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_人教新课标_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小数(共10篇)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
能力教学点:会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
德育教学点:利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悟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章老师昨天买了一把米尺,谁能猜猜这把米尺的价格?(生答略)
师:现在我公布它的实际价格,(板书:3.85元)它怎么读?
生1:读作“三元八角五分”。
生2:我觉得应该读作“三点八五元”。
„„
师:同学们,这个数就读作“三点八五元”,我们一起读一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数吗?
生:小数。
师:对!这是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评析:“猜米尺价格”活动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在尝试小数的读法中了解学生对小数认识的程度,便于教师把握学习的起点。]
二、联系经验,学习读写。
师:谁知道小数里面这个小圆点叫做什么?
生:小数点。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它就叫做小数点。谁还想读读这个小数?如果在3.85前面加上了2,变成23.85,谁还会读?(学生正确读)
师: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有没有看到过小数?
生1:我在商场里看到过小数,因为商品的标价都用小数表示。
生2:我以前去过欧尚超市,那里的商品标价也都是小数。
生3:我在“厘米”上面看到过小数。
师:你在“厘米”上看到过小数,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4:用米尺量身高的时候有小数。
师:他在量身高的时候用到过小数,你们用到过吗?
生:用过!
师:原来我们对小数并不陌生,不仅看到过,也用过!你们想不想再来读一读、写一写小数?(投影出示六个小数:3.05、15.15、9.9、1.35、0.028、4.50)先在自己心里默默地读一遍,再请几位同学依次读给大家听听。
生4:三点零五。
生5:十五点十五。
生6:我认为这个小数应该读作“十五点一五”。
(部分学生认可,其他学生感到迷茫)
师:是的,它应该读作“十五点一五”。我们在读小数时,小数点左边部分的读法和我们学过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部分我们只要从左往右逐个读出每个数字就行了。比如15.15,这里小数点后面就读“一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小数好吗?
--1--
生:十五点一五。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再来写写小数,好吗?(师口报小数学生写,然后同桌相互检查、评价)
[评析:教师通过问题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所学的内容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引导学生尝试小数的读法时,学生遇到小数部分的读法与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教师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迷茫到理解和掌握。]
三、突出重点,理解意义。
师:学习小数的知识还需要四把金钥匙,同学们愿意和章老师一起去寻找这四把金钥匙吗?
投影:这是前面两把“金钥匙”。
(1)1角=()/()元(2)1分=()/()元
师:谁来把这两把“金钥匙”补充完整。
生1:一角等于十分之一元。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一元里面有十个一角,所以一角等于十分之一元。
生2:一分等于一百分之一元,因为一元等于一百分,所以一分等于一百分之一元。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两把金钥匙其实只是两个半把金钥匙,想拿到这两把完整的金钥匙吗?
生:想!
师(结合板书):1角等于1/10元,还可以写成0.1元;1分等于1/100元,还可以写成0.01元。
师:现在这两把金钥匙已经完整了,你们从这两把金钥匙中明白了什么?
生3: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生4:小数就是由分数得来的。
生5:十分之一就是零点一,百分之一就是零点零一,或者说零点一就是十分之一,零点零一就是百分之一。
师(手指第一把“金钥匙”):如果是2角应该等于什么呢?自己想好了再举手。
生6:二角等于十分之二元,又等于0.2元。
师(手指第二把“金钥匙”):如果是6分呢?
生7:六分等于一百分之六元,又等于0.06元。
师:看来这两把金钥匙你们都得到了,那第三和第四两把金钥匙看哪些同学自己能获得。
课件显示第三和第四两把“金钥匙”:
(3)1分米=()/()米=()米
(4)1厘米=()/()米=()米
(学生思考后汇报)
生:1分米等于十分之一米,也等于0.1分米。(许多学生有意见)
生8:最后的单位应该是米,而不是分米,因为1分米不会等于0.1分米的。
师:是呀,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0.1米,而不是0.1分米。
生9:1厘米等于一百分之一米,也等于0.01米。
师:如果是8分米、2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等于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
[评析: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又具有悬念的“四把金钥匙”,在引领学生主动获得“金钥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从易到难,从“扶”到“放”,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直观地感悟到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最后再出示练习让学生尝试,不仅是对小数的进一步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一次再创造行为,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类推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如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能有机地借助直观的图示,将更有利于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四、联系巩固,深化提高。
--2--
师:同学们真能干!我们获得了这四把宝贵的金钥匙,现在我们就用这四把金钥匙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请同学们用这四把金钥匙的知识,完成练习上的第一大题。
1.填表:先在数量下面画上横线,再填表,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填,最后同桌交流。
(生独力完成练习,师巡视辅导,然后评价修正)
2.猜身高。
师:你们真能干!(投影显示姚明打球和站立的几张照片)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
生:姚明!
