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语文(精选6篇)
一、单项选择题
1.《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所指斥的对象是()
A.武姜 B.公子吕 C.共叔段 D.郑庄公 2.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的诗歌样式是()
A.楚辞 B.风雅诗 C.乐府诗 D.古体诗 3.下列诗篇中,在形式上通体对仗的是()
A.《山居秋暝》 B.《行路难》 C.《登高》 D.《无题》 4.下列作品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
A.《季氏将伐颛臾》 B.《郑伯克段于鄢》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马伶传》 5.“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中的“并头莲”是()
A.用典 B.夸张 C.排比 D.比喻
6.在《论毅力》中,作者引用了古人的一段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说这话的人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7.茅盾的第一部以描写三十年代都市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是()
A.《林家铺子》 B.《子夜》 C.《腐蚀》 D.《蚀》
8.下列作品中,属于寓言体传记文的是()
A.《李将军列传》 B.《种树郭橐驼传》
C.《马伶传》 D.《背影》 9.善写羁旅行役之词的词人是()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10.五四时期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的代表人物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郭沫若 1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
A.客商 B.看客 C.客卿(客籍官员)D.游客 12.下列诗篇属七言绝句的有()
A.《行路难》 B.《从军行(青海长云)》
C.《登高》 D.《无题》 13.杜甫兼长各体,尤其擅长()
A.古体诗 B.七言绝句 C.乐府诗 D.七言律诗
14.下列作家中,与柳宗元齐名的是()
A.李白 B.白居易 C.韩愈 D.欧阳修 15.《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是指()
A.司马相如 B.司马迁 C.司马昭 D.司马光 16.《前赤壁赋》是一篇()
A.汉大赋 B.抒情小赋 C.骈赋 D.文赋 1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赞美母爱、童真、大自然而著名的作家是()
A.郁达夫 B.冰心 C.朱自清 D.戴望舒 18.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的是()
A.马克思 B.培根 C.黑格尔 D.牛顿 19.下列诗人中,以边塞诗著称于世的是()
A.曹操 B.岑参 C.李白 D.陆游 20.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A.关汉卿 B.王实甫 C.白朴 D.马致远 21.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祝福》 D.《伤逝》 22.现代文学史上,擅长描写北京底层平民生活、作品具有浓厚京味儿的作家是()
A.孙犁 B.茅盾 C.老舍 D.郁达夫 23.主张顺其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24.下列文章说理运用类比方法的是(A.《论快乐》 B.《论学问》 C.《论毅力》 D.《种树郭橐驼传》25.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著称于世的诗人是(A.曹操 B.陶渊明 C.杜甫 D.白居易
26.下列作品中以驳论为主的是(A.《谏逐客书》 B.《五代史伶官传序》
C.《答司马谏议书》 D.《报刘一丈书》
27.下列作家中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一起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是(A.鲁迅 B.郭沫若 C.茅盾 D.巴金 28.《氓》这首诗选自《诗经》中的(A.《陈风》 B.《卫风》 C.《小雅》 D.《大雅》
29.《书》曰:“满招损,谦受益。”的“书”指的是(A.四书 B.六书 C.尚书 D.汉书
30.《前赤壁赋》在结构上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即()
A.主客对话、抑客伸主 B.描写为主 C.议论为主 D.抒情为主 31.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样的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例证法 32中国近代作家中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是(A.鲁迅 B.胡适 C.黄遵宪 D.梁启超 33.下列作品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庄子》 34.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35. 提出文学是“剪裁的艺术”这句话的西方作家是(A.斯沃夫特 B.斯蒂芬生 C.亚里斯多德 D.莎士比亚 36.记叙父亲为儿子送行一事的回忆性散文是(A.《往事》(一之十四)B.《嘱咐》
C.《背影》 D.《爱尔克的灯光》 37.《张中丞传后叙》刻画南霁云的形象,主要用(A.议论 B.抒情 C.肖像描写 D.细节描写 38.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五言律诗的是()))))))))))))))
A.《从军行》 B.《山居秋暝》 C.《陌上桑》 D.《蜀相》 39.下列作品中,被列为豪放词的是()
A.李煜《虞美人》 B.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C.李清照《声声慢》 D.辛弃疾《破阵子》
40.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有重要影响的诗集是()
A.《猛虎集》 B.《女神》 C.《我底记忆》 D.《望舒草》 41.下列作品中,尤其擅长描写战争的是()
A.《春秋》 B.《左传》 C.《孟子》 D.《战国策》 42.《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中心人物是()
