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篇1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现如今已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网络上,它已经渗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衣食,还是住行。对于身为颇具争议的80后的我来说,尽管我没有亲身体会到改革开放前的“峥嵘”岁月,但是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刻满了这段被世人称为“奇迹”年代的印记。今年是开放改革30年,是新中国发展最迅猛的30年。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出生于这个年代,许多在过去不可想像的事情,现在就已成为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听的、唱的、玩的……,可以说与30年前的学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关键字:

改革开放

三十周年

巨变

忆苦思甜

信心

展望未来

时间如车轮在飞转,转眼间,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已度过了改革开放的30年。当年邓小平在1978年计划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全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多么不平凡的30年,祖国在崛起,经济在腾飞,人民的生活奔小康,作为中国中部黄土高原上的省会城市,家乡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上停满了形形色色的汽车、各种生活设施的完善。家乡发展30载,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尽管我只度过了21个春夏秋冬,可儿时的新会和现在的新会相比,发生的巨大变化却仍也深有感触、历历在目……

我的故乡在太原,那里人民朴素,笑容和蔼,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小小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办公楼更是鳞次栉比,一列列火车横贯家乡,家家住进了新楼房,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现如今家家电脑、电视、电冰箱样样不少,生活水平也是显著提高,家乡让我刮目相看,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走入了小康社会,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质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长。

回想儿时,体会最深的便是“家”的变化,一到三年级,我和爸爸妈妈都是住在爸爸电厂分配的,两房一厅面积只有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虽然三个人也足够住,房子小也能让这个家时常充满着温馨和笑语,却也始终很不方便,我的房间就“身兼两职”,白天作为爸爸的书房,床上常常堆满了爸爸厚重的工具书,晚上就变成了我的卧室,每次睡觉都要把沉重的书搬上搬下,总是满腹牢骚,爸爸也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他何尝不想换一间大一点的房子?当时爸爸妈妈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200多块,生活虽并不拮据,但仍是能省就省,为买房攒钱,加上新会的新楼盘很少,这个买房计划就一直推迟到2003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一片片高级楼盘、优秀小区的拔地而起,爸爸妈妈也开始筹划起了买房。很快,我们看上了一套100平米房子,尽管是贷款供楼,却也总算有了一个宽敞的家,圆了我一个儿时的梦。

“家”的变化给了我无限的欣喜,而其它衣食住行的改善则更让我感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随着道路被拓宽,2005年,家里又添了一件大家伙——汽车,再也不用受到坐摩托车时的颠簸与寒风。每到周末,爸爸就会驾车带着全家外出度周末,路边各色各样的餐馆琳琅满目,餐馆内人山人海,大型高档商场的设立,使我们再也不用到地毯上“搬货”,妈妈也会开始挑选各种自己所喜欢的衣服,这一切,不正体现了市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吗?

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我和妈妈谈起祖国的变化,妈妈回忆起过去——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马路,泥土简简单单踩成了一条狭窄的马路,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以前,家乡人民很穷,住着破烂不堪的茅草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坏一片的,一到下雨,雨水好像都想来凑热闹,房子里全是雨滴,大家只得连夜挪动家具。那时的学校是一座破旧有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一块玻璃也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春天,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嘀嗒”的雨声与琅琅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合谐的曲子。……

往事的一切不堪回首,自从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破旧的茅草屋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条条柏油马路……人们利用资源,盖了公园、盖了大桥……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改革开放30年,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家乡太原也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城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城市,物质生活的提升让我们过得更舒服,却仍不要忘了我们应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和保护环境的重任。

不仅我的家乡在变化,我的祖国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1995年11月16日全长2500多公里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大京九北起北京,南至九龙纵贯9个省市,创造了中国铁路建筑的五个之最:一次建路最长,投资最多,工期最短,技术设备最新,线路所经过地质、地形条件最复杂。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2001年7月13日晚,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要揭晓了!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人终于以完美的理念从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6年10月8日-11日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前不久,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首次太空漫步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太空中首次飘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如今,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如今,我们迎来繁荣富强的好日子。我们的祖国,正日益庞大,我们的祖国,将迎来大好时光!欣喜,在于变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祖国,未来将会更强大!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周 年

——关于太原市民生活巨变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篇2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以及国民收入的增长, 我国居民的消费形态也不断的从低级的温饱需求向住房、汽车、旅游和文化等高级形态转变。本文在已有的文献研究基础上, 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 并借用现代计量经济研究成果, 运用门槛自回归模型, 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消费增长路径的变化进行研究, 尝试相关经济学科对这种变化做出新的解释。

在现有的文献中, 对居民消费和制度变迁的研究有很多, 王月霞2004年7月对家庭消费和制度变迁的关系进行研究, 认为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制度变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田学斌博士的专著《家庭消费结构演变的制度分析》以河北农村的实证调查为基础, 对家庭消费结构的演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崔东红在“西方消费函数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性分析 (2001) ”从对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出发, 在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函数、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函数、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函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函数和霍尔的随机游走函数对比分析后, 其认为收入、消费习惯和一些随机冲击影响我国的消费结构的变化。

张志敏在“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003) ”中, 从历史和国际比较两个方面, 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的变化特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认为收入、预期和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结构的转换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祁国燕、曾红颖:“一些国家人均GDP从800美元到3000美元能源、汽车、钢铁消费变化 (2003) ”:对比了世界上主要国家随着人均收入的变化, 消费种类和结构的变化。

孙凤:“中国诚征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1999) :依据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总行等六部委1997年所进行的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进步状况调查资料, 利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最低收入户处于相对贫困状况, 收入未能达到基本需求支出, 其它收入户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地区间生活消费的差距, 而且消费达到一定规模水平时, 消费的状态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状态。

刁永祚在:“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与制度背景” (2002) 分析,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 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社会经济能否有效增长关键取决于消费能否实现有效扩大。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不仅有现实的原因, 而且还存在更深层次的体制和制度背景, 是同传统的发展战略、不合理的城乡结构和体制改革演变直接相联系的。要实现启动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 就必须在体制和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施祖辉在“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上海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中, 运用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布朗的相对广义收入假定以及消费函数中的线性支出模型, 对上海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间的总量及结构关系进行了验证, 并对其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文章认为: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宏微观经济环境下, 人们的收入和消费预期已发生质的变化, 这将对上海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集中的、排浪式的消费已成为过去, 高、中、低多档次的多元化消费将成为今后若干年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已有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对消费路径演化的分析中, 现有理论和文献考虑了很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收入因素、体制因素和消费自身的因素等, 但有的共同点为都肯定了总体消费的变化如同个体消费状态的变化一样, 会处在不同的状态下, 处于不同的运行路径。但缺陷是很少进行实证方面的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门槛自回归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规范的分析, 并将重点放在对我国消费路径的特点分析上。以此研究消费的自身演变特点。

二、门槛自回归方法

门槛自回归方法 (TAR) 是由Tong (1983) 首先提出, 藉由不同的门槛值来区分不同的状态 (regime) , 随后Tasy (1989) 提出利用排序后的自回归 (arranged autoregression) 来对TAR模型进行检验。研究两种状态 (two-regime) 下的门槛行为:

这里yt表示研究的变量, αi和βi是待估参数, τ是门槛值, p是AR模型的阶数, It是指示变量。

Tasy (1989) 提出的排序自回归方法是先将资料由小到大排列, 可得以下序列关系:

然后在以递归最小平方法 (recursive least square estimation) 进行非线性估计, 值得注意的是, 检验过程不须事前指导门槛值, 也不必知道在对立假设下门槛值的个数是多少。其原假设和对立假设分别为:

则两个状态下的门槛模型为:

其中d值为门槛变量的之后阶数, 其他如上所术。在Tasy的方法中, 对p值的选取采取AIC或者PACF原则。对d值的选取在递归变量获取的标准预测残差对的变形进行回归, 在最大F统计值条件下的d值, 就是门槛变量的滞后期数。在门槛变量已知的情况下, 我们运用chan (1993) 的super-consistent estimation方法进行门槛值的连续求取。通过rss最小标准找到门槛值。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具体的实证分析时, 我们选取了月度社会零售商品总额 (ct) 为研究变量, 样本为1978.1-2008.11间的371个月度消费数据, 并对其取对数处理, 得到lnct序列, 所得数据来源与国家统计局历年编制并公开发行的《中国统计年鉴》。

在单变量门槛模型中, 要求原始数据具有稳定性, 本文借助计量软件EVIEWS5.0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 发现:

不论是ADF检验和PP检验, lnct都无法在5%的水平下通过检验, 而我们对数据进行一次差分后即dlnct则明显通过了检验。因此对后续的分析研究中, 我们用差分后的dlnct代替差分前的lnct。