师:你们知不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投影显示姚明与一个普通身高的人的合影)要求用小数说说。
生1:我觉得姚明身高是2.2米。
生2:他的身高是2.12厘米。
生3:应该是2.12米。
师:对,如果是2.12厘米的话就是2厘米多一点,就该到小人国去了!
生4:可能是2.29米。
生5:可能是2.26米。
师:嗯,你真了解姚明,他的身高确实是2.26米。2.26米有多高呢?(拿起一把米尺)比几把米尺还要多一点?
生:比两把还要多。(师在墙上量出2.26米的高度)
生:哇!这么高!
师: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巨人”!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生6:我的身高是1.39米。
„„
师:用小数猜猜章老师有多少高?
生7:我猜是1.71米。
生8:我猜是1.80米。
„„
师:章老师的身高是1.76米。
3.猜价格。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价格竞猜!(投影显示一个可爱的小瓷娃娃,并把实物放在讲台上)用小数猜猜这个可爱的瓷娃娃的价格,章老师想把这个瓷娃娃送给猜得最准的同学。每位同学可以猜两个小数,并请你把猜得的两个小数写在本子上。
生1:我猜是8.5元。
生2:我猜是8.9元。
生3:我猜是7.65元。
„„
师投影显示正确价格:7.60元。
[评析:用小数猜姚明的身高、猜教师身高、说自己的身高、猜小瓷娃娃的价格,既是巩固小数的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但在同一节课中,多次运用同一种练习形式,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疲劳,降低对学习活动的兴趣。不如将练习3改作对姚明身高这个复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深入思考,练习就能更加体现层次性,对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有利。]
4.了解古代小数。
师:同学们想知道中外古代的小数是怎样的吗?先来看一看我国古代的一个小数,谁能猜猜它表示多少?
生1:3.5。
--3--
生2:3.25。
生3:3.05。
„„
师(投影显示):它表示3.25。再来看一看外国古代的小数是怎样写的。(投影显示:3⊙2 ①5②)
生(诧异地议论纷纷):啊?是这样的啊?
„„
师:数学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如小数的记数,中外的数学家通过不断的改进,最终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最简捷的方法。
5.组数比赛。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比赛,看谁能够写得最多。
(投影显示题目:用3、0、9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生写小数,然后交流展示。
[评析:在学习小数的内容中,教师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适时地补充古代小数的记录方法,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真好!说说你今天的收获。(生答略)章老师要留一个小作业给大家,请同学们回家后去搜集三个小数,并写清楚是从哪里搜集到的。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过小数的认识后,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个小数,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评: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有些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小数的认识,从逻辑结构来看是全新的,但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来看,已有一些粗浅的了解。章老师对本内容的教学,其教学起点把握准确,不是按部就班地先学小数的意义再学读写,最后练习,而是先从学生有一定基础的读写开始,再重点突破小数的意义。在理解小数意义时,借助于分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感悟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
2.内容呈现别具匠心。
整节课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如在猜价格中引入课题、在游戏中巩固学习内容、在阅读中了解小数的发展史„„尤其是学习小数意义时,采用“四把金钥匙”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旺盛,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学习活动联系生活。
教师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开展学习活动。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与课外实践作业,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课堂氛围民主平等。
教学中,教师倡导教学民主,始终把学生摆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促使课堂学习活动热烈展开。整节课没有教师的说教,只有师生间的探讨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争辩;没有教师的尖刻批评,只有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错误,机智地加以引导。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新知,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练习。
1、填空。
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
3、课本第86页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课本第87页8、9题。
第一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88---P89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
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2、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
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
三、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
第二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9个生字,会读“祝贺、左顾右盼”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想像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二、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学习关心别人。孩子们的情绪变化: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要理解其中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在这片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大家认真听!(放生日快乐歌)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再听,什么歌?(生日快乐歌)熟悉吗?那么听到这首《生日快乐》,你想到了什么?
