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进城考试试题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师进城考试试题(精选6篇)

语文教师进城考试试题 篇1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删除shan chu 膻昧shan 籼米xian 潸然泪下shan B.信笺jiān 歼灭jian 缄默jian 间不容发jian C.飙升biao 鱼鳔biao 剽悍piao 彪炳青史biao D.血缘yuan 戏谑nue 噱头xue 空穴来风xue B项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品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B.舞台上,弟弟的朗颂(朗诵)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锦上添花;母亲心中的那丝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C.2008 年1 月以来,中国居民物价指数CPI 出现了明显的涨幅,不少低收人家庭倍感通货膨涨(膨胀)的压力

D.在骄阳的曝晒下,牵牛花堰旗息鼓(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A项正确。

3. 对下面的汉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字”的笔顺是,先写宝盖头“宀”,再写“一”横,最后写“了”

B.编字典时将“机、床、村、极’’等字编在一起,这些字都以“木”为部首,因此“木”也可称做义符字

C.“休”,人倚木(树),表示休息,是个形声字

D.节,“艹”字头,与植物有关,如“节约”;结,“吉”字旁,与吉庆有关,如“张灯结彩”

[解析]A 项先写“了”,最后写“一”。C 项“休”是个会意字。D 项“结”是“纟”旁。B项正确。

4. 诵读要注意节奏,下面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解析]正确的停顿应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正确的一项是D 5.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高中毕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 月4 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曰,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解析]A 项句式杂糅,“受„„等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两种结构杂糅,将“的影响造成的” 改成“影响的”;B 项修饰语和中心词的位置不当,将“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改成“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艺术朗诵”;C 项词语分类不标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D项正确。6. 下列说法错误的项是()。

A.寓言,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B.《郭沫若诗两首》为我们描画了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表达了作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希望到天上寻找美好社会的愿望

C.《女娲造人》只是一个神话故事,是人们没有掌握科学知识前对人是怎样产生的一种解释

D.《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清泉,使我们深受感动

B[解析]“希望到天上寻找美好社会的愿望”错。

7. 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________,多一些和谐与温暖,________,多一些真诚与团结,__________。

A.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少一些指责与误会,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B.少一些指责与误会,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C.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D.少一些指责与误会,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少一些争吵与

B[解析]找准“宽容与理解、和谐与温暖、真诚与团结”三组词的反义词并使之相对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冷漠

8. 下面四句诗中,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 “__________”。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映日荷花别样红

C.百般红紫斗芳菲

D.乱花渐欲迷人眼

[解析]只有C 与题目中句意相符。

9. 为“你欢迎我不欢迎”加上标点后,表意不明确的一项是()。

A.你欢迎,我不欢迎。

B.你欢迎我?不欢迎。

C.你欢迎我不?欢迎。

D.你欢迎我,不欢迎。

D[解析]D 项有歧义。

10.以下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B.《夜雨寄北》——李商隐一一唐代

C.《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

D.《春水》——鲁迅——现代

D[解析]《春水》的作者是冰心,而非鲁迅。

二、按原文填空、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 春天的一个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家乡,于是吟起诗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做儿女的怎么能够报答得了母亲的爱呢?这使我们想起了两句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 有的同学不认真学习,不知道珍惜时问,老师就语重心长地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

4. 友情,历来为世人所珍重。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留下真诚勉励友人的千古名句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想象了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然后回答问题。

科学与诗

陈之藩

科学界的研究科学与诗人踏雪寻梅的觅句差不太多。我举个例,说明科学家如何觅句。

有一通用电器公司的研究部门,是一所大楼,而楼梯每一个拐弯处,都备有一张空桌及一堆纸笔。据说好多新的观念是科学家上下楼时想起来的,可是稍纵即逝。如果在走下楼时有这个观念到家后可能就忘光了;

如果走上楼,这个观念到办公室可能就模糊了,所以半路中必得写下来。

劳伦斯发明原子撞击机时,倒确是在早餐以后,到加州大学的路上想出的。所以,通用电器公司的办法并非没有理由。

另一个例子是麻省理工的温纳。研究应用数学及分析数学的人,不可能离开温纳。有一

个关于他的很著名的笑话。温纳常常在校园一见到学生拉住即问: “我吃过饭了没有?”