在数据稳定性基础上, 通过Tasy (1989) 提出的方法, 对数据的门槛进行分析, 这里我们借助winrats (7.0) 进行求解:为了得到最佳的滞后期从而进行排序我们对其进行1至8的自回归并用AIC和SBC的值进行判断。的到结果如下:

从所得数据和相关的经济理论, 选择滞后2期是合适的, 即P=2。因此对样本进行重新排序, 以之后两阶的函数关系式用递归方法求其预测残差序列:

计算在原假设下的F值, 结果如下:

从表三可以看到F=40.1659, 其概率非常小, 可以忽略不记, 因此我们否定原假设, 选择备择假设即应该用门槛模型来研究。对d值的选择, 我们按照Tsay (1998) 的最大化F值的标准:F (p, dp) =maxυ∈s姨F (P, υ) 姨s=姨1, 2, …p姨

检验结果为:当d=1时, F统计值为:69.0786, 当d=2时, F值为40.1659。所以我们选择变量的滞后一期为门槛变量, 进行排序并求取门槛值。Balke and Fomby (1997) 运用Tsay (1989) 概念, 使用重新排序法进行估计, 认为若只有一个潜在门槛值, 则只需对中间的80%进行回归, 并计算残差平方和和Wald test, 其中最小残差平方和和最大的Wald test所组成的门槛估计式即为最适门槛值和估计式。若存在两个潜在的门槛值, 则使用重新排序后的5%-30%范围内找出第一门槛值, 在70%-95%的范围内找出第二个门槛值。根据理论研究和经验认识, 我们选择两门槛模型。

从程序输出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小rss在两个不同的区间的分别位于:第20位的0.21374和第259位的1.45837, 其对应的实际值, 前者即下门槛为1993年一月的977.5亿元, 后者即上门槛为2001年四月的2820.9亿元。

为了检验已经求得门槛的有效性, Tasy (1989) 建议采用Chow检验验证门槛存在的显著性。

Chow检验的假设为:H0:没有门槛值存在, H1:至少有一个值存在。

对于两门槛的检验量为:这里K为待估参数个数 (不包括截据项) , T为样本总量, SSE为无约束样本回归残差平方和, 其他为子样本残差平方和。经计算可得, F值为201.8450668, 在 (2, 369) 的自由度下, 1%水平临界值为4.61, 所以检验的结果符合存在三个状态区间的结论。

而在三个状态区间, 我们根据AIC和SBC原则, 确定的最优结果如下:

从上面对消费增长路径图的直观观察, 我们也可以发现, 从1978到2008年, 改革开放30中, 伴随着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中国的消费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在消费增长的不同水平下, 从我们的结果中可以看到, 消费的消费弹性有着显著的变化, 而且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在不同增长水平下也有所不同。在增长率低于-0.05095564时, 消费演化和其本身的三期滞后存在关系。当高于-0.019379227时, 这种关系变化为滞后四期的关系。而在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 是简单的滞后一期之间的关系。我们从三种状态的系数关系可以看出, 不管是正向和负向关系, 其弹性值都明显小于1, 这意味着, 我国民众的消费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这也解释了我国早年实行的黄金周制度在刺激消费没有得到明显成效的原因, 居民消费会根据前期和后期的消费需求进行协同调整, 而不仅仅是某一时期的单项增长。

从上面三个式子的数量关系, 我们可以可出, 当居民消费增长率处在不断下降的状态时, 后期的消费下降速度将小于前期的值。当消费下降速度的过快, 达到-0.05095564时, 本期消费增长率和前一期消费增长率成正比, 也就意味着消费更大的下滑, 而和前两期的成反比、前三期的成正比。而当月度消费增长率大于-0.019379227时, 在长期中, 增长率将明显放慢, 在我们的研究中, 其和前四期的关系都呈现一个相反的关系。二处在两者中间状态时, 月度消费增长率和前期成反向关系。

四、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 改革开放30年, 在国民经济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我国居民消费也在不断的变化, 在总体上呈现出在不同阶段, 不同的运行路径。但实证结果也表现出, 我国消费增长路径呈现出弱调整的特点。虽然在收入大幅提高的条件下, 消费已经从原来的满足基本物质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 如汽车、住房、文化和旅游等。制度环境的缺陷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长期得不到改善, 是决定我国总体消费出现大的转型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我国长期扩大内需的国民经济战略调整得不到改善的关键原因, 因此制度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应该是政府在下一阶段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alk.N.S, Fomby, T.B, 1997, Threshold co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38, 627-645.

[2]崔东红.西方消费函数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1.2.

[3]刁永祚.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与制度背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2.4.

[4]李海峰.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家庭消费变化[J].消费经济2002.4.

[5]冯涛.以新制度经济学范式理解消费结构演变的力作[J].消费经济, 2008.1.

[6]祁国燕, 曾红颖.一些国家人均GDP从800美元到3000美元能源、汽车、钢铁消费变化[J].中国经济导刊, 2003.21.

[7]施祖辉.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上海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6.

[8]张志敏.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 2003.2.

[9]大卫.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2.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篇3

1978年~1988年冬天围着白菜转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那时,居民们购买粮油,要用《城镇居民粮油

供应证》,并到专门定点的门市部排队购买。那个年代,由于食品、物资匮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前夕,街道上到处都是拥挤嘈杂排着长队购物的“长蛇阵”。

70年代末期,家家的日子都挺紧巴,粮食还好说,就是副食品得精打细算。鸡蛋要用粮票换,过年的时候才供应每户二两香油,市场上少有卖鱼和卖虾的,即使有大家也舍不得买。去市场上选肉,主妇们都专爱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能再榨点猪油改善伙食。

那个时候,尤其是北方,一到冬天新鲜的蔬菜就没有了,市面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其中又以大白菜为重主,老百姓们戏称为“看家菜”。10月初是集中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时候,菜价最为便宜,政府会给予补贴,据80年代中期报道,每年政府对冬储大白菜的补贴,相当于建筑两座立交桥。销售期一过,价格立刻上调,因此当年排队买白菜也成了北方市场一景。

买冬储菜往往是全家出动,天还没亮,菜站前就排起了披着棉大衣的人群,卡车或马车把菜运到,立刻卸车,堆在路边,店员们开始售卖。街头巷尾到处是搬运白菜的人流,路边堆着成垛的大白菜,人们排着长队登记购买,空气中飘浮着菜味儿,直到家家户户都买好了,街面才会归于平静。

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多半都是苦涩的,每月30、40块钱的工资除了房租基本上都得搭在吃上,虽说饿不着可也吃不好。

好在这种状况到了80年代中期已大有改善,副食供应逐渐充足,市场上有时也卖些不用票证就能买到的猪肉,海鲜仍很少见,几块钱一斤的虾还不是普通人家说买就能买的。

1988年~1998年

鸡鸭鱼肉不稀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富裕起来的人餐桌上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市场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细菜,大白菜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冬储菜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是年夜饭,这时可比10年前丰盛多了。一位李姓小姐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热闹场景,好像还历历在目。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忙活,先到菜市场挑一尾大鲤鱼,做个整条的糖醋鱼,取“年年有余”之意。猪肉有多种做法,或是炖盘排骨,或是蒸碗四喜丸子,敞开吃保管够。海鲜成了那个时候的俏菜,平时吃得少,过年就当换换口味,油焖大虾的香味,李小姐现在还记得。年夜饭一般有八大碗吧,看上去满满一大桌,每次饭后都是杯盘狼藉,一家人吃得挺高兴。

到了90年代中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进餐馆尝尝鲜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谁家有什么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又省事又有面子。那时候,刚开始时兴自助餐,张先生一想起那段经历就不禁笑出声来:自己过生日,一家人高高兴兴去吃蒙古烤肉,既为了饱口福,又为了庆贺生日。可68元一位的价格着实不低,大家都想着得对得起自己的银子,可见当时的老百姓下饭馆要的还是个经济实惠。

不过,张先生回想起那个时候,还是挺知足的。人均工资差不多千八百块钱,一家三口的伙食费能有七、八百元,不仅吃的好了,日子也比以前宽松多了。

再往后,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佳肴。鲍鱼、海参、鱼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国内市场,人们吃的越来越多元化。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馆都随处可见。

可吃着吃着,人们就慢慢品出点道来,整天大鱼大肉,许多疾病都找上门,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病例持续攀升,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又开始大规模地减肥保持身体健康。