A.姜氏 B.郑庄公 C.共叔段 D.颖考叔 43.下列诗人中,以田园诗著称于世的是()
A.曹操 B.陶渊明 C.王维 D.白居易 44.李清照的《声声慢》写于晚年,此时流落于()
A.山东青州 B.江淮之间 C.湖北湖南 D.江浙一带 45.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引用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一语出自()
A.韩愈的文章 B.柳宗元的文章 C.欧阳修的文章 D.苏轼的文章 46.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著名诗人是()
A.陶渊明 B.李白 C.苏轼 D.陆游
47.辛弃疾《水龙吟》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所用典故出自()
A.《史记》 B.《左传》 C.《三国志》 D.《世说新语》
48.编辑《乐府诗集》的宋代学者是()
A.刘向 B.曹操 C.苏轼 D.郭茂倩
49.成语“分崩离析”出自()
A.《谏逐客书》 B.《季氏将伐颛臾》 C.《秋水》 D.《寡人之于国也》 50.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是()
A.《秋水》 B.《谏逐客书》 C.《答李翊书》 D.《报刘一丈书》 51.“越调”是()
A.词牌名 B.曲牌名 C.宫调名 D.绍兴地方戏曲 52.五四时期,小说多采用“自叙传”方式和第一人称的写法的著名作家是()
A.朱自清 B.郭沫若 C.郁达夫 D.冰心 53.《论快乐》中“我们说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反语 B.排比 C.比喻 D.设问
54. 《箱子岩》开头记叙作者两次游览箱子岩的情景,这两者的相互关系是()
A.对比 B.类比 C.映衬 D.铺垫 55.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门槛》,是一篇充满象征意蕴的()A.诗歌 B.散文诗 C.散文 D.小说 56.诙谐幽默、寓悲与喜、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美国著名小说家是()
A.杰克·伦顿 B.欧·亨利 C.马克·吐温 D.德莱塞 57.“郑伯克段于鄢”一语出自()
A.《论语》 B.《孟子》 C.《春秋》 D.《战国策》
58.《论气节》中作者列举了“一鼓作气”、“浩然之气”、“正气”等材料,是为了说明气是()A.有所不为的 B.有勇无谋的 C.战斗的、积极的 D.静止的、消极的 59.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巴金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是()
A.《灭亡》 B.《寒夜》 C.《家》 D.《憩园》
60.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世界著名小说家是()A.契诃夫 B.泰戈尔 C.莫泊桑 D.欧·亨利
61.下列诗歌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A.《短歌行》 B. 《饮酒》 C.《月夜》
62.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A.韩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63.下列诗句属于《采薇》的有(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64.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65.下列加点字为语气助词的是(A.曰.归曰.归 B.三十而.立 C.之.二虫又何知 66.“功施至今”中施.读作(A. yi B. si C. shi 67.《前赤壁赋》为苏轼被贬何处所作(A.黄州 B.永州 C.沧州
68.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A.赠别诗 B.七言古诗 C.山水诗 69.《道士塔》的作者是(A.余秋雨 B.莫言 C.金庸 70.《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的叙事人是(A.王雄 B.丽儿 C.表少爷 7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美”、“安”、“乐”属于(A.使动词 B.意动词 C.名词 72.“皆以客之功”中的“之”应解为(A.助词“的” B.动词“到” C.代词“这”
73.下列诗(词)句属于李清照的有(A.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B.闺中只独看 C.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74.“春如旧,人空瘦”的作者是(A.陆游 B.唐婉 C.白居易 75.下列作品属于余秋雨的有(A.《道士塔》 B.《蛇》 C.《乡愁》 76.《蛇》的作者是(A.刘以鬯 B.余秋雨 C.余光中
77.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写到“我的心灵的灯”象征着(A.大家庭的没落 B.生活的悲剧 C.走向新生 78.《铸剑》属于(A.散文 B.神话 C.小说 79.《望海潮》属于(A.小令 B.慢词 C.唐教坊曲名)))))))))))))))))
80.《月夜》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81.初唐时期力反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寄兴”和“汉魏风骨”,在复古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革新的著名诗人是()
A.王勃
B.卢照邻
C.沈期
D.陈子昂 8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构的基本线索是()
A.江水的流动过程
B.月亮的升落过程
C.花林的空间变换
D.白云的飘浮显隐 83.《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
A.崔老夫人 B.张珙 C.崔莺莺 84.《诗经》“国风”中揭露统治者对人民残酷剥削,并表达人民热烈向往美好生活的诗篇是()
A.《伐檀》 B.《七月》 C.《硕鼠》 D.《君子于役》
85.主张“兼爱”、“非攻”的先秦诸子是()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荀子
86.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论文的作者是()
