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推荐8篇)
共和国60华诞已至,万方乐奏,举国欢腾。在北京加紧准备阅兵、联欢的忙碌里,在人们透着喜气的眼神里,在“歌唱祖国”的旋律里„„到处是国庆的欢乐、热烈的气氛。
恢复中国的伟大所必需的全国统一是所有爱国的中国人衷心渴望的目标。60年来,一个伟大的中国、富强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成就辉煌。我们的党中央,每临大事有静气,总是能够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中国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基础已奠定,道路已开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顽强奋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更加旺盛的活力。
2003年早春,一场灾难突然袭来。非典疫情肆虐,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在抗击非典的紧要关头,胡锦涛总书记出现在疫情严重的广东,出现在人民群众中。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尽管受到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仍比上年增长了10%。
抗击非典的斗争,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错综复杂的世情、深刻变化的国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面对一个时期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果断作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人们注意到,2006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以往提法相比,“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
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加强,国民经济连续4年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5.5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000多美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过去的5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投资重点向农村转移,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农村大地发生了新的巨变。2004年至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111元。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39.1%提高到2006年的43.9%,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1 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条件怎么变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矢志追求。
辛苦劳碌在城市中的数千万农民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群体。从中央领导,到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媒体舆论,都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他们。给农民工讨工资、找工作,帮农民工子女解决上学难题,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奔走呼号„„
教育公平,是极为重要的公平。党中央强调,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权威部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增长量的70%用于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617.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61.08亿元,增长7倍多。
从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到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从对高校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到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使这一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与此相应的是,自去年来,仅西部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已有约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约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学生领到生活补助。此外,随着新的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实施,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名大学生和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
看病难、看病贵,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
人民的喜忧,牵动着中南海。党中央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根据中央的要求,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8年全国所有县市区将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截至2007年初,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0个。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人们忘不了:胡锦涛总书记佩戴着爱心红丝带,来到艾滋病患者病房,微笑着主动伸出手,和患者亲切握手、交谈;人们忘不了:每年农历除夕,总书记总是和革命老区、困难地区的群众一起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人们同样忘不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一次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解决民忧„„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第三步战略作出更具体的规划,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艰苦奋斗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 2 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是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就: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提前实现了在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变化,绩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了重新认识,在反思过去的教训、纠正过去错误、吸收过去的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地位,知识分子被提到了国家领导阶级的地位。在政治上,知识分子不再是被怀疑、受歧视的对象,而是和工人、农民一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团结、教育、改造”的对象转变为依靠对象。随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不断落实,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大大改善,经济地位也逐步提高;社会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逐渐形成,知识分子不再是受人歧视的“臭老九”,而是受人尊重、受国家重视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的劳动和创造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受到国家的保护,他们的职业也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羡慕和尊崇。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变化使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着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激励着他们投身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中国的各项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努力下,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和执行,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的知识分子积极地投身高科技领域,认真研究、刻苦钻研、努力攻关,取得了许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且他们及时地把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自1980年以来,在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共取得科研成果1.5万项,创经济效益400多亿元;据统计,到2007年,全国共有软科学研究机构达2千余个,专门从事软科学研究的人员近4万名,每年开展的研究项目达1万多项。