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因果说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议论文:因果说

议论文:因果说 篇1

妄议因果是人类的天性, 特别是那些聪明人或者自封为分析家的家伙们。如果按照他们的结论去践行, 很可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再次演绎“草包族科学”的故事。

妄议因果和光环效应

人类的天性让我们探索, 结局常常是妄议因果。人们总是想弄明白怎么回事儿, 好奇心使然。比如, 为什么下雨的时候常常打雷?某甲和某乙为何总是在一起?考察的事物不能归纳到一套思维框架之下, 或者说不能自圆其说, 从而就与人们的心理倾向产生了冲突和矛盾。认知失调或者失谐可能正是真实世界的反映, 但人们不喜欢这种不合谐。比如, 那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 怎么会是贼呢?非常先进的高科技企业, 怎么会出售有缺陷的产品呢?于是就开始强迫自己理解 (曲解) , 甚至不知不觉地去编造一些东西。当你把具有某些正面品质的事物和人的其他方面, 下意识地认为成很好的时候, 我们将之称为光环效应。这是美国心理

对于不好直接衡量的事物, 尺秤均无所据, 人们就倾向于抓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 看上去貌似客观的信息, 作为指标, 而把一些复杂而不清晰的因素“推断”为这些指征信息的原因。或者人为地去“构造”事物的其他特征, 而不管事实是怎么样的。

这并不奇怪, 而且还应当得到鼓励。因为人们想弄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 以及隐藏在它们背后的规律, 构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但是问题来了, 如果人们弄不清楚, 想不明白的话, 就产生了认知障碍。这种障碍使人感到迷茫和痛苦。为此, 人们就要想方设法地去消除这种痛苦。于是各种思考、探索就开始了, 持久不懈的、断断续续的、组织社会的、个人的。

在对事物的认知上, 人们习惯于 (倾向于) 在心理上创造并保持一幅连贯统一世界图景, 并借此种“和谐”来降低认知失调。什么是认知失调呢?其实就是认知障碍, 是对于事物与事物之间, 乃至自身和环境, 它们之间的关联图景的不一致性。被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在一战期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军队中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 军官们倾向于认为那些相貌堂堂、身姿挺拔的士兵在各方面都优秀:射击百发百中、内务优良、多才多艺。这也是人类固有的自然倾向。因为对于一般人而言, 独立地区别衡量不同的特质是不容易的, 透过表面看本质更是难上加难。对于不好直接衡量的事物, 尺秤均无所据, 人们就倾向于抓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 看上去貌似客观的信息, 作为指标, 而把一些复杂而不清晰的因素“推断”为这些指征信息的原因。或者人为地去“构造”事物的其他特征, 而不管事实是怎么样的。为了这样做并且“完成”这样做的合理、正确性, 人们开始妄加猜测各种因果联系, 谓之妄议因果。

人造的企业成功宝典

人们对企业的认知也是一样, 甚至一些优秀的分析家也没有能够跳出这个思维陷阱。人们可能根据商业炒作——比如广告声势、宣传文章、股票价格来形成对企业的认识。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形成自己的认知, “数字不会撒谎”嘛!而把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等不那么容易衡量的因素看作这些财务数据的原因。假如一家公司业绩看好, 股价不断上涨, 新闻记者、企业观察家们立即就会“挖掘”发现说, 这家公司有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卓越、质量管理严格, 甚至导入了六西格马管理。至于这家企业的领导者, 那更是善于领导、决策果断、高瞻远瞩, 等等。如果哪家公司出了问题, 业绩下滑, 或者出了财务丑闻, 新闻界和分析家们马上就会找出其背后的原因, 什么管理不善、财务混乱, 等等。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 战略及国际管理教授罗森维 (Phil Rosenzweig) 在他的《光环效应》一书中, 就流传甚广的“商业成功案例”、“成功宝典”——如《追求卓越》《基业长青》等商业畅销书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令人目瞪口呆的结论:这些不过是似是而非的“草包族科学”的翻版。这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谈话、报章杂志甚至许多商业研究当中。他认为, 《追求卓越》等商业书籍在研究阶段收集数据的主要途径, 就是各种商业出版物、书籍报刊对那些久负盛名的企业的报道和分析, 以及相关公司的文件、对公司管理人员的访谈等等, 这样得到的数据都很可能已经被光环效应“污染”。