第 1 页 的确,关于过生日,每个人都有快乐的回忆,这其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17.可贵的沉默)第十七课,可贵的沉默。老师特别希望同学们用心地,认真地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打开书翻到72页。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语。
1、同学们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把要认的生字圈出来,读熟。
2、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字,谁认识?读给同学们听。(指名读)分别出示:蕴,霎,寂,恰,犯,稚,拙,烦 齐读生字。
3、现在,老师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谁还能认出它们?请举手!(指名读,每人一行)
过渡: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那老师再考考同学们的观察力怎么样?
三、借助插图,导读感悟,学习第一次热闹。
(出示第一幅图)老师这儿有一群和你们一样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仔细观察图中孩子们有什么样的表现?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这幅图的内容,快速地画下来,读一读。
第 2 页
2、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先来读一读跟这幅图有关的句子。
(1)、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个别读)老师问:为什么他们骄傲的举起了手?
老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带着感受自由读。
(2)、前排的孩子回过头往后看„„父母祝福。(个别读)老师: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体会得很好。能读出这种越来越兴奋、热闹的场景吗? 学生自由读。
想象: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孩子们,你们会谈些什么呢?
小结:有爸爸妈妈爱着你,多么幸福啊!老师也感受到你们的幸福与快乐了。板书:感受父母的爱
四、学习“ 沉默”部分。(第二幅图的相关内容)
同样是这群活泼的孩子,此刻,他们的神态和动作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出示第二幅图,学生观察:图中同学们低着头,不说话,眼睛不敢看老师,沉默了。
学生画出描写孩子们沉默的句子,自由读,体会。
第 3 页 读有关句子,学生评读。(你喜欢读哪句话就读哪句话,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待会大家评一评。)“霎时„„沉静地举起了手”
(重点抓住:安静依然安静、沉静个别读)
“教室里寂然无声„„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指名读,然后体验情景: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大家感到教室里寂然无声吗?教师引导: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静悄悄。请同学们把教室里静悄悄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2)、在读中感悟孩子们的内心:
下面这句话,哪位同学来试一试。(个别读,齐读)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可爱恰恰在那„„神色之中”
看图说话,展开想象的翅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了足足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如果你就是那个低着头的小女孩,你就是那个埋头苦想的小男孩,你会想什么?
老师:他们的心情怎样?
老师:你从哪里看出孩子们的自责、惭愧了?
“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老师:孩子们明明做的不够好,为什么老师还说他们可爱?
第 4 页 无声的沉默让孩子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细心的老师打破了沉默,教室里又变得热闹起来。
五、学习第二次“热闹”。
1、课文中哪儿写了教室里很热闹?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2、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哪儿不一样?(第一次热闹是得意、自豪的;第二次热闹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想回报父母的爱。)板书:回报父母的爱
3、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报父母的爱?(音乐《懂你》)
4、文中的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了吗?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读,师评价:你读出了爸爸的自豪,你读出了妈妈的喜悦。
5、爸爸妈妈在这片沉默中收获了快乐,那老师找到了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了吗?
6、“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你感受此时老师什么样的心情?
