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员的述职报告(精选6篇)
我任职德卧分局管理员,职责是对全县的建安税收,二手房,交通运输户的日常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具体来说是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负责经管范围内纳税人的日常税收征管和稽核管理工作;负责征管税种的普查、调查和征管情况跟踪。下面就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关于日常征管的方式
(一)征管质量是日常考核管理员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催报催缴成为管理员每月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抄了税没有?”、“申报了吗?”这两句话成为每月申报期在管理分局出现最频繁的语句。每位管理员经管的企业总有一些“钉子户”,每月都是迟迟不来抄税、申报,老是拖着分局的尾巴。对此,我们主动联系这类企业的法人或负责人见面,向他们宣传相关的税收制度,普及纳税意识,告知其每月按时完成抄税、申报的重要性,使其自动自觉脱离“钉子户”的帽子。另外与企业有良好的沟通,了解企业最新的动态,特别是充分利用征管数据信息化,通过征管软件的数据对企业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结合与企业沟通时得到的信息,更能准确地提高征管质量。
(二)管理员日常接触到企业信息的途径最通常就是税务文书的审核。一份普普通通的税务文书,可能内在体现了企业现时最新、最实在的经营状况。
(三)建立经管企业的信息资料台帐。除了能在征管软件中查询企业基本资料外,管理员可以根据自己经管企业的特点建立信息资料台帐,更详细、更立体登记企业的全面基本情况。例如本人管辖的企业绝大部分的实际经营地址在外县的建安企业又在我县发生劳务,这类企业有很大部分会请中介机构代理申报,根据这个特点建立信息资料台帐,记载了代理企业申报纳税的中介机构的联系人、电话等特殊性信息。通过自己建立的信息台帐,可以在日常征收管理中带来很多的便利,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现在大部分的税务文书的审核,都要求管理员需到企业进行实地核查,与纳税人进行约谈程序。日常开展此类工作时,本人首先认为必须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的政策和操作规程去做。具体在实地核查过程中,本人提议可以通过参观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来协助自己增加对该企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审核税务文书申请过程中,除了一些规定提交的文书资料外,你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也会影响审核结果。约
谈的问题应按照规定预先准备好,根据谈话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提问的问题和技巧。
二、关于日常纳税服务的体会
(一)本人参加税务工作时间并不长,担任管理员岗位也是第一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名管理员“新丁”的我,在开始工作中,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新困难。例如:税收政策、条文不熟悉、如何与纳税人打交道等等。这一堆问题摆在我面前,我必须与时间竞赛。首先,我想到的办法是向其他前辈同事请教、学习,凡事不懂就立刻问清楚,然后自己翻阅相关的税法书籍查找对应政策条文,再进行深层学习,加深记忆和印象。此外,通过分局定期的业务培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平时自己工作中比较少接触的业务知识,有时间就把培训知识温故而知新。再有,利用各位同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的机会,多细心聆听别人的看法和见解,结合自己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对某些法规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把问题弄清弄透。
(二)我局制定的服务承诺是“千方百计为纳税人服务“。纳税服务是作为一名管理员工作的基本职责,我们现在逼切需要切实转变陈旧的管理服务理念,创新有效、可行的管理服务手段,不断优化对企业的纳税服务。本人觉得作为新时期的管理员,很应该加强与纳税人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一个互信、平等、融洽、和谐的征纳关系。
一、概述
本文所称的数据分析是指在包括风险管理、专项核查及其他日常征管工作中, 充分依托征管基础数据, 有效借鉴第三方数据, 以纳税人生产经营中的相关规律为标准, 以数据筛查、比对等方式查找和发现纳税人生产经营中违法、违规行为的管理方式。
二、数据分析工作概述
近年来, 各项征管工作中的无数次实践证明及准确有效的数据分析, 对于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都有强大的助推作用, 其指向性和说服力正不断强化。在目前工作中, 采用和依赖数据分析方式的主要包括风险管理、一体化核查及其他相关的征管工作。在此, 仅以应用最广、成效最大的风险管理工作为范本加以浅析。
(一) 风险管理概述
在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 省、市局机关近年来愈加注重和依托数据分析功能, 通过申报征收各项数据的综合比对, 结合行业模板制发疑点任务, 使有问题率和评估税款额度逐年递增, 风险管理工作的震慑力和有效性不断加强。在此理念的指引下, 基层税务机关立足现有条件, 逐步发掘这一工作理念的应用和强化, 风险管理自设任务的成果也呈相当速度增长。
在表1中, 选取了皇姑区国税局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上半年风险管理工作的相关指标加以阐述。由于2016年上半年国税部门忙于营改增、金税三期上线推广等紧迫任务, 风险管理工作相对弱化, 因此自设指标数量较少, 应对成果也有所下降。但是基本可以看出, 风险管理在现阶段的征管工作中以及自设风险管理任务在整个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2013年, 绝大多数的风险管理任务均为上级下派, 在当年完成的478件任务中, 仅9件为区局自设任务, 占比为1.88%, 上述任务的应对成果为62.79万元, 占当年风险管理工作总应对成果的比例为6.7%, 但自2014年起, 自设任务的数量和应对成果均有了相当幅度的提高。
2014年, 皇姑区局共完成风险管理任务600件, 其中自设任务353件, 占比为58.83%, 应对成果合计5161.72万元, 其中自设指标对应成果4805.52万元, 占比为93.1%;2015年总任务数888件, 自设任务数372件, 占比41.89%, 应对总成果1050.25万元, 自设任务成果651.05万元, 占比61.99%;2016上半年, 总任务数210件, 自设任务数100件, 占比47.62%, 应对总成果437.09万元, 自设任务成果364.72万元, 占比83.44%。
由上可见, 在日常工作中,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已日益增强, 对纳税人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更重要的是这项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疑点的管理办法, 可以有多个标准划分需应对的纳税人集群, 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进项比过低、某行业纳税人税负偏低等, 方法上灵活多变, 具有传统征管方式无可比拟的多样性。不过, 随着这一工作的逐渐发展演进, 其弊端逐渐显现, 基层局风险管理人员开始有意识地采用自设任务的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涵盖范围。
(二) 风险管理问题简析
随着风险管理工作的逐渐铺开, 应对成果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大, 但从表1可以看出, 自设指标无论是在件数还是成果方面均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件数上基本持平, 成果上已占大部分) , 由这一现象切入, 可以对下派任务现存的问题乃至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作出较为全面的认识。
