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基础英语

2025-03-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外基础英语(共4篇)

北外基础英语 篇1

英语,是与外国人唯一一种沟通的方式,如果你精通英语,就等于拿到了通往外国国家的通行证。也许以后全世界的人都要会说英语,所以学习英语十分重要,学习英语要从娃娃抓起!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学好英语吧!其实学习英语也要讲求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大大降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抵触心理,因此培养青少年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

北外青少是专门针对4到18岁青少年的英语培训机构。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外研社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在青少年、幼儿等基础教育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精英师资和一线的成功教学经验。

北外青少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在英语培训课程上设置以话题讨论为主,每天围绕一些趣味性的话题展开讨论。比如儿童班的认识身体部位、青少班的旅游计划,上课时主动轻松活泼的氛围,颇有些类似于夏令营和冬令营。教师们则会引导学生一起来聊一些生活话题,学生在互动过程中随时可以提出个人观点,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达到提升口语目的的同时,还培养了青少年对于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同时,北外青少英语始终以雅思模式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进行全面系统培训,确保学生四项技能不短板。更具特色的是,所有的课程都对孩子的年龄和培训的内容进行了周密规划,并针对中国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拼写困难和发音粗糙生硬问题,在各级课程中添加了单词拼读拼写准确性和语音语调的流利性专项辅导训练,以引领学生尽快练就轻松拼写和流利读背的基本功,提高学习效率。

北外基础英语 篇2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寄语所有英语专业的朋友。

静下心来,看完本文,尤其注意大学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几年时光中,刘润清教授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诚然,刘教授当年经历的教学法、师资、学习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不变的是学习英语的过程,若想追寻的大师的足迹,必须抛却浮躁,脚踏实地地走上这条漫长的学习道路(当然,对于广大英语爱好者来说,这篇文章也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 no 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我还经常在黑板上练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知道花去了我多少时间。我的语法还算好,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课,精读课文中出现什么语法现象,老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来说,在第一学年,我一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开了泛读课,让我们读最简单的英语小故事。从二年级起,老师还要求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得第一次拿到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时,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个词,不知道要查多少其他词。有时查来查去,就忘了最初是要查哪一个词了。但是,英英词典使我们看到了英汉词典中解释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从根本上说,查完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并不能够真正学会使用一个词。只有查一部好的英英词典,才能真正搞清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和用法。随着词汇量的扩大,使用英语词典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有时,查上瘾来,会查上个把小时,忘记了正在读的文章。那时,我们都把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上标的25个句型背得滚瓜烂熟。总之,查英英词典本身就是在学地道的英文。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精读课的作用是最大的,一切基础知识都来自于精读课。此外,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那些简易读物。这些小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并让我眼界大开,因为里面有一种全新的文化。与此同时,我还惊叹于其中简单、地道的英文所包含的极强的表达力。那时,我的词汇量极其有限,但这些小书带我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一年之内,我读了近百本简易读物。是这些书使我感受到英语的语言之美,让我体验到地道英语的味道,并逐渐培养了我对英语的一种“直感”(to cultivate a feel for the language)。这时候,我对英语的成语、习惯用法、动词搭配、漂亮的语句等,已变得十分敏感。遇到这些内容,注意力会突然集中,并将它们立刻背下来或抄在笔记本上。对于好的句子或段落,我会反复读,强行记,甚至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在课堂上或作文中用上几个背过的句子或短语,在同学面前“显摆”两句,都感觉非常享受。因为看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到二年级时,我已经丢掉了“落后”的帽子,开始名列前茅了。

