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推荐8篇)

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篇1

何超 甘灿 任浪 韦威

(邵阳学院 城市建设系,湖南 邵阳 422000)

摘要:在近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整理与规划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湖南省在土地整理与规划利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有部分地区存在土地分布零乱;土地整理不到位;土地规划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以邵阳市洞口县罗溪乡罗溪村为例,研究分析其土地整理的必要性,并针对该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与规划利用;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land use planning and finishing work is a contemporary, Lee in the cause of the ages.Hunan Province in the use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planning have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areas of land distribution Lingluan;land consolidation is not in place;land planning anomaly.In this paper, Shaoyang City Dongkou Xian Luo Xixiang Luo Xicun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analyzed the need for land consolidation and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village feasibility of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Hunan Province;new rural construction;land use planning and finishing;Countermeasures 1.引言

资源条件分析是进行土地整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进行合理的土地整理与科学的规划,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合理协调统一和效益的最大化。土地规划是国家管理控制土地的一种行政行为。本文根据洞口镇罗溪乡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资源现有状况,在资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2.湖南邵阳市洞口县罗溪乡罗溪村现状调查

洞口县罗溪瑶族乡位于雪峰山脉东南腹地,地处东径110°8′~ 111°57′,北纬26°51′~27°22′。与绥宁县、洪江市、会同县三县市接壤,距320国道和在 建的邵怀高速公路40公里。全乡辖有17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面积298平方公里,居住有瑶、汉、苗、侗、回等民族11000人。境内森林资源和水利资源都十分丰富。

2.1自然条件

该地境内森林资源和水利资源都十分丰富,有林地面积421857亩,立木蓄积量100万方,楠竹10万亩1200万根,水能源总蕴藏量34000千瓦。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保护完好的原始次森林;有麝羊、娃娃鱼、穿山甲等珍禽异兽;有国家一级珍贵树种雪峰红梭椤等。

该乡地势总体来说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也较高,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降水量较多但部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六、七、八月,年平均蒸发量较大,尤以夏秋两季的蒸发量最大,易造成干旱和洪涝。由于该乡所处的纬度较低又位于我国的东部,再加上该地地势较高,其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多,年平均日照时间长,无霜期天数多,故能满足一年两熟或三熟的热量需要。

土壤以红壤为主,耕地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钾相对较丰富,处于中等偏上。2.2基础设施现状

320过道是该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他田间道路与此相通,但宽窄不一,坑洼不平;区内没有配套的灌溉和排水设施,大部分农田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10KVA高压线穿过项目区,变电设施基本齐全,电力供给有保障;区内林地分布广泛,但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少。

种植耕地分布比较凌乱,耕地高低不一,机耕道布臵不完整。对于海拔较高的耕地,水利设施不到位。居民居住地较散,可耕面积利用率较低。2.3土地规划现状

该乡土地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且质量较差。全乡人平占地近40亩,但有20%左右的沙砾地、石骨地以及裸土地。可耕地中只有70%的常耕地。受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闲臵抛荒地占30%,全乡共有水田7716亩,人平占有0.8亩,其中有1/3的水田水利条件较差,存在部分冷水田,锈水田等低产田。2.4农业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由于灌溉、水利条件的欠缺,以及农产品种子的质量问题,导致耕地年产量得不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抛荒耕地面积相对增加。

3.湖南邵阳市洞口县罗溪乡罗溪村土地整理可行性分析

3.1土地资源分析 3.1.1土地利用现状

由于该区地形复杂,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又较高,所以该地耕地面积较少,主要是林地.3.1.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

该区耕地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处于中下等水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且耕地面积又不大再加上农民经济能力较差,致使机械化水平低最终导致该地土地产出率低.项目区内的许多坑塘水面,常年闲臵,无法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2)基础设施状况差,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灌溉设施不齐全,无法有效实施灌溉;内、外沟渠长期弃臵不用,淤积严重;有一部分配套田间小路和农村道路,但未经合理规划,路面宽窄不等,且多为土路,不能满足机械化作业要求。(3)重用轻养,经营粗放

广种薄收现象普遍,实行粗放经营和掠夺性经营,不注重对土地的养护,致使土地生产能力越来越低,土地退化现象严重。3.1.3耕地整理潜力分析

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是增加耕地的数量,提高耕地的质量,不断地增加土地的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保障粮食和其他主要农副产品的持续稳定供给,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项目区增加耕地的潜力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中的荒草地和将坡度较小地山地改为梯田。

可通过土地平整,增施有机肥,引进新品种,提高机械化水平,采用先进技术等方法新增耕地。通过实施土壤改良,使其变成高产、稳产良田。

现有低产田地较多,这部分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水,通过新建农田灌溉基础 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施有机肥使低产地变成高产稳产良田.现有坑塘较多,常年闲臵,淤泥淤积。通过整理变为养殖水面,可增加当地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当地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

