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制度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感染制度

医院感染制度 篇1

(3)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全旗现有苏木乡镇卫生院39所,嘎查村卫生室519个。苏木乡镇卫生院有在职人员100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9人,占91%。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大学学历42人,占 5.84 %,大专学历264人,占36.72%,中专316人,占43.95%,无学历97人,占13.49%。苏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0人,占1.39%,中级职称190人,占26.43%,初级职称491人,占68.29%,无职称28人,占

3.89%;有执业医师339人,占46.73%,执业助理医师121人,占16.83%,执业护士94人,占13.07%。全盟有乡村医生817人。苏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是以中专学历为主,大部分卫生技术人员毕业于锡盟卫校,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语言蒙语授课,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多为第二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由于文化水平不一,加之规范的培训基地和高水平的师资相对缺乏,接受培训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有的卫生院在管理上缺乏激励、竞争机制,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苏木乡镇卫生院受经营效益限制,承担进修培训费用支出能力有限,进修培训人员比例低、频次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旗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很少。随着基层部分卫生技术人员相继退休,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造成基层卫生人才出现断层。

医院感染制度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考核与奖励制度的建立

1.1.1 院感控制质量考核细则及标准

依据《湖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并对全院的临床科室、非临床及重点部门进行考核。重点科室及部门按照《湖北省医院感染质量评价标准》[1]进行考核,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感染科、口腔科、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介入室、检验科、消毒供应中心。

1.1.2 院感管理奖励制度评奖标准

医院建立院感管理奖励制度,规定评奖条件细则,由院感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对全院各科室院感管理质量考核结果进行汇总评审一次,设置奖项并发予奖金,对出现医疗质量安全事故及纠纷的科室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奖资格。评奖条件为一等奖:(1)提供本地数据可靠程度100%。科室院感培训参学率95%以上,考试成绩平均总分在95分以上。(2)科室病原送检率>50%。随机抽查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未被扣分。(3)科室每季度院感控制质量考核的成绩位于前3名。(4)科室在上级部门检查中未被扣分者和通报批评。(5)科室有在国家级以上刊物发表医院感染方面的论文≥1篇。二等奖:(1)提供本地数据可靠程度100%。科室院感培训参学率95%以上,考试成绩平均总分在90分以上。(2)科室病原送检率>40%。随机抽查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未被扣分。(3)科室每季度院感控制考核的成绩位于前4名。(4)科室在上级部门检查中未被扣分和通报批评。(5)科室有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医院感染方面的论文≥2篇。三等奖:(1)提供本地数据可靠程度100%。科室院感培训参学率90%以上,考试成绩平均总分在90分以上。(2)科室病原送检率>30%。随机抽查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未被扣分。(3)科室每季度院感控制考核的成绩位于前5名。(4)科室在上级部门检查中未被扣分者和通报批评。(5)科室有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医院感染方面的论文≥1篇。

1.2 实施方法

1.2.1 坚持每日深入临床和医技诊疗科室

深入临床和医技诊疗科室,全面详细地了解科室实施感染控制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多与医护人员互相沟通,宣传普及感染预防知识,提高科室医护人员自觉预防感染的意识,督导科室落实感染预防措施。每月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安全委员会会议,分析、总结、反馈一个月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通过检查、指导等措施,促进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的持续改进。

1.2.2 严格实施三级质控

对照考核标准细则,由科室的兼职质控员每周对本科室进行一次院感自查,将结果认真记录在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手册》质控本上,并进行分析、评价、追踪、总结。

1.2.3 由院感办专职人员每季度对全院进行院感质量检查

对重点部门进行院感控制的工作流程、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环境卫生的消毒隔离、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职业暴露的防护、医疗废物的分类及管理等专项检查。检查采取现场查看、查资料、现场操作及提问等多种形式,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质控关键点,提出整改意见及干预措施,并严格考核评分。

1.2.4 每季度将临床科室病原学送检率进行统计和分析

与药剂科的临床药师协作抽查运行病历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详细记录并总结评价,最后由专家提出指导意见。