学生答:“先生,我没有注意您吃过饭了没有。”

温纳问:“那么请你告诉我,我刚才是走向南呢,还是走向北呢?如果向南,即是刚从饭厅来,是吃过了!”

学生答:“你如不问,我还或许知道,这一问我也糊涂了。” 大概温纳不是饿了一顿,就是连吃了两顿。他并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在与古人交 谈,就是在梦中觅句。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大科学家杨振宁。杨振宁在麻省百年纪念会上讲的话,大家可能 不知道。他说:“究竟什么叫做理解,什么叫做认识,人类还在犯着糊涂。” 这话是哲学家的话或诗人的话,却不像一个科学家所说的话。至少不像中国所谓科学家 所说的话。牛郎织女座只是两块大石头,是有了诗人,才显得晶亮;北斗座是七块大石头,是有了艺术家,才使这七点连起线来!法国不世出的大数学家庞卡立说得好,“房子是用石头做成的,但只是一堆石头不成房子;科学是事实堆起的,但只是一堆事实不是科学。”科学原来像诗句一样,字早已有之,而观念是诗人的匠心所促成的。这里面,没有利,没有名;没有开万世之太平,没有继往圣之绝学;而只是一种好奇与欣赏,对真的好奇,对美的欣赏。爱因斯坦讲完了相对论以后,说:“这个内容,凡是大学程度略好的人全能理解,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绝望之后的觉悟,茫然之后的苏醒,以及黑暗中的往复摸索与新的洞天的终于出现,不是过来人,是不知个中甘苦的!” 现在的科学家,据爱因斯坦的解释,研究科学的动机是为了逃避这个纷扰的世界。这个世界已成了毕加索的画,天翻地覆,一塌糊涂。科学家与诗人们却走向另一个世界去。那里的山青,那里的水绿,那里的草长,那里的莺飞,流连忘返是理有固然的。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又哪里逃得了。于是诗人之弱者在唱“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肉麻之句。诗人之强者在唱“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原应斩万竿”的激昂之调。科学家们则要去制造飞机、大炮、火箭、原子弹等玩意儿了。人类是在一个喧天锣鼓的悲剧中挣扎,即使是诗及科学里也找不到片刻的安静。1 第一段中两个“觅句”分别指什么?(4 分)

第一处“觅句”指诗歌创作的构思立意、斟词酌句,第二处“觅句”指科学探索和研究。

2.从全文看,科学研究和诗人“觅句”有哪些共通之处?(4 分)捕捉灵感,忘我投入,淡泊名利,创新思维。

3.就文中引用的庞卡立和爱因斯坦的话,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4 分)庞卡立的话意为:科学研究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和规律,由零散的材料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爱因斯坦的话意为:科学探索要历经迷茫——探索——顿悟这样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4.文中加点的“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分别指什么?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4 分)加点字分别指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科学家与诗人的理想是求真寻关,但实际上无法逃避纷扰喧嚣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矛盾。

5.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4 分)

(1)运用类比。例如将科学探索与求诗觅句作类比,阐明了二者的相通之处,说理透彻。(2)旁征博引。例如列举通用公司、温纳等事例,引用中外科学家的话和中国古诗,深入浅出,说服力强。

四、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l. 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 分)

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天际。

2. 下阕抒发了吊占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6 分)

语文教师进城考试试题 篇2

一、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革:曲线进城的契机

索罗金在《社会流动》一书中,论证了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即社会越发展,社会流动率越高。在当下的中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流动率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1962—2002年我国城市工作职业流动率不断攀升,综合流动率从1上升至3。根据2003年全国综合调查数据计算,2002年我国城市的总和工作流动率和总和职业流动率分别是3.12和2.60。也就是说,如果按照2002年的分年流动率度过一生,那么我国城市地区人们一生将从事3.12份工作和2.60份职业。因此,可以说社会流动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常态。同时,从人才流动理论看,无论是勒温的场域、库克曲线、卡兹的组织寿命说,还是耗散结构理论,都认为应该让组织内的人力资源适时合理流动。教师作为万千行业中的一种,同样应与其他行业进行流动。但教师这一行业,专业性较强,从培训到入职,最后到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其与其他职业间的流动较少,但行业内的流动则较多。教师作为一种高素质人才,为提高其教学效果、提升学校的效能,应让教师在行业内进行合理流动。通过组织环境的转化,教师在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在处理各种挑战中,提高其创新水平,丰富其教育教学经验,同时为学校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增强其活力。因此,教师流动应成为一种常态。

