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沙之书

2025-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4、沙之书(共4篇)

4、沙之书 篇1

【知识目标】

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能力和方法目标】

《沙之书》是一本现实中不存在的书,代表的是某种神秘之物,“无限之物”,我们要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沙之书》所表现的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

通过对本篇小说情节的构思的赏析,体会博尔赫斯小说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艺术特色。

结合本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

理解小说主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无限”,超越现实的障碍.【教学重难点】

“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迷宫的制造者(迷宫似的叙述)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

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

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众多的知名作家

二、作家作品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晚年双目失明,却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三、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情节:请同学们在课前预读的基础上再次中速默读课文。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2、你能用简短的语句列出一张情节结构表吗?

开端: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

发展:奇妙的“沙之书”

发展:我设法得到了“沙之书”

高潮:“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

结局:我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

3、你认为小说哪几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

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在“沙之书”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本奇书,而当我们读到“我”买下这本书时,也根本想不到它的最终归宿竟然是图书馆。

4、小说的情节有何特色

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

四、探究:

1、“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

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2、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3、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

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4、小说开篇为什么要来一串几何学概念?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我”的小说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沙之书”的奇妙特性作暗示与铺垫。

5、小说前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那么多的《圣经》版本?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小说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我”用《圣经》来换取“沙之书”作了伏笔.6、“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造一句吗?

内在的哲理: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无限的同类数量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仿造示例:①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办法是放入大海。③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五、变虚为实的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于生活中感受“沙之书”的真 篇2

【关键词】《沙之书》 生活 真实性 体现

《外国小说欣赏》中,阿根廷著名短篇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作品《沙之书》,充分体现了小说虚构的特点:它有无限的书页,数字多到九次幂等等。但我认为,本文处处表现出了人类的真实感受。

首先,推銷书的人是真实的,和我们常见的书贩一样。他有具体的身材,整洁的外表,而且与古老的文化人同样“透出一股寒酸(古有细酸秀才)”,寒酸到“面目模糊不清”,略等于芸芸众生,或孔乙己吧。“一身灰色的衣服,手提着一个灰色的小箱子”“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从谈话中我知道他是奥尔卡达群岛人”“散发着悲哀的气息”……与现在各级书商不同的就是没带手机,没有冠以各种头衔的名片,要么是早期书商了,习见于教务主任,学科组长的办公桌前。图书管理员出身的博尔赫斯是熟悉这种面孔的。

其次,书(即“沙之书”或者誉之为“圣书”)是真实可感的,等同于我们案前放置的各种书籍。有开本,“八开大小”;有封面,“布面精装”;有精神面貌,“多人翻阅过”“书页磨损很旧”;有编排体例,“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有页码,“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背面页码有八位数”;有插图,“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而且其书有主人,“书的主人不识字”“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有来历,“平原上一个村子里”;有价钱,“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谁能否认此书是假的呢?其实,生活中各类文化用品,不一定有这么真,你却真正地相信且拥有。

古玩赝品自可深埋地下土蚀,以显其古;名家绘画也不妨放火烟熏,以显其真;新做家具,上点土漆,蒙上污秽,硬说是康熙爷用过,也能蒙蒙圈外人。

图书市场上各类仿古书有之:线装、布面、黄页、竖(纵)排、旁注、繁体,封面甲骨古籀,马踏飞燕者有之,各家文化名人题名撰序有之,作者冠题记,坠后记,还开列一串参考书籍,商家又名码实价的标上,店面上再加上五颜六色的图书广告者,亦有之,不也是在突出其真实,其价值吗?也许是盗版,抑或抄袭,也未可知。作者恐怕已见过吧。

第三是作者生活感受的真实。小说的主人公面对这部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其它的页、无穷无尽的“无限之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最后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们再想想作者博尔赫斯,他担任图书馆员,国立图书馆馆长,爱好读书,自己也说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读者”。立于汗牛充栋的大图书馆中,面对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读一本(部)只如蚂蚁移土样的微不足道,又怎能不生出这“无始无终”的感慨呢?作者不是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吗?可以说,“沙之书”与“巴别图书馆”一样,是一个关于某种无限的原型。