为了推动农村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1985年国家开始实施“星火计划”,到1993年底,共完成5.1万个项目,为农村培养出的人才达1 945万人,使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农作物品种经过了数代更新,尤其是在小麦、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育种上,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979—1996年,中国共培育出小麦、棉花、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397个,推广使用面积6.4亿亩;化肥、植保、机械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农业基本上全部实现了机械化。1987年,中国开始实施“火炬计划”。1996年,全国拥有52个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从业人员120万人,总产值2 100亿元。1979—1996年,中国共取得28万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创经济效益在数千亿元以上。仅996年全国取得的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就达29 87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 029项,应用技术成果26 425项,软科学成果1 416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30.8万件,授权专利18.2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2.1%和37.6%,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6.8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 082.7亿元。在高科技领域,这期间中国成功发射了38颗人造卫星,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回收技术及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中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首次实现了多人遨游太空、首次飞行达325万公里、首次全面启动环控生保系统。2008年发射的神舟七号,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2009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为中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其他如钢铁生产、地质勘探等,随着新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广大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断加大。
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的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在现代政治发展中,知识分子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积极地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从1979—1990年,全国范围内有300多万优秀知识分子经培养、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在635万入党的新阶层人士中,知识分子占大多数。其中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知识分子进入到上至中央、各部委,下至县、乡级党委政府的各级领导岗位。到2000年底,全国各级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职工总计1 091万人,他们中至少一半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其中司局级以上干部约4万人,乡科级以下的公务员366.1万人。2008年度、2009年度、2010年度全国公务员数量分别是659.7万人、678.9万人、689.4万人。据统计,2011年底和2012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分别是702.1万人和708.9万人。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各级党政部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变了中国干部队伍的结构,而且他们积极地参与政府管理,进行舆论监督,大大地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进程,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营造更加有力的外部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教育和文化是知识分子活动的两个主要领域,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分布在教育、文化和艺术领域,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都是他们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转变及知识分子地位的不断提升使这些领域的知识分子精神振奋,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充满了希望和热情的他们积极地投身其中,使中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教育界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49年,中国只有4 045所普通中学,1985年中国的普通中国学友81 020所,增加了19倍,中等专业学校有4 049所比1949年增加2.5倍。1995年全国有高等学校1 045所,比1949年增加四倍多,毕业人数805 397人比1949年的25 098人多31倍,在校生近2 906 429人,增加了近19倍。据统计,截至1998年,中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小学在校人数达1.4亿,80%的县基本普及小学义务教育,覆盖全国人口90%多的地区。2003年,全国普通小学招生1 829.4万人,在校生11 689.7万人,毕业生2 267.9万人。全国初中招生2 220.1万人,在校生6 690.1万人,毕业生2 018.1万人。至1998年,中国每年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达40多万人。2006年9月,中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各地基本上已经普及初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发展迅速,到1998年底,全国共培养除40玩研究生,4万多博士生。仅2003年一年,中国研究生就招生26.9万人,在校研究生65.1万人,毕业研究生11.1万人。据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研究生数量为180万,博士生为24万,这些数据还不包括在读研究生数量,在读研究生也在120万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各类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脱颖而出。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为培养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党和国家将他们的功绩载入史册,被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
一社会经济环境
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仅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也为青年一代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了多种途径。经济领域的变革导致大学生政治观的变革,而政治观的演变又反过来制约着经济领域变革的方向。从1979年到1989年,大学生政治观变化的总趋势是政治观取向功利化和政治观主体自主化。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这种政治观念演变的基本方向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变革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方向一致的。在80年代,我们比较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方面的教育,但是却忽略了国内经济领域的变革所引起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这种情况对大学生政治观所造成的影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市场竞争给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打下了深刻烙印。[1]因此,如果不加强对大学生政治观方面的教育与导向,那么政治方向的教育就有可能失去思想基础。这正是80年代大学德育实践中的教训。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我国经济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产力获得解放。在社会加速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大学生在对经济高速发展感到振奋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大的生存竞争压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社会形势的变化,对此许多大学生都有不适应的感觉。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导致了90年代中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趋同论”的认识问题。
党的十六大确定到2010年左右我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不仅改变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市场经济是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体制,要求整个社会环境公开、公正,这对于人们树立平等观念、竞争意识有积极作用。市场经济同时又是契约经济,要求每个人必须遵守秩序,讲究诚信,遵守承诺。这些对于人们养成诚信的品格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还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因此它对于社会上每个人树立法治意识、法制观念有基础性作用。而这些品格对于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又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