最终把项目区建成土地平整、田块成方、面积适度、四周林网、路渠成行、灌排分开、生态环境良好、便于机械操作、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的高效农田。

3.2水资源分析 3.2.1水资源状况

地下水::地下水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大致可分为3类含水层:潜水、风化裂隙水(风化壳潜水)、浅层裂隙水。潜水:储存一般水位埋深3~5m,含水层4~6m,分选性好,透水性良,水量丰富单井出水量可达lOOm3/h以上:风化裂隙水:因风化裂隙发育,泉水出露广泛,出水量3.6~36m3/h,风化厚度5~20m,可供生活用水;水质良好。且该地多以泉水为主.近年来,气候连年干旱,天然降水逐年减少,地表水已不能作为农业生产的可靠水源。地下水位降低,潜水和风化裂隙水已不能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解决好水资源问题成为制约改乡经济发展地重要因素.3.2.2水资源平衡分析

虽然该地用水量大但可通过合理节约利用水资源,完善灌溉设施,及时蓄水并采取适当地种植结构等措施,如采取地膜覆盖、使用蒸腾抑制剂等农艺节水措施和化学节水措施,可减少作物腾发量。因此,水资源供给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区灌溉要求。

3.3.效益分析

3.3.1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通过这一科学决策的实施,去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使人类——土地——环境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取得土地整理的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效益的预评估是预测土地整理合理与否的重要步骤。通过综合效益分析,可以比较清楚的认识到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效果,以及时地采取措施调整用地结构和整理模式,按经济、社会、生态规律来改善农业系 统的运行。

3.3.2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本文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采用静态分析法分析。(1)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构成:种子、肥料、农药、用电量、机械作业费等。依据当地生产经营状况,确定了生产资料成本。由于该地主要是粗放经营,技术含量不高,所以投入的成本也相对较高。(2)年效益

经过合理的规划和整理后,该区能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耕地面积也会增多。随着生长条件的根本好转,种植结构更为合理。使锝农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协调发展。调整后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4.生态效益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就是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有利于对土地的局部平整,土壤的改良并且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增殖;建设健全该区的道路与水利排灌系统,从而达到增加有效灌溉耕地,提高土壤的利用率;通过对坑塘水面的整理,有效增加水域面积,可以有效改善项目区局部小气候,增加湿度;加上附近大面积山林,将大大增加项目区内生态系统的容量。从而,使项目区进一步提高了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抗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了项目区内土地水侵、风蚀、水土流失的可能,更加可以起到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最终使区内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并逐步改善。使项目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3.5.社会效益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土地整理在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从社会角度出发,为 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公平分配等)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3.5.1耕地面积增加

通过土地整理和规划,目前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将得到整理利用,增加有效耕地。耕地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人地矛盾得到缓解,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

3.5.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土地整理,目前耕作不便的状况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将形成配套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所有的耕地将成为早涝保收的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提高。

3.5.3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如果该地进行土地整理和规划利用后,耕地的生产力将会逐步提高,有利于农民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产量和改善农产品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上所述,可见本项目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生态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

4.湖南邵阳市洞口县罗溪乡罗溪村土地整理项目分析

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该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是土地利用的蓝图。项目区的整理开发规划在总体布局上符合罗溪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指标落实上与罗溪乡土地利用规划分解到各村的规划指标相一致。

4.1.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贯彻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并遵循下列原则: ①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②土地用途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

③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④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⑤政府决策与公正参与相结合;

⑥土地整理开发规划期限与余庆县大乌江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2015年),在规划期限内,做出分期土地整理开发的安排;

⑦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与相关的部门规划相协调。4.1.3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

堤坝的防洪规划与设计符合《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通过初步规划,通过整理现有耕地和开发未利用地(荒草地和滩涂地等),可以使耕地面积达到 8526.4亩,其中改良中低产田耕地851亩,可增加耕地 846亩,新增耕地比率18.09%。4.3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在项目区域内,由于有大量细土物质,坡积物堆积较厚,形成了明显的粘化层(或淀积层),土壤发生次层清楚。由于项目区内大部分土地所处的部位相对较低,土壤发育受降水淋溶淀积和地下水的双重影响,但淋淀作用较强。项目区内待整理土地容易集中连片,便于耕作管理。

项目区所在镇土地利用特点是垦殖率较低,大农业用地系数较低,未利用土地比重大。根据日平均气温、积温、水分、有效性、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水文及排水条件等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指标。项目区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确定该区域为粮食、经济作物耕作区。土地利用方向为保护现有耕地,尽量扩大耕地面积,将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尽量建设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区;积极合理开发利用荒坡地等土地资源。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及当地群众要求,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在罗溪乡内规划出一定数量的水田、旱田,其余地块规划特种种植业,种植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水田灌溉采用项目区新建成的引水工程。5.湖南邵阳市洞口县罗溪乡罗溪村土地整理与规划建议方案

