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设计分析(推荐8篇)
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的空间。基于商业街的店铺特色,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适用。一般商业街宽度都控制在20米以内。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弯曲的街,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会减少风力干扰。变换的街道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的心理距离变短了。人在步行时都爱走近道,所以提供便捷的路线是游线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有人情味,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单纯的行走空间,人们在其中流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和休闲!所以购物者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商业街的长度不能太长,超过600米,消费者就可能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
人类学家霍尔于1966年在《潜在尺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书中,提出了美国白人中年男子的四个级别的空间距离:
A.亲密距离(约0.15~0.45m)。在这种距离内可进行爱抚、格斗、安慰、保护等行为动作的发生;
B.个人距离(约0.45~1.2m)。在这种距离内能看清对方表情等,可获取交流信息;
C.社会距离(约1.20~3.60m)。在这种距离内有社会交往的意向;
D.公共距离(约3.60~7.50m)。在这种距离内人们行同陌路。
现代研究认为,人体视野水平方向约180°,垂直方向约120°,其中视平线上方55°,下方65°。正常人的视力范围要比视野小一些,视力范围是要求能迅速地看清目标细节的范围,一般把视野分为三个主要视力范围区:
A.中心视力范围(直视区),视角1.5°到3°,该区域内的物体视觉效果最清晰;
B.瞬间视力范围,视角18°,特点是通过眼球的转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能获得该区域内物体的清晰形象;
C.有效视力范围,视角30°,特点是利用头部和眼球的转动,在该区域内注视物体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方有足够的清晰视觉。
人站在竖高的物体旁边会有意无意地向上看,去寻找它的轮廓,如果过于高耸,找不到它的边缘,他就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压抑、不安全,所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必然有一个适宜的高度不致于使人产生这种感觉。在上述视力范围内确定的建筑高度无疑是最人性的:方便、轻松,但在商业街这样特别金贵的地方显然是很不经济的。
现在以“公共距离”W=3.60~7.50m为基本宽度,来确定最大适宜建筑高度H=h+W/2.tga,其中h为人眼的高度,这里取较高人体地区男子正立时眼的高度1.57m另加鞋厚度0.02m为1.59m;a为仰视角,为求得建筑主要视力范围内的最大高度,这里取为30°;W取为7.50m, W/2表示人走在中间的宽带区内。可知,H=3.76m,这也就是一层房的高度。
如果考虑到区位的经济因素,那么视平线上方a=55°是最大的仰视角,由此确定的视野内最大经济建筑高度为H=h+W/2.tg55°,即H=6.95m,这也就是二层楼的高度。
厦门市梧村汽车站地下商业街位于厦门火车站对面, 南临厦禾路, 东西两边分别为凤屿路和湖滨东路。工程处于厦门市交通最繁忙的路段, 还有人流量大的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 长期以来是厦门市的交通瓶颈。为实现人车分流、减少交通压力, 同时充分开发城市地下商业空间, 在梧村汽车站主楼地下室的南外侧 (厦禾路上) 修建此地下商业街。地下商业街总长415m, 两端的宽度为35~38m, 中间段约186m长与梧村汽车站主楼地下一层连接, 详“图1地下商业街总平面图”。地下商业街还有六个地下通道与火车站以及其他建筑物, 或周围道路相连接。
厦禾路为城市主干道, 交通流量大, 施工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快地恢复路面结构, 缩短施工中的交通管制期限, 降低因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故本工程采用逆作法施工, 施工顺序为:支护桩→人工挖孔桩 (工程桩) →钢管混凝土柱施工→顶板施工→顶板下开挖土方→底板施工→侧墙施工。尽快完成地面作业, 转入地下, 形成上下分离, 互不干扰的局面, 能尽可能地减少地下街施工对厦禾路交通的影响。此外, BRT (Bus Rapid Transit城市快速公交) 在厦禾路中间全程高架通过, 其桥墩 (BRT柱) 穿过地下街, 与地下商业街同时施工, 因此必须有精心的设计, 有紧密、良好的配合, 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
地下商业街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0.15g, 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地下室顶板采用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 底板采用无梁楼盖结构, 钢管混凝土柱与顶板铰接, 与底板刚接。本工程的底板埋深深, 浮力水头大, 总体长度超长 (长415m不设伸缩缝, 采用“跳仓法综合技术”) , 与主体钢管混凝土柱及BRT柱连接复杂。在设计中着重对以上这些重点、难点部位进行分析, 通过验算比较, 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场地地质情况
本工程原始地貌属山前冲洪积裙近港湾滩涂地带。地表总体上由南东向北西倾斜.场地的土层分布情况起伏较大, 土层主要按以下分布:
(1) 杂填土:上部0.5~0.6m为道路路面, 其余地段主要为杂填土, 厚1.10~7.10m, 属不良地基层。
(2) 1粘土:层面埋深为1.30~7.10m, 层厚0.50~3.90m。该层力学性质一般, 具中等压缩性。
2泥质中粗砂:层面埋深0.50~7.00m, 层厚0.50~8.40m。该层力学性质较差, 具中等压缩性, 中等液化土层。
(3) 1砂质粘土:层面埋深1.20~9.10m, 层厚0.4~11.50m。该层力学性质较高, 具中等压缩性。
2泥质中粗砂:层面埋深为4.10~11.50m, 层厚0.30~8.40m。该层力学性质一般, 具中等压缩性, 中等液化土层。
(4) 残积砂质粘性土:层面埋深1.10~17.5m, 揭露厚度0.20~13.80m, 力学性质较好, 具中等压缩性。
(5) 基岩风化层 (依次为 (5) 1全风化花岗岩, (5) 21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 (5) 22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 (5) 2中风化花岗岩) :层面埋深为4.90~36.50, 揭露厚度4.60~27.10m。力学性质较好, 具低压缩性, 其中 (5) 2中风化花岗岩可视为不可压缩层。
地下水的类型及条件:
据钻探揭露,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潜水。各钻孔内实测, 初见水位为1.00~3.00m, 混合地下水稳定位埋深为1.20~3.50m (相对应黄海高程2.04~5.85m) , 地下水主要流向为由西南向东北。根据厦门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1~2m。建议场地历年最高水位按相应路段厦禾路中线标高 (黄海高程5.51~7.71m) 以下1.0m考虑。
三、地下室底板结构设计
(1) 地下室底板受力分析:
地下室底板典型跨度为8.6m, 9.5m, 9.5m, 7.4m, 沿纵向宽度为8.4m, 详“图2典型底板平面布置图”, 以此做设计分析:
a.厦禾路路面标高:0.400m, 顶板标高:-1.600m, 底板标高:-8.100m。
b.底板厚度为600mm, 底板上建筑面层200mm。
c.水头高度= (0.4-1.0) - (-8.1) +0.6=8.1m, 水浮力:P=81kN/m2。
d.以典型板跨计算:8.4m×9.5m。
e.底板厚度:底板 (600mm厚) +面层 (200mm厚) 。
f.地下室底板设计荷载按以下工况分别计算:
a) .正向荷载计算, 用于计算底板正向内力及基础设计:
底板恒荷载如下:
面层:20×0.2m (建筑面层) =4 kN/m2
底板混凝土板:25×0.6m=15 kN/m2
合计:19kN/m2
底板考虑活荷载如下: (按荷载规范相应取值) :
本工况用于计算底板正向内力;叠加顶板荷载, 以计算基础。
b) .计算底板反向内力的浮力工况:
计算底板反向内力荷载标准值为: (1.35×水浮力-1.0×底板自重) /1.35 (输入PKPM时除以1.35) , 活荷载全为0, 容重为0。
典型板跨底板反向内力的浮力工况计算如下:
g.地下室抗浮计算:
a) .水浮力:P=81kN/m2。
b) .底板厚度:底板+面层, 自重
c) .顶板自重:
顶板2m覆土:18×2m=36 KN/m2
顶板混凝土板 (500mm厚) :
合计:48.5 kN/m2
d) .典型板跨整体抗浮 (标准值) :
通过以上分析, 本工程地下水位较高, 地下室所受水浮力较大:1) .本工程采用逆作法施工, 基础为人工挖孔桩, 钢管混凝土柱单柱单桩, 地下室所受水浮力由单桩承担所需桩径较大, 钢筋密集, 且本工程桩端持力层较浅 (部分桩基桩长仅为6d<桩径>) , 水浮力全由单桩承担实现困难;2) .地下室底板反向内力受弯作用较大, 底板配筋较多, 钢管混凝土柱与底板连接节点钢筋较多, 施工比较麻烦。因此本工程抗浮拟由人工挖孔桩及锚杆共同承担。
(2) 、锚杆设计:
本工程抗浮锚杆采用钢筋锚杆, 钢筋为2-32, 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240kN (锚杆抗拔承载力设计值=300kN, 锚杆做法详“图5锚杆详图”。因本工程的中风化花岗岩层面起伏较大, 故本工程锚杆按以下两种计算模式进行设计验算:
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岩石锚杆计算, 锚入中风化花岗岩Lg=2m的锚杆:
a) .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Rt=0.8πd1lf, 取砂浆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特征值f=0.4MPa
Rt=0.8×π×0.15×2×0.4×1000=301KN, 实际取240kN
锚杆抗拔承载力设计值
b) .所需钢筋
As=γ0·γG·Rt/fy, 取γ0=1.0, γG=1.25, fy=360N/mm2
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 表4.1.16考虑钢筋单面腐蚀率0.03mm/y, 50年单面腐蚀量为1.5mm, 则2根32钢筋按2根28计算截面面积, 则
As实=2×615=1230mm2, 满足要求。
b.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
a) .As≥ (γ0·Na) / (ξ2·fy) , 取γ0=1.0, ξ2=0.69, fy=360N/mm2
锚杆抗拔承载力设计值Na=300 KN, 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Nak=Na/γQ=300/1.25=240kN
As= (1.0×300×1000) / (0.69×360) =1207mm2, 选用2根32, As=2×804=1608mm2
b) .锚杆锚固体与地层的锚固长度
la≥Nak/ (ξ1﹒π·D·frb) , 取ξ1=1.0, 地层与锚杆间的粘结强度特征值frb=0.4MPa
la=240×1000/ (1.0×π×150×0.4) =1274mm, 锚固长度满足要求。
c) 锚杆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锚固长度:
la≥ (γ0·Na) / (ξ3·n·π﹒d·fb) , 取ξ3=0.6, 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fb=2.4×0.7MPaNa=300 kN
La= (1.0×300×1000) / (0.6×2×π×32×2.4×0.7) =1480mm, 锚固长度满足要求。
c整体抗浮所需锚杆数量:
如不考虑桩的抗拔作用, 1616kN/0.9×240=7.5根。
d锚杆布置:
锚杆的抗拔机理可视为为一弹簧体, 底板在浮力作用下变形, 锚杆与之一起变形, 由变形产生拉力。锚杆变形与底板变形相协调, 与底板结构共同受力。本工程地下室底板为600mm厚的混凝土板, 在浮力作用下 (底板反向内力的浮力工况荷载为67kN/m2) , 底板的变形量为3~5mm, 也就是锚杆弹性变形量为3~5mm, 根据梧村汽车站一期所做锚杆抗拔实验 (详梧村汽车站一期锚杆抗拔实验数据表) , 锚杆对应弹性变形区段3~5mm, 锚杆拔力为200~350kN。本工程设计锚杆承载力取值为特征值230kN (即设计值300kN) .能充分发挥锚杆的抗拔作用。锚杆在底板中均匀布置, 与底板协同工作, 减小底板反向内力的浮力荷载。典型板跨锚杆布置详“图6锚杆布置图”。
e锚杆与底板协同工作分析:
利用同济大学3D3S软件模拟锚杆与底板变形协调, 底板采用1000mm×600mm (宽x厚) 梁等代, 工程桩视为固定支座, 锚杆视为弹性支座, 弹簧刚度根据一期实验结果, 取值为65kN/mm。根据计算结果, 详“图7 3D3S软件锚杆与底板协调变形分析”, 柱中板带锚杆应力标准值约为180kN, 柱上板带锚杆应力标准值约为135kN, 锚杆总的抗拔应力为标准值1220kN, 相当于反向内力的浮力总荷载:67×8.4×9.5=5346kN的22.8%, 减小了底板受力, 减小了底板截面及配筋。
(3) “跳仓法综合技术”的应用:
本工程为415m超长地下结构, 按照规范进行设计, 一般要设置多道永久性伸缩缝或者设置后浇带以解决超长结构的混凝土收缩变形问题。但永久性伸缩缝的防水处理很难处理, 将成为该工程非常大的一个隐患;后浇带的方法工期太长, 不能满足对本工程的工期要求, 不适合采用。因此, 本工程聘请王铁梦教授进行现场指导, 将“跳仓法综合技术”这一先进技术运用到本工程, 取得圆满的成功。
a“跳仓法综合技术”的原理:
超长混凝土结构由于混凝土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控制问题, 实质是“抗”与“放”的问题。所谓“放”是指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采取措施让其充分伸缩, 以尽量减少残留在混凝土内部的收缩应力, 从而减少裂缝产生, 如设置永久伸缩缝、后浇带以减少模板支撑系统对混凝土收缩的约束等。所谓“抗”是指采取设计、施工、材料、管理等措施, 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应变, 减少裂缝产生。由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早期的温差及收缩大, 而后期温差及收缩小, 故应先“放”后“抗”。
“跳仓法”是将上述的“抗”与“放”的原理结合起来。也就是“先放后抗、抗放兼施、以抗为主”的综合办法。具体做法是:先把超长混凝土结构按长宽各30~40m分成独立块体, 早期隔块跳仓浇筑, 后期分块封仓, 从而起到早期混凝土主要靠分块释放温度应力, 后期主要靠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承担温度应力, 从而达到控制裂缝的目的。跳仓法的间隔时间一般为710d, 同时结合相应“抗”的措施。
b底板结构“跳仓法”方案:
整个地下室底板按“图8底板施工分仓平面布置图”所示进行分仓。首先采用跳仓法, 先跳仓浇筑, 然后分块并仓, 最后连仓。
c“跳仓法综合技术”相关措施:
为配合“跳仓法”施工, 做到“先放后抗”, 从而防止裂缝产生, 采取以下超长结构技术措施, 也就是“抗”的措施:
a) 设计方面
(a) 板配筋加强措施:底板配筋除设置受力筋外, 适当考虑设置温度筋, 适当提高配筋率。钢筋做到细而密, 间距小于150mm, 沿纵向钢筋筋布置于横向外侧。
(b) 梁配筋加强措施:纵向梁的腰筋配筋率为每侧0.25%, 且腰筋细而密, 间距控制150mm以内, 腰筋采用焊接接头, 构造同受力筋。
(c) 底板的梁侧与地模 (模板) 间采用柔性夹层, 以减少地基土 (模板) 的约束作用, 充分释放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d) 施工缝采用钢板止水。
b) 材料方面
(a) 采用低水化热低强度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利用90天强度) , 掺入适量的一级粉煤灰;采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不掺入任何早强剂。
(b)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特别是粗、细骨料含泥量分别控制在1%及3%以下, 粗骨料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 细骨料采用中砂;水灰比控制在0.45左右;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12±2cm以内。
c) 施工方面
(a) 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高于32°C, 如降低骨料温度及搅拌混凝土时加入冰屑等;同时在浇筑时, 选择当天气温较低和交通便利的时间段进场浇筑混凝土。
(b) 板中预埋的设备管线采用钢管, 且用双层钢丝网加强。
(c) 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进行浇水, 充分润湿;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时间适当加长, 增加混凝土密实度。
(d) 混凝土浇筑两小时后至初凝前二次振捣、二次压光或多次压光, 以防止出现早期塑性裂缝。
(e) 加强养护, 混凝土初凝后, 采用薄膜覆盖保水, 和采用搭盖黑色透气纱帘隔热, 定期喷雾或喷淋养护, 养护时间不小于14天。
d) 施工监测
本工程委托监测单位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 以信息化控制指导施工。根据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以及应变状态, 对有可能出现裂缝的区域提前预警, 随时监控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通过“跳仓法综合技术”的应用, 在不设缝的情况下成功地解决了本工程415m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和渗水问题。“跳仓法综合技术”简化了施工工艺, 提高了工效, 加快了施工进度, 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能, 并在节能、节材、降低成本方面, 都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底板配筋及节点处理:
a通过以上计算分析, 考虑锚杆与底板协同工作的作用, 及底板采用”跳仓法综合技术”施工, 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的影响作用, 经过计算并适当提高构造配筋, 典型板跨底板板配筋详“图9典型底板平面板配筋图”。
b底板钢筋与钢管柱连接详“图10底板钢筋与钢管柱连接详图”。
c通过与“BRT”项目设计公司沟通配合, 根据“BRT”项目设计公司提供计算数据, 在底板位置处可认为上部的BRT结构的振动对本工程底板无影响。因此底板与BRT柱采用固定连接方式, 之间设置两道钢板止水带, 保证连接缝处不渗漏, 具体详“图11底板与BRT承台连接大样”。
结语
厦门市梧村汽车站地下商业街415m超长底板的设计与实践中, 采取合理、合适、可靠的设计方案, 配合“跳仓法综合技术”的应用, 缩短工期, 节约造价, 使工程顺利完成投入使用, 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铁梦“.抗与放”的设计原则及其在“跳仓法”施工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2) .