三年级的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首先,精读课文的人文味越来越浓了。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示范,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熏陶和人文教育的材料。哲理越来越多,语言越来越美,有讲头,有读头。其次,这时我开始读原版英文小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原著才是英语教育的开始。原著中的语言不再是为照顾学习者的水平和语法的需要而改编,而是作者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大部分原著都出于语言大师之手。更重要的是,原著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方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人情事理、自强精神,以及如何开玩笑、如何带来幽默效果等。原著把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当时,老师告诉我们,不读上几十本原著,英文是学不到家的。原著既保留了语言的原貌,又保留了文化的原形。再有,就是三年级开设了正式的写作课。在此之前,我以为说英语最难,因为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后来,我又感到,听英语最难(如听英语广播),因为你不能控制对方的讲话速度。等到开始学习写作,我才意识到,一个人英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书面英语的水平如何。最初,我以为把重要的话写下来就是作文。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错误的理解。书面英语是最讲究、最严谨,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的语言。语言之美,多体现在书面语上。讲话不能像背书;同样,写作也不能像讲话。记得有一次我写到:“Now Im going to say something about….”,老师上来就是一个大红道:“Too chatty!This is not writing!”。当我连续使用同一个结构时,老师又批上“Vary your structure please”。如果一个词在相邻的句子中同时出现,老师会划出该词,并批上“Bad style!”的字样。老师改过几次作文之后,我悟出了一些写作之道。可以说,我现在对书面英语的认识,以及我现在的英文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三年级的写作课,是写作课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四年级时,学校开设了一个高级翻译班,俗称尖子班,入选的有吴一安、秦秀白、王英凡、唐闻生和我等9个人(但不知为什么,这个班办了不到一年就解散了)。办这个班的初衷是要把这些人培养成高级外交翻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两件事:一是伊莎白把我们的语音语调重新纠正了一遍。她先让我们听一家英国出版公司出版的录音带,有诗歌、剧本,也有小说,都是百分之百的RP,典型的英国上层社会的发音,漂亮极了。然后,她让我们模仿一些段落。最后,她还让我们设想是在人民大会堂宣读一个领导人的发言。她说我们底气不足、声音不稳,一拉长声就走调。她要求我们两个人相隔50米对着讲,每天早晨至少练半个小时。虽然没有当上大翻译,我的朗读水平却大大提高了,能把一个故事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些都是那一年长的出息。二是学了不少外交文件和人民日报社论的翻译。我们当时把Beijing Review(那时叫Peking Review)看了个遍,把当时的重要文件、社论、评论员文章(国际的)都拿来进行英汉对照阅读,学了很多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固定译法,包括“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以粮为纲”等。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读惯了英文小说原著的人刚接触Beijing Review可真是不舒服,总感到有一种语言与文化的不相匹配:英语不是为这种中国式的表达而造的。后来就慢慢习惯了,而且也认识到,要想向世界介绍中国,这种英语是我们的惟一选择。尽管有人常批评China Daily和Beijing Review的英文有很浓的中文味,但是这种英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而且,像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英语一样,已经成为英语的一种变体。语言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百分之百的翻译是不可能的,但总可以找到解释原文的方法。有点中国味的英文保留了一些乡土气息,这也是好事。像“三自一包”、“三反五反”、“五讲四美”、“三个代表”等短语,只能先直译过去,再加个长长的脚注。但是,应该说明的是,刚开始学英文时,不要拿Beijing Review做课文,而一定要拿本族人写的地道的英文做课文。把英文底子打好之后,再读Beijing Review,就不会影响你对英语的直感了。

对五年级的印象不太深了,但也有两件事值得一提,只是时间的先后顺序记不太清了。一是我们学了翻译,特别是汉译英。教我们的是薄冰和钟述孔两位老师,他们都很有水平,上课也非常有趣。这门课使我认识到,英文不学到家,翻译是谈不上的。与此同时,我还意识到,汉语文字看似已懂,实则不然。例如,汉语的小句,在英语中要降格为从句,才能真正体现原文中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并保证译文准确、可读。翻译远不是词与词、结构与结构的一一对应;要比这复杂得多。没有对汉语的透彻理解,没有足够的英语造诣,是做不了翻译的。比如遇到“摇羽毛扇的人”(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若直译为“the person who waves a goose-feather fan”,那就是败笔,因为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如果加上“mastermind”,就清楚多了(见《汉英词典》第1183页,外研社)。但有时这个典故也用作贬义,指在幕后操纵或出坏点子的人,这时,可译为“a person who pulls the strings―the string-puller”。不过,上述例子仍属于翻译中浅层的、局部的问题。更深层的问题是,除了具有高超的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之外,译者的阅历和文化底蕴与作者不能相去太远。要想翻译《红楼梦》,如果不了解曹雪芹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不洞悉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译文最多也只能是貌合神离。

第二个印象是我们在五年级学了不少《毛泽东选集》的英译文章。那是在1965年,全国正在酝酿“文化大革命”。教学上开始强调“政治挂帅”,《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版进入了课堂。客观地说,《毛泽东选集》英译本是我国几十位翻译家花了多年的时间,经过反复推敲而打造出来的一部精品。裘克安、庄绎传老师都参加过此书的翻译,并给我们讲过翻译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现在,没有人再拿英译《毛泽东选集》当课本了,或者有人始终看不起这样的翻译。但是,我要说,我们从英译《毛泽东选集》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它帮助我们体验翻译过程,认识翻译技巧,感受文化异同。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吧。当时我们每天背颂的一句毛主席语录是:“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乍一看,这句话简直没办法译成英文。等我读了英译文才知道,原来自己根本就没读懂原文。“阶级斗争”一词,我一直把它当作名词词组来看待,所以无法翻译。而英译文为:“Classes struggle, some classes triumph, others are eliminated.Such is history, such is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译得妙极了。有些中国俗语译成英文也相当困难,要想 译得准确、地道,必须要下一番工夫。有一条毛主席语录说,“凡事应该动脑筋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英译文为:“We should always use our brains and think everything over carefully.A common saying goes:„Knit your brows and you will hit upon a stratagem.‟ In other words, much thinking yields wisdom.”注意,第一句加了主语“We”,“hit upon a stratagem”译得好,还有“yield”也用得恰到好处。这些用词,只有英语语言造诣极深的人才想得出来。另一条毛主席语录是“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仅要看部分,而且要看全体。一个蛤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英译文为:“In approaching a problem a Marxist should see the whole as well as the parts.A frog in a well says, „The sky is no bigger than the mouth of the well.‟ That is untrue, for the sky is not just the size of the mouth of the well.”注意,这里的“no bigger than”用得好,“the mouth”加得准确,将“坐”字漏掉,处理得好,“the size”又巧妙地避免了重复。

