠绝天下。他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极其庞大的帝国。但两个朝代的命运也几乎一样:迅速败亡。为什么这两个帝国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空前之大的版图,而覆灭得又如此之快呢?看来,国家的兴衰,可不是仅仅有强大的军力所能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执政基础。这两个最强大的帝国虽然拥有当世最精锐的军队,但他们对广大人民的欺压和约束也是最严酷的。所以,当民心尽失,积愤如沸的时候,给帝王和百姓的选择就只有一个,无论他们是否喜欢,那就是重新洗牌。

3.懂得历史规律历史将会轮回,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身在历史中的人,是否还记得他们读史时候的感慨?无论是学了哪一个时段的历史,我们都要认真地问自己,这段历史说明了什么?我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在我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学习才更加有意义。

二、增加智慧,提高素质,历史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揭示

历史最大的作用就是教育,教育者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努力学习历史,认真阅读历史书籍。作为研究者,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抓住本质,撰写卓有建树的学术专著,发表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把历史研究普及化,提高全民的思想和素质。历史是记载人心的文字,是文明的集结,史学工作者、教育者责任重大,要起到带头作用,科学地研究历史,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让每一个人抚今追昔,心灵丰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小学历史教学心得 篇3

关键词:小学历史;历史规律;历史观

一、学历史要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和方法

1.学历史,明大道,鉴往知来。学习要点不是死记硬背一肚子历史知识,重要的是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事迹激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深谙历史常识和常理,避免重蹈覆辙,追求文明进步。所以,对我们学到的历史知识,无论真伪,我们都要进行一番推敲,看看这段历史的主角是谁,他们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当时的何种背景,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给这些历史人物何种选择。总之,就是要思考,而不是死读书。

2.纸上谈兵、泛泛空谈,终究无法入木三分,既要思考,又要举例说明。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有名的君主: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成吉思汗。他们都武功卓著,其中秦军元将精锐,冠绝天下。他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极其庞大的帝国。但两个朝代的命运也几乎一样:迅速败亡。为什么这两个帝国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空前之大的版图,而覆灭得又如此之快呢?看来,国家的兴衰,可不是仅仅有强大的军力所能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执政基础。这两个最强大的帝国虽然拥有当世最精锐的军队,但他们对广大人民的欺压和约束也是最严酷的。所以,当民心尽失,积愤如沸的时候,给帝王和百姓的选择就只有一个,无论他们是否喜欢,那就是重新洗牌。

3.懂得历史规律历史将会轮回,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身在历史中的人,是否还记得他们读史时候的感慨?无论是学了哪一个时段的历史,我们都要认真地问自己,这段历史说明了什么?我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在我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学习才更加有意义。

二、增加智慧,提高素质,历史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揭示

历史最大的作用就是教育,教育者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努力学习历史,认真阅读历史书籍。作为研究者,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抓住本质,撰写卓有建树的学术专著,发表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把历史研究普及化,提高全民的思想和素质。历史是记载人心的文字,是文明的集结,史学工作者、教育者责任重大,要起到带头作用,科学地研究历史,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让每一个人抚今追昔,心灵丰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总之,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记忆知识、年代、典故,而是总结经验,完善自我,吸收营养,修葺自然,更好地奉献社会。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有感心得 篇4

真实是历史纪录片存在的基础。观众对历史纪录片的喜爱,也大都建立在以真实为核心的审美取向上。要阐释好复杂敏感的新疆历史问题,尤其要重视在这一方面的把握。新疆地处东西交汇、环境错综复杂,不同民族在天山南北迁徙融合,多元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碰撞激荡,由此也构成了新疆历史的多重复杂面向。长期以来的新疆反分裂斗争实践证明,新疆现实中存在的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领域的问题,大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民族分裂势力和美西方敌对势力肆意歪曲杜撰历史,散布了一系列错误的、反动的思想言论,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如果不能在社会层面广泛有效地正本清源、澄清错误,不能有力回击美西方反华势力蓄意捏造的谣言,我们就会被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就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

历史不容亵渎,事实不容否定。掸去尘灰让文物说话,让不可以湮灭、也不容许任何人篡改的历史复活,就是最好的回应方式。《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为了凸显新疆历史的客观真实,在对重要信息的呈现上,坚定地用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据介绍,摄制组在全新疆地区及陕西、甘肃、河北、北京等地探访取景,先后拍摄200余件相关文物、文献,实地拍摄90余个遗址和历史建筑,在众多珍贵文物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也有曾经震撼世界的《伏羲女娲图》,还有藏于国家图书馆从未示人的《清乾隆内府舆图》,躲在历史深处的吐峪沟唐代佛教壁画。更引人注目的是有大量最新考古成果的展示,如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遗址的最新发掘成果,新疆尉犁县出土的千余件唐代安西都护府军镇遗物等。摄制组以一简一牍、一砖一瓦、一城一窟、一图一画为经纬,在全景展示与刻画方寸的完美结合中,形成了传世文献、考古实物、历史遗迹以及珍稀影像构成的历史证据链,在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源自历史大气象的独特魅力间,让观众流连忘返,领略真实的中国新疆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心得 篇5

