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数据管理机遇与挑战论文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档案数据管理机遇与挑战论文(通用8篇)

高校档案数据管理机遇与挑战论文 篇1

摘要:当前我国档案管理已经基本完成了信息化与数字化方面的转型,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升。但应该注意到的是,互联网对档案管理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出现,档案数据管理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发展,以此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档案数据管理的要求,继而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进行更好的优化与完善。

关键词:“互联网+”;档案数据管理;机遇与挑战;应对策略

“互联网+”是我国政府对互联网时代的全新认识,该理念的提出将互联网应用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得互联网不再仅局限于基础的应用,开始在更大的范畴中进行发展,延伸了互联网的应用功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档案数据管理在新时期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思考并给予解决的问题。

一、机遇分析

档案数据管理是每个高校内部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其能够强化档案在高校之中的作用,并且能够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由于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档案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认可,因此各高校之中的档案数据管理仍存在很大的疏漏,经常限制了档案数据管理的发展和应用。而“互联网+”的出现,对各行各业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了冲击,不仅推进了学校的整体性发展,同时也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机遇。首先,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让高校内部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能够有机会脱离原有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实现档案数据管理的升级和转型。其次,“互联网+”为档案数据管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互联网在我国各大高校之中已经达到了基础性的普及,因此绝大多数的高校都进行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档案数据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但是这一管理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对互联网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而“互联网+”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对互联网功能的进一步挖掘,不仅提升了互联网的应用价值,同时也给档案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使其能够依托于“互联网+”对工作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1]。

二、挑战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部分高校在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应对其带来的挑战进行关注和思考,并强化对挑战方面的研究,进而为今后的解决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下就针对“互联网+”时代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一)管理观念狭隘,管理内容单一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辅助性工具。在数据信息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已经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互联网+”视野下的档案管理观相比较,传统档案管理观的视野过于狭窄,不能对档案进行综合性的管理,难以从全局的角度对数据信息进行认识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据信息的应用,难以对现在提出的“智慧生活”进行支持。

(二)人才应用不足,技术要求提升

现阶段云计算已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其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优化档案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各大高校之中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少之又少,很多档案数据管理人员甚至不懂什么叫做“云计算”,也不能对互联网中的优势资源进行应用。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在质量、效率、作用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在优化数据管理的同时,增加数据信息的应用价值[2]。而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支持,但是当前各大高校在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入非常庞大,但其仍以教学科研为重心,而档案数据管理方面由于其效益滞后性的特征难以得到高校内部管理层的重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技术上的革新与发展也是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应对策略分析

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促进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就一定要迎难而上,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有效的利用,在机遇和挑战的推动下,实现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质变,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时刻保持较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一)引入现代观念,进行综合管理

要设立智能化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让高校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找到自己想要的档案,并且系统能够根据工作人员选择的档案信息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与筛选,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特征,进而让工作人员在进行思考或者决策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示,减少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方面的困难。

(二)培养专业人才,重视技术革新

在“互联网+”时代档案数据信息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转变对档案数据管理的态度,并给予档案数据管理足够的支持。首先,高校要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要求,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新观念的学习。对于人才极度匮乏的高校还可以通过外聘的.方式,缓解内部现代管理人才不足的弊端。其次,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应注重技术上的革新,除了要构建起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系统的升级和优化,对国内外高校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及时更换或创新档案数据管理应用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最后,高校应针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着重强调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与互联网结合的重要性,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规定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对技术和能力存在欠缺的管理人员及时给予处理,避免影响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进行[3]。

(三)进行个性管理,做好档案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之中各部门的工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每个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以及需要参考的档案数据信息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应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增加其对各部门的针对性服务,可以将不同部门的档案数据信息整合到一起进行针对性管理,并根据部门的不同进行档案数据信息的分类。不仅如此,档案数据管理人员还可以与具体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各部门对档案数据信息的个性化需要,并以这种需要为依据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利用网络平台满足高校内部不同部门的差异性需要。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与网络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高校中的各项工作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新的变革。鉴于此,档案数据管理应顺应这种发展,借助“互联网+”对线上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并根据各部门的不同需要给予个性化服务,进而突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作用,帮助高校在“互联网+”时代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颖.“互联网+”时代档案数据服务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云南档案,,10(20):43-45.

[2]刘玉兰.韩海涛.滕水莲.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兰台世界,2015,4(12):17-18.

高校档案数据管理机遇与挑战论文 篇2

关键词:人事档案,机遇,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现了高校大批引进人才的局面,为了解决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用人效益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队伍活力不足等问题,从90年代末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实施了一种人事代理制度的新型管理方式,其基本的形式是人事代理机构(或称人才代理机构),受用人单位的委托以管理其下人事档案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代理行为。高校与人才只通过合同或协议发生劳资关系,这种新的人事管理形式把人、档适度分离,实现了高校人事档案的社会化服务,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推动了人事档案大系统的信息化,但是人事代理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个人与单位的固化关系,改变了传统的纯手工操作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人事代理制度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了挑战。

