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措施经费管理制度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措施经费管理制度(共8篇)

安全措施经费管理制度 篇1

1、公司及分公司(工程处)财务部门每年要建立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

2、各分公司、工程处每年要根据各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安全技术措施经费年度计划,经财务部门负责人、主任工程师审核确认,分公司经理(工程处处长)签批,并报公司财务部备案后方可实施;

3、各分公司(工程处)每年投入安全技术措施经费总额不得少于其年度施工产值的1%;

4、各所属单位根据其项目工程造价的1%预提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于项目开工和项目完成基础时分两次存入分公司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专户上;

5、各所属单位使用所提取的安全技术措施时,由项目经理提交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申请使用报告,由财务部门负责人、主任工程师签注意见,经分公司经理(工程处处长)签批同意后方可由财务从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专户中划拨;

安全措施经费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随着国家财力的日益增强以及整个社会对科技在社会经济进步中作用认识的提高,近年来,政府及一些部门和企业对科研领域投入的项目越来越多,资金投入量也越来越大。高校作为实施科研的重要机构之一,其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有政府资助的横向科研项目,有社会资助的横向科研项目和校内课题资助项目等。高校科研经费规模的增长极大地支持了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科研经费规模巨大、项目渠道多元化和支出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科研人员将科研经费最大程度地、合理地用于科研工作,实现科研经费效率的最大化,显得愈加重要和迫切,成为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笔者作为高校财务工作者,结合多年从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实践与体会,对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以期能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有所参考。

一、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轻预算,难保预算合理和严格执行

目前,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虽然都要求必须要有预算,一些科研项目,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对经费构成也有一定的科目要求,但对预算合理性起很重要作用的预算编制过程和预算人员组成缺乏必要的规范要求,这样势必造成科研项目预算与科研财务管理不相协调的局面。项目申请者认为,项目申请是自己的事情,预算应由自己独立完成,不与财务部门沟通;财务部门则认为科研经费只是一种代管经费,不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的讨论与编制,只在科研经费下拨后的报账过程中进行有关的审计与核算管理。因此,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在项目申报阶段,主要由项目负责人编制预算,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查,很少有专业财务人员参与。而在经费报销和项目结题验收阶段,主要由财务部门执行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前沿性和可行性,对国家有关科研经费核算的各项政策规定熟悉程度不够,对经费预算的审查流于形式,使得经费预算缺乏权威性和科学性,弱化了经费预算应有的制约力,使得项目任务实施与经费预算相互脱离。更何况,有许多科研项目,其经费资助基本上是根据项目类别确定统一的资助额度,如重大项目多少、重点项目多少等,根本没有经费的构成及其比例要求,极容易导致项目申报人依据资助额度和自己的经验编制预算方案。同一项目或同一科研任务,不同申请者的预算差异可能很大,以致项目经费预算在编制时就存在严重不合理性。对于预算不合理的项目,事后的审计与核算工作做得无论多么完善,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的作用都是有限的,难以发挥审计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的作用。

在经费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在经费下达时只知道经费总额,至于这些经费预算中支出哪些内容则往往不清楚,科研人员在每次报销时也不出示课题经费预算书,财务人员在日常审核工作中只能起到一个简单地审核票据合法性的作用,无法对每一项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项目负责人由于精力、时间、主观认识及其他原因,在科研经费的实际支出中往往未必严格执行预算方案,导致项目财务支出数与项目预算支出数不相符,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直至等到项目结题时才能发现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严重不符。预算成为项目申报的摆设或敲门砖,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有些项目,实际支出与预算严重不符,为了账面平衡或达到结题的要求,不得不大动干戈,对已发生多年的账目进行调整,为财会人员增添了的本不应有的工作量,同时,也违背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一些经费结余相当多,由于项目已结题,对剩余经费使用支出常常缺乏监管甚或不了了之。