这个暑假,妈妈带我来到了新疆这个“怪”地方,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新疆的看法,下面,请让我介绍我的新疆之行。

我们乘坐的飞机飞往新疆的省会——乌鲁木齐,下了飞机,一股热干风迎面袭来,因此,在乌鲁木齐宾馆里度过的两个夜晚并不好受,因为又干又热,一致我的鼻子上差了两次“大葱”,干和热是新疆给我的第一印象。

当天下午,导游带我们到乌鲁木齐比较有名的贸易中心“大巴扎”去采购新疆特产,一进到店铺里面,各种奇怪的物品琳琅满目的摆在我们的眼前,导游耐心的给我们介绍,那里有民族乐器、特色食品、还有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服装,说到这里,新疆有一“怪”,“男人爱把绿帽戴”——少数民族戴的帽子一般为菱形,以绿色为主,他们认为绿色代表着“生机”,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新疆感兴趣了呢?晚上,我们在二道桥观看了歌舞表演,通过曼妙的舞姿和刚柔混合之美,演绎了十三个少数民族在新疆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的过程,新疆历史的画卷正向我们慢慢展开。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不仅尝到了正宗的囊、哈密瓜、葡萄干、奶疙瘩等,还感受到了牧民们的盛情,再毡房中,仿佛也能感受到四季的存在,同样也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辛苦。

在高高兴兴的旅途中,我们又将揭开新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此次要去的地方因湖怪而着名,不说你们也可能想到了!没错,那就是喀纳斯,8月份,炎炎的时候当北京的天气还是在烈日炎炎的时候,我们早已穿上了秋裤和棉袄。在景区外我们就拿起相机乱照一通,哪怕是一个角落,都有令你意想不到的奇特景观,进入景区,我们在途中乘区间车,发现云雾和山水,形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在这里,我才发觉大自然是多么的伟大,爬过1068级台阶,登上观鱼台,俯瞰喀纳斯,好似用绿色的森林做线,碧蓝的湖水做珠,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成一串珍珠项链,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

虽然还有好多没和大家一起分享,但是相信你们一定被大自然的巧妙所折服,有茂密的森林,还有寸草不生的雅丹地貌,又有寒冷刺骨而又神秘的喀纳斯,还有热浪翻滚的火焰山。大自然的神奇当然不能用只字片语所来表达,在这次旅途中,长了不少的见识,也让我对新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学习心得感想2

这个暑假,妈妈带我来到了新疆这个“怪”地方,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新疆的看法,下面,请让我介绍我的新疆之行。

我们乘坐的飞机飞往新疆的省会——乌鲁木齐,下了飞机,一股热干风迎面袭来,因此,在乌鲁木齐宾馆里度过的两个夜晚并不好受,因为又干又热,一致我的鼻子上差了两次“大葱”,干和热是新疆给我的第一印象。

当天下午,导游带我们到乌鲁木齐比较有名的贸易中心“大巴扎”去采购新疆特产,一进到店铺里面,各种奇怪的物品琳琅满目的摆在我们的眼前,导游耐心的给我们介绍,那里有民族乐器、特色食品、还有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服装,说到这里,新疆有一“怪”,“男人爱把绿帽戴”——少数民族戴的帽子一般为菱形,以绿色为主,他们认为绿色代表着“生机”,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新疆感兴趣了呢?晚上,我们在二道桥观看了歌舞表演,通过曼妙的舞姿和刚柔混合之美,演绎了十三个少数民族在新疆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的过程,新疆历史的画卷正向我们慢慢展开。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不仅尝到了正宗的囊、哈密瓜、葡萄干、奶疙瘩等,还感受到了牧民们的盛情,再毡房中,仿佛也能感受到四季的存在,同样也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辛苦。

在高高兴兴的旅途中,我们又将揭开新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此次要去的地方因湖怪而著名,不说你们也可能想到了!没错,那就是喀纳斯,8月份,炎炎的时候当北京的天气还是在烈日炎炎的时候,我们早已穿上了秋裤和棉袄。在景区外我们就拿起相机乱照一通,哪怕是一个角落,都有令你意想不到的奇特景观,进入景区,我们在途中乘区间车,发现云雾和山水,形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在这里,我才发觉大自然是多么的伟大,爬过1068级台阶,登上观鱼台,俯瞰喀纳斯,好似用绿色的森林做线,碧蓝的湖水做珠,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成一串珍珠项链,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

虽然还有好多没和大家一起分享,但是相信你们一定被大自然的巧妙所折服,有茂密的森林,还有寸草不生的雅丹地貌,又有寒冷刺骨而又神秘的喀纳斯,还有热浪翻滚的火焰山。大自然的神奇当然不能用只字片语所来表达,在这次旅途中,长了不少的见识,也让我对新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学习心得感想3

