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课程大纲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装配式建筑课程大纲(精选6篇)

装配式建筑课程大纲 篇1

一、课程名称:机械制图(1)

课程性质、任务:

职业技术基础必修课。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师的语言”,是工程技术人员表达思想和交流工程技术信息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必不可少的技术文件。本课程主要讲授用投影表示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制图技能和阅读、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阅读、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4).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工作作风。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本课程知识点包括画法几何的正投影理论、组合体、轴测投影;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正确地阅读、绘制(仪器、徒手)简单机器零件图等内容。

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应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了解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理解与掌握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制图的基本规定、图样画法,能正确地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技能;会查阅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手册和零件手册;掌握螺纹及螺纹紧固件、齿轮的画法与规定标记,了解键、销、弹簧、轴承的画法与规定标记;应用所学投影理论、机械制图国家标准、零件图的相关知识、已培养起来空间想象能力,正确地阅读、绘制简单机器零件图。所绘图样应做到:投影正确,尺寸完整、字体工整、图面整洁,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建议学时范围:

48学时-56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机械制图》第2版,刘小年、刘振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2.《工程制图习题集》第2版,汪勇、王和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AutoCAD 2006工程绘图教程》第2版,汪勇、张全、陈坤,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4.《AutoCAD 2006 工程绘图上机指导》第2版,徐红、汪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先修课程名称:

无特别要求 其它说明:

二、课程名称:机械制图综合训练

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实践课。机械制图综合训练是培养学生应用已学基本理论、方法,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对学生绘图和识图能力的一个综合培训,强化制

第 1 页

图技能和阅读、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测绘15件左右零件的部件。该部件应包含典型零件(轴套类、盘盖类、箱体类等)及标准件和常用件(螺纹连接、齿轮)等。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本课程知识点包括了解和分析测绘对象,根据所给装配示意图与装配体,了解装配体的用途、性能、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熟悉拆装顺序;阅读零件图;画出符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和《技术制图》规定的装配图;用计算机绘制零件图或装配图。学生学习完部件测绘后,应了解、使用测绘工具和仪器;掌握用徒手、AutoCAD绘制机械工程图样绘图的技能;会查阅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手册和零件手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正确地阅读、绘制(仪器、计算机)一般复杂程度机器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建议学时范围:

20学时-30学时。建议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考查,提交测绘图纸。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机械制图》第2版,刘小年、刘振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2.《工程制图习题集》第2版,汪勇、王和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AutoCAD 2006工程绘图教程》第2版,汪勇、张全、陈坤,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4.《AutoCAD 2006 工程绘图上机指导》第2版,徐红、汪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5.《机械制图综合训练》指导书,校内自编 先修课程名称:

机械制图(1)、机械制图(2)其它说明:

三、课程名称:互换性与公差配合

课程性质、任务:

必修职业技术技术基础课,是联系设计系列和工艺系列课程的纽带,也是架设在基础课、实践教学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互换性、标准化与测量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能正确应用公差与配合标准和掌握测量基本技能打下基础。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论述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公差与配合方面的有关标准。课程内容包括绪言、圆柱公差与配合、长度测量基础、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光滑极限量规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在设计时初步具有从这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懂得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合理选用公差与配合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 2 页

初步学会测量几何参数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的能力。建议学时范围:

32学时-36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4版,廖念钊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02 2.《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孔庆华、刘传绍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09 先修课程名称:

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及零件设计。其它说明: 无

四、课程名称:机械制图(2)

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职业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阅读、绘制(仪器、计算机)装配图,并能用CAD从事工程设计及应用。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本课程知识点包括读画装配图拆画零件图、计算机绘图基础、AutoCAD二维绘图、AutoCAD绘图设置与绘图辅助、图块与属性、工程标注、三维绘图与图形输出等。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应能绘制和阅读机械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所绘图样应作到:投影正确,视图选择和配置较恰当,尺寸齐全,字体工整,图面整洁,且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掌握AutoCAD绘图软件的基本知识、二维绘图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地使用AutoCAD进行三维建模;应用所学零件图、计算机绘图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使用AutoCAD绘制工程图样。符合工程制图国家标准。建议学时范围:

40学时-48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考查,采用大作业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机械制图》第2版,刘小年、刘振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2.《工程制图习题集》第2版,汪勇、王和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AutoCAD 2006工程绘图教程》第2版,汪勇、张全、陈坤,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4.《AutoCAD 2006 工程绘图上机指导》第2版,徐红、汪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先修课程名称:

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1)

第 3 页

其它说明:

五、课程名称:汽车驾驶实习

课程性质、任务:

实习的性质:

实践选修 任务:

掌握汽车场地驾驶的基本技能。

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了解机件的认读、操作方法、上下车的姿势和方法等基本常识,在场地内能够掌握车辆的起步、前进、后退、行驶、变挡、转弯、调头、转8字、倒车进库等基本技能。建议学时范围: 16学时 实习时间分配:

1、实习目的、实习意义、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纪律要求和安全要求的讲解20分钟左右;

2、车辆的起步、前进、后退、行驶、变挡、转弯、调头、转8字、机件的认读、操作方法、上下车的姿势和方法1-2小时

3、倒车进库40分钟左右

4、在车上考核每人20分钟左右 建议考核方式:

实践操作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四川省公路学会交通工程委员会培训部、成都市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专业委员会合编,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材,1994年8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李福来等,汽车驾驶员培训教材,1997年1月,人民交通出版社

2.安全驾驶从这里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5年1月,人民交通出版社 先修课程名称:

无特殊要求

六、课程名称:汽车构造(上)

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的必修课。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掌握曲柄连杆

第 4 页

机构、配气机构和进排气系统、汽油机燃料供给系、柴油机燃料供给系、汽油机点火系、润滑系、冷却系、起动装置等各机构和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了解汽车发动机新结构,新技术及其发展方向等。建议学时范围: 42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陈家瑞,汽车构造(上册)(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 参考书:

1.臧杰、阎岩主编,汽车构造(上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8,2.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组编,汽车构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0,3.鲁民巧主编,汽车构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9 先修课程名称: 汽车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机械制造基础 其它说明: 1.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利用实物,挂图,模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手段进行讲授,以提高教学效果。