二社会政治环境
在80年代初期,由于“文革”的消极影响,使许多大学生对政治感到厌倦甚至恐惧,因此对政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80年代中期,由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给予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导向,精神文化领域的开放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方式、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不少学生从丰富的中外思想文化成果中获得了认识人生的武器,找到了实现自我与社会政治生活最佳结合点,人生价值观念得到了升华。到了80年代末,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锐减,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严重的挫折。在国内,由于腐败现象蔓延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1988年至1989年发生了波及全国的“厌学风”和“经商热”。[3]在新旧价值体系的矛盾、整合与斗争中,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虽然有过彷徨与痛苦,但他们在与旧的社会体系决裂、对新的社会体系认同等方面,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要敏感而迅速得多。
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后,大学生的政治观问题成为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90年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中立现象相当普遍。在90年代初期,全社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主导性政治观念的真空,使长期以来带有权威成分和偶像色彩的政治教育失去了现实支撑点,从而为大学生政治观的转变提供了契机。9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对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表现出宽容态度。同时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同感有所增强。这是因为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身边环境的变化直观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90年代末的大学生整体上政治情绪比较稳定,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的工作认同度比较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他们对现实的感受。由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不同,国际政治显示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种政治现象的多层面性表现为政治主体的多层性、政治内容的多样性、政治措施的多重性、政治文化的丰富性,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形态下经济利益不同的各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多元化的复杂状况也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观。
到了21世纪,我国进入改革创新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特别是在汶川地震这一事件中,遇大灾害,攻坚克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切使大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但是也应看到,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模式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也受到世界多元政治格局的影响。[4]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其政治观与社会上的成年人相比会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反复性和盲从性。
三社会文化环境
90年代以来,大学生政治观的变化轨迹一直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对西方国家的民主和政治制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与舆论和文化传媒的正向引导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我国于1994年获准接入国际互联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的第19次调查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互联网文化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深刻地作用于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对高等学校来说影响尤为深远。网络文化是人类以网络设施、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支点,以现实社会为原型创造的以网络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文化形态。[5]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加速改变着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给大学生的政治观取向带来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征对现实中国家的政治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技术变革了传统的政府运行机制,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重组、优化,促进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至上是现代行政法律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6]网络技术最大的价值目标就是为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进一步提供现实的技术条件。网络对建设回应性政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都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和政治民主观念的形成。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会给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在互联网上,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网络使用者发表信息是完全自由的,这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忽视现实世界的约束力量,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传播活动。这其中既有谣言和不健康的信息,又不乏反政府、反社会、反人类的言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的滥用。网络文化的信息结构是无中心的,它是一个信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场域。因此对于上网者来说,自己就是中心,这就很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至上的观念意识,造成部分大学生行为取向上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有时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网络上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容易使大学生对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最终走向认同和依赖,从而出现政治价值观的倾斜。
四结语
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变化的外因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观变化的走向,可以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经历了“由热转冷,由冷变热,再由热转温”的变化。90年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比较坚定,在多元化的政治背景影响下政治观中立现象比较普遍。21世纪大学生基本的政治观点正确,政治认知判断比较理性,高度关注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关的大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信心,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总体良好,主流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成长成才愿望迫切。
参 考 文 献
[1]许冬玲.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现状与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2004(3).
[2]黄小维.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6(2).
[3]潘松文.政治情感与政治观教育[J].党政干部论坛,2002(7).
