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申请范文(精选6篇)
院领导:
新医院整体搬迁后,业务量较前大幅上升,我科工作量较以往明显增加。随着近几年省、市临床重点专科评审的常态化展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逐渐扩大,业务量增加导致的医疗投诉和医疗争议量的增加及纠纷接待办要建立日常值班制,还有即将要展开的三级医院评审,其中大量工作均需要我科来完成。加之近期科内人员变动,致科内人手及其紧缺,现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状态。鉴于医院管理和科室发展的需要,现申请增加2名人员。
人员要求为:
1、首选2名从事临床专业人员,自愿从事医务科教工作,可为新招聘医生,也可抽调本院临床或医技科室医生;
2、如上述2人只能满足1人,可考虑招聘卫生管理人员1名。现较多三级医院均引进卫生管理内人才从事医务(医政方向)工作。
请院领导批示!
医教科
根据公司《关于开展2018年选人用人检查工作的通知》(股人函字[2018]XX号和分公司《转发公司关于开展2018年选人用人检查工作的通知》(福建人函字[2018]XX号的要求,XX公司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干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
XX公司在中层干部管理方面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公司、分公司相关制度要求,2011年制定了《中层干部管理细则》。并根据上级公司最新的要求和XX公司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了修订,历次修订均经党委会讨论通过后由党委发文印发。最近三年分别于2016年XX月XX日、2017年XX月XX日进行了修订。近期XX公司正在进行制度建设,准备重新修订《中层干部管理细则》。
二、干部编制与实际配备情况
根据公司《关于华能(罗源)港务有限公司机构设置及定员定编方案的请示》(华能罗港人[2017]XX号)收悉。XX公司中层干部职数为10人,目前实际人数为10人,符合公司定员要求。
三、2015年以来提拔任用干部程序履行情况
XX公司选拔任用干部均按公司相关制度和XX公司干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和程序进行。2015年以来提拔任用干部情况如下: 福建分公司人资部: 1.2015年进行了XX批次XX人次的中层干部任免,其中岗位交流XX人次,提拔任用XX人次;
2.2016年进行了XX批次XX人次的中层干部任免,其中岗位交流1XX人次,提拔任用XX人次;
3.2017年进行了第一批次的岗位竞聘,产生XX人次中层干部任免。
以上中层干部的交流轮岗及竞聘上岗均在平岗级间进行,提拔任用的干部严格按照规定履行了相关程序,符合上级及XX公司相关制度的要求。
四、干部人事档案情况
(一)领导班子档案管理情况
2016年根据公司和分公司相关要求,配合公司、分公司及福建区域其他单位,对XX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人事档案进行了认真核查、补充。
(二)中层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情况。
根据2016年分公司档案检查中具体指出:档案中学历学籍材料不全问题;专业技术资格问题;工作履历材料不全问题; 干部任免审批表等相关问题。XX公司对中层干部人事档案进行了核查和补充。
(三)XX公司人事档案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设专有人事档案,由人资部负责管理,符合公司相关规定。
五、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和干部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工作情况
(一)按照干部管理权限,XX公司领导班子人员的相关证件均交上级单位保存和管理。XX公司中层干部相关证件由人资部负责保存和管理,并登记在册,形成管理台账。
(二)XX公司领导人员本人及配偶子女均在国内居住工作,无“裸官”问题。
六、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情况
根据干部管理权限,XX公司重视对中层干部的日常监督与管理工作,采取不定期谈话等方式,做好相关的谈话纪录,并配套登记好台账。
七、关键岗位交流轮岗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相关规定,XX公司针对关键岗位人员情况实时进行监督和检查,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关键岗人员进行交流轮岗。
八、应届毕业生录用情况
XX公司根据《公司管理单位应届高校毕业生录用工作指导意见》(股人函字[2011]XX号)和《公司所属单位员工录用管理规定》(华能国股经[2012]XX号)文件规定,执行应届毕业生录用工作,自2015年以来应届毕业生录用情况如下:
201X年录用了XX人,2016年录用了XX人,均完成了公司批复的计划指标。201X年由于公司重组暂未录用新员工。
以上为XX公司201X年以来在选人用人工作方面自查的基本情况。对照公司相关要求,自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分公司本次检查指出的问题,正在进一步落实整改和规范中,XX公司将以此次自查工作为契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规范干部管理工作,为XX公司的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关于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是否要支付经济补偿金问题的法律意见
金泽清 梁艳松
一、劳动合同终止与经济补偿金的法律概念分析
劳动合同终止,在劳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从立法文义上可以明确说明,劳动合同期满属于自然终止,而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属于事实终止。一般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在实务上可以是: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合同,而工作任务结束就产生了终止条件等。在民法上,这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当所附的条件成就时候行为就发生法律效力。
解除劳动合同这个从法理上属于行为,即当事人单方或者协商一致下解除合同的行为。这个与自然终止或者附条件事实出现的情况不同。区别在于解除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决定的行为,而后者终止则是非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法律事实。
劳动法上规定的“经济补偿金”这个概念,是指在劳动合同解除时,企业按照《劳动法》及其配套规章《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的规定,支付给职工一定数额的补偿金。(见劳动部办公厅关于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有关问题的复函1996年11月14日)而劳动法上对于经济补偿金的规定也是依据解除劳动合同行为进行规定的。
二、那么终止劳动合同是否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呢?