A.孔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87.陶渊明的下列作品中,悲愤豪放之作是()
A.《咏荆轲》 B.《饮酒》 C.《归园田居》 D.《桃花源记》 88.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用典故出自()
A.《诗经》 B.《楚辞》 C.《论语》 D.《庄子》 89.《楚辞章句》的作者是()
A.刘向 B.司马迁 C.班固 D.王逸
90.“信誓旦旦”一语出自下列哪篇作品()
A.《兼葭》 B.《离骚》 C.《短歌行》 D.《氓》
9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思想观点是下列哪篇文章提出来的()
A《邵公谏厉王弭谤》 B《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C《晋楚城涯之战》 D《烛之武退秦师》 92.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作者是()
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93.《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A.对比
B.夸张
C.比兴
D.反衬 94.以短篇小说擅长的作家,代表作有《党费》、《普通劳动者》、《粮食的故事》等()
A.峻青 B.王汶石 C.康濯 D.王愿坚
95.吴春儿、李佩钟和蒋俗儿这三位性格迥异的女子是孙犁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A.《菏花淀》 B.《铁木前传》 C.《风云初记》 D.《山地回忆》 96.《三家巷》通过不同类型的三个家庭反映出20年代中国复杂微妙的阶级关系,其中,代表买办资产阶级的是()
A.周家 B.何家 C.李家 D.陈家
97.建国后第一部描写高级知识分子的剧本是()
A.《妇女代表》 B.《明朗的天》 C.《龙须沟》 D.《布谷鸟又叫了》
98.熔历史与小说于一炉的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的作者是()
A.欧阳山 B.周而复 C.李六如 D.浩然
99.以下不属于杨朔作品的是()
A、《樱花雨》 B、《天山景物记》 C、《荔枝蜜》 D、《万丈高楼平地起》
100.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
A、土改斗争小说 B、农村生产斗争小说 C、工业题材小说 D、新英雄传奇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文章中属于书信体的有(A.《答李翊书》 B.《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E.《报刘一丈书》 2.下列诗歌中属近体诗的有(A.《饮酒》 B.《从军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山居秋暝》 E.《杜陵叟》 3.下列先秦散文中属历史散文的有(A.《论语》 B.《孟子》 C.《左传》 D.《庄子》 E.《战国策》 4.《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有(A.四言为主 B.一韵到底 C.常用重章叠句 D.比兴手法 E.讲究对偶 5.下列诗篇中属于用乐府旧题的有(A.曹操《短歌行》 B.王昌龄《从军行》 C.李白《行路难》 D.白居易《杜陵叟》 E.陆游《关山月》 6.中唐古文运动中的主要倡导者有(A.王勃 B.陈子昂 C.韩愈 D.柳宗元 E.欧阳修 7.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主要著作有(A.《悲剧心理学》 B.《文艺心理学》 C.《诗论》 D.《文艺对话录》 E.《西方美学史》
8.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序》一文中,主要补叙了下列人物的英勇事迹(A.张巡 B.许远 C.雷万春 D.南霁云 E.贺兰进明
9.下列作家中属创造社的成员有(A.郭沫若 B.闻一多 C.成仿吾 D.郁达夫 E.朱自清 10.下列现代文学作品中属于记叙文的有(A.《故乡的野菜》 B.《再别康桥》 C.《故都的秋》
D.《沙滩上的脚印》E.《箱子岩》
11.下列文章中属于游记散文的有(A.《秋水》 B.《箱子岩》 C.《故都的秋》 D.《再别康桥》 E.《往事》 1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
A.王维 B.岑参 C.高适 D.孟浩然 E.王昌龄 13.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有()
A.《屈原》 B.《虎符》 C.《王昭君》 D.《蔡文姬》 E.《武则天》
14.下列词人中基本风格属于婉约派的有()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E.辛弃疾 15.“元曲四大家”指的是()
A.关汉卿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E.郑光祖
16.下列文学家中属于宋代的有 A.李商隐 B.杜牧 C.欧阳修 D. 苏轼 E.王安石
17.老舍在《断魂枪》中,主要刻画了下面几个人物的心态(A.沙子龙 B.赵七爷 C.王三胜 D.水生嫂 E.孙老者
18.下列文章中属于议论文的有 A.《答李翊书》 B.《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陈情表》 E.《报刘一丈书》
19.欧·亨利的小说作品有(A.《麦琪的礼物》 B.《警察与赞美诗》 C.《羊脂球》 D.《小公务员之死》 E.《最后的藤叶》
20.以下警句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有 A.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E.惟陈言之务去 2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所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A.比较法 B.演绎法 C.归纳法 D.筛除法 E.连锁推理法 22.作为 一篇议论文,《秋水》一文的主要特点是 A.寓言的方式 B.归纳的方法 C.对话的形式 D.善于援譬设喻 E.连锁推理的方法 23.《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性格特点是 A.阴险毒辣 B.狂妄愚蠢 C.乖戾昏愦 D.工于机谋 E.老成 24.在《李将军列传》中,与李广形象构成对比反衬关系的人物形象有 A.大将军卫青 B.匈奴射雕者 C.程不识 D.望气王朔 E.李蔡
