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西游记的读后感(共13篇)
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是猪无能、沙悟净的大师兄。他占花果山称王、大闹东海龙宫,被天庭安为弼马温,又因嫌官小,下天自称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时,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练就出一双火眼金睛,最后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5。后经观音点化保唐僧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磨难,最后取回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却错投猪胎。唐僧与孙悟空路过高老庄,在云涧洞里与孙悟空交战,听说唐僧之名,前去拜见。从此,成为唐僧弟子,一同去西天取经,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沙悟净又叫沙僧、沙和尚,他是唐僧再流沙河收的徒弟。原来是天庭的帘卷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住在流沙河,成为唐僧徒弟之后,与唐僧、孙悟空、猪悟能、白龙马一起去西天取经,最后被封为南无宝金身罗汉菩萨。
白龙马是原来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纵火烧了殿下的明珠,触犯天条,犯下死罪,多亏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三太子才幸免于难,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无奈他不识孙悟空,误食唐僧骑的白马,后来被观音点化,变成白马,取经路上供唐僧坐骑。任务任怨,历尽艰辛,终于修成正果取经回来,被如来升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后在化龙池里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大柱子上。
一、神仙是封建正义的维护者, 妖魔则是封建正统秩序的破坏者, 是“邪恶”的象征
“神魔小说”中, 神仙常被描写成忠君抚国、维护封建秩序的“英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 尤其他的无拘无束、藐视权威的反叛性格, 让我们记忆犹新。从文学形象看, 小说前七回作为“反叛者”的孙悟空显然个性更鲜明, 形象更为生动。但小说作者心目中的孙悟空, 并非是“反叛者”形象, 而是一个弃“恶”从“善”, 皈依正道, 并在实际行动中竭力维护封建正统的一个形象。因此, 《西游记》第七回以后, 孙悟空的性格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他对天上的等级森严的神佛世界开始接受和服从。虽然西去的路上充满挫折, 他自己也屡受师父不公正待遇, 他却义无反顾地去完成神佛们交给他的任务。其实, “取经”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虽为天上神佛, 但其目的却是要为尘世封建王朝整肃道德, 建立统治秩序。其现实意义, 就如如来讲述“取经”理由时所言, 乃是要助孔氏之“仁义礼智之教”, 改变“不忠不孝, 不仁不义”的局面。也正因如此, “取经”既符合神佛“救济众生”意愿, 又能“普谕世人为善”, 从而具有保人间帝王“江山永固”之意。于是, “人道”与“神道”取得了一致, 而孙悟空等人也自然成为忠君扶国的英雄了。也正因为有了这层涵义,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天”路上的孙悟空一反其藐视权威的性格, 大行佐国扶命之举, 竭力维护现存统治秩序。他击杀的妖魔中, 许多就是乱政欺君的“反叛者”。他在乌鸡国, 为国王铲除妖魔, 为国王恢复权力, 重建封建统治秩序, 并以此为功。即使对那些胡作非为的君王, 他也采取“除了邪, 治了国, 劝正君王”的态度。例如对灭法国、车迟国昏庸无能的国君, 也是好言相劝, 尊崇有加, 自觉维护君臣之道。显然, 这时候的孙悟空形象与前面以“齐天大圣”自居, 藐视权威的“反叛者”形象已相去甚远。从文学的角度看, 这时的孙悟空已丧失旧日风采和吸引力, 个性逐渐消退了。但从另一方面看, 这个改过自新, 以忠诚抚国为己任, 自觉维护封建秩序的孙悟空, 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也只有这样的“英雄”才符合封建世俗社会的道德标准。
“神魔小说”还塑造了一大批作为神仙对立面, 代表社会邪恶势力的妖魔。“神魔小说”中的“魔”, 实为“妖魔”合成。他们在小说中也具有非凡的能力和本领。他们也可以上天入地, 日行千里, 呼风唤雨, 隐身变形, 因而能够与神仙长期抗衡, 演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神魔斗法故事。“妖魔”不仅在能力上与“神仙”相似, 而且常常与“神仙”存在一定的关系。《西游记》遍布“西天”路上的妖魔中, 有许多就直接来自天庭神佛门下, 或由神佛变化易形面来, 以考验“取经人”的意志。因此, “神魔小说”中的神与佛间存在着一种复杂关系, 既对立, 又相通, 还常常互相转化角色。这种设计使小说人物关系更为复杂和微妙, 使情节增添了曲折性和趣味性。同时, 也是对中国古代神、妖辩证关系认识的一种继承。“神魔小说”中的妖魔们还常常违反君臣之道, 犯上作乱, 破坏纲常, 在封建伦理观念中, 此乃大逆不道。