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推荐16篇)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篇1

你看,草丛上开着一朵朵五光十色的野花,秋风吹来,野花好像在跳舞呢!金黄金黄的树叶从树上飘下来,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红彤彤的苹果飘着香味,一看就像小娃娃的脸蛋。黄黄的梨挂在树上,多像一盏盏小灯笼,照亮了棵棵梨树。橘子早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橙黄色的外衣,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石榴呢,它们像一个个淘气的小娃娃,换上红色的皮袄,咧开嘴一个劲地笑哇笑哇!

小朋友们来到了果园里,有的摘果子,有的在收集树叶,还有的画画。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篇2

一、善观察

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由此可见, 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大自然中的景物特征各异, 只有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才能写出好的景物。观察景物大体都有特定的位置, 位置不同, 视野、视线、角度也各有差别, 所见景物的特点就有所不同。具体来说,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1.定点观察。定点观察是指观察者固定在某一位置上的观察, 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和环视。2.动点观察。动点观察是指观察者沿着一定的路线,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动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 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 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特写。3.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 观察的对象一一展现, 或观察同一对象的角度在不断变化, 这是游记写景散文常见的方法。4.散点观察。散点观察是指选取某一范围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分散。描写景物时把观察点和角度处理好了, 思路就清晰了, 写起来也就顺手了。

例如, 在作文《公园之秋》中, 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就头脑一片空白, 只知道闭门造车, 结果连常识性的知识都错了。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公园的秋天非常美丽, 各种花儿都开放了, 白的是梨花, 红的是玫瑰, 黄的是菊花……”秋天怎么会有白色的梨花呢?显然, 这些描写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 我让学生到公园里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后, 再动笔写作, 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 具有美感。如有的学生写道:“秋天的公园美极了!远远看去, 树木一层黄色, 一层绿色, 仿佛用油彩泼墨过一般。近处一片片菊花开得正盛, 有黄的, 红的, 紫的, 真是姹紫嫣红, 美不胜收。人们悠闲地看着, 品着, 脸上都是笑盈盈的, 在阳光下, 仿佛度上了一层金……”

二、抓特征

确定了写景对象, 在细致的观察之后, 我们要抓住景物最鲜明的特点来进行写作。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声音、气味等方面。不同的景物, 特点也不相同;时间或地点不同, 同一景物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别, 只要用心体味就不难抓住。

例如, 对于春天, 朱自清是这样描写的:“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描写抓住了春天独有的特征,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 都是描写春风, 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而林斤澜在《春风》中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有力的特点。

三、理顺序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处景物,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 看到的就会不一样。如果不理清写作顺序, 景物描写就陷入混乱, 反之, 则行文清晰, 有条不紊。例如以下文章:

苏州是水城, 因为苏州的水是闪闪发光的, 是清澈见底的, 是美丽多姿的。

白天, 太阳照着水面, 好像给水面穿上了一件闪闪发光的衣服, 让人们看到了感觉风景很优美。那粼粼的波光就像妈妈的手在抚摩着我, 让人觉得十分惬意。这时, 河两岸青青的柳树倒映在河水中, 就像一个披着长发的女孩在照镜子。河的两岸都是各式各样的石头, 有的半浸在水中。河水清澈见底, 各种各样的小鱼在石头缝里钻来钻去。

夜幕降临了, 华灯初上, 河面上的灯光与河两岸的灯光交相晖映, 流光溢彩。如果是满天星光的夜晚, 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与河面上闪闪的灯光相互映衬, 真叫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里是人间!也许, 这就是苏州被称作人间天堂的原因吧!

本文中小作者采用的是先写白天苏州的水, 再写夜幕下苏州的水, 这样, 苏州水“清澈、发光、美丽”的特点就被很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四、巧修饰

写作文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理清写作的顺序, 还要有文才, 这就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用好了修辞, 文章句子自然就富有表现力。比如, 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又如,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是这样描绘雪后美景的:“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 准确的动词, 生动地描绘出了景物的特征。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恰当而奇妙的运用修辞呢?这就需要作者对写作对象要有情感投入。

五、融情感

作者只有将景物与自己的感情相结合, 写出来的景物才有血有肉, 富有有生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这些话都说明景物描写应该融入作者的真切情感。景物描写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体现, 所以, 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同的。因此, 我们在写作文时, 可以借助景物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融情于景, 既可直抒胸臆, 也可间接抒情。例如, 陆蠡在《囚绿记》中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作者直抒胸臆, 直接写出了对绿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作者在描写景物时, 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更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有时运用一些准确而生动的形容词、动词等词语也能融情于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的“光滑”“肥胖”“直窜”等词语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体现了儿童的心理, 也就融入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忆恋之情了。