六:总结:
老师:现在,你怎样理解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因为在沉默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且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爸爸妈妈感受到了来自子女的关爱;老师体验到了成功;所以说沉默是可贵的。
第 5 页
8、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父母的爱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七、作业:观察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想想怎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八、板书设计:
感受
父母的爱
回报
可贵的沉默
↓
↑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析作者平淡语言中蕴含的美好诗意。
2、感受祖父园子中事物的自由美好,感受“我”在园中的自由快乐;感悟祖父带给我的幸福和爱以及我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学习重难点:
1、品析作者平淡语言中蕴含的美好诗意。
2、感受“我”在园中的自由快乐;感悟祖父带给我的幸福和爱以及我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
3、仿写文中节奏分明的美句。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祖父的园子》(板书:祖父的园子,并重点标记“园子”两个字)。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心目中园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说自己心目中的园子:果园、花园、菜园等都可以)
二、赏析课文
1、这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园子,下面我们跟随“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一同走进她“祖父的园子”,看一下祖父的园子里又有哪些事物?又会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请大家速度课文,准备回答问题。
(写了各种昆虫、花草和树。)(板书成心形)
第 1 页
2、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都抓住了它们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感受园子的美好。
(蝴蝶:大小、颜色;蜻蜓、蚂蚱:颜色;蜜蜂:体态、动作——写出了它们的漂亮、可爱、色彩绚丽等)
3、还写到了什么?引导孩子欣赏作者语言的美和表现力。(大榆树:位置、风雨中的样子、阳光下的美丽)
4、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园子呢?用句式“这是一座的园子”,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分析进行归纳。
(这是一座美丽、充满生机、多姿多彩和自由自在的园子。)
5、对呀,这是一座充满了自由的园子。文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种自由,同学们看一下是哪句话?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引领学生抓住“活”“自由”结合“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进行分析。
睡醒,不是叫醒,也不是惊醒,是睡够了自己醒的——自由;逛,无拘无束,心情畅快——自由、轻松;说话,自言自语或说悄悄话,也是在说着自由呀。——教师引领学生扣住主题进行语言的感悟和赏析:
同学们,萧红的语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读起来如同在读诗,来,我们一起朗读,要读出自由的快乐,要读出美好的诗意。(引领孩子多读)
6、建议孩子们仿写“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7、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是自由的呢?让学生继续读课文。
幻灯:让学生观察屏幕中的文字和课文比较有呢些不同的地方:(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第 2 页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 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学生能看出:老师用“蝴蝶愿意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代替了后面的长句。改后的句子更加朗朗上口,教师引领学生反复读,师生分工,男女生分工,在速度上越读越快,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园子里的那份自由和快乐。
8、师生归结:这真是一座自由自在的园子啊。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座园子中的一切在萧红的眼里都是自由的吗?其实,这园子里谁才是最自由的呢?(萧红),最自由的萧红更是“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读4——16段,说萧红都做了什么,用简介的语言进行概括。(祖父戴草帽,我也戴草帽; 祖父栽花,我也栽花; 祖父拔草,我也拔草; 祖父种菜,我也种菜;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菜,我也浇菜……)
男女生分读,快读,感受文字,感受趣味,感受幸福„„
9、萧红是在劳动吗?用文中的话来概括:瞎闹。
第 3 页 祖父生气吗?批评了吗?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没有。因为宽容、耐心、慈祥等)(板书成心形)
(板书:用线条将板书连成两个相交的心形,并写上“爱”)——这是一个平凡但又不平凡的园子:里面种着各种花草、数目,有翩飞的蝴蝶、蜜蜂等,里面还种着祖父暖暖的关心和爱。补充深化:
萧红的一生很坎坷。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对她很严厉。继母排挤她,祖母不喜欢她,只有外祖父呵护和关心她。18岁时,祖父永远地走了;19岁时,萧红被迫离开了家,离开了这座“一切自由”的园子。31岁的萧红生病被庸医误诊,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前的萧红,当她在外漂泊时,大约心里最温暖的,就是回忆里那片园子给她的暖和爱了吧!所以,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说——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所以,萧红又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让学生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在萧红的回忆里,很多的人和事都远去了,淡忘了,只有祖父,那位温暖的老人,深深地根植在了作者的记忆里,文字里,日久弥香。)推荐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悠悠中华灿烂文化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吧!(课题: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
1.请一生介绍名著《三国演义》。2.师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 1 页 1.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在文中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准备、经过和结果。
(学生自读课文)
三、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周瑜最后感慨万端,说诸葛是“神机妙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四、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③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第 2 页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第 3 页
五、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自读第2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2.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师小结: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周瑜到底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第 4 页
七、拓展延伸:
“草船借箭”中的“借”字可以换成什么字呢?为什么课文用“借”而不用其它字呢?
