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溪古镇导游词(精选6篇)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被誉为“蜀汉第一古镇”的千年古镇――黄龙溪。我是大家今天的随行导游龙川,大家叫我小龙就可以了。
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很高兴能为大家竭诚服务。大家不远万里,带着一份对祖国的热爱,对四川震后旅游的一份关心,从遥远的澳大利亚而来,着实让小龙感动不已。鉴于大家马上又要踏上回乡的旅途,旅游时间有限,那我将主要带领大家参观黄龙溪核心旅游区的正街以及古码头。
(西寨门――滴水漫滩)
黄龙溪位于成都市区西南方28公里处的双流县,凭借双流机场便捷的交通区位,黄龙溪越来越受到入境游客的亲睐。其实远在三国时代,黄龙溪就以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而出名,锦江水和鹿溪河水在此交汇,绵延途径乐山、宜宾并最终汇入长江。黄龙溪旅游的精髓,就在于一个“古”字。除了历史悠远,它的古街、古庙、古榕树、古衙门、古码头均向慕名至此的游客们述说着她的千年古韵,而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黄龙溪七条古街之一的正街呢,则是这些景点的集中展示区,真所谓“一街三寺庙,悠远佛文化”啊。
(滴水漫滩――唐家大院――古龙寺)
有一首歌唱得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旅游爱好者们从来都会对目的地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极大地兴趣,我想大家也应该对脚下的黄龙古街充满好奇了吧!古街虽然历经1700多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仍保留完整。街面全由青石板铺就,街面平均宽度3。44米,就相当于汉代的两架马车并驾齐驱,可见当时黄龙溪的繁华程度。街道两旁廊柱排列有序,现共有明清民居76套,大部分为一楼一底。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中国五大传统最具乡土风情的住宅形式呢?well,分别是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客家的“围龙屋”和广西的“干栏式”。其中广西壮族的干栏,又叫木楼、吊脚楼,多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在古镇大家也可观赏到临江傍水而筑的体现古蜀民居“干栏”文化特色的“吊脚楼”建筑风格。
好了,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气势宏伟,位于正街南首、坐西向东的寺庙呢,就是黄龙溪修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龙寺了。你别看它门洞低矮,视野狭小,进去你就会发现古龙寺场院宽阔,建筑物错落有致。那古龙寺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一游呢,那我们进去一看究竟吧!古龙寺以古寺庙、古戏台、古黄角树“三古”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成为一大特色。
正门上即为戏台,又名万年台,据说是黄龙溪原有九个戏台中仅存的一个,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戏台与标准的戏台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对啦,标准的戏台两旁还有两个类似耳朵的建筑物,名叫耳楼,但是由于场地的限制呢,这里没有建造。戏台前,也就是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呢,就是过去人们集会、交易、看戏的院坝。大家不难发现,院坝南北各有一棵据考有1700多年的黄葛树。北边一株树干分岔处的中央有约二尺见方的小庙,供奉着“黄葛大仙”,传说只要摸摸树身,即可消灾祛病。南边古榕树,盘根错节,其下严密包裹着一座小土地庙。这两棵古树,庙骑树、树裹庙,堪称天下一绝。黄葛树主要产于我国华南、西南,川西栽培最佳。因其耐寒,是最常用的庭荫树、行道树之一。另外,它还是重庆直辖市的市树。黄龙溪古榕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叫阿西,她救了一只小鹿。小鹿是南极仙翁的守山童子,感激阿西姑娘的救命之恩,求了一颗水珠解当地的旱灾。但水珠不慎被旱龙吃了。小鹿童子于是勇杀旱龙,旱龙死后,成了可润万年的河水。小鹿童子最后也死了。人们见到山上一股赤水流入河水,那是小鹿童子的血。这就是古镇以前叫“赤水”的由来。阿西姑娘则变成了古榕树,守在河边。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两个,把河水叫做鹿西河,叫着叫着就成了鹿溪河。
