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微电影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制微电影

法制微电影 篇1

初一三班周紫嫣 最近这几天,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奇迹般的给我们半小时的课外运

动。不止这个,竟还给我们放了微电影。

微电影,是一种教育青少年的教育片,说实话,它的确比较枯燥,但我不

得不说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其中一片;

一个剩男,没房没车没钱,他只有一个普通的愿望,就是有一套自己的小屋,终于他攒够了买房子的钱,不久就看中了一套房子,和房东谈好价钱,连忙签下合同,并支付了定金。激动万分的他给他的律师兄弟打电话,让他来参观。可没想到才没过多久接到房东的电话说房子不卖给他了,已经高价卖给了别人。他当场愣了,律师兄弟让他拿出合同,之后才发现合同上的‘定’字错成了‘订’,因

为这一字之差,让他的希望落空了。

这就是俗话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买房应当慎之又慎。

还有一片说;一个小青年,上网玩游戏,每天只玩几小时,一个月下来电费却要几百块,当他知道自己好友天天上网,电费却很少,十分疑心,一番‘盘问’,他才知道,原来好友一直在偷电。在好友的引诱下,他也去偷电,当警察找上门来时,他后悔已经晚了。这个告诉我们做人应当光明

正大,偷盗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后一片说;某公司老板和一位美女逛街,被公司员工看见了,就告诉了其他同事,当老板看到他们一大群人围在一起,很奇怪,知道话题后,他平心静气的说‘那是我妹妹。’场下哄笑一片。这是谣言一。

老板最近咳嗽不断,还在发烧,员工知道了又在私下议论。‘喂,你们知不知道最近禽流感散布很快。’‘老板不会得了禽流感吧。’‘什么,’‘不会吧’、、、、、、还有一位员工私自发了微博,几乎传遍整个城市。这是

谣言。

谣言会伤害别人的自尊,也会伤害别人的名誉。要尊重他人,谣

言不可信,散布谣言者必定受到法律的严惩。

法制微电影 篇2

一、纪实感强烈的剧情构造模式

电影开篇便以具有浓烈西北山村色彩的背景切入, 用漫天风沙中他们踽踽而行的长镜头表现了他们对工作的坚持与求索。在烈烈北风中, 三个身材消瘦却目光炯炯、为民执法的正义使者, 以及纤尘不染的国徽组成了这个流落在云贵高原西北山中“奇异”的法庭。没有正式的立案过程和什么奇案异程, 不过就这样他们却起着维判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方体系的有效作用, 成为解决本地人民彼此纠纷的唯一举措。

《马背上的法庭》采取了一种“父子结构”与“夫妻结构”的成员关系, 这种关系较之其他关系人物之间的互补性与制约性更强。这个三角结构的中心就是老冯, 作为电影戏剧的重要特征, 二者不同的关系构成也提供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既是矛盾的存在, 又是对电影核心形象的映衬。这两种结构构建的深层次表达突出了本片的核心形象, 进一步完成“英雄形象”-- 法官老冯与主体流意识形态-- 中国社会进程中的法制建设两者相统一结合的发展方向。虽然在作品中依然是把英雄人物的故事和实际生活中窘境之间的冲突“注射”到主流意识形态之中的老式叙事风格,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 这部影片将时下流行的法律体制的构建加入到剧情发展中, 对于这种独到的眼光选择主题不得不说是一次成功有利的创造践行。不仅如此, 该部剧使用了纪实性的艺术表现手法, 所谓纪实, 是一种与蒙太奇美学相反的美学方向, 其美学意义在于, 这种手法使用的是一种纪录片式的镜头处理方法, 真实感较强, 特别是影片对于三位主角的塑造和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构造上更是如此, 这种取材于真实事件而后进行艺术加工的故事可以使得整部剧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的故事创作过程, 镜头在朴实的光影中凸显细腻的镜头切换调度, 导演的专业功底也由此可见一斑。

二、偏远山乡的另类情节

众所周知, 在经过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我国, 在一些法制观念淡薄偏远山乡, 在相当程度上, 传统道德礼教对于人们的制约远远大于国家法度。因而在一些新政策方针的推行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不同程度上的阻碍甚或抵抗, 在偏远山区乡村, 少数民族村寨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种让人“亦悲亦喜的事情”在本部作品《马背上的法庭》中都有完全的体现和展示。但是任何意义上的审判, 包括在影视作品中的审判都暗自存在着一些可能性, 就是其对组成我们社会秩序文明的基础, 例如法理、公正、德育和进一步贴近的我们互相聚集的风俗习惯, 进行了诸多艰辛的质问。影片中反映出的最先与法治相对应的一点就是“人治”, 由“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就是漫长人类社会文明秩序的一个进步。就像电影《被告山杠爷》就是在“人治”与法治双方不可共存的重大冲突中开展故事情节的。另一方面就是关于这部纪实影片中传统和法制的羁绊, 大概而言, 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将两者的关系概括为完全冲突或是完全对峙的两个概念, 因为传统是一种真实的有历史支撑的存在, 我们当然不可能去鄙弃, 是有合理的意义的。在正常状况下, 应该是由道德约束人心, 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律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存在, 但在《马背上的法庭》中所反映的一些偏远地区的真实境况却本末倒置, 人情大于法理, 这种难免有失公允的“审判”方式也是我们所应该坚决摒弃的。

《马背上的法庭》只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纪实电影, 但却凭借这种纪录片式的手法, 其非常的感染力和思想延伸, 一举获得了第63 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奖。拍摄时的各种反映生活场景的视角和富含侯氏特征长镜头的悲悯寓意, 展现了导演刘杰摄影师出身的专业水准和手法, 为了增加画面的美感, 真实展示了西南地区的富含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其实本片的真实故事背景就是在我国偏远的中西部山区农村里, 交通不便利, 人少地多, 村民在彼此之间遇到纠纷之时并无好的方式来解决, 所以就出现了流动的法庭来代替执法, 当地人亲切称为“马背上的法庭”, 此片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纪实影片是遵循传统和法制的线索依据传统依附法制-- 传统位同于法制-- 传统控制着法制一段一段游走展开记叙, 逐渐贴合着要表达的主题, 凸显出导演刘杰的目标是将传统那种根深蒂固的地位鲜明表现出来, 这种强势来源于时间的沉淀。法制建设与传统势力的碰撞, 二者擦出火花, 发生冲突, 究竟是该遵法守法, 依法处理, 保护法制建设的进行和发展, 还是按照传统, 从保持民族和谐的大方面考虑, 这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 难以捉摸的桎梏。在片中创作者也并未向观众去指明方向该怎么去妥善解决, 对于结尾的处理上, “三人行”最终难以逃脱分离的命运, 老冯坠入谷底而亡, 老杨继续停留在村寨当中孤老一生, 阿洛带着妻子逃婚再也没有回来, 这种方式的散场给电影带来了一抹夕阳般垂暮的暗影。这种处理给我们所有人都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疑问, 深刻而纠结。对于以后, 问题的答案不得而知, 老冯的那匹瘦马便是一个寓意的象征, 失去主人, 失去方向, 连创作者本身也不得而知, 展示给我们国人来看, 去思考怎么解决这个社会性难题, 意味深长。其实在我国的大部分偏远地方, 文化程度发展低, 法制和民主处于推行阶段, 很多时候村落里的人民解决问题会偏向于传统而忽略了对于事情的评判。像主人公老冯这种熟悉风土人情的经验丰富的法官才能权衡法制与传统的度量去合理的处理各种各样啼笑皆非的案件。而他的问题处理方式, 也不失为在法治进程的推进中的一个有益尝试。