(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规定不明确,支出随意性大

科研允许的经费开支范围中,除差旅费、会议费和管理费等科研软性费用有支出标准外,许多科研活动经费支出没有相应的标准,支出额度只能依凭报账人员提供的发票,很难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还有一些科研活动,虽然有支出范围和支出比例上的规定,但往往界限不明确或执行力度不一,使在日常项目经费核算报销过程中,一些支出项目和额度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乏可控性。加之项目承担人对科研经费支出的经常性和随意性,财务人员业务繁多,在日常审核工作中只能起到一个简单地审核票据合法性的作用,无法对每一项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导致了一些项目的科研经费在招待费、会议费和调研费等方面的开支比例偏高,而直接用于项目研究的科研业务费用、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购置费所占比例很低。一些项目,特别横向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及一些管理部门,往往认为这些经费是项目组争取来的,它的所有权归科研项目组,如何支配使用是项目负责人的事。科研管理部门注重的是本校争取科研经费政绩的最大化,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审核上一般要求不严,财会人员在审核经费的支出时,因为无法核实到具体的经费开支情况,只要有项目负责人签字的规范发票,就会给予报销。另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就是,尽管一些经费支出不在通常规定的报销范围内,或者虽在报销范围之内,但难以区分其支出是用在了科研项目还是用在了个人私事上,例如电话费、交通费和汽油费等。对这种情况,只要有高一级管理部门或领导的签字,也能给予报销。导致了科研经费支出的不规范和不严肃,不仅增加了财务人员审核工作的难度,而且会造成报账人对财会具体操作人员执行过程的误解和不信任,也易导致违纪违规和腐败现象的发生。还有一种不得不重视的情况,一些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其项目本身也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或收益,这些产品或收益往往即未在经费预算中体现,也没有纳入到财务部门的监管和审核范围,易导致科研资金的滥用。

(三)科研经费执行考核制度不完善,经费使用效率意识不强

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对经费预算与支出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实施奖惩。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促使科研经费严格按照预算和财务制度支出,进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的强劲动力与重要保证。目前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申报和争取普遍有大力度的激励政策,但缺乏经费使用效率意识及对科研经费预算与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的考核与奖惩,许多高校通行的做法是,为了鼓励教师积极争取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一到位,尚未使用就按一定比例提成对个人进行奖励,对一些特别能体现和评价学校科研水平的项目,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除了经费提成外还会拿出一定数量的事业费用于科研项目争取的奖励。科研管理部门也只注重争取项目、提取管理费或“政绩”,却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收益。这些现象已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病。

另一种激励或者可称之为考核的制度,就是以科研经费到位额度以及论著或论文的发表数量、成果鉴定数、专利数、获奖数及培养各类学生数等作为衡量指标进行奖励,并成为高校教师提职与提升的重要依据。其奖励的实施,既未对课题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分析,也未对科研成果的效益进行评估,重视成果绝对数量,忽视质量和“产投”比,无视科研人员的科学操行。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经费难免被用于非原预算所列开支范畴;没有针对质量和效益为基础的考核,就会形成大量低水平甚或垃圾成果,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限制科研在社会经济进步中的作用。科研成果考核不完善的副产品,就是致使许多科研人员把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在想尽各种办法争取项目,甚至出现“拉关系”、“跑项目”,把不相干的论文、代写论文或其他项目产出的论文充入需要结题的项目,不光降低了科研经费应有的效益和作用,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和科研环境。

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也只有收支概念,没有成本和效益意识。这种局限性使财务部门对科研资金的预算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监督。

二、改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和经费使用效率意识

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与科研或推广工作双肩挑,忙于自己专业工作,而且主观上认为反正有财会人员监审,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除了要重视费用支出审计过程本身外,还要加强对财经法律和法规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使得科研人员充分认识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人员与审计人员在财务制度认识上达到尽可能统一。可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或互联网、橱窗等形式进行宣传,使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实施财务人员参与经费预算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监管

科研经费的合理预算和严格执行是科研工作与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率,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工作性质和知识重点不同,在科研经费预算中有各自的专长和不足,若财务人员能参与到科研经费预算的过程中,将会弥补科研申报中仅由申请者预算经费的不足,大大提高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同时,由于财务人员参与了预算,在预算编制时即可对科研项目的性质、经费内容以及经费使用有所了解,有利于财务人员从科研立项开始就执行和监督经费合理支出,从而保障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合理性以及经费支出按照预算执行的准确性与严格性。在项目进行全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密切关注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当预算执行出现偏差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指导和制约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科研管理人员,可根据财务人员提出的预算执行情况跟踪课题的实际进展,及时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科研人员,则可依据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与帮助,及时调整和优化经费的使用。另外,从科研立项、资金到位开始,财务部门要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当项目完成或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根据有关科研结余经费管理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避免长期挂账,防止科研资金的浪费和流失。资产管理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也有必要与科研管理部门一道参与到科研管理中,使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达到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最终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和奖励制度

在科研人员业绩评价中,不仅要考虑科研经费的多少,项目的数量和层次,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和是否严格执行了经费预算和国家财务规章制度。在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时,不仅要考虑论文、专利和其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应综合考虑“产投”比是否高,以及经费预算和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尤其是关于经费预算和财务制度执行是目前亟待补充和加强的考核内容。财务部门除了日常的审计监督外,在科研项目结束或验收后,应对项目经费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与评价,将其结果提供给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则要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预算和财务制度评价结果进行奖惩或作为以后科研项目资助的参考依据。对于评价好的项目予以表彰奖励,对违反经费管理规定和科研管理规定,导致经费使用混乱、低效,甚至严重浪费的情况予以通报或惩戒,从而营造人人重视科研经费预算与管理及严格遵守经费预算与财务制度的良性科研环境。

