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新技术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静脉输液新技术(精选8篇)

静脉输液新技术 篇1

肢体垂吊法

高山英等[1]将随机分组的B组普通患者(年龄>12岁)2000例次为观察对象,采用改良静脉输液法一,即取上肢并使其垂吊至床沿下握拳,肢体与床沿成<30°角,约1~3min后,见肢体远端表浅小静脉充盈。轻轻摩擦手背皮肤1min,常规消毒皮肤,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3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刺入血管,见有回血时再沿血管前行约0.1~0.2cm。在操作过程中一般不用止血带,其他操作步骤同常规输液法。选择周围静脉充盈不良的静脉输液患者(年龄>12岁)400例次,随机分为C、D两组,D组采用改良静脉输液法二,即在肢体垂吊3~5min后,选择血管,系上止血带,其余操作步骤与改良法一相同。A、C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方法。结果:A、B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经统计学处理未见明显差异(P>0.05)。C、D两组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中则有明显差异(P<0.05)。认为在外周静脉充盈不良的血管,用肢体垂吊法二更有利于静脉穿刺的成功。

改进静脉输液操作程序法

韩艳萍等[2]选择360例内科普通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操作程序法,实验组采用新法,即:扎止血带—选择血管—松开止血带—准备胶布—扎止血带—消毒皮肤—挂液体排气—穿刺。两组所选用患者一致,先用常规方法进行静脉输液,次日由同一护理人员用新法对同一人群患者行静脉输液,操作者均从事临床护理工作6~13年。实验采用双盲法,患者自身对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药物丢失量减少36.8%,避免了输液过程中的污染。

手背部非握拳法

胡立菊等[3]选择200例健康状况近似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取平卧位,护士先选择穿刺血管,然后扎止血带,嘱患者手部放松、手腕下弯后,再用左手握其并拢的五指,使手背部皮肤绷紧形成自然斜面,在血管上方找一合适部位,常规消毒后,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沿血管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常规固定。对照组也取平卧位,穿刺时则握拳按传统方法操作。结果:观察组中,感觉只有微痛的78%,痛感明显的12%,一针见血95%,穿刺失败5%;对照组中,微痛62%,痛感明显38%,一针见血84%,穿刺失败16%。许日香等[4]用新法:让输液者松拳,在穿刺部位上方6cm处扎止血带,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小指放在患者手指背面,其余三指放在患者手指掌面,使患者手指与手背成弧状;右手持针,在静脉上方与皮肤成20°~30°角进针。通过对168例的观察,与传统常规法比较,在一次成功率和减少疼痛方面有显著意义,新法能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疼痛。

握手法

李金娥[5]等认为在穿刺时改变患者的传统握拳方法,穿刺者用左手紧握患者的手(掌指关节以下),并向指端与掌心面拉近,这样手背静脉的穿刺点在横向的最高点,能有效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且易固定,此法适用于各种患者,尤其是静脉较细和肥胖型的患者。赵庆英[6]等则在穿刺时,让患者的手放松,操作者用左手紧握患者被穿刺手的4或5个手指,使其手向掌面弯曲成弧形,用直接进针法并加大进针角度约为60°角。实验证明,此法在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及提高穿刺成功率、血管的重复利用率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穿刺法。

离心穿刺法

陆继彩[7]用离心穿刺法观察了312例的患者(内科和儿科住院患者),发现离心性穿刺的回血率和成功率都高于向心性穿刺法,且离心穿刺可提高远端小静脉的利用率并易于固定。黎小妹[8]对100例的患者在手背静脉输液时用反方向穿刺法进行观察,也认为此法与常规向心穿刺法相比有上述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负压进针法

刘月春[9]在穿刺时,用持针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将输液管屈折,当针头斜面进入皮内时松开无名指和小指,此时管内形成负压,继续穿刺,当针头入血管即可迅速见回血,使穿刺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孙萍[10]等把负压进针法用于老年人,效果良好。张云红[11]则用止血钳自穿刺针与输液管衔接上方夹紧输液管而形成负压,此法回血好,穿刺成功率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其他

张玉英[12]等采用增大进针的角度及陆秀杰[13]等改变持针方法并增大进针角度也有满意的效果。此外,尚有具有进针速度快、准确率高、疼痛轻、损伤少等优点的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14,15]和对周围循环不足或衰竭致血管充盈不佳者较适宜的双止血带结扎法[16]。

静脉输液新技术 篇2

1 静脉穿刺前的准备

1.1 宜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

在临床上, 许多久病或老年病人因长期或反复穿刺静脉后, 血管受到严重损害而引起静脉炎、静脉硬化甚至闭塞, 给输液造成极大困难。罗谷宽等[4]报道, 在上肢前臂静脉逆向穿刺输液可达到正常情况下同号头皮针顺向穿刺输液时的滴速。尤其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 离心性静脉穿刺不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而且回血相对高一点[5]。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可以根据需要, 顺向或逆向进行穿刺, 以提高静脉的利用率。另外, 静脉穿刺常规以有无回血来判断穿刺成功与否, 脱水、休克等病人因血容量不足往往回血不佳或无回血, 容易导致判断失误。逆向静脉穿刺时, 穿刺方向与静脉回流方向相反, 回血可见性高, 有助于穿刺成功。

1.2 良好的静脉充盈度是保证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

张秀娟[6]通过对手取不同姿势扎止血带对浅静脉充盈度的研究表明, 采用手臂下垂扎止血带, 手背浅静脉充盈度最佳, 尤其适用于手背浅静脉充盈不良或手背浅静脉难找寻的病人。还可以在穿刺部位进行热敷或用热水洗手泡脚, 或者扎止血带后, 从肢体远心端向近心端推挤静脉, 使之充盈。必要时可用对浅表血管有扩张作用的药物在局部皮肤涂擦, 如95%乙醇、1%硝酸甘油、25%硫酸镁溶液、2%山莨菪碱溶液等, 血管扩张药涂擦后, 再用湿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数分钟, 这时浅表静脉一般均可迅速充盈[7]。

