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102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横向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教学建议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2.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3.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课时安排 建议4课时。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1):教材第90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妹妹有8个苹果,姐姐有12个苹果,姐姐给妹妹几个苹果,姐姐和妹妹的苹果才能同样多?
生:从姐姐那里拿出2个苹果给妹妹,两人的苹果就一样多了。师:每人都是多少个? 生:两人都是10个苹果。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怎样计算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90页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2):教材第91~92页例2及相关练习题。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和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方法,并且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难点
理解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方法,并且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托沙包”游戏,先让“必胜队”和“快乐队”比。比赛开始,分别记录两队的成绩。比赛结果:必胜队托沙包的数量为:17、19、21、23。快乐队托沙包的数量为:20、18、15、23、29。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 托沙包总数为80个,“快乐队” 托沙包总数为105个。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必胜队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托沙包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生1:“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众生:“求平均数!”。
二、新课教学
1.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生汇报方法: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 用计算的方法:
(17+19+21+23)÷4=20(个)
(20+18+15+23+29)÷5=21(个)
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快乐队托沙包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生发现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托沙包的数量是21呀?” 师:“是呀,21是谁托的数量呀?” 生:“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托沙包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托沙包的平均水平。”
师: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在体育达标中要用到平均数;在考试算平均分时要用到平均数。课件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 师: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生1:不可能,姚明的身高就不止2米。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生2: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三、巩固练习
1.新闻:2014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65417元。说一说你的想法。
2.算一算哪个小组成绩好。完成练习二十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数学知识了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学目标
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分析统计图中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难点
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统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例如,为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国家会定期对人口进行统计。(板书:统计)老师这里有一张某地区城乡的人口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统计表。
(1)你能从表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完成教材95页的2张统计图吗?
(2)提问:观察第一幅图,这幅统计图有哪些组成部分?(3)思考:这幅图和我们以前画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没网格线。
师:没有网格线的图怎么画?
生讨论方法、先画城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画好后迁移到乡村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观察:你能说一说哪年城乡人口最多,哪年城乡人口最少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方便吗?你有什么更好的作图方法吗?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把两张图合成一张。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师:这种想法很好,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另一种统计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教学
任务一: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小组议论:怎么样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成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呢?(2)选择一套最佳方案。
任务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1)单、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课件出示2种统计图)
(多了图例、多了一个直条,用2种不同的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更加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你认为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根据我们刚才选择好的方案开始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线条直、间隔匀;找准数据,画准高度;标数据,添图例)自主学习: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绘制好的统计图。
任务三: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并解决问题。
(1)教师展示教材第96页上“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让学生看看它与单式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②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③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④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从出示的中找一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少了哪些部分?
学生交流反馈:数据显示不完整。
2.把条形图表示完整,然后回答问题。
(1)喜欢课外小组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课外小组的女生最少?(2)喜欢课外小组的人最多?喜欢课外小组的人最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并学习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统计、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教学难点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为了让四年的城乡人口数量一目了然,我们绘制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有个疑问:还有别的绘制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
1.制作横式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用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品牌,该怎么设计这个统计图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试着画一画。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找个别的作品,师进行讲评。(优秀的、较差的都有)之后师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前面的那个统计图纵轴表示数量,横轴表示年份,条形是纵的,叫做纵向条形统计图。而这个统计图纵轴表示年份,横轴表示数量,条形是横的,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横向条形统计图。师板书课题: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96页,把书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生操作。
2.比较两种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生口答。
师:这两个统计图只是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了对换,条形的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他们的设计原理是一样的,不管是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个年份城乡人口情况。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观察比较,通常还把数据标在对应的条形的上面或右面。请同学们给书上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表上数据。
师:最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想一想,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师: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师:看来,统计图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还可以帮我们做出重要决策呢!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复试条形统计图。
师: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内容?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几个数量单位?从这个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解决:(1)喜欢哪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女生最少?(2)哪一个是男生和女生都比较喜欢的项目?(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甲乙两个地区,甲地区绿化搞得好,乙地区树林和草地操到破坏。甲乙两地近年来降水量如下图。
(1)1985年甲、乙两个地区降水量各是多少?2000年呢?(2)你还得到了什么信息?你有什么建议?
四、课堂小结
我们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你学到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案B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1):教材第90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3.通过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教学难点
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
师:老师拿出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今天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3月5日是学雷锋日,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课件出示例1)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亮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谁收集的最多,谁最少?