写作中, 巧妙运用色彩也可以融情于景。例如, 鲁迅在《故乡》的开头给文章涂上了一笔浓重的颜色:“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苍黄的天底下……”阴晦、苍黄, 这种阴冷的色调使景物显得倍加荒凉, 凄冷之气逼人而来, 也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单色调则能渲染或突出某种感情。例如,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通篇的景物都集中在了青色上, 这种单调凄苦的青色正是融入了作者激愤苦闷的心情。此外, 多色调、反色调的运用也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综上所述, 要想描写好景物, 细致的观察是前提,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根本, 融情于景是灵魂, 学会理清写作顺序、巧用修饰是技巧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 才能做到“眼中有景笔生辉, 心有写法气自华”。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给学生写景的方法, 给学生插上一双写作的翅膀, 让学生遨游于文学这片美妙的天地之间。

景物描写在作文中的运用 篇3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我们朝夕相伴。我们对它再熟悉不过,它的阴晴圆缺,生死枯荣,均在我们眼前、脑际,我们应当学会欣赏它,赞美它,把它写入我们的文章中,为文章增光彩。

首先应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春华秋实夏荣冬枯,变幻着神奇的景致。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交待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天气状况。从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如“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栓在葡萄架的立栓上,系的是拴贼扣儿”(《蒲柳人家》)读到这些我们自然会想象到故事发生的情境,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再深入一层的作用是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如“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通过此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这样便于读者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人物情感,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借助于形象的景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更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还有一层作用就是为后文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孔乙己》)这里面写“秋风”表明秋天已到,时间在推移,紧跟着一个“凉”字,写出的不仅是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在世态炎凉的社会中孔乙己的命运将会向更凄惨的境地发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借助于天气的变化或景物改变来暗示故事的转变,已被人们所接受,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写作时也不妨一试。

在具体写作中当引导学生首先学会观察,学会欣赏不同季节不同景物的变化,写作时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崭新的视角来观察,写出新的创意。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作者观察得真切,道出了早春时节花草的特征。在适当之时也可引导学生加入恰当的想象、联想,以打破思维的局限,拓宽写作的空间。如所写之景,只是一座空山,那就缺乏了美感;若是想象出有溪水流淌,有鸟语花香,就自然带来了诗意。当然,我提倡的景物描写,并不是盲目地写景,而是要围绕文章的中心来写,要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中心服务,而不是画蛇添足。同时描写内容的多少应恰到好处,起到应有的陪衬作用即可。更应当注意所写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桑叶、鱼塘,那是江南水乡的特色;谷穗、高粱、大漠,那是北方的景致,不可有悖于现实,而信口开河,遗笑众人。

写作之所以难,其中有一点就是它更体现为一种能力,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还需认真揣摩,不断探索,真正领会到心里,运用中才会得心应手。如果你现在正为写作感到苦恼的话不妨去努力尝试一下吧!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篇4

从楼上往下看,“呀”就像一个小树林,到处是树,到处是绿色。这时,一阵风吹来,吹得柳枝直摇摆。柳树大声地说:“看我的‘头发’多好看,在这些树林里,应该是我最漂亮!”,“什么,就你那样?看我,高高身材,青青的叶子多少惹人喜爱呀!”松树高声说。不长时间,校园里中的树木都争开了。

“别吵了!”一个严肃的声音响起,树木们一看,原来是学校里的校树,它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威严,枝头上挂满了红色的果实。树木们马上停止了争吵。“难道咱们就这么在乎外表的漂亮吗?我们来到这美丽的校园是做什么的?你们看孩子们玩的多么开心,我们生为这里的树,应该互相谦让。看着这里的孩子高高兴兴地成长!这才是我们的快乐。你们说对吗?”树木们听了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六年级描写家乡的景物作文 篇5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小草从地面探出头来,好像在和春姑娘打招呼。柳树长出了嫩叶,好像小姑娘的头发一样,微风吹来,柳枝好像小女孩在跳舞。小鸟唧唧喳喳的叫着,好像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夏天,天气热了。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的不知怎么办是好,在树上叫着,“知——了”。不时,下起了一阵大雨,池塘里的荷叶上的水珠像珍珠一样滚动。我想用手一摸,一下子就倒下在水面,不见了。开出几朵粉红色的小莲蓬。夏天的天气也很美。

