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员安全生产职责(精选11篇)
1、负责工地内保、安全工作,牵头召开有关安全例会。协调有关部门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统一行动。
2、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法规、政策和本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3、负责特种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发证工作。
4、负责安全检查、纠正违章现象、负责事故的登记、调查和处理。
资料档案管理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熟悉本项目资料编制办法。
2、认真按照“应知应会”练好基本功,做到家底清楚,操作熟练,调卷迅速,服务周到。
3、坚持文书档案在每年二季度做好案卷的归档和零散文件的收集整理,做到及时收集整理,及时编目、上架。
4、定期做好档案鉴定的具体工作,对已超过保管期限的提出销毁意见。
5、根据工作需要编写必要的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
6、定期检查档案的数量和质量,做好档案原始登记和分析统计工作。
一、问题与挑战
(一)区域金融信息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金融业向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业信息安全保障难度持续加大,与此同时,金融逐渐成为境内外网络威胁的针对性目标,网络联通又使得信息安全风险的传导作用不断扩大,社会对金融系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给金融业信息安全带来新的更大挑战。
(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尚未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
金融机构信息化过程迅速,相比而言,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人民银行新“三定”方案明确规定了基层央行承担金融业信息安全属地协调管理职责,然而同样的工作也在各地的银监局开展,监管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给很多金融机构造成误解,使得金融机构丧失了与基层央行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完整的认识以及监管的依据和标准,使得基层央行对各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缺乏正确的指导,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手段缺失,致使基层央行的监管缺乏主动性。
(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监管不到位问题。
随着地市级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原本只有在省会等大城市才有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也纷纷在地市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然而在地市一级,除了人民银行及银监会之外,证监会、保监会等均未设立相关分支监管机构,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防范,存在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四)缺乏必要的检查依据和制度标准。
虽然新“三定”方案规定了人民银行行业协调管理职责,但尚未出台更加具体的相关规范、工作指引、实施细则以及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理权,使得基层央行在实施协调管理职能过程中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查指导职能的发挥,导致部分工作的开展和执行效果不理想。
(五)地市级金融机构科技力量薄弱。
随着金融机构数据集中范围扩大,数据集中程度加深,地市级金融机构科技工作职能、部门与人员结构、工作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地市级金融机构撤并了相应科技部门,只安排一两名科技人员挂靠业务部门,工作职责除一般的设备运维管理外,有些还需要兼顾业务。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其科技支持与保障基本依靠外包服务,隐藏巨大安全风险。
二、促进基层央行有效履职的建议
(一)加快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建议由一行三会联合下文,明确各自工作职责、方式和内容,确定我国金融信息标准体系的目标、任务、发展阶段策略和原则等,全面规划金融行业通信和网络技术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金融业网络平台体系,提出金融信息认证技术框架和公共的必要设施,建立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安全管理合作长效机制。
(二)建立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
建议总行尽快制定、出台相关制度,明确对金融机构的检查、指导规则,以便基层央行能有效开展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的监督和协调指导,确保金融信息安全协调指导工作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
(三)明确基层央行行业管理的任务、举措、规范和指导行为。
作为基层央行,承担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管理的责任和工作量是艰巨和繁重的。这就要求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统一思想认识,理顺工作思路,形成指导氛围,提高履职能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人力、技术、资金的投入,促进协调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
(四)将金融信息安全纳入金融稳定范畴深度推进。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信息安全已成为金融业整体安全与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部分,因此,建议将金融信息安全作为评价地区金融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范围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通过将其纳入金融稳定工作来推动金融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
(五)加强省市间金融行业指导。
建议省级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构要加强对辖内地市的行业指导,加强省市两级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上下两级互动及信息的共享,特别是对于地市级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目前指导相对薄弱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省级证监会和保监会要加大行业指导力度,及时向地市级协调领导小组通报有关信息安全情况,消除地市级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管理的盲区。
三、目前地市中支履行协调管理职责的途径
(一)加强区域协调机制建设。
成立地市级金融信息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人民银行地市中支、地市银监分局和辖区内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为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金融信息化领域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协调领导小组正、副组长由人民银行地市中支、地市银监分局主管信息化工作领导担任,各金融机构主管信息化工作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设常务办公室在人民银行地市中支科技科,科技科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地市银监分局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人为副主任,各金融机构指派一位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采取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情况,研究探讨辖区金融信息安全问题,共同维护辖区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构建区域金融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机制。
建立地市级金融信息系统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实施重要信息系统上线、升级、变更、停运、废止等事前报告制度和信息技术风险提示制度,并参照国内外较成熟的金融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指标,每年由协调领导小组组织辖区金融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信息系统的应急方案。应急方案应将公安、电信、电力等协作部门纳入进来,建立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和应急工作联系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由辖区风险防范主体(各金融机构)与风险处置协作体(公安、电信、电力)参加的应急协调工作会议,组织开展辖区金融信息系统应急处置演练,通报金融信息化系统运行中的突出风险源,防止辖区金融信息系统风险传播扩大,维护辖区金融信息安全。
(三)强化日常管理和信息安全检查。
人民银行地市中支要以总行出台的《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和各地出台的新设金融机构央行管理与服务指引为抓手,加强准入环节信息安全风险管控,强化、细化对新设金融机构准入时的信息安全基本要求,建立金融机构信息和金融城市网接入年检制度,协调指导小型金融机构接入金融城市网,将控制关口前移,严把准入关,避免新设金融机构一开张就存在信息安全先天不足的问题。要按照总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信息技术管理指引》的要求,开展好辖内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信息建设的技术检测和指导工作,努力防范支付技术风险。
(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导。
人民银行地市中支要加强对辖区内各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导,包括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灾备建设、信息安全和金融IC卡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指导,通过现场指导、约见谈话或者经验交流,帮助各金融机构互相借鉴成功经验,使金融机构深刻认识到信息安全风险发展的新趋势,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认识到做好金融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金融机构对金融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有效地防范信息安全风险。
(五)建立区域金融科技信息交流平台。
人地关系矛盾
《经济》:当前威胁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主要原因是?
