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教案:欧姆定律(共10篇)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欧姆定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http://jiaoshi.wendu.com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 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 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 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http://jiaoshi.wendu.com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http://jiaoshi.wendu.com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http://jiaoshi.wendu.com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探究牛顿第二定律》:亲爱的各位老师们,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中公教师特此整理了《探究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能运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公式。【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小组实验,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受力以及质量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实验,感受物理实验的科学严谨,增强小组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和受力间的关系实验。【难点】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和受力间的关系实验。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设置情景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向学生出示新型跑车和设计师的图片,请有了解的同学为大家讲解这款新型跑车。由此引出加速度与受力和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环节二:新课探究
请学生猜想:加速度、受力、质量之间的关系。答:正比、反比等。
根据大家的猜想,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1.探究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控制质量不变。
(1)将小车放在木板上,一端与纸带相连,将木板稍微倾斜,打开打点计时器,放开小车,当纸带上的点间的距离相同时,小车为匀速直线运动,保持木板的倾斜度。
(2)将小车放回原位,一端与纸带相连,一端通过滑轮与钩码相连,用天枰称量钩码的重量,打开打点计时器,放开小车,根据纸带上的点,计算出加速度,记录于表格。
(3)重复步骤(2),记录多组数据。
2.探究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保持受力不变。
(1)将小车放回原位,在小车上加入砝码,打开打点计时器,放开小车,根据纸带上的点,计算出加速度,将加速度和小车及砝码的质量记录于表格。
(2)重复步骤(1),改变砝码质量,记录多组数据。
让学生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可利用计算和画图的方式进行。然后小组讨论加速度与受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比例式可以写为F=kma,k为比例系数,在国际单位制中,k=1。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力的单位: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N。
环节三:巩固练习
问:为什么在进行实验时,要将木板倾斜一定角度? 答:利用重力分量来消除摩擦力。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摩擦力? 答: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来消除摩擦力,记录小车速度。环节四:小结作业 完成习题: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已接通电源,正要释放纸带的情况,请你指出该同学的五个差错:
(1)电源_______;(2)电磁打点计时器位置_________;(3)滑轮位置_______;(4)小车位置________;(5)长木板__________。
五、板书设计
导入语: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运动和力之间是什么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之间的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1min)过渡语:本节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能通过生活实例,说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的原因。
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所受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大。
3、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能结合实例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三、自学指导、先学、后教过渡语:怎样达到目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后教(4min)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16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分钟后回答下面问题。
检测:
1.滑板车在蹬地之后会继续向前滑动,说明物体的运动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滑板车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如果我们不再蹬地,滑板车最终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
3.总结:物体的运动_____力来维持,力是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教师出示答案)
过渡语:同学们,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二次先学后教(8min)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P17实验及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请看自学指导:小组合作完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找到牛顿第一定律。
检测:
1、两次实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小车向前滑行的距离变_____,说明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更_______.
3、推测: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运动的距离越____,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做_______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状态。
5、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采用了_________方法。由于实际上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直接用______来检验。过渡语: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体现呢?
