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厂房管理试行办法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标准厂房管理试行办法(精选7篇)

标准厂房管理试行办法 篇1

2010-08-13 22:55:00作者:来源:点击量:226

苍南县工业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和促进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发展,根据《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省经贸委《关于推进标准厂...苍南县工业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促进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发展,根据《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省经贸委《关于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的指导意见》、《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温州市人民政府[2006]149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在苍南县范围内建设工业标准厂房,必须符合本管理办法规定。

第二章 规划用地

第三条合理规划。标准厂房的建设规划应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选址在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内,符合其产业定位和功能规划的要求,并符合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新建标准厂房用地规模一般在30亩以上(农村二产返回地可适当放宽),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单体建筑占地面积一般不低于500平方米。

第四条产业定位。标准厂房应明确产业定位,本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尽量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衔接,以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第五条用地保障。标准厂房建设的用地指标应优先予以保证。“十一五”期间标准厂房用地安排原则上不低于工业用地指标总量的20%;农村二产返回用地原则上要集中安排用于标准厂房建设。每年第一季度经贸部门、国土部门联合确定当年标准厂房建设计划,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集约用地。标准厂房建设要按照集约、节约用地的要求,严格控制单层厂房。轻型加工业标准厂房的层数原则上不低于三层,容积率一般要求在1.5以上,绿地率应该控制在15%左右,有特殊要求的产业依产业规范控制。

第三章建设管理

第七条建设方式。标准厂房建设原则上以政府委托国有公司开发建设为主,允许各类所有制企业独立或参与开发建设。除利用农村二产返回地建设的标准厂房外,其他标准厂房的投资业主都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的,招拍挂条件设定中必须限定标准厂房和配套的办公用房、职工宿舍最高售价。

第八条功能配套。标准厂房区域内的配套道路、电力、通讯、消防安全、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必须满足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需要。业主必须根据配套要求在标准厂房区域内建造职工生活配套设施和商务办公、产品检测、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其占地和建筑面积比例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开工竣工。标准厂房建设必须按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并在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期限内开工和竣工;必须聘请监理,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施工。超过规定时间半年以上未开工或竣工的,不得享受标准厂房有关优惠政策。

第十条出租出售。标准厂房建成后可以出租、出售,租用、购买者必须通过准入资格审查,并不得改变标准厂房的功能用途。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允许在主体工程完工后进行销售,在出售、转让时允许对房产、土地使用权证进行分割。政府开发的标准厂房的出租、出售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转租、转让的限制条件(指应符合本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价格需经物价部门核准,在其工程竣工后经资质单位审价后以保本微利原则确定。非国有公司开发的标准厂房的出租、出售价格不得高于招拍挂设定的条件。

第十一条企业入驻。乡镇政府应根据其产业功能布局,引导家庭作坊企业从住宅区迁出,入驻标准厂房。优先安排符合准入条件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第十二条物业管理。标准厂房物业管理参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执行,实行市场化有偿管理。开发单位负有前期物业管理责任;入驻企业要成立业主委员会并及时选聘相应的物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乡镇政府和标准厂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指导。

第四章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项目审批。为加快审批进度,提高审批效率,建立由县经贸局牵头的并联审批制度,开通标准厂房建设审批的“绿色通道”(具体按照《苍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工业企业项目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实施意见》执行)。标准厂房内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原则上实行整体上报,一次性同步审批。

第十四条竣工验收。标准厂房建成后,由县标准厂房建设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联合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企业准入审查。标准厂房经批准销售前,由项目所在地工业园区、功能区管理机构统一向经贸部门提交进驻标准厂房的企业申请,申请资料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入园项目基本情况、企业上财务报表、入园设备清单。经贸部门负责在15个工作日内牵头组织

发改、规划建设、环保、安全生产监督等有关部门集中进行准入审查,通过审查的由联审会议纪要确认。审查范围指入驻企业是否存在实际用地需求,所属行业是否符合标准厂房产业定位,采用的设备、工艺技术是否符合产业导向目录和环保、安全要求;必要时应对企业组织实地考察。经准入审查通过的企业向标准厂房建设单位登记购买。

第十六条产权过户。通过准入资格审查的企业持准入联审会议纪要到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标准厂房土地、房产过户手续。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十七条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标准厂房建设的领导,县政府成立标准厂房建设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为县经贸、发改、财税、国土、规划建设、安监、环保、电力、房管等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局)。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对标准厂房建设有关工作的协调、指导、管理和监督,有效推进标准厂房建设。

第十八条强化监督。县政府将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列入对乡镇政府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强化对各乡镇标准厂房建设工作的监督考核。

标准厂房管理试行办法 篇2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神华集团于2005年立项, 组织国内6家研究机构共同研发的一套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11年7月12日发布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AQ/T1093-2011, 以下简称《规范》) 。2013年国家煤矿监察局拟定《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级办法 (试行) 》并委托神华集团等编制了《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价标准 (试行) 》, 该评价标准共包括15个部分、79个三级指标、283个四级指标、1451个五级指标。目前已陆续在煤炭行业系统内征求意见。下面就风险预控评级办法及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就有关条款提出一些建议。