[4]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0世纪80年代初,大庆建市,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截止到2007年末,全市工业实现总产值3077.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54.1%;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433户,比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数多369户;并形成了以石油、石化、食品、建材、机械、电子、纺织、电力生产和供应和医药等九大重点行业。地方工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2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85.4亿元,十年增长了近8倍。目前,大庆市经济总量,65%来自石油,35%来自非油产业,这个数字在十年前应该是85%和15%。在“十一五”末期,努力把石油与非油产业的比例调整到55:45。
大庆市从2003年起实施地方工业项目“百项工程”建设。5年来累计新建地方工业项目791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3个,已有599个项目建成投产。
2000年之前,大庆市的工业园区只有高新区的“一区三园”。2000年万宝工业园区启动建设,2003年大同玉米、纸业园区、龙凤向阳园区、杜蒙德里格尔、肇源皮革城开始规划建设,2004年红岗区的玻璃、橡胶、铁人生态园区破土动工。2005年5月,根据黑龙江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要求,全市规划了东城、宏伟、兴化、向阳、喇嘛甸、红岗、林源、让胡路八个项目区,并当年开展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市园区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建设工业园区20个(其中市级以上工业园区14个),规划面积560平方公里。
自1998年以来,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截止2007年末,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08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共引进到位资金242.9亿元。先后引进了金锣、伊利、日月、哈啤、皮革城、华嘉公司年产36万片6英寸集成电路芯片、港荣铝业2200套/年模具加工、天泰生化年产1.4万吨复合薯片、150套/年油田洗井水循环利用节水装置等一大批牵动作用较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促进了我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先后有黑鸟公司、大丰公司、三维公司等9家企业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境外成功上市,累计融资34亿人民币。全市有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了办事处或子公司。力神泵业等8家企业开展了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外合作区域已扩展到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蒙古,中东的伊朗、阿曼,南美的委内瑞拉等区域和国家。全市有华拓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纳奇网络开发有限公司等服务外包企业46家,从业人员3100人,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
到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2.3亿元,增长20.7%,增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7.1%,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分别为15.1亿元、149.4亿元、147.8亿元,占同行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3%、9.6%、67.6%。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2.4和1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基本持平。
大庆油田在43年的开发建设中,把爱国情怀、创业意识、求实态度和奉献精神,凝结成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铸就了享誉中外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创造了世界同类型油田开发的奇迹;连续27年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为国家上缴各种资金和承担原油差价累计达8000多亿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其间,喇萨杏油田在不断提高采收率工作中形成的发展思路及开发方针,是与时俱进思想的集中体现。喇萨杏油田在提高采收率工作中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和丰硕科技成果,是对先进生产力的最好诠释。
总结、推广大庆喇萨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经验,是中国石油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符合中油股份公司开发现状的举措。油气勘探与生产,是中油股份公司的主营业务,重组上市3年来,上游业务创造的利润占中油股份公司总利润的95%。因此,集团公司一直将油气生产放在各项工作之首,提出在加快勘探、力争寻找更大新发现的同时,油气开发生产要合理配置减产油田、稳产油田和增产油田的生产指标,做到减产有序、稳产有方、增产有效。要求东部老油田进一步搞好以资源挖潜为重点的综合调整,努力控制含水,提高采收率,减缓递减,保持优势产业的持续有效发展。
资源,是采掘型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拥有可供开发的资源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资源采掘型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前景。目前,中油股份公司后备资源紧张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实现原油产量稳中有升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需求量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中油股份公司新一届管理层提出一手抓油气勘探,一手抓老油田相对稳产的工作思路,以求实现资源接替的良性循环。