一、人事代理制度给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带来的机遇

1. 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高校存在两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一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即高校人事档案统一交由本校档案馆集中管理,实行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的统一管理;二是条块分散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存在于各个高校之中,也存在于高校与高校之间,就是在各高校内部,不同部门分管不同的人事档案;在各高校之间,人事档案分属各自的管理部门,各校自成体系,呈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局面。这两种管理模式都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权责不明晰,人事档案各形成部门之间往往会相互扯皮、推诿,造成人事档案信息利用审批效率低下。第二,人事档案的动态性强,需要时时形成,时时更新,档案馆(室)并非人事档案形成部门,在信息来源上受制于各形成部门。如果没有各部门主动、积极及时归档,就无法保证人事档案数据的全面、准确。第三,条块分散的管理模式虽然比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更具灵活性,但由于缺乏高效的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资金人力重复投入,资源标准化程度低,共享不足。这种低水平重复的分散管理模式是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效益为上、规范共享”的原则相悖的。因此,两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都有“小而全”和内向性的色彩,而人事代理制度为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转变带来了契机,人事代理制度将原先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责从单位中剥离出来,由社会来承担,其实质是人事工作的社会化管理。实现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新型用人管理模式。人事代理制度通过契约形式明确规定高校和人事代理机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晰双方在人事档案报送中的职责、操作方法和奖惩办法,因此也就避免了传统档案管理中的相互扯皮、被动归档的现象。人事代理制度下人事档案信息的集中化也保障了人事档案信息的标准化,在集中的环境中采用统一规范,实现成本的节约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 社会大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严重阻碍高校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而人事代理制度全面、系统、有序化的信息资源共享意识,为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发展机遇,迫切要求高校人事档案更加主动地适应信息化、数字化两个层面的变革和拓展。(1)档案业务在高校各种业务中地位不高,这就造成高校对档案工作改革的投入力度不够,因此,高校档案信息化总体水平低下。而人事代理机构是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平台,其经济实力、技术实力、人才队伍实力较强,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集约化,在人事代理制度背景下的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工作,可以减少各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使高校档案部门从繁琐的手工技术性事务中摆脱出来,将精力投入到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绩效评估、薪酬管理、档案信息化的利用与管理等工作中[2]。(2)高校人事档案通过人事代理机构的平台,实现了各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的标准化与集约化,在统一的环境中更有利于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人事档案信息的规模化开发和规范化利用。高校可利用人事代理机构实现人事信息的高度共享;各类人才可实现自由流动,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 人事档案诚信的社会化管理。

现实中很多高校人事档案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严重的失真现象,其具体表现为:首先,个人无意导致档案信息失真。很多老师在填写自己的信息时,由于疏忽无意将自己的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等信息填错。无意造成档案内容失真似乎妨碍不大, 但对日后的提升、职称评定、退休等事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给学校教职员工带来消极影响。其次,个人故意提供虚假档案信息。人才的自由流动冲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下人档合一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各高校由于人才的流失遗弃档案大量出现,同时,高校在引进人才时也会由于将个人档案遗弃在原单位为其重新建档,由于在重新建档的过程中缺乏原始材料和必要的监督,个人将乘机故意提供虚假信息,使得这些“新档案”普遍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大量的遗弃档案增加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强度,“新档案”的水分也为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带来尴尬,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第三,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足或过剩引起档案信息失真。目前,很多高校缺乏有效的档案收集、检查、监督机制,使人事档案出现虚假信息;另外,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向型和封闭性导致个人丧失了对本人信息的知情权,无法更正由组织和人事部门形成的错误鉴定。面对人事档案信息失真现象,人事代理制度将为人事档案的诚信化带来契机。人事代理制度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将成为可能。人事代理制度下人事档案不只是局限于单位组织部门使用,也经常会被其他组织和个人查阅、利用,因此,受整个社会的监督,降低了档案信息有意无意信息失真的可能。同时,人事代理制度减弱了人事档案政治化、神秘化的程度,加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可以将不属于隐私内容的人事档案上网,采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才信息交流由单一的途径变为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二、人事代理制度给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带来的挑战

1. 给人事档案移交及查阅带来的挑战。

在人事代理制度下,人事档案由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管理。首先,高校由于每年都有一定的新进教职工,且分布在不同的时间段,人事处在进行档案审核后可能无法及时向档案馆提交准确的人事代理人员名单,造成档案馆在接收人事档案材料的时候多出了进行人事代理职工的分类程序,并且为了及时向人才交流中心归档,可能会使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频繁的往返于学校与人才交流中心。其次,在人事档案的利用上也会存在诸多不便。对单位来说,在干部的考核、任免、工资核定、办理退休、入党与转正等事宜中都需要查阅个人档案;而对个人来说在报考硕士、博士、评定职称、办理户口等也需要开具档案材料的相关证明。就档案材料开据证明的时候,也需要走多个流程,多方办理方能实现。第三,人事代理制度的员工,与档案在学校管理的教职工可能会有被区别对待的感受,这样不利于高校教职工的团结与稳定,不利于校园的和谐发展。针对以上问题要做好高校人事档案代理工作,高校与代理机构之间必须加强沟通、协调工作, 制订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具体程序和措施。可采取先电子信息归档再集中实物归档,避免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另外在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将档案资料报送人才交流中心之前高校可保留电子信息备份,以方便校内档案资源的利用,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向校内教职工宣传人事代理制度的优势,做好人事代理制度职工的思想工作,共建和谐校园。

2. 给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带来的挑战。

人事代理制度推动了档案社会大系统信息化建设,推动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无疑也给高校档案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高校档案工作将从手工的、经验型的、封闭式的传统工作方式逐渐转化为自动化的、科学型的、开放式的现代档案管理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立卷,把档案人员从繁琐的手工立卷程序中解放出来。同时,高校部分员工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为了方便查阅利用及实现档案资源在一定的范围的社会化共享,需要高校就同一内容的档案不仅有纸质为载体的档案,又要有以磁盘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实行档案的双套管理,发挥两种载体档案各自的优势,这也就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却并不乐观,大部分从事人事档案管理的干部学历较低,年龄偏大,而且档案专业出身的较少,这也为改变新观念、接受新事物、创造新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由单一型转变为综合型的人才,人事档案工作者还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这就需要自身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对电子文档形成的规律、特点和文件处理的过程、方法的学习;同时学校也应在工作和待遇上给予支持和激励,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能实现自身价值,推动个人事业发展;最后,作为高校也应不断引进高素质档案信息化人才,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姜建明.人事代理制度下的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J].档案学研究, 2006 (6) .