秋天,天气凉了,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好像成了一个“人”字。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好像蝴蝶一样在飞舞。稻田里的稻子熟了,一样望去,好像铺上了金黄的地毯,农民们忙着大丰收。

冬天,天气冷了,树枝光秃秃的,青蛙和蛇都钻到洞里冬眠了。

描写景物作文小学三年级300字 篇6

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洁白的月光洒满大地。晚饭后,我们一家开车去仙桐体育公园散步。俗话说得好: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到了梧桐山,我一下车,看见露天停车场井然有序地停着各种各样的车。我首先深深地吸了一口仙桐体育公园的“仙”气,顿感全身沁人肺腑。爸爸和哥哥去跑步,我和妈妈因为不想跑步,所以去观赏风景。我们走到瀑布旁,看到山上洁白的山水飞流直下,就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不觉,我和妈妈又走到了人工湖,我想看看人工湖里面有没有鱼,便拿起妈妈带来的手电筒看了看湖面,还真的有一条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惹人喜爱。

夜深了,我们该回家了。我也只好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仙桐体育公园。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篇7

在这里的“景物”是指自然景物和某些器物、动物,还有某些场景,而“描写”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现代汉语的描写和叙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叙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叙述),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描写)。但是由于受字数、押韵等的限制,古诗歌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基本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叙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仅仅用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也算描写),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里我们要谈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非常特殊的修辞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奇特的句式)———列锦,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以上说的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明白了什么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来看高考题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上的设题角度,具体说来,一般分为下面三个角度: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结合实例来分析一下。

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这一问题可以层层深入地来提问: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歌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此类问题可以从下面角度来考虑答题:先将诗歌中的景物一一列举,再总结其共同点,如都是冷色调的景物,都是早春时节的景物等,然后结合诗人情感看意境特点,如凄清、荒凉等。即: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氛围或者画面)+情感。我们可以从画面色调来推断意境特征,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一般说来,如果画面色调是鲜活、明快、昂扬向上的,那意境就是优美、恬淡、闲适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愉悦的;如果画面色调是阴暗、凄冷、低沉的,那意境就是萧索、凄迷、荒凉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忧伤的。当然,也有例外,有时诗歌中也会出现以乐景衬哀情的例子。

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这一问题可以变形为:诗歌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诗歌是怎样来营造意境的———诗歌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情感的。此类问题,实际上是在考查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1、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等);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夜晚到白天、由乐景到哀景等);3、写景的角度(由视觉到听觉、由声到色;4、用笔(大处着墨、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等);5、描写的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有声衬无声、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和联想等)。以上方面诗歌中有几条就回答几条,在回答景物描写手法时,因为这些景物都与作者情感有关,所以有时要考虑景物对情感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此题也可变形为:这首诗在情和景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就要明确景与情的结合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示例: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何异同?

答案:都采用了衬托手法,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以明丽的色彩反衬别离之愁,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忍。后者写满天风雨凄凄、暗淡的景色,正衬黯然神伤的别离之情。

以上仅是诗歌鉴赏的一个方面,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但是仅仅掌握这些还是不够的,同学们还要注意学会其他的切入角度。

参考文献

[1]、黄焕英诗歌景物描写学习方法指导工业《学园》2012.7

校园的景物四年级作文 篇8

在进大门时,你可以清晰地看见“清林小学”四个大字。进门后,你会看见一块大展板。它由两千零二位同学神态各异的头像组成。有的面带笑容,有点做着鬼脸,还有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可爱极了!

往里走,就到了一条长廊,长廊的左边是一条长方形的画。上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和东方巨龙——长城。它蜿蜒在群山之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直激励着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廊的右边是一座水池。水池里有颜色各异,种类繁多的鱼,它们给我带来了自由的感觉。

步入操场,你会听到清脆的鸟鸣,你会被校园里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一排排翠绿的小叶榕像士兵一样庄严地挺立在红色的塑胶跑道周围,环绕着绿茵茵的足球场。圆形的大花坛四周的围着篱笆,花坛里百花齐放,争芳吐蕊,引来蜜蜂纷飞。清风徐来,整个校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使人神清气爽。教学楼的顶层栽满了深圳的市花——勒杜鹃。红火的花儿在翠绿的叶片衬托下,就像碧海中升腾而起的团团烈火,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篇9

记得期末考试的时候,热得要死,坐着不动也会浑身是汗,我看见妈妈拖地的时候,汗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下从脸上滑到脖子上,再滴到地上,做饭的时候都会叫:“好热好热”,做好饭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直冲卫生间洗澡。我跑到阳台上,看楼下的草坪,在烈日下,草芽都被烤焦了,阳台上的几盆花都无精打采地低着脑袋,风吹过也热,水龙头出来的水也是热热的,空气也是热的,我只好躲在空调间里,可又很不舒服,鼻子很干,过一会儿又跑出来,热得流汗又跑进去,到晚上我就感冒了。真难受啊!

