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图兰朵观后感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精选8篇)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 篇1

马上元旦了,丈夫带回几张看歌剧《图兰朵》的票。丈夫和女儿都没去,我同几个好友一起看的。刚刚下了场大雪,走在路上,脚下吱咯吱咯的响,就像兔子在吃白菜。等车等了半个小时,冻得我们够呛,我穿着羽绒服都打透啦。不得不换别的车,多走一站地去坐车,到那刚好开演。

《图兰朵》是由意大利剧作家卡罗·哥兹创作的剧本。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北京的荒诞故事。是省歌演员用原文演唱的意大利经典歌剧。美声唱法,高亢有力,穿透力很强,得到了一次很高雅的艺术享受。原文听不懂,但有字幕帮忙,因为我坐在六排,看得很清楚。

紫禁城门前的广场上,公主图兰朵向她的求婚者宣布:谁能够猜中由她所出的三道谜语,她就嫁给谁,但若猜不中就将被处死。面目冷若冰霜的图兰朵因百年前祖母被外国侵略者蹂躏,遂决心为祖上报仇,于是便设计以“猜謎”方式残杀所有向她求爱的外国王族男子。很久以来公主的这三道谜语没有一人能猜出,许多人在为了这场残酷游戏的刀下。年轻的鞑靼王子卡拉夫深为图兰朵的美丽容颜所动心,决心冒死求婚并用他的勇敢和智慧以及火热的爱情征服了公主,最终两心相许圆满结合。而忠贞、纯洁、善良的女仆柳儿虽已暗恋着卡拉夫,却无天缘,最后竟为搭救自己热爱的王子而徇情自尽。

全剧在神秘与恐怖情绪的背景衬映下,以中国公主图兰朵、鞑靼王子卡拉夫、鞑靼侍女柳儿三个人物为主线,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充满人性而又离奇曲折的爱情主题。作曲家特地选取了18世纪末英国人巴罗的《中国游记》中用五线谱所记录的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作为歌剧《图兰朵》的重要音乐主题之一。

序曲很短。铜管阴森的声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作曲家普契尼告诉我们,这里不是一个祥和的国家,而是充满了杀气的地方。

你看,舞台上的景象多么可怕:高高耸立的皇宫城墙,戒备森严手持大刀的卫士。舞台的一侧是一面闪着寒光的大铜锣,迎面是一排木桩,上面悬挂着十几个面目扭曲的人头。一群百姓簇拥在这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终于,一位大臣走出来了,他庄严地宣告:“京城里的百姓们,仔细听好:尊贵的公主图兰多特为召驸马,颁布了谜语三条。凡有意应征者都可前来猜谜,不过,假如他猜不着,那就要把命丧!”人群里发出一片惊恐的声音。可下面的话才更让人害怕呢:“从波斯来的王子,已经败在公主的谜语下,即刻就要绑赴刑场。”人群里一下子乱了,有人吵嚷着要去看杀头,有人惊慌失措,带着孩子赶紧往家跑,还有人为可怜的波斯王子叹息。

卫兵们用力将人们推开,打算让开一条道。一个老人被推倒了,他身边的一个年轻姑娘一边拼命扶他起来,一边恳求周围的人不要再挤过来,可人们就像是没听见似的,仍然乱挤乱涌。只见一个小伙子冲过来,帮助了老人和姑娘,当他们的目光相遇时,三个人都惊喜地喊了起来,原来,这是逃亡在外的鞑靼国王和王子,那姑娘是宫廷侍女柳儿。他们在异乡走到了一起,这真是太巧了。王子卡拉夫一把抱住父亲,激动地说:“亲爱的爸爸,这不是做梦吧?那可恶的篡夺王位的小人,逼得我们有家不能回,可是,感谢上天,让我们能在这里相会。”老国王用手捂住了儿子的嘴:“这里并不安全,不该暴露身份。”站在一旁的姑娘热泪盈眶,苍白消瘦的脸上浮起了红晕。老人对儿子说,这是忠实的柳儿,一路上若不是她照顾着,自己恐怕早已不在人间了。王子卡拉夫感激地握住柳儿的手,那姑娘羞涩地说:“请不要……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家奴……”“你为什么这么勇敢地照顾我的父亲,和他一起担惊受怕?”“因为……在皇宫里,你曾经对我微笑……”人群又喧闹起来,他们吵吵嚷嚷地唱道:“铜锣敲响,刀剑磨光,又一个痴心人要上刑场!我们的公主美貌天下无双,可她的心冷若冰霜。三条谜语实在难猜,却总是有人为她疯狂!锣敲响,刀剑磨光,又一个痴心人要上刑场!”

月亮升上来了,它显得那样凄惨,好像很不情愿看见人世间的残酷似的,总往云后面躲。就在这惨淡的月光下,一队小和尚从远处的山坡走近,又渐渐走远,他们的歌声从那边飘了过来:“东边小山岗上,鸟儿啼声凄凉,春天看不见花和草,冬天盖满了雪和霜。四面八方的王孙才郎,人人向往图兰多特公主,她的美貌就像天仙一个样。春天的花儿只为她开,秋天的明月只为她亮。”这首歌的旋律是作曲家普契尼用中国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的,它本来的妩媚、柔婉全然不见了,听上去是那样的凄凉悲伤。就在这远远传来的歌声里,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被绑缚着,由士兵们押上了场。他就是年轻的波斯王子。人群中发出一片同情的唏嘘声,有人还试着为他向大臣说情,可是,一切都是不可挽回的,这是他自己选择的死亡之路。他只能为这个可怕的地方再增添一颗人头。

公主图兰多特出现在高台上。她的面庞是那样美丽,高贵,使所有的星星都显得暗淡无光了。可是,她的冷酷也是同样惊人:面对将要被处死的波斯王子和跪下来求情的人们她竟然毫不为之所动。在一片恳求和咒骂声中,她举起了宣布行刑的手。被押下舞台一侧的波斯王子向公主发出了凄惨的呼救声,随后,他年轻的生命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铜管咆哮中结束了。

此时,只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面对着公主,他就是鞑靼王子卡拉夫。他被公主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已经难以自拔。老父亲拉了拉他的衣服,让他赶快离开这个地方,谁知卡拉夫对父亲宣布说,他要去猜那三个迷,要去当驸马!这可真吓坏了老人了,他惊呼道:“孩子,你这是羊落虎口啊!”