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同时规定:“国家另有规定的,可以从其规定”,那么国家另有规定的例外是什么?在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中做出过解释:
关于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计发问题。《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同时规定:“国家另有规定的,可以从其规定”,是指现在仍然有效的《国
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1993年国务院令第87号)即:凡属国有企业职工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以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在劳动合同终止以后,仍应执行其中有关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但是,《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该文已经在2001年10月6号失效,而目前依然有效的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1993年国务院令第87号)中的有关规定“第十七条 农民工因劳动合同期满,劳动合同终止执行,或者属于第十三条第(三)、(四)项和第十五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时,企业应按照其在本企业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标准工资的生活补助费,但最多不超过本人十二个月的标准工资。”
从目前来看仅有农民工合同期满终止,仍可以依据规定获得最多12个月标准工资的生活补助费(相当于经济补偿金),但是这个标准工资的解释又有蹊跷,即 “标准工资”是指企业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者所在岗位(职务)相对应的工资标准。这个和经济补偿金规定的,职工前12个月平均工资收入这个标准又有不同。可以明确理解的是,农民工本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劳动者,因为传统观念上农民工是在非农业生产作业时候或者说农闲时候进行工作的特
殊劳动者(而当时只是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工作人员认为属于职工概念),所以即使到后来,以上海为例,也是把未经批准的外来劳动力与本市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法律关系,规定为特殊劳动关系(通常被理解为劳务关系)。
三、各地劳动合同法规对合同终止的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由于劳动法与部门规章上虽然已经排除了终止合同经济补偿金的规定,但是《上海劳动合同条例》(2001年11月15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还是有所突破,如该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只有用人单位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的情况下合同终止才能支付经济补偿金,而且对于劳动部门规章上确定的经济补偿金最高为该劳动者12个月工资总额限制予以突破,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粤府〔1995〕22号)中第二十九条、三十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一次性发给劳动者生活补助费。以及生活补助费的发放标准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计算,每满1年,发给劳动者1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满半年不满1年的,按1年计发;不满半年的,发给半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按劳动合同解除前3个月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计算。但是在二○○三年五月十三日年的修改决定中,将第二十九条规定修改为:对在本单位转为合同制
职工的1986年9月30日(含本日)以前参加工作的原固定工(含干部,下同),其劳动合同期满时,用人单位不愿以原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作为最低标准续签劳动合同的,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一次性发给生活补助费。将第三十条修改为:生活补助费标准为原固定工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补助1个月的工资。月工资标准按本人原劳动合同期满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计算,但本人月工资超过所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所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00%计算。由此可以看出,广东省把合同终止给予所谓的生活补助费(实际为经济补偿金)的条件予以修改,确定在1986年9月30日以前的固定工转换合同工这个历史问题进行解决。而仔细阅览后,我们可以发现86年后合同制职工合同终止没有经济补偿金或者生活补助费这个说法了。
《浙江省劳动合同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2年11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54号公布)第三十六条规定: 用人单位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三)、(四)、(五)、(六)、(七)、(八)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应当赔偿。从法律规定上看,根本就是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给予经济补偿金。而没有对合同终止规定经济补偿。
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2003年10月25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第三十八条规定,在2种情况下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应该支付经济补偿金:
1、合同期满没有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下,职工依然在该单位工作。该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仍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视为当事人同意以原劳动合同约定的除合同期限以外的其他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劳动者。此时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合同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1)申诉时效问题。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及时提出仲裁申请,否则将会丧失申请仲裁的权利;如果当事人申请过企业调解程序,调解期间(最长不超过30日)可以扣除,申诉时效从调解结束之日起继续计算。农村劳动者在遇到劳动争议时,应当特别注意时效的把握;
(2)申请形式上要采取书面形式,按规定式样提交申诉书,并且要按照被诉人数,提交副本;
(3)要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能自己选择仲裁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7-7
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按年拨付。申请社会保险补贴的用人单位,应于招用人员次年1月底前,填写《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审批表》、《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明细表》,报市就业服务中心审核。提报材料:
⑴企业营业执照副本;
⑵《招用人员就业备案花名册》;
⑶《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基本信息及增减变化表》;
⑷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费缴纳凭证(年初、年末);
⑸企业工资支付凭证(年初、年末);
⑹招用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中的失业人员的,应出具《青岛市城乡“双零”就业援助卡》;
⑺招用抚养未成年子女单亲家庭中的失业人员的,应出具离婚或丧偶证明; ⑻招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的,应出具民政部门开出的低保证明; ⑼招用残疾失业人员的,应出具《残疾人证》;
⑽招用失地失业人员的,应出具镇(街道)人民政府开出的失地证明;
[案情]
2007年2月,某机械厂承建道路给排水工程,组织彦某等人施工。彦某因故于2008年1月底之后没有再来上班,机械厂已另外请人顶替彦某的工作。2008年2月底的一天,彦某来到其原来的施工工地办事(是否因公无法证实,该厂不知道彦来了),彦某乘坐该厂一员工的摩托车外出时发生了交通事故,事故责任在该厂员工和另一肇事者。之后彦某被鉴定为三级伤残,接着就向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为社保局)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结论是彦某的受伤是因工作原因外出发生事故受伤,予以认定为工伤。某机械厂对此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申请了行政复议,认为彦某在2008年2月底发生交通事故时,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从而就不能将彦某的受伤认定是工伤。而行政复议机关则认为对劳动关系存在争议的话,先应该通过向劳动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为仲裁委)申请调解或仲裁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
于是,机械厂向仲裁委申请仲裁,该仲裁委以不属于受理范围为由驳回了机械厂的申请,机械厂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诉讼。因为劳动关系的确认还有待法院的结论,故行政复议程序中止。
[分歧]
在诉讼中,争议的最关键的焦点是:工伤认定结论出来后对“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时用人单位可否申请劳动仲裁?
持否定意见的一方(代表劳动者)认为:
1、工伤认定结论已经包含了对劳动关系的确认,如有一方不服,均可一并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无需另行劳动仲裁;
2、社保局具备相应的职权,即使需要另行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也只能是向该局申请确认。《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是否具有劳动关系确认权请示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指出,根据《劳动法》第九条和《工伤保险条例》第五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具有认定受到伤害的职工与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职权。
3、如果在进行工伤认定时一并对劳动关系进行确认并没有违反规定。
4、对劳动关系的存在发生争议时用人单位没有权利向仲裁委申请仲裁,只有劳动者才具备申请人的资格。司法实践中都认为只有劳动者提出来确认劳动关系存在的情形,从来都没有用人单位申请确认劳动关系不存在的情形。
持肯定意见的一方(代表企业)认为: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产生了明显的争议,未就其劳动关系的争议先行裁决,直接进行工伤认定,也就是在当事人劳动关系争议尚未依法确认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工伤认定,显然没有法律依据。