25.下列成语中出自《诗经·氓》的有 A.胸有成竹 B.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 D.信誓旦旦 E.望洋兴叹 26.曹操《短歌行》中的用典句有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E.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7.下列词句出自苏轼《水调歌头》的有()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E.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8.下列《前赤壁赋》的几组句子中属于对偶句的有()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午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E.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29.在小说《**》中,作者用以刻画赵七爷形象的典型细节有(A.辫子盘上放下又盘上 B.竹布长衫脱下穿上又脱下 C.三句不离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
D.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三国志》 E.经常坐在门槛上抽烟不说话 30.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的构思精巧主要表现在(A.采用倒叙手法 B.叙写中多次转换人称 C.双线并行,一实写,一虚写 D.悬念强烈 E.结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31.《铸剑》一文中塑造的人物有(A鲁迅 B眉间尺 C宴之敖者 32.《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的主角是(A崔莺莺 B张珙 C红娘
33.下列作品属于余光中的是(A《听听那冷雨》 B《乡愁》 C《神女峰》
34.与汤显祖的《牡丹亭》并称为“临川四梦”的作品是(A《紫钗记》 B《邯郸记》 C《还魂记》
35.杜甫的《月夜》中写了几地之月(A鄜州月 B长安月 C灵武月
36、《采薇》一诗的艺术特点是(A、反复咏叹 B、抒情和写景融为一体 C、起兴手法
37、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论语》的有(A、举一反三 B、当仁不让 C、君子成人之美
38、下列诗篇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短歌行》 B、《月夜》 C、《春江花月夜》
摘 要:随着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职升入本科学生(专升本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考研群体。本文就以锦州医科大学食品学院专升本为例,给专升本考研学子一个科学的定位,着重分析和探讨专升本考研的教育模式以及培养人才的方向,就考研问题结合本院的培养方案和指导方法给考研学子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升本;专升本;考研分析;考研指导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高职升入对应本科继续学业的专升本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本科生都快普及的情况下。专升本以后考研是一个提升能力的好机会,能够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为自己更好地就业有个良好的铺垫。
随着近些年食品专升本学生考研放开限制,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考取研究生,食品专升本考研的学生人数稳定增加。相对二批本科学生,专升本的学生经过两年的本科生阶段,锻炼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也就越高,更加珍惜专升本的本科教育机会,于是考研成为大部分专升本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就业质量,帮助自己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最佳选择。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人才发展要求也就越高。所以有了更高的学历也就有了竞争的筹码。专升本的起点低,既然有了考研的机会就会希望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笔者对本校食品专升本专业学生就业与考研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且结合本校采取相关措施,对食品类专升本学生就业与考研进行相关的指导,为本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学习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一、分析食品专升本的考研背景和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升本考研的时代优势和课程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份的高职学院进行了在校或毕业的学生升本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同时这一举措也带来了专升本考研的话题,能够参加专升本并成功的学生,说明他们并不比本科学生差,因此选拔优秀的专升本学生进行研究生学习也是发展国家高等教育的措施之一,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丰厚、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等层次技术人才迫在眉睫。因此,专升本学生考研是机遇,有利于学生更好就业,有利于高职学校的发展,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锦州医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早在2006年开始设置本校高职学生或者外校相近专业毕业的学生升本科教育(食品专升本)专业。设置的总体培养目标依据其专业和学生学习背景,培养能从事食品开发、食品生产和食品企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就学校食品类专升本而言,专科背景为食品专业的有近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学生专业背景复杂,所以对其考研指导尤其重要。