表2为皇姑区局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上半年下派任务的相关情况。就统计年份来讲, 仅2013年有复查评估任务, 由于其所占比例较大, 故予以保留;统计期内共完成下派评估任务1342件, 其中有问题户851件, 有问题率63.41%;在任务类别的划分上, 共有复查评估案件231件, 针对特定行业 (如房地产业) 、特定资格 (如一般纳税人) 或特定事项 (如所得税年度亏损) 开展的评估任务436件, 高风险企业评估任务358件, 月度评估任务317件。由此, 通过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约谈、问卷及对各类别任务的分析, 可知现阶段下派风险管理任务存在以下问题。
1.实用性。在风险管理工作中, 国家、省、市局一直以来, 都在此系统的规范化、专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如各类计算公式、行业模板的采集与制定等不可谓不专业, 但在实际工作中, 其实用性却经受考验。事实上, 绝大多数评估有问题的风险管理任务均未采用上述计算公式, 而行业模板的制定, 又是以未采用计算公式的风险管理任务为基础提炼出来的。造成这种境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源方面, 以皇姑区局为例, 该局现有税收管理员117人。在年龄结构上, 最小的44岁, 最大的接近退休, 平均年龄52岁。通过人员花名册, 上述同志中的绝大部分, 均未受过财税会计等专门的教育, 其工作能力和经验基本上由工作实践得来, 面对如此专业的计算公式, 吸收、消化和运用的程度可想而知。这一点也在调查问卷与约谈中得到了印证, 大多数受访同志表示对计算公式和行业模板“理解困难”, 在工作中也往往不予采用。
2.随意性。前文已述, 风险管理在任务的制定上具有传统征管思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其同批次任务划分类别的灵活性使工作在运转上成效不小, 但从另一个角度, 当本工作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不可避免地会引来跟风和“挂靠”。试举一例, 辽宁省局2015下半年所得税任务中, 分配至皇姑区局的84户, 包括混凝土生产企业、供暖企业、娱乐业纳税人和高收入亏损企业以及其他由申报表导致的各类疑点问题, 经评估有问题的仅16条, 占此类任务总数的119.05%, 远低于平均任务数。这种情况固然包括风险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工作责任心不足等主管因素, 但任务选取中的随意性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考量, 如纳税人报表中的相关疑点, 完全可以通过数据质量核实的方式加以评价, 而不必要提升至纳税评估的高度;即便强行引用, 任务中涉及的疑点也无法与风险管理工作中设置的公式和行业模板一一契合,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先进理念的效能和执法刚性。
3.依赖性。不可否认, 风险管理工作对于现阶段的征管工作, 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用, , 但但毋毋庸庸置置疑疑这这一一方式的完善成熟尚需时日。但在日常工作中, 上级部门却对这一方式寄予了过高的期望,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将之定义为衡量基层局征管工作开展水平的绝对重要因素, 以下为绩效考评工作中的某项指标:按照省、市局要求认真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纳税评估入库税款变动与税收收入变动的配比情况符合要求, 得4分;当期税收收入同比减少且评估入库收入同比减少的单位, 如无特殊原因, 评估入库收入同比减幅大于税收收入同比减幅的, 每相差1个百分点扣0.2分, 不足1%的按比例计算扣分值;评估入库收入取自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税款属性为“评估部门查补罚没收入”的入库税收, 包括税款和滞纳金, 不包括调减留抵亏损、不予退税等其他情况国。当期税收收入是指收入规划核算处提供2014年本局税收收入数据;同期税收收入是指收入规划核算处提供2013年本局税收收入数据;当期评估入库收入是指本局2014年评估入库收入;同期评估入库收入是指收入规划核算处提供的2013年本局税收收入数×0.6%。
由上所知, 风险管理各指标的下派仅为通过数据比对发现的疑点。在实际工作中, 纳税人的情况千差万别, 难以一概而论, 某些纳税人由于生产经营情况的特殊性可能导致疑点筛查中存在问题, 但通过约谈评估、实地走访等环节其疑点可以排除。因此, 风险管理任务提供的疑点乃是评估纳税人经营合法性的切入点, 而非突破点, 以此作为考核指标无疑是值得商榷的。
在这种条件下, 基层局为保证考核质量起见, 一方面面可可能能存存在在““简简单单粗粗暴暴””的的执执法法方方式式, , 如如强强行行要要求求纳纳税税人人补缴税款至行业平均税负标准或以当期税款充当评估成果;另一方面, 则会另辟蹊径大量地发现和制作自设工作任务。
4.无序性。如前所述, 在下派任务难以保证绩效考评成绩的情况下, 风险管理人员会通过自设指标的处理和应对来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成果。从积极的角度, 这一工作方式更具灵活性和普适性, 立足征管工作实际, 有效弥补了大数据分析——下派——应对的传统工作方式的漏洞;但从消极的方面, 绝大多数自设任务的产生并非基于风险管理工作规定的案头分析方式, 而只是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并处理的, 如表1所述, 自设任务无论在数量和成果上, 都占据了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相当大的比重, 但这一方式, 则具有先天的无序性、自发性, 究其根源, 依然是传统征管工作的延伸, 不具备风险管理工作强调的数据分析、评估约谈等先进性特质。根本上只是应付绩效考评工作, 并未对风险管理工作有所促进。
三、工作对策
(一) 不断强化和完善数据分析思维, 深入探讨各数据间内在联系和关联性, 有意识地开展引入、强化和依托工作
经与税收管理员约谈及问卷调查, 相当数量的同志认为现阶段风险管理工作中普遍采用的诸如一般纳税人销进项比例过低、行业税负偏低等指标, 过于理想化和量化, 在具体工作中, 可借鉴度较低;虽然指标本身仅是提供了一种思路, 但和严格的考评指标相结合, 便为上述疑点增加了一定意义上的权威性, 也在某种程度上将风险管理工作引向了另一个方向。还有部分同志在约谈中, 对工作中出现的如“验旧发票金额大于申报销售收入”疑点问题表示了赞许,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风险管理工作的疑点查找不接“地气”, 工作成果转化率不高。有必要在后续工作中思考更直接、更精准的疑点指标采选方式。
(二) 不断加强创造性, 体现长效性, 以之作为完善征管工作的必要手段, 长期坚持, 不断探索
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工作, 包含了纳税评估在内的多个类别, 如提升风险管理等级、纳税异常告知等。但在实际工作中, 就效能的短期性和成果的直接性方面来看, 纳税评估无疑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质言之, 较之其他工作方法这一手段可直接带来税收收入的增加, 或许这就是本工作长期以来深受各级税务机关重视的根本原因。各项工作的推广落实, 无不面临着“急”和“渐”的抉择, 其效能的考量, 也有“显”和“隐”的分别。在工作中, 仅强调纳税评估的功用和重要程度, 而忽视了征管基础工作。因此, 建议在后续工作中能够调整思路和方式, 既注重风险应对成果, 也对完善日常征管工作予以应有的关注。
(三) 构建稳固的第三方数据获取渠道, 确保及时获取、有效采用、指导工作
在风险管理工作上线以前, 市局通过烟草专卖局、省、市医保中心等部门获取了相关第三方信息, 并以此为依据组织基层局开展烟草销售和药品销售行业的专项核查工作。有详实可信的第三方数据, 使工作卓有成效。但自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以来, 税务机关基本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 仅通过涉税数据的采集和比对查找确认疑点, 在数据的准确程度和问题确认的准确度方面均有所退化。因此, 评估任务制定部门可考虑加大第三方数据的采集和利用程度扩大应对成果。
四、结语