回忆起来,在北外学习期间,我遇到了好老师、好教材和合适的教法。那时,虽然我们没有“快译通”、“文曲星”等“现代武器”,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英文书籍,甚至连像样的课本都没有,都是些油印的教材,但我们学的是地道的英语,有大量的听、说、读、写、译的练习。老师讲的英文非常漂亮,作业改得细致到家,也没有这样、那样的考试。真庆幸,那时“托福”式的考试还没有问世,我们没有靠打钩钩学英文,没有在选择题上浪费任何时间。

尽管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毕业时也觉得学了不少英文,但一开始教书却发现,大学期间只是打了个基础。教过几年书之后,才懂得什么叫教学相长。越教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如说是在教自己。首先,在备课时,我通过大量查词典,搞清了许多词的词义和用法。备课时,我比学生查的词多得多,有些词是先查英英词典,再查英汉词典;有些是先查汉英词典,再查英英词典。查词典的过程中,我还常常被其中有意思的信息所吸引,有时在一个词上花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记下很多与备课无关的短语或搭配,而且还感觉乐在其中。接着,我就借助词典,参考教案,转述(paraphrase)课文上的难句。一节课准备下来,自己要编写几十句漂亮的句子,再背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使用。这种备课方式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我的口、笔语能力大大提高,英文也越来越讲究了。刚教书时,由于我是教研室里最年轻的,因此教研室里的“小差使”一般由我来承担,结果又使我受到很好的锻炼。例如,二年级教学组决定每周给学生广播两次英语新闻,我就接受了这个任务。为了这15分钟的广播,我要找5―6条新闻,写出7―8页的英文,请刘承沛老师修改,最后才能播出。刘承沛老师拿过笔来唰唰就改。不一会儿,我写的东西就变得面目全非。他下笔之快,用词之准,文体之潇洒,实在让我佩服。他的批改是对我这份“兼职”的最好回报。再比如,三年级的翻译练习答案没有人做,又是让我做。做完后,由钟述孔或薄冰老师修改,然后再打出来发给每位老师。同上个例子中的情形一样,每次我写的东西都被改得满篇是红,有时真叫我无地自容,但是我从中学到的东西和悟出的道理却让我受益终生。还有,教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的知识储备。我什么课都教过,精读、泛读、口语、听力、写作、翻译、报刊阅读。每一种课都需要了解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讲得深,学生才不至于浮在表面。为此,我经常帮助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深层意义、社会意义、文体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去欣赏文字的美与力量。这似乎是北外的教学传统。老师教我的方法(或使我受益最多的方法)又被我用来教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不仅有语言信息,更充满了百科信息和智慧火花。课上得引人入胜,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教育家叶澜先生语)都得到提升。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经常查英文百科全书、英国文学指南、美国文学指南、历史和文化书籍等。有一次,为了讲几篇有关中东的报刊文章,我把中东战争史查了个遍。学生听得异常兴奋,无意中就吸收了很多信息和语言知识。为了把历史讲解得更生动、精彩,我随后还阅读了《邱吉尔战争回忆录》、《艾登回忆录》、《第三帝国的兴亡》等书,这批书从另一方面开阔了我的视野。这些书都是关于当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史料翔实,风格大气,语言堪称精品。特别是邱吉尔的书,气势宏伟,场面壮观,思想深刻,充满智慧。他的语言使我对语言的力量与神奇感到惊讶。这样教过几年书之后我才认识到,教外语决不单纯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紧密结合。因为语言是载体,文化知识是内涵,没有内涵的语言教学必定是苍白的、枯燥的、不受欢迎的。