诶,不知大家有没有听到寺内正殿不时传来的木鱼敲击声呢,在古龙寺,佛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可是你们知道和尚们每天必颂的是什么经文吗?对啦,看来这位朋友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被认为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全经仅用二百六十个字,就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也显示出了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走过正殿,我们就来到了佛寺中供奉佛祖的大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核心建筑,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细心地朋友可以发现,大雄宝殿的像设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三是正中佛坛背后的三大士或海岛观音像。但各地佛寺因地因事制宜,并不完全相同。
好了,游客朋友们,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与古龙寺一墙之隔的“三县衙门”吧!据资料介绍,民国以来这里是华阳、仁寿和彭山三县的联合执法机构,故称“三县衙门”,它始建于清代,初为总爷衙门,职责有三:一是民事管理,二是堰务管理,三是治安管理。说到衙门,大家也许会联想到大堂之上一块匾曰“正大光明”或者“明镜高悬”,大堂之下是昏庸的县太爷、奸诈阴险的师爷和凶神恶煞的衙役。一部天下衙门史,其实就是一部官欺民、官害民的赤裸裸的血泪史,真所谓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还是进去亲身感受下古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狭路相逢利字当先”的衙门吧。
大家请看大门楹联,上写到“黄龙宝山伸出龙爪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联上的六个地名巧妙的说明了衙门的管辖范围,那大家可否猜出是哪六个地名呢?呵呵,有点难吧,那等会儿我们出来的时候再让小龙告诉你们吧,大家请里面走。一进大门,大家是不是被眼前的白色脚印给吸引住了呢?大家不妨一试,看自己的脚是否于其大小相仿。据说,这个脚印是古代华阳、仁寿两县的交界,现在我们脚踏两界,是不是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呢!
为增强衙门的吸引力度,规划时还在衙门走廊两侧墙壁上挂有历年来在黄龙溪所拍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的剧照。江洲田园风情浓,远处山丘树荫绿,自1983年来,先后有180多部电影在此诞生,所以古镇又被誉为“古镇好莱坞”。黄龙溪古镇之所以引起影视界人士关注,是因为这里清代风格的街市建筑仍然保存完好,集山、水、城于一体,体现了古人依托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并在1990年由中国贸易总公司出版的刊物《古镇黄龙溪一瞥》中系统亮相全国,现在它已是全国十大名镇之一,成都市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并在去年5月5日并评委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的展示三县衙门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发展黄龙溪的旅游事业,在三县衙门的原址上还开辟了黄龙溪出土文物、民俗文物展览。衙门内放着许多古代公堂用具,大家可尽情观赏,而且还可在高堂之上合影,过当一回县官的瘾儿。这里呢,大家将有十分钟的自由安排时间。
今天正值黄龙溪一年一度的放生节。放生节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每逢正月初八,农历4月15号,相传是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的日子。每年这一天,人们专心转经朝佛,并把通过超度和念经教化之后的鱼等动物洒上净水,经过念经祈祷之后放生。有意思的是人们在上游放生,下游就有渔人用渔网打捞。在藏族,这一天也称为穷人节,很多小商贩停止营业,装扮成乞丐,整个沿街都会有人给钱。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进程, 传统古镇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目前巴蜀地区有很多古镇面临着被破坏与过度开发的问题, 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背后, 虽然古镇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但却忽略了古镇原有的地域文化与传统的空间格局, 割断了古朴原始的历史文脉, 造成了千镇一面的遗憾景象。而那些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古镇, 已然成为了该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遗存。