1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能代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

1.1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特点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 以风险预控为核心, 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 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 其目的是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 从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侧重强调煤矿安全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管控。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则是煤矿专业化管理的直接体现, 它将影响煤矿安全的主干专业譬如通风、地测防治水、采煤、掘进等提炼出来予以考核评比, 做到了重点突出, 直击要害。同时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而发展成熟的一整套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 业已成为强化煤矿安全基础工作、保障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1.2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能代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价标准比较全面系统, 但在做到全面的同时, 也弱化了对煤矿主体专业的考核和评价, 未能体现煤矿主体专业和重大危险源防治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突出地位。虽然,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内容已经涵盖或者说全面复制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的所有内容, 但目前尚不能代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在煤矿实务管理中的作用。

当然, 基于大型矿务集团具备矿井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等优势, 从高标准、高科技、自动化等角度进行规范化管理非常必要, 总体上讲应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效果明显, 能够体现该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但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 南北方煤矿地质禀赋各异, 差异性很大, 对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和重点, 还是必须抓住煤矿主要致灾因素 (具有个性化特色的重大危险源) 和主体专业进行管理。我们认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相比较而言更具备普适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价标准很全面很细致, 是优点也是缺点:从行业管理角度, 评价标准全面细致;但具体到基层煤矿实务管理, 非安全质量标准化专业范围的其他条款则有粗浅宽泛之嫌, 不够专业化和精细化。从应用基础和可操作性层面上来考量,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价标准的普适性以及推广预期效果, 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2 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级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评级办法”) 及《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价标准 (试行) 》 (以下简称“评价标准”) 的几点建议

2.1《评级办法 (试行) 》应明确预控风险类型

风险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定义3.14]。风险概念非常宽泛, 安全风险只是风险概念中的一个子项。对于煤矿开采行业, 安全风险是最突出的风险之一。

“评级办法”中“第三条考核评级标准执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价标准 (试行) 》”。

“评级办法”执行的评价标准是安全风险的预控评价标准, 因此, 为规范、严谨的表达该标准所适用的风险类型, 该“评级办法”应该称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级办法”。

2.2、“评价标准”内容全面但重大致灾因素预控权重弱化

煤矿因地质赋存差异性较大, 同样的装备、管理水平其灾害因素、管控重点不尽相同。譬如两淮、云贵、蒙东地区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较多, 部分煤矿还存在煤层自燃, 这种类型的煤矿风险预控的重心在于防煤层自燃、防瓦斯、防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避免和杜绝此类群死群伤事故发生。

但在“评价标准”二级指标 (第八个) “生产系统运行控制项目”下, 三级指标中“防突、瓦斯、防灭火”, 其权重仅仅分别占了整个体系 (百分制) 的2分、3分和2分。

而山西、河南存在大量的资源整合煤矿, 大部分都是在相邻3-5个小窑基础上整合而成。井田内原小窑私采滥挖, 地质情况不明, 技术资料缺失, 隐患丛生。在研究同区域煤层赋存特点, 做好地质补勘和尽职调查的基础上, 煤矿技术改造和生产建设中风险预控的重点应该是防治水和防瓦斯事故, 侧重老空区、古空区范围的探查以及积水积气的防治, 避免和杜绝重大事故发生。

在“评价标准”二级指标 (第8项) “生产系统运行控制项目”下, 21个三级指标里面“防治水”, 权重仅占了整个体系 (百分制) 的3分。

“评价标准”对存在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极易自燃煤层、突水等严重致灾因素的矿井进行评价的不足之处是未能体现风险预控管理的核心和重点, 在体现风险管控全面性的同时未能兼顾实务管理中的关键风险管控要素的权重。

2.3、“评价标准”建议增加“评分方法”, 提高可操作性

为增加“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建议在“评价标准”有关表格上或制定有关细则时增加一栏“评分方法”, 对五级指标里面一些概念化的要求 (特别是二级指标里面前3项指标、后2项指标的概念化东西较多, 实操性不强, 具体执行起来易出现偏差) 出具评分方法或者具体、可操作的检查或者扣分要求。

比如在“评价标准”之“8.2采煤”、“8.3掘进”四级指标“顶板管理”、“材料管理”、“掘进质量”、“支护质量”、“材料管理与附属工程”等子项目, 都仅仅罗列部分质量标准, 其抽检率、检查方法、考核扣分要求等均未明示。建议增加“评分方法”, 提高可操作性。

2.4、“建设项目控制”项建议补充“环保工程及设施”相应内容

建设项目风险预控概念里应包含环保风险控制。在“评价标准”之“8.21地面设施及环境管理”中对生产运行过程环境保护已提出了具体评价要求, 而对应的在“评价标准”二级指标 (第7项) “建设项目控制”中则无环保内容。建议在“建设项目控制”所辖“项目预评价”、“设计”、“项目联合试运行”、“验收”等要素中补充有关“环保工程及设施”相应内容。