石玉林:主要是人为原因,即人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人为的粗放型经营,破坏资源环境,特别是以现代化的方式破坏土地资源,滥垦、滥伐,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来获取经济发展。当前这种高耗、低效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使原本短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经济》:具体来说,我国在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石玉林:在土地的保护方面,我们的问题是边治理边破坏。近年的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还草、造林绿化等一系列政策都旨在保护土地资源安全。但是,虽然和过去相比,土地退化有一定的遏制,但是整体上并没有好转,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污水排放总量是330多万吨,被污染耕地是3250万亩,这个数据可能还偏小。有调查显示,我国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土壤面积达3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1.05亿亩。大量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物为50%~60%。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污染从城市转到农村,在向郊区扩散。
从土地的利用方面来讲,我们是粗放的利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率低且存在浪费现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大量土地被征用,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中国城镇利用的土地相当于现代城镇的7.8%。也就是说,圈下来的土地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利用,用的话也是粗放的利用,容积率也不高。而且在建筑用地中,60%的土地资源占用的是耕地。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精耕细作的少,即便精耕细作,却存在污染严重的现象。比如我国最富饶的土地,黑土地,在解放后的二十多年里,农民都不给黑土地施肥。另外,由于耕种方式不科学,为了方便而采取顺坡耕种方式,造成了现在大概每年都有0.3到1厘米的优质土壤流失。
三大安全战略
《经济》:您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战略的建议是什么?现行土地资源安全战略中需要改进的有哪些?
石玉林:土地资源安全战略应该以维护土地的健康、确保土地的安全,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简单来讲,就是健康、安全、可持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安排、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首先,保护好土地资源。把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保护好,把未被污染的土地资源先保护起来。对于已经被污染的土地,通过改造的方式来改善其质量。
第二,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建立资源集约型的社会体系,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所以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具体来说,节约就是要节地、节水,节时、节肥。采用套种、复种、混种的方式精耕细作。
此外,不能片面强调人的劳动生产率。在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在强调劳动力的效益的同时还应强调土地的效益。我们要考虑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
只考虑大面积土地的机械化,而不考虑土地实际情况是不对的。搞机械化的强调大型机器的使用,但是,南方小面积的耕地的作业,是不能依靠大型机械化解决的。过去有小型拖拉机,现在没有了,农民只能用牛耕地,这实际上是退步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去南方可以一年二、三熟的耕地,现在是一年一、二熟,甚至有些农民连早稻都不种了,而是外出打工。因为农村冬闲田产量不高,劳动力又缺乏,耕地收入太低。在农业补贴这方面,我们已经没法跟发达国家竞争了,比如,我们国家近几年才免征农业税费,而发达国家早就免了,而且我们对农业的补贴也和发达国家差了很多。所以,国家必须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第三,加强建设,建设好16亿亩基本农田,能保护多少就保护多少。16亿亩基本农田的产出占我国全部耕地产出量的90%以上,保持它的数量、质量稳定即基本上保证了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专项制度与法规,依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不得随意改变其用途。此外,还要适当地改造耕地质量,把坏的变成好的,把低产田变成高产田。
《经济》:土地的集约与节约利用一直都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所提倡的安全战略,那么为什么土地的集约与节约利用如此难以实现?