我在高山之颠,遥望那美丽动人的天池,欣赏那犹如仙境的喀纳斯,还有那牛羊成群的伊犁大草原,虽然我是在前年来的新疆,但是在我的脑子里还有着深刻的印象。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许多的叔叔阿姨们来到了神谜的天池,哇,天池真美啊!这是我来到天池想说的第一句话,那郁郁葱葱的森林和那清澈见底的湖水吸引了我的眼球。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海拔2194米的山上有着长约4.85公里,东西宽约3.35公里,面积约9.82平方公里,周长约为13.1公里的湖泊。在天池我领略到了什么是美。

还没让我从对天池的美景的感叹中醒过来时,我们一行人又去了另一个人间仙境——喀纳斯,据说那儿有湖怪,我在路上一直想着,湖怪到底长的什么样子或者根本没有这传说中的湖怪,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大概是凌晨1点吧。虽然人已经很疲倦了,但是我还是睡不着,特别兴奋,第二天,我们坐着公车来到了喀纳斯湖,我的脑子很乱,胡思乱想着,希望着湖怪能出现但是我又希望它不要出现。因为我害怕。那儿水很清,很凉。而且景色十分的秀丽。到现在我记得清清楚楚,尤其是那儿的美景,更是让我永生不能忘记。

接着我们来到了伊犁大草原,伊犁草原是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绿色的草原、蓝色的河流、白色的冰川、雄伟的天山,刚直不阿的青松,着成了非常优美的自然景观,黄昏,看着那让人垂怜的美景,引起我无穷的遐想。

你说新疆美不美?真是人间仙境啊!还不赶快行动,来新疆吧!这儿有美景,能让人流连忘返。快来吧!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快来感受一下新疆的美景吧!《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学习心得感想4

新疆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山川壮丽。既有一泻千里的河流,万顷碧波的草原,又有神秘莫测的沙漠奇观。

从小我在新疆长大,所以我对这片土地非常了解和热爱。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最美的风景线:入疆进哈密、吐鲁番的葡萄沟、火焰山,回顾历史,感慨一座城池的迁徒变化;北上有“小瑞士”之称的喀纳斯,醉心九道湾山水美景,探秘湖中水怪,西行太平洋最后一滴泪——赛里木湖,清澈的湖水犹如一面镜子,倒映着远处常年积雪的雪山;逛霍尔果斯口岸别样边贸;探访伊利薰衣草基地、辽阔的那拉提大草原,紫色的薰衣草、黄色的向日葵、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在那拉提草原你可以骑马,骑在马背上很颠,但很有趣,还可以喂马儿吃草。南下龟兹女儿国和美丽的沙漠胡杨林,白天金黄的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走进了金色童话,晚上在沙漠看着星星围着火炉吃着烧烤,啃着西瓜……任意一处风景都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

新疆不仅风景优美,也是著名的瓜果之乡。那段子怎么说来着“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叶城的石榴人人夸,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库车的小白杏味最佳,阿克苏的苹果顶呱呱,拜城的西瓜甜又沙,阿图什的无花果名气大,喀什的樱桃赛珍珠,伽师的甜瓜甜掉牙,和田的薄皮核桃不用敲,一年四季有瓜果,来了新疆不想家!”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很想来,那就赶快哟,金秋十月最美新疆!《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学习心得感想5

星移物换一甲子,戈壁渐开新天地。在_到来之际,我们热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十个生日,并向天山南北各民族兄弟姐妹和所有为新疆稳定繁荣作出贡献的人们致以节日祝贺与美好祝福。

60年风雨砥砺,60年胼手胝足,新疆经济总量从195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200多亿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都发生历史性变化,公路、铁路、航空快速发展,建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今日新疆,经济社会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今非昔比,呈现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60年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成功实践。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新疆才有发展进步的今天,才有稳定繁荣的明天。

现在,新疆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历史机遇。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关键就看能不能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紧紧抓住民族团结这个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国梦上来,各民族就会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就有了最有力的支撑。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学习心得 篇6

库尔勒真是一个美丽的绿城,。这是我们来到库尔勒的第一印象。库尔勒确实算是一个绿城。茂密的绿树整齐地站在街道的两边,给炎热的天气,增添了不少的清凉。来到这么一个美丽的城市,谁会想到有一大片沙漠正虎视眈眈地卧在她脚边呢?可事实正是如此。