三、结语

《马背上的法庭》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具有极高纪实美学价值的纪实电影, 更应该被当做反映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在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来严肃对待。影片中这三位法律体系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有中国偏远山乡工作的人员有着普适性和共通性。导演希图通过这部电影唤起观众心中对他们境遇的关注和理解, 这也是这部影像纪实美学电影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郁龙.《马背上的法庭》:民间风俗与国家法律的交锋[J].电影文学, 2013, (20) :31-32.

[2]韦志明.乡村社会中的地方性法治——基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提出的命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75-83.

[3]王克飞.浅谈法官审判原则——观《马背上的法庭》有感[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04) :94.

[4]王华.影像中的“父子”叙事与隐喻——对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解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71-74+80.

法制微电影 篇3

电影是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不仅寓教于乐,而且生动、详细,具有与学校法制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拟以《秋菊打官司》为样本,分析当前电影法制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完善对策。

一、秋菊思想的转变及原因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改编自陈源斌先生的《万家诉讼》,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农村,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口角,万庆来被村长踢伤。秋菊不服调解的结果,要讨个说法,于是踏上了漫漫的路途去上访。过年时,秋菊因为难产,而村里人都去邻庄看戏,万庆来只好去求村长,在村长的帮助下孩子顺利出生了,秋菊一家都感谢村长鼎力相助。然而在孩子满月之时,中级法院判决拘留村长十五天,这让只想得到一句道歉的秋菊十分茫然。

(一)秋菊的思想转变

电影中对主人公秋菊的设定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她对法律的概念完全处于懵懂的状态,但是整部电影下来,我们看到了秋菊的成长,她对法律的懵懂无知发展到理解法律,是其思想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她思想上发生的重大改变。

秋菊的生活环境是在一个偏僻的西北农村,村里人没有接触过法律,秋菊自然也没有。让人疑惑的点大概也在这里,秋菊为什么会有告官的举动?她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答案是她的自信,她心里有那种“朴素的公平意识”[1],但是这种朴素的公平意识思想里并没有掺杂法律意识,也没有对权利的理解。

当时,《行政诉讼法》刚刚颁布,制度层面的保障已经到位,但是在农村的普及并不到位,村民心里没有法治的概念,统治村民的是人情二字,“法律是现代的,人情是传统的,法律讲究的法治,人情讲究人治,”[2]在人治前提下推行法治是举步维艰的,所以,秋菊的这次带着法治意识的民告官在村里可谓是石破天惊的行为。在司法过程中,使原本不懂法的秋菊慢慢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也见识到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秋菊整部电影中的思想的转变,她的思想转变是在打官司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秋菊由只是为了出口气而走上法律程序,最终理解法制在调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性。在电影中贯穿的对法律的由懵懂到理解的转变也是整部电影的思想主调。

(二)秋菊思想转变的原因

看完整部电影,我们可能会疑惑,秋菊思想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促使了她的改变?就社会层面来说,在现代社会大背景下,管理已由人治进入法治阶段,任何纠纷只要进入司法程序,就不会被人情所左右。秋菊在上访过程中也了解到法律的严苛性,不再四处寻求人情,而改为遵守法律程序,在不满意诉讼结果时,仍遵守法律程序进行上诉。这是秋菊思想的进步,走出她所生活的环境,她知道了法治社会的含义。

就个人层面来说,是秋菊法律意识的提高。开始时,秋菊的法律意识并不健全,她并不了解法律的用途,也没有在法律意识的支配下去做任何的维权举动。但可贵的是只有初中水平的她在当时民不与官斗的环境里却迈出了“民告官”的第一步。在她一次次不满结果,要求上诉的过程中,她与法律的接触越来越多,她的法律意识渐渐成形,她学会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她法律意识提高的结果。

二、电影《秋菊打官司》对社会法制教育的影响

(一)《秋菊打官司》对法制教育的正面影响

《秋菊打官司》是当时运用影视传媒宣传法律的成功案例,为当时的民众普及了法律知识,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法制宣传教育。首先,电影传播了“维权”意识。秋菊的“讨说法”表层意思是为丈夫出一口气,讨得村长的一个道歉,得到在传统宗法社会里被人们看重的家庭“颜面”。[3]深层次的表述则是一种维权意识的表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当时法律普及程度还不高的社会大环境下,这种法律主张使民众了解到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接收到恶意行为时,可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正能量。在电影中,我们不仅看到农村妇女秋菊的正义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肯定“讨说法”这一行动的正面含义,维护权利的必要性。[4]这也是这部电影正面的价值取向。

其次,电影推动了当时《行政诉讼法》的普及。当时,《行政诉讼法》刚开始实行,人们对这部法律知之甚少,但电影中“民告官”非常简明扼要的表达了《行政诉讼法》的宗旨。让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可以“民告官”了。“民告官”是电影当时的宣传理念之一,“民告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看来是一场赢不了的官司,可是秋菊最后却赢了官司,“民告官”从开始的笑话变成最后所有人的反思。电影很好宣传了这一理念,更重要的是,当时《行政诉讼法》的出台为“民告官”提供了依据,影片上映后从而推动了《行政诉讼法》的普及程度,使民众了解到,当受到上级不公正待遇时,有确切的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这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

