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校友访谈参考提纲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践活动校友访谈参考提纲(通用3篇)

实践活动校友访谈参考提纲 篇1

山东师范大学首届“探寻校友足迹,启迪成功人生”寒假专题社会

实践活动校友访谈参考提纲

一、求学经历回顾篇

1.请谈谈在母校学习和生活的记忆;您在校期间是否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求学经历?

2.您的班级、辅导员和老师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您是否在求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在为同学服务中您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4.您是否在求学期间就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具体是怎样的形式?

5.您在大学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情?

二、事业发展感悟篇

1.2.3.4.5.您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走出校园,投入工作,您的体会是什么? 您的工作经历是什么样的过程?有什么体会和感悟? 学校所学知识与工作所用到知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在事业发展中,母校给您的最独特的是什么?对您个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请谈谈您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三、莘莘学子寄语篇

1.大学期间,最应该为将来的事业与人生积累什么?请您从这个角度给现在的母校学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3.4.5.您对德、智、体协调全面发展有怎样的理解? 您对学生毕业后流向是什么观点?(出国与国内就业,去基层、去西部等)您理解的“母校精神”是什么? 您认为“山师学生”应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

四、校友生活体会篇

1.2.3.谈谈您的兴趣爱好。您有哪些难忘的生活经历或故事,有什么感受? 谈谈您对待事业与家庭或工作与生活的态度。

五、请为母校建言

暑期校友访谈实践报告 篇2

资源与环境学院 环工1102 韩廷彩 20112100 为了充实暑期生活,了解更多专业的知识。知晓更多的社会动态。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的实践活动——校友访谈。

经过长时间的筹划和准备工作,我成功的预约了08届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毕业生,于8月1日在他家顺利地进行了访谈。这一次访谈比我们预想的效果好得多。张超一句句肺腑之言、沉着稳定中又不失幽默的话语中,让我们很快就融入了话题。“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我们最大的感受。下面就主要分享一下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内容:

一、求学经历回顾篇

1.在青岛农业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记忆;您在校期间是否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求学经历?您是否在求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在为同学服务与参加活动中您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答: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张超一告诉我:“要想在校期间充实大学生活,不虚度光阴,就要合理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做到劳逸结合。还要多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增长见识,扩展视野!更重要的是期间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就是职场工作中常说的Teamwork(团队精神),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以及今后的工作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说,人际关系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笔重要的财富,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助于我们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易成功!”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

不可否认,这个大千世界的竞争竟是如此激烈的,但我们在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有时不免陷入这样的误区:过多的追求事业的无限“大”,却在无意中进入了自己的内心无限的“小”。而Teamwork正是这种精神恶魔的终结着,也是个人心智的解放者,使人们在互帮互助中走向成功。无论生活中与人交流,还是工作中与人合作,持有Teamwork这样一个精神观念的人在一个Team中work,效率和成功往往会不期而至!

二、事业发展感悟篇

1.您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走出校园,投入工作,对你的工作经历和奋斗历程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体会和感悟?

答:当我问及张超一一开始工作的地方时,他笑了笑说,“我的第一份工作

很差,虽然是在学校做家教老师,但工资不高。我之所以还会留在那里,是因为我觉得第一份工作是我以后想要的工作的一个跳板,我在之前已经想好了之后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这只不过是为我自己的将来做铺垫。

毕业后找工作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车已经慢慢爬到了那个转折性的顶端,你知道在接下来的几秒之后就会进入一个飞速运转的轨道,你却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来迎接下来的改变。职场的运转不像那架过山车,它永远不会停止。对我们来说,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或许就是毕业这道坎,可是这一关过了之后还有无数的关口、无数次考验。找到自己、找准目标、发现所长,有能力经历无数考验是最重要的。第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这个阶段主要就是积累,这也是每个人的 “第一桶金”。第一份工作经验的积累包括工作习惯、工作态度、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资源等,这些对个人自信心的建立以及今后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走上第一个工作岗位后,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从简单的工作做起、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同时在适当的场合表现一下新人应该表现的角色,比如一些能体现出你这个人是否注重细节、是否注重你的工作环境、是否勤劳的事情,从而给同事、老板留下较好的印象,这样也才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2、你认为在职场应具备哪些能力? 答:职场:坦诚最好。