1.2.5 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培训与教育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院内培训等方式,使用多媒体幻灯现场示范、在医院局域网开辟《院感知识学习园地》等形式,分批分层进行培训,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步提高医院各级各类人员对院感控制管理的认识,使之主动理解、参与、配合感染控制管理工作。通过试卷答题、现场提问、实地操作等对培训效果进行验证。本研究考试人数达全院职工总人数的90%,合格率为96.65%。现场抽考院感知识810人次,并取得较好成绩。通过培训考核增强了全院职工防护意识,使其认识到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了院感管理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鼓励医护药技人员积极撰写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及管理的相关论文,并纳入到评奖考核当中。

1.2.6 评奖程序

院感办每季度出刊一次医院感染监控质量简报,将质量检查情况在全院科联系会上通报并发布在院局域网上。每半年按照我院设置的《院感管理奖励制度》中的评比条件进行评比一次,将半年的科室质量考核、病原学送检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院感培训参学率、论文发表情况进行考核综合排名,经院感管理委员会的审定,获奖的科室及个人在全院通报并给予经济奖励。对院感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未整改,如对科室同一问题追踪两次但该科室仍不整改,则加倍扣分考核,在上级部门检查中被扣分及科室出现医疗安全及纠纷者,一票否决取消评奖资格。

2 结果

2007~2010年相关院感管理考核指标,见表1。由表1数据显示可见,4年来,在实施了院感管理考核与奖励制度后,我院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显示我院院感管理效果取得了实质性的增强;病原学送检率及院感知识培训参学率稳步提高,说明广大医务人员对院感管理的认识提高,并表现在实际医疗行为中病原送检率的提高;另外院感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不断上升,由2007年的3篇上升到2010年的8篇,另外还有9篇已接到录用通知,拟在2011年刊出,论文数量的显著增加,说明院感管理向学术方向纵深发展,体现出实施后良好的后继效应。

3 讨论

3.1 实施细节管理,制定合理、实用的院感控制质量表

制定院感控制质量考核细则及院感管理奖励制度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考核细则的内容,把握质控关键点,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确保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与控制措施有效落实。跟班中发现的亮点和科室取得的成绩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1.1 需要多部门、多学科间的相互合作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来保证,取得医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并给予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及新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更需要多部门、多学科间的相互支持、密切协作[3]。

3.1.2 现代医院感染管理内容的特点

现代医院感染管理的内容与以往有着明显的不同[4],以往的医院感染管理仅是简单的消毒隔离与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而现代医院感染管理的内容有:消毒、无菌与隔离技术,职业暴露防范与生物安全管理、手卫生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环境微生物监测与控制、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疗废物的处置与管理、一次性医疗物品及消毒药械管理、输液输血安全、标准预防技术的应用管理、感染患者的微生物监测、耐药菌的监测与管理、医疗区域合理的流程与布局、重点部门与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等,因而现代医院感染管理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对医院感染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与医务部药剂科共同制定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办法》,达到临床医师每人1册。通过规范用药,使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进一步加强。

3.3 提高病原学的送检率

要求当医院感染病例发生时,能采集标本的尽量做培养,根据培养做细菌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以防耐药菌株的产生[5,6,7]。充分发挥病原学检验结果对诊断及用药的指导作用,更好的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7~2010年在实施了院感管理考核与奖励制度后,我院相关院感管理考核指标明显改善,包括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显示我院院感管理效果取得了实质性的增强;病原学送检率及院感知识培训参学率稳步提高,说明广大医务人员对院感管理的认识提高,并表现在实际医疗行为中病原送检率的提高;另外院感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不断上升,由2007年的3篇上升到2010年的8篇,另外还有9篇已接到录用通知,拟在2011年刊出,论文数量的显著增加,说明院感管理向学术方向纵深发展,体现出实施后良好的后继效应。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重道远,作为医院感染管理者,我们应采用科学依据,抛弃旧的概念,实施循证医学,在医院感染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对策,突破难点,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为医院的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管理中考核及奖励制度的制定及实施效果,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认识。方法: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细则及奖励制度,考核内容包括院感质量评分、病原学送检率、培训参学率、合理使用抗生素、与院感相关的论文发表、医疗安全等项目。定期评比考核,对院感工作做的好的科室及个人进行奖励及表扬。结果:2007~2010年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由1.45%下降至0.97%,未发生医院感染爆发流行,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明显提高。结论:本考核及奖励制度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流程体系,可操作性强,使医院感染管理做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安全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关键词:考核及奖励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细则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S].2005-06-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10-09.

[3]任丽娟,宋暖,秦平,等.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61-1263.