再次,传播了“依法维权”的法治理念。电影中秋菊“讨说法”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不少人,可是接下来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秋菊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农村妇女,她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答案就是运用法律武器。秋菊的丈夫被村长踢伤,调解没有结果,于是秋菊不得不选择上诉。按照法律程序维护弱者的正当权益是电影所带来的正面引导途径。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慢慢在秋菊的意识中所形成的法制概念,也是每个观众所能切身体会到的。让法制观念存在于生活之中,成为每个公民的习惯,进入我们的生活,让这些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成为每个公民为自己“讨说法”的维权武器。

(二)《秋菊打官司》对法制教育的负面影响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对法制教育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法律文本传递错误。电影的概述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不只反映现实人类生活,而又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表达对生活的向往[5],这就奠定了它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于一些专业层面来说,会出现歪曲事实的现象。电影中,农村妇女秋菊的维权之路举步维艰,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比比皆是,但出现了一些错误传递法律信息,一是权利主体错误。与村长发生冲突而受伤的不是秋菊,而是其丈夫万庆来。因此,根据法律规定,维权的权利主体应当是万庆来。虽然秋菊与万庆来是夫妻,但法律上都是独立的人格,是独立的权利主体,任何一方都不能当然地代表另一方,而只能通过授权,成为一方的代理人,才能代表一方主张权利。但电影中,秋菊并没有得到丈夫万庆来的授权,而且丈夫万庆来甚至要求秋菊停止层层上访。二是混淆了民事权利与行政救济权。秋菊要求村长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维护民事权利的民事诉讼,但秋菊没有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而是一直向公安机关请求救济,这是行政救济。但公安机关依法只能调解,而不能强制村长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公安机关不能达到秋菊的民事权利诉求,秋菊选择“民告官”,行政起诉市公安局。但依〈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即使法院判断公安局败诉,也不能维护秋菊的民事权利。三是行政诉讼不能判决拘留村长。行政诉讼是公民因为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通过向法院起诉,要求国家行政机关改正错误的行政行为,或者撤销行政行为,从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这样的规定,秋菊提起行政诉讼,状告市公安局。法院审理后,应当做出的判决是要求公安局就万庆来与村长的争议作出行政行为。至于公安局应当做出什么样的行政行为,由公安局决定,法院无权干涉。因此,法院依法不能在行政诉讼中直接判决拘留村长。

其次,法治理念的错误。影片中除了法律文本的错误以外,还存在着法制观念的引导错误。秋菊与村长的纠纷进入司法程序以后,法律便会依法办事,依法办事的结果就是不会按个人意愿行事。电影最后,秋菊对帮助了她的村长心存感激,但是却只能看着村长被警车带走,这让只想得到一句道歉的秋菊十分茫然。法律的规定就是依法办事,按法律程序给犯罪人以惩戒。影片中,在秋菊的观念里,她打这场官司的最终结果是如她自己所愿,村长对他的所作所为道歉而不是被刑事拘留,这就是典型的法治理念的错误。影片中所传递出来的秋菊上诉的结果就是她所要的结果,可是法律不是专门为一个人制定的,也不是只为秋菊服务,它的存在是依照相关法律条例办事,给予大众一个公正的判决。可是秋菊却不是这样想的,她茫然为什么上诉的结果不是她所希望的那样,这也是这部电影法治理念宣传的错误。

三、《秋菊打官司》给电影法制教育的启示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为民众进行了一次很好法制教育。《秋菊打官司》的成功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讨说法”一词,树立了正确的法制观念与维权途径,这在当时来说,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它告诉人们,适当的“讨说法”是必要的,打击了农村社会“超领域”法律控制,使没有足够的法律去控制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区的人情社会得以公正的处理纠纷。但是同时出现的法律问题也不容忽视,法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没有深厚的法学知识背景,很难铸造影片的理性品格和法律的程序正义,所以传媒的法制宣传作用的最大发挥需要传媒制作人和相关法律监管部门的共同完善。[6]

首先,电影人等从业人员需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导演、编剧等从事法制影视创作题材的电影人需要掌握正确的法治理念,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不仅对事件背后的法制动因、文化结构和人性有一定的把握,而且要对其中所涉及的法律条款、审判程序等法律程序做出以文学形式的展开,做到反映社会经济背景、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人的特殊生存境遇和精神氛围,把视点拓宽到法律的深层内涵上去[7],这需要编剧和导演具备相当成熟的法律知识与基础,否则不仅影片的深度达不到警示观众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误导观众的影视情节。其次,相关法律部门的配合。好的宣传效果应力求做到还原事实本身,影片要达到实事求是,就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帮助,公开法制事件的原委,让影片还原事件,让观众有直观的法律感受,从而受到教育和启示。最后,就是法制电影的监管。随着近年来,法制电影越来越多,在电影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要求我们正视电影的宣传作用和宣传法治理念和价值观的同时也需要审核部门承担起责任,严格把关影片质量,净化电影市场,使电影的法制教育功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法制教育的普及,法制教育的宣传形式也不再拘泥于书本,电影除了《秋菊打官司》,还有《费城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东京审判》等阐述法制教育的电影。除了电影,电视剧、书法、国画、剪纸等文学形式也都有法制宣传的影子,用这种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形式宣传法制,能够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增强宣传形式的感染力,完善法制教育的文化底蕴,使法制教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为法制的更好普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李道忠.为秋菊形象平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

[2]刘树元.陈源斌底层关怀视角下的法制小说[J].文艺争鸣,2007(6).

[3]张晓磊,李国新.秋菊:一个传统的女性——另议《秋菊打官司》[J].电影评价,2008(8).

[4]任庭义.出于蓝而胜于蓝——论《秋菊打官司》之于原著的典型提升[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

[5]饶世权.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文学方式[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5).

[6]巢立明.电视法制栏目传播理念的嬗变[J].当代传播,2009(6).