《西游记》中, 由于“取经”直接关系着世俗教化, 关系着封建政权的稳定, 所以它受到天上神佛和地上明君圣主的一致支持和关怀。因此, 破坏“取经”, 就是以下犯上, 藐视君威。正是这样, 对“取经”的态度, 就成为小说“神”与“魔”的分野、“正”与“邪”的标准。同时, 小说中许多妖魔还自恃神功, 欺君犯上, 权倾朝野, 甚至篡权自立。比如车迟国的虎力大仙, 比丘国的国丈, 乌鸡国的青狮等, 皆不守君臣之道, 侵犯君威, 以下犯上。他们的行为和下场, 表现出作者对君臣之道等世俗道德观念的强调和认同。“神魔小说”所描写的“妖魔”除了违反封建纲常, 触犯正统外, 另外一个重大的特征就是“害民自利”, 滥施暴力, 与神仙的仁慈、利民助民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这点也常常成为神、魔斗争的重要的原因。具体地说, “神魔小说”中的妖魔大多天性残忍, 以杀人伤生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西游记》中的众多妖魔大多是为害一方, 扰乱当地百姓的恶人, 并且他们大都以食人为乐。如第二十八回中的黄袍怪就在天宫中吞噬宫女;第四十七回中的金鱼精每年要陈家村村民以童男童女为祭品;比丘国妖魔所化的国丈为获取药引, 要取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这些都是“妖魔”残暴天性及害命行径的描写。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神魔小说”中的“妖魔”大都以违反封建纲常伦理和害民自利为基本特征, 从而与“神仙”形象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叛明“神”与“魔”的方法, 显然是以世俗封建道德为基本标准的。因此, 小说中的“神”与“魔”, 常常是同出一源, 能力本领相似, 但却处于封建正统道德观念中的两极, 从而使神仙们成为“正义”的代表, 妖魔们成为“邪恶”的象征。其实, “正”与“邪”, “善”与“恶”从来不是抽象的, 而是以一定时代、一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为依据的。“神魔小说”中的这种标准只有一条, 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以统治阶级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正统道德观念。
二、“神魔小说”中的神、魔对立也是人心性结构中“善”与“恶”的对立;神、魔斗争乃是人心“去欲就善”艰难过程的象征性写照
“正义”与“邪恶”的对立, 还不是神、魔形象的全部内涵。中国文化在研究和评判“善”与“恶”时, 不仅注重其外在行为, 更关注其内部的“善”、“恶”之因, 即导致其行为差异的根源。所以, 中国传统道德不仅包括对人言行的规范, 还包括对人“心性”的特殊要求, 即要求人达到内外皆善的道德标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道两家, 皆十分重视“心”的作用, 强调人的“内”善, 认为只有内心至“善”才能最终达到行为之“善”。孟子把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儒家道德准则“任义礼智”之“四端”。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文化是十分看重人的道德动机的, 常常以人“心性”的善恶来评判人行为的善恶, 认为“善行”由“善因”而生。这种道德观对“神魔小说”作家的创作意识也有影响。这种影响就是:“神仙”与“妖魔”所代表的“正义”与“邪恶”, 不仅指人行为中的“善”与“恶”, 而且指人内心中的“善因”与“恶因”。换句话说, “神”与“魔”也是人类心性结构中对立的善、恶两极的象征和文学形象。正是由于心性上善、恶对立, 才导致了神、魔行为的差异和对立, 才使双方成为封建世俗道德的维护者和破坏者。因此, 神与魔的对立和斗争又象征了人性中“善”战胜“恶”, 即“去欲就真”的道德倾向和艰难过程。在小说《西游记》当中, 由于孙悟空实为“人心”之象征, 因此小说中有关他的故事自然寓含着修心去欲之意。
小说在讲述孙悟空不复管辖、藐视权威的任性妄作行为后, 开始描写这个人物性格的变化, 寓含着去欲归真之意。小说将抑制孙悟空行为的“紧箍咒”定名为“定心真言”;将孙悟空受神佛降服, 加入取经行列称为“心猿归正”, 或直称之为“修心”。为了强化孙悟空作为去“欲”就“善”象征的意义, 作者还一再让他本人来宣传去欲修心, “明心见性”之理。如小说第八十五回, 孙悟空又告诉师父:“心净孤明独照, 心存万境皆清, 差错些儿成惰懈, 千年万载不成功”, 直接指明取经的成败在于内心的修炼, 在于是否能去欲还清虚之本。
这些都表明, 孙悟空乃是作者用来说明去欲归真, 明心见性之理的文学形象, 是弃“恶”就“善”的象征。除了主人公孙悟空外, 《西游记》另外几个主要人物也是谪降天仙, 也是受欲望之害而失去仙职。如猪八戒, 原为天宫天蓬元帅, 因心发淫意, 调戏仙女而受罚, 投胎猪腹;白龙马因不孝而谪;沙僧在天庭打碎圣盏, 唐僧轻慢轻教, 不听说法, 这些皆是心性不净, 欲望藏身的表现。从这儿看, 《西游记》作者在解释人的行为过失时, 皆追溯至心性之“欲”。因此, 只有去除欲念, 才能获得内善, 重归天界。“西天取经”象征的正是一个修心去欲的过程。