当下的教师,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从农村学校流入城市学校,从薄弱学校流入重点学校。这种单向的教师流动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形成了教育发展中的“马太效应”。这种教师流动,对原本薄弱的农村教育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但是,教师流动是教师基于自身经济理性做出的选择,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师资,特别是公立学校的师资,是公共资源,理应得到均衡的配置。教师是有理性的人,有职业选择的权利。因此,对待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国家在不损坏教师流动权利的前提下,理应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尽可能缩小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师资的差距。而师资差异最大的是城乡之间师资分布不均衡。优质师资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师资结构性短缺的情况极为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自2004年开始出台“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等措施来拓宽农村教师的补充途径,缓解师资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便利用这些政策去农村学校从教,成为“特岗教师”“农硕生”“免费师范生”或在编教师。这些农村新教师大部分来自原乡原土,他们大都来源于级别较低的院校,且他们的父辈职业社会层级普遍低于教师。教师在职前准备阶段所接受的教育经历,是进入教师行业时所持有的教育标签,也是学校对教师进行筛选和聘用的显性标识。农村新教师的教育经历在这种城市教师岗位的竞争中的处于弱势,未能进入城市的他们转而进入农村。同时,在农村,相比农民群体,教师属于有收入保障的中间阶层,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农村新教师,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是一种职业的代际进步,所以教师职业对他们来说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再者,政府放开教师分配的管理权限,教师可以进行职业选择,为其职业利益的最大化,在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他们并不会持久地待在农村,而是在农村锻炼几年后,通过城市教师招聘或申请调动而进入乡镇或城市。有研究对9省20区县农村教师流动情况调查,发现54.37%的农村教师流入城镇,且其潜在流动达到87.76%。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城市难以找到满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利用教师岗位从农村流入城市,在农村锻炼几年,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然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市。换句话说,在教师流动制度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曲线进城的途径。

国家出台缓解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局面的措施,虽然能够对农村教师短缺的情况有一定的缓解,但是通过这些政策补充到农村学校的教师最后大都没有留在农村,没有成为农村的骨干教师,因此农村师资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这种观点中的“补充”,实际上是认为只有补充进来的教师永久地呆在农村,才算补充,一旦教师流出,就与没有补充的效果一样。在这种观点下,“师资”是教师的固定资产,是与学校绑定的。这种思想背后是静态的、固定的、稳定的人才观念。因此,为了使这些农村新教师留下来,应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完善农村专业发展等制度、加强农村教师的思想工作等方式来使他们成为农村“永久牌”教师。而事实上,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一时间难以大幅增加、农村教师的相关保障制度一时间也难以建立,因此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等办法在当前的条件下难以实施。同时,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的情况下,教师为其自身的发展和利益的最大化,即便对其加强思想工作也很难使他们留下来。所以,只要农村教师流入城市的可能性存在,农村教师这一职位就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就有大学毕业生利用国家农村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进入农村从教;只要城乡二元化的背景存在,农村教师就很难留住,进入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最后大都会流入城市。也就是说,在当前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这种曲线进城会持续存在,且成为农村教师的新常态。同时,当前推行的新政策,很有可能成为大学毕业生曲线进城的加速器。

二、新政策的推行:曲线进城的加速器

面对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真正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10)》,希望通过这一计划造就一支扎根农村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缩小城乡师资差距。而实际上这一计划很可能会壮大大学毕业生曲线进城的队伍。“两会”中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部署,通过这些政策一方面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而实际上,这些措施减少了农村进城的阻碍,增强了城镇或城市的向心力,无形中推动了农村教师进城的步伐。

1.《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或将壮大曲线进城的队伍

2015年4月1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审议通过,且由国务院于6月1日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中,指出“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政策,精准发力,通过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扩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定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关键举措,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这一计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扩宽乡村教师的补充渠道。第二,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前者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农村从教;后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农村教书。这都是让更多的人去往农村,但这些人能够在农村扎根吗?