(二)专升本考研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食品专升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相关领域能够进行研究、监督、安全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包括:设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平台。学生通过每个阶段的培养在顺利完成相应课程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保证能力的形成。在专升本第一年学校课程设置紧凑,近三分之二的专业课程都开设了,在第二学年则将实践课程增多,学生时间充裕,为考研和就业打下基础。
(三)专升本学生考研的准确定位
科学、明确、合理的定位是对专升本研究生的鼓励和支持。专升本的学生和二批本科类学生起点不一样。在专科学习的专业理论并不多,专科阶段其本身也并不是要求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更倾向于实践应用,所以专科阶段的课程往往比较宽泛,范围广,层次浅。而到了本科阶段,主要的就是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过去的实践基础,就会对这一学科掌握得更深刻。因此,专升本考研有着操作扎实这一明显优势,往往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有些专升本的学生往往会陷入自卑,觉得起点低,不如本科生,其实大可不必。通过考研,提升的不仅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使其逐渐树立成熟沉稳的人生观。而时间规划和管理能力也都将有质的飞越。专升本考研是优于纯本科的,虽然学历不能直接带来成功,但它却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必要一环。
二、为专升本学生考研建立周密的体系和计划
(一)考研前的心理准备和计划
考试所要掌握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考研首要是调整心态,从决定考研到考研结束,每个人的心态都会发生变化,或多或少会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考研是一个不断和自己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负面情绪,比如拖延、焦虑等。面对如此的负面情绪,必须要学会调节。
考研是一条既漫长又短暂的过程。考生会倍感压力,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找不到节奏就会迷茫不前。这都是因为没有一个详细周密的计划而造成的。如果能够做到计划每一天做什么,那么就会有足够的动力支撑。普遍来说,专升本考生的英语普遍基础不好。就拿背单词来说,这是一项考研的基本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想要完成考研这项工作,专升本学生应该每天都给自己列出一个清单,一个目标,以及将达到的熟练程度。这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自然会让我们更加专注。
(二)谨慎地选择考研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所谓兴趣和特长是学习的原动力,当初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专科生大多发挥失常,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而考研又给了他一个重新选择得到机会,考研几乎是专升本学生改变专业的最后一次机会。切记盲目跟风,认为热门专业就是最好的,而放弃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专业。考研阶段,只要自己的能力达到水平,相信自己无论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都能占据一席之地来施展才华。
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院会定期召开考研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往届考取研究生的同学以及积极备考专升本同学进行交流。每次交流会上,考取各大名校研究生学生,就自己考研学校的选择,考研时间的安排,学科的学习方法以及考研心理、调剂的注意事项等向备考生提供经验。这种活动是高校对考研专升本学生必不可少的。
(三)避免挤入报考竞争激烈的高校、专业
专升本的学生和本科生的教育有差异,其专业知识的延伸度不一样,因此同样要考研就要做到扬长避短。想要让自己迈进研究生的行列,就必须力求稳妥。可能有些同学抱负远大,想要跻身于名流学府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现实看来,每一个名流学府的专业竞争都十分激烈。考研不容易,想要在复试中脱颖而出更不容易。本来专科生起点低,对于导师关注的学习经历就不占优势。所以专升本学生考研不能急功近利,手高眼低,盲目报考热门专业。专升本学生应该选择贴近自己曾经实践过的专业,这样不仅自己有兴趣学习,导师复试也不会太激烈。
三、结语
近几年来,社会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等知识的认知越来越高,食品行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食品行业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在高端食品领域,食品专业人才方面还是稀缺,这说明高端考研人员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食品专升本学生而言,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个体现,从长远发展考虑.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在未来激烈的食品研发和销售领域的竞争中,尤其是研发领域,将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无疑是成为食品专升本学生考研动力一个最大助推器。第一学历的特殊性,是专升本学生发展一个绊脚石,所以专升本的学生一定要坚持自己认定的目标,努力前行,将来会有个同本科生一样具有更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奎,陆瑞峰,林冶.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2]齐再前.高职“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1(6).