高校档案数据管理机遇与挑战论文 篇3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 高校档案工作 机遇 挑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44-02

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发布。该法案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档案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高校档案工作在信息化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信息化发展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高校档案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信息化的发展依赖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云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是档案信息存储、处理和利用的物质基础。电子存储、云技术为档案载体从纸质化向电子化提供了现实可能;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档案利用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在档案制作者和利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档案的利用率,并使之更加高效、方便和快捷;数字档案馆是档案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以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为首的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校档案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服务,这是传统档案所望尘莫及的。

(二)信息化发展为提高高校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供了良好机会。档案信息永久保存是档案工作者的愿望,信息化发展为此提供了实现机遇和物质基础。任何工作都是由人来主导和完成,档案工作者是否能适应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档案工作开展的程度和深度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家和高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快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加大了经费的支持,高校档案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抓住机遇,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同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高校档案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高校档案部门在信息化发展中可大有作为。近年来,我国高校档案部门工作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部分高校对档案建设不够重视,有些高校把档案部门人员列在编制外。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非本专业出身、高校对档案部门的经费支持有限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档案工作的进步和开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拥有的信息量多意味着占据主导权和制高点。档案部门拥有着大量的一手资料,这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历史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档案部门不仅记录和承载高校原始历史,还收集和涵盖了大量行政、教学和学术信息,掌控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借助高校管理数字化的东风,高校档案部门完全有机会在信息化发展中大有作为。

二、信息化发展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化发展给高校档案部门工作观念带来的冲击。思想是实践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高校档案部门工作前进的绊脚石。档案工作要不断与时俱进、调整自身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才能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对各种档案进行收集(征集)、整理、保管、编目、统计和利用。在传统档案工作中,档案载体以纸质文件为主,并围绕着纸质文件开展各项工作。随着信息化发展,档案载体逐渐向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同一个档案信息有可能同时存储在以磁带、云库、硬盘、多媒体等多个载体上,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成为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以纸质文件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必须逐渐向以信息管理中心转变。

(二)信息化发展给高校档案管理方式带来的挑战。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高校档案负责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学校的各类档案及有关资料,文件归档范围主要集中在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学生、设备等。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围绕纸质的档案载体为中心进行手工作坊式为主,工作量大,效率较低。信息化发展最重要的转变就是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中心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编码和处理,过程更加高效、快捷。这就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真正转变管理方式,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来总揽未来档案工作发展方向。

(三)信息化发展中高校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不断面临新的问题。2013年美国棱镜门事件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目前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堪忧。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实行网上归档,并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和数据库,极大地增加了便利,但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档案信息安全意识薄弱、档案信息安全体系不够完善、对国外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和新科技应用手段带来的隐患不容小觑。

(四)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高校档案服务对象扩大。高校档案部门服务对象以校内师生为主,校外范围的服务对象很少。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档案工作始终笼罩在一层颇为神秘的面纱下面,一提起档案,就联想到保密性、不可告知性,这也无形中减少了档案资料的利用率。随着信息化发展,高校数字档案馆、网络平台逐渐建立并处于完善之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把使用者和制作者连接起来,改善了使用过程中的烦琐手续,也提高了档案的使用率,档案使用对象在逐渐增多的同时,也对高校档案部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档案部门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树立档案工作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依靠创新开展和推动档案工作,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永恒课题。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理应成为必要措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同其他事物一样,应走出惯性思维,打破以档案实体管理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中心的新理念,深刻认识当前形势下档案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统筹谋划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战略。每一种档案管理观念和方式的形成,都与同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档案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高校档案部门需要形成新的管理理论,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走出去”,与文件管理部门、档案使用对象密切沟通。不仅要实现文件和档案的圆满对接,更要把“死”的档案信息“活”用起来,真正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

(二)紧密结合信息发展时代背景,建立并完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体系。21世纪是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拥有量和准确性意味着抓住了成功的制高点和主动权。我国高校档案部门拥有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核心有两点: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化。

档案的数字化是当前大势所趋,要逐步将纸质文件为载体的档案存储方式向数字化发展。对于纸质文档存储的查找检索费时性、存储档案空间性、维护的不方便性和人工的费时费力来说,档案数字化的好处是:检索快捷方便,容易实时同步备份,存储空间小且寿命长,维护起来更加方便、安全。

档案的电子化方面,将关注点放在电子化档案本身的归档和保存上。建立电子化档案的归档机制,完善电子化档案的工作机制,使档案电子化的归档和保存更有制度保障。电子档案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更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建立高校档案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和制度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机制。再好的规划,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制度建设,终究是纸上谈兵。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是时间和意识上的转化过程,逐步实施能保证在转化过程中适应形势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体系最终顺利建设完成。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应急预案能保证我们在突发事件当中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技术因素是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直接影响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要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宣传档案信息安全意识,把这种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武装”到每一个档案工作人员身上和每一个档案工作的环节上。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意识紧密结合,才能最终建立起牢固的安全防护体系。

(四)借助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契机,扩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我国高校档案馆所保管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我国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为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高校档案信息通过公共获取的方式提供给社会公众使用是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发展的最终途径是为了大众更好更快地利用信息。应以信息化背景和高校管理数字化为契机,提供更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例如远程下载、在线浏览、资料代查服务等,并简化相关手续,利用互联网的桥梁作用,将高校内的档案资源信息和校外的使用人员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与此同时,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主动服务理念,主动向档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档案信息;树立超前服务理念,主动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从当前大信息时代背景出发,丰富档案内容、收集使用者更感兴趣的资料,逐渐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服务转变,让档案的价值真正地“发光发亮”。

如何有效应对并利用好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是每个高校档案工作群体、每个档案工作者都应当思考的问题,我们要用新的思维、新的措施积极面对,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化危为机,使高校档案工作在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大展宏图,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闭线林.新时期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探析[J].山西档案,2014(5)

[2]倪丽娟.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服务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5)

【作者简介】黄丹妮(1981- ),女,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档案学研究生,馆员。

高校档案数据管理机遇与挑战论文 篇4

“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时代是怎样产生的?