石玉林:这受制于5个因素,分别是:发展阶段、投资力度、技术水平、农民素质、管理水平。
首先,我国所处的发展水平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第二,政府对土地资源的投资力度不够。农业规模化经营必须要有科学技术和设备来支持,这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另外,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例,未来如能改造0.1亿公顷低产田,以投资额度75000元/公顷计算,约需资金7500亿元;改造0.1亿公顷中产田,以投资额度45000元/公顷计算,约需资金4500亿元。这些投入不能让农民自己来承担,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大投入。
第三,科学技术水平有限。
第四,农民素质有待提高。信息化的东西,农民不懂。但是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水平,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五,管理理念不正确,政策有误区。制定政策的人建设工程,却不建设配套设施,相关的土地利用相关政策不配套。重工程、轻管理,重开源、轻节流,重大型、轻小型现象严重。比如圈下来的闲置的、利用率低的土地,应该管理起来,用法律来约束它。从数量上来说,耕地面临的最大的、实质上的挑战就是建设占用耕地增多,这是不可逆转的。
所以,人定胜天是片面、不科学的。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转变人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一、康复协调员由残疾人专职委员担任,协同社区康复站康复员做好残疾人上门康复服务工作;
二、根据残疾人的具体康复需求,结合实际情况,把康复工作具体落实到残疾人及其家庭;
三、积极参与残疾人普查、治疗、预防、康复等各项工作,并搞好建卡登记等原始记录工作;
四、负责联系、收集、反映本社区内残疾人的具体要求,协助有关方面,尽量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
五、指导残疾人就地、就近、有效地选用各种简易器材进行康复训练,并做好记录;
1、负责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协调工作,指导各施工项目部做好日常协调工作,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负责征用土地的分类、面积和附着物的核定工作,拟定协调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3、为工程顺利进展,负责督导市县乡各级铁路建设指挥部的征地拆迁工作。
4、组织制定交通畅通与安全保障方案,协调交通畅通与安全保障工作,公布及宣传交通畅通与安全保障工作的重大事项。
5、协调、指导、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涉及治安事件、民事纠纷、施工干扰、来信来访等影响安定稳定和项目建设方面的问题;主动接受地方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级指挥部提出的关于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方面的建议和举报,做到及时处理。
6、负责组织工程建设出现的道路改移、三电拆改、涉及协调赔付等问题协议拟定、会签并跟踪实施。
7、按照公司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征地拆迁过程中的档案管理。
8、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及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的办理。
2009年12月21日, 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盛霖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张德江副总理12月9日至12日在湖北调研内河航运发展时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李盛霖强调, 要紧紧抓住发展内河航运的重大机遇, 贯彻落实好张德江副总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推进内河航运快速、协调、安全、绿色发展。
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张德江副总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深刻理解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的战略意义。加快内河航运发展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 有利于促进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 有利于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有利于实施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体系。发展内河航运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内容, 必须作为今后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领域抓紧抓好。
二要积极争取把“十二五”时期内河航运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纳入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在“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综合运输发展规划以及即将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中充分体现内河航运发展的要求。
三要继续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 使调研成果落到实处。当前要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尽快起草有关加快长江等内河航运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是继续争取有关部门落实中央对内河航运发展的资金支持。三是继续做好三峡工程涉及内河航运发展的后续规划工作。四是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立法工作, 重点推进《航道法》的立法进程。五是加大内河航运宣传力度。六是安排好明年的内河航运发展重点工作。
四要加强对内河航运发展的组织领导。在部党组统一领导下, 部党组成员分工负责, 各有关司局根据各自职责认真抓好任务分解和落实, 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进行督办和考核。
摘自交通运输部网站
2009年12月22日
关键词: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生态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56