我县建材行业税收管理调研报告2010-06-29 18:50:2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我县建材行业税收管理调研报告我县建材行业税收管理调研报告(2)
一、税源现状及前景
现状:通过对**县建材经营行业的调查,就该行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购销业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砂石料经营业户领取《营业执照》、开采《许可证》,买一块石山进行开采、加工、销售砂料、石料。这类经营户规模较大,销货渠道广,与房地产企业、公路段、预制构建厂、个体水泥砖厂等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业务关系。不承担货物运输费用,不开具发票,购销业务一次完成,货物购销大多实行现金结算,销路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据了解部分大户年销售收入过百万。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砂石开采的不下200户,销售收入近亿元。二是生产水泥砖、水泥瓦和预制构件的个体户,此类经营户主要是利用砂石开采户生产的砂进行再加工,将产品销售给建筑企业和农民、城镇居民用于建房。全县从事此类生产的不下100户。其年销售收入占砂石总销售的一半,大概在五千万元左右,每个砖厂年利润都在5万元左右。
前景:“十一.五”期间,**县着力优化交通运输环境,县内村村通工程正在进行,公路越修越宽阔,里程越来越长,需要大量砂石,其数量无法统计。同时,随着**县行政中心搬迁,以武汉大道为主轴的单位办公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再者房价一路攀升,楼房越盖越多。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内房地产开发火热,各乡、镇的建筑施工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加上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不断
提高居民住房条件,**县出现了私房建房热。大兴水利建设和“沼气”等“五改三建”项目工程等都需要大量砂石,建材市场前景看好。
二、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材行业购销情况掌握不准。由于建材行业税源分散,而且纳税人是个体经营、成份复杂,财务核算账证不全,又是现金交易,有的根本就没有建帐,加之建材料行业供货对象的特殊性,一般不使用发票,部分经营者销售给县水泥厂的砂石需要发票的就征税了,而销售给个人的部分还是没有征税,给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
(二)建材行业税收征管方面存在难题。一是发票控制难。由于个体建材户经营销售的建筑材料一般销售给房地产开发商和私人建房户,而这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压低价格等原因,往往不向个体建材户索要发票,滋长了个体建材户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行为,加上**县建材市场求大于供,建材形成了俏货;
二是税源监管难。由于不按规定开具发票,个体建材户的实际经营额一般远远高于其实际开票额,税务部门不能有效实施“以票控税”的手段,给日常税源监控带来很大难度;三是税收检查难。个体建材户一般没有建立规范的帐簿,实际经营情况只有经营者自己清楚,加之房地产开发企业属于非增值税征管范畴,国税部门在对个体建材行业进行检查时一般很难得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支持和配合,造成了该行业税收流失严重。估计年流失税收在300万元左右。
(三)税收政策的优惠,给砂石料纳税人造成盲区。由于起征点二次提高后,**县的个体纳税户数大幅度减少,对个体税收征管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建材经营者又不建账,其营业额是否达到起征点,税务机关就很难界定,认为是未达到起征点户,从而形成税收征管盲区。
(四)日常管理监控不严。系统的考核与实际不配套,为了保证“六率”,办证了开发票就交税,不办证可以不交税,不要发票的也可以不管,给纳税人造成可乘之机。调查中发现,由于起征点提高,一些个体工商户只需办证不需缴税,对于习惯边征收边管理的税收管理员来说,势必削弱对建材纳税人的监控力度,甚至放弃对其进行税收管理,主观上认为管理难度大,不愿意管。也从另一个侧面淡化了建材经营者的纳税意识。
(五)部门管理协调差、信息不畅,机制不全,给纳税人编织了“逃税之网”。建材料经营者在国土资源局、工商局取得砂石料经营权,工商注册等证件,在公安民爆管理部门获取炸药使用资格,在电力部门获加工用电权后开始经营。其电力、炸药的耗用量可以确定其生产量,以及交通、能源等有关单位和企业的砂石使用量,其信息不能共享,相互配合力度小。信息传不传递职责没有新的机制约束,导致纳税人逃税。
三、加强税收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税收法规的宣传力度。向建材经营户宣传有关发票管理、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讲明利害关系,引导他们规范使用发票,逐笔开具发票,促进纳税人的纳税观念转变。加强正反典型的宣传,培养纳税人的诚信纳税意识。形成依法纳税光荣、偷税逃税可耻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建材行业的税收征管力度。要求建材经营户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帐册,对其实行查帐征收。
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报告
按照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积极组织部署,认真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定位和思路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概念的理解
专业化是现代社会化大分工的产物,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要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组织架构优化组合,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针对纳税人的实际情况、行业的不同规律、管理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搭建信息化税源监控体系,组建专业的纳税评估队伍,实施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构建税收专业化管理体系,解决税收征管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目前,面对纳税人数量多、情况复杂、税源管理要求高、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等问题,只有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才能解决基层税务干部忙于应付、重复劳动、效能低下的工作现象。实施税源专业管理要实现以下工作目标:一是要全面 落实各项税收规定;二是要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三是要全面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四是要全面提高税源管理工作效能;五是要全面创建和谐的税企关系。
(二)如何对纳税人进行实地管理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分类管理
根据管辖范围和纳税人结构特点,因地制宜,确立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实施“定期定额户实行地域管理,建账户实行按行业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具体分为两类:一是组建专业化管理分局。在地域范围较小、行业纳税人相对集中的县(市)区局,对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重点行业或税收管理风险较大的行业,建立以分局为单位的行业化管理模式,实现对主要税源行业的专业化管理。二是推行“地域+行业”的税源管理模式。在地域范围较大、行业纳税人相对分散的县(市)区局,针对企业管理逐步向城区集中的趋势,逐步推行分局内部的行业化管理模式,通过在分局设置专业管理股(组),实现管理分工上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效能。