目前,中油股份公司原油产量的80%来自老油田,老油田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坐稳老油田,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不仅能够为老油区拓展出一片新的发展空间,而且能为中油股份公司实现原油产量箭头向上提供保证。大庆喇萨杏油田挑战采收率极限的经验,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从开发角度看,喇萨杏油田有着整装、储量丰富、埋藏浅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着油层多,层间矛盾复杂、油层非均质性强、产量压力大等诸多不利因素。为了给国家多产油,这个油田坚持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过程,紧紧跟踪油田开发的形势变化,认真研究地下油水变化规律,适时提出符合油藏开发规律、满足国家供给要求的开发方针,使喇萨杏油田的开发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创造了可采储量采出程度50%以后继续稳产8年,综合含水60%后又稳产17年的奇迹。大庆喇萨杏油田在不断提高采收率的前进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与时俱进的坚实脚印,在让老油田剩余油的潜力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为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东部老油田曾为中国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依然是中油股份公司产量的主体部分,也是下步挖潜的主力地区。截至2002年,中油股份公司已开发油田的标定采收率为34.67%,其中喇萨杏油田的采收率为50.4%,而其他油田的平均采收率只有25%左右,与国际先进开发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分析,中国石油老油田已投入开发的地质储量中,剩余油的挖潜余地还较大,只要大力依靠技术进步,工作做精做细,把采收率再提高4至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落实下,家乡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原先村民们挤在狭小阴暗的老式木房子里面,此刻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红砖青瓦房,并有了卫生厨房,卫生厕所,有的还建起了两层以上的楼房。以前窄小的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此刻转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此刻我回家能够坐着小车直接就到家门口了。小康示范村使整个村子焕然一新。此刻的孩子们都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并且国家免减了书杂费,村子里的每一个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村民们都有均衡饮食。还能够随便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村里开始有了电视机。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聚集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里播放的精彩节目,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精彩的明天。
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1、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 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2、我国跃居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经过30年的大发展,我国人均GDP成倍增加,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使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4.1%。
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元钱。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3、贸易进出口额中国位居第三 利用外资自2002年以来一直居世界前三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较小,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0多亿美元,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对外经济逐步实现大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空前提高的30年。
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以食品、农副产品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占
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而初级产品进口额占比下降。
同时,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79年至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3年到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176亿美元和187亿美元。
4、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
22个大类中,7个居世界第一,15个名列前三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1995年至2000年,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0个百分点;2000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11.2%,比工业化国家快9.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2个百分点。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其中,烟草类占比49.8%,纺织品类占比29.2%,衣服、皮毛类占比24.7%,皮革、皮革制品、鞋类占比33.4%,碱性金属占比23.8%,电力装备占比28.2%,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
5、中国能源总自给率达90%
发电装机容量30年增长11.6倍
能源不仅关系到经济能否取得稳定的增长动力,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增加能源供给。30年来,通过不断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产量25.2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3.1倍。
关键词:雇佣关系,变化,政府
1 1980年以来英国的雇佣关系变化
1.1 政府角色的变化
政府在雇佣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以政治的手段来影响雇佣关系, 还在经济方面对其产生影响。从1946年至1979年, 采取民主政策的政府党派们在不同的程度上都保护着工会和雇主双方的利益。然而, 1979年至1997年, 保守党派持续党政, 并采取了更为实质的新自由个人主义和公平放任政策, 同时强调市场的力量和个人主义。