第三次先学后教(8min)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19,并做想想做做中的小实验。5分钟后回答以下问题。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想想议议1,拨动簧片前,小球处于______状态,拨动簧片把小球与支座间的金属片弹出,小球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状态,由于受到_____作用竖直下落。
3、想想议议2,行驶中的汽车刹车前,乘客的速度与汽车______,当汽车刹车时,汽车速度______,乘客由于惯性还保持原来的速度,即乘客的速度________汽车的速度身体会前倾;汽车开动前,乘客速度为___,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由于惯性还保持原来的______状态,乘客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身体就会后仰。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白色鸟
教学目的:
(1)体会小说当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小说独特的表达主题的方法。
(3)了解十年“文革”给人民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冲击,形成对十年“文革”的正确认识。
(4)体会小说当中对童年生活的描写,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小说所描写的优美的生活场景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2)小说在轻松的氛围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本大意,解决生字、生词。
迤(yǐ)逦(lǐ)歇憩(qì)眼瞳(tóng)葳(wēi)蕤(ruí)歪歪趔(liē)趔
踅(xué)马齿苋(xiàn)匆遽(jù)倏(shū)忽
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
1、读过这篇小说后,它给你的第一感觉写的是什么内容。
(学情分析:因为本篇小说的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一黑、一白两个少年在河边玩耍,而且对于正确理解主题有帮助的内容又非常隐晦,所以可能绝大部分同学 会说,它反映的是童年生活,反映的是童年生活的天真烂漫,反映的是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可能还会有同学会从文中“外婆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一句和文中对 优美、恬静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得出,小说反映的是农村环境的优美,反映的是环境保护的主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
http://jiaoshi.wendu.com
2、小说当中的白皙的少年是哪儿的人?它从小跟着谁长大的?它和外婆的关系怎么样?你是从哪些内容中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总结:白皙的少年来自城里;他从小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外婆非常喜欢他。这从文中“‘城里人没得用’”、“白皙的少年 也就极喜欢外婆炒的喷喷香的马齿苋干菜”、“他是外婆带大的,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弯里,臂弯宁静又温暖”、“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 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等内容可以看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却忽然有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总结:外婆的生活受到了不明因素的冲击,不然的话,哪一个城里人会愿意专门从城里到乡下来住呢?至于说是什么因素,咱们还不得而知,需要从文中其它内容去理解。
4、仔细阅读第43自然段,看看外婆的举动有何反常,这种反常预示着什么,在此处你能感觉到吗?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平时,“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但是今天,有一个好大的声音隔了田塍喊外婆,外婆就叫来了他的朋友“一起去 玩,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而且“随便”地玩,“‘没断黑不要回来’”……这种反常,预示着今天下午在外婆的身上要发生一件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外婆还不愿 意让白皙的少年知道。
另外,这里叫外婆的声音是“好大”,我们可以理解为声音宏亮,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粗暴。究竟该如何理解才准确呢?在这时好像还无法准确把握,我们且往下看。
5、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忽然传来了锣声……今天下午开斗争会”几段。把这一部分与前面的分析联系起来,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自会得出结论,而且前面的疑问也迎刃而解。
http://jiaoshi.wendu.com
教师归纳:今天下午的斗争会的斗争对象,就是外婆。外婆不愿让自己心爱外孙看到这种难堪的场面,不愿让自己心爱的外孙的生活受到冲击,所以专门叫来了黝黑了少年陪外孙“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没断黑不要回来’”。
“开斗争会”又是十年“文革”这一特定年代的产物,因此,这篇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我们就清楚了。外婆之所以从城里到乡下来住,也就可以理解为是在躲避这场政治风暴的袭击。可是宁静的乡村也没能使她逃过这场荒谬的政治狂热给她带来的灾难。
6、帮助学生理解这篇小说表达主题的独特方式。
这篇小说通过两少年在河边尽情的嬉戏,对美丽的大自然、天真纯朴的少年、自由快乐的小鸟等如诗如画的描写,反映了十年“文革”给人的正常生活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和它的荒谬。
三、体会文中对纯美自然的描写及由此营造出来的诗情画意的氛围
1、小说中乡村的自然风光,干净、朴实。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对大自然风光的描写,体会环境的美。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如,“河堤上或红或黄的野花开遍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河水“粼粼闪闪”,“小鱼小虾蹦蹦跳跳”,“卵石好洁净”;蝉声 “抑扬”,野蜂“嗡嗡营营”;“绿色的岸”,“远远淡青的山”;岸边水草“葳蕤”,芦苇“汪汪的绿着”;水鸟“雪白雪白的”,甲虫在软泥上爬。一幅多么美 丽的乡间田野图!在这样的大自然中,一切多么纯洁、透彻,与少年率真的心相互辉映,让人感到一种净化的美,质朴的真。
2、这篇小说营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氛围和意境。让学生齐读、朗读、默读下列内容,细心体会从中所流露出来的诗情画意。
(1)“在那黑点移动过的地方,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2)“间或一页白帆,日历一样翻过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谬里,细浪于是轻轻腾起,湿浸浸的舔着天空舔着岸”。
http://jiaoshi.wendu.com
(3)、文中对芦苇的描写、对水鸟的描写、对少年的描写。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教案模板:春江花月夜
教材分析:民族管弦 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 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 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 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2分钟)
http://jiaoshi.wendu.com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 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 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http://jiaoshi.wendu.com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 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四、欣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
五、小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认识变化的电路,准确找出变化前后两电路的变化
重点、难点
动态电路的连接方式,动态电路的电阻、电流和电压
课前导入知识:
在并联电路中,新增加一个支路对干路中的电流的影响?