1.3 哭闹、躁动不配合小儿的输液方法

具体方法:选择血管后, 用夹板固定上下关节, 消毒皮肤, 穿刺, 固定头皮针, 再加强夹板固定。在静脉穿刺前用夹板固定肢体上下关节, 可以有效控制穿刺部位上下关节扭动, 避免或减少了穿刺时针头刺穿静脉或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时因躁动、针头滑脱而致穿刺失败[8]。

2 穿刺静脉

2.1 行手部静脉穿刺时, 病人可不握拳

嘱病人手呈放松状态, 护士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 握住病人被穿刺手的手指, 使病人被穿刺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9], 其中拇指应置于所穿刺静脉下方皮肤处, 向下绷紧皮肤, 使所要穿刺静脉固定不滚动, 此时病人手背皮肤绷紧, 皮肤及真皮内纤维走向与进针方向一致, 这样进针时阻力小、疼痛轻。消瘦病人手背静脉陷于掌骨之间, 妨碍进针角度, 穿刺时, 护士食指自病人掌心撑起指骨间隙, 使手背平坦易于穿刺。

2.2 采用直刺法进行穿刺, 进针角度不宜太小

因静脉穿刺时的痛觉强度取决于刺激强度、速率、时间及作用面积。穿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约60度角快速进针时, 进针角度增大, 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点面积相对减小, 皮肤受损范围小, 进针压强增加, 使进针速度加快, 病人痛觉减轻[10]。

2.3 穿刺中做到“稳、准、快”

穿刺前评估病人皮下脂肪的厚薄, 据此决定进针深度, 要以较快的速度准确地直接刺入血管, 然后再送针, 这样可以减少针在皮下的行程, 减轻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的刺激, 对肌纤维的牵拉及损伤轻, 从而减轻病人的疼痛感。总之, 在穿刺中应掌握“稳、准、快”这三要点, 可以让病人在穿刺中痛觉减轻, 甚至感觉不痛。

2.4 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差的病人静脉穿刺方法

马晓军等[11]对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差的病人使用针斜面向下的方法进行了静脉穿刺的实践, 在针刺入皮下后, 将针口斜面转向下方, 对准血管壁 (与常规静脉穿刺方法相反) 以增大针尖接触血管壁的面积, 用针斜面向下压住血管, 针头呈15度~20度角向下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针尾再向下压, 使角度小于15度向前送针, 送针时将针尖稍抬起, 左右晃动缓慢送进, 使针尖沿血管壁前进, 这样不易刺破血管。比较而言, 传统的针头斜面向上穿刺, 针尖在血管壁的着力点是点接触, 而此种静脉穿刺方法针尖在血管壁的着力点是面接触, 针的斜面可以把住血管壁, 使血管不易随针尖滚动, 此种方法对血管弹性差的病人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2.6 提高静脉穿刺回血率的方法

回血是临床上判断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的直观的表现, 回血的快慢和回血的速度, 受多种因素影响, 葛志红等[12]总结出采用负压法、局部血管扩张法及硝酸甘油加热敷法共16种方法, 提高静脉穿刺回血成功率。

2.5 减少静脉穿刺疼痛

为了避免穿刺时的疼痛, 可在穿刺前用棉签蘸1%利多卡因液涂擦于穿刺局部皮肤面积约4 cm×2 cm。4 min后, 按常规方法行静脉穿刺, 几乎都可无痛。采用较为粗大的针头进行穿刺时, 可用盐酸达克隆湿敷以减轻静脉穿刺疼痛。取达克隆粉剂10 g加入1 000 mL生理盐水中, 制成10%溶液, 使用前将大小为4 cm×3 cm×5 cm海绵用制成的溶液浸透 (一次约用20 mL) , 贴敷在要穿刺的部位, 再用寸带 (小白带) 稍加压固定, 以免病人活动时脱落。湿敷15 min~20 min后, 用5号针头, 测试局部皮肤痛觉, 病人痛觉迟钝、减轻或消失。此时即可进行常规消毒穿刺, 痛觉明显减轻[13]。

3 固定

3.1 采用斜面向下固定

输液过程中有时会因为针头斜面贴在血管壁上, 阻碍溶液顺利输注而导致溶液滴速不畅或不滴, 传统处理方法为垫高针尾或变动输液肢体位置, 使针尖离开血管壁, 这一方法有时会使病人产生不适感。蔡露凤等[14]采用针头斜面向下固定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即在穿刺成功后, 以进针后的血管为纵轴, 将针柄从右向左缓慢旋转180度, 使针头斜面朝下, 固定好针头。运用此种方法, 病人输液滴速平均增加50%, 液体渗出人数减少了90%。

3.2 小儿静脉穿刺病人的固定方法

小儿因哭闹、出汗等原因, 头皮针难以固定, 也很容易脱落, 因此, 需要多个点固定来固定。来玉民等[15]用4条胶布 (0.8 cm×0.7 cm) 进行固定, 第1条、第2条胶布固定同传统固定法, 第3条胶布一端横贴无菌小棉球于皮肤针眼处, 一端同时横贴头皮针塑料管, 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在针柄左侧或右侧, 第4条胶布一端横贴与第3条胶布重叠固定头皮针塑料管, 另一端横贴在头皮针向下弯曲的塑料管与皮肤上, 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成“S”型。其特点为:第3条、第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于针柄左侧或右侧, 形成2个弯曲, 缓冲力大;弯曲的曲率小, 针头的横向力小, 针头以外增加了2个固定点, 固定点多针头的稳定性好。