1998年~2008年

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到了21世纪初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找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此时“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现如今牛肉按位置卖了,肉馅要分肥瘦,鸡蛋是纯天然的,各种奶制品琳琅满目……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方便上班族,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半成品,荤素搭配,原料都已经切好、甚至调好味配好酱料包,买回家以后炒熟即可。 “别看市场里什么都不缺,可人的口味是越来越挑剔了,现在讲的是要吃好、吃出文化和健康。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搭配;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易消化吸收;鸡蛋一天不要超过一个;早晚吃点水果可抗衰老……”一位在超市购物的王姓大姐爽快地道出了“吃”的洒脱。

现如今都说美食讲究个食、味、器、境,要原料全、味道好、放在合适精美的器皿里,另外还要讲究吃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吃了更为优雅。赏秋菊吃肥蟹,透着那么股天人合一的境界。秋高马肥吃火锅正当时,要是开着空调涮羊肉倒是也没人反对,但这显然不合时宜。

经历过改革开放岁月的张先生,前两天给儿子摆满月酒,这次全家人去的是高级餐厅,订的是豪华包间,套间内带独立的厨房和洗手间,休闲区有真皮沙发供客人茶余饭后聊天,最有意思的是餐厅内竟有一个开放式阳台,可以让客人直接和大自然接触。张先生笑着说:“搁前几年,这样的就餐环境想也想不到,现在吃饭说实话也不图个‘吃’字,就为了能和亲戚朋友联络联络感情,聊聊天。”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的宾客品尝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美食,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灿烂悠久的饮食文化,更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更是期盼着能把“食”这个大俗文化玩出大雅来。

越拉越长的消费帐单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消费生活急剧变迁的30年,细数中国消费者这30年的消费变迁,可以发现以下消费变迁:

服饰消费:从缝缝补补到个性诉求。30年前,中国人的服装消费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天已演变成追时尚、赶时髦、讲款式、讲搭配、看场合、显个性;30年前,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就是一种时尚。如今,风格化、全球风潮却让人眼花缭乱;30年前,料子布 “的确凉”就是很“洋气”的象征,但是现在丝、棉、麻、纤维等布料的服装多种多样;30年前,中国服装基本是靠小裁缝的手工式作坊制作,而当前中国服装业已开始有设计师,并有国际化的研发体系以及现代化的品牌运作,中国消费者也从有得穿就好,逐步转向穿得时尚个性和穿得健康。

吃的消费:从吃大食堂到吃新概念。30年前,中国消费者要买好吃的,要用粮票,粮票是限量供给的,而那个时候无油、少盐,饿得快,基本都是吃的大食堂,今天中国消费者已经再吃出健康“新概念”,从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有机会吃了,而且,有机食品、健康食品等等开始流行,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消费者的菜篮子和米袋子都有了很大变化,吃开始有了更多的内涵。

住房消费:从四世同堂到独立购房。30年前,高楼大厦还很少,住房也比较拥挤,很多家庭都是四世同堂,甚至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形象的说,30年前住破房, 10平米内两张床。现在很多人收入提高了,年轻人工作以后开始独立供房,房地产成为中国30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房价不断上涨。以前是忧虑没有住房,现在是忧虑到哪里买房,以及如何还清房款,但是不管怎么样,30年中国的住房消费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机动性消费:从两个轮子到四个轮子。再看看人们的出行,30年前中国基本是自行车王国,两个轮子,自行车是三大件之一,但是今天的城市以及一些发达的农村,四个轮子托起了更多人优质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汽车进入了百姓的家庭,交通的改善以及交通工具的变迁,代表着中国机动半径的扩大,而这也直接为中国人扩大了出行空间,让人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能抓住更多的致富机会。

娱乐消费:从忠字舞时代到全民娱乐时代。30年前,中国消费者只能看黑白电视,听收音机,偶尔看点集体电影,娱乐形式很单一;但是30年后的今天,可以供中国消费者娱乐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视娱乐节目、选秀、音乐会、酒吧等等,中国人的娱乐支出也大幅上升,休闲生活方式随之改变。

品牌消费:从无品牌、本土品牌到国际品牌。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产品限量供给,因此消费者购买产品不需要看品牌,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以“省优部优国优”为口号的电视广告的轰炸,以及以宝洁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品牌的进入,中国消费者从不追求品牌,到看重国内品牌,现在成为了有能力就要追求国际品牌的消费心理,品牌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各种品牌在中国大地也掀起了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篇4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行: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迁调研 篇5

社会实践报告

题 目_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迁调研_ 系(专业)**********************_ 班 级___ **********___ 作 者__ 姓名*** 学号(********)联系电话 159******** 指导老师 ****

日期:

2012 年

*

*



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基于对江阴市近30年的家乡变迁调研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江苏省江阴市从乡镇企业起步,在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始终明确自身的历史定位,准确把握中央的发展战略,将国家大政方针、外部环境变化与江阴的实际紧密结合,找准发展突破口,不断实现新飞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以大企业集团迅猛发展和成批上市而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华西“天下第一村”为样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名扬全国,成为“苏南模式”的象征。

关键词:苏南模式 天下第一村 幸福江阴

一、江阴30年来的发展变化

[1]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地区几何中心,是一个曾被誉为“江之尾海之头”的滨江港口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共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首批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届十大“中国和谐名城”等79项全国性荣誉称号。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更为显著:

一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对外开放全面拓展。四是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盈盈一水间,飞虹腾龙越。桥梁记录着悠悠岁月的变迁,1999年9月的一次振臂欢呼,5公里里程、36亿总投资、3071米全长、197米索塔高、5万吨级轮船通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一串串铿锵有力的数字,述说着这座熔铸于上世纪末的钢索悬桥的不朽传奇,见证着齐刚敢先的蓉城儿女的时代骄傲。江水茫茫,物换星移几度秋,长桥卧波,今朝江南多胜景。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2]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江阴都能始终准确把握中央的发展战略,并将中央的政策、国内外环境变化与江阴的实际紧密结合,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及时确定、调整和更新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大胆探索、顺应民意,使江阴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飞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其做法和经验主要有:

(一)不失时机地抓住了3次大机遇

1.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机遇,实施了全面推广经济承包责任制,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掀起了全民大办工业的创业高潮,使乡镇企业如同燎原之火,从而实现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市的历史性跨越。这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曾被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2.抓住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快速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大力发展民营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思路。

3.抓住了21世纪推动科学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富民增收、生态绿化、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实施了优化经济结构、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增强自主创新、发展品牌战略、完善全民社保、建立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倡导社会诚信等一系列得力措施,促使了江阴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05年末,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达标,实现了由经济强市向小康达标市的跨越。

(二)与时俱进地坚持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是江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30年,江阴体制机制创新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从跨江联动到港城互动。2005年,江阴实施了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打破原有“四镇两办”的行政区划,设立了临港新城,完成了港口吞吐量由2005年的5万标箱到2007年的30万标箱的跨越,从沿江工业为主转变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驾齐驱,实现了港口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

2.从资本经营到战略经营。资本经营造就了“江阴板块”和“江阴现象”,促进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实现了规模化的发展。战略经营则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经营整体来运作。将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全部推向市场,通过层层严格招标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

3.从政府包办到社会共建。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从以往单一依靠政府向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合作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政策、引导舆论的方式,组织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共同实现社会事业建设和发展投入的多元化、多样化。

(三)坚持不懈地做强民族企业

为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江阴不断引导企业走高质量、高效益、高科技、集约化、节约型、低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到2012年,江阴民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经济总量的79.5%。

1.优化企业结构,引领企业上档次。

2.推动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如今,江阴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使企业成功实现了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从产品到产业、从品牌到标准的演变,实现了从“江阴制造”到“江阴创造”的飞跃。

3.强化企业培训,提升企业家素质。4.全方位服务企业,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四)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培育出华西“天下第一村”。江阴历届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培育出闻名中外的华西村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典范,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先后获得中华环保第一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等40多个国家级的先进荣誉称号,并在全国村级单位中第一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以华西村为旗帜,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阴以华西这个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国乡村典型为典范,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促进农业的新农村建设的新道路。

然而“世界第一”之塔群、钟王、鼓王、龙王、神牛,“村级第一”之四季园、喷泉、美食营养中心,信仰与文化的和谐,铸就华夏第一村的“幸福之园”。徜徉于幸福园内,可欣赏到园内幽静的景致,感受到“八个一”主要景点的神奇。又有谁会想到华西村曾经是名不见传的一个小村子,三十年后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数百万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休闲娱乐。

(五)不遗余力地构建民生工程

江阴始终坚持将发展的成果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07年,江阴用于惠民的各项财政支出达9亿元,占可用财力的15%。20011年6月,江阴在对各种行业、各类人群、各个年龄段的市民抽样调查中,有97.2%的人为自己是一个江阴人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1.建立了阳光普照的社会保障体系。江阴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制度,2005年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向农村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向城镇企业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向各类人员覆盖、社会保险向困难群众覆盖4个覆盖,达到了城镇保障、农村保障、被征地农民保障覆盖率3个100%。目前,江阴在政策层面上已实现了社会保障对城乡所有人群的全覆盖。