2、社保局虽然具备确认劳动关系的相应的职权,但是《答复》)只说明其职权的存在,并没有规定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如因劳动关系发生了争议后该怎么办?这里存在4个疑问:①能否因为工伤成立的前提是劳动关系必须存在,无需另行确认劳动关系存在,就对该争议不作程序上的处理而直接只对工伤作出认定?②在工伤结论出来后(此时并不是处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就劳动关系的确认是否不能(或不需要)再向仲裁委申请仲裁?③在工伤认定结论的复议或诉讼中不能对劳动关系争议进行审查时,当事人的争议如何解决?④用人单位对劳动关系的争议是否不能作为仲裁的申请人?上述疑问不能仅由《答复》一概解决,所以,劳动关系的确认程序是一个独立的程序,而不能以工伤认定结论包含了劳动关系的存在,从而省略劳动关系的确认程序。在对劳动关系发生了争议后,用人单位作为一方当事人,与劳动者一样有权申请仲裁。
[评析]
笔者同意肯定性的意见,其理由如下:
1、只有在劳动关系成立且无争议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工伤认定。劳动关系的争议是确认工伤是否成立的前提,如果劳动关系的争议没有进行裁决,那么,工伤认定结论将缺乏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即使是工伤结论出来以后,同样面临着这种困境。《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了提出工伤认定的必要材料之一就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第十九条也规定了在工伤认定程序中社保局“根据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第五十三条规定了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程序,从而尽量保证工伤认定结论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合法性。但是,就工伤认定结论来说,这并不能充分反映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就一定客观存在,也不能证明工伤认定结论就能代替劳动关系争议的结论,更不能直接证明劳动关系争议结论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合法性。首先,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救济程序不包括对“劳动关系”争议结论的审查。就“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救济途径中,无论是行政复议还是行政诉讼,其合法性审查的范围仅限于已经明确作出结论的行政行为(工伤认定),而对于劳动关系的争议没有明确的裁决结论,无法就“劳动关系结论”的合法性审查与“工伤认定结论”的合法性审查一并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即使提了也不会审查),所以,劳动关系争议悬而未决。由此及彼,工伤认定结论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其次,工伤认定程序中不是必须对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作实质审查,这样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可能存在缺陷。工伤认定程序中,对劳动关系不是工伤认定直接审查的目标,一般对劳动关系争议不会作出结论,社保局只是“根据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在仅限于“根据需要”的前提下才对“事故伤害”(没有强调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查核实。如果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具备了形式要件(牵涉的用人单位恰好又没能参与听证),那么,“劳动关系”的调查核实工作就不是非做不可的。工伤认定结论在完全避而不谈劳动关系争议的情形下,形式上也可能完整无缺,但实质上可能欠缺真实性、公正性和合法性。再次,劳动关系的确认不是依职权而作的行政行为,工伤认定程序中对劳动关系不能主动审查。劳动关系的确认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只有在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时才能依法作出确认。如果没有人提出申请,行政机关不能主动作出确认。所以,笔者认为,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可能涉及到的劳动关系的争议,不能一并与工伤认定事项作出结论。基于上述情况,只能先将工伤认定程序中止,由申请人提出确认劳动关系的申请,然后,对该争议作出结论,再据此作出工伤认定结论。至于在这种情形下是否只能向社保局提出申请,对于申请和具体的裁决程序在《答复》中没有明确,也还没有其他法律法规对社保局确认劳动关系的裁决程序作出规定,而仲裁委的仲裁程序已相当完备,那么,申请人向仲裁委提出申请的途径更为便捷。笔者认为向仲裁委申请仲裁是首要选择。最后,劳动关系争议的确认是独立的程序,不受工伤认定程序的影响。《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第一项规定“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这已经明确了该程序的独立性。所以,工伤认定程序并不包含该项程序。即使是工伤认定结论已经作出,当事人如对劳动关系发生了争议,在无法通过对工伤认定结论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的程序得以解决的情形下,另行提起劳动关系确认程序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
2、在劳动关系争议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是“当事人”,地位平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时有权申请劳动仲裁。对此,相关法律法规都有规定。如:《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第一项规定“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适用该法; 第五条 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二十二条规定“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
【用人申请范文】推荐阅读:
学校用人申请报告06-11
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备案系统开户申请表09-30
论领导用人10-11
企业用人合同通用06-02
选人和用人制度07-21
用人单位调查问卷09-19
解决选人用人问题10-23
选人用人自查报告11-29
用人单位缴纳社保证明05-26
原则中用人的原则06-23