[4]王小林.情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

[5]杨秀珍,周桂荣.防止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2):1402.

[6]李真,臧晓丽,刘颖,等.产超广谱β2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对12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217-219.

医院感染制度 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60-02

前言:作为医院感控制的重要手段,预警监测系统集大量数据于一体,包括抗菌药物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感染病例监测以及高危因素等信息。尽管近年来医院对该系统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但投入使用中有较多不足之处,要求做好设计与改进工作。因此,本文对医院感染管理中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现状分析

医院感染监测水平是决定感染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从当前感染监测现状看,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为:①感染爆发难以预测。实际识别感染病例中,多依托于现场判定、手工操作,而实时预警、自动分析与监测都未实现,仅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才发现有感染问题存在,这样将无法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帮助。需注意的是,感染暴发的控制,要求以预警机制作为保障,使感染暴发苗头被控制,才可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②数据采集问题。一般信息采集的信息多来源于各科室医护人员,人员将信息汇报给院感科,在此基础上由专职人员重新做好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许多医技信息、检验信息难以及时被院感科人员获取,其导致无法及时反馈指导,最终造成管理决策不具备较高的准确度与效率。③数据分析与统计问题。由于感染管理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如多重耐药菌监测、抗菌药物的应用,单纯利用人工分析方式,不仅受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等影响,且因信息数据过于复杂,难以保证分析效果,且处理中易疏漏,这样最终分析的结果难以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1]。

二、医院感染管理中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将抗菌药物监控、多重耐药菌监测、医院感染预警以及其他模块等融入系统中,确保整个预警监测系统的应用有前瞻性。具体设计如下几方面。

(一)感染预警模块

感染预警模块设计中,要求与其他AIS、EMR、RIS、LIS与HIS等做到数据信息交接,这样整个系统既可做到筛选感染病例,也能满足其他统计、查询、干预与监测功能要求。同时,对于其他留置导管、发热、抗菌药物、感染暴发等,都可实现自动预警。需注意的是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感染预警指标进行明确,可结合相关的感染信息,如抗菌药物应用、微生物学细菌培养结果、常规化验结果等,在此基础上完成预警指标构建过程。系统会根据预警指标,自动确认感染病例,并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筛选,由专职人员对病例分析。

(二)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

该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接微生物室系统,对具体的监测范围进行确定,由系统完成采集细菌药敏实验相关信息,检测其中病例并预警。当人员从系统中获取定植病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便可从干预专家库内寻找耐药菌防控SOP方案,并提供给主管医生。另外,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设计中,要求做到将数据作为导航,通过检索对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查询,可将任一时段内的耐药菌药敏变化信息导出,为用药选择与耐药菌防控提供指导[2]。

(三)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

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在作用上主要表现为可使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被监控。模块设计中,可根据预防、治疗与用药的相关标准,对抗菌药物的不同应用目的进行统计,做到分级管理,一旦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模块可进行预警。此外,对于其他如Ⅰ类手术切口,在抗菌药物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种类等方面,都可被纳入自动预警的范畴中。

(四)其他模块

系统设计中,其他如切口感染监测、手卫生管理模块等也需进行合理设计。如在切口感染监测方面,设计中主要考虑系统可实时监控切口感染情况,并对其中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在手术风险等级确定的基础上,对可使感染率、感染例次进行统计。另外,对于手卫生管理模块,且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系统构建中,要求对手卫生数据做到实时记录,并根据记录信息完成分析、统计与报表过程。这样在数字化管理手卫生依从性下,能够使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以提高[3]。

结论:预警监测系统的构建是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实际进行系统设计中,应正确认识当前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从感染预警模块、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以及其他模块进行设计,在保证所有模块设计合理的基础上,使预警监测系统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预测与预警,使医院感染率得以降低,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萍,潘丽杰,万志红,周文莉,马世民,董颖,王俐. 医院感染预警监测与统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7:1551-1554.

[2]钟山. 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07:15-18.