生:小明收集的最多,小亮最少。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师:你还能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2: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3: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学生操作;学生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在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1. 探索“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亮,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 生:因为小明和小红收集的多。
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4+12+11+15=52 52 ÷ 4= 13(个)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在这道题中13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
生:不是,13是四个人收集的平均数。
师:对。平均数13能反映出四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都趋向于13个。师:13瓶比最少的11多,比最多的15少,是介于最少和最多之间。3.形成方法。
师: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练习: 求出7、3、6、4的平均数。
三、解答预设
课前老师出的两道分小棒的题,你能说一说前后两个5,意思一样吗?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6、4的平均数。
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四、联系生活
师: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
生交流: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产量等。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据,比如: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2分。
五、课后思考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2):教材第92页例2及“做一做”第2题。教学目标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师:最拿手的是什么? 生:跑步、游泳、跳绳、踢毽子„„ 师:说到踢毽子,老师记录下了上体育课时第4组男生对和女生对踢毽比赛的成绩,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请看。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出示教材第91页例2情景图和表格。2.分析信息。
师:你从表格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每个人踢毽的个数。生:男、女生队比较哪个队成绩好? 师:怎样来比较他们的成绩呢? 生:用总个数来比较。
生:应该用平均数来比较。
师:为什么应该用平均数比较呢? 生:因为男生比女生多一人。师:怎样求他们各队的平均数啊?
生:先求他们每队踢毽个数的总数,再除以每队的人数。3.解决问题。
师:谁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呢? 两名学生上台演示。男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85÷5=17(个)女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8+20+19+19)÷4=76÷4=19(个)因为17<19,所以女生队的成绩好。
师:通过计算你知道应该怎样比较几组数据的成绩呢? 生:用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说一说你是如何求平均数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2.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如果两队人数不相等,就用两队平均数来进行比较。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看懂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知道怎样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经历把两组数据集中在一个图中进行比较的探索过程,从中体会引进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2.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那怎样来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呢? 生: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师:好,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吧。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教学
1.单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师:这里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师:那应该画几个统计图? 生:两个。
师:好,那现在你们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单式统计图。
师:绘制好了吗?你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吧。学生展示。
师小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2.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质疑。师:我要想知道1980年这个地区的城镇和乡村人口,看一张图行不行?那怎么看? 生:不行,要两张图一起看。师:你觉得这样操作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生:可以将两张图拼成一张图,我在电视上见到过。(2)实验。
师:把两张统计图并成一幅图,这个主意真不错,想不想实践一下。(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要求:想办法让人一眼就读懂你做的统计图的意思。
生尝试动手绘制,师巡视。
全班交流,师将收集到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绘制的呢?
生:和绘制单式统计图一样,只不过再重复步骤把他们画在一起。师:比较刚才这幅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方便比较、简洁。
师:假如给这幅图取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图呢? 生:统计图。
师揭题:在数学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它是竖着画的,又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大家想一想,该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相互讨论后交流小结:
①画纵轴和横轴,写上横轴和纵轴的名称;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定图例;④写类别,画直条;⑤涂颜色;⑥标统计图的名称和绘制时间。
(3)分析。
师:从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 生:哪年的城镇人口最多?哪年的乡村人口最多? 生:哪年的城镇与乡村总人口最多? 师:那分别是多少呢?(生回答)师:你还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这个地区这几年的城镇与乡村人数差距。生:这个地区城镇人口在逐年增加。„„
师:你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生:更直观、清楚、整齐美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点学生上台板演并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表示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会有多个数据,颜色(或底纹的直线表示,同时要注明图例)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学目标
1.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亿人口吗?那么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亿人口吗?很多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埃及身负人口增加给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举个例子,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自然环境却非常恶劣,严重缺水,全国96%的国土是沙漠,98.5%的人口挤在4%的尼罗河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它将遭受更严重的水荒和粮荒。为了了解近几年的人口状况,某县做了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师:你能看懂这张统计表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年份,第二行表示各种年份城镇人口的数量,第三行表示各种年份乡村人口的数量。)
师:要想把同学们观察到的这些信息更直观地展现在眼前,更方便我们从中直观地获取信息,可以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二、新课教学
1.想象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你来设计这个统计图,这个图会是什么样的?闭上眼睛细细地想想看。我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从同学们的表情已经看出统计图的样子,你想的是这样吗?