知识点一:伏安法测电阻中的误差和非误差
(1)非误差:如果用灯泡代替电阻,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渐减小,灯泡逐渐变暗,测出来的电阻值是逐渐减小的。显然,这不是实验的误差。这是因为随着灯泡两端的电压的减小,灯泡的温度也随之降低,温度越低,钨丝的电阻越小。因此,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并不能减少误差,测量的数值会偏小,不是钨丝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2)误差:标准伏安法测电阻电路中,电流表测的是电阻和电压表的总电流,虽然电压表阻值很大,流过的电流很小,但电流表的示数总比流过的被测电阻的电流大,根据R=U/I可知测出的数据偏小。
例题 南京市某中学九年级课外兴趣组的同学,按照正确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做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灯泡标有2.5V字样),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如下的一组U和I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灯两端U(V) 0.5 1.0 1.5 2.0 2.5 3.0
电流I(A) 0.18 0.22 0.26 0.30 0.32 0.34
灯泡发光情况 微亮→逐渐变亮
(1)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
(2)在灯丝中电流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灯丝的电阻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
知识点二:动态电路分析
(1)当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串联时,滑片的移动会引起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定性分析变化的一般思路是:○1知道电源电压不变;○2根据滑动编组器的变化确定总电阻的变化;○3再由总电阻的变化确定电流的变化;○4根据电流的变化判断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5根据不变的总电压和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确定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
(2)当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并联时,滑片的运动只能引起干路和其所在支路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除短路外,对其他支路没有影响。
(3)开关的闭合和断开也会造成电路中的电阻变化,从而引起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分析思路与(1)相同,关键是确定电阻的变化。
【注意】 确认电路变化前后连接方式和电路中电阻的变化,准确判断电压表测量的对象是分析电流电压变化的关键。
知识点三: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1)串联电路的分压定律
两个电阻R1和R2组成的串联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满足:U1:U2=R1:R2
这个关系式称为分压定律。该关系式告诉我们,两个电阻串联时,电阻大的分得电压多。
(2)关于并联电路的分流定律
两电阻R1和R2并联,通过它们的电流与各自电阻的关系满足:I1:I2=R2:R1
这个关系式称为分流定律,该关系式告诉我们,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越大,通过的电流就越小。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知识点四:应用欧姆定律综合计算
(1)必备知识
○1欧姆定律公式及变形公式
○2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3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2)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1欧姆定律使用于从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纯电阻电路。
○2定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的电阻R,是针对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具有对应性。
○3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有同时性,即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移动,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因而公式R=U/I中三个量是同一时间值。
○4公式中三个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即电流安培,电压伏特,电阻欧姆。
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电路,电压U不变,当闭合开关S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减小
(B)电压表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增大
(C)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减小
(D)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增大
2、某同学连接电路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S,发现灯不亮,为检查电路故障,他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结果是UAD=3V,UAB=3V,UBC=0,UCD=0。此电路故障可能是
A、开关S接触不良 B、电灯L灯丝断了
C、电灯L短路 D、电阻R短路
3、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后,电压表V1的示数为0,电压表V2的示数为6V。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双选) :
A、电阻R1短路B、电阻R1开C、电阻R2短路D、电阻R2开路
4、如图4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L1不亮,L2正常发光。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单选):
A、开关S接触不良 B、电灯L1灯丝断了 C、电灯L1短路 D、电灯L2短路
5、把一根长1米、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两极上,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强度是1安培,若将此电阻丝对折起来后再接到这电源的两极上,通过电阻丝的总电流强度是( )
(A)4安培(B)2安培(C)0.25安培(D)0.5安培
6、如图所示,R1=4欧姆,R2=R3=8欧姆,电源电压为6伏特,电流表1、电流表2、电流表3的示数分别为I1、I2、I3,则I1、I2、I3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I1>I2>I3;(B)I1
(C)I1=I2=I3(D)I1=I2>I3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1∶R2=4∶1。当K1断开,K2闭合时,电流表示数I1。当K1、K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I2。则I1与I2之比为〔 〕
(A)4∶1(B)1∶4(C)3∶4(D)4∶5
8、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9伏特,定值电阻R为5欧姆,滑动变阻器R的阻值为4欧姆,那么当滑动片由滑动变阻器的a端滑向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是( )
(A)由0逐渐增大到9伏(B)由0逐渐增大到5伏
(C)由0逐渐增大到4伏(D)由4伏逐渐减小到0
9、把甲、乙两段电阻线接在相同的电压下,甲线中的电流大于乙线中的电流,忽略温度的影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当它们材料、粗细都相同时,甲线长乙线短
B.当它们材料、长度都相同时,甲线粗乙线细
C.当它们长度、粗细都相同时,两线的材料一定不同
D.甲、乙两电阻线的材料、长短、粗细不可能完全相同
二、填空题
10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S1、S2断开时,
灯泡_串联;当开关S,S1、S2均闭合时,灯泡_并联,此时电流表测的是 中的电流.
