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城发展规划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城发展规划(推荐8篇)

建设城发展规划 篇1

【建设进程】

2010年3月全部场馆竣工验收

和北京奥运会兴建众多新场馆不同,广州亚运会大多数场馆都是改扩建,新建场馆只有12个,这样的建设规划是和广州办亚运的实际需要以及节俭办亚运的要求相一致的。在参考北京奥运会“瘦身”的经验,并考虑到赛后长期管理维护和市民使用的便利,经过多次优化调整后,广州从申亚时提出的90多个场馆调整为70个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其中绝大多数场馆是利用原有的场馆改造或者更新的,因此广州将更多地依靠现有的体育场馆来举办亚运会的比赛。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广州在筹办亚运会前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办赛经验和体育场馆。近年来,广州市先后举办过两届全国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世乒赛等国内、国际大赛,体育场馆设施基础较好,大部分现有场馆经过改造后可以满足亚运会的使用要求。彭高峰介绍,广州有两个体育中心——一个是天河体育中心,一个是奥体中心,这两个大型体育场都可以承办大型运动会的重要赛事。加上上世纪90年代末到新千年期间,广州还建成了一大批的体育设施,例如广州体育馆、大学城体育场馆等。加上广州市内原有的体育场馆,广州的体育场馆数量原本就十分充裕,因此并不需要大规模地新建场馆。

“在‘节俭办赛’的基础上,我们要保证资金用到刀刃上——其一是最必要的新建场馆建设,其二是大批老场馆的改造工作。”彭高峰的这番话无疑体现了广州亚组委务实的工作态度。

据了解,为举办广州亚运而兴建的12个场馆中,已有10个场馆开工建设,其余场馆则正处于施工招标或深化设计阶段。

针对部分市民担心部分亚运场馆还未动工,是否来得及举办亚运会的疑问,彭高峰肯定地表示,现阶段广州亚运会的场馆建设顺利。

因为根据亚组委制定的《亚运会场馆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所有的亚运场馆将被划分成4批进行建设和改造。例如广州体育馆和大学城中心湖区铁人三项赛场是最先一批进行改造和建设的广州亚运会场馆,它们在2008年都要举办重要赛事,因此改造工程

已经完成。而现阶段全面铺开建设的主要是一些改造工程量较大、建设工期较长的场馆,例如亚运城。最后一批开工的多为隶属高校的场馆,因为这些场馆改造工程量较小,而且平常学生要使用,推后它们的改造开工时间,可以缩短改造后的维护周期。分阶段、按步骤地进行场馆建设,正体现了广州人的智慧。这就好比下棋,何时在何地落子都是实现规划和考虑好了的,因此市民完全不需要担心工程进度问题。

同样,亚运场馆的建设还体现出了“广州速度”。按照目前的情况,彭高峰表示,全部亚运场馆建设项目都能够按计划在2009年底陆续竣工,并且保证2010年3月完成竣工验收和移交试运行。

【代表之作】

南沙体育馆酷似太极图案

“鸟巢”、“水立方”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那么广州亚运会的场馆中,会有这样让很多人记住的场馆吗?

对此,彭高峰信心十足地表示,“标志性建筑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相信我们的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大学城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到时都会让大家有惊艳之感!”

由于北京奥运的珠玉在前,在广州举办亚运时很多人有意无意都会将奥运会和亚运会的场馆进行比较。亚组委方面则一贯坚持务实的态度,一切以广州的实际需要和亚运会举办要求出发。

彭高峰指出,奥运会是竞技水平最高的国际体育盛会,从专业角度来说,奥运会标准和亚运会标准分属两个体系,两者的要求不尽一致。“作为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北京奥运会无疑承载着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历史精神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使命,因此北京需要集全国之力来建‘鸟巢’、‘水立方’等地标性建筑,体现21世纪中国的博大与发展。广州亚运会充分发掘了亚洲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将亚洲各地区具有鲜明体育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尽可能列入其中,除奥运会28个大项以外,还有14个非奥运项目。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需要与亚运会的办会宗旨、竞赛项目设置和地区特点紧密结合,功能上满足国际比赛的需要,建筑形态的选择上则更多考虑了地区特点、环境和文化元素。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体育建筑在经历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后将呈现出更加着眼于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和尽显国际化和地区化特色的景象。”

“我们的观点是,针对广州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有一个实际、合理、节俭的发展方向。每个城市的定位不一样,每座城市也都有各自的历史和人文特色,广州是岭南文化诞生的地方,亚运城在莲花山下,珠江水边,有山有水,追求的是建筑跟环境相呼应。”据彭高峰介绍,广州亚运新建场馆里也有一批标志性的场馆,例如大学城自行车轮滑极

限运动中心的外形酷似一个自行车头盔,和比赛的内容十分相符合;毗邻白云山风景区的广州棋院,西面紧靠麓湖,依山傍水极具中国文化韵味;而举办武术比赛的南沙体育馆从上空俯瞰,酷似中国的太极图案„„相信在2010年所有亚运场馆建成后,这些别具一格的标志性建筑也将成为广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赛后利用】

主媒体中心赛后变超市

大型运动会后场馆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例如雅典奥运会后,场馆维护利用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因此早在亚运场馆建设之初,广州亚运会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现实问题。

对此,彭高峰表示,“赛后利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我们有专题组在研究这个问题,并且在前期规划上都有兼顾。像天河体育中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很成熟。而大学城的场馆依托高校,不存在赛后利用的问题。以建设规模最大的亚运城为例,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亚运城的定位是双重的。既要满足亚运会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广州新城的启动区,两者在建设上完全是同步进行的。赛后,通过一定改建,亚运城将作为示范性的居住社区物业投放市场,成为一个完善的城市片区,对广州城市南拓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举例指出,亚运城内的体育综合馆是一个新建场馆,它不但承担着亚运会赛时的需要,而且之所以要在这个位置新建一个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也是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因为在广州的南部需要一个综合性的体育馆。另外亚运城的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在赛后将约有8000套住宅对市民销售,这样购买了这些住房的市民无疑也将使用亚运城体育综合馆,赛后利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同时,运动员村、媒体村、技术官员村等居住建筑在赛后进行必要的改造后,将作为示范性的居住社区物业投放市场。例如主媒体中心,赛后将会改建成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亚运城中学赛时作为志愿者居住宿舍和运动员体能恢复训练中心使用,赛后成为亚运城的配套中学,将建示范性高中和标准化初中各一所;沙滩排球场在内的亚运公园将予以保留,为社区提供室外活动空间„„

“我们绝不是单单为了办赛而建场馆,而是要把办赛和赛后使用充分结合。本着‘赛中运动员使用、赛后老百姓健身’的便民原则,将这些场馆分布于广州各个区,以及佛山、东莞、汕尾等分赛区城市。”彭高峰表示。