一天中午,太阳还是很大,可没过多久,天忽然暗了下来,我跑到阳台上打开窗,一阵风灌了进来,开始是热的,马上又变凉了,乌云从天边一点一点弥漫开来,遮住了整个天空,风也更凉快了。妈妈看了看天说,“看样子要下一场雨了。”

没过多久,窗外飘进来毛毛细雨,一会儿就变大了,风里带着一点腥味,是泥土的味道,几分钟时间,雨就像从天上直接倒下来一样,空气中的热没有了,只有清凉。我站在窗边想,如果这场雨下得时间长点就好了。

没想到,雨一直下了十几天,而且没有停的意思。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快,听妈妈说,从六月底的38度已经下降到23度了,我晚上睡觉盖空调被还是觉得冷,妈妈把蚕丝被又拿出来了,看街上的行人还穿上了外套,我怀疑到了秋天。妈妈成天念叨,“邪门的夏天,古怪的寒冷。”

外公说:“今年夏天一开始就热的那么快,没道理,可也没那么冷的,从来没遇到过。”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篇10

景物描写的手法, 可分五步来分析, 权且概括为“五步法”:

一、看色彩

为什么先看景物的色彩?因为景物的色彩里暗含着作者情感的基调。例如: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所描写景物或明或暗, 包含了四种色彩。有明艳的黄 (黄鹂) 、绿 (翠柳、船下之水) , 有清丽的蓝 (青天) 、白 (白鹭、千秋雪) , 这些色彩的景物构成的画面是开阔而亮丽的, 其间蕴含的诗人的感情自然是轻松愉快的。

二、看角度

角度首先考虑的是感官的选择, 即分辨作者描写景物时调动了哪些感官。感官的灵活使用, 可以使读者形成对景物的全面感知。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脍炙人口的一段景物描写为例, 作者就在其间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短短的泥墙、轻捷的叫天子、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莲房一般的果实、臃肿的根。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触觉:光滑的石井栏、何首乌的刺。味觉: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调动各种感官来描写百草园的景物, 充分体现了童年的作者是如何全身心地喜欢并依恋着百草园的一草一木的。作者不直接抒情而情溢满于景物之中。

角度第二考虑的是视觉角度的转换, 即我们平时说的“远近高低”。从视觉角度的转换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怀。仍以杜甫的《绝句》为例, 诗人在诗中从近处着眼写了“两个黄鹂”, 从远处着眼写了“西岭千秋雪”, 从低处着眼写了“门泊”之“船”, 从高处着眼写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四个角度写出了杜甫在特定时期开阔的胸怀、相对愉悦的心境。

三、看动静

“动”与“静”是景物的两种存在状态。这两种状态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以固有的常态出现, 有时以变动了的非常态出现, 这就是“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这两种状态的景物有时单取一类, 有时两种并呈或名在此而意在彼, 于是就有了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或动静的结合。“动”与“静”的灵活运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将景物写活, 写出生气、写出灵魂。例如: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 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 流泻山石之上, 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 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 便反衬出了山中的宁静。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 诗人以一个“挂”字化动为静,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 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大大增强了景物的画面美。

而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句中, 一个“转”字则形象地写出“寒山”日渐苍翠的动态过程, 使得景物产生了时间上的延伸, 于是充分体现了能够静观景物变化的诗人之“闲”, 妙绝。

四、看虚实

在景物描写中, “虚”是联想想象之景, 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时, 如果难以正面表达或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 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 引发读者想象, 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

浪漫如李白,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驰骋想象,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美好的仙境, 以虚景点化出一片美好的生活图景;含蓄如欧阳修, 他在《踏莎行》下阕, 用“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的虚景, 描述思妇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状,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深沉如姜夔, 他在《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 实景“尽荠麦青青”, 昔盛更显今衰。这些作品都采用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等手法婉转地表达了主旨情感, 含蓄而隽永。

