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精选8篇)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篇1

今年下半年以来,供应链金融比较火,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融资趋冷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平台仍在不断得到风险资本的青睐。其实,这是供应链金融因其风控严谨而多层次,因此是最后一片优质资产集中供应的领域。易BANK董事长任军霞认为,在经济下行期,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开展资产端的激烈争夺,供应链金融无疑将会受到大家的最大关注。但是做好供应链金融除了有一定资源背景外,还必须设计好交易结构,并同时深入而严谨的把握其风控关键点。下面就以一家供应链金融平台易BANK为例,来说明一下供应链金融的交易结构和风控关键点。

供应链金融本质是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企业为取得运营资金,以卖方与买方签订真实贸易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为卖方提供的,并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模式是在仓储监管方(物流企业)参与下的保兑仓业务,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卖方)、仓储监管方、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仓储监管方提供信用担保,卖方提供回购担保,银行为融资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

融通仓融资模式是指融资人以其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进行融资时,需要将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在发货以后,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如60%)为其融资,大大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目前国内供应链融资平台主要做应收账款项下融资。这其中,又分为贸易项下,信贷项下,经营物业项下三类,其本质都是基于未来可预测、稳定、权属清晰的现金流来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快速盘活了中小微企业的主体资产——应收账款,使得中小微企业能够快速获得维持和扩大经营所必须的现金流,很好的解决了这些中小微企业回款慢而且融资难的问题。

该模式核心交易结构如下:

总体来说,还款来源有四层:

第一层:应付账款方(央企或大型国企); 第二层:融资人/应收账款方(上游企业); 第三层:产品增信机构(若有); 第四层:保理机构。

具体到产品,常见的一般有以下四种:

央/国企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基于融资租赁业务为交易模式,租赁资产应收租金收益权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基于商业写字楼租金收取权,商业写字楼的应收租金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

1、央/国企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的还款来源有三重保障:中央企业支付信用,融资人承诺回购,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是:把控支付核心——央企,包括严格核心央企准入和核心央企动态监测。一般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央企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央企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同时需要自建企业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自主获取信息、公开市场披露信息、媒体报道信息、社交网络信息等,提前预判核心央企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新增业务开展。

2、核心企业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的还款保障来源也是三重:大型企业支付信用,融资人承诺回购,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是:筛选并监控支付核心——大型企业,包括严格大型企业准入和核心大型企业动态监测。供应链金融平台在提供融资之前,先通过自主研发的大型企业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大型企业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贷后,供应链金融平台自建企业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自主获取信息、公开市场披露信息、媒体报道信息、社交网络信息等,提前预判核心大型企业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新增业务开展。

3、基于融资租赁业务为交易模式,租赁资产应收租金收益权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由于涉及交易方比较多,产品结构上有五重还款来源保障:承租企业支付信用,担保企业保证支付,承租企业实际控制人连带责任保证支付,融资人(融资租赁公司)不可撤销回购担保,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除了把控承租企业和担保企业外,还需要贷前严格融资租赁公司准入和贷后对融资租赁公司动态监测。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融资租赁公司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贷后,平台自建企业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密切跟踪关注发行租赁公司及基础资产承租人的主要的财务数据、生产运营管理机制、企业征信等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定期风险量化分析,提前预判融资租赁企业、承租企业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新增业务开展。

4、基于商业写字楼租金收取权,商业写字楼的应收租金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的还款来源保障有三重:租户支付信用、业主保证支付和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涉及到租户、业务和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是严格物业公司的准入和动态监测租户、出租地段。平台一般通过自主研发的物业公司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业主的租后管理机制和商业房产的所有权属等事宜,严格业主的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贷后,平台自建租户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深入研究租户的企业性质、网点布局规划、租户的征信情况以及出租地段出租率等进行系统性的风险量化分析,提前预判融租户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业务开展。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篇2

现实中,银行针对融资业务服务的发展起步期尚短,大多还处于摸索期,信贷市场上,各商业银行摩拳擦掌,设计适合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融资金融产品及其方案,并开始尝试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实现双赢。为此,“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它基于产业供应链,充分满足工业经济需求,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更有效。

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加剧。最初,供应链融资业务对象即为中小企业金融市场。一直以来,传统银行信贷文化都冲突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供应链融资使中小企业顺利融资成为可能。在探讨上下游产销资金流及物流后,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特质终被发现,成为银行加大其产品研发的理由。后来,多种产品相继问世。深圳发展银行于2006年率先提出“系统性供应链融资”理念,“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理念紧随其后。在它们的带动下,其他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陆续展开,陆续推出名异实同的各类业务。

三、当前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主推业务

(一)保兑仓业务

这一业务是银行以核心厂商和经销商的供销关系为前提,面向经销商所开展的授信业务之一。银行同意经销商的融资申请,并专款专用于支付核心厂商预付款,银行再以经销商的保证金为依据,签发等额的《提货通知单》,见到《提货通知单》后,核心厂商发货给经销商,待其销货后再续存保证金,再由银行签发《提货通知单》,核心厂商再见“单”发货,周而复始,到保证金额达银行贷款额时止。

(二)应收账款质押业务

此项业务的开展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借款人确实出具应收账款预期收益进行担保;二是确实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中办理了质押登记手续。通常,应收账款发生不多而单笔额度可观时,较适合选择这种方式;而“应收账款质押循环授信”即以借款人某一时段内稳定且连续的应收账款额为依据,对其应收账款质押的最高授信额进行核定。