可是卡拉夫不顾父亲的劝阻,他推开人群,想走过去敲响那面应征的大锣。周围的人都劝他不要冒险,甚至站在公主身旁的三位大臣平、庞和彭(叫这么奇怪的名字,也许是剧本作者想为过于严肃的剧情增添一点幽默)也都劝他打消这念头,一个说,他不愿意再看见新的冤魂,另一个说,为什么要白白牺牲自己宝贵的性命;还有一个小声嘀咕:这个女人摘下凤冠,和民女又有什么两样。柳儿眼含泪水走到王子卡拉夫跟前,苦苦哀求地唱起了一首咏叹调:“主人,您听我说,我真受不了,心如刀割!在流放的路上,你的名字是希望,你的名字是力量,它驻留在我的心上。可明天就要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我们将要死在流放的路途上!他失去爱子多悲伤,我不见你的笑容痛断肠。啊,重任再难担当,多么悲伤!”作曲家为柳儿写的这段咏叹调实在是感人肺腑,他把一个柔弱而又深情的姑娘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王子卡拉夫也被她打动了,但是,他应征的决心却没丝毫没有改变。他走到柳儿面前,安慰地唱道:“柳儿,你别悲伤。如果我曾向你微笑,在那过去的时光,就为了这一笑,可爱的姑娘请你听我讲:或许老国王,他将在明天独自留在这世上,请别把他遗忘,请伴他一起流浪!在放逐的路上减少他的悲伤,可怜的柳儿,请你一定记牢。你的心是多么坚贞,不屈不挠,我向你恳求,替我照顾年老的父王!”

一曲唱完,卡拉夫推开周围的人们,迈着大步走向那面巨大的铜锣,重重地敲响了它。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在高踞于宝座上的公主图兰多特和坚定自信的卡拉夫面前,在目瞪口呆的众人面前,大幕落下了。现在的场景是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王位上坐着中国国王,他是一位长着白胡子的面容慈善的老人。周围是一些大臣和卫兵。其中有我们在第一幕中见到过的平、庞、彭,还有不少百姓也聚集在这里,(其实百姓是不可能进皇宫看热闹的,作者分明是为了营造戏剧气氛才这么安排)他们在等着看一场新的考试。平、庞、彭小声议论着:图兰多特公主实在是狠毒,人头纷纷落地,国家怎能安宁!与其在这里当个无可奈何的官,不如回老家去过安生日子。作曲家在全剧中为这三个人写了不少带有幽默趣味的三重唱,这对过于沉闷的气氛是十分有效的调节。

大鼓擂响了。公主图兰多特和卡拉夫都来到了宫殿里,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人人都为这个勇敢的异乡小伙子捏了一把汗。老国王很怜惜卡拉夫,他深知女儿的冷酷,不愿意看到又一个年轻人死在她手里,便劝卡拉夫放弃猜谜,可是卡拉夫坚决不肯。图兰多特公主面容冷峻,她看了卡拉夫一眼,唱起了下面这首咏叹调:“多年以前的深仇大恨,牢牢扎根在我的心中。我祖上一位不幸的公主,是爱情使她成为男人的俘虏。来自远方的侵略者掠夺了京城,带走了她,却留下了永久的耻辱,她惨死在异邦,香消玉殒。现在,报仇的`时机来到,看那些异邦公子王孙涌向京城,妄想当驸马与我成亲,我要他们的生命来祭祀我祖先的亡灵!来吧,看下一个是什么人,竟敢馋涎我的金枝玉叶之身?法场的刀光血影,已在我胸中沸腾,三条谜语定叫你遁入鬼门!”充满了仇恨的这番话并没有让卡拉夫退却,相反,他更加坚定了,他确信自己一定能赢,能改变公主冷酷的心。

于是,严酷的考试开始了。在一片寂静中,公主图兰多特问道:“是什么在每天白昼死去,却在夜晚重新诞生?”卡拉夫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道:“是希望!是我对图兰多特公主的希望!”两位大臣打开写着答案的黄绸,那上面的两个大字就是“希望”。图兰多特公主有些恼怒,她走近卡拉夫,逼视着他提出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有如火焰般燃烧,但当你死去,它就变得冰冷?”卡拉夫犹豫了,周围的人们甚至包括老国王和大臣们也都为他着急,鼓励他拿出勇气,一定要镇静。卡拉夫抬起眼睛,直视公主:“是热血!它将温暖你那冷酷的心!”公主这下有点慌神了——在又一次打开的黄绸上,分明写着“热血”两个字。周围的人们兴奋了,图兰多特气恼地命令卫兵用皮鞭抽打那些百姓,不许他们出声。然后,她狠狠地说出了第三个谜:“让你燃起烈火的冰块是什么?”卡拉夫没有回答,他低下了头,苦苦地思索着。周围静得可怕。图兰多特幸灾乐祸地说:“怎么?异邦人?恐惧已占据了你的心,看吧,你的希望化成了灰烬!”卡拉夫抬起头来,看着公主那冷酷的面容,略略沉吟了一会儿,突然,他大声地回答道:“这最后的谜语我已猜出,答案就是你——图兰多特公主!”负责打开答案的两个大臣迅速地展开了长长的黄绸:图兰多特的名字赫赫在目。

在场的人们都欢呼起来了,他们纷纷向卡拉夫祝贺。坐在王位上的老国王也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人攻破了女儿的防线,不会再无休止地杀人了!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之中,公主图兰多特惊惶失措,她跪倒在国王面前:“救救我,父亲,别让你的掌上明珠落入这陌生的异邦人手中!”可是,王法是不能更改的,老国王要女儿信守诺言。图兰多特满脸哀愁,当她看到卡拉夫热情的目光时,愤怒的火焰一下子升腾起来:“你竟敢这样看着我!该死的异邦人,你休想得到我!”卡拉夫回答说:“我不会强迫你,我只要你真心爱我!”图兰多特恼怒得几乎支撑不住了,可是谁也不同情她。为她解围的倒是获胜者卡拉夫。只见他从容地走向图兰多特,温和地说:“你给我的三个谜,我都已猜中,现在我也给你一个谜,这才算公正。请猜一猜,我的名和姓!若在太阳升起之前,你知道了我是谁,我愿引颈受死刑!”这真是一个宽宏的决定!众大臣和百姓们都被卡拉夫感动了。老国王对公主说:“愿菩萨保佑你,在太阳升起的时候,万事太平!”人们唱起赞颂的歌,在辉煌的音乐声中,大幕徐徐合上。

夜色深沉,但京城里并不安宁。宫廷里的大小官员们都在为卡拉夫的谜奔忙,他们四处召唤着:“公主有令——今晚百姓不能安眠!一定要查出异邦人的姓名!”这疲倦的传令声响遍了这个京城。鞑靼王子卡拉夫在哪里?他就在皇宫高墙外。望着满天的星斗,他深情地唱道:“不得睡觉!不得睡觉!公主你也是一样,要在冰冷的闺房,焦急地观望那因爱情和希望而闪烁的星光!但秘密藏在我的心里,没人知道我的姓名。等到太阳照亮大地,亲吻你时我才对你说分明!我会用亲吻解开这个秘密,你将会爱上我,获得爱的甜蜜。黑夜啊,快快消逝,星星啊,别再闪烁,让黎明的曙光带给我胜利!”这段咏叹调是全剧最动人的一个唱段,不仅热情明朗,而且极好地发挥了男高音的魅力,因此歌唱家们都十分喜欢它,常常在音乐会上将它作为压轴节目。自然,在这部歌剧中它是抒情的高潮。

黑暗里走来了三个大臣:平、庞、彭。他们被卡拉夫的这个谜搞得精疲力竭,怨声载道。现在,他们带来了一群妙龄少女和许多金银财宝,想劝说卡拉夫放弃所谓的“爱情”,远走高飞。可是,卡拉夫宁可丢掉脑袋,也不肯离开京城半步,他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娶公主为妻。三个大臣看美色和财宝的诱惑不管用,又向他苦苦哀求,希望卡拉夫不要让他们这些无法向公主交差的人遭殃。最后,他们威逼起卡拉夫来,大声喊叫说:“你想要她,决不可能!她只会要你的命!快说吧,你这糊涂的人,到底姓甚名谁?!”