五、看手法

手法先要看各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形象生动或者重点突出。在写景抒情类作品中, 比喻、拟人、借代、通感、夸张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欣赏时既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 也要清楚地说明其作用。如比喻是为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借代使语言简练、含蓄, 形象突出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感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增强诗歌的外在形式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其次是各种表现手法。写景中常用的手法有衬托 (烘托) 、对比、白描、扬抑等。其中衬托用得较多。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着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山之高, 《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 “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另一种值得强调的手法是白描。这种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因为它最能呈现景物的本来面目, 给人平易近人、恬淡亲切的感觉。田园诗人最常用此法。例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 用语平淡无奇, 叙事自然流畅, 没有渲染或雕琢的痕迹, 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 有“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艺术效果正与诗人恬淡宁静的心境相契合。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篇11

有一首歌里这样写到:“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有呀那里有绿草,还有那回唱歌的小黄鹂——”我想: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我白思不得其解。既然在小朋友的眼睛里,那我就去有小朋友的地方吧!

好不容易有了一点头绪,我来到了小公园。一进门,就看见在健身区的许多小朋友,真不愧是星期天,人可真多。我挤了半天,才挤到了那正围在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小朋友那里,看见他们正玩得开心,我的嘴角也情不自禁地翘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玩累了,我趁着他们休息的工夫,拉过一个五岁左右的可爱的小姑娘,亲切地问:“小妹妹,你开不开心啊?”“开心!”稚嫩的童音穿进我的耳朵里,我又问:“那你为什么开心呢?”“因为我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可能她还太小,后面的话我没怎么听明白,只好让她去玩了。

我走到一边,坐在石凳上,看着那些小朋友们做游戏。

突然,我惊奇得发现,那些小朋友的眼睛里,不仅有快乐,还有天真和烂漫,有一种很强的感染力,让人忍不住愉快起来,把所有的烦恼都忘得一干二净。

原来,春天就是在这些小孩子们的眼睛里啊!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篇12

乡村的人十分朴实,做买卖从不缺斤少两。

乡下人家爱开些小院子种瓜果蔬菜,这些小园子里的农作物可多了!有南瓜、木瓜、白菜、香菜......等等啦!菜园子的主人总爱种些木瓜,因为木瓜容易熟,就算没熟,亦可以用来炒菜。乡下人还爱种点香菜,香菜既能用来当味料还能做单的的菜炒着吃。

乡下人还爱养些鸡、鸭、鱼、猪、牛用来做过年过节的一味好菜,若是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也许会看到老爷爷在给小鸡们喂食,或是看到老奶奶抱着一只肥肥的、刚出生的小猪哼着一支优美动听的歌,摇摇蒲扇欣赏着屋前的绿色一片。

若你是外人,忠于职守看家狗一定盯着你是惊叫,知道主人,出来拍拍狗的背,表示没有时候才会停止叫。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篇13

一、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大自然

《儿子与情人》的故事背景是十九世纪中叶英格兰中部的煤、铁矿区。作者利用特殊的描写方法, 将英国工业中下层认得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把这种特定环境下, 母子以及两性间近乎扭曲的感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许多读者看过之后, 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小说第一章的结尾, 对怀孕的毛瑞尔太太被醉酒的丈夫赶出了家。而在院中独自徘徊的一幕进行了描写。她面对自然, 感触良多。院中的百合在在微风的摇曳下在月光中轻轻摆动, 香气迎面扑鼻而来。她努力地调整了一下呼吸, 压下了心中的恐惧。花瓣在她的碰触之下左右地摇摆起来, 在银色的月色中, 那些花瓣好像在向四处不断地蔓延。由于碰触花瓣, 手指上留下了一层百合花的花粉。百合花散发的淡淡幽香在她呼吸的时候, 几乎让她头晕了起来。在这寂静的天地之中, 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自然, 不, 还有她怀里的孩子。这时候, 人与景物紧密地融为一体, 情景交融。

此情此景, 使人震颤, 令人感动。毛瑞尔太太的精神活动, 通过作者对自然神态的描写与渲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将大自然的景色结合人的意识, 使现实主义融入了心理学含义。毛瑞尔太太对在婚后每天面对的就是柴米油盐的家务事, 还有就是管教自己丈夫喝酒的嗜好。他已经不再奢望爱情, 每天洁身自好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但是, 在月光中, 她面对百合花的所思所想, 举止神态却又一次不自觉地流露出活力和美妙。眼前的百合花和花蕊里的花粉, 还有自己青春韶华和腹中的孩子又一次唤醒了她心中沉睡的爱情。月光、百合以及无处不在的母爱让她顿觉清醒。而后刺鼻的福禄考花花香将他从幻觉中叫醒。走在宁静的小路上, 花香让她流连忘返。