2.5、建议将井下爆破作业纳入“评价标准”之“9.4.2 其他许可作业”许可控制作业范畴

煤矿井下爆破作业作为高危特种作业, 必须严格履行“三人连锁放炮制”和“一炮三检”制度, 上一道程序不完毕不能进入下一道作业程序, 类似于工作票制度, 基于爆破作业的特殊性, 应该纳入工作许可控制范畴。

“评价标准”之“9.4.2其他许可作业”“1、……至少要包含:井下动火作业、……、采掘贯通作业及井下瓦斯排放作业”。建议将“井下爆破作业”纳入许可作业并予以列举。

2.6、无“承包商控制”、“建设项目控制”考核元素的评分调整

考虑到各区域煤矿差异性很大, 可能存在部分生产活动系自营行为、无工程承包的生产矿井, 或者部分时段无建设项目。在进行评价时, 对无“承包商控制”、“建设项目控制”考核元素的情况, 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套用“评级办法”中的第六条计算公式对考核结果进行修正。

3 结语

当前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及评价标准的建立和运行还处于试验推广阶段, 普适性还有待实践检验, 尚不能代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中的作用;《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级办法 (试行) 》及“评价标准 (试行) ”在推广过程中, 相关条款尚需进一步完善。

摘要:通过分析, 认为在煤矿管理中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尚不能代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级办法 (试行) 》及“评价标准 (试行) ”提出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煤矿风险预控,质量标准化,评级办法,评价标准,建议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 (试行)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3.

[2]AQ/T10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S].

[3]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S].

[4]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1.

标准厂房管理试行办法 篇3

[关键词]股权众筹;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法律风险

2014年12月1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出台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引起界内人士的广泛热议。《办法》就股权众筹监管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包括股权众筹非公开发行的性质、股权众筹平台的定位、投资者的界定和保护、融资者的义务等。总体而言,《办法》对于股权众筹的相关法律风险明确了立场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但仍暴露出弊端。

一、股权众筹的发展概况

近两年来,股权众筹模式发展涵盖了各个行业,包括餐饮、教育、房地产、科技、医疗等,为投资人提供了广阔的投资领域。众筹网统计,仅在2014年上半年,中国共发生众筹融资项目1423起,其中股权众筹融资项目430起,募集总金额1.56亿。可见,当前股权众筹已呈现迅速发展之势。

二、对《办法》的解读

(一)“非公开发行”偏离股权众筹的内在需求

股权众筹的目的即通过对外发行股份,获取资金支持,因而股权众筹易触犯擅自发行股票以及非法集资的风险。《办法》第9条、第10条以及第12条明确规定了股权众筹应当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并通过一系列自律管理要求以满足《证券法》对“非公开发行”的相关规定:一是投资者必须为特定对象,即经股权众筹平台核实的符合《办法》中规定条件的实名注册用户;二是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200人;三是股权众筹平台只能向实名注册用户推荐项目信息,股权众筹平台和融资者均不得进行公开宣传、推介或劝诱。然而,《办法》第九条“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不超过200人的限定”这一规定并不能适应股权众筹的特点。如此一来人数限定过低,极易引发项目融资不足、众筹活跃度偏低的后果。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JOBS》(全称为《2012年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法案。《JOBS》法案要求,合格股東的人数上限是2000人,非合格投资者的人数上限是500人。[1]可见,《JOBS》法案充分体现了创业型,特别是高科技公司的现实性需要。我国亦可借鉴《JOBS》法案的精神,将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人数适当上调,但为了防范风险,还需限制投资的最高金额,以分摊风险。此外,在当前阶段建议采取试点办法,推行300人、400人试点单位或地区,进一步探讨合适的人数限定。

(二)投资者的准入门槛过高

《办法》专门设立了合格投资人制度。《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的投资者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或个人:(五)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此规定提高了投资者的门槛,使得多数有意愿参与股权众筹的人都被拒之门外。首先,股权众筹自2011年进入中国以来,其迅速蓬勃发展起来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大多数的普通“草根”投资者,而这些草根投资者在《办法》中都被认定为非合格投资人,因此这样高的门槛可能对股权众筹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抑制效果,不符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2]其次,《办法》规定的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渠道本来就很多,这样的目标人群并不能够有效活跃股权众筹的未来发展。对此,个人建议应根据不同融资项目的金额、风险程度、流动性来制定差异化的投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的《JOBS法案》,按照个人投资者年收入来划分不同的投资区间,每个区间又规定不同的投资额限制。