法制微电影新闻稿 篇4

首映式开始前,该院“正检·护苗”未检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正安县人民检察院立足于工作实际,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品牌建设为导向,整合相关工作资源的有效体现,意在努力构建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相结合、工作质量和效果相统一的正安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新格局。

首映礼上,《保护少年的你》影片创作团队及部分演员分享了创作背景及拍摄经历感受。

法制微电影 篇5

第一个,马德仰着头望着窗外,脑子里一片混乱,在他整个思绪里,全都是外面玩耍的情景可是他耳边回响着妈妈的话,“上午写作业,中午学钢琴。”他的大脑一下子变得混乱起来。

一系列的场景掠过,让马德的内心纠结,最终决定逃离。

第二个,因为没经验,马德的逃离过程没有成功。他又再度被迫开始写作业。可此时的他却在不停的假设逃跑方案。这些方案是本剧的重点。

第三个,最终他开始实施逃跑,几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即将成功之时,马德却醒了,然后妈妈对他说,今天带他去玩。

微电影 感人微电影 微电影剧本(设想)

人物:马德,男,10岁。

妈妈,女,38岁。

第1个,预谋

场景:马德卧室。

室内,日,内景。

马德一个人呆在屋内,他双手托腮望着窗外,外面的天空很蓝,阳光很灿烂,一朵朵白云飘过。

音乐中,马德出现幻境,他开始不用写作业,也不用学钢琴。

每天,他睡醒之后,妈妈就带他出去玩,他觉得此刻,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可亲的人。当他凝视着妈妈,就觉得很幸福,让他忍不住想亲妈妈一下。

他快乐的和伙伴们玩耍着,划船,跑步,做游戏。

他仿佛正在足球场上与人们踢足球,他球踢得特捧。他奔跑着,与人争夺着每一个球。第一个球进了,第二个也进了,他满脸是汗,可他的笑也很灿烂。

就差最后一个球了……

他一脚将球踢了出去,这球飞得很高,当球慢慢落下来时,停在了一双脚的面前,镜头顺着球往上移,停在了马德妈妈的脸上,此时,妈妈的脸突然变了。)

耳边传来了妈妈的声音

妈妈:马德,上午写作业。

妈妈:中午学钢琴。

妈妈:下午练画画。

…… ……

(妈妈喋喋不休的声音,让马德烦燥得捂上了耳朵。)

室内,日,内景。

马德打了个哆嗦,又回到了现实当中,他歪着头,脸上痛苦极了。他使劲的搓着脸,双眼呆呆的望着窗外,一脸的羡慕之色。

马德:自由、自由。

(马德的面前又出现了和几个小伙伴在玩耍的情景,想着想着,他的脸上又浮现了一丝笑容。可一想到妈妈的脸,听到妈妈的声音,他的笑容又消失了。一系列的场景掠过,让马德的内心纠结,最终他决定了一件事。)

室内,日,内景

(马德歪着头,想了又想,他使劲的想啊想!终于,他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的目光慢慢移向面前高高的作业本,他的目光变得坚定起来,最后他拍的合上了作业本。他靠在椅子上,慢慢合上了眼睛。)

室内,凌晨

马德在黑夜中睁着眼,他整夜没有睡,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有时,他还溜下床,轻轻打开门,看看妈妈的卧室,听听妈妈是否熟睡。

床边的闹钟指针一圈一圈的转着,那滴答答声,就象催眠曲一样让马德入睡,可就在即将入睡时,马德又醒了过来,然后出神的望着指针。

在闹钟的指针刚定在5点,离闹铃响还有半小时时,他偷偷溜下床,穿好衣服,悄悄打开自己的房门,蹑手蹑脚的向门口走去。此时,妈妈正熟睡。望着熟睡着的妈妈。他轻轻推开房门,来到妈妈身旁,他轻轻的在妈妈脸上吻了一下,然后留恋的一步一步的向后退。

可是,意外发生了……就在马德转身的时候,碰翻了身后的花瓶。

噼噼啪啪……这响声让马德感觉到就象遇到了十级地震,他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妈妈从睡梦中醒来,见满地的碎片,和房里的马德,她吃惊的望着马德。

随后,妈妈走下床来,拉过马德,看他有没有受伤。望着马德惊慌的眼神,妈妈笑了,她吻了吻马德,然后将马德抱到自己的床上,搂着马德睡去。

校门外,日

众多学生正等着校车,而马德却正悄悄离开这些学生,慢慢的,他开始奔跑起来,他一个劲的住前奔跑着,耳边风呼呼的响。

终于,他离学校越来越远,他停了下来,一屁股坐在地上。

他感觉口有点渴,他咽了一下口水,他四处望了望,见不远处有卖可乐的,他笑了起来。站起,向卖可乐的走去。

走了几步,马德停了下来。他掏掏口袋,是空的,他失望的又坐了下来,无奈的低着头。

一双脚出现在马德的面前,他的目光渐渐向上移,一个警察正站在他的面前。

警察似乎在问马德什么?

马德却一个劲的摇头。

两人就这样纠缠了好一会。

这时,警察的对讲机响了,警察听了一会,望着马德笑了起来。

随后,警察抱起马德向警车走去。

马德奋力的挣扎着,最终还是被塞进车子。

车子慢慢远去……

家门外,日

马德从车上下来,妈妈飞快的向他奔去,妈妈一把将他搂进怀里,一边看马德有没有受伤,见马德好好的,妈妈激动得哭了。

马德也哭了,可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哭??

超市,日

(马德跟在妈妈身后走进超市,他对超市里的东西一点兴趣也没有。妈妈却专注的选择着商品,看到妈妈没有注意自己,马德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他偷偷溜到货柜后躲了起来。

妈妈:(发现马德不见了,焦急的叫了起来。)马德,马德,你在哪里?(她焦急的寻找着,喊着马德的名字。)

(马德没有答应,他躲着,他在等待机会。只要妈妈离开超市,他的计划就成功了。终于,他发现妈妈焦急的向超市外走去。他等了好一会,没有见到妈妈重新走进超市。他认为他成功了,于是欣喜的向超市门口奔去。或许,他太兴奋了,跑得有点急,一下子撞在了别人身上,他也跌倒了。)

马德:对不起,对不起,……(可当抬起头时,马德呆住了,他撞到的人是妈妈。)

妈妈:马德,你担心死妈妈了!以后可别这样,否则妈妈会急疯的。

马德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妈妈紧紧的把他搂在怀里。

屋内,日

(马德在吹着气球,他天真的认为,用众多汽球托着他离开家,这是一个又刺激又能成功的一个方法。他甚至从幻境中看到他被汽球带着飞的场景,他快乐,且兴奋的大叫着。

终于吹够了一百个汽球,他激动的将绳子拴到身上。然后他站到阳台上,等着风吹动气球,带他飘起来。

然而风来了,汽球却没有将他飘起来。正在他傻望着汽球发愣时,妈妈进来了。)

马德笑了一下,将一个个汽球放到了空中,百多个汽球飞上了天空。望着满天飞的汽球,马德一脸的失望。)

屋内,日

范文网

(妈妈正在忙着准备汉堡包,马德对着作业发愣,突然,马德站了起来,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向门外冲去。拉开门,象一只受惊的马疾奔而去。可跑着跑着,妈妈追了上来,一下子拎住了他的耳朵。)

妈妈:你要去哪里?作业写完没有?