【关键词】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分隔内庭;疏散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型商业购物建筑不断且逐渐呈现规模大、消费功能多、人流量大、流线复杂等特点,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却也埋下安全隐患,若不小心发生火灾,则可能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或损失。为此保证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安全性、合理性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展开探讨。
一、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现状分析
(一)建筑空间多元化,不确定性大
大型商业建筑中商铺、小店等很多,空间呈现多元化特点:有的商铺占地面积大,有的只是一个小摊位;有的店面设置比较开放,有的却是封闭式的形式;有的店面为了追求美观,吸引客人,进行了相应的室内外景观设计和布置。这种空间的多元化增加了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不确定性和难度。如某商业建筑一层是化妆品、服饰店,二层是服饰店,三层是餐饮,等等。
(二)空间防火要求与使用功能相矛盾
第一,目前我国大型商业建筑消费功能多且规模大,多数人群难以在建筑内一览无余,经常需要依靠指示牌找路,空间识别性差。第二,大型商业建筑人员疏散区域主要是楼梯间,但一旦发生火灾,人们下意识的是乘坐自动扶梯逃离,易出现混乱场面。且通过楼梯间疏散时虽然有指示,但若没有专人负责,也易出现混乱、拥挤现象,或多或少会造成意外事件。第三,不同商家由于经营业务不同、功能不同、占地面积不同,时常出现与防火设计标准不相符的行为或者占用防火分区面积。若严格按照防火分区标准设计,则会影响商业布局及业务运转。第四,大型商业建筑一般有多层,每层经营产品不同,且人群密度也不同,即商业建筑具有人员不确定性,且国家相关法律中也没有明文规定,这就导致人员疏散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施设计难度大
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施设计难度主要体现在防排烟设施上。对于空间大的建筑来说,若建筑顶棚下有热气层,则烟气会水平弥漫,而很少向上扩散,这就导致火灾探测器在短时间内难以捕捉到烟气,而一旦发现报警时火灾已发展成一定的规模。为此必须把火灾源处的烟气控制在小空间内,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
此外,商业建筑后期装修材料一般具有易燃性,加大了防火设计难度。
二、新时期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要点
(一)“分隔内庭”设计
大型商业建筑具有空间大、跨度大、功能区域多、市场单元多等特点,为此大型商业建筑需进行“分隔内庭”设计,一旦发生火灾则可以通过分隔内庭水平疏散人员,相比垂直疏散方式具有疏散人流更多、效果更高等优点。
火灾的主要危害是烟气的弥漫,为此进行防烟区划分和设计。具体来说,平移式天窗分隔内庭设计总体需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防烟隔离带宽度充足,避免燃烧物连续燃烧;同时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及时的将烟气自由排出。②预留足够的人员疏散通道,避免人员疏散时发生踩踏事件,造成意外事故。③隔离带附近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理,避免火势进一步扩大。由于市场单元多且杂,火灾可能经由分隔内庭、市场单元连接走廊等蔓延,为此设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分割内庭采光顶棚天窗可完全移动,且移动时间在45秒以内。②在设计平移式天窗时,不仅要将其和消防系统连接,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控制手段(自动控制或手动控制),便于火灾发生停电、报警系统失灵下还能打开所有的分隔内庭天窗。③分隔内庭设计材料主要为混凝土(不可燃)高度为1.2米左右,与市场单元连接的走廊宽度超过3米,两者形成天然防火檐。④连接走廊里面要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并在其两端设计挡烟壁。
大型商业建筑需利用平移式天窗进行分隔内庭设计,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可将分隔内庭完全打开,避免火灾经由分隔内庭与连接走廊上下蔓延,有利于人群水平安全疏散。该设计可以防止火势进一步扩大,减少商业建筑内财产损失;同时可以有效保护消防人员,便于其进入建筑内救火。
(二)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整体设计
第一,总平面布置。大型商业建筑建设不仅要考虑到交通、地段等因素,还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相关标准选择正确、合适的建设地址。在总平面设计前,要对附近的地形、交通、经济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保证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总平面布置符合相关要求。当大型商业建筑与街道相连的长度超过150米或者总长度超过220米时,要设计横穿大型商业建筑的消防车道或者环形消防车道。同时大型商业建筑内部单元区之间、商业建筑与外面附近建筑之间的防火距离要符合规范。
第二,防火分区设计。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防火区划分,且以建筑类型、性质、耐火等级等为主要依据确定防火区的面积。同时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操作。
第三,疏散距离设计。《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对建筑安全疏散距离有明确的规定:建筑内任何地方距离安全出口最近距离最好在30米以內。若建筑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完善,则安全距离不超过37.5米。
第四,疏散指示合理。发生火灾时,人们一般比较惊恐,判断意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若疏散指示不明确或复杂,则会让人们看不懂,延长疏散时间,可能造成意外事件。为此疏散指示设计要简单明了,醒目,在烟气弥漫中也清晰可见。
(三)步行街、内通道等双重防火设计
第一,市场单元内部增设内部通道,起隔离作用。相关标准表明高层民用建筑防火间距在9米左右,则通道宽度在6至13米之间。
第二,室内街采用防火玻璃。防火玻璃严格按照耐火性设计,且具有透明性,可以开阔人们视野,便于人们在火灾中辨明方向。
第三,安全出口及疏散楼梯设计。大型商业建筑每个防火区内的安全出口最少2个,且安全门净宽度在1.4米及以上。此外,疏散楼梯要布置在合理的位置,楼梯宽度在1.4米及以上。
(四)实例分析——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工程设计
该工程属于浙江省义乌市,建筑面积1674 580平方米,占地面积543 260平方米,有两大块区域,各市场单元见设有连廊,并进行了分隔内庭设计,平移式天窗具体设计图纸如下。
图1 平移式天窗设计图纸
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商业建筑具有空间大、市场单元多等特点,给建筑防火设计增加了难度。为此本文从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整体设计(总平面布置、防火分区、疏散距离、疏散指示)、行街、内通道双重防火设计、“分隔内庭”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千里.大型商业建筑综合防火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丁沛.大型商业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
某工程由 1 栋 6 层商业楼,4 栋超高层住宅楼,1 栋 59 层超高层办公楼组成。本文以 6 层商业楼为例,分析总结超限高层商业建筑的结构设计方法。结合 6 层商业楼的建筑功能和结构平面布置的特点,设两道防震缝将其分为 A、B、C 三个区,分区后仅 A 区属超限高层,故本文主要介绍商业楼 A 区,下文所提商业楼均指商业楼 A 区。
本工程所在地区基本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征周期,多遇地震为 0.35s,罕遇地震为 0.40s.商业 A 区结构单元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故商业楼框架抗震等级应为 2 级。多遇地震计算时结构阻尼比取 0.05,风振计算时结构阻尼比取 0.02.2 基础设计
商业楼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采用桩加防水板基础。根据前期试桩检测报告结论,采用Φ700 钻孔灌注桩,抗压兼抗拔桩。基础埋深12.1m,远大于建筑结构高度的 1/18.经复核,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下基底均不出现零应力区,可满足高层建筑结构抗倾覆稳定要求。地下车库设计
地下车库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局部增加的剪力墙,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使得地下 1 层与地上 1 层的剪切刚度比大于 2,满足正负零作为地上单体嵌固端的要求,二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室内外高差处水平力的传递。商业楼室内及室外相关范围内,正负零零层采用梁板式结构,板厚 180 ~250,双层双向配筋,且配筋率不小于 0.25%.上部结构设计
(1)超限情况的判定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通知(建质〔2010〕109 号)”,对商业楼的超限情况判定如下:商业楼结构高度 29.2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属于 A 级高度高层建筑,高度不超限。商业楼3 层以上竖向构件缩进大于 25%,属尺寸突变(立面收进);商业楼地上楼层存在多处楼板有效宽度小于 50%,开洞面积大于30%的情况;④商业楼3 层和4层之间质心相差达 18m,大于相应边长的 15%,同时,考虑偏心扭转位移比大于 1.2,小于 1.4.综合以上分析,商业楼属于超限高层建筑。