课件出示纵向条形统计图(见教材第96页上图)。2.转变。
这个统计图认识你们,而且很调皮,它想和你们开个玩笑,摇身一变,变成现在的样子(点击屏幕把竖的条形统计图旋转成教材第96页下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谁能最快看出它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淘气的统计图把自己由竖向的变成了横向的了,但不管怎么变,它的内容没变,只是形式变了,其实这就是横向条形统计图。
3.2000、2010没在统计图上,你能设计一下吗?(学生在教材上完成96页的横向条形统计图。)4.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5.综合纵横向统计图。
过渡:制作了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我们能很清楚的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那么,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全班交流: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我们国家实行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因为人口众多必将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而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这又是因为什么呢?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这也反映出,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也是越来越高。
小结:从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统计图的作用可真大,不仅能帮助我们获取信息而且能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6.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学生观察发现:
(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3)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生独立观察数据,画条形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课题:平均数(1)
教学内容:教材90页例1.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
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手拿8支铅笔,并指名四位同学起立。请大家帮忙想一想,要怎样分?
学生发表意见后顺势导入课题,板书:平均数(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中的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图。提问: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他们收集的瓶子一样多吗? 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4+12+11+15)÷4 =52÷4 =13 3.教师小结;13就是4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每人收集了13 个。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先求出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再把总数平均分成4份。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想一想:为什么会是平均分成4份呢?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92页做一做。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十二1、2题。
板书设计:平均数(1)
(14+12+11+15)÷4 =52÷4 =13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课题:平均数(2)
教学内容:教材91-92页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踢毽子吗?那么男生队和女生队比赛踢毽子,哪一队能赢呢?结果是否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比较才公平。
板书课题:平均数(2)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并读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哪个队踢毽子的总个数多就成绩好?如果是,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指导: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总成绩来进行比较。2.现在人数不同,又该如何比较?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8+20+19+19)÷4 =76÷4 =19 因为17<19,所以女生成绩好些。
三、巩固练习:92页做一做。
四、课后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作业:练习二十二4-6题。板书设计平均数(2)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9+15+16+20+15)÷5=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8+20+19+19)÷4=19
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3.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 :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师: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
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一起动手试一试。出示两张统计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 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师:你们会画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怎么合呢?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师: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
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板书:图例
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
(3)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4、根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和上边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图。
(3)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6、小结
三、巩固练习:97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1-3题。
课题:营养午餐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101-102页。教学目标:
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3、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4、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生活。
教学重点 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学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轻松导入
师:(1)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广播教学)
(2)这些菜中你都喜欢吃些什么?(3)你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菜?(4)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探究新知
(一)分析菜谱
1、到模拟的叮叮餐厅里看看新推出的菜谱,教师介绍热量、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系统广播)
2、让学生说说这些菜中,都喜欢吃些什么菜?
3、这些菜都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青菜类)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特别强调: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
2、点完三种菜后,让学生汇报所选菜式及相关的数据。比一比谁的菜式热量总和最低、谁的脂肪总和最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学生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纷纷点出自己所喜欢的
(2)通过热烈的汇报,菜式热量的总和一个比一个低,脂肪总和一个却比一个高.(三)对比专家建议
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系统广播)
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
3、让学生观看长期热量不足和脂肪过多而导致的图片。
4、让学生用专家的建议对比自己的菜式,谈谈自己的菜式是否科学、合理。并找出不合理的理由。
(1)学生阅读并汇报: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餐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板书)
(2)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对“不低于”和“不超过”理解。
(3)学生惊讶地发现纯粹根据自己的喜好所点的菜,与饮食专家的建议有冲突。(4)通过学习专家的建议,了解热量和脂肪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人体对热量和脂肪的需求并不是越多越好。
(5)理解不低于”和“不超过”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充分表述和理解,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6)让学生明白到个人的喜好与科学、合理的饮食发生了冲突,从而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点菜方式。为接下来的合理调配做铺垫。
(四)合理调配
1、结合专家建议,4人小组之间说说点菜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荤素结合)具体操作要求: a、先估算一下,哪些菜搭配在一起比较符合营养标准.b、说说搭配的理由,并由一名代表上到讲台推荐给大家。
2、在明白了点菜要注意荤素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再次点菜。(本次点菜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个别菜进行适当调配,也可以重新点一个菜式。)
(五)制作条形统计图
1、反馈学生的投票结果(广播教学)
2、能一眼看出投票结果吗?有没有更直观的表示方法?(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
3、绘制条形统计图。
4、对优秀的搭配菜式进行交流、分析,指出优点或不足。
三、总结作业。
根据学习常见的事物热量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比较合理晚餐食谱。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9——P100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阅读材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亿人口吗?那么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亿人口吗?很多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埃及身负人口增加给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举个例子,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自然环境却非常恶劣,严重缺水,全国96%的国土是沙漠,98.5%的人口挤在4%的尼罗河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它将遭受更严重的水荒和粮荒。为了了解近几年的人口状况,某县做了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985年:城镇人数30万,乡村人数23万;1990年:城镇人数32万,乡村人数22万;1995年:城镇人数34万,乡村人数21万;2000年:城镇人数37万,乡村人数20万。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对这些数据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三个同学绘制了三个统计表,你认为谁设计的更好一些,说明理由:
根据阅读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二、课上交流:把我们课前的有关内容相互交流一下
1、你选择了哪一个统计表,为什么这样选?