2.汽车发动机的结构、类型很多,教学内容很多。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专业的要求精选内容,重点讲授。

3.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汽车发动机结构的日新月异,可在进行教学的时期结合当时汽车发动机的一些新技术、新结构进行介绍,可对上述教学内容作少量的、适当的调整。

七、课程名称:汽车构造(下)

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以汽车各总成及零部件的功能为主线全面而系统地讲授常见汽车底盘总成、零部件的作用、组成、工作原理、结构分析及调整等内容,了解现代汽车结构特点。本课程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基础知识。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汽车底盘各系统总成、部件的内容、功用、类型、要求(一般、特殊)、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汽车底盘各系统总成、部件的使用、保养、调整、故障分析等;要求学生能识读汽车或主要总成的装配图结构示意图,了解汽车及主要总成的装配关系,一般的技术要点和调整方法。建议学时范围:

56学时

第 5 页

建议考核方式: 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陈家瑞主编,汽车构造(下册)(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 参考书:

1.臧杰 阎岩主编,汽车构造(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2.周林福主编,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2 3.细川武志(日)编,汽车构造图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 先修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机械制图 其它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利用实物,挂图,模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手段进行讲授,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程名称:汽车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的性质、任务: 课程性质:

职业技术基础必修课。任务:

通过课程学习,应使学生以汽车这一复杂机械为例,学习机械原理及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汽车典型零部件的机构分析、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对于汽车上一般机械装置,能按照其使用要求进行典型汽车机械装置的选型、布置和总体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汽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从事机械工程技术工作提供基础知识。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了解汽车机械的组成及相关概念;机械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理解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和目的;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了解滑动轴承、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组成、结构和应用场合。掌握滑动轴承、滚动轴承选材、滑润方式和滑润装置的应用。掌握滚动轴承的代号及类型选择和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重点: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比较、特点及应用场合;滚动轴承的代号及类型选择(滚动轴承的受力分析、应力变化情况及其失效形式、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了解车用联轴器、万向节、离合器与制动器的类型、特点、组成、结构和应用场合。理解螺纹联接、紧固联接、弹簧的主要类型、材料和精度,各自特点及应用场合(如:发动机缸盖螺栓);掌握单个螺栓联接及螺栓组的计算方法。了解平面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基本要求及其应用,理解滑块的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应用;理解平面四杆机构基本性质,理解连杆机构的组成(如:汽车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发动机罩盖、行李厢盖、汽车雨刷的四杆机构)。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重点:

第 6 页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掌握极限位置、行程速比系数、急回特性、传动角、压力角、死点位置等基本概念。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应用、分类、运动过程及运动参数,了解凸轮和滚子的材料及结构,理解凸轮表面典型线性。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应用和特点。重点: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选择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凸轮机构的特点(如:发动机配气凸轮轴、分电器凸轮)。了解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理解带传动的张紧和维护,了解带传动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区别,了解链传动的结构、特点、应用及运动特性。掌握汽车用各种传动带的标记和应用。重点:汽车用各种传动带的标记和各种传动带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及计算(汽车上常用的齿型皮带和多楔型皮带简介、曲轴前端带传动、正时链传动),了解齿轮传动的类型和特点,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条件,理解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根切现象、不根切的最少齿数、变位齿轮和齿轮模数的概念。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面的形成与啮合特点,斜点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斜点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理解锥齿轮概念、齿轮参数及应用;了解蜗杆传动的应用、分类及其特点,了解轮系的概念、分类及功用。理解渐开线的形成、性质和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和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重点: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尺寸计算、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和圆锥齿轮强度计算。建议学时范围:

64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建议考试考核,课程成绩可以计入考勤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其中考试成绩至少占70%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卢晓春主编,汽车机械基础(上、下册)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

1.孙恒主编,机械原理教程,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第2版 2.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第1版 3.濮良贵主编,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第7版 4.杨可桢等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第1版 先修课程名称

机械制图、金工实习、互换性与测试技术、工程力学 其他说明

1、课程内容上偏重汽车采用机械零件的结构特点,选用原则或应用场合及要求,汽车常用机构传动设计基本要求和原理。加强对学生使用机械手册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汽车常用机械零件、常用机构传动相关设计计算方法的应用。

2、在教学手段上应注重汽车机械工程实例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机构运动仿真、校核等。通过教学录像、专题讲座、参观、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 7 页

3、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各章节应布置相关习题或课外作业练习,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联系实际。

4、本大纲仅明确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及目的要求,对于三个教学单元及各单元内各章的教学顺序未作要求。

九、课程名称:汽车电子及电器设备

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它主要研究汽车电器、电路及汽车电控技术,汽车电器历来是汽车上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电子技术在汽车上日益广泛、深入应用的今天,本课程对汽车设计、制造、应用、维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维修知识与技能的必修课。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能对汽车电器各零部件如发电机、启动机、点火系等各总成的构造要熟悉了解,掌握其中重要部分的结构,进而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再对汽车电路及电子控制方式进行认识,掌握其中重要的知识点,最后能应用所学知识与汽车构造及维修结合,能对汽车电器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及维修。建议学时范围: 56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胡光辉主编,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检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

1.刘振闻主编,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 2.孙仁云、付百学主编,汽车电器及电子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先修课程名称: 汽车构造、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其它说明: 该课程应用性强,讲解中应与生产实践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制造工艺

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任务:使学生弄清楚发动机及汽车的生产过程,为学生毕业后到发动机、汽车制造企业及相关企业工作奠定基础。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典型零件机械加工方法、尺寸链分析计算、汽车装配工艺等有关知识,了解夹具设计、工艺文件编制、装配尺寸链建立等知识;使学生理解

第 8 页

从机械加工工艺观点去分析和评价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总成)的结构工艺性,了解汽车先进制造技术,了解汽车零件毛坯成型工艺。建议学时范围: 32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查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韩英淳,汽车制造工艺学(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07 参考书:

1.王宝玺主编,汽车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9 2.曾东建主编,汽车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1 先修课程名称: 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工程材料 其它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若有条件,可以先去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参观实习,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十一、课程名称:汽车工程材料