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
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人们梳洗打扮,总要对着它调查研究一番。镜子,也可以算是一种认识工具吧。人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惟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镜子的功用,就在于帮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实地瞧见自己。正因为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人们才推而广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见以正己的方法,也喻为“照镜子”。这种加引号的“照镜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镜子难得多了。惟其难,就有人会“照”,有人不会“照”。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
我国古代,像这样会“照镜子”的不乏其人。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便是一个。邹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说他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由此他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照镜子”,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他向齐威王报告了自己的体验。齐威王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的政策,并比较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
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而只要会“照镜子”,做到“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就能成为一个比较地聪明一些的人,能干一些的人,就能做出一定的成就和贡献。
可惜,“镜子”虽好,却有些人不会“照”。自己脸上有疤,却怪“镜子”反映得不准确,不愿“照”;还有那自以为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则不屑“照”;甚至有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者。这几种对待“照镜子”的精神状态,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革命转变时期。四个现代化建设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沸腾的新生活中有多少新事物等待 我们去探索、思考和认识!乾坤正初转,征程尚艰难。现在,对于我们每个同志,每个单位来说,会“照镜子”,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是多么重要啊!如果说,邹忌、李世民等有历史局限性的古人都还懂得通过“照镜子”来解决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问题,那么,掌握了马 克思主义世界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则完全有可能在无比宽阔的领域里,
通过自觉地“照镜子”,来正确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 之:
a)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 [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姜氏欲之
b)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 [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c)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 [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d)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e)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 [例] 姜氏何厌之有
其是之谓乎
我之谓也(《秋水》)
g)动词,译为“到”、“往”
[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其:
a)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 [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b)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
[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
d)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
e)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者:
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 与名词组合:
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例如:(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
与数量词组合:
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例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
与时间词组合:
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
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
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
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
(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
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所,代词
“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与“者”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
(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
(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例如: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所如:去往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 1.“所„„者”
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例如: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缺少的东西。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所以
“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
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 的„„”、“凭它来„„的”等。
如: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
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
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
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
如: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
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
如: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约数词
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
诸,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 “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约数词 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
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
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焉,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
例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国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
例如: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
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如: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则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么”等。例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酌情译为“却”、“反倒”、“然而”、“但是”等。例如: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今取人则不然。(《谏逐客书》)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例如: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而,连词 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续关系:
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例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