(三)存货与仓单质押业务

存货质押业务以客户可自由换货与否作为划分依据,“存货质押”分两种类型:一是“总量控制”、二是“静态质押”;其中,“总量控制”即客户在监管库保有最低库存货物价值,便可享有办理货物出入口的自由,但须基于一定前提。而仓单质押业务,在仓单有“普通”和“标准”之分,不论是在客户营销还是在授信审批,还是放款操作上,“仓单质押”近乎趋同于“存货质押”,但二者也存在本质区别,通常银行掌控的只有仓单凭证,而对货物仓储情况了解不深,因此会高标准要求仓储公司承担违约偿付。

(四)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业务

即预审贴现额内,银行承诺针对某些承兑人承兑的商业汇票办理贴现,也就是给予承兑人保贴额。不论是票据承兑人还是票据持有人都可申请“商票保贴额”。以业务种类作为区别标准,“商票保贴额”有两种:一是“给予贴现人商汇保贴额”、二是“给予承兑人商票保贴额”。

四、推动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序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规范化债项授信管理机制

银行在对企业进行授信审查时,不管是准入标准,还是信用风险都不应作为重点,而应将“债项授信审查”视为核心。同时,银行有必要基于供应链金融特征颁布专项授信指导意见,而下属各分行应基于自身实际修订实施细则。此外,还应基于贸易融资视角对供应链金融进行正确定位,实现“差别授信”。需要注意的是,在供应链金融授信风险评估中,除借款企业主体外,还应考虑侧重债项指标的债项风险,信贷审批人员应将更多权重赋予债项评价。

(二)提升供应链融资产品的质量

银行可同上级“信贷管理部门”联合出台《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管理办法》。具体在业务实践中,营销部门、审查部门一方面应对应收账款符合规定与否进行审查;不应忽视应收账款质量审查,质押标的选择易回收的应收账款是再好不过。同时,关注质押合同操作风险,在应收账款质押办理时,应与质押人签订标准的《权利质押合同》,且合同中必须明确应收账款范围和内容。而在强化掌控质押应收账款、办理应收账款质押时,业务员应取得《承诺函》,借此对付款人形成约束。需要注意,应收账款质押是否生效主要在于是否办理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且其合法性如何。为规避操作风险,银行应成立分行供应链金融操作中心,避免单一或独立操作存放货,以集中监控价格。而对营销机构而言,则应将精力集中于客户营销,以规模经济效应来规避操作风险。

(三)创设电子化供应链金融平台

目前,发达国家(地区)银行金融业信息系统功能已完善,已具备专门电子交易支付平台,公众可获得相应公共信息,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维他命计划”就是典型。因此,国内银行可充分利用电子金融服务工具,以部分电子商务平台为媒介,加强银企合作,搭建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平台,使“在线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获得再发展机遇。因为物流金融操作更规范,快递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介入也有利于新型快递业物流金融发展,当“电子结算”、“代收货款”等新形势参与到电子化供应链金融平台构建,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则将获得更高竞争地位。

五、结语

发展至今,我国供应链融资组织整体表现为松散态势,核心企业并未紧密联系成员企业,发展较好的只有钢铁和汽车行业,其他行业涉猎不多。而西方则已整合供应链业务为综合服务产品,比如物流管理、融资支持、资金结算,等等。相较之下,我国供应链产品丰富度明显不足,几乎都着眼于信贷融资,再加上法律、信用环境缺失,使供应链融资外部环境非同一般,风险无法估量。为防范风险,“第三方监管”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供应链融资中。基于前文可知,建立规范化债项授信管理机制、提升供应链融资产品的质量、创设电子化供应链金融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对于加强银行业供应链金融管理,助力社会整体经济增长大有裨益。

摘要:经济全球化加剧的时代,企业形式日益表现为多样化。不论国家性质如何,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已逐渐形成固定依赖。对此,本文以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为研究对象,就其发展背景、主要业务展开论述,并结合实际提出推动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序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我国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银行体系,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电子化

参考文献

[1]王小玲.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3(06).

[2]曹庆中.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7).

[3]师儒梅.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与中小企业收益分析[J].时代金融,2013(03).

互联网上的供应链金融 篇3

说到供应链金融,首先得理解什么是供应链。供应链指的是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各相关者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围绕着核心企业,供应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金融则以供应链中的核心大企业为出发点,将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的开展对上、下游对进行了融资,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加强了其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供应链,另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对整个供应链来说,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整个资产的周转效率。

最早服务于国内供应链金融的还是传统商业银行,但近几年,阿里巴巴、苏宁、京东商城都选择进入了这一领域,凭借其在商品流、信息流方面的优势,帮助供应商解决资金问题。通常电商的供应链金融分为几种模式,一种是扮演担保角色,用银行资金放贷;另一种则是电商直接用自有资金放贷;更多的是两者兼有之。

领军者阿里小贷

阿里小贷不算典型的供应链金融,但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002年马云推出诚信通,将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年限、交易状况、商业纠纷、投诉状况等进行量化评估,积累商户数据,这个数据库也成为阿里巴巴信用评核模型的基础。

2007 年阿里巴巴与建行、工行合作先后分别推出“e 贷通”及“易融通”贷款产品。阿里巴巴仅扮演类似中介的角色,给银行提供其平台上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帮助银行评估信用风险,银行则进行二次审核进行放贷。

2008 年阿里巴巴开始自建团队投入小微信贷业务中去,推出网商融资平台,云集来自 400 多家国内外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的 2000 多名风险投资人。

2010年6月,浙江阿里小贷正式成立,2011 年则成立了重庆阿里小贷,开始向部分城市的淘宝或阿里巴巴上的电商企业放贷,注册资本分别为 6 亿及 10 亿元。

2011 年,阿里巴巴正式中断与建行、工行的贷款合作,独立发展。

其后阿里小贷进行了多轮资产证券化项目,扩充了它的贷款额度。2012 年~2013 年阿里分别与嘉实基金子公司、万家基金子公司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了证券化项目。