5.1规划原则

⑴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⑵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⑶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⑷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⑸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5.2规划依据

⑴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含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⑵土地利用计划;

⑶土地利用规划与各有关专业规划理论和方法;

⑷《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农业、水利等专业规划标准 5.3农田水利工程

5.3.1水田、菜田灌溉水源工程

项目区水源枯竭,但有构皮滩库区,可实施引水工程解决,结合项目区周边地区旱田生产经验,旱田生产靠自然降雨即可满足。

水田灌溉水源:项目区新建引水工程一座。,据项目区情况调查:建井泵为QJ系列潜水泵200QJ50-20/1,扬程100米,抽水量100立方米/小 时;配备电机10千瓦;配备2台机泵及泵房。

修沟渠5000米,浆砌石1121立方米,干砌石1226立方米,挖方8092立方米,填方夯实3822立方米。5.3.2灌水工程

水田灌溉结合项目区地形条件及水池设计全浆渠道,采用U型防渗渠,典型农渠按控制面积4040.5亩计算,渠长10000延米,开口0.8米,渠宽0.8米,水深0.56米,渠槽顶高0.66米,壁厚0.05米,挖方12240立方米,填方529立方米,混凝土151立方米,浆砌块石8000立方米,占地19600平方米。

管道选用硬聚氯乙烯管(UPVC管)φ90,考虑当地气候及冻土深度,管道埋深取0.5米,竖管选用φ50UPVC管。共布设干管8880米,竖管2309米,给水栓1358个。5.3.3灌溉电气工程

现有电力设施可以提供1万伏电力保障,输电主线路由洞口县原有高压线接入,达至泵房。5.3.4排水工程

排洪沟:项目区箐口村街上、长沟等五个村民组地处坡脚,易被水冲涮,没有排洪沟,同时项目区周边地区雨季积水,平时呈干枯状态。本次设计将这两条冲沟挖深整理,一条排洪沟整理长度3297延米,下底宽1.5米,沟深1米,边坡1:2。

项目区内上庄部分易涝耕地配套工程不完善,洪涝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3日暴雨5日排除,设计暴雨量为150mm,则根据平均排除法计算排水流量,一级排水农沟控制面积0.186平方公里,选取典型二级排水农沟控制面积0.126平方公里,毛沟0.054平方公里。据此标准,按不同排水面积计算出排水渠的排水流量。按均匀流渠道计算公式试算,算出排水设计断面。通过试算,项目区内部排水系统布设农沟一条。农沟一条,长2485米,开口1.65米,底宽0.4米,深0.5米,边坡1:1.25。排水渠布臵:根据不同地块的具体情况,排水渠尽量与道路、林带相结合。5.3.5田间道路工程 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新规划道路的坡度同所在地块的地面设计坡度。

规划整理田间路4条,设计路面宽2米,路基宽3米,路高0.5米。田间路总长1231米,占地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需填土方量1992立方米,砂石路面2131平方米。规划生产人行路2200米,路宽1.5米,路高0.3米,需填土方量1050立方米,占地2003平方米。

施工时挖渠土方用于修路,不足部分就近取土,田间路路基下部为机械压实碎石,上部为泥结石路面。5.4.4其他工程

项目区部份地处河道边缘,为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证项目区土地不受敖溪河洪水威胁,罗溪乡政府组织水利部门对现有河岸进行加固,对缺口、断口处修整完善。

沿现有公路加强植被建设。

6.结束语

土地平整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平地,而是应该增加耕地,但是,耕地的增加不会 因为土地的增加而增加。我们对罗溪乡土地整理与规划的目的在于土地优化与提高土地利用率。

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篇2

关键词:城市化,城缘村,土地,集约利用

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展大多是外延式的扩张方式,城缘村的耕地首当其冲会被大量占用,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得以扩大,从而直接导致耕地数量的减少。因此,作为城市扩展的前沿阵地,城缘村的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概念解析

“城缘村”指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为城市远期规划建设范围所覆盖的村庄。一般现状发展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用地规划、优化用地结构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以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土地的产能,并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

2 城缘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空间分布混杂

城缘村是在城市与乡村二元地域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过渡性区域,是城市建设用地向农业用地过渡的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土地利用的水平梯度大。城缘村是城市化的前沿阵地,是城市向外拓展的首要地带。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农业用地会不断被“蚕食”,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各种用地浪费现象明显。2)用地空间分布混杂。用地更多的呈现自发的趋势,缺乏合理的规划。城缘村大多缺乏总体规划,而且随着城市的拓展,城缘村的规划必将被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尤其是道路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应该实现和城市的有机对接和共享。但由于规划及管理的滞后,城缘村的用地性质混杂,工业企业和居民点混杂,人畜混杂,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也直接导致用地的不经济。