年近不惑,我又有幸读了北外的硕士研究生,这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我们当时师从许国璋、王佐良等先生,学的是英语语言文学。撇开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普通语言学的专业知识不说,仅就英语学习而言,那几年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等到研究生毕业,我才算比较成熟了。许老他们每周给我们上一节课,我们盼一星期才能见他们50分钟。可是这50分钟却是莫大的享受。他们那种博古通今的气派,让学生们心生敬畏。当时,同学中流传的一句话是:“Their knowledge makes you suffer from the pain of inferiority”。我们都记得许老有一次给我们批作业,有几个人得的是从上到下的大红叉,被说成一页纸全是狗屁不通。我们读书常常不记作者,许老对此大为恼火。有一次,我好不容易记着刚读过的《语法》这本书是Palmer写的,不曾想许老却问:“哪一个Palmer?有两个Palmer!”我只能对自己的无知摇头叹息。我与王公谈起莎士比亚的剧本,他问:“哪个社出版的?”我得意地回答:“剑桥大学出版社。”他接着问:“哪年的版本?”我又被问住了。最后,他告诉我,“读莎士比亚,版本很重要。”在有过多次这样的羞愧难当的经历后,我才慢慢懂得书的作者、出版年月、出版社、版本的重要性。许老能够背诵莎士比亚 剧中的一些对话,王佐良先生可以一首接一首地背诵英语诗。当我们对此表示惊奇时,许老说:“这算什么?我们在英国上学时,老师们没有一个是念稿子的。引到什么剧本,第几场、第几幕都是背出来的。”他还告诉我们,钱钟书等几位著名学者聚会时,几个人围着桌子坐下,一个人喊道:“好了,现在开始背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的the Trial一场,从你开始。”于是,大家就开始背,主持人点到谁,谁就接着往下背。没有人讨价还价,也没有人忘词,背错了就受罚。看到许国璋、王佐良等先生的学问如此渊博,我们完全相信上述故事是真实的。两位先生让我们懂得“It‟s humanly possible to know that much!”这句话后来在我们同学中广为流传。我特别欣赏“humanly possible”的说法,因为我们很容易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用天赋不够当幌子,就不再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研究生班开班不久,许国璋先生就带着我们这些弟子参观了英语系的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他站在离书架三米开外的地方说,“要练出两种本事。一是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认出一部书,也就是说,要记住它的physical appearance。二是要知道系资料室的某一个section应该有的书。例如,要一眼能看出他们缺某部词典(O.E.D.),或缺某种杂志(如美国的Language)。在学校图书馆的一书架 Language杂志合订本前,他得意地说,“我们是最近才开始订Language 的,我还亲自给杂志社写信,把过期的几十期统统补齐了。要等现在再补,可能已经绝版了。”两个多小时的参观,他在多处驻足,评说着词典、百科全书、companion(指南)、文学名著、文艺批评、西方哲学、文化、历史等书籍及国内外的多种杂志。让我们吃惊的是,点评哪个角落的书,他都如数家珍。若某本书不在,他会发现放错了地方或向管理人员询问书的去处。他还说,书要年年购买,要留意国外的出版行情;出了好书就一定买到,否则别人会笑话。言谈之中,他对书的至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次参观在弟子们心中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何时才能对北外的图书馆熟悉到这个份上?

此外,我们那个研究生班还有幸请到多位外国专家来讲学。讲语言学的是英国人John Reed。此人闲话很少,出口成章,是他第一次让我们真正接触普通语言学。我们这些毫无语言学根底的人,首次读到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但还没有看到他的 A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记得那时我们对lange和parole,signifier 和signified这些概念都感到十分新鲜。当时因为图书资料奇缺,我就把Reed 先生的7、8讲的讲课录音一字不漏地听写下来。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听写,许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在我的头脑中牢固地建立起来。另一位讲语言学的是来自匹兹堡大学的安东尼先生,一位热情、和善的老人。他向我们介绍了美国语言学的发展状况(十年文革使我们对外界了解甚少)。尽管这些信息已经过了二、三十年,但是对我们来说,却显得那么新鲜。还有一位教英国文学的专家是英国文化处派来的布朗先生,此公学问不错,但是态度傲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愤怒的青年人运动”(the Angry Young Men Movement)。这里,我不是单纯列举事实,而是想说明,我们当时因为深感自己耳目闭塞,因此下定了奋起直追的决心。当时的十几名学生学习起来如饥人觅食,势不可挡。拿到一部经典、名著,常爱不释手,读个通宵。读研究生的前两年,我就写出了三篇文章。其中有一篇,是评论“愤怒的青年人运动。”我读了包括Look Back in Anger, 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 The Lonely Long Distance Runner, Take a Girl Like You等多部愤怒青年作家的代表作,查阅了当时(60年代)的社会背景,又读了重要作家对此次文学运动的介绍和评论文章。先用英文成稿,交给布朗先生一阅。他大为高兴,在我的文章后批上“Tour de force”(法语,意为“出色之作”),他还当面对我说:“I feel duly rewarded to see a paper of this quality written after I have lectured for two months here in Beijing.”此后,这个傲慢的人也变得友善了许多。得到鼓励后,我大着胆子把文章给王佐良先生看。几天之后,他在饭桌上对我说,“你把文章译成中文,明年三月我们在《外国文学》的第一期给你登一登。”还有一篇文章是介绍乔姆斯基的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于第二年发表在复旦主办的《现代英语研究》上。那似乎是国内生成音位学的第一篇文章。当时,是许老让我读了这本书。读过之后,我用英文写了个paper,并将文章给安东尼先生看。他说:“It‟s very good.You‟re a complex person.The generative rules are very complex and you understand them all right.”听了他的话,我放心了。接着,我又把文章变成汉语,给许老看。许老看了前四分之一,后面那些元音重读规则过于技术性,他没有看,就说,“你寄出去,让他们去改吧,复旦会有人懂。虽然那篇文章只介绍了乔氏宏篇巨著的前三章,也是最简单的三章,但它的发表给一个初学者带来的自信与愉悦却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因为这意味着我能读懂当代最深奥的音位学了。