3.3 小儿静脉液针头脱出的处理方法

田凤娥[16]按常规头皮静脉输液准备用物外, 另备2条1.5 cm×1.0 cm的胶布上下错开0.2 cm~0.4 cm重叠贴好备用。在常规穿刺成功后, 按常规方法固定好第1条、第2条胶布后, 把准备好的2条重叠的短胶布贴于头皮针针尖处上前方的皮肤上 (固定前要把该处的皮肤绷紧) , 然后按常规法或“S”型固定法固定好其他2条胶布即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头正中靠前下方的静脉、双侧太阳穴处的静脉、近于耳后较细短的静脉或头皮较松患儿的头皮静脉, 特别是用于老人貌的早产儿。可防止因患儿皱眉、眼球上视、耳的活动等原因而致的穿刺头皮针前上方的皮肤皱折, 进而起到固定穿刺血管的作用。

3.4 大面积烧伤病人的固定方法

黄素娟[17]提出了大面积烧伤病人输液针头的固定方法:穿刺成功后, 将准备好的无菌凡士林纱条 (与绷带同宽) 环绕于穿刺点, 连同针柄之上, 然后取无菌方形纱布覆盖于针柄上, 外用绷带缠绕2圈或3圈, 最后用2条胶布固定于绷带上。使用凡士林纱条, 可防止破损创面上的渗出液与绷带粘连, 避免拔针时的牵拉疼痛。

4 拔针

4.1 拔针时注意事项

护士双手要遵照“拔-按”的顺序密切配合。先除去胶布, 左手持棉签置于针眼处做好按压的准备, 但此时不可按压, 须在右手快速拔针的一瞬间, 再行按压, 避免了边按压边拔针对局部组织和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4.2 拔针后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几点探讨 篇3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用于纠正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恢复内环境稳定并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治疗措施。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并极易引发护患纠纷和风险的治疗环节。因此如何将各种治疗药物准确无误、安全迅速地输注到病人体内,是护理工作研究的新内容。

1 静脉输液排气如何避免气泡残留

静脉输液时微量空气进入静脉,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问题,它确实给病人带来一些心理压力。临床上传统的静脉输液排气方法常常会在输液器的管壁上或者过滤器周边残留小气泡。如果排气时将莫菲氏滴管倒置,在液面至1/3 ~1/2处,使滴管 倾斜45°左右,莫非氏滴管内水柱沿滴管管壁流入下方液面(过滤器乳头向上),此时输液管道中基本上没有小气泡残留。因莫非氏滴管倾斜45°,上方液体水柱沿着滴管管壁流入下方液面,缓冲了水流的冲击,不易产生气旋,所以管道中不会有气泡或附壁小气泡残留。此方法明显提高排气成功率,减少药液的浪费。

2 止血带捆扎方法的改进

止血带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操作常用的工具之一。目前临床静脉输液、抽血时常用的止血带捆扎方法是:将止血带置于要穿刺或抽血的肢体下面,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指提起止血带的两端拉紧,交叉打一活结。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认为此方法有以下不足:①止血带不易扎紧,致使静脉充盈不够,影响穿刺效果。⑵常规静脉输液和抽血的过程是:先用碘伏消毒皮肤,再扎止血带。在捆扎止血带时,因止血带末端要在消毒过的皮肤上方旋转,极易造成污染。⑶在将止血带交叉打结时,易使皮肤扭曲,使病人感到疼痛。④操作不够简便,常会有一次扎不紧的现象,影响工作效率。鉴于以上不足,我们对止血带及其捆扎方法进行了改进。

2.1 取长28~30厘米、管径约0.6㎝乳胶管1根,在乳胶管一端8~10㎝ 处对折,用7号手术丝线在对折处的的末端扎牢,使其形成一环状,操作时用右手的拇、食指将止血带的一端从另一端的环状处穿出,在向相反的方向拉紧后塞入绷紧的止血带下即可。

2.2 优点:经过改进后的止血带及其操作较以前有如下优点:①省时、省力操作简便易扎紧。②操作过程中不易污染消毒区域。③不会给病人造成疼痛。④操作简单,不受条件限制,不增加成本。⑤不影响止血带的消毒。

3 拔针后按壓方法及时间

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不正确或按压时间过短,易致皮下淤血,不仅增加病人的身心痛苦,而且给日后的静脉穿刺带来困难。有的病人刚拔针就急于上厕所,起床稍用力,很容易导致血液自针眼处大量渗出。为更好避免拔针后皮下淤血的发生,,临床上对输液病人拔针按压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拔针時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使皮肤与针眼同时被压,按压时间2~3min,其止血效果明显优于横压法。拔针后,利用盖在输液针上的无菌棉签或输液贴胶带,被输液侧上肢在平卧状态下屈肘90°并举手2~3min;坐位及站位输液者,则应将被输液侧上肢举起,手超过头顶水平2~3min,止血效果100﹪此法简单易行。

静脉输液新技术 篇4

授课时间: 第14周 星期四 1、2节 2学时 授课章节: 第六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法 重 点: 静脉输液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难 点: 静脉输液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 学时分配:

第六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法.................................................................第一节

静脉输液法.........................................................................一、概念..............................................................................2min

二、输液的目的..................................................................3min

三、常用溶液......................................................................3min

四、输液方法......................................................................5min

五、输液故障的排除法......................................................5min

六、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理................................................27min 第二节

静脉输血法.........................................................................一、概念................................................................................2min

二、输血的目的....................................................................3min

三、血液制品的种类..........................................................5min

四、输血前准备....................................................................5min

五、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30min 教学内容:

第六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法 第一节

静脉输液法

一、概念: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原理将大量无菌溶液、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二、输液的目的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常用于脱水、酸碱代谢紊乱患者。

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三、常用溶液

1、晶体溶液:如葡萄糖、等渗电解质溶液、碱性溶液、高渗溶液。

2、胶体溶液:如右旋糖酐、代血浆、浓缩白蛋白、水解蛋白。

3、静脉高营养液:如氨基酸、脂肪乳。

四、输液方法

1)药液的准备 2)输液器的准备 3)病人的准备 4)进行排气 5)消毒皮肤 6)穿刺固定 7)调速 8)整理

五、输液故障的排除法

1、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另选血管重新穿刺。(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调整针头位置或肢体位置。(3)压力过低:提高输液瓶或放底肢体位置。(4)针头阻塞:更换针头重新穿刺。(5)静脉痉挛:局部热敷即可解除。