2.2 土地利用结构复杂

城缘村一方面受到城市的强烈辐射,部分用地带有明显的城市特征,比如商业网点、工业企业广泛分布于此;而另一方面城缘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农村土地利用的格局,农田、果园、林地、鱼塘等农业特征鲜明的产业遍布村内,村民的生活方式基本也是以农业为主。并且,由于区位效应的影响,还派生出一些较为活跃的边缘性用地类型,如蔬菜基地、花卉基地、养殖基地、乡村旅游地等;具有城市特征的居住区、别墅区、高等院校等也分布于此,从而使城缘村用地类型繁多,甚至难以统一用地性质,使用地结构相对复杂。

此外,由于要兼顾生产,农村生活有其自身的特点,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人畜同处现象很普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个体、集体经济的发展,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厂往往以自家住房为主;集体企业也大多分布在居民点内,使得农村居民点的生产、生活双重性异常突出。其中噪声、污水、粉尘对农村居民点的环境影响很严重,而这些都是城市化进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1]。

2.3 居民点分布散乱且人均用地偏高

乡村居民点建设占地过大且布局极为散乱,用地结构不合理。随着城缘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经济实力也大幅增强。一方面,很多村民闲置老宅、另建新居,造成“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带来用地的大量浪费;同时,村民自建房标准日益提高,面积越来越大,特别是沿交通线两边乱搭乱建现象十分明显,而且存在较多的院落式民居,占地面积大。另一方面,村庄分布不合理,且相当一部分规模偏小,无法实现用地集约,“空心村”现象明显。

3 原因剖析

3.1 城乡二元机制的存在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剩余资金和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城乡之间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严重阻碍了农村资本和劳动力进城的步伐。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农民不愿也不会放弃这一最后保障。进城农民也大多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多从事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而且在深层次的意识领域,也遭受城市居民的歧视,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还随时面临失业的危机。所以,绝大多数农民选择了“离土不离乡”的形式。

随着部分进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再加上农民对宽房大屋的传统偏好和攀比心理,先富起来的农民工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房屋进行扩建增建,这样农村居民点的用地必然会大幅增加。

3.2 农村思想观念的制约

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城乡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影响至深,农业为工业长期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低廉的劳动力,造成农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农业真难、农村真穷、农民真苦”真实的反映了这一现状。近年来,国家大力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的面貌,但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私有观念极其浓厚,尤其是“宅基地私有”的思想根深蒂固,总认为宅基地早占早拥有、多占多得便宜;再加上旧村配套设施缺失,致使农民纷纷去村外建房,也在客观上造成“一户多宅”现象,使得农村居民点面积不断扩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4 对策与建议

4.1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规划

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可以节约用地,还能增加建设用地,协调各类建设用地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须统筹考虑城乡关系,统筹安排城乡各业、各区域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尽可能减少耕地占用量。

重视城缘村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并遵守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耕地与山体保护界限,确定村庄整理和村庄合并的详细规划方案,节约农村建设用地。同时要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提高其利用率,增强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4.2 撤村并点,整理集体建设用地

1)根据村庄现状规模和位置确定“撤并村、限建村、扩展村”。对人口少、规模小、占地多的自然村进行裁撤,对腾出来的土地进行复垦。2)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建设集中的、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根据规划,严格限定“农村社区”的建设用地范围。适当提高“农村社区”的容积率,改变过去单一的“单家独院”的平房格局,规划建设多层住宅,使“农村社区”的建设用地适度向立体空间发展,以利于集约节约用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禁止建设活动。3)加大对废弃厂房、废弃公共设施、空闲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严格控制宅基地数量和标准,加强宅基地的审批管理,实行“一户一宅”。鼓励将整理出来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这样既能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规模,也能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2]。

4.3 实现城缘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自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至今,“可持续发展”已逐渐被人们所熟识和接受,并成为世人的共识和时代的主旋律。当前我们既要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应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既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又不对未来的发展带来危害,即必须走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

城缘村的土地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其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随着城市的扩展,城缘村的土地被占用已经不可避免,整理和集约利用城缘村土地迫在眉睫。应通过规划手段改变当前利用混乱、人均用地多的局面,此外尚需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的对立机制,才能更有效的达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美球,吴次芳.论乡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J].经济地理,1996(6):97-98.

[2]周江,黄锦东.城乡规划建设中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建议[J].中华建设,2005(2):24-28.

[3]朱翔.我国城市边缘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8(6):16-20.