那天,我们驱车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

风,卷着扑天盖地的黄沙。沙漠上的沙丘此起彼伏。向前微微迈上一步,脚就会隐隐往下陷,细腻的黄沙缓缓从脚边流过。

一个百岁老人正躺在一个躺椅上。他已经很老了。满头的银发,满脸的白须。我看了他一眼,心想,这就是导游说的,罗布泊剩下的最后一个人了吧。

罗布泊曾经是个非常繁荣的民族。他们傍水而居。每天,早。中。晚餐都是鱼,可人们一直生活得很好。但是,沙漠却正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他们的家园。村庄每隔几年都要往里退一点,因为他们的水没了。没有了水,要只吃鱼的罗布泊人怎么活下去呢?一点,再一点,他们不停地在往里迁移着。于是,悲剧发生了。人们的水,永远地消失掉了。只剩下一个个小小的,满是盐碱的水塘。

罗布泊灭亡了。人们走的走,散的散,最后,就只剩下一个人!世界上从此,再也见不到罗布泊这个村庄了。

是什么导致这场灾难的呢?就是因为人们胡乱破坏环境的缘故。没有了树木的保护,沙漠就肆无忌惮地开始疯狂的破坏。淹没土地,淹没房屋,淹没所有它能淹没的地方。

库尔勒之所以能种那么多树,是因为有一条小小的孔雀河从城市中央流过。可是,虽然有一条小河流过,要种那么多树还是很困难的。

“你们知道库尔勒人是怎么给树浇水的吗?”导游问我们。有说用水管喷的,有说用水桶泼的,可是都不对。

“是用滴灌!”一个叔叔大声说道。

“完全正确!”导游笑着竖起大拇指。

大家都沉默了。

这所谓的滴灌,指的就是把水管戳几个洞,让水慢慢地渗到土地里。只有这样,才能把最少的水,用到最多的地方去。可想而知,要想在这里种树,是多么的困难。

这次新疆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时常在想,塔克拉玛干沙漠离库尔勒那么近,万一有一天,它把库尔勒这么美丽的城市也给吞噬掉怎么办呢?

浅析《在中国发现历史》 篇7

本书一方面探讨了美国史学界研究中国的情况———从而直接涉及广泛的中美关系中的思想的一面, 另一方面标志了其中以为史学家内心演变过程中某一史科的状态。 柯文在写本书时是在他四十岁之后。 有人也许会说本书很不像话, 因为本书比较侧重十九世纪, 而这个时期对于书中要考查的两个理论模式———冲击—回应与传统—现代模式———是极为关键的。

本书将对这三种思想框架———冲击—回应模式。 近代化框架与帝国注意框架———逐一分析考察。 冲击—回应框架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对“西方挑战”之回应上, 就很容易鼓励人民把不仅仅是, 或主要并不是对西方作出回应的发展错误地解释为是对西方做出的反应。 近代化或传统———近代取向则根深蒂固, 它的基础可追溯至十九世纪西方人对文化、变化、中国、与西方本身所持的看法。 这一取向的错误在于把一种来自外界的———同时也是狭隘的西方观点强加在中国历史上。 对于帝国主义框架, 有些史家似乎认为需要西方来“发动”一下中国历史。 但是所有这些人都一致认为西方起到了有害的作用, 认为它是一百五十年来中国一切灾难的祸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美国史家解释鸦片战争 (1839—1842) 到义和团起义 (1899—1900) 这段历史时, 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西方冲击”与“中国回应”这两个概念。其理论框架所依据的前提假设是: 就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情况而言, 左右中国历史的最重要影响是与西方的对抗。 这种提法又意味着另一种假设, 即在这段中国历史中, 西方扮演着“主动”角色, 中国则扮演着远为消极的或者说回应的角色。对于西方冲击的这种极端重要性主张最有力的著作有邓嗣禹与费正清写的《中国对西方之回应》、保罗·克莱德与伯顿·比尔斯合著的《远东:西方冲击与东方回应之历史》、埃德温·赖肖尔和艾波特·克雷格合著的《东亚文明史》。 此书第二卷中有关十九世纪中国的论述主要出于费正清手笔, 首先, 从数量上说, 他把过多精力用于这段历史中与西方有关联的历史侧面。 其次, 由于主要是通过冲击———回应模式这个棱镜来观察这些侧面。 致使对它们的复杂历史涵义未能作出充分阐述: 有些事变本来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对内部因素作出的回应, 却被过多地说成是对外来冲击作出的回应。 第三, 费正清为了要说明中国“对西方挑战回应不力”, 不得不反复使用“明显的惰性”。总之, 我们面临一个问题, 即学术研究的最新趋势与初学者所得到的中国画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差距。 其实, 这一画面的主要毛病, 并不在于它是“错误的”, 而在于它没有把其思想所能概括的范围交代清楚。 就像在物理学领域, 过去百年的发展尽管没有推翻牛顿定律, 但却表明这些定律适用的范围是有限度的。