二、大自然是感情起伏跌宕的平和剂

残酷的工作环境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 他们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这种压迫改变了他们的性格。他们变得粗暴蛮横, 需要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他们无处发泄, 因此只能对自己的家人恶语相向。于是, 在他们的生活中就只剩下酒精, 岩石和对妻儿的恶语。

小说中, 保罗的教父是西顿先生。由于从保罗出生不久就开始但当他的教父。这位牧师会经常到保罗家与毛瑞尔太太谈论一些关于教会的事情。有时候, 毛瑞尔回来看到自己的妻子这么热情地招待牧师, 会很生气。正是因为这个, 使得很多时候毛瑞尔与妻子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 他们经常因为这件事争吵。有一天傍晚, 牧师和往常一样来拜访, 毛瑞尔又一次大发雷霆, 并且打了自己的孩子。毛瑞尔太太实在无法忍受了, 就带着孩子们出去了, 并且发誓再也不会原谅毛瑞尔。

毛瑞尔太太站在夕阳余晖中的板球场, 眼前是被夕阳染红的草地和群山。她坐在那里, 凝视着太阳渐渐西沉, 抬头望见花卉般的淡蓝色。不一会儿便进入黑夜, 不远处, 田地上有几束小麦, 从远处看好像人一样在不停地摇晃。东边的天空被夕阳余晖照得粉红, 小丘陵上有很多成堆成堆的干草, 也被夕阳照得粉红。看到这宁静的景象, 她的心也渐渐地平静下来, 开始自我反省。内心深处, 有一丝东西在逐渐清晰, 那是对自己丈夫仅剩的一点温情和怜悯。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 他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因为要把女儿养大成人。类似于这样的景物描写, 在劳伦斯的其他小说中也随处可见。这些描写不仅为小说增加了许多美, 还起到了调和心情与氛围的作用。

三、大自然培育了爱情

劳伦斯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从头到尾的诗意和艺术型, 还带着情感。最为人类心理探索大师以及写景大师, 他将情与景完美的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 景为情服务。在《儿子与情人》中保罗和密里安的整个恋爱过程都有如画般的巧妙寓意。

保罗陪母亲去看望莱弗斯一家, 母亲在屋中聊天, 保罗自己来到了屋外欣赏紫罗兰, 莱弗斯太太家里的女儿密里安, 匆匆地出来, 奔到篱笆边上的煤堆前。

“我想它们开出的花是甘蓝玫瑰吧?”他指着篱笆边的矮树问她.

“我不知道, ”她结结巴巴地说, “开的花是白色的, 花心是粉红色的。”

“那就是孔雀草了。”密里安的脸红了, 她那张红扑扑的脸非常美丽。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后来, 有一次保罗来到农场, 同密里安一起沿着树黄向田里走去。他注意到沟渠边的白屈菜形同一把把蒲扇, 散发着金光。

后来他们之间产生了美好的爱情, 因为保罗受到了她的感染, 对大自然也产生了情趣。在他看来世界是如此的美好, 天地间万物生灵都在为她而生长。这是因为有了两人共同的大自然感悟, 爱情财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有一天晚上, 密里按和保罗约好去看玫瑰。那一丛白色的野玫瑰在树林深处隐藏着。这些花朵像一位优雅的女士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轻盈地踮着脚步。这个时候, 天色已晚, 树丛深处的玫瑰像一团黑影。密里安情不自禁地走过去, 伸出手来, 轻轻地抚摸着她。这个时候, 他们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是神奇的自然力量促成的交流。于是随着交流的加强, 他们的情感也越来越深。

结语

劳伦斯对景物描写的出色能力, 就像是流在血管中的血液, 与生俱来。所有出自他手描写的山坡、草地、鲜花、夕阳都想拥有了生命, 带着美妙与兴奋。而在这些美妙的景物中, 往往又隐含着深刻的寓意。让我们在向往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同时, 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摘要:出生在英国诺丁郡的一个煤乡的劳伦斯, 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批评家。在那个社会, 主要的时代背景就是工业化和机器文明。劳伦斯试图通过《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 挖掘一个深层次的主题。那就是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和工业文明的对立。

关键词:景物描写,《儿子与情人》

参考文献

[1]《英国文学选读》.第二册, 杨岂深孙株主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2]《英国文学史》第四册, 陈嘉著, 商务印刷所