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95-1

1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域的农业自然资源做出综合评价,从而判断一个地区的自然生产潜力。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从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计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现代化的发展角度来说,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是基础,通过系统化的全面调查,能够明确各项工作的开展进程。从土地资源的开发角度来看,土地资源调查和规划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土地资源调查是多种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也是最终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调查的直接应用成果,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空间形式、承载方式以及用途等方面综合分析土地的利用目的,从而能够以最佳的结构比例及最佳的组合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通过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能够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土地利用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首先要从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其次是要与当前的社会科技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吻合,再次是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开发,四是要制定出系统的综合计划并且考虑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

2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应该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首先要明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其次是要调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尤其是要对土质进行勘测,再次是要综合调查社会、经济、技术的实际条件和环境。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不仅反映了土质情况,还反映了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演变,是对生产水平和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客观反映。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是要通过调查来了解土地的开发程度,只有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具体内容应该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来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来实现的。

土地质量的调查是对土地开发潜力的深入考察,是土地生产能力和综合属性的综合体现,也直接表现了土地各个要素之间的综合特征。土壤的综合质量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果。土地质量调查是土壤本身特性的调查,这与该地域的光、热、水直接相关,不同的光热组合之下会形成不同的土壤特征。土地质量调查还需要对土地类型的相关组合进行描述,分别是对土壤的酸碱度、土壤肥力以及土层的厚度和坡度、高度等进行综合调整。

土地资源调查的第三项内容便是土地利用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调查,即主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周边环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社会需要是首先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土地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有客观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持,从供需环境、价格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价值。总之,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奠定基础,是土地资源开发的关键和前提。

3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应用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生存的空间日渐狭小,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更进一步地凸显出来。土地资源的研究开发起源相对来说比较晚,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因此使得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终究会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工作,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的应用目的是明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作出评价,并且要结合当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调查与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是国家规划资源配置重大决策的关键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也具有直接的联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于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才能因地制宜。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查能够减少在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性失误,避免出现过度开垦或资源利用不合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周步国.务实创新,开创国土工作新局面[J].金山,2011,(7).

[2] 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3] 张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法律规制[D].福州大学,2005.

[4] 胡小健.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的若干思考[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下册)[C].2004.

空心村资源利用的规划探索 篇4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曾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中就包括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而在今天有关专家称,整治空心村,已经成为节约农村土地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谓“空心村”是指在农民新建住宅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一些群众这样形容:“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空心村”的存在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恶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存在巨大的危害:

(一)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空心村”占用的土地,耕不能耕,用不能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是农民建新不拆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许多村庄出现无处建房现象,土地管理部门被迫在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出一部分来解决缺房户的建房问题。

(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空心村”的房子多以木结构为主,有的是四合院、连片房,容易发生火灾。有的“空心村”内杂草丛生,老鼠、毒蛇盘踞,对村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有的大片老房子里居住着生活比较困难的老人,房子破旧,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对老人的生命有危险,对行人同样存在隐患。

(三)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空心村”的废弃房屋由于无人居住,所以也无人修缮,有些已经倒塌。不少村民将老房用于圈养禽畜。由

于没有人清理,致使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老鼠遍地、蝇蚊乱飞、粪便成堆。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这些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四)潜伏矛盾纠纷。由于“空心村”内的废弃宅基地多年未曾有人使用,到了第三、四代之后,邻居之间的土地界限必然会有些模糊。随着农村土地的日益紧张,宅基地今后必将升值,到时候这些废弃宅基地可能会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以及宗族间的矛盾纠纷。

(五)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心村”的存在,使农民居住地分散散乱,农村的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增加了农村进行水、电、路、通信、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延缓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整治规划“空心村”已迫在眉睫。治理“空心村”更需建设、国土、交通、水利、农业、电力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乡(镇)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的努力落实。

建议及对策:

(一)建议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按照农村的特点、传统和农民的要求,制定适应农村发展的房屋拆迁政策,用于指导农村建设,规范拆迁行为,做到村庄整治有法可依。

(二)大力宣传整治“空心村”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对乡(镇)村干部进行国土政策、规划建设业务培训,巩固工作积极性,克服怕苦怕难的心理。

(三)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根据村庄规模的大小、“空心村”的规模,测准地形图,精心编制村庄规划,对村庄的道路、供水、排污、电力、教育、卫生、通讯等做出全面部署,使村庄建设可以按图选址,按图实施,减少浪费,保证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

(四)国土部门应依据《土地法》规定,对“空心村”的权属进行调查。对房屋已倒塌、荒芜长草的宅基地对照相关法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证,检查建新拆旧的落实情况,没有拆除的要限期拆除,并对宅基地进行评估。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对居住在“空心村”内的孤寡老人、特困户进行住房救济,让他们搬出“空心村”后去敬老院,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住。“空心村”的宅基地可以由村委会收购,统一使用,也可以利用股权形式合作开发。