到底是维持现状任其衰败还是对古镇进行开发与改造, 这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矛盾。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以巴蜀地区黄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 对其地域文化及空间形态进行全面分析, 发掘其内在联系, 并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镇空间形态塑造理论。探索出一条既能延续古镇地域文化特色, 又符合现代人居住生活空间环境的需求, 同时有计划性的适当开发旅游业,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提高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
1. 古镇地域文化的形成机制
1.1 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具有独特文化性的产物。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总和, 其范围可大可小, 涵盖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 如物质层面的建筑、饮食、服饰、艺术作品等;非物质层面的语言、风俗、礼仪、宗教等。
地域文化有着空间性与时代性的特点, 不同的地域空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内涵, 而同一地域空间里的文化内涵也是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即地域文化能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1]。
1.2 形成机制
古镇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古镇本身这个客体, 也取决于生活在古镇中的人这个主体, 这两方面共同形成一个系统, 如图1。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因素, 其一是对地域文化的认知, 其中包括精神与物质文化两方面;其二是古镇空间形态的形成与规划;其三是宣传与教育。古镇地域文化就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个古镇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悠久的历史, 也蕴含着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中, 除了对于其原有空间形态的保护, 还应该注意保留文化资源、关注和发展地域特色。如何保护与发展这些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名镇, 取决于地域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机制, 只有好好利用地域文化机制, 才能真正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特色。
2. 古镇的地域文化特点对古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黄龙溪古称武阳, 位于鹿溪河和府河的汇流处, 流经这里的河道在古时称作赤水。今天的黄龙溪古镇是集旅游和文化资源为一体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对于黄龙溪古镇地域文化主要涵盖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 包括古镇原有土地上固有的生态环境、山水格局, 以及在这片区域能够见到的任何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二是精神层面, 包括古镇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宗教礼仪、人文记忆以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 如图2。同时, 这些地域文化对黄龙溪古镇的空间形态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作用。
2.1 物质实体文化
(1) 山水文化
地域文化中的地形地貌与山水环境因素对古镇空间形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黄龙溪古镇北靠牧马山, 东临府河, 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变缓, 山、水、镇交相辉映, 形成典型的背山面水传统聚落模式。由于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妥协与尊重, 让建筑因水就势, 顺河布置, 使得古镇空间形态随着山水环境变化无穷, 充满了生机与趣味。
(2) 码头文化
由于黄龙溪地处府河与鹿溪河的交汇处, 其河面宽阔, 水势平稳, 帆樯如林, 百货山积, 古时便成为府河流域不可多得的天然码头, 呈现出“日有千人拱手, 夜有万盏渔火”的繁华景象。据资料考证, 王爷坎曾是黄龙溪最古老的渡口码头, 在其繁华时期停泊的船只常有百余艘, 排行近二里[2]。