[3]《儿子与情人》0.H.劳伦斯著.李建.何善强译.四川文艺出版社

[4]《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词典》, 浙江文艺出版社编

校园里的景物四年级作文300字 篇14

湿淋淋的天气随着时间,慢慢逐渐走了,迎接上来的是一股股的热气,是夏天的味道。夏天随着时间的偷跑,终于都赶到来了!我最爱的季节,夏天!每个同学都有着一年四季在校园里所看到的景色和发生的事情,今天就让我来讲述一下我最喜欢的夏天,在校园里是怎么样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天气真是好!蓝色的天空带着轻轻的凉风令整个人都非常舒服!我最喜欢的这种感觉,最喜欢的季节就是夏天了!在这个季节里,街道上每个美眉都穿着短裙短裤,令整条街道都成为一道一条风景线,我高高兴兴地拿着沉重的书包,踩着自己喜欢的山地车回到校园,在门口就闻到好香的花朵的味道,因为我们学校门口种着好多好香的花朵,令整个校园门口都充满着生气,令每个同学进入校园门口都拥有着非常开心的心态,让每个同学体验到读书的放松感,没有那么大压力。门口到停车场这段路都拥有着非常多的树木和花朵,我们校园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说:“什么都不多,树木花朵是最多!”在夏天的这个季节里,每棵树木上都有着无数的蝉在叫,所有的蝉都拼命地叫,简直好像一首歌曲似的!令整间校园生动活气起来了!

夏天的校园真是太美了!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篇15

春天到了,在这春娘的抚摸下我们的校园显得更美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校园吧!

一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左边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墙上刻有许多有趣的图案。校园的右边是圆形的大操场,操场正中种着许多苍天大树。外围是跑道。一下课我们就跑到操场上玩游戏,有的在扔沙包、跳绳……清静的校园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了。

操场的正钱是圆形搭花坛,花坛里种着许多花草树木,有杜鹃花、月季花、桂树、樟树等各种不知名的花草树木。阳春三月,当你在花坛里漫步时,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让你感到心神怡广。花坛左右是四层楼高的教学楼,也是我们的“知识王国”。清晨,“知识王国”里传来琅琅读书声,连小鸟都被吸引住了。

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 篇16

一、拂面怡人的春风

《春》的开篇说:“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虽然简单, 包蕴却并不简单。首先它道出了一个自然现象:当尖厉的西北风悄悄转为轻柔的东风, 严寒渐去, 草木复苏, 也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所以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东风”的第一条解释就是“春风”。那么, 为什么是“东风”而不是南风、西风呢?这可以用周汝昌先生解释宋代词人宋祁《木兰花》的首句“东城渐觉风光好”来作注解。周先生说:“且道词人何以一上来便说东城?……寒神退位, 春自东来, 故东城得气为先, ———正如写梅花, 必曰‘南枝’, 亦正因它南枝向阳, 得气早开;此皆词人诗客, 细心敏感, 体察物情、含味心境, 而后有此诗心诗笔, ……古代春游, 踏青寻胜, 必出东郊, 民族的传统认识, 从来如此也。” (《唐宋词鉴赏辞典》) 故历来写春天多有写“东风”者,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秦观《满庭芳》写春天的景致是“东风里, 朱门映柳, 低按小秦筝”, 辛弃疾著名的《青玉案》第一句说“东风夜放花千树”, 用东风催百花来比喻元宵灯会的火树银花, 从另一个侧面表示发东风与繁花似锦的春天的关系。所以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说“东风来了”, 后面衔接“春天的脚步近了”, 既是北半球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常识, 又表现了作者体物之细的敏感。两个“盼望着”的重复, 显示了诗人内心对春的渴盼的急切, 而春天似乎也知道诗人急迫的心情, 体贴而慰藉地先遣温和的东风来报个信, 东风和春天似乎是作者盼来的, 呼唤来的。所以“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充满了渴盼之后的欣喜之情, 有一种温暖的人情味, 仿佛作者真的听见了春天越走越近的脚步声, 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稚嫩可人的春草

当春天真的已经到来, 又该向何处去寻找它的踪迹呢?作者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春天的草。小草得地气之先, 最早从冬之枯萎中复苏过来, 露出纤纤绿色, 因此最能体现早春的景致。唐诗中写早春常写到草, 大诗人韩愈有两首写早春的诗都是这样, 《春雪》云:“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云:“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后一句尤其为人所称道, 可见以写草来写早春完全符合春天随时序一步步发展的自然规律, 同时也可看作是一种文人传统。朱自清先生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正是草色遥看的情景, 仿佛漫山遍野都是一片新绿。而当人与草近距离接触, 在上面“坐着, 躺着”时, 原先眼中大片的绿反而不突出了, 人的触觉感受上升了, 所以此时说“草软绵绵的”。同样的, 这里既是真实的早春图景, 又是作者感受到的早春印象。