物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社会媒体以及信息获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和积累,数据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大数据时 代 的 到 来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1.数据量大(Volume)

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2.类型繁多(Variety)

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价值密度低(Value)

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4.速度快、时效高(Velocity)

第四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既有的技术架构和路线,已经无法高效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而对于相关组织来说,如果投入巨大采集的信息无法通过及时处理反馈有效信息,那将是得不偿失的。可以说,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

大数据时代的机遇

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快速收集与挖掘、及时研判与共享,成为支持社会治理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判的有力手段,为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治理创新带来了机遇。建立大数据中心,及时搜集、实时处理数据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基础。对社会大数据进行历时性和实时性分析,加强社会风险控制,提高政府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在大数据概念出来之前,个人制造的数据往往被忽略,企业数据被谈及的更多。企业内部的数据多数都是结构性数据,并被企业在或多或少地利用着,无论是数据挖掘还是商业智能化应用都已经初露端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企业数据还没有井喷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个人用户以及社会应用产生的数据已经开始爆发了,比如社交、交互式应用带来了大量的网络数据。此时传统的硬件设备开始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满足这种庞杂数据带来的应用需求。很多时候,也许我们会认为这些数据里会有价值,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挖掘这些数据的内在价值,数据成为了堆砌。因此,对于数据精准分析的需求正在呼唤做数据分析的厂商们拿出下一步的举动。比如说,在淘宝庞大的用户群中,淘宝卖家如何精准掌握一个新用户的需求?一家饭馆如何利用细节满足每一个食客对于美味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应用需求推动着大数据的发展。更主要的是,未来可能各种传感器会出现在社会的各个地方,数据会更多,比如交通、医疗等等,数据的采集已经不是问题,难点已经转换为处理和分析。如此巨量的数据,处理难度可想而知。大数据给中国市场带来什么? 大数据应用需求在中国更加明显。中国人口众多,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极快的增长速度,电商、快递、微博、社交等都承载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大型超市、卖场、商场、银行等集聚了大量交易信息,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连接着更多数据采集传感器和嵌入式设备的物联网开始成型„„

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人们能做些什么? 大数据产生和存在于各行各业,尽管分析和处理困难,但也可以通过相关性的技术手段对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其结果。例如:在教育领域使用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个性和爱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在企业管理领域应用大数据分析,真正将粗放型管理变为精细型管理,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并应对公司在发展进程中带来的管理问题。在企业生产中应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各项生产、工作流程提高效率效益。在商业领域应用大数据分析商品销售热点和了解顾客即时需求。今后,在大数据技术领域的竞争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未来,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一国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解释、运用的能力。美国已率先将大数据应用从商业行为上升到国家意志:2012 年 3 月 29 日,美国奥巴马政府投资 2 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提出“通过收集、处理庞大而复杂的数据信息,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提升能力,加快科学、工程领域的创新步伐,强化美国国土安全,转变教育和学习模式”。在我国,与大数据相关的产业刚刚起步,无疑将迎来很好的发展机遇!保障数据及应对人隐私泄露的解决办法有:

①通过物理隔离以及与权限控制相结合,实现对数据的 隔离,保证数据不被非法访问并保证用户数据的隐私。②通过信息加密的功能,防止用户信息被盗取。用户的关 键信息,如登录密码和系统访问等其他鉴权信息,无论是传输 时还是在存储时必须加密。

③通过对硬盘实施有效的保护:保证即使硬盘被窃取,非 法用户也无法从硬盘中获取有效的用户数据。将数据切片存 储在不同的云存储节点和硬盘上,数据无法通过单个硬盘恢 复。故障硬盘无需进行数据清除即可直接废弃,用户数据不会 通过硬盘泄露。

④通过立法来保障企业的商业机密及个人隐私不被非法 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大数据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1)数 据 的 快 速 增 长 对 存 储 空 间、存 储 技术、数 据 压 缩 技 术、能源消耗的挑战:大数据需要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尽管 存储性价比在提高,压缩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保存数据所消 耗能也在大量增长。解决办法是研制出新一代高密度、低能耗 存储设备。

(2)数 据 本 身 安 全 及 个 人 隐 私 泄露 面 临 的 挑战 :在 海 量 数 据洪流中,在线对话与在线交易活动日益增加,其安全威胁更 为严峻。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深度分析,很容易了 解用户行为和喜好,严重的将导致企业的商业机密及个人隐 私泄露。

(3)网络 带 宽 能 力与 对 数 据 处 理能 力 面 临 的 挑战 :网络 带 宽是瓶劲,尤其表现在各网络接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出口上; 大数据时代网络必须有足够的带宽支持,才能保证数据实时 性。数据计算能力是应对数据洪流时的又一挑战,采用分布式 计算可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但部署相对较复杂。

(4)有 效数 据 撷 取 面 临 的 挑战 :从 海 量 数 据 中 提 取 隐 含 在 其中的、潜在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十分复杂的,需要反复 “去 伪 存 真 ”。通 常 要 经 过 业务 理 解、数 据 理 解、数 据 准备、建 立 挖掘模型、评估和部署等多个步骤。即在开始数据分析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业务需求,根据需求明确业务目标和要求;接下来便是对现有数据进行评估,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组织、清理、集成、变换等一系列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工作;在搞好数据清理的基础上,应用相关算法和工具建立分析模型;之后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估,重点具体考虑得出的结果是否符合最初的业务目标;最后,便可将发现的结果以及过程利用各种可视化技术(报表、报告、图形等)呈现出来。

大数据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哪些挑战?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传统人文社科普遍数据采集能力不足,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法上的创新,文科与理科、工科相结合,才能带来质的突破。

大数据时代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数据的最终作用是为领导者决策或执行部门的行动提供参考,如何有效整合大数据,首先要做到快速分析、及时反应和动态应用,其次是在技术上实现对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存储、深度挖掘和实时监测,实现精准地采集和预警。目前人民网已建立了基于全网大数据内容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方案,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全网大数据信息进行一小时实时监测,能从海量信息中及早发现可能引起民众广泛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潜在源头,进行实时预警。

高校档案数据管理机遇与挑战论文 篇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在当前新形势下,创新思维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是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良好机遇。管理部门应当树立创新意识,认清当前现状,培养优秀人才,渴望并抓住机遇,利用新技术和新知识勇敢地面对挑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最终使得公共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侯静.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时代金融,,30(8):76-79.

[2]李学良,孙克勇.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创新思维[J].发展,,24(10):98-99.

[3]马晓娟.浅析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人才资源开发,2017,26(10):33-34.