通过实施专业化税源管理的模式,集中资源对重点税源行业(企业)和税收管理风险较大行业进行集中和重点管理,摸清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加强对不同类别税源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实现对不同类别税源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并通过加强相关数据的分析应用,寻找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及时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制定和完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从而加强全行业的税收征管。
(三)如何建立立体化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
1、调整机构设置,重组征管业务流程,优化和完善岗责体系,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一是调整机构设置,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科学设置、全面整合县区局机构,成立专业化管理分局。按照管理力量与担负任务相匹配、管理效能最大化的原则合理设置征管机构,配置人力资源,将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税源行业(企业)和风险较大的领域。
二是重组征管业务流程。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按照依法、精简、效能的原则,对现有征管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适当地对业务事项进行调整、取消、减并,简化工作环节,明晰各项业务的操作内容、权限、方法和流向,实现岗位职责、业务处理、税务文书、操作流程的规范统一,做到职责明晰、标准明确、流程顺畅、工作规范。
三是优化和完善岗责体系。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科学合理的界定与规范各管理专业工作职能,划清各自的职责范围,理顺征收、管理、稽查职能的关系,加强各个 环节的衔接与协调。
2、建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专业化评估机制
依托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确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评估模式。一是建立和完善分行业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行业经营规律和行业特点,围绕行业关键数据,分行业建立切合实际、简便易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行业评估指标,分析行业税收关键数据信息,揭示行业税收问题,总结行业规律,以增强评估工作的针对性,提高纳税评估效能。二是正确把握行业评估的切入点。税收分析部门对行业税源全局进行“面”的“扫描”,对宏观税负、经济指标与税收指标关联等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查找整个行业“面”上的差异,确定重点评估的行业;在“点”上调查分析,在每个行业中,都有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行业当中威信较高,影响较大,财务核算比较健全,通过行业龙头企业的典型调查、评估分析,能让我们获取大量的申报外信息,确定整个行业的关键数据、重点评估指标和预警值,为“线”上的全面评估奠定基础。通过“面”、“点”的分析,在“线”上对整个行业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行业评估,发现这个行业税收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制定和完善行业管理办法,从而实现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
3、建立分管理环节、分行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以纳税遵从风险管理为核心,针对不同行业纳税人和税 收管理的不同环节,分析其风险点和风险源,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建立覆盖整个税源管理环节和针对行业纳税人特点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合理的服务和管理措施规避或防范税收风险,从而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纳税遵从度。一是建立覆盖整个税源管理环节的风险管理机制。年初,省局谋划建立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三位一体”的征管工作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查找不同管理环节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建立岗位职责、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和风险管理的“四位一体”的风险管理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针对行业纳税人不同特点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同的行业,税收管理重点不同,管理难点不一,其风险点和风险源也存在差异,税务机关所采取的税源管理措施也不尽相同。建立分行业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对不同风险点和风险源的确认,从而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有利于实现税收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四)如何建立、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管理的专业化,关键是人才的专业化,目前的管理人员素质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人员老化,素质偏低,需进一步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广泛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适度交流人才、制度激励人才,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就必须进行知识的再更新,而知识的更新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在 于培训。培训要以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包括业务培训、任职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内外教育资源,形成高等院校深造、内部培训基地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培训格局,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在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本着“分类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同行业税源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培训内容的重点在于税收业务、财务知识、行业管理知识及风险意识教育。不仅要求税收管理员掌握税收业务和财务知识,还要对行业生产工艺、关键生产环节、行业生产规律有一些必要的掌握,切实提高管理人员行业管理能力。