因此亚运场馆也体现了岭南人务实、节俭,这些新建场馆在比赛结束后,都将充分为广州市民所用所享。

亚运城配套设施赛后变身

亚运城内的所有配套设施,均将在赛后一一改建为对应的住宅小区配套公共设施:

●主媒体中心:赛后将改建为区域购物中心;

●亚运城中学:赛时作为志愿者居住宿舍和运动员体能恢复训练中心使用,赛后成为亚运城的配套中学,将建示范性高中和标准化初中各一所;

●亚运城小学:赛时将作为志愿者宿舍使用,赛后成为亚运城的配套小学;●亚运城医院:赛时作为志愿者居住区及物流中心,赛后将改建为500床的三甲医院。

●亚运安保码头:赛后将改建为游艇码头,毗邻莲花湾,包括国际区停车场、国际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综合诊所等的国际区,更将于赛后调整为商业区。

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在广州举行,而备受关注的亚运场馆建设今年也已全面铺开。

众所周知,体育场馆是一届大型运动会的“硬件”,广州亚运会将使用70个场馆,其中包括12个新建场馆和58个改扩建场馆,因此在距离亚运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里,亚运场馆的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广州亚组委场馆器材部部长彭高峰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州亚运场馆的建设进展顺利,在贯彻节俭办亚运原则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赛后场馆利用的问题。

【规划布局】

亚运城将成广州南拓启动区

2009年1月31日,大年初五。

很多人还沉浸在欢度春节的喜悦气氛中,但位于广州莲花山风景区南麓的广州亚运城建筑工地上却已经传出了年后复工的鞭炮声。机声隆隆,人声鼎沸,热火朝天的工地现场旁一块液晶显示屏清晰的红字提醒着这里的每一个人:2010年5月30日,广州亚运城要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

因为工期紧、任务重,今年很多来自外地的建筑工人都没有回老家过年,来自湖南怀化的建筑工人薛代红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工作虽然辛苦,但薛代红也显得很自豪:“看着这里从一片荒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想到我也能为广州亚运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辛苦

一些也没啥。”这一天,距2010年广州亚运会召开还有651天!651天后,在这片占地面积约2.73平方公里的碧水青山间,将迎接来自全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官员。

而亚运城仅仅是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的广州亚运场馆建设的一个缩影。相比较于奥运会28个大项的规模而言,广州亚运会共设有42个竞赛项目,因此将投入使用70个场馆。可以说,广州亚运会的竞赛项目和场馆数量都超过了北京奥运会。

在亚组委场馆器材部部长彭高峰的办公室桌面,摆着一本本厚厚的《亚运场馆建设项目亚运要求》,“广州亚运会有42个大项,因此我们在进行场馆建设与改造之前,就要针对全部42个竞赛项目场馆制定使用功能和技术标准要求,我们称之为‘亚运要求’。所以说,广州亚运场馆的整体规划是十分重要而繁琐的。”彭高峰笑着解释,“场馆部需要与亚组委各个部门的工作先期对接,有效统筹兼顾各个领域的要求。我们的工作性质要求同时启动并推进场馆建设前期策划、工程实施、运行设计和赛后利用研究等各项工作。”

从位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内的广州亚组委出发,需要驱车40分钟才能到达位于莲花山风景区南麓、莲花山水道西岸的广州亚运城。

驱车行来,记者不由有一个疑问——把亚运城选址在相对较为偏僻的广州南部,这样的规划会不会造成将来赛后利用的困难?对2010年到广州参赛的各国运动员而言,居住地点和比赛场馆相对分散,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比赛?

针对这两个问题,彭高峰十分肯定地回答,“绝对不会!广州亚运场馆建设在贯彻节俭办亚运原则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赛后场馆利用的问题。亚运场馆的分散布局对赛时的交通的确是个巨大考验,但这种布局兼顾了广州的城市发展长期规划,有利于带动地区体育休闲事业的均衡发展。”

彭高峰拿出了一张地图详细介绍了整个广州亚运会的整体规划布局。据他介绍,广州亚运的场馆布局虽然看似分散,其实从宏观来说包含了“两城两中心和老城区”——即亚运城、大学城、广东省奥林匹克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和总部酒店(花园酒店)周边场馆等5大亚运场馆群,广州亚运会的大部分比赛都将集中于这几个场馆群。

其中,天河体育中心、广东省奥林匹克中心、大学城原本就有相对较为集中的体育场馆,因为广州市政府一直秉承“节俭办亚运”的原则,因此将充分利用这些现有场馆。“从赛事组织的角度来看,广州亚运会场馆布局显得比较松散。不过,从亚运会后的场馆利用来考虑的话却是和广州市的未来发展相结合的。”彭高峰介绍道。他指出,如果单从筹办一届亚运会比赛的角度考量,广州完全可以将所有的场馆尽可能地集中建设。这样一来,建设的压力要小一些,赛事的组织难度也会少很多。可是场馆过于密集,就

存在着赛后使用的闲置浪费等问题。因此,经专家组的反复研究和论证后,广州市形成了一个定论——亚运场馆的建设与改造必须与广州城市的发展建设紧密联系。将广州亚运城选址定在广州南部,就十分符合广州“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中“南拓”的要求。

同时,为了配合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广州的城市交通也将在亚运会举办前完成一次大改造。届时亚运城与各赛区都有便捷的道路联系,广州地铁海傍站、京珠高速与平南高速出入口与亚运城相衔接,将有效确保运动员、官员技术人员、媒体人员等使用专用交通工具,在40分钟内从亚运城到达遍布全市的主要比赛场馆,绝对不会对运动员的比赛造成影响。

建设城发展规划 篇2

1.1 中国软件城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

1.1.1 全球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 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结构调整日益明显, 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发展。软件产业作为各国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 是智力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 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与灵魂, 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焦点和战略制高点。另外从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 国际分工体系始终在不断调整。软件产业上游的计算机硬件、外设、半导体等的制造中心, 沿袭着向亚太地区转移的整体趋势。

1.1.2 中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可用六个字来描述——“迅猛、广泛、深化”。2000年以来, 软件企业开始尝试工业化生产技术,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与国际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18号文颁布以后, 国内市场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5%, 远远高于世界软件产业的平均速度。

1.1.3 国外大型软件企业冲击力不断加强。

目前国外大型软件企业已经把中国作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空间。特别是加入WTO后, 更多的跨国IT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他们带来的产品质量、服务、企业管理等各种新的理念都会给中国的民族软件产业提出挑战, 同时也将使国内软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这将加剧国内软件市场的竞争。