高校档案数据管理机遇与挑战论文 篇6

新疆平安网讯 中国保险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炮声中重新建立,并快速得到发展,经过近6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小窥的三个主要支柱之一,一方面给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有利的稳定维护作用,另一方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春风一路走来,然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物质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品保险,并没有快速被社会所接纳,而是作为一个附带品而存在。

直到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保险业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在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在国内率先引进保险代理人制度后,中国保险业便开始了新的征程。经过严密的筛选、培训,一批批保险代理人走上保险市场。实践证明,代理人在拓展业务、普及宣传保险知识、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为确保代理人制度的健康发展,国家首先在上海试点,于1995年12月和1996年4月先后举办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推行一整套代理人考试、登录制度。自此,全国各大保险公司开始尝试保险代理人制度。保险代理人的足迹刹那间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众多的保险公司顷刻间屹立于各大城市,并在短短几年的不断发展中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保险业的发展以几何倍数递增,中国保险业进入了第一次辉煌时代。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式的变化,我国的保险业依旧面临巨大的机遇,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便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机遇 1、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家最重要的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专门对保险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肯定了保险业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为保险业带来了政策上的春风。

2、近几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民群众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政府虽然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但是也非常注重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尤其是健康类、意外类和投资类,所以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险宣传,使得很多群众开始了解并接受保险理念,广大人民群众由被动买保险逐步开始变为主动购买各类保险,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3、随着中国进入WTO后,保险业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的增多使得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不断的竞争中,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保险业整体,从而提高了保险业的社会影响力,行业满意指数不断提升。与巨大的机遇相比,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是更多挑战,成为目前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留人成为保险业最大挑战

IBM公司公布的全球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高级与中级管理层的主动离职率为全球最高,中国则是最突出的体现。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内金融企业主体越来越多,以保险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出现了“新公司带动集体跳槽”的现象。由于国内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保险人才的数量明显与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如何留住保险人才便成为保险行业的最大挑战。

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缺少的是具有诚信和创新精神的员工。近几年,在中国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在发展自己的人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保险业发展的需求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保险费率将走向市场化、自由化,价格大战不可避免。

保险费率就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经营理念不同,因此构成各公司产品的基础成本、费用不同,对于利润的追求也不同。所以体现在对外销售的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的不同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我国入世后,保险市场全面开放,保险市场日趋成熟发展,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将是题中之义。在开始阶段,就如同家用电器的价格大战一样,保险产品的费率大战将不可避免。当然这个“价格大战”,也必须是“明码标价”的而不是私下里各种“回佣”等不规范的行为。价格竞争历来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经过开始阶段的“费率大战”,保险监管部门正确引导,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才有可能,整个行业的保险费率才会趋于合理,才可能基本稳定下来,各公司的利润就会平均化。然后保险市场将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秩序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需要保险监管部门和各个保险公司共同努力。

3、随着保险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保险公司的兼并、收购、合并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内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竞争的结果,保险公司间的收购、兼并、合并将不可避免。它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内资,也可能相反;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外资,也可能内资“吃掉”内资公司;既可能是大“吃”小,也可能是“小”而“强”的“吃掉”“大”而“弱”的;也可能是谁也不“吃掉”谁,而是两个或更多的公司联合起来组建新的公司。总之是强者吃掉弱者,弱者联合成强者,强者联合成更强者。保险监管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弱者联合,强者规范。入世后的我国保险市场将不分外资还是内资还是中外合资将在一个规则下竞赛,在一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下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当然这对保险业的监管机构也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再保险将分流,法定20%再保险将可能被改变。再保险是保险公司控制自身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保险人的保险”。现在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各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的20%必须要分保给国家指定的再保险公司。这一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保险公司的创新思维,束缚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保护了指定的再保险公司的经营。入世后保险监管部门将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上来,只要从源头上监管各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定各公司自留风险的百分比,每一风险单位占自身资本金和准备金的百分比,对于每一笔具体的业务分保,都可由各公司自行决定。同时由于保险市场开放后境外国外的再保险公司要来我国开设分支机构,单独给某个再保险公司以特殊政策也不合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

5、保险公司间、金融行业间的混业经营趋势、方式将呈现多样性特征。

入世后中国的市场全面开放,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保险公司的产、寿险业之间、保险业与金融其他各业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产寿险公司都会把代理或变相经营某些寿险或产险业务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为完善周到的服务,至于一些界限不清的业务如医疗费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保险等更将成为各保险公司争夺的对象;保险业为完善自己的服务需要通过银行众多的网点、窗口以及强大的支付结算系统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样道理,银行业和证券业也需要利用保险业的特殊功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至于保险业开办投资连结的保险品种以及保险资金直接间接进入资本市场、保险业设立独立的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更是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融合的形式。传统的金融各业在一个金融系统框架的监管下可以独立运作,但面对金融消费者这个“终端”时,越是整合的、体现出“一站式”服务精髓的,就越具有生命力。入世后,我国的保险业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经济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来。

6、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代理人制度备受关注。我国目前共有150余万直接从事保险销售的业务人员,他们的正式名称是“保险代理人”。众所周知,近几年保险代理人的留存率太低,给各家保险公司及客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保险业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保险代理人制度的问题。

首先,保险代理人的门槛是否需要提高,这是对客户的尊重,但是中国保险代理人紧缺这一矛盾使得现阶段提高门槛变得很难,与此同时,社会中对保险代理人还存在偏见,这部分偏见一是由于不负责人的保险代理人误导、诱导客户所致,一分部是人民群众对保险和保险代理人的不理解所致。加上其他因素招募大学生代理人的脚步变得很艰难,造成很多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进入保险代理人行列。

其次,保险代理人营销制度的天然缺陷使保险代理人缺乏事业上升通道和职业精神支撑,在这种体制下,保险代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全部重心放在保费收入上,造成人均产能低、业务素质不高等后果,并直接导致欺诈误导现象屡禁不止。

再次,代理人不仅要缴纳营业税,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保险代理人而言,税赋过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已经对其进行了个税减负,但是未来还需要政府和保险业进一步从根本上完善保险代理人的收入税务问题。往往机遇就是挑战,他们是并存的,我们要坚信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定能紧抓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得中国保险业阔步向前,为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入世后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方面,只有正确把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搞好改革,修炼内功,开拓创新,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必将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完)(责任编辑: 吕涛)

上证交易所:证券业自律监管面临四大挑战

报告说,2006年上证所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管齐下促股改的举措使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上市公司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大幅下降,较好地防范了权证交易和行权的风险,监管关口前移原则的贯彻落实,也有效地防止了价格操纵等市场违规行为。但在全流通环境下,上证所自律监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问题。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场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大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在意自身的股价表现,也有动力通过一些不当的方式牟取利益。