(五)严格执行《土地法》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机构建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工作任务、管理区域的大小,设立建设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建设、质量监管、村镇监察等工作归纳在一起,全面承担村镇建设管理各项工作,促进村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日常巡查,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确保村庄建设顺利进行。

珍惜有限的生存空间,合理地用好每一寸土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对旧村合理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使已出现的“空心村”尽快得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在经济建设中,也不能建立在忽视和压榨村民利益的基础上。治理“空心村”不可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需要耐心、坚持和毅力。少一些虚拟数字,少一些急功近利,踏踏实实的建设家园,爱民为民,才能更完善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少一些“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篇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

简介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件、规划图件及相应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土地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2、在2009年1月国土资源部会议审议通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还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规划内容、审查和报批等项作出明确规定。

3、《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

第九条 依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应当纳入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科学论证。

详细介绍 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基本要素。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四条和第三章的规定,我国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圈内: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大多数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圈内土地。

圈外: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能源、交通、水利、军事项目可以使用圈外土地。

审批权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①省级、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②除此之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其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政府授权设区市的市政府批准;③浙江省省级及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等长三角城市均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报批土地占用基本农田的乡镇规划报省批准,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报本级地级市批准);④设区的城市郊区的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农场)、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的批准,其他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内容

1.是否充分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2.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控制指标是否落实。3.各类用地协调较好,布局合理,土地利用结果调整依据是否充分,调控措施是否可行。

4.土地利用分区是否科学,合理。

5.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与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是否紧密衔接,控制到位。

6.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7.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8.规划图内容是否全面,编绘方法是否正确,图面是否清晰。

9.采用基础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局部修改

局部修改规划必须符合以下条件:A、国务院和省政府已批准行政区划调整的;B、国家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及国家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基本农田的;C、国防、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环保、城市和省级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加工、重大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用地不涉及基本农田,但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D、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指标已预留,但由于选址未确定、没有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或已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但实际位置需作调整的;E、建设项目符合符合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机动指标条件的;F、建设项目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与产业政策基本相符),全部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非耕地的;G、对市、县(市、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城镇建设项目,确实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在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完成后,可以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一般一年只能提一至两个项目,项目类型没有限制);H、国家和省重大基础建设的拆迁安置、抢险避灾安置和下山脱贫安置用地,确定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的(先用后批)。

规划组成

(一)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规划背景与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三)土地利用战略;

(四)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总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等;

(五)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

(六)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七)规划实施的责任与保障措施。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前款规定的内容。

规划目标 1)总目标 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即三个效益的统一。

2)具体目标

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规划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预测 3.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土地利用分区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任务

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组要依据。

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不同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市以下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明确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国务院批准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通过充分协调和综合平衡,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即确定规划目标年各类土地面积和布局。其中,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5项为控制性指标。

国务院批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5项控制指标为:到2010年,全市耕地减少量即建设占用耕地量不得超过9333.3公顷;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不得少于9333.3公顷;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46万公顷(63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35.67万公顷,占耕地保有量的84%;城镇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7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合肥市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0平方公里以内。

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根据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通常的实施措施包括:制定计划、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查、严格城市、镇、村建设规划审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编制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要求;

3、土地供给能力;

4、各项建设对土地需求;

5、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

1、调查研究

摸清土地家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土地供需分析。

2、编制规划方案,形成规划文本、图件。

3、审批。

国务院审批全国、省级、省会及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政府批准除国务院审批外的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

1、整体性

2、长期性

3、战略性(研究用地的供需平衡)

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篇6

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包括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是宪法赋予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职权,一直由原各级计划、现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具体管理。尤其是中期规划(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以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为主的规划,是其他各类规划的依据。传统内容上,该规划包括拟订发展目标与方针,确定战略布局与任务。主要问题是,发展规划的长期指导性与空间指导性均不够。目前,五年规划还只是纲要,真正的长期规划(10年以上)还从未编制与实施过。这导致了“声明”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同级其他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引导与基础。

2、城乡规划、199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以及随后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中明确:“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前,建设部《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出台:。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一是长期以来城市规划范围仅限于市区,而对郊区、城郊结合部未纳入规划区范围。二是缺乏从区域空间,大尺度空间范围自上而下式的发展规划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三是规划的专业技术性过强而公共性、综合性不足。由于受编制方式的局限,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的束缚,城市规划还时常停留在单纯的工程技术工作层面上,还未上升为政府表述空间发展政策的过程和手段。

针对上述缺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正从两个途径予以弥补。一个途径是突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阶段编制体系,推行“概念性规划”(concept planning)。二是推行区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目前,建设部正在着力推动两个层次的区域规划。一是较大空间尺度跨市域的区域规划。针对特定需要在较高区域层次进行协调的地区展开规划。如《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城镇群战略规划》等。二是城镇体系规划。建设部非常强调城镇体系规划“要讲求战略性,要加强战略研究……突出整体性、综合性,虽然以空间问题为主,但是也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必须有前瞻性”。