1.1.4 国内各城市软件产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 国内的软件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如广东软件走出一条自主特色的软件外包发展之路, 并通过与印度和美国等世界级公司的合作, 建立软件外包商业网络。北京在“十一五”时期, 其软件产业发展将要实施“三横八纵”的战略部署, 重点突破每一价值链的高端和关键环节, 打造北京软件产业的新优势, 带动软件产业提升水平, 跃上新台阶。

1.1.5 当前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虽然中国软件产业在短短二十几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 发展较为迅速。但就目前而言, 中国软件产业存在产业和企业的规模偏小、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市场带动作用不足、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风险投资机制、国际竞争力不强、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软件产业的主管部门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以及软件政策权责不一致等问题。

2 中国软件城建设的内部条件分析

2.1 经济条件

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也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亦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努力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带和长江流域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热点, 也是国际上看好的21世纪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最有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南京具有中心城市全部的基本特征:经济集中程度高, 规模大, 实力强;社会分工发达, 产业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 人口素质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同时是经济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的中心。

2.2 政策法规方面

软件产业被确定为江苏第一优先鼓励发展的产业。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 要将南京市建设成为中国的软件名城。为促进南京软件产业的发展, 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制定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 为南京市软件行业的发展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及《江苏省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精神, 结合南京市实际, 出台了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出口政策、创业政策、教育培训政策、采购政策、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管理与软件企业认定、南京软件园区的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以扶持南京软件产业。

2.3 南京的投资环境

南京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各项政策, 先后出台了多项鼓励外商投资的地方性法规, 成立了为吸引和促进外商投资的信息咨询和服务机构, 全面开展海外招商、多种代理和综合配套服务。在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中, 推行联合年检制度、收费登记制度、评议政府部门制度和市领导与跨国公司经营者定期会晤制度;在开发区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扎口收费;设立海关监管点;为外资企业从上海港进出口货物提供“一次报关, 一次查验, 一次放行”的快捷通关;各类银行金融机构, 可以为外资企业提供方便、及时的金融服务。

2.4 技术条件

南京拥有一大批老牌电子企业和科研院所, 它们是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强有力的基础。南京地区已有各类软件企业800多家, 其中通过国家软件企业认定的有400家, 经登记认定的软件产品达1887项, 分别占江苏省认定总数57.6%和63.4%。在信息产业部2005年公布的全国百强软件企业中, 南京市有7家软件企业榜上有名。目前, 南京市8家软件企业通过了CMM2级到5级不等的认证评估。

就软件园区而言, 南京软件园于2000年9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成为江苏省首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到2005年7月, 南京软件园已有注册入园企业240多家, 其中通过双软认定的企业60多家。而江苏软件园在成立后的短短半年时间内就吸引大批企业入园, 并成长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其按规划将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软件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出口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软件人才培训交流中心。

2.5 人才条件

南京城内云集了23家从事软件及相关领域研究的机构;24所设有计算机专业的高等院校, 其中南京大学建有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和通信类博士后流动站7个;计算机及通信类国家开放实验室3个。从事软件开发及产业化人员近2万人, 从事电子及相关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教授、高级工程师1480名;从事IT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院士有16人。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南京软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推动着南京软件产业40%以上的年递增率快速发展。但目前现有的软件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软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的思想还不够解放, 员工的配置不够完善等。

3 中国软件城建设的战略定位及其分解

3.1 中国软件城建设的战略措施

“中国软件城”的建设有三个瓶颈:第一, 南京还没有在国际上能叫得响的软件公司, 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巨头企业;第二, 南京不缺乏软件人才的数量, 但质量不够, 尤其是工程化人才, 这也是我国软件产业与印度最大的差距所在;第三, 南京软件产业国际化, 外向型经济部分不够强。为此, 我们要抓住建设中国软件城的“九大重点”:基础软件与关键技术、企业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软件、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电子商务工程及关键软件、教育软件和家用软件、网络软件和通信软件、软件出口及软件产品国际化、软件相关服务、软件产业基础环境建设。并坚决实行“六大战略”来促进中国软件城的建设: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先导战略、区域集聚发展战略、依托工业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以及标准化战略。

3.2 建设中国软件城的战略分解

3.2.1 抓住机遇,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 锻造南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首先, 按照“优势提升、空间集聚、高端发展”的思路, 重点围绕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相关产业链招商, 形成特色信息制造业集群。其次, 依托重点开发区, 培育一批能级高、规模大、技术先进、辐射能力强的项目, 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集聚作用。再次, 着重发挥南京市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重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配套产品, 增强高端产品生产能力。最后, 着力提高相关服务配套能力, 巩固核心能力、研发技术、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提升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为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和支撑体系。

3.2.2 发挥优势, 做大做强软件产业, 打造南京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首先要着力培育软件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加快软件园体制创新, 实现产业互补、功能协调、信息互通, 成为软件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摇篮。制定和落实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特别是软件高级人才的引进政策和激励政策。其次是提升软件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大、核心竞争力强、有研究开发能力的知名产品和优势企业, 使更多的软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企业百强行列。再次要加快软件出口基地建设。依托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 建成全国领先的软件出口基地, 推动南京市软件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最后要提升软件产业的知名度。通过举办“中国 (南京) 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等重要活动, 巩固和提升南京市软件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3.2.3 完善基础,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构筑现代化城市的“神经系统”。

首先, 加强公众电话网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 推动公众电话网向综合化、宽带化、职能化、个人化、数字化、分组化方向发展。其次, 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不断优化网络结构, 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提高通信质量, 适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及时、平稳地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过渡。再次, 继续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建成有线、无线、卫星并用的、上下联通的、覆盖全市范围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 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最后, 强化各网络间业务融合和综合接入, 满足全社会对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服务等全方位的需求。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信息通信网络, 提升南京通信枢纽的地位。

3.2.4 着眼需求, 推动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 使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器”。

信息化最本质的特征和核心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近年来, 南京市各有关部门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果。下一步, 要努力做好四篇“文章”。 (1) 改造提升。加快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继续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5511”工程, 带动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向纵深发展。 (2) 重点突破。继续完善“金税”、社会保障、“金盾”和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等初具规模的重要业务系统, 保持全国领先优势。加快推进实施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和口岸大通关工程。 (3) 联动集成。依托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应用系统, 探索建立全市性的综合信息分析交换平台, 形成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机制。全面建成政府部门网上协同办事平台, 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信息公开, 重点推进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牵涉部门多的网上办事项目。 (4) 扩大辐射。依托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 以南京都市圈为核心, 推动社保卡、公交IC卡、有线电视网络等优势项目向周边城市辐射。

4 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城的实施措施

4.1 “中国软件城”建设规划工作

一方面, 把“中国软件城”建设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用“中国软件城”理念指导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另一方面, 要集中全省、全市力量, 认真编制好“中国软件城”建设规划, 着力在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发展上寻求新突破。