二是专业投资机构的监管问题。交易所会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律意识仍然相对薄弱,会员的净资本状况将成为制约其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使其难以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并且随着市场逐步开放,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监管法规和执行效力也提出了新挑战。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也将成为基金交易监管的重点。

三是市场创新的监管问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性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较高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随着融资融券制度的引入,推高股价不再是市场操纵获利的唯一手段,内幕交易的手法也将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对交易所的监察分析和证监会的办案都提出了新问题。

四是跨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如果各个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工作仍完全隔离、不通信息,则难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问题。

该报告主要包括市场自律监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交易异常监管、自律监管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全流通环境下交易所自律监管工作的挑战等六个部分。

2006年上证所首先在监管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全面修订了两大基本业务规则《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并完善了中国证监会正在审批中的第三大基本业务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几大基本业务规则的修订或制定,进一步理顺了制度分工与相互协调。此外,去年上证所还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业务规则,为监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对上市公司监管实践中,监管年报显示,上证所紧紧围绕股权分置改革、清欠和信息披露监管三个重点展开监管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配套规则指引,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工作。2006年上证所上市公司部先后制订了8份股改工作备忘录,市场监察部共向保荐的证券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49份,要求保荐机构及时自查和整改,并先后约见了50家未股改公司的董事长及其大股东代表进行谈话,共向未股改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500余份。

第二,灵活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和手段,督促清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上证所专门成立了清欠工作小组,派专员走访占用比较集中的十几个辖区的上市公司和当地证监局,通过座谈会现场解决公司推进清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中清欠。

第三,针对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日趋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上证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促进信息披露公平。上市公司部严格按“三重五组”标准操作的工作制度,即初审、复核和总值班三重审核。去年全年共事前审核各类公告3.3万多份,较2005年增长26%。同时加大了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联动监管的力度,共向所内市场监察部发出联合监管函88份。

第四,加大惩戒力度,形成监管威慑,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违规惩戒力度。上市公司部全年共发出各类监管函件近1700份,较2005年大幅增长90%以上。在退市方面,2006年上证所共召开专家委员会3次,实施暂停上市公司10家,终止上市6家,实施特别处理40家,撤销特别处理12家。

此外,上证所还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去年制定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董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监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等文件,并配合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了相关定期报告准则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上证所还积极开展培训、明确监管导向,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快速发展阶段。在会员监管方面,2006年上证所重点是抓规范、促创新。首先加强会员交易权限管理,实现业务风险事前控制。在坚持“关口前移”的监管工作原则上,对上证基金通、ETF一级交易商、买断式回购以及权证等业务上继续实行交易权限管理制度,并重点加强了会员权证创设资格的审核工作,有效抑制了权证市场价格炒作。

其次,全力保障权证交易顺利进行,防范会员权证业务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规范证券公司的创设、注销行为,将创设业务纳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监管,并逐一约见可创设权证的会员公司高管谈话,有效控制创设规模,提醒会员公司高管人员及早回购注销已创设权证。

第三,强化了会员账户管理,限制非规范自营账户的交易。到2006年底共有20家会员的1363个非规范自营账户被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针对会员存在“机构使用个人账户”、“个人下挂多个账户”等不规范行为,2006年上证所先后向17家创新类、规范类会员发函,要求规范客户的账户使用行为。

此外,上证所还加强所内、外监管协作,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深化与各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加强与相关证监局的监管信息交流;积极参与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和会员集合理财计划以及QFII的评审;以及积极配合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对风险证券公司的日常监管,全年共协助证监会处置风险证券公司10家。

2006年上证所尤其对交易异常强化了监管的针对性。2006年共调查异常交易事件280起,电话提醒营业部356次,向会员通报监管信息75份,约见了10家会员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谈话。为提高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上证所市场监察部还积极配合证监会稽查局对21起案件实施了稽查提前介入调查和评估。

在交易行为监管上,上证所一方面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监控和分析,加强对会员自营和集合理财计划的监控,约见借壳传闻多的会员高管谈话,传达监管信息,并加强对基金、QFII和保险公司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特别是基金交叉持股、利益输送、尾盘交易、操纵股价等问题,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二级市场行为的监控。

另一方面,上证所大力加强对新产品交易的监控和违规账户的处罚。面对权证交易异常活跃的状况,由专人负责对权证和ETF等新产品进行监控,对不听警告的涉嫌违规账户,上证所适时依据《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对其实施暂停交易的处罚。对于盘中交易严重异常的权证,上证所果断实施盘中紧急停牌,对其暂停交易以提示、化解市场风险,维护权证市场的交易秩序。

自媒体时代档案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篇7

一、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Dan?Gillmor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 “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 (old media) , “2.0”指新媒体 (new media) “, 3.0”指自媒体 (we-media) 。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 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 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包括但不仅仅只限于个人微博、博客、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 中国的Qzone、新浪微博和人人网等等[1]。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 在2003年7月出版的“We-Media (自媒体) ”研究报告中, 对“We-Media (自媒体) ”下了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1]

自媒体产生于Web2.0环境下, 相对于传统媒体, 具有新的特点:第一, 信息产生的平民化。自媒体时代, 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 (博客) 或“网络广播” (播客) , 每个“草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社会大众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 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当事人”的完美变身。第二, 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人们可以在自媒体平台的网站上, 通过免费注册进而构建和经营属于自己的“媒体”;同时,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下载自媒体客户端, 发布信息, 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等的限制。第三, 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一是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链式传播。二是不同自媒体平台上的博文可实现相互传递。如新浪博客发布的博文可以通过人人、微博、空间等渠道分享到其他自媒体平台上, 使各个自媒体平台之间相互连通, 实现信息的网状传播。第四, 信息交互的及时性。利用自媒体技术, 我们不仅可以将信息迅速地传播到万千用户当中, 受众也可以对信息的传播效果立即做出反馈, 如参与评论、与博主留言等, 信息生产者、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交流更加及时有效。

二、自媒体时代档案工作的机遇

自媒体时代, 包括政府、企事业组织与个人, 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 进行着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交流, 这为档案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 档案资源更加丰富。