从经济学视角看,劳动力将自愿流动作为一种透支看待,即劳动者为了在今后长时间内获得收益而在早期承担这些投资的成本,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动者就会决定更换工作,或进行地理迁移,或者两者兼有。而教师作为理性经济人,同样具有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强烈愿望与动机,他们会根据流动成本和收益来决定流动与否。这一计划虽然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教书,但是在城乡二元的情况下,农村环境、农村学校各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他们很难留下来。因此,这一计划扩宽了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从而使更多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从教。但在城乡差距极为明显的情况下,这些补充进来的教师最终大都会流入乡镇或城市,也就是说,这一计划实际上加大了大学毕业生曲线进城的可能性,壮大了大学毕业生曲线进城的队伍。

2. 新型城镇化政策或将进一步增加曲线进城的可能性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地域转移是城镇化根本性的变动过程,但是这种人口迁移后则是农民的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身份的市民化,即完全实现从农民工到市民身份的转化;(2)职业的市民化,由非真实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为正规的劳动力市场的工人;(3)经济的市民化,有足够支撑本人及家庭的相对稳定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社会生活,对城市有归属感;(4)社会福利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后,应具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5)具有市民化的能力,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完全融入现代城市文明。

2015年,在“两会”政府工作的部署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能够让更多的农民拥有城市户口,使其获得市民身份;“加大城镇化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能够逐渐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同城化”,使农民逐步享受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能够使农民工子女获得教育机会。这些政策都促进农民更容易获得的居住环境,让农民逐步获得公民身份和教育机会。当农民进城最头疼的三大问题———住房、户籍、教育逐渐得到解决,那么,未来农民进城的规模可能会加大,变成市民的农民也越来越多。随着农民越来越容易在城市扎根,其子女也能够在城市就读,农村学生将越来越少。而事实上,近10年来农村学生在逐渐减少。从在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普通小学在校人数数据(如下图)中,可以发现,在全国普通小学在校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县镇和城市的小学在校人数逐年上升,而农村下降较快。从其变化趋势上看,这种现象将持续存在,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种趋势则很有可能会加快。不仅普通小学,普通中学的情况亦是如此(见下图表)。

随着城市对农民越来越开放,农民进入城市的阻碍逐渐减小,那么则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更多农民子女进入城市就读,城市学校人数会逐渐增加,所需的教师则逐渐增加,而农村学校人数则会不断减少,所需的教师也逐渐减少。当下出现的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而不得不进行“撤点并校”与城市学校大班额的现象等都是这种趋势的表现。因此,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及其子女进入城市生活,那么城市所需的教师则越来越多,所提供的教师岗位也不断增加,而农村教师流入城市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换句话说,大学毕业生曲线进城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大。

3.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将成为曲线进城的持续推动力量

2015年,“两会”中政府工作部署中提出“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等措施,既能够使农村逐步现代化,大大减少了农村到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将农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自由流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学生人数也将逐年下降。面对这种情况,不同的教育研究者对农村教育提出不同的看法,主要包括两种:农村教育城镇化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赞成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学者认为,农村学校的“空壳化”与城区学校的“大班额”现象,是城市化的伴随物,是农民自发矫治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结果。城区优质支援下乡难,农村学校留人难,把发展农村教育的重点转向城镇,集中力量扩大县城教育资源。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当下目标是农村初中县城化,长远目标是城乡一体化。而赞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学者认为,应该发展积极过程主义的教育现代化,进行乡村教育现代化实验。乡村教育现代化不是按照城市的现代化,而是按照现代的教育理念,利用乡村的自然、社会、产业和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探索出符合乡村社区和儿童特点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培养现代新人。

前者是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站在资源优化配置的立场上,通过集中学校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后者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分析,站在培养人的立场上,通过发挥乡村的特色而进行的乡村教育。但是在当前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最重要的目标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前者使农村学生分享城市教育资源,而后者是在城乡发展较为均衡的情况下,逐渐注重利用乡村特色来发展教育。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第一种方式或许更为可取。而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农村初中逐渐转入城镇,农村所需要的教师将越来越少。同时,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范围将逐渐缩小,农村教师群体人数也逐渐下降。而城市范围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其所需的教师则大大增加。在城市提供的教师岗位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成为农村教师后进入城市的可能性则会增加,那么曲线进城的现象则可能进一步加剧。然而若是城市的就业环境有所缓解,大学毕业生则可以直接在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不必选择曲线进城,那么农村教师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注重教师的补充问题而不是教师留不留下的问题。若是强行阻断教师流动的路,那么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则大大减少,进入农村从教的大学毕业生则可能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差。因此,无论是出于尊重教师选择流动的权利还是出于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的解决,我们都不能阻断教师流动的道路。同时,当下加大新农村建设、农村教学环境进一步改善和农村教师流动路径相对通达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曲线进城可能会持续下去,且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三、活力的保障:曲线进城的新理解