依靠阿里小贷的整套新型微贷技术和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阿里小贷相继开发出阿里信用贷款、淘宝(天猫)信用贷款、淘宝(天猫)订单贷款等微贷产品,产品利率的年化利率约18%,由于是按日计息、随借随还,客户实际融资成本实际约为6.7%。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阿里小贷自营3年来,已经累计投放贷款超过一千亿,贷款不良率为0.87%。

“京保贝”——金融服务升级上演

早在2012年初,京东就推出了针对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京东采用了与银行合作的模式,用信用及应收账款为抵押,银行放贷给供应商。

此次上线的“京保贝”和京东以往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最大不同有两点。

一是整个流程都在线进行,“京保贝”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进行全自动化审批和风险控制,放款时间短到惊人的3分钟。另一个不同是此次京东抛下银行单干,引入的资金为京东自有资金。京东金融发展部总监王琳表示,现在京东为此业务准备的资金为“几个亿”。

与淘宝商城不介入商品价值的利益分配、只收取服务费的纯平台模式不同,京东电商庞大的自营业务使得这个中心位置周围有大量的供货商,而供货商恰恰是供应链金融的天然“抓手”,围绕京东电商周围的供货商提供金融服务远比为天猫平台上的自由卖家更容易发力,零售商与供应商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双方利益被捆绑到一起。

因此,由于供应商和京东的业务关系,一旦客户没有自动还款,他在京东产生的结算会用来还款。

在京东提出“供应链金融”概念之初,就有人质疑,供应商的融资需求源于电商平台将供应商账期拉长,导致后者的资金链紧绷。而后平台又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让供应商为提前支付货款而交付利息,是平台商对供应商的“变相压榨”。

这次推出“京保贝”,也有说法指出,因为拥有供应商大量的应收账款数据,“京保贝”是否存在利用自身融资系统里的应付款项拿来放贷的情况?

王琳表示,所有借出去的资金都是走小贷公司的账户,都是从小贷公司直接对应供应商的客户,而对于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则是通过京东旗下电商的结算系统,两者没有关联。

京东平台上供应商的融资成本约为10%,最长融资期限是90天,可融资额度是由系统自动计算的,在额度内可任意融资。

苏宁——线上线下两头忙

苏宁所走的道路与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都不太一样,苏宁比它们更“重”:它不仅自己做仓储和物流,自己卖东西;更重要的是,苏宁还有近1700家门店。这既是苏宁的最大优势,也是苏宁的最大劣势。

2011年,在南京举办的苏宁未来十年战略发布会和苏宁全球供应商上,苏宁首次公开提出了布局供应链金融的战略规划,同年,苏宁注资1亿创建南京苏宁易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通过收购安徽华夏通支付有限公司获得第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虽然苏宁曾经尝试向部分品牌供应商提供供应链类金融的服务,但是其供应链金融的最终变为现实却是在2012年。 2012年12月,苏宁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香港苏宁电器有限公司与苏宁电器集团共同出资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面向全国上游经、代销供应商全面主推供应链融资业务,单笔融资额最高可达1000万。

nlc202309042210

苏宁供应链金融业务由自己出资和与银行合作放贷两种模式相结合。除了 “苏宁小贷”融资业务之外,苏宁与众多银行合作推出“银行保理”,是目前国内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覆盖银行数量最多的电商平台。

苏宁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开展订单融资、库存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类基于真实贸易的融资服务。通过管理上游合作伙伴的完整供应链流程,可掌握其资金流、物流和商流等多维度信息,在采购、物流、仓储体系间闭环运作,能够把不可控的金融产品风险转化为供应链业务上的可控风险。

与阿里金融“平台、金融、数据”的路线略有不同,苏宁的金融布局为“全金融”。除了提供还款、转账、基金、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之外,后期,苏宁还可能利用线下多家实体店的优势,将苏宁易购正在开展的金融业务复制到线下。

涉足供应链金融顺理成章

电商平台解决了传统金融行业对个人和小企业贷款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流程复杂的问题,而这同时也是网络中小贷所具有的核心竞争优势,而银行则拥有资金优势,双方合作,能够使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更加顺利、便捷、有效和真实。

基本上,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对其平台上的商户提供融资服务而促进平台的交易,绑定客户,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其供应链条;而银行方面可以发放低风险贷款,同时带来有黏性的存款和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

但双方的结合是否琴瑟和鸣,完全不可分离?实际上并不如此。

以阿里小贷的发展之路为例,早在2007年6月,阿里金融就与建设银行合作,依托阿里巴巴的信用数据,为平台客户提供信贷服务。但双方的合作最终不欢而散,双方信贷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使得阿里为网商大规模发放贷款的设想受阻。而银行方面则表示,之所以出现后来合作的减少甚至暂停,是因为阿里巴巴已经开始不满足仅仅为银行提供企业信息,贷款业务油水很大,萌生了单独放贷的念头。

这也可以解释,电商之所以纷纷布局供应链金融服务,看中的是可以与供应商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捆绑,同时又能通过这些金融服务获得收益。

各大电商巨头在金融领域的确拥有他们的天然优势:电商平台依靠庞大的上下游客户资源及由此形成的海量的交易信息,通过不断积累和挖掘交易行为数据,分析、归纳借款人的经营与信用特征,判断其偿债能力。交易行为数据比企业财务报表更直接、更真实,同时也大幅降低客户筛选成本,

而传统商业银行手中只有客户的支付结算数据,在公司信贷业务上需要另建专门的信用评价系统。在客户信息数据的获取和评价方面,基本上是不可能和电商平台抗衡的。所以,只要解决资金问题,电商脱离银行单干,是在利益驱使下顺理成章的事情。