2.完善了全覆盖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江阴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和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并在城乡全面实施“幸福江阴·免费健康体检行动”,65万农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

3.实现了城乡居民较充分就业。一方面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以培训增加就业,通过大力创办各类市场、强化就业创业培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方式增强就业能力。

4.促进了教育公平。江阴在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全面发展教育并普及12年教育的同时,全面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江阴已在全省首批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

5.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以来,江阴通过扩大就业、全民创业、多路置业、完善保障、扶贫帮困等措施,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30年来,江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列全省第一。

6.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江阴就已在所有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在1994年,江阴所有的镇都进入了省级群众文化先进镇行列,在江苏率先实现“满堂红”。

7.创造了生态环境。江阴市极力倡导把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优先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强力推进植树造林、水环境整治和大气质量整治工程, 实行市领导和企业包片、包河、包厂责任制,严格一把手负责制,注重招商引资的环境要求,实现了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

8.强化了社会管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江阴十分重视社会管理、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全力打造平安江阴。

总之,江阴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使当地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他们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特色经验,凝聚了江阴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艰苦奋斗,验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的英明正确,坚定了全国人民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心。

三、今后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构想

[3]江阴对今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构想是:以建设“幸福江阴”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将解放思想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思想源泉,将改革开放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强大动力,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根本要求。加快建设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充满活力的学习创新型城市、投资创业的工商发达城市、适宜人居的环境优美城市。打造经济国际化的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现代化新农村的样板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巩固和提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幸福江阴”的核心内容是: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让每一个勤劳努力、善良淳朴的江阴人“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对于幸福江阴的构想,中央多位领导都曾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具体举措

1.以幸福江阴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生工程。在江阴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保障民生和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人民生活的满意度。让老百姓的就业更充分、口袋更饱满、生活更安逸、生活更丰富、身心更健康。进一步实现江阴从满足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

从为民谋富裕到为民谋幸福的又一次跨越。

2.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竭尽全力地释放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实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对外发展能力。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办事效能。加快推动江阴由地区生产总值向国民生产总值、由“江阴制造”向“江阴创造”、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转型和提升,实现江阴经济好中求快、优中求强的良性发展,推动江阴向国际化城市转型。

3.以科学发展为准则,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与国外、县区与乡村、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一是结构调整更加突出调优调高。以建设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城市为发展方向,促使高新技术产业由低变高,现代高效农业由少变好,工业由大变强,现代服务业由小变大。二是城乡发展更加突出统筹兼顾。进一步把工作重点、资金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三是环境建设更加突出生态文明。牢固确立生态环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加快整治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城市。江阴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只要立足科学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敢为人先,不失时机地抢抓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地创新发展理念,就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把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30年我家乡的变化 篇6

姓名:班级:学号:系别:专业: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摘要: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着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当代历史发展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转型社会也由此开始。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父辈人的讲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对上一代和我没这一代的巨大改观,各方面都如此。由于我过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确实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的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普遍物质昂贵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票无法生活,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能将就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几乎大家都如此。

正文:

我们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依然停留在人民解放前,没饭吃,吃不饱饭的地步。后来,多亏了改革开放政策,多亏了邓小平,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今天,人们不仅能享受到物质的多元化,还注重精神文化的发展。我想说,有你,邓小平爷爷,真好!我们吃得饱饭了,还可以到处旅游了,还有……。当然,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时候,我常听奶奶说她们年轻那会,吃的是大锅饭,吃不饱,饿肚子,还有工作,而且交通很不发达,有时工作还得走好远的路,没有钱供孩子上学……。现在,我们没有吃不饱这个概念,每家每户至少必有一荤一素,逢年过年过节,餐桌上必摆满大鱼大肉,而且都不想吃。以前,要是哪家有台黑白电视机,一到晚上那家肯定坐满了人,因为好奇,因为……。现在别说是是黑白电视机了,彩电那是每家每户必有的,还不想看,觉得电视太乏味了。洗衣机、冰箱也是很常见的。交通也变得很发达了,大部分人家只有一出门就可以坐到车,以前去一趟市里面都是骑自行车,而且路还不好走,现在坐公车也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到市里面去,现在去市里面也是经常的事也是经常的是事,既方便又快。我们村背着,和运城市就只隔一条死海死海,去市里面的时候路都比较难走,现再到我们存的那条路也变成了水泥路,出行十分方便。另外家乡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有事可做,有工资可拿。每家每户从以前的土砖房变成现在的红砖房,而且都装修得可漂亮了。总的来说,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真是个好政策!改革开放30年,河东运城今胜昔。

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市人民乘改革开放东风,团结奋进,努力拼搏,艰苦创业,争先发展,河东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整个社会经济格局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改革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21.6倍,年均递增 10.8%,比改革开放前的30年快 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41.2:26.4:32.4 优化为11.4:54.4:34.2。基本完成了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过渡,以冶金、焦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支撑了全市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全市已经形成了以二产强力带动、三产迅速发展、一产基本稳定的协调有序发展格局;

(二)农村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粮食总产量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达18亿公斤,比1978年的11.65亿公斤增长54.5%,为历史上的第4个丰收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现已发展到83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运城的改革开放帷幕首先在广阔的农村大地拉开,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农村改革得到了全市农民的积极拥护,把农民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中解放了出来,维之王、农之龙、胃乐等18家龙头企业进入全省百龙企业,新绛蔬菜批发市场、粟海、忠民、丰润等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三)工业迅猛发展。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运城工业经济在90年代初期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之后及时做出了“一产调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的战略部署,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冶金、焦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产品结构趋于优化,一批有影响的拳头产品脱颖而出,拉动产品结构升级换代;

(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明显改善;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1.8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 163.4 倍,其中,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投资分别增长了58.8 倍和378 倍。在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投资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7.5%下降为2007年的24.7 %,而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则由32.5 %上升为75.3 %。

(五)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商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凸现于生产与消费全过程。特别是随着商贸流通体制和商贸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营的主体快速分化演变,新的经济成分不断发展壮大。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和个体经营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改革开放30年,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创新和发展,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多种运行方式并存的现代流通网络在运城基本形成;

(六)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外经、外贸、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都有较大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在向全方位、高层次、优化型的新格局迈进。截至2007年底,对外出口的国家包括日本、美国、香港、台湾及欧盟一些国家在内的85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05510万美元,比1993年增长232倍。

(七)旅游业发展成为新的亮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旅游业迅速兴起,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迅速成为我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八)城乡居民钱包日鼓,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改革开放3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全市农民纯收入达到3388.9元,比1978年翻了5番多。30年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覆盖全市各个角落。一是养老保险逐步健全。二是失业保险构筑了职工生活的减压阀;

(九)交通邮电事业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7年末,全市已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市形成了以干线为骨架、县级公路为辐射、乡村公路和专用公路为纽带的交通网络。截至目前,民用航空相继开通了八条航线。邮电事业飞速发展,全市13个县(市、区)实现了市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宽带网络普及化 ;

(十)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25平方公里发展到35平方公里,正向百平方公里扩张,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城市化水平由22%提高到29%,空港新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以运城关公机场为依托,以高新科技产业为支撑,建设成为华北乃至全国一流的汽车制造、民用飞机制造基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市功能明显增强。2006年,运城市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资源优势、充满活力的经济和宜居的城市环境,从全国参选的100多座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殊荣,让运城傲立于全国名市之林,以光辉的一页载入了运城城建的史册;(十一)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成绩辉煌。培养出了一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队伍,极大地提高了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科技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共申请专利278 项,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63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级攻关计划13项,星火计划11项,火炬计划7项,科技成果项目推广计划9项,省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13项;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参合率为 87.8 %。我市城乡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已具一定规模,居民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大大缓解。

30年改革开放,深深地改变着运城的发展面貌。纵观30年运城发展历程,我们既应当看到辉煌的成绩,也应当看到为我们带来这样辉煌成绩的每个历史阶段的艰难抉择,每一次选择都渗透着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思和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符合广大中国人民要求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决策。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自身的迫切需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自农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这又离不开党的领导;城市的日新月异,也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今天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同时,为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篇7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gov.cn),包括1981~2010年536个地面气象站点(图1)逐日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本站气压(h Pa)、平均气温T(℃)、日最高气温Tmax(℃)、日最低气温Tmin(℃)、平均相对湿度(%)、20:20时降水量(mm)、平均风速(m·s-1)、日照时数t(h);剔除数据缺失站点,本研究热量资源、降水量、日照时数均采用其中529个气象站资料,参考作物蒸散、水分盈亏采用516个气象站资料,太阳辐射拟合采用478个气象站资料和61个辐射站同期逐日太阳总辐射Qo(MJ·m-2)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稳定通过界限温度起止日期的确定