在传统的劳资关系中, 政府角色应当是不对其进行干预的。所以1980年以后, 政府的干预引起了社会的高度争议以及工会和雇主的不满。1980至1997年, 保守党政府进入自由放任时期。在此期间, 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消弱了工会的影响和谈判权, 并运用高利率和金融管制来调控。遵循劳资关系自然规律, 法律允许国有产业及机构私有化。
此外, 政府还认为法律对就业机会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由此完善了影响雇佣关系的因素。由于保守派政治思想, 其提倡的法律政策不可避免的归结到经济影响。在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 保守党政府引了入一系列经济参数至政府部门工资体系中, 然而却没有正式的支付政策。新工党政府产生于1997年5月, 其主要提案包括:更高效的使用公共支出, 需要时与私营部门合作并遵循计划的公共支出;通过公平的税收鼓励和奖励努力工作;同时还鼓励小型企业和地方经济增长和降低长期失业率。1997年之后, 新工党政府还延续了政府部门的工资管制措施, 且依然没有正式的支付政策。
1.2 制度和程序的变化
集体谈判的变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覆盖范围的缩小;整个制造业谈判的进一步腐蚀和公司权利的下放, 有些公司甚至权利的分割;集体谈判的范围减小。新的谈判程序更倾向于管理层, 特别是在公共部门。制度和程序的变化需要体现在减少仲裁和其他形式的第三方接入 (当代英国劳资关系) 。
1.3 实质性变化
从实质性的角度来看, 首先也应该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平均实际收入的显著增加。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的经济萧条一结束, 公司利润就大量增加;劳动力则大大降低, 而同时生产力提高了。在九十年初期的经济萧条下, 生活成本增加而收入大幅减少。第二, 收入差距加大。管理层的工资远高于普通员工, 特别高层管理者的工资。第三, 绩效工资、利润留存和员工入股越来越欢迎。此外还有包括简化薪酬结构等一些薪酬体系的变化 (当代英国劳资关系) 。
以上是1980年以后英国劳资关系的变化, 现在来看一下中国劳资关系的情况。
2 中国的雇佣关系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快速的社会和体制变革, 特别是在集体合同系统里。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代替了国家就业保证, 这种合同关系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之上。从1983开始, 一系列的“临时雇用条例”建立, 这项新的规则实行于所有新的雇员, 但是在国企中新的政策实施缓慢, 新进员工逐步加入个人合同 (Warner, 1995) 。在1980年和1983年, 中国全国总工会 (ACFTU) 被国务院授权可以按照法律规定代表个体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在合资企业。集体合同制度原本被引入使用于较高级的工会机构, 它提供培训和示范合同的支持, 但其结果似乎没有在上级工会机构和当地劳动局的集体磋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全国总工会已经被要求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扮演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角色。一方面, 它的作用是作为工会去维护员工的权力和利益, 越来越多的员工和雇用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例如, 员工为雇佣者创造的生产量和盈利超过员工的工作, 工资和福利。另一方面, 共产党要求全国总工会具有促进改革和稳定社会的责任。
在中国, 中央最初规划确定了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但目前, 这些政策也已经越来越被产品市场导向所驱动。雇佣关系改革还未明朗, 有相当大的潜在劳工动荡状况出现在中国。大约有一半的关于劳资纠纷的报道出现工人被从终身合同转移至雇佣合同;此外, 农村迁移带来城镇的高失业率。因此, 中国提供一些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给移居中国的企业家在中国特区建立的世界工厂。结构改革伴随着大规模的裁员 (估计在20万以上) , 并且工人虽然依然被雇用却经常没有工资。
总之, 中国目前的雇佣关系极具特点。中国企业工会更系统的综合管理, 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全国总工会将共同支持加强这种综合管理。
3 总结
总之, 雇佣关系在英国由企业管理决定, 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并不像中国这么重要。相较于中国, 在雇佣关系中政府的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Rose.E (2001) Employment Relations.United Kingdo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Kessler, S&Bayliss, F. (1992) Contemporary British Industrial relations.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3]Henders on, J (1990) A Guide to the Employment Acts.London,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limited.
关键词:美术造型;演变;思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23-01
中国美术随着社会环境与时局的转换在洗礼与过渡中虽经曲折但仍前行。随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热忱与辛勤付出,中国现代美术特别是美术造型语言的变化突出而又深刻。
一、这四个阶段美术造型的特征及典型
(一)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艺术家们怀着一腔热血,将喜悦的情感抒发在他们的画作中。其中董希文的《开国大典》(1953)、《春到西藏》(1954)、李焕民的《织花毯》(1953)、《扬青稞》(1957)等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而在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又属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尤为见证了国家开启历史新篇章的这一庄重瞬间。①纵观这一阶段的画作,艺术家们在表达真挚、纯真的创作感受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受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影响。