有人说,面试就像是一场游戏,面试者总希望能够了解到应聘者更多的信息,而被试者一方面要展示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要尽量掩饰自己的弱点。陈安年师兄又否定了这种说法。面试不需要油嘴滑舌,你要真实地展露自己的想法。面试官们大多比我们经验丰富,他们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他们的问题只是考验你的反应、你的表达、你是否诚实。只有坦诚,你才能所向披靡,而搪塞,不诚实,最有可能错误百出。要知道,面试官很多是故意刁难面试者的。

面试官想要知道的东西有三方面:第一个是应聘者的综合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说,从应聘者的回答问题测评他的思路是不是很清晰,是不是能够全方位的思考一个问题。第二个方面,就是应聘者的言语表达能力,当然面对面的交流,面试肯定是要通过语言的媒介来传递相关信息的,那么在语言表达的时候,我们的思维的流畅性是不是很强,是不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而且还要关注表达的时候口齿的清晰程度是不是符合一定的要求。第三个方面就是应聘者的应变的能力。在面试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题目是压力性的题目,那么在这种压力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够保持思维的连贯性,情绪的稳定性等等,这是第三个方面。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面试其实不是游戏,而是一个深入交流的过程,考官们是将你作为一个即将进入公司的人才来进行考察的,当然想更多地了解你,但这种了解不会是所谓的无理刁难,而是真诚的沟通与交流。作为应试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也不要忘记,与考官坦诚相对。一味地掩饰与犹豫,只会给自己“减分”,让原本可以顺利的就业之路变得不那么顺利了。

3、请谈谈您现在的工作情况及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答:对于教师这个行业来讲结合国内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教师 2

专业发展的方向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理论取向上开始由传统的预成论假设向建构性的、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取向转变。目前,教师逐渐成为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群体,在以个体或集体形式展现的专业发展活动中,开始对实践情境进行不断反思。这种带有建构性、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动力是来自教师内部的,并伴随着发展而不断地唤醒和提高其职业自觉意识。

其次,在实践取向上更加关注教师能否具有理论的探索性、实践的创造性及自我反思能力等。开始强调在教育系统内部依据专业发展规划增进职前教育、岗前培训与在职提高的前后呼应与联系,增强相关发展领域和主题的持续性、层进式学习与效果反馈。使教师参与到

课程决策、设计、实施与评价等完整环节中去,并通过将杂乱、贫乏、单调的情境转化为丰富、多彩、鲜活的教育情境,全身心地关注并引导学生更好的生活与成长。

三、校友生活体会篇

1.你有哪些难忘的生活经历或故事,有什么感受?还有谈谈你对待事业与家庭或工作与生活的态度2.谈谈您对待事业与家庭或工作与生活的态度。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是师本专业的,自然对教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四、莘莘学子寄语篇

答:未雨绸缪。

最后,张超一告诉我,现阶段对我们来说的最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地规划大学生活。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里,大家应该努力编织自己的梦想,明确自己的方向,奠定自己的基础。

实践活动校友访谈参考提纲 篇3

一、校友访谈的对象

重点访谈各年代(尽量涵盖浙大整个办学史)、行业(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

二、开展校友访谈工作的总体目标

1、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浙大“求是精神”的内涵,并供广大求是学子传承发扬。

2、进一步创造在校学生与广大校友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使学生从优秀校友身上学习和体会浙大文化,并深入了解相关行业发展,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志向。

3、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广大校友的联系,彰显母校的关怀,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促进浙江大学建设和发展。

三、校友访谈的内容与形式

校友访谈活动重在挖掘和丰富浙大“求是精神”的内涵,通过深入了解校友求学、工作、生活中的经历、感受和故事,挖掘校友身上特有的“求是精神”,并了解校友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建议。访谈内容可以参考访谈提纲(见附件一),但不要拘泥于访谈提纲。各访谈队伍可结合被访谈校友的具体情况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访谈。校友访谈的形式一般为座谈、采访和学习参观等。要做好团队内部分工与协作,注重访谈实效。同时,做好访谈原始记录与素材收集整理工作,特别要做好访谈前期、访谈过程以及访谈后期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和校友寄语等材料的积累与整理。积极拓展思路,不拘泥于访谈活动基本要求,鼓励富有学生创意的访谈形式与内容。

四、校友访谈活动总结工作

各团队访谈结束后,应对访谈过程中搜集到的素材(包括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撰写富有团队思考访谈文章,文章可以参考附件二。并与返校后提交原始素材和文章作为总结材料。

浙江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团委)

2015年1月5日

校友访谈参考提纲

一、求学经历

1.请谈谈您在浙大学习和生活的经历

2.您感觉浙大的求学经历对您的成长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3.在您的求学过程中,有没有对您影响很大的人或事? 4.在您的求学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遗憾? 5.您认为浙大“求是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二、事业生活感悟

1.您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是什么样的过程?有什么体会和感悟? 2.有没有哪段经历是您难忘的?