为了让金融产品更加灵活、收益更大,阿里、苏宁和京东先后分别获得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牌照,开始使用自有资金运作融资业务。犝庵帧靶〈?平台”的全新模式,将小贷公司的牌照优势与电子商务企业的渠道、信息优势充分结合,有效降低客户搜索成本以及信用风险,摆脱了与银行合作带来的束缚。

但自行放贷存在一个致命的局限:小贷公司不能像银行一样吸收存款,脱离了银行,只能以资本金放贷。公开资料显示,苏宁和阿里金融旗下的小贷公司都成立在重庆,主要是因为其在小额贷款公司方面的优惠政策,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可享受15%的优惠所得税率,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融资,最高融资比例230%(高于其他地区100%的融资比例)。

还是以阿里小贷为例,旗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仅有16亿,也就是假设这个最高融资比例真的可以落实,总共能贷出去的资金也不到40亿,这在对于供应链上企业以万亿而计的贷款需求市场中无异于杯水车薪。

电商供应链金融困局

解决融资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申请银行牌照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外界猜测阿里是否要做银行的原因。但是银行牌照并没有那么简单,何况,要享受银行所带来的收益和好处,同时也要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监管和约束。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将贷款出售,回笼资金,在房贷,加快资金周转。在这方面,依然是阿里走在了前面。2012年,重庆阿里小贷多次发行信托产品,向社会募集资金共3亿元。这等于为阿里小贷新增了3亿元可供贷款资金。

但由于信托计划的私募性质,融资规模受到限制,另外,信托的融资成本也比较高,显然难以满足阿里金融更大发展的需求。

于是就有了之前提到过的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诞生和多次运作。阿里小贷在券商的帮助下,把阿里手头的一部分贷款(包括本金与收益)打成标准的资产包裹(证券化),卖给投资者,然后回笼资金再去做贷款。这个打包成证券的过程,就是证券化。阿里小贷通过这整个过程获得了现金,而这些现金可以用来对中小电商进一步放贷,增加放贷规模。

资产证券化相当于发行次级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发行次级债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对于小贷公司来说,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并未有明确的政策措施配套,像阿里巴巴这种有实力的大公司,出了风险还可以由集团来兜底,但其他小贷公司没有这么强大的股东背景,就存在很大风险,所以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向并不能广泛推广。

除了融资问题,电商的供应链金融的特性决定了征信以及对供应链的把控优势建立在其自有的庞大电商生态系统之上。银行可以选择和多家企业合作,电商只能向网内的客户拓展,很难延伸至自身生态之外。

从风险角度来说,电商平台作为服务提供方,资金流、信息流和信用评级完全自身控制与界定,会成为信用风险的集中地。不仅如此,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的是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当信用风险集中爆发时,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组织清收抵押资产,追究担保人责任,收回部分损失;而对于电商来说,风险爆发时相应的损失只能靠机构自身或投资者来承担。

比较起来,京东和苏宁的供应链金融因对上下游企业的掌控能力较强,相对安全系数较高,但阿里小贷仅靠信用担保,其风险相对较大。

银行走入供应链融资新时代

部分大行也在跨界,向供应链的商流、信息流延伸。目前,一些银行正尝试自建或者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

比如建行,尽管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未能成功,但后来显然也意识到网络信贷业务的增长潜力。2012年,建行“善融商务”开业,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等服务;而在金融服务方面则提供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交行则推出了交博汇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入驻“交博汇”可享受交行资金清算、融资贷款的服务,实际上也就是供应链金融的拓宽。农行江苏分行营业部也成功上线供应链融资在线电商平台,实现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机结合。

招行也推出了“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实现资源整合,优化物流链、资金链和信息链,为大型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企业在该平台可以自助申请贷款,系统实时审批,自动放款。

银行自铺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握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赚取原本输入第三方平台的好处,但系统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成本也必将是高昂的。

供应链金融风控及增信的重要性 篇4

未来怎么解决这些矛盾?我认为供应链金融+科技的时代在可预期的未来会到来。大数据+物流等于供应链的可追溯,物联网+金融等于监管监控的透明化、可视化,大数据+金融等于信用管理风控管理,能真实反映业务的真实性、长期性、异常型,反映融资企业的基本运营状况和盈利能力。如何解决这种真实性、长期性、异常性,是系统性的、还是偶发性的,这些都要分析出来,这是我认为未来可能会到来的事情。

科技金融我认为要征信,现在做的思路,企业的主体信用银行只是看你三张表,负债表、损益表、流量表,除此之外就不看了,而这三张表都是“事后诸葛亮”,有一个延迟的时间。单从这三张表出发会把很多中小微企业拒之门外。很多企业要钱,但是要不到,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怎么样来判断你是好人?所以一定要用两个东西来征信,一个用交易信用,交易信用也就是要跟大数据结合。交易信用解决什么问题?要真实,你做的是真的,业务要闭环,不能说拿来的钱就到体系外,买油的钱去买米了,那不行。要闭环,要在你的业务里面去转。我拿来的交易要能够自尝,我借来的钱要从业务赚来的钱去还,这才是真的。其实中国的信用成本是很高的,我刚刚讲在供应链金融里面除了质押融资之外,其他都是信用融资,所以在信用融资的时候如何征信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怎么去做?我们讲供应链金融风控及增信的重要性,要增加他的信用。主体信用不够的情况下,通过第三方,通过增信贸易把信用提升起来。比如虽然农村来的,只要你做的是正当的生意,我照样可以把钱贷给你,这是我今天想讲的主题。

去年提的新零售核心就是数据资产,物流的数据在哪里?如何把数据作为一个基础的工作去做,这是非常重要。采集有效的数据非常重要,所以融资业务以单一的主体信用上去查的话会导致很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四要”。

一、贸易真实。怎么从控合同、控业务、控货物、控资金进行判断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二、业务怎么去增信,要看交易数据,第三方的监管数据,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能不能给你增加信用?