(2)上部结构计算分析
在小震作用下,全部结构处于弹性状态,构件承载力和变形应该满足规范的相关要求。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第 5.1.12 条的要求,本工程采用 SATWE 与 PMSAP 两种不同分析软件分别进行了整体内力及位移计算,两种软件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结构体系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的要求。楼层最大位层间移角小于 1/550,满足 JGJ 32010 第 5.1.2 条,对不规则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本工程所选的三条波为 TH2TG035、TH4TG035、RH4TG035,每条时程曲线计算得到的结构底部剪力均大于 CQC 法的 65%,三组时程曲线计算得到的底部剪力平均值大于 CQC 法计算得到的底部剪力的 80%,故所选三条波满足规范要求。时程分析的结果表明,结构体系无明显薄弱层,时程分析法包络值较 CQC 法计算结果小,故结构的小震弹性设计由 CQC 法计算结果控制。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第 5.1.13 条的要求,对商业楼采用弹塑性静力分析方法进行了补充计算。两个方向罕遇地震下性能点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小于 1/50,小于规范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因此宏观上商业楼所用结构体系能保证大震不倒的设计要求。
在通过二阶段设计实现三个水准的基本设防目标以外,针对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抗震性能化目标:设防地震作用下,中庭连廊等薄弱处楼板内双层双向钢筋不屈服;设防地震作用下,悬挑梁根部框架柱及大跨梁两端相连框架柱斜截面抗剪按弹性设计,正截面抗弯按不屈服设计;PMSAP 楼板应力分析结果表明,中庭连廊根部、平面凹口阴角位置一般为应力集地区域,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楼板主拉应力不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楼板不会开裂,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应力集中位置楼板主拉应力略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但适当加大楼板配筋,即可满足楼板内钢筋不屈服。
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利用 SATWE 进行弹性设计和不屈服设计,分别校核悬挑梁根部框架柱及大跨梁两端相连框架柱的箍筋和纵筋,并与多遇地震计算结果一起进行包络设计。计算结果表明,配筋值均在合理范围,配筋切实可行。通过以上性能化设计措施,在对结构的经济性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增加了建筑的安全性。
(3)上部结构设计针对偏心布置和扭转不规则,设计时,尽量使结构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布置中对称均匀布置,避免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之间存在过大的偏离;加强外围构件的刚度,增强结构的抗扭性能。计算时,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设计时适当加强受扭转影响较大部位构件的强度、延性及配筋构造。通过调整结构布置,将考虑偶然偏心下的最大位移比严格控制在 1.4 以下,第一扭转周期和第一平动周期比严格控制在 0.9 以下。
针对立面收进带来的扭转不利影响而采取的抗震措施详第(1)条。构造上,对收进楼层(4 层)加厚至 140mm 且双层双向加强配筋,配筋率不小于 0.25%,但为减小大跨部分楼板自重,室内大跨度区域楼板厚 120mm,屋面大跨度区域楼板厚 130mm,收进部位上下层楼板(3 层和 5 层)厚度不小于 120mm,并双层双向加强配筋。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的相关规定,体型收进部位上、下各两层塔楼周边竖向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框架柱在此范围内箍筋全高加密,提高纵筋配筋率;收进部位以下两层结构周边竖向构件配筋加强。
针对因开洞形成楼板不连续情况,整体计算时按实际开洞情况建模,并将以上楼层定义为弹性膜,以考虑楼板不连续对结构的影响;同时,构造加厚连廊等薄弱区域楼板至 130mm 厚,并双层双向配筋,配筋率不小于 0.25%.结语
本文对某超限高层商业楼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的设计要点可总结如下:(1)结合建筑功能和结构布置合理设缝,规避平面布置的不规则;(2)优化布置结构抗侧力构件,适当加强外圈构件的刚度,提高结构的抗扭性能;(3)采用两种软件进行多遇地震弹性分些,结构应满足相应的强度和刚度要求;(4)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验证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并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包络设计;(5)补充罕遇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控制性能点层间位移角不大于规范要求;(6)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目标;(7)利用概念设计原理,结合规范要求,对薄弱部位进行构造加强。
参考文献:
——中国商业街色彩设计方法初探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摘 要]虽然我国对城市形象展示设计的理论研究早已开始,但对城市商业街领域的涉及是少之又少,或者只做出纲领性的指导原则,缺乏具体的方法研究。本文正是从城市形象展示设计的角度,对中国商业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色彩问题之解决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以理清自己对城市商业街形象展示设计的思路。[关键词]方法;色彩;形象展示;中国商业街 收稿日期:2004-12-06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高蓬(1978-),男,山东省青岛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申靖(1977-),女,山东省淄博人,江苏南京爱涛艺术有限公司设计师。
在《辞源》中,“色”有颜色,神态、气色,美色,景象、景色,作色、变色,种类和佛教用语七种含义;“彩”包含光彩、色彩,文彩、风度,竞赛中赢得的物品或赌博得胜所获的赌注、好运气四种含义。我们这里引“色彩”动词之属性,意在为商业街设色,更意于从色彩角度探析出改善商业街现有状况的方法。
一、中国商业街色彩的现状
近2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城市区域经济繁荣标志之一的商业街,也在这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在祖国大地上,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新兴商业街,所有的老商业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速度令世人惊奇。城市需要发展,经济需要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需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也需要改善,但我们
图2 国内某著名商业街一隅
图1 国外某商业街一隅
-1- 在急速发展的时候,忽略了一些东西,在不经意之中造成了不少遗憾,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与西方国家比较,同样科技含量商品的消费,而我们的消费空间与其大相径庭,何哉?(见图1与图2比较)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商业街的节奏感呢?它的品质感呢?它的识别性呢?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却没有享受到本应享有的色彩审美感受。我们许多人还不以为然。高速发展这把双刃剑,如今又像把噪音污染等其他社会问题带给我们一样,将商业街的色彩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
针对商业街色彩设计的研究,正是尝试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商业街形象展示设计系统的角度,为商业街色彩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依据。
二、商业街色彩设计方法探析
1.商业街色彩设计的对象
“城市街区,尤其是城市的商业街区,它是城市构成元素的集中点,它聚合了道路(包括扶手、围栏、路缘),照明(路灯、标志灯、聚光灯),讯息(交通标、路标、店标、橱窗、广告),服务(报亭、车架),休息(路椅),清洁(垃圾箱、下水道)等。在这些元素之中直接影响视觉与心理效应的是道路、讯息、照明三大类,也是出现问题较多的三大类。[1](p.1)这些皆为商业街色彩设计的对象,其中,道路、讯息、照明色彩是设计的侧重。
2.商业街色彩的分类
通过对商业街色彩设计对象的考察,按照人们在商业街中的视觉习惯(通常人们视点停留时间按长短排列为:店招橱窗所在建筑立面、人行道和车行道)和色彩应用面积的大小,商业街色彩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主体色,商业街两侧建筑立面中应用面积最大的颜色,通常面积比达到视域面积的70%以上,它是画面的基础色调,决定了给人的基本感受。
辅助色:视野中应用面积次于主体色的颜色,与主体色形成鲜明的搭配关系,共同构成商业街的整体色调。
点缀色:应用面积较小,起点缀作用,是对立面基本色调影响不大的颜色。其面积比根据情况一般控制在10%甚至5%以内。