3.学校所学知识与工作所用到知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4.在您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浙大给您的最独特的是什么?对您个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5.请谈谈您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三、给学校和广大学子的建议

1.您认为大学期间,最应该为将来的事业与人生积累什么?请您从这个角度给现在的浙大学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您最想给现在的浙大学子说点什么(寄语)? 3.您对浙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有什么建议? 4.您对即将到来的120年校庆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注:此提纲仅供参考 附件二:

浙大记忆|不曾离去的王淦昌先生

2014-12-25 校史研究室 浙江大学

不曾离去的王淦昌先生

——纪念王淦昌先生诞辰107周年

张淑锵

按语

先生出生于自古便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师从柏林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与居里夫人、吴健雄一起被称为20世纪实验物理学的三大女杰之一的迈特内教授。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1936年,受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聘请,来到浙江大学任教。1937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浙江大学被迫开展文化撤退。先生追随浙大颠沛流离,辗转任教于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和贵州湄潭。抗战胜利后,先生与浙江大学一道复员回杭。1950年4月,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晋京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之后,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九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8年12月,王淦昌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算来今年的本月,正是先生逝世16周年。先生曾经任教于浙江大学,毕生从事科教事业,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国家民族自强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开创者之,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科学家。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先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去世,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颗帅星陨落,但是先生爱国拼搏的精神长留人间,成为后辈学人永远效仿的典范。这一点,对于浙江大学来讲,或许体会更加深刻具体。(1933年王淦昌(左2)及中国留学生游览德国莱茵河在Wuppertal车站合影)

与诺贝尔擦肩而过

一部大学史完全可以归结为一部科教史。王淦昌先生正是浙江大学这部科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王淦昌的浙江大学校史,恐怕在一定程度上会多少显得些许黯淡。1934年的王淦昌,在迈特纳教授的指导下,刚刚完成了博士教育历程,取得博士学位归国。恰在此时,由于反对原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的专制统治而辞职离校来到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的原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何增禄,接受了新任校长竺可桢的邀请,正准备重回浙大。校长竺可桢的声望和同事何增禄的诚邀,促成了王淦昌这位当时浙江大学最为年轻教授的加盟。当时的王淦昌,年仅28周岁。因为年轻,他被人称为“娃娃教授”。从此,先生将自己的学术生命与浙江大学这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著名学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来到浙江大学以后,先生以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攀登科学高峰的理想信念和为祖国培育英才的高度负责精神,全面推进了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与同事何增禄、束星北、卢鹤绂等人的携手奋斗中,共同打造了具有一流水准的大学物理学系。就科学研究而言,先生的治学远见和创新精神无疑令人印象极为深刻。20世纪30年代,在国际学界有一个令无数科学家着迷的课题,那就是原子核衰变时出现极小的能量和动量损失的问题。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提出存在一种叫做中微子的假设,但这一假设长期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王淦昌与世界上的其他物理学家一样对这个课题着迷,并保持在文献上的不停追踪和在方法上的不断思索。当他读到《物理评论》上哈尔彭有关探测中微子实验的一篇文章时,他的思索得到了启发,一个伟大的实验方法产生了,形成了令他日后名垂学界的一篇关键著作《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有人说,这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于1941年10月寄往了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仅仅过了5个月就被刊登出来。之后,美国核物理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论文中所提出的建议,成功完成了一个证实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国际物理学界以“王淦昌—艾伦实验”为之命名。此后,美国核物理学家莱因斯和考恩用强大的核反应堆做实验,终于比较精确地获得了中微子存在的确凿证据。围绕探索中微子的一系列实验,最终导致了1995年的莱因斯幸运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作为率先提出最富有创造性的探测方法的中国学者王淦昌却因为当时中国科学条件的落后,却最终无缘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尽管如此,先生在科学研究上无止境的探索,还是取得了累累硕果,为浙江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1944年,国际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来到偏处西南一隅的浙江大学进行访问考察时,对于当时浙江大学教授们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深感佩服。在他带回英国推荐《Nature》杂志发表的5篇论文中就有王淦昌的一篇《中子的放射性》。而李约瑟本人则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在遵义、湄潭的浙江大学“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显然,在李约瑟的国际视野中,由于王淦昌等人的存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04年8月,河北教育出版社专门汇集出版了《王淦昌全集》共6卷,除收入了先生全部已发表的论著外,还收入了之前未曾发表的遗著、报告、讲话及书信等,总字数达150万字。这套系列文集的出版,记录了先生从1930年至1998年长达70年间的科研历程,是先生从不间断地进行思考与创新,为把中国科学推向世界前沿而奋斗不息的生动写照。