三、贸易要自尝。你借来的钱要放到你能够还款的里面,这个很重要,所以不管是采、产、销过程完成,把借来的钱能够还掉。

四、管理要专业。要有专业的团队,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专业的团队那就玩完,专业团队怎么来反映呢?供应链里面有很多的瓶颈,在融资的时候往往是我不相信你,你不相信我。很多在做风投的时候,供应链金融我就投人,这个人好我就投给他,否则就不投,这种是感性的东西,不是理性的思考模式,不是一个正当企业应该做的模式。

企业的运作一定是理性的,怎么去做理性?比如怎么把商流、物流、信息流和单据流“五流合一”。怎么把信息链进行共享、怎么去研究他的前置时间等,这些看起来很简单,但现在很多在圈子里面做的没有道理的,如最高的给你贷70%,但是要求你用到8%,还有92%的存货价值的时候就让你补货,如果你不补的话,等到你用到12%,就强制你平仓。8:92有道理吗?没有道理。要钱的人当然要的越高越好,给钱的人则最好把质押物压的越低越好,这个叫做博弈。

现在监管要做到可追、可视、可控。我怎么来评估他呢?一定要打破制约传统金融业“信息不对称”的一个现状,要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一定要把信用的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混合起来去用。混合用了之后,通过交易信用和监管信用为主体信用进行增信。按照这个理论,信用是我们供应链价值增值过程,价值等于是功能跟成本之比,如果我们两者增加了,可对应的价格是不是也上升呢?所以这个逻辑是我们对金融里面的信用增加的一个最重要评估办法,他的体系就是用交易信用、主体资产信用和监管信用,用三维的维度进行管控体系。科技如何助力新供应链金融的成长性?

在增信的基础上,金融科技怎么来助力新供应链金融的成长性?通过这个成长我们来看看有什么措施?

从成长来讲,分为四个方面。

一、对商品供应链来讲,怎么监管信息化?

二、运力生态一体化;

三、平台化;

四、科技运用。第一、仓库的监管。通过建立统一的云平台,现在我对物流监控,供应链的监控提炼叫做天地融合的思路,天上两朵云,地下四张网。两朵云是公有云、私有云;区块链公有链跟私有链,地上四张网,干线网、配送网、库网跟商品网串起来。物流的监管平台形成这么一个流程,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解决五个问题。第一、集成服务功能,质押入库、监管出库、质押监管、质押解除、货物置换;第二、FWMS服务主体;第三、货物监管与动产质押风险控制第;

四、合同与信用管理;第五、监管环境下出、入库的管理。

第二、运力一体化。物流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如何从运力的基础设施去做,把这三张网做好,做风险管理、数据分析服务、金融服务,用这五个层次我们形成一个管控体系。通过平台、线上线下的第三方支付的手段进行引入。

第三、平台化运作,建立互联网+的服务平台,通过服务平台来做。这里面重点叫做标准化资产,把现在物流里面的资产给标准化,因为这是现在物流及供应链基础数据的障碍。包括我们对应收账款的可视化。

第四、大数据及智能化的分析。现在比较流行的就是区块链,区块链我给他定义是什么呢?本质上是一个创造信用的机制,这是我们交易信用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在相互不信任的博弈之下,大家可以通过区块链,把交易给落实和提升。信用成本在多数的交易中属于占比最大的成本之一,如果把交易性大幅度的降低,降本增效的效果就出来了。

供应链金融风控解析 篇5

一、资金端:资金安全保障措施 主要是资金交易安全,数据安全

1、采用第三方资金存管,将用户资金和平台隔离开,防止被挪用

2、资金同卡进出,平台账户的资金只有用户自己有权操作

3、自有专业技术团队,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技术保障平台数据、信息安全

资产端风控保障

风控的核心是了解借款方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对应于供应链风控,就是管住4个要素:1.管住钱;2.管住货;3.获取借款方征信;4.获取商流数据。管住钱和管住货,就基本管住了还款来源,属于对还款能力的把控。获取借款方征信,就可以评估借款方的还款意愿。相对于以上3要素,第4要素商流数据的分析能力就需要一些功力了。通过商流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可以同时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两项的判断加分。我们主要看这笔生意是否是真实的,这笔生意借款方是否能够赚钱。对一个供应链上下游贸易齐全的互联网平台来说,做好商流数据的模型,是可以大大提升其为供应链上各个角色提供纯企业信用贷能力的。

目前来看,通过线上支付体系管住钱,通过物流管控,仓库质押等方式管住货会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先行模式。现在很多银行成立了互联网金融部。这些银行的互金部都比较愿意尝试对接一些可以管住钱,管住货的互联网场景资产。对于通过商流数据做企业纯信贷的还是比较谨慎。这些场景基本只能对接小贷的资金来满足平台场景的需要。

其实,真正优秀的商流模型,坏账率是可以做到极低的。毕竟,管住钱,管住货的模式,会需要增加一定的很大开发工作量。合理合法对线上资金流的管控、对接。真实,精准的线下货物数据的采集都要增加新的业务流。传统的实地调研,圈子走访,口碑收集加上传统的上下游贸易商的数据匹配。同时互联网工具,赋予了我们可以动态的实时把控事物信息的能力。用迭代的方式,敏捷的方式来管控事物,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模式,我们也应该逐步转变,由原来详尽的贷前风控,一点做大的思维方式。改为贷后风控,多点分散的思维方式。先小额分散的介入场景平台。通过对场景数据的逐步积累,还款情况的动态观察和比对,构建自己的产业互联网风控模型,再根据数据逐步放大资金。我们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风控解决方案:在我们的应用层面上,我们提供从WEB,到APP,到SDK,到API的各种服务方式。