突然有人在远处答道:“这里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三个大臣和卡拉夫向那边望去,卡拉夫惊呆了:探子们抓来了他的父亲和柳儿!只见他们已经被拷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卡拉夫大声叫道:“我根本不认识这两个人!快放他们走!”可是旁边有人证明说:“我们在白天亲眼看见他们三人在一起,看上去是老相识。不管卡拉夫怎样否认,官员们是不可能放走那两个人的,他们准备继续拷问。

正在这时,公主图兰多特驾到,虽然她带着面纱,谁也看不清她的面容,但可以感觉出来她非常焦虑不安。现在听说抓到了知情人,就仿佛找到了救星似的,她示意手下的大臣赶紧问讯。老人铁木尔被一个侍从按倒在地上,他一声不吭,侍从高举起手里的鞭子,这时,柳儿挣扎着冲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老人,大声说:“不要打他,问我好了,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他的姓名!”卡拉夫和老人都大吃一惊,那几个大臣则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们有救了!只见柳儿艰难地站起身来,面对着图兰多特冷酷的脸,一字一顿的说:“我确实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宁死也不会讲出来!”这话激怒了公主,她大声命令侍从们严厉拷打她。柳儿满怀深情的看了一眼卡拉夫,然后对公主说:“打死我吧,我愿意了此残生,但决不吐露半分!”公主十分不解:“是什么使你如此坚定?为什么你愿意替他人去死?”“是爱情!”“爱情?”“是的,是爱情,甜美的爱情。我愿为它付出一切代价,公主啊,请你赐我一死,我将感激不尽!”公主图兰多简直不能相信会有人为了爱情宁肯丢掉性命。卡拉夫在一旁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十分怜惜柳儿,可眼看着柳儿的生命危在旦夕却无力相救。这时,柳儿唱起了令人痛彻肺腑的咏叹调:“公主啊,你虽然冷若冰霜,也将被他的热情溶化,你会爱上他!……当东方出现朝霞,我将闭上疲惫的眼睛,长眠在那九泉之下,再也看不见他!”一曲唱毕,柳儿突然冲向一个士兵,夺过他手中的利剑,猛地刺向自己的咽喉,然后,她向卡拉夫投去最后的深情的一眼,倒在地上咽气了。

众人哗然。卡拉夫扑倒在柳儿的身上,大声呼喊道:“你为什么要饮恨轻生,我可爱的柳儿!”铁木尔老泪纵横,几乎难以自持。他握住柳儿余温尚存的手,神志恍惚地唱道:“柳儿,柳儿,快快起来,看天色已亮,让我们打起精神。我们还要赶路,旅程还远得很。”一位大臣走上前去,劝慰他说:“老人啊,请起身吧,她已经死了,不会再复生。”老人痛苦地继续唱道:“柳儿,我温顺的孩子,在这漫漫的逃亡旅程,是你给了我安慰和关心。现在他们害死了你,一定会遭报应!”周围的人们都被柳儿的壮举震撼了,他们小心地抬起柳儿的尸体,走下场去。铁木尔叫着柳儿的名字,跟随着也走远了。

现在,天已大亮,朝霞辉映在皇宫大殿的顶上和高高的城墙上。这里只剩下卡拉夫和公主图兰多特两个人了。卡拉夫痛苦万分,他向着一动不动的公主唱道:“你的心残酷冰冷,简直就是顽石的化身。我要看看你的内心,究竟还有没有一丝人的感情!”他走过去,一下子撕掉了公主的面纱,这使图兰多特大吃一惊:“你怎敢如此放肆,对待我公主图兰多特?告诉你,休想改变我一丝一毫!”“你已经失去了灵魂,空有美丽的面容!我要把你的凤冠霞披用脚踩进尘埃之中,我要用我火热的亲吻,狠狠地给你一个教训!”

冷不防,图兰多特被卡拉夫一把揽在怀里,让他使劲儿吻了一下。她气愤得大叫,但卡拉夫紧紧地抱住她不松手,就在挣扎中,公主的心起了变化——她第一次流下了眼泪,第一次受到了感动,这连她自己都感到不可理解:“我这是怎么了?我该如何是好?天啊,我输给他了!”在她柔弱的哭泣声中,卡拉夫喜悦地唱道:“我就像那春天的阳光,哪怕你冷若冰霜!你的眼睛就像花木逢春,水波盈盈闪耀着爱的光明!啊,多么美丽,多么动人,我终于获得了爱情!”

此时的图兰多特完全变了样:往日的骄横、冷酷都不见了踪影,是柳儿为爱情的献身和卡拉夫的不懈的热情深深震撼了她,使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她眼含着热泪,她轻声唱道(为她的歌声伴唱的,是幕后女声合唱队动人的《茉莉花》旋律):“啊,异邦人,自从你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就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惶恐。曾有多少人为我丧生,我从来都是无动于衷。可是你的眼睛却夺走了我的灵魂,我的心!我胸中有如小鹿在狂奔,我已被你的热情征服,一切骄傲都荡然无存。请告诉我你的姓名吧,异邦人!”

卡拉夫大声地宣布:“卡拉夫,鞑靼王子。这就是我的秘密,我骄傲的姓名!”公主紧紧地和卡拉夫拥抱在一起,古老的仇恨在瞬间消逝了,他们只感觉到爱,感到全身心的幸福。

最后的场景是在色彩明亮的皇宫里。老国王高高地坐在王位上,文武百官站立两旁,还有许多百姓聚集在这儿。作曲家用音乐营造了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他让嘹亮的铜管演奏《茉莉花》旋律的变体,听上去这亲切的旋律显得极其壮丽辉煌。身穿华丽盛装公主图兰多特来了,她的身后是昂首挺胸的卡拉夫。公主款款走向父亲,向他朗声宣布说:“尊贵的父王,这异乡人的姓名我已经知道——”在众人的注视下,图兰多特转过身来,指着卡拉夫说:“他的名字,就是爱!”整个宫殿里一下子欢腾起来,众人齐声歌唱,他们赞颂爱情的伟大力量,祝愿他们永远幸福美满,祝愿国家永远详和富强。作曲家让合唱队和乐队发出响亮饱满的声音,达到了全剧最辉煌的高潮。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 篇2

1.对歌剧、歌剧音乐感兴趣, 乐于学习了解与歌剧有关的音乐文化, 领略歌剧魅力。

2.了解什么是歌剧艺术, 初识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咏叹调和宣叙调、重唱及合唱等。

3.学生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 有能力创编或改编自己喜爱的小歌剧或音乐剧。

[教学重点]

初识歌剧这种艺术体裁;能够理解歌剧中的声乐样式。

[教学难点]

对歌剧及其音乐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剧片段

欣赏歌剧音乐片断, 共同走进歌剧艺术, 感受歌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 引发兴趣, 使学生产生好奇。)

二、师生交流、学情反馈

请同学们谈谈对歌剧的最初印象, 通过交流, 教师掌握学生的原有知识程度, 并简要介绍歌剧知识。

1.16世纪萌芽于意大利, 17世纪逐渐兴盛于欧洲。

2.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三、新授课

1. 导入新课:

教师设疑:你知道这部歌剧吗?