(1944年王淦昌全家摄于贵州湄潭县)

培养了诺贝尔获得者

先生除了著作颇丰,育人水平也是一流的。他为人诚恳,平易近人,热爱学生,是位一个品德崇高、受人爱戴的杰出教育工作者。他在课堂上,对于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并不严厉批评,只是和颜悦色地指出,请其专心听课。为了鼓励了学生认真钻研物理学,同时也是描述自己从事物理学研究的真实心理,他曾经动情地鼓励物理系的学生说:“物理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都是研究对象,寻求其中的规律是十分有趣的事,你们选择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先生授课,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物理学天地,对青年学生具有无穷魅力。当时求学于浙大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经回忆在湄潭求学的情形。他说:“当时我仅十六岁,对工科和理科的认识很不清楚,慢慢地和束星北、王淦昌二位物理教授接触多了,使我逐渐了解了物理学科的意义和重要,对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先生还十分关心学生生活。在那战火纷飞、生活艰苦的抗战岁月,为了给学生增加营养,他常在节假日请学生到家中,请夫人为学生烹调家乡菜,使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的青年学子感受到了依稀梦中的家的温暖。他在浙大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成为社会各界的有用人才,其中除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外,还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叶笃正,以及同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程开甲等科学巨匠。由于先生对于科教事业投入了满腔热血,获得了师生的尊敬。因此,就在浙大从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复员杭州前夕,先生虽然年仅40岁,物理系师生却为他专门举行了生日庆祝会。其人在师生心中之重,可见一斑。

湄潭街头的羊倌教授

先生自1936年来到浙江大学工作,直到1950年离开浙江大学。这期间,先生可谓是与筚路蓝缕的浙江大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1936年秋,先生来到浙江大学,**初定的大学校园或许给新来的或重新回来的教师们一个全新的感觉。一个钟情于党化教育的校长离去了,代之以一个主张民主办学的校长。治校模式在改变,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然而,日寇的铁蹄却使一度刷新的校园气象随之变得惨淡,甚至可怕。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浙大在日军的野蛮进攻中日渐退却。从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再到抗战的大后方贵州省遵义湄潭等地,浙江大学辗转迁移,车马困顿,时而疾病肆虐,时而敌机轰炸。办学条件恶劣,缺乏设备。师生穷困潦倒,生活艰苦。先生一路追随浙大文军漫漫西征,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可谓困难重重。即使是在相对安全稳定的湄潭,设在西郊双修寺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一台靠汽车发动机带动的小发电机是唯一的电源,无钱也无处购买新的放射源,仅仅有十几毫克镭,没有什么探测器,只有一台自制的小云室。”显然,以这样的办学条件取得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无疑有些强人所难。令人叫绝的是,即使研究条件如此恶劣,先生的研究步伐却没有因此停止,同样取得可圈可点的科研成果。除了自己动手创造简朴的科研设备,贵为教授的先生有时还得自己搞点副业,维持生计。这对生活在当下的师生眼中,显得突兀刺眼。但是对于生活在当时的浙大教师而言却是一个常态。先生在湄潭看到名教授苏步青自己亲自种菜,也就同意妻子饲养奶羊的决定,以补充家人的营养。他的任务,就是放羊。先生从住地牵羊走向双修寺,将奶羊拴在寺外一片草地上,然后走进设在寺内的物理实验室。做完了一天的实验,又从寺里出来,牵羊回家。我们可以想象,在湄潭的十字街头,一个身穿青布长衫的大学教授,一边牵着一只奶羊穿街走巷,一边思考物理学的前沿问题。这是一幅怎样的文化景观?这种亦学亦农的日子,只有那些曾经陪伴先生度过这段峥嵘岁月的师友弟子们,才能从中了解先生当时的窘迫处境。而这个关于“羊倌教授”的传说,则至今还在浙大校园中流传。或许是这种艰苦的日子给予了先生无穷的回忆和快乐,先生对在浙大苦乐兼具的历史念念不忘,甚至将1949年刚从美国考察归来时穿的一件皮袄珍藏,即使是在当上了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后,也仍不舍得丢弃。