应该说,城乡规划在保持原有专业性和较强执行约束的同时,已经注意到规划在某些方面上的不足,正加紧在扩展内容、将触角伸向四周,对发展规划的地位是一个大的威胁。

3、土地利用规划简介

国土部门的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条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做的总体部署和安排。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和高效利用。实质是国土资源规划的一个种类。1999年4月2日国办发[1999]34号文,要求全国各省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1999年国务院批准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始,到2001年2月批准拉萨市规划,需国务院审批的112个省市已全部批准实施。目前来看,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比较侧重于对耕地保护的规划,而对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工业化推进的不平衡带来建设用地需求的不平衡是考虑不足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限制了发展。

综上可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下,三大类规划依据其内在逻辑正在自我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正朝完善发展目标与强化空间指导性方向发展,但集长期性、战略性、综合性、空间性于一体的长期发展规划尚缺位,这是导致规划体系缺乏龙头规划指导的直接根源,也是导致各部门规划追求自成体系的一个诱因。城乡建设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的规划,除了强化空间资源配置和空间管制作用外,更在朝着增强综合性、战略性方向演变,体现了规划本身的演进要求,但从根本上讲,也是缺乏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引导所致。这种客观需求的“供给不足”,是规划实践诸种混乱现象之根源。这类具备战略性、长期性、综合性、空间性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需要由掌握大量经济社会信息并且调控资源配置的综合管理部门来组织,这应是改进规划体系最紧要的任务。作为国务院最大的综合管理与宏观调控部门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责任。

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篇7

1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来源

土地集约利用是针对粗放式土地利用而言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他认为农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 集中投人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增加土地投人, 获得土地最高报酬。

2 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土地宏观调控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事业的全局发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 必须正确认识土地宏观调控, 把土地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是由我国土地国情、土地供需矛盾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引导各业用地, 优化结构, 合理布局, 节约和集约土地资源, 达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利用土地的目标。

3 规划的空间布局上的节约与集约

由于我国规划编制的自上而下指标控制,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落实上级下达的规划指标, 很少研究各业发展布局问题。从本质上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空间规划, 因此布局十分重要, 否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一, 农用地布局。根据我国的国情,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还要把保护耕地作为规划的重点和主线, 因此首先就要考虑农用地布局尤其是耕地布局, 这里主要是基本农田布局问题。

第二, 建设用地布局。建设用地布局主要是城镇体系布局, 在规划中, 从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的空间均衡理念出发, 使人口、经济、城镇的分布与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要考虑那些地方适合扩大城市规模, 适合进一步聚集人口, 那些地方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建设, 而是需要进行保护和恢复, 甚至疏散人口,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发展规划的空间引导和约束功能来予以解决。

4 完善指标控制方法, 确保土地集约利用

为了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 按照“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原则, 把指标分成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我国土地国情, 决定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应是强制性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这部分指标需要无条件地实施, 如规划应明确规定在空间上需要进行严格保护和管制、严格禁止开发建设的区域和地段。所谓指导性指标, 主要包括农业结构调整指标 (设施农业、畜禽饲养和养殖水面等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生态退耕) 、土地资源生态保护、林木覆盖率等指标等, 这些指标主要是为农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需要, 具体实施是由相关部门实施。这部分指标体现规划的弹性和适应性。这些指标的规模和时序应是指导行动。

5 合理设置土地用途分区, 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作为土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用途分区和管制方面应进行合理引导,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土地置换、土地周转等政策, 建议划中设立村镇建设控制区、城乡建设土地置换区、城镇建设土地周转区, 并相应制定用途管制细则, 深化土地置换、土地周转政策和可操作性。这些土地用途区, 主要作用是鼓励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集镇、城镇集中, 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6 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 给土地供应带来了较大压力。同时, 中央对各级政府提出了积极运用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的新任务, 也使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劲需求和土地资源硬约束的矛盾显得突出。为此必须创新思路, 探索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约束用地关键是合理用地、集约用地。为此要建立一个土地利用可操作的量化标准指标, 主要包括土地的投入强度、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强度等方面规定。

7 调整规划编制主体, 适应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编制规划, 但由于地方政府既是土地利益的主体, 又是规划的主体, 地方利益和中央政府利益取向并不完全一致, 有时存在“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现象, 这也是规划受地方领导人为影响的主要原因。

8 研究规划实施机制, 优化规划的实施环境

现行规划实施机制研究不够, 规划编制与管理实施脱节。三分编制, 七分实施。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技术和管理的统一。规划的编制本身不是目的, 关键是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要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 合理运用各项经济政策, 确保各类规划的实施。