医院感染培训制度 篇4

时间:2009-10-30 16:41 我要评论(0)大家都在问(28,080人参与)

【找法网 医院感染】

一、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须制定出该的培训计划。

二、职工培训部按培训计划组织全院职工医疗废物处理医院感染政策、法规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试。

三、全院医务人员、行管人员及工勤人员都必须积极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

四、每半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行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活动;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培训时间不少3学时。

五、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经常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培训及学术研讨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定期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学习或专题讲座,探讨当前医院感染发展的新动向。

六、临床科室每月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业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根据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

七、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管理兼职人员要不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开展讲座与学术交流,反馈医院感染监测的现状。

八、感染管理科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针对薄弱环节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5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与措施。

2、医院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程序。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督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4、医院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住院部、手术室、康复科、检验检验科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委员会协同有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6、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篇6

为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暴发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如下制度:

一、在同一病区、短时间内、发生3例(含3例)以上同种同源医院感染病例时,为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以科室为单位的报告原则进行。

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范围,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

三、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的管理工作。

四、主管医务人员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要立即报告所在科科主任。科主任接报后要立即组织科内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五、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接报后立即报告主管副院长,通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立即对医院感染暴发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并指导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医院高危区域医院感染的管理 篇7

1 供应室的管理

供应室是医院工作的“第二心脏”, 合理布局, 按“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设置污染区、清洁区、灭菌区, 操作路线不逆行, 应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落实到人, 清洁物与污染物分开放置, 防止交叉感染。各科室对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物品要妥善处理, 需要回收的物品一定要附有明显的标签, 以备彻底处理。打扫卫生严禁干燥作业, 拖把洁、污要分开存放, 用后需消毒, 对污染区、清洁区、灭菌区的门窗要加设密封条, 以防风季时大量尘埃对空气和医疗用品造成污染[1]。

2 手术室的管理

手术室是治疗、救治病人的重用场所。手术感染意味着对病人生命的威胁, 消除威胁手术病人感染因素是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护士的最主要的职责。预防手术感染的要点如下。

2.1 手术室布局合理

手术室区域划分应符合功能流程。设有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 每个手术间设1张手术床, 接送病人采用双车法。

2.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手术室感染管理的关键环节, 如果有无菌技术的失误, 轻者导致切口感染, 重者危及病人生命。所有手术器械、敷料、手套、手术人员及病人穿戴物品等耐高温、高湿的物品要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对不耐高温、高湿的器具、导管、导光线路我院目前采用过氧乙酸气体熏蒸灭菌, 使用前,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去除吸附在器具上的过氧乙酸。麻醉用品如储气袋、螺纹管、面罩连接器、喉镜, 每次使用后先用高效灭菌液灭菌, 再用无菌盐水冲洗后, 悬挂晾干, 备用。连台手术, 应先进行无菌手术, 后做污染手术。为了减少可疑的传染源, 必须控制外来参观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疖肿、手部有破溃的医生、护士不得参加手术。

2.3 对特殊感染手术实行隔离技术

凡手术病人接触过或使用的物品、台面、地面均应用高效灭菌剂刷洗、擦拭或浸泡消毒后再处理。

3 产房及新生儿病房的管理

3.1 产房的管理

产房是新生儿诞生的场所, 孕产妇在医院感染发生的机会较大,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更为重要。凡进入产房的人员必须先洗手, 穿隔离衣, 戴帽子、口罩及穿产房专用鞋, 接生或手术前, 应严格刷手及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尤其要杜绝不刷手接生。手套被刺破处理脐带和缝合伤口前, 应更换新的无菌手套。对于急产或产前检查项目不齐全的以及患有、疑有传染性疾病的孕产妇, 应按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 安排在隔离待产室、隔离产房, 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 所有物品按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3.2 新生儿病房的管理

探视的人应进行控制, 探视者应穿隔离衣, 洗手后方可接触新生儿, 探视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室内环境及用品消毒。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 禁止探视。教会陪护者有关消毒、隔离事项并有定期监测制度。工作人员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或皮肤有伤口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4 治疗室及换药室的管理

室内布局合理, 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 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人专柜, 过期物品要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医务人员进入室内, 应衣帽整洁,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应注明时间, 超过2 h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24 h不得使用, 最好采用小瓶包装。碘酒、乙醇应密闭保存, 每周更换2次, 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 (棉球、纱布等) 一经打开, 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24 h, 提倡使用小包装。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 上层为清洁区, 下层为污染区, 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 特殊感染伤口, 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 (诊室或病室) 严格隔离, 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 及时焚烧处理。执行每天清洁消毒制度, 地面湿式清扫。

