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十讲》读书心得

2025-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学校十讲》读书心得(精选2篇)

《新学校十讲》读书心得 篇1

暑假里,我认真拜读了李希贵校长的《新学校十讲》,李校长从“新学校”的理念阐释到如何诊断学校、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等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的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现,书中引用了丰富的案例,直观地呈现了“新学校”为师生自由选择、自主发展而搭建的多样化平台,并将一些企业管理工具运用到学校的自我诊断与改造中,给我们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借鉴样本。读完《新学校十讲》,受益颇多,特别是“发现‘学校’”这一讲,让我感受颇深。下面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略谈一些感受。

人人都是中层——发现管理者

在学校中,广大普通教师并非不愿意成为学校的栋梁和中流砥柱,也并非不愿成为上级领导的得力助手和干将,他们其实都有强烈的突破和提升自我的愿望,人人也都努力争取岗位成才,独挡一面。作为领导,我们适时放权,信任下属,充分发挥了我校教师的专长,充分调动积极性,人尽其才,给大家一个施展才华、发挥潜能的舞台,这样不仅锻炼了新人,还营造出推陈出新、人才辈出的良性发展环境。

自从搬入新校园之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已经进入内涵提升期,如何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培养建设好中层干部这支队伍,以适应新学校发展的需要。“眼界决定思路”,基于这一考虑,制定了“跟岗制”,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储备人才。通过学校组织机构的改革激发部门、成员的潜能,深化素质教育,为整体改革保驾护航。

Brave秀场——发现学生

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发现学生优点,能够使学生更自信。他们会为光大自己的优点而努力,所以,往往一个发现,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学校应该如地质队员一样,将寻找发现学生优点作为一项主要工作,也是一项快乐的工作。那么,也许不要用多少年,在我们身边,也会出现新一代的科学家、企业家和其他杰出人才。

多彩拓展课——发现学科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 篇2

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这些观点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

1.关于对学生的爱。教学活动是一门爱的艺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爱,学生能感受到。但是很多教师只知道要对学生奉献爱心,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在成为教师之初,我也有这个疑惑。在书中,余教授讲了一个“老师,请你多看我一眼”的故事,老师们都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学生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看到这里才明白,教学中的爱,不是大道理,不是大奉献,而是一个关注学生的眼神,一个关爱学生的动作,一句关心学生的话语,简简单单。

2.关于三维目标的解读。在这部分内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维目标比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的比喻,指出了“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反观我自己的教学,由于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刻,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我经常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达;每节课非常明确地列出三个目标,而三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又有很明确的环节体现,错把三维目标弄成了三种目标,目标达成不是渗透性,整体性的,也从不区分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三维目标被活生生地、机械地割裂开来。这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的方面。

3.关于课堂情境的运用。随着课改的深入,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渐渐发现,由于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热闹了,但教学效率却低下了。在第四讲中,余教授就说:“你不能绝对化,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凭借或工具。”一个形象的比喻又点出了情境的价值: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创设情境,就得有效地辅助教学,而不能成为摆设,否则,就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就让学生直接把“盐”吃进去了。

4.关于对学生的夸奖。新课程的教学下,大多数人都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导致夸奖泛滥,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很多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现,都一味给予表扬,回答错了就表扬他有勇气。事实上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夸“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上一篇:桥梁工程竣工资料目录下一篇:××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