博尔赫斯在双目已近乎完全失明的情况下,仍以口授的方式写作,那灰蒙蒙的世界,暗沉沉的黑夜,何时有一个开始,又何时才是个尽头呢?这感受,恐怕正是这部合上打开,再也找不到,没有首页末页的漫漫人生长卷吧。

第四,“沙之书”的存在也是读者、世人的一种特殊情况下,所产生的特殊的感受,非独博尔赫斯。灾难骤降,处于黑暗矿井中的工人,埋于废墟一息尚在的灾民,不幸溺水,处于深渊中,其心理感受正是如此。春雨迷蒙,绵绵数月,天地昏昏沉沉;大雪纷纷扬扬,天地浑蒙;天热气燥,沙海漫漫。文天祥九死一生,苏武匈奴十九年,穷苦人的长三月,旷日持久的战争……个中滋味无不有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感受。文学作品中自有更多的表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李煜的“一江春水”,贺铸的“一川烟草,满目风絮,梅子黄日雨”,刘辰翁的“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蒋捷的“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莫不是这样无处放置,无法估量,无可宣泄。

而两次世界大战加给人类的灾难,战后人类思想的空虚,信仰的危机,内心的苦闷,追求的迷茫,那种无助、无奈、沉闷、空寂……也正是这样。博尔赫斯的《沙之书》正是切中了这个主题,只是我们没有亲见有这么一部“书”,文中的内容、内涵无不来自于生活体验。伟大的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真切地写出人类的真切感受,不是吗?

《沙之书》读后感 篇3

《沙之书》是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近乎魔幻的故事,但是又令人感到真实。

它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位卖《圣经》的人的推销下,叙述者见到了“沙之书”。这本书无始无终,只有无尽的内容,而且又时常变化。在好奇与兴奋下,叙述者买下了这本书。渐渐的,这本书让他精疲力尽,心力枯竭――甚至无法入眠。不安,恐惧之情充斥了他的心灵。最后,他决定逃避,把这本书藏在了别人找不到的地方。

“沙之书”――一本无法穷尽的书,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沙之书”好像在生活真有似的。

我们都是普通人,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在获取知识的本能下,我们在不断的去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在我的世界之中,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疑惑,然后让我们更好地去生活。令我可悲的是,疑惑就似“沙之书”:当你学习、探索到了知识,解决了疑惑之后,又会有更大的疑惑出现。甚至,有时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之中就会有疑惑出现。即使你解决了疑惑,疑惑之后又有新天地,就像“黑体辐射”与“光速问题”背后拥有的广阔平原一样。悲哀!疑惑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无穷无尽,真实版的“沙之书”!我怕,当疑惑大到、复杂到我们解决不了怎么办?那时,我们不会像《沙之书》之中那个叙述者一样不安、恐惧吗?我们,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能力有限!难道我们学习、探索就是去自寻烦恼?我开始我的怀疑学习目的了。

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可以解决疑惑?但是他却带来更大的疑惑!学习消去了一丝恐惧、不安,却又成倍的反馈给你。还是老子说的好――绝学无忧。

这时,我想起季老也有一句话:真理不是愈辩愈明,而是愈辩愈糊涂。的却如此,以前人对世界的思考是如此简单――世界是神创造的。而现在,世界不仅是世界,还是思维、夸克、能量子、时间、空间……令人头痛无比!学习难道真的是让世界更加复杂?

那,我们此时此刻学习干什么?不要学习?不要学习的人,好像不可称之为人吧,而是猿猴吧。人生在世一出生就会学习,无时不刻在学习。因为人类有着更强的学习能力,人就之所以为人了吧。我们如今放弃学习那就等于放弃做人,去做猿猴。

当然,我没有认为动物是卑贱的,我知识说明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是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使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我们退缩,那么就是自我退化!

所以,作为一个人,若心中为人,我们就得学习、探索、解惑。虽然眼前是无尽的小疑惑、大疑惑、更大的疑惑。但是我们就是要走下去!我记得高尔基笔下的丹柯有一句话: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是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疑惑也是如此!虽然有些浪漫主义倾向,但是我想人生就是一次浪漫主义的存在吧。虽然“前路漫浩浩”,但是推动它的进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我相信必定会后继有人!