历史上黄龙溪是蜀中对外交往的重要黄金水道, 更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水路物资集散地。千百年来, 根深蒂固的码头文化一方面造就了古镇建筑临河而建, 与河岸线充分融合, 顺势弯曲, 层层跌落形成呈吊脚楼, 不仅突显建筑的亲水性, 也方便古时人们水路出行。另一方面由于码头的商贸往来也活跃了古镇的街道空间, 从街道的断面可以看出其采用“街巷、檐廊、店宅”的纵向布局, 形成了“公共、半公共、私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其半公共空间布局不仅连接了室外喝室内空间, 也起到了从街道空间到店宅空间的过渡作用[3]。
(3) 军事文化
据杨雄《蜀王本纪》中记载:杜宇王朝北达汉中, 南抵雄耳 (今青神峡) 。黄龙溪所处的牧马山地区正好在青神峡上游, 流经此地的府河作为古蜀时期进出蜀国的唯一水上要道, 上可达成都, 下便抵南安 (今乐山) , 进可攻, 退可守, 成为古蜀王国南部天然的防御工事。从西周到春秋时代, 立足川西平原的古蜀王国, 与川东的巴国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互有攻伐与争夺。为了防御来自巴、楚的攻击, 古蜀王国在沿江一带构建了不少军事防御工事和驻兵据点。
黄龙溪作为成都的天然屏障, 从古至今一直扼守着古蜀水道的咽喉, 其军事要地的背景也影响着古镇的空间形态格局, 由于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镇在一次次的战乱中被毁坏, 又重建修复, 原有的一些军事遗存也只有在文献上有记载了。
2.2 精神文化
(1) 农耕文化
黄龙溪地属川西平原南麓, 数千年来大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在这里形成了完善的自然灌溉系统。据历史考证, 自古蜀蚕丛时期, 这里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农桑业。时过境迁, 始终没有改变的还是这里“黍稷油油、粳稻莫莫、桑梓连连[左思《蜀都赋》]”的农耕文化。
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古镇的建筑类型以住宅为主, 从其平面型制主要分为 “间”和“院”两种。“间”主要分布在以商贸活动为主的街道两侧, 由于临街面空间有限, 导致建筑内部生活空间向纵深方向扩延, 从而形成了前店后宅的建筑形态特征。而“院”则分布在除主要商业街区之外的街巷内, 根据人们农耕劳作的习惯, 门外通常设有晒坝, 院内作为居住和劳作生产场所, 设有天井, 正中为堂屋, 两侧厢房主要为仓房。
(2) 龙文化
据晋朝蜀人常璩编写的史书《华阳国志》中记载, 东汉末年的一天, 浑浊的赤水河水注入清澈的府河后, 水面显出一条活灵活现的黄龙, 该现象在江中整整持续了九天九夜, 蜀汉政权刚好借“黄龙渡清江”作为刘备登基称帝的舆论契机。天长日久, 后人便把“黄龙”现身的赤水河称之为黄龙溪。
黄龙溪因龙得名, 龙佛、龙寺、龙灯、龙舟等构成了其丰富的龙文化主题。起源于南宋的烧火龙民间习俗更是闻名遐迩。先民们根据“龙见武阳赤水”等民间传说, 在“舞龙”这个图腾文化的基础上,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 , 如图3。在古镇的演进过程中, 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街道和节点空间为这些民俗活动提供所需场所。
在龙文化的影响下, 古镇空间最初是由南北走向的黄龙正街、上下河街和东西走向的新街、复兴街构成。在最北端为王爷坎和镇江寺, 好似龙头正对府河来水, 处于黄龙正街上段的潮音寺犹如龙颈;古码头、黄龙正街下段和古龙寺正好处于龙身位置, 与黄龙正街交错的新街和复兴街仿佛龙爪, 而上下河街则是龙尾。而根据原有古镇空间形态关系, 衍生新建的真龙街更强化了龙文化的主题。
3.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镇空间形态塑造
3.1 地域文化保护的方式
对于黄龙溪古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大致分为原生态型的保护方式与生长型的保护方式两种。
(1) 原生态式的保护方式
在原有古镇区域采用原生态保护方式, 将古镇当地的地域风情尽可能地保留, 对一些已经消逝的地方进行恢复与重现, 保持原生态的地域文化, 重视传统环境和建筑风格物质形态的再现, 保存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片断和基础设施[4], 从而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休闲等新产业的独特资源。
(2) 生长型保护开发方式
而在古镇周边则采用生长型保护方式, 在尊重并保持古镇原有的生活功能的基础上, 将人们的生活与古镇的发展通过新陈代谢的改造与开发进行更替, 再充分挖掘更多的文化潜力, 并融入一些现代生活的气息。这样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实现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3.2 空间形态塑造的原则
(1) 整体区域保护原则
在进行古镇空间形态塑造的过程中, 应坚持整体区域保护为首要原则。首先, 要保护原古镇的生活风貌和整体空间形态风格;其次, 要统一合理布局, 注意把控当地地域文化的延续性;最后, 保护古镇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2) 空间延续性原则