摘要: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 又称神怪小说。它在明清两代的小说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神魔小说中的神、魔二元对立形象, 不仅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推动力量, 而且是作家反映现实, 表达其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主要手法。在“神魔小说”中, 神、魔形象是具有一定的道德内涵的。主要表现在:神仙是封建正义的维护者, 妖魔则是封建正统秩序的破坏者, 是“邪恶”的象征。“神魔小说”中的神、魔对立也是人心性结构中“善”与“恶”的对立;神、魔斗争乃是人心“去欲就善”艰难过程的象征性写照。而这些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是有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神魔小说,《西游记》,道德内涵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著;黄肃秋注释;李洪甫校订《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3版
[2]、朱一玄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02月
[3]、席光伟《西游记里的妖精们》, 知音出版社, 2011年8月第一版
[4]、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关键词:敦煌写卷 西游记 冥界 地狱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5-0136-04
众所周知,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故事源于敦煌写卷S.2630《唐太宗入冥记》,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此故事情节之演变①,而对《西游记》中冥界之渊源较少关注。本文以敦煌文献为中心,并钩沉相关传世文献,对《西游记》中的冥界进行剖析,分析其渊源和演进,以期对《西游记》成书过程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 从《唐太宗入冥記》到《西游记》
唐太宗入冥故事梗概见于张鷟《朝野佥载》,涉及冥界仅有“太宗入见,冥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两句[1]。敦煌所出S.2630《唐太宗入冥记》写本残,惟冥界审判一节较完整,故得见其冥间大致面貌。
此故事讲述太宗由通事舍人唱名,遂被使人领至阎罗王处设拜,因太宗拒拜阎罗王,阎罗王 “羞见地狱”,便安排判官崔子玉推勘。使人领太宗至判官院,太宗拿出李乾(淳)风书信递与崔子玉,崔子玉对太宗说明入冥缘由,是因为建成与元吉在冥间“频通款状,苦请追取陛下□□(对直)”,故追太宗到冥间对质,期间六曹官入见太宗。善童子查得“太宗并无善事,亦不书写经像”,又查得太宗曾“天下大赦,三度曲恩”,判放了36553人,并就此事询问了功德使。崔子玉命六曹官送上太宗文簿,上有太宗命禄,言“皇帝命禄归尽”,崔子玉遂再为添加十年命禄,以“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为问头,替自己在阳世求得一高官,以“大圣灭族兴国”作答,替太宗终结了这桩冥诉,萧登福[2]、卞孝萱[3]、程毅中[4]均认为此文的年代大概在武周时期。
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尚无太宗入冥的故事,直到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出现,太宗入冥才作为重要故事情节出现。世德堂本《西游记》刻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是现存最完整的,也是最早的百回本[5]。作为《西游记》中天上、人间、地下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冥界在取经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②、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瑀正法门》、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婴儿》、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第九十七回《金酬外护遭魔蜇·圣显幽魂救本原》等均涉及冥界,其中孙悟空大闹冥界、真假猴王闯冥府、寇员外冥界还魂等故事均为《西游记》中精彩之笔。
《西游记》对冥界的描述以第十回最为详尽、完整,讲泾河龙王在冥间告太宗“许救反诛”,冥间秦广王遂遣鬼使勾太宗入冥对质。唐太宗初到冥间便有酆都判官崔珏来迎接,太宗遂将故人魏征书信递与崔珏,这时一对青衣童子来请太宗,进入一城,是为“幽冥地府鬼门关”,途中遇见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建成、元吉前来索命,被鬼使喝退。在森罗宝殿,见到十代阎君,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太宗与秦广王说明缘由之后,秦广王命崔判官取生死簿,欲查看太宗阳寿天禄,崔珏私改文簿,加注了二十年阳寿,后十阎王遂差朱太尉、崔判官二人送太宗还魂。朱太尉、崔判官二人带太宗巡游地府,过背阴山,看十八层地狱,至奈河,桥梁使者来迎,太宗过金桥,旁边还有银桥、奈河桥,过了血盆苦界,来到枉死城,见到“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鬼魂”来拦太宗,太宗借相良十三库金银散与这些饿鬼,许以“水陆法会”,方才得过,遂到“六道轮回”之所,返回阳世。