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

任务:是使学生对汽车零部件选用的材料及其加工工艺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掌握各种汽车材料的性能,合理使用材料,并能根据汽车零件的工作条件正确选用材料。课程涵盖各种材料的基本特征及选择材料与使用材料的原则和方法;各类构件、零件及工模具对所用材料的性能要求;性能特点及热处理工艺分析;抓住材料的成份—组织—性能这一主线,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衍变过程,进一步揭示发挥材料性能潜力的途径,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在技术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使材料的使用性能与产品的设计功能相适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依据汽车零件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选用适当的材料,并了解常用机械零件的选材。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现代汽车将各种各样的机械工程材料、装饰材料、石油化工产品等聚于一身,各种新材料及加工技术也在汽车上集中体现。因此,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这些材料及其加工方法,为后续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重点掌握汽车运行材料、钢铁材料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非铁金属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非金属材料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金属加工及汽车新型材料;了解各种汽车材料的类型、性能及应用;结合汽车工业的发展,一般了解国内外新型汽车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以求与行业发展同步。课程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汽车材料的应用及汽车零件的选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具备能根据产品具体要求按照选材原则对零件进行选材和对其加工过程进行设计的能力。建议学时范围: 32学时

第 9 页

建议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王大鹏等主编.汽车工程材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1(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规划教材,ISBN:9787111313878)参考书:

1.郑明新.工程材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笑天.金属材料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3.吴承建等.金属材料学.冶金工业出版社

4.王大鹏、王秀贞.工程材料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先修课程名称:

《汽车构造(上)》、《汽车构造(下)》、《金工实习(冷加工)》、《金工实习(热加工)》 其他说明:

1.重点结合汽车构造的各部分总成和重要的零件讲述构件用钢、机械零件用钢、工具钢、铸铁等的选材原则。对特殊性能钢、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作为一般掌握。掌握材料合金化原理、合金元素对钢相变、组织、性能影响的一般规律。要求掌握常用钢、铸铁、有色金属等材料的牌号、成份、热处理规范、组织、力学性能和用途;能够根据汽车构件、零件的使用条件,具有合理选用材料,正确确定热处理技术条件的知识;并能对材料产品质量作初步分析,提出消除或预防热处理缺陷的措施。

2.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可结合以多媒体来进行讲解,注意用新的信息来补充授课内容。本课程在系统的学习了《汽车构造(上)》、《汽车构造(下)》之后开设效果更佳。

3.每章讲授完毕后应配合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布置适量的思考题,供学生进行全面复习。

十二、课程名称:汽车文化

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课,主要传授学生汽车发展史、汽车运动、各大汽车品牌、标识等知识,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汽车的了解。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了解世界汽车和中国汽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熟悉世界著名公司和中国主要汽车公司的发展概况、,熟悉各大汽车公司的品牌和标识,熟悉汽车发展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了解汽车发展史中出现的奇闻轶事,掌握汽车的基础知识,了解汽车运动的发展和起源,了解未来汽车的方向。建议学时范围: 32~40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试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宋景芬,汽车文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1

第 10 页

参考书:

1.郎全栋,汽车文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先修课程名称: 无特别要求 其它说明: 本课程内容较多,因此,教学中要要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要求自学与课堂教学结合。

十三、课程名称:运筹学

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运筹学对优化决策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特点,理解线性规划及其对偶理论、整数规划、图和网络、决策分析等分支的基本优化原理,掌握其中常用的模型和算法,具备一定的建模能力。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了解运筹学、线性规划模型的特点;理解线性规划最优化原理、单纯形法原理和对偶理论;掌握单纯形法及其矩阵描述、人工变量法、对偶单纯形法、灵敏度分析和运输问题的求解,能够对简单问题建模;重点掌握单纯形法原理和步骤、对偶性质、灵敏度分析、产销平衡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难点为单纯形法矩阵表示和互补松弛定理的运用;自学:改进单纯形法、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及其求解方法、运输问题的应用。理解分支定界法原理和步骤;掌握指派问题的解法,会利用0-1变量为某些整数线性规划问题的建模;重点掌握分支定界法的原理和指派问题的求解;难点是0-1规划建模。理解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小树、最短路、的内涵及其解法;重点掌握Dijkstra法、最小生成树解法;自学:最大流、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中国邮递员问题。理解决策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类型;掌握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方法;自学全情报价值(EVPI)建议学时范围: 48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焦永兰,管理运筹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徐玖平,胡知能等,运筹学(I类),科学出版社,2004; 2.胡运权,运筹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先修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 其他说明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环节增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把握,结合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1 页

十四、课程名称:汽车构造实习

课程的性质、任务 课程性质:

实践必修 任务:

通过对汽车整车及各总成零部件的拆装,了解现代汽车结构特点。熟悉汽车各总成的连接关系,掌握各总成的拆卸、装配、调整的方法和步骤,了解汽车发动机、电器和底盘的构造原理,掌握拆装工具的正确使用,进一步巩固汽车构造知识。同时具备对全车进行解体的操作技能。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实习前学生应全面复习汽车构造的相关内容,预习汽车实习指导书。实习期间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定。

1、汽车总体结构认识实验

掌握汽车整车各系统在整车上的布置形式;了解汽车各主要总成件的相互位置关系;

2、发动机总成及部件拆装实验

掌握汽车发动机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应学会使用拆装工具及设备,能独立完成汽车发动机整机拆装与调整实验和柴油机喷油泵和输油泵的拆装实验。

3、汽车底盘总成及部件拆装实验

掌握汽车底盘各系统总成、部件的典型结构和工作原理,应学会使用拆装工具及设备,能独立完成离合器拆装实验、变速器拆装实验、驱动桥拆装实验、减振器拆装实验、转向器拆装实验和制动器拆装实验。

4、汽车电器部件实验

掌握汽车电器各零部件、总成的构造、原理,应学会使用拆装工具及设备,能独立完成汽车发电机、启动机拆装及检测实验、汽车整车电路认识及车上电器故障检查分析实验。

5、汽车整车拆装实验

掌握汽车整车解体的步骤和操作方法;汽车拆装用工具、设备的操作与使用方法。了解汽车总装的工艺、顺序、操作方法及要求;严格遵守指导教师的要求,按操作程序进行汽车整车拆装。建议学时范围:

40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建议课程成绩从以下三部分考查:考勤成绩占10%,实习过程表现成绩占30%,实验报告成绩占60%。上述三项成绩若其中一项为零分,则本门课程成绩计零分。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臧杰、阎岩主编,汽车构造实习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1 参考书:

第 12 页

1.臧杰主编,汽车构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2.陈家瑞主编,汽车构造(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其他说明

1、本课程先修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上)、汽车构造(下)、汽车电子及电器设备

2、本课程是一门进行实物拆装、结构认识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同时加以适当的理论讲授。

3、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不怕脏的精神。同时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汽车结构的日新月异,可在进行教学的时期结合当时汽车的一些新技术、新结构进行所拆实物的选择,并可对上述教学内容作少量的、适当的调整。

十五、课程名称:车身结构与设计

课程性质、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车身的基本结构,掌握汽车车身设计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汽车车身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设计规范。本课程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基础必修课,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基础知识。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汽车车身的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汽车车身的基本结构,了解车身构件设计的一般方法,了解人体工程学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了解汽车的通风、采暖与制冷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车身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设计规范,培养对车身造型的审美意识。建议学时范围: 48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黄天泽、黄金陵主编,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参考书:

1.马学高主编,汽车车身结构与修复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2.程正,马芳武编著,汽车造型,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3.俞志豪,王祖铭主编,机械产品造型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10。4.高敏主编,产品造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10。5.谷正气主编,轿车车身,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0。

6.周一鸣主编,车辆人机工程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7.杜子学主编,汽车造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7

第 13 页

先修课程名称: 汽车构造(下),汽车机械设计基础

十六、课程名称:仓储管理

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必修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仓库建设规划、库存管理、仓储机械设备、仓库验收、仓库保管、仓库成本管理、仓库特种货物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并得到仓储管理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仓储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概念和方法。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研究仓储管理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了解仓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商品验收入库的基本流程,商品出库与发运的过程,仓库商品的保管与养护的方法;理解仓库管理合理化与绩效管理意义;掌握仓库建设规划、库存管理、仓储机械设备、仓库验收、仓库保管、仓库成本管理、仓库特种货物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对仓库的成本进行核算与控制。建议学时范围:

32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开卷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刘莉主编,仓储管理实务,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 参考书:

1.邬星根主编,仓储与配送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永生、郑文岭主编,仓储与配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郭元萍主编,仓储管理与实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先修课程名称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须学习物流机械与设备 其他说明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通过课后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把握,结合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七、课程名称:车身制造工艺

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本课程为汽车专业的职业技术课。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车身制造过程,熟悉车身制造的四个环节,包括冲压、装焊、涂装、内饰工艺,以及这四个工艺的工艺特点,工艺方法,工艺参数,工艺规范及其典型的工艺装备等基本内容。为从事汽车车身的设计制造、研究、教学和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第 14 页

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掌握汽车车身生产的四大工艺。掌握冲压工艺的基本知识以及车身的冲压与生产,了解车身的材料;对车身的装焊工艺、点焊设备以及装焊夹具与辅具等要熟练掌握;熟练掌握车身的涂装工艺及车身的内饰工艺,了解涂装材料和内装材料;对机器手、机器人的应用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掌握汽车总装的基本流程。建议学时范围: 32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宋晓琳编著,《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先修课程名称: 《车身结构与设计》 其它说明: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可结合以多媒体来进行讲解,注意用新的信息来补充授课内容。本课程在系统的学习了《车身结构与设计》之后开设效果更佳。

每章讲授完毕后应配合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布置适量的思考题,供学生进行全面复习。

十八、课程名称:汽车检测诊断技术

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汽车各总成的常见故障的故障原因、部位和解决办法,掌握汽车各检测项目的检测规范、方法和步骤,能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或相关标准,使用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项目检测,并提供较为准确、可靠的技术数据,并分析汽车故障原因、故障部位和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汽车技术状况检测与故障诊断两部分。汽车检测部分要求了解检测的基础理论,熟悉相关标准、汽车技术状况检测所使用的检测设备,掌握各种检测方法,能根据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汽车故障诊断部分要求了解诊断的基础理论,理解汽车各总成常见故障的诊断原理、思路、方法和步骤。应用检测结果分析故障原因、故障部位并提出解决方法。建议学时范围:

48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陈焕江,汽车检测与诊断(上册)(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普通高等教育交通

第 15 页

类“十五”规划教材 参考书:

1.孙成刚,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兴敏,汽车维修与诊断诊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先修课程名称:

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

十九、课程名称:汽车专业英语

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课,是一门建立在英语基础知识之上,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汽车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解决与国际汽车市场接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实用性课程。它是为响应我国逐步与国际贸易接轨的时代要求,适应职场需求,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一门课程,是为培养学生能够阅读原版英文汽车维修保养手册,增强学生对于汽车故障诊断、维修知识与技能的必修课程。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通过学习,主要使学生从学习性阅读转到应用性阅读,通过一定数量的专业英语文献阅读,掌握常见的汽车专业词汇和进口汽车维修保养手册的阅读和翻译,理解科技文章的语法结构、文体以及摘要的撰写方面的知识,最后要求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能从外文资料中获得专业需要的信息,能应用所学专业外语知识与汽车构造及销售、维修、保险等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就业后在企业后续拓展空间。建议学时范围: 32~40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吴金顺主编,汽车专业英语,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

1.陈勇主编,汽车专业英语,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邓贤贵,徐达主编,汽车专业英语,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 先修课程名称: 汽车构造、大学英语 其它说明: 该课程应用性强,讲解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十、课程名称:物流机械与设备

课程性质、任务:

第 16 页

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流机械与设备的分类、组成、技术特点、工作原理等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认识它们的使用方法和管理要求。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研究和从事物流机械与设备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了解物流设备在物流业中的作用,物流设备的分类及其物流设备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常见的包装设备的用途及其各自特点;掌握包装设备的应用范围及选择原则;了解集装单元化设备,掌握仓储设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能够对仓库设备进行配置与选择;熟悉装卸搬运设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了解起重设备,搬运车辆,输送机类设备,堆垛机类设备,装卸搬运设备的配置与选择。了解运输设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熟悉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各类运输设备; 了解流通加工设备的概述、分类;了解条码识别技术及设备(射频识别技术及设备;IC卡识别技术及设备;POS系统;GPS和GIS)。掌握物流设备配置、选择的总体原则、方法和步骤;物流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物流设备的更新与技术改造;物流设备的经济管理。建议学时范围:

32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开卷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黎青松主编,现代物流设备,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

1.魏国辰主编,物流机械设备的运用与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 2.常红、孟初阳主编,物流机械,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3.秦同瞬等编,物流机械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先修课程名称:

运筹学、仓储管理 其他说明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通过课后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把握,结合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十一、课程名称:汽车车身焊接技术

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任务:使学生弄清楚汽车车身焊接的各种方法及焊接中的注意事项,为学生毕业后到汽车制造企业及相关企业工作奠定基础。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电阻焊、气体保护焊、电弧焊接等操作方法,掌握焊接理论知识、焊接设备、焊装夹具结构与设计。建议学时范围:

第 17 页

32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查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李远军主编,汽车车身焊接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09 参考书:

1.高元伟主编,汽车车身焊接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09 先修课程名称: 机械制图、汽车工程材料

二十二、课程名称:汽车运用工程

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

本课程为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的职业技术必修课。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汽车使用条件及性能指标、汽车动力性、汽车使用经济性、汽车行驶安全性、汽车公害、汽车平顺性和通过性、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汽车诊断和汽车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汽车使用性能的平价方法,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规律。本课程是汽车合理运用,汽车检测,汽车性能评价以及汽车设计的基础理。课程基本要求:

了解汽车的使用条件及汽车运行工况;了解汽车操纵稳定性、通过性、平顺性;了解汽车的技术状况的变化以及使用寿命分析;了解更新理论,更新时刻确定以及总成互换修理的汽车寿命;了解汽车噪声。理解汽车技术状况与使用性能的变化,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以及汽车技术状况变化规律掌握汽车的使用条件及性能指标;掌握运行材料的合理使用;掌握汽车制动性评价指标;掌握汽车走合期、低温、高原和山区、高温、无路等特殊条件下的使用;掌握汽车使用寿命,汽车使用寿命评价指标;运用汽车的动力性、燃料经济性的基本计算方法计算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建议学时范围:

48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高延龄主编,汽车运用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4月第四版 参考书:

第 18 页

1.汽车理论,余志生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四版 先修课程名称: 汽车构造 其它说明:

1、本课程系统性、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每章讲授完毕后应配合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布置适量的思考题,供学生进行全面复习。

3、根据课程的特点,拟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二十三、课程名称:汽车测试技术

课程性质、任务: “汽车测试技术”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工程中最基本的测试理论及分析方法;掌握汽车上常用物理量的测试;培养学生用试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和处理机械工程中技术问题打下较好基础。课程知识点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工程信号的时域,频域(重点)描述方法,理解测试装置的静、动态特性,以指导选择一个测试系统中的各个环节;掌握汽车上及常用传感器及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能根据或研究的要求选择和组成一较合理的测试系统。建议学时范围:

32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唐岚,汽车测试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

1.黄长艺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卢文祥,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施文康等,测试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周生同,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5.王光铨等,机械工程测量系统原理与装置,机械工业出版社。先修课程名称: 本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大,学习本课之前,建议修读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

装配式建筑课程大纲 篇2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整合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技能为目标的一个课程系列, 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2009~2012版) 中, 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入门》以及《设计绘画》。但是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问题较为突出, 并影响到内容设置、学时分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 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本文即以该计划中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 (1) 为切入点, 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一、核心概念

整合 (2) 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 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 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 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迅速变化的时代, 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 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 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 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 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 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 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 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 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 (1) 原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 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 (2) 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 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 (1) 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 (2) 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 (3) 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 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 (2) 原目标: (1) 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 (2) 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 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 (3) 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 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 (1) 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 (2) 陈述不够简洁、明了; (3) 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 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 (1) 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 (2) 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 (1) 目标设置不够具体, 指导性不强; (2) 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 (1) 原目标: (1) 在教学过程中, 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以课堂写生为主; (2)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启发学生多动手, 多思考, 既有统一要求, 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 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 (1) 陈述不够简洁、明确; (2) 目标设置不够具体, 指导性不强; (3) 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 (2) 原目标: (1) 在教学过程中, 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 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以课堂写生为主。 (2)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启发学生多观察, 多感觉,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 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 (1) 陈述不够简洁、明确; (2) 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 指导性不强; (3) 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 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 (1) 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其意义不言而喻, 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 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 (2) 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 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 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 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 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 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 (1) 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 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 (2) 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 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 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 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 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 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 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 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 打破自身的界限, 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 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 (1) : (1) 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 (2) 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 (3) 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 (4) 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 (2) : (1) 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 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 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 (2) 教学单元过多, 需要进一步精简; (3) 缺乏与初步 (1) 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 (1) 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 (2) 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 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 (3) 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 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 (1) : (1) 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 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2) 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 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 (2) : (1) 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 钢笔淡彩应用不多, 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 (2) 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 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 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 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 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 因此, 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 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 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 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 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 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 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 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 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 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 使三门课互有穿插, 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 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 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 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 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 没有层次, 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 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 (1) : (1) 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 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 (2) 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 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 (3) 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 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 (2) : (1) 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 (2) 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 (3) 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 (4) 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 (1) 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 (2) 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 (3) 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 (1) : (1) 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 (2) 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 (3) 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 (2) : (1) 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 (2) 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 (3) 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 内容的增减渗透

1. 建筑初步。

建筑初步 (1) 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 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 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 (2) 中, 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 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 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 建筑入门。

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 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 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 设计绘画。

设计绘画 (1) 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 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 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 (1) 在同一学期, 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 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 (2) 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 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 (2) 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 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 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 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2009年以来, 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1) 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2009-2012版) 而编制大纲。

(2) 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 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 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 程鹏环, 王延树, 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 2006.