在新政策推行的背景下,农村新教师曲线进城将持续成为一种新常态。面对这一常态,许多研究者认为其会使农村教育资源愈加贫瘠。实际上,新教师流动既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能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活力。同时,若完善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则可能推动区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

1. 曲线进城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卡茨认为教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求生阶段。这主要对初任教师而言,在任教的前一二年由于教学与实际的差距,所以他们较为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二是巩固阶段。任教一二年后,虽然其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但其应变技巧和随机性有待加强。三是更新阶段,任教三四年后,他们容易因工作的繁杂、规律和刻板而感到厌倦,想要寻找新的事物。四是成熟阶段,任教三至五年后,进步快的教师达到成熟阶段,这阶段教师已能适应、习惯、胜任教师工作。农村新教师在农村从教一般为3年左右,而3年之后,教师处于更新阶段,他们对平日的工作逐渐感到厌倦,想要到新的环境寻求发展。农村教师曲线进城符合教师发展规律,能够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无论农村新教师在小学还是初中从教,在一个班级任教3年,在此期间,教师既能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教书,又不至于和学生太过了解而相互厌倦,能够保持教学的效率和活力。因此,3年后,新教师的离职对学生、对学校的影响并不大,而新教师的注入则会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

2. 曲线进城能够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活力

当前,农村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师资结构性短缺,国家通过改革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扩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吸引更多人才去农村从教。但是在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农村难以留住这些人才,这些人才在农村历练几年后进入城市从教。国家补充农村教师的政策中,与教师签订的协议大多是3年,等3年期满后,农村教师通过考研、考公务员或申请调动去往城市。这从表面上看是农村学校失去了优秀教师,是农村教育愈加贫瘠。但实际并非如此。美国学者卡兹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绘出了一条组织寿命曲线,即卡兹曲线。卡兹曲线表明:组织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组织内一起工作的人员相处时间在一年半以内,此时由于人们缺乏对组织环境的熟悉,且彼此提防、各自为政的情况居多,致使其信息交流少、团结合作教差,成员之间的智力触发量相对较少,其创造力不佳;第二阶段为共事一年半至五年,该时期组织内的员工彼此有一定的了解,信息沟通加强,对组织充满信心,能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第三阶段则是共事超过五年,因员工之间彼此过于熟悉,难以产生新鲜感和吸引力,组织内部则容易因非正式群体的负向作用、工作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彼此间思维定式等,而使组织老化和活力丧失。大学毕业生所签协议大多是3年,他们在农村学校服务3年,属于组织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在这种阶段内教师之间有一定的了解,信息沟通不断增强,其干劲也不断增强。这一阶段内,学校的教师流入其他学校,新的教师补充进来,这种流动能够保持教师队伍的组织活力。若是让这些教师扎根农村,在农村学校教师人数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教师长期服务于同一组织,等到其共事时间到达第三阶段,则不仅会消磨教师的干劲,同时会降低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

3. 曲线进城或将推动区域内教师合理的流动

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既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能够增强区域内教师队伍的活力。故而这种合理流动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但当下的教师流动是不合理的,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其流动的单向度,即从农村学校流入城镇学校或城市学校,从薄弱学校流入重点学校。为使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应该推动师资的双向流动。当下农村教师曲线进城是双向流动中的一环,我们不应阻止,也无法阻止。因此,我们一方面应暂时缓解这种单向流动的规模与速率,另一方面应该推动城市向农村的流动,从而使区域内教师流动日趋合理。当下国家实行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来缓解这种单向流动;同时,大力推行“轮岗制”等措施来推动城市教师流入农村学校,从而使教师流动能逐渐向双向流动发展。

语文教师进城考试试题 篇3

当下,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壁垒逐步打通的格局下,农村教师进城的比例逐步增大。诚然,一方面,此举有利于城市学校补充新鲜血液,逐步优化师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教师走出山沟沟,领略色彩斑斓的城市教育。

不过高兴之余,一个现象不容回避:由于教师流失,新教师又一时难以到位,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学工作陷入瘫痪,校长心里十分纠结。优秀的农村学校竟然成了城市学校的“育师场”,依笔者近20年一线教学经验而言,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现实不容回避。