(三)资金安全性缺乏有力保障

对于资金交易安全性的问题,《办法》仅仅规定应该“专户管理”,具体应如何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确保资金合理使用整个意见稿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对于未来是否需要资金托管也没有明确说明,如此一来在未来实际操作中交易资金安全仍存在安全隐患。在此建议我国立法明确规定交易资金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托管。这样,在原来的筹资人—众筹平台—出资人模式基础上,增加第三方支付平台,众筹融资流程转变为:首先筹资人申报发起的项目,众筹平台进行相应的审查,然后经过信息发布等环节,在出资人选定投资项目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完成资金支付,由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托管及通知义务。[3]筹资人分次从第三方平台获得资金。待项目完成,第三方将全部款项转至筹资人账户,筹资人才可以获得全部融资资金。股权众筹行业近日也开启了“将第三方资金托管方案引入了股权众筹行业”这一模式,以此来提高股权众筹信息公开度、有效降低风险并保证各方权益。引入第三方支付独立托管解决方案对于股权众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笔者认为《办法》应在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鼓励金融创新,大力扶植中小微企业创业,落实李克强总理部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在此建议相关立法机关参考各方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办法》。

参考文献

[1]刘明:“美国《众筹法案》中集资门户法律制度的构建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5年第1期.

[2]孙永祥:“我国股权众筹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从中美比较的角度”,载《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3]董安生:“论股权众筹合法化的前置性规则构建”,载《中国物价》,201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史欣媛(1991-),女,辽宁沈阳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竞争法.

标准厂房管理试行办法 篇4

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福建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 标准化级别评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安办,省政府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央属、省属有关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安委„2011‟19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福建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闽安委办„2011‟57号)精神,规范我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工作,省政府安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福建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尚未出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三级企业级别评定管理办法的部门、行业(领域),可参照《福建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本行业(领域)实际,制订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三级企业级别评定管理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各地试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与省政府安办联系。联系人:尤志桂 联系电话:0591-87557075(带传真)电子邮箱:yzg7070@163.com

二Ο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存档(2)。

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2月29日印发

福建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级别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全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工作,推动全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安委„2011‟19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福建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闽安委办„2011‟57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冶金等工贸企业是指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的企业。

第三条 福建省政府安办负责全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

各级政府安办负责本地区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三级企业(以下简称二级企业、三级企业)的级别评定。

全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的级别评定,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级别评定意见书》和《福建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表》(附件2,节选于《级别评定标准》);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设立有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应提供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四)有重大危险源的,应提供重大危险源备案证明材料;

(五)行业安全主管部门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

第三章 考评(认定)审核 公告

第十一条 相关行业安全主管部门应抽调本行业专家或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组成考评审核小组,负责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考评审核工作。

相关行业安全主管部门可酌情聘请有关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考评审核。

省安监局承担的冶金等工贸二级企业的级别评定工作,委托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省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进行考评审核。

第十二条 相关行业安全主管部门收到企业报送的申请资料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审核工作,在25个工作日内完成级别评定工作。

考评审核工作采用资料初审、现场评审、审核定级的方式进行:

(一)资料初审。相关行业安全主管部门收到企业报送的申请资料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资料初审。符合要求的,组织考评审核小组开展现场评审;不符合要求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企业,并说明理由。

(二)现场评审。现场评审主要对企业《级别评定意见书》和工作资料进行核实;对设备设施和作业场所等进行现场检查;对重点岗位人员履行安全职责、掌握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和应急知识等情况进行询问或问卷。

考评审核小组应对现场评审的日程做出安排,并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企业。

现场检查可以重点抽查,重点岗位人员询问或问卷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

考评审核工作人员应对照《福建省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表》据实评分,对评审结果签字确认。

考评审核小组应根据评审情况,如实填写《级别评定意见书》表三的有关内容,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列出明细和提出整改建议或意见(可另附页),由考评审核工作小组负责人签字确认。

(三)审核定级。经现场评审,评审结果达到企业申请等级的,相关行业安全主管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确定等级。

评审结果未达到申请等级但达到下一等级标准的,经企业同意,相关行业安全主管部门可以按照评审结果确定等级。

评审结果未达到标准化等级的,相关行业安全主管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扣分情况和整改意见通知企业。企业经整改合格

8主管部门,向企业颁发相应等级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和牌匾。

第五章 证后管理

第十九条 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有效期为3年。

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的冶金等工贸企业应于证书有效期满前3个月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延期,换发证书。

第二十条 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的冶金等工贸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审核单位撤销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并按本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公告:

(一)在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申请材料不真实的;

(二)不接受检查、抽查的;

(三)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大型企业集团、上市集团公司、央属、省属企业及所属(控股)企业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所属成员企业20%以上发生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的;

(五)企业发生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半年内须申请复评,复评不合格的;

(六)企业再次发生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的。

第二十一条 被撤销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的企业,按降低至少一个等级重新申请评定;自撤销之日起满一年的,方可申请被降低前的等级。

三级企业符合撤销等级条件的,由原审核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并收回证书、牌匾。整改期满,经原审核单位评定,符合三级企业要求的,方可重新颁发原证书、牌匾。整改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被撤销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的企业,应向原审核单位交回证书、牌匾。