(1) 故事来源于古老的中国。

(2) 选用了一首我国民歌作为歌剧音乐的主要素材。

(3) 用三个谜语决定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2. 引入本课重点欣赏剧目: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

(1) 演唱《茉莉花》, 感受歌曲的旋律美, 欣赏剧中的《茉莉花》唱段;倾听中国民歌在西洋歌曲中的重新演绎, 比较二者的不同。 (2) 讲述这个古老的传说。

(3) 简要介绍作者普契尼及歌剧《图兰朵》的重要历史地位。

四、歌剧经典唱段赏析

1. 欣赏柳儿的咏叹调《主人, 请听我讲!》。

2. 欣赏卡拉夫的著名唱段《今夜无人入睡》, (学生比较熟悉这个唱段) 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歌剧音乐的兴趣。

3. 欣赏卡拉夫猜谜时惊心动魄的演唱, 破解谜题。

教师先给出谜面, 学生猜谜, 欣赏演唱, 使他们牢记全剧重要的故事情节,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欣赏歌剧《图兰朵》终场合唱, 感受歌剧中合唱艺术的宏大气势,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

5. 在欣赏过程中, 穿插讲解歌剧中的声乐样式:咏叹调和宣叙调、重唱及合唱等相关音乐知识。

(1) 咏叹调:可以是主人公在特定情景中思想感情的表达, 也可是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的表白, 善于抒情, 通常为独唱。

(2) 宣叙调:宣叙调又称朗诵调, 是类似一种语言的叙述, 就是将对白的陈述变成了歌唱的形式, 它是与咏叹调相对的。

(3) 重唱:分为二重唱、三重唱等等。重唱在歌剧中可以使几个人用各自的特性音调歌唱, 或表现同一内容, 或表现完全不同的内容, 造成生动的戏剧性和立体化的效果。

(4) 合唱:往往能造成戏剧的高潮, 烘托出宏伟热烈的气氛。

五、课堂知识拓展

分成四组, 用最熟悉的题材创作一段音乐歌剧片段。

(设计意图:为了启发学生用他们自己熟悉的音乐和故事, 激发学生的潜能, 主动去参与创作。以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教师小结

不啻误读:歌剧《图兰朵》新析 篇3

关键词:歌剧《图兰朵》;东方主义母题;异质文化描述

中图分类号:I109.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165—02

当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英戈组合”唱起那情歌般的《爱的火焰》,人们从“今夜我要和你点燃心中的火焰”的曼妙玄想中,感受中国民歌与西方美声之间音色的完美合璧,想象东西方文化在夜色中浪漫无际地跨界。这场象征中国与世界深情话别的表演,显现了中国人民对诸种文明之间吸收融合、和而不同的良久向往。无独有偶,2008年3月21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由中国作曲家郝维亚续写普契尼未完成的乐章,幺红、戴玉强等知名中国演员加盟演出,使得这部堪称“中国版本”的西洋歌剧再次承担起传递中西文化讯息的使命。

然而,历史却喜欢跟人开玩笑,调侃这严肃的“使命”。

十年前,张艺谋导演就将《图兰朵》搬入北京清帝祭祖的太庙,在音乐上未做任何修改,采用阿氏(Alfano)版结尾,演员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除演女奴柳儿的是黑人,其他演员全是白人。票价高到1 500美元,在设座3 500的太庙连演九场,盛况空前。张艺谋谈及到这场“世纪演出”时说:“在导演《图兰朵》之前,我对歌剧所知甚少,后来我知道了,让《图兰朵》回故乡,是许许多多的人几十年来的梦想。我很幸运能担任此次演出的导演,来替许多人圆这个梦。”导演觉得不辱使命,“没想到一不小心还给咱们国家长了脸”。捧场者则“自豪”地庆贺“中国公主回家了”。然而,且不说荣归故里的《图兰朵》是否圆了国人之梦长了国家之脸,但就说图兰朵这个逼死女奴柳儿,发誓要杀光所有看上她的男人的恶妇,哪有一点“美丽的中国公主”的影子?

众所周知,普契尼当时说《图兰朵》讲述的是一位“美丽的中国公主”的故事。为了凸显中国元素,歌剧作曲家别具匠心,引用了流传广泛的中国民歌《茉莉花》,第二幕第一场中有对中国江南水乡充满遐思的描述,还有三个似乎是在隐喻虚幻时空中的假面人物平、庞、彭象征中国的官员。这些元素,足以让那些光听音乐不理解戏剧的欣赏者觉得是“正宗中国货”。但是,这是一个在他者境域中讲述的祖先的故事,西方作者掌握着表述中国人的话语权力,在西方公众文化意识中建立起一种关于“他者”的话语形式,而东方不仅是被“观看”的,而且被某些支配性的框架所控制和表述。

美丽的中国公主图兰朵冷酷凶残,猜不出她谜语的求婚者都被斩首示众。虽然无数王公贵族死在她的手下,但依旧有那么多痴情人因其美貌铤而走险。她所代表的是一个强大、令人向往而又让人充满征服欲望的对象。至于柳儿,作曲家似乎倾注了较多的心血,传说写到柳儿自杀时作曲家也搁笔离开了人世。不过,柳儿这个甘愿牺牲值得同情的东方女性,在剧中却始终与爱无缘。男主人公卡拉夫是一位流亡的异国王子,他有高贵的王室血统和过人的勇气智慧,轻而易举猜破了公主的三道谜题之后,宽厚仁慈地包容公主的赖婚。最后以柳儿的牺牲为代价并用自己的一个吻征服了高贵的公主。这个宽厚仁慈而又有着强烈征服欲望的征服者,终于凭借智慧和勇气取得了对东方公主的胜利,也成了“西方的博爱对东方的同化”的象征。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位中国公主描绘成“世界上最残酷的雌性动物”[1],最后却又不可思议地让公主投入卡夫卡的怀抱呢?原因仅仅是当作者把一种异质文化的零碎特征用一种参照文化的语言和规约去描述时,不可避免地将自身文化的价值观念作为衡量标准而对发生的或想象的事物做出判断吗?如果去读一下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或许就会明白,与其说是文化误读,不如说是文化误导。这部著作归纳出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有两大母题:第一个母题是,欧洲是强大的,亚洲是被打败的;第二个母题是,东方意味着危险。带着殖民者的傲慢,西方人有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顾盼自雄的观点也就罢了。问题是这种西方人对东方人的愚钝认知,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东方人如何看待自己及本族文化的态度。有些人争先恐后地确认自己民族文化谱系属于吉尔兹划定的“地方性知识”,实质上默认有一种西方特产的凌驾一切的普世性知识;有些人拾起西方多元文化观念的牙慧,说些言不由衷的空话。总之,正如马克思所言,“他们不能代表他们自己,他们只能被别人来代表。”[2]