5 预防工作人员自身感染问题

对医院感染高危区域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 其中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更为重要。由于工作关系, 工作人员经常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发生锐器伤, 易引起医院感染, 因此, 加强必要的防护措施及改善工作环境, 定期动态观察是很有必要的。

6 医院感染的防范

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 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 制订目标管理的内容及实施方案, 设专职人员, 具体抓此项工作。加强无菌观念教育, 认真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3]。注意工作人员自身保护, 提高病人免疫功能, 合理使用抗生素, 尽量避免二重感染。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 医用垃圾密封保存, 专人运送, 对一次性物品、污染严重的物品及手术标本进行灭菌处理。制订科学检验手段和方法, 要在“取、送、选、检”4个环节上下工夫, 加强监测, 确保医疗安全。

关键词:医院感染,供应室,手术室,产房

参考文献

[1]李双英.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2) :121-122.

[2]王秀萍.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1) :220-221.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管理 篇8

【关键词】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管理;危险因素

当前随着我国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创诊疗的增加以及化疗、放疗等手段的广泛普及,使医院感染有日益增加的趋势[1]。医院感染己经成为当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必须引起极大的重视[2]。进行医院感染的发病因素分析,有助于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3]。本文具体调查了医院感染的发病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质量控制管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8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600例,纳入标准:年龄18~80岁;知情同意。其中男313例,女28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5.34±4.34)岁。

1.2 调查内容

本文调查的内容涉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住院科室、出院日期、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住院天数、入院时血液学检查情况;医院感染情况包括感染日期、感染部位、感染科室与预后情况等。

1.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判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或者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对比采用χ2分析,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感染发生情况

经过调查,600例患者在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50例,发病率为8.3%,其中普通外科22例,妇产科11例,心血管内科9例,其他科室8例。

2.2 发病因素分析

我们把调查的内容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入院血糖水平与医院感染发病有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1。

3 討论

众所周知,在医院管理中,医院感染不但直接影响医疗的质量,而且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过随着医院感染管理的不断深化,其质量控制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正逐步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迈进[4]。本文经过调查,600例患者在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50例,发病率为8.3%,其中普通外科22例,妇产科11例,心血管内科9例,其他科室8例。我们把调查的内容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入院血糖水平与医院感染发病有明显相关性(P<0.05)。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比较高,主要原因是收治的综合重症患者比较多,很多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血糖比较高,年龄比较大,住院时间长,且救治过程中有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都增加了患者的易感性[5]。具体来说,老龄、高血糖状态均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力下降,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内在因素,住院时间长等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外在因素[6]。而普通外科患者术后使用抗生素已成为常规,这无疑是医院感染发生的促进因素。而且外科手术创面大,侵入性操作多等,也增加了术后医院感染的机会。

在感染的质量控制管理中,要保持病室内空气洁净和新鲜,提高患者机体防御能力;减少病室内人员流动,对重症老年患者经常拍背有利于痰的排出。要加强抗生素使用基本知识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约束机制,提高抗生素使用药敏实验的送检率,从而及时反馈,科室指导临床用药。强化医院环境监测,定期进行物表、空气环境监测,从而从总体上以预防和减少患者感染发病率[7-8]。

总之,我院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比较高,多与年龄、住院天数、入院血糖水平有关,要积极加强感染质量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伍南,徐秀华,吴安华,等.医院感染横断面研究报告[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3.

[2]吕莉.2010—2012年沈阳市某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4):515-516.

[3]胡必杰.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要新思路[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8,1(5):257-260.

[4]杨芳.医院感染控制中存在的护理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6(4):88-89.

[5]赵明红.ISO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885-886.

[6]熊莉.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5(2):81-83.

[7]代瑾.医院感染进入科学防控时代[J].中国医院院长,2007, 13(5):3-5.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篇9

1.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应由主管医生于24小时之内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主管医生须即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卡》随即送到感染科。

2.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卡后到病区调查、核对、登记,并定期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3.凡发现在同一病区三例以上的相同细菌感染的病例,科室质控员应立即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暴发流行发生,对不及时报告的个人与科室予以一定处罚。

4.疑为医院感染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在转科后已留标本报告阳性,并确诊为院内感染者,由转出科室补填登记卡并注明转归。

5.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6.医院感染管理科常规进行漏报调查,漏报与隐瞒不报,予以相应处罚。