不幸的是, 这些研究结论竟然正是企业家市场所需要的, 他们需要一套方法、诀窍, 一套可资照样学做的方案。而那些畅销商业书籍, 以及其他一些形形色色的商业报道和研究文章, 正是为了迎合这种需要, 承担起了分析研究的使命, 其实貌似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不过是为了得出他们预先规定的“成功宝典”、“致胜法则”。这中间许多研究依据的逻辑前提就是错误的, 作者的思维被一系列错觉所左右。在这样的情境下, 真正的独立思考很难进行。在预定的框架下, 能看到的是希望看到的东西, 寻找的数据证实支持自己“认知”的数据, 结论嘛, 可以说在研究之前就得出了。虽然这些结论似是而非, 问题重重。但它却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家市场的强烈需求。商业畅销书早就不是纯粹的科学研究或者企业研究, 它是一个市场, 因此关于这样产品的问题并不仅仅与作者们的研究逻辑缺陷有关, 还与这些书籍的读者的潜在心理需求有关, 需求决定供给。企业家们没有时间读书, 特别是没有时间思考。听说很多企业家只是在机场贵宾候机室才有一点时间翻看一下书籍。他们都很忙, 他们不要你再讲道理, 只要一些现成的答案、易用的招式, 最好是套路、秘籍什么的。罗森维指出, 商业书籍的作者就是面向这样的心理需求, 为企业家们讲述了一个个遵循几条法则就一定能够成功的故事。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不同之处, 那就是有的故事讲得更好一些, 例如《从优秀到卓越》就似乎更胜一筹:它的基本成分暗合了“麻雀变凤凰”的经典叙事结构, “响应了我们心底永恒的梦和最深层的幻想。”其实, 这些套路往往就是伴随着光环效应、武断的因果联系、单一解释、关注胜者、脱离竞争情境孤立地看待公司业绩等等, 一系列的思维陷阱的产物。研究公司业绩驱动因素其实非常困难, 即使避开了光环效应, 调查也是纵向进行, 仍然无法避免各种解释可互相替换的问题。公司业绩背后的原因数不胜数, 想要断言某一因素的影响究竟有多大难上加难。至于“……制胜”、“……决定成败”, 自然就是这种“妄议因果”的产物。不过这些竟然畅销的招数有些可能无心, 有些确实有意, 不能概之。

猢狲学样的结果

罗森维在他的书中引述了一个故事, 颇具可读性:

南太平洋一些小岛上住着一些未开化的土著。二战期间, 盟军的飞机在这些小岛周转物资。这些土著看到飞机降落到地面, 卸下来一包包的好东西。战后, 飞机自然不再来了, 土著们很怀念旧日的好时光, 于是他们弄了些类似跑道的东西, 两边点上火, 盖了间小茅屋, 派人坐在那里, 头上绑了两块椰壳假装是耳机, 插了根竹子假装是天线, 以为这就等于控制塔里的领航员了——然后他们就等待, 等待飞机降落。

这个故事原本是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讲的, 叫做“草包族科学”的故事。飞机自然始终没有降落, 土著们尽管把每件事情都做得跟战时的情形非常神似, 但这毕竟是他们不自觉之间编造的一个故事而已, 拿故事来预测未来可不是个好主意。罗森维引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要指出, 包括《追求卓越》《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等近年高居畅销书榜首的热销商业书籍, 虽然披着科学的外衣, 但是实际上与费曼讲的“草包族科学”并无二致, 其预言能力也不过就像南太平洋小岛上的一副椰壳耳机。其实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近年来流行的高科技商业智能系统, 比如商务智能的数据挖掘出来的结论常常就是“草包族科学”的翻版。

上一篇:以礼物为题的作文900字下一篇:2024经管迎新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