也许,我忽略了一个事情,人生在世不仅仅仅是学习、解惑而已,而且是活得幸福感。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那是最大的幸福感吧。

4、沙之书 篇4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粗糙(zāo)

诋毁(dǐ)..铁锚(máo).B.剥啄(zhuó).掩饰(shì).C.笨拙(zhuó).荒诞(dàn).D.咕哝(nong).癖好(pì).

乌烟瘴气(zhàng).孤僻(pì).目瞪口呆(dèng).磨损(mó).

记事簿(báo).宝藏(zànɡ).问心无愧(kuì).解析:A项,“糙”应读“cāo”;C项,“拙”应读“zhuō”,“簿”应读“bù”;D项,“癖”应读“pǐ”。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B.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C.那人离去时已是夜晚。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D.开头我认为他上了年纪;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纳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

解析:B项,句号放在引号后面;C项,问号改为句号;D项,第二个逗号改为顿号。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谜语大全”在元宵节期间吸引了215万人观看并参与互动,这一节目能小获成功,秘诀在于它把谜语的魅力重新激发了出来。

B.全国已经有28个省份试水建立弃婴岛,作为保护弃婴的有益探索,弃婴岛承载的是国家对弃婴这一弱势群体所担负的监护与救助职责。

C.微时代是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的必然走向,在140个字或1分钟语音的表达与交流中,可以传递信息、沟通感情,也可以照见观点、启迪思想。

D.如果我们注定要落脚于城市,那么在文明历程中,能否安顿好故乡、记得住乡愁,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能抵达怎样的境界。

解析:A项,“把谜语的魅力重新激发了出来”搭配不当。B项,“监护与救助”语序不当,应为“救助与监护”。C项,“微时代是……必然走向”主宾不搭配;另外,缺少主语,删去“在”“中”。答案: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这其实也正是一切高贵者的通病。

。是啊,只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大事。①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 ②由于高贵,他们往往不能容人 ③胸中容不得尘埃 ④然而他们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 ⑤而且还自诩为眼里容不得沙子 A.①②④③⑤ C.②⑤③④①

B.②③⑤①④ D.①④②⑤③

解析:高贵者的通病就是不能容人,先排②,不仅不能容人,还要自诩自己的清高,递进关系,再排⑤,眼里容不得沙子与胸中容不得尘埃句式相同,再排③,④和①都是不知道能容的分量,④泛指,①特指。答案: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过河拆桥

[阿根廷]博尔赫斯

圣地亚哥的一个教长想学巫术,他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离此不远的特莱多市的巫师堂伊南是个高手,就上门求教。

他找到堂伊南家时,正是中午,这位巫师热情地请他吃饭,饭后又为他倒上了难得喝到的法国咖啡。教长这才得到机会,说明了来意。堂伊南站起来走了几步,说,我不收弟子。教长很执着,再三请求。堂伊南说,我已看出你将会有远大前程,但教你巫术以后,我怕你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所以不能教你。教长忙起誓,那是不可能的事,假如我真的发达了,我一定会报答你,上帝可以作证。堂伊南听他说得很有诚意,就相信了他。

堂伊南先叫来女仆,吩咐她晚饭准备烤乳鸽,但别忙着烤,等他发话时再烤。然后他掀开房中的一块大铁板,示意教长跟来,他们就顺着石板梯子下去,堂伊南解释说学巫术最怕有人打扰,所以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石梯很长,走了约有十分钟才到了尽头,来到了一间放着各种巫术器具的实验室,教长觉得他们似乎已经来到了地底深处。

堂伊南拿来一些巫书,正要给他讲解,有两个牧师匆匆赶来给教长送一封信,信上说他那个当地区主教的叔叔病危,要他赶回去见最后一面。教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他还是不愿放弃学巫术的机会,就写了封回信表示慰问,让来人带给主教。两天后,几个着丧服的人来了,说主教已经病故,正在选继承人,而教长也有中选的希望,还说教长不必赶着回去,因为他本人不在场被选中则更加说明他是深孚众望。

十天后,两个衣着华丽的牧师前来,一见面就匍匐在地,吻他的手,称他主教大人。堂伊南也是喜出望外,一边向他祝贺一边为自己的儿子谋求空出的教长职位,主教对他说,教长的位置已经留给了主教的弟弟,不过可以另给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圣地亚哥。