马德:(苦笑)我看见一只蝴蝶,好漂亮,往那边飞去了。

妈妈:什么蝴蝶,先做好你的作业。

马德:嗯……(嘟着嘴随妈妈又走了回来。)

电车上,日

(马德歪着头坐在妈妈旁边,他又准备逃跑,这次,他相信他会成功了!到了一个站点,妈妈站了起来,准备下车,马德跟在了妈妈身后,趁妈妈不注意,他溜回了座位上。

当妈妈发现时,电车开走了。

马德成功实现了逃跑。

马德: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屋内,清晨,马德床上

(马德睡在床上,一脸的笑,而且叫着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妈妈走了进来,掀开马德的被子,在他屁股上拍了一下)

妈妈:马德,醒醒。

马德:我怎么在这里?我不是逃走了吗?

妈妈:你说什么梦话?快起床,今天不用写作业和练钢琴了。妈妈带你出去玩。妈妈为你安排了一场球赛,你可要好好表现。

法制微电影 篇6

[摘要]微电影创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将微电影与红色主题进行融合形成红色微电影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意义,而加强对微电影创作与红色微电影传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价值。文章主要对微电影创作的相关要素与内容进行了阐述,基于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红色微电影的传播模式与手段。

[关键词]微电影创作 红色微电影 传播研究

微电影就是微型的电影,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影片,时间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适合在移动状态或者在空闲时间中观看,其具有“微时”、“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的特征。而微电影的内容繁多,其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工艺教育等不同主题内容,可以通过短片视频的方式呈现,也可以通过剧集的方式播放、将微电影与红色主题进行融合,就是以弘扬民族情怀以及爱国精神为主要目的电影题材。

1.微电影创作流程

微电影的创作主要包括了项目策划、组织创作团队、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作品发布等流程,其主体如下:

1.1项目策划

创作者综合自己的想法,撰写剧本、撰写分镜头脚本、选演员及视镜、选景、规划拍摄时间、内容、计划以及在拍摄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应对计划的策划书。确定拍摄的内容、要求、精度、时间以及预算等内容。

1.2组织创作团队

就要创作者基于策划书,对专业人才进行组织招募,综合实际状况对其进行训练,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责任与义务。

1.3现场拍摄

现场拍摄就是在项目策划基础之上,按照拍摄计划进行影片拍摄,准备好摄影摄像器材、服装、道具及布景工作,做好拍摄时现场灯光、录音、场记工作。

1.4后期制作

在拍摄完成之后要进行后期的制作,主要就是通过初剪、精剪、配音、配乐、特效包装、调色、字幕等进行有效处理,经过一系列的工序,让影片达到预期效果。

1.5作品发布

多数的作品都是上传视频网站,而一些精品微电影可以通过电影发行公司进行排期上映。

2.微电影的多元化传播

众所周知,微电影的特性是多元化,纯电影艺术,植入产品广告,广告场所,自我欣赏,记录真实。就通信手段而言,它也是多渠道、网络、手机、电视、微信……在电视上播放缩微胶片的性能或质量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就微电影而言,它的创作目标是瞄准网络,尤其是情节的1到2分钟情节。广告被成功地植入了情节中,并且可以在网络上被广泛地观看和转发。电视台当然不会播放这样的微电影,但不能说在互联网上播放的微型电影的质量要比电视上播放的微型电影的质量要低。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故事片确实在拍摄,很难拍摄巧妙地将产品广告插入情节中的微型电影。就拍摄经费而言,差距是非常大的。以30分钟的电影为例,一般情节是20-60万;要植入的情节至少有100万个,而且创作要比一般情节难得多。

为了满足微电影的电视播放,平均播放时间约为30分钟,不少于20分钟。在国际上,30分钟电影通常被称为短片,微型电影在20分钟以下。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在10分钟或甚至少于5分钟的时间内定义微电影。一些电影节在3分钟内定义了网络微电影。在韩国,有一部3分钟的微型电影叫“感恩节”,它被翻译成不同的词。它已经在网络和微信传输中达到数亿次。我们能认为这样一部微型电影并不像电视广播的影响那么大吗?缩微胶片的最终目的地必须是互联网,而不是电视。自微信问世以来,国内外已经出现了多个电影节,其中包括“分钟”缩微胶片大赛。因此,微电影创作应了解微电影的广泛使用,了解微电影的多重传播,了解微型电影的终极属性。

当然,我也看到红火微电影能给电视台带来一定的收视率,也会给广大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欣赏。因此,笔者不否认电视剧的微型电影爱好者的创作。然而,由于微型电影可以作为宣传工具,它也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推广艺术,并且可以是一种“自娱自恋”的玩物,它也可以是“放气”“监督”的经验证据,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经历的记录。我们不必关注微电影创作成就的“广播”。毕竟微电影的功能是多用途的,传播更是多元化的。

3.红色微电影的传播现状分析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迁,而社会公众对于微电影也较为关注,一些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及网络视频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也逐渐的进行了红色微电影的拍摄以及传播。

2.1传播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微电影的本质就是以红色为主要题材,通过对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传承为主要理念,进行文化的传播。而红色文化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系统以及文化生产方式,无疑给人们的情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红色微电影不仅仅是将革命性以及政治性进行统一融合,其也凝聚人们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与情感,蕴含着人们对特殊历史时期的情感与价值理念,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记忆。而在党的十九大的精神与纲领的引导之下,人们对于培育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挖掘民族情感以及文化价值、在复兴梦的引领之下,倡导培育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红色微电影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的宣扬,通过用各种红色记忆挖掘内心的情感,让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不忘初心,追求信仰,这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度诠释。

红色微电影的内容相对的较为广泛,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不同内容,对抗日战争、解放真正、辛亥革命、革命烈士等进行了演绎,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与精神。例如,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新华社通过《红色气质》红色微电影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在整个微电影中通过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法,将历史照片与三维特效进行融合,对我党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进行了展示,揭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以及追求。

2.2创作主体范围相对狭窄

在整体上来说,红色微电影相对与其他类型的电影题材来说,内容相对较为狭隘,主要的创作团体主要为政府机构、大学生以及独立导演制片人。而其中政府部门是红色微电影的主要创作内容。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中共永定区委宣传部以及组织部就创作了一部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微电影――《血脉》,通过对红色交通线的革命历史为主线,生动的反映了永定老区人民为了革命为进行了殊死搏斗,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这种通过政府机关单位制作的电影是在国家主流意识的引导之下,进行思想意识传播以及精神建设、文化构建的有效模式与手段。