(四)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科研经费管理透明化和广泛监督

现代社会中,互联网在信息透明化和监督大众化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也应充分利用其此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高校都已具备局域网和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将科技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以及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相连接,实现科研与经费的信息在相关部门间的共享和相互监督。例如,由科技部门将科研课题名称、下达经费单位、研究期限及经费预算方案等信息录到课题负责人名下,财务部门负责将收到的每笔收入、发生的每笔支出明细录到每个课题中,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快速地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课题有关信息,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监督,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高效化、透明化和监督群众化。

参考文献

[1]唐思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作研究,2013(2).

[2]黄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2(22).

安全措施经费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措施

“三公”经费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开支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三公”经费的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三公”经费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不重视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

不重视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经常出现“两张皮”的问题,无法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协调。由于财权和事权之间分离,责任与权力之间缺乏匹配,故而事业单位经常出现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资金使用效益差等现象。这些现象出现后,由于缺乏严格预算制度约束,相关责任人并没有受到应用的惩罚。一旦错误没有收到惩罚,那么错误就会有重现的可能。

2.财务预算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方面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用于基建,该类项目的支出十分明确,从确立方案到建设落实,由预算到实际支出,都有着严格的程序;另一方面则是“三公”经费支出,该部分缺乏合理的资金管理机制,甚至经费预算完全缺失。预算不仅是为下一周期的资金支出做好准备,同时也是用于监管资金流向和真实支出的重要依据,缺乏预算的“三公”经费,相当于只有监管意见,而没有监管依据,最终造成了经费持续升高的状况。

3.“三公”经费管理意识懈怠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自于纳税人,一个并不依靠经济活动而获取生存空间的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管理意识相对而言会十分淡薄。特别是事业单位的资金不会因消费过度而短缺,在这样的状况下逐步降低了“三公”经费的管理效率,甚至出现经费随意支出等问题的出现。

二、“三公”经费管理改革深化思路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

(1)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我国事业单位不参与经济活动,所拥有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在产和无形资产两个方面,首先应该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以科学的方式评价固定资产价值和折旧价值,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审查,做好产权登记等各项工作。固定资产涉及甚广,投资金额巨大,明确的信息公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透明“三公”经费的主要支出;其次要合理的控制资产流动,如公车、精密仪器等设备,应在受到民众监督的视野下进行资产转移或变卖,有效的控制提升民众认知;最后应合理的规划无形资产管理,将社会公信力提升到事业单位无形资产中,准确的衡量无形资产,逐步控制资产的支出和浪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三公”经费的支出。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必须要很多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否则民生和社会发展都会遭受阻碍,而事业单位的数量过多,在统一监管的难度上就会增加,逐渐出现各式财务纰漏,影响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也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造成威胁。因此,必须协调好各方机制,科学的实现资产管理,从根源上减少公费支出。

(2)设立暂付款管理制度。在“三公”费用支出方面,绝大部分支出用于“三公”事项,而一些公款私借问题,也会划入到“三公”经费中,而还款时又会因项目不明而成为了不明资金,最终排除在事业单位的整体账目之外。因此,必须完善和建立暂付款制度,明确费用支出科目,将其与“三公”经费严格区分,并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控制资金支出和回流,在单位透明财务信息的支出项上单独明示该信息。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资金运行质量

(1)落实“三公”经费预算制度。预算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三公”支出,同时也能够作为社会各界的监督依据,对于“三公”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事业单位财务深化改革的日新月异,特别是2013年元旦实行新会计制度以来,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要求逐渐增高,采取“三公”经费支出预算也是势在必行。

(2)实现“支收双线”管理。事业单位不参与商业活动,没有从市场中获取资金的能力,其收入大多为财政拨款,另一部分则来自与资产盈利,如房屋租金、罚款、赞助等。实现双线管理,是讲收入和支出进行区分,收入应明确记录资金来源和拟资金用途,而支出应分为公共服务支出和“三公”经费,将资产管理进行细分,能够控制资金运行质量,同时让财政部门的监督有据可依,通过合理的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而控制“三公”经费。

(3)落实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该措施对于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明确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有效的控制资金支出和流向,实现单位财务的整体管理。目前國库集中收付实现在我国县级和乡级单位中,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具体内容为:一方面是控制县级财政,取消所有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由当地财政部门统一开设;另一方面是对乡级事业单位管理,将银行账户拆分。该措施实行后,事业单位的员工工资将由县级财政部门统一发放,通过银行领取工作,资金的拨付也必须通过县财政账号,使资金支出和流向能够明确。对于“三公”经费而言,由于部分事业单位不再掌控巨额资金,大部分“三公”将由县财政支出,如此则能够合理的对“三公”经费进行管理,在财政部门的控制下,“三公”的支出需求必须能够合理合规,才能够获得资金。