3.商业街色彩设计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我们应当看到街区对人的影响是一个系统,它由多方面的元素聚合而成。”[1](p.1)商业街色彩设计除了包括做为色彩设计对象的人工因素外,还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它们包括:光线、空气、水系、山峦、环境植物等)以及人文因素(它们包括:区域文化影响下的色
-2- 彩偏好、历史性传承的消费习惯)的影响,另外,科技、工艺对色彩设计的宽度也起到一定的制约。
不容忽视的两个变量――时间与空间。
时间范畴上,一天中,从清晨到日暮,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在变幻,色温也发生了变化,人的感觉在潜移默化间也受到了影响;四季间,晴霾中,光在冷暖、明暗中游动,人们的心情也被之摇拽。
商业街色彩展示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人在这个空间中是流动的,随位置、视角的转换,色彩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色彩感觉与空间距离有直接关系。人在商业街中的位移大致皆在一个平面的范畴内,可以从横纵两方向的位移加以分析。
“日本芦原义信曾提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20-25m的模数,来调节纵向的节奏感。他认为‘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m,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在一边就有200-300m那样的市中心大厦上,若单调的墙面延续很长,街道就容易形成十分非人性的。可每20-50m布置一个后退的小庭园,或是改变橱窗状态,或是从墙面上做出突出物,用各种办法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2](p.32)色彩上的变换就是解决视疲劳,调节节奏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同样,横向上的距离的位移也会对色彩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曾就观察距离对色彩影响做过实验,具体方法为:取整开标准白板一张,置于店招橱窗立面上,白板中心与地面垂直距离约为1.72m(接近与人的水平视点),观察视点一直停留在白板中心,然后从与立面不同的垂直距离做出观察。为了便于观测,我们设定橱窗高度为H,观察者与立面的垂直距离与视域高度始终相同为D,在D与H比值不同时,得出以下结果:(见图3)
图3
观察距离对色彩的影响
-3- a. 当D:H=1时,一般可以看清橱窗细节,白板的色相、明度、纯度,基本仅受到橱窗色彩的影响。
b. 当D:H=2时,可以看到店招橱窗立面整体,白板受到店招橱窗色彩共同影响。c. 当D:H=3时,可以看清店招橱窗及背景建筑立面,白板受到这三者的共同作用。d. 如果D:H的值继续增大,白板自身色彩属性会继续减弱。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D:H值的逐渐增大,环境色对于主体色彩的影响是逐步增大的。这也就表明,色彩受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与其所占整幅画面面积比成反比的。
结合我们对色彩分类的研究可以发现,随视点的变换,视域中的主体色、辅助色是不断变化的,但同时又是有章可循的。按照人们对色彩的视觉习惯,视点多停留在点缀色上,由此可知,当视点落在店招的点缀色上时,主体色多为店招所在建筑立面的色彩,店招、橱窗色为辅助色;当视点转移到橱窗区域的点缀色时,主体色多为店招色彩,橱窗色为辅助色。这些,对于我们对总体控制店招、橱窗和建筑立面色彩,营造统一的色彩效果具有积极的控制意义。
4.商业街色彩设计的基本方法
色彩的调合、对比与构图,是对色彩进行研究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在各个领域已被广泛的应用,甚至在建筑外观色彩设计方面也有提及,但在商业街色彩设计中却有其特定的内涵。商业街色彩的调合、对比与构图三方法,是在对商业街整体色彩定位既定的情况下,对整体色彩与外部环境色彩之间、整体色彩与内部各段落色彩之间和段落内部色彩之间三方面进行总体的统合与调谐的三种方法,它们是基础色彩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但同时也对其内容和范围提出了要求。
(1)调和法
我们应当看到,商业街是城市的商业街,商业街周边居住建筑外观色彩构成了商业街周边环境色彩的主体,如果一味追求突显与标新立异,必然会造成与周边环境色彩的脱节,最终导致色彩污染。所以,商业街的整体色彩,首先应在居住建筑外观容许的范围内进行设计。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居住建筑外观色彩的统计(见图8)。[3](p.124-126)
图8 居民建筑外观色彩色相、明度、纯度对比规律的统计图
-4- “从表中可以看出,类似色相对比和邻近色相对比占了绝大多数。因此,中国城市居住建筑外观色彩的搭配大多是采用在孟塞尔色相环上距离不超过90°的类似或邻近色……短调的明度搭配占了绝大多数,其中以高短调为多,这说明中国城市居住建筑大多采用高明度的短调搭配,……弱对比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又以低弱对比为主,这说明中国城市居住建筑大多用色浅淡,纯度对比较弱,……。”[3](p.124-126)
正是通过整体上与周边环境的调和才为商业街内部诸色彩的调和提供了可能性。在对商业街色彩进行调和时,我们主要面对三对色彩关系的处理:段落主体色与段落主体色之间,段落主体色与本段落中的辅助色之间,同段落辅助色与辅助色之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点缀色由于与辅助色、主体色面积上相差悬殊,在街区中整体色彩中只作点缀与点睛之用,对整体的格调影响不大。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了主体色与辅助色的尺度,其明度较高、纯度较低,所以看上去非常清淡。在这样的前提下,色相成为变化中最主要的因素。通常会出现以下两种状况:在色相差距非常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明度或纯度上拉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避免出现死板、沉闷和视觉疲劳的感受;在色相差距非常大的情况下(接近于对比色时),也可以通过在明度、纯度上的变化来缓和由此而出现的强烈、刺眼、生硬等不协调的现象。
(2)对比法
与周边居住建筑外观色彩的调谐,随即限定了商业街内部主体色与辅助色对比的范围。这样,商业街的色彩中的主体色与辅助色的对比度大致在如下范围内进行:色相对比,其搭配多控制在孟塞尔色彩环上不超过90°距离的类似或邻近色相;明度对比,应多采用高明度的短调搭配;纯度对比,应多用对比较弱的浅淡色。这个范围内生成的主体色、辅助色为高明度低纯度色,其色彩明亮、柔和、轻快,配色效果柔和、明媚、温馨,易于形成和谐整体。
(3)构图法
首先,条状构图法是将商业街色彩以条状横向、纵向排列的色彩构图法,其中包括横向条状和竖向条状两种构图方式。
横向条状构图方式(图4),是指立面的色彩整体按水平方向延续,在一定范围内,不同色条之间的交界线总体为平行或
图4 商业街的横向条状构图
-5-
图5 中国传统建筑正立面近似水平线。这种构图方式会给人以舒展、稳定、平静感,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情是放松的、休闲的,同时会给人留下从容、幽雅、平和的印象,尤其在街区空间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感觉更趋于强化,所以这种构图方式为国内许多商业街所采用。这种意象的产生,可能与中国传统建筑给人的感受有传承关系。
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正立面大可分为屋顶、斗拱、构架、台基四个区域,每两区域的交界线皆为平行线(图5)。“屋子”是为人们遮挡风、霜、雨、雪侵袭的地方,它象征着合理、完整、安全与稳定,长久以来,这一印象已根深蒂固。
现今,商业街采用的横向条状构图多是与传统建筑的立面结构相对应的,从上至下分别为背景建筑立面与屋顶、店招与斗拱、橱窗与构架、台基对应台阶。当然,在尺度方面有不同的演化,结构方面也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减或是对应上的调整,但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是保持在完整、和谐、安全与稳定这一层面,所以较适用于旅游、休闲、服务性的商业街区。
竖向条状构图方式(图6),是指在立面上的色彩整体按垂直方向延续,不同色带之间的交界线总体为平行或近似平行线。这种构图强调垂直的趋势,往往给人挺拔耸立的感觉,留下理性、庄重、大方的印象,在空间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给人造成的视觉影响力更加强大。
这种构图方式的产生与体量较大
图7哥特式建筑、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装饰性外观
图6商业街的竖向条状构图 的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广泛兴建有很大关系,追根溯源,与欧洲哥特式建筑息息相关,只是建筑结构上的需要被逐步演化为今天的纯装饰性,而且呈简约趋势(图7)。但它们所传递的理性、庄重、韵律和神秘还是相通的,所以,较适合科技、电子类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商业街区的类型属性。
其次,自由构图法是指打破前两种构图法构图较平衡的状态,以局部不平横,但总体协调的方法,求得风格独特、个性张扬的艺术效果。商业街的类型需要十分广泛(餐饮、娱乐、旅游、休闲、服务、科技、电子等等),虽然对立面整体构图的规律性要求很强,但是也不排除引入色彩的自由构图形式。一般来讲,自由的色彩构图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给商业街带来极强的整体个性效果。但同时,对它的控制、管理的尺度和对专业色
-6- 彩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如果这个尺度控制不好,自由的过了火,也会适得其反。毕竟,商业街不同于画布,它是城市的一张脸面,给她化妆要按着她的结构和章法,妆要化的适度、得体才能准确的烘托出她的气质。
再次,点状构图法是在商业街区整体中通过小面积的色彩变化来烘托气质,增强节奏感和韵律、减弱视疲劳的方法。其性质和作用类似于前文所提及的三类色中的点缀色,但是其在整体中面积比要比点缀色大很多。一方面,色块的面积比十分重要,面积过大会使其色彩属性向辅助性质发生转变,并且会使整个画面想的呆滞、粗糙;面积过小,又会使得它显得多余或使人误认为为工艺遗缺所致。另一方面,色块间的距离尺度也是需要推敲把握的,这对整体街区色彩节奏、韵律感的塑造十分关键。根据笔者的亲身实证,结合日本芦原义信所提到的理论,20-25m这个模数,在100m的街区段落中还是很合适的。