同时要建立专业人才库,定期进行业务比武,将业务突出管理员的纳入人才库管理,竞争上岗时优先录入。从制度上调动管理员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在全局上下形成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实施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合理划分岗位级别,充分调动和激发税收管理员队伍创业进取的积极性。
(五)如何发挥信息化对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
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应用系统,提高信息数据共享程度, 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起统一的集中信息的数据处理,开发统一的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的管理软件。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 效数据,通过综合的数据分析与应用,找出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疑点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管理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发运用税源管理系统,对纳税人所有涉税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估、调查、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税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内部管理,使税收管理员按照设定的程序依法征收税款和管理税源,从客观上制约了干部的执法行为,使其不允许其超越或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既保证了税收管理员不越权、不越位,也在客观上避免了不廉行为的发生。我省自行开发的税源管理平台就是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的强有力的支撑,囊括了税收分析、预警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税源管理的全过程,并可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和考核。
不断深化与外部门信息比对,强化对税源的监控分析。在首先实现国税、地税和工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的登记信息比对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外部信息采集和比对的途径。如金融部门的纳税人账户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电力部门的纳税人用电信息、财政部门的政府投资信息、审计部门对纳税人审计的违章信息、统计部门的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等。通过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数据高度共享,为税收分析和税源管理、税源监控、管理决策等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参考数据,使税源管理工作的展开更加有效,更具针对性。
(六)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其他建议
1、建议设置专业管理机构(重点税源专业管理机构),优化人力资料的配置,把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专业管理机构,负责对重点税源的管理、纳税服务、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工作。通过设置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机构,集中人力对重点税源进行专业化管理,加大征管力度,有利于提高征管质量与效率。
2、尽快推行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税源管理的实施主体是税收管理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质量将直接影响税源管理的质量。应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税收管理员的积极性,使工作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管理员能够得到认可和奖励。
3.建立和完善国税、地税之间,与工商、银行、公安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制度,坚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随时掌握区域内税源变化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漏征漏管户。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定位
税收管理员的基本职责应定位于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主要负责调查核实纳税人登记认定事项的真实性,清理漏征漏管户,了解掌握所管纳税人的合并、分立、破产等信息;负责调查核实所管纳税人纳税申报各类有关事项的真实性 和生产经营、财务核算情况,了解掌握欠税纳税人处理资产等情况,定期定额纳税户税收定额的调查和初步核定等;负责进行税款催报催缴,纳税人外出经营、注销、停业等管理事项的调查核实,协助有关部门清缴其有关税务证件、发票,清算应征税款、罚款、滞纳金;负责纳税人使用发票和税控器具的日常管理,督促纳税人安装使用税控器具,负责对各类异常发票的到户核查;负责调查了解分析管户税源变化和税负变化趋势及原因,提出纳税评估对象筛选建议,按照上级税务机关的要求和工作计划对评估对象进行分析评估、约谈辅导和实地调查;对纳税人违反税源管理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或处理建议;负责对管户各类税源信息实行“一户式”存储管理与维护;负责税收政策法规宣传,提供纳税咨询辅导等各项纳税服务和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等。
(二)如何按岗位进行专业化分工管理
1、依行业设组,深化管理员分组管理。在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下,针对行业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情况,对于主要税源行业按行业设置管理组,实行分组管理,由2-3人组成行业管理组,以管理小组划分管理责任区,实行主协管负责制,选择政治素质高、精通税收管理业务、责任心强,对所辖行业经营状况熟悉的管理员为主管,使管理力量与税源管理任务基本匹配。
2、优化管理员岗位设置。在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下,对承担重点税源行业(企业)和税收管理风险较大行业管理职责的专业化管理分局或管理组,设置日常管理岗和纳税评估岗两个基本岗位,管理重点在于采集、整理、分析、利用纳税人相关信息,实施有针对性地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不再承担户籍巡查的职责。对于一般税源可设置户籍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催报催缴岗、个体管理岗等岗位。
3、正确处理管户与管事的关系。管事离不开管户,管户可以丰富管理的内容,从具体事务入手,使管理更具针对性。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并不是要割裂管户与管事的关系,而是要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
(三)如何进行权力制约
税收管理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管理双方相互勾结以牺牲国家利益为手段,达到 “互利共赢”;二是管理对象向管理人员进行贿赂,收买权力,达到个人目的;三是管理主体凭借手中权力,向管理对象施压,达到个人目的;四是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不作为。对此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实行岗位交流与管户轮换管理制度。在全局范围跨所交流与岗位轮换;对税务分局人员原则上每年进行适当的交流,税务分局对本所管户人员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管片轮 换,遇特殊情况,应随时进行调整。通过定期的岗位轮换,既可以培养工作的多面手,也可以避免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可能产生的其他负面影响。