在具体细节上,二者之间相似点颇多。在《入冥记》残卷开头,唐太宗说“忆德(得)武德三年至伍年,收六十四□□(目之)日,朕自亲征,无阵不经,无阵不历,杀人数广。昔日□□,今受罪由(犹)自未了,朕即如何归得生路?”而在《西游记》中唐太宗到了枉死城之后,有“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鬼魂”前来拦阻,在情节上颇为相似;《入冥记》中判官崔子玉在《西游记》中变异为“鄷都掌案判官崔珏”;《入冥记》中是李乾风写书信给崔子玉,《西游记》中变异为魏征写书信给崔珏;《入冥记》中崔子玉在冥间太宗文簿命禄上添注十年,《西游记》中崔珏在生死簿上添注二十年,可知冥间判官、生死簿、冥判等要素在几百年的传播中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二 《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等文献与《西游记》
《西游记》中冥界 “十王”、地狱、奈河(桥)等,《入冥记》中均无,应是唐太宗入冥故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又有所吸收、融合演变的结果。
敦煌所出《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以下简称《目连变文》)和《阎罗王授记经》、宋《玉历宝钞》、明代《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以下简称《目连戏文》)等作品中的冥界书写,对考察《西游记》冥界来源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敦煌写本S.2614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原题)叙述了目连冥间救母之历程,对冥间之神灵、冥判、地狱描写甚为全面,其中有明确抄写年代的为贞明七年(921年)S.2614写卷。唐孟棨《本事诗》中载:“诗人张祜,未尝识白公,白公刺苏州,祜始来谒。才见白,白曰:‘久钦籍,尝记得君款头诗。’祜愕然曰:‘舍人何所谓?’白曰:‘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非款头何耶?’张顿首微笑,仰而答曰:‘祜亦尝记得舍人《目连变》。’白曰:‘何也?’祜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连变》何也?’遂与欢宴竟日。”[6]北图盈字七十六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卷末有“写尽此《目连变》一卷”之语,可知《本事诗》中“《目连变》”显系《目连变文》简称,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则敦煌写本《目连变文》至迟应形成于825年前。《目连变文》中对冥间地狱的描写浓墨重彩,意在宣扬地狱之果报,与《西游记》中对地狱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nlc202309030515
敦煌写本《阎罗王授记经》系伪经,又名《佛说十王经》,抄本甚多,抄写年代最早的为开平二年(908年)S.4530写卷[7]。此经叙述“亡人”从一七到七七、百天、一周年、三周年依次经过冥间十王的审判,对冥界叙述颇为完整。此经的年代,萧登福[8]和太史文[9]认为出现于初盛唐时期,而塚本善隆[10]、杜斗城[11]、张总[12]等则认出现于晚唐或唐末,后说当是。《阎罗王授记经》是最早记载“十王”的文献,是《西游记》中冥界十王的源头。
善书《玉历至宝钞》系承《阎罗王授记经》而来,《藏外道书》中收光绪十六年刻本(1890年)《玉历至宝钞》,书中所附《李宗敏考核玉历志》言:“《玉历》一书,受自道人淡痴,而勿迷弟子传之者也。乾隆辛巳,敏客居江右见之,系宋版旧本二十三张”,文末有“大宋绍圣五年(1098年)勿迷抄录劝世”之题记[13],则《玉立至宝钞》至迟当成书于绍圣五年。此书在宋代撰写核心部分共计二十三张后,在流传过程中当又有所损益,故不是成于一人一时之手[14],此书的冥界组织更加接近《西游记》,对冥界十王地狱叙述完整、清晰,在十王之外,又加入了玉皇大帝和观音菩萨,冥界体系更加完整。
《目连戏》自北宋时就已搬演,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15]。朱恒夫认为,宋杂剧《目连救母》的情节内容基本上等同于变文的内容[16],知此戏与变文甚有渊源。明郑之珍将明中叶以来广为流传的目连戏汇集整理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刊行于万历壬午年(1582年)[17],在当时发生了很大影响,戏文对刘氏在冥界遭遇描写得十分详尽、完整,可视为明代中叶以来的冥界面貌,是说唱艺术的杰作[18],对以十王地狱为核心的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述文献,对冥间王者、冥判、地狱均有十分详尽的叙述,除《目连变文》外,其他文献中都对冥间十王及其名号有所交代,其名称、次序基本一致,表明了這一信仰传播的稳定性,是明清以来地狱类善书的雏形。从《唐太宗入冥记》到《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玉历至宝钞》,再到《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西游记》,冥界的发展演变脉络清晰可见。
为了分析论述的方便,现将上述文献中的冥界列表整理为表1、表2:
从表1、2看,从《唐太宗入冥记》到《西游记》,冥界演进之轨迹还是较为清晰:
其一,从时空观念和人物形象来看,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宇宙观是天界、人间、地府,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颇为相似。孙悟空上至天宫,下至冥界的行动又和目连救母故事中目连上天入地的形象极为相似,二者之间显然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其二,从文献中的记载和石窟遗迹来看,地藏十王信仰一直延续到宋代。《佛祖统纪》卷四十五云:“永叔初登政府,苦于多病。尝梦至一所,见十人冠冕列坐。一人曰:‘参政安得至此?’永叔问曰:‘公等非释氏所谓冥府十王乎?’曰:‘然’。”[19]其事未必实有,但也说明十王之说在北宋时已广为流传。大足石刻中的253、117窟(五代)、泗州普照王寺(1072年)、石篆山9窟(1096年)、宝顶山20龛(1159年)等,均有创作于五代至南宋的地藏十王图像,其依据即为敦煌本《佛说十王经》[20]。如此看来,《西游记》中的冥界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中对地狱的称呼尽管受到了道教“九幽地狱”的影响,但其中对冥间的描写显系来自佛教十王之说。《西游记》中写及冥界“十王”的情节较多,如一节写孙悟空酒醉之后入冥:
只见那美猴王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顿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阎罗王所居,何为到此?”那两人道:“你今阳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慌得那十代冥王急整衣来看;见他相貌凶恶,即排下班次,应声高叫道:“上仙留名!上仙留名!”猴王道:“你既认不得我,怎么差人来勾我?”十王道:“不敢!不敢!想是差人差了。”猴王道:“我本是花果山水帘洞天生圣人孙悟空,你等是甚么官位?”十王躬身道“我等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悟空道:“快报名来,免打!”十王道:“我等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十王道:“上仙息怒,普天下同名同姓者多,敢是那勾死人错走了也?”[21]
在这段故事中,除去十王之外,冥吏勾人情节与《黄仕强传》、《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非常相似,知此类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
另一节是《西游记》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婴儿》,唐僧对乌鸡国国王说:“陛下,那怪倒有些神通,变作你的模样,侵占你的乾坤,文武不能识,后妃不能晓,只有你死得明白;你何不在阴司阎王处具告,把你的屈情申诉,申诉。”国王回答道:“他的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22],也提及了十王。
从表2看,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已初具规模,而在敦煌本《佛说十王经》中定型的冥间十王依次是:秦广王、宋帝王、初江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西游记》中秦广王、阎罗王、转轮王的次序与《佛说十王经》中诸王的次序相同,只不过在《西游记》中,把“五官王”写作“仵官王”,把“五道转轮王”写作“转轮王”,可以说是十王信仰在宋以后影响的遗存。《西游记》故事是经过长期的流传和许多人的创作,最后由吴承恩再创作之后写定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到“十王”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
《西游记》里,还出现了“幽冥教主”地藏菩萨的形象。第九十七回《金酬外护遭魔蜇,圣显幽魂救本原》中说他住在“翠云宫”,统领着冥间十王,这种结构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已经出现,至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时即已定型。
nlc202309030515
其三,《西游记》中冥间“奈河”及奈河桥的来源。表1说明,自从“奈河”出现在《目连变文》中后,在《阎罗王授记经》、《玉历至宝钞》和《目连戏文》中均有对奈河及奈河桥的记载,并且奈河上的桥梁不止一所,还有金桥、银桥等,而对“罪人”过奈河的情景描述,在《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目连戏文》、《西游记》中非常相似,均描绘为“罪人”在过奈河前脱衣挂于树上,“罪人”在牛头马面的驱赶之下渡过奈河。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西游记》冥界是以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为核心,又受到了变文、伪经以及善书、戏文等的影响,特别是《目连变文》、《目连戏文》等讲唱文学对《西游记》冥界的影响值得关注。《西游记》中冥界诸元素在《目连变文》中均已出现,而《目连戏文》中的“桥梁刺史“、“鬼门关”、“金桥”、“银桥”、“奈河桥”以及一十八重地狱之说,均见于《西游记》,显示了二者之间的某种关联,故《西游记》的成书受到敦煌所见文献和十王地狱信仰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朱恒夫早就指出了目连变文、目连戏对《西游记》的影响[23],本文对《西游记》冥界源流的探究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8—149.