最后,段落法是我们针对商业街狭长的特点,结合对商业街色彩设计的实践而提出的,它是指将商业街区分成诸多段落并对其进行色彩控制和调谐的方法。对段落的划分,一般是根据商业街本身的道路状况、建筑群落等原有的“硬件”状况和讯息传达的功能需要。其目的,是通过对街区的分解控制,来弥补由于街区过长而引起的呆滞生硬的不足或者是来解决由于构图法的局限而产生的整体协调性问题;还可以通过段落的划分,使街区生成色彩讯息功能分区(如通过色彩使街区标识性区域、段落变得更加生动,在人们的“认知图”上画下更显明的记号),从而形成宏观整体上对色彩设计的优化。
通过我们以上对商业街色彩设计的对象、影响因素、色彩的分类以及对其设计方法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色彩的设计方法:应先调和后对比,以调和为主对比为辅;以横向条状构图为主,以段落构图法、竖向条状构图法、点状构图法进行调节。
色彩的选取:整体的色调应倾向于清淡、中性。主体色、辅助色以选用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为益,而点缀色则允许采用高纯度的色彩。
色彩的面积:主体色面积应控制在整体面积的70%以上,剩下的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其中点缀色应控制在10%以内(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控制在5%以内)。
三、建议与展望
中国经历了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然而,“高速”并不代表着全面,我们的“高速”是以诸多方面的“不同步”为代价的,中国商业街的现状就是一个铁证。
就商业街色彩设计而言,我们呼唤学术领域更多的关注,为这一新型课题建立完善的-7- 理论支撑和方法论依据。同时,我们也呼唤管理层能够制定出更加健全、详尽的色彩管理规范,并且能提升色彩管理人员自身的色彩理论、实践水平,这样才能为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避免在制度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概念的异化提供可能。另外,我们在提倡大众进一步增强色彩意识和对色彩资源享有权意识的同时,更希望能唤起色彩专业设计人员和商家的公德心,希望能唤起他们对公共色彩资源的尊重,毕竟,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都是色彩的受众。
值得庆幸的是,许多城市的管理层已经开始对城市色彩问题投入很大的关注,有很多已经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如,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正式出台,并将于2004年开始实施。这正是向专业化的色彩管理跨出的第一步。我坚信,商业街色彩的具体则例的出台,也是指日可待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需求也会相应增长,这必将导致对其消费空间的色彩审美提出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消费产品的不断丰富,必将要求色彩所承载信息的多样化。这样,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又必然要求对商业街色彩设计的专业化和管理的专业化,继而,又会寻找商业街色彩设计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依据。所以,在此,谨以一篇粗浅的文章做商业街色彩设计方法的初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引起更多专家、前辈、领导的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地下商业街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地下建筑设施是使城 市结构功能演变需求的产物,对其规划的本质是一种综合各种因素的设计引导方式,而不应是纯粹的物质规划设计。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城市地下商业街空间规 划设计是对城市设计的深入,需要遵循行为心理学的基本要求,进行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地下商业街缺乏人性化设计剖析
形象单调,整体效果不佳。地下街外观缺乏统一的 形象、出入口不明显、地上显现物布置分散,不利于人们识别和对空间内部布局的整体把握。从外部空间进入地下空间时,缺乏过渡空间的处理,没有很好的考虑到 人的心理因素,加剧了人们的恐惧心理。
尺度不当,环境质量低。内部空间的尺度缺乏人 性,可识别性差,缺少与外界的联系,从而极易使人迷失方向,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和恐惧。多数地下人防空间尺度小而封闭,通风差、自然光线不足、湿度大、空气污浊、环境恶劣。
缺乏交往,场所精神不强。在现实的地下街规划 中,无论从地下商业街的整体景观环境上,还是每一层级的景观环境设计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视觉审美、心理安全的满足、社会交往场所的设计的缺乏。人在进入地下商业街的空间内 部时,地上空间环境向地下空间环境转变让人产生对生理和心理变化,无法寻求交往场所。内外空间割裂,可识别性差。在地下空间中,人们 看不到外界的景观,从而大大丧失了外界景观对视觉常有的一种引导作用,人们的视觉容易受到局限,如确定方位所需的外界参照物大为减少甚至没有,无法确定空 间的对应关系,使其定位能力变差,方向感变弱,容易加强人的紧张感。地下商业街人性化规划分析
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可以将人类的需求 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这也为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供了参考框架。人性化的地下商业街规划就要从地下环境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入手,依据人们 在地下商业街的需求层次:生理需求、行为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层次,来塑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生理需求可以通过一般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法来解 决。由于地下商业街特殊生理环境,如天然光线不足、空气质量较低、湿度大等缺点,所以对地下商业街的设计中,注意通风、采光、除湿等技术手段保证良好的舒 适度,对于满足人们最根本的需要,对于提高地下空间环境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是人性化设计必须做到的初级层 次,那么关注人行为和心理需求便是人性化设计的中级层次。地下商业街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人的行为心理和行为习性的关注,对人的环境认知和环境
体验规律的考 虑。既要有充满个性的、丰富多样的地下商业街,又要全面考虑城市地下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整体协调关系。
情感层次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地下空间的个性化、审 美、交流等各种高层次的需求。在对地下商业街的采光、通风、舒适气候等生理需求,对空间的尺度、可识别性、空间的多样性等行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要 对空间的艺术性、空间体现的地域文化性、人的参与性和亲自然性进行考虑,塑造出满足人们 情感需求的地下街空间环境。地下商业街人性化规划设计方法
4.1 生理需求人性化设计
在地下商业街人性化设计的最基本层次就是满足人 的生理需求设计,消除人们对地下街的种种不良心理。因此,引入天然光线,进行采光设计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式。
天窗式采光设计。对于浅埋式地下建筑,设置天窗 是向地下街引入天然光线的一种常用方式。天窗布局可以分为点状、条状和面状,按房间的大小和功能灵活处理。天窗的造型可为平面形、锥形、弧形、拱形等等。
天井式。地下建筑围绕一个与地面相通的下沉式庭 院或天井布置,并朝向庭院天井开设大面积的玻璃门窗以摄取光线。在通过天井获取自然采光的同时,也可通过在庭院中栽植植物,使人与自然界保持联系,减轻恐 惧感等不良心理反应。同时,植物花草的植入也可
以为地下建筑提供宜人的空气环境。
中庭式。地下中庭可以结合大厅、通道和入口进行 设计。应确定中庭在整个地下商业建筑的位置,尽量使之布置于平面几何中心,保证其服务半径不大于200m。地下商业街中庭平面形式宜采用矩形、圆形和方形。如采用三角形 则会产生动感空间,在具体的设计中也是可以尝试的。
4.2 行为心理人性化设计
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的地下街规划设计,既要符合 人的认识规律,也要符合人的经历体验,创造出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的心理环境,重视空间的舒适性、可识别性与尺度的适宜性。
空间的舒适性。在地下商业街的设计中,应采取一 些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不良反应,将地下商业街的环境尽可能地营造成与地面空间环境一样舒适。如在香港名店街的设计中通过入口下沉式广场引入自然 光、布置绿化,设置座椅,创造了舒适的活动空间。港汇广场贯通地上地下的商业空间中,通过在中 庭等公共空间布置绿化、轻质装饰,营造热闹的氛围来使人忘记身处地下的不良心理感觉,感到舒适愉悦。
空间的可识别性。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将形成人们城市意象的物质要素概括为五个方 面:路径、区域、边界、节点和标志。我们可以将城市意象五要素延伸至地下街空间使用,形成地下街空间可识别性的五个意象要素,从五要素本身的特征和处理手 法出发,改善现阶段我国地下街空间形态整齐划
一、缺乏可识别性的窘境。