(4)严格控制采购事项。在“三公”经费中,并没有明确事业单位采购行为下的支出,也可以理解为采购所花费资金并不算入“三公”中,但是部分采购行为,与“三公”经费的公务招待也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信息并没有得到明示,逐渐造成了采购中的灰色地带。因此,需要加大事业单位采购管理,严格控制资金支出,并采取招标等形式,消耗品和部分大型高额物品由招标确定采购,牵涉“三公”事项的采购,财政部门一律予以拒绝。严格控制采购,是控制“三公”灰色地带最为有效的方式。

3.严肃责任追究制度

(1)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财务管理分级制度,由单位最高层级管理者负财务全责,次级管理者负事项责任及监督责,财务工作者负全权监督责,明确责任机制,严格控制资金使用,将财务管理和“三公”经费列入到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中。

(2)建立监管制度。对“三公”经费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设立有效的“三公”管理,所支出费用必须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审核,以制度实现“三公”经费管理。

(3)严格责任机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大部分部门会涉及到“三公”经费的使用,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责任机制。对于“三公”经费支出不明、超标等行为,以责任机制进行处罚。

4.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控制度

有效的进行财务内控,合理的规避财务风险,无论在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中,皆是最为重要管理工作。控制内部财务状况,不仅需要有些的财务工作者,也需要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明确“三公”经费的支出,经费的使用必须经过主管领导和财务领导签字授权,经费支出后需要向单位递交完整发票,否则资金支出由个人承担。同时完善审计制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审计工作,对财务状况实行“无死角”监控,进而有效的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的“三公”经费管理。

总而言之, “三公”经费是我国一项巨大的财政支出,每年支出费用数十亿元人民币,在这一背景下,若是财务状况不透明,监管不力,“三公”经费无法得以控制,我国政府公信力将会出现严重的下滑,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从其根源着手,合理的控制财务,才能够保障“三公”经费在合理、透明的情况下支出。

参考文献:

[1]王育红.浅议“三公经费”消费的治理[J].中国外资,2013(05)

安全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篇4

1、公司安全经费是公司用于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专项资金,安全经费归口集中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列支。

2、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安全经费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提出,经公司经理审批后列支。

3、安全经费的资金来源:安全资金提取标准为当年的安全经费不得上低于上年的营运收入的1%。

1、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等。

2、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计提的安全卫生费。3-

3、企业向承运单位和个人收取的安全风险保证金。3-

4、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列支的安全生产费用。

5、经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提出,追加计提的安全资金。

4、安全经费的使用范围:

1、安全生产检查费、宣传费、培训费、会议费。4-

2、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的购置及维护费。

3、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举报人员、执法人员的奖励费。

4、其他支出(安全资料的编撰印刷费等)。

安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篇5

第一条 本办法仅适用于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公路接线项目部(以下简称“本项目”)。

第二条 为加强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公路接线项目安全生产费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到位,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改善施工作业安全条件,减少施工伤亡事故,切实保障建设人员人身安全,保证费用支付的合理有据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 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坚持“合理支出、专款专用”的原则。第四条 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必须做到审批手续完备、帐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监督措施有力。

第五条 安全生产费用开支使用范围具体要求如下:

(一)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

(二)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费用;

(三)安全监测、探测设备、设施费用;

(四)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费用;

(五)安全生产检查与专项评审费用;

(六)安全技能培训及应急预案支出;

(七)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第六条 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的监督与管理:

(一)本项目应当确保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专款专用,在财务管理中单独列出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项目费用清单备查;

(二)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应当按照现行标准规范对本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项目部不得將安全经费挪做他用;

第七条 本细则未尽事宜参照安徽省公路水运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指南操作及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公路接线项目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执行。

第八条 本细则若与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公路接线项目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冲突的依据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执行。

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公路接线项目部

深圳市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篇6

文号:深财行规〔2011〕6号[内容纠错]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深圳市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市财政委员会联合市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深圳市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财政委员会 深圳市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深圳市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深圳市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是指市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市本级安全生产监管、培训教育、宣传推广、政策引导、风险管理等项目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模总控原则。安全生产专项经费规模由市政府确定。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申报单位的申请,结合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按照申报项目的轻重缓急,在经费规模内,合理安排经费使用项目。

(二)统一管理原则。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由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所有符合申报条件的部门均可在经费使用范围内进行项目申报。

(三)事权划分原则。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严格用于市本级事权支出,申报单位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市政府工作部门,不得与部门预算重复,不得用于超过10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四)项目管理原则。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实行集中采购。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四条