在审核流程要点上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基本面及经营情况分析:主要核查企业的银行征信、司法纪录、工商税务、股东背景等信息,同时核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及其高管的互联网征信、银行征信、司法征信等相关信息,从基本信息中进行行业准入、黑名单和欺诈筛除;同时对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市场反应、供销渠道的了解、市场行情等基本面的了解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有个大致判断。

2、财务分析报表分析:根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通过各项比例分析,以对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有个基本判断;同时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实际控制人的现金流进行合并或剔除以还原企业真实的现金流量情况。

3、业务核实:对企业的收入成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销售毛利率净利率、费用占收入比率等指标,对企业的业务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核查企业的近两年的前十大客户,对主要客户的销售和进行合理性分析和真实性验证。

4、资产负债情况核实:对企业账面记载的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进行分析,确定资产的权属和账面价值;对短期借款、对外担保、应付账款、未决诉讼等事项进行了解和核查,以确定企业的真实负债情况,合理预估预计负债。在核查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法人或实际控制人的资产负债情况合并考虑。

5、资金用途及回款来源分析:项目人员需对资金用途的合理性及需求量分析和评价,对回款来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6、主要风险及对项目的影响:从行业、司法、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对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进行合理预估。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篇6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证产品品质:MRO物料采购在下单前要评估好供应商,对供货商要做好前期评估,设定和选择好供应商,这些供应商要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这样可以减少重复复杂的检验程序,以达到减少采购成本的目的。

第二,以确保牢靠的供应:在产品标准规定时,要求所有供应商按照所提供的标准制作产品,建立一个标准的产品客户群。

第三,促进产品创新:MRO采购可以将所采购的产品进行不断升级,对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善,对提供的备品及维修不断改进,使维修材料供应链的效率可以提高,使供应链在组织形式上赢得竞争优势。第四,增加供给弹性:MRO采购与供应商用自己的库存和分配机制,成熟的管理经验,良好的与供应商的关系,在MRO采购可充分发挥其采购与供应组织的供给弹性作用,作出实质性回应以满足需求的变化。

二、我国MRO采购与管理现状

MRO(Maintenance,Repair&Operations)采购即只用于维护、修理和运营的用品和材料,有时也被称为间接材料,一般不构成最终产品的一部分。各单位需要各种形式的MRO材料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国的MRO采购市场还未完全发展,MRO供应链管理也是刚刚起步,还未形成规模。用户单位对MRO采购和管理也有很多问题:

(1)在直接生产材料采购的重点,忽视了MRO采购。分散采购功能,不顺畅的部门之间的沟通,增加购买错误的潜在风险。

(2)没有专业的行业标准和采购规范,MRO采购属于一个新的行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行业规格和执业标准,现有的采购人员对MRO采购这一块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3)战略层面的采购和供应缺乏组织,但集成供应的使用,只是在时间,经销商的协作和电子商务的购买和其他先进的采购。

(4)无设备,生命的更换时间,企业中没有设定各设备的折旧年限,以及设备开始折旧的时间。设备何时开始保养,保养次数都还没有严格的定义。

(5)供应商的相关数据和产品数据管理操作利用率不高,企业在做招标时,首先要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对此类产品进行了解,该产品的供应商有哪些,要多家询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作业。

三、国外MRO管理的重要成果

由于采购MRO的一些间接费用的核算成本在大多数单位是几乎看不见的,这部分成本一般不会反映在报告中,因此也被国外企业称为时间延迟和毫无价值的隐形成本。为了规避这种情形,自2002年以来,国外企业开始改变采购MRO采购模型。根据MRO采购和供应的特点,建立包括新的采购与供应管理在内下列模式:

(1)集成供应:供应商负责一个特定产品线的所有材料,供应商可以分解产品类别,并能归并产品的更多细目。

(2)供应商场:商场是所谓的供应厂商销售物品的地方。供应商为了形成一个市场竞争的影响,大家都集中在一个特定地方。

(3)经销商合作:合作是各种工业产品所谓的经销商分布,有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产品原产地不同的经销商联合起来,销售同一品牌的东西,大家共享管理和物流信息。

(4)订货点采购:依据订货点的长度来采购,需求和交货时间的变化,精确计算的再订货点,订货量和订货周期,最高库存水平,创建持续运行体制,需求开始下订单,为降低库存总成本,使用库存控制机制,以各方面得到满足需求。

(5)计划性MRO物料需求采购:在生产企业中物料采购一般都使用需求计划采购,其操作原理是:根据企业目前库存,生产计划,以及企业中各产品的结构,由层来自初级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层,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

(6)Just-in-time(JIT):完全满足采购需求,特别强调采购的时间上的一种方法。这种采购方法是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当客户有需要时必须马上将客户所要的东西按客户要求的数量送过去,客户端是不备任何库存的。

(7)供应链采购:供应链采购不同于一般的采购,是一个有组织的战略采购,采购和供应的组织组成一个联盟。当库存中缺货时发出指令,采购下单,厂商接到订单直接发货,物流公司按正确的需求发货到指定的地方。在供应链中,采购是一个战略采购的组织者,采购要协调各个环节,收集相关信息,做出相应的指令。