11、如图11所示,当开关由闭合到断开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的情况是: A1_________;A2 _________;V __________。
12、如图12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路的总电阻将______;电流表A的示数将_______;电压表V1的示数将_______;电压表V2的示数将________。
13、如图13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向b端移动时, A表的示数将______;V表的示数将______。
三、连图题
14、按照图14甲、乙电路图,将对应右图各实物元件连接起来。
四、实验题
15、用伏安法测定一只电阻的阻值,现给你一块电压表、一块电流表、一个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个,未知阻值的电阻一只、导线若干。
(1)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右边的方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标出电表的“+”、“--”接线柱)。
(3)在实验中电流表用0~0.6A量程、电压表用0~15V量程。根据你画的电路图,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将下面图16中所给的实验器材连接起来(导线不要交叉)。
(4)在这次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示位置如图17所示,那么未知电阻Rx中的电流是______A,Rx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__V,Rx的阻值是___________Ω。
五、计算题
16、如图18所示电路,R1=7Ω,R2=3Ω,当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1V,当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4V。求R3的阻值。
17.如图114所示电路,已知R1=2欧姆,R2=4欧姆,U1=2伏特,求(1)通过R1的电流强度I1;(2)R2两端的电压U2。
18.在图115的电路里,安培表的示数是0.3安培,如果小灯泡L的电阻是10欧姆,整个电路里的电阻是30欧姆。求:
(1)小灯泡L两端的电压;
(2)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3)伏特表的示数。
19.如图106所示,已知电阻R1=6欧姆,通过R2的电流强度I2=0.5安培,通过R1和R2的电流强度之比为I1:I2=2:3求R2的阻值和总电压U。
20.如图104所示,电源电压为8伏特,电阻R1=4R2,安培表的示数为0.2安培;求电阻R1和R2的电阻值各为多少欧姆?
初中音乐教师资格面试《七子之歌》教案
七子之歌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范唱,学生练唱及比赛,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创造力及团队合作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并有感情的演唱该歌曲,并能够为歌曲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
教学重点:
准确并有感情地演唱该歌曲。
教学难点:
空拍的正确演唱及为歌曲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运用奥尔夫节奏练习法,通过四个节拍的练习进行组织教学。(这种组织教学的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进行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情境导入环节
上课之初,教师播放展示大陆、港澳台的视频及图片,然后,学生谈感受。教师通过视频的赏析引入课题《七子之歌》。
三、新授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职业培训教育网 010-82333888(24小时)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代码:DL)
(一)教师自弹自唱阶段
教师自弹自唱该歌曲,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并进行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予以总结。
(二)学生练唱阶段
教师唱一句,学生练一句,进行逐句练唱。在练唱过程中,注意学生在演唱中存在困难。如歌曲中空拍的正确演唱。针对这个难点,教师通过节奏朗读法解决。
四、巩固环节
在学生学唱完之后,教师视学生人数进行分组。各小组之间进行分句比赛,巩固学生对歌曲演唱的掌握程度。
五、编创环节
在学生能够准确、连贯并有感情的演唱完该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为歌曲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汇报,教师针对学生成果进行鼓励性评价。
六、教师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请学生畅谈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收获,引导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模块一
欧姆定律概念基础
一、知识点
欧姆定律:
⑴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⑵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二、例题精讲
【例1】★
由I=变形得R=,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大
B.
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小
C.
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D.
当导体两端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考点: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电阻;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
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
当电压和电流变化或电压为零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没变,电阻都不变.
由I=变形得R=,只是计算电阻的一种方法,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答案:
C
【测试题】
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可变形得到R=.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C.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考点:
欧姆定律.