1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的概念,对于林业发展来讲,主要是指在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都要具备可持续性,每个环节的发展,都会为下个环节提供基础或保障,不会因为此环节的发展而成为下个环节的阻碍。经济方面:主要是指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具备可持续使用的资源、能源以及资金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具备长期投入的能力,同时林业经营具备一定的效益产出,能够补充到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经济的有序循环;在生态方面:通过科学的营林生产,调整林业布局,达到林业生态的自我还原、修复、调节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提高环境资源的承栽能力;在社会方面:协调各部门,通过林业生产的不断进行,使环境极大程度改善,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营林生产及林业生态的发展,并非孤立进行的,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要通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促进营林及生态的长足进步。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依靠林业生态的良好发展,只有良好的生态,营林生产才可以正常进行,而营林生产的顺利开展,又能促进林业生态的良性化转变,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进行有序的营林生产,才能确保营林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行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林业生态的改变,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促进营林生产的效益提高。两者只有相互实现了良性互动循环,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获得可持续发展。
2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营林生产及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自身要不断进行转变,发挥资源优势,创造经济效益。要借助当地的经济发展,在生产经营模式上进行转变,同时也要转变观念,不断优化林业生产布局,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协调经济、生态及社会三方面的利益,不断探索,改革优化,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之路。
2.1 调整林业产品结构
营林生产中,要不断结合市场需求,对林业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认真学习先进的营林生产技术,特别是一些先进的营林生产管理理念和技术,在林木品种上进行调整,引进易培植、成活率高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以促进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 加大林产品的开发力度
目前我国的林产品加工仍处在相对落后的层面,仅限于初级产品的加工阶段,许多林产品生产企业在林产品开发、加工方面缺乏开发力度,多以提供原材料为主。产品进入市场的方式相对单一,缺乏竞争力,同时也满足不了市场日益丰富的林产品需求,对林产品开发的落后,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竞争力也不足,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今后的发展中,林业企业要认真研究市场,加大开发力度,生产加工更高附加值的产品。
2.3 增加营林生产的附加值,加快特色林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求日益增长,这给营林生产带来了巨大商机。林业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在营林生产过程中注重林业附加值的开发,加快林下经济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开发特色的林业旅游资源,科学优化林木产品的配置,同时结合花卉园艺的培育,大力开发营林生产的旅游市场。在营林生产的同时,不但对环境做了美化,同时也进行了保护,提高了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使林业生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协调发展。
2.4 提高林木产品科技含量,完善林业生产制度
营林生产及林业生态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进步,林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要依靠科技,作为林业生产企业,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加大林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促进林业生产的科学发展。要加快林业生产的科技理论研究,结合当地的林业资源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用科学生产技术指导林业发展。同时要借助高科技手段培育新的林产品,以市场为先导,以科技为基础,不断培育具有较高市场经济价值以及综合生态效益的林产品,不断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林业法律法规的完善,认真落实林业法规,完善林业生产制度,健全林业生态的评价机制,协调好营林生产及林业生态多方的关系,促进林业生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林业的发展事关环境生态,必须要努力抓好。在林业的发展中,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发展林业经济时,一方面要搞好营林生产,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林业生态,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通过优化林业产品结构,调整经济构成,不断加大林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完善林业制度,才可以确保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文员
①负责工厂的文件、档案管理。
②负责会议的通知安排,做好会议记录和纪要整理,及时传达和传递。
③协助厂长起草和签发相关文件。
④起草本部门的工作流程。
⑤做好保密工作,凡涉及公司及领导工作中的各类秘密信息和资料不可传播。
⑥协助厂长完成日常工作的追踪、汇报及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等。