八、布置作业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马关县格洒小学
袁艾娇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玩游戏猜价格。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23元
文具盒:15元
圆珠笔:2.40元 铅笔:0.7元
橡皮:0.75元
日记本:3.6元(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置疑问: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
{ 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学生自由发挥交流)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92页的做一做。(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
b、独立思考:160厘米=()米。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3)反馈交流 演示评价(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习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习。2、7厘米=()分米
5元3分=()元
0.8元=()角
8.4米=()米()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3、5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认“瑜、忌、曹、督、私、擂、丞”七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规范的书写“忌、援”两字。
2、正确读写“周瑜、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3、抓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4、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鲁肃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特点。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故事内容的前后呼应,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体会古典文学中民族文化之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关键句,联系上下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难点: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鲁肃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特点。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搜集诸葛亮、曹操、鲁肃、周瑜等有关人物的资料;完成课前阅读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智慧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智慧中的智慧吧!(张贴课题《草船借箭》)【设计意图:《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中处处透漏出诸葛亮的的神机妙算,开门见山的导入,直奔主题,激发学生了解课文,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词语积累:
师:课前让同学们观看《草船借箭》的微视频,完成观课任务单,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过关,有信心吗?(词语过关:周瑜、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哪一小组来展示一下?(找两个小组读。)
师:其中这两个字要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哪一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学习成果。交流: 【预设】 一组同学起来交流
生1:我来说它的读音jì,请同学们跟我读JI JI,“忌”形声字,上下结构。上面的“己”是声旁,下面的“心”字底是形旁。
生2:我来说它的字义,“忌”意思是嫉妒、憎恨。可以组词妒忌、忌讳。本课是出现在“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句话里。
生3:我来说它的读音yuán,请同学们跟我读yuan yuan,“援”左右结构,我们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暖和”的“暖”日子旁换成提手旁。
生4:我来说它的字义,“援”是帮助、救助的意思。书写时要注意右边,不要漏掉右下的“友”字上的一横。可以组词支援、孤立无援,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非常感谢小组同学带来的精彩解说。我们来看“忌”字,上下结构,书写时要上收,下紧,“心”字底要略扁,托住上面的“己”字,一起书空,来—
生仿写两遍。
师:我们再来看“援”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低右高,左窄右宽,注重中轴,笔画的穿插。)伸出右手,书空,一起来写———唉,注意右边朋友多了,路好走,所以不要漏掉“友”上一横。生仿写两次,同桌互评。
师:字词关我们顺利通过,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吧,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设计意图: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通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
三、初读课文,解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结合观课任务单,你最想先了解什么问题? 【预设】
生1:我想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师:谁来帮他解答?
生:《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的相关内容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我来补充一下,当时曹操称霸长江北岸,孙权和刘备占据长江南岸,红色的地方就是草船借箭发生的地点。《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如果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找3名同学交流)
师 :每位同学心中对四个人都有一个排序,尽管答案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板书:诸葛亮)师:那你能一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师:是啊,这也是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精彩地方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四、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一)师:你觉得什么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预设】
生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这句话)师:为什么?
生:因为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今天有大雾。
师:哦?你能从前文中找到说明这场大雾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
生2:第二自然段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算好了第三天会有大雾。
师:你知道什么是军令状吗?
(军令状类似于保证书,完成不了任务就要受军法处置,严重的就要杀头。)师:哎呀,真可怕,那诸葛亮敢立军令状说明什么? 生:(高度的自信。)
师:是的,非常自信,有把握。接着交流。
生2:第4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保管”两个字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生3:第5自然段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第一天、第二天没动静,说明诸葛亮在等大雾,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师:到了第三天,果然,大雾漫天,大到什么程度?
生: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们两个现在就是——面对面,再找一生和他对视,这就是——面对面。)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神)妙不妙?(妙)(板书:知天文)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再读这句话,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要选择大雾天?
师:是呀!大雾天气和借箭有什么关系呢?
生交流,小结:干扰曹军的视线,不能看清船上的情况。师:诸葛亮是什么时间靠近曹军水寨? 生:天还没亮(出示课件: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
生交流:
1、因为天亮了,太阳出来了,雾就散了。
2、这个时间士兵们还在睡觉,仓促之间他们也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
师:是呀,诸葛亮考虑地非常周密。
【设计意图: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大雾天借箭?这场大雾是他早已算出来的还是碰巧赶上了?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内容中,品味出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已经算准了第三天会有大雾,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
二、师: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你再仔细的读课文,小组合作找一找,能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精彩地方,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发生的。(小组合作5分钟)
小组合作交流。师:谁来说?
生:我觉得第七段“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和第8段“诸葛亮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这两句话最精彩。(出示课件: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师:说说理由
生:“一字摆开”是为了集中受箭。(出示课件: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师:接着补充
生: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是为了制造声势,让曹操误以为有很多人。生:把船调过来是为了受更多的箭。
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是为了返程的时候方便快捷。师:从哪里看出?