以保护原始古镇基本风貌为出发点, 在古镇历史文化和原有现状的基础上, 有规划地对其进行空间延续性发展。维护原始的街区总体风貌, 有机导入新的使用功能, 调整并引导古镇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重新焕发古镇的地域文化。
(3) 突出地域文化原则
古镇, 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的财富, 不仅仅是普通的历史建筑, 更代表着某一段历史环境里的人文精神, 没有地域文化的古镇就像是没有灵魂的生命。为了让祖先们的生活方式和古镇的文化精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需要将宝贵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古镇的保护与塑造中。
3.3 空间形态塑造的策略
由于地形气候、民俗文化和当地经济的影响, 造就了黄龙溪古镇丰富且独特的空间形态。黄龙溪古镇的总体空间形态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黄龙溪古镇所处的整体地理环境空间;二是古镇内部的街道空间;三是古镇内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如何将地域文化与古镇空间形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必须了解古镇整体空间形态的成因和结构关系, 以及地域文化对古镇整体空间形态所产生的影响, 然后对古镇空间格局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强化, 基于历史文脉增强节点空间内涵, 同时利用乡土材料继承与优化古镇建筑空间。
(1) 整体区域保护, 强化空间格局
古镇整体空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古镇与周围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结果。在黄龙溪古镇选址时, 古人将风水理论和自然环境相结合, 选择了这块靠山面水的吉地, 有山便有了“龙脉”, 有水则有了生命, 如图4。对于原本古镇所形成的“山—水—古镇”空间格局, 必须进行整体性保护。
黄龙溪古镇的外部边界空间主要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要注重古镇边界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 强化原始古朴和自然和谐的田园式古镇空间。而古镇的内部空间则主要由街道、节点和建筑空间而组成。街道是古镇中最基本的骨骼, 连接着古镇中的各个功能分区。黄龙溪古镇最先形成了中心街道, 然后围绕中心街道形成多个建筑与节点空间。对于古镇未来的发展, 必须对原本总体空间进行强化与重塑, 使其基本构架脉络和整体平面布局更加清晰。
(2) 基于历史文脉, 增强节点空间内涵
黄龙溪古镇中的节点空间, 主要包括街道的入口、交叉口、广场等具有连接和聚集发散功能的区域, 这些节点空间承载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从古至今古镇居民们在这里从事着贸易、集会、庆典、祭祀等活动, 充分展示了古镇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节点空间原有的场所日趋衰败, 需要重新激活或者建立一些具有纪念意义和地域文化价值的重要节点空间, 来展现古镇的文化内涵[5]。
如今黄龙溪古镇的入口区域的规划设计, 紧密结合了其地域文化, 在新增节点空间的同时又突显了文化内涵, 如图5。一座新建的采用红砂岩和木结构的高大蜀汉牌楼横跨入口道路之上, 气势天成, 蔚为壮观, 体现了黄龙溪厚重的三国文化历史渊源。穿过牌楼是一条民俗文化街, 汇集了川西平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院落精华, 展现了川西建筑文化的内涵, 同时也勾起了游客们对古镇的兴趣。走完民俗文化街便是呈下沉式的龙潭广场, 面积约2000 平方米, 结合诸葛武侯沉鼎配龙的历史传说设计了“龙生九子”“黄龙吐水”两大主题景观。龙潭广场东侧, 矗立着一座西寨门, 从这里一直向东顺着山坡向下到龙潭湖的黄龙桥, 是全新打造的长约400 米的真龙街, 整条街道以“水”为载体, 引水入街, 同时以龙文化为主题, 采用不同的景观表现形式展现出这条巨大的黄龙的龙头、龙颈、龙身、龙尾。
(3) 利用乡土材料, 优化建筑空间
黄龙溪古镇的整体空间形态的形成, 离不开其侧界面、顶界面和底界面的空间关系, 不同的空间界面关系及材质会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6]。
侧界面主要以街道两旁的建筑立面及独立建筑的立面为主, 其界面材质表现为“软”界面, 主要原因是古镇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 大多采用抬梁式结构, 木柱、木门、木窗格等立面元素形成了通透的界面形态。所以在对黄龙溪古镇侧界面空间进行优化时, 不仅要延续其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保持其古朴的材质与色彩风格, 还要对其中一些不协调或破败的墙体界面进行修缮。也可以采用景观手法, 营造出一些有趣的墙角空间和局部凹凸空间形态。从而增强古镇街道空间形态的多样性, 丰富街道的空间层次。同时还要把控街道侧界面店铺门面、广告牌等立面元素与古镇整侧体界面相协调的色彩和布局, 防止过重的商业化色彩对古镇整体传统形象造成视觉破坏。