解答:
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
当电压和电流变化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没变,电阻不变.
R=只是计算电阻的一种方法,电阻与电压、电流都无关.
答案:
D
【例2】★
关于公式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两端的电压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当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为0A,导体的电阻也为0Ω
D.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考点:
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
电阻是导体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与通过它的电流、它两端的电压无关,故A、B、C错误;
由欧姆定律I=可知,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故D正确.
答案:
D
【测试题】
关于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体的电阻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
B.
导体的电阻与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有关
C.
对某一导体来说,导体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
对某一导体来说,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考点:
欧姆定律.
解析:
A、B、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有关,而与导体的电压与电流无关.故AB说法错误;
C、由欧姆定律可知,对某一导体来说,导体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故C说法正确;
D、对某一导体来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有关,而与导体的电压无关.故D说法错误.
答案:
C
模块二
欧姆定律应用
例题精讲
【例3】★★
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6V,通过它的电流是0.5A;若将导体两端电压变为原来的两倍,则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分别为()
A.1A
24Ω
B.
0.5A
12Ω
C.
1A
12Ω
D.
1.5A
24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
导体的电阻R===12Ω;导体两端电压变为原来的两倍时,电阻的大小不变,通过的电流为I1===1A.
答案:
C
【测试题】
在一段电阻不变的导体两端加20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1A;现在把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8V,则此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和它的电阻为()
A.0.4A
20Ω
B.
1A
8Ω
C.
0.4A
8Ω
D.
1A
20Ω
考点:
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解析:
这段电阻加20V电压时,电阻为:R==20Ω,当所加电压变化时,电阻不变,仍是20Ω.
电压是8V时,电流为:I==0.4A.
答案:
A
【例4】★★
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做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导体甲的电阻大于导体乙的电阻
B.
在导体乙的两端加1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乙的电流为0.1A
C.
将导体甲、乙并联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通过导体的总电流为0.9A
D.
将导体甲、乙串联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通过导体的总电流为0.2A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
A、∵I=,∴导体电阻R甲==5Ω,R乙==10Ω>R甲,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由I-U图像可知,在导体乙的两端加1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乙的电流为0.1A,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I-U图像可知,电压为3V时,通过电阻乙的电流I乙=0.3A,通过电阻甲的电流I甲==0.6A,则两电阻并联时,通过电阻的总电流为0.6A+0.3A=0.9A,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导体甲、乙串联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电路电流I==0.2A,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测试题】
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导体a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
导体a的电阻小于导体b的电阻
C.
当在导体b的两端加上1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b的电流为0.1A
D.
将a、b两导体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V的电源上时通过干路的电流为0.4A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
由图像可知,图线a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通过导体a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故A正确;
B、∵I=,∴导体a的电阻Ra=
=5Ω,导体b的电阻Rb==10Ω,电阻Ra<Rb,故B正确;
C、当导体b两端的电压为1V时,通过导体b的电流为I==0.1A,故C正确;
D、将a、b两导体串联后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I=
≈0.133A,故D错误.
答案:
D
【例5】★★
通过两个电阻R1与R2的电流之比为5:3,而加在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比为2:1,则R1、R2的阻值之比为()
A.
5:6
B.
6:5
C.
10:3
D.
3:10
考点: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解析:
∵I=,∴两个电阻阻值之比为.
答案:
B
【测试题】
两电阻R1和R2串联在电路中,R1两端电压与总电压之比为2:5,则通过R1、R2的电流之比和两电阻之比是()
A.
2:5
2:5
B.
2:3
2:3
C.
1:1
2:5
D.
1:1
2:3
考点:
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解析: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时,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为1:1,∵R1两端电压与总电压之比为2:5,∴它们的电压之比为2:3
∵I=,∴.
答案:
D
【例6】★★
在电池组的两极间连接10Ω的电阻时,它向外输出的电流为0.2A,要使输出的电流减小到原来的,而电池电压不变,则必须更换电阻,其阻值为()
A.
2.5Ω
B.
40Ω
C.
10Ω
D.
无法判断
考点: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解析: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在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要使输出的电流减小到原来的,电阻要增大到原来的4倍,即更换电阻的阻值为4×10Ω=40Ω.
答案:
B
【测试题】
两个电阻R1=4Ω,R2=8Ω,把它们并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通过R1的电流是0.8A,则通过R2的电流是()
A.