而通过在校大学生以及独立导演制作人创作的红色微电影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湖北工业大学青佑之光实践团队拍摄的红色微电影《一人一井冈》,通过实地调查与拍摄制作,进行校园推广,是红色革命文化?鞑サ闹饕?方式。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作红色为微电影可以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思想品质,在实践中了解革命历史,进而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与内涵。

同时,在一些微电影网站上也有部分红色微电影,但是整体数量相对较少,不通过搜索几乎无法发现,这种状况是不利于红色微电影的传播与发展的。

2.3目标受众定位相对较为单一

在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红色微电影的受众较为单一狭窄。多数的红色微电影因为内容的影响,导致其主要的受众多为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对于这些微电影缺乏兴趣,而一些微电影在拍摄过程中缺乏实践、内容空洞浮夸也无法满足青少年群体的审美需求。

多数的微电影主要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网络是主要的群体。而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无法深入理解,这样就导致了其传播困难的问题。多数的红色微电影都是以革命、历史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英雄事迹的讲述,通过富有传奇色彩的清洁设置可以加强对青少年的吸引,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以及崇拜英雄的思想。对此,微电影要想通过红色为主体加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必须要保障制作精良、内容题材富有意义,要拓展目标定位,加强宣传。

3.红色微电影的创作方法

3.1政策倾斜,适当的资助

在红色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作为中坚力量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给电影的拍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以及以红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点,可以综合具体状况适当的给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相关政府机关要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优势,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便捷,构建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高校必须要给学生一定的支持,要积极鼓励学生创作,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专业指导;而一些以红色为主体的博物馆、旅游景点等要为红色微电影的拍摄提供适当的场地以及各种资源支持与帮助。

3.2整合媒体资源,梳理营销意识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多数的红色微电影均缺乏完善的新媒体营销意识。在媒体融合阶段,要想拓展影响力,必须要整合各种媒体资源,通过视频玩网站、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方式进行微电影的宣传。对此,可以通过对各种直播网站、APP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各种红色微电影的宣传,让人们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红色微电影。

在网络时代,网民的主要群体就是中青年群体,而手机网民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多数的网民会利用碎片时间应用各种技术设备,而红色微电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各种视频网站进行合作,利用社交网站的传播优势,通过微博宣传、微信推广,利用各种方式与手段进行传播。

同时,在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也是适当的利用名人效应。通过对知名的演员以及导演自身的名人效应,加强对红色微电影的宣传。在现阶段,虽然名人参与红色微电影相对较少,但是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对此,要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名人效益加强对微电影的宣传,让人们认同微电影,了解微电影;当然,也必须要重视微电影自身的质量与水平,一部微电影如果粗制滥造,即便是其应用了再多的名人,也不会获得公众的认可;而微电影制作精良在加上名人效应势必就会在根本上增强其知名度,进而提升宣传效果。

3.3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红色微电影要想发展必须要整合社会资源,要加强与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推动其共同发展。红色微电影因为自身内容的特殊性,政府机构必须要在政策手段、资金费用以及宣传上基于一定的支持;而一些红色旅游景点也要配合微电影的拍摄,这样不仅仅可以提升微电影的拍摄质量,也会增加旅游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而红色微电影在宣传过程中整合各种资源,可以提升其知名度以及影响力,要综合具体的剧情状况,巧妙的融合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做到互利双赢。在微电影《红色气质》的拍摄过程中,在电影中的各种图片素材都是来自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通过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合作,不仅仅提升了微电影的拍摄效果与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知名度。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是现阶段全世界馆藏量最大且内容较为繁多的照片档案馆之一,其收集了最在1892年以来的各种历史影像,是我国馆藏量最大的照片档案馆。在《红色气质》中通过对一张张照片、一组组群像的定格,打开了中国发展的近代史册;通过对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等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的展示,充分的展示了这些共产党人的与众不同的“红色气质”。在《红色气质》中将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欢聚一堂,通过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通过鲜活的故事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受到中国红色信仰的渲染与影响。

结束语:

法制微电影 篇7

1. 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 即微型电影, 是短片的其中一个类型、小型电影。微电影可以是专业的花小成本制作的电影, 又可以是采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下来再通过电脑上的剪辑然后上传到网上的业余电影。传播平台主要为各种新兴媒体, 观看环境可以一般为移动环境或者是短时间休憩环境。时间短, 一般为300秒以内;制作周期短, 多数微电影都能在一天或者数天内完成, 稍长点就几周时间;投资规模小, 微电影的投资成本为数千到万元, 大大低于传统电影。内容融合了传统幽默搞怪、现代时尚潮流、市场商业定制、社会公益教育等主题, 它可以是单独得电影, 也可以是连续剧。

2. 微电影的特点

大体上说, 微电影有四个特点:第一, 微电影的“微时”。微电影的制作周期很短, 包括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拍摄中的工作和拍摄后期反映修改等相关环节, 可以是几天、几周或者是几个月;播放的时间短, 传播的速度快, 几天的时间就可以让一部微电影“火起来”;若是质量差的微电影, 刚开始能引起一定的关注, 但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其他新的微电影所代替;网络视频自身的优点, 就能使电影的制作者或相关地演员等很快成名。若微电影的播放中插播了广告, 则会收到很好的广告效益。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微电影的时间特点。第二, 内容的原创性。微电影的创作团队, 一般由两个人或者多个人组成, 大多数都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剧本的原创性, 多数以基层草根生活为剧本;音乐的原创性, 在一个很简短的视频或短片中加入其原创的音乐, 不但很新颖且又能更好地与拍摄内容相融合。第三, 播出平台灵活多样。可以通过网络传播, 也可通过手机传播, 还可以通过移动媒体播放, 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作用, 也可通过相关地电视栏目进行点评观看、到电影院买票观看等。第四, 微电影的商业价值高。尤其是微电影植入广告方式的灵活多样, 相关地广告投资商也正是看到微电影的时间短的特点所以更愿“花小钱”换来快而大的广告宣传效益。

二、微电影产生的背景

1. 受众自我意识的崛起

市场经济下,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首先要有市场。受众是电影的市场, 长期以来, 广大受众受够了传统的媒体广告传播方式, 自我意识的崛起为微电影诞生的创造了必要条件。当今时代, 随着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 欣赏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高, 那些过于直白、套路、单调的传统广告传播效果就越来越差, 使得广告方不得不采取更加新颖更加灵活, 受众更容易接受的广告方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 微电影作为电影与广告跨界产物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广告投资方的首选目标。