地下街空间的方向感,可以通过地下空间内、外部 环境的设计实现。通过入口与外观设计以及内部空间的布局创造出一个布局清晰、组织良好、简洁而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来增强人在地下的方向感。和谐的比例和尺度。日本的芦原义信曾提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20-25m的模数是最合适的。以静安寺下沉式广场的设计为例,设计者很好 地符合了这个模数,下沉式广场基本上就是20m见方。静安寺下沉式广场约20m的宽度,相对于下沉式广场约7.2m的深度,D:H小于3,人们在广场中能够看清广场围合的界面的整体,整个广场既有一定的封闭感,又能形成整体感。
4.3 地下商业街情感文脉性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代表着非语 言的文化符号,其空间形式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意义或象征,同样对人们的行为与个性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所以,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也应反映所在城市的文 化特质,文化特质包括文化符号和文化观念两个方面。城市的地下空间环境的文化特质就要通过该城市的建筑文化符号和城市文化观念来综合体现。也就是说,各个 城市的地下空间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地下街在外观上具有的低可视性,使得其在保护历 史性建筑和传统城市风貌方面具有很好的优越性,对于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文化特色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扩建、英国爱丁堡市中心公主大街的 扩建、美国华盛顿东方艺术中心和非洲艺术博物馆等等都是很好的 范例。结语
本工程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总建筑面积181647.7平方米。地下室共三层,地下室三层设人防区。地下室二层设总变电所。地下室的其他区域为地下停车库及送风、排烟等设备机房。地上最高二十六层,其中一至五层为裙房,主要功能为娱乐、商业、餐饮。六至二十六层为办公楼。总建筑高度为97.7米,属一类综合楼。
二、负荷的计算及供配电系统方案
1. 负荷计算
本工程一次设计负荷的计算采用单位指标法和需要系统法相结合的方式。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采用单位指标法,一般商业为60~120VA/m2,大型商业为90~180VA/m2,但甲方的商务中心提出来商业的用电指标平均为200VA/m2,具体见表一提供的数据。
表一所提供的数据明显高于正常的设计值,如果按甲方商务中心提供的数据进行设计,势必造成用电负荷设计过大,设计值与实际明显偏差过大。单位指标是在用电设备功率和台数无法确定时,或者设计前期采用的一种接近于估算的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并不完全接近于实际的结果,因此,在设计阶段,有些建筑功能并不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单位指标法和需要系数法结合的方式对负荷进行计算。需要系数法,用电设备功率乘以需要系数和同时系数,直接求出计算负荷,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应该用广泛,尤其适用于变、配电气的负荷计算。需要系数法关键在于需要系数和同时系数的取值的应用,这两方面的取值合理,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更接近于实际的数据。需要系数值引用国外的数值,十多年来,我国一直沿用,没有根据地区的高速发展做过调整,需要系数值是由概率和统计学得出来的一个数据,对一不同地区,照抄照搬手册或者规范的东西,显然很不可取。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当地区的经济地理位置,发达水平,经济水平等因素,对同一地区,相当功能的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用电量设计。根据广州市设计院提供的数据,广州正佳广场变压器安装容量约110VA/m2,实际使用指标约为70VA/m2,天河城商场变压器安装容量为130VA/m2,实际使用指标约为60VA/m2。而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广州的万宁会用电指标为150VA/m2,广州会展中心用电指标为200VA/m2。以上两座建筑基本投入运行了数年了,变压器的负载率基本达不到50%。因为本商业建筑的地下车库部份面积约占总商业面积的40%,因此,为了满足规范及甲方商务中心的要求,笔者选100VA/m2为变压器的安装容量。
经过初步估算,商业部份变压器的总安装容量为14480KVA,选取用8台2000KVA的变压器。为了验证100VA/m2作为变压器安装容量的合理性,笔者又采用了需要系数法对本项目的商业部分进行了计算,由于甲方商务中心提供用电负荷指标明显高于手册及规范的要求,因此在选用需要系数时,可以取下限值进行计算来确定变压器,经过详细的计算,同样选用8台2000KVA的变压器,变压器的负荷在70%左右。以上结果完全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因此,在供配电系统的用电负荷的计算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纵横对比,到得实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采用需要系数法进行计算时,要合理选取系数,对于面积较大的建筑,在确定变压器时,需要系数可以选取下限值。
2. 供配电系统
经过以上计算,确定商业部份采用8台2000的变压器,考虑到本综合楼的一级负荷占的比例比较多,因此采用两路高压进线,采用两路高压联络的方式供电。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的规定,一类高层建筑中的经营管用的计算机系统用电、消防设备用电、备用照明用、电梯、潜污泵、生活水泵等用电属于一级负荷。商场空调用电、自动扶梯等用电属于二级负荷。由于供电局提供的两路10KV高压属同一个变电所,为了满足规范要求,特设置柴油发电机做为一级负荷的备用电源。一级负菏中又有消防设备和客梯,生活水泵等负荷,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高层建筑的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烟排烟风机等的供电,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设置自动切换装置。而客梯和生活水泵、潜污泵、机械停车等设备用电可以不用末端箱自动切换。因此把一级负荷分为应该负荷和确保负荷,分开两段母线供电,一级负中的消防设备由应急母线供电,客梯、水泵、潜水泵、机械停车由确保母线段供电。此种做法多增加一段确保母线段,客梯和生活水泵、潜污泵、机械停车等设备可以采用单回路供电,比起只采用一段应急母线段供应急负荷和一级负荷来说,省了双回路供电中的一个回路,节省了电缆的投资,同时也能满足《供配电设计规范》GB50052-2009第3.0.9规定,备用电源的负荷严禁接入应急供电系统。
三、照明系统
本工程属于大型综合楼,地下车库、公共走道、电梯厅、楼梯间、大堂休息平台等公共场所多,而且分散于各个建筑的的不同部位,为了节能,采用人工控制开关显然不合理,因此为了满足建筑的先进性、智能化,人性化的管理,本工程采用了I-BUS照明系统。
(1)车库照明
车库照明按功能分为车道照明和车位照明,正常营业时间,车辆进出频繁时,车库照明处于全开状态。非营业时间和下半夜时间,只需开启车道照明,并结合区域内动静探测器进行工作,当探测到有人进入该区域时,立即启动相应的局部照明,车停好或人车离开后,区域照明灯自动延时关闭。
(2)公共走道、电梯厅,门厅
公共走道、电梯厅,门厅等属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员的流动性除随时间的变化大,因此不同时间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对灯光进行控制。本设计按节假日、营业时间段、非营业时间段、晚间、安全、清扫等时间段的要求进行灯光控制。
(3)楼梯间、人员活动少的走道
对于楼梯间、人员活动少的公共走道实行声光控制,人到灯开,人走灯光延时关闭的方式。这种控制开关的优点是探测无方向性,能接收100~150Hz的声音后自动点亮灯具。
因此,采用I-BUS系统,初始投资会比普通照明相对大一点,但从长期运行的情况来说,它具有以下特点:
1)舒适,I-BUS系统可为现代建筑创造一个舒适、便利的环境。
2)节能,在满足使用者对环境要求的前提,还能根据人员的活动情况、工作规律、自然光状况来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
3)经济,采用1-BUS系统可以大量减少管理和维护人员、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水平。
4)I-BUS系统是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是开放性总线的标准,具有强大的兼容性,不同厂家的元件、软件在些协议下可以无缝兼容,可保障系统运行、维护的稳定性。5)整个系统只需要一条I-BUS总线,没有大量的电缆附加和繁杂的控制设计。控制模块安装在强电箱内,现在控制面板只需要一条I-BUS总线进行连接,采用24V安全特低电压供电,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本工程工采用了70个4~12路的控制模块,与采用普通控制开关相比较,它的初次投资差不多增加了30多万,但从长期运行的角度来说,I-BUS节约能源,降低运行维护费用,由于i-Bus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使整个照明系统可以按照经济有效的最佳方案来准确运作,不但大大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与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相比较,可以节约电能20-30%。大约两年半就可收回投资。另外,选用带消防输入信号模块时,可以轻松解决消防中要求应急照明灯具在消防时强制点亮的要求。以上所述,笔者认为I-BUS系统用于大型建筑的公共照明优点明显。
四、结语
关键词:商业街;地域文化;民族建筑
一、背景
城市中的商业步行街既是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特色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中的商业街都处在急功近利的建设状态当中,却丧失了它原有的个性,其中传统文化的丢失、缺乏地域特色等都是商业街规划中的突出问题。在商业街的建筑空间当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空间特色消失、识别性不强、业态混乱等。尤其是处在民族地区的商业步行街,地域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在这些地区中仍然有很多商业街功能单一,在建筑外观上仅仅是加入少数民族建筑的局部特征,而缺少对商业街整体氛围的营造,没有充分体现它的地域文化。