本书在“冲击—回应”框架存在的问题是谈到“西方冲击” 时, 人们往往忽视近代西方本身就带着自相矛盾的性质。 西方之所以如此地迷惑不解, 理由之一是近代西方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 西方在近代阶段并不是停滞不前的, 这个明显的真理却容易被人忘记。 同样容易被人忘记的事实是“西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没有“东方”或“非西方”和它比较, 西方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的词汇里也不会出现这个词表达这个概念。 倘若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人们就既不会认为它是美国又不会认为它是一个国家, 我们感受到的差别就会完全集中在“美国”文化内部的种种变异。 在看待二十世纪前期这段历史时, 如果通过整个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冲击的概念来分析问题, 也将是荒谬的, 甚至当中国人谈到“全盘西化”时, 在他们心目中实际上也并不是用西方的社会与文化机械地代替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而是按照经过精选的、他们心目中的西方形象来改造中国。例如, 十九世纪远离西方到中国的传教士, 本来就很可能不是很典型的西方人, 而且在中国居住一段时间后, 肯定会变得更加不典型。 他学习中文、采纳某些中国的风俗习惯, 光合新的环境接触交往, 开始经历一个“杂交”的过程。 他已经不是单一纯粹的西方人。 在思想观念领域也产生了类似的杂交现象。 概念不像人, 不能对环境做出积极回应, 因为在这些西方概念能够引起回应之前, 首先得进行交流。 而交流只有通过中国语言及其思想方式的过滤才能实现。 这种过滤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对原义的歪曲。 这种西方的首次冲击, 当它经由中国人传递时, 还会受到另一种歪曲, 例如外国商人与买办之间, 或传教士与教徒之间, 西方的冲击多少比较直接。 但是在其他情况之下则并非如此。 如果把这些回应简单说成只是对西方的回应, 那就会造成极大的误解。 讨论“中国回应”时往往过分抽象化。 中国在地理上横跨整个大陆;在种族、语言和地区上, 变异甚多, 极为复杂。在每个特定地区, 少数上层社会人物与广大群众之间在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区别。 每个从属的集团进入较大的中国文化时, 角度不同, 正是这种不同左右了他们如何对各种情况做出回应。 所以当我们把这些回应统称为中国回应时, 我们实际上是把各种现象叠加起来, 再加以平均。 由于我们对历史现实有一个平均、单一的理解, 我们便鲁莽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 就很可能把现实完全歪曲了。 简言之, 中国在前一世纪对西方回应的这段经历, 必然是极为错综复杂的。

柯文对同治中兴曾作如下估计:“在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 旨在改革政权到某一程度, 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植活动, 另一方面又无需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以及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 同治中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伟大的中兴运动, 就是这一系列努力中的第一次, 同时也是最接近成果的一次。 ”对于这一论断可提出两点质疑。 第一, 同治中兴事实上是否失败? 第二, 假设中兴失败, 是否是由于近代化与儒教的要求相互冲击造成?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思想的中心依然落在中国的内部。 对此, 历史学家往往猛烈攻击历史决定论, 但在写历史时却又发现自己难免要向自己所攻击的这种理论妥协让步。 还有一种类似的容易令人误解的看法, 这种看法是由于把中日两国对西方的回应加以比较的流行做法引起的。 这种比较可以揭示中日社会之间较突出的相异之处, 因此颇有价值。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产出一种副作用, 即把两者之间某些非常根本的类似之处掩盖起来。

若干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世史的论著, 经历着一个重大变化:一个停滞不前、沉睡不醒的中国, 等待着充满活力、满载历史变化的西方, 把它从无历史变化的不幸状态中拯救出来———这样一个中国的旧形象终于逐渐消失。 中国确实在经历一场解放。 只是, 它不是从自身解放出来, 而是从我们解放出来。 不是从事实上的无变化状态中解放出来, 而是从一种由外界强加的无变化之看法中解放出来。 这种看法的根源在于对什么才算变化, 以及哪种变化才算重要的某种特殊的界说。 美国史家的这种根本转变与思想领域中开始发生的另一变化密切相关, 我指的是人们对近代化理论作为研究中国近世史的框架所产生的日益增长的幻灭情绪。 近代化理论的文献浩如烟海, 本书无法进行全面讨论, 因而我的兴趣侧重于其中把社会演变分为“传统的”与“近代的”两个阶段的做法。