4.2 “中国软件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坚持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 重点研究《江苏软件产业立法研究》《江苏省信息化建设条例》、《江苏省信息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江苏省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南京市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和《南京市网络服务业管理办法》以及相关配套的管理办法。在加强“中国软件城”法制建设的基础上, 深入开展行政执法和宣传工作, 适时建立信息化行政执法队伍, 制定信息化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和执法程序, 大力宣传国家和本市信息化最新法律、法规和规章。

4.3 “中国软件城”建设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在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借鉴发达国家及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结合南京实际, 尽快制定加快“中国软件城”建设的政策措施, 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中国软件城”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加大对“中国软件城”建设重大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 把“中国软件城”建设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国软件城”建设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4.4 “中国软件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江苏省、南京市统计厅局、发改委、经委、科技厅局等相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以信息产业增加值、信息化指数、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信息基础设施等为基本框架的“中国软件城”评价指标体系, 着力完善与“中国软件城”相关的核算体系和统计报表制度, 并逐步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试编《“中国软件城”白皮书》, 夯实“中国软件城”建设的工作基础。

4.5 “中国软件城”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体, 普及信息化知识, 提高社会对信息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社会各方面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培训工作, 加强信息化知识基础教育。结合今年政府门户网站提档升级、市民信箱全面推出、社区服务信息系统等涉及面广的信息化工程实施, 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 促进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履平, 杨建梅.硅谷、班加罗尔IT产业成功之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01) :102-106.

[2]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 2004 (02) :133-134.

[3]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0) :27-34.

[4]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01) :56-62.

建设城发展规划 篇3

【摘要】 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缘,黔桂铁路和210国道贯穿县城,是西南出海大通道进入广西的第一站。全县总面积3916平方公里,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山区县。地处独特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景观秀美迷人,自然物产丰富,民族风情古朴。本文针对南丹生态园林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 南丹科学发展观生态园林城建设探讨

1.南丹城区园林绿化现状

1.1概况

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市容市貌有所改观。截止2008年底,南丹县城建成城区面积6.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8万人,绿地面积192.69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96公顷,绿地率为31%,绿化覆盖率3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8m2

1.2 城区绿地建设存在问题

1.2.1绿地系统亟待完善,规划建绿滞后。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南丹县有很大的差距,城区绿地仅以铜江公园、广场为主体,城西、城东及环城公园绿地缺乏,环形加楔形绿地系统尚未真正形成。

1.2.2 执行难度大。由于规划执行力度不够,建设没有前瞻性,以小农家居意识在不适合建筑的小块零星地“插漏补缺”绿化,处在“见缝插绿”阶段。

1.2.3 绿化建设科学性和艺术性不强。不注重绿地生态效益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园林精品、园林设施少,景观观赏性不高。植物的选择与搭配较随意,未考虑后期养护管理成本和生态效益,绿地建设中未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2.4 绿化养护管理科技含量不高。在城区绿化养护管理中不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药品的使用和推广。抗旱保苗全靠人力灌溉,水资源浪费较大。园林绿化管理的废弃物利用不够,易造成环境污染。

1.3 加强南丹县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南丹县在建设进程中,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展现城市独特风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认为,通过树立和落实园林科学发展观,打造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来实现这一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2.园林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园林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中,承担着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体现。

2.1 坚持以人为本

园林绿化应体现人文关怀和便民、亲民、惠民的原则。按“人—园林—人”的顺序满足人们对绿化功能第一、景观第二的需求。

2.2 坚持全面发展

城市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市容,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城市旅游业的基本条件。我们不仅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的扩张,还应注重质的提高和景观效果,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审美、游憩和环境效益。同时,既巩固好现有绿化成果,又要增强园林事业发展后劲。

2.3 坚持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应把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作为生态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把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与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一起,构成统一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2.4 坚持可持续发展

绿化是为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因此,我们在绿化时要主动转变绿化观念,把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园林绿化的各个环节。树立和落实园林科学发展观,是南丹县打造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的基本方针和科学指南。

3.以园林科学发展观引领南丹县生态园林城建设

树立和落实园林科学发展观,创建生态园林城,关键是从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四大要素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并完善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3.1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城区园林绿化事业

3.1.1园林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居民休息游览的需要。公共绿地分布要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尽量做到绿地均匀分布。按照“开发城东、扩展城西、延伸城北、巩固城中”的总体要求,精心整合和规划城区建设用地和空间布局。

3.1.2 提倡园林深入生活。城市大园林是以整个市域为载体的园林绿化,将城市融于园林之中,造园规模和造园空间都比建造单体公园大得多。突破这个框框,将造园的艺术手法不但运用到公园建设中,还要运用到道路、河道、单位庭院中,要把整个城市建在园林里,让园林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3.2 全面发展城区园林绿化事业

3.2.1 千方百计扩大城区绿化总量。至2010年,按南丹县建城区面积6.6km2,预计城区人口5万人进行分析测算,南丹县城区绿化指标欲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需净增园林绿地58公顷。为适应南丹县生态园林城建设需要,必须坚持生态和绿量为首选目标。大力推进铜江河生态长廊、铜江公园整体改造等一批大型规划绿地建设,使之成为南丹县打造生态园林城的示范区。

3.2.2 着力提升城区园林绿化品位。坚持营造复层植物群落,注重植物造景和季相变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园林布局。南丹县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种乔灌花草相配植。建造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交相映衬,融文化于绿色之中。注重塑造特色园林景观,塑造立体绿化景观。保持原生态环境,以营造传统园林景观为主,辅以植物造景式的现代园林景观。

3.2.3 依靠科技,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城区园林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研究应用和园林造园造景方面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乡土树种的利用和外来新品种的引种工作,增强城区生物多样性。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逐步推进生态防治技术,减少有毒有害药品的应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大力推行节水性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为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园林绿化做出贡献。

3.3 协调发展城区园林绿化事业

3.3.1科学制定绿地系统规划。依据南丹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提出的建立城区“三轴五园”(“三轴”即铜江滨水绿化轴、龙滩大道绿化轴、西南大通道绿化轴,“五园”即莲花山生态公园、铜江公园、静园、留园、接龙滩公园)绿地系统结构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翠带环城、园林楔入、绿带分隔、点线穿插的绿化格局。“翠带环城”由锡都路、水任二级路、丹峨二级路、高速公路、丹州路等林带构成;“园林楔入”绿地由莲花山风景区、南志山、拉旦山、九龙沟风景区、洞湖天生桥景区、东方红水库边岸、水源林生态防护林、牛角坳自然村等构成;“绿带分隔”即是民行路、龙滩大道、铜江河沿岸布置带状绿地和滨河生态廊道;“点线穿插”重点在城区均衡布局各类公园、游园、广场、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绿地和道路绿化。