2、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于教室内示范处理方法)

3、茂菲滴管内液面过底。(于教室内示范处理方法)

4、输液过程中,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检查衔接处是否松动,必要时更 换输液器。

六、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理

1、发热反应

【原因】因输入致热引起:如消毒不彻底、药品不纯等。【症状】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处理】

(1)输液前认真查药,严格无菌操作(2)反应轻者可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3)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检查原因

(4)对症处理,对高热者行物理降温,遵医嘱给药治疗

2、急性肺水肿 【原因】

(1)输液速度过快、量过多,致心负荷过重引起。(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R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听肺部满肺湿罗音,心律快且节律不齐。【处理】

(1)注意控制输液速度、输液量。

(2)出现上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并紧急处理。(3)给高流量氧气吸入。

(4)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咳、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3、静脉炎 【原因】

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症状】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处理】

(1)严格无菌操作,注意按计划更换输液部位。(2)停止输液,并行50%硫酸镁湿热敷。(3)理疗,中药治疗。

4、空气栓塞 【原因】

(1)排气未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

(2)加压输液时无人守护,输完液后及时拔针。

(3)症状: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之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 紫绀,有频死感,听诊心前区有持续水泡声。【处理】

(1)输液前查药,排尽空气。

(2)加强巡视,输完后及时拔管,加压输液时加强守护(专人守护)。(3)如出现上诉症状;立即让患者取头抵足高位。(4)高流量吸氧。

(5)可行中心静脉导管排气。

(6)严密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第二节

静脉输血法

一、概念

1、静脉输血: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2、成分输血:将血液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各种血液制品,根据治疗 需要针对性地输注有关血液成分。

3、自体输血: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再回输给同一病人的方法。

二、输血的目的

1、补充血容量

2、增加血红蛋白、促进携氧功能、纠正贫血

3、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

4、输入抗体、补体

5、增加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

6、促进骨髓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三、血液制品的种类 【全血】

1、新鲜血:适用于血液病患者。

2、库存血: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成分血】

1、血浆

2、红细胞

3、白细胞浓缩悬液

4、血小板浓缩悬液

5、各种凝血制剂 【其他血液制品】

1、白蛋白液

2、纤维蛋白原

3、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

四、输血前准备

1、备血:抽血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取血:“三查、八对”

3、取血后:勿摇、勿加温。库血于室温内放15—20分钟后再输。

4、环境:安全、光线充足

五、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常见的)【原因】

(1)主要由致热原引起,如保养液或输血用具北致热原污染;违反无菌操作原 则而造成污染等。(2)多次输血。【症状】

初起畏寒、寒战,继之体温升至39℃以上,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有的 病人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症状。【护理】

(1)暂停输血,给等渗盐水滴注。(2)对症处理。

(3)按医嘱得抗过敏药、退热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2、过敏反应 【原因】

(1)病人过敏体质。

(2)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症状】

(1)轻者:皮肤搔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血肿。(2)重者:呼吸困难,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护理】

(1)轻者:减慢输血速度,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2)对症处理。

(3)据医嘱给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

3、溶血反应(最严重的)【原因】

(1)输入异型血(2)输入了变质血(3)Rh因子所致溶血 【症状】

有轻有重,轻者和发热反应类似,严重者在输入10—15ml血时即可出现症状,死亡率高,临床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腰背部激烈疼痛

第二阶段:出现血红蛋白尿、黄胆 第三阶段:少尿、无尿至肾衰 【护理】

(1)加强责任心、严格查对制度

(2)出现症状后,立即停止输血并化验(3)给氧,遵医嘱给药

(4)双腰封闭,肾区热敷,保护肾脏(5)静脉给NaHCO3,碱化尿液(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7)换血疗法(8)抗感染

4、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1)肺水肿(2)出血倾向

(3)枸掾酸钠中毒反应 课后小结:本次课按计划完成。重点介绍了静脉输液与输血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思考练习:

1、输血前需要查对哪些内容?

2、静脉输液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参考资料:

1、基础护理学 主编 李小寒、尚少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护理学基础 主编 殷磊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常用护理技术 主编 阳爱云 湖南科技出版社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篇5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目的:

1、补充水份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2、供给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维持正氮平衡。

3、静脉给药,治疗疾病。

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灌注量。操作前准备:

1、评估患者并解释

(1)评估患者:①病人的年龄、病情、意识状况及营养状况等。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合作程度。③病人穿刺部位皮肤情况、静脉充盈度和管壁弹性。(2)向患者解释输液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2、患者准备

(1)了解解释输液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2)输液前排尿或排便。(3)取舒适卧位。

3、护士自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用物准备:(1)治疗盘;(2)无菌棉签;(3)0.5%碘伏;(4)无菌镊子;(5)输液器2 副,备用头皮针2 个,必要时备空针、无菌纱布罐等配液;(6)按医嘱备用药;(7)网套;(8)弯盘;(9)输液执行单及输液巡回卡;(10)启瓶器;(11)输液贴;(12)洗手液;(13)一次性

治疗巾;(14)止血带;(15)浸泡桶1 个;(16)包布篮;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另备静脉留置针1套;(17)急救盒(盐酸肾上腺素1 支,5 ml 注射器1 副,砂轮1 个);(18)输液架;(19)必要时备小夹板、棉垫及绷带。

5、环境准备:安静、整洁、舒适、安全 操作步骤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放置合理。

2、根据医嘱取药,核对药液瓶签(药名、浓度、剂量、使用方法、有效期),检查液体质量(药液有无沉淀、混浊、变色、絮状物;瓶体有无裂缝,瓶口有无松动),贴输液卡。

3、配液:将铝盖中心部分打开,常规消毒瓶口,按医嘱再次查对药名、浓度、剂量、使用方法、患者姓名、床号;抽吸药液加入所需药物,瓶口压瓶贴,再次查对并签名,无误后放于治疗车上,空安瓿置于盒内。