(二)70年代。70年代前半期的艺术作品主要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人物形象表现方式近乎成为一种模式化的统一。如汤小铭的《女委员》、张绍武《广阔天地新苗壮》(1973)、高虹,彭彬,何孔德《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1975)等等。这一时间段的作品中,个人风格被压制,西洋与“苏派”绘画技法中灰调子这一基本绘画传统被摒弃,同时抹煞了绘画样式基本的规定性特征。各个画种均遵循整齐划一的要求,面貌也单调类同。70年代后期,一些艺术家对当下的艺术环境做出了反思,并在美术造型的探讨上也进行了新的尝试。
(三)80年代。80年代,艺术创作在摆脱固定的创作模式后,艺术语言开始重归自律发展的自我探讨上。一批优秀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中国美术造型的新天地,一石惊起千层浪般在美术界掀起一股浪潮,将中国美术推至一个新的高度。其中罗中立的《父亲》(1980)、陈丹青的《西藏组画》(1980)便是个中典型。《父亲》运用照相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且把当时中国普遍的农民形象深情地浓缩到画布上。每一寸画布都体现着那个独特的时代。罗中立本人就曾说道:《父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但离开时代的烙印和背景将失去意义。②而人文观在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中直面观画者,“我想让人看着在遥远高原上有着如此强悍粗犷的生命…他们站着,这就是一副画。” ③从这一点来看,在对人和人性关注的回归体现了这些艺术家在实践上重要贡献。
(四)当代。这一阶段的艺术创作面貌多样。一些作品粗看似乎落于俗套,但基于中国美术造型的轨迹,我们不否认有“俗”,但在“俗”中过渡、进步这才是主路线。毕竟艺术是一个时代的侧面倒影。良莠并存的形式才检验出孰优孰劣。较之前三个阶段,美术造型还是逐渐趋于成熟的。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2004)就表现了正在施工中的三峡工地及各种形态各异的废墟和周边的拆迁户,用写实的笔触去描述当下,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模样。另外,方力钧的《打哈欠》、《1998.No.4》、《幸福幻想》等作品中的泼皮形象与岳敏君的《无题》、《相互射击》等作品中的傻笑脸谱在表现其作品的形式上带有强烈的个人标志,嬉笑怒骂之中渐成一家。
二、简述各时期社会大环境下对建国以来美术造型的影响与体现
(一)50年代。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后,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多以工农兵为主。建国后,一些艺术家不光身体力行的加入到这其中,并在期间创作了大量体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作品。1955年大量知青从城市涌入农村地区。朱宣咸的《知识青年出工去》(1958),就非常典型生动的记录了在那个特定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画面。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的“苏派油画”对美术界引发了极大的触动。此后,70~80年代的油画风格虽然也呈现出多样性与探索性,但仍可见“苏派”的延续。
(二)70年代。由于这一阶段的美术作品基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人物的表现主要遵循“红光亮”和“高大全”的形式。“文革”结束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处在一种迷茫与忧郁之中,随之将眼光投向自身及周围。部分文学、美术作品开始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1978年,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一起根据当年卢新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了《伤痕》。1979年刊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1979年他们又合作连环画《枫》,与当时的“伤痕文学”同步,被评论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此外,“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还有张红年、高小华、何多苓、程丛林等。“伤痕美术”打破了之前艺术政治化的桎梏,促进了审美观念的转变,用全新的视角和艺术语言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三)80年代。80年代,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随着国门打开,人们开始反思,逐渐用新视觉,新观念看待身边的事物。大量新思潮的涌入在震撼艺术家心灵的同时也启发了灵感。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巴黎画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等等都对中国美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在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四)当代。当代信息开放带来的多元化也造就了艺术作品的多样性。美术作品逐渐融合在百姓的生活之中,不再端持阳春白雪的姿态。而向大众靠拢的流势也必然带来商业化与娱乐化。这种趋势并不值得过分忧心,毕竟美术对各层次的不同需求做出了不同供给。当然,充实各方面的艺术需求并不是说一味填鸭式的投放,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的同时也要反过来审度自身。
中国美术造型在这四个阶段中曲折前进,在错误中重新认识,并且不断磨砺,相互之间承上启下,一步一步地印证着造型之路。我们无法通过预定历史行进的过程来规定事物按照自身意愿来发展,但在这之中却仍可探寻个中规律,遵循其中,同时,不忘回顾过去以作前车之鉴。
注释:
①袁成亮.董希文与油画《开国大典》[J].党史纵览,2008,(10).
②吴波."《父亲》只代表那个时代"[N].广州日报,2007.
③陈丹青.我的七张画[J].美术研究,1981(1).
参考文献:
[1]袁成亮.董希文与油画《开国大典》[J].党史纵览,2008,(10):50-52.
[2]吴波.“《父亲》只代表那个时代”[N].广州日报,2007-7-22(B7).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推荐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问题的分析10-17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11-08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改革研究10-30
达州改革开放的变化06-01
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11-0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07-27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06-18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07-18
以家乡的变化发展看改革开放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