计调
①进行订单分析编制年、季、月计划初稿供生产主任审核、厂长审批。
②对批复的计划初稿重新编写成主进度计划。
③以主进度计划编制生产日排程表。
④按照程序变化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调整生产计划。
⑤协助生产主任解决产品线冲突。
⑥协助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统计
①负责工厂的生产进度,物料进库进度,品质、生产效率,机台利用率的准确统计。
②负责夜班人员的时数统计及夜班补贴的发放。
③负责加班工时的统计。
④注塑厂的工艺文件的整理与收发管理。
时间:2012-8-2 15:06:43 作者:李杰 浏览次数:1199
纪检机关在反腐败工作中与公安、检察、审计等机关联合办案日趋常态化。在这种联合办案中,纪检机关如何履行组织协调职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纪检机关在联合办案中组织协调的主要内容
1.组织调度办案力量
如何实现指挥科学、调度有力、工作高效、无缝衔接的联合办案格局,是纪检机关组织调度办案力量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建立严格的工作纪律、精简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领导机制应是办案力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联合办案不应是办案力量的简单相加,而应是对办案力量的科学摆布和优化组合。联合办案中的单项调查工作除非确有必要,应尽量避免“混编舰队”,确需“混编”时,也应分清主次,理顺工作关系,明确配合人员调查工作不受原单位的管理。
2.统筹把握办案方向
联合办案具有涉及面广、线索繁多、办案主体多元的特点,这就对纪检机关把握办案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始终保持办案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注意从大局和宏观上把握案件查办的具体方向,确保办案主线清晰、重点突出。一些联合办案中,参与办案单位或调查小组由于部门思维、信息掌握等原因的局限,常常侧重自认为对部门有利或是信息掌握较多的调查工作,偏离办案的中心和主线,这就需要纪检机关切实发挥统筹把握办案方向的作用。
3.组织实施调查取证工作
依法取证是案件调查的中心工作,纪检机关作为联合办案的“组织协调者”,必须始终把这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尤其对于纪检机关立案调查的问题,必须严格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关于查处党员违纪案件收集、鉴别、使用证据的具体规定》等有关规定调查取证。目前,一些纪检机关依赖于司法机关调查取证,由于不掌握第一手的证据,就没有事实认定发言权。
4.协商提出定性处理意见
纪检机关在有关机关协作下基本完成对主要违纪违法问题的调查取证工作后,应及时与有关单位和部门协商论证,审慎提出定性处理意见,视情移送审理或移送司法机关。定性处理是查办案件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案件的质量和效果。回顾过往联合办案中“收官”的得与失,定性处理意见提出的时机、方式和内容值得纪检机关深入研究和不断改进,既要做到党纪处分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又要确保党纪处理与刑事追究、行政处罚相协调衔接。
5.督促处理意见的落实
为巩固联合办案的成果,确保查办工作连续性,纪检机关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后,应特别注意抓好所提处理意见的落实工作。应加强与办案机关的沟通联系,探索建立适应联合办案后期需要的“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确保所提意见落得实、工作进展有反馈。通过对一些后期处理出现反复甚至“翻车”的案件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纪检机关移送后督促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
6.协调涉案问题的后续处理
联合办案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移送司法的党员领导干部违法问题外,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还承担着其他许多涉案问题的调查和处理,比如:移送时尚未查清的问题、非党人员违法问题、国家损失的追回问题、违法行为的纠正问题等等。这些工作繁杂琐碎、专业性强、耗时较长,但处理不好可能妨碍查办工作的深入推进,影响案件的整体效果,甚至办案成果功亏一篑。纪检机关决不能轻视对涉案问题后续处理的组织协调。
7.总结案件查办工作
案件总结作为联合办案的最后一环,必不可少。联合办案工作结束时,一要总结案件发生的特点规律,查找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和管理上的漏洞,推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二要对案件查办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和思考,探索办案规律,提高查办案件科学化水平;三要对案件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弘扬正气,鼓舞士气。
纪检机关在联合办案中组织协调的要求
1.规范联合办案的组织模式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纪检机关组织协调的作用
联合办案如同组织战役,组织者的权威必不可少。联合办案的组织模式要做好“顶层设计”,应围绕如何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如何规范办案组内部管理、如何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三个重点展开,实现“一个渠道对上负责,一个中心对下指挥,一个目标团结协作”。此外,通过对联合办案关键环节的规范,也可大大提高纪检机关组织协调的权威性。比如:严格初查、立案报批、线索管理工作;主要调查对象的谈话和重点外查工作,纪检机关领导和骨干必须参加;涉刑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前,应由案件审理部门审查提出具体意见报纪检机关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按规定履行党内审批程序,等等。
2.准确把握组织协调的范围和限度,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纪检机关在联合办案中的组织协调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包办代替。既要理直气壮地行使组织协调职责,又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一方面,纪检机关组织协调要严格遵守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有关各部门职能划分的规定,通过组织协调,促进有关部门依法履责,形成办案合力。另一方面,纪检机关的组织协调要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紧紧围绕办案力量的组织管理、重要证据的调取及措施的使用、办案方向的把握、工作的督办等全局性、关键性问题来进行。