鉴于此,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细化顶层设计,规范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挖墙脚”的行为。一是加强制度完善。“挖墙脚”不见得都是坏事,但必须切实规范引进农村教师行为。比如说,限定人数、对口交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能只引进不输出。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不妨考虑城市师资下乡锻炼、交流。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整个区域的师资均衡发展,而不至于出现城市学校门庭若市、农村学校门可罗雀的天壤之别。二是根据各城市学校师生比,确定哪些学校符合对口引进与输出的条件。切忌随便进进出出,人为地造成城市学校人浮于事、农村学校人迹罕至的师资失衡格局。

此外,教育部门应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福利,用精神关怀和物质福利留住那些想进城教师的心。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大暖心工程力度,温暖农村教师那颗扎根山村的心。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环境、教师福利与待遇的确迥然不同,或者说有明显差异。此事不容回避,也无法短期消除。不过,有一点大有可为:政府部门可加大人文关怀、福利倾斜,切实地让农村教师不舍得、不忍心离开农村。比如说,及时了解农村教师的内在需求,解决他们的家庭困难、婚姻问题等生活实际难题,就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其次,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流动起来,从根本上杜绝只引进不输出的怪现象。比如,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加强合作,增加一些对口交流互动,如手拉手、师资互补等。

其实,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挖墙脚”不可怕,可怕的是相关职能部门熟视无睹。若想根治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挖墙脚”的问题,当务之急,需服两剂药:其一,规范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挖墙脚”的行为;其二,逐步增加农村教师福利。如此才能从顶层、底层两个维度统揽全局,有效拉长区域性师资发展不均衡的短板。

语文教师进城考试试题 篇4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多选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第二卷)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 B.模仿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永恒性 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 B.复杂性C.主体性 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

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三、简答题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第三卷)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 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语文教师进城考试试题 篇5

一、填空题。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3、教学活动是(师生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让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5、学习统计,需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和学会(统计方法),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6、在各个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

7、《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8、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机械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9、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1、乘法是求(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12、六角形的内角和是(720)度。

13、在相距120米的两楼之间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共栽(19)树。

14、环绕公园的湖边栽着柳树和杨树。每相隔两棵柳树之间有2棵杨树,一共有180棵杨树。柳树一共有(90)棵。

15、把一根木头锯成7段,每锯开一次要4分钟,一共需要(24)分钟。16、302路公共汽车从车站每隔5分钟发出一辆班车。从早上6时发出第一辆班车算起,到早上6时32分为止,302路公共汽车应该发出(7)辆班车。

17、旅游团有25位旅客入住酒店,有双人房和三人房两种客房,双人房160元/间,三人房210元/间。你觉得安排(2)间双人房和(7)间三人房最

1省钱。

918、一工厂车间8月份比7月份多生产500吨原料,8月份比7月份增产了,7月份生产了(4500)吨原料。

19、小芳和冬冬原来共有60张邮票,冬冬给了小芳5张邮票后,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小芳原来有(25)张邮票,冬冬原来有(35)邮票。20、把46块水果糖和38块巧克力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水果糖剩1块,巧克力剩3块。这个组最多有(5)位同学。

二、选择题。1、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正确率和速度要求是(C)。A.100% 10-15题/分 B.98% 10-12题/分 C.95% 8-10题/分 D.90% 8-10题/分

2、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B)

A.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B.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4、“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C)A.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B.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C.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D.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5、推理一般包括哪两种推理。(D)

A.合情、猜测 B.归纳、类比 C.顺推、逆推 D.合情、演绎

6、用字母表示数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关于(A)的学习。A.式与方程 B 数的运算 C 数的认识 D 探索规律

7、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C)

A.因为一个数除以0,商是无穷大 B.因为0/0是不定式 C.因为0做除数,商无法确定 D.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

8、让学生估计1页书有多少个字,一本故事书有多少个字等,是培养学生的(B)。

A.符号感 B.数感 C.统计观念 D.空间观念

9、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属于(C)的内容。A.数与代数的数的运算 B.数与代数的式与方程 C.图形与几何的测量 D.图形与几何的图形的认识

10、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属于图形与几何学习领域中关于(B)的学习内容。

A、图形的认识 B、图形的测量 C、图形的运动 D、图形的位置

11、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有知识的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属于(B)的范畴。