对供应链金融的三点认识 篇7

2002年,我召集北京的银行开了一个座谈会,提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银行积极参与,当时不少银行觉得很奇怪,一个行业协会叫我们银行去开会,物流是啥东西,与我们银行有关系吗?当时除了交行派了一个副行长以外,其他银行都来了一个业务干部。十多年过去了,金融界对物流业刮目相看,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已成了银行的热门产品。2010年以来,中国供应链金融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上升。据Demica公司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年平均成长率为10%~30%,发展中国家为20%左右。根据平安银行“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中国已有37%的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未来3~5年将有58%的企业涉足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包括在线供应链金融将迎来一个峰值,年增长率将超过30%。这是经济界的共识,原因有三:一是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发展;二是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界的冲击,供应链金融竞争加剧;三是政府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将改变传统金融模式,使资金流更畅通,更透明,加速了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使货币这种市场要素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二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要有四个条件

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利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改变企业商业运作模式,有利于实现制造业、农业、流通业、建筑业的产业升级。供应链金融也是为此而服务的。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和国务院一直要求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中国物流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而供应链金融正是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支点。

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稳妥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要有四大条件:一是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二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三是银行的积极参与,四是供应链风险的控制。中国的供应链金融最早起步是深发展,从2006年开始,提出了总体思路,并实践了1+N模式,现在所有的银行都有了供应链金融部,逐步推出了N+1+N模式。现在又提出并推进在线供应链金融。一些银行还与一些企业合作,推出了一些专有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上海钢铁交易中心、宁波阿凡达、深圳怡亚通、深圳年富供应链公司等)。供应链金融已渗透到钢铁、汽车、家电、煤炭、电信、石化、农机、物流、电商等许多行业。向核心企业授信,通过资产担保、信用担保等方式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服务功能包括供应链管理、订货计划管理、收款与发货管理、融资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等等。在线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物化的资金流转化为在线数据,并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对接,向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更便捷的在线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融资服务。在线供应链金融实际上是电子商务的一种集成创新,通过全面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形成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及供应链中的所有的企业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第三点,要大力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篇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一、 当前国内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 信用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国内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最大困难在于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供应链系统的“自偿性”特征,很容易导致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谎报或是虚报贸易交易背景,并且产生系统内部勾结转移资金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国内征信系统建设不健全有很大的直接关系。国内目前缺少向美国中小企业署这样的直接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评级。

(1) 信用替代的局限。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源于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的银行信任的大企业产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认定或者凭借其他企业的信用增加,让其符合并达到银行承认的资信标准。实际的情况是中小企业常常利用大企业良好的实力和信誉、和银行比较稳定信贷关系,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来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通过供应链有效管理建立起例如“N+1+N”或“1+N”者诸如此类的业务往来联系,然而此种融资管理的组织方式的成效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朝向核心集团企业集中,往往会将核心的企业信用扩大,以使供应链上的更多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授信来帮助业务的发展,信贷资源风险的扩散聚集效应因此会扩大。所以只依赖信用代替来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会导致更多的风险,最终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的健康成长。

(2)信用管理的局限。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是基于供应链管控中银行经与第三方的物流类企业合作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和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业务模式。这样的工作费时费力,而且远远超越了银行日常业务范围。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业务最高收益还达不到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而以银行为中心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创新动力不足,难以成为主流业务。

2. 不同客户与行业的差异化问题。由于供应链本身地域分散性的特点,导致了供应链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地域也分散,经常会出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甚至物流公司不在同一省份的情形,使得供应链金融的管理出现一定困难。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依然使用传统的总、分、支行的层级制,跨地域的总分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出现不畅。一般情况下,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跨地域经营方面会遇到以下问题:

(1)区域性经营习惯差异的问题。企业在跨区域经营时会产生经营习惯的差异化问题,使得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不能适应不同区域之间的经营方式差异问题。针对这情况,银行主要开展银行间合作方式,使相互提供完备标准的信息,对这种区域经营习惯的差异造成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问题进行弥补。

(2)跨区域物流的问题。跨区域物流耗时较长,使得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问题,这是由于质物价值方面的改变所导致的。针对物流运作中会出现的风险,包括运输安全、质物的物流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的因素,使得跨区域物流会使得质物出现一定的减值风险。

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的主要行业中,由于物流而造成的损失在家电、汽车零部件等物品运送中十分常见。对于这种情况,银行业主要是根据对物流公司的资质审核来进行风险规避,依靠保险公司的理赔以及物流公司的赔付责任来减少事故出现后的损失。

3. 核心企业客户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核定供应链体系内核心企业的开发价值,因而对核心企业的判定标准界定十分重要,而要想界定清晰这个标准的尺度,必须做好以下的分析工作:

(1)最低长度要看这个企业是否符合银行内部制定并在执行的授信要求。如果该企业连银行的授信审批都难以通过,那么本身就不具备从银行获得融资的条件,更不必说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了。

(2)审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如果该企业周围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供需网络,则该企业对它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可以说具有统治地位,自身也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家电制造企业、钢铁制造企业等,那么该类型企业可以初步判断是核心企业。

二、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控

1. 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供应链融资中,授信是面向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的,这个与供应链财务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型企业在供应链中可以获取比较多的融资渠道,但是融资成本比较低,并不能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的供应链体系,这与传统企业的授信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商业银行首先在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着信用风险,这是由供应链融资的客户群体决定的。

2. 风险管理的原则。尽管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特殊领域,但是主体框架应当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框架保持一致,并且尽量去适应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是要求在风险管理能力、资本、人力资源以及其他各种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在银行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展开业务活动,更加稳固地操控已经承担的风险,争取平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达到最大化,股东价值也达到最大化。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要与上文所阐述的目标和原则互相兼容,并注重两个层面的评估问题:第一,在推出具体产品之前,预先评估由于供应链融资中不同产品的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很大而造成的风险管理的成本和风险管理的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第二,对比供应链融资和其他业务投入的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边际收益,从而决定是否推行该项业务。由于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供应链融资服务推行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公共平台的建设投入在具体业务中所占的比例。