[3]陈君.对开发高职课程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2, 4 (3) .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篇3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重点和难点: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特征的深入理解。第2章 城市建设(2学时)

2.1 古代城市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 2.2 地方城市建设

知识点:介绍古代中国城市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以及地方城市布局特征。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体制及应用 第3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8学时)3.1 宫殿、坛庙、陵墓

知识点: 宫殿规划制度及图解;坛庙建筑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陵墓建筑的起源、组成及演变。

3.2 宗教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的基本特征。3.3 民居

知识点:介绍中国民居的民居类型、特征及发展概况 3.4 园林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特征及发展概况。3.5 祠堂、会馆建筑

知识点:介绍祠堂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形式与特点。

重点和难点:宫殿、坛庙、宗教建筑等,各建筑类型的外观形式和结构特征。第4章 古建做法(8学时)

4.1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材料、结构、艺术造型 4.2 工官管理制度

4.3 中国木构建筑的具体做法

知识点:了解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材料、结构、艺术造型以及工官管理制度 掌握中国木构建筑(柱、梁、枋、斗拱、檩、椽、屋顶)的具体做法。

重点:木构建筑的三种常见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及木构建筑的具体做法。

难点:中国木构建筑的结构和艺术造型。第5章近代中国建筑(2学时)5.1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5.2 城市建设

5.3 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知识点:要求掌握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城市建设以及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重点和难点:掌握近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及艺术思潮,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提高建筑技术来适应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发展的重要性。

第6章 中国现代建筑(2学时)6.1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6.3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6.4 建筑作品和建筑思潮

知识点:要求掌握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概况、城市建设、建筑作品与思潮以及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等内容。

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特别是开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难点是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建筑史,认识到“把握现代建筑思潮新动向,弘扬民族传统,融会贯通,创作出即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且与现代建筑技术相吻合的建筑艺术作品”的重要性。

外国建筑史部分(22学时)19世纪末叶以前的建筑(4学时)

第1章 上古时期至欧洲中世纪的建筑(2学时)1.1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概况

知识点:主要介绍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几种赏常见柱式和三罗马的拱券技术。重点和难点:掌握三大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式)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其结构示意图,柱式结构及罗马拱券技术。

1.2 欧洲中世纪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拜占庭式、早期基督教式、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重点: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的建筑。难点:三种建筑风格的外观特征及结构的区别。第2章 文艺复兴建筑 2.1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2 文艺复兴各分期(早期、盛期、晚期)的主要建筑理论、重要建筑师和作品。重点和难点:文艺复兴盛期和晚期的建筑代表作及建筑师,主要建筑理论。第3章

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和洛可可式建筑(1学时)

3.1 巴洛克式建筑 3.2法国古典主义的建筑 3.3洛可可式的建筑

知识点:介绍各种风格类型的代表建筑及其基本特征。重点和难点:巴洛克式建筑

外国近现代建筑(18学时)

第4章 二战前的建筑(8学时)4.1 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复古主义思潮、新建筑的雏形及其新材料、新结构。4.2 新建筑运动早期

知识点:介绍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产生背景、主要理论及代表作,同时介绍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的理论观点和代表作。

4.3 新建筑运动高潮

知识点:介绍现代建筑早期的建筑艺术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和构成派)以及现代建筑运动成熟期的现代派先驱人物(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莱特、阿尔瓦.阿尔托)

重点和难点:现代派先驱人物,对"包豪斯"学派的广义理解;现代派的基本特点,各大师的突出贡献和异同点。

第5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6学时)5.1 战后的建筑概况

知识点:主要介绍西欧、北欧、美国、巴西、日本等国的建筑概况.重点和难点:欧美国家,深入理解建筑活动对城市建设的影响。5.2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知识点:分阶段介绍20世纪40、50、6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并对以后的城市规划设想作进一步的探讨。

重点和难点:介绍英国、法国、前苏联、波兰与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区别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城市规划的异同点。

5.3 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知识点:介绍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60年代后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等建筑类型在钢结构方面的新体系,深入了解高层建筑在结构以外的其它装饰风格与特征。

第6章 二战后的主要建筑思潮(2学时)

6.1 对理性主义充实提高的倾向

6.2 讲求技术精美的思潮(倾向)

6.3 “粗野主义”倾向

6.4 “高技派”倾向

6.5 典雅主义

6.6 讲求人性化和地方性倾向

6.7 讲求个性和象征的倾向

知识点:介绍各建筑思潮的理论观点及建筑代表作。

重点和难点:理性主义的概念、技术精美思潮、高技派,各思潮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区别。

第7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2学时)7.1 从现代到后现代 7.2 后现代主义 7.3 新理性主义 7.4 新地域主义 7.5 解构主义 7.6 新现代 7.7 高技派的新发展 7.8 简约的设计倾向

知识点:介绍现代主义之后各种建筑思潮的理论观点。

重点和难点: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高技派新发展及简约主义,如何区分众多建筑思潮的风格特征并加以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理论教学上采用多媒体PPT.形式教学,做到图文并茂和浅显易懂。讲述各章节的知识点,强调重点,耐心细致解释难点。以多媒体幻灯片演示为主,结合黑板上的补充讲解。学习中国建筑史时,还应在黑板上对古典建筑结构进行图解,并结合建筑模型演示传授,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理解。学习外国建筑史时,主要是抓住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或流派、建筑思潮、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进行有线索性的讲授和传达。注重建筑历史和文脉。灵活选择教学场所,可适当组织学生外出考察、观模中国古典建筑实例和欧式建筑实例,配合多媒体幻灯片讲解、课堂练习、课外作业、推荐相关参考资料和学习网页等方法进 5 行多种方式和途径的教学。

五、实验或上机内容

无相关教学要求。

六、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 《中美术史》、《艺术概论》 后续课程: 《园林与规划设计》、《专业摄影》

七、考核方式

考试

以出试卷为考核的主要方式(通常采用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以布置课外作业来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勤和平时作业两项占30%,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20%,但无故旷课4次以上、累计超过16个学时的学生,取消其评定成绩资格,并建议其重修。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 罗小味.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参考资料:

[1] 刘先觉等.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M].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宋]李诫.营造法式(1103年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6] 孙大章,喻维国.中国艺术全集·宗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7] 汪之力,张祖刚.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北京: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6

