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题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题(精选7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题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感受画图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直观性。

学具准备: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若干。

【分析】急学生之急,想学生之想,自觉地依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制定贴近学生,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明与小强是好朋友,他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几分之几?

预设:

生1:我用折纸法知道,小明吃了1/4(生展示折纸)

生2:我用画图的方法知道,小明吃了1/4(生展示图)生3:我用画线段的方法知道的,小明吃了1/4(生展示图)生4:1/2×1/2=1/4,所以小明吃了1/4 【分析】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学生因为阅历很浅,认知有较大的局限。,所以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兴趣,觉得似曾相识或者就在身边,自然地就有一种亲近感,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之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师:他用了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原来我们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这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以前我们学的是整数乘分数。

师:你们也能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并汇报呈现到黑板上。

(老师也来写一个)

【分析】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伙伴的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探索算法。

师:观察所有的乘法算式,分一分类:

预设: 生1:假分数与假分数分一类,真分数一类 生2:同分母分数相乘的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3:同分子的分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4:分子是一的为一类,分子不是一的一类

生5:我认为 × 也可以看成分子是一的这一类,因为 可以约分成 师:今天我们研究问题时就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法,即分子是一的为一类。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1.请学生挑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2.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预设:

生1:1/5 ×1/6 =1/30,我是这样算的:分母相乘,分子不动。生2:我选的也是这题,两乘数的分母,分子各自乘就可以了。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预习后知道的。

生2:我算的是 5×6,结果是30,我是根据刚才小强吃西瓜的题来想的,先把西瓜平均分成5份,有6个人一共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6份,一共把西瓜分成了30份,他们每人吃了其中的1/30。

师:有很多同学都确信,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只要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或相乘,你能不能想办法难验证或说明它是正确的? 3.学生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4.每人有了验证或说明的方法后,小组内交流验证情况。5.组织交流 预设:

组1:我们验证的是1/3×1/3 =1/9,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1/9。

组2(边说边画):我们用的是线段的方法,画一条线段作为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一份,再把这一份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就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组3:我们证明的是 1/2×1/4 =1/8,1/2=0.5, 1/4=0.25, 0.5×0.25=0.125=1/8(二)计算其他分数的乘法来验证法则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这么多方法来验证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计算方法,我们能不能确信刚才我们的猜想?(能)那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这样算,那么另外的一些分数的乘法是怎么算的呢? 生:我认为也可以和刚才一样,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师:你确信吗?能你不能也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预设:

生1(边画图边解释):我验证的是 2/3×1/2 =1/3,先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中的两份,再把这两份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结果是2/6 就是1/3。

生2:我验证的是9/7 × 5/6根据猜想9/7=1/7×9, 5/6=1/6×5,所以我们知道9/7 ×5/6 =1/7 ×1/6 ×9×5=1/42 ×45=45/42 =15/14,我还发现了两个分数相乘,两个分数中的分子与分母如果可以约分的话,就可以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会使计算方便。

【分析】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分数成分数的法则

师:我们有这么多办法,足够证明计算的方法,而且我们还发现,再计算过程中的能约分的先约分计算会更方便。

师:学到这里,谁能来总结一下。

预设:

生1: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生2:分数乘分数,分母相乘作积的分母,分子相乘作积分子。

师:以前我们还学过那些有关分数的乘法?(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这些乘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可以用刚才我们得到的法则来计算。就算是整数乘分数也是这样。象5× 可以看成是 × =-师:说得很好,凡是有分数的乘法,我们都可以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法则进行计算。

【分析】数学学习过程蕴藏着比知识更具智力价值的数学思想方法。关注数学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活”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和充裕的探索时间,学生通过折、画、涂等活动验证了先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不但理解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探索发现数学知识时常用的数学方法——“猜想法”。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描述列式计算。

⑴ 1/4的1/5是多少? ⑵ 3/7的2/9是多少?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18×4/5○18 9/10×7○9/10 7/8×1/5○1/5×7/8 【分析】练习是信息反馈的最直接的途径,但如何让学生进行练习却是每一个施教者必须要思考的。本处第1题让学生通过抽象的描述,体会分数乘分数算式的意义。第2题关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乘分数同样适用。学生既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一定的扩展。

四、小结。

师:回忆一下整节课,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的法则的?(我们先猜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再举例子用了很多方法不验证或说明我们的猜想,最后得到了结论)对,“猜想——举例验证——得到结论”,是我们学习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习我们的数学。

【分析】先让学生从情境问题出发,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讨论的素材,有了研究素材后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孩子们继续研究讨论提出猜想,最后在举例检验猜想后形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题 篇2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3

8.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里最大填( )。

9.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10.在30的因数中,是质数的有( ),是合数的有( )。

11.时钟的指针从“1”顺时针旋转到“3”,旋转了( )€啊?