(1984年10月,黄固等校领导陪同王淦昌参观校中心实验室)新中国强大国防的巨擘

1949年,中华大地迎来沧桑巨变,浙江大学也迎来新生。校长竺可桢受党和国家的重托,北上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淦昌先生作为竺校长帐下的一员大牌教授,则随后晋京就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从此,先生与浙江大学切断了人事关系,但是新中国全新的科研体制和科研使命,使先生科研生命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重要的阶段。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1年,他改名隐身,潜心研制原子弹。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直接促成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开创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新局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王淦昌先生等23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党和国家对先生毕生功绩的高度肯定:先生是共和国的功臣,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更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我永远不能忘怀

令人感动的是,先生晋京以后工作繁忙,但是心中始终牵挂浙大。他曾经说,“1940年,由于抗日战争,浙江大学辗转迁到贵州遵义,一年后,浙大理学院又从遵义迁到湄潭,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我们在湄潭度过了将近五个年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五年不算长,但它却使我永远不能忘怀!”他还说,“每当我想起在湄潭时的情景,顿时会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说实话,那是我最为留恋和怀念的时光。”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了关键时刻。先生又与苏步青、贝时璋、谈家桢等浙大宿老一道联名上书中央,提议加快推进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步伐,为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发挥了重要影响。最伟大科学家之一

当然,浙大也从未曾失去与这位科学大师的精神联系与学术交往。比如1991年,浙大聘请王淦昌先生担任名誉教授,担任浙大创办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先生逝世后,理学院于2007年专门举行纪念王淦昌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缅怀先生在浙大工作期间的事迹与精神。档案馆保持与先生家属的密切联系,通过细致的沟通,达成了捐赠先生史料、弘扬先生精神的共识与默契,将先生的文集一套、皮袄一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金质奖章)一枚等一批珍贵遗产收入馆藏。2013年5月28日,就在先生诞辰106周年之日,浙大党委宣传部和档案馆举行先生事迹报告会,学校领导、先生家属及先生生前工作过的物理系师生、浙江大学国防生等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总装备部少将、中国核试验基地副总工程师康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系教授唐孝威以自己与王淦昌先生共事的经历和切身体会,介绍了王淦昌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档案馆还充分利用馆藏先生档案史料,精心制作先生生平事迹展览,使广大学子得以深入了解先生业绩、瞻仰先生风范。先生身后留下的文化遗产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文化影响。

先生不平凡的学术人生已经深深融入了浙江大学的百年校史。先生及其家属与浙大之间的密切互动,昭示着先生从未曾离开浙江大学这座令他眷念的学术殿堂。先生的一生,不愧为爱国、拼搏的一生,在科学与教育事业上取得丰功伟绩,堪称“科学泰斗 求是楷模”。笔者有时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如果要问浙江大学100余年的办学历史上,哪位师生校友堪称最伟大的科学家?答案必定不是惟一的,也必定是难以取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无疑是重量级的候选人,那些曾经求学或工作于浙江大学、后来当选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师生校友,他们常常被浙大人引以为豪,也应当具备入选的条件。但是即使两院院士的身份,也并非就能够确保入选“最伟大科学家”行列。因为同为院士,其对科学技术、国家民族的贡献程度也是不完全一样的。即便如此,先生却是毋庸置疑的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科学家”之一。这不仅因为他是令人仰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更加重要的是因为他不仅在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开辟了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总而言之,是因为他在科学技术进步、国家民族自强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供稿:校史研究室)

上一篇:高一下学期自我总结下一篇:幼儿园工作人员健康体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