受当地降雨丰富等气候条件的影响, 古镇建筑都以青瓦覆盖的坡屋顶为主, 古镇沿街建筑的顶界面形成了可供人们遮风避雨、闲聊喝茶和晾晒物品的灰空间——檐廊空间, 这样的空间可以很好地将街道和建筑连接起来。而且街道、檐廊和店宅内部的天井自然形成了冷热空气对流, 很好地改善了街道空间的小气候, 如图6。所以在对黄龙溪古镇顶界面空间优化时, 应借鉴古镇传统的建筑空间原型, 充分保护该灰空间并加以传承。
原始古镇街道底界面的材质主要采用青石板和红砂岩, 居住空间和庭院小路中主要采用乱石、瓦片或鹅卵石铺装, 建筑的底座大多都采用当地的毛石或条石砌筑。所以在对黄龙溪古镇底界面的优化上应采用当地特有的石材, 对古镇的整体道路进行修缮, 并在某些节点空间的地面铺装上采用浮雕和图案形式充分展现其地域文化特色。
4. 结语
黄龙溪古镇是川西地区比较有代表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古镇, 古镇保持着比较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古朴的民俗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古镇的发展过程中, 难免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格格不入的元素来扰乱古镇的氛围, 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黄龙溪古镇的整体规划发展还是很好地把握到了其地域文化特色。对黄龙溪古镇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后, 可以了解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 以及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得出许多设计上的原理及方法, 对地域文化在古镇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 必须以保护古镇的原始信息为前提, 在尊重历史文明以及当地风俗的情况下, 将好的、有价值的设计方式继承保留下来, 再融入现代的设计原理与手法, 运用到古镇空间形态塑造中, 才能更好地发展成为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古镇。
摘要:以黄龙溪古镇为例, 研究古镇地域文化的形成机制, 找到其地域文化与古镇空间形态的内在联系, 分析地域文化特点对于古镇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影响, 并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镇空间形态塑造理论。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不光只是做到其空间形态的复原, 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其地域文化特色, 将其作为文化精髓植根于古镇中, 这样才能让古镇文化得到真正的延续。
关键词:地域文化,空间形态,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陈世松.黄龙溪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94-98
[3].魏柯.四川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结构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4].田凯.浅析成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 3:171-173
[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据双流县志,黄龙溪为水陆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建安十六年,诸葛亮与先主共围成都,牧马山为屯兵积粮之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建营江口,在黄龙溪一带与明将杨展作殊死决战。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军将驻防黄龙溪的国民党胡宗南唐人部队在皇坟山一战击溃。
在镇头买了阿婆们编制的鲜花花环,兴冲冲戴在头上,仿佛一下年轻了十岁。一步三扭地走进古镇,只见古镇分新区老街,新区的房屋簇新典雅,老街幽静古朴,榕树雍容,古寺精巧,翠竹千杆,花木扶疏,到古镇如八仙境。
到黄龙古镇品古韵赏古景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它的古景有古街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古树、古崖墓、古佛洞、古渡口、古衙门、古民俗等。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集神、奇、古、幽于一身的全国十大名镇。