0.8
A
B.
0.4
A
C.
3.2
A
D.
6.4
A
考点: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解析:
∵I=
∴电阻R1两端的电压:
U1=I1R1=0.8A×4Ω=3.2V,因为两电阻并联,所以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U1=3.2V,通过R2的电流:
I2=
=0.4A.
答案:
B
【例7】★★★
在某一温度下,并联的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元件_____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当其两端电压为2.5V时,通过A和B的总电流为_______.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解答:
⑴分析图像可知元件A的电流、电压的关系图像是正比例函数,说明元件A的电阻不变,电流与电压成正比,遵循欧姆定律;
⑵∵两个电路元件A和B并联,∴UA=UB=2.5V,由图像可知,通过它们的电流IA=0.5A,IB=0.4A,∵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总=IA+IB=0.5A+0.4A=0.9A.
答案:
A;0.9A.【测试题】
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
⑴由图可知,元件________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
⑵将A和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0V的电源两端,则电路的总电流为_______A.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电功率的计算.
解析:
⑴分析图像可知元件A的电流、电压的关系图像是正比例函数,说明元件A的电阻不变,电流与电压成正比,遵循欧姆定律;
⑵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由图可知,电压为2.0V时,通过A的电流为0.4A,通过B的电流为0.3A,则电路的总电流为0.4A+0.3A=0.7A.
答案:
⑴A;⑵0.7.
【例8】★★
如图所示,3个阻值均为10Ω的电阻R1、R2、R3串联后接在电压恒为U的电路中,某同学将一只电流表并联在电阻R2两端,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0.3A,若用一只电压表替代电流表并联在R2两端,则电压表的示数应为_______V.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解析:
解:由电路图可知,电流表并联在电阻R2两端时,电阻R2被短路,电阻R1、R3串联接在电源两端,∵I=,∴电源电压U=I(R1+R3)=0.3A×(10Ω+10Ω)=6V;
电压表并联在R2两端,三个电阻串联接在电源两端,I′==0.2A,∵I=,∴电压表示数UV=U2=I′R2=0.2A×10Ω=2V.
答案:
【测试题】
如图所示,R1=5Ω,R2=10Ω,R3=15Ω,某同学将一电流表接在R2的两端,发现示数为1.5A,据此可推知U=______V;若用一只电压表接在R2的两端,则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V.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阻的串联.
解析:
电源电压U=I1(R1+R3)=1.5A×(5Ω+15Ω)=30V,用一只电压表接在R2的两端,此时电路电流I==1A,电压表示数U2=IR2=1A×10Ω=10V.
答案:
30;10.
模块三
带滑动变阻器的欧姆定律应用
例题精讲
【例9】★★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V1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将()
A.变小
B.
不变
C.
变大
D.
无法判断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
从图可知,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V1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量的是电源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而电压表V1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即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所以电压表V1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将变大.
答案:
C
【测试题】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滑片P向a端滑行时,则()
A.
A、V示数都增大
B.
A、V示数都减小
C.
A示数增大,V示数减小
D.
A示数减小,V示数增大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解析:
⑴由电路图知,滑片P向a端滑行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分压变小,电阻R1两端分压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⑵滑片P向a端滑行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电路总电阻R变小,电源电压不变,电路电流I=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答案:
A
【例10】★★★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20Ω.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在中点c时,电流表示数为0.4A,当移动滑片P至最右端时,电流表示数为0.3A.则电源电压U与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
A.
6V
10Ω
B.
6V
20Ω
C.
12V
20Ω
D.
12V
40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解析:
⑴由电路图可知,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在中点c时,电阻R、R′
组成一个串联电路,电路中的电流为0.4A,由欧姆定律得:I=,即:0.4A=,⑵当移动滑片P至最右端时,电阻R、R′
组成串联电路,电路中的电流为0.3A.有:I=,即:0.3A=
根据电源电压不变,所以0.4A×(20Ω+R′)=0.3A×(20Ω+R′),解得:R′=20Ω,电源电压U=0.4A×(20Ω+×20Ω)=12V.
答案:
C
【测试题】
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中点时,连入电路中的阻值为R,只闭合S1时,R两端电压与R1两端电压之比为1:2,只闭合S2时,R两端电压与R2两端电压之比为1:4,当滑片P移动到b端,则()
A.