三人到了圣地亚哥,受到隆重的接待。六个月后,教皇派使者来宣旨,任命他为托洛萨大主教。堂伊南忙请求把空出的主教位置给自己的儿子。大主教说这个位置已给了自己的叔父,不过可以另给他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托洛萨,堂伊南只得同意。

两年后,教皇又任命他为红衣大主教,堂伊南立刻提醒他以前作出的承诺,并为自己的儿子请求那个空出的大主教职位。红衣大主教说这个位置已经留给了自己的舅舅,不过可以另给他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罗马,堂伊南无法可想,只得同意。他们到了罗马受到了隆重接待,还举行了弥撒和游行。

四年后教皇逝世,红衣大主教被选为教皇。堂伊南听到这个消息,又一次找到教皇,他吻了教皇陛下的脚,提醒他以前的承诺,为自己的儿子请求红衣主教的职位。教皇闻言大怒,让手下把他投入监狱,说他一个小小的巫师竟敢要挟教皇。可怜的堂伊南连连认错,请求宽恕,并说自己与儿子这一辈子都在外荒废了,现在只好准备回老家,因路途遥远,请教皇给一点路上吃的东西,教皇不予理睬。于是堂伊南站了起来,在教皇鸦雀无声的森严的大堂上,旁若无人地大声说道:“那我只得吃我为今晚准备的烤乳鸽了。”

女仆应声出来开始烤乳鸽。教皇这才发现自己实际上还在特莱多的一个地下室里,只是圣地亚哥的一个小小教长。他为自己的食言而羞红了脸,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好。堂伊南不再请他吃烤乳鸽,只是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出了地下室。

5.试分析第二段“我怕你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所以不能教你”这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小说围绕这句话展开想象,推动了情节发展。(2)通过梦的考验,证明教长是一个忘恩负义之徒,点化了人物性格。(3)与最后一段形成首尾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6.博尔赫斯的小说情节充满想象力,请对该小说的情节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作家将复杂多变的故事浓缩在一个梦里。在梦中,教长连升三级,由教长升为主教,由主教而升为红衣大主教,由红衣大主教再升为教皇,三次拒绝了巫师为儿子的求职。梦的设

置使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顺序的约束,女仆和牧师可以在别人的梦中进进出出,“迷宫”式的地下室里离奇的情节和现实生活并置共存,亦实亦虚,亦幻亦真,引人入胜。

7.小说富有想象力的虚构情节与中国的哪个故事非常相像?通过相像的虚构的情节它们所表现的主旨有何不同?请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生如梦,后来有成语“南柯一梦”。“南柯一梦”表现人生虚幻无常,用以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而已。而《过河拆桥》则通过对教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讽刺批判了现实中那些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人,揭露了他们丑恶的灵魂。

8.有的译者将这篇小说的标题译为“向后靠的巫师”,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答案示例:(1)“过河拆桥”这个标题更好,因为这个标题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忘恩负义的人性弱点。(2)“向后靠的巫师”这个标题更好,因为这个标题能具体地呈现巫师的可怜相,而且能生动地反映出正统主流的教会冲击下民间巫师的窘境。

三、语言表达

9.请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再仿写一个句子。句子: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地点是树林。仿句: 解析:仿写的第一步是把例句的句式特点分析透彻,这里暗含的一个句式是“……最好……是……”;第二步就是另选对象仿写。

答案示例:(1)隐藏一粒沙子的最好地点是沙漠。

(2)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地方是大海。(3)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10.下面是一则报道,请用简明的文字对报道的内容进行点评分析,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

“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

(3月9日《成都商报》)解析:表明的观点,应是从报道中提炼出来的。答题时观点要鲜明,能结合新闻内容合理分析。答案示例:(1)这一观点背离教育公平。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有教无类”是教育的内核,上大学是任何一名学子的权利,无论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不鼓励”无形中造成的是大学教育对农村孩子的排斥。

(2)这一观点违背选拔人才规律。不希望农村孩子上大学,剥夺的是农村孩子中优秀人才被“选拔”和“发现”的权利,有可能埋没的是一大批农村孩子中的佼佼者。

【4、沙之书】推荐阅读:

丛林之书故事优秀读后感05-31

上一篇:“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主持词下一篇:江西财经大学操作系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