2.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催化。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为微电影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在播放的渠道上, 与传统电影相比, 微电影播放渠道更加灵活多样, 目前主要以网络视频的形式播出, 移动终端也成为微电影播放一个重要平台, 随着3G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手机、PSP等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开始向互联网信息终端。进化观看也就变得更加的便捷, 同时也变得更加随意。此外, 眼下大量的以播放视频短片为主的网站也微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视频网站巨大的浏览量起到快速传播的作用, 并能有效的借助网站网民互动和讨论讨论增加其曝光率和点击率, 使其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

3. 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

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间接催生了微电影的产生和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 受众的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 人类正式进入了微时代。而微电影就满足了注意力“碎片化”中的人们的需求, 因此, 微电影长驱直入, 成为广告商们的新宠。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更多的信息, 注意力也被严重分散,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就希望在较短的时间里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微电影播放时间短、故事简洁, 这些特点恰好契合了现代人的需求。

三、当今时代下微电影的意义

1. 微电影的媒体意义

微电影播出的主要平台是视频网站, 而现代互联网新兴媒体比其他传统媒体更有优势。评论区在微电影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部电影要想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光受众自身观看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还必须借助受众的“口碑”进行宣传。这样的形式就改变了传统的宣传模式, 使宣传渠道多样化, 已达到最佳效果。微电影的媒体价值不仅体现在传播方式上, 同时, 在对目标受众的影响力方面, 也有很强的指向性。

2. 微电影的商业意义

微电影通过新兴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在各种社交网站评论区产生的口碑宣传效应使微电影具有很高的媒体价值,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价值存在, 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微电影既和传统电影不一样, 也不是简单的视频短片, 它是微时代一种全新的电影形式。对于企业来说, 微电影是其一个很好的营销推广平台, 这点与在电影中植入广告的方式相同。由于微电影时间短, 因此要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而企业就可以比较轻松而自然地将品牌信息融入到影片故事情节中, 以此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达到营销宣传的目的。

3. 微电影的个人和社会意义

微电影因为成本低、制作简单、门槛低等特点, 带动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大批专业或者业余的电影爱好者参与进来, 微电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他们可以尽情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人们也可以把自己的主张和想法通过微电影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同时, 还可以利用微电影多打造一些公益性的节目和健康向上的节目, 或者插播公益性的广告, 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

四、结语

微电影作为广告与电影跨界的产物, 很好的迎合了当下时代的需要, 彻底的摆脱了枯燥、乏味的传统广告传播方式, 淡化了广告的外在特征, 消解了受众的抵触心理, 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潜移默化间实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 在企业的产品营销以及品牌战略传播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微电影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只有不断的探索和解决, 我国的微电影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新兴媒体工具百花齐放, 加之受众注意力碎片化, 传统电影制作时间长、成本高等原因, 微电影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通过对微电影的特点和产生背景的分析, 浅析广告型微电影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微电影,新媒体,价值

参考文献

微电影:与电影无关 篇8

即便是出席,赵雨润也是去应付差事的,他见到的永远是那几个出品公司,那几位脸熟的导演,同一拨评委,再加上有钱的赞助商。

“拍微电影的人不少,但是做微电影节的人更多,”2011年,盛大旗下的“盛大影视”华影盛视涉足微电影行业,首席执行官赵雨润定期就要应付一次“微电影节”的过场,“都是做给赞助商看的,赞助商出钱拍的片子准拿奖。这全是商业行为,和电影没有一点关系。”

开始,与电影无关

“微电影”是什么?又是哪一天诞生?

微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有人把它当电影短片,有人把它当长篇广告。但“微电影”三个字的诞生,却有着确切的日期:2010年12月27日。

这一天,某汽车品牌拍摄的一部名为《一触即发》90秒广告片面世,片中男主角吴彦祖驾车赢了对手。

一则广告本平平无奇,但幕后操盘手上海麦肯广告公司给这则广告片又做一个概念营销,麦肯创制了一个新词“微电影”,并用宣传电影的辞令和方式来推广这支广告片。

这次营销大获全胜,但是后来,人们忘记了创制微电影概念的麦肯和广告商,却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发明“微电影”。

这个发明太好用了,“它就是一个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从没拍过广告片的王小帅,也终于忍不住来一微电影的浑水,接了一部汽车品牌投资的微电影《远方》。“什么微电影,就是广告,没有电影两个字,谁会关心它的存在。”

在微电影这个大箩筐里,借“电影”两个字吸引眼球的实在不少。苍井空要出新专辑,剪了一个名叫《第二梦》的MV合集,称作微电影;宜昌搞城乡旅游推介,请来台湾大导演拍部《相约山楂树》,播出去也叫微电影;电影《大魔术师》发个预告片,起名《扶桑恋人》,又成了微电影。

现在,只要是关于微电影的采访,王小帅一律回绝,理由是“这东西太无聊,一点意义都没有”。王小帅一点也不避讳“接拍《远方》就是为了赚钱”,聊到二十分钟微电影的没意义,他才说,“这东西能证明我也会为客户着想,不是自恋狂。证明我也会用灯光音响制造哭点这些简单玩意,而不是故意晦涩。可是,这些都不关电影的事儿。”

“微电影是属于广告领域的。”作为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华影盛视的首席执行官,赵雨润从决定在公司成立微电影制作部那一刻就已经心中有数。

从接到盛大游戏投资拍摄的第一部微电影开始,华影盛视曾经每周产出一部微电影。这是链条化的生产方式,有广告商,有完整制作团队,有播出平台,“广告商是前提,没有广告商就没有商业模式。”

当然,赵雨润也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一段5分钟的微电影广告嵌入时间不超过二十秒,主题要符合有小清新风格;要有完整的制作团队,从调色到字幕各工种一共二三十人一个都马虎不得;草根制作,从不找明星、电影导演执导,小导演更愿意接受资方要求……“这叫做专业的娱乐精神,必须满足客户的利益最大化和观众满意度的完美结合”。

广告主驱动

按照赵雨润的标准,广告导演专业出身的肖央在毕业第一年就已经交出了炉火纯青具有专业娱乐精神的作品。2006年,肖央凭借广告作品《桑拿篇》获得第一届全球华人非常短片大赛最佳人气奖。

那时候还没有“微电影”的称呼,肖央的心里却一直构想着“微电影”的事儿,只不过肖央心里的“微电影”是电影短片,与广告无关。

因为拍广告,肖央结识了经营文化公司的王太利。出生在八十年代初的肖央竟然和六十年代末生人的王太利一拍即合,一个是一心想拍电影,一个是怀揣音乐梦。2007年,两人决定用手里拍广告积攒下来的制作团队拍音乐短片试试。