4、推车至床旁,持执行本对床号、姓名,解释、询问需要,嘱排便。

5、持输液架到床边调高度60-80cm。

6、铺治疗巾、扎止血带、选血管、松止血带。

7、再次查对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检查质量。打开输液器,针头插入液瓶口,关调节夹、挂输液架上、排气一次成功,要求液面在莫菲氏滴管的1/3—1/2 处,液面以下皮管内无气泡、接头处无液体流出,管道挂滴管处。

8、常规0.5%碘伏棉签消毒皮肤2 次,直径8 ㎝,备胶布,在穿刺点上方10-15 ㎝处扎止血带。

9、取下输液管道,再次检查皮管内有无气泡,排尽针头内气体。

10、嘱病人握拳,持针柄与皮肤呈15-30°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头少送少许,松止血带,松拳、松调节夹,胶布固定,收回治疗巾、止血带。

11、调节滴数:成人60-80 滴/分,儿童20-30 滴/分,观察穿刺局部情况,询问病人感觉。

12、再次查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整理衣被,交待注意事项。

13、填写输液巡回卡,填写输液者姓名于输液瓶签上。

14、整理用物归位、洗手。

15、输液完毕,启胶布,反折皮管(或关调节器),快速拔针,压迫1-2 分钟至不出血为止,记录输液结束时间。

16、整理衣被,询问病人需要,放下输液架,提瓶,将输液架放于妥当位置。

17、排尽余液,处理输液器,将输液器针头等锐利部分剪下放于锐器盒内,其它部分放于医用垃圾袋内。

18、洗手。

附:更换液体操作流程 临床上常常输入多瓶液体,如果多瓶液体连续输入,则在第一瓶液体输尽前开始准备第二瓶液体。

1、核对第二瓶液体和瓶内加入的药品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配液人签名等,检查液体质量,确保无误。

2、常规消毒瓶口中心部位。

3、床边再次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拔出第一瓶内的输液器针头,迅速插入第二瓶内。

4、检查滴管液面高度是否合适,输液管中有无气泡,确保输液通畅。

5、再次查对,做好解释交代,按要求调节好滴数,签名及时间。整体要求:

1、严格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举止端庄,语言温和,作风严谨,动作敏捷

2、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对心、肺、肾疾病患者,老年、婴幼儿以及输注高渗、含钾或升压药物的患者,要适当减慢输液速度;对于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3、长期输液者要由远到近保护和计划使用静脉。

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对于刺激性或特殊药物,应在确认针头已刺入静脉内时再输入。

4、烦躁不安和小儿病人,应妥善固定。

5、及时巡视并填写巡回卡,保持输液通畅,防止液体滴空,针头堵塞及滑出。

6、经常询问病人局部及全身反应,发现情况及时处置。

护基(静脉输液) 篇6

留置导尿术的目的:1抢救危重、休克患者时正确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2为盆腔手术排空膀胱,避免手术误伤3某些泌尿系统手术后,便于引流和冲洗,减轻手术伤口张力,促进切口愈合4为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患者引流尿液,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5为尿失禁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导尿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2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患者着凉3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大量放尿可使腹腔内压急剧下降,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内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另外膀胱内压突然降低,可导致膀胱黏膜急剧充血,发生血尿4老年女性尿道口回缩,插管时应仔细观察、辨认,避免误入阴道5为女患者插尿管时,如导尿管误入阴道,应另换无菌导尿管重新插管6为避免损伤和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必须掌握男性和女性尿道的解剖特点。尿失禁患者护理:1皮肤护理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经常用温水清洗会阴部皮肤,勤换衣裤、床单、尿垫。根据皮肤情况,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的发生2外部引流 必要时应用接尿装置引流尿液。3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 ①如病情允许,指导患者每日白天摄入液体2000-3000ml。入睡前限制饮水②观察排尿反应,定时使用便器,建立规则的排尿习惯③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4对于长期尿失禁患者,可行导尿术留置导尿,避免尿液浸渍皮肤,发生皮肤破溃5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该尊重和理解患者,给予安慰和开导和鼓励,使患者积极哦诶和治疗和护理。

留置导尿患者护理:1防止泌尿系统逆行感染的措施①保持尿道口清洁②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及时排空集尿袋,并记录尿量③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硅胶导尿管可酌情延长更换周期2鼓励患者多饮水,达到自然冲洗尿路得目的3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可采取间歇性夹管方式4注意患者的主诉并观察尿液情况,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时,及时处理。保留灌肠目的:药液灌入。

排便失禁患者护理:1心理护理2保护皮肤3帮助患者重建排便能力4如无禁忌,保证患者每天摄入足量的液体5保持床褥、衣服整洁,室内空气清新。便秘患者护理:1提供适当的排便环境2选取适宜的排便姿势3腹部环形按摩4遵医嘱给予口服缓泻药物5使用简易通便剂6以上无效时,遵医嘱给予灌肠7健康教育8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排便习惯9合理安排饮食10鼓励患者适当运动。

大量不保留灌肠的目的:1解除便秘、肠胀气2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和分娩做准备3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病人降温。

小量不保留灌肠的目的:1软化粪便、解除便秘2排除肠道被气体,减轻腹胀3适用于腹部和盆腔手术后的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小儿,孕妇。

输液原则: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宁少勿多。

静脉输液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及差错事故的发生2液体临时配制抢救药优先3保护合理使用静脉远端小V穿刺,讲就是大V双通道4药物配伍禁忌5妥善固定防脱,连续输液24H更换输液器6注意观察7加强巡视①滴入是否顺畅②有无溶液外溢③有无输液反应:心悸畏寒持续咳嗽8静脉留置针保留3~5天不超过7天。