3. 信用风险的管理。若是从单方面的孤立企业来看,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变化也推动着流动资产在规模和形态上的变化,导致银行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这就是为什么传统融资方式中基本不利用流动资产作为信用支持。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要想形成预付融资、存货融资和应收融资正三种基础性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必须把以上三方面作为企业贷款的信用支持。针对企业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需求特点,合理组合三种融资方式可以形成更复杂的整体解决方案。

4. 操作风险的管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由于不完善或者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以及外部事件等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所有与风险事件相联系的成本支出”。

可以从客观存在和主管临受两个层面来理解信用风险,这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待的。目前的客观事实是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成员的信用等级比较低,但是中小企业的低信用水平对授信安全性的作用机制能够被有效第进行隔离和阻断,这是通过授信模式中资金流、物流控制等自偿性技术来运用的。银行因此实际面临的信用风险可以大幅度降低,这是从违约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一角度来看的。

上述风险屏蔽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银行操作环节明显增加、操作的复杂性明显高于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这样会形成一系列较高的操作风险,这都是由于操作制度的法律不确定性、操作错误和漏洞出现的概率大幅度增加所造成的。

5. 法律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把法律风险定义为广义操作风险的一部分,但是在其他业界人士看来,有关于法律风险是否属于操作风险这一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争议,在这里把法律风险单独列出来讨论,这是因为供应链融资的法律制度环境和传统银行业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由于法律风险的边界相对显得模糊不清,使得很难给法律风险作出明确清晰的定义,即使信用风险中也可能包含有法律风险。有三种方式会造成法律风险的损失:法律规定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法律制度的相对无效性;银行、其他代理机构、银行员工在法律上的无效行为。

关于浮动抵押方式的明确规定,已经在新颁布的《物权法》中有所体现,这就给非特定化的存货融资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很多地方的工商局对于浮动抵押的办理仍然不能接受。另外,一些地方工商局虽然能够同意接受办理,但是不接受查询,这就给重复抵押带来了技术隐患。

三、 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对策

把供应链的所有成员看成一个融资需求的整体,这样并不足以满足所有个体的需求导向。对某个个体或集体成员的融资,可以解决交易对手的流动性问题。对于授信资金注入时机的选择、注入量的控制,这些都必须从理论上去评价,防止出现局部甚至整体的授信度不足。

1. 现金流的控制与管理。处于供应链融资项目下的现金流管理是银行通过对产品运营、商务条款约束、流程模式等要素的设定,管理与控制授信资金循环,并对其进行增值,从而实现信贷资金投入后能够使增值回流。这里并不是传统的现金流预测,而是针对现金流管理,区分出资金的性质,全面管理资金的出发点、流量、流向、循环周期等条件。

(1)现金流管理的要素。流向的管理;这是针对现金流的去向和来向的控制,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要落实贷款的用途。银行很关注回流的现金,其中还包括回流先进的途径、回流时间以及回流量,这些都是关注的重点。

循环周期的管理:保证受信企业与上、下游之间资金流和物流相对顺利地完成,这是现金流管理的重点。在现金流周期管理时,必须对行业内通行的结算方式和平均销售周期进行综合的考虑,以此来判断一个完整的资金循环所需要的时间周期。如果对循环周期的操控不当,这会导致资金产生提前回流或者滞后回流,这样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说使银行与企业在资金使用的效率和安全等方面产生一系列冲突,甚至会引发不良贷款记录。

流量的管理:这里主要是考察现金流量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和授信支持性资产的匹配关系、上游的供货能力、下游的支付能力以及借款人的采购或销售网络等,目的是控制授信限额。

(2)目前现金流的管理手段。商务条款和业务流程模式的控制;这种手段可以通过协议中多方约定保障现金回流路线、合同中的商务条款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封闭授信、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来处理应收、应付、存货的管理。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必须按要求提供相关的发票、合同、收/发货证明等现金流物质载体。

金融产品的组合运用:通过制定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的收款人来控制制定付款账号所归属的资金流向,可以把资金直接向上游卖方支付;通过指定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人、国内保理业务、购销合同或者协议约定上注明汇款账号唯一性这些手段可以根据金融产品本身的特征及其对资金走向和回收的组合安排来确保现金的及时回流。上面所讲的操作手段可以作为审批意见中的限制性条款,在授信出账前落实和执行监督。

2. 结构授信安排。与离散的单一客户授信不同,结构授信安排是银行把真实贸易作为背景,对受信申请人及其供应链节点上的主要参与者在内的客户团体进行授信,这是一种基于同一交易客户群体的总体抗风险能力和融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产业特征对相对封闭的供应链贸易链条上的客户需求关联环节主动去与客户进行授信安排,向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和差异化服务。

(1)受信申请人及其对应的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形成的交易关系和价值循环的组合被称为“结构”。从广义上来理解,就是这样的一种交易关系及价值循环的组合,它是申请人和产业链上的贸易伙伴们与商品流通的关系向跨业协作者之中延伸。

(2)银行审查的重点关注从单一客户向某一系统的交易背景转变都是由于“结构授信”导致的,即为“结构”涵盖了与业务相关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领域。结构授信对某一业务所涉及的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受信人个体的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考察,这一手段是全面推进风险组合管理的有效手段。

构建结构授信,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入手:

(1)明确交易的结构关系。这一步骤需要勾勒出供应链条流程,明确各个参与对象在供应链上发挥的作用、经营性质和资信情况,在必要时也可以加上与跨业协作者的交易关系。对上下游约定的交易结算方式来了解物流和资金流的特征和流向,详细评估供应链条能否成熟、清晰、明确,物流和资金流的循环是否完整。

上一篇:阅读两个文言语段回答问题附答案下一篇:教师成绩分析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