[2]萧登福.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之撰写年代及其影响[A].郑阿财,颜廷亮,伏俊连.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273—301.
[3]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J].敦煌学辑刊,2000,(2).
[4]程毅中.唐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99.
[5]程毅中,程有庆.《西游记》版本探索[J].文学遗产,1997,(3).
[6]孟棨.本事诗[A].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52.
[7]张总.《阎罗王授记经》缀补研考[A].敦煌吐鲁番研究(第5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1—116.
[8]萧登福.道佛十王地狱说[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595.
[9]Stephen F.Teiser.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urt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M].Honolulu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49.
[10]塚本善隆.引路菩萨信仰と地藏十王信仰[A].塚本善隆著作集[C].东京:大东出版社,1975.
[11]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146.
[12]张总.地藏菩萨信仰[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4.
[13]藏外道书:12册[Z].成都:巴蜀书社,1994:803.
[14]段玉明.《玉历至宝钞》,究系谁家之善书?[J].宗教学研究,2004,(2):36-43.
[15]孟元老.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2:212.
[16][18][23]朱恒夫.目连戏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36,72—89,246—249.
[17]郑之珍.朱万曙校点.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M].合肥:黄山书社,2005.
[19]大正藏:49册[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414.
[20]罗世平.地藏十王图像的遗存及其信仰[A].唐研究(第四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96.
[21][2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9,473.
作者簡介:王映予(1981-),女,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今天,外面下起了大雨,我没有事情做,我在家读了《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充满精彩神话故事的一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唐僧带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修成正果。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要向沙僧学习,学习他诚恳老实p任劳任怨。我要向孙悟空学习,学习他活灵活现,足智多谋。我要向唐僧学习,学习他心地善良,不愿气馁,我要向唐僧p孙悟空p沙僧学习他们的善良p宽容p嫉恶如仇p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我要学习他们四人的长处,哪怕是短处,我也要反省自己,使自己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孙悟空因为偷喝了仙酒、偷吃了仙桃,还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玉皇大帝派了十万天兵天将,想置孙悟空于死地。
面对玉皇大帝的十万精兵强将,面对王母娘娘,面对无来佛祖,面对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面对行刑台上的铡刀,面对金刚套,孙悟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地迎上去,和这些强大势力做斗争,不但没有被那些人打倒和降伏,反而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身,炼成了火眼金睛,成为一个勇敢、战无不胜的人。
我喜欢孙悟空,我喜欢他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坚强不屈、不畏惧的精神。
孙悟空,神通广大,火眼金睛,妖魔鬼怪都怕它。它技艺高超,“十万八千里”,“七十二变”,“一根猴毛”,都是它的经典故事。它是唐僧的忠实保膘,在西天取经中,立下汗马功劳。
孙悟空的品质优秀,它机智勇敢,足智多谋,除恶务尽,团队合作,是妖魔鬼怪的克星,也是受灾受难老百姓的救星。
为了更好的理解小说《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笔者特意对女性主义思想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调查,照西蒙·波娃的认知,笔者任务女性主义思想可以定义为“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为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不过在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中,所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往往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但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批判与改造父权文化,所以全球的女性主义者事实上都有着共同的追求,即“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必须加以解放”。结合这一对女性主义思想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较好的理解小说《飘》中渗透的女性主义思想。