输液速度和时间的计算:t=输液总量*点滴系数除以(每分钟滴数*60分钟)每分钟滴数=液体总量*点滴系数/t 40~60滴/min 儿童20~40滴/min利尿脱水剂快滴 高渗溶液降压药慢滴。静脉输液的目的: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2供给营养促进组织修复维持正氮平衡3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级微循环组织灌注。4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晶体溶液分子量小血管存留时间短维持胞内水平衡,纠正体液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常见输液故障级排除:1溶液不滴: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有疼痛。处理:拔出针头另选血管重新穿刺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防碍液体顺利滴入血管 处理: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知道点滴畅通为止。3针头阻塞-处理:更换针头,重新选择静脉穿刺,切忌挤压导管或用溶液冲注针头以免凝血进入静脉造成栓塞4压力过低-瓶位置低,肢体位过高患者周围血液循环不良 处理:太高输液瓶放低肢体位置。5静脉痉挛:穿刺位暴露在冷环境中时间过久或液体温度不高

处理:局部热敷缓解痉挛2茂菲滴管液面过高:滴管侧面有调节孔,加紧滴管上端输液管打开调节孔见点滴再关调节孔。松开输液管。无调节孔取下输液瓶倾斜,使针头露出液面待液体流下露出液面再挂回继续滴3茂菲滴管液面过低:有调节孔加紧滴管开调节孔待液面升至适当高度,在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无调节孔加紧下端加压滴管4输液过程中茂菲滴管液面自行下降:查输液管道的衔接是否松动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一发热反应:临表: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h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38℃左右;护理1预防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质量,用具包装及灭菌日期和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

2处理轻者,立即减速慢滴或停着输液并即时通知医生。严重者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检查发热原因、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肺水肿)临表突然表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护理①预防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老年人小儿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需慎重。②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6~8L/min提高肺泡内压力,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3遵医嘱给镇静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4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5静脉放血200~300ml(慎用)贫血者禁忌采用。

三静脉炎:临表沿经贸定向出现条纹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喂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护理①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在放慢点滴速度,并防止药液露出血管外,同时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②处理1停止在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局部用50%Mgso4或95%乙醇溶液热敷。2超短波理疗 1次/日 15~20min/次 3中药治疗 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抗生素。

四空气检查:临表 胸部异常不适或熊背后疼痛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并伴有濒死感。护理①1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导管内的空气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添加药液或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安排专人在旁守护3拔出较粗进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必须立即严密封闭穿刺点。②1处理立即左侧卧位,爆出头高足底位。2给予高流量吸氧,提高患者血氧浓度 纠正缺氧状态。3有条件时可使用中心静脉压导管抽出空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异常时对症处理。

取血的三查八对:三查血液有效期 血液质量 血液包装是否完好

八对: 姓名床号住院号 血袋号 血型 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血液的种类 血量 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浅黄色血浆 下层 暗红色红细胞 边界清楚取血后i勿巨烈震荡一面溶血 库存血不加温 常温放置15~20分钟后输血 紧急时35~38度水浴15min期间有专人摇动

静脉输血的目的:补充血容量 纠正贫血 补充血浆蛋白 补充各凝集因子和血小板 补充抗体补体等血液成分 排除有害物质

原则:输血前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实验

同型血输注

再次输血应重做交叉配血试验 适应症:大出血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严重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

禁忌症:急性肺水肿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肺栓塞 恶性高血压 真性RBC增多症 肾功能极度衰竭 输血变态反应者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输血1~2h内患者有发冷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41℃伴皮肤潮红头痛恶心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把不伴血压下降,轻者1~2h可缓解 护理:预防严格管理血库培养液和数学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无菌操作

处理1轻者慢速输血,症状自减

2反应重者立即停着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症处理通知医生 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

4将输血器剩余血和储血袋一并送检。

二过敏反应 发生于后期或即将结束时,程度不一。症状出现越早越严重

护理 预防1轻度正确管理血液制品2选用无过敏史供血者 3注意饮食4有过敏史患者 输血前给抗过敏药

处理1轻度慢输用抗过敏药2中重度停住输血注射肾上腺素。5~1ml 3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4循环衰竭者抗休克治疗 5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三溶血反应 血管内溶血

临表:输入10~15ml饥渴出现 一阶段 凝集反应 头胀痛 面朝红 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 四肢麻木要背剧烈疼痛 二阶段 溶血寒战高热呼吸困难 发绀血压下降

三阶段 阻塞肾小管 急性肾衰 少尿或无尿 管型蛋白尿 高钾血症 酸中毒 甚至死亡

护理 预防1做好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 2输血前认真核对 3严格遵守血液保存制度

处理发生输血反应1停止输血 通知医生 2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升压药 3将余血 患者血标本和尿标本送检 4双腰部封闭热敷肾区5碱化尿液:nahco3 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7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 8心理护理 血管外溶血

四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连续4000ml以上 1循环负荷过重 2出血倾向:由于长期反复输血或短期大量输血

皮肤粘膜瘀斑 伤口渗血

护理1严密观察 2严格掌握输血量每树3~5个单位库存血应补充一个单位新鲜血

3根据凝血因子的缺乏补充有关成分3枸橼酸纳中毒 血Ca浓度下降 临表 手足抽搐血压下降 心率缓慢心电图出现QT期延长甚至停跳骤停

护理:遵医嘱每输1000ml库存血静脉注射10%葡萄酸钙100ml 防止发生低血钙

五 其他:空气栓塞 细菌污染 体温过低 血液传染疾病

静脉输液新技术 篇7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评估,输液计划

根据患者输液的目的、药物性质、血管情况、皮肤情况等检查结果, 进行输液前评估, 制订输液方案是护士的基本准则。正确的评估方法、内容、输液方式是保证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1]。笔者总结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住院输液患者186例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住院输液患者186例。其中男96例, 女90例。年龄最小7岁, 最大86岁, 平均 (35.7±5.6) 岁。心血管系统疾病46例, 脑血管系统疾病39例, 呼吸系统疾病32例, 肾脏系统疾病31例, 小儿内科疾病28例, 创伤骨科10例。