12.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5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13.把60升水倒入一个棱长为4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水的高度是( )分米。

14.一个分数的分子乘2,分母除以5后是 ,原来这个分数是( )。

15.分母是9的真分数有( )个。

二、当回法官判是非。(5分)

1.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

2.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

3.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 )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 )

5. 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10。 ( )

三、快乐选择。( 6分)

3.用48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如果围成一个正方体,你能求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吗?

4.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7.2L,它的长是25cm,宽是16cm。

(1)这个油箱的高是多少厘米?

(2)如果要做这样一个油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题 篇4

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我却把“小事情做出了大文章”.

本节课我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使数学研究直逼数学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虽然和生活联系密切,但数学真正的发展却来源于数学自身。本节课紧紧抓住这一点,先是让学生回忆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零相乘结果得0;一个数除以它本身结果得多少,让学生明确:在运算中两个数的关系往往有非常稳定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从数学发展源头入手,单刀直入,直逼数学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的一致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题 篇5

1、使学生在已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3、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一)分数的产生.

1.请一位同学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其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数是不是整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分数的意义.

1.以前我们已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了几份?想一想: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怎样用分数来表示?

(依次出现糕点图、正方形图、1米长的线段图)

2.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等.

出示图片“苹果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几个苹果?

每份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边讨论边板书)

出示图片“熊猫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几只熊猫玩具?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4只熊猫玩具是其中的几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边讨论边板书)

3.将下面的两幅图与上面的三幅图进行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点与相同点?

明确:一个物体、一个单位或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整体1,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把各自的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

(板书:单位“1” 若干份 一份或者几份 分数)

4.总结、归纳分数的意义.

根据上面的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

5.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三个图不能用 表示?(强调平均分)

(3)人人动手、动口,同桌互相检查,老师点名抽查.

①拿出一个圆片,指出它的 是多少?

②拿出两个圆片,指出它的 是多少?

③拿出六个圆片,指出它的 是多少?

教师提问:这里都是要求指出“ ”,为什么“多少”不一样呢?

(三)分子、分母的含义;分数的读写.

1.谁能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指出它的分母、分子,并说出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填空: 读作:

读作:

九分之四写作:

二十五分之十八写作:

教师小结:读分数的时候,应先读分母,再读分子,并在中间加上“分之”二字;写分数时,应先画分数线,再在分数线下面写分母,在分数线上面写分子.

(四)分数单位的意义.

1.教师提问:

自然数的单位是几?6里面有几个1?7呢?28呢?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呢?

2.概括分数单位的意义.

强调:不同分母的分数,其分数单位不一样.

3.练习.

(1)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2)填空.

强调:应先找准单位“1”.再看把它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最后决定直线上的这一点用什么分数表示.

二、巩固练习.

1. 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份的数.

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6组,一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两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出每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九分之五,写作(),表示有()个 .

(2)二十分之十一,写作(),表示有()个 .

(3)读作(),表示有()个 .

3.一项工程需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3天呢?7天呢?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4份是它的五分之四.

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1个苹果就是这个整体的 .

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两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 .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

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1”平均分成多少份; 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题 篇6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安排,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素材,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比较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突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构建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

(1)课件出示:这个分数有可能是四分之几?

(学生自由回答)

(2)学生在圆形纸片上涂色来表示这些分数。

2、合作探究:怎样画图来表示呢?(学生自主画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一张圆形纸片不够,从而产生矛盾冲突,要解决这个矛盾,还需要这样的一份。通过观察,理解是把一张圆形纸片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5份。

⊙探究新知

1、认识真分数。

(1)借助对的理解,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通过比较,初步感知真分数的特点。

师:比较上面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并说明理由。

(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预设

生:三个圆分别被平均分成了3份、4份、6份,也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4份、6份,而涂色部分分别只有1份、3份、5份,所以它们所表示的分数都比1小。

(3)真分数的意义。

师:上面的3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多都是真分数。那么你们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汇报)