第二十二条 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的冶金等工贸企业,每年应对本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至少进行一次自我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及时修订、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自我评定要形成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应抄送原审核单位审查。对发现问题的企业,审核单位应到现场抽查、核查。

第二十三条 相关行业安全主管部门和考评审核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级别评定标准》开展工作,确保考评审核工作质量,并对考评审核结果负责。

第二十四条 相关行业安全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审核工作的指导服务和规范管理,严禁在考评审核过程中收取费用,严禁为难和借机刁难申请企业。

第二十五条 对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的企业,相关行业安全主管部门视情况组织日常检查、抽查,并对检查、抽查情况进行通报。企业在考评过程中弄虚作假、申请材料不真实,不接受检查、抽查,或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符合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撤销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

标准厂房管理试行办法 篇5

湘建建〔2010〕228号

各市州建设局(建委、规划建设局),衡阳市、邵阳市建工局,省建筑业协会,相关建筑施工企业:

现将《湖南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认证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厅。

联系电话:0731—82212254

传真:0731—82213043

附件:《湖南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认证申请表》(见附件1);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O一O年八月三十一日

湖南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认证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科学评价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能力,促进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提高,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湖南省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湘安办〔2010〕39号)、《关于印发湖南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湘建建〔2010〕149号)的要求,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我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认证工作。

本实施办法所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认证”(以下简称“安全认证”),是指省、市州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机构,根据《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等有关规定,对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具有施工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的安全生产条件动态检查和安全生产能力评价。安全生产条件和能力评价为合格的,即为通过安全认证。

第三条 安全认证分省级安全认证和市州级安全认证。

省级安全认证由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省建筑业协会组织实施;市州级安全认证由市州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特级、一级建筑施工企业和省管建筑施工企业(含中央驻湘企业,下同)必须通过省级安全认证。其他建筑施工企业既可申请省级安全认证,也可按属地关系申请市州级安全认证,但在申请省级安全认证前,应先通过市州级安全认证。

第四条省建筑业协会组建成立“湖南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认证中心”(以下简称“省安全认证中心”)。其主要职责是受理建筑施工企业省级安全认证申请,组织开展省级安全认证工作,对市州级安全认证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公布经“湖南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标准化领导小组”)审定的省级安全认证意见等。

省安全认证中心应当制定完善的工作办法和管理制度,有固定的办公场地和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不少于60人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认证专家库,科学组织,开展省级安全认证工作。省安全认证中心在其组织形式、专家库人员资格和工作办法经省标准化领导小组审定后行文成立。

第五条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参照省安全认证中心的模式,组建成立市州安全认证中心。市州安全认证中心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认证专家库人员应不少于30人。

市州安全认证中心在其组建方案、组织形式、专家库人员资格和工作办法报经“湖南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技术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标准化技术指导委员会”)审定后,由市州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文成立。

第六条安全认证按照建筑施工企业自我考核评价、提出申请、安全认证中心受理、在建项目公示、现场核查、项目抽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能力评分、企业安全生产能力社会评价、安全认证评定、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程序进行。

第七条建筑施工企业按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组织开展自我考核评价。企业自我考核评价除按要求进行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能力评价外,还应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对所有在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按项目填写《分项检查评分表》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汇总表》,评定项目的安全生产情况。对在自我考核评价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应专门提出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连同自我考核评价情况,一并形成企业自我考核评价报告。

第八条建筑施工企业提出安全认证申请,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已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建筑施工企业资质证书和安全生产许可证;

(二)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自我考核评价并达到合格以上;

(三)申请安全认证前两年内至少创建一个省级或市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特级、一级建筑施工企业至少创建一个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

(四)企业有在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且省内在建工程项目均应经当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达标验收,并录入“湖南省建设工程项目监管信息平台”。

第九条建筑施工企业申请安全认证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湖南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认证申请表》(见附件1);

(二)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资质证书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三)企业自我考核评价报告(含评分表和自我考核评价意见);

(四)企业获得省级或市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证明材料复印件;

(五)《企业在建工程项目汇总表》(附件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对在建工程项目的达标验收意见、企业对每个在建工程项目检查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汇总表》;

(六)企业推行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

(七)企业贯彻推行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技术手册;

(八)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全套资料目录(具体资料企业留存备查);

(九)申请省级安全认证的建筑施工企业,应提供市州安全认证中心出具的企业安全生产考核评价报告和安全认证证书复印件(特级、一级建筑施工企业和省管建筑施工企业除外)。

第十条安全认证中心接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认证申请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对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和符合性进行初审。符合安全认证申请条件且申报资料完整的,予以登记受理;不符合安全认证申请条件或申报资料不完整的,不予以登记受理,并书面一次性告知原因和需要补充的资料。