执笔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4

(适用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总学时:30)

一、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实践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程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建筑构造原理和建筑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基础知识,具备进行一般民用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全面检验和巩固房屋建筑学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巩固;可以综合所学的建筑设计及构造技术的原理和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提高建筑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熟练建筑构造的运用能力及绘制施工图的能力培养同学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配合意识。包括工种和工种之间的协调及设计组人员之间的配合,加深对所学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巩固;培养正确、熟练运用结构设计规范、手册、各种标准图集及参考书的能力;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建立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建立建筑工程师的责任意识。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一)课程设计内容

1、平面设计

(1)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家具布置及人的活动空间要求确定使用房间的平面尺寸;

(2)根据使用人数确定辅助房间平面尺寸;(3)根据消防要求确定垂直交通的数量及位置;

(4)内容包括:使用房间平面布置图、卫生间布置图、底层建筑平面图、标准层建筑平面图、顶层建筑平面图、屋顶排水平面图;(5)根据建筑性质进行功能分析进面进行平面组合

2、剖面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及使用性质确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净高,进而确定建筑层高和空间组合。根据图纸的表达情况绘制1~2个剖面图

3、立面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运用建筑美学的原理及处理手法确定建筑立面造型,根据建筑所处位置及城市规划部门的要求绘制主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图。

4、总平面设计

根据城市设计和场地设计的知识,进行总平面布置,绘制总平面图(1)确定场地的主次入口的位置;(2)场地道路布置及绿化布置;(3)确定建筑物的位置。

五、考核方法

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两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成果的质量,以及设计期间的表现和工作态度是否独立完成等进行综合评定,给出评定并写出书面评语,该部分占40%。

2、评阅成绩由评阅人对成果给予客观、全面评价,写出书面评语,并给出评分,该部分占60%,未设评阅人时,本部分工作由指导教师完成。

六、主要参考资料

1、建筑设计资料集;

2、建筑标准配件图集;

3、房屋建筑学教材

七、实践教学建议

07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5

适用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学时:1周 学分:1 撰稿人:曾越

一、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技能训练:

1、使学生对水工设计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增强学生使用水工设计规范的意识;

3、提高学生收集相关设计资料的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水工建筑物设计的原则、步骤及方法;

5、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通专结合点:

1、通过分组共同完成设计任务提升团结协作能力;

2、训练同学们利用设计规范的能力;

3、训练同学们搜集参考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4、通过编写课程设计报告书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和组织信息能力;

5、通过出工程图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的能力;

6、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 技能训练:

1、确定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对象(重力坝、土石坝、水闸、渡槽);

2、分析基本设计资料;

3、确定工程的等级;

4、进行工程平面布置;

5、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布置;

6、荷载计算;

7、水工建筑物的稳定分析;

8、水工建筑物的结构计算;

9、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10、设计图的绘制。通专结合点:

1、搜集相关资料与资料分析能力结合;

2、工程平面布置与水工建筑物结构布置协调能力的训练结合;

3、水工建筑物型式方案的选择和学生选择、判断、优化能力训练结合;

4、计算工况与荷载计算训练结合;

5、稳定分析、结构计算与计算分析能力训练结合;

6、设计说明书编写和设计图与计算机能力、组织信息能力、空间思维训练结合。

三、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技能训练:

1、对设计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

2、熟悉水工建筑物相关的设计规范;

3、熟悉相关参考资料的搜集方法;

4、掌握水利枢纽分等及水工建筑物分级的原则;

5、熟悉工程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6、熟悉水工建筑物结构布置的原则;

7、掌握荷载的计算方法;

8、掌握水工建筑物稳定分析的方法;

9、掌握水工建筑物结构计算的方法;

10、掌握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原则;

11、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的方法。通专结合点:

1、提升搜集相关资料与资料分析能力;

2、提升选择、判断、优化能力;

3、形成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

4、提高分析和计算能力;

5、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信息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6、提升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能力。

四、与其他环节之间的关系 《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为了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水工设计规范条文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1周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很广,涉及到本专业的大部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必须在讲完有关课程内容后,才能实施。课程设计是知识深化、拓宽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锻炼,是实现本学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通过课程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奠定基础。

五、课程设计的题目选择

1、力坝

2、土石坝

3、水闸

4、渡槽

六、课程设计质量标准

评定课程设计成绩的内容包括平时表现、设计说明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选用计算方法合适和计算结果正确、设计图纸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课程设计成果质量按五级记分评定方法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凡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1、优秀

①能按进度要求独立完成;

②设计说明书编写符合规范要求,方案合理,结构完整; ③选用的计算方法合适,计算结果正确;

④设计图纸符合规范要求,表达清晰,布局合理。

2、良好

①能按进度要求独立完成;

②设计说明书编写符合规范要求,方案比较合理,结构较完整; ③选用的计算方法合适,计算结果比较正确;

④设计图纸符合规范要求,表达较清晰,布局较合理。

3、中等

①基本上能按进度要求独立完成;

②设计说明书编写基本符合规范要求,方案一般; ③选用的计算方法合适,计算结果一般;

④设计图纸符合基本规范要求,表达不够清晰,布局较合理。

4、及格

①能完成设计成果,工作态度较好;

②设计说明书完成质量一般,基本能达到设计要求; ③计算基本完整;

④设计图纸齐全,基本符合要求。

5、不及格

①表现较差,工作不努力;

②设计说明书未能达到基本要求,有原则性错误; ③计算书不完整;

④设计图纸不齐全,不符合规范要求。

七、时间安排 序号

内容

时间(课时)

备注

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工程平面布置

水工建筑物结构布置

荷载计算

稳定分析

结构计算

设计说明书和出图

合计

八、考试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考查(平时表现、说明书、设计图纸)

2、成绩评定办法:参见

六、课程设计质量标准

九、课程设计指导书和主要参考资料

1、设计指导书:校内自编指导书

2、主要参考资料

①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 ②重力坝设计规范 DL5108-1999 ③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274-2001 ④水闸设计规范 SL265-2001 ⑤渡槽设计规范

百度百科:装配式建筑 篇6

简介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 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 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 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

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 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 而且生产成本较低, 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