我在此主要只讨论它们如何反映在对中国的评论上。在这类评论中, 一个几乎固定不变的看法, 是认为中国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社会, 一个处于永恒宁静状态的社会。 其实认为中国是不变的, 并不是什么新鲜看法, 它在十九世纪以前已流行甚广。 十九世纪看法的新处, 在于它给予这种据说是中国的停滞不变属性以否定的评价。 在法国革命前, 中国社会稳定不变曾被许多作家视为值得西方仰慕的明显优点。可是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 工业革命逐步扩大了欧洲与中国之间的物质差距, 同时欧洲人开始把“文化”等同于高度的物质文明, 因此中国这个一度技术昌盛, 物产丰富, 为西方所称羡的国家, 如今却被视为落后的社会。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是否就有资格算得上文明人, 还有一点难断的话, 他们却毫不犹豫地认为中国是野蛮人, 并认定中国将像其他“未发达国家”一样, 按照近代西方的形象加以改造。 十九世纪对中国看法的最后一部分可以分解为下列几个互相关联的论点:第一, 中国只有通过外来的强刺激才能从沉睡中惊醒;第二, 近代西方, 而且只有近代西方, 才能发现这一强刺激;第三, 这一震击过程已经开始, 其结局必然是按照西方形象改造中国文化。 不可否认, 西方对十九、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冲击是极为重要的。 但如何确认这一重要性, 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方法论问题。 每种理论取向都有自己的逻辑。 但是, 如果数学家只需为其逻辑的本身是否严密而操心, 历史学家则除此之外还得操心其取向的逻辑是否和确实发生过的往事相互吻合。 李文森假设儒教与近代社会基本上水火不容, 并认为只有摧毁传统秩序之后才可能建立新的近代秩序,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 后者在解释“近代”与“传统”的关系时, 摒弃了那种认为两者各处一端, 相互排斥的概念。 正当对“传统”与“近代”之关系的新理解逐步形成时, 出现了一批反映这种新观点的著作。 它们对“过去”在中国近世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了显然不同的描述。 在这幅新画面中“过去” 的某些特征继续被描绘为与革命变化是对立的, 但是另有些特征则不仅未被视为这类变化的阻力, 反而被视为推进乃至于左右这种变化的一股力量。 中国革命本身也被视为不仅是对西方入侵造成之新问题的回应, 而且是对来自中国内部老问题的回应。 其结果是, 过去一个半世纪中国的历史重新获得了它已失去的一部分自主性, 同时也为更谨慎恰当地描绘西方在这段历史中所起的作用铺平道路。

十九世纪对美国研究中国近世史的影响已经削弱了许多, 在有些方面已基本消失。 但它毕竟持续下来了, 至少它的残余仍然留存。 对这种影响的首次进攻来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学者、他们的研究是对战前“通商口岸”历史学的一种反动。他们辛勤工作, 力图进入中国文化的“内部”, 显示这段历史的中国的侧面。 这种取向往往是出于对非西方文化的真实的仰慕之情, 在此程度内, 它就背离了那种指引大部分早期研究的蔑视中国的旧观点。 但是这种背离是不彻底的。 虽然人们开始重视中国内部发生的事情, 而且第一次下工夫认真了解中国的态度与价值观念, 采用档案资料和新发表的中国文献汇编, 但是这种理解是根据一种假设框架进行的, 而这些假设却给予中国社会很少独立产生变化的余地, 认为中国近代的转变几乎完全是由西方引起的。

这些史家被囚禁在自己的近代经验的狭隘牢笼中, 却想去了解并解释非西方社会近代化的过程。 当然犯错误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些史学家会堕入陷阱, 而比较聪明的史学家则可以免遭此祸。 但是我们中间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从紧紧裹着自己的这层“文化皮肤”中抽脱出来。 从这点看来, 根本放弃近代化理论的整套术语 (特别是“传统”与“近代”的概念) , 寻求另外一种西方中心较少的方法, 来描绘一世纪来席卷全球的各种大规模历史过程, 可能有其可取之处。

总结一下, 柯文在两章中针对传统与近代、冲击与回应的两种模式, 有些历史学家可能无法跳出自己的角度与经验, 所以无法做到从相对客观的角度看两种模式, 甚至于有些史家意识到内部的角度出发, 但由于长期的文化与教育模式熏陶的影响不同, 导致不能获取内部资格看到冲击与回应。 但柯文对此种状态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却不持批判态度。

参考文献

中国书法历史 篇8

到了唐朝,书法成了非常流行的文化,各种字体在唐朝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既有继承,也有革新,涌现出大批非常厉害的书法家,对后世影响颇深。

从宋至清,书法随着国家的兴亡而变化着,时而内敛,时而狂放,但是文字始终在变化中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如今,仍然有大批优秀的书法家把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你也想让中国的文字在你笔下潇洒地挥洒而出吗?OK,那就赶紧跟着当代书法名家李放鸣叔叔开始练字吧!

中国历史心得 篇9

行三“路”(学习《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心得感悟)

仅供参考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中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史使人明智,明智方能致远,读党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认识党情国情,是我们开创未来的重要前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新时期,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品读党史,常读常新,学思践悟,懂得从党史中汲取历史营养,锤炼初心、淬炼匠心、修炼信心,善于在党史中感受奋进力量,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

读懂党史,锤炼“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不忘“来时路”。“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我们党百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铭刻着党的初心使命,唯有通过反复品读党史,搞清楚“从哪里来”,常忆“来时路”,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奋勇前进、行稳致远。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这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从党史中学习立身之本,涵养“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尽己所能将精力与心思投入到为民服务的事业当中,致力于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从党史中学习创业历程,弘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仅做到持身以正,防腐拒贪,更要做到持身以谦,虚心谨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打哈哈”、治好“拖延症”、破除“富贵病”;要从党史中学习科学理论,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担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政治定力,听党指挥,服从大局。