实际上,《图兰朵》的故事最初来自波斯的《一千零一日》,图兰朵梦见一支公鹿被母鹿救起,后来母鹿将死公鹿却不去救,她将此看作神的警告,拒绝所有来提亲的男人。于是她的奶妈每天早上给她讲故事,讲了一千零一日。18世纪意大利剧作家卡洛·高齐讲故事的背景移置到中国,这个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剧作家本来就是要借此贬低中国,警告当时迷恋中国文化的欧洲人,中国是个血淋淋的陷阱,女人尚且如此残暴。这正应了萨义德概括的东方主义第二大母题:东方是危险的。

《图兰朵》中缭绕着西方浪漫主义“异国情调”热潮的余音。应该说,“异国情调”是使这部歌剧风靡一时并令作者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所谓的“异国情调”,是指自认为“文化中心”的欧洲人对非欧洲文化的一种描述,最早出现在十六七世纪欧洲的文学作品中。音乐中一度风行的“异国情调”,其实质是某种以一定价值观念形成的审美产物吸收一种与自身相异的价值,通过相互撞击让发出的光芒照亮自己;这种光芒就是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它使旧的事物在价值对撞后所产生的新关系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在“异国情调”热潮中,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制造出来的空间。几百年来,西方关于中国的知识总是在真实中掺杂着虚构。歌剧《图兰朵》对遥远中国的描述,正是这样一种“想象”与“现实”的混合体。作品通过戏剧角色的塑造,反映出作者对异质文化的价值判断。而在现实中,西方世界充满对东方的妖魔化和排斥。卫景宣在《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中讲了唐人街对美国主流社会种族歧视的集体记忆。作为美国社会中的“他者”,华人有一种文化上的无身份感,即便加入美国国籍也并不能够享受到与白人、甚至与黑人相等的公民待遇。他们在美国被看作是“外国人”和“异己的敌人”。他们甚至连思念故乡的权利都被剥夺,因为主流社会认为,亚裔人应对他们祖居国的行为负责,这使得亚裔人深感不安和困扰,不愿张扬对故国的情愫[3]。这种语境,正是东方主义产生的温床。在西方,也有像伏尔泰那样浪漫化中国的文学艺术家。“伏尔泰在《中国孤儿》中盛赞中国文化,莱辛在《智者纳坦》中贬基督徒而褒犹太人和穆斯林,日奈在《黑人》和《屏幕》中站在被压迫的黑人和阿尔及利亚人的立场上挑战白人统治者”,都反映了西方社会里的有识之士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但属于“另类的”观点。但东方在更多的场合只是白色西方人的研究对象。正如吉普林所“袒露”,“当‘白种人’开踩出一条接一条的大道时,他们心中怀想的是整个世界!”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认为,西方文明、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等就像一堵不透水的墙,其支持者们从天性上说会竭尽全力将所有与自己相异质的文明排斥在外[4]。那么,对东方人而言,西方人创造的东方意象难道可以作为东方人反观自身的镜像?

《图兰朵》中并没有讲述一个有着确切年代背景的中国,不过正如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创作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这个理想与道德丧失的年代,西方人开始重新关注不同于自我的“他者”,来发泄不满和寄托希望。“在文学作品中,遥远的异国往往作为一种与自我对立的‘他’(The other)而存在。凡自我所渴求、所构想、及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都会幻化为一种他性投射于对方。”[5]从中国与欧洲有接触以来,中国作为一个“他者”的形象存在于欧洲对中国的描述中,或是作为一种倾慕对象及理想的寄托,或是作为西方反观自己的镜像。对这个形象所作的价值判断是随着双方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的。实质上,对异国的描述和关注所隐藏的往往是对他者文化的一种利用,这种利用也常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问题在于,人们对历史是否有清醒的、公正的、本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惠柱.谁的蝴蝶夫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3.

[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

[3]卫景宣.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4]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7-446.

歌剧长征观后感 篇4

歌剧开始前的交响乐低沉阴暗,但渐起丝丝希望,一段艰苦日子在由此展开。长征会师后奔腾而起,人民带着希望拼搏奋斗,尽管过程中有死伤,有损失,但积累了宝贵经验。长征过程中红军群众工作做的好,老幼男女,各民族,皆以红军为榜样,连小孩也积极参军报国。

作为90年代出生的我,看到的只能是电影中红军身影的再现。但我感觉得到长征的精神,感觉到所有参加长征的人的伟大,他们有着不怕牺牲的精神。正因有了他们的这种精神,才会有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有一个小孩想参军,因年龄小被拒绝,小孩带着特有的孩子气埋怨将领。毫无疑问,这位将领做的是合理合情的拒绝,而剧中突出这点是为了赞扬红军全军将士深得民心,人民群众以红军为榜样;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强烈的为自己的命运,为国家的命运而奋斗的热切期盼;也从一个小孩参军被拒的插曲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的观点。

观看以后,我十分钦佩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在今天,战争已不再,和平才是世界潮流。我们要发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壮大我国国力,让人民过上幸福殷实的日子。想想红军,此刻我能做得只有发奋学习科学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我们不能在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要自强、自立,创造21世纪的伟业,这是要做到的,也是能做到!习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当然,这也绝非易事,正因这需要顽强的拼搏精神,长征精神就能体现这种拼搏精神。

歌剧《卡门》的观后感 篇5

在这学期,我们看了一部经典歌剧《卡门》。以前我只是知道这是法国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写的短篇小说,大致情节了解,但觉得并不独特。看过比才的歌剧《卡门》后,就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歌剧觉得精彩的部分当然是它的音乐。最为熟知的便是《斗牛士之歌》,那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崇拜他的人而唱的,那也算是西班牙斗牛的象征曲了。除此之外,卡门的咏叹调《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完完全全展现了一个大胆敢爱、豪情奔放的吉普赛女人的特质;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中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还有序曲等,音乐贯穿全剧,因为高兴而唱、对话而唱、预示悲惨结局而唱、诉说爱情而唱,便使得《卡门》在情节、艺术手法上有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特别喜欢我们看的这个版本的卡门的扮演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歌剧中的卡门事隔非常美的吉普赛人,美到只要让她看一眼你就会深深爱上她。是个奔放、不羁的女人。而扮演者虽说在美貌上差了些,但卡门的大胆,狂野,热情,忘情地舞蹈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本身就是一只跳动的音符,随着音乐为唐·豪塞翩翩起舞。她连回答审讯也用歌曲,甚至只是哼哼旋律而没什么词。就像《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中唱的她就是一只叛逆小鸟,没人能捕捉她,驯服她,限制她,即使最终因为自由而死。