在小说《飘》所渗透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女性作为爱情与婚姻的主宰正是这一女性主义思想的最佳体现之一,这一点在小说《飘》中主人公郝思嘉的婚姻历程中有着较为直观的体现。在传统的思想中,女性频繁改嫁、决定自身的婚姻在很多国家都被视作是一种丑闻,婊子、人尽可夫、公车等词汇的发明就属于这一对女性迫害的最直观体现,而小说《飘》中女主人公年轻时勇敢的表白、与自身追求者结婚对深爱对象的报复、照顾所爱之人妻子的行为、自身对爱情幻想的破灭、生活逼迫之下抢走妹妹的情人、为了钱嫁给他人,这些行为哪怕在当时的美国也广受舆论的迫害,在很多国家甚至会受到家人的鄙视与刚刚提到的女性侮辱词汇的责骂,但笔者从郝思嘉不遵从传统的道德伦理、不顾及他人想法、注重自我主动追求爱情的行为,却能够感受到新女性的光辉。事实上只是通过笔者的论述,或许很多人都无法接受郝思嘉这一位女性主人公,但将相同的事情放在男性身上,感到反感的人数就将大幅降低,这种心理情感正表明了我们还没有脱离男权社会思想的束缚,对于性生活不检点男性与女性的差别对待就是这一问题的最好表现。笔者认为之所以小说《飘》的作者安排了主人公郝思嘉如此坎坷的爱情经历,以期更好的体现主人公对传统思想的颠覆,展现出对爱情的追求恐怕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一。
除了爱情与婚姻的主宰者,传统女性价值观的颠覆也是小说《飘》中女性主义思想的渗透表现,这点同样体现在主人公郝思嘉身上。在郝思嘉的一生中,拒绝父亲的要求去做乖乖女、抛头露面经营生意、在战争中的伤痛中快速振作起来、独自经营庄园,这些行为事实上都属于对传统女性价值观的颠覆。在小说所描绘时期的美国,女性的人生任务就是做一名贤妻良母,当时的美国人认为,顺从和依附于男性是女人的天职,但郝思嘉对男权压迫的觉醒和反抗却使得其真正作为一名女人站立起来。在全书中,主人公郝思嘉不畏苦难,逐步实现了自身经济上的独立,做到了婚姻中夫妻经济地位的平等,这使得着其本人从男性的附属物中脱离出来,摆脱了男性为了统治女性而专为她们设置的行为准则,我们可以将郝思嘉视作男权社会的反叛者,因为她的一生浸透了女性主义思想。
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西游记》是一部讲述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和大家最熟悉的孙悟空去西天取经的神魔小说,虽说路途中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是假,可这唐玄最可是确有其人,去西方取经也是确有其事:在近14前,这位中国僧人不畏艰险,跋涉数万公里,历时,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文化之旅。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他游历新疆、中亚、印度一带的真实故事,别具魅力。
提起一本书,就不得不提起那本书的作者,能写出一本脍炙人口的书,作者就一定也非常优秀,就像《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一样: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江苏涟水人,后徙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
吴承恩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而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自幼敏慧,又好学习,博览群书,年轻时即受到督学使者的赞扬,以文名著于乡里。他好奇闻,阅读大量的野言稗史,受到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又喜读“善模写物情”的唐人《传奇》,从中吸取营养。这对他《西游记》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西游记》的内容不仅很优秀,而且内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上场,才演绎了这部经久不衰的传世著作《西游记》。
读完这个故事,我突然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了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途中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只有顽强的战胜困难,客服挫折,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达到目标,完成伟大的事业。
只有坚定内心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唐玄奘的故事就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道理。
唐玄奘从孤身一人开始艰难跋涉,在没有水和粮食的情况下依然一往无前。后来收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猪八戒、吃苦耐劳的沙僧,师徒四人一同求佛,中间虽然困难重重,一个妖魔鬼怪接着一个的,但“不取真经不回返”的信念给了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最后他们终于得偿所愿。
所以说,成功源自对信念的坚守,越是遭遇大的困难越不能轻言妥协。
在美国,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把他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都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尽管生活如此困顿,但是他还是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带着自己写好的剧本前去拜访。但一遍下来,所有的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面对百分之百的`的拒绝,这位年轻人并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公司出来之后,他就又从第一家公司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500家公司依然拒绝了他。第三轮拜访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咬牙坚持了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完第349家公司后第350家公司破天荒的接收了他,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他前去担任自己所写剧本的男主角。这部电影名叫《洛奇》,而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席维斯-史泰龙。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个年轻人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再来看看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齐白石是如何做到的。齐白石年轻时是个篆刻爱好者,一天,他向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听完老篆刻家的话,齐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担础石,夜以继日地刻呀,磨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这一担石终于"化石为泥"了,而他的篆刻艺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萧伯纳说过,有信念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唐玄奘本就是一个凡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面对再多的困难也不曾退缩,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美猴王大闹天宫,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情节离奇,发人深省,他的许多经典故事,深深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少年儿童。