2 护理评估

2.1 病史

静脉输液前应评估患者的病史, 询问患者既往和现在的用药情况, 包括诊断、病情、目前情况、危险因素、年龄、过敏史、输液史、药物治疗史、手术史、深静脉穿刺史等。

2.2 临床评估

生理评估:体格检查、身高、体重、水和电解质平衡、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出入量、皮肤、外周血管及血压、临床症状、主诉等资料。心理评估:患者文化背景 (对疾病和输液知识的了解程度) 及焦虑、恐惧等。临床检验结果评估:出凝血指标、电解质、血清蛋白、肝肾功能、其他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及X线检查等。输液治疗方案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特性、用药方式、既往输液史、患者的皮肤、静脉状况、心理准备、特殊药物的使用方法、治疗方案及疗程等进行评估。社会及经济状况评估:经济收入、工种、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水平、家庭情况等。

2.3 静脉输液过程中的监测

静脉输液要求快捷、准确、安全、有效。因此, 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做好各项指标的监测。精神状态:烦躁、嗜睡、乏力等症状;脱水征象口干、皮肤缺乏弹性、眼窝内陷等;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生命体征监测;有创压力指标的监测:RAP、PAP、PAWP、CO、CI、CVP等。尿量、末梢循环、血及尿生化等监测, 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

3 制订输液计划

根据医嘱开出的输液量、输液种类、输液方法、输液时间、输液顺序制订输液计划。护士在临床输液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所用的药物等情况调节输液速度和输液顺序, 并做好相应的观察记录, 为医生制订输液方案提供依据, 从而达到应有的输液治疗效果。

3.1 输液量

输液量包括生理需要量、已丢失体液量、继续丢失量。生理需要量指人体正常代谢所需要的液体量。一般成年人每日需2000~2500 m1, 儿童平均80~l00 ml/ (kg·d) 。一般可用5%或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等补充。已丢失体液量 (或累积损失量) 即从发病到就诊已经累积损失的体液量, 纠正患者现存的脱水、缺盐、酸中毒等需要的水分和电解质含量, 临床上根据患者脱水程度来判断。继续丢失量 (或额外损失量) 即治疗过程中继续丢失的体液量, 如高热、呕吐、胃肠减压、气管切开、大量出汗等损失的液体, 临床上应按实际丢失量来补充[2]。临床上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上述3种液体量。明确输液目的, 输液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 输液过多会增加患者心脏负担。一般来说, 应该遵循“缺多少补多少”、“量出为入”的原则, 这对有明显外源性丢失的患者尤为适用。液体量补足的临床观察指标: (1) 患者精神好转; (2) 皮肤弹性恢复, 血管充盈; (3) 舌面由干燥变成湿润; (4) 血压趋向正常, 脉搏有力, 呼吸均匀; (5) 尿量增加至正常范围。

3.2 输液的顺序和原则

遵循先晶后胶, 先盐后糖, 定时定量, 计划输液的输液原则。但是, 随着患者病理生理的演变和病情的不断变化,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这些原则。

3.2.1输液顺序

先晶后胶:无论治疗何种脱水, 只要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 首先必须迅速恢复血容量, 改善周围循环和肾功能;其次是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一般是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进行扩容, 既可改善血液浓缩状态, 又有利于微循环。常首选平衡盐液, 然后输入适量胶体液 (代血浆、成分血) 等, 以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稳定血容量。对于大失血所致的低血容量休克, 在抢救时尽早地补给胶体液, 如代血浆、成分血等。护士应根据病情按医嘱输液[3]。先盐后糖:一般先输入无机盐溶液, 再输葡萄糖溶液, 因为糖进入体内迅速被细胞利用, 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意义不大。先输入盐类则有利于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和恢复细胞外液容量。

3.2.2输液快慢的原则

补充已丢失体液量:包括抢救休克所用的液体量在内, 在6~8 h内补完。休克患者, 为迅速补充血容量, 恢复有效循环, 小儿开始按体重计算 (30 ml/kg) , 成年人可给500~1000 ml的溶液, 快速静滴, 于30~60 min内输完, 如病情好转, 继续输液以补足已丢失的体液量。这就是所谓的“先快后慢”的原则。为快速补充血容量, 临床上常采用加压输液法或同时开通多条静脉输液通路, 但“先快”这一原则对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患者不适用[4]。生理需要量和继续丢失液体量:在补充完已丢失量之后的16 h内, 以一般速度补完。只需要补充生理需要液体的患者, 或需要由静脉滴入某种药物的输液, 可以用均匀的速度在8~12 h内输完。

3.3 补钾四不宜原则

(1) 补钾不宜过早:即临床上所说的“见尿补钾”, 钾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 而且排泄特点是“入多多排, 入少少排, 不入也排”。在没有尿排出的情况下补钾, 有导致高钾血症的危险, 因此无尿时一般不宜补钾。当患者补液后, 有尿排出时, 钾随之排出, 此时如不注意补钾, 可能会出现低钾血症。患者尿量每小时20~40 ml才补钾, 否则有高血钾及急性肾衰竭危险。 (2) 补钾量不宜过浓:即指浓度不超过0.3%。这一浓度仅对一般缺钾而言, 对严重缺钾者, 在监测下钾盐的浓度可提高到0.5%~1%, 待病情稳定后再按0.1%~0.3%浓度滴注。 (3) 补钾量不宜过多:即指每日补钾量成年人一般不超过6 g;小儿不超过0.2 g/kg。 (4) 补钾速度不宜过快:钾离子输入人体后, 约需15 h才能于细胞内达到平衡。如补钾速度过快, 可引起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升高, 导致高血钾的危险。所谓速度不宜过快, 是指每小时滴注的氯化钾不超过1 g。但对周期性瘫痪和特发性低钾血症等严重缺钾患者, 钾的滴入速度达2 g/h, 仍然是安全的。