3.通过加强联合办案的综合工作,确保纪检机关组织协调的质量和效率
案件综合工作是联系指挥、谈话、外查等各方面工作的枢纽,是纪检机关在联合办案中组织协调案件的重要抓手,对于确保案件质量、提高办案效率不可或缺。加强案件综合工作,核心是充分发挥案件综合工作“信息管理”、“证据把关”、“流程监控”的作用。发挥案件综合工作的信息管理作用,就要把综合工作作为唯一的信息中枢和功能强大的案件信息库,负责信息的流转、分析、处理,实现信息单向、高速向指挥层汇集,指令直接、迅速向一线下达,信息效用最大化。发挥案件综合工作的证据把关作用,就是由综合工作人员与调查工作同步进行证据审查分析,帮助选准调查方向,及时提出取证意见。发挥案件综合工作的流程监控作用,就是由综合工作人员对每项任务及完成时限等情况动态跟踪、预警、监督,实现案件管理专门化、全程化、实时化,解决因分工和制约而造成指挥层掌控案件乏力的问题。
4.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纪检机关组织协调的效果
多年来,纪检机关在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方面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会议部署、检查指导、责任分解、提出纪检建议等等。面对联合办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纪检机关有必要在组织协调的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提高组织协调联合办案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比如:探索建立联合办案的督查督办机制;探索反腐败协调小组个案研究协调的程序及保障措施;强化纪检机关之间查办案件的相互支持,等等。
5.加强调查研究和实战训练,不断提高纪检机关组织协调能力
提高在联合办案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是纪检机关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应成为纪检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注重结合办案工作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增强理性思考,不断总结提高;另一方面,办案是纪检机关组织协调能力建设最好的实践机会和练兵平台,纪检机关要特别注意在查办案件中锻炼队伍、磨合协作、积累经验、探索创新,不断提升组织协调联合办案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反馈;针灸;盆底肌锻炼;疗效观察
1 临床与实际意义
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因为粪便的脏和隐私等一些陈旧和偏颇的想法而将便秘视为小问题,讳疾忌医;而临床医生也将便秘看做小毛病,不去深究。很多时候医患双方都想当然的以泻药敷衍了事,最终轻微的排便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而成便秘。长期盲目和随意的服用泻药可形成泻药依赖,甚至导致泻剂结肠,引发结肠黑变病。很多患者倾诉:不用泻药则异常难过,使用泻药则深陷药瘾,痛苦的徘徊于两难境地之间,身心疲惫。多数医生除了药物治疗并不得不不断的加大使用剂量外,没有有效地解决办法。
本文欲探索便秘的非药物治疗法中“生物反馈结合针灸”这一双联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意义在于实际生活中可以解除病痛,在理论上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的又一创新。
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964年wasserman提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issyndrome)了这一概念,随之又有学者先后提出“盆底痉挛综合征”(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1985年Kuijpers)、“盆底失弛综合征”(1995年李实忠)2006年国际功能性肠胃疾病,罗马Ⅲ标准中提出盆底不协调性排便,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地痉挛综合症、内括肌松弛缓征。
通常盆底不协调性排便包括盆底横纹肌的矛盾收缩和痉挛为主要病理改变,可见有排便时费力、便条变细、梗阻感、不尽感。并导致纳差、焦虑、失眠、抑郁症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品质。
目前本病的保守治疗包括:泻剂、生物反馈。刺激性缓泻剂如番泻叶、芦荟和丹蒽醌的安全性目前仍有争议[1]。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疗法,借助于电子仪器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性活动反馈给患者,使其看到自己的活动情况,纠正自身的功能障碍,与泻剂相比优势在于无毒副作用,而泻剂长期使用会造成依赖性,甚至损伤肠道结构和功能,加重便秘。
手术治疗方面,耻骨直肠肌综合征采用切断或部分切除术及外切内挂术等术式,内括约肌弛缓症采用部分切断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远期观察看其易于复发,及相应的并发症和手术风险,使患者难以接受。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便秘的病位在于大肠,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等说。盆底不协调性排便以肝郁脾虚证多见,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肺湿通利,传导失职,形成便秘。
便秘属于针灸的一级病谱,其治疗便秘已被临床广泛应用[2]。针灸从中枢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肠神经系统及骶神经系统等三层面调节神经电生理活动。笔者复习了中国期刊网上1979年至2008年间46篇主题文献,发现效率在77.6%-98%之间。
2.1 病例来源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60名。治疗组、对照组各30人。
2.2 纳入标准
经罗马Ⅲ标准诊断为功能性便秘
有明显盆底失弛缓症状: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无便意。
排粪造影力排相肛直角较静坐相无变化或减小,诊断为盆底不协调性排便
肛管直肠测压:排便弛缓反射异常,即压力梯度不能逆转,肛管静息压和括约肌功能长度可增高,肛管收缩压可减弱诊断为盆底不协调性排便。
病程在1年以上,一般治疗无效,影响正常高工作或学习。
年龄在12-65岁之间。
知情同意并坚持治疗及随访的患者。
2.3 排除标准
合并慢传输型便秘
消化道肿瘤
其他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神经肌肉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明确病因的继发性便秘。
伴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