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例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例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郑伯克段于鄢》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2)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李将军列传》)
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1)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李将军列传》)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例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论毅力》)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张中丞传后叙》)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
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例如: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年》)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于(於)
介词。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冯谖客孟尝君》)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等。
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于:可译为“到”、“至”。
昔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伯克段于鄢》)(6)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8)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马伶传》)(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3.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引出对比的对象,表示二者间的比较,可译为“比„„”、“与„„比起来”等。
例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张中丞传后叙》)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胜于人:超过他人。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
例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取于人:被他人学习效仿。
以,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例如: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
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带领、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 “凭”、“靠”。例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表示时间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二)副词 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三)连词 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
(四)动词
“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
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由“以”构成的几种常见结构 1.“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书》)――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识告诉你。
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用锦囊装起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起来。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责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张中丞传后叙》)――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君王已死。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张巡、许远。
省略了的介宾形式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宾语补出。例如: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请以遗之:请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给她。
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手下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债的钱买什么回来?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欲将以有为也。(《张中丞传后叙》)――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二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
例如: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大同》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谏逐客书》)――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
3.“以为”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二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客孟尝君》)――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
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且,副词
作为副词,“且”可以表示情态、程度、时间等,可译为“尚且”“姑且”、“暂且”、“而且”、“况且”等,这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近似,不难理解。另有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应注意掌握。
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这一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快要”、“就 要”、“将要”等。例如:(1)坐,且将戮。(《张中丞传后叙》)
(2)虽食,且不下咽!(《张中丞传后叙》)
(3)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李将军列传》)――且尽:将要完结。下同。
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李将军列传》)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张中丞传后叙》)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虽欲去,必不达。(《张中丞传后叙》)――且穷:指将要无计可施。
2.置于数量词之前,表示接近这个数目,可译为“大约”、“接近”、“快到”等。例如: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张中丞传后叙》)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马伶传》)连词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还是„„”等。例如: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是且非:对还是错。)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将军列传》)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等。例如: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史记?淮阴侯列传》)乃
副词
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例如: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将军列传》)
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反而”、“竟然”等。例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李将军列传》)表示对某人、某事的确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例如: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客孟尝君》)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李将军列传》)
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例如: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答李翊书》)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李将军列传》)
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李将军列传》)
良久,乃许之。(《李将军列传》)
5.表示递进,常与“至”等合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例如:(1)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论毅力》)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通常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2.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防冻秘方的不同价值
《庄子》中的寓言:宋国一个家族能制造一种防治皮肤冻伤的药,因此,这一族人世世代代都以在水中漂洗布絮为业。后来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商人探听到这一消息,出资百金,买下了他们的秘方。此人拿着这个“专利”来到南方的吴国,他知道当时吴越两国正在大动干戈,吴军将士若使用了这种药在水战时便不会发生冻疮,于是就将此秘方献给吴王。吴王得到这种药后,如获至宝,在严寒的冬天向越军发动进攻。越军虽奋力抵抗,但因将士生了冻疮,战斗力锐减,终于溃不成军。后来,吴王封给这个商人一大片土地,顿使一个小小的商贩富敌王侯。然而,原来发明这一秘方的宋人家族却只能依旧给人家洗布为生。