本研究中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7]求算界限温度的起止日期,在此基础上,分析≥0℃、≥10℃积温及无霜期空间分布。

1.2.2 无霜期

无霜期是指终霜次日至初霜前一日之间的时期。本文采用日最低温度>2℃之间的总日数作为无霜期。

1.2.3 参考作物蒸散

本文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估算模型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8]。

式(1)中,γ为干湿表常数,取0.064 6 k Pa/℃;Δ为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k Pa/℃);u2为2 m高处风速(m/s);es(Tp)表示作物温度下对应饱和水汽压(k Pa);ea为实际水汽压(k Pa);G为土壤热通量密度(MJ/m2/d),相对于净辐射Rn很小,取值忽略为0;T为日平均温度(℃)。

1.2.4 气候倾向率

用Xi表示样本量为n的气候变化量,用t表示X所对应的时间,建立X与t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式(2)中,a为回归常数;b为回归系数,a和b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以b的10倍作为气候要素的气候倾向率[9]。

1.2.5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方法

利用Mann-Kendall方法(M-K法)对各站计算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量资源

2.1.1 平均气温

我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如图2(a)所示,总体呈现出由东南向东北、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年平均气温主要介于-5~27℃,变化幅度为32℃。其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值主要位于云南、福建、台湾南部、广西、广东大部、海南全部地区,达20~27℃;最低值主要位于西藏东北部、青海西南、东南、东北局部、新疆北部局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地区,基本介于-5~0℃.其他地区介于0~20℃。

我国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2(b)所示,可以看出近30 a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地域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出增加趋势,且西北内陆较中东部地区增加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基本介于-0.3~1.51℃/10 a。除新疆西部局部、青海、河北、黑龙江东北局部、山东西北局部、贵州中西局部、广西西南局部地区平均气温有0~0.3℃/10 a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区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增速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新疆东部及西南部、西藏东北及西北部、青海西南部、内蒙古中北部及中国东部及西南局部地区,气候倾向率达0.6~1.51℃/10 a,其他大部分区域基本介于0~0.6℃/10 a。

且由图2(c)可知,我国除华北及西南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下降趋势显著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局部地区无明显变化外,年平均气温整体上升趋势显著,其中上升趋势信度达95%的站点占研究区域总站点的93.6%。

2.1.2 平均最高气温

我国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分布,如图3(a)所示,总体分布趋势与平均气温类似。年平均最高气温基本介于2.5~30.7℃,变化幅度达28.2℃。其中,最高值位于云南、福建南部、广西、广东大部、海南全部,达25~30.7℃;最低值主要位于西藏西部及东北部、青海南部、新疆北部、甘肃东南局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基本介于2.5~10℃。其他地区基本介于10~20℃,其中新疆大部地区达15~25℃。

我国年平均最高气温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3(b)所示,可以看出近30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地域差异也较明显,但相对平均气温而言,分布较均匀。平均最高气温气候倾向率基本介于-0.26~1.52℃/10 a。除贵州中西部局部地区有0~0.26℃/10 a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区域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增速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西藏西北部、新疆东部、青海中东部、甘肃、宁夏、安徽、江苏南部、内蒙古中北部、陕西、浙江大部、四川南部局部、重庆东北部、湖北南部及东部局部、江西、福建局部地区,气候倾向率达0.6~1.52℃/10 a;东北三省大部、黄淮海中部、中国西南局部地区日平均最高温度增速较慢,为0~0.3℃/10 a;其他大部分地区介于0.3~0.6℃/10 a。

且由图3(c)可知,我国除黄淮海中部、东北大部、西南及西北局部地区平均最高气温无显著变化及贵州中部个别站点有显著下降趋势外,平均最高气温整体上升趋势显著,其中上升趋势信度达95%的站点占研究区域总站点的86.9%。

2.1.3 平均最低气温

我国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分布,如图4(a)所示,总体分布趋势与平均气温类似。年平均最低气温主要介于-12~25.2℃,变化幅度高达37.2℃。其中,日平均最低气温最高值区范围较小,主要位于广西、广东南部局部、环海南岛地区,达20~25.2℃;最低值主要位于西藏中西大部、新疆周边局部、甘肃东北部、青海、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中北部、吉林中部地区,基本介于-12~0℃;;其他大部分区域基本介于0~20℃。

我国年平均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4(b)所示,基本介于-0.53~2.36℃/10 a,变化幅度较大,达2.89℃/10 a。除新疆北部局部、青海、河北、内蒙古东北局部、贵州、广西南部局部、辽宁西部、黑龙江西北及东北局部地区有0~0.53℃/10 a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区域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中南大部、东北大部及西北局部地区增幅在0~0.5℃/10 a,其他地区包括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大部及西北大部分地区增幅在0.5~1.0℃/10 a,新疆局部、青海西南、山西及河北局部地区增幅最大,达1.0~2.36℃/10 a。

且由图4(c)可知,我国平均最低气温除华中、东北、西南及西北局部地区无显著变化及河北东北部、贵州、广西西南部、新疆西北、青海东北局部站点平均最低气温下降趋势显著外,整体上升趋势显著,其中上升趋势信度达95%的站点占研究区域总站点的90.5%。

2.1.4≥0℃积温

我国日平均气温≥0℃积温的分布,如图5(a)所示,总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0℃积温主要介于518~9 856℃·d,其中,≥0℃积温最高值主要位于云南南部局部、广西、广东南部、海南全部地区,达8 001~9 856℃·d;其次云南、湖南、浙江南部、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大部、四川、贵州东南局部、重庆西南局部≥0℃积温也较高,达6 501~8 000℃·d;最低值主要位于西藏西部及东北部、青海中南部及东北局部、新疆、内蒙古北部局部地区,基本介于518~2 000℃·d。其他大部分地区≥0℃积温介于2 001~6 000℃·d。其中新疆大部、西藏北部地区因气候干燥≥10℃积温较同纬度海拔相当的地区高,达3 501~5 000℃·d,新疆局部地区高达5 001~6 500℃·d。

我国日平均气温≥0℃积温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5(b)所示,基本介于-109~439.5℃·d/10 a,除河北东北局部、贵州、广西局部地区有0~109℃·d/10 a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区域总体呈上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局部、新疆西南及东部地区增幅较快,达200~439.5℃·d/10 a,其他大部分区域基本处于0~200℃·d/10 a的上升趋势。

且由图5(c)可知,我国≥0℃积温除华北、西南及西北局部站点无显著变化及河北东北部、贵州西南部个别站点有显著下降趋势外,整体上升趋势显著,其中上升趋势信度达95%的站点占研究区域总站点的94.3%。

2.1.5≥10℃积温

我国日平均气温≥10℃积温的分布,如图6(a)所示,其分布趋势与≥0℃积温分布基本一致。≥10℃积温主要介于0~9 856℃·d,其中,≥10℃积温最高值主要位于云南、广西、广东南部局部、海南全部地区,达8 001~9 856℃·d,且最高值9 856℃·d与≥0℃积温相同;其次,云南、福建南部、广西、广东大部地区≥10℃积温也较高,达6 501~8 000℃·d;最低值主要位于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地区,均低于2 000℃·d。其他大部分地区≥10℃积温基本介于2 001~6 500℃·d。

我国日平均气温≥10℃积温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6(b)所示,基本介于-176.6~462.2℃·d/10 a,除新疆西部、青海、河北东北局部、黑龙江、山东西北局部、贵州西南部地区≥10℃积温有0~176.6℃·d/10 a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总体呈上升趋势。与≥0℃积温变化趋势较一致,长江中下游局部、新疆西南部及东部、西南及华南局部地区增幅较快,达200~462.2℃·d/10 a,其他大部分区域介于0~200℃·d/10 a。

且由图6(c)可知,日平均气温≥10℃积温除我国中南部局部、东北辽宁大部、黄淮海中部及新疆中西部局部区域无显著变化及河北东北部、贵州西南部有显著下降趋势外,整体上升趋势显著,其中上升趋势信度达95%的站点占研究区域总站点的79.0%。

2.1.6 无霜期

我国无霜期的分布,如图7(a)所示,主要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的趋势。无霜期主要介于11~365 d,变化幅度长达354 d。其中,无霜期最高值主要位于四川中东部、湖北南部、浙江东南部、贵州东北及南部局部、云南、湖南、江西、福建大部、广西、广东、海南全部地区,达301~365 d;最低值主要位于西藏西部及东北部、青海大部、新疆西北局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无霜期为11~120 d。其他地区无霜期主要介于121~300 d。