2、介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怎样画好直条?(要准确反映数量、还要注意美观。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注意:如果纵轴上是以一代十,如何较准确的反映数量,举例说明。明确:只有准确绘制,才能准确反映现状。
3、你在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如果用一个统计图来反映该县的人口状况,你准备利用哪一个统计图?为什么?用一个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怎么解决?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如果让你来帮他们完善,你准备怎么做?(讨论)以1985年为例子小组讨论、交流:怎么表示?注意什么?注意区分两种数量,什么方法区分?
(2)、把剩下的绘制完成。明确:从外观上看,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区别呢?揭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3、分析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反映刚才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信息吗?除了这些,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4、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在单式统计图中看不到的。复式统计图使我们更加完整的表达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这个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很多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问题的渗透:
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介入一段简短的文字,显示世界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25亿,到1987年,达50亿,经短短6年,到1999年增加到60亿,今年7月,联合国发表最新的世界人口报告,全球人口达到67亿,相当于把现在世界上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排列起来,可以从地球排到月球排20次。人口数量急剧膨胀,意味着地球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到地球资源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人类将何以为家?
我们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而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四、巩固练习:102页第三题
五、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25届——29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根据你上面的分析,请你预测一下,下一届奥运会上,这两个国家的金牌数会是多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么?你们都喜欢哪一类的电视节目呢?
这是张丽华调查收集和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请大家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看你都从表里知道了一些什么啊? 生:
师:这里张丽华用的是正字法来收集数据,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用正字法来收集数据,“一”一个人,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人
师:大家觉得怎样表示这里的数据,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 生: 师:我们可以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来表示收集的数据,这是一幅简单的统计表,小朋友们可以从上面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既然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正字法来收集数据,要更加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学习新知
(一)统计表 师: 生: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或者说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
师:1.完整的统计表需要有标题和日期,标题表示统计的是什么,这里的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日期是用来注明是什么时候统计的。2.还需要有和收集数据相对应的统计项目,这里的统计项目有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几项,还有合计栏,一般的统计表里都有合计栏3.还需要有表示的数据,这里是人数 生:
师:你能根据前面统计的数据,完成这里的统计表么?请大家独立完成在课本上。生:
师: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动画类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 生: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合计数是怎么算的?
合计数表示的是各项目的数据相加一共多少。这里合计数是46人,是全班的总人数。注意正确计算合计数。
师:在填写统计表的过程中,你觉得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预设:注意正确填写每个项目的数量,二要注意正确计算合计数。注明统计日期
(二)条形统计图
师:整理数据除了制作统计表,我们还可以制成统计图
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幅条形统计图,大家讨论一下:一幅完整的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图当然少不了标题和日期,横轴表示“节目类别”,纵轴表示“数量”,用直条来表示数据的多少。同学们看统计图中有许多的小格子,哪位同学来告诉老师,每个小格子的高度表示的是什么?
师:一格的高度表示的是2,像科普类的人数是六,我们就到六格的高度先画一个直条,最后再标上数字6.同学们记住,千万不能忘记,画完直条后,要标上表示的数量。
师:同学们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将剩下的统计图完成吗? 生: 师:同学们是怎样在统计图中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呈现学生的条形统计图交流、检查)
生:
师:谁来告诉老师动画类节目的条形高度是怎样确定的?
师:回顾填写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三、分析数据
从这里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四、认识特点
师:请大家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你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五、统计实践
1.师:在课间的时候,老师也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具体数据大家看屏幕
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个表里的数据,又快又好地完成书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呢?(巡视,指导,在屏幕上展示学生作业,交流检查)生:
2.请同学们翻到课本44页,阅读练习七第一题,了解统计内容和数据并思考一下下面的问题
师:第一题统计的是什么内容?