第十一条安全认证中心在受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认证申请后,应通过湖南建设网和湖南建筑信息网对企业所有在建工程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日),收集掌握并复核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对该企业省内所有在建项目的施工现场达标验收意见。

第十二条安全认证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公示无误后,成立3人以上的安全认证评审小组对企业安全认证申报资料进行现场核查。

现场核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情况。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文明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制度等制定与落实情况;

(三)企业安全技术管理情况。包括法规标准和操作规程配置、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措施)、安全技术交底、危险源控制等情况;

(四)企业设备和设施管理情况。包括设备安全管理、设施和防护用品、安全标志、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等管理情况;

(五)企业市场行为情况。包括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资质与机构及人员管理等情况;

(六)企业对所有在建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情况。包括项目管理人员配备、施工方案(措施)审批、安全检查等情况;

(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行情况。

现场核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查询信息平台、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实施。安全认证评审小组应将现场核查情况记录在案,作为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能力评分的依据。

第十三条安全认证中心在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认证申报资料进行现场核查的基础上,应当组织安全认证评审小组对企业在建工程项目进行抽查。

安全认证中心在选取抽查项目时,应按照工程项目类别、建设规模、区域分布等,随机抽取,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抽查项目数量,按照特级建筑施工企业不少于在建项目个数的10%、一级建筑施工企业不少于15%、二、三级建筑施工企业不少于20%(最多不超过15个项目、最少不低于5个项目,企业在建项目少于5个的应全部抽查)的比例抽取。

抽查在建项目时,安全认证评审小组应按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内容包括施工现场安全达标、安全文明资金保障、资质和资格管理、生产安全事故控制、设备设施和工艺选用、保险等。

第十四条安全认证评审小组根据现场核查和项目抽查情况,按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能力进行评分,分别填写《安全生产管理评分表》、《安全技术管理评分表》、《设备和设施管理评分表》、《企业市场行为评分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评分表》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汇总表》,并根据评分情况,确定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考核评价等级。

第十五条对安全生产考核评价等级为合格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认证中心应当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能力进行社会评价。

安全认证中心应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社会评价评委库。社会评价评委库人员由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招投标监管机构、造价管理机构、监理企业、施工企业、社会保险机构、新闻媒体、纪检监察等单位的专家、工作人员组成。

安全认证中心对企业安全生产能力进行社会评价时,应当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社会评价评委库中抽取10人召开专门会议,采取记名打分方式进行评分(每个评委评分分值为0-10分),评委评分汇总后即为企业安全生产能力社会评价得分。

第十六条安全认证评定采取百分制记分。得分按以下公式计算:

安全认证评定得分=(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汇总得分*0.8)(企业安全生产能力社会评价得分*0.2)安全认证评定得分90分及以上的,安全认证评定为优良;安全认证评定得分75分及以上的,安全认证评定为合格。

第十七条安全认证中心应将安全认证评定得分和安全认证评定结果在湖南建设网和湖南建筑信息网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安全认证中心报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发布。

经审定的安全认证评定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告。省级安全认证结果在“湖南建设网”和“湖南建

筑信息网”上公告。

第十八条建筑施工企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安全认证中心应当给与企业通报批评,责令改正:

(一)申请资料弄虚作假的;

(二)企业在建工程项目公示后发现有企业未申报项目的。

安全认证中心确定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考核评价等级不合格的,应当责令企业整改,并在三个月之后方可再次受理安全认证申请。

第十九条安全认证有效期为三年。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认证有效期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应当于期满前3个月内向安全认证中心申请办理延期手续。经安全认证中心复核后,报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安全认证有效期延期3年。

第二十条安全认证中心应当对通过安全认证的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动态核查制度。经核查发现不具备安全认证条件的,应在报请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取消该企业安全认证。

省、市州安全认证中心每应对通过本级安全认证的部分企业进行动态核查,动态核查企业数量不低于通过本级安全认证企业总数的10%。建筑施工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纳入动态核查范围:

(一)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

(二)本受到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暂扣或吊销许可证(资质证书)等行政处罚的;

(三)本因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存在突出安全生产隐患,被记录二次以上不良行为记录的;

(四)本被列入安全管理差别化单位的;

(五)被举报在申请安全认证中弄虚作假的;

(六)企业组织机构和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

(七)安全认证中心规定的其它应纳入动态核查范围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省标准化技术指导委员会对省安全认证中心的工作情况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认证情况实施抽查。发现省安全认证中心工作不规范,或者未按规定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安全认证、动态核查,应当报请省标准化领导小组同意后,暂停或中止省安全认证中心安全认证资格,直至整改合格为止。

省安全认证中心应当对市州安全认证中心的工作实施情况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认证情况实施抽查。发现未按规定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安全认证、动态核查,应当报请省标准化技术指导委员会同意后,暂停或中止市州安全认证中心安全认证资格,直至整改合格为止。