我国无霜期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7(b)所示,基本介于-9~30 d/10 a,变化幅度达39 d/10 a。其中我国中部局部地区、新疆北部、黑龙江西北部局部地区、广西、广东及海南大部地区无霜期有0~9 d/10a的缩短趋势,云南、西藏北部、青海南部、新疆局部地区延长趋势最明显,幅度达14~30 d/10 a,其他大部分区域延长幅度也达0~14 d/10 a。

且由图7(c)可知,我国无霜期总体呈现出显著延长和无明显变化趋势。其中东北地区黑龙江东部、吉林、辽宁大部、中南大部、新疆、青海、西藏局部地区无霜期无明显变化,其他大部分区域呈显著延长趋势,其上升趋势信度达95%的站点及无明显变化站点分别占研究区域总站点的44.6%和54.6%。

2.2 水分资源

2.2.1 降水量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如图8(a)所示,总体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年降水量主要介于15~2 658 mm,变化幅度为2 643 mm。其中,降水量最高值主要位于云南、广西、广东南部局部、湖南东部局部、海南中东部地区,全年降水量达200 1~2 658 mm;最低值主要位于西藏西北部及南部、新疆大部、青海、甘肃、宁夏中北部、内蒙古大部、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局部地区,年降水量为15~400 mm。其他大部分区域年降水量主要介于401~2 000 mm。

我国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8(b)所示,基本介于-156.5~132.6 mm/10 a。其中黄淮海大部、华南局部及西北大部地区降水量有0~132.6 mm/10 a的增加趋势,尤以山东、海南大部、广西、广东局部地区增加较多;其他区域包括我国中部、东北大部、华南、西南部分地区有0~156.5 mm/10 a的减少趋势。

且由图8(c)可知,我国年降水量除山东中东部、内蒙古西南局部、青海中部、新疆西北部、西藏东南部、海南南部局部地区有显著增加趋势、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局部、中南局部地区有显著减少趋势外,总体呈无明显变化趋势。其上升、下降趋势信度达95%的站点及无明显变化站点分别占研究区域总站点4%、7.4%及88.6%。

2.2.2 参考作物蒸散

我国年参考作物蒸散的分布,如图9(a)所示,总体呈现出南部及西北内陆偏多的趋势。年参考作物蒸散主要介于565~1 941 mm,变化幅度为1 376mm。其中,参考作物蒸散较高值主要位于西藏西南部、新疆中南部、青海、甘肃、内蒙古西北部、四川西部、河北东南部、山东北部、江西、福建南部、云南、广西、广东大部、海南、台湾全部地区,全年参考作物蒸散达1 051~1 941 mm;最低值主要位于新疆、四川北部局部、青海中南部、甘肃西南局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吉林、辽宁东部地区,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为565~800 mm。其他大部分区域年参考作物蒸散介于801~1 050 mm。

我国参考作物蒸散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9(b)所示,基本介于-86.7~301.7 mm/10 a。其中华北、东北大部、内蒙古、湖北、江西中南部、河南中东部、江苏、安徽西北局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东南部、新疆、西藏大部参考作物蒸散有0~86.7mm/10 a的减少趋势,其他大部分区域呈增加趋势,尤以新疆西南及东北局部地区增加较多,达60~301.7 mm/10 a;其余地区总体增加0~60 mm/10 a。

且由图9(c)可知,我国参考作物蒸散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甘肃、陕西、山西中北部、吉林东北局部、新疆中西局部、青海、四川东部、贵州西部、湖北、云南、广西、广州、福建、浙江大部、江苏南部地区呈显著增加趋势,环渤海周围省份、四川、贵州、云南、江西、西藏、甘肃个别站点及青海西北部、新疆中西部地区参考作物蒸散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区域无明显变化。其上升、下降趋势信度达95%的站点及无明显变化站点分别占研究区域总站点40.1%、8.3%及51.6%。

2.2.3 水分盈亏量

我国水分盈亏量的分布,如图10(a)所示,从东南向西北总体呈现出由盈余到亏缺的分布规律。水分盈亏量基本介于-1 907~1 542.5 mm,变化幅度高达3 449.5 mm。其中四川东部、云南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安徽、江苏中南部、重庆、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全部地区水分处于盈余状态,基本介于0~1 542.5 mm,尤以云南东南局部、广西、湖南东北局部、江西、广东中部、安徽南部局部、浙江西南局部、福建西北部地区盈余量较大,达600~1 542.5 mm;其余大部分地区包括华北、东北、西北及西南大部地区水分处于亏缺状态,基本介于-1 907~0 mm,尤以新疆东部、青海、甘肃西北局部、内蒙古西部地区水分亏缺量较大,达-1 907~-1 200 mm。

我国年均水分盈亏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10(b)所示,可以看出近30 a年均水分盈亏除新疆东部小部分区域为水分亏缺较严重区域,其减幅在180~308.3 mm/10 a之间;新疆西南部、甘肃南部局部、四川、湖北东部、重庆北部、云贵交界处、广东、广西沿海区域、海南大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内蒙东北部地区也有水分亏缺,其减幅为60~120mm/10 a;新疆西北部和东南部、青海西北部、西藏、云南、内蒙古中部、四川西部、广西北部、贵州和湖北交界处、华北大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台湾北部为水分盈余区域,其增幅达0~100.8 mm/10 a;其余区域水分有轻度亏缺,减幅为0~60 mm/10 a。

近30a水分盈亏的变化趋势地域差异也很明显[图10(c)]。新疆中部、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四川、内蒙古东部、贵州西南部、云南南部、重庆东北部、黑龙江、吉林、安徽南部局部、广东西南部地区有所下降;新疆北部、青海北部、西藏南部局部、山东东部地区有所上升,其余区域无明显变化。其上升、下降趋势信度达95%的站点及无明显变化站点分别占研究区域总站点5.6%、13.9%及80.5%。

2.3 光能资源

2.3.1 光合有效辐射

我国光合有效辐射的分布有明显地域差异[图11(a)]。年光合有效辐射基本介于1 448~3 683MJ·m-2范围,变化幅度为2 235 MJ·m-2。光合有效辐射最高值仍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全年光合有效辐射达3 501~3 683 MJ·m-2;最低值主要位于四川中东部、重庆全部、湖北中南部、安徽南部局部、贵州、湖南大部、广西北部、江西局部地区,全年光合有效辐射为1 448~2 000 MJ·m-2。其他地区全年光合有效辐射介于2 001~3 500MJ·m-2。

我国年均光和有效辐射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11(b)所示,可以看出近30年光合有效辐射的气候倾向率地域差异也很明显。西藏、青海和四川交界处、新疆东南部、内蒙南部小部分区域、华北地区、河南北部以及湖北中部光合有效辐射有明显下降,其减幅达60~172 MJ·m-2/10 a;新疆中部和西南部局部区域、陕西东部、四川东北部局部区域、重庆北部、内蒙东北部局部区域光合有效辐射有明显上升,其增幅达60~122 MJ·m-2/10 a;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气候倾向率在-60~60 MJ·m-2/10 a之间。

近30 a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趋势地域差异也很明显[图11(c)]。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太阳总辐射量下降趋势显著,西北地区辐射量增加趋势明显,而华南大部分地区辐射量则没有明显变化。其中,辐射量下降地区明显多于上升地区。下降趋势显著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包括山东、河北、天津以及北京地区;此外,吉林大部、湖北大部、河南大部、四川中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新疆局部、内蒙古中南部等地区太阳总辐射量也呈显著下降趋势;新疆西部、甘肃中南部、宁夏、陕西、四川东北部、重庆、湖南中北部、江西北部、福建西北部、云南西南部等地区太阳总辐射量有显著上升趋势。

2.3.2 日照时数

我国年日照时数的分布,总体呈现出由西南中部向四周逐渐增加的趋势[图12(a)],且向西北内陆增加趋势尤为明显。全国年日照时数基本介于842~3 573 h范围,变化幅度为2 731 h。年日照时数最高值主要位于西藏西南部、新疆东部、青海、甘肃、内蒙古西北部地区,全年日照时数达3 001~3 573 h;最低值主要位于四川中东部、重庆、贵州、湖南大部、湖北西南部、广西西北部地区,与年总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低值区基本一致,全年日照时数为842~1 500 h。其他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主要介于1 501~3 000 h。