只闭合S1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与R1两端电压之比是1:1
B.
只闭合S2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与R2两端电压之比是1:1
C.
当S1、S2闭合时,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是1:2
D.
当S1、S2闭合时,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是1:1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解析:
当滑片P在中点时,只闭合S1时R与R1串联,只闭合S2时,R与R2串联;
则根据U=IR和UR:U1=1:2,UR:U2=1:4可得:,联立两式可得,即R1=2R,R2=4R;
当滑片P移动到b端时,滑动变阻器此时的阻值Rb=2R,闭合S1时,滑动变阻器Rb与R1串联,电压之比为Ub:U1′=Rb:R1=2R:2R=1:1,闭合S2时,滑动变阻器Rb与R2串联,电压之比为Ub:U2′=Rb:R2=2R:4R=1:2;
当S1、S2闭合时R1、R2并联,所以U1″=U2″,根据I=可知I1:I2=R2:R1=4R:2R=2:1.
答案:
A
【例11】★★
某物理小组的同学做实验测电阻,他们连接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已知电源两端电压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3Ω.当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A点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3V,电压表V2的示数为8V.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B点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7V,电压表V2的示数为9V.则所测电阻R2的阻值是_____Ω.
考点:
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
根据总电压不变,电压表V2的示数与R1两端的电压应为电源电压.
电压表V1的示数与电阻R2两端的电压也为电源电压.
8V+I1R1=9V+I2R1
①
3V+I1R2=7V+I2R2
②
①②化简为
R1(I1-I2)=1V
R2(I1-I2)=4V
∵R1=3Ω,∴R2=12Ω
答案:
【测试题】
如图所示,电源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最右端,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到某一位置,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2,电压表V1、V2的示数分别为U1、U2,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继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变为R2′,此时电压表V1、V2的示数分别变为、U2,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I:I′=1:2
B.
R1:R2=1:1
C.
R2:R2′=1:1
D.
U1:U2=2:1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R1、R2串联,电压表V1、V2分别测R1、R2两端的电压.
⑴∵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得,故A不正确;
⑵∵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分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且电源的电压不变,∴U=U1+U2=,解得U1=U2,故D不正确;
∵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故B正确;,∴,故C不正确.
答案:
B
模块四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探究实验
【例12】★★★
在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电路.
⑴若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以把5Ω的电阻换成10Ω电阻并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到________,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⑵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保护电路和改变______________(选填“电源”、“变阻器”或“定值电阻”)两端电压.
⑶乙、丙两图是该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其中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是________(选填“乙”或“丙”).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
⑴若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把5Ω的电阻换成10Ω电阻后,电阻分压变大,为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应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增大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减小电阻两端电压,直到电压表示数与原来相同为止,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⑵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保护电路和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
⑶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I-U图像是正比例函数图像,由图乙、丙所示图像可知,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是丙.
答案:
⑴右;电压表示数与原来相同;⑵定值电阻;⑶丙.
【测试题】
如图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示数过大,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过小
B.
实验中,更换大阻值的电阻后,滑片应向a端移动
C.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科学的结论
D.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
A、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过小,则闭合开关,会出现电流表示数过大的现象,故A正确;
B、实验中,更换大阻值的电阻后,电压表的示数会变大,应增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将滑片向b端滑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不变,故B错误;
C、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故C正确;
D、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故D正确.
答案:
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不同的用电器转化成不同形式的能量。本节研究的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多少,生活中的用电器工作时都伴有热的现象,用此引入电流的热效应,从电炉丝与连接的导线入手,提出问题,学生也比较容易猜到电阻是影响电热的因素之一。在设计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关系时,要利用到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要比研究电热与电流关系思维难度上略低一些,体现了从简入难的层次性。设计实验时结合了电路的特点,利用串联电路使两电阻的电流相等,利用分电压的方法使两电阻的电流不相等。
电热与电功的联系与区别,可以通过公式推导的方法得出在纯电阻电路中Q=W,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热只是电功的一部分。也可以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比较电热与电功,电热是指把电能转化为内能,而电功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电热只是电功的一部分。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教案:欧姆定律】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总结12-18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面试—《勾股定理》教案09-27
2024上半年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12-03
教师资格证初中真题03-06
初中语文老师教师资格证10-02
教师资格证认证教案04-13
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全英10-10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纸01-17
教师资格初中语文06-20
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案例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