有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或根据研究者判断不宜进入研究的患者
2.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生物反馈结合针灸
2.4.1 生物反馈:肌电生物反馈
2.4.2 针灸:大肠俞、肝俞、肾俞、脾俞、八髎。
对照组: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
2.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肛管直肠压力变化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C-QOL)
便秘主症评分
2.6 治疗判定
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疗效指数≥75%
显效:疗效指数≥50%
好轉:疗效指数≥25%
未愈:疗效指数< 25%
2.7 统计分析
统计描述:计算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统计推断:计算资料采用检验,计算资料采用检验。
统计数据用软件SPSS13.0处理。
2.8 预期结果
“生物反馈结合针灸”这一双联治疗法治疗盆底不协调性排便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世界常委组织。临床指南:便秘,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2,11(4)
随着大电网互联格局的形成,系统的网架结构日趋复杂,大规模分布式能源介入,加剧了系统中有功功率的波动和变化,同时无功不足或分布不合理也成为制约电网有功调度和控制的重要因素。文献[1,2]从有功安全的角度考虑输电断面功率越限情况下自动发电控制(AGC)校正和预防控制的策略,并指出单从考核指标来进行有功控制很有可能危害系统安全。然而,如何在AGC频率控制中考虑系统电压稳定和无功分布的影响并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还没有得到研究。
目前,电力系统多采用经济调度与负荷频率控制(LFC)相配合的有功调度控制方式[3,4],这种方式不考虑有功控制的动态过程,很难将可控容量沿时间维度动态协调分配,一旦负荷波动剧烈,负荷预测误差和不确定性较大,往往需要配置较多的快速响应机组承担负荷频率控制功能,不利于节能减排和安全经济调度。常规的LFC采用经济分配因子的方法确定各AGC机组的出力[5],也不利于保证安全稳定运行。为提高AGC机组的控制能力和控制效果,在有功控制中合理兼顾包括电压稳定在内的网络安全约束,此处借鉴监督控制思想,建立双层控制结构实现有功安全经济调度和频率控制。
1 分层控制结构
沿时间维度,现有的有功调度和控制分为上层的经济安全优化和下层的负荷频率闭环控制。前者以数分钟为周期执行静态或动态的安全经济优化,为各个AGC机组制定设定值来满足负荷变化下的功率需求;后者则是在由负荷预测误差和不确定性引起功率偏差后进行滞后控制,由经济分配因子来协调机组出力设定值。2部分出力之和则作为机组在某个时段内AGC机组的给定设定值。然而在层次间的协调、AGC机组设定值的确定以及网络安全稳定性的考虑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本文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问题建立了双层监督控制体系,其基本框图如图1所示。
双层监督控制结构由上层监督决策机构和下层预测跟踪控制组成。高层控制器被赋予信息接口和决策协调者的角色。它通过广域测量系统(WAMS)获取全局实测信息,为下层控制器提供参考值轨迹,指定约束条件,在周期性地执行有功经济调度的同时引入电压稳定的约束和影响,协调AGC和自动电压控制(AVC)的设定值,确保有功调度过程中系统具有较好的电压安全稳定水平。
下层控制器的核心为跟踪和指标考核,将控制性能指标(CPS)转化为机组启/停机的使能函数,并结合模型预测控制(MPC)中目标轨迹的跟踪功能对上层控制器的设定值轨迹加以建模,建立包括启/停机次数、调节成本和跟踪效果在内的优化控制目标,实现AGC在参与电压稳定预防和校正控制的同时,能够正常执行频率控制功能,并满足CPS考核标准。层次之间的协调以跟踪控制的方式实现,而MPC在对机组全过程调节能力估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决策,将超前预测引入到属于滞后控制的LFC中,有利于机组调节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安全性的加强。
2 上层优化决策
2.1 电压稳定的影响
原有的AGC控制策略多考虑机组自身的调节能力,缺少对全系统内安全约束的合理建模。一方面,在系统的电压薄弱区域进行AGC的调整往往容易引起联络线或断面的稳定越限,大幅降低系统的稳定裕度,甚至有可能直接导致电压失稳;另一方面,从输电断面安全的角度,分布在系统各处的AGC机组传输相同的有功功率,在特定薄弱断面所消耗的无功功率不同,优化AGC机组的出力分配可以有效预防断面的稳定越限并对危险线路实施校正控制。
2.2 模式分析技术
在连续潮流[6,7]基础上,对潮流雅可比矩阵进行模式分析,用临界特征向量和参与因子等信息识别薄弱区域和断面,指导系统通过调度和控制等方式提高系统的稳定水平,预防和校正关键线路的失稳。
在线性化潮流方程考虑有功、无功解耦[8,9]:
其中,JRPθ、JRQU称为简化雅可比矩阵。可以利用JRPθ、JRQU发生奇异时的特征向量和参与因子表示临界特征信息。
有功参与因子λAPF为矩阵JRPθ中临界模式i对应的左、右特征向量的元素点乘。母线k的有功参与因子可以写为λiAPF,k=uik·vki。较大APF机组处于无功支持较为充裕的地区,其有功出力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电压稳定裕度。无功参与因子λRPF为矩阵JRQU临界模式i左、右特征向量的元素点乘。母线k的无功参与因子可以写为λiRPF,k=uik·vki。λRPF较大的负荷节点处注入无功功率可以有效缓解区域无功支撑不足的局面。
2.3 AGC设定值的协调控制策略
发电机和无功补偿装置为提高电压稳定裕度和区域电压水平而进行的调整实为支持AGC频率控制的无功代价,随运行方式的不同和AGC机组的不同差别很大。如何利用OPF工具在费用目标函数中考虑无功成本因素和稳定性约束,引导AGC机组组合在经济性和安全性达到平衡是协调控制的核心。
假设系统中有NPV个参与AGC调整的PV节点和NPQ个配备并联补偿装置的PQ节点。对于临界模式i,它们的贡献度D可由λAPF和λRPF的函数表示:
仍以发电费用作为经济性优化目标,则系统考虑无功代价的优化目标函数可以写为
其中,i为AGC机组的发电费用,用二次函数表示为
ψi为AGC机组的无功成本项,可以表示为
νj为网络中无功补偿装置的无功成本项,表示为
式(6)中的系数分别为机组燃料特性的二次函数系数,式(7)(8)中的系数εP、εU和εQ分别为PV节点和PQ节点的参与系数,μP、μU和μQ为无功调整成本系数。
等式约束为潮流方程:
其中,i=1,2,…,Nb,Nb为系统中的节点数。
静态不等式约束为
以上不等式约束分别表示可调AGC机组的有功功率上、下限约束,可调无功补偿装置的上、下限约束,节点电压幅值约束和线路热稳定极限约束。SAGC、SC、SN和SL分别对应可调AGC机组集合、可调无功补偿集合、节点集合以及线路集合。
由于电压稳定的极限以及模式分析信息不能在OPF中显式表达,此处通过修正无功调整成本系数的方式实现协调控制。其步骤如下:首先根据模式分析信息给定PV节点和PQ节点的参与系数、无功调整成本系数初值;求解最优潮流问题,即式(3)~(10);利用连续潮流的方法判断系数的电压稳定裕度是否满足条件,若满足,则输出结果发送至区域AGC控制器以及AVC中的相应元件作为参考设定值,否则更新λAPF和λRPF的信息,修正PV节点和PQ节点的参与系数、无功调整成本系数,重新执行最优潮流计算。该过程如图2所示,图中,η是稳定裕度阈值。