3.3.2 坚持统筹原则。必须坚持“统筹”原则,做到植树造林、植物造景和园林景观建设相结合,逐步实施绿化目标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统筹城乡绿化建设协调发展。

3.3.3与城区风貌景观建设相融合。南丹县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上,应按照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理念;在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要注重继承历史文脉,丰富文化内涵;在新建道路、公园、游园绿化上,加强规划设计,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和形象。

3.3.4与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县城区是南丹县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中心,绿地代表着城区中的一片片“净土”,这些“净土”促进城区生态系统的协调,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将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反之加强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又必将要求园林绿化具有较高的园艺水平和文化内涵。

3.4 可持续发展城区园林绿化事业

3.4.1提高认识。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城居民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与责任感,使城区居民绿化意识迅速提高。

3.4.2 遵守生态学原则。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改善城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区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遵守生态学原则。

建设城发展规划 篇4

中 共 鄱 阳 县 委

关于在全县开展“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设,提升中国湖城发展水平”解放思想

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意见

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经正式列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使我县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的大格局中迅速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快速崛起区,12月19日召开的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决定,在全县开展“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中国湖城发展3-的理念?如何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理念?通过讨论,进而使中国湖城发展既能体现鄱阳的后发优势,又能在发展中高位切入,这是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关键。

3.围绕如何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丰富中国湖城发展内涵开展大讨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是: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中国湖城发展战略是把鄱阳城乡作为整体经营谋划的统筹决策,湖产业、湖文化、湖旅游、湖宜居四大名城建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湖城发展战略如何更好体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质内涵?如何大力推进“一城三区”建设,使鄱阳成为全省最优美的县城?如何用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绿色产业、低碳经济、临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为支撑来丰富湖产业名城的内涵?如何塑造鄱阳特色文化来丰富湖文化名城的内涵?如何快速融入“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圈”,用生态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丰富湖旅游名城的内涵?如何把我县做强做优做美成鄱阳湖东岸区域中心城市?如何用亲水、亲绿和人文的特色丰富湖宜居名城的内涵?通过讨论,进而赋予湖城发展新的生机和活-4-

力,这是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点。

4.围绕如何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中国湖城发展水平开展大讨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西的品牌战略,中国湖城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一个品牌发展战略,对我们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如何在扩大经济发展总量的同时,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执行力?如何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和海外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我县经济的外向度?如何把本单位的实际与湖城发展的新要求结合起来,确立新的工作标准?如何狠抓落实、狠抓创新、狠抓执行,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使提升水平落到实处?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社会好稳定?如何用系统工程的思维,不断拓展民生工程的内涵和领域?通过讨论,进而不断提升中国湖城发展水平、不断开创中国湖城建设新局面,建设品牌鄱阳,这是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根本目的。

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策应-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湖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共识,搬掉“石头”,清扫障碍,消除“杂音”,着力解决发展环境、机关作风存在的问题,使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发展理念进一步更新,发展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方法步骤

此次大讨论活动,从2009年12月开始到3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1.学习动员阶段(12月20日—1月15日)

成立相关领导机构,制定活动方案;举办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暨专家报告会;各地各单位抓好宣传发动,营造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强大舆论声势和良好社会氛围;制定好学习计划,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学习活动,重点学习掌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突出抓好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创新学习形式、健全学习制度,把学习贯穿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全过程。

2.谋划整改阶段(1月15日—3月15日)

城市建设为何“千城一面” 篇5

----------高大全的政绩观:政府主导下城市的文化基因难觅(自己加)

2012年11月29日 15:05 来源:半月谈 作者:李晓燕

湖北省孝昌县小河镇老街是一条真正“明清一条街”,如今已破败不堪,而各地建设中的仿古街道却越来越多,该保护古老街道还是仿造和重建?当地政府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中国到底有多少条新建的“明清一条街”?有经常出差的朋友说,如今许多城市甚至城镇的入口处,都有个圆形大转盘,转盘中间往往还有个造型雕塑。千篇一律的转盘加雕塑的入城标识,使人根本认不出进入的是哪个城市。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学大师潘祖尧对中国城市建筑提出的批评。潘祖尧是资深建筑师,1973年在香港成立潘祖尧建筑师事务所,1981年担任亚洲建筑师学会理事长,后来又担任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第一任会长。

在潘祖尧看来,北京的新建筑和城市设计虽然引人注目,但未必合情合理。他认为,北京的几座标志性建筑中只有水立方“还可以”,因为这个建筑所处的位置原先就是一片空地,而且是为了奥运主题而建,附近也没有传统建筑,比较契合周围的环境。但他评价央视新大楼“好像一个外来的怪物”,他认为,作为独立建筑是不错的,但跟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就显得突兀了。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潘祖尧发言时指出,近3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其中的痼疾非但没有得到根治,反而又有新的发展。潘祖尧认为,部分政府“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无视专家意见“搞一言堂”,从而犯了不少常识性错误。“超高层建筑防火问题未得到切实解决,就遍地林立。”

潘祖尧还说,我国城市在“赶跑”过程中,还存在不断破坏近现代建筑,却又不断复制假古董、千城一面、在建筑形式上过于崇洋等问题。发言最后,潘祖尧建议有关部门尽快集中相关专家学者,总结我国几十年来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尽快制止重复过去的疏漏和错误,争取在一年内提出科研报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唐子来认为,其实城市趋同在很多国家都有,只是中国特别突出。中国传统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是几百上千年形成的。“过去十几年经历了大发展的过程,但没有对历史文化与风貌进行关注,所以造成了‘千城一面’。”

“这个跟体制有关系。”唐子来说,因为从我们整个的决策机制看,一些领导要怎么样的发展就要怎么样。还有一些项目,地方政府掌握了很大的资源,然后在资源配置当中决策又过于集中,没有广泛听取市民、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意见。此外,在发展要快、单一唯GDP的考核机制下,领导们容易进入误区,“有些干部心目中的现代化就是新房子,可能认为有历史文化都是旧的,需要换掉。”唐子来认为,应该从老百姓满意度、民生工程来综合考核干部。

潘祖尧指出,内地城市建设中存在9大隐忧:

1、城市规划不合理

“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无视专家意见“搞一言堂”等问题目前并未得到根治。

2、首都效应

就是北京干什么,外地也跟着干什么。现在,各地许多标志性建筑都存在后续利用困难等问题。

3、千城一面 到内地城市去看看,感觉每个城市都差不多。雷同的规划,雷同的建筑,雷同的景观,甚至连楼盘名称也雷同。

4、高大全思想横行

各地竞相攀比高、大、全――你高我比你还高,你大我比你还大,这难道不是大跃进思维模式的翻版?