三、芬芳诱人的春花

紧接着, 春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了。百花齐放的景观当然是对春天最绚烂的注解, 即使最不留心的人也可以看到百花争艳的热闹, 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愈, 《寒食》) 。所以文中下一段就开始写春花绽放的情景。桃李争春、红杏闹春是最常见的春花景象, 就像石榴花之于初夏、腊梅之于严冬一样, 是自然的造化, 也造就了这样堪称经典的搭配。古诗有云:“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白居易, 《长恨歌》)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王维, 《桃源行》)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 《游园不值》)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 《木兰花》) 朱自清先生也很自然地写到桃花、杏花、梨花:“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般从正常的视觉效果而言, 放眼望去, 首先看到的是花儿竞放的热闹场面, 所以先写整体印象是“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再仔细分辨每一种花的不同, 于是有色彩上的分别,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但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视觉感受, 紧接着又调动其他感官去体验, 说“花里带着甜味儿”, 这里的“甜味儿”既是嗅觉上的香甜, 又是由此而引发的味觉上的快感刺激, 并激发了作者的想象, 由花开时的情景联想到果实满枝情景, 从而反过来又衬托了这些花给人的美感。这些正面描写之后, 再用蜜蜂和蝴蝶的飞舞来侧面烘托花的美, 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描写。

当看惯了开得如火如荼的桃、杏、梨之后, 人们的视线开始转移, 去寻找别有一番情趣的野花, 所以先从不同角度写桃花、杏花、梨花, 再写不为人注意的野花, 完全符合人的欣赏习惯和心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这一句虽然简单易懂, 包含的信息量却多, 从各个角度写野花的不同情态。“像眼睛”写个体的野花, 是凝神观照;“像星星”写群体的野花, 散在大片广阔的草地上, 就像星星散布在广袤的宇宙中;“还眨呀眨的”既承接前一句“像眼睛”, 又承接后一句“像星星”, 颇得古诗真髓, 而且以动态的“眨呀眨”写静态野花, 赋予了野花一种灵动的风韵。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有诗句云:“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开”既修饰前面的“菊”, 有菊花开放之意, 又修饰后面的“泪”, 有泪花滚滚、珠泪盈盈之意。“系”既修饰前面的“孤舟”, 有系住一叶扁舟之意, 又修饰后面的“心”, 将思念故园的心系住。这种用法历来为诗家和评论家所称道。

四、春催人勤, 人春相融

当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都循着步骤一一到来后, 已经春满大地, 人们蜷缩了一个冬天的筋骨和精气神儿也开始活动和复苏起来了, 所以紧接着就开始写人的活动:“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也在赶趟儿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最后, 用热烈的语言赞美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第一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新兴气象, 具有无限的生机;第二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美好景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三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力量, 鼓舞人们精神抖擞地生活。三个比喻各有侧重, 从不同角度赞美春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 即以人来比拟春天, 而且时序上也丝毫不乱, 第一句用充满生命力的娃娃来象征春天的新, 这种新既是初春的新喜, 又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生;第二句用小姑娘美丽的容颜和勃发的活力来象征春天的繁盛, 既是百花盛开、花枝招展的真实图景, 又是春天不断向前推进的象征说法, 同时一反以花喻人的惯例, 以人喻花喻春天, 平添一份“反其道而用之”的新奇;第三句用英武健壮的青年来象征春天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力量, 春天不仅有催生万物的力量, 而且用这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滋润人们干涸了一个冬天的心灵, 使人们生活充满健康的希望。三句之间暗含春天的自然发展阶段, 在象征物的选择上也遵循人的自然生长规律, 分别写娃娃、小姑娘和青年, 看似普通的比喻句, 其实也包含着作者一丝不苟的精心锻造。而这种以人喻春天的写法可以说正是客观对象主观化的非常明显的例子。

由此可以看出, 朱自清先生写春天, 是完全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一步步发展变化而一一写来的, 从草到花, 从风到雨, 最后写人, 同时这种规律又融合在作者一颗细腻体味自然的心灵之中。朱自清的《春》, 景、情、理三者交融, 让我们读起来字字动人心魄、句句韵味无穷。可以说, 《春》既是朱自清先生精心描写的自然之春, 又是经过他的心灵投影后折射出的心灵之春, 是一曲歌颂人与自然的精美华章。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主编.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6.

[2]杨春时.审美意识系统.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6.

[3]张远山.汉语的奇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抗疫英雄心得下一篇:凉水河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