二是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税收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税源管理员必须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作出正确选择,必须抵制住种种物质利益的驱动和诱惑。因此,在落实税源管理员制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两权监督”与行风投诉,促进执法规范透明,加强对税源管理员的监督制约,督促其严格依法办事,自觉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三是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对我们违规执法有力的监督,尤其是受害人本身的监督,由于其掌握着第一手材料,因此对我们的执法监督更为有效。首先,我们应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社会监督开辟更多、更方便的条件。其次,我们受理监督的部门对社会监督的处理应该及时、得当,保密措施应更加严密,让监督者没有后顾之忧。
四是加强绩效考评。税源管理员权力制约,应以激励和约束相结合。要使目前的税源管理员制度充分发挥效能,就必须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建立健全税源管理员绩效考评制度。通过评价体系,随时接受内部人员及执法对象的客观评价,并配合有效的考核机制,使评价结果及时发挥作用,给监督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四)如何完善考核办法 一是要切实树立绩效考核理念。应以管理员在加强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夯实征管基础等方面取得的工作实绩和效果为主进行考核,避免把完成收入任务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
二是要确保考核办法的可行性。要对众多考核和追究的制度、办法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完整的与管理员制度配套的考核办法,减少“政出多门”现象,避免制度上的互相“扯皮”、“打架”,增强考核办法的系统性;要明确管理员违反行为模式的条件假设和后果,并进行细化量化,使每一违反行为模式的行为都能找到对应的后果,增强考核办法的针对性;要明确考核的方式,在上述基础上,采取检查纸质资料、调阅微机系统记录、实地检查、走访纳税人等方式方法,增强考核办法的可操作性。
三是应尽快实行能级管理。管理员制度实施后,在大量的征管工作中管理员能力和素质的差异将体现出来,能力强、素质高的,工作质量高;能力差、素质低的工作质量低。因此,应尽快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制度,合理划分岗位级别,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推行能级管理,科学测试和评定税收管理员的能级,实行按能定岗、以岗定责、以责考核,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充分激发税收管理员队伍干事创业、积极进取的积极性。如果待遇相同,则会使能 12 力高的没有积极性,能力低的没有上进心,势必影响征管工作质量。
(五)全省在编人员总数。税收管理员、稽查人员、办税服务厅人员数量及其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
我省在编人数24926人,税收管理员10216人,占总人数的40.99%;稽查人员3021人,占总人数的12.12%;办税服务厅2780人,占总人数的11.15%。
(六)对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1、完善管理员制度原则仍应基于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加强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为原则。但更应该考虑,在保持基本原则的同时,优化工作流程,简便工作程序,减轻一线管理员的工作负担。
2、提高管理质量应重在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廉政水平。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管理员素质培训,将培训日常化、经常化,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素质,培训成效不要拘泥于考试成绩,关键看工作成效。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
一、善于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近年来,我始终把政治学习放在工作的首位,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同时,认真学习了《行政诉讼法》、《刑法》等相关法律,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令,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坚持原则,坚持依法治税,依法办案,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为人正派,关心集体,团结同志,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人热爱税收事业,有较强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能坚守岗位,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时刻以税务干部的“五要十五不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能吃苦耐劳,不拈轻怕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服从组织安排,并能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学以致用,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本人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能迅速适应工作进入角色,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上级的文件,积极汲取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对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工作环节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分别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为稽查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努力。随着业务素质的`逐步提高,我对税收政策的把握也越来越准确,每次查处大要案时,为及时进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指导,领导均抽调我参与其中,我还多次被省局抽调到外地检查。