我国年均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如图12(b)所示,可以看出近30a年平均日照时候的气候倾向率地域差异也很明显。青海中部局部区域、青海和四川交界处、新疆东南部、内蒙南部局部区域、华北地区、河南北部以及湖北中部年均日照时数有明显下降,其下降幅度达100~296.3 h/10 a;新疆西部局部区域、陕西中部、云南西南部局部区域、内蒙东北部和西北局部区域、黑龙江东部局部区域年均日照时数有明显上升,其升幅达100~233.5 h/10 a;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气候倾向率在-100~100h/10 a之间。

近30 a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地域差异也很明显[图12(c)]。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太阳总辐射量下降趋势显著,西北地区辐射量增加趋势明显,而华南大部分地区辐射量则没有明显变化。其中,辐射量下降地区明显多于上升地区。下降趋势显著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包括山东、河北、天津以及北京地区;此外,吉林大部、湖北大部、河南大部、四川中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青海东部、新疆中部、内蒙古中南部等地区太阳总辐射量也呈显著下降趋势;新疆西部、甘肃中南部、宁夏、陕西、四川东北部、重庆、湖南中北部、江西北部、福建西北部、云南西南部等地区太阳总辐射量有显著上升趋势。

3 结论和讨论

(1)对热量资源的分析可以看出,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热量资源总体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而温度的上升将使作物生育期内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增加,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最为明显。与此同时,气候变暖还会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10]。积温增加也可能使作物的生长期延长,种植区域北界向北推进[11,12]。

(2)对水分资源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东北、中南大部、西北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未来这些地区应注重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等可能发生的变化,优化灌溉措施,增强应对干旱能力,同时选育抗旱作物品种。也应注意极端强降水时间的发生[13],提升灾害响应和预警能力。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夏玉米主要种植区域,由分析看出,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有降低趋势,此外华北平原水分有所亏缺,发生干旱的概率较大[14],相关部门应格外注意灌溉以达到高产稳产[15]。

改革开放30年体育文学的流变 篇8

关键词:体育文学;流变;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34-03

The Evolvement of Sport Litera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of China

HU Jiahao1, CUI Guangying2

(1. Wuhan Instit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430079, Hube i China;2.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Wuhan430079, Hubei China)Abstract: Chinese sport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during the past30 years s 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Based on the sports achievements, sport literaturealso has made a series of changes. Having studied the literature works, the pape r sorts out its developing process and analyzes its three stages: champion liter ature, problem literature and web literature. In the end the paper predicts thefuture tendency of sports litera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port literature; evolvement; development in future

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体育研究如火如荼,其触角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而以体育为题材 的体育文学却十分冷落,似乎是被文学界和体育界都遗忘的角落。在国外,体育文学却享有 很高声誉,许多理论工作者在体育文学研究方面都颇有造诣,日本学者已经出版专著《文学 中的体育》[1]。本文独辟蹊径,通过研究体育诗歌、体育小说、 体育影视、 体 育报告文学、体育杂文和体育小品文等,勾勒改革开放30年体育文学的发展轨迹,探讨中 国体育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促进体育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1 改革开放30年体育文学的流变

改革开放30年体育文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3个时期。1978-1984年一大批新时代颂歌 型“冠军文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5-1989年体育报告文学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小说 、诗歌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通过揭示体育内部的矛盾,体育文学开始摆脱“冠军文学” 的案臼,转入 “问题文学”;90年代以后,纯体育文学不断边缘化,随着互联网的出现, 不同于文本文学的体育网络文学脱颖而出,体育文学进入了“网络文学”的新阶段。

1.1 繁荣时期的“冠军文学”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掀开了中国历史的 新篇章,经济高速发展,一贯为政治服务的文学开始转向为高速发展的经济服务,重视文学 自身审美价值的创造,文学创作的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都比以往更加多样,出现了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商品经济的改革也必然推动体育改革,在80年代体育管理体制和 发展模式都进行了重构,竞技体育成为体育改革的先导。体育改革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的空前 繁荣带来了体育文学的春天。

1979年中国加入国际奥委会,迈出了登上国际体坛的第一步,1982年德黑兰亚运会上中国获 得金牌总数第一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总数第四,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达到 了举世瞩目的高度,全社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体育热。作为体育文学创作基地的体育宣传得 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与地方的新闻报刊及广播电视,报道体育的数量都有所增加, 体育报刊发行量打破了历史记录,许多地方恢复或创办了体育报刊。体育宣传事业的发展和 突破为体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体育》创办专门的体育文学杂志《腾飞》, 《南风》杂志开辟了体育文学专栏,1983年我国第一个体育历史刊物《体育文史》创刊,专 门开辟了体育文学栏目。在这个时期,体育文学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

1978年《新体育》登载了作家理由创作的体育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作品把小说的细节 描写和典型化手法运用到报告文学的创作之中,作家理由将击剑运动员栾菊杰在世界青年击 剑锦标赛中为国争光的心理状态与顽强拼搏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 体育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家。作品发表后《人民日报》转载,其影响为历来体育文学之未及 。

1981年《当代》又发表了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再现中国女排打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拼搏精神。这两篇体育报告文学作品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关于运动员训练生活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个 体育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串串细节连缀成文后,犹如一串串晶 莹透明的珍珠,使整个作品光彩夺目,真实感人,两部报告文学作品被中国作家协会先后授 予优秀报告文学奖,标志着中国体育文学开始进入史上第一个高潮阶段。

获得全国报告文学优秀奖的还有体育女作家李玲修,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文笔和浓重感情,她 创作了《足球教练的婚姻》、《心,永远憧憬着未来》、《女怪球手的秘密》、《她站在十 米跳台上》等。另外,这个时期还有两部体育报告文学扛鼎之作:著名作家刘心武的《519 长镜头》和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作品反映了十三届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失利后观众的 悲愤和519事件的始末。同时期,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的体育报告文学作品,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出版了赵丽宏编著的《体育报告文学选》,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傅溪鹏的《斯韦思 林杯上闪光的名字——体育报告文学专辑》。

与体育报告文学一样,体育诗歌、体育散文、体育小说、体育戏剧电影也都取得了一定突破 。郭小川的体育诗歌《小将们在挑战》和胡乔木的《中国姑娘之歌》在读者中广为传诵,邹 帆的《星光灿烂》也为运动健儿唱出了赞歌。黄宗英的体育散文《思念》、陈祖芬的《美》 、叶文玲的《慧眼》等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体育故事片《乳燕飞》列为建国30周 年的献礼影片,1989年《同在蓝天下》在国际体育电影节上获奖,电视连续剧《冠军从这里 起飞》获得飞天奖, 话剧《球迷》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文学大奖。在体育文学作品繁荣的形势下,体育文学理论也开始起步。学者陈学新著文《体育文学探源 》,初次对体育文学的概念进行研究[2],1985年肖复兴、 叶文玲、 李玲修、彭 立高等 作家在四川组织成立了体育报告文学研究会,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体育文学理论研究 机构,它标志着中国体育文学理论研究逐步成熟起来。这个时期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翁大多数都是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和教练员,创作的主题是歌颂体育英雄和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扬眉剑出鞘》中的栾菊杰“只要 能把五星红旗升上去,让我去死也干。”《中国女排之歌》中女排姑娘们“滚翻,弹跳,举 重,爬坡/人倒了,球救了,腰伤了,别管我/前面是对手,后面是祖国/人生啊,能有几回 拼搏……”。通过体育文学作品的渲染,冠军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运动员和教 练员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品德,成为全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

繁荣时期“冠军文学”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文学现实主 义改革的成果,是体育英雄的文学再现。在“冠军文学”作品中读者能看到的都是明星和冠 军等高大人物形象,鲜见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其他体育人物,作品反映的对象比较狭窄, 在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上也忽略了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注重突出发挥政治鼓动和教育作用的 英雄情感,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创作题材与主题的狭隘和思想感情的虚伪。