生: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师:你分析的真是有道理,文中还有那些描写能看出诸葛亮为借箭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 生:第4自然段,“你借我20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为什么?生自由交流。
师: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诸葛亮的智谋,瞪大眼睛,用心看(播放视频:借箭的过程)
孩子们,诸葛亮不但事先已经预测好了气象,也预测好了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难怪鲁肃详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设计意图:从借箭的准备工作到借箭后返回,这其中的细节诸葛亮都考虑的很周密,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句,从中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晓地理。】
(三)师:接着交流前面是诸葛亮预测的,后面是事实发生额。
生: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生: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什么的样的人? 生:谨慎、多疑
师:如果换成是一个非常鲁莽、好斗的人,这箭能借到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换成一个鲁莽的人,说不定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短兵相接,说打就打。师:这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的为人是—— 生:了如指掌。
师: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智慧高不高?
师:其实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谁呀? 生:鲁肃 师:从哪里看出? 生:诸葛亮请鲁肃帮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师: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请他帮忙,他不怕鲁肃告诉周瑜吗?
生:不怕。我读过《三国演义》,知道鲁肃和诸葛亮是好朋友,他很担心诸葛亮完成不了任务会被杀,所以他不会告密。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从中你能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忠厚、讲信用。
师: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鲁肃也是—— 生:了如指掌。
师:诸葛亮为什么要特意嘱咐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生交流:
师:从文章中那些地方能看出来。
生1: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生2:第二自然段。
师:请你把第二自然段都念一遍,好吗?
(生读)这是周瑜心怀不轨,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师:你觉得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心胸狭窄的人
师:尽管诸葛亮知道周瑜想要害他,也知道三天后必定有大雾,将计就计能把这十万支箭借来。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要的身家性命,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生交流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对周瑜也是了如指掌。【板书:识人心】
师: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测之中,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胸有成竹的邀请鲁肃到船上喝酒,此时此刻,鲁肃喝地安心吗? 生:不安心。师:他说什么?
生: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鲁肃为什么吃惊?
生:因为他害怕鼓声、呐喊声惊动曹操。引导学生试着读出吃惊的语气。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地?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现在老师就是鲁肃,你来安慰安慰我好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 小组分角色朗读。
师: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但是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你们研究研究看,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交流。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真实“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谁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识人心。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品味诸葛亮的“笑”,感悟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自信。】
五、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师:草船借箭的成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诸葛亮料事如神、宽宏大量的大将风度,使心胸狭窄的周瑜不得不叹服。(指句子,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板书:神机妙算】诸葛亮凭着自己的智慧借来十万支箭,既化解了周瑜的暗算,也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筹备了武器,真的是一举两得,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神)妙不妙?(妙)
【设计意图:好文章要不厌其烦读,每读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在品味文本的基础上再次读课题,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及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课外阅读,感受名著的魅力 诸葛亮借的箭有没有还回去呢?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想),好,想知道结果就课后阅读
1、课后阅读提示:
第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55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56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词、歇后语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阅读眼界,激发学生研读《三国演义》的兴趣、爱好。】
七、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足智多谋
晓地理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合拢”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难点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一、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1、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初读感知 学习生字
1、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合作学习
(1)我来考考你:一人指生字,一人读出读音。(2)运用各种方法交流识字。(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1)指名抽读生字。
(2)请小老师领读词语,其余同学跟读。(3)开火车读词语:
玩耍 使劲 绒毛 假装 这些 朝向 钓鱼 观察 花瓣 合拢 手掌 有趣 一本正经 引人注目 盛开
注意:“假、朝”是多音字,分别给多音字组词。(4)分节读课文 随机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寻草地之趣
(1)解疑: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生用自己的话来说)(2)师: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美丽、可爱、有趣、好玩、快乐、神奇……)
(3)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称赞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的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四、书写生字
1、师范写生字:重点指导“耍、绒、瓣、掌”
“耍”上半部分是“而”不要写成“西”;“绒”的右半部分是“戎”不要写成“成”。“假”“察”关键笔画提醒。
2、学生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合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3、初步体会、学习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体会。
一、读题引入 揭示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今天,我们不但要读懂这篇课文,还要初步学会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体会。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轻声再读几遍课题,看看在你的头脑中会闪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读出自己不同的体会。
二、熟读深思,品草地之趣
(一)学习课文二自然段。
1、自读感受: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呢?