5、建筑师无话语权

建筑师往往只能起到参谋、陪衬的作用,政府投资的建筑,大都是谁官大谁说了算。

6、非洋莫取

近年来,我们对外国人的建筑方案奉若神明,总认为洋和尚会念经,瞧不起中国建筑师。

7、复制假古董

为了建新楼,拆掉百年天文台。相反,各地却热衷于造假古董,甚至有人想复制老北京的“八大胡同”。

8、建筑质量问题

“楼脆脆”、“楼歪歪”都暴露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管,或者在设计上有欠缺,或者存在腐败问题。

9、建大量献礼工程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面子,为了政绩,违背科学,不少建筑缺乏充分论证和准备,匆匆上马,刚剪完彩又花大钱改造。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建筑是生活方式的外化,在工业时代,各地的生活方式在媒体、通讯和便捷交通方式的作用下逐渐趋同,“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景象消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新建筑风格趋同,千城一面难以避免。丑陋也好、粗俗也好,反应的是人们当前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建筑学家们、对生活有追求的人们对这种建筑风格不满意,这个可以理解。但如果为了追求“特色”而追求“特色”,恐怕反而会弄出更多怪异、空洞、不知所云的建筑来。毕竟,我们有差异的生活的基础已经消失了,不如接受现实,把更多的功夫花在如何求“美”上,而不是如何求“异”上吧。――西铭

政府投资的建筑,攀比高、大、全,这是病根!与此同时,建筑师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导致中国的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照搬国外方案、既有方案,或是在此基础上稍作修改,还美其名曰“设计”。――陈耀

需要多听听民众的声音。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外面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历史的东西我们可以参考,但不能片面,既需要现代特色,时代性,也需要中国特色,地方性,民族特色,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推陈出新,协调发展。务实好,少点攀比好。――栗彦卿

中国经济跑得太快没来得及调整所致!――高晋阳

城市规划不合理都也是老问题了。城市的千篇一律更像是当年的“浮夸风”,一刮一大片,各地争先恐后都怕赶不上趟儿。再者,每次修什么楼之类的里面的油水可不是一般的少,各种利益让城市都成了少数字某些人手里的“玩具”了。那些传统的城市历史文化都得一边让给“利益”留路子,这也就是那么多“舶来”式街道的缘由吧。――杨文

很沮丧的说,一个发展中国家,竟然这么有钱,为了体面的建筑不惜重金。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都已经无从解释了吧。当一个人的外形多么的高贵,可是谈吐举止依旧是判定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一座城市的建筑再怎么宏伟,也抵不过城里的人们祥和安逸!――何林

“一窝蜂”是中国式发展的固有模式,大家丝毫不考虑条件是不适合,只要别人做好了,我们就要学习、照搬。看看有多少地方要建国际大都市吧,上马这么多形象工程,花掉那么多钱,最后又会落下多少烂尾楼?千篇一律的建设最后吃苦的还是老百姓,而官员们则早已功成名就,只要能够升迁,他们怎么会过问老百姓的疾苦呢?――李特

缺少创意,或是一味求新,搞怪,又或是攀比各种“第一”已经成为了现在大多数城市建筑的通病。在千篇一律的城市风格下,城市的文化、韵味全部被抹去,又或是被视而不见。――贝拉

目前的现状是许多人都走入了发展的误区,发展被格式化了,从生活水平的提高神奇的变成了所谓的“政绩”――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而这些原本没有问题的思路却千疮百孔,为什么?因为这些是虚话,实际上就是比楼高,比楼宽。城市发展的畸形,“千城一面”需要深思与整改。――李斐 “千城一面”并不是说中国的设计师有多么的缺乏创意,而是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出现了什么问题。现在考察城市发展的水平最主要的就是看路有多宽,楼有多高,要想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首要改变的就是现有的考核机制。――程鹏丽

我不知道在西方,学界、社会名流是否能够参与到政府的规划之中,我感觉中国目前是没有的。政府包办一切,一言堂的做法体现在城市规划之中,无疑就让城市变得单调、刻板、政治化。我觉得城建部门很多做法,比如都爱在街心搞个大雕塑,都爱对古建筑进行翻新,都爱把优质资源投入闹市中心这些心态,证明了这些人都是在”伪规划“。说到规划,必定是承前启后的,必定是体现灵魂的;而我们的城建工作,都是千篇一律、热闹一时、顾头不顾尾。所以,只有学者和社会名流(民意的引导者和代言人)参与到其中,才能避免再出现现在的尴尬。――马超

主要就是缺少群众参与,不能集思广益,领导干部没有建筑审美水平,更多的是借鉴其他城市普通的建筑风格,导致千城一面。也是城市规划没有找到良好的定位,走什么路线,定什么风格,都没有好好理清思路,导致风格各异,参差不齐。――许砂

广州已经有一个600米高的电视塔“小蛮腰”,如今白鹅潭上要建一座600米高的钻石楼。看到要建高楼的新闻我实在是为广州发愁,这个两千多年的古城已经完全被一群不懂文化的“专家”搞得尽失特色。拥有众多名人故居的恩宁路面临拆迁的危险,尽管广州市民强烈反对拆恩宁路,这条广州最长的骑楼街。中国这几十年来不断破坏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亏我们还说自己是文化古国,我们的人把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一步一步抛弃,全国城市都要“深圳化”,不要历史古迹只要高楼大厦。不管人民呼喊声音多响,决策者的耳朵都听不见的。――高欣婷

潘大师总结得很好,可惜没用――这就是“千城一面”的根本原因。真正决定建筑命运和城市面貌的不是他们,甚至为了某些原因他们还不能“投反对票”。这要怪谁呢?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提了不是一次两次了。――小迷

城市建设的同质性,让人感到疲倦。比如说新到一座城市,那里的朋友会带你到最繁华的街道,看宏伟高大的建筑,体验这座城市发展是多么的迅猛,多么的有国际范儿,他给你讲这座楼出自那个著名设计师之手,花了多少多少银两,动用了多少的钢筋混凝,看它是何其高„„其实,作为一座城市的过客,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老屋旧舍里蕴藏着的故事。而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每天呼吸的空气和见到的绿色。有谁会整天昂着头看身边雄伟的高楼呢?所以,鄙人现在不愿去那些号称“国际化的都市”,倒常去真正由人们自己建设的小村镇。――西山月