总之,学习道路是漫长的。当时,这些事情一件一件发生的时候,似乎都是偶然的、孤立的、随意的。现在回忆起来,它们又好像是必然的、有联系的、有计划的。把这些事件串连起来,使我们看到北外英语系伟大的教学传统,看到那些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轨迹。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指出了成功学习者不可偏离太远的学习道路。这条路是漫长的、艰辛的;同时,也是愉悦的、慰藉心灵的。路上有一座座里程碑、一道道风景线,一个比一个殊胜,最终通向令人向往的境界。

回首往事,我不免有些怀旧。我们当年的生活是清苦的,却落得个耳静心静。每个人的工资都是几十元钱,每个人住的都是筒子楼,没有红眼病,不用为买车买房去拼命教课挣钱。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教书还是教书。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时要操劳得多,这是这一代人为追求高水平的物质生活所付出的代价。这种现实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年轻人学问与教学的精细。当今世界,坐得住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心里像长了草。有的人学了两三年英语就认为够用了,着急忙慌地找个外企上班挣钱。而我们这些人,学了那么多年,仍然认为自己学得很不够。王佐良先生经常引用的一句英文是:“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大意是“半瓶子醋最可怕”。心情浮躁、急功近利、轻视学问的种种表现,最终会使教育事业付出沉重代价。

还有一件值得讨论的事,前几年,有人反对“文学路子”,认为英语课上的文学材料过多了,过时了,要多讲科普和科技英语。多些自然科学的材料本无可厚非,但不让文学进课堂,却实在是欠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语言不学点文学,无论如何也学不出味道来。科普英语的结构和意义都比较直截了当,没有太多好讲的,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可充当课文的材料最好是旨意深厚、文思周密、意味深长的,必须经得起咀嚼和品味。此外,文学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人文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特别是如何顶住压力,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对待坎坷,又如何以平常心面对成功和荣誉。中国的独生子女太需要这方面的教育了。

就今天中国的外语学习的大环境而言,我以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表面上看是方法问题,实际上,方法背后是深层的学习理念问题。

首先,对待学习要有科学、踏实的态度。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下扎扎实实的功夫,不要总想投机取巧,也不要相信那些引诱你投机、以使他赚钱的歪门邪道。所谓的“疯子英语”、“傻瓜英语”、“学习方法革命”等,都曾经迷惑过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只要稍稍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几百年来,那么多的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用毕生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都没有发现什么“成功秘诀”。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语学习》刊登了多篇“专家如是说”,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了《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大连外国语学院出版了《外语名家论要》,写文章的一百多位老人也众口一词,都说学外语没有什么捷径好走――只能是多读、多听、多说、多写。惟独在21世纪初,中国出了救世英雄,能用灵丹妙药让中国人在几个月内学会英语,这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难道那么多的哲人都比他们笨?那么多的科学家都比他们傻?根本不可能!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有一点:哲人与科学家尊重真理,不想骗人;而“救世英雄”却是以金钱挂帅,不顾事实,无知无畏。你可以“疯”,也可以“狂”。但有一点,你能“疯”会莎士比亚,我才信服。你能“狂”会同声传译,那才算真本事。仅仅是为了克服羞涩感,用不着去发疯发狂,只需在心理上做些调整就可以了。也用不着在楼顶上一遍遍地喊:“Its impossible!”“I can speak English!”我看到那么多的青年人相信这些歪门邪道,感到十分痛心。我在给英语教师做报告时,曾多次提到,“相信„疯子英语‟、„傻瓜英语‟就相当于痴迷歪理邪说”,在场的数百名教师对此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可见,绝大多数老师都是认同这种说法的。

北外英美文学经验 篇3

准备考研的时间不长,只有三个月,总结起来两大经验吧,细节和节奏。细节是说考研要做个有心人,要勤看别人的经验,即使不是一个方向的。因为虽然准备的内容不同,但过程都是一样的(讲到底也只有专二不同)。学习别人的经验自己才能避免走别人的弯路,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节奏是说时间的充分利用,时间不在长短而在效率的高低,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复习计划。在这里给大家小小的鼓励一下:永远不要觉得时间不够用,也永远不要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的任务。当然要基于自身实力和现实的考虑,我相信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等到真正做到了,你就是那个“传说”。