市安全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安委会)是市政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在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中承担以下职责:

(一)审定项目计划及临时项目。

(二)审查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和验收结论。

(三)指导、协调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工作。

市安委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安委办)。市安委办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在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中承担以下职责:

(一)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和要求,结合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发布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申报指引。

(二)受理项目申报、组织专家评审。

(三)编制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支出项目计划。

(四)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及验收。

(五)汇总计划项目实施情况并向市安委会报告。

第五条

市财政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财政委)是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在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中承担以下职责:

(一)负责经费的安排和管理。

(二)对市安委办编制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支出项目计划进行审核。

(三)办理经费拨付手续。

(四)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检查。

第六条

项目申报单位是市安委会成员单位中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在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中承担以下职责:

(一)按照本办法规定和市安委办有关指引申报项目,申报资料必须齐全、真实。

(二)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配合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四)按要求提供资金使用、项目实施及绩效情况等报告。

(五)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及验收。

第三章 经费使用范围

第七条 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

(一)用于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检查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事项:

1.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有关专项活动。包括检查、督查、整治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案拟制、聘请专家、审查、论证和验收等。

2.组织对危及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处置、执法、监察等。

3.组织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包括:聘请专家参与较大以上或者社会影响较大以及市领导交办的安全事故调查;配合国务院和省调查组开展重特大安全事故调查;为事故调查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二)用于安全生产公共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事项:

1.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培训。

2.开展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推广活动。

3.引导企业开展全员安全培训教育。

4.开展其他安全生产相关宣传培训。

(三)用于城市风险评估管理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事项:

1.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估、分级、监管、监控。

2.城市公共安全领域重大风险评估、预警、应急工作。

3.安全隐患举报受理、转接、交办与跟踪。

4.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四)用于引导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事项:

1.制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建设工作,督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法规、标准。

2.开展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推广工作,引导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3.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托管工作,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安全管理。

4.引导企业改善安全管理、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改造等。

(五)用于安全生产课题研究和推广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事项:

1.安全生产相关规划编制、课题研究。

2.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

(六)用于组织开展项目的评审、绩效评价和验收。

(七)用于经市政府或市安委会批准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项目申报与实施

第八条 项目申报流程:

(一)申报单位向市安委办提交申报资料,提出项目申请。申报资料须包括:项目内容、申请资金规模、申报理由、拟完成时间、可行性分析、绩效目标、实施方案等。

(二)市安委办受理申请后,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编制安全生产专项经费项目计划。

(三)市财政委对市安委办编制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项目计划进行审核。

(四)市安委办会同市财政委将安全生产专项经费项目计划报市安委会审定。

(五)市财政委根据批准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支出项目计划及有关规定拨付经费。

第九条 申报单位应于每年年底前向市安委办提出下一项目申请,市安委办应于项目申报后第二年第一季度完成审核工作。

第十条 审核通过的项目须于审核年底前完成。因故未能按时完成的,申报单位可向市安委办申请延时,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未能按时完成且未获准延时的,或验收不通过的,市安委办将撤销该项目,并会同市财政委将收回全部或部分专项经费;在执行过程中因故需变更或中止项目时,申报单位须按项目资金申报程序报市安委办同意后方可变更或中止;对因故中止的项目,市财政委将收回全部或部分专项经费。

第十一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申报单位应及时向市安委办报告项目完成情况,提交项目绩效自评报告,并申请项目验收。

第十二条

接到项目验收申请后,市安委办应及时组织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和验收。验收办法由市安委办另行制定。市安委办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和验收结论汇总向市安委会专题报告,并抄送市财政委。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单位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取消该单位下一的项目申报资格。

(一)未能按时完成申报项目且申请延时未获批准的。

(二)经批准延时后仍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申报项目的。

(三)项目验收不通过的。

第十四条 临时项目管理。

(一)临时项目是指在项目计划编制之后,在本办法经费使用范围内,由国家、省主管部门、市政府及市安委会临时指定的项目。

(二)临时项目经费总额不超过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总额的15%。

(三)临时项目由市安委办报市安委会审定,经批准后由市财政委拨付经费。

第五章 监督与检查

第十五条

市安委办、市财政委、市监察局、市审计局根据各自职责对市安全生产专项经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第十六条

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对弄虚作假骗取专项经费,截留、挪用专项经费,不按规定使用专项经费等行为,视情节轻重采取通报、撤销项目、追缴全部或部分专项经费等方式处理,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其他相关规定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委、市安委办负责解释。