接到对省安全认证中心的投诉举报,或对建筑施工企业省级安全认证的投诉举报,由省标准化技术指导委员会调查处理;接到对市州安全认证中心的投诉举报,或对建筑施工企业市州安全认证的投诉举报,由省安全认证中心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各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应及时对辖区内在建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现场安全达标验收(每个工程项目的基础施工、主体施工、装修施工阶段的检查不少于1次),并在“湖南省建设工程项目监管信息平台”上录入相关信息。

第二十三条具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在2012年底前通过安全认证。其中特级企业应在2011年3月底前,一级企业应在2011年底前,二、三级企业应在2012年底前通过安全认证。具有其他施工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在2014年底前通过安全认证。

对未按期通过安全认证,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依法暂扣或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或不予延期换证。

第二十四条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对于新设立或受到行政处罚且无在建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企业,新颁发或返回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一年,一年内该企业未取得安全认证的,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后不予延期换证。

第二十五条外省入湘建筑施工企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承担5个及以上工程项目的,可按照自愿原则,申请省级安全认证。

第二十六条对通过安全认证的建筑施工企业实施招投标加分、保险费率优惠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本实施办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标准厂房管理试行办法 篇6

3月28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加强推荐性国家标准立项管理,国家标准委制定并发布了《推荐性国家标准立项评估办法(试行)》,自2016年3月28日起实施。

《评估办法》规定,推荐性国家标准立项评估由国家标准委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负责具体实施。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采取随时申报、定期评估的方式。评估结果作为批准标准立项的主要依据。根据标准化对象和重要程度,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基础通用项目和一般性项目。项目类型由申报单位提出,经专家评估后报国家标准委确定。项目类型作为分配项目经费及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推荐性国家标准立项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本批次申报项目的总体情况和每个项目情况。

标准厂房管理试行办法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 风险管理 债券市场 信用评级

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于今年1月17日公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于3月1日起施行。本文旨在对《办法》出台的背景、主要变化和关注点,及其对商业银行、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的影响做出解读。

《办法》出台的背景

我国在1995年出台《商业银行法》和1996年出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时,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都参考了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Ⅰ。自此之后,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监管框架和政策体系都是以巴塞尔协议为基石和参考方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委员会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构建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定性要求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标准。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对2010年公布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2009年,我国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从2011年开始着手制定《办法》,于2011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在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新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后,银监会对《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13年10月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可见,银监会出台《办法》的背景之一是巴塞尔协议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管标准和技术的完善。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来源的变化,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出现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资产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大等问题,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面临的压力不断上升。2013年6月和12月,我国银行间市场曾出现短期流动性异常紧张的现象,暴露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因此,《办法》出台的另外一个背景是应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大、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上升的局面。

总的来看,银监会出台《办法》既是满足国际银行业监管趋势的外在要求,也是应对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上升,加强和提升国内银行监管水平的内在要求。

《办法》的主要变化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本文将《办法》与《指引》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其他规定进行比较,总结《办法》的主要变化和关注点,解读其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一)完善流动性风险定义

《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相比《指引》中对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删去了“有清偿能力”的前提,删去了“应对资产增长”的目的,《办法》对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更为严谨。

(二)引入“流动性风险偏好”提法

《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明确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愿意并能够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

“流动性风险偏好”的表述,一方面表明银监会将流动性管理的责任下放到商业银行,明确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责任,这将提高商业银行管理层控制流动性风险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实际上赋予银行更大的流动性管理空间,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战略规划等选择不同的流动性风险偏好,但前提是必须满足最低的流动性监管要求。

(三)强化流动性风险成本考核

《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在内部定价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防止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管理。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已经采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指标,实现将风险纳入收益考核,流动性风险纳入考核的原理应该与其一致。

在流动性风险考核体系建立之后,商业银行对长期贷款和债券、低信用等级债券及信托等资产的配置将承担更高的流动性成本,这将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和资产配置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更新流动性风险情景或事件范围

压力情景或事件是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全面、准确地情景或事件设定,对提高风险压力测试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的预见性具有重大意义。《办法》共列出了15条商业银行可参考的流动性风险情景或事件,其中9条是新增内容,是银监会对银行业现状的总结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预测作出的更新调整。本次新增的情景或事件,包括负债波动性增加、负债集中度上升、负债期限下降、期限的错配程度增加、盈利水平下降及财务状况恶化等。说明银监会关注到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业务复杂性上升等因素,带来负债结构变化、期限错配上升等问题对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压力。

(五)提高融资管理要求

《办法》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关注金融市场波动对融资的影响,加强融资抵(质)押品的管理。从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来看,同业负债占比上升明显,商业银行融资来源对同业资金市场的依赖度提高。由于同业资金市场资金价格市场化程度较高,价格波动较大,且主要以短期融资为主,因此,负债结构的变化对商业银行融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银监会提高融资管理的要求,有助于约束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同业资金市场融资,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

nlc202309051451

(六)引入“潜在流动性需求”概念

《办法》引入“潜在流动性需求”这一新概念,要求商业银行合理评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为防范声誉风险而承担超出合同的义务及客户的信用水平变化等所带来的潜在流动性需求。近年来,商业银行出现通过表内业务转表外的方式,规避贷款额度、存贷比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限制,表外业务规模明显增长,这导致商业银行的隐性风险上升。因此,对商业银行提出潜在流动性需求的监管要求,表明监管关注表外业务存在的风险,如承销债券中发行失败需提供的信用便利、出于声誉风险考虑对理财产品承担刚性兑付等方面引发的流动性需求。