3.阅读下面给出的这篇短文,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日本所编《欧美逸谭》中,有一则艺术家摔琴的故事:有位著名提琴家将用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提琴演奏,这张琴价值连城。一曲终了,那宝贝乐器的美妙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一致惊叹昔日提琴制造师超群绝伦的手艺。这时,提琴家一挥手,竟将琴摔了个粉碎,顿时四座皆惊。
此刻,主持人上场宣布:“刚才打碎的,只是一把价值一元多的琴。提琴家这样做,是为了告诉诸位,音乐之妙,并不在于乐器好或歹,而在于演奏它的人。现在,请大家欣赏以真正珍贵的提琴演奏的乐曲。”于是,提琴家再一次操起琴,同样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听众再不去注意琴的价值,而专心致志地进入了艺术境界。
4.请你根据这一段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5.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联系实际,自拟文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议论文。
枭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请根据这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1000字的议论文。《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
7.请根据这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1000字的议论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联系实际,自拟文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议论文。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辙喜好文章,研究的很深,认为文人的气度就是这样形成的。文章不学当然不能理解,气度却是要修养才能形成的。
9.请根据这则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1000字的议论文。
吾国学子,承举子、文人之旧习,虽有少数高才生知以科学为单纯之目的,而大多数或以学校为科举,但能教室听讲,年考及格,有取得毕业证书之资格,则他无所求;或以学校为书院,媛媛姝姝,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
黑白摄影作品《征途》,是一幅城市街头的夜景照片,拍摄时,我通过高角度,运用长焦距镜头,依据马路上平均亮度B门曝光,将雕像细部层次隐去,突出背景上形成的线条变化及上升的视觉错觉。交相呼应的斑马线与车灯拉出的亮线,将雕像侧面轮廓特征勾画出来,使之产生黑与白、面与线、虚与实的影调变化和构成。当初拍摄这幅作品时,是想通过这一远古与现代相对应的画面,赞叹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儿女为追求他们的理想而勇往直前,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选择运用黑白胶片拍摄这幅作品,是因为黑白摄影不仅能体现被摄体的不同色彩,而且还可按照摄影者的主观要求,强调或夸张影像中的光感、反差及影调等视觉效果,以此强调创作者特定的情感。
《空间》 张铁强
摄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时总是在想真实地还原现实,寻找影像与现实的切合点,图片是真实的,还是真实的一部分。当我拿着现实的“照片”去对照时,现实却不承认那就是“它”,只好把“它”与证据再度摄下,才知现实与我的影像已经分离,再也找不到属于“照片”的那部分。在空间中只存在影像和现实,影像已是空间的影像,现实还是现实,那我所记录的又是哪一种空间呢?我不敢说“它”是真实的,也许它只是现实与想象间的距离。
开启影像之门 司维东
说起来,我搞摄影也已经多年了。这期间也进行过一些探索、反思和尝试,试图找到一条比较明晰的路来走,也希望让影像语言的表达进入一个更广阔的领域,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但事情的发展并非象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明确的影像语言表达方式不但没有找到,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迷茫与困惑。那么,影像到底能表达什么呢!这个问题在我的创作中,始终象影子一样跟在我的左右,挥之不去。
前几年,可能由于自己太急切的原因,总想让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更多层面上的东西,总想让影像去“说明”别人,而急于建立一种自己的“风格”,有时就在自己表达的影像画面里,故意加入一些人文思潮、关怀、见证什么的,希望让观者从中得到更多的注释,后来自己逐渐感到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这幅《门》的作品是我最近拍摄的,我想大家或许从中能感到一点我现时感觉的一种变化,一种形成影像瞬间的平谈,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也可能是我所最终追求的影像语言。
《印象——痕》创作有感 王立波
我们生活、学习在大的都市,往往去关注眩目耀眼的光环,而不注意基石的力量与厚实,其实哪怕是一块红色的砖都透视着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与美的存在。
学院两年生活,让我珍惜每一份感受,我总想用更多的胶片去记录生活中我的印象。我发现了我的同学——司维东,一个朴实、善良、爽直的山东大汉,他三年来一直居于地下室,他一直用心,用摄影去读解社会和对待每一个人。他的作品中没有耀眼的浮华与躁动,于是,我便渐渐走近了他的世界,才发现他即如这一块块砖,不耀眼,但它却是真实的存在,我没有更多的方法去记录我的印象,只能用我拙劣的摄影拍下他,刻下他留在我大脑中的印象,留下这真诚的痕。
灰红色的砖上,加一些粉笔沫,为了让本来平实的人生显得更加丰富,我找了他一张发黄的相片,和那支他用了很久的牙刷,记录我的感受,拍摄时用银燕闪光灯和一支手电筒进行B门拍摄、曝光用了近5 分钟,全黑状态下拍摄而成。
相机:借同学的哈苏503c。
《脸谱》 佟忠生
我拍摄的这一组《脸谱》是民间社火脸谱,而不是戏剧脸谱。拍摄于陕西省陇县。
社火脸谱是一种独立而古老的化妆造型艺术,它最早起源于古代的“代面”,是在与敌方战斗时为保护自己和威吓对手的一种面具,后经过长期的演变和改良,去掉了面具,变为直接在脸部描绘的化妆艺术。其实用性也早已消失,而成为民间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
我是在1998年的春节拍摄的这组图片,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其乡土色彩和增加信息量,我采用了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将整卷的反转片原底,通过扫描仪输入,在电脑上均匀排列,再通过数码放大完成最后的图片。这样做不一定是最完美的表现方法 ,但却是我的一次新的尝试;运用现代化的影像手段,表现古老的视觉形象。
甘南之行的意义 白 川
这是一张毕业作业,1998年春节拍于拉卜楞寺,那时我读大一,苦于长期拍不出自己喜欢的照片,想去西藏太远,钱也不够,便和同学结伴去甘南碰碰运气。
在甘南,碰到成百上千的同行,我和大家一样兴致勃勃地起早贪黑,跟着藏族同胞围着诺大的寺庙转了好几圈,拍了好多卷,于是又多了一项跟朋友吹嘘的远行经历。
回北京,冲出胶卷,真有几张画面好看的片子,让我沾沾自喜了一阵子,我反复地看这些照片,也给别人看,最后自己对自己说:这不是你要的影像。
我说:我喜欢摄影。可我究竟喜欢它什么呢?至今我都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讲清楚,只是感到眼睛看到的图像和脑子里出现的图像同时在诱惑我用摄影表现出来,甘南之行后,渐渐发现一些曾经喜欢和仰慕的图像对我失去了吸引力,我感到摄影对我而言,长期以来它只是一门技术,远离我的生活,它怎么能打动我呢,更不要妄想打动别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情,我们应有自己的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和表现方式。
甘南之行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我的创作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遇到的问题也更多了,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走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陌路。今天,毕业了,看着我的那些毕业作业,我的脑袋里又多了几个问号。
读解影像——《紫禁城印象》拍摄有感 马晓春
影像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准确回答。不过,我总觉得从拍摄前的构思,到最终作品的诞生,这段苦苦期盼的经历和作品达到某种预想或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时的兴奋之情,是催化影像创作的强大动力,也是读解影像之源。
紫禁城这组片子正是这么产生的。那天教师不知从哪个旧仓库里搬来一箱过期13年的反转卷,说让我们试一试,没准儿会有奇特的效果。才一元一卷,当下就被同学们瓜分了。我得了十几卷,用这些胶卷正好可以拍一拍故宫——我蓄谋已久的题材。用过期的胶卷,去表现拥有五百多年沧桑史的紫禁城,也并不过分,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紫禁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色彩——“红”。这种红色的感觉是不太确定的,有时是紫红、有时酱红、有时是大红、有时是粉红、新红或旧红。总之,是体现着皇权的威严、辉煌与血腥。对于这些,用反转负冲的方法更能贴切这种感受,因为色彩得到了加强和夸张。从色彩移到故宫的建筑结构上,更多地吸引我的就是大殿内一根根矗立的巨柱,多么有气势!这是一个大国才能拥有的气派,更是雄性的,威武不可欺的象征。
无论怎样,做为一个普通人畅游在这气势非凡的皇家建筑海洋里,总有一种距离感和神秘感。尽管你能触手可摸,尽管你可以站在太和殿前向着皇帝的金銮宝座瞄上几眼,可永远也不会体会得出做为一个一朝之君的真感受。
做为影像,真实地表达拍摄者的内心情感是首要的,也是最珍贵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影像才能去打动其他的人。至于图像的基本元素,诸如构图、色彩、质感、影调、颗粒等等,都应围绕着主题来施展他们的本领,或加强或削弱。我这组照片,已经不再是再现原来的色彩和景物。我把现实看作是一些元素和符号,通过“组合、调整”而产生出一种我心目中的影像。
【专升本语文】推荐阅读:
2024年专升本语文试卷12-20
大学语文专升本2011aaaa06-01
山东省专升本语文真题12-06
四川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06-09
2006年河南大学语文专升本真题及答案09-10
专升本心得07-06
专升本推荐10-05
专升本运作管理07-21
专升本考试规定10-13
专升本学习周记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