安全措施经费管理制度 篇7

一、高校科研经费亟待解决的问题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预算是项目负责人申请课题时对经费计划收支所作的概算,常常因为不精通财务会计制度,在经费预算的申报和执行的过程中,制定的预算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目前,我校在科研项目管理责任的设置上,都是采用课题组负责制。科研项目经费由项目主持人审批,使得项目负责人认为自己对经费享有全部的支配权,而对财务人员报销审核制度不理解、不配合,实际支出明细与预算审批计划易产生偏差。科研部门一般侧重于项目的申报、立项以及一些程序性的工作,往往重立项,轻预算,只追求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规模,而忽略了对科研经费的全面管理。科研人员在进行项目申报时必须编制项目预算,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就随意编制经费预算,可当经费到账后,才发现实际开支和预算出入很大,导致实际支出无法按预算执行。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也无法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在实施预算过程中,科研经费预算有时形同虚设,致使预算无法按原计划执行,缺乏可操作性。

(2)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成本核算不够全面、准确。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费、实验材料费、科研业务费(含测试分析、差旅费、协作费、成果鉴定费、国内外学术活动费、业务资料及出版印刷费、数据采集费、专用软件购置费、邮电费、通讯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工资及劳务费、能源动力费、综合管理费及其他相关业务费(含税金、水电费、维修费、资源占用费等),应计入科研成本支出的学校公共资源使用费例如试验费、图书馆、实验或科研用房租金、水电费、科研人员工资及福利等都转嫁到教育事业费中,并未按量计入科研成本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够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预期成果所核算的成本,致使高校的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成本信息失真。

(3)项目重复申报,科研经费重复投入,且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多数高校把科研经费作为考核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师的重要指标,造成了多数教师从教学转战科研,项目经常重复申报。有的高校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时,同一课题分别以行业协会或学会课题进行申报、学校科研课题申报、学校所在市科技项目进行申报,高校主管部门教育厅科研项目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进行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行申报,有的学校多地多校区办学,利用异地建分校、信息关联度差、监督薄弱的特点,同一科研项目分别向A省、B省重复申报课题以套取资金,致使两笔资金一笔产出,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同一科研项目分别在不同省市重复申报课题,造成了科研经费重复投入,且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4)结题前突击花钱,挤占挪用科研经费。课题结题时,有的科研人员,为了保证经费额度不被收回,突击花钱的现象普遍存在。非理性购置科研设备的确是把钱花出去了,但所购设备却迟迟不能到货验收。更有甚者为了突击花钱,收集各种发票进行报账,如果科研经费开支控制不严,势必造成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现象。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我校是以矿业学科见长,横向科研项目多为与煤炭企业签订的,主要涉及煤矿安全生产、地质勘探等合作项目,部分项目存在报销现场作业支付临时工的劳务费不规范、运送仪器设备和教师往来科研现场与学校之间产生的交通费较多、用其他发票报销项目立项前产生的费用,易产生以虚假票据套取经费、乱开乱支、凑单据结题等问题。在此提醒广大科研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千万别以身试法。

(5)科研经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存在盲目或重复购置科研设备现象。有的科研项目为了完成学科建设任务,结题前必须把钱花出去,就盲目购置科研用大型精密仪器,由于时间紧,来不及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论证,否则专项经费就会被收回,设备一旦购置进来后,如果其他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就会造成设备闲置浪费、设备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因此一方面就会形成设备购置经费紧张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还存在盲目、重复购置设备造成的隐性浪费。

(6)科研资产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由于缺乏科研项目对于资产的相关规定,资产管理部门对科研资产很少进行清查,科研项目涉及无形资产部分更是无人问津,这里的无形资产是指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这些无形资产都是国家投入资金,是经过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实践而形成的,是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科研项目进行结题时,往往未能进行资产清理,有形资产的管理多流于形式,科研设备、图书资料购置时虽然能登记入账,但是基本上都由项目组科研人员自行保管使用,大部分资产滞留在个人手中,有的设备随着人员调动而流动,物随人走,缺乏严格的交接手续,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防范措施

(1)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这不仅仅是为了申请到科研项目,更是为了项目立项之后依据预算进行合理的开支。科研和财务部门有必要密切加强交流,沟通合作。项目负责人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必须保证预算的科学、合理、详细、准确,财务部门可以从旁进行协助,科研部门加强预算管理;项目经费到位后,科研部门应严格按照预算,控制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由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共同监督。科研人员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协助下,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不得以编造虚假合同、虚列支出项目等手段编报虚假预算。

(2)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全程监督,对科研项目进行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和期满结题验收等环节分阶段进行全程监管。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的确定不准确、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出科研活动的真正经济效益,那么在科研成本核算中,此类间接费用核算也是不准确的,造成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失真。降低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廉政风险,杜绝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出现。高校的教学科研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的资产设施也是同时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课题负责人很难分清该设备是为教学服务的还是为科研服务的。但是往往两者有时又难以分清楚,比如说科研实验用房租金、科研人员薪水福利等、科研人员做实验用的水电费、能源动力费均平时都计入教育事业经费中列支,当作教学支出,致使科研成本核算不够全面,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科研的全部成本支出,从而导致教育事业支出虚增,这是高校当前的共性问题。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全程监督,尽量避免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等会计信息的失真。