2.4 无功成本系数的更新规则
成本系数的更新规则由3方面因素决定,即系统的安全稳定裕度、元件的模式贡献度和自身调节容量。当稳定裕度充足时,参与系数εiP、εiU、εiQ都为0,执行常规的OPF。当稳定裕度不足时,首先倾向于选择系统内可用无功备用来改善无功分布,AGC有功功率的参与系数εiP=0;一旦稳定裕度仍不能调整至安全范围,则参与系数均为1,AGC的有功调度参与调整。定义调节步长为α,无功成本系数更新规则为
3 基于MPC跟踪的LFC策略
3.1 MPC
MPC是一类有限时域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通过在线求解一个有限时间最优控制问题获得当前控制动作的控制形式,优化得到的控制序列只有第1个控制动作作用到实际系统,下一时刻以新状态为起始重复优化过程,得到新的控制序列[10]。
3.2 考虑动态特性的区域有功频率控制模型
对于区域i内的AGC机组j,考虑调速器和原动机的动态特性,由如下4阶系统表示[11]:
假设同一区域内,系统的频率是唯一的,满足则区域的等效功角动态方程为
其中,ΔPL,l,i和ΔPTIE,k,i分别为区域i内负荷的波动和联络线的波动;为区域i的等效阻尼系数;τJ、τCH、τGOV分别为机组惯性、原动机和调速器时间常数;j为区域内的AGC机组序号;l为区域i内的负荷节点序号;k为与区域i相连的区域联络线序号。具体参见文献[11]。
3.3 AGC跟踪控制设计
LFC是通过调整AGC机组加、减速出力变化实现的。本文将AGC机组的启/停机指令作为控制输入,设计由开关函数描述的跟踪控制策略。式(12)中的控制输入可以表示为
其中,分别为机组增、减出力对应的气门开度值;z为机组启/停机开关指令。这里认为,当机组接收到增加出力指令时,气门开度对应为,为机组爬坡速率限制所对应的开度位置,减少出力指令类似,气门开度对应为
AGC最优控制的目标包括机组发电机出力加减量的经济成本、机组频繁调节带来的磨损以及CPS1和CPS2指标[12]。此外,下层控制器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跟踪上层控制器下发的参考值轨迹,使区域AGC机组的调节符合全系统经济的优化和输电断面的有功安全。由于CPS为统计型考核指标,需要特殊的处理[12,13],利用MPC中控制目标设定和控制输入约束共同处理目标的协调。优化目标为
其中,χ、κ、σ为权重因子,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调节;SG为该区域内AGC机组集合;Ci为机组的线性经济系数;N为预测时段数,等于预测时间与采样时间的比值;R为系数矩阵;ΔP Gref,i,k+j为上层监督控制器下发的机组i的有功调整参考轨迹值;Δd(k+l|k)=ΔPREF,j(k+l)-ΔPREF,j(k)为启/停机计数量;Bi表示机组启/停附加成本。式中前2项表示预测周期内区域i所有参与机组调整量引起的经济成本;最后项为预测周期内,控制输入量与参考轨迹值之间的误差约束项。因此,LFC转化为机组启停机开关指令z的优化组合。
定义
其中,βkCPS1、βkCPS2、θi,k分别为CPS1、CPS2和控制输入参考值在控制输入量上的约束。下面分别讨论此3个量的确定。
a.βkCPS1的确定。CPS1的统计公式[12]为KCPS1=(2-λCF)×100%,λCF=λCF,12-month/ε12,称λCF,12-month为以12个月为周期滚动求得的服从因数值。该服从因数反映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效应,因此,在MPC的预测周期内,通常为分钟级,其数值的变化不会很大。当前的数值是否满足一定的裕度可以有效反映区域AGC机组在CPS1考核中的满足程度,表示为
其中,γmaxCPS1和γminCPS1分别为上、下调节门槛值,为正值。
b.βkCPS2的确定。CPS2指标[12]反映的是以10 min为间隔,区域ACE平均值符合给定范围的合格率。以当前时刻为10 min考核间隔的末端时刻,计算过去10 min内区域ACE的平均值ACEave,k,ξ为门槛系数,取0.8ㄢ
c.θi,k的确定。该因子通过判断上层监督控制下发参考输入值是否为零,确定当前AGC机组是否参与静态有功功率调整,若设定值不为零,则该机组参与调节,反之,则该机组控制输入为零,不进行调节。
等式约束为AGC控制模型式(12)(13)。不等式约束为
4 仿真算例
对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见图3。系统中,1~29节点为负荷节点,30~39节点为发电机节点,31节点为参考节点。发电机节点30、32、36和38执行AGC控制功能,变压器分接头和并联补偿装置合理考虑,数据来源于BPA标准新英格兰系统。
根据美国和巴西等国的ISO标准,系统的电压稳定裕度需要考虑在N-1故障下具有相应的稳定裕度。本文的协调控制首先执行N-1故障扫描,并以系统具有6%以上的稳定裕度作为稳定裕度阈值。
4.1 AGC与AVC的设定值协调
当线路15-16因故退出运行,系统中的负荷按照恒功率因数的方式增长了30%时,采用连续潮流法计算系统故障后的负载率为λ=1.0302,电压稳定裕度不足。在接近鼻点的运行点进行模式分析,临界失稳模式对应的模态和有功、无功参与因子如图4、5所示(图中,A为特征向量值,nb为节点号,nLb为负荷节点号)。
由临界模式的模态向量可以发现,节点15附近成为系统电压稳定的薄弱区域。为保证该节点附近区域的负荷供电,需要消耗大量的无功功率。仿真发现,一旦负荷增长,AGC机组30和32按照计划增加出力,将会直接导致系统在N-1故障下电压稳定裕度不足,节点15附近区域将呈现出电压持续下降甚至崩溃。这将使常规的AGC控制陷入两难境地。
对于临界失稳模式,4台AGC机组30、32、36、38参与程度不同,机组30、32的λAPF较小,机组36、38的λAPF较大。λAPF大小反映了有功传输在系统薄弱区域引起的无功消耗的差异,具有运行指导意义。
图6(a)(b)给出了采用文中提出的协调控制策略,经过数步迭代,系统的电压稳定裕度M、发电成本变化c及有功损耗Ploss的变化曲线(Nite为迭代次数)。
系统初始处于重载工况,电压稳定裕度为3%,且无功备用不足,需要调整AGC机组的有功和无功出力。仿真表明,经3步迭代,系统的电压稳定裕度提高了23.4%,发电成本也相应地增加了4.7%,由于有功出力和无功分布得到了优化,系统中的有功损耗减少了5.64 MW。协调控制前后主要发电机的有功P、无功Q、电压幅值U如表1所示。
p.u.
注:*标示的节点为AGC机组连接节点,其有功出力和节点电压为控制量。
在迭代过程中,节点30和32的λAPF始终相对较小,节点36和38的λAPF较大,因此,通过降低AGC机组30和32的出力,增加机组36和38的出力,并且从公平的原则出发,提高节点30和32上的电压以优化无功分布,可以有效地缓解薄弱区域的无功匮乏局面。
4.2 跟踪控制实现
跟踪控制的核心是实现AGC机组出力跟随协调控制设定值的同时,系统的控制指标符合CPS考核标准。假设新英格兰系统被划分为3个区域,执行分布式有功频率调整。各区域内包含机组为(30,37,39),(35,36,38)和(31,32,33,34)。其中,承担AGC调整任务的分别为机组30、38和32。假设负荷变化如图7所示(下标1、2、3分别代表区域1、2、3),并叠加了负荷的随机波动。每间隔5 min,上层监督控制器执行一次设定值的优化并下发给下层控制器。机组调速响应速度设为1.5%/min。MPC的周期参数为Ts=5 s,Tc=15 s,Tp=25 s。
图8所示为3区域AGC机组有功出力的变化曲线。可见,AGC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跟踪上层监督控制下发的参考设定值曲线,且保证系统的考核指标维持在合理的范围。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