政治:六十多分没什么经验。。。总的感觉是过线不拉分就好因为进入复试政治和二外就不算分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节省下来精力好好看专业。

法语:学校用的是很老的橘黄色皮的《法语》,先复习一遍,把忘掉的知识捡回来。然后把历年真题研究一遍,考察的知识点就那么多,有的题基本没变隔年又考一次。从图书馆借来新大学法语1-3,从头到尾梳理知识点整理笔记。因为知道考什么,所以看得有重点。借书的好处之一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总要还,有压力就看得快了,而且借的书都少都有点笔记,看看也是很好的。

基英:分阅读,翻译和写作三个部分。像名字一样就是考察英语的基础,所以投机取巧是不可取的,要稳扎稳打地不间断复习。阅读--每天精读一篇1500字左右的新闻,有用的词句整理出来,有兴趣的段落翻一翻,阅读是最好的输入方式,扩大阅读量不言而喻,也对写作和翻译大有益处。翻译--练了叶子南里面几个靠谱的文章,订在一起没事看看,每翻译一篇都会看到自己逐步的进步,翻译得逐渐成熟。写作—写作看的是内容、结构和语法。虽然在考场上不可能三方面都完美,但是写的时候有这样的意识在脑子里,偏也偏不到哪里去。基础自认为还是不错的,所以每天的复习就是一个routine,保持对英语的娴熟度,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复习专业上了。

专业:文学选段匹配+小说分析,今年取消了逻辑题。虽然文学的复习范围没边没沿,文学著作浩如烟海;但是恶俗的讲一句,只要是考试,它就有它的侧重点和一定的规律。文学选段匹配--本着上一原则,我把历年真题找来统计了一下每年考得上都是谁的作品,集中在哪几部作品上。统计过后发现大概十人左右而且都是大家 Mark Twain, Charles Dickens, Wordsworth…然后就拜读他们的大作就好了。小说的话要先看看写作风格,像总考的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如果没读过现读是来不及的,但只要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就会在看到南方方言的第一时间想到他老人家。诗歌的话,个人觉得比较没有办法,就是看啦,多看而且要多看几遍。文学选段也不是随便抽出一段让你中彩票似的猜,那几行字里面一定是有线索或是蛛丝马迹让你看出是谁的作品,就看你是否发现了线索并摸索着找到答案。

小说分析,就是几个essay questions,一共120分。准备的时候也有点投机,因为发现前三年的小说都是从一本《阅读反应 写作(小说卷)》里出的,所以把那本里所有靠谱的都研究了一遍,从网上找资料主题,人物分析,梗概都烂熟于心。怕面太窄又看了《英语短篇小说导读—结构与理解》和张在新《英语短篇小说解读》刚开始的时候感觉120分的小说

分析有点恐怖,后来看多了就会上瘾,不好好分析一下都难受。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写下来,一篇一篇扎扎实实的写,练习的时候就当是考试,练四五篇就会发现自己巨大的进步,语言不断成熟,思维渐趋缜密,再写就会有信心了。当你“希望”结果会好的时候往往不会,你“知道”结果会好时才会。文学解读从来就是多维的,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合理和更合理的差别。所以即使没有写到“官方”的答案,也不要灰心,因为采分不仅是what you said 还有how you said it.记得当时的那篇小说我没有看过,作者也不熟。分析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分析婚姻与家庭,回来一查维基的分析以为死定了,但是分数出来还不错,所以什么事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

再说一下诺顿的问题吧,当时看帖子前辈们都说不要看诺顿,看不完的。但是后来想想考回研连人家的参考书什么样都没见过有点过分,考前三周买下来,重点作家看一看,真的编的很好,作家介绍的语言相当之值得膜拜,只要有输入,总会有输出的。另外看迪金森的诗的时候,好几个文学选读的版本都没有考了几次的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 只有诺顿有。虽然狄诗鉴别度比较高,但是如果其他诗人有相同的情况呢,所以当即把诺顿上重点诗人的大作认真拜读。