据史载,黄龙溪自建安年间建场算起,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古镇的老街建子明末清初,七条青石板小街是正街、新街、横街、上河街、下河街、背街、巷子街。建筑属二层楼全木结构,错落有致,小阁楼栏杆窗棂镂刻精美,河边吊脚楼临河而立。尤其是黄龙正街,两廊檐柱排立,古色古香,游客誉为“川西一绝”。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而今,古镇商业气息日渐浓厚,蓝色的店家招幌随风飘飘。小吃店、茶馆、旅游商品店比比皆是。到了这里,没人不买黄龙特产黑芝麻糕、烟熏豆香的。
建于清代的三县衙门,至今完整地存在。它是华阳县、仁寿县、彭山县在此设立的联合执法机构。衙门大刁两边有对联:黄龙钻山伸出龙爪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联上的六个地名:黄龙、龙爪、鸡翅、白马、马头、虎岩就是这个联合执法机构的管理范围。衙门内正堂上“为民做主”匾牌高挂,惊堂木、鸣冤鼓、虎头铡刀让人生出无限联想。
黄龙溪还有一绝:久远的佛教文化浸泡出的古龙寺、镇江寺和潮音寺,一小镇而存三寺。最壮观的是古龙寺:庙中有古戏台,两棵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树龄的如华盖般的古榕树,风姿绰约,遮天蔽日,与寺庙房屋相环相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寺庙香火旺盛,信徒络绎不绝,形成“街上庙,树中庙,庙中庙”,蔚为大观。
黄龙溪的古风民俗可谓多矣!迄今保留着正月表演火龙灯、狮灯、牛儿灯、幺妹儿灯、四月初八放生会、端阳节赛龙舟,还有代代相传的府河号子、民间儿歌、童谣、谚语,扯响簧、翻筋斗、踢毽子等。最有趣的是,古镇至今保留着打更的习俗,按时辰鸣锣报时从亥时(晚九点)起打更,每个时辰打一更,直到卯时(早上五点),共打五更,一更鸣锣一声,二更鸣锣两声,依次类推。夜深人静之时,清脆的打更声会让你睡得分外香甜。
由于黄龙溪镇古味浓,山川美,受到影视界的青睐,迄今在这里已拍摄影视剧八十多部。例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海灯法师》、《乔老爷奇遇》、《家春秋》、《长征组歌》等,被誉为影视之城。一阿婆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拍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时的趣事:那是黄龙溪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黄龙溪人既兴奋又胆怯,扮演奴隶的群众演员大都是黄龙溪居民,在换服装时个个畏缩不前,令服装师、化装师百思不得其解,僵持了好一阵才弄清他们嫌衣服又脏又烂。经解释这些看似叫花子的衣服,实际上全部是新制的,只是外表经特意加工才显得破烂不堪,这样才符合剧中人的身份。前疑尽释,于是人人披挂上阵,顺利投入表演。在以后的影视剧拍摄中,黄龙溪人一次次充当了合格群众演员。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黄龙溪。映入眼帘的是清澈见底的溪水,隐隐约约看到一些溪底的青苔,许多人在溪水里玩耍。我脱了鞋子,拉着表姐走进溪水。溪水冰冰凉凉的,青苔未能把我滑倒,我一步一步稳稳地走着。表姐提议去上台阶,我嘴上兴奋地说:“好呀,好呀!”可望着溪水“哗哗”地冲过台阶,眼前白花花的一片,我心里却有几分恐慌:我会不会摔倒?会不会摔倒后把表姐拉下来?尽管有些害怕,我还是鼓起勇气走上了台阶。我们继续往前走,水越来越深,我玩水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我们走向深水区,水淹到了膝盖,我刚走两步,就差点滑倒,我只好与表姐到其他地方玩耍。
吃过午饭,我们顺着黄龙溪往下游走,游览了黄龙溪镇的古街。街道是用石板铺成的路面,街道两旁是古典建筑,有衙门、钱庄与民居旧址,还有寺庙与店铺,店铺里出售着各式各样的艺术品与生活用品。我们在古码头坐上了开往大佛寺的船,在两河交汇处,我发现河水明显分成两种颜色,一边非常黑,另一边非常黄。黑是因为污染太重,黄是因为泥沙含量太高,可见环境被破坏得多么严重,保护环境、绿化河山多么重要。
在大佛寺里,我们看到了高达六十多米的大佛。大佛十分壮观,大佛脚下有许多人在烧香、拜佛、许愿。我想,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佛可以改变 一个人的命运,那我们还读书学知识干什么?
镇上有明清时代的青石板古街,与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等浑然一体。
镇上传统民俗“烧火龙”活动,场面恢宏,被称为“中国火龙之乡”。
古镇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有“水乡”的风味。
一条溪水穿城而过,两岸是青石铺就的路面。
路两边多为明清建筑,傍水而筑,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宁静古朴。
如今古镇是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电影《芙蓉镇》、电视剧《海灯法师》等近多部影视片在这里取过景。