(七)新增流动性覆盖率、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指标

《办法》新增流动性覆盖率作为三大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之一(另两个为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新增了同业市场负债比例作为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由于巴塞尔委员会正在修订净稳定资金比例相关标准,因此《办法》暂时未引入净稳定资金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是指从同业融入资金占总负债的比重。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明显上升,期限错配程度增加,银监会引入该指标意在监控同业负债占比上升对商业银行负债稳定性的影响。

流动性覆盖率的引入是《办法》的重点之一,流动性覆盖率达到100%时,表明在一定的压力水平下,商业银行30天内可快速变现的资产能满足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的需求。此时,基本可以认为,商业银行拥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应付短期流动性危机,或者能够争取足够的时间处理流动性危机。流动性覆盖率的计算方法可以简单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 合格优质资产的计算

合格优质资产包含一级资产、二级A类资产和二级B类资产。一级资产主要指现金和拥有高等级国家主权信用的债券;二级A类资产主要指30天内变现的损失不超过10%的资产,如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定中风险权重为20%的证券、外部信用等级在AA-级及以上的债券等;二级B类资产主要指30天内变现的损失不超过20%的资产,如外部信用等级在BBB-至A+级的债券等。在计算合计合格优质资产时,除了对二级资产进行一定的折扣外,还需要考虑对用于抵(质)押融资的二级资产扣减二级资产调整项。

2. 现金流出的计算

对于零售存款和无抵(质)押批发融资业务,《办法》主要根据这些负债的稳定性等条件设定不同的流出率或提取率;对于抵(质)押融资业务,根据抵(质)押品的变现能力(参照合格优质资产的分类)设定不同的流失率或提取率。此外,还需将表内外业务导致的贷款承诺和现金流出纳入计算口径中。

3. 现金流入的计算

对于抵(质)押借贷,即未来30天将到期的含抵(质)押品的资产业务,《办法》根据抵(质)押品的变现能力设定不同的流入率。此外,《办法》还将未来到期的证券、存放同业等业务带来的现金流入纳入计算口径。

总体看,《办法》中流动性覆盖率指标是要求商业银行在保持正常流动性水平下,还需满足在压力情形下的流动性需求;流动性覆盖率的计算公式比较精细,考虑因素比较全面,对合格优质资产、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考虑项的折算率设定较为苛刻,因此该指标的引入对监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非常好的量化补充;此外,流动性覆盖率计算方法相对比较复杂,较为苛刻的指标设计对商业银行的达标带来一定的压力。

《办法》对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的影响

《办法》中存在多条涉及持有债券的信用评级和商业银行主体信用评级的规定,对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把商业银行主体信用等级下调作为流动性风险情景或事件之一

商业银行是类公众公司,是重要的信用机构,因此其风险和信用状况受到广泛关注。评级机构一方面要积极为商业银行提供评级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待商业银行的评级活动,关注评级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在计算合规优质资产时,按照所持债券信用评级的高低区别设定折算率

3.当债券作为融资和借贷业务的抵(质)押品时,按照债券的信用等级区别设定现金流预测的折算率

按照所持债券信用评级的高低区别设定合格优质资产折算率和现金流预测的折算率,符合基本的市场规律,同时也是对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考验,评级机构应坚持自身的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监管提供更好的评级支持。根据《办法》,持有高信用等级的债券不仅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合格优质资产规模,还有助于降低现金流净流出的预测规模。因此,随着流动性覆盖率指标的执行,商业银行对债券品种的投资偏好将有所改变,利率债券或高信用等级债券将更受青睐,而低信用等级债券的需求有可能下降,或要求更高的流动性溢价。

结语

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外汇占款货币投放的下降及央行对流动性调节态度的收紧等因素,将对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带来长期、显著的影响。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将长期承压,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要性提高。《办法》不仅引进了巴塞尔协议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新理念和量化指标,还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期限错配扩大、对同业资金市场依赖度上升等现状,提出了具体的监管规定。总体看,《办法》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管理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在新形势下强化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降低流动性危机的发生概率,保障银行业稳健发展。

此外,《办法》的出台是监管环境和政策的重要变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办法》对外部信用评级结果的运用较多,对评级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级机构应加强与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沟通,动态掌握商业银行信息,提高对商业银行信用水平的分析能力。

作者单位: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罗邦敏 夏宇宁

上一篇:湖南省上半年教资笔试报名条件下一篇:管理人员晋升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