最后说说面试。面试抽签,上来抽了个2号。面试也没有感觉很正式,三个面试官自己排的桌椅,齐齐一排。侯毅凌老师坐在正对面,目光炯炯身上差点被烧出俩窟窿。先是马海良老师让做自我介绍,准备过了,对答如流。第二个问题,对文学怎么理解?以前想过说的还成,不小心在结尾处提了哈姆雷特,此举真是自寻死路啊。。紧接着就被问像哈这样的经典,为什么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仍然可读性很高呢?给莎翁戴了一下高帽,又说了三个评论的维度。侯老师一直没讲话,终于问了问题,我就倒了。“哈剧里面有一个问题很经典啊,哈姆雷特问什么犹豫呢?”当时的感觉是万里晴空里劈了一道闪,这个问题是经典啊,经典得没有想过为什么。。说了一个dilemma的解释(中学生都知道),老师没反应。。又拽了个俄狄浦斯情结,想这回该有反应了吧,“这个是经典理解啊,你自己有什么理解?”再度被劈,硬着头皮把前面的说过的拣几句paraphrase了一下,忽然想起来还有那经典的to be or not to be 可以说一说,话说一半当即被打断,“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旁边的女老师很同情的笑了笑。心里那个慌啊,哪还来的新理解,当即摊牌,“现在很紧张没有新的理解,但以后很有兴趣研究一下”。面试就这样很迷离的结束,当时觉得自己死定了,不过也真的向前辈们说的那样,面试很dramatic,不要轻易低估自己。

英美文学:(本人100分,几乎压线)考试时间的分配很重要,我就是吃了这亏,大家不要像我一样把答案在草稿上完整写好再抄上去,否则就和我一样悲剧了(最后两问只剩十五分钟,导致最终只得到100分),不过matching部分我是全部都见过的,有把握错误不超过一个,所以特别推荐以下的matching复习方法。

Matching 诗歌:推荐姜涛主编的《美国诗歌赏析》和苏煜主编的《英国诗歌赏析》,看完后用《英国文学名篇选注》补充最重要的几个诗人的作品。我个人分析了七八种诗集和文学选读,发现这样组合是北外试卷中诗歌命中率最高的。小说、散文:首先是选择那些书重点了解的问题。有些重要作者书籍繁多,全部了解也很难,在此推荐http:///booknotes/notes1.asp网站,点击按作者姓氏查询作品,从A到

Z查看下来,没听说过或在文学课本中不那么重要的作者可以跳过,重要作者在其中列出的作品是他们最重要的几部,考试通常不会跳出其范围。了解一下这些书籍的开头、结尾段落、重要任务姓名、第几人称写的、典型的地名、其他标志性的特点。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开头结尾段是经常被提出来考的,大家要特别熟悉一下。

Short story: 推荐http:///library/Notes%20on%20Short%20Stories网站,在列表中找几篇短篇小说,网上找到原文,仔细阅读后在answer网站看plot、theme、character等的分析,摘录有用的句子和段落。每两天仔细解决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周整理摘录的东西,提炼最有用的,总结出答题框架,最后几天背下提炼的内容,就可以胸有成竹地上场了!

德语:(本人81分)关于教材,本人只把大学德语1、2册学了一遍。之后通过《德语300小时》的语法部分完整学习语法,边看边做笔记。学完语法后重点攻克词汇,用的是《德语常用词汇精解》,四级单词熟悉到看中文想到德语(德译汉需要),六级单词熟悉到看德语知道含义。最后两个星期做了真题,让老师批改,并把整理好的语法再看了一遍。注意:最基础的语法千万不要忽视,比如动词过去式、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名词阴阳性、最基本的几种句式和关联词用法,这些基础知识在汉译德部分就显示出重要性

北外研究生课程设置 篇4

课程名称 学 期 学时 学 分 考核 方式

政治学原理 1 36 2 论文 国际关系理论 1 36 2 论文

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1 36 2 论文 专 业 必 修 课

政治学研究方法 2 36 2 论文 比较政治学 1 36 2 论文

当代中国对外政策 1 36 2 论文 国际关系研究前沿 2 36 2 论文 国际关系原著选读 2 36 2 论文 国际谈判学 2 36 2 论文

区域一体化研究 2 36 2 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 2 36 2 论文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 2 36 2 论文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 3 36 2 论文 大国战略与安全研究 3 36 2 论文 美欧关系研究 3 36 2 论文 中美关系研究 3 36 2 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研究 3 36 2 论文 全球化研究 3 36 2 论文

移民与国际关系研究 4 36 2 论文 环境与国际关系研究 4 36 2 论文 人权与国际关系研究 4 36 2 论文 专 业 选 修 课

非传统安全研究 4 36 2 论文

本科非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必须补修下述课程(与本科生同上)

1、政治学原理

265

2、近代国际关系史

3、现代国际关系史

4、当代中国外交

5、国际关系理论

五、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学习成绩等素质进行考核,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期考核表》。达到规定的学分,并通过中期考核者,方可进入开题报告环节。

六、开题报告

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意义、理论依据、资料来源、研究方法、文献综述、论文框架结构、写作思路等进行论证和审核,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位 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并附课程成绩单。

七、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学位论文用中文撰写,不少于 3 万字。

八、学位论文答辩

全面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个环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位论文,并提交论文终稿,经指导教师推荐,论文评阅人同意,方可申请答辩。