三、尽职履责,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我能遵循中央“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十六字税收工作方针,发扬“四铁”精神,坚持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大力查处涉税违法案件,做到以查促管,以查促查,以查促收。案件审核是稽查工作的环节之一,2014年,我从事内部案件审核工作期间,便组织审核人员对审核工作进行认真探索。为进一步细化审核工作,规范执法,在局领导带领下到省内审核工作发展较好的省市学习,结合稽查局多年来审核工作的经验及实际,以建立审计式审核为指导思想,从案卷的内容、格式、装订顺序、补税依据、证据取得和确认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范,为审核工作搭建了一个统一的工作平台。为进一步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我认真学习研究其他省份稽查工作考核的先进经验,建议稽查局率先在全地区实施了《稽查人员等级制度》和《稽查积分考核制度》。对所属一线稽查人员进行等级评定,稽查人员工作成绩的评定,依照积分考核,积分与相关奖金挂钩,有效地调动了稽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近几年来,我共参加检查企业户次,查补并入库税款、罚款、滞纳金万元,有力地打击了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办案质量得到了上级及有关部门的好评。
四、严格要求,做到廉洁自律
关键词:和谐税收,税务协调,绩效管理
一、进行税务协调及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 国际化市场的要求与一国税收的相对独立性之间的冲突及矛盾
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有国家间的税收界限, 税收国际化成为必然结果。然而, 由于每个国家都有本国政府职能目标及自身利益诉求, 每一个国家都存在自身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这使得各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从而使税收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国际化, 它必然影响、也需要国际间的税务协调。
(二) 完善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影响税务机制协调运行
从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管理的角度看, 国家总体经济管理目标具有一致性, 但由于各种具体管理手段及工具的区别或传媒的偏差导致其运行结果与制定政策的初衷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 这就需要在制定、执行税收政策时予以考虑, 与之协调。
(三) 税务行政执法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监督机制, 影响税务行政效率
税收征管机构是执法部门, 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处于管理强势, 必须增加其透明度。为让纳税人交明白税、放心税, 可由纳税人或其他相应部门对税务部门是否依法征税进行监督, 在现阶段,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显得尤为重要、更加迫切。但在目前实际工作中, 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由税务以及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而税务以及相关部门是否依法行政, 税务以及与税务有关的相关人员是否有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监督、考核机制, 进而影响税务行政效率。近两年税务机关采取了第三方调查方式对税务机构的执法及影响等做调查, 这就是一种执法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变化, 如何让这种监督外在化、体系化, 形成征管者、纳税人、社会人共同监督的税收环境, 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中的考核分析评价体系显得极为迫切。
(四) 税务管理中的税收统计、预测、考核制度及指标不尽完善和健全, 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税收征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但现行的一些考核指标及考核方式并未得到相应发展, 有些考评方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方式方法上, 现代统计方法及预测技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其数据应用能力及水平较低, 许多分析报告只是将各期税收简单地进行对比, 没有深入地将税收与本地经济指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或分析不透彻。考核中重收入任务及绝对数量, 忽视效益效率和质量的问题依然存在, 这与我国现行的管理机制有着很深的关系, 这使一些税务征管机关征收成本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 所费与所得不成比例的增长实质是税务绩效的下降。对纳税人的考查尤其如此, 重数量、轻质量, 没有从税收质量的角度去考查与评价, 挫伤了部分纳税人的积极性。
(五) 征管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划分不尽合理, 影响征纳成本及工作效率
征管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按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 由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及需要, 科学、合理地设置既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费用又有利于税收征管的机构。
虽然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努力, 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很大成绩, 积累了许多分析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但从经济发展与现代税收管理的需要看,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与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二、进行税务协调及税务绩效管理的思路
(一) 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中的协调
从国际上看, 税收国际化是以税制趋同、相互协调为主要特征的。它要求各国在税收政策、制度、征管方面进行综合协调;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自身水平及特点各有独立性, 使得各国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时主要是从本国实际出发;两者之间势必产生矛盾, 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需要各国在制定税收法律法规政策时加以相互兼顾和协调。
从本国内部来说, 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要与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如《会计法》、《商业银行法》、《价格法》等) 相配套、协调, 有协调配套的法律法规才能为高效运行的税收模式提供根本保障, 也才能有良好的运行结果, 在2008年实施的《所得税法》及《所得税法实施细则》中就体现了与《会计准则》的衔接问题, 使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差异缩小, 便利了税收的征收管理和会计核算, 但税收制度与其他制度尚存在需要协调的内容。
(二)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架设国际间税务信息交换沟通
桥梁, 做好税务与国际及国内各部门间的协调, 构建信息共享网络系统
随着税务部门办公条件的不断改善, 自动化办税及网络技术在税收征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科技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日益为更多的税务工作者所重视, 那么, 如何更充分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利用好信息平台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就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