作品不仅仅是作品,其实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当歌剧《卡门》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时却遭到失败。一位批评界人士认为乐队的演奏“乱七八

歌剧《再别康桥》观后感 篇6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的这首诗很美,说是“绝唱”也不为过。灯光打亮,记忆中的人物缓缓登场。

许多人都知道那个著名的爱情故事。一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学家梁思成,哲学家金岳霖,诗人徐志摩,画家陆小曼,才子佳人,共谱一段凄美的民国之恋。但对于这段广为流传的佳话,大多数人也仅限于知道而已。倘若能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和细节,对这首诗,这段往事,会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导演和演员的用心有目共睹。几位主演不仅做到了形似,也有神似。扎实的基本功,舞台上专注投入的表现,情感的融合与表达,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甚至于一个尾音,一个眼神,一声叹息,诸多小细节上透露着考究,整场歌剧高潮迭起,一气呵成,给人以惊艳之感。

开场的“金岳霖先生”,字字句句带了厚重和痴情,演员的塑造很到位,一个年老的,富有智慧的,浑身上下闪烁着哲理光芒的金先生就这么出现在眼前了。演员沉稳,大气的演绎很是符合金老先生的性格和风度。

梁思成是令人惊喜的。私以为饰演梁思成的演员最是做到了形似。而在演绎中,也是最灵动的,这种演绎,当是带了一种个人特色,并不是完全的还原,却也别有一番韵味。歌剧是一种戏剧,原型人物和演员演绎当是两个灵魂。演员的演绎不可避免要带上自身的影子。而在再别康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的,意气风发,青春逼人的梁思成,镜片后的眼睛里透出活力和聪睿,这是和大多数书籍中的描述不同的,他们说,思成坚韧,理性,大度,但在歌剧中,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抖擞精神,昂扬斗志,那种坦诚的本色,是他今后遭遇人生起落时安然若素不忘本心的伏笔。可以说,在演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的梁思成,看到了他的精气神儿。在这种朴实而又拿捏有度的表演中,人物的性格进一步丰富,人性得到了填充,从单一的符号化形象变得丰满立体,真实可感。演员身上的气质赋予了角色新的灵魂,这样的梁思成是那么的亲切,宛如我们身边的同学,而一个兼具工科生冷静理性和文科生细腻感性的男生,林徽因又怎能不爱呢。

徐志摩的扮演者有一种稳重和老练的气质,演出了一个多情诗人的爱恨,痛苦和迷惘。而陆小曼的扮演者,也很是形似,演出了一个女画家放纵堕落背后的心路历程。

林徽因的扮演者,有其美貌,却略输气质。林徽因,是有她的傲娇与自恋的,但良好的教育和涵养使她不至娇气。少女的娇嗔固然可以理解,但当我们将眼前的少女同那个跋山涉水,爬上爬下,黑瘦多病,吃苦受难,以一副瘦弱身躯坚持为中国建筑事业拓荒的妇人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个女子是有大情怀的。而也正是这种大格局,这种坚实的底蕴和高深的智慧,使得她的爱情不只是小情小爱,使得她放弃了徐志摩和金岳霖,选择了梁思成。林徽因的温婉,作为新女性骨子里的强韧,以及真诚,聪慧,都值得进一步发掘。众人评价不一,但私以为,林徽因身上的清高孤僻,使她的天真奔放不至矫揉造作。这种性格的双面性,有待进一步分析呈现。

康桥的诗传诵了好多年,我们需要一部歌剧,来带我们走进这首诗,那段岁月,去看那些未曾被发现的风景,赏剧中人不自知的心情。私以为,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需要传达一种精神和理念,给人以艺术审美上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而更好的,则是能给人一种启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唤起观众的思考和想象。哈姆雷特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有着无限被解读的可能。而沉默不只是今晚的康桥,个性与人性,爱情与婚姻,情感与道德,理想与现实,都是再别康桥中亟待被发现的课题,沉默着的它们等待歌剧为其发声。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 篇7

一、歌剧《图兰朵》的创作背景及其剧情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 感情鲜明, 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取材于C.戈齐的神话剧, 在这部作品里他坚持了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 摆脱了原著的象征性, 使全剧充满生活气息, 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在这里一反过去常采取的抒情室内风格, 恢复了几乎被人忘却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 有雄伟的合唱、辉煌的独唱段落、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等。由于戏剧的背景是古代中国, 所以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同时他在剧中广泛运用了欧洲的古调式, 有些表现性强的场面, 运用现代和声, 形成不协和的多调性结合。可惜写到第三幕时普契尼因病逝世, 剩下的部分由他的学生F.阿尔法诺根据他的草稿完成。1 9 2 6年4月, 当《图兰朵》在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 获得巨大成功。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在第三幕中忠贞而善良的女仆柳儿唱完咏叹调“是爱情使我如此坚强”后拔剑自刎时, 转向观众低声宣布:“本剧到此结束, 伟大的作曲家普契尼写到此处, 他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 死亡比艺术更有力量。”托斯卡尼尼眼含泪花离开了指挥台。托斯卡尼尼并没有想到他的这番话, 不仅向故去的普契尼表达了深刻的悼念。作为一部杰出的作品, 《杜兰朵》标志著整个十九世纪古典歌剧时代的终结。

《图兰朵》是普契尼这个歌剧大师最后的绝唱。它讲述了发生在古老东方的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中国元朝时的美丽冷酷的公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 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 她会嫁给他;但如猜错, 便处死。很多爱慕公主美貌的青年都因此付出了生命。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 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卡拉夫王子立刻被图兰多公主的美貌吸引, 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 答对了所有问题, 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拒绝认输, 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 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 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 还愿意被处死, 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 并且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的冷酷无情。天亮时, 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 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 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 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 王子的名字叫“爱 (A m o r a) ”。

二、歌剧《图兰朵》的人物特征

公主图兰朵性格是特点在歌剧中, 剧作家在多方面加以描绘的。童声合唱《茉莉花》曲调刻画了图兰朵作为国王的女儿、尊贵傲慢、颐指气使的派头。在第二幕中, 咏叹调《在皇宫中》活生生地描绘出一个傲慢、冷酷的公主形象。图兰朵祖母的遭遇使公主发誓要为之复仇, 因此她残暴冷酷的面对爱慕她的青年们。到了第三幕中图兰多特与卡拉夫的爱情二重唱中, 她的第二个咏叹调《第一次流泪》描绘了她作为一个女人被真正善良、纯洁的力量所征服。它用温柔抒情的笔调来描述公主内心洋溢着的喜悦之情。在整幕歌剧中, 公主图兰朵作为主人公, 她的性格特征十分鲜明, 性格转化通过一首首咏叹调加以阐述和推动, 使得一个丰富、立体的艺术形象跃然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魅力持久不衰。