文化沙漠,单一化,片面化,政府这个国家资源的协调中心仅靠几个核心领导拍拍脑袋,追逐政绩,不求民众幸福和地方科学发展,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和文化品位,就容易带来这样的恶果。千城一面的源头在于领导们“千脑一面”的发展思路,已经明显僵化和单一的道路,反反复复走,缺乏个性和创新,最终还是白忙活一场,浪费了资源,浪费了民力和财富,也失去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发展是一个综合问题,城市化要根据地方特点,综合考察人口、地理、资源、气候、交通等等禀赋,形成区别化和多元化发展,只有特色和科学,才是城市化的最好发展路径。――刘鹏飞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我们的每一个城市发展到今天我相信都有其自身特色。中国政府有钱也不必来为我们的城市帮倒忙,自然就好。究其根由,还是因为喜欢炫耀跟风的臭毛病改不了,总觉得别人的就是好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拿着纳税人的钱还是多多的用之于民,关注实实在在的民生吧。――汪兰

第一,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所以大多数城市只能按照设计师眼里“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标准来建造。第二,城市的设计者们接受的教育大多千篇一律,在这样一个固定模式的框架内出来的也一定是千篇一律的城市。第三,中国素来缺少创新思维和创新的想法,屡见不鲜的“模仿”和山寨怎能让城市建设不千城一面呢?――胡倩

大凡和文化挂上钩的,都是需要长期进行规划建设的,往往要花费许多届领导的精力心血,犹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建设需要一个人长期的心血规划或者几届人同心同德,但果真如此,就会变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自己的政绩没什么好处,而且现在人员调动频繁,在职时间根本不够做成一件像样的事,人人都想往上升,出政绩,争风头,难免“多快省”地进行建设;就建设单位来说,也要追求经济效益,大家都是商人,赔本的买卖怎么会做,何况还有前狼后虎的竞争,你慢一点,以后就拿不到项目,做不出品牌,于是往往只求速度,大差不差地拿出成品,个个都是标准的现代化成果。只可惜人人只看到自己的眼前利益,心浮气躁如置身水火,哪还看得到家国大业千秋万代啊。――杨弼麟

所以这些事不是不能做不想做,而是两相权宜下没有人去做。――杨弼麟

以前流行一句话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就是以文化为名敛财的意思。这么多年戏唱下来,文化没了,GDP上去了,然后就大兴土木,造就了“千城一面”的局面。把你从飞机上扔到任何一个县城,你都感觉回到了故乡。因为都一样,到处是兰州拉面和杭州小笼包、鸡蛋灌饼、步行街、佐丹奴、麦当劳。中国已经成了用乐高积木搭起来的模块化城市,生活在其中的人也都没有了特色,你的人生、我的人生,都是一模一样的人生。你的城市、我的城市,都是没有区别的城市。这难道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王俊岭

市莞城建设小学购置电教平台 篇6

采购结果公示

我中心受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委托,就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购置电教平台项目(采购编号:GC200715)进行询价式采购,本项目于2007年8月3日-2007年8月13日进行公示,于2007年8月16日进行评审。经评审小组评审、推荐,并经采购人确认,特发此采购结果公示如下:

1.预成交供应商名称、地址和预成交金额预成交供应商名称:东莞市广和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预成交供应商地址:东莞市莞城体育路天源电脑城513室;预成交金额:¥142,000.00元(大写人民币壹拾肆万贰仟元正)

2.如对以上采购结果有异议的,请于公告即日起7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质疑或投诉。

3、质疑受理机构:东莞市莞城街道办事处政府采购中心。受理人:欧先生;联系电话:0769-22106611;联系传真:0769-22102277;地址:东莞市莞城高第街1号莞城市民广场809;邮编:523001。

4、投诉受理机构:东莞市莞城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受理人:张先生;联系电话:0769-22106035;联系传真:0769-22106035;地址:东莞市莞城高第街1号莞城市民广场408;邮编:523001。

在此,谨对参与本项目的供应商表示衷心的感谢!

建设城发展规划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漯河市体育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3515工厂,漯河全球通绿茵健身俱乐部、漯河市体育中心水上乐园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制定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份,以企事业、 俱乐部单位负责人问卷5份,体育中心负责人3份,体育局负责人2份,回收有效问卷9份,有效回收率为90%。

(2)实地访谈法:对漯河市体育局排球城负责人,漯河全球通绿茵健身俱乐部、漯河市体育中心水上乐园的部分管理人员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赛事运营和场馆服务链

(1)漯河市体育中心场馆的管理。

漯河市体育中心各场馆的管理上受市体育局指导,市体育局部分干部为各个场馆骨干,其它人员采用社会招聘。 对于部分场馆设施、部分空间通过承包、租赁经营的方式交由民间机构经营,而场馆设施管理部门对承包或租赁经营监管。这种“行政管理加租赁承包” 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场馆的服务功能、利用率,漯河市体育中心用于体育赛事、娱乐演出、大型聚会、会议展览等活动的频次明显增多,经济效益提升明显。

(2)漯河市体育中心场馆的运营与开发。

漯河体育中心先后承接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近百项,赛事营销团队经验丰富,特别是国际赛事体育赞助门槛高,门票价格高,赛事整体运作良好。由于体育场馆赛事组织经验丰富,服务质量好,使得体育场馆的利用率非常高,场馆每年的盈利收益可观。 漯河市体育中心依靠在运营开发中的服务外包实现了每年的盈利为政府减少了大量的开支,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所谓的服务外包就是指不涉及经营权的转换,委托专门的公司进行专业化的运作,这种方法极大地节约了人员开支,实现了各个环节利益的最大化。 如:在清洁环卫、餐饮供应、票务宣传、广告、赞助等方面采取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运作。

(3)政策的支持情况。

由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维护成本高,依靠自身经营很难达到收支平衡,绝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离开政府扶持、完全自负盈亏还有较大困难。为了大力扶植场馆服务产业链健康、有序的运营,漯河市政府在税收、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

2.2、健身娱乐产业链

(1)健身娱乐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漯河市两家大型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实地访谈中发现,健身教练的专业技能水平、场馆设施的基础情况是影响健身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中小型健身俱乐部由于融资渠道窄,规模小,健身指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员满意度较低,这些俱乐部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2)健身娱乐产业链的运营管理情况。

由于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专业管理人员欠缺,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匮乏。俱乐部定位过于集中在有经济实力的中、青年这个层次,加上俱乐部运行项目基本相同,活动方式基本相似,价格基本一致,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使得行业竞争激烈,恶性市场竞争不断发生。不利于健身娱乐产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3)政策支持情况。

在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职能部门在市场区域规划、健身服务信息提供、健身投资方向引导、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上政府扶持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导致了市场分布失衡,项目无序恶意竞争,阻碍整个健身娱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3、体育用品制造链