1.2 发展时期的“问题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全面改革开放的道路,为克服过分集中于国家办体育的弊端 ,以体育社会化和科学化发展为突破口,体育开始进行改革。改革是社会的主旋律,体育文 学自然是声势浩大体育改革的代言人。这时体育报告文学敏锐及时地抓住了时代巨变,问题 报告文学开始成为我国体育报告文学创作的主流,一大批优秀作品以辛辣调侃的语调对体育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冷嘲热讽,与冠军文学大唱反调,批判的锋芒直指体育界。影响最大的是 赵瑜撰写的《强国梦》,作者把体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凸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引起社会 各界强烈的反响和热烈讨论,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揭示了体育界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发出体育必须改革的强有力呐喊。在体育文学徘徊于冠军文学之时,该作品反其道而行之, 打开了沉重的体育之窗,昭示着体育文学开始告别冠军文学,在体育问题报告文学创作发展 中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十年之后,赵瑜又奉献出新力作《马家军调查》,作品引导广大群众 ,从关注金牌转移到注视全民健身,进一步突破了冠军文学的泥沼,作者思考的是冠军背后 或金牌背后的东西,探索社会的真正体育现实,以求实的态度既赞扬马俊仁对民族体育事业 做出的重大贡献,又怀着良好的愿望通过马家军思考着国民体育素质问题,更深刻地从社会 意义上和文化意义上来表现人,这种思考与探索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另外,作品十分成功地 塑造了典型人物,显示出作家的气度,真实感很强,有历史,有深度,真实的人显示了文学 的典型性力量和作用。此外反映当时中国体育问题的作品还包括罗达成的《中国体育界》、 缪晖鞭挞体育界官僚主义的《他走了,留下……》、郭东反映体育教育问题的《谁在忧伤》 等等。作品《壮哉,八十年代的青年》、《冒险、志气、浩歌》、《万里壮游》、《蔚蓝色 的畅想曲》等描绘了一个个体育普通人物,其中的车迷、飞行迷、航海迷等有成功的喜悦, 也有失败的痛苦,但这些小人物酸甜苦辣的追求和经历,犹如体育本质内涵的一个个注解, 帮助我们更加准确理解体育的真正涵义。

在体育问题报告文学引人关注的同时,体育传记文学也有所发展。黄震中的《谢军卫冕记实 》、张继华的《我的奋斗》、王伯仲的《战胜自我》、李东华的《突破极限》等作品无论从 文学的艺术手法上看还是从思想深度来讲都与80年代初期的作品大相径庭。这个时期的体育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以前有所进步,开始出现系统性研究体育文学的论文,如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在 90年代初先后刊登的韩国学者申相星的三篇学术 论文,打破了中国体育文学系统理论空缺的局面[3]。申相星认为奥林匹克运动自 古以来不仅包括了竞技项目,而且也包涵了其他许多文化现象,其中,体育与文学相辅相成 ,具有同样价值,体育文学中的诗歌、小说等体裁具有教育价值。

发展时期“问题文学”作品的内容已不再仅仅是金牌,而容纳了更多的信息,文学作品 观照的体育世界已从微观走向宏观,从人性、生命本体和社会存在等不同角度来反映体育本 身具有的不同价值意义。体育文学也由此从“冠军文学”走向“反思文学”,开始有深度地 表现体育,开辟出广阔的体育文化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体育文化。

1.3 网络时期的“足球文学”21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导致文学的失重,随之也带来了体育文学的失位,体育文学在体育界 和文学界都近乎销声匿迹,体育文学的主阵地《新体育》杂志其文艺专栏消失,优秀体育文 学作品的芳踪难以寻觅,体育文学面临着严峻危机,体育文学理论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90年代以来因特网的发展速度惊人,以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互联网逐渐发展为 “第四媒体”,它的出现使写作工具变成了键盘和鼠标,写作情感可以瞬间外化,写作意图 可以立即表现,写作目的可以快速实现,网络与体育文学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体育文学走 出危机困境带来了曙光。大量涌现的体育网络文学作品成为这个时期体育文学的一个突出特 点。2000年新浪网出现了杨杰创作的《假球》,在体育产业市场化以后,作品提出需要注意 的问题,提醒体育竞赛保持公平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被文学界和体育界专家称为“足球文学 的开山凿河之作”,“一部鬼斧神工的足球故事”。在 “5•19球迷骚乱事件”之后的第17 周年,他还创作了中篇小说《足球流氓》,对体育流氓这种特殊文化现象进行特殊的纪念, 小说《足球流氓》呈现了中国足球的真实形态,塑造出球迷秦华山和以BBS网民为代表的新 时期球迷形象。散文曾被称做“美文”,而体育散文是进入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之后的新作, 体育网络文学更多的是一些散文、随笔和评论,如董路创作的中国首部长篇都市足球言情小 说《临门一吻》、李寻欢的《足球男人》、《女足五题》、朱又红的《中国足球与英雄无敌 》、逸鸿的《中国球迷的品味》、韦一笑的《尴尬时代的中国足球》等,这些网络体育散文 的内容十分丰富,抒发了由足球引发的人生感慨,展示了足球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无与伦 比的魅力,讴歌了足球战线开拓者的新思想。体育小说和体育散文表现了足球世界的方方面 面,实际上足球成为整个体育文学创作中拥有最多的题材,2002年第一部体育话剧《足球俱 乐部》在北京人艺小剧场和广大观众见面,体育电视连续剧《中国足球》进入拍摄,体育杂 文集《为米卢辨护》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歌曲《我的足球,我的梦想》也在社会上广为 流传,获得好评。这些作品以艺术性笔法描述了足球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揭示足球领域 的不合理现象,推动中国足球体育进行深入的改革。足球题材的文学作品是 90年代末期以 来体育文学发展当中所不曾有过的,可能成为未来体育文学的发展势头。网络足球文学的兴起导致体育文艺理论的蓬勃发展。2005年体育文化导刊刊登了论文《 从体育与文学的关系谈体育文学》,作者孙永泰从历史起源、哲学基础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 阐释了体育与文学的联系,结合体育文学的发展,提出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对体育与文学的良 性互动进行思考[4]。王蔚岚考察了体育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应用叙事学文学理 论阐述 体育文学叙述者的特点、叙述视角特征和叙述结构,研究发现体育文学作品叙述者分为作家 式、记者式和个人式三类,叙述视角包括特写型、全景型和追踪型,体育文学作品叙述结构 受到体育内容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单体式、串珠式和辐射式。

新浪体育、 网易体育、南方体育、榕树下、球迷一家等网站都留下了语言诙谐和文风 粗放的足球文学作品,它们透射出轻松调侃的风格,网络足球文学中的马拉多纳就调侃为这 样子:“——满脑袋都是羊毛黑卷儿,中间还夹杂着一小撮精心染制的黄毛,小矮个儿,大 脚丫子,每一个脚趾头上都长着眼睛,传球永远准确到位,中场起动时风驰电掣,带球过起 人来虎虎生风,从不黏黏糊糊——”自由的网络为广大的足球迷尽情宣泄个体情感提供了 无 限空间,平等地赋予了平凡小百姓渴望拥有的体育话语表达权,网络写手们可以无所顾忌地 评论足坛世界,述说对足球的痛与对足球的爱,摆脱足球体育现实的酸楚,百分之百地享受 轻松,享受休闲,在这种自由挥洒的言说方式下,体育网络文学走向了休闲文学。

2 体育文学的未来发展

目前体育文学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但体育文学因素仍然在各种非文学领域以各种形式间接 出现,现在体育诗歌的载体是体育流行歌曲的歌词部分[5],体育小说的载体演变 为体育 广告,作为最具吸引力叙事形式的体育广告,其文案借用文学手法,将人文因素注入体育广 告产品,使体育广告产品产生人文附加值,更有诱惑力,达到令购买者满意的效果。科技与 体育的融合已经成为现实,人们对体育和科学的热情日益高涨,反映时代脉搏的作家们开始 利用现代科技来表达人类对体育的热爱,日本极为流行的手机小说,在我国也初步露脸试水 ,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传播开来,势必成为体育小说的连载或缩微,手机也可能成为体育 小说的新型载体。

虽然体育文学所依附的载体发生了转移,但转移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现代文明和传媒对体育 文学的需求,显示体育文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体育使人在紧张和娱乐中得到教益,文 学能够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的生活永远离不开强身健体的体育和修身养性 的文学。体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和文学事业的发展是体育文学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体育文学 不会消亡而只是产生了泛化现象,现实的体育文学跨越了传统既定的文体或载体,将活跃在 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场景之中,体育文学的未来是美好的。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世界是一个充满多种选择的世界,体育文学也将适应时代 主流,出现雅俗共时、和平共存的多元化倾向。网络体育文学写手一时冲动,草草写就之后 就急于发表,网络文学表现出草根文化的浮躁,带有通俗文学的特点,但是,汹涌而至的体 育通俗文学不可能压倒体育高雅文学,怀着对体育的满腔热情和对文学艺术的钟爱,作家们 不断追求着体育文学反映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力图寻找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张力中的均衡 点,希望打破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截然对立的界限,二者并肩相处,难分彼此。体育文学雅 俗共存的趋势是时代变化、读者需要和文学规律所共同促成的综合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艳.从中西文学的源头看“体育文学”缘起与发展[J].体育科研,2006 (5):25-27.

[2] 陈学新.体育文学探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1):19-22.

[3] 申相星.论体育文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 (1):20-23.

[4] 孙永泰.从体育与文学的关系谈“体育文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60- 61.

上一篇: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谁说没有规则》优秀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