王子卡拉夫在第一幕初次出场时是一个被图兰朵美貌深深吸引的热情青年, 他一心想解出三个谜语去赢得美丽的公主。但他作为一个贵族青年, 对普通底层的劳动人民也有着深刻的怜悯与爱护。他这种可贵动人的的感情表现在他的第一首咏叹调《柳儿, 你不哭》中。此时卡拉夫对柳儿的感情境界要比图兰朵更加接近。在第三幕他对柳儿《诀别》的咏叹调更加反映出卡拉夫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他内心的痛苦化成一种力量。在唱这首咏叹调当中, 还加进了柳儿和铁木耳悲伤的呼唤, 以卡拉夫咏唱的最后乐句为基础, 加入了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合奏, 形成了第一幕非常宏伟壮大的终曲。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完全的表达了一种主人公一种的风格, 他专注地谛听着在寂静的夜晚中来自远方传来的声音, 女声合唱“可怜那死去的人”远远的传来, 同时王子的热情咏唱持续着, 与女声合唱相互呼应, 好似回声荡漾, 形成了非常富有诗意的场面。

剧中另一主人公柳儿, 是本剧中惟一的动人心弦的人物。普契尼对柳儿这个角色也是十分喜爱的, 他一共为柳儿设计了三段咏叹调来展现柳儿这个角色的光彩和特点。她的唱段感人至深。《主人, 请听我说》g小调, 音乐非常细致地对一位充满深情、心地善良的女子进行了性格描写。柳儿在唱这首咏叹调时内心饱含着对王子深沉无望的爱情, 当她全部的热情为王子而点燃的时候, 她迸发出的是深深打动人的绝唱。柳儿的另一个咏叹调《虽然你冷若冰霜》, 歌中唱到“你什么都不懂, 你没有人性, 你那颗冰冷的心, 将要被他的热情溶化”。用一种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了两种女性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现。柳儿的感情逐渐推进, 最终到达高潮的咏叹《为了不再见到他》是最富有感染力的一段演唱。柳儿拔出尖刀, 用生命捍卫誓言和爱情, 用鲜血来阐述真诚和深情。这一场景从音乐性, 还是从视觉效果来说, 都是最让人感动震撼的一幕。在普契尼的这部《图兰朵》中, 被赋予无限赞美和同情的无疑是柳儿这个角色, 同时柳儿也是普契尼歌剧最感人的女性角色。柳儿为了爱情, 为了善良而死, 她甚至带走了我们伟大的作曲家。普契尼在写完这段音乐后就永远的搁笔了。

三. 结语

十九世纪的中叶是英雄与贵族的时代。威尔迪的作品中, 英雄的盔甲在铿锵作响, 贵妇的衣裙在柔柔荡漾。而他的《茶花女》却成为了十九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歌剧的滥觞。深受威尔第影响的普契尼说:“我热爱小人物, 我只能、也只想写小人物。如果他是真实的、热情的、富有人性的、并且是能通向心灵深处的。”于是他笔尖的旋律赋予咪咪以冰凉的小手、也赐与托斯卡以圣母一般的容颜, 指端的节奏绵延了巧巧桑无助的等待、也温煦了劳蕾塔纯洁的心灵。然而, 普契尼的艺术生命、乃至十九世纪古典歌剧时代, 却依旧终结古老东方的在图兰朵公主和卡拉夫王子身上。普契尼对东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图兰朵》中选用了四段中国音乐。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首推第一幕的童声合唱〈茉莉花〉。也许普契尼所掌握的中国音乐并不多, 但这个选择却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想像和认知。从简净澄洁的旋律中, 我们听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质朴和淡雅。就是在这种尝试超越自己的过程中, 遗憾的是普契尼却未能完成自己心愿, 这无疑是普契尼的悲剧, 也是歌剧史上的悲剧。

歌剧《图兰朵》是普契尼一部伟大的足以载入歌剧史册的作品, 在近百年来, 无数杰出的歌唱家都以独自的特色演绎著这部歌剧, 让人倾倒神醉, 她的艺术魅力始终散发着如同茉莉的清香, 那些情感丰富、性格鲜明的活生生的人物将永远留在世界各地的歌剧舞台上。我们感谢伟大的歌剧大师普契尼为我们留下的这最后的绝唱!

参考文献

[1]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歌剧》[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0.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 篇8

1姓名:林舒祥座号:124号(学号:810901105)

指导老师:杨鸣

标题:歌剧《茶花女》观后感

摘要:歌剧讲述的是一个交际花的爱情悲剧故事。主角维奥莱塔是著名交际花,在阿尔弗莱

德的追求下两人相爱。阿尔弗莱德的父亲知道后请求维奥莱塔为了阿尔弗莱德的家族荣誉而离开他,于是维奥莱塔忍痛离开了自己的爱人,阿尔弗莱德不理解,在一次宴会中羞辱维奥莱塔,并伤心的离开国家。后来,阿尔弗莱德知道了实情,于是回来找到昔日情人。但是,这时候的维奥莱塔已患病垂死。最后,故事以悲剧收场。从这部歌剧得到很多感想。

关键字:歌剧、茶花女、音乐、表演、感想

内容:

我以前并没有认真的欣赏过一部歌剧,等选修这一门课后,才对歌剧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我们这一代,歌剧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宁愿去电影,也不想听着一群人在哦哦着叫。至少我以前是这样认为的,选修这一门课后,我终于能让自己静下来去欣赏一整部的歌剧了,努力去寻找歌剧中的艺术魅力,投入到歌剧中,虽然对于歌剧还没有充分的了解,但看过几部歌剧,还是有一些感想,对歌剧有一定层次的理解。

《茶花女》歌剧也许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最完整的歌剧。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有看过一些,部歌剧就是根据原著小说写成的。歌剧讲述的是一个交际花的爱情悲剧故事。主角维奥莱塔是著名交际花,在阿尔弗莱德的追求下两人相爱。阿尔弗莱德的父亲知道后请求维奥莱塔为了阿尔弗莱德的家族荣誉而离开他,于是维奥莱塔忍痛离开了自己的爱人,阿尔弗莱德不理解,在一次宴会中羞辱维奥莱塔,并伤心的离开国家。后来,阿尔弗莱德知道了实情,于是回来找到昔日情人。但是,这时候的维奥莱塔已患病垂死。最后,故事以悲剧收场。这是一浪漫又无奈的爱情,或许作者写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的悬殊淹没了美好纯洁的爱情。

歌剧有几个精彩的场面,如:阿尔弗莱德唱著名的《饮酒歌》:“让我们高举起欢乐的酒杯,杯中的美酒使人心醉;这样的欢乐时刻很美好,但真实的爱情更宝贵。眼前的幸福且莫错过,大家为爱情干一杯。”他转身对维奥莱塔:“青春好像一只小鸟,飞去不再飞回!请看那香槟酒在杯中翻腾,就像人们心中的爱情。”阿尔弗莱德嘹亮的歌声使得众人更加兴奋,他们同声唱道:“好啊,让我们为爱情干杯,再干一杯!”维奥莱塔接着唱:“在他的歌声里充满了真情,它让我深深地感动;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快乐,我为快乐而生活。好花若凋谢不会再开,青春若逝去不会再来;在人们的心中,爱情不会永远存在,今夜好时光大家不要放过,举杯吧,庆祝欢乐„„” 众人再次合唱:“啊!今夜在一起使我们多么欢畅,一切都使人流连难忘!让东方美丽的朝霞透过花窗,照在狂欢的宴席上!”