师:这一星期用水量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
师:除了星期六和星期日,每天的用水量大约多少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什么?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不同点是是用一个格子代表多个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认识横轴,纵轴,及会根据情况灵活采取每格所代表的数量。
在新知的教学时,为了不用那些空洞的`数据,而是让所需数据来源于学生实际,我让学生做了一个转圈的游戏,孩子很感兴趣,合作也非常愉快,四人分工明确,有看表计时的,有转圈的,玩的过程中就把所需数据收集到家了。之后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完成书中的统计表,圈数如何划分,全班同学的参与,出现了很多的答案,于是学生想到了开头一个具体数据一下,结尾一个具体数据以上,及中间的具体数据,在这一点上花费的时间长点,毕竟是学生第一次给所需统计数据分隔,但还是不错的,全班都在想办法,交流,最后达成了共识。统计表做完之后,统计图相对来说顺利些,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做题能力,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看看一个完整的条形统计图需要什么,学生根据数据,自己分析出每一格的数量用多少表示合适,全班出现了不同的方法,每格代表2,代表3,代表4及5,之后把几种典型的代表进行展示,让学生交流哪一个更好,更适合本次的统计图,全班同学探究之后达成共识,不用直接将给他们,通过他们自己的研究,更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尤其是灵活根据情况确定每格,对比的结果给了学生深刻地印象。
步练习
1.常见的统计图有(),(),()。
2.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的多少。
3.在制作统计图表前我们要做的工作有:()。
4.这是六(1)班同学水果喜好情况统计表(见下表)
① 因为表中是人数,只要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就行了,所以画成()比较好。
② 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有:(),(),()。
③ 请将下面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④认真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下图是深圳某公司一车间中三个小组男、女工人数统计图
① 男工人数最多的是()小组,最少的是()小组; 女工人数最多的是()小组,最少的是()小组; 从图上可以看出()小组的人数最多,()小组的人数最少.
② 通过计算,能知道第一小组是()人,人数最少;第二小组是()人,人数最多;第三小组是()人.
③ 第一小组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倍。
④ 第二小组男工人数占第二小组人数的()
⑤ 全车间有工人()人,其中女工()人,占()。
⑥ 第一小组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
⑦ 全车间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2.下图是北京市和深圳市的气温统计图。2018年2月
① 浅色直条表示(),深色直条()。
② 每个单位长度直条表示()。
③ 看了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还知道些什么?
幼儿在区角中、科学活动中,常出现将物品进行分类后,数了数量,比较了多少。由于没有记录,所以数了也会忘记。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通过不断点数记录,在形成完整的统计后可以清晰的看出数量、比较多少,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帮助其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习分类与统计,并通过看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 敢于尝试和探索,愿与同伴合作。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4个小货架、7个购物篮、条形统计图范例3张、投影仪。
2、 幼儿人手一份:水彩笔、白纸、条形统计图。
3、 小组操作材料:餐具、食品、服饰及其他类(钟、表、书、花)等实物。浆糊、字卡、条形统计图
活动过程:
㈠、以开“小朋友超市”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㈡、学做条形统计图。
1、尝试
⑴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统计超市中货架与购物篮的数量。
⑵、交流与讨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货架和购物篮的数量?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方法。
2、观察条形统计图
⑴、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图上内容所表示的意义。
⑵、教师小结。
3、探索、尝试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
⑴、提出要求:先画好标记再数数货架购物篮的数量,最后再用直条表示数量。
⑵、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⑶、引导幼儿在屏幕上分别对照分类的标记、数量、表示数量的直条进行评价。
㈢、幼儿将所学的数量统计法,对货品进行分类与统计。
1、交代制作要求。
2、幼儿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并将货品陈列到货架上。
3、汇报交流统计结果。
活动反思: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127页“总复习”9题和练习二十一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殊功能,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
2、能力目标: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的提出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的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整体复习
提问:本单元有些知识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以下知识结构图: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
完成折线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的推测
(二)分层复习
1、复习位置与方向。
让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做“总复习”的第9题。
2、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统计图传达的其他社会信息。
3、练习。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4题。
(三)全课小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推荐阅读:
四年级数学《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12-21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06-07
数学五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测试题07-13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教案06-08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备课教案02-03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01-01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一) 》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