(4)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认识假分数。

(1)课件出示例2(2),引导学生讨论涂色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预设

生1:表示的涂色部分占据了整个圆,所以等于1。

生2:表示和的涂色部分比一个圆大,所以和都大于1。

(4)小结: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3、认识带分数。

(1)学生自学教材53页带分数的部分。

(2)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明确带分数的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题 篇7

一、找到“标准量”

这里所说的“标准量”即是指数学教 材中提到 的“单位1”,正确的理解并找到题目中的“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前提条件. 学生们解题时之所以会出现用乘法解除法题,用除法解乘法题的混乱现象,就在于没有找到题中的“单位1”. 然而,对于什么是“单位1”这个抽象 的概念,课本中的定义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项工程、一本书、一个班等),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找到“单位1”有助于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和对应关系,是解题的必经之路. 学生在学习中不一定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举例和解题来为学生一一讲解.

例1小明在看一本书,每天看20页,3天以后全书还剩2/5没看完,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解析这道题中可以看到几个数据:每天20页,已经看了三天, 那么可以算出小明已经看了3×20 = 60页书. 现在这么书还剩2/5没有看完,说明已经看了1 -2/5=3/5,3/5对应已经看完的60页. 这里的“1”即是前面反复提到的“单位1”,也就是这本书的总页数. 综上,全书的总页数就可以求出了.

解 (1)已经看了多少页? 占全书的比例多少?

3 × 20 = 60(页 ). 1 -2/5=3/5,

(2)还剩多少页 ?

60 ÷3/5= 100(页 ).

答:这本书一共100页.

二、明确解题算法

确定题目中的“单位1”以后,就是对算法的选择,即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 判断要求的是什么, 从而选择正确的算法.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算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下面我们分别针对这两种应用题详细说明.

1. 乘 法应用题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乘法应用题基本类型一般为:求一个数的几 / 百分之几是多少. 这种题目的解题技巧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单位1”×比率 / 分率,以此求出题目要求的对应量. 这种题型对于学生而言有利的一点在于,“单位1”是已知的,比率 / 分率也是提供的,能够比较明确地用乘法来判断. 但这一规律也并不是都通用,学生要能够灵活应对.

例2体育课上跳绳考试,小明跳了120个,小华跳的数量是小明的2/3,小华跳了多少个 ?

解析已知小华跳的数量是小明的2/3, 而小明跳了120个,可知这道题是以小明跳的数量为“单位1”,求小明跳绳数量的2/3为多少,用乘法解决.

解 120 ×2/3= 80(个 ).

答:小华跳了80个.

2. 除法应用题

除法应用题与乘法类型的恰好相反,一般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 / 百分之几. 这种题目 可以牢记 一个原则 :以“单位1”为除数. 如要求A是B的几分之几,公式即为A÷B =题目要求. 此类型题目的关键在于要明确是哪两个数值之间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不判断错误. 在有些题目中,由于对比的两个量不明显,学生才容易解错.

例3耀华中学今年高一有学生840人, 比去年增加了40人 ,问 :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的增加了百分之几 ?

解析这道题看起来似乎很简答,学生容易被误导,而得出这样的错误式子:

(840 - 40) ÷840≈0.952 = 95.2%. 实际上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的增加了百分之几,强调的是增加的学生人数与去年的对比,去年的学生数是除数也就是“单位1”. 首先要求出去年的学生数是840 - 40 = 800, 今年比去年多了40名学生 , 因此增加 的比率是 (40÷800) ×100% = 5%.

解去年学生数为:840 - 40 = 800.

增加的学生比率为:(40÷800) ×100% = 5%.

答: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的增加了5%.

三、学会画图,直观解题

有时候一些题目比较复杂,容易在一堆数据里面迷失而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答时, 画图的重要性就凸显了. 画图能够将抽象的条件化为直观的表达, 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在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中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讲解这一技巧.

小学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还有更为复杂的题目,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基本原理都一样的 , 教学中要注意对基础的稳固和多样技巧的教授, 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分数,认识百分数.

摘要:百分数、分数的教学本身就是小学数学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对学生今后的数学知识学习有重要的影响.而应用题则是小学数学中最为重要的题目类型,几乎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点考核都会以应用题的类型出现.当分数、百分数与应用题结合时,对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就产生了较高的要求,解题过程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与困难.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找出学生解题的常见错误,传授一定的解题技巧,是数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

上一篇:有关教师节文章下一篇:商场服务知识竞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