从国际化方面看, 随着高科技发展及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 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逃避税行为变得更难发现。这就需要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 加强国际税务联系, 进行政府间的合作, 收集、交换税收情报资料, 相互提供、交换税务信息, 防止国际逃避税行为。
从国内看, 主要工作有二:第一, 外部协作与沟通。一是税务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换。主要包括税务部门与市场管理者工商部门配合、交换信息, 以减少漏征、漏管户, 确定定额征收业户的销售额或营业额, 以降低检查等相关手续及费用;与审计、监督部门协调获取相关信息数据资料, 减少重复入户次数, 降低检查及纳税人的相关奉行费用;与金融部门协调配合, 提高票据或电子信息化交易比重, 从源头上减少、防止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交易而产生的偷逃税行为;与公检法部门携手联合办税, 严厉惩处偷、逃、抗、骗税行为,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提高税法的威慑力;与中介机构及社会其他部门加强合作与联系, 敞开信息渠道, 接受各方资料信息, 以提高税务效率, 降低税收成本费用。二是征管机关与纳税人的信息共享。虽然税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存在诸多差异, 但税务信息资料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为税收征管提供了最基本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税收征管部门必须与纳税人协调, 取得充分、可信、真实的信息资料。
第二, 征管机构内部的沟通。一是税收征收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税务信息沟通与交换。这方面, 由于管理机构设置的因素, 信息沟通及为便利, 所需信息随时够取得。二是平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及协调。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征管机构设置的不同, 征管手段的差异, 使得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所得信息不实, 影响税收业绩及效率的分析, 这是一项今后应长期重视并做好的工作。
(三) 监督、考核指标体系的完善及数据资料的收集, 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前提
绩效管理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实现, 这一手段实施过程中, 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要有全面、完善的指标体系。要利用一系列指标如:税收执行成本费用率、奉行成本费用率、税收负担率、税收流失率、经济增长率、税收增长率、执行 (奉行) 成本增长 (降低) 率等进行完全考核与综合评价, 这项工作必须占有大量数据资料。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资料及预测系统收集资料。1.对纳税人的相关情况, 特别是税源状况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加工、分析、整理, 以便对整体税源进行综合分析、预测, 对重点行业及税源进行评估, 结合市场发展趋进行预测, 以做到对未来的税收增长潜力心中有数, 并与纳税人的申报数、征收机关实征数进行对比分析, 既为税务稽查提供选择稽查户的依据, 也为分析税源是否流失提供分析依据。2.对纳税人的税务奉行成本及费用进行统计, 从宏观上掌握整体税收成本费用, 对所得数据从横向、纵向两方面进行比较, 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寻找现行税收征管中的不足与缺陷, 尽可能降低纳税人的奉行成本, 减轻纳税人的隐性负担, 为提高税务绩效创造条件。3.对税务机关的征收费用 (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宣传费等执行成本费用) 进行统计, 就其成本费用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提高税务经费的使用效益, 降低税务执行成本费用。
(四) 机构设置方面的协调及绩效管理
国地税机构设置遵循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税收征管中, 该机构需要有既能做到应收尽收、依法征税, 又使税收成本费用最低的高效协调运行机制。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机构是与政府机构设置相一致的分税分别设立征收机构来征收的。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均按同一标准设置了各自独立的征管体系, 对同一纳税人同时由两个工作性质基本相同的管理者进行监督检查, 这种看似严密的管理方式, 实际上增加了人力、物力、财力支出, 提高了征税成本及纳税人的税务奉行成本。
从目前看, 地方各级国、地税税源管理信息共享程度差, 影响税源管理的实施, 要在建立网络信息共享渠道上创新和突破, 以提高税务行政效率, 降低税收成本。
(五)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 注重质量绩效考核, 建立高效税收运行模式
在现行税收征管条件下, 年度税收计划的编制仍然以上年税收实绩为基础;实际税收工作中重收入轻法律;税收政策变化大;税收执法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影响依法治税的进程。今后的税收征管工作应在提高税收质量上下大力气, 做好税源分析与调查, 做到税基心中有数, 根据全国税源分析情况确定合理公平的税率;加大税法宣传力度, 将税法宣传贯彻于税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 形成一个税务人员就是一个宣传员, 两个就是一个宣讲团, 逐步提高全民对税收的认识度, 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形成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和对税务机关是否依法征税的社会监督环境, 为依法治税及提高税收质量、税收绩效创造条件。
总之, 和谐税收的构建, 税务协调及绩效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的完善和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它的完成需要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纳税人和社会团体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以及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也需要税务工作者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上进行不懈的努力, 为纳税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纳税环境;对税收征管而言, 就其执法结果应从税法执行、征管质量、纳税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 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将其考核分析结果作为评判各地税收工作质量的标准, 建立适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需要的、重实效、重质量的税收考核管理模式, 为国家聚集高质量的税收收入。
参考文献
〔1〕涂龙力.税坛春秋〔M〕.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