正街上有三座古寺,分别是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
古龙寺内有上千年的黄桷树、清代的戏台。
此外还有一个奇异的“三县衙门”,因历史上的黄龙溪镇地处三县的交界处,号称“一脚踏三县”,所以三县在这里设立了这个机构。
黄龙溪古镇的小吃也是鼎鼎有名,一根面、焦皮肘子、珍珠豆花、红烧黄辣丁等都值得品尝,在古镇内的大部分餐馆都能吃到。
黄龙溪民俗风情浓郁,以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的“烧火龙”为最。
“火龙”栩栩如生,而家家户户则准备好烟花爆竹,待龙灯临门时,烟花齐射向龙身,表演结束后,众人将龙身烧毁,残灰撒入江河,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
游玩黄龙溪古镇,可以成都当日往返,也可以在镇上住宿一晚。
“黄龙”一名则是根据两个古老的传说而来:一是说大禹治水时,有一条黄龙负舟帮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后留在了黄龙沟内。《松潘县志》:“禹治水至茂州,黄龙负舟助禹治水,自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后黄龙修道而去,遗五色山水于世,世人建寺,岁岁朝祀。”另一说是古时候有位黄龙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后人为纪念黄龙真人,在沟内修建黄龙寺。《松潘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黄龙寺,明兵马使马朝觐所建,亦雪山寺。相传黄龙真人修道于此,故名。有前中后三寺,殿阁相望,各距五里”。两条记载都源于传说,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探究谁真谁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儿是先有黄龙沟,后有黄龙寺,“黄龙”一名肯定与沟内景物有关。下面请随我进沟欣赏黄龙美景。
黄龙沟口经过的这一条小河就是涪江的源头。过涪源桥,沿着林间小道进人沟口,迎接游人的第一组梯级水池,被命为“迎宾池”。它由100多个以蓝色为基调的彩池组成,池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山间石径环绕着池子曲折盘旋,把游人迎进景区,又把游人送往景区深处。池子周围古树参天,群花争艳;池子的堤埂如玉石、玛瑙铸成,玲珑剔透。池中清水,湛蓝透绿。阳光透过树隙照在湖面上,变幻着黄、绿、蓝各种色调。微风吹过,池中泛起阵阵彩色涟漪,格外清艳动人,这便是人们赞叹不已的“黄龙彩池”的第一处景观。
告别迎宾池,踏上用木头搭成的人行栈道,但见左前方一铺碧水从密林中冲出,又从高约10米、宽约60米的崖沿上飞泻而下,在起伏不定的崖壁上几经跌岩,形成数十道梯级瀑布。有的如帘瀑高挂,云蒸雾腾;有的似断线珍珠,串串滚落。水瀑后面的崖壁,透视出了金黄色基调的钙化结晶面,使瀑布更显得富丽堂皇。如遇朝阳和落日余辉的点染,瀑布还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似道道彩霞铺呈在我们眼前。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飞瀑流辉”。瀑布顶端的彩池,既是瀑布的水源,又是与瀑布迥然不同的景观。飞瀑是那样的辉煌、奔放,彩池则显得分外恬静祥和。它们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共同组成了一道动静和谐的完美风景线。
我们现在来到的景点是洗身洞,让我们缓缓地走过“飞瀑流辉”斜坡,徜徉在五颜六色的彩池群畔,不知不觉到了黄龙沟第二级台阶前。横亘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堵宽约40余米、高约10米的乳黄色崖壁,崖壁表面厚厚的钙化层似围幔、如悬瀑,十分壮美。崖壁表面溪水漫流,像一层薄薄的轻纱飘飘洒洒地铺展在崖壁上,跌落在金黄色的池盆里。岩壁下端有一溶洞,高约1米,宽约1.5米,洞前帘瀑似串串珍珠悬垂,洞内景物隐约可见。进洞1米处这密密麻麻的钟乳石挡住了去路,目前还没有人去探测此洞到底有多深。据地质学者考证,该洞是古代冰川的一个出水口,因其古老、神秘,于是当地藏民传说它是古时候仙人们净身的地方,因而取名“洗身洞”。相传,凡人如想修行得道,必须先赤身裸体进洞净身,就像汉族地区流行的斋戒前必须沐浴净身一样。这“至圣至洁”的洗身洞,由钙化物质结晶而成。据说在洞内让自然流淌下来的泉水洗涤,可以洗刷掉过去的罪孽和全身的疾病,获得圣洁的身躯。由于洗身洞富有神秘色彩,当地藏民中又传说不育妇女进洞洗身后可喜得贵子。此传说颇富吸引力,因而进去尝试者还大有人在,不仅有中国人,甚至还有外国人。不过我奉劝各位,身体不壮实者千万不要轻易进洞去试,因洞内虽然洁净,但潮湿、阴冷、寒气逼人,经不起此“考验”者,不但达不到净身的目的,反而会遭致疾病缠身。
【黄龙溪古镇导游词】推荐阅读:
的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06-30
介绍四川黄龙溪古镇的导游词06-17
黄龙风景区导游词150009-07
黄龙溪一日游作文06-27
游黄龙洞作文10-31
龙溪镇的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