2、熟读精思:那咱们把这有趣的情景演出来怎么样?板书:带来快乐
(二)学习课文三自然段。
1、看,(“有一天……这是为什么呢?”同时出现画面草地颜色随课文内容变化)
2、探究合作:(1)默读课文思考“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2)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3)汇报: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谁来说一说,注意听,没明白的地方再向他提出。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多元解读 悟作者之情
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
让我们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感受到小作者对这片草地怎样的感情呢?(喜爱、喜欢、爱……)
2、潜心品评、多元解读
你认为那一句话最能表达这种爱,就请你好好地读一读。①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A.老师将这两句话改了改。听我读读这两组句子你认为哪一组更能表达“我们”对这片草地的爱?
B.再读读第一组。作者对这片草地的爱是深还是浅?是浓还是淡你体会到了吗?
②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A.请同学边读边体会,作者只是把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对待吗?(当作人来爱)
B.自己再读读,你能体会到“我”把蒲公英当作什么人来爱呢?读懂了吗?
3、动笔修改,创意阅读
A.读读这句话“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如果让你改一改(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你会怎样改?
B.谁来读读自己修改的句子,比较比较你更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升华感悟
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在我的眼睛里却是那么可爱的、有趣的?”仅仅是因为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快乐吗?(板书:爱)是呀!正是因为我对草地这片爱,才能让我感受到草地给我带来的快乐,正因为这些快乐使我更爱这片草地。就让我们再读读自己修改的这一段,再次感受人与自然间和谐的爱吧!板书:
我 们
金色的草地
教学小结:《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本新教材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套、有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3、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板书课题:金色的草地
(二)检查预习:1 词语 多音字 假 盛,齐读 分组读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课件蒲公英,教师简单介绍。
三、整体感知,播放课文朗读视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体会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小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我们交流交流: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用“~~~~”划出来。
五、进一步品读感悟。
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词语,并体会。
1找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一本正经 引人注目”。
划出描写玩耍的动词,“我们”的心情怎样? 找出草地变颜色的句子来欣赏,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寻找草地变色原因的句子诵读,找出反义词:合拢 张开,领悟“我”所表达的感情。
4划出“我”喜爱蒲公英的句子精读,进一步感悟。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感情,小组展示,评价。
六、朗诵展示。
你最喜欢哪一段,美美地读出来吧。
七、合作探究。
小组内讨论,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
(一)合作探究我能行。为什么蒲公英开花的时候,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日子? 2 我的新发现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新发现? 草地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 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5 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有什么关系?
(二)我会填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早晨,花朵--------,是-------,草地是----------。中午,花朵--------,是-------,草地是----------。傍晚,花朵---------,是-------,草地是---------。
八、写字 指导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自读:耍 绒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九、拓展延伸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给家里人听。写一写:仔细留意身边有趣的事物,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随学习数学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
【出示:25元 7.25元 8.80元 0.58元】
这些数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 同学们自由回答。
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看,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
3、在这些数里,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是我们还没学呢?
在这些数里只有1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其它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
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6、小结:像 7.25 8.80 0.58 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一)小数的读、写法。
1、师: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谁会读这些数?
小黑板出示商品标价:小熊7.25元、风筝8.80元、布娃娃11.30元等
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
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
2、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
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
3、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写?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读读吧。
老师是这样写的:0、8 0 8,写得好吗?为什么?
三、知识调色板
1、练习:P75。
2、判断:
(1)3.73读作:三点七十三.()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
3、游戏:小蜜蜂采蜜。P75
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师:你分析得好极了!(板书:元角分)
4、练习:P75 3
5、游戏:用0、6、8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摆完后记录下来,读一读,集体汇报。
四、感受生活中的小数
1、读出下面的句子.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
(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们说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
五、知识加油站
1、改写老师数学日记。
(1)这是老师自己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老师将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
早上,老师买了一个3角钱的豆浆和1元5角钱肉包,吃完饭后,来到学校。
(2)这一段有一些小数,你能用几元几角表示吗?
到学校后,拿起6.5元的红笔和8.40元的数学书来到教室。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摆着老师花了2.50元买的一盆菊花。
2、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也来写写吧。和五点零。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们说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
六、课堂延伸
1、数学冲浪。
添字游戏。
这里有三个数10、1、0.10,你能在每个数后面添上一字,说明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2、刨根问底。
口 算: 10÷3= 10÷6=
计算器: 10÷3= 10÷6=
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到课下寻找为什么吧。
【112_人教新课标_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小数】推荐阅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_负数的认识01-25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绝招01-23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十几减09-29
一下数学教案上下(位置)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09-10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