读完《西游记》这部小说后,我知道了勇于拼搏,要坚强地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学习唐僧的执着,悟空的机智,聪明,无畏无惧,八戒的憨厚,沙僧的诚实、忠诚。我们要在学习上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习中,勇气就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我对自己失去信心时,勇气的力量会帮助我战胜我失落的心。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地心游记》,它是由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同名巨著改编而成的。这部影片非常精彩,探险家带领着肖恩和戴安娜进入了一个秘密洞穴,又从一处悬崖往下滑,来到了一个秘密工厂。他们发现了几辆轨道车,坐上了轨道车,可是他们离地心已越来越近了,离危险也越来越近了。他们来到了一座矿井,肖恩偷拿了许多钻石,可他一不小心,掉了一颗钻石,地面彻底裂开了。他们就这样掉啊掉,掉到了水中,这才有惊无险。如果是调到地面上的话,就粉身碎骨了。他们到了地心,这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啊!那里小溪纵横,流水潺潺,花草丛生,蝴蝶翩翩飞舞,还有许多闪闪发光的鸽子,来到地心简直就像来到了童话世界。不过他们毕竟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所以他们做了一只小船企图回到现实世界。在汹涌的海上,出现了凶猛的食人鱼和可怕的`薄板龙,风越来越大,他们小船的桅杆快要断了,肖恩急忙抓住了桅杆上的绳索。可桅杆毕竟断了,他拉着绳索与帆一起飘走了。他们要找到肖恩一起回到现实生活中,所以他们随风跟着肖恩来到了陆地上,但他们着陆的方向却不同。教授和戴安娜寻找肖恩的途中遇到了食人花,可都把他们一一击败了。可肖恩那边的状况却糟糕透顶,他遇上了一只霸王龙,教授听到了肖恩的叫声,就引开了霸王龙,然后他们用信号弹,激活了火山,火山爆发后把他们顺利的回到了现实世界。
这部影片激活了我对未来的无限想象力,以前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工程师,我现在的梦想是当一名游乐园园长。这游乐园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还可以通向时光转移,通向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让小朋友们亲眼看到恐龙,否定一些对恐龙错误的看法。有些科学家对恐龙灭绝有不正确的看法,这时也会自然揭开了,有些千百年未解的谜团也会自然揭开。还有一条通道能通向未来,去看看成年后的自己是否完成了幼年时的梦想。虽然看起来很遥远,但就像一句广告词中所说: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全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
老残,原名铁英,号补残。老残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可巧,天从不绝人之路,某日,老残偶遇摇串铃的道士,传授其治病技艺,包治百病,从此以后,老残一串铃铛闯天下,凭借高超的医术走上了他算不上飞黄腾达,却也可说是风生水起的游历生涯。其实纵观老残发迹史,除了他的为人善良,品行忠厚之外,根本的原因主要还是他的行医技能,他的医术撑起了他之后的广阔天空,所以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人有一技之长是多么的重要,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机会来临时刻,你有那本事把握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吗?
文章开头,以老残梦境中同好友文章伯与德慧生相约拜访蓬莱仙境日出为线,引出了湖中大船中各色男男女女的不同智慧与看法,揭示乱世中老残目睹国事糜烂,再加上自己一生事业上的失败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事实上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书中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将它称之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原因。
本书传神的塑造出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孙悟空是一个勇往直前、嫉恶如仇、为民除害除暴的大英雄。唐僧是一位正直善良、有事不辨真假、是非对佛教信徒十分虔诚的人物。猪八戒是全书中一个重要的喜剧人物、他憨厚纯朴,虽对敌斗争有时畏缩不前,但从不屈服或投降。他明显的不足就是好吃嘴馋、自私偷懒‘有时搬弄是非’弄巧成拙。还有就是沙僧,他忠于职守、任劳任怨、虽然本领不如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高强,但他也总是尽职尽责。在这四个人当中我最喜欢孙悟空。他本是一只石猴住在花果山水帘洞里,后经观音菩萨点化成为唐僧的徒弟,保着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他降妖除怪,他对师傅忠心耿耿,对徒弟也表现了友好和关爱,本领超强充满正义感。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与妖怪斗智斗勇,最终成为妖魔恐惧的对手。是本书中最具有个性的重要人物。
在师徒四人取经的路途中,遇到重重困难,他们从不轻言放弃,最终修成正果,这就是坚持的力量。人们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就是这个含义。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具有着某一方面的天赋,但就是没有坚持努力,最终一事无成。所以坚持是得等重要啊。
【小说西游记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长篇小说《西游记》读后感07-08
小说西游记读后感500字10-12
西游记长篇小说读后有感12-26
吴承恩小说西游记读后感05-28
古代长篇小说西游记读后感07-28
《西游记》名著小说读后感500字12-15
小说西游记观后感600字作文02-02
《西游记》名著小说读书心得500字06-19
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04-02
平凡的世界小说读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