医院感染流行、暴发处置原则

1.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管理制度。2.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1)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证实有流行或暴发。(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4)制订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做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3.报告主管院长,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1)协助当地疾病控制部门进行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2)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指导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3)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协助对感染病人的诊治。4.当其他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对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如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的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粘膜的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特殊感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为了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院职工的感染,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并做好标准预防,如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情况,立即按下列规定进行: 1.立即用软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5%的酒精或0.5%碘剂对伤口局部清洗消毒、包扎处理。2.尽可能了解暴露源的危险程度。

3.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登记。

4.由感染性疾病科指导预防及治疗(书写相关病历)。

5.医院感染科除对刺伤职工进行血样监测外,并追踪随访六个月。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10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红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9、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

10、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11、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12、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3、垃圾置塑料袋内,送定点站处理。

门诊、急诊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有关规定。

2、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用后由回收站统一回收。

3、病人用的所有用物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4、压舌板采用一人一用一灭菌,用后统一由供应室回收。

5、建立日常清洁制度。

6、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

7、门诊各治疗室均应有紫外线灯管,每天照射一次。

8、各科室桌、椅、床、地面、窗台用清水擦拭每日一次,有污染时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

9、抢救室环境整洁,尽量控制陪客,减少室内污染,定时通风。

10、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消毒剂用500mg/L含氯制剂。

11、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12、病人离开抢救室后,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以便应急。

医院感染制度 篇11

【关键词】基层医院;供应室;感染;管控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33-01

为了究对于基层医院供应室存在的感染问题应采取的科学管控措施,我院在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对供应室实行一系列科学的管控措施,对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为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供应室日常工作实行科学管控措施后医院感染发生状况。选取此时期实施手术病患130例,将其感染发生率与实行管控措施之前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加强对供应室日常工作的管理

第一,科学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并实行规范考核。基层医院管理者应在对供应室实际工作状况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好科学的工作制度,督促每一位工作人员严格规范消毒隔离技术,严格遵守供应室相关操作流程,并成立好工作考核小组,以此帮助促进管控制度的贯彻落实。

第二,正确操作合理性。医院供应室的日常工作通常为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处理,对于有效控制感染发生而言,其意义极为重大。在供应室工作中,将操作流程做科学简化处理,实行分工责任制,以此帮助有效提升工作人员责任心。对工作区域明确划分,科学摆放消毒灭菌后的医疗用品,避免出现二次污染[1]。

1.2.2 增强工作环境安全性

第一,对周边环境全面消毒处理。供应室工作人员需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对于空气也需进行消毒处理。空气消毒分为两大块:一是清洁(包括生活区)、无菌区[2]。对此区域空气可采用层流消毒法,确保工作室内不存在任何的消毒死角。二是污染区,对此区域空气也运用层流消毒法,在消毒完成后,还应做好具体登记,确保消毒工作的落实完成。

第二,工作人员注重手部卫生。许多医疗工作者在工作中对于自身的手部卫生较为忽视,极易带来医院感染隐患。供应室管理人员需对院内医疗人员进行手部卫生重要性知识的宣传,以此帮助有效提升其重视度,加强卫生监管,确保每一位医疗人员能够依照规范进行手部清洁。

1.2.3 加强感染知识培训

医院管理者应组织员工进行感染管理规范、消毒规范、传染病防治等多个感染相关法规的学习,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专科知识学习。对于一些新进职工需进行无菌消毒知识宣传教育,在做好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供应室工作人员需确保在日常工作中,各项操作均符合安全、感染预防规定。

1.3 观察指标

对供应室管控前后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研究管控措施的实施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x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供应室管控前后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供应室管控前后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

阶段例数医院感染例数发生率管控前130118.46管控后13064.62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实施科学管控措施后,供应室医院感染发生率7.69%明显比管控前的42.31%要低,两者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

3.讨论

在现今的医院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增强病患的生命安全性,尽可能的将医院感染发生率降到最低是极为重要的。在医院感染管控中,加强对供应室的科学管理极为重要,且在管控工作中应注重其系统、科学性[3]。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管理,制定好相关的工作考核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实行严格化的考核,全面提升其工作操作合理性及专业素质。对可能引发感染的操作详细分析,着重加强对医疗用品的清洗质量、消毒灭菌效果、消毒灭菌容器的监测以及物品的保存、养护等;实行严格化的环境消毒,人流、物流流向不能交叉,注重操作人员的手部卫生,加强对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严格核查使用等均是极为医院感染管控中需着重注意的。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实行管控措施后,供应室医院感染发生率7.69%明显比管控前的42.31%要低,且两者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可见,在实行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控措施后,基层医院供应室中的工作能够逐渐形成科学、规范化,有效确保供应室中医疗无菌用品的质量,尽可能的做到从源头处防止医院感染发生,帮助基层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史文娟.浅谈基层医院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吉林医学,2011,32(4):815.