阿尔弗莱德的爱情迅速发展,不久,维奥莱塔实践了她的诺言,迁离繁华的巴黎,到风光明媚的乡间筑起爱巢,过其甜蜜快乐生活。在轻快的前奏引导下,阿尔弗莱德穿著猎装出现在花园中。他因得到维奥莱塔的爱而非常高兴。阿尔弗莱德唱出《我年轻狂热的梦》:“我沸腾的心和年轻的热情,她用温柔的爱与微笑,使它逐渐平静。打从她说过忘掉人世,像天国般共同生活的那一天。”

维奥莱塔对他们的爱情,深信不疑,但抵不住迪瓦尔的爱子心切,忍痛勉强答应他的要求。流着眼泪唱出断肠之歌:《告诉你女儿》她说:“为了成全迪瓦尔女儿的幸福,愿意牺牲一切,甚至报以一死。” 唱完已泣不成声。

到迪瓦尔的信:“你遵守了诺言......,他们还是决斗了。男爵虽然受伤,但逐渐在复原。

阿尔弗莱德现在国外,我已告诉他你所做的牺牲,不久即可回到你身旁。我也会来看望你,祈求你能早日康复......。”可是她却叹息道:“太晚了,”当看到镜中憔悴苍白的面容,不禁暗自叹息。在双簧管凄凉的曲调上,维奥莱塔唱出这首绝望的优美咏叹调 《再见,往日美丽的梦》:“再见,往日美丽快乐的梦,玫瑰般的脸色已经苍白,阿尔弗莱德的爱也遥不可及。神呵,请宽恕这误入泥沼的人,一切都将结束!”微弱的歌声,暗示一切都将终了。

维奥莱塔忏悔说: “对不起,全是我的过错,我一切都明白了。” 维奥莱塔兴奋地说:“我也知道你一定会回来!”

两人激动地唱出优美的二重唱《离开巴黎》:“离开巴黎,啊,我亲爱的人,让我们再度一起生活。我要补偿你过去的痛苦,你的身体一定可以康复。” 维奥莱塔突然顿悟说:“啊,不可能了!”,要阿尔弗莱德和她一起去教堂,感谢神让他回来了。

但维奥莱塔因兴奋过度,倒在地下。阿尔弗莱德赶忙叫安妮娜去请医生,但维奥莱塔说:“如果你回来还救不了我,这世界上再也没人能救我了。”

维奥莱塔想起自己悲惨的身世,使出最后的力气激昂地唱道:“啊,历尽痛苦的我,年纪这么轻就要死去!我内心忠贞不移的爱,只是空想罢了!”“亲爱的,让我们一起流下快乐的眼泪!在希望面前,请不要封闭你的心!”

这时迪瓦尔也进来了,而且安妮娜和格林维尔医生也赶到。“啊,维奥莱塔,我要拥抱你,如同自己的女儿,哦,胸襟宽宏的人儿!”

“哦,您来晚了,真是感谢,我将幸福地死去。”你说什么?迪瓦尔不安地问。阿尔弗莱德提醒说:“爸爸,您已经看到,请不要使我更加受苦,懊悔深深地刺痛我的心,她的话像雷声在击打我。这不幸是我一手造成的。”

维奥莱塔拿出嵌有自己肖像的手饰送给阿尔弗莱德,要他留下,以纪念他们的爱情并说:“如果有花一般纯洁的少女把心奉献给你,我希望你要娶她为妻。我将在天使环绕下为你们祈祷、祝福。”大家都为他的不幸悲伤,突然维奥莱塔从寝椅撑起上半身说道:“真不可思议,痛苦的痉挛没有了,我体内有奇怪的力气正在鼓动!我又能活下去了,多么快乐啊!”勉强站起来,但随即昏倒阿尔弗莱德的怀里,从此便玉殒香消,长辞人世了!

茶花女与阿尔弗莱德的爱情是一个悲剧,但造成这个悲剧的人,究竟是谁?第一个使人想到的,就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是他拆散了一对鸳鸯。但他又有什么错?看着自己的儿子,原本年轻有为,鹏程万里,却因爱上一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妓女,而断送了前程?第二个使人想到的,是茶花女自己。她虽然跨出了上流社会的圈子,却仍过着挥霍的生活,导致最终卖了马车,卖披肩,弄的阿尔弗莱德为其东奔西跑,负债累累。但她又有什么错?面对各方面来的压力,她必须以某种方式予以宣泄。第三个,就是阿尔弗莱德,他岁和茶花女生活了那么久,却一点也不了解她,当众羞辱她,使她在内疚,自责中死去。但他又有什么错?他为茶花女付出了一切,茶花女突然“背叛”了他,他不那么做才怪了。第四个,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流的生活圈,他们间接害死了茶花女,但那些人,又有什么错?难道,他们看着茶花女“自甘堕落”,而无一点言语舆论的权利?所以说,他们的悲剧,不是任何人造成的,是爱情欺骗了他们,是生活欺骗了他们,要怪,也只能怪爱情,和现实生活这一对矛盾。难道这个歌剧留给我们的,只是悲剧?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生观,幸福观。有人说过:“你对这部歌剧可以没有印象,但你对其中最主著名的选段《饮酒歌》,却不能没有印象。”

《饮酒歌》充分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于爱情,对于人生的幸福观:“当前的幸福莫错过,大家为爱情干杯。青春像一只小鸟,飞去不再飞回。”这与王骆宾的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向人们展示的一个幸福的观念就是:要抓住当前的幸福,尽情享乐。

中国人每每谈及此观点时,否定率,一定为百分之百。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这观念是肤浅的,错误的。就像李白说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法国暴君路易十五说的:“我死后,哪怕大浪滔天。”但我认为,这样的“当前幸福观”,与中国人的“只为长远的幸福”,都只对了一半,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试想,当时茶花女与阿尔弗莱德爱情的结合太仓促了,没有考虑到共同生活后带来的麻烦。这应证了国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他们如果不谋短暂的幸福,只求长远,恐怕,他们什么都做不到。毕竟,茶花女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情,使她改变了从前在上流社会中那种虚情假意的生活。这也应证了“当前的幸福莫错过”这句话。如果当时他们都是谋求的是长远的幸福,恐怕这个悲剧不会发生,茶花女生命的意义,和爱情的意义,绝不会体现出来。

回到现实中来,我感到,自己谋求将来的幸福,忽略了当前的幸福。我们身边有亲请,友情,当然,还有爱情。记得以前,老师写过一句话:有许多问题,是难以得到完美答案的。可至少,我们可以为这些答案去做些努力,为自己的幸福,去把握些什么。

参考文献:原著小说《茶花女》

《名著欣赏》

《爱情的命运》

网络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推荐阅读:

《歌剧魅影》观后感07-08

《歌剧魅影》观后感字06-03

上一篇:软件工程专业认知的实习报告下一篇:双脚跳教学案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