8.1 强化耕地保护的经济机制

调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成本比例, 形成“优惠挖潜”和“高价外延”的两个政策价格, 提高耕地占用成本, 引导城镇建设利用非耕地资源和挖掘现有用地潜力。

8.2 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

土地既是宝贵的资源又是有很大价值的资产。为了解决一些市、县为获取高额土地收益不惜大量处置耕地问题, 必须改进目前实行的不加区别地把占用耕地和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全额留给地方政府的做法。

9 建立政策性土地金融体系来合理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山东省

一、 简述山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山东省,可以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该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处于黄河下游。山东半岛在黄海、渤海之间突出着,与辽东半岛隔海遥望,其内陆部分与四省即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接壤。全省现辖15个地级市,2个地区,34个县级市,44个市辖区,61个县,2386个乡镇、 1996年末人口为 873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8人,是人多而密集的省份。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5705241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境内中部和东部为山区,西部和西北部為平原。全省土壤总面积11979519公顷,约占全省上地总面积的76.3%。农用地面积为10821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90%。建设用地面积为28439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11%。

二、山东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

1.土地垦殖率高。按地域分,平原地区垦殖率高,山地丘陵区垦殖率次之,黄河三角洲地区垦殖率最低。

2.农用地和耕地比例较大。在山东省已利用的土地中,农业用地的比例比较高,在所有用地中,竟达79.19%。而在农业用地中,耕地的比重又比较大,其比重占到整个农用地的71.05%。

3.土地承载较繁重。山东全省人口密度比较大,为558人/千方公里,和全国人口密度相比,是其4倍多。所以,山东省人均土地较少,只有0.18公顷,和全国相比,只有全国的五分之一。

三、山东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山东省在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后备土地资源是耕地的主要后备力量,由于这个不足,造成农业与非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耕地数量锐减,耕地质量下降。近些年来,因山东全省各项建设以及山东省农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造成山东省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而且,在山东省近年来减少的耕地中,大部分是城镇周围有水浇条件,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而新增加的耕地熟化程度较低。

(三)土地利用率以及产出率都比较低。在山东省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中,主要是外延扩展。而这样的用地形式,常常造成用地规模过大,土地的实际利用很不充分。

(四)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与全国范围一样,山东省的土地污染也比较重。目前,山东省多数地区及市区已经出现土地污染,局部地区甚至已经比较严重。

五、 山东省土地规划试谈

土地利用规划,顾名思义,即指在土地空间上进行土地的合理组织的综合性措施。在土地规划中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一)重视耕地流失问题。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土地规划时,要把土地利用是否合理、耕地是否得到保护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首先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做好各种专项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在土地规划中,还要注意压缩非生产用地,同时,要积极扩展并合理布局各类生产用地。在布局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耕地。保护耕地的同时,要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建立规划许可制度。实行用途管制,各类土地要按规划利用。落实管制措施,要严格控制农用地,对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更要特别注意。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农建设项目发土地规划许可证,作为准予用地的法律凭证。严格审批,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不予许可。

(三)强化对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在土地规划中,对建设项目用地要特别加以注意。建设用地要进行预审,其根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建设用地进行审批时,要根据规划的审批意见,对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布局以及占补措施、还有用地计划指标进行严格审查。经规划许可并定额审核批准的用地项目,予以公告,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四)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进行土地规划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的审核。在审核中,如果发现实际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一致,应及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内确定规模和范围内审批用地。

(五)制定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工作

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是长期性的事业。在进行土地开发复垦时,除了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的差异,对不同条件进行区别,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统筹安排之外,还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年度计划。除了对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对农地质量的评价、权属确认以及土地的调整、重划工作要认真做好之外,还要保证其有计划、有序地开展,以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另外,还要尊重原有的产权关系,按市场经济规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六)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树立新思维,创造新模式。

新农村建设是土地规划的一个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大幅度减少村庄占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要树立新思维,并积极创造新模式,如现在大多数农民已经不再在院子里养猪、养鸡、种菜和堆放柴禾,首先改变传统建设用地模式,即独栋房屋加封闭大院的模式,依据院子功能的新变化,压缩院落面积,节约土地。其次,提倡修建公共绿地和健身、娱乐场所,当然在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进行这样的建设时,可缩小院落面积,修建连栋平房或楼房。绿地、广场宽阔,农户之间会更加开放,也会更多交流。这样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土地规划中会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为把这个模式变为现实,政府应发挥作用,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做出规划,设计出既实用、节能、环保,又经济、美观、省地的新住宅。

参考文献:

[1] 吴燕辉.基于GIS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华中师范大学.2008.05.01

[2] 李旺君.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上一篇:墨尔本大学专业下一篇:清明节国旗下校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