读好党史,淬炼“千锤万凿出深山”的匠心,走好“脚下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更是无数共产党人“真刀真枪”拼出来、“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历史,凝聚着无数共产党人的实践智慧和创新成果。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党史学习,从中提炼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在学思践悟中运用好党史这本“教科书”、补充足“营养剂”。一方面,要从党史中感悟党一脉相承的实干精神,自觉践行到日常工作当中,忠于职守,躬身实践,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发挥“钉钉子”精神,永不言弃,迎难而上。另一方面,走好“当下路”不仅要求继承前人智慧,更要求贡献新智慧,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摒弃守旧观念、摆脱路径依赖,在创新中实现自我超越。唯有通过广泛开展党史学习,弄明白“怎么办”,才能踏实走好走稳走远“当下路”,以匠心致敬初心,以匠心成就信心,让实干成为“标配”、让坚持化作“本能”、让创新成为“共识”。

读透党史,修炼“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信心,坚定“未来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有志者,事竟成”,唯有意志坚定的奋斗者才能创造出辉煌的历史。从嘉兴南湖上的那一艘小船,到如今在民族复兴路上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从建立新中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到改革开发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从实现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但都成功跨越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无数共产党员“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信心是关键。坚持品读党史,常读常新,是为了能够树立信心,解决“到哪里去”的方向问题,以信心捍卫价值,以信心守护道路,以信心抵御风浪。在对党史的反复咀嚼中透过历史看未来,在对党史的细嚼慢咽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坚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心,拨开历史迷雾,克服对未来的恐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读书心得 篇10

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续一妾名叫姣娘,年方十八,长得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整日忙碌常不回家。姣娘正值妙龄,独居空房,便跟府里年轻仆人私下偷情。王安石有所耳闻,便使一计,谎称上朝,却悄然藏匿家中,入夜潜藏在卧室外,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床上调情,气得他火冒三丈,欲砸门捉奸,但他转念一想,自己当朝堂堂宰相,为爱妾如此动怒实在犯不上,便转身即走。不料,没留神撞上院中的大树,抬头见树上有个老鸹窝,他灵机一动,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窝几下,老鸹惊叫而飞,屋中仆人闻声跳后窗而逃。而后,王安石佯装无事。

一晃到了中秋节,王安石邀姣娘花前赏月。酒过三巡,他即席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不用细说,才女姣娘已品出诗中寓意,知道自己与仆人偷情一事败露,顿感无地自容。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细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豆蔻年华,偷情之事可以理解,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时过中秋,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与那仆人成亲,远走他乡。

中国崛起的历史意义 篇11

柏林墙倒塌意味着冷战结束,这是没有异议的,但说得还不完整。笔者要补充一句,那就是,它标志着美国从此成为惟一的超级强国。这个事实迄今为止还没有改变,所以柏林墙倒塌的影响依然在持续。

那么,中国是否在崛起?这不是任何人说了就算的,自己说也不算,因为还要看别人是否感觉到中国在崛起。所以,笔者们首先看一下外部世界是怎么反应的。

笔者曾经多次采访七国集团的峰会,对它的分量还是比较了解的。只要比较一下就更清楚了。简单地说,七国集团虽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但却胜似联合国安理会。这是因为,它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主导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包括货币政策和能源政策。凭什么?当然是凭实力。

可是,现在不同了,因为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那就是中国。2003年,七国集团在多哈举行半年一次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国副财长和副行长首次应邀列席。这是不寻常的事情。俄罗斯是八国集团成员,但一直没有资格出席财长会议;而中国不是成员国,却反而被邀出席;七国集团不只讨论自己的事情,而且还把人民币作为主要话题。

这是为什么?很简单,七国集团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密谋和主宰世界经贸事务。为什么不能?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角之一。主角不上台,戏就唱不起来。实际上,最近几年,在七国集团或者八国集团会议上,中国可谓是“喧宾夺主”,其他七国好像也乐见如此。

再举几个例子,看看外部世界是否承认中国在崛起。第一,最近这些年,欧盟和美国对中国贸易都出现了巨额逆差,但它们不愿意或者不能对自身的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反而要依赖中国,把解决贸易不平衡的希望,都寄托在人民币的升值之上。

第二,中美和中欧的贸易越来越多,很多人都说这不是什么好事,没有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事实本身就能证明中国在崛起。在全世界,有实力、有能力与欧美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是不多的,过去只有日本而已,中国现在已经取代了日本。

第三是外部世界对待中国的态度。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如何讨厌和瞧不起中国,不论是否希望中国强大,为了自身的利益都要避免得罪中国,都要与中国保持接触,至少在表面上要显得恭敬一点。畏中有敬,敬中有畏,这是面对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国时,一般人都会有的心态。