自媒体时代, 档案馆不仅可按照传统的收集途径开展档案收集工作, 而且可以拓展档案的收集范围, 借自媒体平台征集档案, 直接收集自媒体平台的档案信息。在这个“大众书写”时代, 自媒体档案信息来源广泛, 既有全国各地的档案工作者、机构, 更有普通群众发布的关于重大事件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这些最新、最贴近社会生活和最完整的档案信息资源, 不仅为档案学术研究和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2]19, 而且使档案馆资源空前丰富, 从而使档案馆为公众更好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真正成为“公共档案馆”。

2. 档案信息传播与交流途径拓展。

一方面, 自媒体平台的使用, 创新了档案信息传播的方式。根据第三十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3]。利用自媒体平台, 不仅可以利用微博等多种自媒体形式宣传档案工作, 传播档案文化, 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档案信息的传播, 增强公众对档案馆工作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另一方面, 自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显著特征是传播形式的创新———互播。档案馆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及时与用户实现互动, 了解广大用户的反馈、意见与需求等, 有机会了解、获得档案馆的相关情况, 真正实现“亲民”战略, 真正服务于民生。美国国家档案馆率先成为社交媒体应用与探索的领跑者, 充分挖掘“公民档案工作者”的力量, “让所有人与国家档案馆共同分享档案的知识与智慧”。

3. 档案利用形式多样化。

自媒体平台的应用, 使社会公众利用档案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从而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档案馆不仅提供传统方式的档案信息服务, 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如:在档案馆博客中进行留言或私信、在线交流、参与评论等。而且, 用户可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档案信息进行下载, 档案信息的利用更加方便快捷。

三、自媒体时代档案工作的挑战

1. 自媒体档案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缺失。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 自媒体平台每天都会产生海量信息, 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鉴定, 确保档案部门及时、全面地收集到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进行归档;如何对已经收集的海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分类与长久保存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 自媒体时代, 档案部门需要与自媒体运营商、计算机专家等多方合作, 及时制订相关的收集、鉴定、整理、保存等环节的标准与规范, 以适应自媒体时代对档案管理的新的需求, 确保自媒体时代的重要的“社会记忆”———自媒体档案信息能够真实、完整的留存。

2. 自媒体档案信息的安全隐患。

档案馆利用的自媒体平台是以公开形式向社会传播档案信息的, 作为一种承载信息资源的载体平台,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冲击。此外, 不管是档案馆自身开通的微博等, 还是社会公众产生的大量真实记录社会记忆的档案信息, 均由提供自媒体服务的运营公司这样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 这就为其信息安全性埋下了隐患, 自媒体平台面临着随时被黑客攻击或收回使用权的风险。

3. 档案馆社会信誉度的维护风险。

自媒体平台平民化特点, 使得其利用基本不受任何身份的限制, 无需实名认证,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则有可能利用自媒体平台, 借某档案馆名义发布虚假档案信息, 用以愚弄公众, 使档案馆的声誉受损, 从而给档案馆信誉的维护带来极大的不利。

4. 档案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

档案馆不论是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 还是利用自媒体提供服务, 其服务水平更容易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与反映。如:某用户实际进馆查档的满意度如若差强人意, 该“当事人”则可能立即利用自媒体平台, 进行个人感受的撰写、发布、传播, 这对档案馆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信誉冲击。因此, 自媒体时代对身处“玻璃罩子”中的档案馆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自媒体时代加强档案工作之途径

自媒体时代为档案馆工作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对巨大挑战, 档案馆应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 做到扬其长、避其短, 为我所用, 从而提升档案服务水平。

1. 档案工作扬自媒体之长。

自媒体拥有自身众多的优点, 作为档案馆本身, 则应做到全方位、深层次地利用其优点, 发挥其长处, 服务于档案馆和档案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1) 加强自媒体平台的档案信息收集。 (2) 打造自媒体平台为档案文化宣传新阵地。 (3) 加强自媒体平台档案馆际间与用户的交流。

2. 档案工作避自媒体之短。

档案馆在利用自媒体技术服务于自身工作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自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并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规避风险, 实现档案馆对自媒体平台更为高效的利用。 (1) 完善自媒体时代配套的档案管理制度。 (2) 选择安全性高的自媒体平台。 (3) 档案工作者自身水平的提高。

自媒体技术作为Web2.0时代的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 改变了信息产生和传播方式。作为社会文化建设者和服务者的档案馆一定要抓住机遇, 应对各种挑战, 真正利用好自媒体平台, 从新的途径和角度深化档案馆对社会的服务。

摘要:探讨了自媒体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并结合我国档案工作现状提出, 借自媒体之长, 加强自媒体平台档案收集, 加强档案馆际间与用户的交流, 以期在新时期更好地利用自媒体平台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自媒体,档案工作,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2013-7-10].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3.htm.

[2]张博.基于SWOT分析法的国内档案博客发展对策研究[J].档案时空, 2012 (10) .

高校档案数据管理机遇与挑战论文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 机遇 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由现实拓展到了网络虚拟空间,以网络为平台和工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兴起。网络在拓展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网络上负面信息的传播、网络成瘾等问题。[1] 2010年,中国正式进入“微博元年”,新浪微博的宣传语“随时随地记录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已逐渐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行为习惯。有研究者调查发现,13%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中用手机登陆微博。[2]有研究者抽样调查了457名大学生微博用户的动机发现,获取信息、记录、社会交往和娱乐消遣是微博用户最为强烈的四个动机。[3]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平台,微博独特的传播机制和日益显著的影响力,不仅对于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展现个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微博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

微博具有传播的即时性、超强的互动性、高度的开放性、信息发布的多样性等特点,利用好微博的这些特点无疑可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便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动态。个人微博相当于一个媒体,通过随时发布身边的新鲜事,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抒发自己的心情,分享喜悦或郁闷。微博传播的即时性和超强的互动性,不仅给大学生释放各种情绪带来的压力提供了宣泄渠道,也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恋爱或找工作受挫等带来的心理亚健康问题等带来了方便。通过添加关注成为大学生的粉丝,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介入,通过微博这个“快速通道”解除掉大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等危机。