因此,在寻甸县塘子镇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中,应避免出现商业街建设中漠视地域文化和历史价值而出现的千街一面。要深入挖掘并且运用回族文化,把它建设成一个在传统文化中诞生的充满伊斯兰特色的塘子商业街。但是该如何体现它的文化气息,这就需要我们借鉴一些民俗特色浓郁的商业街案例。四川成都的锦里古街就是一个充满着地域文化的商业街。
二、从成都锦里商业街看民俗特色的体现
(一)对锦里商业街的概况介绍
锦里旅游休闲街区是以传统川西古镇建筑风格为主体,与成都市武侯祠相邻。古街“紧紧围绕三国文化、川西古风这一主题,通过其建筑群体、装饰材料、器具等各个环节全面展开”,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蕴含。古街在业态方面主要包括特色餐饮小吃、酒吧娱乐、特色旅游工艺品、府邸客栈等,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要求,把购物与娱乐融为一体,起到了娱乐带动购物的作用。此外,锦里古街会定期举行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使游客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充分体验当地的民俗魅力。
(二)对锦里商业街蕴含的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
“锦里古街的规划设计中,以明清建筑为形、以传统的川西古镇风貌为建筑风格”。古街的建筑与武侯祠的主体建筑风格是相一致的,它不但带有成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而且还保留了汉代建筑的特点。为了使建筑具有民居风格,色彩总体上以黑色、木黄色及灰色为主。在建筑符号的运用方面,宽街、窄巷、青石板路、栓马桩等都向游人展示了古街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所以锦里在建筑方面就突出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在锦里古街的空间布局方面,通过广场或庭院来连接步行街,同时在街道、广场与庭院中又以牌坊、诸葛井、碑碣等来作以点缀。在街道的两侧有展示蜀锦、蜀绣、剪纸、竹刻、皮影戏等。古街恰恰就是通过这些景观物件和业态业种来向游客传达了一种民俗民风。古街为了符合人们购物、逛街的心理习惯,就把街道布局成由宽到窄,让游客进入到一种紧凑的空间,这对商业气氛的营造也是很有利的。
(三)对锦里商业街业态业种的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锦里古街之所以能体现它的地域文化,首先是通过它的建筑构件来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其次它的业态业种和一系列景观小品营造出了古文化气息浓郁的空间环境,再次锦里古街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也是其一大特点,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使游客充分体验四川民俗的魅力。
三.寻甸县塘子镇商业街中民族特色的体现
(一)塘子商业街的背景研究
寻甸县塘子小镇位于昆明与曲靖两市之间,东面与马龙相邻,南面与嵩明相接,西面与北面是羊街与仁德。塘子小镇属回族聚居地,但是当地民居建筑却没有回族特色,“回味”已荡然无存,被严重地汉化。所以我们改造的重点就是要打造以回族文化为特色,旅游休闲为主题的商业街。但其街道路面不平整,需要进一步改善。街道两旁有温泉水流过,具有很好的地热资源。塘子与星河温泉度假酒店相邻,这就显示出商业街的区位优势。它可以把去酒店度假的游客吸引过来,给游客增加一个休闲购物的场所,也即商业街良好的客源的潜在条件。
(二)塘子商业街的规划定位及业态分析
塘子商业街要打造以回族文化为特色,旅游休闲为主题的商业街,在商业街的功能分区方面可以借鉴锦里古街的功能分区。这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设计商业步行街的“中心广场”概念,使“中心广场”成为商业街的“街眼”和必游之地;其次在商业街的横向和纵向设计不同的亮点和购物兴奋点,设计一系列景观小品,营造伊斯兰文化气息,引导观光休闲的游客流连忘返;此外还要设计休闲、观光、娱乐、美食功能,以休闲、观光、娱乐、美食功能带动购物。
塘子商业街在业态方面可分为:私房餐厅、特色民俗餐厅、特色休闲茶馆、轻便餐饮店、精品饰品店、艺术休闲区、特色文化主题店、特色纪念品店及创意市集等。通过这些区域来向游客传达塘子商业街特有的文化气息。
塘子商业街需定期举行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也可以作为与游客互动的节目,把它作为商业街文化气息的一部分。游客更多地是会被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商机,还可以让游客体验到塘子镇的民俗文化,增加游客在商业街停留的时间,从而带动购物。
(三)塘子商业街的街巷空间及尺度研究
“传统商业建筑的组合形式大体上可分为线状布局、线面组合布局、面状布局三种形式”。塘子商业街的改造就采用线状布局形式,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从商业街主入口开始,路经清真寺,至温泉出水口结束。
很多成功的商业街规划会很好地利用起短街、窄巷、连廊等小尺度的空间,以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曲径通幽”的短街不容易让消费者感到紧张和疲劳。连廊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二层的水平交通问题,还可以丰富商业街空间的层次,提升它的价值。它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在雨天能避雨、夏天能遮阳。只要商业街拥有这些空间,就会有很好的商业前景。
(四)回族元素在塘子商业街中的应用
1.回族建筑符号在商业街建筑当中的体现
伊斯兰建筑分布在世界各地,它最具共识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穹顶,并且穹顶也是一个非常雅致的符号。但是如果将穹顶硬性加入到中式建筑当中就会打乱原有的风格,破坏建筑形式,使建筑变得很不协调。所以在商业街的建筑中就必须要避免体量很大的穹顶的出现,它只能体现在一些小的景观小品当中。通过穹顶形式在小品当中的应用而大大增加伊斯兰的气息,从而把穹顶与中式建筑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回族建筑中的开孔也是人们共识性很强的一个符号。回族建筑多采用的符号是“拱”,主要体现在开孔上。“拱作为建筑符号,虽然不是回族建筑所独有,却是回族建筑普遍具备的一个特征”。弧形拱、半圆拱、三心拱、S型尖拱、等边尖拱、马蹄拱、复叶形拱等就是传统伊斯兰建筑常用的“拱”的形式。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商业街建筑当中,但这些“拱”的形式是否可以任意加入到中式建筑当中还需谨慎研究。通过尝试发现,当“拱”加入到建筑的硬件设施中,还是会使建筑不协调,破坏它的整体性,但是它可以运用到开窗、雨篷或者小标识等软件设施当中,这样依然可以烘托出浓郁的伊斯兰氛围。
2.回族纹饰在商业街建筑中的应用
伊斯兰的纹样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其中植物纹样主要沿用东罗马的传统,经过千锤百炼形成了精美的伊斯兰式纹样。而动物纹样是继承了波斯的传统,产生了美轮美奂的伊斯兰纹样。这些元素是比较容易融合到建筑当中的回族元素,可以大量运用到门、窗、柱基等各种软件设施中,丰富建筑的层次感。
3.回族元素在配套小品设施当中的应用
一个成功的商业街,它的商业气氛必定是很浓郁的,而气氛的形成除了利用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式,还要运用一些其它的建筑元素,比如路灯、指示牌、垃圾桶、室外餐饮座、花台、树池、地面铺装等。在塘子商业街的规划中就要以这些配套小品设施以及景观小品为媒介,运用回族元素来营造商业街的氛围。
在配套小品设施以及景观小品中最容易体现回族元素,因为这些与建筑群的风格不会引起冲突,所以我们在商业街的改造中重点就是以景观小品和配套设施来体现回族文化特点。这就可以把伊斯兰元素当中的开孔、纹饰甚至穹顶大量融入到小品当中。
在塘子商业街建筑的改造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把伊斯兰与中式两种元素风格合并或堆砌,而是要“用空间、环境、技术及概念等来作为协调的媒介,剖析历史,再认识历史,重新寻求不和谐因素间可对话的媒介”。从商业街的功能、美观、历史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式建筑。
随着类似于塘子这些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冲击,它们从原来功能简单的商业步行街发展到现在需要地域文化支撑的功能多元的商业街。这些商业街更强调拥有着商业和丰富的社会活动场所,强调从地域文化出发对城市的商业街进行统一规划,强调利用民间传统文化,营造城市特色。同时,希望通过对人文环境的营造,能让历史文化得到传播,通过继承这些民俗传统文化,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超越时空而共同拥有该城市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文亚军.成都锦里古街的空间分析[J].内江科技,2007,(06):44,78.
[2]胡宝哲.我国传统商业街道个性特征[J].新建筑,1987,(03):33-38.
[3]高蓝娟.基于结构形态的铁路客站造型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0.
[4]李苏豫.创造独特的地域景观城市——厦门地域景观特色与展望[J].福建建筑,2002,(04):3-5.
作者简介:
【商业街设计分析】推荐阅读: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分析05-24
对商业街特色化的分析05-29
携程商业模式分析09-13
商业模式分析方法09-17
人人贷商业模式分析06-03
机场商业发展趋势分析09-22
三亚商业市场分析10-04
黄石商业市场分析11-21
商业空间设计09-16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