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 千篇一律。后来人们在设计上做了改进, 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 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 而且样式丰富。美国有一种活动住宅, 是比较先进的装配式建筑, 每个住宅单元就像是一辆大型的拖车, 只要用特殊的汽车把它拉到现场, 再由起重机吊装到地板垫块上和预埋好的水道、电源、电话系统相接, 就能使用。活动住宅内部有暖气、浴室、厨房、餐厅、卧室等设施。活动住宅既能独成一个单元, 也能互相连接起来。

特点

1.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 构件种类主要有:外墙板, 内墙板, 叠合板, 阳台, 空调板, 楼梯, 预制梁, 预制柱等。

2.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 比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

3.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 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

4.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 构件越标准, 生产效率越高, 相应的构件成本就会下降, 配合工厂的数字化管理, 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会越来越高。

5.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发展

17世纪向美洲移民时期所用的木构架拼装房屋, 就是一种装配式建筑。1851年伦敦建成的用铁骨架嵌玻璃的水晶宫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装配式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国房荒严重, 迫切要求解决住宅问题, 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到60年代, 装配式建筑得到大量推广。装配式建筑按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一般分为五种。

政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会议提出要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 这类建筑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之效。

会议决定,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重点, 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此, 一要适应市场需求, 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 推进集成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 支持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完善品种和规格, 引导企业研发适用技术、设备和机具, 提高装配式建材应用比例, 促进建造方式现代化。二要健全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发包承包、施工许可、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制度, 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强化全过程监管,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三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将发展装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规划审批、基础设施配套、财政税收等支持政策, 在供地方案中明确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要求。用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装配式建筑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种类

砌块建筑

用预制的块状材料砌成墙体的装配式建筑, 适于建造3~5层建筑, 如提高砌块强度或配置钢筋, 还可适当增加层数。砌块建筑适应性强, 生产工艺简单, 施工简便, 造价较低, 还可利用地方材料和工业废料。建筑砌块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小型砌块适于人工搬运和砌筑, 工业化程度较低, 灵活方便, 使用较广;中型砌块可用小型机械吊装, 可节省砌筑劳动力;大型砌块现已被预制大型板材所代替。

砌块有实心和空心两类, 实心的较多采用轻质材料制成。砌块的接缝是保证砌体强度的重要环节, 一般采用水泥砂浆砌筑, 小型砌块还可用套接而不用砂浆的干砌法, 可减少施工中的湿作业。有的砌块表面经过处理, 可作清水墙。

板材建筑

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 又称大板建筑。它是工业化体系建筑中全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类型。板材建筑可以减轻结构重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和防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 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建筑内的设备常采用集中的室内管道配件或盒式卫生间等, 以提高装配化的程度。大板建筑的关键问题是节点设计。在结构上应保证构件连接的整体性 (板材之间的连接方法主要有焊接、螺栓连接和后浇混凝土整体连接) 。在防水构造上要妥善解决外墙板接缝的防水, 以及楼缝、角部的热工处理等问题。大板建筑的主要缺点是对建筑物造型和布局有较大的制约性;小开间横向承重的大板建筑内部分隔缺少灵活性 (纵墙式、内柱式和大跨度楼板式的内部可灵活分隔) 。

盒式建筑

从板材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工厂化的程度很高, 现场安装快。一般不但在工厂完成盒子的结构部分, 而且内部装修和设备也都安装好, 甚至可连家具、地毯等一概安装齐全。盒子吊装完成、接好管线后即可使用。盒式建筑的装配形式有:

1.全盒式, 完全由承重盒子重叠组成建筑。

2.板材盒式, 将小开间的厨房、卫生间或楼梯间等做成承重盒子, 再与墙板和楼板等组成建筑。

3.核心体盒式, 以承重的卫生间盒子作为核心体, 四周再用楼板、墙板或骨架组成建筑。

4.骨架盒式, 用轻质材料制成的许多住宅单元或单间式盒子, 支承在承重骨架上形成建筑。也有用轻质材料制成包括设备和管道的卫生间盒子, 安置在用其他结构形式的建筑内。盒子建筑工业化程度较高, 但投资大, 运输不便, 且需用重型吊装设备, 因此, 发展受到限制。

骨架板材建筑

由预制的骨架和板材组成。其承重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柱、梁组成承重框架, 再搁置楼板和非承重的内外墙板的框架结构体系;另一种是柱子和楼板组成承重的板柱结构体系, 内外墙板是非承重的。承重骨架一般多为重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也有采用钢和木作成骨架和板材组合, 常用于轻型装配式建筑中。骨架板材建筑结构合理, 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 内部分隔灵活, 适用于多层和高层的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骨架板材建筑有全装配式、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两种。保证这类建筑的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整体性的关键是构件连接。柱与基础、柱与梁、梁与梁、梁与板等的节点连接, 应根据结构的需要和施工条件, 通过计算进行设计和选择。节点连接的方法, 常见的有榫接法、焊接法、牛腿搁置法和留筋现浇成整体的叠合法等。

板柱结构体系的骨架板材建筑是方形或接近方形的预制楼板同预制柱子组合的结构系统。楼板多数为四角支在柱子上;也有在楼板接缝处留槽, 从柱子预留孔中穿钢筋, 张拉后灌混凝土。

升板和升层建筑

板柱结构体系的一种, 但施工方法则有所不同。这种建筑是在底层混凝土地面上重复浇筑各层楼板和屋面板, 竖立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子, 以柱为导杆, 用放在柱子上的油压千斤顶把楼板和屋面板提升到设计高度, 加以固定。外墙可用砖墙、砌块墙、预制外墙板、轻质组合墙板或幕墙等;也可以在提升楼板时提升滑动模板、浇筑外墙。升板建筑施工时大量操作在地面进行, 减少高空作业和垂直运输, 节约模板和脚手架, 并可减少施工现场面积。升板建筑多采用无梁楼板或双向密肋楼板, 楼板同柱子连接节点常采用后浇柱帽或采用承重销、剪力块等无柱帽节点。升板建筑一般柱距较大, 楼板承载力也较强, 多用作商场、仓库、工场和多层车库等。

上一篇:网站问题总结下一篇:识字四田家四季歌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