除了外部世界的反应,中国崛起之势大致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第四大经济体,仅在美、日、德之后,而这个次序很快就要改变;世界第三大贸易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东亚和世界经济的引擎作用日益明显;发展潜力和方向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最后一点值得强调一下。当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被全世界所关注时,那就意味着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彼此的前途已经系在一起。不要忽视这一点,因为其中的含义非同小可。

第二,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正在形成。首先是周边地区的传统威胁大多已经化解。看一下中国地图,从北到西再到南,就知道中国的安全感空前增强。其次是在全球战略上,中国可以拿来运用的方法越来越多,能够有效牵制战略对手的对华政策,包括安全的、经济的和外交的。再次是中国已开始参与主导国际事务,甚至参与主导全球事务的日程。这样的例子近年来有很多,包括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之内,不能一一列举。

有些人说感受不到中国的崛起,这只能怪自己太麻木。事实上,中国崛起的影响所及,不只是改变了世界的现状,而且更改变了历史的面貌。

第一,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在1498年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开创了欧洲文明主宰世界命运的历史。500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附在实力之上的中华文明也在觉醒和复兴,虽然现在影响力依然赢弱,但它的复苏,毕竟终结了欧洲文明唱独角戏的历史。

第二,西方国家过去一直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因为其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都是“异类”,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模式到现在是成功的。保守一点说,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打破了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模式的历史。

第三,对中国崛起这个现象,世界上所有现成的理论都不能进行完整的解释。也就是说,中国的崛起使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都暴露出来。

中国历史心得 篇12

关键词:中国古代历史画,功能作用,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历史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古老画种之一, 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的历史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大量出现, 现存的陶器、青铜器、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上面都有表现。由于历史画的特殊性致使它没有像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那样被明确的界定出来, 而是被划分在人物画、风俗画之中。历史画的出现最早是宣传教化的社会功用, 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它的教化功能。历史是由人类创作的, 所以历史画的内容多以表现人物为主。随着人物画技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历史画发展到隋唐时期便进入了鼎盛阶段, 此时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历史画作品和著名的历史画家。历史画也由最初“成教化, 助人伦”的功用转变为具有较高审美特征的艺术作品。作为上层建筑的历史画, 不仅是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往往通过真实的历史瞬间, 反映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 从而使人们认识真理。

1、中国古代历史画的历史价值

人类自从登上历史舞台就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是以各种形式留下的, 其主要形式包括文字和绘画等。绘画, 就是以生动而形象的方式记录了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画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 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1 历史画是反映社会活动的一面镜子

在古代, 人们想记录下自己的历史以及各种情景人物和他们所认为的美好的事物, 只能借助于文字和图画, 在没有现代先进设备仪器的情况下, 产生了更加具有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的绘画作品, 而它们最初的用途和创作动机是记录下历史, 后世可以根据这些先人留下的画作研究历史极其以前的社会活动, 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1.2 历史画是为统治阶层控制的

在古代整个社会为统治阶级服务和控制的, 除了统治阶级平民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当然这也包括言论自由和绘画自由。而统治阶级则会利用其为手段和工具来为他们歌功颂德, 流芳于世。有些真正反映历史的绘画很有可能不被允许, 而被统治阶级毁掉, 以至于正史上所记载的一些事件是否被统治阶级篡改过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清代皇室很是热衷于用宫廷画来记录历史, 例如《康熙南巡图》和《乾隆南巡图》等等作品, 这些经典作品都表现并再现了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1.3 历史画影响着平民百姓的生活

历史画又为历史添加进了新的元素。历史画不仅仅只停留在审美欣赏层面, 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特点, 例如记录和写实, 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及活动, 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谋生手段等等, 历史画的独特特征, 具有相当的乐趣玩味和历史研究价值。其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首都汴梁繁荣景象, 是最有特色的。

1.4 历史画有助于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历史不断更替, 留下了许多历史人物事迹, 由于种种原因记载变得模糊, 只留下一部分。有些历史画往往保留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画像经历, 这对后人了解画像主人的生平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利用绘画和文字记载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更加有利于我们研究有价值的历史事件。

2、现实意义

历史的过去并不是指简单的过去, 过去的历史对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历史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交流。历史是我们人类创造的。画家和我们一样处于历史之中, 他们用历史画记录历史, 为人们重现的历史时间的某一片段, 起到美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照片、影像资料似乎替代了历史画的某些功用, 但是历史画的艺术价值是照片无法比拟的。历史画不但将史实表现出来, 同时给人以美感, 欣赏者在欣赏历史画的时候, 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欣赏了艺术作品, 从而可以提升审美能力。

中国古代历史画是中国特有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特有结果, 它与古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历史画不但是一件美好的艺术品, 它还记录了历史, 同时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历史画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 它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 并作为民族艺术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3]彭德.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5]陈传席.中国绘画美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6]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小学教育自荐信下一篇:化学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