(3)应向严格经费使用与报销管理模式转变。科研经费应该纳入五项费用管理、公务卡结算制度、差旅费管理、公务接待管理等财务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有关管理办法办理科研经费支出等财务会计业务。制定科研经费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加强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把科研经费纳入审计工作重点,对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照上级和学校规定追究责任,杜绝了虚报劳务费、差旅费、交通费和办公费、乱开乱支、凑单据报销经费等问题。

(4)严把财务关,针对科研经费背后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应增加项目申报审批机制透明度,宜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申报审批机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规定了科研经费的具体开支范围,一般按横向和纵向课题分类进行管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应列入学校的内部审计范畴,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审计,发现违规现象及时纠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弄虚作假、挪用经费等行为。严格落实《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经费使用办法》,建立外拨经费采购支付审批制,严把外拨经费出口关。制定了《科研项目校外协作管理办法》,加强外协项目管理,严格审批制度,严禁科研项目负责人将子课题转包至个人公司或利益相关公司。制定了《利用科研经费采购科研物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采购招标程序,强化论证审批环节,严禁擅自向利益相关方采购科研物资,堵住外协支出可能出现的利益输送漏洞,未再发生向利益相关方转包或采购物资问题。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科研资金安全合理使用。

(5)注重项目结题时的科研财务管理问题。为了更好地管理科研经费,我校增设科研财务科,专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核算以及结题经费决算等工作。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各类项目的要求和规定,及时编制项目结题经费决算。项目结题经费决算应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政策、计划任务书(或合同等)、项目经费预算及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据财务部门提供的科研项目财务明细账目,如实反映项目已支出经费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应实事求是地编制项目经费决算,对决算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科研财务科负责项目决算编制的指导和审查工作。各类项目结题验收后,须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结题审核表、结余经费分配表交财务处办理结账手续。

(6)严格外拨经费和设备采购支付等实行审批制,外拨经费(合作费、协作费)、设备仪器材料采购经费,以科研经费预算、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为依据,按照约定的合作或合同单位、合作或合同金额、开户银行和账号办理。事前先由项目负责人填写外拨(设备采购等)经费审批单,经项目所在单位、科研、教学等职能管理部门审核后由财务处依据外拨(设备采购等)经费审批单、项目任务书或有关合同办理经费划拨或支付手续。

(7)加强科研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必须及时入账。严格遵守专人负责管理制度,科研人员一旦发生调动,相应调整固定资产使用者的信息,提高高校无形资产的关注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由于以前资产管理部门对科研资产从未进行清查,科研项目进行结题时,未能进行资产清理,有形资产的管理多流于形式,科研设备和图书资料购置时虽然能登记入账,但是基本上都由项目组科研人员自行保管使用,大部分资产滞留在个人手中,有的设备随着人员调动而流动,物随人走,缺乏严格的交接手续,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应对科研项目涉及的各种资产做出相关规定,例如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办法、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等管理办法,购置固定资产必须要先申请设备采购计划书,经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批后,报经资产处、财务处、审计处审批后方可购置。对使用职务发明专利的,需与学校签订使用协议等,提高高校无形资产的关注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力求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多探讨一下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政策。

目前要想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协同为纽带、服务为目的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加强廉洁教育,注重科研立项管理,改革完善科研选题和评价体系,确定专业、开放、透明、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影响和干预。针对科研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还可以创新工作方式,从制度上防控风险点,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中,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科研设备的管理。增强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科研管理环境,只有规范科研活动、加强科研和财务管理工作,采取应对措施,规范科研行为,强化跟踪问效,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努力形成系统全面、相互衔接、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国柱,林晓伟,杨国华,刘爱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商业会计,2013(10).

[2].周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及其改进对策.教育财会研究,2009(15).

[3].刘梅,苏婷茹.刍议高校科研经费廉政风险防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

[4].陈庆华,吕海蓉.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财会研究,2008(25).

[5].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湖南社会科学,2011(4).