3.4 特殊药物的计算方法

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治疗过程中, 治疗上常需要精确地每分钟输入一定量的某种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如:硝酸甘油 (Ni) 、硝普钠 (SNP) 、利多卡因 (Li) 、多巴胺 (DA) 、多巴酚丁胺 (Dob) 、肾上腺素 (Ar) 、酚妥拉明 (立其丁) (Ri) 、异丙肾上腺素 (I) 等。简单计算方法: (1) 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 (Do, Dob) 计算法:运用常数3×患者体重=毫克 (mg) , 算出的毫克数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至50 ml, 得出每毫升每千克体重含l mg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例:50 kg的患者, 需要输入5μg/ (kg·min) 的多巴胺。配制方法:3×50=150 mg, 将150 mg多巴胺加生理盐水至50 ml, 每小时输入5 ml配制好的多巴胺, 即输入5μg/ (kg·min) 的多巴胺。 (2) 硝酸甘油、硝普钠、酚妥拉明 (Ni, SNP, Ri) 计算法:运用常数0.3×患者体重=毫克 (mg) , 算出的毫克数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至50 ml, 得出每毫升每千克体重含0.1μg硝酸甘油 (或硝普钠、酚妥拉明) [5,6]。例:60 kg患者, 需输入0.5μg/ (kg·min) 的硝普钠。配制方法为0.3×60=18 mg, 将18 mg硝普钠加生理盐水至50 m1, 每小时输入5 ml配制好的硝普钠, 即输入0.5μg/ (kg·min) 的硝普钠, 以此类推。

参考文献

[1]裴小玲.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2) :11-12.

[2]汪映霞.静脉大剂量补钾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5 (35) :23-24.

[3]王海玲.门诊老年患者输液的整体护理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0) :46-47.

[4]李蕊, 唐海英, 须俊滟, 等.急诊临时输液室的责任分区管理[J].护理学杂志, 2012, 23 (3) :56-57.

[5]袁双凤, 杨跃杰, 王俊英.L-丙氨酰-L-谷氨酰胺双肽对水痘合并脓毒症患者影响分析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8 (3) :23-24.

临床静脉输液的护理 篇8

【关键词】静脉输液;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61-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我们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输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治疗疾病、保证患者安全和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行静脉输液8230例次,发生故障90例。

1.2护理方法及要点

1.2.1儿童及妇女患者,皮肤薄嫩,血管多数过于细小,呈花纹状,穿刺时宜选用细小的针头并可在穿刺前做好局部准备,例如,可用热毛巾湿敷手背,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穿刺成功后,要固定好穿刺点下方的皮肤,防止血管被牵拉滚动,同时做好针柄固定以防针尖滑出血管外。

1.2.2年老患者的血管本身弹性较差,血管坚硬易滚动,穿刺时要扎止血带距离穿刺点近一些,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下端,金针角度为30度,采用梁孝梅等研究的负压进针法。[1]

1.2.3失血或休克患者的血管空虚,扁平,不充盈,在穿刺前需热敷,按摩,轻拍局部血管使其充盈;穿刺时用上挑进针法。营养不良、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的血管脆性高且充盈不良,亦可按上述方法穿刺,且亦细小针头。

1.2. 4浮肿肥胖的病人血管触之有弹性感,用止血带后血管不易看清,我们护理人员要精炼穿刺技术,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和压力,按杨梅主张的[2],让患者的手在穿刺时自然放置,护理人员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进行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1.3穿刺后出现意外症状的护理

1.3.1血管疼痛:由于长期多次穿刺,寒冷或低血压引起,遇到这种情况,应给予局部热敷和全身保暖,也可在输液过程中给予局部血管保暖。

1.3.2药液外漏:由于各种原因针头脱出或刺破血管致使药液漏入皮下所致,发现此情应重新穿刺。如果一般的药物外漏发生后,可在24—48小時给予热敷,以帮助吸收。如果刺激性强的药物,可立即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以防组织坏死变性。

1.3.3局部疼痛:要检查针头位置是否固定牢固,针柄固定是否合适,可适当放慢输液速度,避免穿刺部位针头活动。有些药物如;甘露醇、氨基酸和含钾溶液在输液时都会引起局部疼痛,可根据具体情况给患者以解释和处理。

1.3.4穿刺部位出血:由于凝血功能障碍,静脉硬化或拔针后压迫不良所致,拔针时应压迫局部静脉穿刺点,以防出血,不要在已破的血管处穿刺输液。拔针时不将输液阀(调节器)并闭,左手拇指轻轻按在无菌输液贴上,然后在距针翼约1cm处将输液管反折,用右手拇指、食指将其捏紧,快速将针拔出,同时左手拇指迅速按压,将针插入莫菲氏管上部的瓶塞内,以免锐器外露伤人,拔针前不关闭输液阀,可以防止血液回流,反折输液管可防止血液流出滴在床单或地面上,造成更大的污染,特别是传染病病人的血液 。

1.4输液过程的护理

1.4.1根据液体质量应注意:先输浓度高的,后输浓度低的液体,先输盐溶液,后输糖溶液,输入含钾液体要控制速度和浓度,以防血钾过高和局部疼痛。输脱水剂时宜快,否则达不到药效。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输升压药物时要随时测量血压,调整速度。

1.4.2 输液过程的观察:输液时突然发冷或发热,体温升高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新的输液器和可靠性液体。持续输液24小时以上应更换输液胶管,输液过程应注意三勤,勤看有无反应,勤问有无不适,勤查有无异常。切不可穿刺成功后就认为大功告成,而掉以轻心。

1.4.3 及时处理输液过程故障:如果发现液体不滴或输液不畅,应仔细查看原因,及时正确处理。如果发现针头阻塞,应拔出针头更换新针头另选静脉进行穿刺。处理故障后要给病人解释安慰,防止病人过分紧张。

2效果

患者8230例,对输液全过程较满意,提高了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为医院争取了好的声誉和社会经济效益。

3讨论

临床上,在给患者输液的过程中,虽然各个步骤都按输液常规做到位,但仍会出现液体不能正常滴注的情况,而使患者感到不安。因此,做好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孝梅,郑秀珍,迟晓玲,等。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7(7):31.

上一篇:在乡镇综治工作会上的表态发言下一篇:开工仪式 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