第二,便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培养助手。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发掘和培养一批政治可靠、学习优秀的大学生骨干,成为班集体的意见领袖或舆论领袖,并发展成为可信赖的助手。通过舆论领袖较高的威信和人气,净化微博的言论,增强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将思政教育工作化于无形之中。心理学告诉我们,这种以同龄人为核心辐射出来的舆论,更符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也更具影响力和引导作用。实际上,总是乐意发布意见的大学生所占比重并不大,利用好微博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可激活“沉默的大多数”,调动起“潜水者”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第三,微博作为信息发布平台,可将思政教育工作渗透其中。从班级层面来讲,充分利用微博平台的互动性与开放性,除了通报好人好事、调查了解班级学生意见、上传班级各类共享资料等日常信息之外,及时发布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及处理结果,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事实的真相,避免谣言四起导致事态扩大化和严重化。从院系层面来讲,建立院党委微博、党(团)支部微博、学生会微博,便于对各类学生组织分类管理。从学校层面来讲,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可以及时发布新书推介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教室占用情况、借阅提示信息以及咨询和图书检阅、招生就业信息等各类个性化服务信息。[4] 大学生往往是根据自身需求,量身定制自己的资讯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将工作内容渗透到各类信息平台中,让大学生主动去“发现”,而非被动接受和灌输。

第四,便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校风建设。通过在高校官方微博发布不同层次和范围的主题文化活动或兴趣群,如微博有奖征文活动、“英语角”、“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读书会”、“科技展”等群组,丰富校园生活,增添文化氛围。同时,扩大官方微博的影响力,善于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立名师荟萃、智慧讲堂、社会传真、校园焦点、就业创业、卫生健康等栏目,面向广大学生及时传递校园内外的最新动态,便于有组织、有系统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5]

第五,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的“关注”功能来加强教育主客体的沟通,利用“评论”功能来组织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利用“转发”功能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渠道。[6]除此之外,微博的“私信”功能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沟通。私信功能可以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特别是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处理敏感问题带来了方便,例如,与需要做一对一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学生进行沟通可以更及时、更私密,节省了当面交流所需的时间和空间成本。此外,私信具有备忘录的作用,便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查看与经验总结。

微博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微博的兴起也不可避免地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诸多挑战。

第一,给思政教育工作者抓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的学风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相同,总体目标一致,内容紧密相连。[7]因此,营造优良学风,提升校园文化内涵,需要与思政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微博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激荡,给象牙塔内的学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应对微博可能带来的各种消极思想的冲击,如突发事件初期的谣言带来的恐慌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获知大学生群体内部传播的各种资讯动态,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同时,在外围营造一个宽松、健康、活泼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校园内部的学风建设缓冲微博时代带来的消极冲击,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微博的兴起一方面消解了思政教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传统的用以维护思政教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载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微博的高度开放性使得信息的传播脱离了政府、高校、教师及家长的控制,不良社会现象及低俗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力,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特别是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个人微博信息的片面性、随意性和碎片化等特点,有可能带来集体恐慌。因此,积极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处于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年龄段,好奇心、求知欲强,但又缺乏社会阅历,分辨能力薄弱,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微博中过度娱乐化特别是垃圾信息的腐蚀。微博媒介的草根性及网络本身的不可控性,决定了微博信息的传播容易被少数极端分子利用,在缺乏主流文化引导的“去中心化”格局下,一些正常的情绪和特殊个案会被无限放大,掩盖事实真相,甚至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8]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在一些带有极端倾向的思潮中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大学生想象力丰富,精力充沛,而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性较弱,遇到挫折很容易转向网络虚拟空间中寻找慰藉,心理失衡、心理压力的排解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解决,因此成为“微博控”和“宅一族”的高发群体,部分学生甚至难以区分虚拟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为了应对微博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第三,微博时代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做好角色转换

有研究者在微博上发起了“为你的辅导员画像的讨论,发现大学生期望中的辅导员是一个“有亲和力、自信而时尚的人,能够经常倾听大学生的想法、能尊重并接受大学生的不同意见、能与大学生平等地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人”。[9] 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就要求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入戏”到大学生所期望的角色中来,做好社会角色的转换。

一方面,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已经失去效用,微博时代必须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具亲和力。通过关注大学生的个人微博,我们不难获知大学生的当下需求和困难,进而做到以大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以服务者的姿态来展开日常工作。实践证明,成功转型为服务者的角色,便可轻松融入大学生群体,思政教育工作者本人也变得充满活力、时尚而自信,这给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极大便利。

另一方面,从宣讲者向倾听者的角色转换。以90后群体为主的当代大学生,平等意识、维权意识和批判精神较强,强烈的表达欲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张扬个性而非倾听,而思政教育工作者正好可以填补倾听者这个缺位。微博的转发功能与评论功能恰好可以提高倾听与沟通的频次,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乃至更深层次的动因,从而及时调整思政工作计划与重点。只有做好角色定位与转换,才能做到即使是“最卑微的声音”也能敏锐地被察觉与倾听。

第四,灵活使用网络流行语

能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往往轻松幽默、张扬个性,又不乏恶搞成分。如“童鞋们”、“有木有”、“我勒个去”、“神马”、“伤不起”、“肿么办”,还有“TVB体”、“咆哮体”、“生活体”等网络语体。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必须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微博的兴起使得网络流行语更新周期变短,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能跟得上大学生的微博流行语,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更新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与时效性。

结 语

目前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网络技术与移动终端性能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与微博的结合必将更加密切。能否积极应对微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是各级各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话题。例如,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特色明显的单科性院校,思政教育如何与微博结合,必定与高职院校、师范类院校、研究型大学有诸多不同。这些也都成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然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潘敏,陈中润,于朝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 2006,(11).

[2]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11,(3).

[3]刘晓艳.微博人际传播使用动机和行为对自我认同感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4]胡明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J].现代教育科学, 2011,(5).

[5]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 2011,(02).

[6]方宏建,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1).

[7]谭振亚.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8,(20).

[8]冯支越,唐诗,钱一彬. 基于微博平台的青年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机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11).

[9]钱珺. 浅谈微博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2).

上一篇:我的偶像作文开头结尾下一篇:现役军人退伍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