配电安全保障与安全管理措施探析 篇8

关键词:配电安全;安全保障;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TM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099-01

配电安全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配电安全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在配电运行中一定要及时分析出现的故障,研究改进措施,保障配电安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

1 配电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配电安全意识薄弱

虽然配电安全是电力行业非常注重的问题,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比如配电网旁边有房屋建筑,甚至有些地方在配电线路上直接晾晒衣物,更有偷电线、偷电的现象等,这些现象的存在给配电安全带来隐患。而且电力部门对这些现象没有及时的处理,事故发生频率极高,在造成经济效益损失的同时,更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 配电设备因素

配电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电力系统能否安全运行。配电变压器在配置上不合理会留下安全隐患,比如存在着配电变压器超负荷、超时运载现象,这对于电力系统正常、安全运行十分不利。在我们国家很多地区依然存在着配电设备落后、不规范的问题,比如配电线路中绝缘材料质量不过关,不符合安全标准,还有一种情况是配电设备中没有安装相应的避雷装置或者避雷装置不规范使得配电网在雷电天气经常跳闸。

1.3 配电线路不合理

配电安全运行还需要科学合理的配电线路,在电网规划中,如果变电所位置不合适会造成有些地区送电线路长,还有分支线路增多,这些都会影响供电质量。配电线路规划不合理还会造成故障不能及时排除,而且分支线路太多会造成一处出现故障就会大面积停电的现象,后果更加严重。

1.4 配电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配电安全管理方面,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法律法规,使得配电安全保障无法可依,电力企业也没有重视配电安全工作,存在着公司员工技能不过关,素质低的现象。还存在着企业相关制度不够明确,责任制不能落实,配电运行中出现故障相互推诿,导致安全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影响配电运行。

2 配电安全保障与安全管理措施

2.1 加强安全意识

一是加强配电安全宣传工作,电力部门以及电力企业应该加强合作促进配电安全运行宣传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应该普及用电相关安全常识;

二是电力部门配合政府制定详细具体的电网设施管理规定,从而严禁那些破坏电网设备的现象;

三是电力企业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结合配电运行事故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以提高其安全意识,这样就会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从而降低事故发生频率;

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这样配电安全才有保障。

2.2 配电设备管理措施

配电设备在电网运行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配电安全保障与安全管理措施的重点应该在配电设备管理,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及时更新配电设备。科技在不断进步,电网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要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就要做到配电设备及时进行更新。只有采用科技含量高的新配电设备,才能不断提高电网供电水平。做到配电网设备及时更新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设备质量过关,严禁使用三无产品,保障设备环节安全。

②加强配电设备安全评价及运行管理。重视所有配电设备的安全评价工作,具体可以做到电力公司建立、完善设备巡视卡、质量卡等保障配电设备安全运行的制度,从而排除配电设备带来的安全隐患。配电设备在运行中总会出现故障,直接影响配电安全,加强设备运行管理也非常重要。电力公司自身要做到设备运行中随时监督,及时检测与维修,还应该与电力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利用法律、法规等约束手段确保配电设备安全运行。

③保证居民用电安全。配电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居民用电安全,所以供电公司要做到及时开展用电安全专项调查,深入基层,详细排查用电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同时配电公司要设立专门部门为居民提供服务,切实保障居民用电安全。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用电安全常识普及活动,或者居民用电安全知识竞答活动,让安全用电意(下转101页)(上接99页)识深入人心,加强居民用电安全,促进配电企业的发展。

2.3 提高配电工作人员的素质

配电工作人员是配电安全运行最重要的因素,在提高其安全意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包括业务水平、技术能力等。提高配电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做到,电力企业要重视工作人员平时的培训工作,这是提高工作人员技术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培训中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应该在员工实际工作中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做到规范操作,尤其引进新设备后,设备的操作技巧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来掌握,这样会大大减少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带来的配电故障。同时,要不断提高配电工作人员的预见性,具体就是要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配电运行中的安全隐患,在事故发生前做好应对措施,以减少配电故障的发生几率。

2.4 提高配电运行中突发事故处理能力

现在电网运行的环境还不稳定,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天气因素、人为因素。天气方面,比如冬季经常有大雪积压导致线路中断,夏季线路经常造雷击的现象,人为因素就是破坏电网设备以及偷盗现象,所以相关工作人员突发事故处理能力对于配电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要有相关法律法规为工作人员处理突发事故提供法律依据,同时电力公司应该积极建立一套完善的事故预警机制,制定良好的方案来处理配电运行中出现的突发事故,进一步保障配电的安全运行。

3 结 语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是用电需求日益增长,配电运行面临着更多挑战。要做到电力系统正常、安全运行,配电安全保障与安全管理工作相当重要。所以,要在配电运行中认真对待出现的故障,研究解决措施,不断促进电力系统正常、安全运行。在分析目前配电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设备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各方面素质以及突发事故处理能力提高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保障配电安全运行,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进一步促进我们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明俊江.配电安全保障与安全管理措施探析[J].机电信息,2014,(36).

[2] 黄派兵.如何加强农网配电安全运行管理[J].三角洲,2014,(9).

[3] 赵海民.县级供电企业配电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

上一篇:1合肥学院建设方案下一篇: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