(1)体育用品制造业情况。

当前,漯河市生产排球器材厂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515工厂, 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但是军靴是企业主要盈利的收入,而体育器材中的篮球、足球、排球只是工厂辅助生产的非常小的一部分,由于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处于模仿阶段,加上产业链条的断缺,增加了企业发展的成本,降低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导致企业在体育用品上的效益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2)政策支持情况。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业自然也不例外。政府可以指导和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抓住国家排球城建设的机遇,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发展,带动体育用品产业链条的发展与延伸,推动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的互动双赢。鼓励外来企业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形式,实行跨区域、跨行业的强弱联合,促进体育用品产业链的大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国家排球城在赛事运营和场馆服务链整体发展比较成熟,大大提升了国家排球城的知名度。场馆利用率高,收入可观。国家排球城带动了健身娱乐产业链的初步形成,健身娱乐场所数量增多,但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链发展相对缓慢、滞后,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销售、售后环节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2、建议

依靠赛事运营产业链、场馆服务产业链,相对成熟的优势。依托国家排球城建设的机遇,整合健身娱乐产业,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大、 服务质量高的健身娱乐产业。 依靠国家排球城提供的广阔市场,吸引国内外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投资、发展,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链的协调、快速发展。

摘要: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对排球城体育产业链的发展进行了调查,从各产业链分析发展现状,探求今后的发展路径和升级战略。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初探 篇8

一、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现状

随着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城镇贫困群体买不起房的现象越来越明显。2007年《社会蓝皮书》主编李培林认为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的收入最高人口与最低收入者,收入差距达到18倍左右,而且这种差距正在向纵深发展。而在城镇居民的消费中,住房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在住房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住房资源的分配效率,以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经历了住房保障改革探索、起步、全面改革和改革深入发展等阶段。如今,中央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和《经济试用住房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协调发展。各地各级政府都相应地采取了加大城镇贫困户住房改善力度的措施,包括危房改建、廉租房建设任务的推进,拟让贫困群众实现安居目标。然而,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高房价和住房问题仍是城市社会中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二、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镇贫困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明显地表现为市场失灵。中国从住房制度改革的教训中逐渐完善制度体系,具体地,从补贴出售、优惠出售到提租补贴、公积金制度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一系列演变过程中,总结在操作层面具体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快中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城镇贫困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缺失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只有具备城镇户籍的人口才能享受住房制度保障,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在转型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着巨大变化,包括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等,有些群体如农民工和城镇边缘群体等,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这部分人却很难纳入到中国现行的城镇家庭住房保障制度范围内。从目前实际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未作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发展中获益颇多,而对保障房建设的责任明显不足。这种制度的缺失给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带来严重挑战。此外,中国仍缺乏专门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这种执行机构的缺失使得有关政策的实施和评估等工作困难重重,难以确保目前实施的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拆迁安置房等等的相互间衔接问题的解决,更谈不上形成有效的阶梯型保障体系,这也就严重阻碍了中国住房保障的建设进程。

(二)廉租房制度建设存在弊端

从某种意义上讲,廉租房是提供给贫困居民的,由于中国经济实力有限,无法同美国等国家相比,因此,廉租房的供给随着城市贫困群体的增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不得不使政府改变战略,从而最终使部分人仍然无法得到住房保障。此外,廉租房退出机制存在问题。因为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对廉租房保障对象收入情况监管难度较大,在居民收入多元化的情况下,监管成本很高,实际操作也不具有可行性。

(三)经济适用房建设不完善

从1994年起,中国经济适用房是为了确保真正中低收入家庭能够实现住宅权而采取的保障措施。只有符合条件的家庭才能购置,然而,由于缺乏监管,很多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购置了经济适用房并将其出租获利,此外,需满足城镇户口这一条件才可购置,对于部分农民工和城镇边缘户来说,仍然无法得到实际的住房保障。此外,经济适用房供给有限,加上“对象失控,面积失控,价格失控”现象存在,使得部分经济适用房成了别墅区和富人区,而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人却得不到这种保障。加上部分地方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在城镇住房建设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城镇贫困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日益突出。

三、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

住宅权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是指公民有权获得可负担得起的宜于人类居住的,有良好的物质设备和基础服务设备的具有安全、健康、尊严,并不受歧视的住房权。政府有义务为城镇贫困群体真正实现这种权利而进行住房保障制度建设。面对当前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矛盾和出现的新的特点,应结合中国国情,在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顯得十分迫切。目前,主要从完善城镇家庭住房保障、廉租房制度建设以及经济适用房制度建设入手,加快中国城镇贫困群体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进程。

(一)完善城镇家庭住房保障体系

针对目前城镇家庭住房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拟采取建立专门的住房保障执行机构,从而建立起政府负责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和机制。专门执行机构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强化改革成效,减少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运行成本,这也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建立健全完善的住房保障进入、退出机制。依据现实财力和各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核定保障对象。不同层次的家庭收入状况应实时监测,建立严格的审查、登记、征询制度,辨别申请受保障家庭的真实收入水平,防止住房保障对象认定出现偏差。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坚决不予提供保障住房。

(二)完善廉租房制度建设体系

完善廉租房制度,关键是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扶持力度,加快廉租房建设步伐,在此要特别规避开发商提供劣质材料建房等。在廉租房制度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扩大廉租对象,特别是目前中国城镇贫困群体逐渐表现出多种形式,如不具有城市户口的城市务工人员和待业大学生等,以及城市边缘群体,他们都应该在经过严格考核之后纳入到廉租对象中去。再有就是除了依靠政府力量,还要积极鼓励个人、社会参与廉租住宅建设。通过社会力量为社会服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三)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体系

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加大力度扩大经济适用房供给量,为普通的百姓提供住房条件。政府应针对各地实际,采取鼓励集资建房和合资建房等措施,同时进行有效监督,以免造成非法集资等问题的出现。而对于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对象,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在选择开发商,到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居民能够享有相应政策方面,各级政府都应积极承担责任。应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监督政府与企业间的合谋行为,为促使政府树立公信力,确保公众能够切实得到住房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迎生,李文静.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J].河北学刊,2012,(4):112-117.

[2] 郭哲,曾海滢.论住房保障制度的法律价值[J].财经理论与时间,2010,(11):117-121.

[3] 汪洁.新中国60年城镇住房保障发展的历程及启示[J].改革导刊,2102,(2):29-32.

[4] 甄雯.浅谈完善中低收入群体住宅保障体系[J].中国经贸导刊,2011,(23):84-85. 作者简介:杨成波(1979-),男(满族),辽宁宽甸人,助理研究员,从事社会保障、发展社会学研究;苏秋阳(1957-),女(满族),辽宁沈阳人,图书馆馆员,从事社会学研究。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上一篇:以奋斗为话题的演讲稿下一篇:一周婴儿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