《男艺伎回忆录》就是肖央和王太利以“筷子兄弟”身份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当时,根本就没有广告商、赞助商,制作费两个人一人出了一万元,后来用同样的方式他们完成了筷子兄弟的第二部作品《祝福你,亲爱的》。

两部片子投进去了几万块,一分钱也没有收回来。免费的制作团队也不能一直白用,友情牌总有用尽的时候,而且对于刚刚毕业不久的肖央来说,生存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筷子兄弟的电影之路搁置了,肖央继续去拍广告糊口,王太利则回去经营公司。有一点,当时的肖央就很确信,“比起拍广告片,那会儿做的事儿是真正有意思的,他一定会回来”。2010年,优酷网找到肖央参加《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拍摄。《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投资方是一个汽车厂商,资方希望拍一部以该品牌汽车与金鱼缸为主题的十分钟短片,金鱼缸暗示现代都市对于年轻人青春梦想热情的禁锢。

肖央现在回想,当优酷拿着十万块钱找他的时候,心情就像捡到宝,“有人投资,当时就是冲着电影去的,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系列电影共11部,分别由11个导演拍摄。作品提交后,有十部出现了那个品牌的汽车,其中两部出现了汽车撞金鱼缸的镜头。只有肖央的那一部,既没有汽车,也没有金鱼缸,且时长超过半小时。肖央把它命名为——《老男孩》。

为了完成《老男孩》,筷子兄弟自己掏了二十多万元。肖央以为他要“破产”了,又要回去拍广告攒钱。

肖央没想到,十月份《老男孩》播出掀起了一阵狂潮。两个月后,“微电影”诞生了。

第一次听到微电影这个词的时候,肖央在拍摄另一部短片《赢家》。没过两天,肖央发现自己之前的作品和正在拍的《赢家》都成了“微电影”,而自己也成了微电影导演。

这下肖央用不着“破产”了,电影制作公司、视频网站、广告公司都快把肖央的家门踏平了,片约多得筷子兄弟根本应付不过来。

两重天

一开始,肖央以为走这样一条路自己真的能成电影导演,他却发现所有来约片的并不想要“老男孩”,他们想要的还是广告。

肖央不能违背资方的意愿随意改变时长,不能对赞助商的产品置之不理,他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全都是命题作文,你能发挥的就是怎么去夸这个产品。”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肖央发现找上门来的“微电影”和他之前拍的广告片没有区别,对于肖央这样的拍摄者而言,甚至连片长和片酬的比例都几乎没变。

可是,在产业链的上端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影盛视首席执行官赵雨润将微电影产业链划分为四个部分:营销、制作、播出、延伸。像华影盛视这样的公司做营销和制作,视频网站是主要的播出渠道,延伸就是指举办各类微电影节。“目前有播出平台的公司可以形成最完整的产业链,视频网站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只要把利润最少的制作部分外包,他们就可以赚到盆满钵满。”

“利润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广告商。”依附于广告商投资的微电影商业模式并非没有可以自恃的资本,“广告商同样离不开好的营销概念,现在又有哪个大公司好意思不拍微电影呢?”在赵雨润看来,命题作文的软广告是微电影的全部。

另外一部分人坚持着,既然微电影叫电影,本质上还应该是创作。

肖央是其中一个,他放弃了所有找上门的片约。“如果有好的赞助商愿意冠名拍一个有思想的短片,我还可以接受,”其实对于肖央而言,他当初要给自己一个交代的目标已经实现,“其实,我已经开始准备拍真正的电影。

现在肖央走的这一条路,是王小帅最为认可的那一种方式。

王小帅每年去参加国际电影节都最喜欢看短片单元,“很多外国优秀导演都是从短片开始的,”在他看来电影短片是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除了时长的区别之外,没有任何标准或者清晰的特征。因为短片的艺术性和实验性更强,涉及的现实主义题材更多。

在微电影出现之前,电影短片在中国还没有被完全淹没,但却始终找不到商业模式。“中国人根本是看不起短片,钱字当头的时代,短片哪有钱赚,怎么会有人关心?”

在国外有专门的基金为年轻导演和无名电影作者提供资金帮助,而在中国却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悖论:没有投资方愿意为一个新人投资,要获得投资,你必须不是一个既没名气也没作品的新人。如果接受命题作文,那就必须做到把品牌植入,做到肩负广告诉求和电影艺术完美结合才能杀出重围脱颖而出,这样的成功者寥寥无几。

如果微电影就是广告,那么它现在催生的一定是广告圈里最会吸金的商业模式。如果微电影是电影短片,那么原本属于少数派的巢穴已经完全被侵占了。

广告本不怕审查

微电影走广告营销模式原本一路通达,但总会时不时地杀出一两颗绊脚石。

“一些骂教育、骂社会、骂食品安全之类的视频往往能‘火’起来,宣扬社会正气、教人向善的视频反而遭到了观众的冷落”。一个月前,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谭小芳批评的那部骂社会的微电影名叫《红领巾》,故事讲述的是小学生张小明找回自己戴红领巾资格的故事。

这部短片真的火了。2011年8月1日,导演向歌上传了这部短片。短短4天的时间播放次数突破150万,数万条评论中,绝大部分都认为“真实并讽刺”,被网友誉为唯一可与《老男孩》媲美的“神作”。

而到底是宣扬恶还是抨击现实,大概只有靠看过这部短片的人自己去评判。但这样的微电影却是主流们所不能接受的。

7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广电总局发言人表示,部分网络视听节目出现内容低俗、格调低下等问题,由于网民反应强烈,要求政府依法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今后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将一律先审后播。

这一新政出台受到国内视频行业普遍欢迎。优酷网、爱奇艺网、乐视网等视频网站纷纷表示坚决拥护《通知》精神,“努力从健康性和引导主流社会价值观方面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为上游的制作公司,赵雨润坦言审查制度对他们的影响很小,华影盛视一直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要求“微电影跟我们的电视剧是一样的,必须要保持着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完整。这也是符合我们整个行业利益的选择。”

“这就是一群既得利益者在利用政策达到自己的目的,”饱受电影审查制度折磨的王小帅虽然现在也算是微电影行业中的一员,但他仍觉得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审查都是不合理的,“这就像是‘文化大革命’,很多闪光点还没有成形就被阉割了。”

上一篇:图像处理综合实验报告下一篇:Flash习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