[2] 苏国秀.加强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3):86.

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分析 篇12

关键词:精神病医院,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

医院感染不仅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指标之一,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重视[1]。精神病患者是一类特殊患者,自理能力欠佳,住院时间久,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等因素均增加其医院感染机会,为了解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状况,笔者调查了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病历资料,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自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6 134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病历。

1.2 诊断依据

以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和《医院感染学》为诊断依据。查阅住院精神病患者病历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及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精神病患者共6 134例,发生医院感染159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59%,其中2009年、2010年、2011年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87%、2.52%、2.40%,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7,P=0.623)。见表1。

2.2 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经调查发现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分布于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眼耳鼻喉咽口腔、泌尿道等部位,其中主要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为主。见表2。

2.3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住院时间的关系

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住院3个月以内发生医院感染31例,住院3~6个月43例,住院6个月以上85例,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763,P=0)。见表3。

2.4 患者所患疾病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在159例发生医院感染的住院精神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64例,占40.25%;情感性精神障碍41例,占25.79%;器质性精神障碍31例,占19.50%;神经症14例,占8.81%;其他9例,占5.66%。3讨论

对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医院感染调查分析显示,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59%,这与张玲[2]所报道的精神科医院4年医院感染发生率2.44%相一致。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精神病患者所患疾病的特殊性,其精神活动异常,自理能力差,不讲究卫生,食用不洁食物,喝生水;其次是精神病专科医院多以封闭式管理为主,导致患者生活用品乱用,增加了精神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3];再者,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产生诸多药物不良反应,如白细胞低下,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抗精神病药物有过度镇静作用,可抑制呼吸道的纤毛运动,降低了呼吸道的防御功能,细菌易由呼吸道入侵[4]。

经调查发现,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从高到低依次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刘军等[5]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而有调查研究结果得到精神科医院感染分布多以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为主[6],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精神病患者管理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生活方式集体化,患者多,而病室面积狭小,病房通风不良,导致病室环境差,细菌、病毒在病室不易散去,在患者之间传播;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过度镇静作用,如氯氮平、氯丙嗪等,其不仅抑制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咳漱反射,吞咽反射,还可使患者产生嗜睡不良反应,易导致口腔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发生呼吸道感染[3]。胃肠道也是精神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好发部位,可能的原因是精神病住院患者生活集体化,混用餐具,由于精神障碍,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饭前便后不洗手,甚至喝生水,生活懒散;住院精神病患者常常发生便秘,要经常服用导泻药,泻药的应用,会减弱胃肠道的抵抗力,导致胃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发生胃肠道感染[6]。

本调查发现,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这与杨志彩等[7]调查研究结果一致,住院3个月以内的,3~6个月,6个月以上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是1.46%,2.55%,3.64%,住院时间越长的患者,抗精神药物的使用量也就越大,在医院这个患者集体化生活时间就越长,因此,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也就越大。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最高占40.25%,这与吴建杰等[8]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其次是情感性精神障碍(25.79%)和器质性精神障碍(19.50%),这可能与这些类型精神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所使用的抗精神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关,如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理能力差,生活懒散,不讲个人卫生,饮食习惯不良。

参考文献

[1]梁静.医院感染控制与护理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26-127.

[2]张玲.4年精神科医院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48-1349.

[3]吴建杰.精神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5):526-528.

[4]颜红英,潘晓华,项惠芳,等.精神科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23):3914-3915.

[5]刘军,虞洪.精神科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44-46.

[6]蒋庆仪,冯婧,程宇,等.精神科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6):1234-1235.

[7]杨志彩,曹仁俊,李志华.精神科患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684-3686.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第七册语文16开教案下一篇:“改作风、抓落实、优环境、促发展”主题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