A、数与代数 B、综合与实践 C、几何与图形 D、统计与概率

12、摸牌和下棋是属于(B、)学习领域的学校内容。

A、统计和概率 B、实践与综合应用 C、空间和图形 D、数与代数

三、判断题。

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2、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4、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5、探究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

6、“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7、掷两枚硬币,它们全部正面朝上的机会是1/2。(×)

8、必须是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9、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整理、叙述、分析这几个环节。(×)

10、分数、小数和百分数都是有理数的常用表示方法。(√)

11、随着火车的平移运动,坐在火车里的人也在做平移运动。(√)

12、“一个数的个位是0”是“这个数能被2整除”的必要条件。(×)

四、简答题。

1、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内容。根据你的经验和理解,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有什么不同?并请你根据这一知识点,设计一道题目,考查第二学段的学生。

答:第一学段的重点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第二学段的重点是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认识各种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统计量的实际意义。

2、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学习内容。根据你的经验和理解,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教学重点有什么不同?并请你根据这一知识点,设计一道题目,考查学生。

答:第一学段的重点是学生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所在的方向。第二学段的重点是了解比例尺,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并能根据相对参照点的方向和举例确定其位置。会绘制与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3、解释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中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答:数感主要是只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时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4、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语文教师进城考试试题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成语、形容词)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事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知课文,学习文中对××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和××等运用语言的技巧。

3.体会情感,学习作者采用××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感知××,从中受到××的启发,提升对××的情感,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与过程和方法目标相似,换种说法)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年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在散文阅读的手法赏析与运用、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与体验上还存在明显不足„„

四、教学方法:(万能套用:圈点勾画法、比较法、讨论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一/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语:(设计)

【(1)幸福感受类:①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日出不是早晨,而是朝气;风雨不是天象,而是锤炼;沧桑不是自然,而是经历;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②一首好歌,只需用心聆听,便能体会人间多愁善感。一篇好文,只要仔细阅读,即可顿生感悟尘世百味。一部好剧,只有认真观赏,才能知晓万物间的联系。一个好人,只用时间证明,就能透视出其内心的善良。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太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③繁华三千,看淡即是浮云;烦恼无数,想开就是晴天。

④淡泊就是对世间事洞明后的淡然,不争、不辨、不急、不燥,以平常心

备战2014进城选调考试材料的心头去面对生活,“淡中出真味,常中识英奇”。淡泊的人处事低调,得也不喜,失也不悲。淡泊的人,是识尽愁滋味后的不知愁滋味。

(2)怀念感伤类:①人最软弱的地方,是舍不得。舍不得一段不再精采的感情,舍不得一份虚荣,舍不得掌声。我们永远以为最好的日子是会很长很长的,不必那么快离开。就在我们心软和缺乏勇气的时候,最好的日子毫不留情地逝去了。

②时光穿梭,岁月流淌,变的是„„不变的是„„

(3)志向奋斗类:①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学会微笑送走不愉快的阴云,不要让它遮住你的眼睛;不要因今天痛苦,否定明天幸福。一切都是暂时,一笑而过,重新开始。

②我们是活给自己看的,不必沉浸在他人的语言中,蜷缩在那世外的阴影下。你若是裹足不前,是有人偷着笑;你若是挣开束缚,前方就是春暖花开。那些真正的美丽,并不是青春的容颜,是你绽放的心灵

③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与其埋怨,不如思变。④志在顶峰者,不会半坡退却。信念迷失者,常有歧路彷徨。】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的世界,感受**不一的情怀„„

2、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词义:

(2)串词造句(检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1、教师配乐范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体会情感。

3、思考问题,初步感知文本。

问题(以简单梳理线索、筛选人物、地点、情感变化等信息为主):(1)(2)

(三)品味语言,掌握手法(找到两句以上带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语句)

(四)合作探究,读懂**(情感)(针对遇有形象和情感的重点语句提问)

(五)再读文本,情感升华(挑出重点的语句和段落,反复读,可设计男女生分开读,默读、齐读、有感情读,设计用5分钟左右给学生背诵积累)

(六)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语:(根据文章的手法、情感、形象和给我们的收获启发等方面来编写100字左右)

2、布置作业:(1)阅读与作者或主题相关的散文

(2)运用文中的抒情、描写、写景等手法写一段话在日记本上。

上一篇:“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下一篇:七条规定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