九、主要课程介绍 政治学原理

本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科 学的理论素养,使学生切实掌握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 现实政治现象的基本能力,提高认识复杂的政治现象的水平,比较深刻而准确地 把握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与政治学分析,利益与政治,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政治参与,国家的本 质、形式及机构,政党和政党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和政治民主。国际关系理论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流派的理 论发展简史;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近年来由对冷战的结束和大国关 系的调整所进行的反思而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思路和模式。266 政治学研究方法

该课程主要介绍政治学最新研究方法,探寻新的交叉、边缘学科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政治系统分析、结构功能主义、政治勾通理论、政治决策分析、政治 精英分析、集团政治分析、官僚主义理论、新制度主义等等。比较政治学

本课程通过回顾和比较自18 世纪末至20 世纪80 年代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学的主要文献,总结社科领域关于社会政治变迁的已有研究成果,也解释跨国 和跨时间比较的方法。理论的系统性、延续性、及涉及问题的广泛性和是这门课的主要特点。工业化,社会分化,社会革命、农民与农村,军队及军政府、共产党与现代化、全球化、民主、专制、法治、市场、计划、福利国家、第三世界与 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等,都被串联在关于社会政治变迁理论的讨 论中。

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本课程以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诞生以来的国际关系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关系史中的重大事件,从国际体系、国内政治及领导人个 体等方面展开研讨,从而使学生对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当代中国对外政策

该课程主要研究新中国外交的性质,回顾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分析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社会 的重要意义,探讨21 世纪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和平崛起等重大问题。国际关系研究前沿

本课程以国际关系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理论成果为研究对象,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掌握本领域的学术发 展脉络和研究成果。国际关系原著选读

本课程选取中外有影响力的国际关系经典著作为研读对象,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了解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流派的主要观点,提升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国际谈判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谈判的概念与基本理论,展示讲授如何准备谈判,谈判的过 267 程,以及成功谈判的具体策略和技巧。第五部分主要分析文化对谈判方式的影响和在跨文化谈判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概述中、美、英、德、法、日等大国文化以及东南亚、阿拉伯、地中海、加勒比海等地区文化对谈判风格的影响。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同学们基本了解谈判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经典谈判案例,特别是外交谈判和商务谈判的经典案例,掌握一些具体的谈判战略、技巧,为更好地应对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谈判做一定的准备。区域一体化研究

本课程以区域一体化为研究对象,向学生系统介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演进,区域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围绕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 区域一体化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 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本课程以三个层面的问题领域为研究对象: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跨国生产、全球化等问题;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如欧洲区域、亚洲区域化)、联盟经济等;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通过上述研究,使学生能够明确国际政治经济学所包含的三种关联性:一是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联性;二是国内要素和国际要素的关联性;三是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联性。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

国际政治心理研究是政治心理学在国际政治层面的应用,是更好地重构与创新国际关系理论的微观基础,同时为理解国际政治世界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描述性 和解释性逻辑。本课程向学生介绍了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围绕着国际政 治心理学的两大重要应用领域,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研究,分析了对其产生作用的各项心理因素。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它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向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发起挑战,有助于人们完整地理解国际关系。本课程介绍了自由主 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主要流派以及各项核心概念,梳理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与其他国际关系学派的关系,探讨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前景。

大国战略与安全研究

国家安全与外交战略是服务于国内战略目标的手段。课程主要研究大国安全与外交战略的相关理论,美国、俄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及 中国的有关政策、原则和立场。美欧关系研究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以跨大西洋关系为标志的美欧关系,探讨美欧关系的缘起、动力、发展以及面临的障碍,分析在国际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美欧关系所 具有的特点及其对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中美关系研究

本课程以中美关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向学生介绍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动力,中美关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研究

本课程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变,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以及中国政府在维护周边安全环境上所 面临的主要问题。全球化研究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探讨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及其他国际关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和挑战,特别是全球化的发 展为中国对外关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移民与国际关系研究

人口的流动影响着全球劳动和生产分工的基本格局。本课程分析了国际移民的缘起及其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结合全球化这一大的现实环境,通过阅读 相关学术作品,针对移民问题对国际关系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进行专题讨论。

环境与国际关系研究

教学内容与目的: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是在70 年代。然而近10 年来,环境问题迅速演变成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课主要围绕环境与国际关系 展开讨论,介绍环境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情况;大国在环境领域开展外交的原因、影响,发展中国家对策;以及我国在环境领域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取得的成绩。人权与国际关系研究 269 教学内容与目的:人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课 主要围绕人权与国际关系展开讨论,介绍人权问题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以 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世界各国在人权领域开展外交的原因、影响,发展中国家对策;以及我国在人权领域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取得的成绩。非传统安全研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部编版知识点下一篇:瑞典留学的注意事项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